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读史方舆纪要-30

作者:顾祖禹 字数:87714 更新:2023-10-08 23:01:08

○鲍村寨县北四十里。明初于宣慈乡置巡司,即今县治也。景泰初,矿贼叶希八等据云和山中,扰闽中建宁府界。既而以出掠不便,谋曰:今自朱湖进掠府城,而结寨驻鲍村,取货于义乌,掠人于松阳,官军必不能越冯公岭而迫我也。遂突入鲍村,犯处州。贼平,以鲍村置县,而移巡司于后陶,仍曰鲍村巡司。嘉靖中司废。今曰陶村。《闻见录》:自陶村至夏村三十里,又三十里即武义县朱湖,或曰云和县东村名也。○寨头隘,在县北,亦道出武义,又县西北有河头隘,道出汤溪。  景宁县府南百四十里。西北至云和县五十里,东南至温州府泰顺县二百十里。本青田县之柔远乡沐鹤溪也。明初,置沐溪巡司于此。景泰三年,改置今县。县无城,编户六十六里。  ○敕木山县南八里。山高数千仞,积雪经旬不消,水流为尘溪。又石耳山,在县南二十里,岩高百余丈,顶出泉,大旱不竭。山之南即沐鹤溪,流入青田县界。○印山,在县治北,本名桂山,有石方正如印,因改今名。又北里许有狮山,绵延五里,一名笔架山。  洪岭县北十五里。岭高峻,北趋府城,为必由之道。又北三十五里为岭坳坑,又北十里为?水渡,皆往来所经。○乌铁岩,在县东二里。其第二峰尤陡峻,元末居民多避乱于此。又县东二十里有螺黛岩,高十余里,其相近者曰矿坑岭。又县西三十里有石,状如屋,名曰石屋。外有瀑泉飞下,中可藏数十人。  ○彪溪县西五十里。《志》云:县境之水,自庆元界来,又自龙泉县大溪诸水分流入境,回环曲折,合县境诸溪,流经县北,东注青田之大溪,汇瓯江入海。○尘溪,在县南五里,出敕木山。岁旱,居民多沿溪置堰以溉田,潦则决之,流入青田县界。  卢栖溪县东六十里。溪上岩洞奇胜,昔有道士卢遨栖其中,旁多笋,亦曰卢栖笋,溪下流至青田界,入大溪。○大汇滩,在县东北。《志》云:县北有玉泉山,玉泉出焉。又北汇众水,为邑巨浸,东下五里为大汇滩,巨石错立,形如犬牙,水行峡中,声震如雷,其下流亦注于青田之大溪。  ○龙首关在县东二十里,地名黄木坑。悬崖绝壑,最为险要。《志》云:关即龙脑桥,水流峡中,两岸陡绝,架桥其上。嘉靖中,以倭乱设关于此以备之。○沐溪口,在县南五十里,有巡司戍此。《志》云:司旧置于今县治北。景泰三年,移于今所。又有卢山巡司,在县西百里,正统五年置。  绿铜隘县东五十里,与青田八都相接。正统间,黄坛盗起,守此拒之,寇不能入。《志》云:隘东去青田县二百五十里。又卢栖隘在县东南八十里,与泰顺县小堰相接。蜂桶隘亦在县东南八十里。又南十里为石佛隘,与泰顺之平寮相接,嘉靖间,倭陷泰顺、莒冈,守此三隘以却之。  青草隘县南百十里,接福建寿宁县界。又县南百二十里有分水隘。又黄亥隘,在县西百五十里,与庆元县接界。又西二十里为青草梧桐隘,石径险仄,仅容置足,虽地属庆元,而实本县之要口也。《志》云:县西至庆元二百五十里,道皆阻隘。○下场坑银冶,在县西十里。《志》云:县境银冶凡六处。又云和县有银坑四,铅坑二;庆元县有银坑五,铅坑一;龙泉县有银坑二十五,铅坑二:皆永乐宣德间开采处。弘治中,言者以费广利微,殃民召衅,因封闭,垂为永制。附见:处州卫在府治南,洪武元年,建守御千户所,八年升为卫。置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焉。  ◇温州府东至海岸九十里,南至福建福宁州五百九十里,西北至处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台州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千七百三十里,至京师四千三百十里。《禹贡》扬州地。春秋、战国并属越。秦属闽中郡。汉初为东瓯国惠帝三年,封越东海王摇于东瓯,是也,后属会稽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临海郡。东晋太宁元年,析置永嘉郡治永宁县。宋、齐以后因之。隋初郡废改县曰永嘉,属处州。炀帝初,复置永嘉郡治括苍,今处州治。唐武德五年,置嘉州《新唐书》作东嘉州,贞观初,州废以县属括州。上元元年,始置温州以州地恒燠而名。天宝初,曰永嘉郡。乾元初,复曰温州祝穆云:唐末尝置靖安军于此。五代初,属于吴越晋天福八年,吴越升为静海军节度。宋仍曰温州亦曰永嘉郡,仍为靖海军。政和七年,改曰应道军。建炎三年罢军额。咸淳初,升瑞安府以度宗潜邸也。元曰温州路。明初改为温州府,领县五。今仍曰温州府。  府东界巨海,西际重山,利兼水陆,推为沃壤。且与闽为邻郊,扬帆振辔,分道南下,是扼八闽之吭,而拊其背也。若其凭依岛屿,间阻溪山,东瓯虽小,亦足以王。况指顾明、台,驰骤婺、越,因利乘便,必能有为。就浙言之,亦东南之形胜矣。《海防考》曰:温州与闽接壤,寇舶犯境,必首撄其锋,惟先严莆门镇、下官奥、南台之险,庶足以扼其来,于此不戒,而入内地,温殆岌岌矣哉。夫舍其险而求一日之安,必不可得。为温计者,岂惟海道为然乎?  永嘉县附郭。汉回浦县地,后汉为章安县地。永建四年,析置永宁县。刘昭曰:永和三年所置也,仍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属临海郡。晋初因之。太宁元年,为永嘉郡治。宋、齐以后因之。隋废郡,改县曰永嘉,属处州。唐初为嘉州治,州寻废,属括州。上元初,始为温州治。今编户二百八十里。○永嘉城即今郡城。《志》云:晋太宁初置郡,议筑城于江北岸,去今城六里,今犹谓其地曰新城。寻迁江南岸,东西附山,北临江,南环会昌湖,用石?砌,跨山为险,名曰斗城,谓城内有山错立如北斗也。亦谓之鹿城。时有白鹿衔花之瑞云。后皆因故址修筑。五代梁开平初,钱氏增筑内外二城。内城亦曰子城,周三里有奇,元至元十三年废。外城亦曰罗城。宋宣和中,方腊围城,教授刘士英悉力拒守,谓城西南低薄,宜增缮,于是营筑二千余丈,贼不能陷。建炎、嘉定间,皆尝营治。元时渐圮。至正十一年,以海寇登犯,因旧址重筑。前朝洪武十七年,增修。嘉靖三十七年,倭寇来攻,通判杨岳凭城拒却之。明年,修筑一新。万历二十五年,复营缮。旧有十门,今为门七,城周十八里有奇。  ○华盖山府治东。一名东山,城缘其上,山周九里,下有容成洞,道书以为第十八洞天。《志》云:郡城有山凡九,形家谓之九斗山。而华盖当其口,今城东南缘积?山,东北缘海坛山,西北缘郭公山,西缘松台山,余四山则峙于城南,三面形势最胜。《图经》:松台山一名西岩,巅有浮图,为郡城之表。○孤屿山,在城北江中,与城相对,东西有二峰,上各有塔,山麓有江心寺,唐咸通中建。宋建炎四年,高宗尝驻跸焉,赐两塔院名,曰龙翔、兴庆。德?二年,益王、广王走温州,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等共会于此,奉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是也。郡城有事,此为戍守重地。又罗浮山,在江北岸,与孤屿山相望,去府城五里,一名密罗山。其相接者曰永宁山,峰峦连属,绵亘八里,下有?冉溪。又府北十里有北山,《志》云:郡之主山也。有石崖悬瀑,高百余丈,潴为二潭,名白水漈,一名石门山。西山府西三里。一名欧浦山。《志》云:山有十二峰,冈峦相属,耸秀奇胜。城西里许曰金丹山,亦有三峰并峙,即西山之东麓也。元末盗起,往往结营寨于西山,以窥府城。○岷冈山,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峰峦峻拔,潭谷深邃,一名铁场岭。宋宣和中,方腊作乱,自处州而东犯白沙隘,议者谓白沙失守,前无阻险;去城三十余里,地名寨下,有铁场岭,遣兵守此,可以扼其来路。不果,贼果逾岭而东,攻城不克,乃去。或讹为天长岭。  破石山府西北二十里。临江壁立,如张帆然,安溪绕其下。又西北二十里有青嶂山,上有大湖,澄波浩淼,一名七峰山。又赤水山,在府西北百三十里,时有赤水出岩下,一名石室山,上有石室,容千人,《道书》以为第十二福地,亦曰大若岩。其相近者又有小若岩,东西两溪合流其下,汇为龙潭。又天台山在府西北百五十里,山形如甑,旁有十三峰环列。  大罗山府东南四十里,广袤三十余里,一名泉山。祝穆曰:此即朱买臣所云越王居保之泉山也。《永嘉记》:泉山东北枕海,顶有大湖,北有泉,虽旱不竭,山因以名。其东谷之水,引为姚溪,经府东五里入永宁江。其西谷之水,引为杜奥溪,经府南二十里入于慈湖。又吹台山,在府南二十里,顶平正,山麓广袤二十里,接瑞安县界。《志》云,府西南四十余里有岫环山,宋方腊之乱,其党余道安聚众?冉溪,陷乐清,逼府城,分兵攻瑞安,乡民守桐岭及帆游山拒之,贼自间道逾岫环山而南,即此,俗讹为诱娘山。青澳山府东二百里海中,两山对峙如门,亦名青澳门。刘宋永明中,郡守颜延之于此筑亭望海。唐天?末,钱Α使其子传?攻温州,州将卢佶将水军拒之于青澳,传?曰,佶之精兵尽在于此,不可与战,乃自安固舍舟间道袭温州,克之。宋德?二年,元兵至临安,宰相陈宜中遁归青澳,即此。又东有东洛、鹿西诸山,皆为海道之冲。○中界山,在青澳东百里。东晋时,居人数百家,为孙恩所破,今湖田犹存。洪武二年,倭贼尝犯此,旧有中界巡司戍守,今迁于永昌堡。又灵昆山,与中界山并峙海中,旧为樵采之地,今垦田数千亩。相近者又有黄大岙,亦多田可耕。霓岙府东百余里。《海防考》:倭舶南北往来,多泊于此。径达磐石卫城,最为险要。嘉靖三十三年,倭由此登劫,突犯湖头,官军击却之。又南龙山,在霓岙东北,倭贼由北洋来,往往经此,六要地也。  ○海府东九十里。有双昆海口,内控郡城,外联岛屿,为郡境之门户。自海道而南,至福建福州府八百二十里,北至台州府三百三十里。旧时尝有漂溺之患。唐显庆初,括州奏称海溢,坏安固、永嘉二县,溺四千余家。总章二年,复溢,坏安固、永嘉二县,溺死者九千余人,是时为括州巡属也。文明初,温州复奏大水,流四千余家,漂溢盖数见云。永宁江在府城北,一名瓯江,一名蜃江,古名慎江,亦曰永嘉江。源自括苍诸溪,汇流入境,又东合大小溪流,以输于海。由江南岸西上,则自北门历永清迎恩门,过西郭,经吴崎、桑浦、屿头、岩门、竹浦、塔山、临头、吴渡、上戍、浦口、江南、张岩、外村、西洲、峄头、殷溪、桑溪至茭洋渡。由江北岸西上,则自罗浮、河田铺、泥涂、马岙、焦头、梅岙、鸡口屿、小荆、荆溪、江口、白壤、菰溪口、凌福、白沙、茭洋至安溪港,入青田界。由江南岸东下,则自北门历蒲洲、宁村、沙城、梅头抵瑞安界。由江北岸东下,则自罗浮、华岩、?冉溪港、强岙、挂彩山、象浦口、馆头、青岙、鹿西抵乐清界。多事时,盖节节皆险也。  会昌湖在府城西南。其上源曰郭溪,出铁场岭。又有雄溪,出城西南四十三里雄溪山。又有瞿溪,出城西南五十里瞿溪山。并东北流,经铁场岭,而东与郭溪会,绕流至城西南,汇而为湖。湖受三溪之水,弥漫城旁。起于汉晋间,至唐会昌四年,太守韦庸重浚治之,因名。其近城西者曰西湖,在城南者曰南湖,实一湖也。湖支港甚多,其自城东南出南塘,直抵瑞安江者,延袤盖七十余里。○慈湖,在县南二十五里吹台山下,合南境之水,入瑞安江。又有沧湖,在府东七十里,下流入海。其地亦谓之湖头。  安溪府西北六十里,上接青田恶溪七十二滩之水,东流经破石山下,亦名张帆溪,又东南注于瓯江。《永嘉记》:安溪之源,与天台诸山相接。又有?冉溪,在府北十里。《志》云:自天台、仙居发源,流入境,合诸山溪之水,南入瓯江。○永昌堡府东五十里。嘉靖三十七年创筑,以防倭患,并迁中界巡司于此,城周五里有奇。又永嘉堡,在府东南五十五里,本永嘉盐场,嘉靖三十七年,建堡筑城,周四里。  龙湾寨府东三十里。《志》云:寨东援宁村,西捍府治,坐临深水,颇为险要。嘉靖中,倭屡从黄华港登犯,突入新建、蒲洲等处,径抵府城,防御为切。又沙沟寨,在府东五十余里,稍西即宁村所,逼近海口,贼易登犯,其相近又有沙村寨。○长沙寨,在府东宁村所东南,东临海涂,地势颇险,亦曰长沙湾。嘉靖三十二年,参将汤克宽败倭于此。又太平寨,《志》云:在府南六里。  白沙隘府西五十六里白沙山旁。宋置白沙巡司,元因之,后废。道出青田县,此为要隘。○象浦驿,在城北,明初置。又有南溪税课司,在府东北七十三里,今废。  瑞安县府西南六十里。南至平阳县五十里,西至泰顺县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处州府青田县三百五十里。本章安县地。三国吴析置罗阳县,宝鼎三年,改曰安阳。晋太康初,改曰安固,属临海郡。宋齐以后因之。隋省入永嘉县。唐武德八年,复置安固县,属嘉州,寻属括州。上元中,分属温州。天复二年,改今名。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瑞安州。国朝洪武二年,复为县。旧有城,相传宋宣和中筑,周不及二里。元至正二十四年,方国珍增筑,周五里有奇。前朝洪武三年、永乐十五年、嘉靖三十一年,皆因旧址改拓,周六里有奇。今编户百二十八里。  ○白岩山县治东一里。一名龙山,亦名白鹿岩。又东二里曰东山,与白岩山相接。县治东北曰集云山,峰峦绵亘,县之主山也。○庙山,在县东南五里,亦曰安禄庙山。山高秀,障蔽海门,上有浮图。又有玉泉洞,可容百人,其泉通海。又东曰浮龟山,控临海门,横捍江流。稍南又有黄公岩。陶山县西三十里。陶弘景尝居此,因名。周仅二里,前江后湖,《道书》以为第七福地。宋末,元兵至此,邑人王小观募兵迎斗,力竭而死。元末盗起,邑人张文贞于此筑城拒守,久之,始为贼所陷。又西十里有许峰山,高数千仞,海舶视为方向,俗呼景福山。又西五里曰福全山,《道书》以为第三十三福地,山之北有白云岭。  帆游山县北四十五里。东接大罗山,与永嘉县分界,为舟楫要冲。《永嘉记》地昔为海,多过舟,故山以名。又西有桐岭山,与帆游并峙,县北面之保障也。亦曰铜溪山。○仙岩山,在县东四十里,当大罗山之阳,山巅有黄帝池,广五百余亩,水分八派,注为溪潭,高下相属。《道书》以为第二十六福地。《郡志》:山即大罗之别名矣。又东五里曰云顶山,岩壑绝胜,与仙岩山相接。  遮浦山县西南三十里。其南为坑岭,接平阳县界。嘉靖三十五年,倭寇自闽犯平阳,将自坑岭入县界,邑人设险于柘浦山、天门埭,以拒之。柘浦,即遮浦也。○梓岙山,在县东北四十余里,有二十四盘岭。  ○海县东十里。由海口直上飞云渡,至为险要。海洋有凤凰山、飞云关,舟师驻泊处也。《海防考》:倭犯瑞安、平阳,必由铜盘、南龙及凤凰山而入,守御为切。  安阳江在城南。《志》云:其上源有二,一出福建政和县东北之温洋,谓之大溪。一出青田县东南之木凳岭,谓之小溪。合诸山溪之水,流入县境,至陶山南口而合流,又东至县南,水阔百余丈,亦曰罗阳江,亦曰安固江,亦曰瑞安江。唐天?末,钱传?舍舟安固,径袭州城,克之,是也。东接海口,为县境之冲要。又三港口,在县西南四十里大溪上流,有罗阳、大洪、莒江三水自西北来,会于此,因名。嘉靖中,倭贼突犯三港口,即此。  东湖在城东北。源出白岩诸山,引流经县北,至帆游山,接会昌湖,直达永嘉南门。城北又有北湖,一名锦湖,环绕城北,接于东湖。又永丰湖,出县西七十里逄源山,周十里,水常不竭,民赖其利。○天门埭,在县西陶山南。宋元间,筑此以蓄安阳江之水。元至正十四年,邑人张文贞筑城陶山天门埭以拒贼,是也。嘉靖三十五年,倭犯平阳,由天门埭趋青田县。《志》云:天门埭在县西三十五里。  飞云渡县南七里。安阳江津济处也。波流汹涌,横截南北,有飞云关,往来者必出于此。渡西有中洲,东出为飞云水寨。《海防考》:飞云水寨西南去金乡卫百三十里,此为温州适中之地,旧名中军水寨,南临海港,外接凤凰山,内逼府城,郡境之冲要也。  ○梅头寨县东五里。有海口,为戍守要地,明初置巡司于此。又三港税课局,在县西南百十里,明初与池村巡司同置。景泰三年,司改属泰顺县,而税课局如故。又下林河泊所,在县西南三十里,亦明初置,今废。○梅头堡,在海安所之后冈,嘉靖三十八年筑以御倭,万历中重修。又山黄堡,在县西南五十里,亦嘉靖中筑。  丁田寨在县东北海安所东,相近又有前后冈二寨。丁田地势平缓,前后冈俱临深水,至险要。嘉靖中,贼屡登犯,西北犯府城,西犯瑞安,为戍守要地。○东山寨,在海安所东北,又有上?寨,东西分峙,为崎角之势,坐临海滨。倭贼自东山而来,由九里而至府前;自上?而来,由丁田径至海安,险要处也。寨东为东山港。嘉靖三十一年,倭寇由江口登犯岭门、岐头,入坡南汇,至??高山下,败官军,遂攻县城,官军击却之,退泊东山港,即此。  眉石北隘在县东南沙园所东。东至大海,南会陌城寨,西至平阳所,北会陡门,极为冲要。嘉靖中,倭贼从此登犯。又眉石南寨,亦在沙园所东南,东滨大洋凤凰山岙,一潮可至。西抵仙口寨,从仙口寨至平阳县,三十里而近耳。○仙口寨,在沙园所南,近平阳县之仙口山。其相接者又有宋埠寨,亦为防御处。  乐清县府东北百二十里。北至台州府太平县百三十里,东北至台州府黄岩县百八十里,西北至台州府仙居县二百八十里。后汉永宁县地。东晋宁康三年,析置乐成县,属永嘉郡。宋以后因之。隋省。唐武德五年,复置乐成县,属嘉州。七年,废入永嘉县。载初元年,复置属温州。五代梁开平初,吴越改今名。旧有城,相传唐天宝三年筑,周仅一里,后废。前朝洪武六年,议修筑以备倭,不果,乃立栅引濠为固。嘉靖三十一年始?石为城,而缺其一面。三十八年,始增筑。万历六年及三十一年,皆修治,周四里有奇。编户百六十八里。  ○翔云山在县治后,亦曰县后山。东接雁荡,西连白石。高山大谷,杂沓若翔云。奇峰茂林,为邑屏障。左有九牛山,在县治东,亦名谢公山,以灵运所游息也。稍前曰东塔山,又有西塔山,当县治西,旧时依东西塔山结城。嘉靖中,始拓而广之,治西北曰丹霞山,绵延高秀,旧名白鹤山,又名赤岩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其西又有箫台山,三峰耸峙,相传王子晋尝游此。○西漈山,在县西五里,三面苍崖峭立,环若翠屏,唯东面轩豁如门,大海横其前。又西七里有章岙山,亦名双峰山,有东西溪夹山而流,稍西为盘谷山,以山谷盘旋而名。东面海,俗称盐盘山。  白石山县西三十里。一名白石岩,高千丈,周二百三十里。唐天宝中,尝改名五色山,洞壑出泉,东西流五六里,合而为湖。其西十里有玉甑峰,即白石之别峰也。○左原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群峰环绕,中有田,二千余亩,居民悉藏谷中。县东六十里曰芙蓉山,三峰削翠,下有芙蓉川。又东十里曰丹芳岭,路出雁荡西谷,凡四十九盘。又窑岙山在县东五十里,高数千仞,海舟望以为准。  雁荡山县东九十里。岩峦盘曲,凡数百里,其峰百有二、谷十、洞八、岩三十,争奇竞胜,游历难遍。《志》云:山跨乐清、平阳二县,在平阳西南者曰南雁荡,此为北雁荡。群峰峭拔,上耸千尺,皆包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有大小龙湫,会诸溪涧水,悬崖数百丈,飞瀑之势,如倾万斛水从天而下也。绝顶有湖,方十余里,水常不涸,雁之春归者留宿焉,故曰雁荡。又有马鞍岭,一名石城岭,岭之东西分为东西谷,各有内谷、外谷,东内谷有峰四十八,外谷有峰五。西内谷有峰二十四,外谷如之。沈括谓天下奇秀,无逾此山也。○龙穴山,在县东二十五里,两山相对,延袤十余里。又有长山,在县东三十里,以南北延袤数里而名。玉环山县东南二百里海中。其上旧有古城,山西北十余里为楚门山,有峡如门,广二十步,海舰由此出入。《海防说》:玉环山北隔一小港,即台州府楚门所,山联络深长,周回百里,旧有民居。洪武二年,倭贼来犯,因徙入内地,山当台、温二府之交,海寇去来驻泊之薮也。○盘屿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滨海,明初朱亮祖袭方明善于此,其下即盘石卫。  接莆岭县北六十里,道出太平县。《志》云:县东九十里有佛岭,宋末乡人结寨于此,以拒元兵。○鹗岭,在县东。嘉靖八年,倭寇乐清,登鹗岭,因徙白沙巡司戍于此。  ○海县南五里。又县东十里有海渡,道出太平县。《志》云:县境之海,横亘几三百里,东起玉环山,西至象浦,皆以海为险,亦曰白沙海,以白沙岭名也。  馆头江县西南六十里,与瓯江接。经盘石卫,至县东五里白沙岭,又南入于海。又万桥江,在县东六十里,窑岙诸山之水至此入海,亦名万桥港。县东南七十里又有柽江,东北诸山溪水南汇于此,亦曰清江港。又北港,在县东百三十里雁荡山顶,九折诸溪之水,流合诸山溪,东出数十里,亦曰北港川,皆入于海。  东溪在县治东。一名云溪。《志》云:东溪上流与栅溪接,分流四十余里,为县东溪。嘉靖中,筑城包东溪于城内。议者尝欲徙之城外,不果。出城南,稍折而西,出瓦窑河,与西溪合流,为运河,经县南五里印屿山下陡门口入海。又西溪出县治西白鹤诸山,一名金溪,流经城西,至城南瓦窑河,合于东溪。○荆溪,在县西北百里。《志》云:由县西北出仙居,荆溪为之孔道。嘉靖三十五年,倭贼由此犯仙居。  西河在县治西南。亦曰运河。南至馆头江凡六十里,支流旁达,灌田二十余万亩。又象浦河,在县西六十里,南出数十里达于馆头江,隔山不与西河相接,舟楫乘潮出入,多取道于此。白石湖在县西白石山下,汇诸山溪之水,广三十余丈,长五六里,亦名合湖。引流而东,合于运河。又有朴湖,在县东四十五里,诸山溪之水汇流于此,又东出陡门注于海。○馆头岙县西南五十里馆头江口。元置巡司,前朝洪武二十年,徙于岐头。嘉靖中,复设于此。又有馆头驿,元所置横春驿也,明初改今名,南去府城四十里。○窑岙镇,在县东五十里窑岙山下,南临海,有巡司。《志》云:元置北监巡司,在玉环山下。明初徙于县东北蔡岙,寻徙白沙岭。嘉靖八年,又徙于鹗岭。四十一年,复还窑岙,并建寿宁堡于此,筑城二里有奇,为戍守处。又窑岙驿亦设焉,本元置,明初因之。《海防考》:窑岙北境接台州界,嘉靖三十七年,宁海县境贼由梅岙入犯,次日即至窑岙,官军逐之,贼设伏麦田中,为所败。又东北有和尚岙,接台州太平县界,嘉靖中,官军逐贼至此。  石马镇县南五里石马山下。嘉靖三十七年,倭贼由此入犯,官军御却之。又县后堡,在县城北。嘉靖三十四年,补筑县城,于山腰营筑。既而寇乘高下瞰,城几陷。三十八年,徙城于平地,而县后故城,居民因之翼其两旁,以附于城,谓之县后堡,周不及二里。又永康堡,在县东南竹屿山,城周二里有奇。相近有宁安堡,亦有城。皆嘉靖中筑以避倭。又石梁堡,在县东八十里,即雁荡山之石梁洞也。嘉靖中筑堡。县南又有福安堡城,周四里,嘉靖三十八年筑。○岭店驿,在县东北九十里。元置大荆驿,其地有大荆山也。明初改今名,东至太平县四十里,北至黄岩县六十里。又西皋驿,在县城西,元曰萧台驿,明初改今名。白沙寨县东五里。有白沙岭,为水陆要害。或云,汉遣下濑将军出白沙击东越,即此。恐误。明初自玉环山迁天富北监场盐课司于此。嘉靖三十七年,贼从此犯县城。三十九年,复从台州境入犯,参将张铁大破之于此。又东二里为白沙桥,《志》云:白沙岭隘,陆走台境,水通海岛,县境之咽喉也。  章岙寨在县西章岙山旁,近海口。贼船易登,颇称险要。防御慎固,则东卫塔头,西卫盐盘,南卫黄华,北卫长林,倭船不能犯。○沙角寨,在县西二十五里沙角山,下滨大海,界于黄华章岙间。嘉靖三十八年,倭由此登犯,由县西十里支岙至三条岭,有道径抵县城,防御为切。  黄华水寨在县西南,盘石卫东三十里,东接大海大小门、霓岙,南枕港口,乃温州之咽喉也。水哨南会飞云,北会白岩塘,备御最切。嘉靖三十七年,倭由此港入温州,直抵处州府青田县,官军击却之。又有黄华山寨,在水寨东二里,其地有黄华山,因名。嘉靖中,倭尝登犯。黄华之外,为下马洋。嘉靖三十二年,参将汤克宽追黄华贼,战于下马海洋,是也。《海防考》:倭犯黄华,必由邳山、大麂山及黄大岙而入,有黄华关,迫临海口,汛守最切。○岐头寨,在县西南。《海防考》:县西四十里有白塔山,其地谓之塔头,有长林盐场,宋政和中置,元为司令司,明初曰盐课司。又西南即岐头也,海舟经此,必舣舟而后行,谓之转岐。由折叠岙而东北,达于骊洋,即台州之松门寨。白岩塘水寨在县东北蒲岐所,东滨海,为蒲岐之外户。水哨北会台州府之松门、楚门,南会黄华港。嘉靖中为戍守处。又后塘寨,亦在蒲岐所。东南临大海,形势险要。嘉靖三十一年,贼屡登犯。其南为李岙,西为清江渡,北为双陡门,皆寇所必窥之道。有鹤渚堡,嘉靖中置,筑小城戍守,周不及二里。○高嵩寨,在县东四十里高嵩山上,临大海,亦近蒲岐所,为所境之锁钥。嘉靖中,贼每犯此,从梅婆桥而入,径至长山,窥乐清近郊,亦险要也。下堡寨在蒲岐所南五里。南临大海,所之南藩也。其相近者,又有娄岙,亦为备御要地也。○峡门桥,在县西南十三里。又西三里有峡门山,桥因以名。县东十五里又有陡门桥,南临海。  平阳县府西南百二十里。西南至福建福宁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瑞安县五十里。晋太康四年,析安固县横岙船屯置始阳县,属临海郡,寻曰横阳。太宁初,属永嘉郡。宋以后因之。隋省。唐武德五年,复分置横阳县,属嘉州,贞观初废。大足初,复置属温州。五代梁乾化四年,吴越改今名。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平阳州。前朝洪武二年,复为县。旧有城,相传晋太康中旧址,周仅一里,后废。元至正中重筑。前朝洪武七年增修,后常营治,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四十一里。  ○仙坛山在县治东。上有平石,号仙坛。本名横岙,亦曰横屿。三国吴置横岙船屯,盖以山名。上有九盘岭。又昆山,在县治西南,绝顶有巨岩,俗称古岩山。县治前又有岭门山,山分左右翼,中阙如门。○仙口山,在县东二十五里,本名阳屿,晋初因以名县。东枕大海,亦名神山,上有风门岭。又将军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旧尝驻军于此,因名。  罗源山县西南二十里,横阳江流其下。其南五里为凤山,临江绵亘数里,一名前仓山,江因以名。又盖竹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其相近者曰楼石山,高千丈,周四十三里。○玉苍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亦名八面山,山周百余里,跨峙八乡,稍北,岩岫四围,只通一门。相近又有松山,峰峦攒簇,高秀相亚。  南雁荡山县西南百里。北自穹岭,南至施岩四五十里,皆雁荡也。中有明王峰,峰顶有池。《志》云:南雁荡有十三峰、三洞、二岩,涧石类皆奇胜。其相接者曰白云山,山插云汉,行人攀藤而上,号曰藤道。又有四溪山,山有四十二峰,下有四水合流,沿山而南入于海。  大岩头山在县东南海中。《海防考》:倭贼自南麂、凤凰、霓岙、蒲岐、楚门、玉环而来,俱经此山,巡哨最切。○南麂山,在县东海中,有平壤数千亩,称饶沃。环海负岛,逋逃之徒,易以蕃聚。倭寇每出没于此。其北接凤凰山,山岙阔大,坐临深海,山外皆大洋,别无山岛。自明初以来,倭寇皆经此栖泊,恃为巢穴,乘潮御风,直抵飞云港,此哨守要地也。  东洛山在县东南海中。倭寇南北往来,往往泊舟取水于此。隆庆中,设舟师戍守。○南龙山,在县东海中,倭自北洋而来,此为必经之道。其相近者又有铜盘山,亦倭舶内犯之道也。又洋屿在县东南江口关,水师每驻泊于此。  ○海县东二十五里。《郡志》:县境之海,北接瑞安界榆木浦,经陡门、仙口、江口,抵大岙、蒲门、俞山诸处,至福建烽火寨止,横亘三百余里。  横阳江县西二十五里。一名始阳江,又名前仓江。县西境南北诸乡之水,汇为顺溪,经罗源山下,曰横源江。又东南流出县南二十五里径江口,又东南注于海。《志》云:横阳江上流有四港,其一为顺溪,其一为梅溪,出盖竹山,绕罗源山北,而东注于前仓江。其一为平水,合涧谷诸水,经县西南八十里松山下,接泰顺县界,合于前仓江。其一为燥溪,其上流为宋兰洋,亦县西南诸溪水汇流处也,经县西南七十里燥溪山下,分为东西二溪,又经县南五十里,并注于江。嘉靖三十四年,倭自南麂山流入金乡,犯平阳、三港,官军御之,败绩。三港,或曰即燥溪合横阳江之口。  运塘河在城北。自县北五里鸣山下,北抵瑞安飞云渡,凡三十五里,有万金塘。又有夹屿桥河,在县南五里夹屿山下,城南诸水汇流于此,西注前仓,南注江口,各二十五里。  荪湖县南六十里。有荪湖山,诸山溪之水汇于山下。又有南湖,在县西南九十里。  ○江口关县南二十五里,下临横阳江,为往来冲要。又有江口水寨,在县南金乡卫,东南临大海,控五屿等岙,外接琵琶、长腰、陌城、洋屿等大洋,为平阳门户。嘉靖三十一年,倭犯平阳前仓、径口诸处,从此港入,南至?巴艚、炎亭,北至瑞安飞云、凤凰,皆其哨探处也。《志》云:江口巡司,明初置于下埠。正统五年,徙于渡头,皆在县南。又仙口巡司,明初置于县东仙口山,洪武二十年,徙置于县南十里麦城山。又有龟峰巡司,在县东南九十里,亦明初置。嘉靖初废,改置龟峰堡。○?巴艚寨,在县东南八十里。寨东北两面皆滨海。嘉靖中,倭屡由此入犯,又有?巴艚堡及巡司戍守。《志》云:?巴艚巡司亦明初置。嘉靖中,增设堡以御倭。又县东有余洋堡,相近为宋埠、仙口二堡,县南有前仓堡,又有蔡家山、东魁等堡,皆嘉靖中置。  陌城寨在县东南。寨东南滨海,其相连者曰陆路寨,俱戍守要地也。又汶路口寨,在县东三十里,东临海洋洋屿门,南援江口水寨,北援眉石南北二寨,地势险要。嘉靖中,倭贼由此登犯。  炎亭寨在县南金乡卫东七里,有海口。倭贼从此径犯卫城,西即逼近县境荪湖诸处。嘉靖中置寨,并设珠炎营戍守。又西南十里为大岙海口,亦戍守处也。○大小渔野二寨,在卫东南,联坐海滨,倭由此犯卫城,又北则逼近县境南盐场诸处。嘉靖中,设军戍守。  大?寨在金乡卫东,有大?海口。又南为小?寨,近蒲门所,西临海,北镇山,其相接者为龟峰巡司。洪武十六年,倭贼入寇,官军击却之,为备御要地。○程溪寨,在县南蒲门所东南,南至海,西抵镇下门水寨,蒲门之要区也。嘉靖三十四年,倭贼由此登犯。又菖蒲洋寨,在蒲门所东海滨。嘉靖中,倭贼尝犯此,与小?寨俱拨所军戍守。  屿山寨在县东北壮士所,东南临海口。贼从此突入,则西犯天仙,南犯双峰诸乡,北犯所城,为备御要地。又平山寨,在壮士所东北,西接盘石后所,南接屿山,北接白沙,为乐清之唇齿。嘉靖三十七年,贼从此登犯,南入石马港,径抵乐清白石山,亦备御要地也。  镇下门水寨县东南百四十里。亦曰镇下门关。坐临大海,其东有官岙,舟师驻泊处也。出岙直冲台山外洋,倭贼犯镇下门,必取道官岙,守御最切。水哨南会烽火流江,北会江口水寨。又有上下魁海口,亦在蒲门所东南,为戍守要地。○天富场,在县东南三十余里。明初,置天富南监场盐课司于此。又县东有沙塘子场,县南有蒲门子场,皆产盐,隶于天富场。  泰顺县府西南二百七十里。东至瑞安县二百四十里,东南至平阳县二百八十里,南至福建福安县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福建寿宁县二百二十里,北至处州府景宁县二百十里。本瑞安、平阳二县地。前朝景泰三年,析置县。嘉靖九年,以矿寇窃发,始筑城。三十八年,增修以御倭,周三里有奇。编户十八里。  ○天关山县治北一里。县南里许曰地辅山,横锁白溪水口。又飞龙山,在城东。城西又有舞凤山,环夹县治。○百丈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有百丈漈。县南二里又有第一漈,高二十余丈,悬崖直下,又连七漈以达于闽。  分水山县南二百里,与平阳县西南之松山相接。泉发陇上,东西分流,以限闽浙,山下地名平水,达前仓江,可通舟楫。吴越尝守此,以与闽人相拒。《海防考》:分水岭隘当浙闽之交。自闽而来,必由此至平水,过牛皮岭,一路由萧家渡至县东,自县抵瑞安道二百五十里;一路由莒冈至县西,自县抵青田道二百余里,又由县东北达桐岭,可竟至府城。此控扼之要也。  三魁山县南六十里。有东山、西章、中龟三峰,谓之三魁。三魁巡司置于此。其相接者曰鲤鱼山。又泗溪西山,在县南九十五里,其相接者曰牙洋山。○龙斗山,在县东一百十里,下有龙斗渡,元末尝置龙斗寨于此,又东接瑞安县界。  滴水岩县东四十里。石壁峭拔,溪流湍悍,旧时仅容仄足。弘治间,辟成大道。又莒冈,在县东七十里。其地有莒冈铺,行旅所经,旧有方村营亦置于此。  ○白溪县西四里。出天关山,绕城西而南,经县南十五里文笔峰下,西南流,达福建寿宁、宁德县境,入于海。  仙居溪在县东十五里仙居山下。源出县西北诸山,东流经此,又经县东四十里洪口东渡,又东百丈漈及县东诸溪水俱流合焉,经龙斗山下,抵瑞安界入于海。○泗溪,在县南,源出泗溪西山,合县南诸溪水,抵福安县界入于海。  ○分水关在分水山,见上。○罗阳第一关,在县东四十里,当洪口东渡之西,道出瑞安。其地有洪溪,汇入龙潭,谓之洪口。溪流环绕,有东西二渡及东渡桥,霖雨时,湍险尤甚,水陆往来,多出于此。又桂峰东南关,在县南七十里,其地有桂岭。又有桂峰桥,旁立两关,以路通闽括,置关于此。  三魁镇在县南三魁山。洪武初,置洋望巡司,属平阳县。二十四年,改置三魁巡司。景泰三年,改今属。又鸦阳巡司,亦在县南。宣德八年,闽括寇变,始设司防御,属平阳县,景泰中改今属。又池村巡司,在县北百七十里,明初置,属瑞安县,亦景泰三年改今属。  石柱寨县北五十里。其地有石柱峰,壁立万仞,上与云齐。又北五十里有上地排隘,接景宁县界。○九峰隘,在县东南百六十里,平、泰二邑往来之咽喉也。又上下排隘,在县南百九十里,接福宁州界。又有岩坑葛家渡隘,在县西南,接寿宁县界。  附见:  温州卫在府治东,洪武元年建,领所三。  宁村守御千户所府东五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盘石卫。北渡江至卫十里,所城周三里有奇。《志》云,所东去沙沟海口一里,南至永嘉场十里,西北至乐清县五十里,西南至瑞安县七十里,为守御要地。瑞安守御千户所瑞安县治东。洪武二十年建,隶温州卫。海安守御千户所瑞安县东北三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温州卫,西北去卫七十里,城周三里有奇。弘治十五年重筑,万历二年,为飓风所圮,九年增修,为滨海要地。  盘石卫乐清县西南五十里。又西南至府城五十里,南至盘石岩头海口一里,西至馆头驿十里。洪武二十年建,筑城周九里。嘉靖中增修,领所三。  盘石守御后千户所乐清县东三里。成化五年,自盘石卫城移置此,仍隶盘石卫。筑城周二里有奇,所南五里为石?海口,东至蒲岐所三十里,北至窑岙驿五十五里。  蒲岐守御千户所乐清县东北三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盘石卫,筑城周三里有奇,东渡江,至楚门所一十里,南至下堡海口五里。《海防考》:洪武三十四年,倭寇突犯,官军击却之。嘉靖中,为御倭要地。  平阳守御千户所在平阳县治西。洪武二年建,隶温州卫。  金乡卫平阳县南七十里。北至府城百八十里,西至蒲门所八十里,西南抵福宁州二百十里。洪武二十年建,筑城周七里有奇,旧领所三,今二。  沙园守御千户所瑞安县东南二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金乡卫。南至平阳县三十里。所城周三里,弘治十四年重筑,万历十六年增修。  蒲门守御千户所平阳县西南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金乡卫。城周三里有奇。南至福建流江寨二十里,西南至福宁州百里,西至泰顺县二百十里。○壮士守御千户所,在平阳县东北五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金乡卫。城周二里有奇。隆庆初,并入蒲门所。  附考:  日本日本即故倭夷国,去中土甚远,隔大海,依倚山岛。高丽在其北,新罗、百济在其西北,琉球在其西南。有附庸之国百余。自汉武灭朝鲜,驿通汉者三十六国,皆称王,大倭王居邪马台国,即邪靡堆是已。光武建武中元二年,始来朝贡。安帝永初元年,复来贡。汉末国乱,国人立其女子卑弥呼为王。三国吴赤乌元年,卑弥呼入贡于魏。后卑弥呼死,其宗女壹与继之,后复立男王,并受中国爵命。《后汉·东夷传》:会稽海外有夷洲、?洲,即倭夷也。孙权黄龙二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浮海求夷洲、?洲,欲俘其民以益众,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十八九,?洲绝远,卒不可得至,得夷洲数千人而还。沈莹临海水土志,夷洲在临海东,去郡二千里,历魏晋至宋、齐、梁、陈,皆来贡。隋大业四年,倭王多利思比孤入贡。《隋书》:倭国在百济、新罗东南,水陆三千里,于大海中依山岛而居,都于邪靡堆。即《魏志》所谓邪马台也。杜佑曰:倭在带方东南大海中,去辽东万二千里,大略在闽中会稽之东,自谓泰伯之后,入唐,常来朝贡。咸亨初,恶倭名,更号日本,自以其国近日所出也。或云日本故小国,为倭所并,因冒其号云。初附新罗入贡。后新罗梗海道,始由明月洲入贡。其国尝分五道,曰东海、南海、西海、东山、山阴。宋雍熙以后,累来朝贡,熙宁以后,来者皆僧也。元至元初,遣使赵良弼招谕,且介高丽谕意,皆不应。十八年,遣唆都、范文虎等率兵十万伐之。自平户岛移军五龙山,暴风破舟,文虎等择坚好舟乘之遁归,弃师十万,为日本所歼,终元之世,使竟不至。前朝洪武二年,命赵秩谕其国王源怀,因遣使入贡,后数岁一来,而入寇不绝。十六年,与胡惟庸通谋为乱,绝之。命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沿海,自辽左至徐闻,筑城设卫所,戍守要害海防,凡数千里。永乐三年,遣太监郑和招谕海外诸蕃,日本首先输款,乃给勘百道,许其通贡,然仍不时入寇。十九年,大掠辽东诸处,总兵官刘江歼之于望海埚,海氛稍熄。宣德以后,不时入贡,而窥伺窃掠不已。正德四年,鄞人朱缟以逋逃充倭使,冒姓名宋素卿入贡,遂阶祸基。嘉靖二年复至,与倭使宗设争先后相仇杀,大掠宁波。宗设仍夺舟去,于是论素卿死,绝倭贡。十八年复贡。奸商亡命之徒,相与构衅,乱遂作,甚于三十一年,息于四十二年。十余年中,东南腾沸,生民之涂炭极矣。《志》云:日本之地形类琵琶,东高西下,或以其势若蜻蜓,亦曰蜻蜓国。东西数千里,南北数百里,九州居西为首,陆岙居东为尾,山城居中,乃彼国之都也。其国君以王为姓,以尊为号,后又改称皇。初居日向州,筑紫宫,后徙三城州。所统有三部、五畿、七道、三岛、六十五州、五百七十三郡。然皆依水附屿,大者不过中国一村落而已。三部者,一曰畿内部,有山城、大河、河内、和泉、摄津五州,故曰五畿。五州分统五十三郡。一曰畿外部,有东海、西海、南海、北陆、东山、山阳、山阴七道,合统六十州,六十州又分统五百二十郡。一曰海曲部,有伊岐、对马、多艺三岛,三岛各统二郡,凡六郡。其通中国之道,旧自辽东,由六朝以后,方从南道。率自温州、宁波以入,今贡道则定于宁波。盖其国去辽甚远,而去闽、浙甚迩,风汛时,往来率不过四五日程。其在彼国西南而尤近中国者,萨摩州为最。嘉靖中,屡次入寇,多此州及肥后、长门二州人,次则大隅、筑前、筑后、博多、日向、丰前、丰后、和泉诸州之人。大率商于萨摩而附行者也。山城号令,久已不行,有山口、丰后、出云三州,专兵自恣。既而山口、出云复灭,惟丰后犹存,然亦浸弱矣。《筹海说》:山口本名周防州,南边海,其西即长门州,关渡在焉。渡此而西,为丰前、丰后、日向、筑前、筑后、大隅、萨摩,萨摩为最西。又北为肥后、肥前所谓西海九州也。自肥前而西,有大渔洲,谓之悬海,有平户岛。元世祖言见日本地图,其太宰府西有平户岛,周围皆水,可屯军船,是也。平户之西为五岛,有五山相错,悬海而生,其中有岙可泊,乃日本西境之尽处,或谓即五龙山,元范文虎弃师处矣。自五岛而西,四望无山,直抵陈钱、壁下,此岛南去萨摩千五百里,与平户相去二百五十里,与肥前相去四百三十里。由五岛至山口,平户其必经之所也。自五岛而北,为多艺,为伊岐。又北过海而五百里,而后至对马岛,与高丽相望,此则日本北境之尽处也。凡日本西北至高丽,必由对马岛开洋,岛之西北,有堆沙、凡山谷、撒思乃三岙,风顺不过一日程,约五百里而至高丽矣。其南至琉球也,必由萨摩州开洋,风顺不过七日。其贡使之来,必由博多开洋,历五岛而入中国,因造舟水手俱在博多故也。贡舶回则径取长门,因其抽分司官在焉也。若其入寇,则随风所之。东北风猛,则由萨摩,或由五岛,至大小琉球,而视风之变迁,北多则犯广东,东多则犯福建。犯福建则自彭湖岛分?宗,或之泉州等处,或之梅花所、长乐县等处矣。若正东风猛,则必由五岛历天堂官渡水,而视风之变迁,东北多则至乌沙门分?宗:或过韭山海闸门而犯温州;或由舟山之南,经大猫港,入金塘、蛟门,而犯定海;或由东西殊山,入湖头渡而犯象山、奉化;或入石浦关犯昌国;或入桃渚、海门、松门诸港而犯台州矣。正东风多,则至李西岙、壁下、陈钱分?宗:或由洋山之南,过渔山、两头洞、三姑山入蛏浦,而犯绍兴之临山、三山;过霍山洋、五屿、烈表、平石,而犯宁波之龙山、观海;过大小衢、徐公山,入鳖子门、赭山,而薄钱塘矣。或由洋山之北,过马迹潭西而犯青浦。或过马迹潭西北而犯太仓。或过南沙,经茶山、??角嘴、涉谷椟入大江,越狼福山而犯瓜、仪、常、镇。若在大洋而风?东南也,则过步洲洋乱沙,入盐城口而犯淮安,入庙湾港而犯扬州,再越而北则犯登、莱。若在五岛开洋,而南风方猛,则趋辽阳,趋天津。大抵倭舶之来,恒在清明之后。前乎此,风候不常,届期方有东北风,多日而不变也。过五月,风自南来,倭不利于行矣。重阳后,风亦有东北者。过十月,风自西北来,亦非倭所利矣。故防倭者以三四五月为大汛,九十月为小汛焉。《志》云:山城以东,地方广邈,虽倭夷远服,贾者或不能知,大抵陆奥一州在其极东,而萨摩一州在其最西。博多,其岛名也,东南去肥前州四百五十里,贡使必出之路。又有平壶、八角诸岛,在其北面。自嘉靖以后,东南得以宁谧。万历中,关白发难于朝鲜,又久而后平云。《四夷考》:倭国以山城为主,山城之南为和泉。又南为沙界,沙界之东南为纪伊,纪伊之西为伊势。山城之西为丹渡,东为摄津,东之西为摄摩。西为但马。西之西为因幡,丹渡西为美作,东为备前,东之西为备中,西为因幡,西之西为伯耆,美作之西为备后之北境。出云之南境,备后之西为安艺。出云之西,为石见、安艺,石见之西,为山口谷国,即古之周防州也。山口之西为长门,关渡在焉。渡此而西,为丰前,其南为丰后。又南为日向,丰前之西北为筑前,西南为筑后,筑后之南为大隅,大隅西为萨摩,丰后东南为悬海,为土佐,为伊豫,为阿波,阿波相近悬海为炎路,土佐、丰后之间,为佐加关。萨摩之北为肥后,又其北为肥前,肥前西悬海为平户,平户西为五岛,北为多艺,为伊岐,极北为对马岛。诸岛皆有酋长,山城号令不行,强者则相役属焉。福建方舆纪要叙  福建僻处海隅,褊浅迫隘,用以争雄天下,则甲兵糗粮,不足供也。用以固守一隅,则山川间阻,不足恃也。西汉时,东越尝国于此矣。横海楼船以四道之兵至而国亡。陈天嘉中,陈宝应亦思据之矣。章昭达、余孝顷之师来袭而国亡。五代时,王氏亦尝帝制自为矣,及衅起于内,敌乘于外,而地分于邻国。元末陈友定起于闾阎,乃能削平群盗,保其境内,其才非不足以有为也,一旦杉关失,南台惊,及其身而败亡至矣。犹得谓闽为险固之地乎哉?昔人亦言,闽中形势,大类巴蜀。此非通论也。夫蜀内有鹿头、剑阁、垫江之阻,外有阴平、葭萌、瞿塘之限,北出则动关中,东顾则临荆楚。而闽曾有是乎哉?建安一郡,最称上游,亦不过北走浙中,西达江右而已。其至于中华也,必由衢、信经饶、池而后渡江,越安庆出庐、寿而后渡淮,自淮以北,又累驿而后至大梁。谓自闽而出,遂有当于中原之要会,不能也。至于敌之来攻也,不特惠、潮迫近汀、漳,藩篱易越。而南赣山溪相错,窥伺之道甚多,由建昌而趋邵武,由广信而下崇安,敌已在肘腋间矣。仙霞南下,建瓴之势也。而处州之龙泉、庆元,与建宁之浦城、松溪,犬牙出入。往者叶宗留尝肆恶其间,而建宁以及衢信道皆为之梗,山薮隐匿,保无有忽然阑入者乎?温州以南,由泰顺而逾分水,自平阳而越流江、福宁、侯官之郊,皆战场也。而海道之捷抵白沙浦,径进五虎门,又无论矣。噫!以福建之幅员,而可攻之隙,随在而是。备前则后至,备左则右至。山海之环绕,不足以为固,而止为敌人出没之资耳。犹可与巴蜀同日道哉?吾尝于南宋奔亡之余,而反覆三叹焉。蒙古之用兵也,纵横驰突,大异前代,临安未陷,两粤已为之破残。肇庆以西,皆置戍军,惟广、惠、潮诸州为宋守耳。使其两广尚全,云贵未扰,为宋计者,必且择坚完之所,以为经营四方之本,岂将仓皇造次,遂驻跸于偏残浅露之福州哉?广州形胜,十倍于闽。其不驻跸于广州者,惧肇庆之逼也。顾瞻四方,惟福州稍远于敌,又以北近临安,示不忘故都之意,从而建为行都。孰知敌人海道之兵,已自明州扬帆而至哉?或曰:“为宋计者,广州纵可都,而福州亦必不可去。去福州,福州必遂入于敌矣。”余曰:“去福州而广州犹固,尚可以图福州,守福州而福州一倾,吾犹得而固广州乎?吾尝悼将亡之国,其君若臣,惊魂震魄,苟且自全,遂不思为久远之计也。使有远猷者出焉,必先择其可固之圉,以定根本,立纪纲,下一令于天下曰:有能为我复一城,守一邑者,即以官之;有能为我全一乡,保一寨者,亦即以官之;其守土之臣,而叛降于敌,有能为我诛其人而复其境者,亦即以其人之官官之。草泽中不乏贤豪也,累百年缔造之国家,非若草窃一时者之无所系于民心也。蒲寿庚之擅有泉州也,其初不过一亡命匹夫耳《宋史》:寿庚,西域人,与其兄寿?成以互市归于宋。寿庚以鹰犬微功,过假之以禄位,擅市舶利者三十年,官招抚使,狼子野心,背宋而潜献地于元。宋外惧敌师之侵,内惕寿庚之叛,不得已而走漳,不得已而走潮,以入海也。当其驻跸福州之初,而已知其势之必至此也。”客曰:“闽固不足为中国患乎?”曰:“昔东晋时,有孙恩者,出没海岛,为闽浙患,恩死,其党卢循继之。循灭,余众悉遁入闽。今泉州夷户有曰泉郎者,亦曰游艇子,厥类甚繁。其居止常在船上,船之式,头尾尖高,中平阔,冲波逆浪,都无畏惧,名曰了鸟船,往往走异域,称海商,招诱凶徒,渐成暴乱。嘉靖中,倭夷蹂躏之祸,此辈所致也。然其流毒,亦于闽、浙为甚,江淮以南,侵突亦渐矣。盖孙恩、卢循之余习然也。”客曰:“昔人视海道为至险,王审知之据闽也,尚禀命于中国,其入贡之道,为淮南所阻,每岁自福州洋过温州洋,取台州洋过天门山,入明州象山洋,过涔江,掠冽港,直东北度大洋,抵登莱岸,风涛险恶,没溺者尝十之四五,海道不足为中国患也,殆以是欤。”予曰:“非也。末世智巧日生,昔之艰难者,今皆趋于便易。元伯颜建议海运,初年以四万六千有奇之粟,从海道入大都,创行海洋,沿山求岙,风信失时,逾年而始至。其后益开新道,波涛玩习,占风候雨,机变如神,自福州以及江浙之粮运,至京师者三百三十余万石,仅旬日而至耳。今运粮之道,具于《图经》;使臣往来异国之道,则载于《针经》。习于海上者,浅礁暗沙,险滩僻岙,计潮候息,辎铢不爽,涛山浪屋之中,彼已视为衽席矣。自钱塘鳖子门而北,为海门之料角嘴,为淮口之庙湾场,为登、莱之成山、沙门岛,抵登、莱,则左顾天津,而燕蓟在望,右指旅顺,而辽浑当前。子以王闽之时,而概元季之后,不亦昧哉?”客曰:“倭夷或能病我中华也,其以海之故哉?”予曰:“倭夷之志,在子女玉帛而已。然其倡乱者,非皆倭也,即所谓泉郎之徒也。犹忆少时,闽人宋氏珏过家先生,谓家先生曰:嘉靖三十七年四月某日,倭贼攻兴化府时,贼首为洪泽珍,故闽人,以海商导倭入寇。有某生者,落魄不羁,敢为大言,少与洪习,往谒之,曰:兴化不足攻也,今宜佯请抚于有司,厚索犒与,出屯岛外,积甲炼兵。漳、泉大艘旧通番市者,不下千余,皆君所习,以明春整师登舟,齐俟汛至,分百艘泊京口,百艘泊淮阴,而我以大?宗宜指登、莱抵天津,天下之势,隔而为三。江淮资运,势不能达,人情汹汹,必且内变,山东豪杰,当有应者,吾不俟有攻坚击锐之劳,而天下之势且归于我矣。时贼以莆城富饶,亟欲城陷,闻生之言,谓生为莆城游说也,瞪目叱之,左右顾,欲杀之。生匐伏请命,乃得已。窜入壶公山中,事平后,颇自疑,不敢出。然闽人亦善生之止贼攻城,而不深咎其言之祸及国家也。家先生笑而不应。予闻之,颇怪是生之狂瞽也。夫以国家灵长之祚,岂草窃者所能干?生乃欲急售其奇,不择人而教以天下之大计,其不见膏于斧?也,亦幸矣哉。”卷九十五 福建一  《禹贡》扬州地。周为七闽地《周礼》:七闽,荒服,掌于职方。郑注:蛮种有七,故曰七闽。贾疏:祝融之裔,分据闽地而为七。春秋已后,亦为粤地,天文牛、女分野。秦并天下,平百越,置闽中郡。汉高五年,封无知为闽越王都冶。孝惠三年,分闽越地,封摇为东海王,即今浙江温州府地。又建元六年,封无知孙丑为闽繇王,复封余善为东越王,其实皆闽越地也。元鼎五年,闽越乱,元封初平之,属会稽南部都尉《汉纪》:武帝平闽越,以其地险阻,数反覆,终为后世患,因迁其民于江淮间,而虚其地。后复为冶县,属会稽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始置建安郡,晋又分置晋安郡,皆属扬州。元康初,改隶江州,宋齐因之。梁普通六年,改属东扬州时增置南安郡。陈永定初,增置闽州领郡三。天嘉六年复旧。光大初,又置丰州。盖梁、陈时州名滋多,非古制也。隋大业中,亦属扬州部。唐属江南道刘?句曰:初属岭南道。误。今以《六典》为据。开元中,分隶江南东道。唐末,王氏据有其地。及闽亡,入于南唐、吴越。宋为福建路。元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寻废《元志》:至元十五年,置行省于泉州。十八年迁福州,明年还治泉州。二十年,又徙福州。二十二年,并入江浙行省。《三山续志》:至元十五年,置行省于福州。十六年罢。二十年复置。二十二年,并入江西行省。二十三年,复置。明年,改行尚书省。二十八年,仍并入江西。二十九年,仍置行中书省。大德元年,立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图琉球也。三年罢。黄氏曰:《三山续志》作于元致和间,必有所本也。至正十六年复置,寻为陈友定所据,明初平之。洪武九年,置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八、直隶州一、属县五十七总为里三千七百九十七,夏秋二税大约八十八万三千七百一十五石有奇,而卫所参列其中。今亦为福建布政使司,领府州如旧。  ◇福州府属县九  闽县附郭  侯官县附郭  长乐县  福清县  连江县  罗源县  古田县  闽清县  永福县镇东卫梅花、万安、定海三所附见  ◇兴化府属县二莆田县附郭  仙游县平海卫莆禧所附见  直隶◇福宁州领县二  宁德县  福安县福宁卫大金所附见  ◇建宁府属县八建安县附郭  瓯宁县附郭  建阳县  崇安县  浦城县松溪县  政和县  寿宁县  ◇延平府属县七  南平县附郭  将乐县  沙县  尤溪县  顺昌县  永安县大田县  ◇汀州府属县八  长汀县附郭  宁化县  上杭县  武平县  清流县连城县  归化县  永定县  ◇邵武府属县四  邵武县附郭  光泽县  泰宁县  建宁县  ◇泉州府属县七  晋江县附郭  南安县  同安县  惠安县  安溪县永春县  德化县永宁卫福泉、金门、中左、高浦、崇武五所俱附见  ◇漳州府属县十  龙溪县附郭  漳浦县  龙岩县  长泰县  南靖县漳平县  平和县  诏安县  海澄县  宁洋县镇海卫六鳌、铜山、玄钟三所附见  东、南皆据海,  东北自浙江温州府界,西南至广东潮州府界,大海回环,约二千里。福、兴、泉、漳四郡,福宁一州,皆列峙海滨,互为形援。西抵粤东,  闽之西南境与广东潮州府相唇齿,水陆二途,皆为捷径。  北距岭峤。  闽亦称峤外地。自浙江衢州、处州而南,江西广信、建昌、赣州而东南,皆有崇山峻岭,纡回结曲,不特仙霞一道,为北面之巨障也。其名山,则有武夷、  武夷山,在建宁府崇安县南三十里。有黄亭山麓始于此,又四十里乃入武夷。其山绵亘百二十里,有三十六峰,三十七岩又嶂洞泉石之属得名者复数十计。一溪缭绕其间,分为九曲《道书》以为第十六洞天。《汉·郊祀志》武帝祠武夷居,即此山之神也。宋刘斧曰:武夷山东南枕流水,一水北至,一水西来,凑大王峰前,合流为建溪。其山东望如楼台,南盼如城壁,西顾如庾廪,北眺如车盖。峰峦岩岫,四十余所,峭拔奇巧,高下相属,吞吐云雾,草木蒙茸,寒暑一色,岸壁红腻,棱叠可爱。朱子曰:武夷峰峦岩壑,秀拔奇伟,清溪九曲,流出中间,两岸绝壁,往往有枯楂插石罅间。又有陶器之属,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蛮俗所居,而汉所祀者,即其君长欤。今从溪而入,第一曲为大王峰在山东南,一名天柱峰,亦曰仙蜕岩,方圆十里,高五千丈,一面向东瞰北溪,一面向南瞰西溪。峭壁缘崖,上哆下锐。峰之东麓有升真洞,西有铁板嶂石色苍黑,?刂削如板,盘回数百丈,绝顶为投龙洞《志》云:洞门甚小,缒绠百二十丈乃至水。宋嘉熙元年,投金龙玉简于此,旁有天鉴池。峰之北又有幔亭峰一名铁佛嶂,甚奇胜,又有仙鹤等岩。第二曲有玉女峰,在溪南,亭亭姝丽,旁有马头、凌霄、虎啸等岩。第三曲有小藏峰亦在溪南,高峙峻拔,中有小藏岩,一名仙船岩。峰背为仙机等岩。第四曲溪南有大藏峰,高峙千仞,下临深溪《志》云:溪南又有李仙岩,一名灯窝岩,其前为御茶园,中有泉,旧于此制茶上供。元时设场官二人,掌茶园百有二所。明初有司董之,嘉靖中罢。李仙岩后又有云岩石室,可容百许人。溪北对峙者曰车钱峰,旁有升日诸峰,参差错列。第五曲有隐屏峰在溪北,平上锐下,凌空峭立,高广方正如屏。两麓坡陀环抱,朱子筑精舍于其处,峰之右又有接笋峰,北有玉华岩,皆奇胜《志》云:溪南有小隐屏,与隐屏峰对。一名紫石岩,今名晚对峰,因朱子晚对亭而名。第六曲有天游峰。在隐屏之后,外高敞而内幽邃。其右为仙掌峰,穹崖壁立,高广百余仞,旁有瀑布泉夹流下注,名仙浴池。溪之南有城高岩,山形高峙,长亘如城壁。第七曲有三仰峰。三峰耸拔相连,形若仰首,中有碧霄洞、小桃源诸胜。第八曲有鼓子峰。有石如鼓,其前为鼓楼,岩后有三层峰,尤高峻,旁又有天壶等岩。第九曲尽处曰灵峰,一名白云岩,壁立高峻,常有云气氤氲。其右为毛竹洞,甚幽邃,溪南为齐云、火焰诸峰。又有灵岩,崖壁削成,顶甚平旷,有石洞三,中一洞深广,风从中出,谓之风洞一云灵岩之东为揽石峰,亦高耸,在第二曲虎啸峰之南,去九曲差远。山之背有丹霞嶂,石色丹赤,雄峙若城,绵亘层叠,长数万丈,高称之。其东曰水帘洞《道书》谓之唐曜洞天,水自石壁泻下,随风飘洒,疏密不定,如垂帘然,声若金玉,流合溪水,溪源发于武夷西北二十余里之三保山流至黄村溪经星村市。潆回曲折,出石鼓渡合大溪,游九曲者,舟每从东溯流而入,西出将村,而境始穷。南麓则临石鼓渡,北止于黄村溪,两岸峰峦,率皆丰上敛下,奇变万状,神元刂鬼刻,骇目惊心。《唐六典》江南道名山,武夷其一也。  梁山、  梁山,在漳州府漳浦县西南三十里,广东大埔县西北二百里。一名高昌山,高千仞,盘亘百里,有九十九峰。亦名梁岳。《古记》:梁岳,闽中之望也《尔雅》: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或以为即此山,恐误。《胜览》:梁山秀丽而崇圆,故亦名圆山。《名山记》:山峰之得名者,凡十有二。唐开元中,钟绍京作尉是邑,增为二十有四,其中峰曰莲花峰,一名齐帝石,以齐武帝赜避兵揭阳时,曾游赏此峰也《南齐书》:武帝仕宋为赣令,晋安王子勋之乱,举义兵,众寡不敌,避屯揭阳山中。其最高者为狮子、金刚二峰二峰之外,曰力士、曰双髻、曰长剑、曰七星、曰八柱、曰观日、曰临海、曰晋亭、曰青阁,与莲花共为十二峰。又有双凤、玉乳、锦石、月桂、寿星、紫云、金鸡、丹灶、香炉诸山之名,则后人所增益也。吴明伟又云明伟,唐诗人:梁山翠峰三十六。盖峰岭环列,各以意言之耳。山之中,纡折回旋,有田、有村、有溪。溪之名,有长源溪、锦溪、万顷溪、仙溪、盛溪、锦石溪、垂玉溪、龙潭溪,分流洒道,互相萦绕《志》云:山东南盘石上有穴如井,水泉涌出,大旱不竭,谓之灵泉。南北两麓又各有汤泉。上有水晶坪,产水晶。元大德元年,福建平章高兴言,漳浦地产水晶,当发民采之,以资国用,因遣内监采取。明时亦尝命镇守内官采焉。又有中峰岩、瀑布泉,并称名胜。《志》云:山之西,接盘陀岭,丛薄崎峻,盘亘可十里,岭盖即宋葵冈岭,汉时为南越蒲葵关,闽粤通道也汉元鼎五年,汉击南越,东越王馀善以兵从至揭岭,以海风波为解,及汉破番禺,还击东越于蒲葵关,即此。宋潘存?云:梁山根蟠楚蜀,作镇瓯闽,西南形胜,山为最著矣。  大姥。  大姥山,在福宁州东北百里,高十余里,周四十里旧名才山。《力牧录》云:黄帝时,容成先生尝栖此。王烈《蟠桃记》:尧时有老母居此仙去,因名大母山。汉武帝命东方朔校天下名山,又改母为姥。唐开元中,特图其形,敕有司春秋致祭。乾符四年,敕建兴国寺于山麓旧《志》:唐咸通中,林嵩建草堂,读书其中,因名草堂山。《通志》:嵩,盖宋真宗时人。又云王闽尝封此山为西岳。《三山志》:闽封高盖山为西岳,霍童山为东岳,未尝封此山也。其山千峰林立,秀拔得名者三十六峰《志》云:宋初僧师待图山之奇峰二十二,林陶次第其名,为新月豸冠诸峰,后人复增摩霄、仙掌等峰,为三十六。近代好事者复增益之,为四十五峰。又岩石溪谷泉洞之属,其得名者以百计,绝项为摩霄峰相传太母上升时,乘九色龙马摩霄而上,因名。东西北三面皆海,秋霁远眺,可尽四五百里,虽浙水亦在目中。自摩霄而下,千岩万壑,瑰奇灵异,不可悉数。大约东北诸山,大姥为之冠矣。  其大川,则有建江、  建江,亦曰闽江,亦曰建溪。至延平府境,亦曰剑江,至福州府境,亦曰西江。往往随地立名,实同一建江也。其源出建宁府浦城县北四十里渔梁山,绕流经县城南,达县西或曰:建溪之源,出自枫岭。今枫岭南里许有分水关,梨岭北麓之水,枫岭南麓之水,会流经此,即建溪上源也。按:水流环通,仙霞以南之水,东流则归于处郡之大溪,西流则归于广信之永丰溪,而南流大都归于建溪。渔梁岭路之极南,为众流所汇之地,从其易见者而言,遂谓建溪出于渔梁也。枫岭、梨岭,俱见浦城县,经滩涧中引而南,凡一百八十里,曰水吉镇,为建阳县界。又五十三里曰双溪口,而崇溪之水流合焉。崇溪源出建宁府崇安县西北七十里分水岭,流经崇安城东南,又南纳武夷九曲之水,历建阳县城东一名锦江,亦名西港,又东南至双溪口,而合于建溪,并流而南,八里为叶坊驿,又四十五里而达建宁府城西,绕城南而东,松溪之水亦流合焉。松溪源出浙江庆元县西南二十里松源山,入建宁府界,经松溪县城东北,引而南,政和县境之水,亦流入焉,谓之东溪。至府城东,而合于建溪旧《志》:建溪之源凡三,一出浦城,一出崇安,一出松溪。三源而下,凡五派合流,是为建溪。今考上游之水,自西北来者皆汇于建溪,三源、五流,亦概言之。又南行四十里,曰太平驿,又四十五里为房村铺,又十里曰大横驿,又三十里为黯淡滩,又五里至延平府城东南,而西溪流合焉。西溪上源,一出邵武府光泽县西北九十里之杉关岭,谓之杭川。南流至邵武府城北,合樵溪、紫云溪诸水,流入延平府顺昌县境,合顺阳诸溪,至县城南,合将乐县之将溪,又东至沙溪口,合沙县之沙溪。将溪、沙溪,即汀州府大溪之下流也。大溪发源汀州府宁化县山中,流经县东南,又东历清流县东南境,而为九龙滩。又东分二流一自归化东北流,入延平府将乐县界,谓之将溪,经县南?#16016;?爻悄希?嫌谒逞粝?R蛔匝悠礁?腊蚕囟?绷鳎??诚啬希?街??废??嗝?诚??侄?背錾诚?冢??嫌谒巢?钕?/span》。其下复合,共引而东,谓之西溪。又东至延平府城西,绕出城东南,而合于东溪,谓之剑江。又东南四十里曰吉溪口,又十八里曰茶阳驿,又三十二里曰尤溪口,尤溪县之水自此北合于建江也。又十五里曰樟湖坂,又十二里曰苍峡巡司,又二十里为黄田驿,入福州府古田县界。又五十里而至水口,自水口已上,达于浦城,计程几六百里。滩石嵯岈,纵横林立,舟行罅隙中,滩高水急,略无安流,流船轻脆,石齿坚利,稍或不戒,沉溺及之矣。相传始于浦城,迄于水口,诸滩之有名者以三百计,然至险者亦不过数处,曰将军滩在浦城县南十里、和尚滩俗名阿弥陀佛滩,在建宁府北六十五里、黯淡滩在延平府北五里、大伤滩在延平府东南十八里、大湾滩在水口北二十里,其最著者也。次则火烧滩在浦城县南三里、倒乱滩在浦城县南百十里、大小罗滩小罗滩,在浦城南百十三里。又南十四里即大罗滩、树林滩在大罗滩南六十五里、大米、小米滩小米滩,在树林滩南十二里。又三里即大米滩、菱角滩去大米滩三十余里、梨滩在建宁府城北十五里、箭孔滩在延平府东南六十五里、梅花滩在箭孔滩南六十六里,亦时有摧溺之虑。而汀、邵二溪,又有九龙在清流、永安二县界内,称最险、三门、虎口在延平府西境诸滩之险。其水工非熟于水道,轻捷夙成者,则节节皆险耳。夫闽江本无正流,大约疏凿山峡而成,上流地高水迅,易于浅涸,居民往往积石壅水,为灌溉及水碓之利,山水骤发,辄冲激为患,滩险比下流较多,其下流水势益盛,滩益大而险。淫潦时,波涛汹涌,势若怀襄,旬日不雨,则石?脊磷磷,浅狭处可褰裳涉也。水口滩险已尽,而列石江中,参差数里,水势震荡,势犹汹汹。出水口则江流浩衍,以风阻为虞矣。由水口而东五十里曰小箬驿,又东十里,曰闽清口,又四十里,曰白沙驿。自白沙而下,分为两支:其自东而南者,二十里为竹崎所,又四十里曰芋原驿,又东南至府西十里曰洪塘浦,又东南流二十里曰南台江,又东南流五十里为马肠江。其自南而东者,经府西南六十里曰阳崎江,折而东二十里曰西峡江,复东流二十余里会马肠江。府境诸水,俱会流于此以达海。盖自西北而东南,横亘三郡之中,几千余里,为津梁之要会。自剑溪东下福州,水路萦纡,几数百里,而水势湍疾,可以朝发夕至也。陈天嘉五年,章昭达自东兴岭趣建安东兴岭,见江西新城县,讨陈宝应,宝应据晋安、建安二郡,水陆为栅以拒之,昭达与战不利,因据上流,命军士伐木为筏,施拍其上,会大雨江涨,昭达放筏冲宝应水栅,尽坏之,宝应由此败灭。五代汉乾?三年,南唐剑州帅查文徽,遣剑州刺史陈诲将水军下闽江袭福州,会大雨水涨,一夕行七百里,抵福州城下史作七百里,误也。自剑州至福州四百里,败州兵,整众鸣鼓,止于江湄。盖顺流漂急,势莫能御也。  海。  海在福建,为至切之患。汉元封初,伐东越,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句章,见浙江慈溪县,浮海从东方往,遂灭闽越。三国吴建衡初,遣军自建安海道与荆州之师会于合浦合浦,见广东廉州府,以击交趾。陈天嘉四年,章昭达自东兴度岭东兴岭,见上,趣建安,讨陈宝应,诏余孝顷督会稽、东阳、临海、永嘉诸军,自海道会之。昭达败宝应水栅,诸军方攻其步军,孝顷自海道适至,因并力乘之,宝应败灭。隋开皇十年,泉州王国庆作乱,自以海路艰阻,不设备,杨素泛海奄至,击平之。五代汉初,吴越遣将余安自海道救李达达,即闽叛将李仁达,时据福州,为南唐所攻,遂有福州。宋德?二年,张世杰等共立益王?于福州,蒙古将阿剌罕自明州海道来袭,福州旋陷。明初讨陈友定,亦命汤和由明州海道取福州,八闽悉定。洪武十九年,倭氛告警,乃命江夏侯周德兴经理闽海,置烽火、南日、浯屿三寨于海中。正统九年,以侍郎焦宏莅其事,则迁烽火、南日于内地。景泰二年,尚书薛希琏出而经略,又迁浯屿水寨于夏门,议者以为弃其藩篱矣。是时虽增置小埕、铜山二寨,沿边卫所镇戍之设,渐加密焉,而奸商酿乱,勾引外夷,自潮州界之南澳及走马溪、旧浯屿、南日三沙一带,皆为番舶所据,浸淫至于嘉靖二十七年以后,祸乃大发。论者谓东南之倭乱,闽实兆之也。自是审斥堠,严会哨,寇去之后,犹亟亟不敢懈焉。盖列戍于海上,而哨守于海中,不易之法矣。说者曰:海中岛屿,东西错列,以百十计,但其地有可哨而不可守者,有可寄泊而不可久泊者,若其最险要而纡回,则莫如彭湖。盖其山周遭数百里,隘口不得方舟,内澳可容千艘,往时以居民恃险为不轨,乃徙而虚其地,驯至岛夷乘隙,巢穴其中,力图之而后复为内地,备不可不早也。又海中旧有三山之目,彭湖其一耳。东则海坛,西则南澳,皆并为险要。守海坛,则桐山、流江之备益固,而可以增浙江之形势。守南澳,则铜山、玄钟之卫益坚,而可以厚广东之藩篱。此三山者,诚天设之险,可或弃以资敌欤?  其重险,则有仙霞、  仙霞关,在建宁府浦城县北百二十里,北至浙江江山县百里,本江山县地。关南三十八里有枫岭,则闽浙分疆处也。岩岭相接,纡回雄峻,南北经途,皆出于此。今详见浙江重险。  杉关。  杉关,在邵武府光泽县西北九十里,西至江西建昌府百二十里。有杉关岭,置关其上,为江闽往来之通道。说者曰:仙霞之途,纡回峻阻,其取之也较难。杉关之道,径直显露,其取之也较易。闽之有仙霞、杉关,犹秦之有潼关、临晋,蜀之有剑阁、瞿塘也。一或失守,闽不可保矣。元至正十九年,陈友谅兵陷杉关,侵福建。二十五年,明太祖遣胡深攻陈友定,克浦城及松溪,分遣朱亮祖自广信出铅山,王溥自建昌出杉关,会兵讨之。二十七年,胡廷瑞收江西,进取福建,自建昌入杉关,克邵武路。盖闽中西偏之要害矣明正统十四年,贼邓茂七据杉关攻光泽,既而顺流南下,闽中多为残破。  【按】福建之地,海抱东南,山连西北,重关内阻,群溪交流,虽封壤约束,而山川秀美,福州一郡,居然都会。说者谓温、处、衢、信信,江西广信府,闽之北藩也;建昌、南、赣,闽之右壁也;惠、潮,闽之西门也;大海,闽之东户也。建宁一郡,北当仙霞,虞浙江之突入;西瞰分水,虑江右之窥伺,东带松溪,防矿贼之窃发。是诚全闽之头目,保护不可或怠者也。邵武迫近建昌、杉关之冲,恒由不意,而汀、漳二郡与南、赣、惠、潮邻接,山溪旷邈,奸宄逋逃,易生衅孽。且漳州南控岛屿,其民险?,往者倭奴流突,大率漳郡之人为之向导,不可不折其萌矣。福宁一州,屹峙东北,温州南下,此其最冲。夫以闽之封壤,而四境之间,敌皆可乘,乃欲高卧无患,真千古必无之事也。卷九十六 福建二  ◇福州府东至海岸百九十里,南至兴化府二百八十里,西南至泉州府四百五十里,西至延平府四百有五里,北至福宁州三百四十五里。自府治至南京二千八百七十二里,至京师六千一百三十三里。  《禹贡》扬州之域。周为七闽地。秦置闽中郡。汉初,为闽越王国。元封初,平闽越,属会稽郡。后汉因之《晋志》:后汉置侯官都尉,属会稽郡。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始置晋安郡。宋因之泰始四年,改晋平国,封弟休佑为王。七年,复故。《志》又云:元嘉中,改昌国郡。误。齐、梁亦曰晋安郡。陈兼置闽州,寻废,后又置丰州。隋平陈,郡废,改州曰泉州。大业初,复曰闽州。三年,又改建安郡。唐武德六年,仍曰泉州。景云二年,改曰闽州并置中都督府,督闽、泉、建、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又改为福州依旧都督府,仍置经略使。二十三年,改督福、建、汀、泉四州。天宝初,曰长乐郡。乾元初复为福州《新唐书》:至德二载,置经略军、宁海军于城内。元和六年,废军置福建观察使,领福、泉、汀、建、漳五州。乾宁三年,升为威武节度使,以授王潮。五代时,王氏据有其地梁贞明六年,升为大都督府。唐长兴四年,闽主王延钧升为长乐府。晋开运二年,王延政号为南都时延政并有闽地也,南都一作东都,三年,属于南唐。明年,为吴越所取仍曰福州威武军,周广顺初,改曰彰武军。宋仍为福州亦曰长乐郡威武军。景炎初,升福安府。元为福州路初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于泉州,寻徙福州。明洪武初,改为福州府,领县九。今因之。  府西阻重山,东带沧溟,南望交广,北睨淮浙,亦东南一都会也。然而延、建诸郡,控我咽喉;福宁一州,扼我项背;兴、泉诸郡,伺我肘腋。扬帆突至,则有海道之虞;逾险飙驰,实切上游之惧。封疆不可凭,山溪不足恃,国门以外,皆战场也。三山之险,诚不在近郊,而在四境矣。宋蒋之奇曰:八闽之地,长乐郡名为冠。以其地肥衍,民殷富,而滨海足以自固也。噫!是岂折冲之长策哉!闽县附郭。在府治东南。汉置冶县,属会稽郡。后汉改侯官县。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析置原丰县,为晋安郡治。沈约云:省建安典船校尉置也。宋齐时属晋安郡,梁曰东侯官县,仍为郡治。隋郡废,复改县曰原丰。开皇十二年,又改为闽县。自是州郡皆治此。五代唐长兴四年,王氏改为长乐县。清泰二年,复旧。晋天福六年,复曰长乐。吴越得之,仍曰闽县。宋因之。今编户百十八里。  侯官县附郭。在府治西南。汉为冶县,后汉曰侯官县。晋属晋安郡。宋为郡治。齐因之。梁、陈间省入东侯官县。唐武德六年,复析置侯官县。八年,省。长安二年,复置。元和三年,又废。五年,复置。五代唐长兴四年,王氏改为闽兴县。清泰二年,复旧。宋因之。今编户百八十里。  ○福州城《志》云:故冶县在府治北。沈约云:越勾践铸冶处也。张勃以为闽越王冶铸地亦曰安民王冶,非是。汉初闽越国都冶,盖因旧址而名。武帝平闽越,徙其民于江淮间,后有遁逃山谷者,稍复出,因立为冶县。或谓之东冶,后汉志不载冶县。相传建安初,置侯官县。《吴志》:孙策攻会稽太守王朗,朗战败,浮海至东冶,策追击,大败之。侯官长商升为朗起兵,策寻遣兵讨平之。是建安初已有侯官县也。侯官盖即冶地矣。孙休永安三年,黜其兄会稽王亮为侯官侯,于道自杀。是年置建安郡,县属焉。晋又析侯官地置原丰县,为晋安郡治。通考,闽越王无诸开国都冶,依山置垒,据将军山、欧冶池以为胜。晋太康四年,太守严高以故城狭隘,将移于白田渡,嫌非南向,乃图以咨郭璞,璞指越王山南小阜曰,宜城于此。即今郡子城也。梁、陈间,为东侯官县。隋唐为闽县,州郡皆治此。《城邑考》:今府城,唐中和间,观察使郑镒修拓郡城东南隅,城北起小阜,南至虎节门,东起康泰门,稍西至宜兴门,东南至定安门,西南至清泰门,是曰子城。文德元年,观察使陈岩复修筑。天复元年,节度使王审知筑重阙于虎节门外,名镇闽台,又名龟门。宋祥符中,改曰还珠门,俗呼双门。又于子城外环筑罗城,设大门八、便门九、水门三。南利沙门,一名福安门。东南通津门,俗呼青楼门。东海晏门,一名清平门,俗呼鸡鸭门。东北延远门,一名通远门。北永安门,一名济川门。西北安善门。西丰乐门,一名善化门。西南清远门。初以丰乐门为子城,与清远门接,故中间又有金斗门。五代梁开平元年,审知又筑南北夹城,谓之月城。南大门一,累甓设悬门外。便门六,水门二,浚河以通潮。北大门二,便门二。一云南月城大门二,曰登庸,曰道清。北月城大门二,曰道泰,曰严胜。旧《志》云:南宁越门,即今南门,东南美化门,又东设水关,亦名水步门。北严胜门,刘宋时,有严胜者居此,好施于人而名也,即今北门。西北升山门,至宋政和间,改为遗爱门,以元绛为郡守有德政而名也。西迎仙门,即今西门。盖有六门云。石晋开运三年,南唐将陈觉自剑州遣兵袭福州,政其西关,为李仁达所败,唐主遣王崇文等会兵进攻,克其外郭,仁达固守第二城,既而福州降将马捷引唐兵自马牧山拔寨而入,至善化门桥,州兵拒之,仁达退保善化门,外城再重皆为唐兵所据,唐兵寻复进据东武门,内外皆绝。明年,城入于吴越。东武门即海晏门也,闽主曦所改。宋开宝七年,刺史钱昱又筑东南夹城,南自合沙门,西至怡山门,东自行春门,北至汤井门。又东南有通仙门,东北有船场门,是曰外城。合沙门一名光顺门,在宁越门之南。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诏尽毁其城。皇?四年,诏渐次修治。熙宁二年,郡守程师孟据子城旧基修筑,复增拓其西南隅。八年,郡守元积中?以重甓。绍兴初,郡守程迈始发石累子城虎节、安定、丰乐、康泰四瓮门,设敌楼其上。咸淳九年,当增筑外城。元至元中复堕废。至正二十四年,陈友定稍缮完之。明洪武四年,驸马都尉王恭因旧址修砌以石。六年增修,北跨越王山为楼,曰样楼,即今镇海楼。东西南则因外城遗址,绕九仙、乌石之麓而围之,城周十九里有奇。成化十九年,风雨摧坏,寻复营葺。嘉靖三十八年,亦尝修治。今有门七,南门即故南夹城宁越门也。北门故北夹城严胜门也。东门旧外城行春门也。西门旧北夹城迎仙门也。东南仍曰水部门。东曰汤门,即汤井门也。东北曰井楼门,即故船场门也。又旧时子城、罗城、夹城、外城皆有濠。今城有水关四,其水源一自南台东北江岸开河口通潮北流,自水部门水关入城。一自洪塘江引流,经西禅浦,由西门水关入城,萦回曲折,流绕城中,而北门、汤门二水关,以泄城中潦水。又城东西南皆有濠,北面连山,不通水源也。侯官故城府西北三十里。后汉末,置侯官县。或曰在府西境梁改置东侯官县,以侯官并入焉。唐武德中,复析闽县置侯官县,盖治于此,逼临江浒。贞元五年,为洪水漂没。八年,迁入州郭。今故址名侯官市,亦曰侯官阁。五代晋开运二年,南唐陈觉擅命攻福州,自剑州缘江东下,李仁达将杨崇保帅舟师拒之,觉等败之于侯官,乘胜进攻福州西关,为仁达所败,此侯官也。  怀安废县在府治西北。本闽县地。宋太平兴国六年,析九乡置怀安县,初治芋原江北三十里。咸平二年,移治石?,广故驿为县治,东南去府城二十五里。元至元二十二年,迁于县西,寻复故。明洪武十二年,移入郭内。万历八年,并入侯官县。  ○越王山在府城北半蟠城外,东联冶山。一名屏山,以形若屏?也。亦曰平山。又名泉山,以山有天泉池也。闽越王都冶山前麓,故曰越王山。其东南麓,唐时有左衙、宣毅、广节诸营,故亦名将军山。西麓曰马牧山,即南唐攻福州时,自马牧山拔寨而入处也。山之南有欧冶池,相传欧冶子铸剑处。池周数里,今多湮。《闽志》:冶山在郡城东北,其别阜曰将军山,盖即越王山支陇矣。○九仙山,在府城内东南隅,今名于山。相传汉武时有何氏兄弟九人登仙于此,因改今名。一名九日山。《闽中记》无诸九日晏集之所也。上有鳌顶峰,又有平远台,平旷可以望远。又乌石山,在府城内西南隅,与九仙山东西对峙。唐天宝八载,改曰闽山。宋熙宁间,郡守程师孟改曰道山,有薛老峰、邻霄台诸胜,三山皆在城中,故郡有三山之名。  鼓山府东三十里,延袤数十里,郡之镇山也。山之南麓,屹峙江滨,为戍守要地。顶有巨石如鼓,因名。其最高者为大顶峰,一名Ю?峰,正东可望海中。又有小顶峰,与大顶峰相去二里,其余峰卷九十七 福建三  ◇建宁府东至福宁州八百五十六里,南至延平府百二十里,西南至汀州府七百三十里,西北至江西广信府五百五十里,北至浙江衢州府五百里,东北至浙江处州府四百七十六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二十五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三百十里,至京师五千七百五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周为闽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后汉因之。三国吴永安三年,始置建安郡《吴录》:后汉分冶县地为会稽东、南二部都尉。东部,临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吴孙休分南部立建安郡,治建安县。晋以后因之。隋平陈,废郡属泉州。大业中,属建安郡郡改治闽鼎。武德四年,置建州仍治建安县,以建溪为名。天宝初,曰建安郡。乾元初,复曰建州。五代时,属于王闽石晋天福六年,王延政据建州,请于其主曦,欲以建州为威武军。曦以威武乃福州旧号,因以建州为镇安军。延政自改曰镇武军,寻称帝于此,国号曰殷,后又属于南唐石晋开运二年,南唐取闽地,改建州军号曰永安军,后周显德三年,南唐又改曰忠义军。宋仍曰建州亦曰建安郡。端拱初,升为建宁军节度。绍兴三十二年,升为建宁府以孝宗潜邸也。元曰建宁路。明初复曰建宁府,领县八。今因之。  府西带江西,东连浙右,形势四通,为全闽之藩屏,晋安之肩背。且束水襟山,号为奇峻,诚东南胜地也。宋绍兴二年,群盗范汝为据建州,韩世忠自温台路进讨,曰:建居闽岭上游,贼沿流而下,七郡皆鱼肉矣。及景炎初,蒙古窥闽,以舟师出明州逼福州,复以骑兵取处州、瑞安即温州府,入建宁,于是东西震动时蒙古西入邵武,东侵福州,八闽瓦解。明初征陈友定,亦命诸将首攻建宁,盖所以夺敌之心喉也。  建安县附郭,在府治西。本汉冶县地。《志》云:建安初,分侯官之北乡置建安县。宋白云:建安十二年孙策所置,以年号为名也。寻为建安郡治。晋、宋以后因之。隋废郡,而县仍旧。唐为建州治,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编户一百五十四里。瓯宁县附郭,在府治南。本建安县地。宋治平三年,析置瓯宁县,并析建阳、浦城地益之。熙宁三年省。元?四年,复析建安县地之半置今县。元因之。今编户一百九十九里。  ○建安城今府城也。《志》云:三国吴永安三年,郡守王蕃始筑城于溪南覆船山下。刘宋元嘉初,迁于溪北黄华山下。梁末毁,太守谢竭栅木溪西为治所。陈刺史骆文广复徙于覆船山北,而以黄华山麓为建安县治。唐大历中,州寄治县城内。建中初,刺史陆长源改筑县城为州治,周九里有奇。天?中,刺史孟威增筑南罗成。五代晋天福五年,伪闽王延政增筑郡城,周二十里,寻入南唐,城复故址。宋绍兴十四年,为洪水所圮,寻复修筑。二十年以后,屡经营缮。元季城毁,至正十二年,红巾入寇,郡守赵节因旧址修筑。二十年,陈友谅来攻,行省参政阮德柔击败之,益加修筑。明洪武二年,拓城西南隅。十九年,复增筑城西,包黄华山于城内,有门十一。永乐中,闭西北二门。今有门九,城周十一里有奇。  东瓯城府东南十里。《志》云:汉吴王濞世子驹发兵围东瓯,盖此城。误。又府东南三里有故府城,相传汉会稽南部都尉所治也。又府东北有古长城,相传五代时王审知据闽,曾迁郡城于此,乡人呼其地为党城。○黄华山在府治东北,郡之主山也。脉自括苍来,绵亘六七百里,止于此山。刘宋守华瑾之徙郡治山西麓,五代时,王延政尝建太和殿于山下,宋韩世忠讨范汝为,屯军山上。元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来寇,列营于此,守将阮德柔筑城山顶,下属旧城以御之。明初改拓郡城,山遂在城中。又马鞍山,在府东北三里,一名瑞峰,状若马鞍,郡之主山也。其相接者曰鸡笼山,去城五里。○覆船山,在府西南三里。山即三国时置郡处。其相接者有铁狮山,铁狮之右曰紫芝山,左曰云际山,其相近者又有梅仙等山,参差并峙。又升山,亦在府南三里,本名朗山,以晋司马王朗尝游此。王延政据郡,僭筑郊坛于山上。宋改今名。又响山,在府东五里。其山空洞,枕于溪侧。  天湖山府北十里,郡之镇山也。泉石奇胜,有三十六景。又将军旗鼓山,在府西北二十里。山有四峰,左一峰如鼓,右一峰如旗,中二峰雄峙,如将军然。○梨山,在府东南十五里。奇秀峭拔,为诸山最。又十里曰东山,一名苏口山,?崖邃谷,奇变层出。相接者曰盘山,以宽平如盘也。又鸡足山,在府南三十里,有三峰如鸡足。又南有二门山。王氏据闽时,置栅于此,以守疆场,因以门名。又屏风山,在府西南四十里,群峰联属,拱揖左右,中一山截然壁立空翠间,状若屏风。凤凰山府东北二十五里。一名茶山。石晋天福三年,王延政据建州,福州兵来攻,延政败之于茶山。宋绍兴二年,韩世忠闻贼帅范汝为入建州,水陆并进,直抵凤凰山,大破之,建州平。山上有凤凰泉,一名龙焙泉,又名御茶泉,宋以来上供茶取此水濯之。山之麓名北苑,广三十里。旧《志》云:伪闽龙启中,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北苑地宜茶,悉献之官,其名始著。又有龙山,与凤山对峙,有泉。宋咸平间,丁谓监茶,尝于御茶亭前引二山之泉为龙凤池。又壑源山,在凤凰山南,山之茶为外焙冠,俗名捍火山,又名望州山。天宝山府西北五十里。峰峦连属,延袤五六十里。又西为斗峰山,高五六百丈。山形左右低而中高,高处方平如斗,因名。又吉阳山,在府西北百里,接延平府顺昌县境。其南曰高阳山。山高峻,日出则光先照,因名。又有高峰山,在府西南百余里,亦接顺昌县境,层峦叠?,千态万状,中峰挺然特秀,高五千余丈。登其巅,俯视群山,望大海如襟带间也。山之东麓曰郭岩,相传汉时郭仙得道于此。○洋峰山,在府北七十里,屹然特出众山中,顶甚平旷。相峙者曰鸡笼顶山,山根盘踞数里,其巅状若鸡笼。  天堂山府东北百里。高出群山,林木蓊郁。其巅高明爽垲,登者如置身霄汉之上。又东北十里有擎天山,两峰卓立,一峰尤为圆秀,高插云霄,如天柱然。又辰山,在县东北百四十里,山高大,登其巅,可望海日初出。上有逍遥、饮坑、牛头三峰,旁有牛心、芦竹诸洞。又有蛟窟,深不测。○铜场七峰,在府东二十五里,有七峰连属。又大雪岭,在府西北八十里,岭高寒,至冬尝有积雪。又徐将岩,在府北三十余里,有前后二岩,峭拔宽广,相传昔有徐将军者曾驻兵于此。黄巢入闽,乡民避岩中,得活者千余人。  ○建溪即建江也。有二源,一曰西溪,在府城西,自浦城、崇安两派而下,会建阳诸溪之水,至城北,又分为二,复交会于城西南临江门外,稍南合于东溪。一曰东溪,在府城东,自松溪、政和而下,至城东南政和门外,绕而西,会于西溪,两溪合流谓之大溪。五代晋天福五年,闽主曦遣将潘师逵、吴行真将兵击王延政于建州,师逵军城西,行真军城南,皆阻水置营,焚城外庐舍,寻为延政所败,即此水也。南流入延平府境。溪中滩险林立,行者惮之。余详见大川建江。安泰溪府东百里。源出古田县。又有顺阳口溪,在府东七十里,相近又有东苌口溪,俱出古田县界,下流入于东溪。○渔溪,在县东北五十里。又县东北百里有川石漈溪,俱出政和县界,流入东溪。《志》云:府东北九十里有千源溪,源出政和县境,入古田界,流会东苌口溪。  吉阳溪府西北五十里。源出延平府顺昌县界,流入境,经叶坊驿口入于西溪。《志》云:府城西十里有万石溪,源出西三十里之西岩。漈山流入西溪,溪口有滩,名万石滩。乱石棋布,滩水迅急。○紫溪,在府东北百二十里,源出松溪县之皆望山。又有壶溪,在府西北百五十里,源出浦城县之渔梁岭,下流皆入于西溪。《志》云:府西北百十里水吉镇有清潭溪,亦出渔梁岭,至此为潭,有渡通浦城县。  璜溪府西南七十里。其上流接崇安县武夷山水,下流汇诸山泽水,经房村口入大溪。溪流委曲若璜,因名。溪旁群山森峙,支流毕集。又有房村口溪,在府西南九十里,亦流入大溪。○大雪山龙潭,在府西北,上有山,壁立千仞,飞泉泻空而下,潭侧空洞,常有风雷之声。又东山林龙潭,在府西,石壁峭拔。潭据其巅,广数丈,深不测。环潭竹木葱?,登者扳悬而后得至。  ○筹岭镇府南百二十里。宋建炎中,置筹岭寨于筹岭上。元改为巡司,明洪武四年,改置于岭下龙门桥头,即今司也。又营头巡司,在府西北百十里。正统四年,设于水吉镇之营头街,因名。○东游场,在县东百里。元至正中,置东游税课局,明因之。又府西百六十里上洋口有税课局,亦元至正中建,明仍其旧。  黄孙寨府西南九十里。《志》云:即今房村上里也。宋置黄孙寨。又府东有党口寨,府南有埃竹寨,西南有赤岸寨,俱宋置。又水西寨,在府城西。宋绍兴二十年,以贼寇窃发,拨泉州兵驻守,寻建为寨。又水吉镇有都巡简寨,亦宋置,并置水吉驿于此,俱元末废。《闻见录》:府东百里有忠溪口山,溪险?厄,为建安、古田之交,盗贼往往出没于此。  城西驿在府城西南通济门外。元为城西站,洪武二年,改为驿。又叶坊驿,在府西北四十五里,元叶坊站也。自崇安、浦城沿溪而下者,皆会于此。又太平水驿,在府南四十里,元为太平站。俱洪武二年改为驿。《志》云:府治西南临江门内有富沙驿,旧置于府西平政门外,曰富沙馆。宋绍兴十年,移建于城内,改为驿。祝穆曰,府城北有大伏洲,或以为即富沙。闽主曦封其弟延政为富沙王,盖以此名。又有丰乐驿,在府南六十里。亦宋置,元废为丰乐铺。  平政桥在府西平政门外。旧有浮桥,宋乾道初,郡守陈俊卿始累石为址,架木为梁,后屡圮屡复。明洪武元年,指挥沐英重建,凡为址十有一,而梁以木,上覆屋,凡三百六十楹。后复屡有废置。建江经此,约束而出,如在山峡中。水盛时,悬流一二丈,牵挽甚艰。又七星桥,在府城南,旧亦为浮桥。元至正二十五年,僧智源改建石桥。南岸为址十有五,而梁以石,长三十二丈。溪之中,因沙洲?石为路,长二十二丈。北岸为址五,而梁以石,长十丈。至今为民便。  建阳县府西北百二十里。东北至浦城县二百里,西至邵武府百六十里。本建安县地。晋太康四年,析置建阳县,属建安郡。宋、齐因之。隋复省入建安县。唐武德四年,仍置建阳县,属建州。八年省。垂拱四年,复置。宋景定元年,以县之唐石里嘉禾生,改为嘉禾县。元复旧。今因之。城周六里有奇,门四。编户二百十里。  ○大潭城在县治西。《志》云:昔闽越王筑城于此以拒汉,下瞰溪潭,因名。今有大潭山,山势蟠屈,史称吴王以六千人屯大潭,即此也。其山亦名卧龙山,一名登高山,以邑人九日多游此也。《郡志》:县一名建平,相传汉建安十年,吴析建安之桐乡置。晋太元中,始改建阳。似误。五代时,王审知置城寨于此,西北迤山,东南瞰溪。元末,陈友定即故址作四门。明永乐十四年,西北二门为水所圮。弘治初,始?以砖石。嘉靖以后,屡经修葺云。闽王城县北三十里。相传王审知所筑。其中殿基犹存,今土阜周回隐隐如城,外有水田环绕,盖城濠云。今土人呼其地曰王殿村,亦曰城村。  ○东山县东十里,雄壮秀丽,中有一峰,高出群山,曰妙高峰。其相接者曰横山。又县东北三十五里有砚山,上有石,端平如砚。下有芹溪九曲,环绕其下,流注于交溪。《事林广记》以为第二十八福地。又蕉源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岌?峭拔,登者曲折五里。《事林广记》以为第三十一福地。又鼓角山,在县东北百里,三峰鼎峙,状如鼓角,上有龙池。○时山,在县东南二十里,高五百余丈。凡十三折,始造其巅。其阳小山排列。又庵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接瓯宁县界。山高万仞,峻绝难登,绝顶有泉。  西山县西北七十里。周围百里,四面壁立,山顶平旷,中有良畴数十亩,可耕可桑。其下涧水通舟,委蛇旁达。顶有石城遗址,盖昔人筑之以避兵者。宋蔡元定读书于此。其对峙者曰芦峰山,接崇安县界。朱子筑草堂读书其中,名曰云谷,晦庵在焉。其山群峦四合,外密内宽,地气高寒,飞云旋绕,林泉涧石,奇胜不穷。朱子曰,芦峰山自西北横出,以其脊为崇安、建阳南北之境,环数百里之山,未有高焉者也。其东曰赫曦台山,高万仞,四围峭削,绝顶平坦,云涛彩翠,昏旦万状。本名东坡,朱子易以今名。又百丈山,在芦峰之北,上有石磴、石梁、崖涧绝胜。又北为章山,高广亦百余仞。○九峰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有九峰联峙。宋蔡沉读书于此。又西北数里曰集公山,本名石壁山,宋江侧集弟子讲学于此,因名。  太平山县西三十里。峰峦秀伟,峭拔千仞,为县主山。有寒泉林,朱子葬母于此,筑舍墓旁,曰寒泉精舍。又玉枕山,在县西南五十里。考亭在其麓,唐侍中陈逊所创。朱子筑竹林精舍于此,后更曰沧洲。其前曰翠屏山,有两峰相峙,苍翠如一,一名罗汉山。○馤山,在县西九十里,宋游酢读书处也。又县西有唐石山,一名大林谷,有巨石方广,相传唐时异人游此,因名。宋末,谢枋得自信州败走,入唐石山,转茶坂寓逆旅中,既而卖卜于建阳市。《志》云,唐石山与九峰山对峙。白塔山县西北百三十里。山巅有石,突立如浮图,夜常有光,一名天灯山。《志》云:山足跨崇安、铅山、邵武、建阳四县,高数千仞,四麓皆有半山庵,以宿游人。上有殿宇,其旁岩洞泉石,类称奇胜。又毛虚漈山,在县西百余里,秀拔冠于群山。相近有武仙山,巅有石笋峰,高千余丈。○阑干山,在县北四十里,与武夷山相对。山半有石室,山麓古木周列,如阑干然。又大同山,在县北百里。山雄峙千余丈,周四十里,上有瀑布,悬流数十仞,接浦城县界。  苍山县西南七十里。亦曰苍峰山。绝壁摩空,一名龟岭。又洪山,在县东南五十余里,接瓯宁县,东临溪有洪滩。二山皆高耸,与大同、白塔、庵山为县境五高山。○玉田峰,在县西南七十里,尖如削玉,高出云表,一名美女山,又名草山岩,有三峰竞秀。又合掌峰,在县西南百里,跨邵武及顺昌二邑界。○锦溪在县东,一名交溪。其源有二:一自崇安县之崇溪,合武夷水,流入境。一出县西毛虚漈山,交注于东山下,南流达于建溪。县出美锦,有小西川之名,故县治南有槁名濯锦,而溪亦称锦溪也。明初胡深攻建宁,陈友定将阮法柔屯锦江逼深陈,后深出战,为敌所获,即此。  考亭溪县西南五十里。其上源有二,一曰麻沙溪,出县西七十里麻沙镇。一曰莒口溪,出县西南之苍山,流数里而合,经玉枕峰后,湾环五里,溪中沙汀涌现,如龙舌然,曰龙舌洲。朱子号为沧洲。溪之北有考亭书院。相传唐末侍御黄子棱构亭以望其父墓处,或曰陈逊所建也。本名望考亭,因为考亭里。朱子晚年居此,理宗朝,诏立书院,亲书扁额赐之。溪流经此,渟泓如镜,俗名书院潭,又东南流,会交溪而入于建溪。又双溪,在县南六十里,源出县西百里溪涧中,流合考亭溪,复分出为二支,会于交溪。永乐中,右支为洪水所堙。  玉溪县东南六十里。源出庵山,一名将溪,流达洪滩而入于交溪。《志》云:县南六十里又有玉溪,流达县南二十里长湍铺。又南有南溪,亦流合焉,并注于交溪。又有长平溪,源出毛虚漈,又武溪亦出焉,合长平溪而东,亦注于交溪。○徐墩溪,在县南二十五里,源出顺昌县接界之五峰山,流至此,可通舟楫,亦流合交溪。《志》云:县境诸溪以数十计,皆自交溪而入建溪也。  漳滩在县南三十里锦江之中。或曰即樟槎滩也。在莲台山下,危石森列,旧不通舟。元季凿之,舟行最险。《舆程记》:自崇安县舟行七十里而至兴田驿,又五十里经天滩、挂滩、走马滩及考亭溪,又五十里经漳滩,又九十里而至建宁府,《志》云,县南数里又有郑滩,县西二十余里有潮滩,亦名小涧滩,皆群滩中之有名者。  ○盖竹镇县南二十五里。石晋开运元年,南唐将查文徽击建州,王延政自建阳进屯盖竹,即此。又麻沙镇,在县西七十里,宋建阳刘氏世居于此。理学功名,为世所宗。○沙寨,在县西五十里。《志》云:宋时,以县西北唐石上中下三里,地远民悍,置寨于木坪里,以控制之。宣和初,迁于此。元废。又后山河泊所,在县西十里,洪武十六年置,正统六年省。又有后山税课局,本宋大观三年置,曰税务。明洪武三年改为税课局。正统六年革,十三年复置。  建溪驿在县南,水驿也。宋置。政和中,迁于县西,改为东阳驿。元因之。明洪武二年,复迁于此,改今名。建阳递运所亦置于此。又东峰马驿,在县西三十里。宋置于麻沙镇,为麻沙驿,元因之。洪武二年移建于此,改今名。万历中革。东津浮桥在城东景阳门外。永乐八年,因旧址重建,用舟三十,联维以铁索。成化以后,修废不一。又朝天桥,在城南门外,旧名濯锦南桥。宋绍兴中,亦因旧址建酾水十三道,叠石为址,高五丈,而梁其上,仍构屋七十三间覆之,横跨双溪上。明永乐以后,屡圮屡复。又拱辰桥,在城北驻节门外,旧名濯锦北桥。宋绍兴间,亦因旧址重建,凡十八间,上覆以屋,凡八十七楹,一名童游桥。淳?中重修,更名淳?。明洪武九年更修,改今名。永乐三年以后,废兴不一。○云衢桥,在县西南三十里,其地所谓建阳书坊也。宋建为商旅辐辏之所,俗名建阳大桥。  崇安县府西北二百四十里。东至浦城县百九十里,西北至江西永丰县百三十里,西至江西铅山县百三十里。唐为建阳县地。五代时王闽置温岭镇。南唐保大九年,改为崇安场。宋淳化五年,升为县。《城邑考》:县旧有土垣,明正德初,因旧址增修。隆庆初,始筑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八十七里。  ○武夷山县南三十里。峰峦岩壑,秀拔奇伟,清溪九曲,流出其间。明项乔曰:武夷九曲,据地不过三十里,而奇胜殆难悉记,山川之间出者也。余详名山武夷。  白石山县北三十里。山皆叠石,状若楼台,巅有石室,又有三井。其南五里曰桧岩山,三峰森立,苍桧弥望。又济拔山,在县北五十里,有石坛飞瀑之胜,旁为龙湫,凡九穴,水清如鉴。县东北七十里又有石龙山,接浦城县界,亦名石龙冈。○屏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三峰森立,中一峰独耸如屏。刘子?世家于此,学者所称屏山先生也。又仙洲山,在县东六十里,山有两峰,一尖一方,中多奇胜。其支陇为起贤山、刘屏山,朱晦庵讲学于此。《志》云:县东北六十里有寨山,五季及宋皆尝凭险立寨于此,为戍守处。又百丈山,在县东七十里,岩壑幽胜,与浦城、建阳县接界处也。又有竹湖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下有天湖,亦接建阳县。  三髻山县西北九十里。三峰鼎峙,状如螺髻,北跨广信,西抵邵武,嵬然为万山之宗。又白塔山,在县西百里。《志》云:山高数千仞,云磴十八,折而上,旧名龙济峰,后改今名。山之东麓,复有三峰秀耸,名笔架山。其南麓入建阳,西麓跨邵武,北麓接铭山。今详见上建阳县。○岑阳山,在县北八十里,有岑阳关,接江西上饶县界。又铜钹山,在县东北九十里,最高耸,接浦城县界。  分水岭县西北七十里,为入闽第一山。分水关在其上,有二水发源岭下,一入江西界,一入福建界,即崇溪上源也。○赤岭,在县南。石晋开运二年,南唐攻建州,自崇安进屯赤岭,王延政遣兵拒之,列栅水南,及战,为南唐所败。或曰今县南有赤石废驿,即其地矣。  蕉岭县西北八十里,接上饶县界。旧建寨于此,今为蕉岭关。又梅岭,在县东北六十里,岭极高峻。或云汉元鼎中东越反,发兵入梅岭,杀汉校尉,即此岭云。又檀香岭,在县北五十里。《志》云:昔汀、邵寇乱,乡人立寨于岭上以御之。岭多檀木,因名。○温岭,在县治西,一名营岭,基延数里。五代时,立温岭镇,以此名。又黎岭,在县东七十里,高耸为邑之望,岭路旧为通衢,依山险?厄,行者病之。元延?五年,县尹夹谷山寿开凿,遂为坦途。又东半里许有斗米岭,亦通道所经,悬崖瞰水,久而崩圮。明正统五年,开凿修砌,人以为便。又五峰,在县东八十里,曰金鹅、曰莲花、曰清湖、曰石?、曰石廪,皆争奇竞秀。  ○崇溪在县治东南。有二源,一出县东北岑阳山,承诸山溪壑之水,西南流,绕城北一里,而为东溪。一出分水岭,东南流,汇诸溪之水,经县西北十里大富桥下,支分为陈湾陂,其正流亦至城北一里会于东溪,是为西溪。陈湾陂之水,则由治西贯于中城,达于南郊,委蛇十里,支分广溉,谓之清献渠,宋赵?所凿以溉田者也。西溪会于东溪,绕县城东而南下,是为崇溪,俗名大溪,又南经赤石渡,又南纳武夷九曲诸水,经黄亭而南入建阳县界。《志》云:县南溪中有群滩错立,其得名者以十余计,而东南七十里之天滩、崖石,尤为峻急。双溪县西北四十五里。源亦出分水岭,流经此,达于西溪。又有玉冰溪,源出县东北四十里之瑞岩,下流入于东溪。又梅溪,源出县东七十里西坑岭,分为内外白水,西流复合,又西南合于大溪。○九曲溪,在县南三十里。出县西四十里三保山,东流经大源山,合诸溪水,历武夷群岫间,萦纡九曲,出石鼓渡,合于大溪。《志》云,县境诸溪以数十计,类以崇溪为壑也。  岑陂县东南三十里。有四源:一曰籍溪,出县东黎岭。一曰潭溪,出县东六十余里之拱辰山。一曰瞿溪,出县东北之梅岭。一曰黄石溪,出县东南柳源村。会于岑陂,至黄亭而注于大溪。又县西南十余里有高苏陂,合群溪之水,而注大溪。又有下陂,合诸溪水,由黄亭西溪而入大溪。○压衙洲,在县治东南,东西二溪合流经此,岐而为二,至洲尾复合一,绕县治而东出云。  ○分水关县西北分水岭上,接江西铅山县界,为江闽之襟要。五代至宋皆置寨于此。嘉定间,郡守史弥坚增修,后废。开庆元年修复,并置大安驿,元废。明洪武初,复置关,设巡司戍守,亦曰大关。旧《志》云:崇安有八关之阻。八关者,曰分水,曰温林,路出江西铅山及上饶县;曰岑阳,路出江西上饶及永丰县;曰桐木,曰焦岭,曰谷口,曰寮竹,曰观音,皆接铅山及上饶县界。大约岑阳最居县境之东北,陡入永丰县界,又东达浦城之二渡关,控临山溪,最为冲要。而桐木僻在县境之西百二十里,西北入铅山县界,高山壁立,称为险?厄。自桐木而东北,为蕉岭关,山蹊窄狭,登陟甚艰。其界分水、岑阳之中者,曰寮竹关,路径宽平,往来差易。其观音、谷口二关,久经堵塞,故迹渐堙。大约分水、温林、岑阳三关,商旅出入,恒为孔道。桐木、蕉岭、谷口、寮竹、观音五关,虽接连江右,而羊肠鸟道,人迹罕至,惟桐木关尚通行旅。其附近有三港、江墩、诸村落关口,旧设关楼敌台,盖江闽多故时防御处也。近《志》:县有温岭、观音诸寨,其水自县西北三十余里四渡口达于西溪,盖即温林、观音二关矣。丘云霄曰:分水关北瞰乌石,地狭人稀,左潜斜径,自白鹤、仙麓可绕关左而出也。大安、杨庄,皆可驻水草,便应援,昔人设兵营焉。其观音关左联分水,右达温林,远瞰倒钟岭,凡三十里为山前,地可屯众。由上路坂、黄柏坂,则西与分水路会,关以内由地源,三十里至赤水湖,由松岭后发龙坑蹊,出大?,始与温林路会,地视诸关为独僻,在此守关口,扼间道矣。又温林关,与寮竹、观音向称三关,皆外縼昴,分道通关,喉束衢、信,旧设巡司,地旷民聚,坡岭易登。关以外约二舍为山前,左连上路坂而达分水,右通榆溪而至船坑,关以内约二舍至观音关。寮竹关在县北九十里,出关十五里为榆溪,上饶属地也。入关十五里为童家坑,自此而车盆坑,而毛连坑,而坑口上乾原、下乾原,数村相望,可以应援。自坑口东逾茅岭,出周?詹地西五里,为上长?乾,十里为下长?乾,皆可联络。蕉岭关则西寮竹,东岑阳。三关以北,统会于榆溪,而焦岭为险。关南五里西至水碓垅,由横径至后官坑,皆深林窄径,攀援而出,至吴家?,始通寮竹。东二十里为水历上村、下村,又五里为大浑、小浑村,皆有民居。岑阳关则东接浦城,而铜钹山障之。稍北由牛尾兜出上饶县封禁山,广谷深林,常为盗薮。关外内皆险,林深径窄,若由榆溪南入,悬崖陡削,措足殊艰。关北三十里有交州巡司,诸关总道也。其地名八方厂,越丘底,过茅店,由栈道而达岑阳。岑阳稍西,由汪墩后山、黄龙岩、九曲溪溯流而北,亦通榆溪。此间道所当防也。而桐木关东通建阳县西嘉禾里,西通铅山黄柏坂,南通邵武光泽,北通县西北之周村里,四达无险。其西自桐树原至三港,可通大竹岚、小竹岚,入县间道也。  双溪寨县西北四十五里,即双溪水口也。其南十余里为四渡寨,旧尝设兵戍守。又县境旧有翁坑、杨原、将军、点村、刘家、棠岭、檀香岭等七寨。《志》云:分水岭有故闽王寨。又县东二十余里有闽王战场,盖昔时习战处。○黄亭巡司,在县南三十里。又县东八十里有七市巡司,东北六十里有墟头巡司。俱元至大四年置,至正末废。又将村巡司,在县西南三十里,亦元至大四年置。洪武初,改为星村巡司。十四年废。  长平驿在县治南,水驿也。元置崇安驿,明初改今名。崇安递运所亦置于此。又大安驿,在县西北三十里,明初自分水关改置于此。又西北二十里即分水关,又北二十里即铅山县之车盘驿也。洪武八年,并设大安递运所于此。又兴田驿,在县南七十里,明初置,南至建阳县七十里。○赤石驿,在县南五十里。又县治西有武夷驿,又西北三十里有杨家驿,分水岭上为分水驿。《志》云:俱宋绍兴中置,后改废。继贤桥在县城南。宋建,跨崇溪上。本名昼锦桥,又名忠精桥,亦曰青云桥。后圮,屡经改置。又广福桥,在县北一里,东西二溪合流处也。宋端平中建,初名德星桥,后曰济川桥,一曰慈济桥,后屡圮屡复。又月溪桥,在县东六十里,路出浦城,为往来径道。  浦城县府东北二百七十里。东南至浙江龙泉县百八十里,北至浙江江山县二百三十里,东北至浙江遂昌县二百四十里,西北至江西永丰县百八十里。汉冶县地。建安中,置汉兴县,属会稽都尉。吴永安三年,改为吴兴县,属建安郡。晋以后因之。隋省入建安。唐武德四年,复置,改曰唐兴,属建州,寻废。载初元年,复置。天授二年,改曰武宁。神龙初,复曰唐兴。天宝初,改曰浦城县。宋迄今因之。今城周十里有奇,门五。编户百五十八里。  ○汉阳城在县北。汉元封元年,兵入东越,故粤衍侯吴阳以其邑七百人反攻粤军于汉阳,即此城也。《志》云:今县城亦汉东越王馀善创筑,后废。唐为浦城县,后唐应顺初,杨吴信州将蒋延徽攻闽,败闽兵于浦城,遂围建州,即此。元至正二十三年,因旧址修筑,周七里。二十六年,明师下闽,先克浦城,守将以城大难守,减东城之半而筑之,洪武二年城废。正统十四年,以处州矿贼犯境,复筑土城为保障。成化六年议改营石城。十年,城始就。  ○越王山在县治东。城环其上,山势独高,傍瞰大溪,左接金鸡岭,相传汉时东越之堠台也。东隅有越王行宫,遗址尚存。《志》云:金鸡岭道通处州龙泉县。稍东北又有横山,峰峦横亘如屏,与越王山冈脉相接。又县治北有皇华山,以宋置皇华馆而名。○吴山,在县东五里,四面奇秀,为邑之望。山下多吴姓,汉伐东越,得吴氏六千户,别屯大泽,即此处也。上有岩洞,俗名燕巢岩,有石穴瀑布,亦名石窦,山下有吴家滩。又梦笔山,在县西五里,本名孤山。梁江淹为邑令,尝游此,因名。《志》云:县城西德星门外有西岩山,五代时,王闽将章子钧屯兵于此,以拒南唐,宋真文忠公筑西山精舍于此。  渔梁山县北四十里。旧《志》:天下十大名山,渔梁其一也。其水南流为建溪,北流为信溪,里人多堰水养鱼,故名。地甚寒,谚云:无衣无裳,莫过渔梁。宋时置渔梁驿于此。建炎三年,韩世忠追讨苗、傅二贼,自衢、信进至渔梁驿,与贼遇,贼惊曰:此韩将军也。遂溃。今通衢所经。其相近有船山,山势高平如船,前有玉女峰。又百向山,在县西北六十里,俯临大溪,其势挺拔,四面皆见。○盖仙山,在县西北九十里,一名浮盖山。《志》云:山介衢、信、处三府之间,周围三百余里。又泉山在县东北六十里,一名泉嵩,顶有泉二派,一入建溪,一入处州。或曰:《汉书》朱买臣言,东越王居保泉山,盖谓此山云。铜钹山县西北百里,高峻干云,北接江西上饶县之封禁山,南通崇安县之岑阳关。中有泉,林峦环接。多事时,易于藏聚。今亦见崇安县。又石龙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三峰鼎峙,中一峰曰鹅儿峰,旁有池,周数丈。又有鹅子、白花等岩,亦接崇安县界。○百丈山,在县西南百余里,尖峰嵯峨,高耸千仞。中有九井,谓之龙湫,接崇安、建阳二县界。又大同山,亦在县西南百里,见上建阳县。  枫岭县北七十五里。岭高险,林木青葱,蹊径逼仄,为浙闽分界处。岭旁地高敞宽平,可为屯营,有戍兵驻守。岭之北麓,俗谓之大竿岭。又梨岭,在县北六十里,危峰仄涧,飞阁悬崖,至为峻阻,亦曰梨园岭,以其地宜梨也。俗谓之五显岭,以上有五显庙也。宋杨亿云:天下之水皆东,梨岭之水独北,盖水从岭下而北汇。亿言非笃论矣。又有折桂岭,在梨岭北十里,一名桂枝岭,又名泗洲岭,俱当往来通道。详附见浙江重险仙霞关。柘岭县东北百二十里,接浙江丽水县界。高千余仞,绝顶周回百余步。旧《记》:柘岭峻极,势彻苍穹,狭道陡绝,不通牛马。是也。有江村溪出焉,亦谓之柘水。谢灵运云:柘水出柘岭,以地多柘树而名。下流合于大溪。又富岭,在县东三十里,路出龙泉。○驻岭,在县西九十里。岭极高峻,路出崇安。又县西北百里有查源洞,查溪之源也。接崇安县界,石壁悬崖。宋绍兴初,奸民据险作乱,设临江、西安二砦以御之。绍熙初,寇张海作乱,民多避入焉。  ○南浦溪在县城南,县以此名,即建江上流也。亦谓之大溪,源出渔梁山。又柘水自柘岭流合焉,县亦兼柘浦之名,自县北折而东南,复绕出县西,又折而东南流,纡回萦抱,县境诸溪之水悉流合焉。又南合崇、建二溪,为瓯宁县之西溪。《志》云:溪经县南五里为火烧滩,列石?ヴ,溪流险狭。又南五里为将军滩,两山夹峙,溪经其中,水石凭陵,舟行震荡,舟入建江,二滩其发轫之始也。又南十五里为茅洲滩。又西南为丘源、塔岭诸滩,水石?ヴ,节节艰阻。余详大川建江。  临江溪县南三十五里。其上源为查溪,东南流,至临江镇入于大溪。《志》云:临江镇即俗所称观前也,为津梁之要会。又有新溪出县西南百丈山,石陂溪出县西南七十里大湖山,洪源溪出县西梦笔山,东源溪出县南三十五里西洋山,下流皆入于大溪。  ○二渡关县西北百十里。西至岑阳关三十里,又西至江西永丰县五十里,为入闽之间道。其地山岭?ヴ,溪流回绕,东西二面皆为桥以渡,因曰二渡关。又太平关,在县西八十里。又西有梅溪关,西北接永丰县界,自梅溪而西出梨口隘,则西达崇安之道也。○梨关,在县北梨岭上,旧尝置关,以控险阻。《志》云:县北三十里至仙阳街,宋初置迁阳镇,并设监官于此,绍兴初废,俗曰仙阳。北至梨关三十六里,又北至仙霞关七十里。盆亭镇县西北九十里。山溪险仄,蹊径四通。宋元丰三年,建盆亭寨,元因之。明洪武三年,改置巡司,亦曰盆亭关,西去二渡关二十里。《志》云:镇旧有盆亭驿,宋元时置,两山并耸,驿居其中。其地本名细泉村,乡人随泉势作曲堰数十处,其状如盆,因曰盆亭也。元末驿废。又盆亭相近有塘峰洞,向为啸聚渊薮。○溪源巡司,在县东北六十里。地连江浙,寇盗出没。宣德八年,御史杨禧巡视银场,请置司于此。又高泉巡司,在县东七十里,洪武三年置。《南行记》:自县境而东南,历高泉、雁塘、苏岭、交阳、登岭诸关隘,与浙江龙泉县接壤。  保安寨县西北四十余里船山上。宋置。又西安寨,在县西六十里。又县南四十里有临江寨,亦曰临江镇。宋绍兴中,置二寨以御查源洞寇,后废。又靖安寨,在县西南七十里,旧名里洋寨,宋乾道四年置,元废。○官田寨,在县北四十五里,宋庆元二年置。又载初寨,在县东北六十里。《志》云:宋绍兴五年,上湖詹村盗起,立寨御之。俱元废。又县西南九十里有大湖废驿,渔梁山侧有渔梁驿,临江寨有临江驿,俱宋置。今改为大湖等铺。  南浦桥在县城南。旧名县南桥,宋隆兴初建。一名上官桥,以是时权县事者为上官端仪也。后废置不一。明洪武九年,叠石为址,架木为梁,上覆以亭二十三间。成化以后,皆因故址修治。又万安桥,在县城东,亦跨南浦溪,初名青游桥。洪武初,建于县东北数里。成化中,始移置金凤门外,亦垒石为址,而梁其上。后皆因旧址修葺。又三里桥,在县城北。洪武十五年建。景泰以后,因故址增修。○古湫桥,在县西南五里。元大德间建。洪武十七年以后,屡经修葺,垒石架梁,凡数十丈,跨大溪之上,有潭甚深,所谓古湫潭也。松溪县府东百六十里。西北至浦城县百四十里,东南至政和县八十五里,东北至浙江庆元县八十里,北至浙江龙泉县百六十里。本建安县地。五代初属闽,立松源镇。周广顺元年,南唐升为松源县。宋开宝末,改曰松溪县,仍属建州。明弘治中,始营城址。嘉靖五年,以坑寇猖獗,因筑砖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六十八里。  ○松源城在县东二十五里。王闽置镇于此。南唐升为县。宋迁今治。  ○蹲狮山在县治北。盘回起伏,屹立县后,为县之主山。或曰蹲师山尝有道者修真于此。又西北曰万山,即蹲狮山来脉也。山周五十余里,或曰以所产万种而名。○石壁山,在县治南。削立如壁,高数十丈,下有龙潭。  湛卢山县南二十里。山形峭拔,常有云雾凝其上,相传越王命欧冶子铸湛卢之剑于此。下有石井,亦名剑池。东接政和县界。又七峰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有七峰连亘,回峦叠?,上摩青苍。相接者曰妙峰山,峻拔霄汉,冠出群山。又王认山,在县东二十里,秀拔出诸山之上。宋末益王?由浙入闽,尝过此,赏其奇胜,因名。○东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一名吴家山。自趾至顶皆石,少树木。旧产银矿,有穿穴十余,深邃盘曲,莫究深浅,取矿者必举火以入。宋隆兴间,尝立瑞应场,设官采银,后废。其南相近有南屏山,峰峦横亘,乔木蓊郁,俨如屏障,上多奇石,一名石林山。  鸾峰山县东北六十里。山势峻拔,袤二百余里,接龙泉、浦城二县界。上有龙井。又皆望山,在县西二十里,高出云表,登之,则环邑诸山皆在望中。又西南有南峰山,亦高秀。○松溪在县南。亦曰松源溪,一名大溪。源出浙江庆元县松源乡,经梓亭寨迤逦而下,经城东,出关口渡。有平乐溪出县之东山,西北流三十里合松峡溪,又并流三十里至此入大溪。合流而南,抵政和县西境,接七星溪,下流至建安县,为东溪。清泉溪出县西北五十里筋竹山,东北流,经县北,下流合于松溪。又白石溪,源出皆望山。直源溪源出县北之花岩。渡头溪亦出筋竹山,下流皆入松溪。《志》云:县西北有新坑溪,源出庆元梓亭寨,亦流入松溪。又有云溪,源出县西狮子岩,南流六十里至政和县,入于大溪。  ○东关镇县南四十五里。元设于瑞应场,名东关寨。明洪武二年改巡司。永乐中,迁于马鞍岭。嘉靖八年,迁于县东南铁岭铺。万历中,又迁于峡桥,一名乘驷桥,即今所。又县北八十里有二十四都巡司,亦元旧寨也,洪武三年改巡司。新窑隘县北四十里。《闻见录》:由县而北,至岩下村,又三里有小关,离关二里即新窑,入浙江庆元县界,前往庆元四十里。由新窑而西北十里为竹口关,又十里为石门隘,直通浙江龙泉县。自新窑至龙泉,计程百二十里,为从来自浙入闽之间道。竹口关而外,又有仙庄溪、源上凹等隘,皆有径达龙泉,而新窑、竹口为控御之要地。○梓亭寨,在县北七十里,界庆元、龙泉、政和、松溪四县之交。宋置寨,元改隶龙泉县,后废。惠政桥在县城东。宋绍兴五年建,本名平政,后屡圮屡复。淳熙十三年,复叠石为六址而梁其上,覆以亭三十二间。淳?中,增修改今名,后复圮。明永乐七年以后,屡经修建。又东为永泰桥,即关口渡也,宋嘉定中创建,后圮。明永乐十三年以后,屡经修建。又通济桥,在县东二十五里。本名故县桥,古县渡也。宋庆元二年建,后圮。明洪武十八年,重建。永乐五年毁。正统九年,重建,长五十六丈,上覆以屋,改名通济桥。已上三桥俱跨松溪上。  政和县府东二百四十里。东南至福州府古田县三百二十里,北至浙江庆元县百五十里,东北至浙江青田县二百三十里。本福州宁德县地。五代时,王氏立关隶镇。宋咸平三年,升关隶镇为县,属建州。政和五年,改曰政和县。明弘治中,矿贼作乱,始筑城。嘉靖间,毁于倭。万历初,改筑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五十九里。  ○关隶旧县在县南。即王闽所置关隶镇。朱氏松曰:《周礼》秋官司寇有司隶,掌帅四翟之隶,闽隶与焉。?此里之人周时尝为闽隶,犹古缙云氏今以名处州属县也。王潮不知书讹闽为关。土人又以镇在州东,私号曰东和。宋延平置县,徙东岸口,即今治也。○黄熊山在县治北,县主山也。形如展旗,亦曰文旆山。城南又有文笔山,峰峦峭拔,与此相望。又有莲花峰,在县东,峰峦高峻,紫翠重叠,为县之胜。○洞宫山,在县东南,重叠九峰,状如莲叶,亦名九莲峰。《道书》以为第三十七福地。中有谷洋,地平衍,产银砂,广四五里,旁有夹岫如壁。宋坑冶司旧址犹存。又西为西门岭,岭右皆奇峰石壁,曲涧乔松;为翠屏峰。益折而南,曰东西二宝台峰,峰之西,山势开豁,有平田数顷。又南复有仙人坛、香山峰诸胜。又大风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峰峦秀拔,类庐山五老峰。  筹坑山县东北二十里。山高广,峰岩泉石,种种奇胜。其最高者曰天柱峰。又东北为池栋山,岩壁峭拔,横截溪流,形如屋栋,下有两穴,以泄东池之水。又铜盘山,在县东三十里,高数千仞,为邑境之望。○望浙山,在县西三十里,一名浙山。拔地摩天,常有云气蒙其上。宋绍兴初,范汝为作乱,居民多避其上。元季红巾为患,避此全活者甚众。又奖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峭拔入云。山顶凹处有田百余亩,中有岩洞之胜。又飞凤山,在县北,一名正拜山,又名黄华山。《通志》云:元至元间,建宁路管军总管黄华叛,号头陀军,尝立营于山上。一云,黄华,宋时建宁左翼千夫长,啸聚于此山,因以名。又?回坑洞,在县西三十馀里,据悬崖石壁间,中宽广容百余人,邑民常避寇于此。又县东北有紫云岩,《志》云:岩介闽浙间,高插云表,右有龙湫。相近者又有白云岩,山势如屏,绝顶平衍。正统中,矿贼作乱,居人多避寇于此。○七星溪在县治南。源出县东铜盘山下,迤逦西流,合众溪之水,西南接松溪县界,合松溪而为建安县之东溪。○浴龙溪,出县南三十余里之九蓬山,西北流入七星溪。又东平溪,出县西北奖山,南流出常口,受松溪水,又导流至西津会七星溪。又有胡屯溪,出县东黄岭,经池栋山下,亦会于七星溪。  苦竹溪源出县北苦竹岭,南流为十里滩,又东入福宁州宁德县界。又双涧溪,源出县东南西门岭,曲折而东流。有下园溪,出筹坑山之筹岭,亦东流合焉,又东会诸溪入宁德县界,即外渺溪之上源也。  ○赤岩镇县东南百二十里。自镇而东,至福宁州福安县二百四十里。宋置赤岩寨,在县东百里。明洪武二年,改置巡司,移于今所。《志》云,司地属寿宁,官属政和。又县西北有苦竹寨,宋置,介政和、松溪二县间,元废。又有东漈营,在县西南三十里,相传唐御史中丞李彦坚屯军之所。又有铁山营,在县东北六十里,唐招讨使张谨讨黄巢时尝屯军处也。  双溪馆县南八十里双溪上。《闻见录》:由双溪馆七十里之漈洋,即古田县界。又六十里,地名古楼。又三十里,曰官洲。又三十里,即古田东门矣。由双溪馆而东南,达宁德县。由双溪馆而西,则达于府城,皆径道也。又筠竹坑,亦在县南。《闻见录》:政和在万山之中,有杨源、筠竹坑、西里、岭头诸处,皆近古田境,往往为啸聚者窃掠之处。○新坑口,在县东八十里,路通寿宁县。《闻见录》:县东北四十里有岭腰隘,由隘而东北二十五里,曰大林原。正北二十五里,曰高林,俱达浙江庆元县之道。又县东南七十里曰杨梅巷,为达福安、宁德之道。  寿宁县府东北三百五十里。东南至福宁州福安县二百里,西北至政和县百七十里,北至浙江景宁县百二十里,东至浙江泰顺县二百二十里。本政和、福安二县地。明景泰六年,析置今县,治杨梅村。县无城,编户二十五里。  ○镇武山在县治北,县主山也。耸秀甲于境内。《志》云:县治南有翠屏山,东有丛珠山,西有天马山。崇峰四围,俨若城郭。○官台山,在县东。景泰初,矿贼啸聚于此,官军从间道深入,悉歼之,因置今县。  杨梅岭在县南。岭高峻。又南有青竹岭,道出宁德县,行旅经此,登陟甚艰。  ○蟾溪在县治南。出县西北大蜀山下,经县东南流,入福安县界,即长溪之别源也。○禾溪,在县西,源出县西北牧童山下,东流会于蟾溪。又有西溪出县西佛漈山,渔溪出县西北立茂山。又有茗溪出县南高山,源底溪出青竹岭。下流俱会于蟾溪。  南溪在县东南。出紫翠岩,与境内之平溪、尤溪、丹溪、九岭溪合,亦入福安县界。又有铁梗溪,在县东,源出县西北东山下,会杨梅洲溪,经东溪头双港,亦入福安县界。又有上地溪,出县北百里林山下,流入杨梅洲溪,皆长溪之上源也。○纯池,在县东,有纯池隘。《闻见录》:由纯池、南溪、木洋至福安,往来通道也。○渔溪镇在县东官台山。有巡司,《志》云,旧置于渔溪之斜滩,属福安县。景泰四年,迁置于此,仍旧名。又青草隘,在县北,与景宁县接界。  大宝坑在县南,亦曰宝峰场。又有少阳坑、云山坑,与政和县界之少亭坑,俱产银矿处。流民从而盗采,驯至啸聚剽掠闽浙之间。景泰初,歼其渠魁,严为之禁,然觊觎卒未能绝。附见:  福建行都司在府城内,即元建宁路总管府故址。明洪武元年,改建为建宁卫。八年,改为行都指挥使司分领卫所。建宁左卫亦在府城内都司东。又建宁右卫,在府城内都司西。俱洪武八年建。《志》云,旧有建阳卫,后革。○浦城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成化十年增置,隶建宁右卫。  ◇延平府东至福州府四百五里,东南至泉州府五百五十里,西南至漳州府五百十里,西至汀州府五百二十里,西北至邵武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建宁府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二千四百七十里,至京师五千二百九十三里。  《禹贡》扬州地。周闽粤地。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三国吴属建安郡,晋以后因之。隋为泉州地。大业中,属建安郡。唐为福、建、汀三州地。五代晋天福八年,闽王延政始置镡州时延政自立于建州。开运二年,南唐得其地,以为制置镇。明年,改剑州。宋太平兴国四年,改曰南剑以利州路有剑州也,亦曰剑浦郡。元曰南剑路。大德六年,改延平路至正末,为陈友定所据守。明初曰延平府,领县七。今因之。  府带两溪之秀两溪,建溪、樵川也,控群山之雄,噤喉水陆,为七闽要会。杨氏时曰:崇山峻岭,为其郛郭。惊湍急流,为其沟池。清明伟丽,为东南最。盖郡治山椒,屹然险固,而沿江东下,实为会城上游。元末,陈友定保据于此。岂非以地当全闽之中,不特可以自固,而纵横应援,犹有可图之会哉谚曰:铜延平,铁邵武。言其险要可守也?  南平县附郭。汉冶县地。后汉建安初,始置南平县,属会稽南部都尉。孙策时,南平民乱,贺齐讨平之,即此。吴永安三年,属建安郡。晋太康初,改为延平县。刘宋时县废。五代时,王审知置延平镇,王延翰改为永平镇,既而王延政僭号,升镇为龙津县,兼置镡州。南唐因之,寻为剑州治,保大三年,又改龙津县曰剑浦。宋因之,仍为南剑州治。元大德中,复改曰南平。明因之。今编户九十七里。  ○延平城即今郡治。后汉末,置南平县。晋改延平,后废。五代时,王延政置龙津县,为镡州治,寻又析置延平县。南唐取镡州,改州治延平,寻还治剑浦,而以延平县省入。《城邑考》:郡城,宋时筑,有门十一。明因旧址增修,改门为九。自城东建宁门至城南福州门,皆临建溪。自福州门至城西西水门,皆临樵川。自西水门至大北门,临山涧。自大北门至建宁门,城壁延袤,环高冈之巅,至为险峭。城周七里有奇。  ○龙山府治北。城壁环其巅,一名龙骑山。又九峰山,在城南,峰峦九叠,环绕萦回,为郡境诸山冠。真西山曰:城后枕崇阜,前挹大溪。溪南九峰森罗,雄峙天表。是也。又有虎头山,在县治西,形如虎踞。○衍仙山,在府东北十里,旧名含源山,其支峰曰石佛山。王象之云:此山神元刂天划,东南略通人迹,衍仙水出焉。当城北为大河,下穿暗窦入城,流入剑潭。  天柱山府西南五十里。屹石凌空,其形如柱。又西南为天马山,山势腾骧,形若天马。《南行记》曰:自郡而南,间道入尤溪、沙县之境,层山叠岭,参错前后,大约在山峡中行,其得名之山,难以数计也。○九龙山,在府东南百二十里,九峰蜿蜒如龙。中有狮子岩,石壁耸峭。  湖头岭府东十里。面溪背山,前有浮梁。宋建炎中,郡守张{?角}设伏破贼张澈于此,今浮梁久废。又卤水岭,在府西三十里,背山枕溪,壁立万仞,路仅通步,险?数折,宋尝置寨于此。又西四十里有梧桐岭,山多梧桐。宋嘉定七年置寨处。○考窠岭,在府北,上有十二峰,平地耸起,高十余丈,中有捷路,直走郡城。旧置寨于此,曰鹅鼻头尖寨,为屯兵候望处。文笔峰府南六里。高出群山,摩切霄汉。又小鹫峰,在府东八里,Ю?奇秀,状如鹫鸟。相近又有莲花峰,层峦叠嶂,簇若莲花。《志》云:府东北五里有中岩,高出众山,瀑布自岩中飞下,为近郊之胜。○苍峡,在府南百二十里。两岸青山回合,建溪经其间,转折而东南出。宋元丰三年,置寨于此。  ○剑溪在城东南,即建江也。自建宁府南流至此,亦曰剑津,亦曰剑潭。相传晋雷焕之子佩剑渡延平津,剑忽跃入水,化为龙而名,亦曰龙津。又为东溪。《志》云,水自建宁来者,谓之东溪。又有西溪,源出汀州府境,经将乐、顺昌二县,与邵武溪合,东流经王台驿前,至砂溪口,与沙县溪合。又东四十里而至剑潭,东西二溪合流,俗呼丁字水。又南而为南溪,郡人谓之三溪,以东西南三溪名也。又南行九十里,与尤溪水合,抵福州府,入于海。又县西有双溪口,正统中,官军自延平剿沙县贼,行二十里至双溪口,道隘贼伏发,官军皆溃,贼遂犯延平。  吉溪府东南四十里。源出建宁府建安县界之蓼溪,南流入境,注于剑溪,曰吉溪口。道通古田县,为津要处。○泰平里溪,在府南七十里,源出沙县界黄泥坑,流三十余里,经府西南七十里之??山下,又东北流,入于西溪。又云盖里溪,在府西南四十里,源出尤溪县临平屿,流入境。又有太平、大芹、石桥溪,在府西南三十里,源出尤溪县之丹岭,下流俱会众溪入于西溪。  黯淡滩在府北五里东溪中。《志》云:东溪诸滩,曰汾滩,曰竹林后滩,曰高桐滩,曰凿滩,曰黯淡滩。此下直至剑津以接西溪,其中黯淡最险,舟过多覆溺。唐大顺二年,僧无示者结庵于此,募工疏凿,滩势稍平,后名庵为黯淡院。宋天圣中,郡守刘滋复开港道。元丰中,朝命黯淡院岁度僧一人,以导湮塞。又西溪诸滩,曰石柱,曰三门,曰小黄口,曰大黄口,曰张岩,曰虎口,曰樟槎口,曰苏坑口,曰星窟,曰大湍,曰小湍,曰城门,曰将军,曰黄墩头,曰慈油。此下直至剑津,接东溪、南溪之滩,则曰剑鞘,曰嵩口,曰大伤,曰小伤,曰五港,曰天柱,曰鸠道,曰同场,曰龙窟。其中大伤、天柱、龙窟,古称最险。谚云:大水大伤,小水遭殃。舟行恶之。宋绍兴间,郡守上官?等开诸滩,命僧祖日董其役,漕司助钱百万。?复请于朝,益以百五十万,而东溪、南溪之险稍平。《一统志》:东溪之滩五,西溪之滩十,南溪之滩七,凡二十有二,其水湍急,其石廉利,舟上下失势,辄至破溺,总名为港滩。  ?涧泉在府治南。源出山巅,萦回石涧,泓深清洁。《郡志》云:郡居山椒,清泉自石崖奔迸而下,用巨竹引之,绵亘数里,遍及郡城。○仙洲,在城东。有山介于二水之间,俗呼仙洲。又有黄龙洲,亦在城东。  ○苍峡镇在府南苍峡口。五代时,为静江军,宋置苍峡寨。明初改为巡司,并置苍峡递运所于此。又大历巡司,在府西北百里,宋淳?中置,元因之,明初仍旧。○西津镇,在府西四十里,沙县、顺昌二水合流处也。五代时,置镇于此。又城东凿滩口有东津镇,府西南十五里有罗源镇。今府西门对岸有罗源镇口。皆五代时王闽置。黄墩关隘府西二十五里。又府北五十里有麻州头关隘。俱宋置。又阳门寨,在府南,宋元丰三年置。府境又有卤水岭、鹅鼻头尖、湖头、桐岭诸寨,俱见上,今废。○弓兵营,在府城西西水门外,宋嘉定五年置。又有中军帐,在府城西北田坑村,为凭高望远之处。宋绍兴初,群贼叶文等从间道入寇,郡守张{?角}建此为斥堠,其南有广节、威果诸营,皆宋置元废。  房村口府北五十里,与建宁府接界。自建宁而下者,至此为水陆会集之道。傍山临溪,据险而守,足为府境之保障。由此而南,则支径旁通,难于控御矣。口盖府北之锁钥也。今亦见建宁府黄孙寨。○南雅口,在府北六十五里,地势高耸,下临溪流,有闽越王庙。  剑浦驿在城东。有剑浦递运所,俱洪武初置。又茶洋驿,在府东南六十里,宋淳?中置。名金沙驿,元至正间改剑浦,至今因之。又王台驿,在府西六十里。宋淳?中,置王台站,以越王台名也。元因之,明初改为驿。正统中,毁于寇。景泰中复置,成化十九年重修,亦曰王台馆。正德中,群贼邓茂七等据王台馆,遂陷沙县,即此。又有西芹税课局,洪武四年置于府西南二十里之西芹铺,正统十三年毁于寇,成化三年移于王台馆。又大横驿,在府北四十里,明初置,正统间为寇所毁,景泰中修复。又北四十里,为建安县之太平水驿也。○清风铺,在府东南九十里,又十里为武步铺。正统末,官军追败邓茂七余党于武步及清风铺,复截其舟二百于水口驿,通福州道,是也。《志》云:府城东有明翠浮桥,旧曰明秀,用铁?维舟三十有八,架木其上。又城南城西有东西两浮桥。  将乐县府西二百二十里。东?#16016;?匕倮铮?鞅敝辽畚涓?┠?匕俣??铩:航ò蚕氐亍H??庥腊踩?辏?鲋媒?窒兀?艚ò部ぁ=?⑺我院笠蛑??迨 L莆涞挛迥辏?錾畚湎刂媒?窒兀?舾е荨F吣晔 4构八哪辏?粗檬艚ㄖ荨T?腿?晔。?迥暧种谩N宕??旄0四辏?跹诱???拗荨??巳?辏?咸聘次??窒兀?允艚ㄖ荨K翁?叫斯?哪辏?氖裟辖V荨T?粞悠铰罚?琳?洌?哉目芊妇常?贾?脸恰《榷?掠讯ǜ?有拗???狭傧??鞅本萆健C骱槲涑酰??】芩?伲??葱拗??嬉宰┦?=癯侵苋?镉衅妫?嗷Я??呃?/span》。  ○五马山县治西南。五峰森立,如马驰骤,城环其第五峰之巅。又西台山,在县治西,县之主山也。巍然高峙,其上平坦如台,亦名钟楼山,以形若巨钟也。五代置镛州,盖以山名。又县治后有钟翠山,其相连者曰含云山,即宋杨龟山读书处。○封山,在县北五里,其山高大,群峰环拱,为邑之镇。其支陇曰龟山,状如伏龟,蜿蜒于城左,即杨龟山归休处也。《志》云:龟山在城北三里。  天阶山县南十五里。石磴?Ю,高若升天。上有圣泉岩,山下有玉华、宝华、南华三洞,其中泉石罗列,奇诡万端,县称三华以此。而玉华之名尤著,旁又有小玉华、灵源诸洞。○翠帘山,在县南五里,苍翠高耸,如垂帘状。其巅亦曰天湖,三面峰环,中平而旷,有龙窟潴水,故名。稍东曰虎头岩,有石门自山下通山巅,明爽可居。县南四十里又有雪里山,接沙县界,由山麓辟径,盘折二十余里。  九仙山县东二十余里。崇冈叠嶂,如龙翔凤翥,又如狮伏牛斗,为一邑最高处,夏无暑气,冬月常雪。旧传有九异人炼丹于此。又孔子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层峦矗起,屹立溪滨。○百丈山,在府西北百八十里,一名羊角晶,又名钩刀山。其山三面,南将乐,北邵武,西泰宁,皆悬崖绝壁,古木苍藤,郁然干云,有越王较猎台榭遗址。《通志》:山接江西南丰县界。  藤岭县西二里。岭高峻,起伏萦回,旁多藤蔓,故名。又湛岭,在县西十八里。下有蛟湖,亦名蛟湖岭。岭道仅里许,极险峻,俯临大溪。又三崎岭,在县南二十里,陡峻,三崎顶有泉一泓。又亭岭,在县南三里,其顶崔嵬,难于行路,岭半旧有亭,为行人憩息之所。○五岐岭,在县东十五里。峻绝难跻,分为五岐。又铁场岭,在县南四十里,道险峻,凡五六里。《志》云,县北七十里有张源岭,岭路盘曲,凡十余里。又县东北百里有太灵峰,峰峦峭拔,树木阴翳,人迹罕到。又有凌霄峰,在县西南六十里,登峰顶可望建宁、归化、顺昌、泰宁四邑。  ○大溪县城南。其正源自汀州府清流县流入境,别源自邵武府建宁、泰宁二县界入县境,至县城西南金溪潭合流,萦纡回绕,经县前折而东,?#16016;?鼗嵘畚湎??侄?肽掀较亟纾??轿飨??/span》。  龙池溪在县北。源出泰宁县,流经张源岭,下流合诸溪涧水入大溪。又安福口溪,亦出泰宁及邵武县界,至县境合流,又南入于大溪。《志》云:县南又有竹洲溪、莫溪,俱自泰宁县界流入境。又有长溪,自汀州府宁化县来。下流俱入大溪。○池湖溪,在县南,源出汀州府归化县界,经铁岭下,汇诸溪涧水入大溪。  将溪县西南五十里。其地有石牌场,溪源出焉。东北流,有滩曰将溪滩,有洲曰桥洲。桥洲之西,又有鳌洲,东北流,入于大溪。其相近者曰望江溪,亦出石牌场,流入大溪。又水口溪,在县南三十里,源出沙县之黄源岭,流入境,与诸溪合。又有汉村溪,出沙县及顺昌县界,至县南,合流为曹溪。又有小莫溪,亦出沙县界,俱北流入大溪。○桃源溪,在县南十里,亦曰桃源小溪,源出桃源漈。自漈而下,汇而为潭,亦曰西湖,一名野水,引流为溪,入于大溪。又濑口溪,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源出顺昌县界,有濑口滩。又黄坑口溪,亦自顺昌县界流入境,下流俱入于大溪。  ○万安寨县北六十里。宋元丰元年置寨,并置营于此。元因之。明洪武二十三年,改为巡司。又有万安税课局,洪武六年置。○黄土寨,在县南,宋庆元二年,以其地接清流县界,民顽俗悍,特置寨备之。元废。洪武元年复置。十三年,以与清流明溪寨密迩,遂省。《志》云:县东四十余里有濑口关,宋绍定三年,汀寇丘文直等尝据此以拒王师,招捕使陈?夺其关,贼遂降。关旋废。今为高滩隘。又东三十里曰交溪,又四十里而达于顺昌县。  高平苑县南六十里。《寰宇记》:县西乡有乐野宫,东越王时宫也。高平苑,亦东越王校猎之所。大夫将军校猎,谓之大校。军士校猎,谓之子校。故将乐有大校、子校二村。后汉时,此邑为建安县之校乡,则其义也。相传越王乘象辂曲盖,大夫将军自执平盖,今有平盖村。载鸟以鸣钲铙,故有鸣铙山。自乐野至于游台之上,相去九十余里,风俗至今好尚游猎,职此故矣。三华驿在县西。元置三华站,明初改为驿。又白莲马驿,在县西南六十里。宋为将安馆,元至治初,改为站,明初改为驿。《舆程记》:自驿陆行二十里,而达汀州府归化县界之铁岭隘。水行六十五里,至归化县之明溪驿。  沙县府西南百二十里。东北?#16016;?匕倭??铮?髦劣腊蚕匕倭??铩=?悠较氐亍L??哪辏?檬?诖耍?街?呈?R逦踔校???炒逑兀?艚ò部ぃ?纹胍蛑?K宸稀L莆涞滤哪辏?粗蒙诚兀?ソㄖ荩?笆∪虢ò病S阑樟?辏?粗谩4罄???辏?氖敉≈荨D咸聘氖艚V荨K问裟辖V荩??粞悠铰贰=癯侵苁?镉衅妫?嗷О偈?睦?/span》。  ○沙县故城县东十里。对古铜场即沙源地,唐初置县治此。中和四年,以旧地褊窄,徙凤林冈,即今治也。光启初,群盗王潮自南安引兵北还,至沙县,泉州人张延鲁等以其刺史贪暴,请潮留为州将,潮因引兵围泉州,寻陷之。县旧无城,弘治四年,始筑砖城,北倚山,南临溪,称完固焉。  ○凤冈山县治北。县镇山也。县治溪南又有凤凰山,山形如凤,多梧桐。其侧有虎丘山,形如虎踞。又越王山,在县东南十里,相传越王尝屯兵于此。山侧有寨,俗呼越王寨。山之下有漈峡。其南曰武仙山,山高峻,顶平旷,可容千人,山拱揖县治,俗呼报衙山,一名天马山。○淘金山,在县西六里。上多奇石,顶亦平旷,相传邑未城时,尝屯军于此,故又名屯军山。居民尝避寇于山上,下有泉,自山巅飞流,清澈如鉴。上有洞天岩,石壁峭绝,倚险架阁,其旁泉石殊胜。山之东曰獬豸山。  七朵山在县城东南太史溪滨。石壁峭立,竹木森耸,如屏障然。宋李忠定名其峰曰朝阳、妙高、真隐、桂花、凝翠东峰、凝翠西峰。其最西一峰曰碧雪峰,俗亦谓之七峰山。○岩山,在县东十里。顶有寨,昔人避兵处。其右稍平,曰平山。又东曰聚峰山,群峰环绕,奇秀可爱。上有二平石,平广容数百人。又横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山势横截,接尤溪县界。又县东四十里有金凤山,磅礴[B18D]?,入南平县界。又有天台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又东北接顺昌、南平之界。陈山县西南二十里。山本尖耸。正统中,草寇邓茂七等啸聚于此,屡犯建宁、延平,官军进击之,分兵伏后坪、后洋及沙湾之南,贼来战,败死。其党复推邓伯孙聚后洋,官军进讨,平之。《志》云:邓茂七寨于此,名陈山营,贼平,官兵夷其山。后洋,在漳州府宁洋县界。又西南数里有吕峰山,盘踞数十里,高出云汉,山顶旧有泉七泓,俗呼吕七塘潭。相近者曰虎头山,高入云际,势如展旗,下视沙城,如在履舄。又有铁壁山,苍黑如铁,奇峭如壁。《志》云:县西南六十里有龙会山,与莘口漈相对,众山环抱,如龙盘然,因名。又西南数里为莲峰顶山,卓起一峰,中分九派,溪流分注,绝顶有石,最平旷。又西有庄山,亦高峻,顶平衍为村落,旁有真人峰。  将军山县北五十里。山势高峻。宋绍定三年,山寇啸聚其中,招捕使陈к讨破之,因名。○幼山,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寰宇记》:山有孤峰,上耸约三十里,盘亘约三百里,岩洞泉石,种种奇胜。山之脊曰黄竹崎,山下有龙峡,其旁峙者曰陇山。又有马笠山,如人骑而笠,亦高出群山之上。《志》云:县北六十里有鸡檠山,俗呼马Ю头,险绝可守,通将乐之隘也。  桐冈岭在县东南十五里。上多梧桐,蜿蜒起伏,长数十里,一名黄泥,亦曰倒油,亦曰章坑岭。又??岭,在县东北四十里。上有羊角崎,二峰玉立云表,俯视环邑诸山,如翠涛白浪。又三溪岭,在县北六十里。岭峻而远,路通将乐,下有潭,最深。○龙泉峰,在县东南十七里,脉自尤溪县界,分三陇蜿蜒而来,至此崛起三峰。又莲花三峰,在县东北二十余里,三峰叠耸,如莲花之峙。  豪峰岩县西五十里。岩石峭拔,其上平广,可容千余人。又罗岩,在县东三十余里。岩石陡绝,有罗岭通尤溪县界。又蕉皮岩,在县东南四十里。下有蕉皮洞,深广可一里,清泉怪石,树木荫翳,四时如春。○雨林洞,在县西南三十里,一名金盒洞,深广容千人。又七仙洞,在县东数里,洞有三,皆宽广,其一尤深,杳不可测。  ○太史溪在县治南。七峰山之北,旧名大溪,亦谓之沙溪。宋李忠定以太史谪官居此,因名。《志》云:溪源出汀州府宁化县,历新岭入县界,回旋合溪傍小水,流七十里,抵大洲汇茂溪,衍迤澄旷,平流十里,所谓太史溪也。自茂溪宛折而南而东八十里,出沙溪口合西溪。又东四十里而至建宁府城,为往来通道。《图经》:太史溪中有洲,当县治南,一名大洲,亦曰长洲,一名蚪洲,以形若潜蚪出水也,旧长数百丈,溪水至此中分,有居民千余家,后洲渐落,犹长二三十丈,今不过萑苇之场耳。土人亦谓之金沙墩。溪之上流,险?如龙门,至大洲稍平缓。《通志》:大溪发源汀之宁化、连城及漳之龙岩县界,至县境会为吉溪,引而东,亦谓之东溪,有梅溪及阳乡等十溪,皆流合焉。经县治东朝阳峰下,会北乡溪为一,绕而南,有洛溪及??等十溪,俱流合焉。北乡溪盖即茂溪矣。  茂溪在县城东。出将乐县界,绕北乡寨,亦谓之北乡溪,又南流至此,入于太史溪,一名半溪,一名东溪。水盛时,可行小舟。《志》云:将乐县界又有涌溪,顺昌县界又有庇口溪、黄沙溪,又南为赤溪,县西北幼山下有幼溪,又北为杰溪,皆流合茂溪而入大溪。又有黄沙溪,在县西南,源出汀州府归化县,流入吉溪。○洛溪,在县东南,源出尤溪县。又有洛阳溪,亦出焉。皆西北流,合诸小溪水,流入大溪。县东北又有渔溪及??溪,俱出南平县界,下流入于大溪。  百丈漈县东北三十里。悬流百丈,有玉溪水,出漈北玉山,下流经此,南入大溪。相近又有梅花漈,瀑流飞注岩石间,高数十丈,激沫如梅花。县西七十里又有莘口银河漈,亦飞流百丈,如银河下注,下有石桥,跨两山间。《志》云:县境以漈名者十余计,下流皆入大溪。○蕉峡滩,在县西南三十八里大溪中,最险,暴雨流浊,舟不可行。又黄石滩,在县西二十余里,一名黄龙滩,水底隐一巨石,横亘中流,轰涛掣浪,舟行者恒有覆溺之患。又大矶滩,在县东八里,又东为小矶滩,一名大姨、小姨滩。夹石激流,舟行艰险。县东十六里为雷霹雳滩,水流冲激,澎湃如雷。又有雷溅滩,在县东三十五里,俗呼螺纹滩,滩港纡回,若螺旋然。中流复有巨石横亘,舟行难于折旋。又牛穴滩,在县东五十余里,滩下石壁夹峙,潭汇其中,名渔溪潭。又东四里为佛子滩,一名囝仔滩,中流有巨石,状如蟾蜍,每遇暴涨,洄γ为害,因绘佛像于石上,篙师以为水侯。谚曰:水浸佛肩,不敢行船;水浸佛足,舟行宜速。又东至金沙滩而出沙溪口。《志》云:大溪上流之滩十有四,蕉峡、黄石为险。下流之滩三十,霹雳、雷溅、佛子为险也。○北乡寨县北五十里。宋元丰三年建寨,元因之。明洪武八年,改为巡司。○洛阳口寨,在县东南二十里。宋元丰三年置寨、设巡司,又于寨前置洛阳口镇。元废。又崇安镇,在县东三里。《志》云:县东门外对岸有山洲,一名仙洲,一名崇安洲。溪旁三面皆阻水,唐崇安镇置于此。  七峰驿在县南郭内。又县东四十里有同爵驿,俱宋置,元因之。明初废。又钱监,在县北三里,亦宋置铸钱处。又县西有青云寨,正统中,乱贼邓茂七等旅拒处也。贼平寨废。○翔凤桥,在县治南。宋绍圣四年,初建浮桥,名平津。后徙废不一。明洪武二十九年重建,正统十三年,寇毁。景泰初,复建浮桥。正德三年,累石中流,凡十有三,构木为梁,?以砖,复覆以屋,称为弘丽。又登瀛桥,在县治东,一山介二水间,所谓山洲也。宋李忠定更名仙洲。建浮桥,名曰登瀛。绍兴二十九年,郡守胡舜举累石覆亭,邑人呼胡公桥,后再经修废。永乐十六年,设舟以济,俗仍呼东门桥。  尤溪县府东南百五十里。东至福州府闽清县百七十里,南至泉州府德化县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漳州府龙岩县三百六十五里。晋延平县地。宋、齐时,为沙村县地。唐初为山峒地。开元二十八年,开置尤溪县,隶福州。五代晋开运二年,南唐取其地为制置镇,明年,改隶剑州。明弘治四年筑城,阻溪堑濠,周八里。嘉靖中,议者以城大难守,改筑新城,周不及二里。编户百有九里。  ○伏狮山县治北。状如伏狮,为县镇山。又双髻山,在县北二十五里,两峰并峙,峭拔千仞,如剑倚天外,一名双峰山。《图经》:自双峰南陇,委蛇起伏行三十里,为贵人峰。峰回突耸,即伏狮山也。《志》云:双髻山北二十余里有莲花峰,上有天湖,水色绀碧,深不可量。○屏帷山,在县治西,自贵人峰旁出,环抱城西,如屏帷然。又仙山,在县西十里,山势峻绝,凌双峰之巅。有石穴吞吐云气,深不可测。  应仙山县东北三十里。山秀丽,登绝顶俯视群峰,旧名鸡心山。又九仙山,《志》云,在县西南四十里,一名蓬莱山,巍然秀拔,人迹罕到。又西南二十里曰金楼山,翠耸云中,状如楼阁。又鸬鹚山,在县南六十五里,其山三面壁立千仞。鸬鹚滩环其下,即尤溪水所经也。一径盘旋至山巅,如羊肠然。寇乱,乡人多避居于此。○仙灵山,在县南九十里。岩石奇胜,得名者凡数处。又龙门山,在县南七十里。高千余丈,顶有石穴,泉极清澈。  分枝岭县西南百七十里,与泉州府德化县接界。岭居二县间,上有大树,南北两枝分二县境。有关在其上,俗亦呼为大关岭。又马军岭,在县西南百余里。昔人尝屯兵御寇于此,因名。相近有铁山岭,产铁矿。《志》云:县城西南有小王岭,旧通泉、漳二府,岭道艰阻。邑人朱绂别开坦道,岭遂废。又白沙岭,在县西南六十里。岭高峻多白沙。又县西九十里有新岭,宋熙宁中,尝开新道于此。又枣岭在县西十里。萦回可五里,顶有瀑布悬流。○丹溪岭,在县北六十里。一名桃木岭,界南平县,萦回可十五里,自趾至巅凡三叠,皆数百丈,回视数十里,川原隐隐,沟塍棋布,有丹溪绕流其下。又戴公岭,在县西北六十里。岭道纡回,凡三十二折,其相近曰茶峰岭,岭下有百级岭。  赖岩县西三十五里。其上怪石万数,巨者如屋,绵亘可三里,宛然一洞府也。洞口缘梯而上,石室联属,皆有窦如户,其中流泉、石牖,可以聚居。宋绍熙初建。寇叶亮犯县,乡民匿其间,保全者千余人。又铜盘岩,在县西十余里,悬崖峻峭,竹树荫翳,鸟道萦纡,流泉溅沫如雨。岩下有潭,广可四五丈,乡人资以灌溉。县西南百二十里又有流溪岩,高百余丈,无草木,其崖石皆铁矿,凿之可冶。○凌霄洞,在县西五十里。山崖壁立,惟一窦可跻。宋绍兴三十年,寇乱,乡人赖以免难。  ○尤溪在城东。有二源,一出泉州府德化县界,一出漳州府龙岩县界,会于县之西南而北流。县境诸山涧水支分缕注,有汤泉等二十溪,次第流汇焉。自城东益转而北,亦曰湖头溪,至县北七十里尤口涵,会于建溪。五代晋天福中,闽主曦与建州王延政相攻,遣兵屯尤口,将袭建州,为建州兵所败,即今尤溪口矣。溪中诸滩上流凡二十六,下流凡三十,栉比以达于尤口。  青印溪在县城南。溪中有青石如印,因名。源出县西九十里沙县接界之杉岭,迤逦而东,有山坑、王卫等凡十有一溪,次第流合焉。经县前入湖头溪,有潭,其水澄碧,深不可测,潭面东西阔十数丈,其上两崖相逼,俗以为虎可跳而过,名虎跳潭。  ○高才坂镇县西百三十里。元置高才坂巡司,明因之。《志》云:县后崇岭上有牢城关,宋建炎二年,范汝为率其党入寇,邑人以此岭北接高原岭,南抵小村岭,沿山一带,易为寇径,因设关置寨以守之。既而贼党自沙县来犯,果欲从此突入,为土兵所败,小村岭近城东。  顺昌县府西百二十里。西至将乐县百里,东北至建宁府二百十里,西北至邵武府百八十里。本建安县地。唐贞观三年,析置将水场。嗣圣四年,于将水口置蠲科镇。景福二年,改为永顺场,寻升为顺昌县,属建州。南唐保大三年,改属剑州。宋以后因之。明正德初,始筑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五十八里。○龙山县南三里。势若游龙,上有龙头岩,登山巅,可尽一邑之胜。其西南有大明山,孤峙峭立,日出则光先照,因名。其相属者曰金笼山,顶甚平旷。○凤山,在县西二十里。五峰叠翠,高数百仞。县西北二十三里有景灵山,与凤山对峙。山高耸,常有云雾蒙其上,左有耳殊岩,下有黄家洞。宋建炎间兵乱,邑人黄氏族数百指避其中。又高峰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其峰拔出群岭,下有交溪,溪源出西南四十里沙县界交槎岭,流与县西之瞿村小溪合,因名。下流入于顺阳溪。又西五里有宝山,亦峭拔。超华山县西北六十里。周围甚广,接邵武府界,顶有泉,流分五涧。东出者曰横溪,北出者曰李坑溪,南出者曰石桥涧,俱入顺阳溪西北出者二,入邵武溪,山之幽旷处有田园居民数十家。中有岭,曰宝岭。又梅仙山,在县北七十里,接瓯宁县界。山巅平旷,广袤数里,相传山以梅福名。县北三十里,又有华阳山,三峰并列,山半有石门,高广数丈,中峰顶又有岩,曰仙水。○七台山,在县西七十八里。高峰峭壁,几至千丈,其相望者曰钵盂山。又?山,在县西五十里,周二十里,巅有石洞,容数百人,中有泉,清澈可鉴。又寨山,在县南六十里,昔人尝立寨于此,因名。  徘徊岭县南十里。高五十丈,险峻鸟道,至岭头,路乃平坦,寻小溪而入,徘徊掩映,谓之洄村,四面皆绝壁,有石井,深不可测。一名亨龙岭,或云洄村,亦名回源洞。宋韩世忠讨贼帅范汝为于建州,汝为窜死于此。洄村溪之水,亦流入于顺阳溪。  ○顺阳溪在县西北六十里顺阳乡。县以此名。源出建宁府建阳县界,东南流,至白芒?,始通小舟。县西有沙溪,自邵武县流入;西北有密溪,自瓯宁县流入,俱合于顺阳溪。又有竹步等八溪,亦自瓯宁等境流汇焉。经县前与大溪合流,而东会于沙县之沙溪。西南溪在县治西。即将乐县之大溪也。东流至此,有西溪流合焉。《志》云:西溪出邵武光泽县,萦流至县治西,亦谓之罐砧溪,合顺阳溪而会于大溪。西溪中有三滩,皆险峻。大溪中有五滩,三滩在上流,会西溪而东注,又有二滩会于沙溪。《志》云:自县治东至沙溪口,凡六十里。○石溪,在县南二十里。相近又有棋溪,皆出沙县界之桃源洞。《志》云:县西南诸溪皆流汇于大溪。  ○仁寿镇县西北百二十里。宋为仁寿寨,元因之。明洪武初,改置巡司。又洪武九年,置仁寿税课局于此。十四年,并置河泊所。○石湖寨,在县西北三十里石湖岭相近。地势宽袤,可容千余家。南唐保大中,别将张彦成领兵置寨于此,故址犹存。  上洋口隘县东三十里。又东二十里曰下洋,又东三十里即王台驿也。《闻见录》:自上洋口而北出大历口吉阳里,即建宁府瓯宁县界。○源坑隘,在县南三十里,山溪盘结,至为险隘,南通沙县,西南达汀州之归化县。  双峰驿在县治西。宋置顺兴驿,明洪武初改今名。又富屯驿,在县西北六十里,洪武初建。《闻见录》:县西北四十里有万全桥,又西北二十里至富屯驿,又七十里至拿口驿,又西北八十里,即邵武府。自万全桥而北百四十里,达瓯宁之仁寿乡,又北接建阳县界。《通志》:万全桥一名仁济桥,元至顺中建,后圮。近时重建。○龙溪桥,在县南。其地左负山,右临涧,路转山坳,始与桥直。宋绍定二年,寇至,官军据桥为险,与寇战,寇败走。桥久废,今仍架木以通往来。永安县府西南二百里。西至汀州府清流县百四十里,南至漳州府宁洋县百四十里。本沙县及尤溪县地。景泰三年,析沙县新岭以南、尤溪宝山以西地置县。弘治四年,筑城,周五里。编户六十五里。  ○金星山在县城西。西北临溪,有石壁,?岩如削。下为潭,燕水所汇也。《志》云:治东一里有东山,又有三台山,三峰并立。○大秀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巍然秀拔于群山之上。又龙会山,在县东五十里,山极高峻,其巅群峰簇聚,如龙会然。  ?并榈山县北二十里。多产?并榈木,峰峦岩岫,高下相属,其最著者为天柱、射垛诸峰,狮子、观音等岩,降仙、步云诸台,野云洞、铜盘涧及天池诸胜。李忠定目为小武夷。○斗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一名天斗山。山高峻,自顶凹下,广可五里,状若斗然。山阴有风穴、?洞,磴路??,人迹罕至,绝顶有峰,曰合掌。  贡川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上有桃源洞、一线天诸胜。山峡斗绝,仅容趾陟,其巅田庐井井,故有桃源之目。正统间,邓茂七等作乱,败官军于沙县,据贡川为寨守之。茂七败死,其党邓伯孙复啸聚于此,官军自沙县进破其贡川、挂口、陈山诸寨,伯孙被擒,是也。陈山,见沙县。○石罗山,在县东万山中,突起七峰,次第排列,四面有洞,口狭而中广。《名胜志》云:山在斗山东南。  黄田岭县南六十里,接漳州府龙岩县界。县东百里又有铁山,岭产铁矿。又有新岭,在县东北八十里,即沙县分界处也。○黄杨岩,在县北六十里。与汀州府归化县接界,上多小黄杨,因名岩。后亦名万寿岩,又名鳞峰岩。四壁如削,周围可十里,卓出群山之上。上有三洞相联,幽深不测。正统九年寇乱,居人避此,寇不能攻。又北二里有翠云岩,亦名侍郎岩,峰峦甚胜。宋张驾、杨时、陈罐读书处也。亦接归化县界。又百丈岩,在县北五十里,高约百丈,周围三里,四面削壁,中有一径陡绝,其巅常冒云气,与?并榈山隔溪相望。溪仅通舟,亦名桃源洞。又县东北二十七里有官寨岩,岩石峻绝,相传旧为官寨。《志》云:县西有曹岩洞,空旷可容千人。  ○燕溪在县城西。二水分流,中隔一冈,宛如燕尾,因名。源有三:一西出汀州府宁化县境,过清流县,下九龙潭而东,谓之龙溪。一西南出连城县境,由吉山而东北流,又东至赖口,与龙溪合流,至城西南一里,谓之吉溪。一南出漳州府宁洋县境,由扫溪口而北,历张坡、车坂至县治西,合于吉溪,是为燕水。东北流,会梅溪以下数溪入沙县界,即沙溪上源矣。《志》云:梅溪亦曰大梅溪,出县东,自塔下而西,东北会于燕溪。  九龙潭在县西,即龙溪之滩也。曰长龙,曰安龙,曰伤龙,曰马龙,曰三悟龙,曰五白龙,曰兴龙,曰暮龙,曰下长龙,乃溪水最险处。未至长龙,有铁石矶。从清流县来者,必舣舟于此,厚缚竹叶,遮蔽船头,别募土人持篙前立。遇龙处,水之高低常数丈,舟从高坠下,钻入浪中,跃起,即有巨石当头,相去才尺许,土人以篙轻拄即转前滩,水既悬奔,又转折于乱石之间。两山夹峙,险隘阴翳,一瞬迟误,便为齑粉,天下之险无逾于此矣。内六龙属清流县。下此又历十一滩至沙县界。正统中,群贼结寨于此,曰九龙山贼。官军以计夺其寨,又败贼于县西高阳里。《志》云:县西南五十里有安沙,旧传聚沙成岸,水涨不崩,故曰安,或云出九龙至此始安也。县名永安以此。高忠宪公云:从延平至安沙一路小舟,仅可载两人。至九龙十八滩,每过一滩,舟皆猿挂而上,尽九龙,则陆行至汀州。  ○安砂镇县西九十里。旧为浮流镇巡司,宋元?五年,建为浮流寨。明改巡司。景泰三年,以浮流镇为县治,徙巡司于此,改今名。《邑城记》:县治旧为沙县之浮流口,当尤溪、将乐、清流,盗贼出没之冲。唐李肃御汀贼于此,力战而死处也。正统末,遭邓茂七之乱,始议置县。弘治中,城始就,阻溪负山,不事濠堑,称完固云。又湖口巡司,在县南六十里,接连城、龙岩二县界,正统五年置。  黄杨寨在县北黄杨岩下,旧名岩前寨。宋嘉定十七年,以其地险远,置寨守御。绍定四年,增兵戍守。元至元中,设巡司。明洪武初,改为黄杨寨巡司,十四年废。又龙口寨巡司,在县北,宋庆元四年,置寨,设军屯戍。元废。又大陶寨,亦在县北境,元至元中置,后废。旧皆在沙县境,后改今属。○莲花寨,在县东五里。山形如莲花,周围壁削,一小径可登,仅容侧足。宋元之季,乡人多避寇于此。明正统十三年,沙、尤寇发,乡民多赖以全济。  蜂口隘县南四十里。又南二十里曰林田隘,为路出宁洋县之要隘。由此而前,东西南三路俱可达宁洋,凡六十里而近。  大田县府西南四百里。东至尤溪县百七十里,东南至泉州府德化县二百里。本尤溪县地。明嘉靖十四年,议以地界延、漳、泉三府之交,深阻尝为盗薮,乃割尤溪之十四都,益以永安、漳平、德化诸县地置县。明年,筑城,周不及四里。编户四十里。  ○双髻山在县城北。高耸圆秀,双峰并峙,为县主山。又北有五台山,五峰突起天表。其两峰尤为杰出,自下望之,缥缈入云,亦有双髻之称。麓有漈,曰龙源。悬流百仞,其下潴为龙潭。○大仙山,在县南,亦有双峰插天,如仙人角髻,立于云外,县之镇山也。《闻见录》:大田东南二十里有仙峰山,接泉州府德化县界,即此山矣。又雪山,在县东南百里,高千仞,延袤十余里,雪常凝其上,南接灵峰山,亦高胜。  银瓶山县东三十里。瓶亦作屏。旧于此闸办银课,其山兼产银铁。明初亦置银冶鼓铸,渐逋聚为盗。景泰后罢冶,惟铁冶尚存,奸民擅其利。相近有太素山,逶迤层累,冬多积雪,一望皓然。又东南有白鹤山,层峦叠嶂,高矗千仞,昂然如鹤立云霄。《志》云:县东有东屏山,苍峭壁立,方正如屏。山背有岭,接尤溪县界,后漈溪迤逦十五里,泉石甚佳,曰山后岭。○大富山,在县西六十里,接漳平县界。上有泉,一乡之田俱籍其灌溉。又大宝、小宝二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接永安县界,产铁矿,最佳。南台山县南二百余里。一名台阁山,山势高耸,上平如掌,有池不涸。相近有莲花崎山,安仁巡司置于此。又有天湖崎山,其巅有湖。又南为石笋崎山,顶有三五峰,卓立如笋也。旧俱属德化县,后改今属。  灵惠岩县东北九十里。岩壁峭拔,有洞可环坐千人。其泉曰圣泉,随饮随溢。旧名师姑岩,一名佛窟岩。山之阴即沙县界。又东岩亦在县东北,悬崖阻峭,惟一径可登。邓茂七之乱,乡人结寨于此以拒守。又郎官岩,在县东,正统间,官兵剿寇驻师于此。《志》云,尤溪令李文兖所驻,因名。县东北又有陈平岭,岭旧在永安县界,西去永安八十里。元末陈友定开此岭,路通尤溪,因名。又ㄡ岭,在县东南兴原,商旅往来处也。又南有柿?臭岭,产铁矿。○龙门洞,在县东南,旧《志》:在尤溪县南六十里。峻绝万仞,四面无路,仅羊肠可通,一名滴水洞,中容二三百人。  ○县前溪在县治南。源出德化县界,环绕北出,县境诸溪涧水悉流入焉。东北入尤溪县境,亦谓之大溪,即尤溪之上源也。○东溪,在县东北七十里。其初发处为觞溪,流经英果寨而西南出,会渡头溪。又渡头溪,源出县西北永安县境,东南流,二溪皆合小溪诸流以达大溪。  ○英果寨县东七十里。宋元丰三年,置寨设巡司。元至元二十年,徙而西北,在今陈平岭相近。明洪武四年,复还旧址。本属尤溪,后改今属。又安仁巡司,在县南。正统中建,本属德化县,后改今属。○石牌隘,在县东南四十里,路通德化。又县南四十里有大绩隘,亦南出德化之径道。又桃源隘,在县西南百里有桃源店巡司,路接漳州府漳平县界。《志》云:旧有长安隘,在德化县西北二百里,路出漳平,今亦属县界。  附见:延平卫在府治东。洪武元年置。○将乐守御千户所,在县治南,洪武四年置。又永安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景泰三年置。卷九十八 福建四  ◇汀州府东至延平府五百二十里,东北至建宁府七百三十里,东南至漳州府六百三十里,南至广东潮州府六百六十里,西至江西赣州府五百里,西北至江西石城县百九十里,北至邵武府五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九百七十五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八百八十六里,至京师五千二百二十六里。《禹贡》扬州地。周闽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属晋安郡,宋、齐、梁因之。陈属闽州,隋属泉州。大业初,属建安郡。唐为福州地。开元二十四年,置汀州《唐书》:是年开福、抚二州山峒置州,以长汀溪为名,治新罗。大历四年,徙治白石。天宝初,曰临汀郡。乾元初,复曰汀州。五代时,王闽仍曰汀州。南唐因之。宋亦曰汀州。元为汀州路。明曰汀州府,领县八,今因之。府南通广东,北达江右,山谷斗绝,称为奥壤。自唐始置郡,而扰驯未至。王潮入闽,则有事于汀州。宋室南迁,而汀州亦多叛乱。昔正德中,尤溪贼为乱,南赣抚臣王守仁讨平之。岂非以崇山复岭,旁达诸境,不逞之徒,易为渊薮,童牛之牿,不可已耶。  长汀县附郭。晋新罗县地,属晋安郡。唐开元中,于新罗故城东,置长汀县为州治。大历中,迁白石乡。宋治平中,迁衣锦乡,即今治也。编户五十一里。○新罗城在府东南。晋置新罗县,宋废。《志》云:在今漳州府龙岩县界。一云在上杭东北五十里,误。唐开元后,徙县治长汀村,在上杭北十五里。一云去今府城二百三十里,亦误。既又迁县治东坊口,在今府东北五里,今名旧州城。大历中,迁白石村。《郡志》谓大历四年,徙东坊口,后十年,徙白石乡,宋迁今治。去旧治一二里,地势平衍,方数十里,而卧龙山突起平地中。府城半壁高挂其巅,鄞江绕于左,西溪抱于右二水合流,绕出丁位,南走潮海,西下豫章,为形胜之地。郡城,相传唐大历中筑。宋治平五年增拓,周五里有奇,环城为濠。绍兴中及隆兴初,皆尝修筑。绍熙间,议易土城,?以砖石,讫于嘉熙,功未及就。元时城益颓废。明洪武四年,复因旧址修筑。嘉靖五年,增修,北据卧龙山,南临南溪。旧有门六,今五。城周六里有奇。○卧龙山郡治后,府主山也。偃卧如龙。《志》云:府城四面皆平田,就中特起一山,高数十丈,广五六里。北面峭壁矗起,其南派为九支,形如九龙,蜿蜒蟠曲。一名九龙山,又名无境山。山之左支为横冈岭,右支为西峰,俯临津门。又东山,在郡治东,卧龙山首起于此。○南山,在府南三里。屹然如屏,巅为朝斗岩,缘石扪萝而上,俯视城市,尽归目睫。山之东接拜相山,俯揖卧龙,如人相拜。山隈有霹雳岩,宋元?间,迅雷震开,遂成岩洞。府南四里有圆珠山,当鄞江、西溪二水合流之口,形如珠圆,一名龙珠山,俗呼宝珠峰。  鸡笼山府北五十里。高十五里,山形圆耸,上凌霄汉。又翠峰山,在府东北六十里。壁立千仞,烟云出没,惟天色晴霁、亭午方见其顶。○七宝山,在府西山下,旧有上宝场,宋置采银锡于此,后废。《通志》:场在县治西。又佛祖峰,在县西三十里。俗名九?,转北二里许,树木阴翳,石磴崎岖,为绝胜处。双峰府东南二百里。峰峦双耸,插入云霄。○新路岭,在府西六十里。一作新乐岭,接江西瑞金县界,贡水出焉。《志》云:岭峭险壁立,砂砾崎岖,行者病焉。岭背即隶江西,此天所以限闽中也。又牛岭,在县西二十里,道出瑞金县。其相接者曰白头岭,以常冒白云名。  ○鄞江在府城东。亦曰正溪,又名大溪,或谓之左溪。源出宁化县界,流经府东北湘洪峡。又南至府东东庄岭,汇为潭,分流为二。又南至高滩角,复合为一,南流经上杭县,达潮州府大埔县,会三河水入海,亦谓之汀水。《志》云:天下之水皆东,惟丁水独南,南丁位也,以水合丁为文。又有东溪,出翠峰山下,有鄞坑水流合焉。至张家陂与正溪合,并为鄞江之上流。《高忠宪日记》云:汀水之源在北,水俱南流,势如壁立,过大姑绝险处,舟下一滩,则入白浪中,裹而复出,直至峰头趋陆,即抵潮州矣。  西溪府城西。源出府西北,地名大原,流经杉岭,亦曰南拔溪。宋治平中,筑城堑濠,砌石陂引水入焉。下流分二派,皆入于正溪。又南溪在府城南,溪源不一,引流而东,至南口,亦会于正溪。又北溪在府城北,源出西北之横坑,亦谓之横溪,东流合正溪。《寰宇记》:临汀大溪有四:曰东溪,曰西溪,曰南拔溪,曰横溪。至府南高滩角,合流为一。盖以南溪为南拔溪也。府东又有梓步、小湘等溪,亦流入正溪。  寅湖府东二里。以方位名,周百步,中有小山,水溢不没。又辛湖,在府西一里,周七十步,亦以方位名也。○麻潭,在府东南,众流皆会于此。山势盘互,过此折为九曲。又?角,在府东,高岩湍怒,溉田甚广。又东有?头,峭壁数十仞,瀑声如雷,亦有灌溉之利。《志》云:府南有五百滩,自汀抵潮,滩险有五百之数。今渔梁、鸬鹚、蛇王、九曲、王屋、纱帽诸滩是也。  ○古城寨府西四十里。五代时,王延政筑此城以备江南兵。宋因置寨为戍守处,亦曰古城里。《志》云:旧城在府西南何田市,宋绍兴中,迁今所。明初置古城寨巡司,又西至江西瑞金县五十里。○屯驻军寨,在府南三里。宋建炎中,群寇扰乱,遣军讨捕,尝驻于此。绍兴十四年始创筑,元废。又何田市寨,在府西南五十里。宋时为商旅辏集处。嘉定间,创寨以弹压之,今废。《志》云:府北有汀关,宋置。景炎二年,元兵破汀关,文天祥欲据城拒敌。汀守黄去疾有异志,天祥乃移军漳州。是也。今湮。  临汀驿在府治东。宋淳熙中建,至今因之。又府东七十里有馆前驿,元为馆前站,明初改驿。又三洲驿,在府西九十里,本三洲铺,成化十八年建三洲公馆,后改为驿。○拔口场,在府西南八十里,宋置税务于此。又合同场,在府治东,宋置寻榷盐税于此,后皆废。  九?隘府西北三十里。《志》云:府东五十余里有大息、镇明二隘,东南八十余里有桃阳隘,府南百余里有黄峰隘,西南九十里有长桥隘,五十余里有分水、龟龙二隘,与古城九?为九隘,皆为戍守要地。而黄峰与古城尤为险峻云。  宁化县府东北百八十里。西至江西石城县九十里,西北至江西广昌县百九十里,北至邵武府建宁县二百里。本建州沙县地。唐开元二十四年,开山峒置黄连县,属汀州。天宝元年,改今名。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五十一里。  ○黄连城县东五里。本黄连镇。唐置黄连县于此,以地产黄连而名,寻曰宁化。后唐同光元年,王闽迁县治于镇西竹?窝,北负翠华,南临大溪,即今治也。县境山峻水急,峰峦万叠,至县治则四围平坦,形如大釜,旁挹嶂岫,下瞰溪湖,称为形胜。县城,相传始迁时筑,亦曰宁阳城,周不及一里。宋端平间,展拓,周二里有奇。宝?二年,圮于水。开庆初,尝议修筑,不果。明正统中,屡被寇患。正德中始筑土城,复?以砖石云。  ○翠华山县北二里。其山四时苍翠,县主山也。又凤凰山,在县北三十里,崇冈峻垅,蜿蜒不绝,形如凤翅。其地有灵隐洞,亦名洞源岩。又北曰陶峰山,峰峦峻耸,四面壁立。县北六十里又有牙梳山,以形似名。险峻扼塞,啸聚所凭。○南山,在县西南十里。三峰相连,其中一峰特起,为邑之望,流水环绕其下。  苦竹岭县北九十里。岭甚高,多产苦竹,常有云气蒙其上。又北有南桥岭,以高拱如桥而名。《志》云:县东北百里有城门嶂,山势卓立如屏。元季寇乱,邑民多避兵于此。○西岩,在县东北五十里,登石梯而上,石笋屹立如门,中可坐千人,泉石殊胜。有石室数处,皆幽异不一。其傍为东岩,亦有数石室,争奇竞秀。《志》云:县南六十里有乌路峡,两岸壁立,水势潆洄,深不可测。又危石,在县北六十里,突然一峰,四壁陡绝。  黄连洞在县东。亦曰黄连镇,本名连城洞。唐置治处。乾宁元年,王潮据闽,黄连洞蛮围汀州,潮遣将李承勋击之,追破之于浆水口,闽地略定。浆水,见延平府将乐县。胡氏曰:黄连峒即潭飞漈。似误。又灵隐洞,在县北百里,一名洞源岩。洞前重冈叠?,小涧横截,岩石奇胜。  ○大溪在县城南。源分六派:其正西自赣之石城县堑岭来会,西南自长汀县界狐栖岭来会,西北自石城县界长放坑来会,此大溪之上流也。其东北自建宁县界台田岭来会,正北自苦竹岭至县北三十里之马家渡来会,正东自热水窑头至县东四十里剑潭来会,至县东之东渡与上流三派合为一溪,复折而东,至清流县,又东会剑江水抵福州入海。《志》云:大溪支流西南入长汀县而为正溪。一云:溪源出县北五十里石洞中,?涌而出,名万玉泉,流为小涧,溉田数千亩,又引而南,为正溪之上源。  蛟湖县北六十里。深不可测。又有柘湖,在县东北,其水四时不涸,溉田甚溥,西去蛟湖密迩。又有羊鸦湖,在柘湖侧,亦有灌溉之利。○龙门潭,在县南,水深莫测,引流而东,亦曰龙津,有龙门桥跨其上,流会于大溪。又神头潭,在县西南数里神头岭下,渊深清澈。县东又有赤冈潭,皆引流入大溪。  潭飞漈在县南乡。重冈复岭,环布森列,登陟极难。漈居其中,坦然宽平,山环水合,有田有池,草茂林深,易于藏聚。宋绍定间,汀邵贼晏头陀作乱,攻陷城邑,北犯建宁,监军刘纯等击破其潭飞漈,又谕降连城七十二寨,贼遂平。《一统志》:宋平贼后,置南平寨于此,为戍守要地。又龙潭漈,在县北三十里。相传有龙潜焉,时至涨溢。县西十余里又有雷鸣漈,以声如雷轰而名。○七孤龙,在县南,北去乌路峡十五里。石峻路险,怒涛奔湍,逶迤七曲,舟行甚艰,盖即正溪所经矣。  ○安远寨县北百里。北至邵武府建宁县八十里,旧名下土寨。宋庆元中置,元因之,有巡司戍守。明洪武初,改今名。又南平寨,在县南,近潭飞漈。宋绍定六年,移黄土寨置于此。又北安寨,在县东北七十里,宋绍定六年,移苦竹寨置于此,今皆废。○金钱隘,在县东,入清流县界。又石溪隘,在县北,路出建宁、广昌二县。其相近者为紫云、严塘、草桥等隘。又留西隘,在县西,通石城县。县南又有木马、竹篙二隘,通长汀及连城县界。皆为戍守要地。  石牛驿县南七十里。以傍有石牛而名。宋置,至今因之。《舆程记》:由清流县九龙驿舟行,至驿九十里,又西南六十里而达长汀县界之馆前驿,往来必经之道也。  上杭县府南百九十里。东南至漳州府龙岩县百五十里,南至永定县百十五里,西南至广东程乡县三百八十里,西至武平县百里。本龙岩县地。唐大历四年,置上杭场。宋淳化五年,升为上杭县,割长汀县南境隶焉,属汀州。今城周八里,有门七,编户四十五里。○上杭旧城《志》云:唐析龙岩县胡雷下保置上杭场,其地在今永定县东四十余里。南唐保大十三年,徙场于艺梓保,在今永定县东北六十里,宋升为县。至道二年,徙治鳖沙,在今县东北三十里,地名白沙里,旧曰鳖沙里。咸平二年,又徙县于语口市,东去鳖沙不及一里。天圣五年,复徙钟疗场,在今县西北二十里,其地坑冶大兴,商旅辐辏。乾道三年,又徙郭坊,即今县治。有城,相传宋端平中创筑,周不及一里,寻毁。淳?中,更筑,复圮于水。宝?间,始营以砖石。元季复废。至正中,拓旧址筑之,周不及三里。明复圮,洪武十八年,邑人钟子仁作乱,县令邓致中筑城御贼,民赖以全。寻废,屡被寇掠。成化中,复筑城。《志》云:县北十五里有旧州城,即汀州故城。详见前。○金山县西北十里,邑主山也。峦嶂Лヴ,苍翠如画,一名紫金山。宋康定间,尝采金,因名。上有三池,名曰胆水,上下二池有泉涌出,中一池则蓄上池之流。相传宋时县治密迩,其地水赤味苦,饮则伤人,惟浸生铁,可炼成钢。后县治既迁,其水遂变,不异常水。山侧有百丈漈,高可百丈,悬流如线,自石罅出,旧名黄金坑。水阳有南宝山,望之如笔。又有岩,曰宝兴岩。山南五里即旧县治之钟疗场云。又灵蛇山,在金山西北,峭拔凌空。○七峰山,在县城北三里。七峰岌?,翠丽可爱,一名七星山,为邑后镇。  冷洋山县东十五里。高出群山,俯见县治,下有水迸石而出,暑月尤冷。又乱石隔山,在县东四十余里,乱石?岩,路出龙岩县。《志》云:县前溪南有横琴山,平广延袤,状若横琴,一名横琴冈。又袍山,在县南五里,县之前案也,亦曰挂袍山。又南曰美女峰,其峰有四,葱菁秀丽。又南为三层岭,岭三级始至其脊,道出永定县。○铁嶂山,在县西,石壁峭拔,势若屏嶂,山之西产铁矿。《志》云:县西有展旗山,数峰连属,迤逦若展旗然,县之右镇也。县西北又有覆罗山,高耸突立,山顶端圆,若覆罗然。  范荡洋山县南百里。磅礴数百里,当上杭、永定两县之界。峰峦崭绝,人迹罕至,西南通程乡,东通漳州,奸民常据为窟穴,急则逃入于广。又羊厨山,在县西南百余里,盘亘百里,高岩怪石,千态万状,据汀、潮二州之界。○双溪岭,在县北四十里,有二小溪环绕其下,与长汀县分界。《志》云:县西有大?岭,路通武平。又西有蜈蚣岭,高耸萦回五里许,岭路蜿蜓,若蜈蚣然。  ○大溪县城南,即鄞江下流也。自长汀县汇众溪流,经县北,与语口诸水会,至县治南山下,过美女峰,萦回三折,环抱而出。又西折而南,经潭口直抵广潮入海。《志》云:大溪中有莲花石,波涛汹涌,行舟毫厘失措,即至覆没。其上群石耸翠如莲花,在县南六十余里。又县西北三十余里有观音石,县南又有乌虎石,皆在大溪中。○九曲溪,在县东北三十里,萦回九折,流合大溪。又黄潭溪,源出县东龙岩县界,安乡溪出县东东安岩,南宝溪出南宝山下。又有矾溪,出钟疗场东,与南宝溪合。场西又有新田溪,亦流入南宝溪。县北又有金山下溪,县西又有水埔溪,出武平县界。《志》云:县境凡十余溪,俱流入于大溪。  咸水湖在县南三层岭之北,有水一泓,味咸不涸。县东三十里大陂旁亦有此湖。又天井湖,在县东南二十里,阔五十余丈。《志》云:旧在县东,后忽移而南,相去十五里。又县城西北亦有二湖,名天井。○草鞋潭,在县北二里,延袤数里,大溪所经。舟人云,行竟此潭,可成草鞋一双,盖状其长也。又黄土潭,在县北四十余里,以潭旁土色皆黄而名。  大孤滩县南四十里。立石槎牙,舟难上下,行者必易载而渡。《志》云:县境群滩凡数十处,其近城者有马尾滩,以滩水散流若马尾然也。又有逃船滩,在县西,滩势甚险,舟行至此,必避溪旁,多为之备,然后敢过。又有大笼钩滩,屈曲若笼钩然。县北四十余里有目忌滩,水极湍急,舟人见之,辄增畏忌。又北有镬风滩,滩有二水,一直一横,浪滚如镬。此数滩于群滩中为尤险。  ○梅溪寨在县东梅溪口,宋置今废。《志》云:寨西水口有狮子石,高数十丈。又石壁寨,在县西,旁有石壁潭,元置寨,今废。○九十九段隘,在县西南六十里,其西有郭公栋隘,东南有寒陂隘,皆山间小径,至为险僻。寒陂之西,曰银子凹隘,又北曰鲜水溪隘,与河头隘并称险要。《志》云:河头隘在县南五十里,县之险隘也。今有官兵戍守。又濑溪隘,在县西四十里。《防险说》:县南来苏里之王寿山,县东胜永里之狗困岭,与濑溪隘之龙障山,俱为险峻。  小溪隘在县西南百里。《志》云:县西南百二十里曰溪南三图,与潮之大埔接壤,有上下二水,为盗贼巢穴,荡平后,立抚民馆于小溪隘之西坪。诸巢可虑者,惟此为最。今有小城设兵置守。《图经》:县东北有羊蹄、桃排、采眉等隘,东有当风、芦丰、板寮、大王、坝上、南坪等隘,南又有新长岭、军营、荷树岗等隘,县西有葫芦、通桥等隘,西北有河溪、檀岭等隘,皆控扼处也。  平西驿县东三十余里。成化六年置。又蓝屋驿,在县北七十里,成化十年,徙清流县玉华驿于此,改今名。《舆程记》:自汀州府三洲驿水行九十里,至蓝屋驿。又南至县,自县南四十里至大孤市,又七十里过峰头,又二十里为石上镇,属广东潮州府界,自石上又六十里即大埔县。○永兴场,在县东五十里。又县南六十里有通利场,县境又有金山、利济、龙山、石门、语口等场,去县远者为端和、嘉兴、兴济、浮流、锦丰等五场,皆宋时采金及铜铁处。  武平县府西南二百十里。西至江西安远县百四十五里,南至广东程乡县二百十里,西北至江西会昌县二百十里。唐开元二十四年,置南安、武平二镇,隶长汀县。五代时,王闽并南安为武平场。宋淳化五年,升为武平县,析长汀县西南境隶焉,属汀州。绍兴间,筑城周二里有奇。元时城圮。明成化中,复筑土城。弘治中,?以砖石,周三里。编户十九里。  ○灵洞山县西十里。山有大洞三十六,小洞二十八,泉石皆奇胜。又西有双馤山,双峰高插云汉。○梁野山,在县东三十五里,一名梁山,高五十余仞,分十二面,险峻叠出,绝顶有白莲池。黄公岭县北百五十里。接长汀县界,修阻二十余里。上有泉,自石中迸出,仅杯勺许,而群饮不竭,俗呼圣公泉。又当峰岭,在县北七十里,凿石为路,长五里,接永平寨,上有泉。又石径岭,在县西北,高峻多石,路通羊角水,接江西会昌县界。又白鹤岭,在县西十里,江广往来要路也。○南安岩,在县南八十里,形如狮子,中有二岩,南岩窈窕虚明,石室天成。东岩差隘,而石龛尤缜密,其中泉石种种奇胜,俗呼龙穿洞。又有十二峰,森立岩前,如拱如揖。又有绿水湖,亦在岩前。又南二十里有象洞,接潮州界,环抱纡回,号九十九洞,宋时尝于此置寨。  ○化龙溪在县治南。一名南安溪,源出县东,流经此,又南合群溪水,入广东程乡县界。又聚灵溪,在城东,源出灵洞山,由西门流入,绕城东出,合化龙溪。又鱼溪,在县北,源出当峰岭,南会禾丰溪,合径口小溪,又南入化龙溪,禾丰溪在县东北,源亦出当峰岭。又有千秋溪,源出梁野山,西流入化龙溪。《志》云:县西北有濠坑溪,出江西安远县,下流亦入化龙溪。○露溪,在县东北一里。一溪七湾,俗呼露溪七渡。引流而东,又北入长汀县界,曰大顺岭小溪,接七里河,入于鄞江。又顺明溪,出县西大岭下,西流至江西会昌县入大溪,大溪即贡水上源也。县境诸溪皆有滩石之险。  ○象洞寨县东南百里。其地与潮、惠接界,相传尝产象于此。宋政和中置寨,嘉熙中改为南尉司,元废。明初复置,改为巡司。又永平寨,在县北六十余里,地名帽?,宋淳?中置寨。明初改巡司。《图经》云:县西南又有悬绳巡司,以悬绳峰而名。正德间,群盗刘廷选啸聚于此,事平,因置巡司,设兵戍守。又三折溪寨,在县东五里,宋置。《志》云:寨旧在溪西,为汀、赣、梅三州界首,后梅州废,止隶汀、赣二州。绍兴初寇毁,因移寨于此。又有屯营庵,在县东何屯冈下,旧传五代时统军使何姓者尝屯驻于此,筑小城,周围二里许,故址犹存。  南安镇在县南。唐置镇,与武平俱属长汀县。五代时,王闽改置武平场,南安遂废。《志》云:南安、武平二镇相距盖二百二十里。○蟠龙冈隘,在县西南三十里,昔时群贼啸聚处也。其北有郑家坪隘,蹊径错杂,与广东大帽山接近,有挂坑嶂诸巢,窥伺为害,设军驻守。又水口隘,在县东南,又东即象洞寨也。县南曰钵盂隘,皆南近大帽山,为控御要地。《志》云:县东南又有处明隘,南近水口隘。县东有金鸡隘、大岭隘,东北为檀岭隘,北曰湖界隘,西曰?空头隘,皆设险处,有民兵戍守。清流县府东北二百十里。东北至归化县九十里,东南至连城县百三十五里,西至宁化县六十里。本长汀、宁化二县地。宋元符初,析置今县,以宁化之清流驿为县治,属汀州。绍定中废。元复置。旧有子城,相传宋绍兴间因寇乱筑,周一里有奇,后废。元末,邑人陈友定起义兵破群贼,因山南之险,垒石为城。明初复废,惟南门城址犹存。今编户五十六里。  ○龙山在县治南。山脉自西蜿蜓而东,至此群峰高耸,起伏如龙。元季陈友定于此垒城屯兵,名南寨山。其最高一峰,谓之南极,?ヴ拔出,顶上时有白云,遥望如匹练。旁有铜锣山、塔山,皆山之支峰矣。又屏山在县治北,屹然突立,苍翠如屏,一名纱帽山。陈友定垒石屯兵,亦名南寨山。《志》云:县东三里有东华山,悬崖峭壁,前有斗台,高耸入云,登台则景物皆在目中。又笔山亦在县东,层峦叠嶂,回环二十里,中耸三峰,一峰尤高。县西又有西灵山,为县之右镇。  丰山县南百二十里。其顶如磨,常有云气覆之。宋淳熙间,有穷其巅者,积六日乃得至。其巅平坦如砥,可坐数千人,而四围峭绝,人迹难逮。○渔沧隔山,在县西南,峰峦峭绝。其南又有枫隔山,以山多枫木而名。  铁石山县东南九十里。山高多石,坚黑如铁。有矶曰铁石矶,洞曰铁石洞,洞口有九龙庙,庙前有九大滩,大滩之内,又有小滩,共十有八。凡舟行者,必祈?于庙,又东南十里,即九龙滩矣。○玉华岭,在县东北六十里,上有玉华西洞,石峰拔地,苍翠横空,玲珑穿透,可容百余人。玉华洞之西曰石燕洞,东曰灵龟洞,皆有三穴,最深幽。又东隘岭,在县南一里,接横口村,悬崖绝壁,有一夫当关之险。正德中,县令林?因武平寇乱,守此以扼其险。又崆峡岭,在县东,山势临水,中通一道,至岭绝高,陈友定为关于此。向阳岭在县东。一名击阳岭。峻险壁立,直插霄汉。曰击阳,状其高也。又分水岭,在县东北四十里,相传陈友定尝屯兵于此。又县南十里有横溪岭,高五百丈,路通宁化县。《方域志》:县西至?空头岭二十五里,南至百步岭十五里,北至草鞋岭六十五里,皆与宁化县接界。○灞涌岩,在县东北七里,飞泉怪石,茂林修竹,为一方之胜。又灵峰岩,在县南二十五里,中有洞穴。又七峰岩,在县南六十里,有七峰突峙,因名。  ○清溪在县城北。其上源即宁化县之大溪也。流经县西北高地岭,萦回五十里,澄清如练,南至县治西南,绕城环抱三折,经渔沧潭,下九龙滩入延平府永安县界。○半溪,在县北。源出高地岭,经县东北五里西南流,合于清溪。又嵩溪,在县北五十余里,自宁化县界流入,过玉华岭南合清溪,谓之嵩口。又有青溪,亦出宁化县界,流经高地岭,合于嵩溪,谓之青口。《志》云:县东又有芹溪,源出归化县。东南有罗口溪,出连城县,亦谓之连城溪。经县东六十里,今有芹口、罗口,即二水入清溪处也。又梦溪,在县东南九十里,合山涧诸水流入九龙滩口,溪中有潭,曰秋口潭,相传溪上林木蓊蔚,行者如在梦中,因名。又三港溪,在县西南五里。相连有三小港,源皆出宁化县,会流入于清溪。  九龙滩县东南百里。上六龙属本县,下三龙属永安县。九龙上下二十余里,每龙两崖石峡逼窄如关隘,仅可丈余,而石龙横截水中,高可数丈,乘舟下龙,如在高山坠于平地,舟子欲下,必倚铁石矶,人尽遵陆,空舟而行,雇土著篙师栏头,庶可无恙。以县境止有六龙,亦曰六龙滩。元季陈友定尝开凿之,以通汀州粮运。明成化十八年,县令张き募工凿去恶石,滩势稍杀,然险峻犹为七闽最。详见前永安县。○长空滩,在县东,怪石纵横,中有大黄石,尖耸险峭。谚云:黄石蒙头,十舵九愁。下有长空潭,水色澄澈。又渔沧潭,在县城东龙津桥南,三潭相属如贯珠,清绝明莹,深不可测。又黄柏洋,在县东五十里,宋文天祥尝引兵驻此。  ○铁石镇县东南九十里。正统六年,议者以梦溪里山势险阻,草寇不时出没,奏置巡司于铁石山下,以为警备。○金钱隘,在县西北,路通宁化。又牙虎隘,在县东,路通永安。其北曰炭山隘,路通永安县安砂镇。  九龙驿在县治南。元县尉厅故址。明洪武十一年,改为布政分司署,而置驿于县治东。成化十年,移分司于九龙驿,改置驿于此。又税课局,在龙津桥西北,明初置,正统初革。  连城县府东南百七十里。东北至延平府永安县二百五十里。本长汀县地。唐置莲城堡于此。宋绍兴三年,析置莲城县,属汀州。元至正六年,以讨平草贼罗天麟于此,因改莲为连,取去草之义云。宋绍兴中筑城,后圮。端平中,寇乱,复修,元末毁。明正德中,复筑城,?以砖石。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十三里。  ○莲峰山县东七里。峭壁Л峰,盘礴数十里,绝顶平广,可容万人。宋皇?中,邑人彭孙保聚于此,有城塞池堑,又有云楼、宣武、西、南四门,外有石梯、石巷,仅容一人。绍定间,寇乱,邑人丘麟率民保此山,设寨固守,全活甚众。《志》云:山一名东田石,顶有石泉。宋时官置三寨于其上。○蟠龙山,在县北。脉自清流县蜿蜒而来,入县境,群峰连接,历数十里,至县后,屹然拔起,高耸磅礴,为县主山。一名后龙山,旁有龙子冈。  白云山县东南百里。がテ叠秀,高插霄汉,时有白云覆顶,因名。又县南八十里有云山,峰峦峭耸,势逼青苍,时有云出其上。又南有高贵人山,挺拔端重,秀出群山之表。○大岭山,在县西南五十里,高峻层叠,有路西北入长汀县界。又县东北有上峡山,两山夹立,路出其中。《图经》:县东有冠豸山,四壁悬崖,惟一路可入。成化中,邓茂七之乱,邑人多避难于此,贼攻月余不能陷。  虎忙岭县西百里,接长汀县界。山岭高峻,登陟甚难,言虎过此亦仓忙也。相接者曰野狐岭,岭多狐。又分水岭,在县西北九十里,岭之水西入长汀,东入连城,因名。相近者曰彭地岭,宋彭孙尝屯兵于此。又陡岭,在县西南,有小大二路,沿山绝顶,绵亘六七里,以险阻陡峻而名。又垂珠岭,在县南百里,接上杭县界。宋景炎二年,元兵破汀关,丞相文天祥移兵屯漳州,过此岭,回顾垂涕,居民哀之,表以此名。相近有远水岭,亦接上杭县界。行人以重滩患陟,避水而登是岭。《志》云:县南有赤竹岭,岭多赤竹,亦接上杭。又有牛路岭,盘旋十余里,耕民贩牛广东,取路于此。县东南曰横山岭,盘回十余里,接龙岩县界。又县东曰猫儿岭,接永安县界,两峰对立,状若猫儿相顾。○石门岩,在县东七里,两石相峙,壁立万仞。县南又有七星冈,环列凡七,如星之布。  ○文溪在县治南。亦名清溪。源出县南百里金鸡山,与长汀漈合流至县,凡九折而东达于清流县界,亦谓之罗口溪,皆以萦回曲折而名也。又莒溪,在县南百余里。源出龙岩县界山中,流入长汀县界,入于鄞江。又有萧坊、新泉诸溪,皆在县南,流入上杭县界,合于大溪。○杨梅滩,在县西北六十里,其水出长汀县,合虎忙岭诸水,滩流险?厄,上多杨梅,因名。下流入于文溪。县西南又有长滩,曲折多险,下流入上杭县之大溪。《志》云:县西一里有莲塘,泉水所潴。县东北又有莲花潭,文溪下流也,旧以此名县。○北团寨县西南六十里。宋置寨于县北五十里,有巡司,后毁于兵,寄于县市西,元末废。明洪武十四年,改置于县东。十八年,迁于县南百里。隆庆四年,群贼啸聚于县南碧莒洲,寻讨破之。因迁司于新泉隘,筑城戍守。○秋家岚隘,在县东,道出永安县。峰峦层叠,为盗贼薮。自县南而西,有朗村、丰头、新泉三隘,南接上杭,旧为襟要。又廖天山隘,在县东南,松杉参天,昔为啸聚处,因设隘防守。隘东数里又有横山隘,西数里有白岭隘,又县北有乌石隘,又西曰石固隘,皆为戍守处。  金鸡场在县南金鸡山下。相近又有吕溪场。又郭家山场,在县南三十里。又南有宝成场,宋置,以开采铜铁之利,寻废。  归化县府东北三百里。东北至延平府将乐县百七十里,东南至延平府永安县百五十里,西南至清流县九十里,本清流县之明溪镇巡司,当将乐、沙县、宁化三县之交。成化六年,以其地旷远,民梗难治,乃析四县地置今县,即明溪巡司为县治。正德中,始筑城,嘉靖中,以寇乱增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四十五里。  ○楼台鼓角山在县治后。数峰连属,中一峰高耸如楼台,其余峰圆者如鼓,长者如角,因名。县之主山也。又南曰印诰山,山形高而平正。又娥眉山,在县治前,群峰连络,中一峰正对县门,若娥眉然,县治盖北向云。○五马山,在县西三十里。五峰周遭连属,其中土地蕃衍,居民殷实,溪水绕流其下。又西北十余里曰龙西山,奇峭壁立,约千余丈,中有圣水岩。  紫云台山县东南八十里。周围二十里,高十里。其顶上平,有田塘水碓,居民四五百余户,腴田数千亩,气候多寒,夏月无暑,每日色岚光互相掩映,则紫气氤氲,亦谓之均山,以三峰连络也。《闻见录》:紫云台山路?岩,有险足恃,奸人易以窃据,戍守最切。○银瓶浪盏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四峰连属,中一峰圆尖如瓶,余三峰圆小如盏,故名。又黄牛山,在县西四十余里,山顶高峻而宽平。宋绍定间,有曾寡妇晏氏者,倚山为寨以拒贼,贼来攻,不能陷,乡人多挈家相依。于是析寨为五,选少壮为义丁,互相犄角,贼屡来攻,皆败去。  腾云嶂县东南九十里。高约五百丈,周百里。其形如盖。《志》云:县西十里有五顶嶂,亦高耸。又西有仁寿峰,特起数百丈,云兴则雨至。○铁岭,在县东三十里,置隘于此。道通将乐,为县襟要,亦曰铁场岭。又滴水岩,在县北五里,其上有泉,水下滴,亢旱不竭。西有洞,阔约数十丈,洞内孔窍相通,凡数十里。下有流泉,出为滚溪诸水,泉石奇胜,甲于一邑。又圣隐岩,在县东八十里。悬崖峭壁,つ木连阴。又东南为黄杨岩,与永安县接界,今详见永安县。  ○明溪在县东。亦曰明江。其上源出县西二十五里伍通凹,流至城西南黄溪头而始大,环抱治南,绕如腰带,曰腰带水,一名黄溪水。又东北流,崖侧有大小二阜,相对如明字,因曰明溪。经铁岭入将乐县界,曰湖地溪。○珩溪,在县东南,上源接明溪,中有石,沿渚夹峙里许,水从中出,谓之门槛石。又有翰溪,出县东北龙湖涧,引而南,与明溪并流入沙溪,东合众流入沙县界,亦谓之黄沙溪。县东三十里曰雷霆溪,自翰溪分流,沿渚十里,乱石Лヴ,吼激如雷霆,亦流合于黄沙溪。又有布溪,亦在县东南。《志》云:布溪接吉溪、沙溪之水,自县东七十里岩前渡汇流而东,入沙县界。吉溪,即永安之龙溪也。滚水县东十里。出滴水岩,分流并注入于明溪。《志》云:县东十里有黄窠水,出将乐县界,下流与珩溪水会。○石硖涧,在县西南二里,流出山下,合于腰带水。  ○夏阳镇县东八十里。亦曰夏阳墟。宋绍兴间,置明溪寨巡司,属清流县,在今县治西。元末陈友定筑城以障乡里,周围里许,谓之子城。明成化六年,改置县,遂迁巡司于此,易今名。又有黄杨巡司,在县东七十里,宋绍兴中置,寻废。《志》云:县后市空芜山巅有平章寨,陈友定立栅屯兵于此,因名。故址尚存。○明溪驿,在县西门外。宋元符中置驿,属清流县。明初因之,成化中属今县。《舆程记》:自驿西南六十里至清流县之玉华驿,又四十里即九龙驿矣。一云明溪驿在县西南十五里。伍通隘县西二十五里,路出清流县。县西南五十里曰半隔隘,路达宁化。又有水口隘,在县西北八十里,路通将乐县。北百四十里曰下坊隘,路出邵武府建宁县。○长平墟隘,在县东北四十里,路出邵武府之泰宁县及将乐县。又大岭头隘,在县南二十里,路出永安县,与县东之铁岭隘,东南之紫云台隘,并为戍守要地。《志》云:县环境皆山,东铁岭,西伍通,南大岭,北下坊,关隘之襟要也。而东南之紫云台隘,东北之长平隘,西南之半隔隘,西北之水口隘,并为扃钥之险。而紫云台一隘,关系尤切,路通永安、沙县及将乐、顺昌诸处。《闻见录》云:由紫云台而东北,其所出之道,曰夏阳,曰鹅公,曰廖源山。自廖源至将乐不过八十里。又由鹅公山间道五十里,至招杉隘。又三十里,即顺昌之源坑矣。  永定县府东南三百里。北至上杭县百十五里,西南至广东大埔县二百二十里。本永安县地,僻居万山中,往往恃险乐祸。正统、天顺以来,草寇时发。成化十四年,渠魁钟三啸聚劫掠,事平,抚臣高明奏请立县,治于溪南田心,名曰永定。编户十九里。  ○卧龙山县治西北。蜿蜒如龙,县之主山也。又龙门山,在县东,峰峦连属。山之西麓,为贵人峰。峭峻端重,为邑之左镇。又印匣山,在县西,顶平坦若印匣然,乡民尝避兵于此。《志》以为县之右镇也。又挂榜山,在县南,横列如屏。○铜鼓山,在县东北六十里,接上杭县界,拔地突起,高百仞,广数里。民居其下,左右有二湖,皆广袤数丈。其一虽旱不涸,名铜鼓湖。《名胜志》山在县西南四里,似误。  虎冈山县北五十余里。两山相合,林木阴翳,亦曰斧山,萦回数里。县北八十里又有黎袍山,蓊郁苍翠,远望如画。又县东北七十里有莲花山,峰峦耸峙,上有莲花。○满山、红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森耸雄丽,半入潮州府界。  ?余山嶂县北八十余里。山势峻突,绵亘百里。林木龙葱,四时不改。上有石如马,民谣云:石马鸣,则有兵。成化十四年,草寇窃发,太监卢胜令军士击而碎之。嶂下有新村岭,延袤十余里,又有三峰,萦纡起伏,南接卧龙山。○松柏嶂,在县南,《志》云:与广东饶平县接界。叠?巍峨,林木蓊蔚,昔人多避寇于此。又桃坑嶂,亦在县南,山高林茂,产铁。乡民常炉冶于其下。  分水岭县西北六十里。山势崇峻,石径险隘。水流南北两分,一名猪槽凹,路出上杭县。又缘岭在县东百里,岭脊有圆墩,亦曰圆岭,接漳州府南靖县界。又三层岭,在县东南五十里,岑冈三折,最为险要,今有巡司。○雪竹峰,在县南,陡岭插天,为邑之胜。相近为水珠峰,两山相向,奇秀特出,瀑布悬流,俗谓之双飞蝴蝶。又县北有双髻峰,两峰并耸如双髻。县北八十里有凉伞峰,冈峦??律,亭亭若盖。  杨梅岽县南四十余里。高峻磅礴,盘亘数十里,多产杨梅。又牙梳岽,在县西南七十里,水分南北,亦入上杭县界。○伯公坳,在县西南,径路窄狭,道出潮州。又寒水凹,在县西,路出上杭,石径岩险,行者病之。成化十七年,县令王环凿石开道,行旅称便。  ○大洲溪在县南。源出龙岩县界之大池,西南流入境,过县治西,折而南,入广东大埔县界,为小靖溪。又有文溪,在县东北六十里。县东百余里又有武溪,流合文溪而入大洲溪。县北又有金沙溪,出分水岭,亦南合大洲溪。《志》云:县北有磨石滩,滩石错立,水势澎湃。县南有箭滩,以水势如箭也。又有罗滩,以湍流回绕而名。县西又有憔滩,惊湍沸浪,言舟师至此颜色为憔也。丰稔溪县北九十里。源出龙岩县界,流入境,与上杭县黄潭溪合,又西南会跳鱼溪。《志》云:跳鱼溪出县?余山嶂,合丰稔溪,经县西境,合永安之大溪。又有汤湖溪,出黎袍山,流合跳鱼溪。○涵水湖,在县西,今名龙安寨。湖水澄澈,萦回环绕,中有土阜。又县治西南有晏湖,周围百余丈,山溪之水潴而为湖,有灌溉之利。  ○兴化镇县西六十里。亦曰兴化乡,有巡司。洪武五年,置司于县南之古镇,寻徙虎岗山下,改为太平巡司。天顺六年,以寇盗窃发,移置今所。又太平巡司,在县东六十里,地名高坡。正统中,以山寇扰乱,徙兴化司为太平司,后为寇毁。景泰末,徙置于此。又三层岭巡司,在县南三层岭下,成化十四年置司。其地当闽广之交,盗贼出没,防御最切。  博皮岭隘在县东北。路通漳州龙岩县,为戍守要地。《志》云:县北有斧冈、青坑、溪口等隘。自是而东,为布坑、长流、湖雷、上寨等隘。又县东有铁坑、望天丘、南溪、抚溪、洋竹、粤杳等隘。又岐岭隘,在县东南。又东南为下洋、大溪、月流等隘,路出漳州平和县。○竹箭隘,在县南,路出广东大埔县。又东为杨梅、新村、翁坑等隘,与三层岭巡司相接,县南境之要防也。又伯公凹隘,在县西南,其东曰锦丰渡,为南出之津要。县西又有斗古岗隘,西北为古楼岗、黄凿头等隘。《志》云:县境之隘,凡二十有六,而岐岭、博皮、竹箭尤为险要。  艺梓堡在县东北。《志》云:唐置上杭场于县东丰田里,南唐移于艺梓堡。是也。今详见上杭县。又县有兴济、端利、嘉兴、浮流、锦丰五场,俱宋置,为采铁之所。  附见:  汀州卫在府治东,洪武四年建。○武平守御千户所,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洪武二十四年建,筑城浚濠,周二里有奇,置兵屯守。又上杭守御千户所,在县治北。天顺六年,以溪南寇作乱,始调汀州卫后千户所守御。成化二年,遂置所于此。俱属汀州卫。◇邵武府东南至延平府二百五十里,南至汀州府五百五十里,西至江西建昌府三百六十里,北至江西广信府四百十里,东北至建宁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七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百五十里,至京师四千八百三十里。《禹贡》扬州地。周闽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三国吴属建安郡,晋以后因之。隋属抚州。大业初,属临川郡。唐属建州。五代时,王闽因之。宋太平兴国四年,置邵武军。元曰邵武路。明为邵武府,领县四。今因之。  府山川蜿蜒,田土平旷,居列郡之上游,作全闽之西户。自江右而入闽中者,下杉关,出樵川,势如建瓴矣。明初取闽中,亦道出于此,岂非攻守要地欤?  邵武县附郭。汉冶县地。后汉末,为建安县地。三国吴始于此置昭武镇。永安三年,升昭武县,属建安郡。晋太康初,改曰邵武,避司马昭讳也。宋、齐、梁因之。隋平陈,郡县俱废。开皇十二年,复置邵武县,属抚州。唐武德七年,改属建州。五代晋天福初,王闽又改为昭武。开运二年,属于南唐,寻复曰邵武。宋为邵武军治。今编户百七十一里。  ○乌坂城府治东三里。萧子开《建安记》:越王筑六城以拒汉,乌坂其一也。亦曰故县城。北倚山麓,南滨大溪。《志》云:今府城宋置军时所筑,本土城,周十里有奇,后废。元大德二年,因故址垒以陶甓,惟西南隅缩旧城一里。至正二十四年,复修筑,?以砖石。明洪武初,修城浚濠。五年以后,相继营葺。永乐十四年大水,圮城之半,寻复修筑。今城周七里有奇。  ○登高山在城西。一名熙春山。有三峰,旧谓之灵泉三峰。嵯峨耸峙,下瞰城?。成化十二年,郡守冯孜上言,府城东北临大溪,西南穿小溪,东则三水合流而去,惟西南密迩熙春小山。宋时城郭东南北三面俱临溪,西则跨熙春,遇水泛涨,人得趋避。元人建城,不跨熙春,城濠南北与大溪接,遇水泛涨,溪入于濠,濠灌于城。永乐中,尝被其害。况熙春去城密迩,脱有贼寇凭据之,则城内虚实皆见,宜因宋城旧址为便,不果。山南有西塔山,一名金鳌峰,即三峰之一也。○樵岚山,在城西北十里,一名金莲峰,樵溪之水出焉。宋石正言、孙谔居此,亦名三谏山,俗谓之钟家岐。《名胜志》:城北有万峰山,以山据诸峰之会而名。其相属者曰苍山,旧名米仓山,曰石鼓山。相接者为莲花峰。又县东北有泉山,山麓谷口仅容单骑,循涧而入,深邃平旷,有田数顷,涧水曲折,山势环抱,谓之蒙谷,为近郊之胜。  鸡鸣山府东二十里。宋开宝初,卢绛叛入闽,人不知避。夜半,忽山顶鸡鸣,人皆起而贼适至,遂得免害,因以名山。又三台山,在府东六十里,当邵武、建阳二县界,自武夷盘礴而来,上有三级如台,因名,亦名杨源山。府东百里又有龙山,山大而高,抵建阳书坊界。其东十里又有龙须山,山周三十里,接建阳、顺昌二县界。○白水山,在府东百二十里。山势高耸,上有瀑布悬流,凡数十丈,状如匹练。相对者曰九台山,亦有瀑布泉。  七台山府东南百五十里,跨汀、延、邵三郡界。高二十余里,上有七台。又有洞,曰百花洞,泉石皆奇胜。又宝山,在府东百六十里,旧产铁矿。相接者曰东山,高亦百余丈。○纱笼山,在城东数里,群峰攒抱,中一峰独高而直。又云岩山,在府东四十里,高出群岫,俯瞰长川,上有岩,吞吐云气。又东四十里曰天池山,山高大而顶宽平,有池方广数亩,冬夏不涸。  道峰山府东南八十五里。亦曰道人峰,当邵武、将乐、泰宁三县界。危峰峭拔,矗入霄汉。《寰宇记》:道人峰负长溪,面樵水,秀峙数十里外。其险处名罗汉岩,下临绝壑,山周围盖八十余里,幽泉怪石,不可胜纪。○南午山,在府南三十里。山有三峰,俱当午位,与郡治相对。一名叶寮山。相近为高れ山,上有风洞,深不可测,时有风出其中。旁有岭,路通泰宁县。又殊山,在府南百十里,双峰耸立,直插霄汉,亦名文笔山。其东为小殊山,视殊山虽小,而奇峻更胜。《志》云:府东南二十余里有浮潭山,三峰秀峙。东南八十里曰凌云山,高千三百余丈,仰逼霄汉。又府南九十里曰潮鱼山,亦有三峰鼎立。  天马山府西北七十里。山势如马从空而下,一起一伏,周十五里。又龙湖山,在府西北百里。山势峻拔,深谷盘回。绝顶有湖,溉田三万余顷。一云山在府西五十里。又有象牙山,亦在府西北,接光泽县界。○云锦山,在府西南八十里。高峰环合,凡三十有六。又府东南四十余里有白鹤山,高峻如孤鹤冲天,一名天帝峰。  刘师岭府南百二十里。路出建昌府,鸟道?崎,绵亘六七里,人以为病,戏名愁思。宋上官端义募众?道,行者便焉。又望州岭,在府西北七十里,高耸望见府城。又府西百余里有飞猿岭,以高险得名。○佥岭,在府东四十里,旧时夹道多松,亦名千松岭。又天湖岭,在府东南四十里,俱路出顺昌。又府东五十里有分水岭,岭水分流,东达建阳,西入邵武,相近有洪家岭。府东百余里又有吴师岭,皆路出建阳县,府东百六十里又有三望坳,路通将乐县。  ○紫云溪在府城北。源出光泽县之西北二溪,合流入境,会诸溪水东下经城北,其流益大,又东南?#16016;?刂?煌停?铝魅胨逞粝??酌?笙?i运?胙桑?嗝?源ā!吨尽吩疲捍笙?嶂谒??拢?话俣??镏粮煌停?渲杏刑参灏儆唷Q柙疲阂惶哺咭徽桑?畚湓谔焐稀S珠韵?诟?伪保?⒃撮葬吧剑??俏鞫?氤侵校?藻凭徘??蛎?徘???嘣恍闼??龀潜保??魅胱显葡?!鸾???谙囟?W越ㄑ粝亓魅刖常?现钕???胱显葡?S秩飨?谙囟???謇铮?渖显丛磺嘣葡??韵嘟?星嘣粕剑???湎乱病S钟泻?较??幻?爬锵??闯龇炙?耄?嘣环炙??N髁骰崛飨??胱显葡??蝗骺凇8??氖?謇镉钟衅饺飨??钌浇??阄?蠛??愿吡傧拢?忍锸?蚰叮??狭魅胱显葡?/span》。  大拿溪府东八十里。源出建阳县界,东北流,至拿口,亦曰拿口水,诸溪涧水皆流合焉。《志》云:府东百二十里有下黄溪,出建阳县界。东南百五十里有桃溪,出将乐县界。又有大竹溪,在府东南五十里。皆会诸溪涧水流入紫云溪。○西峡溪,在府西七十里,自光泽县界流入。又有三涧溪,在府西三十五里。石鼓溪在府北二里,源出崇安县桐木关,皆会诸溪涧水共入紫云溪。《志》云:府城上下流会大溪者,凡三十有二溪,溪皆有滩石,而大拿溪中有小湖操、大湖操、编孔滩,水石冲激,舟人病焉。三溪府南六十里。出将乐县境,西北流三十里,又转西南流,入泰宁县之大溪。又府西南百二十里有太和溪,源出殊山,流合三溪。西南百余里又有将石溪,源出江西新城县界,流至此,亦西南流入于三溪。又有官坊溪,在府南百里,其地有官尖峰,溪源出焉,流合诸溪涧同入三溪。  ○水口镇府东百六十里。有水口巡司。宋为水口寨,元因之。明洪武二年,改巡司。○杨坊寨,在府东北五十里。宋绍兴二年置,元改巡司,明洪武十一年省。有税课局,元所置税课务也,明初改名税课局。又拿口寨,在府东八十里,亦宋置寨,元改巡司,明初废。其地与顺昌县接界,元时亦设税课务,今为税课局。又同巡寨,在府南五十五里,亦宋置寨,元改巡司,明洪武十一年省。  黄土寨府西南四十里。亦曰黄土关,有黄土岭,路通江西广昌、南丰二县,亦戍守处,元置黄土寨巡司于此。至正十九年,陈友谅遣其将邓克明侵邵武,陈友定大破之于黄土,即此。《宋志》:邵武县有黄土等三盐场、龙须铜场、宝积等三铁场。  樵川驿在府城东。宋置于城内,元徙于城外紫云溪北,明初移于此。又林墩马驿,在府东五十里,宋置,元明皆因之。又拿口驿,在府东八十里,接顺昌县界。《志》云:府东三十五里有乐野宫。《建安记》:越王无诸畋猎纵乐处也。又泰宁县西隅亦有此宫。县南为高平苑,今皆为民居。详见将乐县。○济川桥,在府城西,俗名水北桥。宋嘉泰二年创建,嘉定初落成,因名嘉定桥。绍定三年毁,端平初重建,改名端平桥。淳?十二年圮,咸淳中建,改名环碧。元至元末毁,大德六年重建,因亦名大德。元统二年毁,至正三年垒石为址,凡十有三,架梁构亭其上,亦曰至正桥。二十一年复毁,明洪武八年重建,改名樵溪桥。永乐四年毁,正统十年复议修建,成化四年桥成,名济川桥。自是以时修治。长六十三丈有奇。又新屯桥,在府东四十五里。元至正中,尝建桥于此,垒石为址而梁之,长六十余丈,寻废。  光泽县府西北七十五里。西南至泰宁县百六十里,西北至江西铅山县百八十里,西至江西新城县百四十里。本邵武县地。唐武德七年,以县北乡地置阳宁镇。五代周广顺初,南唐改为财演镇,并属建州。宋太平兴国六年,升为光泽县,属邵武军。元因之。县无城,今编户五十五里。  ○云岩山县南一里。苍翠秀拔,高入云表。上有湖,天欲雨则涌沸如雷。○乌君山,在县东北五里,山高二千余丈。其相接者曰乌石岭。《括地志》:邵武有庸岭,一名乌头岭。是也。《寰宇记》云:乌石岭路峻极,不通牛马,一名乌?山,上有双石,皆高二十余丈,屹然相向,名双石笋山,跨邵武、建阳、铅山三县界,或以为紫云溪出此。又珠寮山,在乌君山南,同源异峰,是为诸山之母,一名诸母冈。又县东南有笔架山,三峰耸峙,中峰尤高,南望大溪,近不过十里。又北为旗山,叠嶂飞扬若旗,北连珠寮山。  太和山县西北百二十里,与江西南城县接界。山有铁牛岭,旧置关于此。相接者曰小和山,旧置大寺寨巡司于山上。又石螺山,在县西八十里。两山相合,大石崎角对峙于溪上,曰石门,仅通单骑,有石如狮子,昂踞溪中,旁有石如螺,其水奔激,至水口入西溪。《志》云:县北有交椅山,山形兀?,为县治斧?。县治西北七里曰青山,西连三千嵊,邑之宾山也。  杉岭县西北九十里,为福建、江西分界处。石山雄绝,蹊径仅容单车,置关其上,曰杉关。洪武三年,移大寺寨巡司于此,以扼关险。循岭而南十里,为豪居峰,高耸插云,为关藩障。详见前重险杉关。○盘肩岭,在县东北百里,东抵江西弋阳县,西抵贵溪县。山高径险,盘曲而登。又云际岭,在县东北百四十里,接江西弋阳、铅山二县界,又有径路,通浙江江山县,北溪出其下。  象牙峰在县西南,接邵武县界。一峰屹立,旁有二十四峰,森秀如象牙,邑之来山也。《邑志》云:离象牙而东四十里至三千嵊,飞泉怪石,人不可登。又白云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奇峰特峙,高入霄汉,晨昏有云气蒙其上,因名。○会仙岩,在县北三十余里,高二千余丈。岩口有石穴,中深而方,清泉常满,俗名石斗,岩后涧泉出自穴中,高数丈,名曰水漈。  ○杭川在县北。俗名大溪。源出县西七十里极高岭,东流合杉关、止马诸水,曰西溪。经雷公滩,以水石相激,滩声若雷也。又经县西八里之搪石滩,怪石攒矗,飞流迅激,每遇水涸,则舟不能进。至县西北,杭溪、徐源诸水流合焉,曰杭川。经城西北一里之黄龙滩,东流南折,有晏公滩,至县东二里,北溪水流汇焉,是为交溪。溪中有洲,曰乌洲,一名月洲,浮交溪中。又东南流,逾龙孔滩,复南流三十里,入邵武县界,为紫云溪之上游。一云西溪水出县西五十余里管蜜山之洞光岩,逾雷公滩五十里至水口,石螺山水来会焉,合流为大溪。  北溪县东北三里。源出云际岭,至县北百里,有昂山水合焉。南流四十里,合沂洲水。又南三十里逾茶富渡,出大里峰,有漠溪流合焉。又南二十里,流会西溪,所谓交溪也。  ○杉关在杉岭上。有杉关驿,元元统初建,明因之。《志》云:关之东有大寺寨巡司,宋置寨于县北三十里,元至元二十五年,迁于县北六十里止马市,明初迁于此,以备戍守。又尝置杉岭驿于关下,寻废,余见前。○铁牛关,在县北五十里,相传唐广明中置。《闻见录》:光泽有铁牛、火烧、云际三关。云际关通湖坊,系江西铅山县界,去崇安桐木关一百八十里。又风扫隘,在县西五十里顿笔山上。又《宋志》县有太平银场、新安铁场。  杭川驿县治西,宋置。熙宁中,迁县治南,明洪武六年,迁今所。又税课局,在县西止马市。宋初置税课务于县治东,明初改为税课局。宣德九年,以县官兼领。正统十一年,改建于今所。  泰宁县府西南百四十里。西至建宁县七十五里,东南至延平府将乐县百二十里,晋绥成县地,属建安郡。唐初亦为绥城县地,后为将乐县地。乾符二年,析置归化镇。南唐保大元年,废镇为场。中兴元年,升为归化县,俱属建州。宋太平兴国五年,改属邵武军。元?初,改今名。县无城,今编户五十一里。  ○炉峰山在县治西北。圆峙如炉,邑之主山也。《志》云:县南五里为南谷,有曲涧层崖之胜。又十里为齐云岩,俯瞰大溪,右为狮子岩,其高处为百丈岩,岩趾峭削,鸟道萦纡,人迹罕到。其相近者又有甘露岩,石门天成,一径如线,飞瀑千尺,垂岩而下,称绝胜云。○钟石山在县北十五里,形如覆钟,周围壁立。其上坦平,下临清溪,高可百尺,缘崖为径。《志》云:县东北数里有旗山,势如展旗,延袤五里,余与炉峰山对峙。西麓有栖真岩,盖县之来山也。相近又有古灵山,圆下锐上,高百余丈。其东北一里有风石寨,北有神仙岩。  凤栖山县西四十里。一名黄西山,峭石壁立,鸟道羊肠,萦纡以登。南麓有池,广数顷,甚深。两旁崖石峭立,筏乃可渡,至则旷然平野,可居数百家。昔人尝避地于此,今涸为田。又有南会岩,三石鼎立,旁有数岩,俱有小径可登。上有流泉、竹木之胜,一名南会山。又有帘山,在县西二十里,高广十余里,石崖壁立,林木苍翠,宛如帘幕。县西四十余里又有蓬源山,高六七里,延袤十余里。○薯山,在县北三十里,其南有鸡笼障,西曰龙门寨。又南石山,在县东北三十里,石皆南向,上有寨,下有龙井,周围峭壁,山南有石穴,人不可到。《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兰台山,其北为挽舟岭,嵯峨千丈,延袤十有三里,必牵挽而后可登,如挽舟上滩然。南有二石对峙,曰三门岭,亦曰三门寨。寨北有西岩,一名宝云岩,亦曰彩云岩,山盖与建宁县接界。  金铙山县西七十里。亦名大历山,一名大戈山,跨建宁、宁化、泰宁三县界,有八十四面,周四百余里。《九域志》:越王无诸游猎,遗金铙于此,因名。有石燕岩,深广多泉石之胜。又有华盖岩,石磴萦回而上,上有池,谓之仙塘。旁有黄杨坪,龙潭在焉,溉田可千亩,亦曰龙平潭。又有王仙峰及玉龙峰。《志》云:山以名胜称者,凡十有八处。又大坳山,在县西六十里,延袤十里,峭石壁立,岩洞幽深,人迹罕到,可以避难。中有葛家崆岩、圣公岩、际?岩,险僻可置寨。正统间,沙寇作乱,居民多避于此。○天台山,在县西六十五里,四峰并耸,状如宝盖,高千余丈,盘结三十余里。上有池,池北有双人石,以形似名也。又石仙山,在县西南六十余里。其南为金鸡嶂,一名鸡笼山,以山大而圆也。西曰罗洋嶂,一名阎王嶂,山高林深,人迹罕至。《志》云:县北十余里有大洋嶂,特立高耸,上有池,前有三峰。其东又有小坑嶂,即县治后山也。  阴山县东二十里。一名应山,盘礴十余里,有鸡笼寨。《志》云:县南数里有鼓楼山,跨将乐县界。山形方峻,若楼阁然。又有印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山北为藤岭,产藤,道出宁化县。相近为云盖山,山势峭拔,云气常蒙其顶,上有龙泉瀑布。○五龙山,在县北十五里,连邵武县之道峰山。大杉岭县西北二十里。路通江西建昌府,多产杉木。吴越时,遣兵屯戍于此。又九盘岭,在县西五十里,纡回九曲。《志》云:县西北六十里有茶花岭,广二十里。○峨眉峰,在县北五十里,周围数十里,高数千丈,类蜀之峨嵋。峰之左有三仙岩,泉石幽胜。岩前有三峰,状如笔架,峰之西即建宁县界。又七宝峰,在县西六十余里,高千丈,产金、银、铜、锡、朱石、黄连、甘草之属。世传越王游猎时憩此,宋为银场,后废。奸民多盗凿之,山遂崩ヌ。  ○大溪在县治南。其上源出宁化县境,流经建宁县,曰濉江。东流入县境,至县西南三十里之梅口,邵武县之三溪水合众溪来会焉,为双溪渡。又东过县治,迤逦而南,至县南五十里青洲渡。又东南合将乐县界竹洲溪,而为延平西溪之上源。《志》云:县境远近诸溪凡二十有八,皆流合于大溪。  二十四溪县西四十里。汇山?之水东出,有石山夹岸错立,??律周密,凡二十四曲,西南至梅口入大溪。又铺溪,在县南五十里,源出宁化县境。为柳洋水,北流二十里至合口滩入大溪。又瑞溪,在县西二十里,出峨嵋峰,流四十里入大溪。旁有瑞峰岩,因名。《志》云:县有龙安溪,源出县西南八十余里君子峰,流二十里,有善溪流合焉。又北会铺溪入于大溪。其善溪在县西南六十里,导建宁县境内之水,回环流合龙安溪。中有?弟潭,一名池潭,其深莫测,有旋涡,舟人病焉。○龙门溪,在县北四十里,出大杉岭,有钴?潭流合焉。经县东二十里,下流亦合大溪。  杉溪县北五十里。出茶花岭,经大杉岭下至县治北。又黄溪,在县东南五里,出将乐县界宝台山,西北流,经县东一里,与杉溪合,而汇为何潭,亦名龙潭。潭之下有滩,状如斗角,溪流至此,西山环拱,乃折而西,流三十余里达梅口,会于濉江,而邑之众水亦皆归焉。梅口有滩,曰火夹滩。乱石?岩,两旁石崖壁立,奔湍激浪,其声若雷,舟楫至此,最为艰阻,下流五里而为双溪渡。黄元实云:诸溪之水皆从石山中流出,至此,两岸开豁,桑麻沃衍,梅川市在焉。溪东接道人峰水,西与濉阳水合,复折而东,趋于剑津、平沙旷堤,雨涨则弥,霜凋则平,可舟航而不可舆梁,实汀、邵往来之冲。  ○梅口寨在县西梅口保。宋绍定五年,统领刘纯分忠武军于此,以镇罗源箸竹之寇,后废。又朱口寨,在县东三十里。宋绍定中设,元改为巡司,寻废。又石门隘,在县西五十里。又县北四十里,有澹子隘。五十里有茶花隘,以茶花岭名。旧俱为戍守处。《宋志》:县有螺漈金场、江源银场。○利沙桥,在县治南,跨大溪上,石址木梁,酾水为五道,宋元以来,历代修建。又安泰桥,在县东南五里,跨黄溪上,一名延福桥。洪武三十一年重建,后圮。万历初复建,改名迎恩桥,长四丈有奇。《志》云:桥东通邵武,南接建宁,往来孔道也。相近者又有隆兴桥,长二十余丈。  建宁县府西南二百四十五里。南至汀州府宁化县二百里,西至江西广昌县二百里,北至江西南丰县百五十里。晋绥成县地。唐垂拱中,为将乐县及抚州临川县地。乾符二年,置黄连镇于此。五年,镇人陈岩以镇兵御黄巢,因表为义宁军。五代时,南唐罢为永安镇,又改为永安场。宋建隆元年,南唐升为建宁县,属建州。太平兴国五年,改属邵武军。咸淳二年始城之。明弘治四年,因旧址改拓。正德中,复营缮。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五十二里。  ○绥城废县县治西南三里。晋义熙中,析邵武县地置绥成县。刘宋因之,属建安郡。或云吴永安三年置绥安县,义熙初改曰绥成。误。《晋志》无绥安县也。齐梁仍为绥成县。隋废。唐武德四年,复置绥城县,隶建州。贞观三年,省入邵武县。垂拱四年,以绥城故地属将乐县及江西临川县。乾符二年,分故绥城地为归化、黄连二镇,而以旧治为黄连镇,南唐曰永安镇。宋建隆初,升镇为建宁县,移县治于今所云。  ○凤山县治西。山分三支,状若翔凤。又西有西山,形势耸拔,上有战坪。相传南唐取建州,宋齐丘督战其上。北连平山,山顶平坦,容百余人。又县治东有东山,一名何山。下有何潭,环绕县治。○金铙山,在县南二十里,接泰宁、宁化二县界。其在县境者有东西岩,屹然并峙。相传旧有巨藤,交亘成桥,可通往来。寇乱,邑人多避兵于此。后藤绝而路隔。其跨县南数里者,曰长岭山。曲折起伏,横亘数里。余详见泰宁县。  望君楼山县西四十里。峰峦秀丽,层叠如楼阁,若人凝立而諭望,一名圣峰山。又严峰山,在县西六十里,脉接江西广昌县,两峰双立,南北对峙。相近者曰云盖山,山势高耸,时有云气覆之,石岩悬绝,泻瀑如练,亦接广昌县。○宝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厥土白壤,宜陶。蓝溪经其下。有坪曰桐树坪,地势平衍,上多桐树。又龙归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山势蜿蜒若龙,其木多漆。  百丈岭县北三十里。岭极高峻,乃江、闽分界处。鸟道悬绝,旧传越王无诸常筑台于此。蓝溪出焉,南流入濉江。又蟠湖岭,在县西北七十里,接江西南丰县界。上有湖,潴水不涸。东有大峰,高五百丈。又有小峰,高二百丈。○濉江在县治南。本名绥江,以绥城县名,后讹绥为濉也。俗名大溪,出宁化县界中顺山。经县南五十里,亦曰宁溪。又东北流至此,曰濉江。又东流七十里,有金鼎滩,乱石险?厄,湍水冲激,中有一石如鼎。又东北入泰宁县界。《志》云,县东南二里有洛阳溪,源出金铙山,北流入大溪中有滩,曰金滩。又有都溪,出云盖山,东南流入濉江。县境诸溪凡十有七,俱汇入濉江。○桃源溪,在县西南二十里金铙山下,亦曰西源。众山环秀,溪潴其中,绕流三级,谓之陈家漈,亦曰三层漈。居民百余家,拟于桃源,导流北入濉江。又九流漈,在县东北七十里,流为楚溪,中有黄澜滩,东入泰宁县界,会于大溪。  ○西安镇县西四十里。宋置西安寨,在县西六十里。元改为巡司。明洪武三年,迁于今所。○罗汉寨,在县城北。宋乾道四年,群寇何白旗作乱,张浚请设兵置寨于此。又永平寨,在县西六十余里,旧名罗源箸竹,寇区也。宋绍定五年置寨。又军口寨,在县东南四十里,亦宋绍定五年置。元改巡司。县东南五里又有将屯寨,亦宋置。为屯戍处。相近有地名巢隔,相传唐陈岩率民兵御黄巢,使隔绝不能进,因名。后皆废。  洛阳驿县东南二十五里。又有都溪驿,在县西三十里。今俱废。《明志》:县西熊家岭有绥城驿。县东有凤山驿。县治北有濉江驿。皆宋元时置。明初废。《宋志》:县有龙门等三银场。○镇安桥在城东,宋绍定初建,垒石为址者凡七。自元以后,屡经修建,长二十余丈。  附见:  邵武卫府治东南。洪武初,改元邵汀万户府置。卷九十九 福建五  ◇泉州府东至海百二十里,南至海百有三里,西南至漳州府二百七十里,西至汀州府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延平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兴化府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二百五十五里,至京师七千二百五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周闽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属晋安郡。宋、齐因之。梁天监中,析置南安郡治晋安县。隋平陈,郡废属泉州时泉州治闽县。大业初,属建安郡。唐武德五年,置丰州治南安县。贞观初,并入泉州。圣历二年,置武荣州治南安。三年,州废,还属泉州。久视元年,复置。景云二年,改为泉州改故泉州为闽州,而以武荣州为泉州。开元中,始治晋江。天宝初,曰清源郡。乾元初,复曰泉州。五代时,属于王闽,后属于南唐石晋开运二年,南唐得泉州地。三年,南唐置清源节度使,以授留从效。宋仍曰泉州亦曰清源郡。乾德初,改清源军曰平海军。元曰泉州路福建行省尝置于此。今详见前福州府。明初,曰泉州府,领县七。今因之。  府倚山为险,滨海称雄,北奠吴会之藩篱,西连岭粤之唇齿。一有不虞,不惟八闽数州同忧共患而已。盖水陆异用,战守殊趣,一隅之地,而千里之形在焉。论泉南者,第谓其土膏民沃,华实所资,抑末矣。晋江县附郭。晋为晋安县地。隋为南安县地。唐开元八年,始析置晋江县,为泉州治。今编户百二十九里。  ○刺桐城即府城。以昔时城下多植刺桐树而名。《志》云:郡旧有衙城、子城、罗城、翼城。内外有濠,舟楫可通。城市岁久类多堙废。衙城在子城内,相传留从效所筑。子城则唐天?中王审知所筑也。罗城亦留从效所筑。子城周三里有奇,罗城周二十三里有奇。宋太平兴国二年,陈洪进挈地归朝,诏三城皆隳坏。宣和以后,复葺旧址。嘉定四年,始大加修治。绍定三年,郡守游九功于罗城之南筑翼城,?石二里有奇。元至正十二年,以四方盗起,监郡偰玉立议寻故址增筑,乃拓罗城、翼城而一之,周三十里有奇。城在五代时名葫芦城,以城不正方也,改筑,后象其形曰鲤鱼城。明洪武初增筑。累朝复相继修葺。至万历中,地震,城圮,益加营缮。城内有濠,颇深广,潆洄三面,独东北阻山麓无濠。濠本在城外,元末拓城,城南濠因入城中。城有陆门六,水门一,隆庆二年,增为三。周广皆因元旧。  ○泉山府城东北八里。一名清源山,一名北山,一名齐云山。周围四十里,横跨十余里,高数千仞,郡之主山也。《寰宇记》:泉山以山有孔泉而名。朱买臣谓东越王居保泉山,即此。山多石,泉出石窍中,故曰孔泉。上多岩洞诸胜,其得名者凡三十六处,而尤著者曰清源洞。《郡志》:泉山上起三峰,俗名三台。中峰有清源洞,一名纯阳洞,登其巅,可尽一郡之胜。俗谓东瓯王避汉兵处,误也。其左右二峰俱高秀,层岩稠叠,达于郡治。有事时,清源为攻守要地矣。又凰山在泉山南,山回拱如飞舞,一名皇绩山。嘉靖三十七年,倭贼掠凰山、清源山,犯南安。明年,复由此入犯。○双阳山,在府北四十里,泉山来脉也。两峰并峙,曰大阳、小阳,在南安县则谓之朋山,在永春县则谓之双髻山。盖山接三县界,各以形似名。又五洋山,在府北五十里,高顶中有田千亩。宋时有五姓居此,今讹五为吴。有小髻洞,可以避兵。山麓又有清水岩。紫帽山府西南五里。山高峻,常有紫云覆其顶,因名。中有甘泉,味最胜。《志》云:环山凡十二峰,而二峰尤高。左峰之阴有金粟洞,右峰之顶有凌霄塔,与泉山南北对峙,为郡之案山。又狮山,在府南十里,一名峰山。相传昔人置峰寨处。又南为行辇山,俗曰下辇。○罗裳山,在府南三十里,其东有玉髻峰。又南十里曰灵源山,蜿蜒数十里,高出东南诸峰。上有灵泉,大旱不竭,一名太平山,以山顶平正也。亦曰吴山。《志》云:山西北麓有吴明宫,亦曰吴明山,昔有吴氏隐于此,后人为宫以祀之。又有石曰望江石,南瞰大海外,如在眉睫,绝顶又有紫霞峰。  宝盖山府东南四十五里。一名大孤山。绝顶有石塔,宏壮突兀,出于云表,商舶以为抵岸之标。半山有虎岫岩,东南跨海。又有玉泉井,在石塔下,随海潮汐以为盈缩。相近者曰金鞍山,亦名小孤山。○金钗山,在府南三十里。两峰延袤数百丈,如钗股然。今浯屿水寨移置于此。有六胜塔,颇壮丽。相接者曰石湖山。  洋屿府西南十里。四围田畴数百顷,屿突起其中。又岱屿,在府东南六十里,突起海中,介于石湖、北镇两山之间。《志》云:岱屿相连者为白屿,耸出江中,为洛阳、圣姑、北镇、石湖诸港湍流分汇之处。而左右多沉沙,迁徙不常,屡为商舶患。又乌屿,在府东北二十里,四面潮水环绕。民居辐辏,旧有石路,潮至则没,行者病之。宋宝?中,始作桥以通往来,人以为便。  彭湖屿在府东南海中。山形平衍,东西约十五里,南北约二十里,周围小屿颇多。自府城东出海,舟行三日可至。又有东西二碇山,亦在海中。自东碇开洋,一日夜可至。其海水号彭湖沟水,分东西流。西达漳泉,东达吕宋。《海防考》:隋开皇中,尝遣虎贲陈棱略彭湖地。其屿屹立巨浸中,环岛三十有六,如排衙。居民以苫茅为庐舍,推年大者为长,以畋渔为业。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间,各?耳为记。《元志》云:三十六岛,巨细相间,坡陇相望,有七澳居其间,大约有土无木,土瘠不宜禾稼。产胡麻、菜豆,山羊尤多。居人煮海为盐,酿秣为酒,采鱼虾螺蛤以佐食。土商兴贩,以广其利,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为泉外府。至元末,置巡司于此。明初洪武五年,汤信国经略海上,以岛民叛服难信,议徙之于近郭。二十年,尽徙屿民,废巡司而墟其地。继而不逞者潜聚其中,倭奴往来停泊取水,亦必经此。嘉隆以后,海寇曾壹本等屡啸聚为寇,官兵大举,始讨平之。万历二十年,倭犯朝鲜,哨者云将侵鸡笼、淡水。鸡笼密迩彭湖,于是议设兵戍险。二十五年,增设游兵,春冬汛守。四十五年,倭入犯龙门港,遂有长戍之令,兼增冲锋游兵,以厚其势。其地环衍可二百余里,三十六屿之胜,盖清漳、温陵二郡之门户。但地斥卤,水咸涩,常燠多风,稼穑差艰耳。屿之正中曰娘宫屿。从西屿入,二十里为茶盘,又十里为进屿,即娘宫屿矣。波平浪息,无淜奔激射之势,其状如湖,因曰彭湖。湖面宽转可里许,深稳可泊,遇南北风,我舟汛守皆顿其中。夷人往往窥伺,以为窟穴。面为案山,右为西安,各置小城,列铳其中,以为戍守,名曰铳城。又左为风柜,夷人尝筑铳城于此。山略高至七八尺,夷拗其中,上垒土,若雉堞。日后毁其城,仍分军戍守,与案山、西安相犄角。东为莳上澳、猪母、落水,最当东南之冲。寇从东南来者,遇风辄寄泊焉。由陆趋娘宫三十余里,旧有舟师戍守,后又筑铳城以防横突。又东向为钻管港、林投仔、龙门、青螺诸澳。龙门有原泉,旧为居民聚落。万历三十五年,倭流劫大金,所余船突犯泊此屿。西为西屿头,正夷寇出入之道。有果叶澳,泉甚冽可饮。稍北为竹篙湾。又西为?仔员。又西北为丁字门、水吼门,非乘潮舟,不得出入。皆设水陆兵戍守。屿北为北山墩,有北太武,稍卑为赤嵌。循港而进,越一澳区,为镇海港,累城于此。又西北为吉贝屿,沿海诸山,乱石森列,港道迂曲,非练熟舵梢,不能驾舟也。又北太武与中墩,称两太武,俱湖中最高处,便于??望。娘宫稍后二里有稳澳山,颇纡坦。自万历三十七年,红夷一舟阑入彭湖,久之乃去。天启二年六月,有高文律者,乘戍兵单弱,以十余船突据彭岛,遂因山为城,环海为池,破浪长驱,肆毒于漳泉沿海一带,要求互市,欲如粤东香山澳夷例。总兵俞咨皋者,用间移红夷于北港,乃得复彭湖。议于稳澳山开筑城基,通用大石垒砌,高丈有七,厚丈有八。东西南共留三门,直北设铳台一座,内盖衙宇营房,凿井一口,戍守于此,以控制娘宫。然议者谓彭湖为漳泉之门户,而北港即彭湖之唇齿,失北港则唇亡而齿寒,不特彭湖可虑,漳泉亦可忧也。北港盖在彭湖之东南,亦谓之台湾。天启以后,皆为红夷所据。  ○海府东南八十三里。府境群川毕达于此。旧《志》:自城东海道正东行,二日至高华屿。又二日至广东方舆纪要叙  广东,在南服最为完固。地皆沃衍,耕耨以时,鱼盐之饶,市舶之利,资用易足也。诚于无事时修完险阻,积谷训兵,有事则越横浦以徇豫章,出湟溪以问南郡。东略七闽,通扬越之舟车;西极两江,用獞犭?之弓矢。且也放乎南海风帆,顷刻击楫江津,扬ぎ淮渚,无不可为也。岂坐老于重山巨浸间哉?或曰:“广东以守则有余,以攻则不足也。昔者任嚣谓尉陀曰:南海僻远,东西数千里,此亦一州主也,可以立国。陀用其言而有国者数十年。五代时,刘岩承父兄之业,擅有岭南,享国者亦且四世。此善守之明验也。卢循、徐道覆自岭南图江东而败萧勃,自岭南图豫章而败欧阳纥,未越岭南而败王仲宣,欲以岭南复陈而败。文天祥、张世杰欲以岭南存宋而败。此议战而不议守之过矣。”余曰:“战与守各以其时耳。当守而不知守,以一隅之地而冀争雄于天下,其至于覆亡也,宜也。当战而不知战,使数郡以外尽为他人之幅员,而犹冀人之不为我患,其可得乎?从来有事于一方者,必当审天下之大势。不审天下之势而漫应之,战与守虽异,而其至于败亡则一也。尉陀受任嚣之命,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夫刘、项相争,中国扰乱,此可战之时也。而陀乃聚兵自守者,陀新尉南海,众心未一,欲先固根本而后从事于外耳。汉既定天下,急封吴芮以长沙,所以塞岭南之口也,陀遂不敢与抗。及吕后乱政,陀始自尊为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吕后亡而陀兵亦罢矣,陀亦智矣哉!夫陀固未尝一日而忘用兵也。观其初行尉事,即击并桂林、象郡,其后地益斥,东西且万余里。使当可乘之时,其遂无意于中国哉?刘岩据岭南不能为北出计者,以湖南扼其吭也。及湖南覆败,此岭南得志之时矣。乃仅西取昭、桂,北并郴、连,为固圉计者,刘晟非远略之主也。嗟夫!卢循、徐道覆海上逋逃耳,一旦陷番禺,陷始兴,晋力未能讨也。及循犯长沙而北,道覆犯南康、庐陵、豫章而北,顺流长驱直指建康,建康几殆。其终于无成者,以卢循畏葸不尽用道覆之谋耳,非广州之不足用也。唐末,黄巢转辗残掠窜入广南,既而北还,扰荆湖,祸江淮,残汝洛,陷长安。陵寝陆沉,乘舆播越,广南非其厉阶乎?萧勃、欧阳纥本皆庸才,举措周章,适以自毙。王仲宣内无根本之固,外无强大之援,仓卒举事,旋以溃散。宋之末造,奔亡不给,假息无途,岂能与全盛之敌抗哉?夫时势所在,得人以乘之,则起于草泽可以转移六合也。时势既去,则关河虽险,不遑保矣,何必岭海之间能亡人国哉?且不闻陈霸先之初起乎?霸先之初,不过始兴相耳。乘侯景之乱,起兵北伐,克平大憝,卒成帝业,惟其时也。否则,?柯、漓水、横浦、桂阳并会番禺,而南越亡矣。拔昭、贺,克英、韶,进屯双女山,而南汉亡矣。岂有力足以定中原,而独置岭南于度外者?明初王师至东莞,何真遂以迎降也。盖岭南当中原多故时,进不能以有为,退犹可以自立。及纷纭既定,必难久存矣。善乎徐道覆之言曰:本住岭外,岂欲以此传之子孙哉?夫岭外之不可以传子孙也,道覆且能知之也。然则守诚不易言也。又吾闻岭南之势在于岭北。徐道覆谓卢循,刘裕若有将屯豫章,遣诸将率锐师过岭,恐君不能当也。高骈以黄巢在广南,请遣兵于郴州守险,又分兵于循、潮邀遮,而身帅重兵于大庾岭趋广州。潘美伐南汉,先拔郴州,又拔道州,盖所以夺其上游也。至于大海在南,上接三江,东西便利。刘裕方与卢循相持于豫章、浔阳间,水师已自海道袭番禺,倾其巢穴矣。唐咸通中,安南为南诏所陷,诸道兵屯聚岭南、江西、湖南,馈运皆溯湘江、漓水而至,劳费艰阻。润州人陈?石者,请自福建运米泛海,不一月至广州,军食以足。近时岛倭为患,往往由浙闽海道阑入岭南,故岭南之海防颇密。夫吾以全军下桂阳,略长沙,则当以奇兵出海道,越闽浙,问江淮矣。”或又曰:“下桂阳,何如出南康?”夫以南康较桂阳更为艰阻。出豫章而溯江沱,何如越长沙而震汉沔?相时而动,固有以矣。若夫假道桂州,浮湘而下,又逾岭之西道也。或后或先,用奇用正,时哉时哉!又可得而?俞度之哉?卷一百 广东一  《禹贡》扬州徼外地。三代时为蛮夷国或谓之雕题。题,额也。《礼·王制》:南方曰雕题。又《山海经》有离耳、雕题之国。楚《离骚》有玄国之南裔。或曰:今海南琼州府是其地。后为百越地,亦曰扬越《国策》:吴起为楚悼王相,攻扬越。《史记》起本传作南平百越。孔氏曰:越在扬州南境,故曰扬越。其在天文,则牵牛、婺女之分野。秦并天下,置南海等郡,亦谓之南越《秦本纪》:始皇三十年,略取陆梁地,为南海、桂林、象郡,以适遣戍。三十四年,又谪人筑南越地,又设南海尉以董之,所谓东南一尉也。孔氏曰: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史记》南越,班固作南粤。粤,即越也。今人多以两广为粤,闽浙为越矣。秦末,赵陀王其地。汉元鼎六年,讨平之,寻置交趾刺史。后汉因之汉刺史无常治。王范《交广春秋》:汉初,交州治羸?娄。元封五年,移治苍梧广信县。建安十五年,复徙番禺。沈约曰:汉交趾刺史治龙编。建安八年,改曰交州,治广信。十六年,徙治番禺。三国吴黄武五年,析置广州,治番禺,而交州还治龙编。其后以交州并入广州。永安七年,仍置广州,治番禺。广信,今广西苍梧县。羸?娄、龙编,今俱见安南境内。三国吴分交州立广州详见上。晋因之。宋又分置越州泰始七年,置治临漳,即今廉州府治合浦县。齐、梁因之梁大同以后,置州益多,无复古制。隋亦属扬州部。大业末,属于萧铣。唐讨平之。贞观初,置岭南道治广州。开元中曰岭南节度。咸通二年,分为岭南东道。五代时,属于南汉。宋淳化四年,为广南路。至道三年,分为广南东路。元置广东道及海北海南道宣慰等司广东道治广州,海南海北道治雷州,隶江西行省。明洪武九年,改置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直隶州一、属州七、属县七十六总为里四千二十八,夏秋二税大约一百一万七千七百七十二石有奇,而诸司卫所参列其中。今仍为广东布政使司。◇广州府属州一 县十五  南海县附郭  番禺县附郭  顺德县  东莞县  新安县三水县  增城县  龙门县  香山县  新会县  新宁县  从化县清远县  连州领县二阳山县  连山县  ◇肇庆府属州一 县十  高要县附郭  高明县  四会县  广宁县  新兴县阳春县  阳江县  恩平县德庆州领县二  封川县  开建县  直隶◇罗定州属县二  东安县  西宁县  ◇韶州府属县六  曲江县附郭  英德县  乐昌县  仁化县  乳源县翁源县  ◇南雄府属县二  保昌县附郭  始兴县  ◇惠州府属县十  归善县附郭  博罗县  长宁县  永安县  海丰县龙川县  长乐县  兴宁县  河源县  和平县  ◇潮州府属县十一  海阳县附郭  潮阳县  揭阳县  程乡县  饶平县惠来县  大埔县  平远县  普宁县  澄海县  镇平县  ◇高州府属州一 县五  茂名县附郭  电白县  信宜县化州领县二  吴川县  石城县  ◇雷州府属县三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