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洛夫科上将有种进退两难的心情。 命令上要求他尽快赶往符拉迪沃斯托克,夺回太平洋沿岸制海权。但前程凶险,所有航道必须经过众多的敌对海峡。水雷提醒了他,航路上任何海峡被封锁,他的舰队都要付出代价。 伟大的俄罗斯啊,你的出海口为什么天生如此狭窄?上帝创造你的时候,就不想让你成为一个伟大的海洋国家么? 冬天就要降临,堪察加半岛已落下第一场雪。水兵们默默望着上将时的眼神似乎在诉说,他们多想象一头熊一样,找个树洞,冬眠一场,等到生机勃勃的春天再出来活动啊! 可惜盼望中的树洞--这个小港,实在太小,不够这些钢铁的大白熊栖息藏身,冬天,无疑会耗光他们的给养。 戈洛夫科打定主意,应该寻找敌人舰队,进行一场决战!只有消灭了敌人,才能保存自己,才算完成任务。 忽然,正在缓缓进港的船队中响彻了战斗警报。 昏暗中,先导舰向旗舰发来灯光报告: 海面上发现敌人潜望镜! 那愚蠢闪烁的灯光,简直是在给敌人的潜艇指示目标!戈洛夫科上将再次怒火中烧,以拳击掌,咆哮起来。(851) 千岛群岛。熟悉的新知岛。 北洋舰队舰载航空兵部队司令张学思准将,今天带了一支小部队登岛勘查。这个曾经让他经历过一场难忘战斗的火山岛,仍然保留着当年战火洗礼过的痕迹:被弹片削断的树木、巨大的弹坑、满目疮痍的机场…… 但他没时间凭吊怀古,这次任务是检查那条抢摊搁浅的战列舰"武藏号"。 用绳梯登舰,逐次考察后,他们得出结论: 该舰已不堪使用。主炮的倾斜角度过大,无法矫正;副炮也是锈蚀斑斑;锅炉舱灌满海水,舱内拐角处甚至成了鱼儿繁衍生息之地。 但不堪使用,不等于不可利用。一个新方案在脑海里生成了。 新知岛,注定是一个天生的战场。 (852) 海参崴。穆拉维约夫半岛。 人类进入航空时代以前,海参崴要塞绝对是个易守难攻的所在。城市和港口处在狭长的半岛末端,而这段狭长陆地根本无法展开兵力。 即使对旅顺口或者塞瓦斯托波尔这样的要塞,也还起码能够作到两个方向上的陆地攻击,而海参崴只有10公里宽的陆路,并且布满了五十年来好几轮苦心建设的三重防线、上百个炮台和巨型碉堡、以及绵密的筑垒地域。 但是人类迅速发展的飞行手段,无情地打破了"要塞无法攻克"的神话。40年代,特别是二战以后的航空兵,成为那些专注地面防御的筑垒地带的噩梦。 失去制空权的堡垒,只能成为轰炸机的绝好固定目标。缺少高射炮防御的滨海要塞,在日复一日的重磅穿甲弹的攻击中,削弱和瓦解着。 1946年海参崴约25万人口。其中日本、朝鲜和中国侨民约五分之一。苏军守备部队只有3个师,其中一个还是从双城子退下来的。其余还有4个海岸炮兵旅、和太平洋舰队登岸水兵组成的2个师,市区临时集结起来的工人防空自卫团不到3万人。 经过几轮损失,市区守军总数,已不足8万人。1910年的海参崴 中国方面,执行海参崴一线攻坚任务的只有一个王近山纵队,4万余人,包括5个步兵旅和1个炮兵旅。这固然是由于狭长的半岛没地方展开部队,同时也是由于华北联军长期使用的战术是"围点打援"。 几个纵队等在苏军应该前来支援的路上,一个多月不见动静,白浪费许多时间。徐向前司令员恍然大悟,分析了敌情后,判断出对手已没有新的兵力可供增援海参崴,于是放心让许世友纵队北上,以策应邓华两栖纵队对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发起攻击。 半岛前线,因陋就简的王近山纵队采用了八路军时代的拿手好戏--坑道作业。工兵营一人一把小铁锹,翻起的黑土堆,日甚一日向着要塞脚下推近。 苏军,警惕而恐惧地注视着地下向自己爬来的一条条"毒蛇"。 炮火对它作用不大,杀伤有限;坦克,在接近时往往就被火箭筒击穿腹部钢板;唯一有效的火焰喷射器,因数量太少,常被对手作为重点目标来消灭……毒蛇,不好对付。 试过了抽水机,但很难接近并做到大量灌水。 (853) 沈阳。巴顿大道186号,小礼堂。 10月下旬,毛泽东在这里召集了军委扩大会议。 来自莫斯科的"古玩方丈"情报清楚表明,朱可夫元帅已到达乌兰巴托,苏联将向远东地区发动大规模反击。 会上达成共识: 应在苏军主力到达之前,尽快打通海拉尔、满洲里方向的地面通道。据此,因此围歼列柳申科集群刻不容缓。 贺龙副总司令报告后勤准备情况: 攻势作战所需的燃油、弹药和运输车辆基本能够保障,新整训完成的4个炮兵旅,装备了最新运到的美式"汽笛风琴"多管火箭炮,野战威力相当可观,可以配属各个攻坚野战纵队。 装备部黄克诚中将报告装备情况: 沈阳生产、安装了由巴顿将军定购发动机和悬挂系统的"麒麟"坦克和"貔貅"突击炮,又组成3个新的装甲旅;加上新运来的M-18歼击车旅,这次一个新的装甲纵队可以参加总攻。 聂荣臻上将汇报空军情况: 前阶段重型轰炸机部队损失较大,为保证今后阻遏苏军赤塔方面增援,本次尚难以投入作战。 但战斗机、攻击机部队有了长足发展。新编成的6个"契丹风"中队90架新机,可以全部投入齐齐哈尔前线;"野马"联队业已整备完毕,都加挂了对地攻击火箭,出勤有保证;而新式的"腾雾"型战斗机在截击敌轰炸机和争夺制空权方面,表现良好,并在进一步组织生产。"契丹风"战斗机 罗荣桓上将,则介绍了部队士气、政治动员、后备兵源等状况。 (854) 粟裕代总参谋长提交作战方案: 徐向前三兵团,以6个纵队从东、北、南三个方向疏松包围哈尔滨,暂时围而不打;但可发动对敌飞机场的夜袭。 林彪一兵团以5个主力纵队23万人,从松原出发,向北跃进150公里,切断安达、肇东之间的交通,迫使齐齐哈尔的敌军机械化兵团回防,野战歼敌。 而该兵团已经运动到白城以北、泰来地域的万毅、周桓和萧克装甲兵等3个纵队,则暂时原地待机,适时出击龙江、昂昂溪方向,断敌后路。 许光达带领新组建的坦克纵队,作为战役总预备队。 敌我野战力量对比,65万人对苏军22万人,我军拥有3:1的优势;坦克,700多辆对400辆,也有近一倍的优势;空中,已可掌握局部、或时段制空权。 因为作战地区规划在松花江、嫩江之间平原,战役命名:两江会战。计划耗时三周,11月2日打响。 另外满洲里地区,陈士榘工兵纵队继续向西前出,破坏敌铁路、桥梁;一兵团杨得志、黄永胜两纵队担任掩护。 部署完毕, 中央军委毛主席讲话: "敌人不是说我们不敢决战么?认为我们软弱可欺、游击习气……这次哩,我们就要他改变一下印象。看看中国兵也能打大仗,看看人民军队已经成熟、也可以吃掉他的重兵集团!整个战役,要贯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同时,进一步研究空地配合作战,用新的战略、战术、战法武装我们指战员的头脑!" 朱总司令最后总结: "两江战役,加上我们两栖纵队对伯力的攻击,这是解放整个东北全境的伟大战略决战拉开了序幕!南线二兵团,伯承他们也有策应动作。山东军区又送来20万新兵。我和贺老总这次就蹲在长春,给你们保证炮弹、粮食、各项供应!"(855) 库页岛。敷香湾。 岸边的港口小城波罗奈斯克改回原名--古屯市,成为北洋舰队司令部的一个"阶段性"驻地。 国府东洋舰队北上以后,也时常汇合在此,针对鄂霍次克海进行适应性训练。恶劣的气候、时好时坏的能见度、冰冷刺骨的海水,使南方海军将士大感困惑--他们习惯了烈日曝晒的南洋、和阳光明媚的地中海。 自从得悉第二红旗太平洋舰队开始远征,海军就在苦思冥想、酝酿对策。 参谋长张爱萍受命组织了几项工作: 北洋舰队再次请回那位总教官--井上成美前海军中将,由他主持了一个系列讲座:介绍日本海军30年代的战略思想:以逸待劳、近海歼敌,并推演他们历次以美国海军为假想敌进行的那些模拟兵棋。 顺带还请出几位年近70、参加过1905年对马海峡日俄大海战的老水手,在大型沙盘上演绎当年故事,以增加舰队指战员们的想像力和现场感受。 由于入冬后鄂霍次克海很少有适合航空兵作战的天气,舰队于是把航空兵主力留在日本海,保持对海参崴的常规空袭。新入役的"独立号"等几艘航母,也留在那个海域,以战代训。 频繁的作战起降,和严厉而富有经验的教官,以及安排得当的训练大纲,使这支年轻的海航联队,迅速成熟了。 舰载机数量增加到200架,并且不再是单一的"海盗式"机型。渊田美津雄帮助舰队搜罗到的28架日本"爱知流星"鱼雷攻击机,编成了一个作战中队和一个训练中队。加装了美式无线电通讯系统之后,空地联系大为强化。 舰载航空兵,是南方过来的国军东洋舰队所没有的一个优势,常常令林遵司令官羡慕不已。他有点埋怨桂司令长官缺乏远见了--缴获的两艘日本轻航母都改成了运兵船,也没有刻意培训海军航空兵;老司令陈绍宽更是顽固的"潜艇派",对于舰载机的作用缺乏敏感。陈绍宽 相比之下,倒是农民出身的华北联军思想更开放,在利用日本战俘方面做得更好,不失时机地组建了航空母舰战队。两年下来,已经形成了战斗力。 "需求才产生动力啊!"林遵感叹。 (856) 眼看一场海战,象水平线上露出桅杆顶部的帆船,向着远东、向着两个海洋大国--又是两个都曾败在日本手里的海军弱国,姗姗驶来。 10月下旬,东洋、北洋舰队在古屯港城召开了联合作战会议。 会间,新知岛归来的张学思准将提出他迎击苏联舰队的设计,得到萧劲光、林遵和井上顾问的一致认可。 舰队立即派出海军工兵营登陆新知岛,在原美军机场旧址,用五天时间迅速整理出一条可供海军飞机起降的短距跑道,以弥补轻型航母在风大浪高的鄂霍次克海上起降的难题。 大家七嘴八舌,对该方案作了补充。 萧劲光中将,对于自己"发挥舰队驱逐舰和鱼雷作用"的一向主张,在这一回终于得到落实而志得意满。他开玩笑地把与会的各位代表做了个分类: 林遵将军被归类为"大舰巨炮主义者"--虽然他的舰还不够大,炮也不算"巨",但毕竟已是中国海军的最大口径。这个阵容里还有喜欢和擅长炮战的邓兆祥、叶飞、陈锐霆等,是个"大门派"。 黄廷枢,当然是"潜艇派"; 张爱萍一直策划空袭,被归为"航母派"; 而提出方案的张学思、负责带队执行的驱逐舰中队指挥官潘炎上校、和他本人一起,被得意地归类为"小舰鱼雷党人"。 与会者哈哈大笑,气氛欢快。海军这个新军种,过去无矛盾,现在交流默契,确实走在了国共合作的前列。 随后张爱萍参谋长重点对海上救助作了安排和部署。 带船出海、炮战歼敌是林遵的长处,他为自己争取到了这个任务。东洋舰队12艘战舰也将在3日内完成集结。 最后林遵中将提醒道: 从吨位实力上对比,中国舰队并不占优势。大雾天气又削弱了我方本来可以发挥的航空兵作战长处,海战仍将是艰苦的。 他还重点强调了"长矛鱼雷"的引信过敏、容易自爆等技术性能不可靠的问题。(857) 青海。西北战区长官行辕大帐。 正在习惯性午睡的汤恩伯司令长官被紧急唤醒。参谋官语气匆忙地报告:兰州敌军正在向青海方向发动大举进攻,坦克超过180辆! 汤恩伯没料到,在自己正逐步收紧的包围圈中,敌人还敢于如此拼命,而且还是冲着自己司令部方向而来。 司令部远离战场200公里,倒没什么可担心的。但敌人这么豁出老本、冲向这里,目的是什么呢?莫非是要夺取乐都县的海石湾机场、以便压制我方空中战力、同时赢得空运补给? 午睡被打断后的脑海里,一时分析不出敌人还有多少别的企图,但如此规模的突围,肯定是崔可夫的垂死挣扎。 汤司令从容镇定地给本部兵马下达堵截命令。同时要求皋兰方向的预备队、廖耀湘整编22师迅速启动,从尾后"兜击"苏军装甲集团。 随后他打电话,询问乌鞘岭前线、整编79师宋希濂少将。 答复是:波格丹诺夫的救援兵力"未见异动"。于是汤司令放心地指示了一句:"注意监视"。 (858) 兰州。白塔山阵地。 天色已近黄昏。新挂衔的崔可夫元帅,根据几天来反复侦察得来的情报,将部队新一轮突围计划准备完毕。 从上午开始,他指挥重炮向西北方向的中国军队阵地进行了短促的炮火准备和佯攻。从佯攻的阻力由弱变强来看,敌人已把精锐部队用来保持阻截。并且敌主力应该就在机场附近。 装甲兵佯攻持续了6小时,到晚饭时分停止下来。这是全体坦克部队的最后一次行动--全部的油料,只够他们行驶这100公里了。 方面军的剩余坦克这次将全部损失!但这是值得的。佯攻扰乱了华军的判断。他们不会相信,出动方面军几乎所有坦克的一个攻势会是佯动。现在另一个关键方向--东北一侧的皋兰县,华军的防范终于出现松动。 敌人被调动了。铁桶的某个角落出现缺口。 突围时间到了。炮火震天响起。 苏军炮手的任务就是在短时间内向敌阵地打光所有的炮弹。而在被炮击的阵地上,敌176师,只是些三流部队,目的是威慑苏军突围。 他们是原胡宗南西北军的残部,没有多少战场经验。任务是拖上一段时间,等国军主力到达,他们就会被允许退到二线。但此刻,二线阵地已经淘空,担任守卫的主力--廖耀湘的整编22师向西"兜击"苏军装甲部队去了。 突如其来的炮击使守军176师有点发蒙。苏军已很久没这么开过炮。 最后一枚122毫米炮弹还没落下,仅存的十几辆优选的T34坦克就拱上了176师阵地。坦克身后跟随着大量步兵,"波波沙"喷吐着火焰。 不出崔可夫意料,敌人的反击打得不算强。前沿多数人被爆炸气浪炸晕,或者失去抵抗能力。 炮击完毕,中亚第一方面军全部剩余炮弹已不足20发。真正的山穷水尽了! 所有火炮都被就地抛弃,苏军士兵挤上只有最后一箱油料的1200多辆卡车,趁着夜色,穿过皋兰防线缺口,向正北,长城脚下的景泰县,向着营救汇合点--那个叫做"一条山"的黄土丘陵,用车轮、用双腿,没命地实践着突围命令,维护着"不当中国人俘虏"的信念。 (859) 另一方面,乌鞘岭下的波格丹诺夫上将要求,晚6个小时发动进攻。 接到崔可夫所部完成了第一道防线突破后,波格丹诺夫派出摩托化师,向东240公里,作出一次大幅度的漂亮迂回。 眼前的乌鞘岭中国守军,被苏军黄昏滞后发起的突然攻势缠住,夜幕下空中侦察失效。老练的波格丹诺夫也来了一次"虚实结合"--用全军主力压向成为一片火海的阻击阵地,却用一旅偏师实现了对崔可夫的机械化救援。 次日凌晨,突围战打响后的第12个小时,疲惫的崔可夫先头部队终于与波丹格诺夫的接应部队会合。 在接下来的一天里,后续人马仍在摆脱重重封锁线的纠缠;很多搭不上车的步兵就永远失去了冲出包围的机会--中国人正在连忙堵塞缺口。 天亮以后,华军的轰炸机炸毁了道路。成队的谢尔曼坦克正在沿途追杀前来接应的苏联卡车,山野里此起彼伏,回响着舌头不会打弯的中国人,用俄语呼喊"投降!缴枪不杀!"之类命令的古怪声音。 直到苏军"黑死神"伊尔压住这些屠夫们得意的势头。 崔可夫命令清点人数。 两天里陆续汇合在"一条山"突围集合点的士兵,到底也没超过9万人。那被割裂在中川机场的方面军参谋长杜哈诺夫一部,和已被缩编的第六近卫坦克集团军,则完全失去突围机会……没有油料的坦克,和没有重武器的坦克兵,下场可想而知。 崔元帅真想带领援军,从原突破口再打回去给予营救;但疲惫而饥饿的部下们,没人愿意跟他返回那个刚刚脱身的苦海。缺少补给、陷入重围的日子实在太可怕。 突围毕竟成功了。 想起10个月前,自己麾兵轻取中国号称"平西大将军"的胡宗南;想起6个月前,亲率52万大军长驱直入,千里奔袭,直闯这个中国版图上几何中心的城市,用令人眼花缭乱的锐利穿插,力挫那位号称中国第一防御专家、善使"天炉战法"的薛岳上将,从而威震华夏的辉煌…… 再看看眼前这剩下不到9万人--原有方面军六分之一的残兵败将……崔可夫元帅,这个刚强无比的硬汉子,脸上淌下辛酸的泪水。(860) 整个11月份,从东到西,中苏前线交火的各个战场空前热络。 自从堪察加海岸前哨战--潜艇突袭骚扰后,载入史册的"千岛群岛中苏系列海战"便拉开序幕。 戈洛夫科上将在矛盾中,接到统帅部赋予他舰队的两项任务: 第一是不管千难万险也要冲进日本海,打击在那里不停肆虐的中国登陆和空袭部队,从海上保卫符拉迪沃斯托克,给远东方面军低落的士气以鼓舞; 第二是寻求一场舰队决战,歼灭中国那支传统浅薄、临时拼凑的轻型海军。至少要把它削弱得对苏联无法构成威胁。 思来想去,他还是觉得第二个目标更具现实性。 完成港内整补,他下达了舰队全体出海的命令! 远东大陆战火纷飞的时刻,他不敢让这支远征舰队偏安一隅。况且这不到万人的小城,已被2万名水兵吃得叫苦连天。 (861) 第一次鄂霍次克海战也叫"幌筵岛海战",仍具前哨战性质。 情报显示,中国舰队在萨哈林岛中部波罗奈斯克港口集结,没有重型舰艇。而11月阴霾密布的天气正好可以减少空中威胁。顺利的话,手上2艘战列舰的炮火是敌人无法抗衡的,只要一发命中的炮弹就可以葬送对手一条军舰。 戈洛夫科命令参谋:在海图上,把航线直指捷尔佩尼耶湾。俄罗斯战斗风格就该这么简捷、明了。 11月11日,红旗舰队出航。 刚绕过堪察加半岛最南端的洛帕特卡角,雷达就辨认出两艘日本老式巡洋舰的影子。那无疑是敌人的监视巡逻舰,现在它们属于中国。自己这支庞大舰队想要不被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戈洛夫科满不在乎、毫不客气地命令开炮。 敌人居然在转头逃跑的同时,还敢于开炮还击! 雾海中隐约看见那些炮口发出的萤火虫般的光亮。虽然旗舰附近连一个爆炸的水花都看不到,可是这类渺小的示威……寓意着什么呢? 当一个家伙向你挥舞瘦小的拳头、却又往回跑的时候,你该猜测它后面埋伏了一些什么。戈洛夫科有所警惕,命令舰队改变航向,左转20度。半小时后,舰队笼罩在幌筵岛的阴影下。上将相信,岛屿链能使敌人雷达增加辨认困难。 驶过30海里,幌筵岛被甩在身后。航海参谋报告:下一个岛群叫做"温祢古丹"。上将下令:全队加速到22节。 下午4时许,突然前导驱逐舰"喀山号"发生爆炸! 水面几乎看不见气泡的鱼雷,那微乎其微、直到命中时才被发现的航迹,使护航分队指挥官判断出,这就是那所谓的"长矛"。敌潜艇就在附近! 他在发出弃舰命令之前,先行发出"反潜"命令。 一场围剿开始了,10条驱逐舰围起大网,纷纷投下深水炸弹,直到让上将看到海面漂浮起大片油渍和少量残骸。 红旗太平洋第二舰队重整旗鼓,航向西南,继续前进。 (862) 千岛群岛南端。择捉岛。 顽强的栗林忠道将军终于使用渔船完成了对这个北方大岛的登陆。 从法理上明确属于日本的千岛部分,已经到此为止。 他在困惑,是否继续战斗?当晚东京发来一纸电文: 吉田茂首相亲自提名,由栗林忠道担任内阁警视厅长官,同时晋升为警衔中将。 司务长特意找来一桶上好的日本清酒,协助栗林长官,向部队举行了一个不太寒酸的告别仪式。 堤不夹贵少将向他敬酒:"栗林樣,祝贺你收复北方四岛!" 栗林于是把进攻择捉岛上最后几个苏军哨所的任务,委托给堤不夹贵完成。 日本的防务体系,从此建立并保持在警视厅的层次上。(863) 伯力市(哈巴罗夫斯克)。 此时这个远东城市约有20万人口,是个真正意义上的水陆交通枢纽。20年代的伯力街头 自从邓华两栖纵队沿着黑龙江上溯,乘坐内河登陆艇和"水牛"、"鸭子"以及青岛生产的"水獭"两栖战车这些机动工具,冲过苏军在共青城河段设立的简陋水上封锁线之后,位于三江平原的伯力城,就进入华军的攻击视野。 从南翼乘坐缴获的苏联火车赶来的许世友纵队,先头部队也在伯力以南70公里的霍尔小镇与苏军接火。 自哈尔滨匆匆返回伯力的什捷缅科明白,虽然敌人进攻火力尚不猛烈,动作也还迟缓,但这个兵力空虚、无险可守的河港城市,防御有效程度还不及海参崴十分之一,它将不可避免地陷落。 而从共青城退防此地的普里卡耶夫上将,喋喋不休、也十分正确地强调着: "事实证明,针对敌军登陆威胁所做的那些沿海防范,唯一作用就是,极大地分散了自己的兵力!今天你看到的恶果都是那时造成的!" 没人反驳他的意见。从这位上将的角度看,这几乎是真理。 简单交换了一轮看法之后,什捷缅科握住老朋友普里卡耶夫的手,嘱咐他,提前准备好能够夜航的飞机。 苏联滨海边疆州。纳霍德卡港。 11月,这个距离海参崴100公里、拥有3万人口的潜艇基地港城,成为今日争夺战的热点。外围防线上的苏联海军陆战团抵抗一轮,渐次撤往市区。 市区的最高建筑只有三层,建筑物楼顶架着几挺相对较新的郭留诺夫重机枪,这就是守备团的指挥部了。 昨天,它北面18公里的屏障--小小的"游击队城"已经易手。执行攻击的是华北联军宋时轮纵队。 他们对这个小城的名字发生了兴趣,并似乎认为"游击队"是他们的专利。居然在小小市政厅门前的俄文铜牌上,用刺刀刻画,加上了"八路军的·游击队城"等中文字样,令人哭笑不得。 (864) 哈尔滨。道里区,马迭尔饭店。 这座俄式建筑现在被征用为远东方面军司令部。叶廖缅科大将仍然坐镇这里,信心坚定地感染着江城的14万红军和"人民军"战士。 昨天,中国人的一支轻装甲部队突然在西北方向50公里处的呼兰河畔出现!这是敌人企图切断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两个集群之间联系的明显迹象。 阴雨天气妨碍"伊尔10"出击。为确保哈-齐之间的铁路畅通,大将果断命令第136摩托化师在独立坦克旅配合下,越过松花江,前去歼灭这股敌人。 部队过江途中,突然传来天崩地裂一声巨响,松花江大铁桥炸断了。 担负大桥守备的"满洲人民军"552团惊惶失措地报告说,大桥遭遇敌机轰炸!但叶廖缅科明白,这样的阴雨中,根本不可能有敌机出动。无疑--或是守备团玩忽职守,或是混进了奸细。更可能,他们本身就通敌。 "执行战场纪律。把这个团全部缴械。士兵押送桥头负责连夜抢修,军官一律枪毙。"大将向保卫部门发出命令。 齐齐哈尔。 列柳申科接到两个互相矛盾的命令。战区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要求他作好向西--海拉尔方向突袭的准备;但顶头上司叶廖缅科大将命令他立即向东--哈尔滨方向全力出击。 手中缺编一半的第四坦克集团军,刚得到哈尔滨送来的、不甚充裕的补给。 向西,回到祖国,无疑是有诱惑力的。可是翻越大兴安岭他没把握。从龙江镇开始,是苏联制式的宽轨铁路,却没有一台可供使用的机车。 向东,回去坚守哈尔滨,尽一份远东方面军成员的责任。可是那种自投罗网、陷入包围圈的直感太强烈了…… 上将摘下军帽,痛苦地抱住自己好久没理发的光头。(865) 苏联境内,赤塔州。博尔朔夫山脉,涅尔琴斯克。 冈峦起伏的丛林中,杨得志少将放下望远镜,指着远方炊烟缕缕的小城,对身边的另外两位少将--陈士榘、黄永胜叹道: "看清楚,老伙计们,这就是著名的尼布楚了!" 出发前,接到林总派飞机专程送来的一包文件。封皮上有林彪留字: "毛主席亲自赠送。杨、陈、黄必读"。 打开之后,竟是几本纸页陈旧的线装书。靛蓝色的书皮上写着:《中俄尼布楚界约》。 几个人花了几天时间,还找来部队的文化教员,才弄清楚这份签订于1689年的两国条约;也才领悟了林总强调他们"必读"的含义。 这里,就是257年前,中国与俄罗斯划界、签约之地。 这条边界稳定了将近180年。而在最近这不到80年间,才一退再退,退到黑龙江边,又退到乌苏里江边…… 杨陈黄西路三纵队,这次受领了特殊任务--前出到博尔朔夫山脉和外兴安岭余脉,预设阻击敌人援兵的阵地。为此他们被赋予了临时编号:杨陈黄兵团。 以步兵为主的这个兵团,出没深山老林并无困难,所需无多的给养、器材,用被缴获的苏军车队及时送到每日前进位置。只是偶尔路过俄罗斯小村庄时要绕开走。见不到国内那种乡亲迎送、依依惜别的情景,使他们有点郁闷。 但使他们心头发热、时时感到激励的那句口号,已在兵团深入人心: "打出国门,恢复故土!" 离开前哨,杨得志对两位搭档感慨: "咱三个,都是井冈山第一批战士。老战友剩下不多了。20年奋斗,为的建设一个新中国。现在新中国不远了,咱这些老战士,得打出个样子,问心无愧!" 11月中旬,工兵纵队在尼布楚以东山麓,开始第一轮布雷。 (866) 蒙古。达里冈皑草原,纳兰山区。 这片光秃、不长树的丘陵,迎接了本年度的第一场雪。 与洁白寂静的地面相比,空中却是红火异常,热闹非凡。 苏联第14航空军军长尼古拉·波德戈尔内少将感到,中国华北空军的这次攻势很不寻常: 一周里,敌人出动了数百架次,机型也有野马、闪电、契丹风等多种,摆出一副要进行一场空中决战的架势。 过去他们可没有过这么持续的进攻,多数是守在家门口,等我们打上门去。 莫非敌人突然得到了大批飞机和汽油? 波德戈尔内不禁诅咒那个伪善而又两面三刀的美国--他们装模作样主张和平,却背地里向我们的敌人提供军火。他们虽然没在口头上谴责我们是侵略者,但心里就是那么想的。 最可恶的是今天凌晨,敌人超低空飞行,利用他们的远程性能优势,绕道背后出击,偷袭了纳兰机场。 昨晚刚部署的一个新型"雅克9"歼击机飞行团,遭到毁灭性打击。敌人还使用德国人的蝴蝶弹--红军战士叫它"恶魔之卵",这种集束炸弹破坏面积很大,雅克9飞行团瘫痪在地面。 战争似乎变成了苏联在对付美帝国主义和德国法西斯。而中国,只不过是为他们出动人力的一个附庸、走狗或者傀儡。 多么不可思议! 在开战前,我们没把这点想好……现在该是结束这一切的时候了吧? 纳兰前线航空师师长鉴于敌人攻势很猛,被偷袭危险很大,要求撤离那个基地。波德戈尔内也觉得那里不值得拼命,于是批准了撤离的请求。顺手,也撤销了那个师长的职务--总得有人为损失的雅克飞行团几十架新飞机负责。如果不是师长,那么难道是军长? 不过,敌人为什么要向这个如此荒凉的地区,发动大进攻呢?他想不通。(867) 南京。中央军校,委员长官邸。 "娘西皮,煮熟的鸭子飞掉了!还有脸皮报什么功?" 委员长一把抓过副官手里西北司令长官行辕发来的电报,正打算撕个粉碎,夫人从旁唤了一声: "达令,听他说完再发作也不迟嘛。" 毕竟汤恩伯救驾有功,送给夫人那辆特制专车也还在卫队编制里呢。蒋介石余怒未消,顺手把电报揉成一团,又交给副官。 副官尴尬地展开电报,念了一阵:上面罗列了毙敌和俘虏数字,分别也有4万和12万之多。如果属实,那么这也是国军空前的大胜利了。 只是这和自己长久以来期待的、甚至和全国人民想象的胜利很不相同。 抓到崔可夫,那是何等荣耀?国人面前、世界面前……那是一番多好的话题!委座甚至在浮想中导演过同崔可夫--这位斯大林格勒的英雄再次见面的情景: ……自己会从容淡定地,穿着一袭长衫,慢慢握住崔可夫惭愧地伸出的手臂,象征性地寒暄几句:瘦了、胖了--多半是瘦了,然后笑眯眯地问问他: 怎么为难我们蒋夫人呀?噢?本来不想?那么何必?嘿嘿我知道,你们是想抓我本人嘛……你们向中国大动干戈,是不对地。崔可夫将军--哦,元帅啊,还是留下继续做我的顾问吧。你回去,那个暴君不会给你好果子吃地。我了解他。而我的中国却会善待你。有朝一日我会把你的家眷接来,中俄之间,也会修复关系嘛--当然那时暴君已经不在世了--那时你尽可以回国,我们常来常往…… 那个性格直爽、像个古代义士般的武人崔可夫,在这宽宏大量、合情合理、体贴入微的一席谈后,无论如何表现,或卑或亢、或柔或刚,张弛听便,都不失为一曲千载佳话。 可现在,一切成了泡影。汤克勤,你误我不浅啊! 脑海中浮现出李宗仁在背后冷笑的嘴脸。 想想也是,李德邻这块老姜,做事还是更老辣些,久经战阵,不致有此失误。若不去替换他,或许好梦成真。 (868) 兰州,中川机场。 汤克勤司令(字恩伯)愧悔而沮丧,但还是打起精神,视察了一番已攻克的苏军阵地。在不明就里的记者团闪烁的镁光灯包围下,找回了几分自信。 杜聿明提醒,古浪阵地上,波格丹诺夫所部已有撤退迹象,应该组织追歼。 汤恩伯一点就透,知道这是收复国土、挽回面子的最后机会,于是"从谏如流",再次着手部署。 无奈桂系人马疲沓拖拉,伸手向他要汽车;薛伯陵这位老资格长官更是指使不动,话里话外暗含着数落与不屑。 本来就不甚买帐的空军毛邦初中将,此刻更是牢骚满腹,以将士疲劳过度、需要轮换休息为名,只肯派出6个大队--四分之一的航空兵力。 汤司令只得点起本部人马,伙同仍取合作态度的杜聿明兵团,合并一起,也有40万大军,向乌鞘岭外苏军集结地带,展开一个钳型攻势。 (869) 皋兰县,原国军176师阵地。 几个军装颜色略有不同、年龄差距也不小的军人,驾着吉普车在尸骸狼藉的战场上寻寻觅觅。 "找到了,找到了!"一个警卫员模样的小伙子抱着一些散乱的枪支和零件,跑向那个满脸胡须的中年人: "首长,是不是这玩意?"。 还没来得及打扫战场的国军176师某团4连长李富贵,观察了这帮人很久,忍不住过来询问: "你们,哪部分的?" 一个上尉端起左肩,向他展示臂章:"华北民主联军,王震纵队。" "王震纵队?"李富贵略有耳闻,"你们不是修铁路么?上这儿干什么来了?" "修铁路不假,可我们这个359旅一直在前线埋地雷来着。知道你们师西边那条路,为什么老毛子没敢走么?就是我们用地雷封锁了他们。" "呵呵,这么说,也是兄弟部队啦!"李富贵咧嘴一笑。"不过,列位可不敢上这儿拣东西呀,兄弟我奉命监督打扫战场,出点事怕担待不起哩。" "我们不过找点能用的家伙,一两件而已。"那上尉说着,回身指指那位大胡子,"这是我们纵队首长……" "行了,莫废话。"胡子走上前来,对李连长打个招呼,一口湖南腔: "打了胜仗,我几个也需给长官表个功去不是?找点零零碎碎,没么子大不了,决不给你老弟添麻烦,我这就走噻!" 李富贵看着这个没佩戴阶级和军衔的胡子中年,觉得他怎么也是个比自己大不少的官。再看看他们扔到车上的物件,确也只是一些砸烂的枪管、梭子、枪机之类,于是敬个礼,道一声: "谢啦长官!那么请走好唦!"(870) 匈牙利。布达佩斯。 近来这里小有名气的"顾陈棋坛",多了一些看客和观众。 这些人是顾祝同家的常客,他们对外的名义一概是某犹太商团的雇员。 围棋,这种简单之极、只有黑白两色、线条方格构成的小玩具,却组合出复杂多样、变幻无穷的局面,使得"洋人"观战者当中少数几位,对此日见痴迷。 其中一位戴着黑眼罩的中青年引起陈毅的注意。 一开始他不喜欢这个人。过于寡言和阴骘,与自己个性不合。但渐渐发现此人对围棋有点天赋--旁观了若干棋局,居然摸出规律,他也可以走两盘了。 对围棋感兴趣的洋人,陈毅还没碰到过。于是棋瘾犯了、找不到对手时,就喊他来,授出数子,对上几局。 偶尔陈毅也向顾祝同打听: 府上这些商人都是做什么的?老顾你,怎么有那么多生意好做?顾祝同笑笑,不置可否。 陈毅问起这黑眼罩对弈者的身份,顾祝同支吾回答,说是一名武器校正员。因为属于目光"一支独秀"那种,所以视力比较集中,校验武器正好。 鬼才信哩。陈毅觉察到"滑头老顾"出价购买他收集的轻武器、拉咕这类生意的背后有些名堂,于是暗自留意。 又一次与"黑眼罩"对局时,执黑先行的陈毅在"天元"处投下一子。黑眼罩从未见过这种着法,颇感新奇。于是俩人借助陈毅的一位翻译,热烈地讨论起围棋乐趣来。黑眼罩兴致盎然,评议多多,陈毅发现他其实也很健谈。 渐渐他们成为朋友。 陈毅感到,黑眼罩并不清楚他和顾祝同之间复杂的国内关系,或者说没有兴趣去追究。这个叫做"摩西"的小伙子每天都要穿上训练服装,和另外几个商人开车去顾祝同下属的一个驻兵营地去操作、演练。 于是陈毅告诉他,那里使用的枪械都是自己提供的,有什么意见,尽管提出。 这个摩西当下就向他解释了武器需求的各种细节。陈毅越听越按捺不住好奇,趁机问道: "你们廆集那么些枪支弹药,打算干点什么呢?要是打家劫舍、当强盗,我可不帮这个忙。" 黑眼罩的摩西,看看四周,很郑重地履行了一个双方表示信任的小程序,然后清晰吐露: "先生,我虽然生活在巴勒斯坦,但父母都出生于乌克兰。还有别的亲人。我们在援助一支当地武装。而他们,要为乌克兰的独立,而奋斗。" (871) 陈毅迅速把这一情况电告海外工委。 三天后接到周恩来指示:"可向顾祝同表明态度,我方愿配合、支援其工作。" 晚上他把"老顾"拉到棋局旁,俩人照例把黑白战士摔得啪啪作响。 陈毅今天有意放出几个缓手。看着对方面有得色、喜上眉梢的样子,于是放下棋子,双手抱在胸前。陈毅20年代在欧洲 在顾祝同声声催促之下,陈毅大卖关子,不急不忙: "墨三兄啊!要我下棋,可以。有条件。还是先披露一下,你的阴谋吧……" "阴谋?哪里阴谋?你这老共党,阶级斗争警惕性高得莫名其妙。又在琢磨皖南事变,哦?走棋走棋!" "哈哈哈!墨三兄,阶级斗争阴谋不搞了,改行,去搞民族分裂阴谋啰!" "嗯?老弟此话从何说起?" "就从上次,那一盘,你老兄钻到别人身后那一手说起吧。今朝大家讲好,要去一道去。吃啥子独食么……"(872) 11月份的北太平洋,下午5点钟天已经黑了。云缝里偶尔露出一两点星光,发出诡异的冷笑。 大雾和黑夜都是戈洛夫科海军上将现在喜欢的天象,这将保障自己不受空中威胁。8个小时后舰队将赶到敷香湾--捷尔佩尼耶,用战列舰教训一番那些猖狂一时的小个子东方人。凌晨返航时,但愿大雾仍未散去…… 他正准备发出"右转30度"的命令,雷达官报告:正前方12海里,发现敌人大型舰艇! 戈洛夫科神经绷紧了。这才是此番出击的目标啊!全队出动,目的是"抓大鱼",他可不想老远地奔到萨哈林扑个空,炮击一通陆地、无功而返。 如果能敲掉对手一两条大型舰艇,那才是对敌方士气的一大打击。 不管它是什么,红旗舰队眼下都可以吃掉它,何况对手已进入射程。 上将命令作好射击准备,全速前进! 敌人似乎没有发现危险,呆在原地磨磨蹭蹭。一刻钟准备后,距离缩短到16000米,目标被确认为重巡洋舰以上的主力舰只。戈洛夫科下令开炮。 两轮发射,仍不见对手开火还击。正在好生奇怪,航海长气喘吁吁拿来一份来到远东后才补充的海图--在目标位置上,标志是一艘沉船。 舰队仍在迫近。戈洛夫科想起,似乎是曾有个参谋校官,告诉他这一带曾有日本战列舰座沉某岛,但他当时完全没有在意。莫非那个传说就这么应验了? 他下令停止炮击,果然对方仍不见动静。 ……附近会不会还有别的舰艇?炮口火光会不会暴露舰队位置?敌人,会不会利用这艘沉船设伏?怎么去揣摩那些善于使用诡计的对手? 上将向少将参谋长提出一连串考问,又花了一刻钟。 就像回答他的提问一样,雷达官再次紧急报告,海面发现若干移动目标,正在快速接近! 司令官犹豫着:要不要转向,要不要打几发照明弹?……还没等作出的决定传达出去,几分钟里,舰队中响起一系列隆隆爆炸。刺眼的火光、探照灯光,映照出海面一片混乱。 戈洛夫科起身从舰桥上瞭望四周。瞳孔还没有从漆黑中辨析出到底发生了什么,脚下突然一个剧烈震动!--提醒他,旗舰遭遇了鱼雷。 照明弹,一颗颗在夜空中悬挂起来,象是几个短暂的小月亮。 一场混战,逐渐轮廓清晰。 (873) 对于躲在"武藏号"身后、忍受苏联舰队两轮炮火的潘炎上校来说,那十来分钟真难熬。 驱逐舰和鱼雷艇紧紧贴着身躯长大的"武藏",象躲在母鸡身后的一群小鸡。 第二轮炮火还是有些准头,一艘鱼雷艇中弹随后沉没,另一艘驱逐舰的桅杆也被刮去一个角…… 但敌人到底进入了鱼雷射程。确认之后,他沉着地发出攻击命令。早已升火的快艇和快舰,象脱缰野马、离弦利箭,飞也似的冲向那群大鲨鱼。 只受到短期夜战训练的中国海军,发射时机把握得并不精确。有的发射距离过远,有的鱼雷出现故障;还有的误打误撞,待到照明弹闪亮时,发现已冲进敌群中央,敌舰炮口正对准自己,而自己却来不及再次装填了。 但技术虽不过硬、勇气却不缺乏的中国水兵们,用猛打猛冲的作风弥补了实战经验不足的缺憾。4艘驱逐舰和8艘鱼雷艇第一轮毕竟打出超过50枚鱼雷,随后,有些经验丰富点、临场冷静点的舰长,还打出了第二轮。 潘炎上校趁着照明弹再次亮起的瞬间,检点战果: 红旗太平洋舰队的三分之一,18艘大小舰船中有6艘命中,包括旗舰"十月革命号"在内。 他对此不满意。教官要求他掌握的命中概率是25%,那么至少应该有12雷命中呢。现在似乎没达到。 他下令再装填。既然卷入敌舰包围圈,他就不想按计划撤出战斗。缠住敌人,后续部队半小时就会赶到。为了一场漂亮的海上歼灭战,就是牺牲也值得。付出代价事小,贻误战机事大!这就是这个时代培养和注入人们思想深处的观念。 时明时暗的海面上,鱼雷在穿梭。硝烟缭绕的夜空中,曳光弹编织着弹道。 打光鱼雷的快艇也不肯撤退,躲在一旁担任海上救护。 潘炎的"乌苏里江号"(原"矶风")坚持了近一个小时。打了上百发炮弹,发射了18枚鱼雷,舰艏终于沉入水中。另一艘仍在坚持的姊妹舰"松花江号"也在敌舰炮火下倾斜…… 潘炎按照规程下达弃舰命令,最后一个登上救生艇。萧司令明确告诉过他:不许沉海。 小艇划到新知岛岸边时,他听到喊声: "我们大部队到了!" 远方,一排整齐的弹道闪光滑过,象一串夜空的流星。(874) 夜上海。虹桥机场。 这架由6引擎的巨型B-36轰炸机改装而成的超远程运输机,顺利地完成了从夏威夷到上海的8000公里不间断直航。 轻松的降落,在证明人类远程飞行时代的开始。 首先走下飞机的是第一批在美国完成工商业技术培训、结业归国的50名年轻人。两年前他们去的时候还是坐船,在太平洋上走了一个月;回来的时候却只用了两天,48小时。 旅行者和迎接者都兴奋地喧哗着,诉说思念和重逢的感受,交流关于时差、速度等等话题。不少人列队和这架划时代的大飞机合影,镁光灯此起彼伏。 一些国内企业,派人等在机场门口,向这些海外学成归来的各类人材发送请柬,邀请他们参加接风宴会…… (875) 最后离开飞机的一小队美国人,行踪有些诡秘--走下舷梯就被几辆封闭的吉普车接走了。记者们忙于给海外学子和新式大飞机照像,也没人注意那些着装普通的外国旅行者。 吉普车里,坐着两位身着便衣的少将--马克斯韦尔·泰勒和柯蒂斯·李梅。阔别中国两年多,他们又一次踏上这片曾经为她战斗过的土地。 这次他们受命,领导一个名为"战场观察小组"的16人机构,成员多是各方面专家。最新出厂的大功率通讯和侦察仪器,也正好利用战场来实际检验。战时的几位资料数据分析高手,和密码破译专家,目前正在为自己缺少用武之地感到失落,这次也欣然担任了他们小组中的观察员。 命令是艾森豪威尔将军和阿诺德将军联名签发的,新任海军作战部长尼米兹将军也单独向"31节伯克"签发了另一份命令。在措辞含糊的主题下,都有口头交代的明确任务,其中共同的一点是: "在那里呆到战争结束。" 在火努鲁鲁登机的史迪威将军的前任副官、"大侦探"平可顿·多恩准将,带来了马歇尔国务卿的口信: "参与战争,但不要忘记和平使命。" 泰勒等人将首先赶赴南京报到,先行的魏德迈中将已经等在那里。一轮协调磋商之后,他们分别奔赴各自的指定战场--但只能乘坐小飞机了。 (876) 千岛群岛。第3轮鄂霍次克海战正在冰海中,炽热进行。 两艘拥有相对先进雷达的巡洋舰"燕山号"和"祁连号"(亚特兰大级)发挥作用不小。除了以被叫做"5英寸机枪"的127毫米主炮快速射击敌驱逐舰队之外,更主要的,是用雷达和照明弹对苏联主力舰只定位,引导己方驱逐舰冒着纷飞炮火,发起新一轮鱼雷攻击。 察觉到红旗太平洋舰队残余舰只转向北方、高速撤离时,舰桥上带队指挥的叶飞少将把这一情况及时通报了已到达东北方60海里外待机的林遵舰队。 使他极为恼火、暂时中止攻击的,不是对手的慌乱反击,却是自己舰队里发生了碰撞。一艘鲁莽的驱逐舰在急转弯时竟撞上了旗舰的船艏。 旗舰舰长李长如上校心疼得捶胸顿足,咆哮着,要求把肇事舰长枪毙,后来改口说,必须送上军事法庭。 叶飞痛切感到,夜战训练,要成为海军今后着力加强的科目。 苏联舰队中,几艘装有早期雷达的主力舰只均已失去作用:重巡洋舰"基洛夫号"第一轮中雷3枚,当即倾覆;重巡"马克希姆·高尔基号"负伤后被第二轮集中攻击,炸成两段。 旗舰"十月革命号"被一枚鱼雷命中机舱,全船断电,三座炮塔仍在盲目射击,炮弹远远地从北洋舰队头上飞过。 13艘担任护航的驱逐舰也伤沉过半,根本来不及展开救助打捞。3艘较大的驱逐领舰已经消耗殆尽。 只有那艘"战列破冰船"阿尔汉格尔斯克号(原英国海军"君权号")奇迹般地毫发未损,带领轻伤的巡洋舰"摩尔曼斯克号"和几艘驱逐舰仓惶北窜。 (877) 东北方60海里,担任拦截任务的林遵舰队今天不顺利。 后半夜刮起了大风。 晨光熹微、波涛汹涌,射击瞄准十分困难。 "战列破冰船"的火力又难以压制,一发356毫米炮弹命中了轻巡洋舰"思远号"(原"五十铃")的锅炉舱,当即起火爆炸,归于沉没。一位海军才俊--舰长胡敬端上校不幸殉职。 鱼雷攻击期间,苏联"摩尔曼斯克号"中雷下沉。 但却又有驱逐舰神奇地替"阿尔汉格尔斯克"当了替死鬼,挡住了雷击。 中国方面,两艘三烟囱老式舰再次中弹负伤,撤出战斗。最终,7艘逃窜敌舰被敲掉4艘,但"大家伙"却不在战果之列…… 风浪越来越大。 林遵后悔自己保守,没让邓兆祥那宝贵的重巡"威远"、"纪远"参战,而大风浪中的这些轻型舰艇,无疑都不是那个大家伙的对手。 后半夜,不得不发出返航命令时,林遵眼看那艘"战列破冰船"象一条神秘的"祥瑞"一样,在2艘东倒西歪的驱逐舰护卫下,顺风姗姗而去。 林遵只得踏浪饮恨而归,感叹:"小舰鱼雷党人"并不好当。 据说海军毛委员在基地专门摆下"佛跳墙"宴席,要给"福建人林遵和他的东洋舰队"接风呢。 结果大白鲨漏网,只捞到几条小尾巴尾巴鱼。 无颜面见江东父老啊!…… (878) "兴波号"潜艇上,黄廷枢少将也很泄气。 自己的潜艇战队全体出动,拉开50海里间隔,从幌筵岛开始,组成三道巡逻线,密切监视着红旗太平洋舰队的行踪,及时报告了北极熊的每一次转向。 直到敌舰队进入设伏地带,这一轮任务都完成得无可挑剔。看来美式长波电台的可靠性是过关的。 但是战果的预期大打折扣。 除了"鲤鱼号"报告,在温祢古丹岛附近击中一艘驱逐领舰--随后就失去联系--此外潜艇战队再无斩获。原因是老旧的日本潜艇追不上高速航进的赤俄舰队。只能远远瞄着白熊尾巴,无奈地给下一个观察哨发出航向报告。 唉!自家耕耘,却送给人家收获,这事情太吊人胃口了。 接到林遵将军发来"阿尔汉格尔斯克"再次逃离、以及航向的电报,他查证了彼此位置,扼腕而叹:距离太远,追之无益。 "伏波"只能空手而归了。 ……正在悻悻然,值班副艇长大喊一声:"发现目标!" 潜望镜里,天色朦胧的南方水平线上,一只庞然大物正在踽踽而行。 对照识别手册,迫近观察,这是负伤后的"十月革命号"! 这艘战列舰正在趁乱出逃!中校副艇长恳请给他一次尝试机会。黄廷枢按捺着亲自击沉敌军旗舰的巨大诱惑,以提携后生的胸怀,欣然从旁辅助,精心选择了最佳攻击角度。 6发"长矛"成扇面状实施联射,间隔5秒。3分钟后,4声巨响。全艇欢呼。 返航时,黄廷枢郑重宣布: "毛委员的佛跳墙,一人一份!" (879) 千岛群岛。新知岛野战机场。 从后半夜起风时,方子翼上校的心情就跟着风速,一阵紧似一阵地激动。 他太盼望一场大风,赶紧驱散满天阴霾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林遵的烦恼,却是方子翼的幸运。 作为攻击机联队指挥官,如果在一场事关中国海军、甚至事关两个大国兴衰的命运之战中毫无用武之地,他会遗憾一个世纪!哪怕飓风吹得海浪滔天,只要有几百米的能见度,他就要迫使敌舰队接受全军覆没的结局。 北半球高纬度的冬天,8点钟天光还是不甚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