人家说你坏话,是因为你不给我身边人送礼搞形象工程。”于是封给 第 即墨大夫一万家。十 又召见阿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去镇守阿地区,见天有人跟我说 ; 你好话。但是我派人去阿地区视察,发现田野很荒芜,人民生活很 贫苦,当初我国遭到别国的进攻,丧权失地,你也没辙,甚至干脆 天 就不知道。这是你给我身边人送礼,尽追求GDP数据漂亮了!”^ 于是,齐威王就把阿大夫丢进鼎里给煮了,并连带挖出了一个 g 贪腐集团,也统统给煮了。八 由此,我们可以谈到好多问题。 第一,这是所有人都看得出来的,就是齐威王很英明,不让老 实人吃亏。阿地的大夫给齐威王身边的人行贿,让他们给自己说好 话,完全是白费心机;而即墨大夫踏实肯干,只做不说的老黄牛精 神,也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表彰。 第二,战国时代齐王的权威,一样比当年膨胀了好多,照西周、 春秋的老规矩,那就是刑不上大夫。阿大夫太不像话,国君不能杀 他,只能指望阿大夫在贵族的尊严意识驱使下,回家自己抹脖子。 而现在,齐威王却很干脆地把阿大夫给烹了。显然,国君能有这么 大威风,让齐国这个很有自由主义风气的国家很不适应,因此齐国 J^> 181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人对严惩了贪腐份子的反应,竟不是欢欣鼓舞,而是“震惧”。 第三,反过来看,要是搁春秋时代,阿大夫根本就不会跟齐威 王弄虚作假。 因为没有必要。 按照封建社会的老规矩,大夫立家,这块地既然封给我了,那 就是我的。这里的田野辟不辟,人民贫不贫,关你国君屁事啊! 就是说,尽管称呼仍然是大夫,但是,这种大夫已经是战国意 义上的官僚,而并非春秋意义上的贵族了。 贵族的采邑和封地,都是他自己的,干好干坏,享福吃亏的都 I是他自己。所以,只要这个贵族还是一个有理性的人(当然,由于 世袭而导致的基因退化,所以不理性的经常有),他就会想法子管理 歧 好自己的地盘。 4而官僚,仅仅是国君雇佣的打工人员(民主国家也一样,只是 5^ 雇主换成了人民而已)。干得好不是最重要的,让雇主觉得自己干得 ^ 好才是最重要的。 ^可以说,热衷于弄虚作假,乃是任何官僚体制的天性。受监督 ^ 机制和道德教训制约,这个体制的造假程度可能有别,但天性,却 成 不会改变。 因所以才会有阿大夫们这样不用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却热衷 于讨好国君身边的人的情况出现;所以齐威王们才必须修炼出一双 监督臣下的火眼金睛,不然他只能被愚弄至死。 末代齐王田建,据说他就是一个被臣下愚弄而亡国,最终活活 饿死的国君。 但此种弊端,在战国时期,表现得还不是那么明显。何况国君 们即使想明白了这一点,也会觉得这个代价付出的是值得的。 官僚对国君的威胁和制约能力,总归比贵族要小很多。前面说, 在齐国士人的力量相对君主的力量,有时“甚至看起来有点反客为 主了”并不错,但毕竟只是看起来而巳。 —个很明显的事实是,战国时代血流成河,坑一支军队,屠一 182 (5^ 歧泉笑也说战国 个城市乃是家常便饭,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比当年更加没有保障,但 被谋杀的国君,却明显比号称有“旧时代的温情”的春秋时代,少 得多了。 第十一章天下一统 183 Qi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后 记 这本书是接着《失败者的春秋》(出版时改名为《读罢春秋不成 歌》)写的,但性质不大一样。 歧《春秋》那本是讲稿,很大一部分,都是根据上课的录音整理 ^ 的。这本里的大多数篇目,则大概该算拟讲稿,没并有讲过,只是 ^ 模仿了一点讲话的腔调a %上课时,常不免把一点常识掰碎了讲,揉碎了说,而为了调动 ^ 听众的注意力,又每每会使用一些大惊小怪的语气。变成文字,看 说 着一是觉得啰嗦,二是觉得过火。因此这一次,就把书写得更像 战“书” 了一点。 战国史的材料,比春秋时代多得多,也零碎得多。实际上,写 作的过程很像是做拼图游戏。司马迁主要据《秦记》和纵横家的著 作拼出了《史记》的相关部分,司马光又据《史记》和其他材料拼 出了《资治通鉴》里的这一段。后来,学者们觉得两司马的拼图方 法还不惬人意,就又提供了许多不同的材料组合方式。 把看起来不相干的一些历史片段贯穿起来,是一件很好玩的 事。——原来的计划,是战国历史写半本,诸子再写半本,但一玩 就刹不住了。 关于战国诸子,我还有不少话想说,就留到下一本罢。 184 ,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要了解中国文化,要 读的第一本书,恐怕就是《论语》。 《论语》字句不难,大致读懂很容易。但也很容易产生一个感 觉,就是这本书清汤寡水,并没有什么杰出的见解。——外国人读 《论语》,常作如此想,今天跟传统文化已经隔膜的年轻人,恐怕也 往往有类似的感受。但热爱传统的人则坚信,在夫子的平淡之中, 蕴涵着深刻而伟大的思想和信念。 无论如何,《论语》有一个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子和他的弟子 们都显得朴实而坦率,对话乃至争执时流露出来的情感十分真切, 没有后世蕞尔小儒的那套虚伪做作。也正是因此,孔门显示出了开 放性极强的包容能力,也许,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杨伯竣先生的《论语译注》是一个通俗性的读本,这个曾经风 靡一时的本子突出的好处是简明和忠实。当然,后来的学者们也对 这本书的体例和水准提出过很多批评意见,不过迄今为止,本书仍 然是阅读《论语》最好的人门书籍。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所谓关于《论语》的心 得,和《论语》无关。 3.〈孟子译注〉,杨伯竣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是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道性善,言必称 尧舜”,这句话点明了孟子思想最重要的两个侧面:性的信心和 建设理想社会的坚定信念。 关于人性的探讨,显然是一个相当抽象的话题,由此人手,孟 子引入了一些神秘性的体验(如“养吾浩然之气”)。这些带有超越 意味的成份,是《论语》里所没有的。所以后世的儒生和佛教徒、 道教徒辩论的时候,格外重视这一部分资源。 孟子关于仁政的论述,则隐隐包含着更多具有“现代性”的东 西,例如人权与主权的关系,自由市场的理论,对社会分工的强调 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这些观点令后世的专制君主无法容忍 186 (如汉景帝、朱元璋),但在东周封建时代,却自有其深广的社会基 础。如果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点,对我们反思那种线性发展的历史 观,应该也有所助益。 《孟子》立论雄辩,气势逼人,让人很容易不知不觉地跟着他的 思维节奏走下去。但正因如此,作为一个现代读者,应该格外注意 其中的逻辑陷阱。 《孟子译注》的优缺点,与《论语译注》大致相同。 4.〈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左传》起码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读:经学的,史学的,文学的。 把《左传》当作经学著作,就是说把它当作一本用既摆事实, 也讲道理的办法来阐释《春秋》的书。《左传》到底是不是《春秋》 的“传”(即对儒家经典的阐释性著作),曾经有过广泛而激烈的争 论。这些争论今天看来大多十分无聊,但自有其学术史的意义,并 且,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斗争的方式。 史学价值则是不言而喻的。仅举一个最显著的例子:由于没有 一部像《左传》这样的著作,要了解战国的历史,便比了解春秋时 代困难很多。 文学上,《左传》也无疑提供了一类伟大的样本。和繁琐的关于 礼仪的长篇大论相映成趣的是,《左传》人物的形象往往鲜明而强 烈,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处理史料有时显得十分大胆:叙事 间或采用小说手法,对暴力和色情事件大加渲染,并总能适时地添 加一些诸如神谕、阴谋、宫闱秘闻和乱伦之类的流行元素。 阅读《左传》,我们仍然推荐杨伯竣先生的注本。但应该注意, 本书和之前的两本译注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书。它是大部头的学术著 作,啃下来很不容易;全书采用文中夹注的旧注体例,也会让很多 现代读者很不习惯。通读下来肯定获益匪浅,但如果实在缺乏耐心, 仅选读其中一些名篇也是可以的。 5.《老子注〉,[三国魏]王弼注,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 集成》本。 187 ^3. 《老子》又名《道德经》,今本八十一章,五千余言。 这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内涵和能指最丰富的5000个字。《老 子》最迷人的地方,一个是它恍恍惚惚,正言若反的哲学,——富 有神秘感,跟西方哲学对话的空间也更大(相比之下,孔子显得太 朴实h —个则是其中的“君人南面之术”,即统治技巧。古代的明 君贤相,很多人或公开,或隐晦地都爱好《老子》:老子反对高压政 策,但讲究愚民。一脸孔迟钝,一肚皮阴谋,也是老头子或“少年 老成”者的特长。 推荐王弼的注本,是因为过去它在读书人当中流行很广,影响 很大。但如只看王弼本,应该说是有所不足的:一是这个版本有不 少改动,离《老子》的本来面貌有相当距离;二是王弼有时会用儒 家思想解老子,不免歪曲。所以,最好还是要参看一些其余的本子。 要了解比较接近原貌的《老子》,建议看髙明的《帛书老子校 注》(中华书局,1996)。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影响较大也比较容 易读的,推荐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 6.〈孙子>,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集成》本。 《孙子》即《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 《孙武子十三篇》等。本书被尊为“百代谈兵之祖”,它的英译本序 言则指出,在世界范围内看,“《孙子兵法》在兵法类的作品中出现 最早,但其闳阔深远,却迄无超越者”。 孙子即春秋末期的齐国人孙武,之所以也叫“吴孙子”,是因为 孙武的军事实践在吴国。过去,有人怀疑《孙子》是后人伪造的作 品,但银雀山竹简的发现,证明这怀疑多半属于多心。 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强盛时可以横扫欧亚大陆,可是他们没 有留下兵法。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经济、文化大国,但军事 实力并不突出,齐军在列国中有怯懦的名声,荀子更把齐国军队定 性为“亡国之兵”。兵法往往产生于战败国,代表西方军事理论著作 最髙水平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也是普魯士惨败给拿破仑后, 才写出来的。因此,兵书中最有启发意义的,往往是其反思的成份, 而这个启发,显然并不局限于军事。 188 读《孙子》,可以参考李零的《兵以诈立》(中华书局,2006)。 7.〈庄子集释>,[清]郭庆藩集释,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 子集成》本。 根据《天下篇》,庄子并不认为自己和老子属于同一个思想流 派。章太炎认为,这是因为《老子》中有诸多阴谋诡计的成份,而 庄子“不欲以老子之权术自污”。 确实,阅读《庄子》,总体上感受到的是一种更为明澈的思想。 对这个世界上的虚伪和罪恶,庄子比所有人都更有洞察力。他无意 与这些过多纠缠,但随手轻轻一击,效果常常就胜过了儒家、墨家 气喘如牛的批判。 很多时候,庄子拒绝严肃的对话,而宁可拿出一副无厘头的恶 搞态度,这是所谓“天下沉浊,不可与庄语”。同时,用洸洋恣肆的 想象,庄子虚构了一个神奇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成了他安放自 己,和后世许多逃避现实的知识分子的地方。 《庄子》这本书,不是庄周的个人著作,而应该看作他这个思想 流派的论文汇编。即使不谈那些令人捉摸不定的思想,这本书也并 不容易读:因为有太多的难字和并不常见的句法。 因此,一个详尽的注本是非常必要的。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是用传统方法研究《庄子》的总结性著作。如果不能看完,那么建 议先读一读《内篇》七篇和《天下篇》。一般都认为,《内篇》是庄 子本人的作品,而《天下篇》则是一篇关于当时思想流派的论文, 通过它,可以对战国的学术空气,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8.《苟子集解〉,[清]王先谦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 子集成》本。 荀子是战国时代的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很明显,他所面对的时 代巳经与孟子截然不同,就在荀子奔走于列国之间宣扬儒家心目中 的黄金时代的时候,秦赵之间打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结果是荀子的 四十万赵国同胞遭到坑杀。 在秦国以大屠杀促进统一的疯狂扩张面前,如果还像孟子那样 189 鼓吹“人性善”、“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之类的观点,就实在是有些 鸵鸟策略了。因此荀子要远为务实乃至法家化,美国学者顾立雅敏 锐地抓住了荀子的内心矛盾:既充满人道主义的关怀,又忍不住倾 慕专制政府的效率。荀子的著作,更深刻地反映了儒家知识分子在 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寻找出路的痛苦思索^ 长期以来,《荀子》并不被学者们推崇,关于它的注释说解很 少,且水平不髙。直到淸代中叶以后,才有一批优秀学者对《荀子》 进行了重新整理,而王先谦的《荀子集解》可说是其中集大成的 作品。 如果只能选读,那应该首先关注曾经为荀子招致猛烈抨击的 《性恶》(怀疑人性〉、《强国》(称道秦国,虽然是有保留的)、《非十 二子》(批判孟子)等篇,被唯物主义学者格外重视的《天论》当然 也不可不读。另外,个人推荐非常有趣的《非相》和《议兵》,它们 也许可以刺激起你通读全书的兴趣。 9.〈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在《诗经》中的优美篇什不渐被创作出来的年代,南方的楚人 还只是一些未开化或半开化的蛮夷。从春秋到战国,楚国的霸业兴 衰起落,楚国文化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动能持续上升。楚文化与中 原诸里的文化就好像一枚巨大蚌壳的两面,它们不断冲突,也不断 融合,到了楚怀王的时代,终于孕育出了楚辞这颗异常璀璨夺目的 珍珠。 楚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开创的一种全新诗体。和中 原的诗歌相比,它节奏更灵活,抒情更细腻,想象力也显得更加雄 伟瑰奇。 屈原之死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象征,但楚辞的创造并 没有就此终结,宋玉、景差等人继续用这种体裁写作。到了汉朝, 由于汉初君臣许多都是楚人,他们都对家乡的诗体有格外的热爱, 这很自然地带动起了用楚声创作的风气。 从西汉末的刘向开始,汇编、注释楚辞者代不乏人。马茂元先 生的《楚辞选》是一个容量适中的选本,除了不作专门研究就几乎 190 无法阅读的《天问》外,它收录了屈原的全部作品。另外,宋玉、 贾谊、淮南小山的辞賦也各选了一篇,以便读者窥见其他楚辞作者 的风貌。 10.《史记选〉,王伯祥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汉书?艺文志》里,《史记》被安放在《六艺略》里《春秋经》 一类的下面,也就是说,班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司马迁和他自己所 做的工作有多么伟大,他仍然把史学当作经学的一个附属成份。 而事实上,由于《史记》所取得的开创性的成就,史学从经学 当中独立出来已经是大势所趋。“中国史学之父”的盛誉,司马迁当 之无愧。 司马迁发明了一种叫“纪传体”的史书体例,它是综合性的, 清代学者赵翼对这一体例的特点、优势以及影响有过精当的概括: “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 传以志人物。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 《史记》全书五十二万多字,又有一些难度特别大的篇目(比如 《天官书》),通读有些困难。王伯祥的《史记选》则是一个篇幅合 适,注释也较为简明的本子。不过这个选本几乎完全是从文学的角 度着眼的,书、表一篇未选,本纪仅选一篇,世家仅选三篇,而这 四篇文章也具有鲜明的传记色彩,不能体现本纪、世家这两种体例 的基本特色。 所以,从这个选本你很容易感受到“无韵之离骚”的魅力,但 何以《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恐怕就未必能够有所体会。因此, 建议最好还是能够找中华书局标点本的《史记》看一下,哪怕仅仅 是看个目录。 11.《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年版。 尽管此书毫无价值,不过既然是考研用书,所以也列人了这个 书单。公平地说,读完它的体验,仍将对你有所帮助。即我们不能 忘记这条真理: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必须学会忍受平庸。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