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顿!望远镜在你手里,你估计今天报销了多少?" "这个嘛,我看上百架不止。你想,三轮攻击啊!加上俯冲扫射。可说无一幸免!机库里看不见,但也都炸塌了。" "瞄准器的功劳!这玩意儿好使--马克吐温,作家才喜欢这名字。" "想不到他们老老实实等着挨炸…" "懒啊。天都亮了还不起床呗,让他们懒!…妈的,我想起了我们珍珠港,也是刚起床,懒啊。" "是啊,那天也是大清早!那次毁了我们347架飞机,死了两三千人,还不算军舰。那战报我还记得。" "这么说,我们还没有捞回本钱?" "可我们报销了他们的油库!那股浓烟啊,返航半小时我还看得见。" "吹牛吧焦尼?半小时离开100英里了!看什么看。" "那,至少也有一刻钟…到两刻钟。" "上帝,两刻钟是多少?" "哈哈哈!他完全没有时间概念。" "不知道李梅上校他们那一组,干的结果怎么样?" "别担心。李梅上校是个完美主义者,狠着呢。如果有残留的,他甚至会扑上去补一枪。看,没有日本飞机起飞来追我们吧?这就是证明。" "追也不怕!护航的P-38不是在断后么?这家伙比我们航程还多600英里,名副其实的远程战斗机。世界第一吧?" "嗯,我孤陋寡闻,反正没听说谁能比得上它--'闪电'噢。" "呀呼!好久没打过这样的仗啊。" "好久?好像你很有阅历似的--恐怕从来没有吧?" "哼!谁说的?我和焦尼在北非,炸过隆美尔的坦克!" "嚯嚯?炸掉了几辆?" "反正炸过就是,我又不是投弹手。" "到底几辆?正面回答问题!" "那时候……还没装这种瞄准器哩,战果也许不佳。" "哈哈哈,露馅了吧!其实我,也第一次这么打仗。" "好了好了,准备降落!焦尼去叫醒准将。绑好安全带,我们到地面再睡觉。" "呵,我也困了。凌晨4:00起飞,往返1500英里长途奔袭,干掉了那么多鬼子,睡个大觉奖励自己不过分吧。" "嗨嗨,中尉,你可别就睡着了!这儿有柑橘和柠檬……" "柑橘?哪儿来的?好久没吃了。" "基地发的呀。每架飞机一箱,正牌的加州天使城原产!还有苹果。" "上帝慈悲!在这蒙古草原,能吃到家乡柑橘……我要乐死了。" (154) 满洲国。新京长春。 事后,据关东军航空部内部统计,这次突袭中共有176架作战飞机被炸毁,21架负伤,教练机也毁伤150多架。第2飞行师团驾驶员和地勤人员伤亡400余人,第4飞行师团参谋长桥本少将以下官佐,73人殒命。 反击效果:击落敌机一架,击伤三架。抓到两名跳伞俘虏,但他们说不清起飞地点准确方位,拷打之后也只交代出:西方700英里外的草原某处。 重要的是,关东军几乎一夜之间丧失了北支那的制空权。 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大将的第一个念头是:引咎辞职。 震惊和狐疑中的大本营拟派第一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将接替。东条首相阻止了这次意外的人事变更;同时也顺便拦住那位皇道派人物、"马来虎"山下将军的晋升之路。因为那个人也有着当首相的雄心或者野心…… 首相确立的原则是,暂时采取象对中途岛战败一样的秘而不宣的做法,把消极面控制在最小范围。中途岛的损失就保密至今,大本营把天皇都蒙在鼓里※。 岛田海相甚至宽慰说:"损失数也不比南洋航空兵更多嘛,不必惊惶失措。"表现了海军方面少有的宽容。这给正在瓜达卡纳尔血战的陆军带来一丝慰藉。首相为此郑重向他道谢。 ※史实。 大本营最担心影响士气,因此对何时披露实况尚在犹豫。但这种为遮掩失利而产生的迟疑,却葬送了池田支队。 两天后,冈村宁次才得到"关东军机场被袭、损失惨重,察蒙边境可能隐藏大股敌人"的通报。已经来不及通知池田大佐,更来不及派出增援了。(155) 锡林格勒草原。 9月27日,池田混编支队3400余人马,从苏尼特左旗出发,继续向北疾进。 水草丰美的锡林格勒使他的战马没有饥饿之虞,池田大佐催促运粮驮队跟着本部同行。因为新发现越来越多--地面的车辙、沿途偶尔抛弃的汽油桶、小股人马生火做饭的灰烬、穿烂的军鞋、甚至还有……自行车的痕迹!这些都不是牧民们留下的特征。 这一切使他相信,此行必有收获!至于兵力池田毫不担心。对付中国军队皇军历来以一当十,迄今他还没打过败仗。 漫说察蒙,就是在华北,哪里有比"大正11型"更厉害的机枪?那支装备还过得去的晋军,被我们枪头上挂一顶日本军帽就吓跑了。至于土八路耍的那种笨重的大刀片,怎比得皇军的战刀轻便、锋利。 汽车痕迹虽然使他诧异,也未引起足够警惕。 或许是土八路偶尔的缴获,更可能是可恶的罗刹国,小量暗中援助!大佐本人乃至整个部队还从来没见过米国汽车,辨认不出特征,也想不到那上面去。 车辙就像磁力线一样,扯动着池田支队的感应神经,使他们好奇而欣喜地追逐着它狂奔。 每日一次的例行电台联络也不顾了,行军规则--前方若干距离的先遣搜索分队也可有可无了。反正敌人羸弱而胆怯,是池田身经数十战的体会。草原,正是骑兵纵横的天下,难得这么畅快地驱驰几次他的东洋战马呢。 马蹄杂沓的狂奔和上下一致的轻敌,使他们忽略了第一个危险信号--云层中若隐若现的那架"蚱蜢"L-3侦察机。 目视前方、乐颠颠跟着大佐呼喊着"班哉"纵马驰骋的日军骑兵,没看见,也听不到。 后续尾随、不甚张狂的蒙疆自治军不敢掉队,有几人远远地瞄了一两眼,多数认为那是一只老大的草原鹰;少数人不以为然、又说不出所以然。是啊,那不是老鹰又是什么呢?一只孤雁? "蚱蜢"一闪进了云端,喘息奔跑的骑手也就不再讨论。 他们更无法知道,"蚱蜢"侦察指挥机里的人物:驾驶员,基地代司令卡尔迅;观察员,作战部长王尚荣。 池田支队的命运在空中被决定。 (156) 进入绵延起伏的纳兰丘陵地带,第二个危险信号又未引起大佐足够重视。 前方搜索中队报告,发现一处废弃哨所。池田亲自带队前往察看,认为至多是容纳十来个人的小土洞,和两根可能挂点什么信号的破旗杆。 旗杆的木料显然并非草原所有,定是从远方运来;人员呢,离开时间不久。令人惊讶的是这里也有汽车痕迹--他们还真有几辆汽车? 大佐正确判断:敌人离得不远了。 而错误则是,他命令部队休息、吃饭,以等候拉开十几公里的辎重和随队重火器--那些"小钢炮"。 毕竟狂奔之后人困马乏,收拢部队是攻击作战的前奏。 这次的致命因素是他没有继续派出"斥候索敌"分队,只是命令几个小队控制附近山包,加强观察瞭望。皇军的传统历来是攻击,而防御只属于敌人。 吃饭等待时,第三个、也是最后的危险信号到来了。 他们听到了隆隆的声音。 正在困惑,声音如此之大却没有发现汽车时,山背后黑压压的飞机--是的,飞机!象夺命的鬼魂一般,在一片惊呆的目光中掠过头顶。 大佐还来得及发出嘶哑而尽职的命令:"上…马!"然后悲愤地倒在机枪扫射的血泊中。 一个中队的A-20"浩劫"轻型轰炸机和一个中队的"闪电"战斗轰炸机,持续25分钟的打击,弹药耗尽才返航。 地面上,用"抱头鼠窜、鬼哭狼嚎"来形容并不过分。 更使皇军官兵惊奇的是,不知从哪里一下冒出那么多的大小车辆! 紧接着,跳下车满山遍野冲来的八路军--这他们还能辨认--手里竟端着新式的……冲锋枪! 不再是长矛大刀,不再是火枪土铳,不再是单发的老毛瑟或者驳壳二十响,而是地地道道的、暴风雨般喷洒着死亡的、没见过的"花机关"※。※流入中国的德式"博格曼"冲锋枪曾被称为"花机关"。 相比之下,自己的"有阪38"和马枪完全失去发言权。 "大正11"歪把子在混乱中也绝少架起来的机会,偶尔能打出一两梭子的火力点,很快就被手榴弹敲掉。老兵们能识别出,这手榴弹决不是以前土八路那种一炸只分成两片的低效杀伤力;它们弹片四散,形状象只小菠萝。爆炸声也闷响得令人毛骨悚然。 溃散奔逃的池田支队主力伤亡殆尽。 (157) 锡林格勒草原。 亨利和他的一群美军战友,跟随孔庆德汽车团,任务是包抄敌人后路。 三个月的驾驶实践,使基地里不再为司机数量发愁。百十辆野战吉普和卡车组成两路浩荡长队,迅猛出击,象铁钳一样夹住池田殿后大队以及辎重兵。 车载60迫击炮压制了骑兵那本来就薄弱的"重火力",风驰电掣般冲锋的吉普车,把少见多怪的东洋马和蒙古马,惊得马仰人翻。 冲锋枪、卡宾枪爆豆似的响成一片,车辆和马匹在旷野里疯狂追逐。一场罕见的机动车与骑兵的大战上演了。吉普车后座的机枪架扮演着歌喉婉转的花腔女高音角色,在草原舞台各个角落尽情欢唱,引人注目。 骑兵已经完全不成队形,象被猛兽袭击下的羊群。马腿发软、翻倒在地、人被摔伤,作了俘虏的情形频频发生。 唯一活着的蒙疆自治军大队长及时地举起了白旗。一向以顽抗著称的日本兵也因为意外惊吓和上司阵亡,在不甚清醒的状态中,纷纷举手投降。 从空袭开始到战斗结束,全过程不到三小时。这一战打得干净利索,乃至几个月没打仗的老兵们都喊着没过瘾。 泰勒上校用步话机询问战况时,惠特赛中尉对着话筒大喊道:"我们正在锡林格勒草原上猎黄羊!" 这句话被美军顾问团评为本次战斗的最佳注脚。 (158) 两天后,纳兰基地的中美联合作战报告中写着: "1942年9月27日下午,由美军第12航空队特遣大队攻击机群和八路军新式野战纵队,在纳兰山地南侧25公里的锡林格勒草原地带,将轻敌冒进的日军池田混编支队3300余人尽数全歼。 "其中击毙1923人;俘虏日军252人、蒙疆伪军1120人。只有一支留守在镶黄旗的数十人后勤小队侥幸逃脱。" "由于是第一次'空地协同'作战,显然存在缺乏演练、不够协调的问题。地面部队启动过早,冲击距离过近,出现了误炸、误伤。今后应吸取教训。" 对于冈村大将来说,若干天里,池田支队都处于"神秘失踪"状态。 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不肯相信,这个级别的部队会在一天内被全数吃掉,这毕竟没有先例!即使当年在江西万家岭,身陷十万人重围、重伤致残的106师团,也奋战了一个多月,松浦师团长等近千人也突围返回啊…… 由此,纳兰基地这次"锡林格勒草原猎黄羊",取得了迄今为止抗日战争中,第一次对日军联队级以上"成建制歼灭战"的完胜战果。 (159) 清点战利品时,孔庆德对亨利感叹:以往战斗中缴获这么多枪支弹药,战士们争着抢着也要轮换背一背、扛一扛,爱不释手。现在居然只是押着俘虏装车卸车,拉回基地没人多看它们一眼。 惠特赛这次亲手俘虏7个日本兵,消除了前几天没有抓到跳伞日本飞行员的遗憾。于是提出一个要求: "孔军官,这次我立了小功,你奖励我一件事好吗?" "嗯?老弟你说!" "我看到一匹更加高大的--但不是骡子、马或者毛驴。实际上早年我在书上看到过,它就是--卡麦欧(Camel)。我要亲自,骑一下它们。" "卡麦欧?你介个……我不大明白。" "它们是这样的:后背上有山峰。大约这么高,两个或者一个,可惜…可惜我不抽烟…"亨利急切地比划了一阵,孔庆德恍然大悟: "哈哈哈哈!就,就介个呀?太好办了!介是锡林格勒草原的特产呐。小事一桩……哈哈哈,亨利你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笑死我了……" 战斗中还缴获战马1096匹,充实了乌兰夫骑兵支队。 此外还有回收的约80吨马肉,炊事营忙活了一周才把它们腌制完毕。虽然口感粗糙,不如罐头,但毕竟是这艰苦年代不可多得的肉类食品。 后来大部分空投给了那些艰苦的山区根据地。(160) 广州。日本华南空战临时指挥部。 "中国派遣军"第三航空师团长、在华最高航空指挥官中菌盛孝中将,一时还不明白,这个月,自己面临的空战怎么如此频繁。 华中、华南几个大基地里每天起降的次数都大大超过以往,战损上升飞快,油料消耗也开始告警。 比斯尔的美国第10航空队疯了?想靠空军打天下么? 重庆国民政府所属的各个战区并无异常。而这个陈纳德老家伙的飞虎队怎么空前活跃?论飞行技术、论士气、论油料储备,双方大体势均力敌,谁也没拥有发动进攻的单方优势啊。这群米国佬突然这么拼命,想干什么呢? 这么消耗下去可不美妙。 飞机且不论,单是飞行员的资源我们同敌手就无法对应。米国,就连那些头上顶着麦穗、长着一双大脚的"发默尔"--农夫,也会开着双翅膀的飞机喷洒农药!而我们的精英要培养几年,还时常因为节省油料而缩短训练时间。何况,稍为强一点的学员还要优先选拔给海军。 漫说是1:1的战损,就是1:3,我们也将陷于数量劣势。航空兵的主力都在南太平洋上拼搏,支那上空本来威胁不大,双方力量均衡,彼此相安无事不是挺好嘛,为什么要提前来找死呢? 直到大本营姗姗来迟地通知了满洲基地被炸真相,和华北八路军的惊人异动,中菌盛孝才恍然大悟。 索跌斯嘎※。《孙子兵法》中的声东击西,居然被发默尔给偷走了,变成了声南击北…… ※日语谐音:竟是这样! (161) 纳兰--香格里拉基地。 计划良久、作好准备的大规模空运随即开始。 9月末的几天里,32架道格拉斯C-47达科他"空中列车"运输机分批到达。除两架留给尤厄尔上尉的伞兵教导队用于训练外,其余全部参加突击空运。 李梅上校在机场亲自督导,安排起降和护航。 他们采取"由近及远"的方式,首先从航程500公里范围内的冀热辽、晋绥、大青山等根据地开始,几天后延伸到750公里的五台山、晋察冀、太行山;然后是1000公里范围的延安、陕甘宁、晋冀鲁豫。作法像是投出石子,在平静的湖面上激起的一圈圈涟漪。 主管运输的著名的威廉·滕纳中校在《第一期空运作战总结》中写道: (由近及远)这样作的好处是飞行员尽快地获得了经验,乃至后来夜间空投作业也很少差错。他们逐渐习惯了标志物--呈三角形的三堆篝火。 由于抗日根据地往往在山区,虽然避开了敌人的干扰,但飞行员却不得不为避免撞山而神经紧张。只有少数地方可供飞机降落。例如延安,以及晋察冀和太行山里利用河滩地修建的临时机场。有时被八路军短期控制的小片平原,也成为突击抢运的场所。虽然寻找它们往往花费不少气力。 30架运输机满负荷运转。 飞行员采取了轮班制,空闲的轰炸机驾驶员也参加运输。短短一个月,飞行1200多个航次,送出3500吨作战物资,以及2100名受过训练的作战骨干。日均输送量达100吨、70多人次。 (162) 这些空运的援助物资包括: 卡宾枪、冲锋枪、步枪各2万支;轻机枪5000挺;重机枪200挺;火箭筒200支;迫击炮600门;爆破筒900条;手榴弹80万枚;弹药1200吨; 此外还有电台110部;步话机530套;吉普车22辆;自行车800辆;各种装具--钢盔、望远镜、怀表、工兵器材等400多吨;给养、油料900多吨。 短途运输对包装要求不高,飞机尽量装入有效负荷,也使运量相对充分。 对惯于艰苦作战八路军来说,这足以装备50个轻装团级战斗群了。 卡尔迅和徐向前对人员输送更加重视。他们用机降和伞降相结合的方式,将作战骨干分批送往前线。 这些骨干到达后,按照规定任务,立刻成为各根据地的临时教官,把枪炮弹药、特别是火箭筒的操作技能、步话机使用方法等新式作战技巧,迅速传授给当地战士,并很快成为那一带最受欢迎和羡慕的人群。 那些有机会降落的运输机,回程时也尽量不空驶,它们带回各地选拔的班、排、连干部,到纳兰基地实行轮训,以掌握新型武器操作。 (163) 纳兰基地,伞兵训练中心。 尤厄尔上尉的辛劳也结出果实。9、10、11三个月里,从基础训练到跳伞实践,他们磕磕绊绊地带出一支伞兵队伍。 泰勒上校身背伞包登机。 这支伞兵是在基地中经过大量淘汰而精心筛选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要通过层层关卡。 第一期训练了800余人。伞训中心主任尤厄尔上尉写道: "虽然八路军以前并未见识过空降兵,但他们都是扛枪多年、见过流血牺牲、对生命并不吝啬的战士。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交流、观摩、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即使有人因为文化低,而领会较慢,也会自觉补课,请求重复空中动作。……" 这位曾担任过泰勒教官的伞兵主任对此甚感欣慰,即使疲倦也要带领他们再次复习。 卡尔迅也派来一组没有跳伞经验的美军官兵参训。 中美两组跳伞新兵同机或者同台表演,给双方学员形成一种良性心理刺激,他们展开了竞争--比一比,谁更胆大心细?本来就是从各部队选拔的尖子,都有一份争强好胜的心理,不甘人后。这种联合训练相当成功。 对于高空跳伞最难克服的心理障碍--出舱的一霎那,中国学员的说法往往是:"嗨,两眼一闭就下去了!"尤厄尔为此还专门多次纠正。 伤亡是不可避免的。尤厄尔统计一下,比例略高于82空降师的数字。 最严重的一次,是空中跳定点250米范围训练时,一个犹豫自己伞绳没结好的新兵,被他的小队长踢了屁股,摔出机舱。伞果然没打开,士兵落地身亡。 泰勒和尤厄尔严肃处理了此事,并反复宣讲保护伞兵生命的意义。 因为暂时没有军事法庭,小队长被撤职听候处理。有人揭发这小队长曾是"国民党兵痞"。但他泪流满面,要求痛改前非,甚至自己砍下一节手指发誓。 泰勒留下了他,并且没有把事态扩大。后来这个前小队长战死在沙场。 (164) 徐向前政委赞扬泰勒的工作方式,并时常向人讲起。 结业时,他向训练中心的美国教练们--其中不少是作战飞机驾驶员客串,还包括跳伞出色、乐此不疲的亨利·惠特赛中尉,每人颁发了一枚用弹片打磨、手工制作的、精美的红蓝双星纪念奖章。 这东西后来成为老兵们津津乐道的一份收藏。 首轮培训结束,除了已空投派往各地担任作战骨干的人员,其余600名伞兵分为两个大队,分别由两名27岁的少校--秦基伟和姚喆带领。这支精锐部队全体配备了新式冲锋枪、步话机、伞兵靴和其他美式标准装具。其中,手枪破例地做到了人手一支。 这大大满足了秦基伟的爱好--1936年红军西路军远征新疆时,他就是总指挥徐向前的警卫营手枪连的连长。秦基伟 但泰勒对空降兵发展速度仍不满意。 在华盛顿陆军参谋部任职期间,他就研究了德国伞兵作战的一系列范例--诸如比利时埃马耳要塞、挪威和希腊克里特岛等等;因此泰勒对这种全新战法有自己的理解和期待,但没来得及在82空降师摸索实践。 他要尤厄尔,再接再厉,为一年后"实施旅级规模空降作战"打好基础。(165) 太行山麓中段。八路军总部。 进入十月以来,彭德怀那从不轻易微笑的嘴角,时常浮现着笑纹。连警卫员都互相频频咬耳朵:"这一程子,没见彭老总发脾气!" 是啊,彭总没脾气了。他觉得,这个月简直是历史上最开心的时刻。 武器、弹药、口粮、装具、电台、报务员……借助空投、空运--这不曾梦想过的迅速输送方式,使敌后根据地的八路军部队短短几十天里发生了质的飞跃。总量虽然不多,对士气鼓舞甚大! 别的不说,那些咔叽军装,结实耐穿,而且省了多少根据地人民纺线织布的辛劳汗水啊!穿上它,无论敌军友军,都不敢再叫我们"土八路"了。 仅军用胶鞋、军袜、军靴一项,就解决了上万名战士过冬的急需。不必穿着旧布鞋、草鞋甚至打赤脚啦。行军的人都知道,这点太关键了。 抗菌素,救命的灵丹妙药。早点有它,白求恩大夫都不会去世…… 还有那个单兵携行具,好东西!过去转移时,打背包得多少时间?现在把行装军毯往里一塞,披挂整齐,30秒就可以出发!这才叫军队嘛。 压缩饼干、野战罐头,特别是大桶装的凝固牛油、猪油、香肠、奶酪、白糖……保证了战斗紧张关头不会饿肚子。 粮食,就不必空运了吧。秋季作战,最大收获就是虎口夺粮!往年秋天,鬼子们大举出动抢粮,今年却龟缩在据点里,眼巴巴看着我们帮老百姓收割!人民群众和战士们如今都吃上了饱饭…… 这就是战斗力! 至于武器弹药,嗨嗨……再也不是两年前,一场持续数月的百团大战,消耗了区区120万发子弹,他彭总还要心疼地开会大批一通"败家子",然后为了部队"浪费"向中央写检讨的日子啦。 再也不是夜里猫着腰、甚至匍匐前进,偷过封锁线,眼看着鬼子砖瓦炮楼和一层薄铁皮的铁甲车却束手无策、恨得牙根痒痒的日子啦。 再也不是任凭日寇扫荡合围、"治安肃正"、铁壁拉网、甚至长驱直入,捣我总部,杀我战友、毁我军工,肆意猖狂、不受惩罚的日子啦! 左权呐,好战友好助手,你牺牲的不是时候哎,哪怕再坚持五个月啊…… (166) 彭总翻弄着桌上各地来的告捷电报。 "第二次百团大战"作战计划在收到第一批武器的当天就部署下去了。重点是袭击日军华北各机场。 虽然"青纱帐"开始谢幕,铁与火的出击却把鬼子打了个晕头转向。拿警卫员话儿讲--"这一程子",真个是捷报频传!华北根据地各军区,平汉线、正太线、同蒲线、北宁线……把电报纸都用光了。 最初的兴奋已经没有了,无非是: 前天端了几个炮楼,火箭筒一炮一个,逃出来的敌人,冲锋枪一扫一片; 昨天打了鬼子埋伏,某个作恶多端的猪头小队长,被甜瓜手榴弹送上西天; 今天敲了平绥线铁甲车,拆下来几门机枪大炮,斩断一条封锁线; 明天又计划抢回多少粮食,包围、俘虏和收编多少伪军; 后天打算再拔几个钉子,让根据地连成一片…… 武工队,一度是坚持敌后斗争的法宝,现在倒有点不适用了--规模太小! 过去村里来了八路军,如果有汉奸告密,鬼子伪军立马出动,往往使我军一夜转移好几个地方。 现在若是找个老乡,跑到鬼子占据的城根底下喊一嗓子"老八路下山了!"两天也看不见鬼子出城的动静。 华北的鬼子没有几架象样的飞机。他们觉得对付八路军飞机没用,把空中主力都调往南方,北方只留点小小的看家队伍,以侦察机为主。 那也不能放过它。 三天前打掉邯郸机场收获不小,报销21架,仅次于阳明堡那次。上礼拜大同机场也解决了13架。 前段,为粉碎日寇来势汹汹的合围扫荡,129师刘伯承师长提出"到敌后之敌后去"的口号。但还没想好--具体怎样个干法? 现在呢,不怕了。我们可以带着精良的武器、充足的弹药,在敌后一定的范围里,挺直腰杆地行动了! (167) 11月底统计初步战果,比起上次"百团大战",用了不到一半时间,消灭了两倍的敌人,打死打伤、俘虏日伪军4万余人。重要的是,前一段被敌人"扫荡"压迫得难以喘息的局面,彻底被粉碎了。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窗外,传来警卫战士和卫生队姑娘们的歌声。这是自敌人"五一大扫荡"以来,根据地里消沉了很久的歌声。仔细听听,还有动听的伴奏--原来是他们随着收音机中"延安广播电台"的播音在唱。 随着根据地扩大,接受空中补给的可能性越来越现实。第二轮已经可以运点不属于紧急、但却同样重要的东西了……比如这收音机。 空运来的上百台收音机,把各根据地用看不见的电波紧密连在一起,结成了真正的铁壁铜墙!这无形的力量,比起那些有形的武器来,难以计算它的价值。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 自由之神。这是不是我们的神呢? 彭德怀默默想着。 长期艰苦的斗争,为的什么?不就是为了从残酷的阶级压迫、民族压迫之下,争取自由和解放么? 对于此刻的中国人民,还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 于是,从不唱歌、自称"毫无文艺细胞"的彭老总,禁不住跟着窗外的旋律轻轻哼起来。 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山深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叫它在哪里灭亡! (168) 不过彭德怀并没有被冲昏头脑,让他糊涂可轻易办不到。 阶段总结会上,彭总铁板着那张指战员熟悉的黑脸: "这一轮得手,主要是这次装备的迅速改善,使部队战斗力陡然增加,而完全出乎敌人意料。但在具体作战部署和战术运用中,还缺少可圈可点之处! "短期胜利,尚不足以扭转整个战略态势。哪个也不许翘尾巴! "美国佬为啥给你东西?为的让你打好仗!吃饱了你得卖力气!你以为白吃白拿吗?那是租借,将来要还的!就算白给咱也不好意思! "咱说是百团大战,实际歼敌规模多数还是中队小队一级的;整体出击次数也不够多!如果敌人清醒过来,定会实行反扑。情报表明,日本关东军正蠢蠢欲动,准备南下!各部队,要尽快落实反击措施! "战斗,只能说开了个好头,今后仍然要做长期艰苦斗争的打算!" 彭总明白,那边,一批重要角色还没亮相呢。(169) 重庆。曾家岩。德安里101号,委员长官邸。 国府和委座本人,面对一系列突变,又惊又怒又喜。 惊的是,八路军居然在敌焰正旺之际,有实力发起反攻,并取得战果; 怒的是,美国竟然背地里向中共提供如此规模的援助; 喜的是,日本终于被迫取消了那个咄咄逼人、攻占重庆的"5号作战"计划!把战争矛头指向共区和北方,国府可以喘一口气,不必考虑再次迁都了。 10月2日,作为罗斯福总统特使的美国共和党领袖温德尔·威尔基的到访,和他那无可置疑的善意,使蒋委员长几次压下心头的愤懑。 10月9日,英美政府宣布:愿与重庆国府谈判,废止各项对华不平等条约。※ 10月10日,美国费城独立厅的自由之钟,为中华民国31周年庆典,而奏鸣31响钟声。向苦难深重而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遥致祝贺。 ※ 是日,重庆举行国庆大典。 蒋介石宣布:"我国百年来所受各国不平等条约束缚,至此已可根本解除。国父废除不平等条约之遗嘱,亦完全实现。我国同胞,自今日起,应格外奋勉,自强自立!" ※ 美国舆论认为:承认中国是反法西斯强国之一,其最大价值在于对世界人民起到鼓舞士气和政治上的影响。※ ※上述四点均为史实。 同时,白宫宣布了对中国政府七亿美元贷款的援助计划。 ……十多天里,面子给的不可谓不足,实惠也不可谓不多。仅废止不平等条约一项,国父就为之奋斗一生而未果……蒋介石不免叹息、彷徨。 这些示好的举动,加上那些战果--中国过去对日作战中,前所未有的、实实在在的战果……使委员长无法马上发泄对美国"偷偷援助"共产党的不满。 于是作出一系列看来很矛盾、实则符合自身逻辑的举动: 《双十节文告》中,他表彰了"第18集团军近来的神勇作战"; 但回官邸,又把刊登《文告》的报纸撕得粉碎,摔给秘书陈布雷。 公开场合,谈到八路军,委员长承认"他们还是抗日的。另外,多少改变了过去'游而不击'的一些作法"。 但私下,戴笠少将被校长骂得狗血淋头,因为对延安的动作居然一无所知。 戴笠勉强提供一份调查报告: 春季里,在陕北某油矿,曾发现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两职员的一般性到访;也曾收集到美国某位退役军人打算以"陈纳德式志愿人员"方式参加八路军的传闻。仅此而已,都缺乏更具体的掌握。 对于校长的严厉质问--"是军统,还是饭桶?"戴笠无言以对。 同时,"总司令"还解聘了他的"欧文先生"--拉铁摩尔的委员长顾问职务。※ ※史实。 (170) 对于威尔基先生可能担任下届美国总统的前景,蒋委员长开始想入非非: 还有两年,这位健康爽朗、在国内呼声颇高、对中华民国颇有诚意的共和党领袖,能否入主白宫呢? 这一点,值得期待。 国民政府安排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和阅兵式,举行了一系列宴会、酒会和午餐会,参观学校、工厂和军事演习,领导人之间还几次促膝长谈。 威尔基先生则热情邀请蒋夫人宋美龄正式访问美国。 根据委员长夫妇的要求,威尔基在重庆期间两次会见了陈纳德准将。※ 喜欢对当权者施加影响的陈纳德将军,抓住这个机会,推出他的空中作战计划--说美国只要能给他105架新式战斗机,30架中型轰炸机,在最后阶段再给他12架重型轰炸机,他能够在"半年或者至多一年的时间内,有把握摧毁日本空军并打败日本"--当然事后证明这是说大话。 威尔基要陈纳德把他的想法写下来,表示可以把信直接转交总统。陈纳德激动得浑身热血沸腾。※ 罗斯福对陈纳德的信感兴趣,信中的高度浪漫主义适合他的胃口。报纸上也有不少关于"飞虎队"辉煌战绩的报道;因此,总统愿意采纳陈纳德那要求并不高、有点离奇的建议,或许这小小代价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况且他已抱有撤换史迪威的念头。只是没有替他想好去处--因为这个乔的能力不弱,而且背景也不简单,处理不好,会伤害到一批重要的人。 罗斯福于是又把陈纳德的信转给陆军部。※ ※上述三点均为史实。 (171) 温德尔·威尔基离开中国前夕,一个戏剧性的细节使访问达到高潮。 日本对于关东军新京机场被炸,一直讳莫如深,严格控制报导。与此默契的是,美国方面为保守下一步作战和运输机密,也没有过早发布官方消息,而是以"传闻尚未加以证实"之类的措辞来处理。 新闻媒体感到一头雾水,众多记者打探纷纷,更增悬念。 得到授权后,在重庆告别时的记者招待会上,威尔基宣布了空袭长春日本关东军航空兵的胜利消息,以及英雄领队--杜利特准将的名字。 他风趣而有针对性地说: 著名的杜利特将军已经改名,现在叫做"杜·摩尔"(Do More--"有所作为"之意)。 这引起哄堂大笑和广泛报道。 免不了又有人问到了起飞地点。威尔基回答说:关于这一点他从不过问。但据他所知,总统一直认为,那都是从某个"香格里拉"起飞的。 日军大本营则对此持"默杀"态度,不予置评。 (172) 1942年10月6日,美、英、苏签署第二轮援助议定书。 议定书中重新核定了"余量分流"和"反租借物资"秘密条款,反复磋商之后,对华北援助量增加了一成。 几天前,尚不知情的蒋委员长也再次提出增加"驼峰航线"运输量的要求。10月12日罗斯福答复,同意向中缅印战区再增加265架战机, 100架运输机,以保证运输量每月达到5000吨。 趁此机会,史迪威热忱敦促蒋介石,着手缅甸战役,以开辟援助之路。 他给蒋送去了蓝姆迦训练、演习的电影记录片。这使蒋心情大为好转,于是授予史迪威指挥驻印军全权。 关于反攻准备,《刚烈将军》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史迪威的目标是,1943年1月发起反攻缅甸战役之前,在印度建立两个齐装满员的陆军师和保障部队……到1942年底,中国驻印军达到3.2万人。 新38师和新22师,每师辖3个步兵团,3个炮兵营,还有工兵、辎重、通讯营及配属分队。炮兵团36门105毫米榴弹炮;迫击炮团48门150毫米重迫击炮;汽车团400辆载重汽车。成为一支火力凶猛,机动性强的战役突击部队。 整编并不一帆风顺。史迪威了解旧军队中虚报冒领、克扣军饷'吃空额'等腐败。为杜绝弊端,他建立"补给到连,供应到人"的保障体制,坚持集体点名方式,直接把津贴发到士兵手中。这受到基层欢迎,一些军官却耿耿于怀。 罗副总指挥要求,由他来"总领"官兵45万卢比的军饷,遭到史严词拒绝。在史迪威坚持下,蒋调走了罗卓英。 虽然英国对于反攻缅甸的消极态度让人懊恼,但史迪威中将已经重新燃起收复缅甸的热望。 这期间他多次飞越驼峰航线,奔波往返于中印之间,希望促成中美英各方合作。他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所有人都说不可能,我更要努力把它办好!" 这就是乔。就是他那顽固、执著而不可征服的意志。 (173) 这期间,世界上发生了几件大事,都足以影响战争进程: 10月23日,经过充分准备后的阿拉曼战役在埃及打响。 11月8日,盟军在北非成功登陆。 11月底,苏联红军对斯大林格勒的大反攻开始。 战局向不利于轴心国方向发展。 这期间东方也有几件不大不小的事,同样影响着战局。 11月1日,日本内阁设立"大东亚省"--专司"共荣圈"建设。 11月中旬,日本在瓜岛危机中,为了充实关东军受损的航空兵力,无法向南洋派出更多飞机。 同期,度过危机的苏联,开始抢运太平洋沿岸积压物资。远东增开了数十对列车。并向华北再次提出劳工要求。 11月里,八路军第二次"百团大战"如火如荼。 (174) 东京。大本营。 日本诸多原定作战方案被打乱。大本营的最新认识是:敌人在华北! 为此匆忙取消了酝酿半年、大举进攻重庆的"5号计划"。日本国内报纸上一片"报复罗刹国"、"严惩八路军"之声。 冈村大将被迫作出辞职姿态,还没有获得批准。 东条英机首相召集了内阁会议,外务省向苏联提出严正抗议。但是各种针对苏联的作战计划,经研讨之后都被否决。最基本的理由是,现在缺乏空中掩护。 可行的方案是:围剿纳兰山根据地。 大本营决定,派出两个师团--包头的第3战车师团、和关东军第25师团以及驻张家口的第2混成旅团,要求于11月底前在集宁和太仆寺两地集结完毕。 原准备加强南洋的3个师团,暂缓派出,转而参加"北支那平乱"。 同时,指示"梅机关"负责人、前参谋本部中国课课长影佐祯昭少将,抓紧针对重庆政府劝降的"桐工作"。 南太平洋方面,日本争夺瓜达卡纳尔的努力,只能提前放弃。 澳大利亚再也没有被入侵的担忧了。(175) 昆明。巫家坝机场。 11月上旬,史迪威做了一件事,为此埋下了他和蒋介石最终分裂的种子。 华北战局的热辣,和潜在的危险,引起史迪威每天关注。 两位老朋友--某种意义上也是他十分赏识的下属--卡尔迅和泰勒,在报告中传达的信息是:他作为中国战区的盟军参谋长,有必要亲赴华北来看一看。 于是史迪威向马歇尔发出电报。 马歇尔回电认为,为确保纳兰基地和初见成效的"S&L"运输线,同时也是确保对日作战的势头,肩负中国战区责任的史迪威,有权监管华北战场。 而总统因为忙于国会中期选举等事务,还没有明确授权他去。 史迪威受到鼓舞,在两次电报征询蒋委员长意见、而蒋未置可否的情况下,采取了独断独行的做法。 他直接从昆明巫家坝机场起飞,经西安,飞到了纳兰基地。但为避免敏感问题,他刻意没有选择降落延安,或者山西的八路军总部。 但是蒋委员长仍然极为不悦。只是由于史迪威近日印度练兵有成,在记录影片中,大元帅看到自己的部队几个月来,确已得到空前的装备和训练,这份功劳,实在不好马上抹煞;因而他只得略加克制,隐忍不发。 罗斯福总统专门写信,向蒋说明:华北战场那里,毕竟也有美国利益。 11月14日,蒋宋美龄出访美国,罗斯福还从万里之外派来专机。 ※史实。 (176) 草原。纳兰--香格里拉基地。 11月10日史迪威到达时就得到情报:日本装甲部队正向察哈尔集结。 此前,卡尔迅带领一支小队,已于11月上旬空降苏北和沂蒙山地区,以便开发那里的作战潜力,研究考察如何对这一地区进行空运支援。 接替卡尔迅的泰勒上校,得到了马歇尔将军关于"尽快加大这条高效率线路的运量!并做好反装甲作战准备"的指示,随即着手,在纳兰基地囤积装甲力量。 为此组建了装甲大队,并多方筹集装备。10月从美国启运的几船坦克、装甲车于月底到岸。 但其中30辆有威力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又被苏联截留。理由是:中国战场,轻型坦克已足够;而对血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来讲,这些"谢尔曼"会有帮助。 争执、抗议是无效的。 笑嘻嘻的苏联人送来一批远东军区淘汰的老式"波特(BT-7)"坦克和反坦克枪,说它们参加过哈勒欣河战役,打败过日本人。为显示公平,苏联人还给予了一定数量补偿。 泰勒上校考虑到日军装甲战力近年没有明显改进,无奈接受了这种交换。 "波特"坦克的一个优点是速度快。但乘坐条件-以美国眼光看,极为恶劣。没有无线电通讯,座舱狭小闷热、减震不良、颠簸剧烈。……好在中国士兵没人提出意见,毫无怨言地用它们开始了训练。第一次接触坦克的八路军,坦然认为这已是先进武器。 泰勒没作过多解释,但心里有种内疚。据装甲兵教官杰克报告:操作简单的苏联旧式坦克反而能让中国新坦克手较快地熟悉掌握,也便于自己动手维修,泰勒的负疚感多少减轻一些。 装甲大队1100人,包括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28辆、M-8"灵提"(也叫灰狗)轮式装甲车40辆、和苏联"替换"来的旧式装备BT-7野战坦克36辆,和十几辆安装了57毫米反坦克炮的美式"T48"(Su-57)半履带歼击车等。等。 共编为五个中队,另有反坦克炮兵和工兵中队。史密斯中校任大队长,八路军方面许光达上校任政委。 (177) 纳兰基地专门为史迪威中将组织了一次演习。 观察了装甲兵的训练和装备后,史迪威实话实说:状况不能令人满意。 火箭筒操作还基本合格,但坦克战术使用上完全没有章法,协同有问题,射击不准确,整体力量的准备也远远不够。 泰勒也不含糊,当即明确向史迪威请示:敌情严重,请求增援。并提出一项"特别"建议,两人一拍即合。 史迪威随即向留在印度的参谋长赫恩准将发电,要他火速分批空运那里的美军装甲兵300人、60个车组赶到纳兰基地。并投入战前紧急训练。 史迪威还与泰勒亲自飞赴赤塔,与苏联人交涉。 他用增运20架苏联人最喜欢的P-39"飞蛇"战斗攻击机的承诺,交换了积压在赤塔的16辆"格兰特"中型坦克。 苏联人不喜欢"格兰特"这种难以对抗德国战车的高大笨重的美式坦克。因为它有6名乘员,所以给它起了个绰号--"六兄弟的坟墓"。 但泰勒认为,多炮塔的"格兰特"在北非表现还不错。在这里,它足以对抗日本的薄皮坦克了。 在这时期美苏中三方物资援助及运输活动中,这是一次典型的"互利互惠"式交易--苏联享有着优先选择权,但也作出必要妥协。 这一模式持续了相当时日。 史迪威还提出一项重要建议: 向驻在内蒙河套五原地区的傅作义部第7集团军※、陕北榆林地区的邓宝珊部第21集团军,以及山西新军续范亭等部,提供装备援助,以争取他们对"纳兰保卫战"的支持,从侧后对日军予以牵制。 ※为方便读者,此处取1938年番号。 了解中国情况的史迪威,早在1935年就对傅作义发起的"绥远抗战"记忆犹新。那时他就认为傅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既有胆量抗日、作战又有章法的优秀将领之一。原籍山西的傅,又让史迪威增加一份亲切感--自己的汉语就在山西省练就。把他们这些抗日力量纳入"租借法案"的受援对象,一直是他的愿望。 纳兰基地随即分别与之联系后,傅、邓、续等各部纷纷作出响应;并统一由泰勒和徐向前拟订了联合作战计划。 当月,运输机就开始向上述各部空投枪支弹药。 这是史迪威此行作出的一项意义深远的举措,显示了这位老将军的战略眼光,并为日后华北抗日力量的大规模整合,作出了良好铺垫。 同时,史迪威还向陆军部和参谋长发出一项紧急建议: "鉴于目前美军和八路军都严重缺乏装甲实战经验,为此,可能的话,我们这次必须调去最好的坦克手--为了中国,也为了我们自己。" 他是有所指的。 视察持续一周。11月17日,敲定一系列作战方针后,史迪威乘坐李梅上校亲自驾驶的轰炸机,返回印度。 (178) 东京。千代田,总理府。 东条首相还在考虑封锁千岛地区航线,或者破坏苏联远东的铁路枢纽。 但反对意见是:这样是徒劳的。 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大将表示: "时值冬季,由于结冰原因,苏联航运和铁路运输已大大缩减。而在日本南洋吃紧、德军进攻苏联受阻之时,我看关东军短期内无法实现'北进'的兵力需求!" 陆军军务局长、东条首相的顾问兼好友佐藤贤了中将附和地点头: "既然如此,那么既要作出对苏联威胁的姿态、又不发动实际打击,这是一种愚蠢的选择。只能使对方更加警惕和防范。苏联甚至无须参战,只要给米国提供空军基地,日本就难以承受。" 于是大本营再次明确:尽快发动对察哈尔八路军纳兰基地的剿灭作战,是当前唯一可行的方案。 为此,参谋总长杉山元建议,将在缅甸作战有功、刚刚升为大将的饭田祥二郎调来察蒙,担任临时组建的攻击部队--第13军团司令长官。参战的25师团正好是饭田曾担任过师长的老部队。 东条英机鉴于自己所器重的冈村宁次目前倍受指责的狼狈状态,顾虑各方压力,只得同意。 大本营命令:三周后,12月上旬,察哈尔边境"肃正"部队两师一旅3万余人,完成集结,兵分两路从集宁和太仆寺出动。作战代号"铁钳"。(179) 北非。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完成了"火炬"计划、占领并降伏这个海港城市之后的小乔治·巴顿少将,此时正在度过"一生中最无聊、无所事事的阶段"※。 他所渴望的、围剿隆美尔的战斗远在1000英里之外,轮不到他参与。 作为占领军司令官,他每天不得不出席各种仪式、酒宴、舞会和游猎,在战火纷飞的世界里极不相称地享受着灯红酒绿。令他忿忿不平、妒火中烧的事情刚刚发生:比他小10岁、晚8届的马克·克拉克已经晋升为三星中将。而且还被委任为新组建的第五集团军司令。而那,曾是巴顿看中的岗位。※ "真是该死。需要做的事情那么多,我却不得不整天呆在交际所--司令部里,品尝那些狗屁法国烹调、阿拉伯菜肴和当地野味!"有一天他愤愤地说。 这种虚度年华的荒诞和不能走上重要战斗岗位的失落感,使他认为自己成为一个伟大军人的梦想完全破灭了。57岁的自己已被这个世界遗忘。 他在日记里表示:恨不得干脆在某次飞机失事中"痛快地死去了事"。※ ※同期史实,见于《巴顿日记》。 11月下旬某日,忽然收到来自印度的一封急件。 这急件用法语写成。原来是--乔! 乔,这个与自己一同曾在"铁锤"潘兴将军手下、在法国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熟人--史迪威中校(喔,现在是中将了),用彼此都熟悉的、流利的法语,邀请他这个"美军第一坦克手"去东方、去中国,去"指导一次坦克作战"!并问他:是否愿意--接受较低级别的指挥权? 上帝啊!没问题,这是对我的恩典! 何等的令人渴望啊! 一小时后,巴顿的复信和向华盛顿的请战书已经发出。他才不在乎"只能指挥一支小规模的部队"呢。 让那些本来就该见鬼的级别、军衔之类,统统见鬼去吧!他在日记里写道。只要能参加战斗,我甘当一名少尉! ※ 当晚收到马歇尔将军回电: "乔治·巴顿少将:如果准备好,就启程。即日到史迪威中将处报到。原部队交给副军长布莱德雷。"※引自巴顿与艾森豪威尔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