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任宋三年宋闰来年正月,异。闰俨六年宋闰九年闰俨大任宋大安四年闰俨大任宋高丽七年宋闰十年闰大任宋寿昌三年宋闰五年闰俨大任宋天祚乾统二年闰俨大任宋五年宋闰七年宋闰十年闰俨大任宋闰异天庆三年闰俨大任宋六年闰俨大任宋八年闰俨大任宋保大元年宋闰四年闰俨大任宋※校勘记 一:首缺五闰检汪曰桢历代长术辑要(以下称辑要)、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以下称陈表),自太祖元年至神册四年,实缺四闰,即太祖三年闰八月,六年闰五月,九年闰二月,神册二年闰十月。按闰考登录辽及五代、宋之闰,颇多缺误。因下卷朔考兼载闰、朔,兹于下卷详校其讹脱,本卷仅举例说明,以省烦文。 二:天赞二年「二」字原缺。检旧五代史梁末帝纪、唐庄宗纪及辑要、陈表,梁龙德三年(唐同光元年)闰四月。是年当辽天赞二年,据补。又天赞四年闰十二月,通栏缺。下栏天显三年注「缺一闰」,应即指四年十二月之闰,凡此皆仍存原式不补。 三:会同二年检太祖纪及辑要、陈表,是年闰七月,此作闰五月误。朔考不误。 四:大同元年元,原误「九」。按纪,大同元年世宗改元天禄,无九年。又据辑要、陈表,大同元年闰七月。据改。又原注「高丽十年七月」,疑当为「高丽来年七月」,谓高丽於次年闰七月也。 五:统和三年检辑要、陈表,是年辽闰八月,与宋闰九月异,此失书辽闰。 六:统和九年二月内「高丽」二字原误入下栏十一年二月内,原注云:「误,当在九年。」今依注移此,省注文。 七:开泰九年按是年辽、宋同闰十二月。此作辽闰二月、宋闰十二月,以同为异,误。朔考亦误。 八:大安四年按大安二年闰二月,此通栏缺,四年栏内亦漏注「缺一闰」。 第四十四卷 志第十四历象志下朔考 古者太史掌正岁年以叙事,国史以事系日,以日、月、时系年。时月不正,则叙事不一。故二史合为一官,颁历授时,必大一统。 辽、汉、周、宋,俱行夏时,各自为历。国史闰朔,颇有异同。辽初用乙未元历,本何承天元嘉历法;後用大明历,本祖冲之甲子元历法。承天日食晦,一章必七闰;冲之日食必朔,或四年一闰。用乙未历,汉、周多同;用大明历,则间与宋异。国史叙事,甲子不殊,闰朔多异,以此故也。耶律俨纪以大明法追正乙未月朔,又与陈大任纪时或抵牾。稽古君子,往往惑之。 用五代职方考志契丹州军例,作朔考。法殊曰「异」;传讹曰「误」;不书国,俨、大任偏见并见各名;他史以国冠朔。并见注于后。年孟月朔仲月朔季月朔太祖元年丁未耶律俨梁丁丑年孟月朔仲月朔季月朔太祖元年丁未耶律俨梁丁丑二年梁任申乙亥俨三年丁酉四年梁壬辰戊子俨五年戊戌俨梁甲申壬午俨梁辛巳六年丙戌俨七年甲辰俨甲戌俨甲辰俨癸酉俨壬寅俨任申俨梁庚寅,误。辛丑俨庚午俨庚子俨己巳俨戊辰俨八年戊戌俨丁卯俨丙申俨甲子俨九年壬辰俨庚寅俨庚申俨戊子俨神册元年丙辰俨戊戌俨乙卯俨乙酉俨甲申俨甲寅俨癸未俨癸未俨壬子俨壬戌俨二年辛亥俨庚辰俨庚戌俨己卯俨戊寅俨戊申俨戊寅俨丁丑俨三年乙亥俨甲辰俨甲戌癸卯俨癸酉俨壬申俨辛丑俨庚子四年庚午俨己亥俨戊戌俨丁卯俨丙寅俨乙未俨乙未俨五年闰六月庚申俨大任甲子俨癸亥俨误,当作癸巳。梁癸巳俨壬戌俨误,当作壬辰。辛亥俨误,当作辛酉。庚寅俨己未俨梁乙未,误。己丑俨大任己未俨戊午俨误,当作戊子。六年戊子 俨戊午俨丁亥俨误,当作丁巳。丁卯俨误,当作丁亥。丙戌俨误,当作丙辰。大任己卯俨大任甲申俨癸丑俨大任壬午俨天赞元年二年辛未俨大任梁庚午俨唐三年唐己巳丙申俨丙寅俨乙未俨四年唐癸亥天显元年丁亥俨大任唐乙酉二年唐癸丑唐壬午唐壬子己卯俨唐三年闰八月癸卯俨戊申俨丁丑俨唐丁未俨唐丙子俨乙巳俨甲戌俨甲辰俨癸酉俨癸酉俨壬寅俨大任癸卯,异。壬申俨壬寅俨四年壬申俨大任辛丑俨辛未俨庚子俨己巳俨唐戊戌俨戊辰俨丁丑俨丁卯俨大任丙申俨丙寅俨丙申俨五年丙寅俨乙未俨乙丑俨甲午俨甲子俨癸巳俨唐壬戌俨壬辰俨辛酉俨辛卯俨庚申俨唐庚寅俨六年闰五月戊子俨唐庚申俨己丑俨己未俨己丑俨戊午俨丁巳俨丙戌俨丙辰俨乙酉俨乙卯俨甲申俨唐甲寅俨唐七年癸未俨癸丑俨癸未俨癸丑俨壬午俨大任壬子俨辛巳俨大任庚戌俨庚辰俨己酉俨己卯俨戊申俨八年戊寅俨丁未俨丁丑俨丁未俨丙子俨丙午俨乙亥俨甲辰俨癸酉俨癸卯俨大任己巳,异。九年闰正月壬寅唐壬申俨唐辛未俨辛丑俨庚午俨庚子俨庚午俨己亥俨己巳俨戊戌俨戊辰俨丁酉俨丁卯俨十年丙申俨丙寅俨乙未俨乙丑俨甲午俨大任甲子俨癸巳俨癸巳俨壬戌俨壬辰俨壬戌俨十一年闰十一月丙辰俨唐大任辛卯俨庚申俨庚寅俨大任己未俨己丑俨丁亥俨丁巳俨丁亥俨丙辰俨丙戌俨乙酉俨十二年甲寅俨大任乙卯。晋二日乙卯,同。甲申俨甲寅俨癸未俨壬子俨壬午俨辛亥俨辛巳俨庚戌俨庚辰俨庚戌俨己卯俨会同元年戊申俨大任己酉异。晋同。戊寅俨戊申俨戊寅俨大任丁未俨丙子俨大任丙午俨乙亥俨乙巳俨甲戌俨甲辰俨甲戌俨二年闰七月俨大任晋癸卯俨癸酉俨癸卯俨壬申俨晋壬寅俨辛未俨庚子俨己亥俨己巳俨戊戌俨戊辰俨丁酉俨三年丁卯俨丁酉俨丁卯俨丙申俨丙寅俨乙未俨甲子俨甲午俨癸亥俨癸巳俨壬戌俨壬辰俨四年辛酉俨辛卯俨辛酉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