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歧途哭返说战国-5

作者:刘勃 字数:15337 更新:2023-10-08 23:05:11

歧窆哭说战国  担忧的,也就是失去楚王的宠信,所以考烈王生不出儿子,他就忧 心如焚了。《史记》所写的春申君的结局,那故事诚然近于小说 但下面的这番话,却着实可见其处境:  “楚王之责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无 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后,亦各赍其故所亲,君又 安得长有宠乎?非徒然也,君责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 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  —旦失去楚王的庇护,他就一无所有。  总之,平原、信陵、春申三公子的权势,似乎都来自他们在朝 廷中的地位,他们的个人命运,也和自己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回头还看孟尝君,差异就显出来了。在齐国政府中被边缘化, 对孟尝君有一定影响,但并非致命打击。有时候,齐国倒霉,对孟 尝君来说甚至是机遇。导致齐湣王垮台,齐国几乎覆灭的那次各国 联合攻齐,孟尝君很可能就是策划人之一。  有此差异,当然可以从个人品德的角度去理解,但很大程度上, 恐怕还是齐国的政治体制,不同于其余各国的缘故。  也许可以这么说:其余三位公子已经差不多是中央集权模式下 的权臣,权力再大,对王权也有很强的依附性,跟霍光、王安石、 张居正等同类;孟尝君则还有点西周旧社会里的封建贵族的意味, 跟郑国的共叔段、鲁国的三桓、晋国的六卿更有可比性。  田氏代齐流血不多,但正因如此,对齐国的旧体制,也就没有 根本触动。齐威王以来的改革虽多,但深度是不如其余各国的,因 此齐国封建贵族政体的尾巴割得最不干净。齐威王早年曾不理政事, 但齐国政府照常运转,可见君主之外还有相当强势的政治力量;孟  ①《春申君列传》说.有个叫李园的,把丨:J己的妹妹献给春申君*这个女人怀孕后,春申君 又把她献给了楚考烈王,希頃将来这个冒牌王子生出来即位,自己好继续芈权。后来考烈王去世, 李园抢在头里埋伏下死士,刺死了春申君。——显然,这个故事和吕不韦是秦始皇他爸的故事非 常像,都充满了很“三俗”的想象力,真实性是很可怀疑的。  第八章齐围往事不如烟  121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子跟齐宣王说,“不得罪于巨室”,大概也不是空谈,齐国确实还比 较多独立于君主权力之外的大贵族,——这一点在诸侯亡秦,楚汉 相争的时候表现得特别明显。那时齐地最强大的势力,是田儋、田 荣、田横兄弟这一伙,他们是田齐的宗室,跟齐王的关系却已经比 较疏远。项羽想扶植末代齐王田建的后人跟他们对抗,但完全不是 对手。  战国时代,齐国是唯一没有实行郡县制的国家' 而有一个所谓 的五都制。临淄固然是首都,但此外还有平陆、高唐、即墨、莒四 个都城。五都制的情形今天无法考据得很清楚,大概,比之封建制 属于集权,较之郡县制则该算分权,可以认为是封建和郡县之间的 一种过渡形态。  四孟子和齐直王谁更迂腐  ^齐国国内政治体制旧,齐国的对外政策,思维大体也陈旧。  ?鲁仲连讲过齐威王的一件轶事:  ^“昔者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  战 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馀,周烈王崩,齐后往,周怒,赴於齐曰: 齒 ‘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因齐后至,则新。,齐威王勃然怒 .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  齐威王率领天下诸侯去朝见周天子,这显然是在模仿齐桓公。 可惜周王室实在太不识趣,已经沦落到“贫且微”的境地,威风却 大。周烈王去世,齐国奔丧去晚了,新即位的周显王就大怒,派了 个使者到齐国去报丧:“天崩地陷,天子守丧睡在草席上。东方藩国 的臣子田因齐(齐威王的名字)迟到了,应该砍头!”  齐威王没想到竟得了这待遇,真真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你  ①齐国没有郡,县倒是有的.不过齐县的概念比别国不同,似乎仅仅是村落。所以会出现 国君赏赐大臣,一出手就是几百个县的情況。  JfTS) 122  歧泉哭也说战国  却是普希金童话里的老渔婆,于是他骂了句粗话:“你个/j、B养的!  (‘而母婢’者,你妈妈是婢女的意思)”  于是整件事,就给弄成了一个笑话。  以我们后人的眼光看(后人仗着距离感,在大局观上很容易占 便宜),就算齐威王和周王室相处融洽,对齐国发展,也不会有多大 的积极效果。毕竟,战国时代的格局,与春秋时已经完全两样,天 子残存的威信,也已经消耗殆尽。就是说,这事儿即使没有像这样 当场弄成笑话,早晚也是个笑话。  但齐王学习齐桓公的热情,并没有因此受到打击。威王去世, 儿子仍然继承父亲的遗志。孟子见齐宣王,齐宣王开口就问: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所谓齐桓、晋文之事,当然还是要尊奉天子,称霸诸侯。而所 谓称霸诸侯者,也就是怎么当诸侯当中的老大,让各国都崇拜、追 随你。——换句话说,就是这些国家都还存在,并没有变成齐国领 土的一部分。  对这个问题,孟子没直接回答,反而东拉西扯说些琐事,调动 齐宣王的情绪。俩人聊得人港,于是孟子幵始猜测齐宣王的“大 欲”,也就是人生目标是什么:  “王之所大欲可知巳,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这个推测,齐宣王是默认了的。那么,注意“朝秦楚”三个字, 齐宣王希望做到秦王、楚王都来朝见自己,则是把秦国、楚国给灭 了,他也没想到。  总而言之,就是齐宣王脑子里,还没有扫平六国,统一天下这 根弦儿。  要知道,争覇战争的思路和兼并统一战争的思路,战略步骤完全相 反。统一是远交近攻,先把邻近国家吃掉再说,慢慢再滚雪球似的越做  第八章齐国往事不如烟  123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越大》争霸却是远攻近交,我要保障和我同盟的国家(往往也就是周边 国家)的安全,不但我不打它,而且不让远处的国家打他。?  《史记》当中,很少会写到齐国吞灭小国的行径。有人认为,这 是因为齐国史给秦始皇烧了,这方面的记录都找不到了。这当然也 是一个原因,但主要恐怕还是此类动作,齐国确实做得不多。一个 明显的例子是,楚国给秦国打得仓皇向东逃窜,逃亡途中,顺手把 鲁国灭了。鲁国就在齐国的家门口,以齐的实力,灭鲁是举手之劳, 齐国要是稍微动点类似的心思,哪里还轮得到楚国动手?  从这一点上说,孟子这位以“迂阔不达世情”著称的老先生, 却是把大趋势看得很准的。人家问他天下念么才能安定,他说“定 于一”,就是统一了才能安定。孟子讲怎么统一的那些方案再不靠 歧 谱,至少大方向符合历史潮流。孟子迂腐,迂在手段;齐宣王迂腐, ^ 却迂在目标。  ?齐宣王时代,齐国对外最大的攻势,就是吞并了燕国。《燕世  % 家》说,灭燕正是孟子的建议:  说“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  ①当然,即使是秦国,“远交近攻”这四个宇.也要到范雎出现.才明确提了出来*但实际 上,秦国远交近攻战略的实践,远在概念提出之前,  ②很多学者都据《孟子>里的相关内容反驳这条记软,其实即使据《孟子》里的记录,也 多少令人觉得,孟子是主张齐国伐無的。  ?孟子》里的说法是,齐国一个大臣叫沈同的,以私人身份去问孟子,燕国可不可以打。孟子 说,可以,太可以了,然后讲了一通燕国简直必须被讨伐的道理。过了一阵(可能是齐在燕国的 驻军已经混不下去的时候)■又有人问孟子?劝齐王打燕同的,到底是不是你?孟子囬答说:“没 有啊,沈同只问燕国可不可以讨伐?又没问谁可以去讨伐燕国?我自然也就只回答说燕国可以被 讨伐,又没说齐国可以去讨伐?”  盂老师的这段绕口令,说得逻辑很缜密,但确实也有点像是事后推卸货任.强调沈同的私人 身份,是表明自己的话,不应对齐国的政治决策负责.但无论如何,孟子身在齐S,沈同又是齐 国大臣,如果孟子本意就是觉得燕国可伐而不该由齐来伐,应该当时就跟沈同说淸楚。  盂子还有一段解释,看来就是阐释所谓“文武之时”的。文、武之时其实是两个概念而不是 一个概念。打燕国而燕国人不乐意,这是文之时,因为周文王有实力伐纣而没伐I打燕国而燕H 人乐意,这叫武之时,因为周武王伐纣,商朝人幵心得就像迎来了大救星.  这也里像是在为自己开脱辩解,意思是虽然我当初说了此刻伐燕是文武之时,但并不等于鼓 动你去打。——盂老师可敬的言行有很多,但这亊儿上,他确实太像是在?滑头了? +  124 公>5?  歧皮哭么说战国  五孙膑、苏秦、荀子谈齐国军队  然后,齐国倘想积极对外扩张,齐军的战斗力也是一个问题。  尽管齐国人为中国军事史乃至世界军事史贡献了两部伟大的军 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但真打起仗来,齐军常 常并不被人看好。  孙膑、庞涓斗法的时候,孙膜谈到齐、魏军队的对比:  “彼三晋之兵素焊勇而轻齐,齐号为怯。”  他们赵魏韩的军队素来悍勇,瞧不上咱们齐国,胆小是咱们齐 军的名片。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普遍观点,孙膑才“因其势而利导之”,采 用了一条减灶之计,庞涓就果然上当了。  齐军的胜利,胜在统帅大局观更好,战略调度得宜,选择了最 有利于自已的地点和时机进行决战。一旦这些要素凑不齐,战局就 完全可能改观。  到战国末,荀子对齐国军队的评价更低:  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 (指战事)小敌毳(音脆)则偷(勉强的意思)可用也,事大敌坚则 焉涣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覆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 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  齐国的主力军叫“技击”,技是材力的意思,所谓技击,也就是 能靠自己的勇猛击杀敌人的人。  对技击的奖励措施是,砍下一颗敌人的脑袋,则赏赐八两(锱 是八两)金子,如果没有这颗人头,则即使获胜,也没有奖金(所  第八章齐国往事不如烟  125  谓“无本赏”)。——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可以想象,齐军当中一 定个人英雄主义之风盛行,而要讲究整体协同作战,就很难了。齐 国的民风,本来也就是如此,司马迁也说,齐国人当兵不行,当杀 手合适(怯於众斗?勇於持刺)。  于是荀子推论说,像这样的军队,战争规模小,敌人实力弱, 那还能凑合着用,一旦碰到大战劲敌,马上瓦解,战士们就像飞鸟 一样,无凭无靠。这是会导致亡国的军队,再没比这更弱的军队了, 用齐兵,和随便拉点没受过战争训练的人打仗也没什么区别。  当然也不乏说齐军好话的,《苏秦列传》里,讲了这么一段:  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 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勃海也。临菌之中七万户,臣窃度 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窗之卒, 固已二十一万矣。临笛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 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  后面还有很多称道临淄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话,不引了。  这话不一定真是苏秦说的,但那也是比较了解齐国国情的人编 出来的。话的内容是夸,但其实一加辨析,也可以发现很多问题。  所谓“五家之兵”,就是说齐国五都的军队。五都各有自己的军 队,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从统一指挥调度上来说,这显然只能说 是一个弱点。  “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云云的华丽形容,都是空 话,不能太当回事。但话里所指出的齐军从未背对泰山,渡过清河, 远涉渤海的事实,却值得重视。这隐然是说,齐军的战斗力,缺乏 实战检验。  再往下又夸说临淄富庶,很容易组织起一支超过二十万人的大 军。但这句和接下来描述临淄人生活状态的内容放在一起,却反而 引人担忧。临淄人爱音乐,爱宠物,爱赌钱,爱体育,生活如此美 好,娱乐如此丰富,幸福指数大约很髙。但这样的人当兵,其实恰  126 ,传主是春秋时代齐*公时候的人?那这里出现的司 马穣苴到底是怎么回历来众说纷纭?不过,列传中所描写的齐国与燕国间的大战,要说是发 生在齐景公时代,却在《左传》里一点见不到痕迹(这样的大亊《左传》不栽是说不过去的>,因 此颇昆可疑,反倒是与齐播王时的情形比较符合?宋代苏辙已经发现了这个问瓸,之后历代学者 论述颇详,因此,认为《战国策》中这一段不误而《史记》却搞错了’也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  第八章齐国往事不如烟  135  苏洵的《六国论》是非常有名的.老苏提出一个观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 之道也。……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 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 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这里暂不讨论这番高论的正确与否,问题还是在于,赂秦只会 使秦国更强大,这无疑明摆着,六国何以脑残至此,竟看不出这么 简单的症结?  不妨回顾张仪欺楚故事中的?个细节。楚怀王发现上了张仪的 当,决定攻秦,这时一个叫陈珍的跟楚怀王说:  “伐秦非计也。不如因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於秦,取 偿于齐也,吾国尚可全  打秦国不合算,不如再送个大城市给秦国,然后跟秦国一块去 打齐国。这样咱们损失给秦国的,还能从齐国身上找补回来,我国 就没什么损失了。  “赂秦”的行为之所以没完没了,就是因为像陈轸这样的聪明人  实在太多。  不给秦国送地,秦国要来打我f给秦国送地,就可以跟着秦国 一块儿去打别人然后分赃。乍一看,后一个选择并无损失甚而可能 获益,那大家何乐不为?于是秦国就像给两只小熊分饼干的狐狸, 这几年带着韩魏去打楚国,过几年又带着楚国来打韩魏。每回,大 家都觉得自Li跟秦国结盟并没吃大亏,但一百多年累积下来,大家 就都发现,自己的国本已经给秦国哨得差不多了。  秦始皇统一,是包举宇内并吞八荒的横扫,十年之内六国覆灭。 但在此之前,秦的策略却正像李斯说的,是“蚕食诸侯”。  136  歧发笑足说战国  齐湣王的扩张方案,刚好相反。——他是四面树敌,而鲸吞  宋国。  宋国不是好打的。当时正是宋国复兴的时候,宋王傾“东败齐, 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俨 然也是要变天下格局为战国八雄的态势。而且宋国有个最大的本事 就是长于守城,早在春秋时代这点就很突出,极盛时代的楚军(楚 庄王时代)就顿兵于宋城之下而无力攻人,而那个以防守才华闻名 天下的墨翟,据说本也是宋国的大夫。  所以,齐灭宋之战,号称叫“并巨宋”(《盐铁论?论懦》)或者 “举五千乘之劲宋”(《燕策一》),以示和扫灭那些蕞尔小邦绝不可同 日而语。  可以想象,齐军为灭宋付出的代价一定非常巨大。所以这个时 候齐国最需要的就是时间,一,是齐军必须要有一个休整期,否则 根本缓不过劲来;二,需要花时间来贏得原来宋国老百姓的认同, 才能把这里真正变成齐国领土的一部分。  然而各国不会给齐国这个时间。灭宋的行为,引起了所有国家 的愤怒和警觉,使齐国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  于是,齐湣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竟然出现了五国联合攻 齐的局面。  这可能是整个战国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合纵,只不过,这一次 秦国是合纵国之一(可能还是纵长),而并非攻击的对象。  十一最成功的合纵  秦、燕、赵、魏、韩五国,都有足够的动机,要进攻齐国。  燕国等待天,已经等了整整二十八年。当初燕国动乱,齐 宣王趁机一举占领了燕国。燕国人本来对齐国军队很欢迎,齐军来 了也不迎战,齐军攻城也不关城门。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即使征 服者标榜自己代表着光明和正义,即使征服者确实是来自当时最文  第八章齐2!往事不如烟  137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明的国家,但做亡国奴的滋味,一样不好受。  于是燕国人反击,国际社会干预,齐军又不得不撤出。  这一次,齐国并没有什么获益,但齐军在燕国“杀其父兄,系 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叭算是结下了深仇大恨^  与燕一样,赵国也和齐为邻,它也一直非常警惕地看着这个强 大而不安分的邻居,所以赵当然不愿意放弃攻齐的机会。燕将乐毅 本身又有在赵国长期任职的经验,燕联络赵国协同攻齐可说轻而 易举。  秦国把齐国视为最大的对手,另外,当时掌控着秦国军政大权 o 的穣侯魏冉出于个人私欲,也不惜令秦、齐一战。——齐灭了宋国, 当然也就得到了宋国的定陶。定陶这个城市,在当时是水陆交通的 歧 枢纽,因此也号称是“天下之中”,其经济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上海, ^ 魏冉很想把这里变成自己的封地。  〃韩国、魏国本来应该是站在齐国这一边的。齐湣王曾经带领着  它们攻打楚国和秦国,都取得了胜利,而且取得的土地也是为它们 & 所瓜分而齐国并无所得。但问题是,为了灭宋,齐国抛弃了这两个 说 盟友。齐攻略宋国土地的期间,所有令人生畏的秦国将领中最可怕 战 的一位,白起也登上了历史舞台。韩魏两国被屠杀了几十万军队, ^ 丟失了大片土地,而齐国坐视不救。根据连横的一贯模式,这时他 们已经转而追随了秦国,而且可能比秦国更急于出击以挽回损失。  大国中态度暖昧的只有楚国。《史记》的记录自相矛盾,一会儿 说楚国参与了攻齐,一会儿又说楚国看齐国形势危急而出兵相救。 大概,出救兵是事实,想趁火打劫也没错。因此楚将淖齿先和齐湣 王一道守御莒城,并被任命为齐国的相国,但后来却又发动政变, 令湣王死得很难看。?  和秦国一样,齐也号称是四塞之国,甚至干脆有个外号就叫  ①《孟子?梁惠王下》  ? ?秦策三h “掉齿管齐之权,缩闵王之筋,县之庙梁,宿昔而死。”  jra 138  歧?逢■災说战国  “东秦”。但实际上,齐的四塞,即所谓“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 有清河,北有渤海”,其险要程度是远不能和秦的崤函之固相提并 论的。  这一次面对五国的攻势,联军自西北进攻,顺利突破,清河 (介于齐赵两国之间,源出今天的河南内黄附近,下游情况不详〉几 乎没有构成什么障碍。而看齐湣王逃跑的路线,出临淄后先到卫国, 再到鲁国,往西南方向兜了一个大圈子,然后才回到齐国的莒城。 这可能表明,有一支燕军是沿海进攻,甚至是从海上登陆的,则是 勸海之险也未必可恃。  这次战事的大致进程,《史记?乐毅列传》自然是要写的,《资 治通鉴》当然也写了。难得的是,这次司马光比司马迁更有浪漫主 义情怀,据他说:联军与齐军主力在济水西岸大战,齐军很快大败。 济西大捷之后,其余各国就不再向齐地进兵,只有乐毅率领的燕国 军队迅速挺进,直扑临淄。这种攻心战术收得极好的效果,不但临 涌唾手而得,而且整个齐国土崩瓦解。接下来的六个月内,燕军兵 分五路,横扫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城市 还在死守。  这两座英雄城整整坚持了五年,终于等来了绝地反击的机会。  燕昭王去世,新即位的燕惠王不信任乐毅,用其他将军取代了 他,于是即墨城内的齐国宗室田单大摆火牛阵,大败燕军,又一举 收复了齐国。  实际情况可能没这么传奇,也可能是这么一个过程:秦国对合 纵攻齐其实一直有点举棋不定(事实上,魏冉之所以垮台,攻齐成 了他的重要罪状之一,因为这不能给秦国带来直接利益),济西大捷 之后,秦立刻转而想侵略三晋的土地,于是三晋和秦国开始混战, 所以就只有燕军深齐境,继续进攻了。  之后的五年时间里,乐毅相继攻陷了齐国五大军区中的三个, 但以即墨和莒为都城的两个军区仍在坚守。就是说,田单是在齐国 保有大致五分之二的国土的基础上展开反击的。  《资治通鉴》又把乐毅指挥下的燕军描述成一支仁义之师,这则  第八章齐国往事不如烟  139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基本可以肯定不符合事实。早期的史料都表明:当初齐国在燕国固 然很残暴,燕在齐也只有变本加厉(刘向的《说苑》甚至说:“乐毅 屠七十余城”,当然这一说大概也夸张了)。五年时间的战争,对齐 国的影响,是摧毁性的。  这一战,使齐在大国的宝座上跌落,而燕国只有因此变得 更弱。?  于是胜利的天平,也就越发向秦国倾斜了。  歧  %  说  ①二十多年后,赵军在长平战敗,被雇杀了四十多万人,燕国想趁机检个便宜,发兵攻赵。 结果赵国组织了一下残兵败将(可能有相当比例的童子军>,就把燕国打得落花流水,燕国只好割 地求和=  140  歧盡■災说战国  第九章燕过无痕  燕国在春秋时是不重要的。打开《左传》,偶尔也能看到一点燕 国的消息。开始,燕国国君姓结,看着看着,则姓了姬》于是,学 者一般认为是有两个燕国,姓蛣的叫南燕,姓姬的北燕,则才是大 家熟悉的战国七雄里的这个。  但也有学者怀疑,如果有两个燕国,何以南燕只出现在春秋前 期,北燕却只出现在春秋后期。——总之,疑点很多说不清。  司马迁写《史记?燕世家》的时候,大概也觉得很头痛。西周 初年,封到燕国的是召公奭,这个人绝对大牌,周武王伐纣灭商, 进朝歌城的时候,够格跟在他身边的就俩人,一个是周公,还有一 个就是这位召公奭。周成王时,召公奭做到三公之一的太保,极有 政绩,有遗爱于民,他死后,老百姓看到他种的树都要哗哗流眼泪。 齐桓公伐楚的时候,跟楚国的蛮夷夸耀齐国势力范围之大,依据就 是:我的祖上姜太公,可是得到过召公授权的。  但是,这位召公奭的儿子做了燕国国君,叫什么,谥号是什么? 答案是不知道。  召公往下连数八代,燕国国君是谁都不知道。到第九代燕惠侯, 司马迁终于开始写到燕国国君都是谁了,但给一位国君的往往也就 是两句话:第一句,他即位了;第二句,他死了。  好容易,看见对某位国君,太史公多写了几句话。但细一看,  第九章燕过无痛  141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还都是记的他在位期间,其他国家发生的事情  到战国时期,燕国国力才渐渐有所发展,但基本上仍只能算七 雄的尾巴。要到战国历史也已经翻过大半,前315年燕王哙做国君 的时候,燕国才有了非大书特书不可的大事。  一燕王哙与禅让  我们要说的这位,史书上称为燕王哙,这个提法明显和他爸爸 燕易王,儿子燕昭王格式不同。那爷孙俩喊的是谥号,好更改旧曰 易,圣闻周达曰昭。而所谓燕王哙者,哙是这位王爷的名字,他没 有谥号,所以只能这么称呼。一般说来,亡国之君、丧乱之君才会 ^ 没有谥号,而在燕王哙手上,燕国确实几乎亡了一回。  :但燕王哙这个人,和什么荒淫无道的劣迹,是绝对挂不上钩的。  & 韩非子说:  4燕君子哙,邵公爽之后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  H 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堙污池台榭,外不軍(音毕,一种捕 成 捉禽兽的长柄罗网)弋田猎,又亲操耒耨以修畎吉。子哙之苦身以 , 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 ^ 矣。(《说疑》)  燕国虽然不算什么强国,但几千里土地,几十万军队还是有的。 燕王哙要是想腐化一点,物质基础充分具备。可是,他一不爱帅哥 美女,二不听流行音乐,三不兴建娱乐场所,四不进行狩猎活动, 唯一的爱好,就是亲自拿着农具,下地干活。委屈自己而为人民群 众奉献到这个地步,就是古代的所谓圣王明君,也不过如此了。 但是燕王哙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他经常虚心听取各种意见。  ①这种悄况在《史记》中当然是很常见的,只不过在《燕世家》的前一半中表现得特别突  142  歧逢■哭友说战国  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人物,燕国的相国子之。  有的书上说,子之确实非常贤能,也有的书上说,子之其实是 个一肚子坏水的炒作专家。但不管怎么说,燕王哙非常欣赏子之。  有人跟燕王哙说,您对您的大臣还不够信任,于是燕王哙就对 子之言听计从;又有人说,要不您干脆把国政都交给子之得了,于 是燕王哙就让子之一切可以全权决断;还有人说,当初禹说是要传 位给益,但禹任命的官员,却全是自己的儿子启的党羽,可见是做 姿态,其实还是想让儿子将来掌权,您不能像他那样,于是燕王哙 就干脆把三百石以上的官员的印信,全部交给了子之。  从此,子之面南背北当起了燕王,而燕王哙不再过问政事,反 而当起了臣子。  三年后,燕国发生了动乱。动乱的过程,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 《史记》,写得自相矛盾宇句不通——这大概不能怪司马迁,古代没 有印刷术,更没有ctrl+c和ctrl+v,大捆的竹简抄来抄去,抄错些 地方实在难免。关于这次动乱的具体考辨问题,留给学者,反正有 个结果是明显的,就是燕国因此“构难数月,死者数万”,燕王哙死 了,子之也死了(被齐国人醢了,砍成肉酱〉。齐国军队乘虚而人, 一度全部占领了燕国。  燕王哙让位给子之,自然学习的是尧舜禅让的光辉榜样。这样 导致了动乱,又自然就有人说,他是食古不化丨更进一步的,还有 人说,他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导致的食古不化。  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第一,禅让思想到底和儒家有多大的关 系》第二,搞禅让到底是不是食古不化。  二燕王哙与懦家三巨头  说儒家孔、孟、荀三位之前,先要说另一位先秦巨子的态度。 这位好汉,也曾周游列国,跟诸多国君推销自己的治国主张,但没  第九章燕过无痕  143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人理他,——他一定会遗憾,自己没赶上燕王哙的时候。  这个人就是墨子。  某个角度看,燕王哙简直就是按照墨子的理想塑造出来的一位国 君。墨子主张君主要学习大禹,能劳动,能吃苦,手脚上磨出老茧, 小腿上汗毛掉光(治水时泡的),那是必须的。燕王哙正好够这个标 准。墨子又主张尚贤,禅让这种权力交替的模式他最喜欢。他说: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墨子?尚同上》)  1天子是选出来的,可见是不主张父子世袭。他也拿尧舜的故事  举过例:  歧  炙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  % (《墨子?尚贤中》)  这是说,舜就是作为劳动人民中的优秀代表,被尧选出来当继 承人的。  成相反,孔子却并不主张君主亲自从事体力劳动。孔老师自己是  ^ 能干不少粗活的,但他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小时候活得比较“贱”,因 此并不希望学生重复自己的路,樊迟问种地的事,他就骂人家是乡 巴佬。禅让的事,孔子大概也未必喜欢,尽管《论语》最后有《尧 曰》一篇,但这篇的腔调和内容,和前面的十九篇明显不搭。大体 上,孔子爱讲君臣父子,对血缘关系家族伦理很重视,把君主之位 让给和自己没什么亲戚又系的人,孔子多半是不赞同的。  当然,孔老师的意见我们也只是猜测,但孟老师对燕王哙禅比  ^^皂笑说战国 ^  怎么看,却是有他的直接表态记录在案的叱孟子和燕王哙是同时代 的人,燕齐两国紧邻,孟老师在齐国纵论天下大势,燕国是眼皮子 底下的事,他当然不能不关注。孟子跟齐国大臣沈同说:  “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 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 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燕王哙无权把燕国让给别人,子之也无权接受燕国。这就好比 说,有一位先生,您很欣赏他,您能不跟齐王打招呼,就把你的岗 位让给他么?他能不得到齐王的任命,就接受你的岗位么?燕王哙 让出自己的国君之位,和这有啥区别?  当然这话也引出一个问题,做大臣的,要出让自己的岗位的话 得先跟国君请示,那君主要禅让,跟谁请示呢?  孟老师也有解答,答案是:跟老天爷。  ——当然,老天爷不会说话,但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 我民听”,所以跟老天爷请示的实质是:一切顺从民意。  于是孟子提供了一个大兜圈子的尧舜禅让的版本。尧把舜推荐 给上天,神明都认可了舜主持的祭祀;尧让舜主管政治事务,老百 姓都安居乐业。但舜仍没敢接受天下,尧崩了,三年之丧已毕,舜 就跑到荒郊野外躲起来了,希望这样维护尧的儿子丹朱的继承权。 但躲起来是没有用,犀利哥在哪里都会被发现:天下的诸侯和老百 姓,全部把丹朱撂一边儿,而紧密闭结在舜的周围,于是舜没办法, 这才到了 “中国”(这里的中国意思是首都),登上了天子之位。 孟子这套绕来绕去的说辞,在荀子看来无疑扭扭捏捏,忒不爽  .①燕王哙的“苦身以忧民”,孟子没有直接评论过,但不赞成也是肯定的。君主要不要亲自 下地干活.孟子跟农家弟子(农家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足墨家旁枝〉有过专门的辩论,并在辩论 中提出了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著名主张.他也不认为B君需要吃苦’你可以寻开心, 只要“与民同乐”就可以了.这些话埋.都放在本书内13里再详细讨论.  第九拿燕过无痕  145 <5^3-  Qi,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利,他是很有两把板斧排头砍去的作风的,于是荀老师大喝一声:  尧舜擅(通禅)让是虚言也,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  什么务舜禅让,都是一帮浅陋的人在胡扯淡!  三鼓吹禅让很流行  要这么看来,要说燕王哙禅让是受儒家的影响,不如说他是受 墨家的影响。  i但当然得承认,儒家本身也受了墨家的影响,上述三位大师,  确实是对禅让持反对或保留态度,一般儒生可就说不定了。  ^比如说,《礼记》当中有一篇《礼运》,开头几段特别有名。说  il 孔子参加鲁国的年终祭祀出来,登高远眺,抚昔伤今,于是喟然长 X. 叹。学生问老师叹息为哪般,孔老师就讲起了历史。  ^他说上古时代特美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时候就搞  禅让,这样的社会叫大同社会;后来就差劲了,王公大人“各亲其 亲,各子其子”,搞起世袭制来了,不过那阵儿世袭有礼制做保障, 族 好歹搞得比较规范,这社会也不错,叫小康社会;再往后就是现在, 阁 礼崩乐坏,让人感叹自己没赶上好时候。  其实据《论语》,小康社会才是孔子的理想,但照上面的说法, 小康就给大同盖过了。——这也是普遍现象,就好像小乘佛教更接 近佛陀思想的原貌,但影响却不及本属“外道”的大乘。  过去有学者觉得,这段关于大同社会的掌故,是墨家思想孱人 了儒家经典。根据这些年来考古的发现,会发现要说这是孱人,那 不是一点一滴,而是全面渗透。借孔子之口鼓吹禅让制,实在是很 流行的办法。如郭店楚简中《唐虞之道》里说??  “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  146  歧皮笑也说战国  不搞禅让还能抓好精神文明,自打有人类以来,就不曾有过。 再如上博楚简《子羔》(假托子羔与孔子的对话):  “舜,人子也,而三天子(这里“天子”的意思与通常用法不 同,指的是上天之子,但和是否为帝王无关)事之。”  舜是人类的儿子,但禹(夏朝始祖)、契(商朝始祖)、后稷 (周朝始祖)这三个上天的儿子,全都在他手下干。可见谁治人谁治 于人,并不取决于出身嘛。  照这个流行程度,看来是大师的髙见拗不过时代的潮流,一般儒 生们,很难抵御禅让说的诱惑,情不自禁跟着讲。孟子曾对自己时代 的学术风气表示过焦虑,说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 不归杨则归墨。”我疑心,他说的主要还不是很多懦生改换了门庭, 而是很多人身为懦门弟子,不知不觉中已经修炼了人家的心法。  总之,禅让说当时影响太大,以致君主们也不能一点不为所动。 燕王哙之外,据说魏惠王也曾想让位给自己的相国惠施(《吕氏春 秋?不屈》),甚至秦孝公临终前也曾想让商鞅即位(《战国策?秦策 一》)。区别只是,在那二位,大概是作秀;而燕王哈却真的实行了。  四燕王哙与复古  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去描述过去,这是古今中外的人都 经常喜欢干的事。希腊人讲起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 铁时代来,也和九斤老太一个腔调,是在说一代不如一代的道理。 欧洲文艺复兴,开辟通往现代的道路,打的却是回到古希腊、罗马 的旗号。所以,见一个学者或学派在鼓吹过去曾是好日子,就以为 他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并甚而以为中国社会“停滞不前”就是因为 这种鼓吹,这是很皮相的看法。  务舜是传说中上古的圣王,禅让的故事,或许也早就有;但战  第九章燕过无痕  147 <5^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国之前,至少已经大几百年没人提这茬了。现在把这些故事重新拿 出来,自然是体现了新时代的诉求。  西周是封建宗法社会,上有天子与诸侯,下有庶民(还有不占 重要地位的奴隶),但社会中坚,还是以卿大夫为代表的贵族阶层 在这个社会里,身份等级界限森严不能逾越,根本不具备禅让说发 育传播的土壤。  由春秋到战国,封建萎缩,宗法崩坏,贵族结构也由膨胀到解 体,留出一大块真空》于是产生一个问题,原来属于贵族的种种特 权,现在该归谁所有。  一般国君们的想法,自然是一切都该收拢到自己这里,他把士 人们看作自己收拢权力的工具(不妨回顾本书第二讲)。但这只是国 政 君们的想法,士人们并不甘心只做工具,正相反,他们希望自己的 & 地位能节节攀升,倒把国君当作自己爬高的工具。  %进行个案观察,君主与士人之间应该能找到一些彼此间坦诚相  ^ 待,真心扶持的例子(毕竟人性比几条干巴巴的历史规律复杂得 ^ 多),但就大趋势而论,这两个阶级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叙由此,我们大体可以把当时社会上的政治主张分为三派。维护  , 贵族利益的,是怀念旧社会的保守派;主张君主利益和主张士人利 @ 益的,则都是革新派,只不过,是在往两个不同的方向上革新罢了。  君主希望士人们能最终明白,他们只是工具,而君权却可以无限 膨胀,要论证这一点,于是就有了商鞅、韩非式的法家主张;而士人 们希望自己只要足够优秀,就可以达到人类权力的顶端,于是就重新 找到(照有的学者的看法,竟干脆是发明)了亮舜禅让的传说。  追究禅让观念到底属于墨家还是儒家可能没什么意义。大概, 除了少数别有用心或想得太多的人,不管是哪个学派的士人,直觉 上,都会觉得这个传说是好的,对自己有利,因此它就哪儿啊哪儿  ①贵族有广狭二义。广义,则自天子以下直到士人都是贵族,狭义的贵族,则专指卿大夫 阶层.这里用狭义.  jr?3) 148  歧途■哭说战国  的都流行开了。  因此,商缺变法固然是走了一条新路,燕王哙让位却也是走上 了另外一条新路。  如此说来,与其说燕王哙复古失败,不如说他创新失败。经过 他这一出,算是用血淋淋的事实证明了,诈唬得再凶的士人也是纸 老虎,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还是牢牢掌握在那些崇尚暴力和权术 的诸侯手里。  燕王哙的失败固然可能有偶然性,但一次失败之后,禅让主张 就再也没有实践,却恰恰说明了,士人力量和诸侯相比,悬殊得不 成比例。  第九章燕过无痕  149 <S^cL.  第十章长 平  善战者服上刑。  天下恶乎定?定于一,孰能一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孟子  直接歼灭敌人武装力量必须被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由于长平之战,产生了一个“纸上谈兵”的典故。而这一战的 始末,本身也成了被纸上谈兵的极好案例。军迷都爱拿它磨牙。  凑个热闹。  -利令智昏的浊世佳公子  公元前284年五国合纵攻齐,秦国无疑是最大的贏家。  尽管秦国没有直接获得土地(只是魏冉个人如愿得到了定陶), 但最大的对手齐国因此衰落,而且这次等于让齐国和所有国家都结 了仇,从此齐采取孤立主义政策,坐视邻国被侵略直至灭亡。  主张伐齐的,是秦的相国魏冉;之后任秦相的范雎,则认为伐 齐是个错误。魏冉要伐齐是出于私欲,而范雎主张远交近攻,则是 公认髙明的大战略。但这一次,出于私欲的行动效杲比高明的大战 jr?S 150  歧遂■笑也说战国  略还好。这是偶然性,按照古人的说法,也可以叫体现了 “天命所  归”。  齐国对外消极;楚王则在秦兵的攻势下不断向东迁都,庞大的 楚国四分五裂。两大劲敌一时都失去威胁,而僻在东北的弱燕本来 就不足畏。于是,秦国就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对付三晋了。  三晋之中,魏国早已从战国初的巔峰上跌落,韩国则从来都是 个弱国。《韩非子》里有一篇《存韩》,主题是恳求秦国不要吞并韩 国,其中写道,多年以来,韩国对秦“出则为扦蔽,人则为席荐”, 一派妾妇之道。饶是如此,韩仍不可避免要遭到秦的进攻。  公元前263年,秦国进攻韩国太行山南的南阳,次年,秦又攻 取了野王。上党郡被从韩国领土上切割出来。秦国的用意,显然是 想令上党不战而降。但上党郡守冯亭却以为与其降秦,不如降赵。 于是他派出使者面见赵王,声称要把上党郡献给赵国。  冯亭的用意显然是拉赵国下水。赵国方面,对此也不是意识不 到,但无论如何,上党地区的十七座城凭空送上门来,还是一个巨 大诱惑。  赵孝成王拿这事跟宗室大臣们咨询。先问平阳君赵豹,赵豹说:  “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就是说天上掉馅饼,不是好兆头。赵王听了不髙兴,又问平原 君赵胜,平原君的主张是(其实更像是赵胜顺着赵王的意见发话):  “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 利,不可失也。”  百万大军出击一年,未必能拿下一个城,这在家坐着就十七个 城进账,干嘛不要?上党咱们接收了!  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去接管上党。  众所周知,这一来就导致了长平之战爆发,结果赵军惨败,赵  第十章长  平  151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国几乎灭亡。  为此,司马迁在《平原君列传》的最后,发了几句议论:  “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 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几亡。”  就是说,平原君这人形象好气质佳,但大局观是很差劲的。乡 下人说的“利令智昏”,就是说他这样的。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