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读史方舆纪要-26

作者:顾祖禹 字数:74775 更新:2023-10-08 23:01:06

愚溪府西一里。源出府南百五里之鸦山,北流经此,东入潇水。本名冉溪,唐柳宗元改今名。今有愚溪河泊所。又府东七十里有黄溪,府北九十里有高溪,柳宗元所谓永之胜也。  石马潭府北十五里湘水中。又钴?潭,在西山西麓,冉溪所汇也。潭之西为小丘,小丘之西为小石潭,皆以宗元得名。○袁家渴,在潇江浒朝阳岩东南。宗元云: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渴之西南为石渠,渠之西北曰石涧云。垂幔滩在府西南。绵亘百里,枕湘江之岸,峭壁倚空,遥望如帷幔之状。又石牌滩,在府北四十里,石皆片断,连缀如牌筏然。又烟塘,在府东北百余里,皆湘江所经也。《志》云:府东十里有蒲州,枕潇水旁。  ○湘口关府北十里,潇、湘二水合流处也。今为湘口驿。《会典》有湘口水驿。又大桥关,在府北六十里。府西北又有黑石关,俱永州卫官兵戍守。○东乡垒,在府西南。明初,杨?围永州,元广西兵来援,驻东乡,倚湘水列营,?击败之,即此。  雷石镇府南六十里,当道州之泷水口。唐置镇于此。或曰今府南有龙虎关,为戍守要地,即雷石镇矣。又顺化镇,在府东六十里,五代时置镇,宋改为顺化驿,今废。又杉木镇置于杉木岭,鸣水镇置于鸣水岭,皆五代时置。○高溪市,在府北七十里,向有巡司戍守。隆庆四年,改黄阳堡巡司。其相近者曰方潋驿。皆滨湘江。  驰道府东八十里。阔五丈余,类今之河道。《史记》秦始皇命天下修驰道,以备游幸。此其旧迹也。又府东八十里有朱砂坑,为历代采砂之处,今绝。祁阳县府北百里。东至衡州府常宁县百二十里。汉泉陵县地。三国吴置祁阳县,属零陵郡。晋因之。宋泰始初,改属湘东郡,五年复旧。齐、梁因之。隋并入零陵县。唐武德四年,复置。贞观初省。四年,仍置祁阳县,属永州。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祁阳旧城县东北九十里。刘?句曰:吴初置县于此。隋废。唐移于八台。又永昌废县,在县西八十里,三国吴析泉陵县置,属零陵郡。宋以后因之。隋省入零陵县。○祁山县北十五里。山高峻,远望如城壁,县因以名。其北五里为金华山,高数千仞,为祁山华盖。又北有东江石山,层岩叠嶂,称为奇胜。○乌符山,在县北六十里,县之望山也。元成宗时,湖南盗詹一仔作乱,左丞刘国杰讨破之,降其余众,相要地为三屯,衡曰清化,永曰乌符,武冈曰白苍,选众耕屯,使贼不得为巢穴,境内宁息,即此乌符山也。  四望山县西南百二十里,高可望衡、邵、永、道四郡。元成宗时,盗詹一仔啸聚四望山,久不能平,寻为刘国杰所破,即此。○排城山,在县西北七里,岩壁如城。又半天罗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下有罗口,路甚险要。县西北九十里有石燕山,刘?句云:石燕冈出石燕充贡,在祁阳县西北百二十里。即此山也。  白鹤山县东北三十里。一名白鹤岭。旧《经》云:山南接九疑,北连衡岳,数峰卓峙,岩壑幽深,郡境名山也。又万罗山,在县东七里,以万山罗列而名。又长流山,在县南十里。其相接者为花山、白竹、双童诸山,皆高耸环峙。县东南三十里又有三台山,三山连属。  熊罴岭县北三十里。岩壑深邃,相传熊罴所居,一名黄罴岭。又云头岭,在县东五十里,以上凌云汉而名。○栖真岩,在县北三十里,上容千人,内一窍通明出泉,可灌田。又翠岩,在县东二里,宋岳武穆尝提兵经此。县西十五里又有铁板岩,前有铁门,深二三里,后有洞水,常不竭。  ○湘水县东二十里。自零陵北流入界,经县南洛溪,合众流注之。又东北入衡州府常宁县境,江滨多滩碛,其最著者为县东二十二里之三门滩。○祁水,在县治北。源出宝庆府邵阳县界,地名余溪。东北流九十里经此,又东入湘水,一名小东江。又白水,在县东六十里,出县东南二百里白水山下,流入湘水。  浯溪县南五里。山溪诸水汇流于此,称为奇胜,流入湘江。唐元结自道州归,爱其山川,遂家于此。今浯溪摩崖碑,结所撰《中兴颂》也。又三江,在县东七十里,西入湘水。《志》云:县东北有白河江,又有清江,流合白河江,同注湘水。  ○白水市县东六十里。又东四十里为归阳市,下临归阳渡,归阳驿亦置于此。又江湘市,在县北六十里。又北四十里为永隆太平市。已上俱有巡司戍守。○三吾驿,在县东十五里。县东百里为归阳驿。《会典》:县有排山驿,嘉靖十七年,以道州之潇南驿移改于此。又大营废驿,在县北五十里,岳武穆尝驻兵于此。今为大营铺。《志》云:县北二十里有乐山镇,宋置寨于此。熙宁六年,废为镇。又雷坛,在县西七里,其地山岩高数十丈,可容百余人。洞南有石门,又南数十步,石岩通窍,泉涌其下,昔尝建道观于此,因名。  东安县府西九十里。西南至广西全州百三十里,西北至宝庆府新宁县百六十里。本零陵县之东安驿。五代时,马氏置东安场。宋雍熙初,升为县,属永州。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八里。○高山县西一里。上有幽岩深邃。又西四里为赤石山。○八十四度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山势重复,流水萦纡,经此山者,凡八十四渡。  诸葛岭县南五十里。《志》云:先主牧荆州,遣武侯督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赋,曾屯驻于此,因名。又石坑岭,在县东北八十里,驿路所经,坑坎崎岖。又狮子岭,在县东五十里,亦驿路所经也。○豹虎岩,在县北四十里,深险可避兵。又九龙岩,在县北百里,山形陡起,奇石错立。又县西十里有赤壁岩。  ○湘江县东南五十里。自广西全州流入界,中多滩险,又东北入零陵县境。○卢洪江,在县东北一里。源出九龙岩西,东南流,出江口入湘。清溪在县南。源出县西二十里之舜岭,经县西北,又绕流至县南,东流四十里入湘水,即永湘口也。又县东北有?水,亦流入清溪,俗谓之清溪江。《志》云:县北七十里有南江,百七十里有龙合江,东北八十里有西江,俱注卢洪江,入湘水。又县东二十里有白牙江,又东二十里有石期江,西北又有夏丰江,下流俱入湘水。○定田泉,在县西二十五里,源有五窍,溉田甚众,因名。  ○卢洪市县东南百里。有巡司及结陂市巡司,今俱革。又有石期驿,在县东南四十里。  附见:  永州卫在府治西。洪武初建,领千户等所。又守镇东安百户所,在东安县治西,洪武二十九年建,隶永州卫。今亦置永州卫。  道州府南一百五十里。东南至广东连州五百五十五里,西南至广西平乐府三百五十里,南至广西贺县二百五十里。  唐虞时有庳国地舜封象于此。春秋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初属长沙国,后属零陵郡。后汉因之。晋末,分零陵置营阳郡《晋志》曰:吴置营阳郡,后省,穆帝时又置。宋、齐因之。梁曰永阳郡,兼置营州。隋废郡,并营州入永州。唐武德四年,仍置营州。五年,改为南营州。贞观八年,又改曰道州。天宝初,亦曰江华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道州亦曰江华郡。元曰道州路。明初曰道州府。洪武九年,改为州,属永州府,以州治营道县省入编户三十五里,领县三。今仍旧。州接五岭之雄,挹九疑之秀,南控百越,北凑三湘,从道州而风驰于富川、临贺之郊,则两粤之藩篱尽决矣。○营浦废县今州治。汉置营浦县,属零陵郡。晋末,为营阳郡治。宋、齐因之。梁改置永阳郡。隋废郡,并县入永阳,因移永阳县来治。唐初,复置营州,改县为营道。天宝初,又改为弘道县。宋复为营道县。明初废。《城邑考》:州城宋淳熙中筑,元废,明初改筑于潇江北,弘治五年增修。周五里有奇,门五。  ○营道山州西北五十里。本名营阳山。唐初曰洪道,又改曰弘道。宋改为营道山。俗名龙山,以形若盘龙也。又营山,在州西四十五里,营水出焉。○宜山,在州北五十里,高峻盘纡。又北三十里曰上γ山,接永州界,山下水流洄γ,因名。又州西北二十五里有潇山,俯临大道,山下出泉,引流溉田。又垒山,在州西北五十里,亦接永州界,旧名永山。唐天宝初,改今名。州西北六十里又有白鸡山,山险阻,不可登。  蒋居山州南四十里,地名四眼桥。山势险阻,一名大尖岭,联络九疑、苍梧,至为深僻,苗蛮据为险阻,居民岁被其害。正德中,设滴水、靖边、周堂、中营四营于山上,以守要害。《志》曰:州东北里许有斌山,石峰耸秀,?崖奇特,为州之胜。○华岩,在州西十里有两岩对峙,一明一晦。又州西四十里,有穿岩,形如圆廪,中可容数万斛,东西两门通道,俨若城门。又有进贤岩,在州北三十里,石洞幽邃,泉自中出,沿磴而上,如楼阁然。  盘容洞在州南。五代周广顺三年,湖南道州盘容洞蛮酋盘崇聚众,自称盘容州都统,屡寇郴、道州。或曰洞即蒋居山深阻处。○营水在城西。源出营山,绕流六十里,与江华县之沱水合,经州城东北与宁远县之舜源水及潇水会,所谓三江口也。至零陵入湘水。○潇水,旧在州城北,自宁远县北流至此,与沱水会。又有泡水,在县西南八十里,东北流五十里与沱水合。《志》云:州西北七十里有下γ水,出上γ山,西流十里合上γ水,下流亦入于沱水。  濂溪在州西五十里营乐乡。有山曰安定,溪出山西石窦中。周茂叔先生所居也。溪水东流亦合沱水,至州东北宜阳乡,宜水出焉。上源诸水并会于此,谓之泷滩。水流石中,湍急曰泷也。自泷滩至庳亭,谓之入泷。至零陵界之泷白滩,谓之出泷。雷石镇当其口,泷名凡二十余。昔时春夏水氵?,漕运者多病之。宋嘉定中,太守林致祥命工沿泷凿山开道,涧水所限处,则为桥以济,自庳亭达永之雷石,遂为水陆通途云。又龙遥水,在州西北四十里,亦南流合于宜水。○左溪,在城东下津门外。又右溪,在城西营川门外。俱入于营水。二溪皆以元结名。  ○鼻亭州北七十里。旧有象祠。唐元和中,刺史薛伯高毁之。宋《类苑》云:道州、永州之间,有地名鼻亭,穷崖绝徼,非人迹可历,去两川各二百余里,舜封象于有庳。盖此地云。  镇南营在州南蒋居山下。嘉靖初建。又州西北有白鸡营,在白鸡山下。州西又有营乐营,在营乐乡,俱有官军戍守。○济川桥,在州南门外,南北跨绝,凡千五百余尺。宋嘉定中,为方舟三十有四,栉比连锁,横渡江面。后废。明初,复造浮梁,以济往来,亦谓之大浮桥。又州北六十里有麻滩驿。宁远县州东七十里。东至桂阳州蓝山县百十里。汉营道县地,属零陵郡。晋末属营阳郡。自宋以后皆因之。长寿二年,改曰武盛县。神龙初,复曰唐兴。天宝初,改曰延唐。五代梁初,马氏改为延昌县。唐同光初,复曰延唐。晋天福七年,改曰延喜县。宋仍属道州。乾德三年,改为宁远县。今城周四里,编户六十二里。  ○冷道城县东南四十里。汉县。晋末改属营阳郡,宋、齐因之。隋废入营道县。萧铣改置梁兴县。唐初更名唐兴。刘?句曰:隋废冷道县,于故城内置营道县,唐移营道于州郭内,因置唐兴县于此。吴氏曰:唐改梁兴曰唐兴,移治冷道故城,寻还旧治,即今县也。又大历城,在县北六十五里,亦冷道县地。唐大历二年,析延唐县置。刘?句曰:时湖南观察使常贯之请于道州东南二百二十里舂陵故城北十五里置县,因以大历为名,仍属道州。今里道似不同也。五代因之。宋乾德三年,废入宁远县。  舂陵城县北五十里。汉冷道县有舂陵乡。武帝封长沙定王子买为侯国,后迁于南阳。三国吴于此立舂陵县,属零陵郡。晋因之。宋、齐属营阳郡。隋省入营道县。  ○九疑山县南六十里。山有九峰,参差相峙,又有九溪出其下。详见名山九疑。○天门山,在县南四十里,平地直上百余丈,自下望之,迥若天门。  舂陵山县东北七十五里。五山相接,山势秀拔,舂陵水出焉。又大富山,在县东北五里。有大富洞,俗呼为黄马山。○玉?岩,在县南二十里古舜寺侧。汉哀帝时零陵郡文学奚景得玉?十二于舜祠后石室,因名。又斜岩,在县城南,古木苍烟,石田棋布,有窦围二丈许,深不可测。  ○舜源水县南六十里。出九疑山中舜源峰,流至县东,西折而北,至道州城外与沱水、潇水合流,至零陵入于湘。○潇水,在县北,源出九疑山,自县西引而北,合于舜源水。  舂水在县东北八十里。亦曰舂陵水。源出舂陵山,东流入桂阳州蓝山县界,下流至衡州府常宁县入于湘水。又县有都溪水,《水经注》:都溪水,出舂陵县西,县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皆会于其间,故云都溪。○冷水,在县西六十里。南出九疑山,北流经县西南,又北流入于营水,谓之冷口。  ○白面寨县北八十里。有巡司戍守。《志》云:县北又有太平营及扼蛮、永安、桂里、大阳等营,皆正德中置,为控御蛮犭?之所。又县南演口为演武营,其地滨江,山谷险邃。嘉靖中,置营于此,募兵戍守,以杜犭?患。又有望墩、振胆、大富、铜铃、勇敢、三斗、平定等七营,俱嘉靖中建。又有隆坪营,隆庆三年增置;逍遥、新田二营,万历二年增置。○荡寇将军垒,在县东六十里,南齐以李道辨为南道开拓南蛮大使,筑垒于此。  江华县州南七十里。东至广东连州三百十五里,南至广西贺县一百六十里。汉苍梧郡之冯乘县地。三国吴属临贺郡。晋因之。宋属临庆郡。齐仍属临贺郡。梁、陈因之。隋属永州。唐武德四年,析置江华县,属营州。贞观十七年,改属永州。上元二年,还属道州。文明初,改为营溪县。神龙初,复曰江华。今城周二里,编户四里。  ○冯乘城县西南三十里。汉县。孙吴以后因之。隋属永州。唐属贺州。宋省。今亦见广西富川县,盖境相接也。《志》云:县东北百二十里有施洞城。未知所据。○吴望山县南五十里。或曰秦人尝于此避乱,旧名秦山。孙权未建号时,山忽开洞穴,石有文采,权以为瑞。唐天宝中,改名吴望。上有秦岩。又冬冷山,在县南百二十里,接广西贺县界,山高广,多寒。又南四十里有半逢山,水出山中,至半泷与沱水合。○禾田山,在县东南一百七十五里,高险难升,旁多沃壤,岁尝丰。《志》云:县西三十五里有岑山,山小而峻。  白芒岭县西一里。《通典》:江华郡有?渚岭。今谓之白芒岭,五岭之一也。见前南连岭峤。○阳华岩,在县北七里回山南面,下有大岩。  ○沱水在县治东。源出九疑山石城峰,流至县别为二水,又十里复合为一水,北流入道州界。又?水水,在县东南,原出九疑山女英峰,流与沱水合。中多石,湍激有声,故名。○秦水,在县南,源出吴望山,东南流与冬冷水合。又有折水,出广西贺县界,东流四十里,合冬冷水。俱有灌溉之利,下流合于贺江。  ○锦田寨县东二百里。《宋志》:道州有杨梅、胜冈、锦田三寨。熙宁六年废。此即锦田故寨也。明初,置巡司于此。又县南六十里有锦冈镇巡司,百里有涛墟巡司,设兵戍守,以控扼蛮犭?。隆庆四年,改涛墟巡司为九疑鲁观巡司,属道州。《志》云:县境有营二十四,曰高寨、神仙、山爻、白芒、金鸡、车下隘、大关、平赖、得胜、永昌、虎威、豹韬、镇远、折冲、克敌、静南、镇中、矮岭、见龙、牛?监、富累、望高、大源、五里,是也。《舆程记》:高寨在县西南,去贺县二百二十里。似误。  永明县州西七十里。南至广西富川县百四十里,西至广西恭城县百五十里。汉零陵郡营浦县地。萧齐末,置营阳县。梁改曰永阳,属永阳郡。隋废郡,县属永州。唐初,属营州。贞观八年,省入营道县。天授二年,复置永阳县,属道州。天宝初,改为永明县。宋尝废县为镇,寻复旧。今城周二里,编户二十里。  ○营浦废县在县西。萧齐末置。隋移治故永阳郡。刘?句曰:隋末置营道县于州郭内,乃移永阳之名于州西南百十里,即故治也。《志》云:今县南有废县城,或以为唐所置永阳故县也。  ○限山县东五里。一名?山。《志》云:自都庞岭分支三十里,过县治后,东南隔潇水,若城墉之限。往时路沿山下,寻圮于江。江溢时,舟济者多覆溺之患。宋绍兴中,复凿山通道,人以为便。荆峡镇山县南八十里。两山对峙,中通小江,泄桃川、扶灵之水,实邑之关险。宋时设官镇守。熙宁中省,仍置寨兵屯戍。又南十里为荆子崤山,群山连亘如城,其断处若关锁然。南中有警,守此可以遏冲突。○青山,在县西六十里,其最高者曰天门。竹木蓊郁,四时尝青。又有层山,在县西南五里,其阴有层岩洞穴,高广数丈,涧出其中,横纡如带。又有石梁、石崖诸胜。《志》云:山有洞岩,中宽广,可容千人。或以为即层岩矣。  都庞岭县北五十里。杜佑曰:五岭之一也。东北连掩山,西南连荆峡镇。王象之曰:山之绝顶曰都逢,土人语讹曰庞也。一名永明岭。其南五里有回山,石壁峭绝。余见南连岭峤。  ○瀑带水在县北。《志》云:源出县北二十五里之神光遇廖山,其下流自高注下者为瀑水,平川顺流者为带水,同流异名。东北至东安县界,入湘水。○遨水,在县南,源出广西富川县之木马山,流经县界,东流注于湘水。  掩水在县城南。源出县西北三十里大掩山,有石掩穴口,因名。又有警水,出县西青山,本名青水。唐天宝中,改今名。东流合掩水,又东合江华县之斜水。《志》云:县北有瀑布水,源出县西北二十五里之三山岭。又有冻水,出县西北火焰岭,东流合古泽等水,下流皆会于潇水。又有桃川、扶灵二水,在县西南,流入富川县界,合于富江。  ○白象镇在县南。本白象堡。宋开宝三年,潘美伐南汉,自道州而进,次于白象。或作白霞,误也。向置巡司于此,今革。又桃川市,在县西南。县西又有白石墟,今皆置巡司于此。一作白面。《志》云:县有营十三,曰鹅山、道家、斗罡、岩口、靖西、石螺、土寨、小水、苫子、茶柘、养牛山、罡杨柳、义山,是也。旧皆为备御蛮犭?之所。《舆程志》:鹅山营,在县西北十里白鹅山下。小水营,在县南,又南去富川县七十里。又县西南有泊薮,去富川县百四十里,亦为戍守处。  附见:宁远卫在道州治西。洪武初,置道州守御千户所,寻改置今卫。又宁远县治西有守镇宁远左千户所。又江华县城南有守镇江华右千户所。亦有土城,周一里。俱洪武二十九年建。今亦置宁远卫。  琵琶守御千户所在永明县东南四十里。洪武二十九年置。有石城,周五里。西南至广西富川县百里。今亦置琵琶所。  桃川守御千户所在永明县西南四十里。洪武十四年置。土城周四里,有四门。亦曰桃川关。西南至广西恭城县七十里。今亦置桃川所。  守镇锦田千户所在江华县东二百里。洪武二十九年置。土城不及三里,门二。东去广东连州百二十里。以上三所,俱隶宁远卫。今亦置锦田所。◇宝庆府东至衡州府二百五十里,南至永州府三百里,西至靖州五百三十里,西北至辰州府六百里,东北至长沙府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五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十五里,至京师五千三百九十五里。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后汉属零陵郡。三国吴宝鼎初,分零陵北部都尉置邵陵郡。晋以后因之。梁为邵陵国。陈复为郡。隋废郡,属潭州。唐武德四年,置建州,寻改南梁州。贞观十年,又改邵州。天宝初,曰邵阳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晋天福中,马氏尝改曰敏州。宋仍曰邵州大观九年,赐郡名曰邵阳郡。宝庆初,升为宝庆府以理宗潜邸也。元曰宝庆路。明初,曰宝庆府,领州一、县四。今因之。  府东距洞庭,西连五岭,接九疑之形势,控三湘之上游,唇齿长沙,弹压蛮粤,亦湖南之冲要也。  邵阳县附郭。汉置昭陵县,属长沙国。武帝封长沙定王子重为洛阳侯。《括地志》云:即昭陵也。后汉属长沙郡。三国吴宝鼎元年,改昭陵曰邵陵,为郡治。晋以后因之。隋废郡,改县曰邵阳县,属潭州。唐复为邵州治。五代晋时曰敏政县,汉复旧。今编户四十六里。  ○昭阳城在府东五十里。后汉析昭陵县置昭阳县,属零陵郡。晋武改曰邵阳县,属邵陵郡。刘宋以后因之。隋废入邵陵县,因改邵陵曰邵阳。唐武德四年,于此置邵陵县。七年,复并入邵阳。《城邑考》:今郡城,洪武六年创筑。天顺中,重修。有门五,周九里有奇。  新城府东九十里。《志》云:三国吴置新城县,属邵陵郡。晋并入邵阳。又建兴废县,在府西。晋太康初置,属邵陵郡。宋、齐因之。隋废。《志》云:府北二里有建州城,郡旧治此。隋尝为建州治,唐移治水南,今府治是也。又境内有白公城,相传楚大夫白善所筑。未知所据。  ○龙山府东八十里。秀峰四出,望之面面相类,顶有龙池,泉如涌潮,分为二派,一入湘乡为涟水,一入邵阳为邵水。湘乡,今长沙府属县也。○洛阳山,在府东北五里,资、邵二水合流,其下有石室,深邃莫测,以汉洛阳侯重得名。《志》云:唐洛阳道士申泰芝居此,因名。似误。又府东有耶姜山,蒸水所出。  高霞山府南一百八十里。根盘永州、东安、祁阳界。又四望山,与高霞山相接,周回四十里,山极高峻。○石门山,在府北六十里。横亘数十里,两山相夹如门,为郡水口。又顿家山,在府北二百余里,抵辰州府溆浦县界。《志》云:县南五里有棋盘岭,相传诸葛武侯尝驻此,与客对奕云。  ○资水在府城北。自靖州绥宁县流经武冈州界,又东北流经府城北,合于邵水。又北流经新化县东而入长沙府安化县境。《禹贡》九江之一也。详见大川资水。○邵水,在府东,源出龙山,流经城北,合于资水。《志》云:昔时邵水自东而南,城居其北,故曰邵阳。唐时始移治水南。今城东邵水上有青龙桥,称雄胜。  茱萸滩府北四十里。资江水势险恶,昔人置铜柱于岸侧,以固牵挽,俗谓五十三滩、四十八滩,此其首也。亦名三百里滩。梁承圣末,西魏围江陵,邵陵太守刘?将兵入援,至三百里滩,为部曲宋文彻所杀。明初,杨?遣将取宝庆,败贼于茱萸滩,遂克其城。《志》云:府西四十里又有白羊滩、孔雀滩,皆资江所经,水势峻急。  彩塘在城东。溉田三千余亩。又城西三十里有野鸡塘,以石岸断处形似野鸡而名。  ○巨口关府北十里。又府东北五十里有白马关。又龙回镇,在府北八十里,今有巡司。又境内有白水、沙坪、永靖三堡,俱设官兵戍守。  十五寨《志》云:邵阳县有十五寨,宋初以蛮寇抄掠,命将讨平之,置寨戍守,曰武冈、真田、白沙、水竹、界冈、三堂、罗尾、盆溪、塘儿、古限、查木、新兴、安定、三门、砂口,环列县境,遗址犹存。新化县府北百八十里。东北至长沙府安化县百四十里,西南至辰州府溆浦县二百里。汉长沙国益阳县地。自晋以后,皆为蛮地。宋太平兴国中,发兵平大犭?洞,以其地置五寨。熙宁五年始置新化县,属邵州。今土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十四里。  ○新化旧城《志》云:在县北八十里。宋熙宁中,置新化县于白沙白石坪,或谓之白溪,旧县即其地也。绍兴中,移今治。又高平废县,在县南百里,三国吴置县,属邵陵郡。晋以后因之。隋省入邵阳县,今石脚里是其地。○武阳城,在县东北。《宋志》:熙宁五年,筑武阳、开峡二城,置新化县,隶邵州。是也。  ○梅山在县南五里。五代至宋初,梅山洞蛮屡为边患。蛮姓苏氏,不通中国,其地东接潭,南接邵,西接辰州,北接鼎、澧,最为强梗。熙宁五年,章?制置湖南,遂开梅山,悉降其众。吴致远《记》,曰:荆湖之间有两梅山,新化为上梅山,安化为下梅山,其山相通接云。余见长沙安化县。  牛栏山县南百里,为控扼之处。其相连者曰梅山、枫岭。又南三十里曰石槽山,崔嵬耸立,山半有瀑布、飞泉。宋章?开梅山时,道经山下。○熊胆山,在县北百里,多异兽,迤逦延袤,西接巴黔之界。下有青云洞,瀑布飞流,深不可测。文仙山县西二十里。相传晋高平令文斤得仙于此,一名文斤山。上有三峰,层峦峭绝,山半有石桥、石室、龙洞、双泉诸胜。《邑志》:县东一里有崇阳山,高峻甲于诸山。又县南五里有月照岩,石壁临江,形如初月。下为月塘,溉田甚溥。又县东十里有青峰岩,县南十里有马蹄岩,皆临资江。  ○资江县东南十里。自邵阳县流入境,又北入长沙府安化县界,经万山中,其间群溪环合,滩险鳞错,昔人所云三百里滩,县其中道也。今境内黄家诸滩以数十计,皆险急为患。  黄连溪县北二十里。县北六十里曰游溪,七十里曰白溪,八十里有株林、邓家等溪,百里有李溪;县南三十里有珂溪,九十五里有龙溪;县东二里有鲤鱼溪,十里有青峰溪;县西十五里有鼎溪,三十里有杨溪、辇溪,六十里有蓦溪,八十里有白水溪,皆有灌溉之利。下流悉入于资水。  ○苏溪镇县北百里。向设巡司,并置公馆于此,北达安化县。《志》云:县境有隘五:曰黄柔、樟木、石门、凿鼻、道田;有堡三:曰黎平、花桥、纸钱,皆有官兵戍守。又龙溪镇,在县南九十里,当往来孔道,亦置公馆于此。○五寨,在县境。《宋志》:新化有惜溪、柘溪、滕溪、深溪、云溪五寨,皆太平兴国中所置也。  城步县府西北百四十里。西至靖州绥宁县百三十里,北至辰州府溆浦县二百七十五里,南至广西全州二百六十里。宋武冈军及绥宁县地。熙宁六年,置城步寨于此。明初,为城步巡司。弘治十七年,始析置县,即故城步巡司为县治,属宝庆府。土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三里有奇。○南城《志》云:在县治南。相传诸葛武侯曾驻此,亦名诸葛城。一云城在县南二十里,误。○罗溪山县东十三里。有十八山相连。又县东二十里有楠木山,多楠木。县东三十五里又有巫山,以巫水所出也。又青角山,在县东百里,峰峦耸秀。○生风洞,在县北四十里,石路九曲,而进中宽平,容数百人。《志》云:县北有三十六峰,洞壑皆相通。  ○巫水在县东。源出巫山,分为三派,东经县东七十五里之威溪入于资江,西经城南之南江,又西经城西三十里之乌龙江,入靖州会同县之洪江。○真良水,在县东三十五里,经县城南与巫水合。《志》云:城南门外有蒋家渡,即巫水南江合流处。又石井水,在县东五十里石岭中,引流溉田,下流合于巫水。  ○连荷山隘在县境。《志》云:县当蛮洞隘口,有苗路四:曰风界,曰塔溪冲口,曰大右山,曰连荷山。又有大水洞苗路三:曰旧宅界溪山,曰斜头山,曰洞头山。俱有兵民戍守。  附见:  宝庆卫府治西。明初,置卫于长沙府益阳县。洪武六年,徙于此。城步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明初置。武冈州府西南二百八十里。东南至永州府二百里,南至广西桂林府四百里,西至靖州三百十里。  春秋时楚黔中地。秦属长沙郡。汉属零陵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邵陵郡。晋以后因之。隋属潭州。唐属邵州。宋初因之。熙宁五年,始升为武冈军。元曰武冈路。明初升为武冈府,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武冈县省入编户四十里,领县一。今仍为武冈州。  州接畛粤峤,连壤蛮獠;溪山环卫,有括囊之固;形胜雄远,得控驭之权,亦西南要地矣。  ○武冈废县今州治。汉都梁县地。晋太康初,祈置武冈县,属邵陵郡。宋、齐以后因之。隋省入邵阳县。唐初,置武攸县。唐武德四年,复曰武冈,属南梁州,寻属邵州。宋为武冈军治。元因之。明初,省。《城邑考》:州有旧垒,明初增筑。今城周四里有奇,门四。都梁城州东五里。汉县治此。武帝封长沙定王子遂为侯邑。后汉仍属零陵郡。三国吴属邵陵郡。晋以后因之。隋废入邵阳县。○夫夷城,在州东北百四十里。汉县,属零陵郡。武帝封长沙定王子义为侯邑。后汉仍属零陵郡。三国吴属邵陵郡。晋以后因之。隋废入邵阳县。○武冈山州北五里。《郡国志》:冈接武陵郡界,因名。郦道元曰:武冈县有左右二冈对峙,间可二里。后汉武陵蛮为汉所伐,来保此冈,因名武冈。一云东汉伐五溪蛮时,与民同保此山,故亦名同保山。唐元和中,黔巫蛮獠寇乱武冈,潭帅柳公绰招降之,勒铭于冈上。《志》云:山有同保岩,容数千人,昔时避兵处。  云山州南三十五里。山有七十一峰,《道书》以为第六十九福地。峰峦岩洞,奇胜不一,自麓至巅,盘回石磴几二十里。又金城山,在州东南五十里,《道书》以为第六十八福地。○宝方山,在州南五里,旧名资胜山,岩洞泉石,皆极胜。又州东南十五里有南山,山半有泉,溉田千顷。又连山,在州南十二里,峰峦连接,其上高平,昔人避兵处。  风门山州西四十里。极高峻,或以为即风阳山也。五代汉乾?二年,楚将徐进败蛮于风阳山,斩首五千级,即此。其相近者曰太源山,冈原平衍,泉流深阔,溉田甚广。○广福山,在州北三十里,山峰峻拔,石洞深邃。又望乡山,在州北百四十里,?岩高峻,界于辰沅。《志》云:州北百八十里有角尖山,山有二:曰大角尖、小角尖,其状如角,周围森耸,路通沅江。  都梁山州西百里。山高耸,泉流环绕,汉以此山名县。《名胜志》云:山在州东百三十里,似误。又竹坪,在州西南百八十里,高峻环绕,为州之胜。○唐纠山,在州西南百里。《汉志》注:都梁县有路山,资水所出。《水经注》云:即唐纠山也。今山接绥宁县界。  ○资水在州北。自靖州绥宁县流入界,又东北入邵阳县界。○都梁水,在州西南,源出都梁山,东北流,有夫夷水流合焉,经州北入邵阳县界,合于资水。《志》云:州城西有黄塘坡,即都梁水所汇也。引流溉田,凡四千余顷。  ○石羊关州东二十里。又州东百五十里有紫关,在紫阳山上,亦曰紫阳镇,有巡司戍守。○石门镇,在州南六十里。又州西北有蓼溪镇,俱有巡司。  硖口镇州北百四十里,亦曰四硖口,昔时戍守处也。《宋志》:武冈县有山塘等寨。熙宁六年废。元?四年,置赤水寨。绍兴元年,置神仙寨。崇宁二年,置通硖寨。大观元年,置硖口寨。元以后渐废。明初,置四硖口巡司于此。《志》云:州境有堡六:曰桐木,曰九溪,曰白仓,曰歇岭,曰太平,曰安乐,皆有官军戍守。新宁县州南九十里。东南至永州府东安县百六十里,南至广西全州百五十里。汉都梁县地。唐邵阳县地。宋绍兴二十五年,析置新宁县,属武冈军。今土城周二里余,编户六里有奇。○新宁旧城在县东四里金城村。宋绍兴中,于水头江北置新宁县,即此。明景泰初,迁县于今治。○樟木山县西南四十里,绵亘八十余里。下多犭?民,皆鸟语夷服,风化不通。或作ㄅ木山,误。又八十里山,在县南三十里。《志》云:山南北延袤几八十里,山麓南抵全州四十里,北抵县治亦四十里。石磴峻峭,俨若蜀道。宋隆兴十年,全州言,州密迩犭?峒,径途非一,如永州之东安,武冈军之新宁盆溪及八十里山,皆可径达,是也。盆溪,或以为即花溪山。金峰山县东五里。上有大小芙蓉岭,亦名大小金峰山。岭侧有飞瀑泉,四旁斗?,绝顶正平,可容数百人;有石屋户牖,皆天成。又花溪山,在县东南七十里,犭?獠环居其下,新寨水出焉。○九子岭,在县东七十里,上有九峰。又有啸岩,在县东百四十里,内宽广。寇乱时,居民避此,险不可攻,寇至望啸而去,因名。  ○夫夷水县南里许。源出广西全州界,流入境,下流会于都梁水。又新寨水,在县东南,出花溪山,流经县南石门洞,合于夫夷水。《志》云:县西十里有长湖,自都梁山发源汇流于此,东入夫夷水。  ○枫木岭关县东百二十里。旧为戍守处。又靖位镇,在县东北九十里,旧属武冈州,有巡司戍守。《志》云:县境邻接蛮犭?,时被劫掠。正德六年,调长沙、衡州二千户所于县城内,为哨守之备,后皆因之。○阳洞寨,在县西。《志》云武冈有阳洞蛮,与广西全州延洞蛮接,即其地也。  附见:  守御武冈千户所在武冈州治东北,隶靖州卫。  ◇辰州府东至常德府四百六十里,东南至宝庆府六百里,西至贵州镇远府六百六十里,北至永顺宣慰司三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里,至京师七千一十里。  《禹贡》荆州之域。本南蛮地,春秋时属楚。秦属黔中郡。汉为武陵郡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蜀之郊。晋以后,并属武陵郡。陈分置沅陵郡治沅陵县。《陈本纪》:天嘉元年,以武陵都尉所部六县为沅州,别置通宁郡,以刺史领太守,治都尉城。大建七年,改武州为沅州。按《水经注》:沅水自辰阳又东经沅陵县北,又东经沅陵县故治北都尉。府盖即旧治置。陈初,沅州、通宁郡皆治此。大建中,以武陵为沅州,以沅陵为沅陵郡也。隋废郡,置辰州。炀帝复为沅陵郡。唐又为辰州景云二年置都督府,开元二十七年罢。天宝初,曰卢溪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辰州亦曰卢溪郡。元为辰州路。明初,改曰辰州府,领州一,县六。今仍旧。  府控压群蛮,障蔽潭、朗,重冈复岭,带水萦纡,险要固塞之地也。《史记》:秦昭襄二十七年,使司马错、张若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三十年,蜀守若取江南为黔中郡,于是筑城置戍,控扼五溪。后汉初,五溪蛮为乱,刘尚讨之,不克。马援至临沅击破诸蛮。建武二十五年,宋均受群蛮降,而后武陵无事。唐景云中,增置都督府于辰州,岂非以咽喉溪洞故耶?宋熙宁中,章?经制荆湖,尽拓取群蛮地,而朗、澧之寇患息焉。明初,辰州境内群蛮及川、贵诸蛮相结煽乱,命胡海讨平之。数百年来,即有窃发者,亦疥癣矣。夫辰、沅之于荆、湖、川、贵,若犬牙然,绸缪未雨,固其所也。沅陵县附郭。汉县,属武陵郡。高后封长沙王芮子阳为侯邑。后汉仍为沅陵县。晋以后因之。陈为沅陵郡治。隋为辰州治。唐、宋因之。今编户五十八里。○黔中城府西二十二里。《括地志》:秦黔中郡治此。汉改黔中为武陵郡,移理义陵,今辰州溆浦县也。后汉移理临沅,今朗州治也。自隋以涪陵蛮地为黔州,而黔中之名始乱。秦汉之黔中,实在郡境。《城邑考》:辰州故城,宋隆兴中水涨城圮。明初因旧址改筑。成化七年,霖雨水浸,城复溃,因复增筑之。弘治以后,相继修葺。为门六,城周八里有奇。  酉阳城府西北百二十里。汉置酉阳县,属武陵郡,以在酉水之阳,因名。后汉因之。晋、宋以后,仍属武陵郡。隋废。又黔阳城,在府西北。孙吴置黔阳县,属武陵郡。晋、宋因之。萧梁时废。《水经注》:酉水北岸有黔阳县。○刘尚城,在府西南百三十五里。相传后汉建武中,尚征武陵蛮时所筑。今城虽废,犹足以控扼诸蛮。《郡志》云今辰溪县东南五里有刘尚城,即此城也。  ○大酉山府西北四十里。《道书》第二十六洞天也。上有龙湫。又小酉山,在府西北五十里,山下有石穴,相传中有书千卷,昔人避秦,隐学于此。梁湘东王绎赋云:访酉阳之逸典。谓此也。一名乌?山。○茗山,在府北三百三十里,深险阻绝。其南为运茗山,奇峭高峻,山多松柏。  壶头山府东百三十里。山连武陵、桃源界,沅水经其下。《志》云:以山头与东海方壶相似,故名。《水经注》:山高百里,广圆三百里,山下水际纡折千滩,马援征武陵蛮停军处也。今详见前桃源县。又潄流山,在府东百四十里,以溪流湍激而名。又有明月山,在府东百五十里,下有明月池,两岸素崖峭立,如披霜雪,松篁池涧,种种幽胜,二山即壶头之支阜也。○三?吾山,在府东二里。一名怀德山,三峰鼎峙,万木阴森,辰水出焉。《一统志》:山在县东二百四十里。似误。  南山府南三里隔江。一名客山。周十余里,西枕鸦溪,北瞰大江,萦纡峭拔,拱揖郡治。下有石矶,亦名南岩。岩前有箭潭,深不可测,相传马援投矢其中。又怡容山,在府东南一里,峰峦奇秀。县西南七里又有龙腾山,高耸突出。《志》云:县西十里有白田头山,乱峰嵯峨,每雪霁后,山头积素,望若图画。又有洪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有层峦叠嶂之胜。  七盘岭府东南四十里。??律当道,行者仄足。又白雾洞,在县东南五十里,崖壁峻险,洞深五里。又府东南九十里有柘溪洞,山势连空,悬崖壁立,石穴深邃,池水澄滢。又楠木洞,在府西北二百里,元时叛蛮尝据此寇掠府境。○燕子崖,在府西三里,有石穴如屋,土人贸易于此,下为虎溪。又西二里曰龙爪崖。《志》云:县西五里有光明山,一名龙门,有丹砂井,夜半光明烛天,山下即龙爪崖也。  ○沅江府西南三里。自沅州东北流入境,经城下,大小群川皆流汇焉。又东北入常德府桃源县境。《志》云:沅江经府西百四十里,有雷洄滩,以江流触石,其声如雷也。又东流二十里曰清浪滩,滩口又有三门滩、闪电洲。又流经县东十里曰百曳滩,相传后汉刘尚征蛮至此,江流峻急,以百夫曳之,不能进。又东十里为高涌滩,又十里为九矶滩,矶凡有九,环峙中流,长可二里。又经府东南四十里曰横石滩,水底有石梁横亘,亦名横石洞。至府东八十里曰北斗滩,怪石凡七,隐立若斗杓也。江滨滩险鳞比,数滩其最著者。余详见大川沅水。  辰水府城东一里。源出三?吾山,西南流至辰溪县界,入沅江。一名辰溪,即《禹贡》九江之一也。按:《汉志》:辰水出辰阳县三山谷,南入沅,行七百五十里。又《水经注》:辰水出三山谷,东南流,经辰阳县北,县旧治在水之阳,故名。右合沅水。俱与今水不合,盖传讹久矣。○朗水,在府东南,源出溆浦县界,合诸山溪之水,流入境,又东北入常德府界。  酉水府西北十里。源出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东流入境,经府西三里入沅水。一名酉溪,亦《禹贡》九江之一也。《志》亦谓之北江。《汉志》注:酉水出充县酉原山。盖酉水别流,非即此水也。应劭曰:沅水出酉阳东入湘。《水经》:酉水导源巴郡临江县,东经迁陵县故城北,又东经酉阳故县南,又东经沅陵县北,南注沅水。宋泰豫初,酉溪蛮王田都等怨畔,武陵内史萧嶷遣将破平之,是也。充县,见前澧州慈利县。临江,今四川忠州也。迁陵,亦见四川酉阳宣抚司。  施黔水府西北百二十里。《志》云:自施州黔阳江分流,至县西北百里,有会溪水流合焉,东入沅江。又施容溪,在府西北百十里。《志》云:又西北百三十里有罗油溪,有茗溪,皆汇于施黔水。  明溪在府东北百里,其相近者曰麻伊溪。明,古作?。《水经注》:五溪,曰雄溪、?溪、酉溪、潕溪、辰溪。此即?溪也。五溪环流于沅陵、辰溪、卢溪三县之界,而注于沅水。又府东南百里有容溪,西南四十五里有荔溪。又陶金溪在府西南五十里,杨溪在西南六十里,与西南七十里之野溪俱汇于沅水。○蒸鱼涧,在府东七十里。《水经注》:沅水又东,与诸鱼溪水合,水北出诸鱼山,与澧阳分岭,南流入沅。即此水也。又河上洲,在府东五十里,一名金鱼洲。《志》云:州塞五溪水口,上有民居数十家。府西又有河阴洲,亦在沅江中。  ○南水关府城南门外。又城西有西关,为近郊防御处。○明溪寨,在府西北百二十里。《宋志》:辰州有明溪、丰溪、余溪、新兴、凤伊、铁炉、竹平、木栖、鸿速、骡子、酉溪等寨堡。熙宁九年,俱废,寻复置明溪寨,今为明溪巡司。又镇溪寨,在府西三百里。宋熙宁三年置寨,今为镇溪巡司。又池蓬寨,在府东百三十里。宋嘉?三年置寨,今为池蓬巡司。其相近有麻伊γ寨,宋置,元亦置巡司于此。明初,废巡司,仍为守御处。又城北二十里有酉溪寨,宋废寨也。元置巡司于此。府西北四十里有新店寨,东八十里有楠木寨,元皆置巡司,明初俱废。辰龙关在府境要地也。吴三桂遣猡猡守之,年余,粮竭遁归。土人云:贼守关时,蔡毓荣知居民久苦贼,导大军从黄竹村入。守关者闻山后炮起,遂奔散,清兵遂克辰州。又有乱石关,山少林木,逾数里,高冈复岭,万木森罗。至马鞍关,陡峭千尺,过此皆万仞峻岩,松柏交荫,下临深涧,不止数丈。隔岸峰峦对峙,盘纡深曲,引人入胜。过芙蓉关,宿马辰驿。辰龙关以西,皆十里一亭。  会溪镇寨府西北二百里。或曰五代时马氏徙溪州治此。宋熙宁八年置会溪城为守御处。元因之。今有会溪巡司。又府西北三百里有高岩镇,西三百里有大刺镇,近保靖司境,地名虾里坪,皆有巡司戍守。《志》云:府东百八十里有浦寨,即宋初所置水浦寨也。百九十里又有黑栗寨,皆苗蛮出没处,向设官兵戍守。又有慢水寨,在府西,宋初置,熙宁七年废。《志》云:慢水,即酉溪别名也。○清水堡,在府西二百五十里。永乐初建,有营垒房屋,设官兵戍守。又府西四十里有废麻溪堡,或云元置。怡容驿在府城东。又辰阳驿,在府城南隔江。又马底驿,在府东北六十里,元置堡,明初改为驿。○界亭驿,在府东北百三十里。又九溶驿,在府东六十里。清浪驿,在府东百二十里。《会典》:嘉靖四十五年,并清浪入北溶,移结滩地方。《志》云:府西南二百三十里有港口驿,又府西五十里有阳溪废驿,东二十里又有荔枝废驿。  狤狑犵獠不狼寨在府西北大酉山口。其名皆犬属,盖盘瓠子孙。《志》云:府有废淘金场、废水银场七,废铁冶四,盖皆山溪所产,今否。又有铜柱,在会溪镇隔江。《五代史》:晋天福四年,黔南巡内溪州刺史彭士?寇辰澧州,为楚将刘?等所败,以溪、奖、锦三州降楚,楚王希范因徙溪州于便地,表彭士?为溪州刺史,铸铜柱立之溪州。胡氏曰:会溪城西南一里有铜柱。是也。  卢溪县府西六十里。西南至麻阳县百五十里。汉沅陵县地。《志》云:梁天监中置卢州。今正史不载。唐武德四年,析沅陵置卢溪县,属辰州。今无城,编户十二里。○卢溪废县在今县西。宋绍兴七年,前知辰州章才邵言:靖康中,卢溪诸蛮多故,因移县治于沅陵县之江口,故地遂为蛮所窃据。是也。又招谕废县,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本沅陵县地。唐垂拱三年,析麻阳县地置招谕县,属锦州,后没于蛮。宋太平兴国七年,复置招谕县,属辰州。熙宁七年,改属沅州。八年,县废,寻置招谕寨。元因之。今仍为戍守处。《志》云:招谕废县去麻阳县九十里。  ○连竭提山县南四十里。峰峦秀拔,连接群山。又古城山,在县西五十里。又西三十里曰居住山,有石室,苗獠所居。县西百二十里又有头悌山,?岩耸秀,施溪水经其下。其相近者曰无时山,山多茶树,乡俗当吉庆时聚会歌舞于此。  思门山县西百五十里。二峰对峙,峭壁如门,最为险峻。又县西百八十里有武山,俗传?瓠所居,武溪水出焉。○辛女岩,在县西三十里,大江之左,奇峰绝壁,高峻插天,有石屹立如人,俗传高辛氏女化石于此。○沅水在县南。自辰溪县流经县界,东入沅陵县境,滩险错列,至为峻急。  武溪县西百三十里。亦曰卢江,县以此名。太子贤曰:武溪,五溪之一也。自武山发源,东流经此,下流入于沅水。后汉建武中,武陵蛮反,遣刘尚讨之,溯沅水入武溪,一军皆没。马援征蛮亦至此,有歌云:滔滔武溪一何深。谓此也。亦曰潕溪。熊氏以为即《汉志》无阳县之无水,误。土桥溪,在县南六十里。其相近者又有浦溪。又熊溪,在县西六十里。《志》亦以为雄溪也。《唐志》:永贞元年,熊、武五溪溢。又有潭溪、古迪溪,俱在县西五十里。县东三十里又有仲溪。《志》云:县境大小诸溪以数十计,俱参差流会于沅水。○河溪寨县西九十里。有巡司戍守。又院场坪巡司,在县西南三十里。溪洞堡巡司,在县南六十里。《志》云:县北三里有虎头寨,元末筑此,以保障民居。又县西二十里有犭?獠寨,西北百五十里有骡子寨,皆宋所置故址也,苗蛮恒出没于此。明仍置兵守御。  蛮溪堡县南三十里。又南十里为新池堡。又浦口镇堡,在县南六十里。宋隆兴中,章才邵言:沅陵之浦口,地平衍膏腴,多水田,又当沅、靖二州水陆之冲,一有蛮隙,为害不细。是也。浦口亦曰浦市,巨镇也。今旁接溪洞堡巡司。《志》云:县境寨堡皆辰溪卫官兵防戍。○武溪驿,在县城东。又船溪驿,在县西三十里。  辰溪县府西南百二十里。西至麻阳县八十里,南至黔阳县二百十里。汉武陵郡辰阳县。晋、宋以后因之。隋改曰辰溪县,属辰州。今城周五里,编户八里。  ○辰阳城在县西北。汉县治此。梁陈间,移今治。隋改曰辰溪。五代时,马氏尝析辰溪置辰阳县,盖因汉旧名,寻复废。宋白曰:后汉建武二十五年,置辰阳县,本汉之辰陵。考《汉志》,无辰陵,有辰阳,白误也。又云:县北有灵州城。未知所据。  建昌废县在县西北。《隋志》:梁置建昌县南阳郡治焉。陈因之。隋废郡,改置寿州。开皇十八年,又改充州。大业初,州废,并县入辰溪。又萧梁时,于辰阳县境置夜郎郡及县。隋废郡,改置静人县,寻并县入辰溪。○五城山县北四十里。相传楚威王使庄?乔定黔中,因山筑城,故名。又县东三里有时住山,相传诸葛武侯曾驻此。又房连山,在县东四十五里,连峰接岫,廉隅峭厉,如房室然。  龟山在县西隔江。山盘礴高耸,下有钟鼓洞,深里许。又五岘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有五峰相峙。县南百二十里有仙灵山,?崖峭壁,仙灵所居。《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九峰岭,以九峰层叠也。  ○沅江在县西一里。自沅州流入境,又东北流入卢溪县界。《志》云:县东南十里有辰溪,盖自沅陵西南流入沅江也。县因以名。○桑溪,在县东二十里。《志》云:自辰溪分流合于沅江。又劭溪在县东五十里,嵩溪在县南六十里,洞水溪在县西南十五里,俱流合于沅江。  ○龙门寨县西三十里。宋初置寨于此。熙宁七年废,寻复置。元废。《志》云:寨旁有龙门涧,接麻阳县界,岩石峭峻,涧水深阻,寨因以名。《闻见录》云:县南二十里有天保寨,山势危峻,昔居民避兵处。又普求镇,在天保寨南十里,诸货聚集,向设巡司。○渡口镇,在县东南一里,有巡司。《志》云:县西南一里有辰阳驿,东南三十里有山塘马驿。  溆浦县府南二百七十里。东北至宝庆府新化县二百里,南至宝庆府城步县二百七十五里。汉武陵郡义陵县地。隋为辰溪县地。唐武德五年,析置溆浦县,仍属辰州。城周九里有奇,今圮。编户三十四里。○义陵废县在县北。汉置县,属武陵郡。高帝封长沙柱国吴郢为侯邑。后汉废。常林《义陵记》:项羽杀义帝,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祖闻而义之,故亦曰义陵。今郡东南亭舍是也。《晋书》潘京曰:武陵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光武时始移东出。《括地志》:汉武陵郡初治义陵,后汉始移临沅。是也。《舆地纪胜》云:县南一里有车灵故城。灵,吴叛臣也,入溆溪以自保,吴将钟离牧讨杀之。城址尚存。《志》云今县东二里有废卢城,未详。  ○卢峰山县西二十里。峭峰岿然,为众山表。有锁子、对马诸洞。又西二里有大丰山,峰峦秀异,林木鳞次,萦绕磅礴,如屏障然。又大溆山,在县西三十里,洞穴深阻。其西二十里又有叙溪山。又嵯峨山,在县西北十里,盘旋耸秀,一名磨槎山。《元和志》以为巍峨山也。○桃花山,在县城北,山高险,可以守望。其北有桃谷,冈峦秀丽,溪流绕其下。  ?梁山在县东。《汉志》义陵县有?梁山,序水所出,西入沅,即此山也。又金井山,在县东南十二里,旧有淘金坑,今废。又顿家山,在县东五十里,接宝庆府界,货茶者多佃于此,故茶以溆浦名。○波满山,在县南四十里,岩峦层叠,势如波浪。又穿云峰,在县北六十里,有巨石穴,状若城门,通往来。又崖门,在县东二十里,两崖夹峙,商旅经其中。  红旗洞县东南二十里。五代马希范遣兵收武陵诸蛮至此,见洞中红旗隐见,遂屯兵于上。其山高耸而脊平,可屯数万人。○墨岩洞,在县北十里,中深黑,有水下流,溉田甚广。又北十里有楠木洞,洞深五里,石壁峭立,梯竹以登,行未半,有涨水,谓之龙池,有楠木罗洞门,故名。下瞰流水,名无尽溪。  ○溆水县西三十里。《汉志》作序水。一名溆溪,又名溆川。《楚辞》所谓溆浦也。源出?梁山,西北流入沅。《志》云:今县南有双龙江,其水一自县南百二十里之龙潭发源,一自县东二十里龙湾发源,流经县南二里之龙堆,合流而西入于沅水。今县西二十里有大沉漉滩,又西有小沉漉、莎衣、油眉、半仓等滩,盖即溆水所经矣。  桃溪县西南八里。源出卢峰山,流绕县治,入双龙江,灌溉民田凡千余亩。又黄沙溪,在县南百五十里。郑家溪,在县东二十五里。来溪,在县东三十里,俱流合于双龙江。○青江潭,在县西五十里。相近又有卢深潭,溉田甚博。○龙潭堡县南百二十里龙潭上。其水自黔阳县界东流至此,汇而为潭,深不可测。宋元丰二年,置堡于此。元因之。今为龙潭堡巡司。又镇宁堡,在县东六十里,或曰即宋元丰初所置悬鼓寨也。元改为镇宁堡,今亦置巡司于此。○据老寨,在县南四十里。又南十里有桶溪隘,又十里为顺溪隘,皆设险处。《志》云:县北二十里为长坡隘,又北六十里为白雾隘,亦曰白雾团。宋天禧初,辰州都巡检使李守元攻破蛮兵于白雾团,是也。亦尝置驿于此,后废。县东六十里为思溪隘,又东二十里为油良隘,又二十里为苦练、黄梅等隘,县东北六十里为?口隘,皆有官兵戍守。  附见:  辰州卫在府治东南。明初龙凤十三年建,领千户等所。  镇溪军民千户所在卢溪县西二百三十里。本宋镇溪寨地。明初,置巡司于此。洪武二十八年复置所,以镇崇山、沿场、高岩等处,分辖蛮长石、答冲等百四十二寨,隶辰州卫。所无城,编户三里有奇。○崇山所西六十里。蜿蜒高峻,山顶瀑布,声闻若雷。《志》以为即舜放?兜处。元置崇山卫于山下。明初改置崇山守御千户所,寻废。《通志》山在卢罗溪县东南十里,误。又竹寨山,亦在所西,山高多竹,蛮獠尝结二寨于山上。○张家山,在所东南三十里。?鬼陀山,在所东五十里。山皆高峻,有蛮寨。  镇溪山所东南二十五里。巍然为群山表,镇溪水出焉。《名胜志》:所东北有浮舟山,山形横亘如舟,下有岩洞,水流成溪。○思麻山,在所南六十里,两山夹立相向,水流为思麻溪。又岩碌山,在所南二百里,产石碌。又卢峰山,在所东二百三十里。三峰屹立,林壑掩映。又东二十里曰青竹山,茂林修竹,望之郁然。又?委伏山,在所东三百二十里,盘亘绵远,偃伏藏奇。所北二百里曰楠木山,山多楠木。《志》云:所境群山环绕,皆蛮獠据险立寨处也。  ○鸦溪所西北十五里。又镇溪,在所东南三十里。思麻溪,在所东南七十里。《志》云:所西之水自崇山发源,流为鸦溪下流,与群山溪之水合于武溪,流注沅江。  ○阴隆江堡所西南七里。又四十里为爆竹堡。《志》云:所西四十里为寨阳堡,西南五十里为洞口堡,六十里为都溶堡,七十里为牛隘堡,七十五里为南阳堡,八十五里为大凹堡,皆隶辰溪卫,有官兵戍守。  董朵寨在所西北。《志》云:镇溪叛苗有董朵、董其、亚糯、?敢冷、?敢勒、亚酋、十八箭、红?、小梢、小米、沙流、板凳、茅冈、下水、彪山、小铅场、盘朵、龙亭、闷洞、束那等,凡二十寨。  沅州府西南二百七十里。东南至靖州三百里,西至贵州思州府一百九十里,北至保靖卫三百里。春秋、战国时楚地。秦属黔中郡。两汉以后,属武陵郡。。陈为沅陵郡地。隋属辰州。唐初因之。贞观八年,析置巫州治龙标。天授三年,改曰沅州。开元十二年,复为巫州。天宝初,曰潭阳郡。乾元初,复曰巫州。大历初,又改为溆州。宋初,没于蛮,蛮号懿州即溆州之讹也。熙宁七年收复,仍置沅州亦曰潭阳郡,治卢阳。元初,曰沅州,寻为沅州路。明初,曰沅州府。洪武八年,降为州,以州治卢阳县省入编户二十七里,领县二。今仍曰沅州。  州连接溪峒,扼塞群蛮,西南一隅,仰此气息,诚藩篱之要害,而黔、楚之巨防也。○卢阳废县今州治。旧县在州城东北。汉无阳县地。唐为潭阳县地。宋初,田氏据此,谓之懿州。熙宁中,章慎破平之,置卢阳县,为沅州治。元因之。明省。《宋史》云:北江蛮彭氏有州二十,南江蛮舒氏有州四,田氏有州五,向氏有州五,自太祖以来受朝命,隶辰州入贡。熙宁五年,章?经制荆湖,蛮皆纳地,惟田氏有拒命者,?进兵破懿州,南江州洞悉平,遂置沅州,以懿州新城为治所。《城邑考》:州城,明初创筑。弘治正德中,相继修葺。周六里有奇,门四。  潭阳废县州西七十里。唐先天二年,分龙标县置潭阳县,属沅州。宋初没于蛮,县遂废。熙宁中改置卢阳县。○龙标城,在州西南五十里,汉无阳县地。梁置龙标县,属南阳郡。隋初属辰州。唐初废。武德七年复置,仍属辰州。贞观八年置巫州于此,后州郡皆治焉。五代时为蛮所废。  峨山废县州西百里。唐贞观五年,分龙标县地置夜郎县,属巫州。长安四年,置舞州治焉。开元十三年,改为鹤州。二十年,改为业州,又改夜郎为峨山县。天宝初,曰夜郎郡。乾元初,复为业州。大历五年,改为奖州,皆治此。五代以后,没于蛮,为奖州寨。宋熙宁中,亦曰奖州铺,属卢阳郡。○渭溪废县,在州西南百八十里。唐天授二年,分夜郎置渭溪县,属沅州。长安四年,改属业州,后属奖州。五代以后,为蛮所废。《志》云:州西二百五十里有废峨溪城,宋初诸蛮所置也。  舞阳城在州北。汉置无阳县,属武陵郡。县在无水之阳,因名。后汉省。三国吴复置,仍属武陵郡。晋曰舞阳县。刘、宋因之。萧齐曰舞阳,仍属武陵郡。隋废。《通典》:巫州,在巫水之阳而名,治龙标。汉无阳县,盖以巫为无也。  ○明山州北二十里。周回二百里,冈峦层叠,环绕州城。又高明山,在州东百三十里,磅礴高峻,为诸山之冠。又保牢山,在州东百里,蛮獠据此,资其牢险。○双髻山,在州西南五十里,二峰并耸,状如双髻。其南有板门山,山岩对峙如门也。宋时为向蛮据守处。又叠石山,在州东南二里,山下有滩,名叠石滩。  ○沅江州西南五里。自贵州番界流入州境,又东经黔阳县及靖州之会同县界而入辰溪县境。○卷八十二 湖广八  ◇郴州东北至江西吉安府七百五十里,东南至江西南安府三百里,南至广东韶州府四百里,西南至广东连州三百五十里,北至衡州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百里,至京师七千三百里。  《禹贡》荆州地。春秋、战国时楚地。秦属长沙郡项羽徙义帝于长沙,都郴,即此。汉初,置桂阳郡。后汉因之治郴。刘?句曰:后汉尝移郡理耒阳,寻还郴。三国吴亦曰桂阳郡后汉建安中,吴蜀分荆州,以湘水为界,桂阳以东属吴,是也。晋、宋、齐仍旧。梁、陈亦为桂阳郡。隋平陈,改置郴州。大业初,复为桂阳郡。唐武德四年,复置郴州。天宝初,亦曰桂阳郡。乾元初,复为郴州。五代晋天福初,马氏改曰敦州。汉乾?初,复曰郴州周广顺初,南唐取其地,仍曰郴州。宋仍为郴州亦曰桂阳郡。元曰郴州路。明初,改为府。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郴阳县省入编户十二里,领县五。今仍曰郴州。州北瞻衡岳之秀,南当五岭之冲,控引交广,屏蔽湖湘。项羽谓怀王曰:古之帝者必居上游。乃徙义帝于郴。《形胜记》曰:州在五岭以北,万山之内,湘楚上游也。汉建初八年,郑弘为大司农,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艰阻。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至今为常路。此桂阳于楚、粤之交,有咽喉之重也。唐末,黄巢乱广南。高骈建议,请遣兵于郴州守险。时不能用。刘氏之据广南也,亦知守岭北始足以固岭南,乃规取郴、连二州,以重兵屯戍。宋将潘美南伐,自湖南进兵,先拔郴州,而岭南胆落矣。昔人云:韶、连二州,为粤东北门,而郴州又韶、连之北门也。  ○郴阳废县今州治。秦置郴县。汉为桂阳郡治。后汉以后因之。隋、唐皆为郴州治。五代晋天福初,马氏改曰敦化县,寻复旧。宋仍为郴州治。元至元十三年,改为郴阳县。明初废。《城邑考》:州城,汉初所筑,历代因之。明初,因故址修筑。景泰、正德间,相继修筑,有门四,城周五里有奇。  ○黄岑山州南三十六里。即五岭之一,从东第二骑田岭也。岭高千余丈,绝顶一望,郴、桂皆在目中。宋庆历七年,桂阳蛮遁入郴州黄岑山,由赵洞转寇英、韶,依山自保。赵洞,盖在宜章南也。山中涌泉深广,溉田甚多。其支曰摺岭,为楚粤之关,与诸岭连属,横截南北,寒燠气侯顿殊。《寰宇记》:黄岑山,一名黄箱山,其东为仰天湖,其北郴江之水出焉。其同出者为桂水,为寒溪水。史载高祖置桂阳郡于上岭山。又《后汉书》郴有客岭山,皆黄岑也。今亦见宜章县。鱼?山州东三十里。自山而东南,有七十一峰,亦谓之东岭,相传与南岳止增一峰云。又马岭山,在州东南二十余里,岩洞幽胜,一名苏子岭,以有汉苏耽升仙遗迹也。又五盖山,在州东南六十里,五峰如盖。○灵寿山,在州南二十里,旧名万岁山,出灵寿木可为杖。唐天宝间改今名。千秋水出焉,流注城南,东合于郴水。又文明山,在州城南一里,上有塔。又南四里曰香山,城东一里曰东山。张舜民曰:州在百重山内。练亨甫曰:郴环山而为州。是也。  云秋山州东北二百余里,云气凝结,黯淡如秋,与衡州府酃县接界。或云山有黑风洞。宋嘉定四年,黑风洞民罗世传倡乱,官军讨平之,即此。○曹王寨山,在州北二十里郴江口,山势壁立,可以避兵。又坦山,在州西三十里,有万花岩,涧水自岩而出,下流入郴水。  ○郴水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水清驶,下流会耒水及白豹水,入湘江。韩文公谓郴山奇变,其水清泻,是也。○栖凤水,在州北五十里。源出桂阳州南之龙渡山,东北流入州境,至州北五十里之栖凤渡,因名。栖凤水入永兴县界,合白豹水。又桂水,在州东南六十里。源出鱼?山,东流入桂阳县界,会于耒水。《志》云:桂水亦出黄岑山,在州西南五十里。似误。  牙江水州东四十里。源出五盖山,北流经此,灌田八十顷,又西北流入于郴水。又州西二十里有寒溪水,源亦出黄岑山,灌田三十顷,北流入郴。○三川水,在州南一里,源出坦山,流经州西三里通陂堰,分为三派,绕城内外,其下流皆入于郴。《志》云:州西三十里有骡溪水,下流入郴。州东百里有黄袍水,下流会于耒水。俱有溉田之利。北湖州北一里。湖面渺阔。唐韩愈所云北湖之空明,即此。其水流七里入郴水,灌田甚广。○温泉,在州北二十里。平地涌出如汤,东流合郴水。《荆州记》:郴县西北有温泉,其下流有十数亩田,常十二月下种,明年二三月谷登,一岁三熟。又铜坑泉,亦在县北二十里,两旁岩壁如束,迅流斗折,合于温泉。相传泉旁产铜,因名。《宋志》:郴县有新塘、浦溪二银坑,今皆废。○石陂镇州西八十里。一名两路口。山径险阻,有巡司戍守,与桂阳州临武县接界。正德十二年,讨乌春贼,副使恽巍等驻兵两路口,为诸军策应,是也。亦见前临武县。○?豪石镇,在州境。五代周广顺二年,湖南王逵攻郴州,与南汉兵战于?豪石,为南汉将?番崇澈所败,即此。  永兴县州西北八十五里。西北至衡州府耒阳县百九十里,北至衡州府安仁县百八十里。汉置便县,属桂阳郡。后汉因之。晋仍为便县。刘宋初,省入郴县。陈复置。隋又废。唐开元十三年,析郴县北界置安陵县,属郴州。天宝初,改曰高亭。宋仍属郴州。熙宁六年,改为永兴县。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十里。  ○安陵城县西南五十里。今县治,即汉便县城也。唐析郴县置安陵县,寻曰高亭,皆治此。宋熙宁中,太守李士燮以古便县基据郴江上,舟楫往来,贸易相通,可建邑居而设场市,乃更徙治焉,名曰永兴。今安陵城址尚存,周一里有奇,亦谓之高亭城,置高亭镇,有巡司戍守。○白豹山县西九十里。山险峻,高数百丈,周百余里。接衡州府耒阳县界。又高亭山,在县西三十里,周回百十里,亦接耒阳县界,顶有仙亭,高数丈,唐以此山名县。又天竺山,在县西二十里,山亦高耸。○龙耳山,在县西十五里,周亘五十余里,南接郴州界。又土富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志》云:山旧有银井,凿之益深,因名。《一统志》云:山在县东南三十里。  四十八峰山县北九十里。有四十八山,拱峙攒簇。又县北八十里有八仙山,以八峰并峙也。○连珠山,在县东五十里,以圆峰层叠而名。《志》云:县东北有天株山,颇称要害。县东四十里有九折洞,路径逶迤,凡八十一盘。又观音岩,在县西北十五里,下瞰郴江。又有五峰岭,在县西北二十里。  ○郴水在县城东。自郴州北流至此,又西北白豹水合焉,会于耒水,谓之郴口,又西入耒阳县界。○白豹水,在县西二十里,源出白豹山,流合郴水。《志》云:县有长安水,出西南六十里郁凤山,西流七里,灌田三十顷,又北入于郴水,水旁旧有长安馆。潦溪水在县北。源出县东北之黄沙泉,北流经衡州府安仁县界,为永乐水之上源。又潮水,在县西八十里,旧有日夜两潮,后凿渠引水,潮遂绝。又四十二渡水,源出县西之乾溪,流四十里,灌田八十顷。俱西入耒阳县界,注于耒水。○紫泉,在县北,泉紫色,重于他水,铜壶漏取此以定时刻,亦曰紫井。  ○安福镇县西北八十里。与县西南高亭镇并为戍守处,俱有巡司。宜章县州南九十里。西南至广东连州二百三十里。汉郴县地。隋末,萧铣置义章县。唐武德七年,省入郴县。明年,复置,仍属郴州。五代周广顺初,南汉攻郴州,败南唐兵于义章,是也。宋太平兴国初,改曰宜章县。今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七里。  ○义章城县北四十里。今城本高平废县也。刘?句曰:唐长寿元年,分义章南界置高平县,开元二十三年,废高平,仍移义章治高平废县。是也。  ○黄岑山县北六里,北连郴州界。又摺岭,在县北三十五里。《志》云:岭西南连黄岑山,北入永兴县,东入桂阳县,岭高百丈,其路盘叠。又县北十里有野石岩,岩壁峭立,正临官道。又北二十里曰仙人掌山,亦以岩壁峭峙而名。皆黄岑之支山也。  莽山县西南百里,接广东韶州府及连州界。延袤六十里,有九十九峰,山形如寒芦在宿莽,因名。宋乾道元年,宜章盗李金作乱,刘珙帅湖南,遣兵讨之,追破之于莽山,其党执金以降,是也。《志》云:县西六十里则近莽山诸犭?,又四十里则近长塘诸贼云。又漏天山,在县西九十里,万山环合,多雨少晴。○桄榔山,在县东一里。山旧多桄榔木,因名。其旁有蒙岩,又县南二里有艮岩,皆有泉壑之胜。○章水在县北。有大章、小章二水俱出黄岑山西麓,东至县北二十五里合流,又东合县境大小诸溪水,经流入江西崇义县界,为赣江西源,支流入广东乐昌县界,为三泷水。武水县东三十里。源出桂阳州临武县之西山,东流入县,会于大小章水。又平禾水,在县北三十里,亦流合章水。《志》云:平禾水出县西北戴家源,经十二渡,至石门,出为瀑布,下流经冷水湾,至县东合章水。又宝云水,在县西七里,出县南宝云山。长乐水,出县西莽山,下流皆入于章水。  仰天湖县北十里黄岑山东,平旷无山阜,涌泉蓄水,周回三十里。又玉溪水,在县城南,其源一自黄岑山西北,一自宝云山东,至城西一里,两源合流,名曰两河口,至县南绕流东出。旧《志》所云玉溪三曲水也。溪滨多白石,故名。下流亦达于章水。  ○白沙镇县西南八十里。又赤石镇,在县东六十里,皆设巡司戍守。《志》云:县南八十里有笆篱堡,洪武中置。县东八十里又有里田堡,正德中置。又县北为召募堡,本宋之永戍寨,明成化八年,设守御千户所,调茶陵卫官兵守御,堡寻废,所移置于县城东;又县西南九十里为黄沙堡,俱洪武二十七年置。又县西南六十里为凤头营,东二百二十里〔为〕糍粑营,东三十里为紫溪营,俱有官兵戍守。又有瞿塘、荆州二哨,正德中,调官军轮戍,设守备一人,治县城内。《志》云:县南有栗源一堡,西北有香口堡,皆戍守处,而香口尤为险要。  桃油坪寨在县西。宋庆历中,官军讨桂阳蛮唐和等,覆其桃油坪、熊家原等寨,寻又败贼于银江源,降贼甚众。卢氏曰:其地皆在县境,与广东诸山相连。  兴宁县州东北百里。东南至桂东县百五十里。汉郴县地。后汉永和初,析置汉宁县,属桂阳郡。三国吴改县曰阳安。晋太康初,又改曰晋宁县,仍属桂阳郡。宋以后因之。隋废。大业末,萧铣复置晋兴县。唐武德四年,平铣,县仍属郴州。贞观八年,县废。咸亨三年,复置,改曰资兴。五代时废入郴县,为资兴寨。宋嘉定二年,复置资兴县。绍定二年,又改曰兴宁,仍属郴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一十四里。○汉宁城县西二十五里。汉县治此。孙吴以后,县名屡易,而县治不改。宋复置资兴县,初亦治此。绍定初,徙治管子壕,改曰兴宁,而故城遂废。  ○浦溪山县南六十里。一名瑶冈岭,高万丈,周二百里,顶有雁池,俗名天鹅池。又秋溪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周百里,山势层叠,接桂东、桂阳二县界。《志》云山在县西三十里,似误。○石城山,在县西三十里。《志》云:山在资兴旧治西,高耸如城,亦名西城山。又县西四十里有九鼎山,以九峰如列鼎而名。  八面山县东五十里。山接桂东县境,峭险壁立,延袤二百余里,登之可见郴、衡、吉、赣诸郡。又山中有上洞、中洞及雷家洞,皆深险,素为贼窟。嘉靖末,犭?贼黄积珠等据险肆掠,寻就擒。隆庆二年,犭?贼谢福通复猖獗于此,官军讨平之,因置堡戍守于此。  ○资兴水县东南二十里。发源州东百余里之古?泉,其泉方广十余里,四旁石壁峭立,西北流五十余里,至旧县前,横流十里,合泸渡江。○泸渡江,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源出桂东县万王山,西流入桂阳县界,而北入县境,合资兴水。《舆程记》云:泸渡水自桂阳县东北唐延里北流至丰乐,又二十里至沿潭接县界,六十里至高活,水势险恶,其旁凿山通道,行者必舍舟从陆以避险。自高活五里至结鱼,又六里至泸渡,又十五里至耒江口泷头,凡十二滩,巨石堆叠,舟师非荡舟不能渡。又十五里至东津渡,又七十里合郴江口,即耒江正流也。  程水江县西四十里。有四源合流于此,地名潭州江口,亦西流会于郴江口。○??泉,在县东北四十里。其水清冽甘美,酿酒极佳,即程水正源也。昔置官酿于此,名曰酒官水。其酒亦曰程酒,献同酃酒。刘杳云,程乡有千里酒,饮之,至家犹醉,谓此也。又龙泉,在县西二十里,有二窍,东流出县西二十五里之双溪,西流出程水,溉田甚广。又玉泉,在县西四十里,上有玉泉馆。洪武十二年建。  ○乾坑关在县西北,通宜章县,为溪峒出没之处,防守最切。《志》云:县西南程水、双溪等处,皆戍守要地。  滁口镇县南五十里。又县北三十里有州门镇,皆设巡司戍守。《志》云:县南有竹篙岭,路近猿坑,又与上下连峒相接,设滁口巡司以巡缉之。又八面山,通桃源塘、金垄等峒,设州门巡司巡缉之,俱称要害。○玛瑙堡,在县东八面山上。隆庆二年平犭?乱,因置堡于此。其旁又有永安堡,亦设官军守御。又新沟隘,在县东南八十里。正德中,犭?獞为患,官军讨之,屯于新沟,以扼其要路,遂歼贼于此。  桂阳县州东南二百四十里。东至江西上犹县二百四十里,西至宜章县百六十里,南至广东仁化县百五十里。汉郴县地。后汉汉宁县地。东晋置汝城县,属桂阳郡。宋、齐因之。陈天嘉初,改曰卢阳县,并置卢阳郡。隋废郡,县属郴州。唐因之。天宝初,改为义昌县。五代唐同光初,马氏改曰郴义县。宋太平兴国初,又改曰桂阳,仍属郴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五里。  ○耒山县南五里,四面孤绝,耒水所出。又南十里为乌龙、白骑山。《湘中记》:山黑石如龙,白石如马,因名。○白云山,在县南四十里,高耸磅礴,周二三百里,顶有石岩,旁有九曲池,四时云气尝暗,晴霁登望,广、韶、郴、桂,咸在目中。其并峙者曰屋岭山,岭最高,水分南北,其北汇流为耒水,南为屋岭水。  箸竹山县东北七里。峰峦耸峙,竹木蓊郁,重冈复水,回抱左右。又文笔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一名黄冈尖,高出众山。○洞灵山,在县东十七里,有岩洞池泉之胜。又东三里曰君子岭,相近者曰龙顶坳,一名东冈尖,巅有清泉,东流入江西,南流入广西,流合于耒水。又义通山,在县北九十里,一名百丈岭。○耒水县西十里。发源耒山,西北流经兴宁县界,合资兴水,又西北会郴水,经衡州府耒阳县界,下流注于湘水。○淇江水,在县北二十里,自桂东县南流经此,合河桥水,北入兴宁县界,或曰即泸渡江之上源也。《志》云:县南十里有寿江水,北流入城,其下流西入耒水。宋时,县有延寿银坑,盖以此水名。  屋岭水县南六十里。源出屋岭山,南流百余里,入广东仁化县界,下流会于郴水。○孤山水,在县东南二十里,源出县南十七里独秀峰,俗谓之孤山岭,其水屈曲北流,凡百五十里,入江西上犹县界,即犹水上源也。又东坑水,在县东七十里,亦流入上犹县界,合于犹水。《志》云:县南五里有周塘泉,分上、中、下三塘,溉田百余顷。  ○益将镇县东四十里。道出江西,以银岭为汛地。又山口镇,在县南四十里,道出广东,亦曰长乐山口,以老虎峒为汛地。又濠村镇,在县东北四十里,以金豆、永丰为汛地。镇安镇,在县西北六十里,以百丈岭为汛地。俱有巡司戍守。○马山寨,在县东南二百余里万山中。正德十二年,官军讨乌春山贼,贼首龚福全遁保马山禾仓石寨,官军进克之。《志》云:县境如上庄、姜阳、延寿峒,邻广东乐昌县;龙虎峒、三江口,近广东仁化县;热水、鱼王、石峰寺,接江西崇义县,与猿坑、虎住等峒,皆峻险处也。  桂东县州东百八十里。东北至江西龙泉县百九十里,西北至衡州府酃县百七十里。宋桂阳县地。嘉定四年,析置桂东县,治上犹寨。元因之。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四里。  ○三峰山县南六十里。三峰耸秀,蜿蜒十余里。一名石峰山。又万王山,在县东五十里,山高峻,有万王废城,未详所自。○凤凰山,在县西十里,《志》以为县之主山。又县西南五里,有鹅公山,山高直,县境水口山也。  乌春山在县南境,接江西、广东境内诸山。峰峦攒聚,道径险僻。正德中,土人龚福全等倡乱,据乌春山、腊栗寨等处。十二年,官军分道自桂东、桂阳、郴州、临武等路合击,遂平之。○清石洞,在县南七十里,有石桥长百余丈,非人力所创,名曰仙女桥。  ○淇江水县南八十里。出三峰山,流入桂阳县界。又严溪水,在县南三十里。经县南鹅公山,下流入兴宁县境,西注资兴水。  ○烟竹堡县北五十里,又北接酃县梅花、万王等山峒。又有寒口堡,在县东南三十里。又新坑堡,在县南四十里,南接江西上犹、崇义县匹袍、猴子岭,向有官军戍守。又分置守镇百户所屯于此。○高分堡,在县东八十里,接江西龙泉县燕塘、长河,向有巡司。旧《志》:县西接兴宁县界,当八面大山之冲,又有九磴诸隘,俱称峻险。附见:  郴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西。洪武初置。又宜章后千户所,在县城东,成化二年置。俱隶茶陵卫。  广安守御千户所在桂阳县治东北。洪武末,置于城东八里。成化三年,徙入县城,亦隶茶陵卫。今仍置广安所。  ◇靖州东至宝庆府武冈州三百十里,西南至贵州黎平府二百三十里,南至广西融县二百八十里,西北至辰州府沅州三百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七十里,至京师六千一十里。  《禹贡》荆州之域。秦为黔中地。汉属武陵、??二郡。后代皆为蛮地。唐为溪洞诚州州境在唐时,为叙州之境。五代时,马氏有其地初,马希范击破诸蛮,蛮皆降附。后周时,杨正岩以十洞称徽、诚二州。宋初,为羁縻州。熙宁九年,收取其地时章?平南江州洞,进兵城徽州,蛮酋杨氏以二十三州洞归附,因置靖州。元丰四年,仍为诚州移治渠阳。元?二年,改为渠阳军。三年,废为寨,属沅州。五年,又为诚州。继而辰溪蛮叛,复据有之。崇宁中,遣将收复,改诚州为靖州崇宁二年,蔡京使舒?知荆南,开拓境土,?奏诚徽州杨晟臻等纳土,因改置靖州。元升为靖州路,后降为州,属辰州路见《一统志》。《元史》不载。前朝洪武元年,改为靖州军民安抚司。三年,改为靖州府。九年,降为州,以州治永平县省入编户二十三里,领县四。今仍为靖州,直隶布政司。  州南连粤右,西接黔陬,障蔽湖南,隔碍蛮服,山川险阻,南服要区也。  ○永平废县今州治。本蛮地,宋时,蛮名古诚州贯保新寨。熙宁中,收复。元丰三年,置贯保寨,属沅州。八年,改属诚州。七年,改置渠阳县,寻移县为州治。元?二年,州废为渠阳军。三年,废军为寨。五年,复置县为州治。崇宁二年,改县曰永平,旧治郭外。绍兴八年,移入州城。元因之,明初省。《城邑考》:州旧有土城,宋淳熙中,增修。明初,因旧址展筑,为门五,城周五里有奇。  诚州城在州东。五代时蛮酋杨氏所置,亦曰杨氏城。宋熙宁中,亦为诚州治。元丰中,始移治渠阳。《志》云:故城址今名渠水滩头。又故渠阳城,在渠江东岸,与今城对,遗址犹存。今州城,宋崇宁初,舒?选纯福坡地所建新城。是也。  ○飞山州西北十五里。俗呼胜山,比诸山特高,突出双峰,四面陡绝,十有余仞。其上平广,蛮人保险于此,曰飞山蛮。唐乾宁二年,蒋勋谋据邵州拒刘建锋,起兵连飞山、梅山蛮,寇湘潭。五代梁开平五年,飞山洞酋潘全盛遣其党杨承磊略武冈,马殷使吕师周讨之,攀藤悬崖,直抵飞山,分军布栅,全盛大骇,承磊来战,师周破其军,缚降者为乡导,袭斩全盛,尽平巢穴。今环山壕堑遗址尚存,俗呼为马王城。宋大观初,亦于此置飞山堡。《志》云:马王城,在州西十里。又香炉山,在州北十五里。《志》云:亦诸苗负固之所。  宝溪山州东北五十里。林木繁郁,下有溪中产金,故名。《志》云:城东二里有五老山,五峰连峙。又城南五里有侍郎山。《一统志》:侍郎山在州南百八十里,与广西分界,以宋绍兴中侍郎程敦厚以言事窜谪,尝游此而名。○九叠山,在州南二十里,山势盘纡,九峰相次。州西南二十里又有青萝山,烟罗苍翠,一名大青山。又古城岩,在州西北三十里,洞穴深广,可六七里。又有中洞岩,在州西北百里来威寨中。  ○渠河在州城东。源出通道县之佛子岭,下合众流,环州城而东北出,会于会同县之郎江入沅水。  氵┆溪在州西南。源出古城岩,流达于渠河。又有六王溪,在州南五十里,亦流合于渠水。○龙井涧,在县北十里。源出飞山,绕流经城西,达于渠河。又洗马池,在飞山上,味咸,可煮为盐。  ○零溪镇州西百二十里。宋政和三年置零溪堡于此,今有巡司。又州北四十里有金滩堡,一百五十里有矛营堡,俱为戍守处。《志》云:州西有废纠坡堡,道出铜鼓卫。○贯保寨,在州北三十里。宋元丰中置寨于此,寻改为渠阳县,移入郭下,复置寨于此。今有贯保渡。  石家堡州南三十里。宋元丰四年置堡于此,今为石家驿。《志》云:州境有石家、?村、多星、大田、天村五堡,皆宋元丰中置,元?三年俱废。崇宁三年复置,又增羊镇、木寨二堡。大观以后,又置飞山、零溪等堡云。○西楼驿,在州南六十里。宋淳熙三年,中峒贼姚民敖作乱,州兵守州西南之密崖及西楼驿,以断寇路,既而郡守邢迁益兵守西楼,进捣中峒,覆其巢,略大小汶川,还取桃溪堡,犭?獞慑服。其地皆在州南境,今置驿于此。又铜鼓驿,在州南百八十里。《志》云:州南三里为永平驿,九十里为三里坪驿,百二十里为江团驿,百五十里为铁炉驿,诸驿皆有百户一人,领兵哨守,属于五开卫。  楚湘台在州城南。洪武三十年,楚王、湘王奉诏讨苗,尝驻军于此。○诸葛营,在州西。《志》云:诸葛武侯抚溪峒诸蛮驻军处也。  会同县州东北百里。西北至沅州黔阳县九十里,西至贵州思州府二百五十里。宋渠阳县狼江寨地。崇宁初,置三江县。二年,改曰会同县,属靖州。今城周二里,编户二十七里。  ○金龙山县东五十里。峰峦峻绝,状若飞龙。又金凤山,在县北百里,山势昂耸,若飞凤然。又云盘山,在县东百二十里,峰峦层叠。县南百十里又有云环山,以高耸回环而名也。○尖崖山,在县西十五里,尖峰如削。又旺溪山,在县西百六十里,四山相联二十余里,溪内尝产金,宋时淘采,元废。又崖屋山,在县西北二里,有石岩如屋。  ○沅江县西五十里。自沅州黔阳县流入境,又北入辰州府辰溪县界。《志》云:沅水入境过长潭、云潭、文溪、金溪,至托口,与郎江合。  郎江县西南百里。源出贵州湖耳长官司山中。流入县境,经县北合于沅江。《志》云:郎江入县界,过郎坡,横流入狼洞,会于三江口,上受渠河、潭溪之水,至托口入沅江。或作朗江。《隋志》作郎溪。又作狼江,宋以此名寨。洪江县东百里。《志》云:原出宝庆府界,即九溪中之雄溪也。九溪曰朗、曰江西方舆纪要叙  江西之有九江也,险在门户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江西之有赣州也,险在堂奥间者也,此夫人而知之也。弃门户而不守者败,争门户之间而不知堂奥之乘吾后者败;弃堂奥而不事者败,争堂奥之内而不知门户之捣吾虚者败。然则重门户而固堂奥,遂可以必不至于败乎?曰:不能。何以知其然也?重门户,人知我之专事门户也。强邻压吾西,劲敌扼吾东,欲于门户之外辟方寸之地而不可得,则门户为无用矣。固堂奥,人知我之专争堂奥也。墙垣沟池,可以阻寇之来,而寇亦即限我于墉垣沟池之内,甚且或伺其旁,或乘其隙,堂奥可终恃乎?且以十万之众萃于江沱,以十万之众顿于岭下,自大庾至浔阳,南北悬绝千八百有余里。而饶、信诸州以东,袁、吉诸州以西,敌来之路凡十余处。四面拮据,必有一懈,懈则敌乘之而入矣。且夫转输则农业废,救援则兵力疲;陆行病于沮泽之多,水行苦于滩险之远。敌纵未入吾境,而我先坐困。犹谓江西之地,可以坐保一隅而无患哉?然则战乎?曰:以九江战,则局?于水滨;以赣州战,则崎岖于山谷。战未可以必胜也。然则何取于江西?曰:以江西守,不如以江西战。战于江西之境内,不如战于江西之境外。何以知其然也?从来善用兵者,如风如雨,如雷如霆,如猛兽之发,如鸷鸟之击,而后可以言战。敌人备武昌,我则攻皖口;敌人备皖口,我则攻武昌。我方攻武昌,皖口之防未密,我即下皖口。我方攻皖口,武昌之备必疏,我即下武昌。事在金陵,则不攻武昌,不攻皖口,而疾卷金陵,可也。不然,出淮东以震山左,出淮西以动中州,可也。或沿江而下乎?或溯江而上乎?或逾江而北乎?我之所攻者一,敌之所备者十,敌必不能以备我矣。然则江西遂弃不守乎?曰:非不守也。守易而战难。以九江、赣州城高硜娆苟得其人,虽疲兵败甲,犹可守也。次则袁州、广信,各留数千人守之,与南昌互为形援,足矣。且我方提兵四出,横行中原,敌必心慑气沮,未暇为潜师入境之谋。即或有之,吾平日之节制,尚足以维持于不败。甚而败焉,吾得淮南、山左之一郡,不以易江西之全壤也。且与其以守失之,毋宁以战失之。向使举一二千里之地,数十万之人,而束戈?刃,置之于无所用,如赵括之于长平,马谡之于街亭,求与敌一战而死,亦不可得,不亦哀哉!然则可战之势,独在九江乎?曰:然。自昔用九江者,其成其败,亦灿著矣。吾独怪刘宋之子勋,其举事于江州也,亦既有四方之全势,而卒死于江州,则子勋幼稚、邓琬庸下之过也。近时陈友谅之用江州也,吾滋惑焉。友谅以徐寿辉之欲迁隆兴为非策也,既杀寿辉,遂都江州。当其初恣雎暴横,气吞江东,似乎知用上流之势,即师徒再丧,西据武昌,亦未为失计。何以举军而东,不争江州,而争洪都?自速其亡也!使友谅疾击江州,东扼湖口,洪都必震。更或顺流直下,径袭安庆。吾意是时安庆方恃江州之蔽,备必稍怠,袭之可得也。既得安庆,江州友谅故都尔。翻城相应,事所宜有。洪都之去金陵千五百余里,道路悬隔,势不相救,不且为友谅囊中物哉?计不出此,乃以舟师悉指洪都,前有坚城之拒,后有湖口之隘,使我得从容赴救,一战而毙之。兵法:师虽深入,还道宜利。友谅固未之前闻也。或曰:洪都邻接武昌,友谅攻之,似为肘腋虑,使友谅既东,洪都举军而逾修水,越西塞以争武昌,奈何?曰:吾又知其不然也。自洪都以西,道皆僻远,势未易达,友谅虽东武昌,其根本之地,守亦必严。且友谅既长驱江上,兵力雄盛,为洪都者,亦自固不暇,何暇攻武昌哉?曰:赣州于南昌如何?曰:赣州又非九江比也。宸濠以南昌之众,夺南康、九江,疾趋而东,是也。使不攻安庆,竟掩金陵,王守仁虽举勤王之兵,自吉安而北,复南昌,向九江,而濠之势已成。天下向背,正未可知。幸天夺其魄,周章狼戾,一至此也。然则赣州于南昌,有时可以不虑;南昌于江西,有时可以不守。赣州有变,固守南昌以拒之,可也。甚则急扼湖口,力固寻阳,使不得轶出于大江,而后图所以制之,可也。昔华歆以豫章败于孙策,何无忌以豫章败于徐道覆,操师乞以豫章败于刘子翊,林士弘以豫章败于萧铣,钟匡时以洪州败于秦裴,南昌不必为险固之地也。林士弘失豫章而保余干,恃彭蠡之阻也。又弃余干而保虔州,恃赣石之险也。然赣州自守或易,攻人亦难。五代卢光稠据虔州而事中朝,支吾不过数年,及谭全播之时,卒并于淮南矣。徐道覆出南康而北,陈霸先出南康而北,萧勃之众亦出南康而北,时势各殊,成败迥异,未可同日语也。王守仁之出赣州,亦时势宜然。论者不察,谓赣州与南昌有不两存之势。呜呼!何其暗于大计哉!唯九江在江西,诚为噤吭之地。自三国迄今,从北而南,未有不得寻阳而可以图洪州者。太祖一克江州,而隆兴以南,望风款附。陈友谅越江州而攻洪都,一败而不复振矣!呜呼!知赣州之可不虑,而后可以用南昌也;知南昌之可不守,而后可以用江西也;知用江西者,不徒战守于赣州、九江之间,而后可以有事于天下。呜呼!可不鉴哉!卷八十三 江西一  《禹贡》《周·职方》皆扬州地。春秋时,为吴楚之交。战国时属楚。其在天文,斗分野也。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扬州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地。晋初,亦属扬州,后割荆、扬二州地,增置江州《宋志》:惠帝元康元年,始置江州,领十郡,治豫章。成帝咸康六年,移治寻阳。参考王敦、温峤诸传,皆治武昌。《通释》:惠帝始置江州,傅?为刺史,治武昌。是江州初置于武昌,其后或移豫章,又移寻阳也。宋以后因之。隋仍属扬州。大业末,为萧铣及林士弘所据。唐分十道,此属江南道。开元中,分置江南西道治洪州,今境内州郡悉属焉。唐末,并于淮南,后属于南唐。宋属江南路。天圣中,亦分为江南西路仍治洪州。绍兴初,尝移治江州,寻复旧。元置江西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置。十五年,移省于赣州。明年,复还龙兴。十七年,并入福建行省。十九年,复故,后陈友谅窃据其地。明洪武九年,置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三、属州一、属县七十七总为里九千九百五十六里有奇,夏秋二税约二百六十一万六千三百六十九石有奇,而卫所参列其间。今仍为江西布政使司。  ◇南昌府属州一 县七  南昌县附郭  新建县附郭  丰城县  进贤县  奉新县靖安县  武宁县  宁州  ◇瑞州府属县三高安县附郭  上高县  新昌县◇南康府属县四  星子县附郭  都昌县  建昌县  安义县  ◇九江府属县五德化县附郭  德安县  瑞昌县  湖口县  彭泽县◇饶州府属县七  鄱阳县附郭  余干县  乐平县  浮梁县  德兴县安仁县  万年县  ◇广信府属县七上饶县附郭  玉山县  弋阳县  贵溪县  铅山县永丰县  兴安县  ◇建昌府属县五  南城县附郭  南丰县  新城县  广昌县  泸溪县◇抚州府属县六  临川县附郭  崇仁县  金溪县  宜黄县  乐安县东乡县◇吉安府属县九  庐陵县附郭  泰和县  吉水县  永丰县  安福县龙泉县  万安县  永新县  永宁县  ◇临江府属县四  清江县附郭  新淦县  新喻县  峡江县◇袁州府属县四宜春县附郭  分宜县  萍乡县  万载县  ◇赣州府属县十二  赣县附郭  雩都县  信丰县  兴国县  会昌县  安远县宁都县  瑞金县  龙南县  石城县  定南县  长宁县  ◇南安府属县四  大庾县附郭  南康县  上犹县  崇义县东通浙、闽,  广信府东与浙江衢州府接界,南与福建建宁府接界。而建昌、赣州,亦皆与闽之邵武、汀州为邻。  南尽大庾,  大庾岭以南,即广东境。今南安府南六十里至大庾之巅,又六十里至广东之南雄府。二郡盖分据岭之南北。  西连荆楚,  九江、南昌、袁州、吉安、南安诸郡,皆与湖广接界,  北至大江。  大江横亘于九江府北,广二十里。江之北岸,西入黄蕲,东接安庆,大江实为之限。  其名山,则有庐山、  庐山,在南康府西北二十里,九江府南二十五里,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周二百五十里,叠嶂九层,川流九派。《禹贡》:过九江此九江谓湖广洞庭湖,至敷浅原。说者谓庐山高,而其中原田连亘,即敷浅原矣。《史记》:太史公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名山记》:山南滨宫亭湖,北对小江,山去小江三十余里,其大岭凡七重,圆基周回,垂三五百里。《豫章古今志》:山本名南嶂亦曰障山,俗又讹为天子都、天子障,殷周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曰庐山俗字君平,一作匡续,字子孝,秦汉间人。或谓之靖庐山,亦曰辅山。相传周武王时,有方辅先生于此山得道仙去,惟庐存,因名。世皆谓匡俗所居,亦曰匡山,亦曰匡庐,亦曰匡阜,亦曰康庐。《图经》云:宋开宝中,避太祖讳,更匡山为康山。《道书》以为第十八洞天,第三十六福地。汉庐江郡之名本此。又《汉祀典》以庐山贰于?岳,《郡县志》:汉武封庐山神为南极大明公,俗号庐君,盖南方巨镇也。梁天监初,江州刺史陈伯之起兵寻阳,其长史程元冲失职家居,因聚众袭攻伯之,不胜,逃入庐山。《唐六典》庐山,江南道名山之一也。今峰岩洞壑,在南康界者,不可悉数,而最著者,曰五老峰府北三十里,石山骨峙,突兀凌霄,如五老人骈肩而立,为庐山尽处、石镜峰府西二十五里、紫霄峰府北二十五里,一名上霄峰,下有上霄源、凌霄峰府北四十三里、铁船峰府西北二十五里、汉阳峰。汉阳峰者,在庐山绝顶,望数百里,极目江汉,故名也一名汉王峰,相传汉武曾登此。汉阳峰之水,西流为康王谷之谷帘泉谷在府西三十五里,相传秦并六国时,有楚康王者,逃难谷中,因名。水流为谷帘泉,其水如帘,布岩而下,凡三十余派,东流为开先寺之双瀑寺在府西十五里庐山麓,本梁昭明太子栖隐处,南唐主李?建寺。李白云: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是也。庐山之南,瀑布以十数,而开先之双瀑为最胜。五老峰下为栖贤谷府北十五里,唐贞元中李渤隐于此,因名。其西为三峡涧,涧受大小支流九十九派,水行石间,声如雷霆,拟于三峡之险。相近曰白鹿洞亦李渤与兄涉隐处,南唐升元中,建学馆于其下石晋天福五年,南唐升元四年也。时遣宦者祭庐山,学馆盖建于是时。宋时为白鹿书院《郡志》:白鹿洞,在水帘泉山涧中,书院在五老峰下,相去十余里。又有白云洞在府西四十里山顶上,南唐主李?尝游此。原曰栗里原在府西三十六里,为晋陶潜隐居处。此南康之胜也。其在九江界者,曰双剑峰在府南五十里,形势插天,宛如双剑、莲花峰府东南三十里、香炉峰府西南五十里,峰形圆耸,南有巨石卓立,一名石人峰、石耳峰府南七十里,有二峰并耸、大林峰府西南五十里,相近为天池、铁船二峰、上霄峰。上霄峰,亦在庐山绝顶,有石室相传大禹石刻藏其中,又有石梁瀑布,秦始皇尝登其上,谓与霄汉相接也《志》云:峰有秦皇汉武刻。又太史公尝登此,盖即南康府之紫霄峰。又石门,在庐山西南,双阙壁立千仞,瀑布出其中。《山疏》云:石门者,山之天池、铁船二峰对峙如门也。慧远诗《序》略云:石门一名障山,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周景式云:石门涧水出康王谷谷东北去府六十里,吐源深远,为众泉之宗。每夏霖秋潦,转石发树,动数十里。此九江之胜也。《广记》云:庐山三面阻水,西临大陆,为群山所奔辏。山无主峰,蜿蜒蝉连,指列调敷,各自为胜。滨湖距江,回环垂五百里,亦尝为盗贼薮。正德中,庐山左湖湓塘贼作乱,指挥臣周宪讨平之。山薮藏慝,繇来旧矣。怀玉。  怀玉山,在广信府玉山县北百四十里,高四百余丈,盘亘饶、信、衢三郡,约三百余里,当吴、楚、闽、越之交,为东南望镇。一名辉山,相传山有异光夜烛也县旧置辉山驿以此。唐贾耽《华夷图》:怀玉山上与云际,势联北斗,又名玉斗山。循山之麓,升降凡十有五里,至大洋坂,地宽广约数百亩,而奇峰峻岭,怪石深池,环列于前后左右,仙灵之窟宅也《志》云:山有龙潭一十八漈,又有二十四奇,曰玉?峰、银尖峰、狮子峰、石牛峰、云盖峰、天门峰、飞泉峰、屏风峰、蟠龙冈、金鸡墩、洗墨池、望香墩、七盘岭、九莲池、誓坡石、浴佛池、彩霞岩、过云洞、连理木、天圣松、金刚岭、石鼓山、罗汉峰、志初岩,俱称绝胜。山之水西出则入于江,东出则入于浙,盖江、浙山水之宗也。李翱《南来录》:自常山至玉山八十里,陆道谓之玉山岭。自玉山至鄱阳七百有十里,顺流谓之高溪。又有三清山,《志》云与怀玉并峙《名胜志》:山高七百余丈,周回二百余里,江、浙之水盖源于此。盖怀玉之支峰而异名者也。  其大川,则有九江、  九江,即大江也,在九江府城北。其上流自湖广兴国州东流入瑞昌县界,又东南流,北岸为湖广黄梅县之新开口镇,东南流六十里而经府城东北之浔阳驿,又六十里为湖口县之彭蠡驿,又东北六十里为彭泽县之龙城驿,又百十里即江南望江县之雷港驿也。亦曰浔阳江,盖大江之随地易名耳。《禹贡》:九江孔殷。又曰:过九江。盖今之洞庭湖,而说者以为在浔阳。司马迁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淮南王安曰:禹凿江而通九路。班固曰:九江在浔阳南,东合大江。应劭曰:江自庐江、浔阳分而为九。郑玄曰:江至浔阳分为九道。郭璞《江赋》:源二分于?居崃,流九派于浔阳。《浔阳地记》:禹疏九江,一乌白江,二?奉江,三乌江,四嘉靡江,五畎江,六源江一作沙源江,七廪江,八堤江,九?江?,一作茵。张须元《缘江图》云:一三里江,二五州江,三嘉靡江,四乌土江,五白蚌江,六白乌江,七?江,八沙提江,九廪江。参差随水短长,或百里,或五十里,始于鄂陵,终于江口,会于桑落洲。张僧监曰:九江,一名白马江,去州五里,是大禹所凿九江,分流三百余里,至桑落洲合流。孔颖达曰:大江分为九江,犹大河分为九河。贾耽曰:江有八洲,与江为九。宋白曰:九江在江州西北二十五里。晁公武曰:九江一水而名九者,犹太湖一湖而名五湖,昭余祁一泽而名九泽耳。又刘歆言:九江者,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湖汉水,即今贡水。郦道元则云:自沔口以下,有湖口水、加湖江水、武口水、乌石水、举水、巴水、希水、蕲水、利水,皆南流注于江,皆可傅合九江之说。宋曾氏云:豫章之川如彭水即今章水、鄱水、淦水之类凡九,合于湖汉,东至彭蠡入江,九江之名,或取诸此。盖传疑久矣。今府治后百余步有庾公楼,其矶石突出江干百许步,为岷れ以下滔滔东流之少驻。自六朝以来,江州常为中流雄镇,得其人守之,未易越浔阳一步也。至于江中洲屿,节节有之,自昔舟行附南岸者,谓之内路;附北岸者,谓之外路。宋晋安王子勋将刘胡自鹊尾见江南繁昌县败还浔阳,于江外夜趋沔口。苍梧王初以黄门郎王奂镇夏口,恐过浔阳为桂阳王休范所劫留,使自太子γ竟去太子γ,见湖广黄梅县。盖即江外趋沔口之路。今江防之设,始自浔阳。盖大江越梁、荆而来,小水附入者益多,波流衍溢,汊港纵横,且东近金陵,风帆易达,故为备不可缓也。赣水、  赣水,亦曰南江。其上流分二源,西出者为章水,东出者为贡水。《志》云:章水出湖广郴州南三十六里之黄岑山,自宜章县流入南安府崇义县界,经聂都山,《汉志》谓之彭水《汉志注》:彭水出豫章南楚县,东入湖汉水。是也。又东经府城南,亦谓之横江,亦谓之横浦。东北流,经南康县城南,亦谓之芙蓉江。又东北经赣州府城西,环城而北,会于贡水。贡水出福建汀州府西六十里新路岭,流入赣州府瑞金县界,经县南,《汉志》谓之湖汉水《汉志注》:湖汉水出雩都县东,至彭泽入江,行千九百八十里。又西经会昌县北,谓之湘洪水。又西北达雩都县西,而府东北宁都、石城二县之水,府南安远、龙南、信丰三县之水,又北兴国县之水,皆汇焉。西北流,至府城东,环城而北,会于章水,始名为赣水。汉时,亦谓之领水。淮南王安上书言:越人入中国必下领水,领水之山峻峭,漂石破舟,不可以大船载食粮下也。亦谓之大庾峤水庾仲初云:大庾峤水,北入豫章,注于江。即此。以其自南而北,通谓之南江。梁末,陈霸先起义师讨侯景,军于南康,寻自南江出湓口,会王僧辨之师。又自南康至豫章,其地皆谓之南川。陈初,临川周迪欲自据南川,是也。从赣城北至吉安府万安县,江中有一十八滩,谓之赣石旧《志》:虔州城至万安县凡一百八十里,一云赣石之险凡三百里。五代梁贞明四年,杨吴遣兵击谭全播于赣州,时严可求以厚利募赣石水工,故吴兵奄至城下,虔人始觉。又东北经泰和县,至府城东折而北,绕吉水县城西而东北流,亦谓之吉水。入临江府峡江县界,经县城南,亦谓之峡江。又东北经新淦县城西,又东北经府城南,亦谓之清江。又东历樟树镇,入南昌府丰城县界,经县城西南而至府城西,亦谓之章江。绕城而流广十里,渡江之北,曰石头口。又东北流入于鄱湖北,出九江府湖口县西,而入于江。唐《十道志》:江南大川,一曰赣水,自南昌以南诸郡之水悉流合于赣水,而委输于鄱湖,地势南高而北下,上流之重,恒在南方。故岭峤发难,赣江上下千里之间,皆为战地,振古如兹矣。  鄱阳湖。  鄱阳湖,即彭蠡湖,在南昌府东北一百五十里,饶州府西四十里,南康府城东五里,九江府东南九十里,周回四百五十里,浸四郡之境。《禹贡》:彭蠡既猪。《史记》: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又汉武帝浮江出枞阳,过彭蠡枞阳,见江南桐城县。后亦谓之扬澜左里。晋末,刘裕破卢循于左里,即彭蠡湖口也今南康府都昌县有左里城。《水经注》:赣水总纳十川,同凑一渎,注于彭蠡,清潭远涨,绿波凝净,而汇注于江。自隋以前,概谓之彭蠡。炀帝时,以鄱阳山所接,兼有鄱阳之称。大业十二年,刘子翊讨鄱阳贼林士弘,战于彭蠡湖,败死。唐《十道志》:彭蠡,江南之大川也。《六典》曰:彭蠡,一名宫亭湖。《图经》:鄱阳湖东至饶州余干县之康郎山,西至新建县之荷陂里,南至进贤县之北山,北至南康府都昌县,其南入南昌界者,则为宫亭湖。《饶州志》:鄱阳湖收江、饶、衢、徽之流,会大江入海,长三百里,阔四十里,中有雁泊小湖,每春涨则与鄱江连接,水缩则黄茅白苇,旷如平野。湖中之山,其最大者,曰康郎山,在湖西南涯。其近湖西北岸者,曰鞋山,曰大孤山。又湖之西北近南昌、南康之界,有狭处,谓之罂子口。明初,陈友谅攻洪都,太祖赴救,至湖口,友谅闻之,解围东出,与我师遇于鄱阳湖之康郎山。友谅屡败,欲退保鞋山。我师先至罂子口,横截湖面,友谅不得出。既又移泊于左蠡,截友谅于湖口。友谅旋败死。猗欤!一统之业,肇于鄱阳一战,较之垓下、昆阳,宁有忝哉?  其重险,则有大庾、  大庾岭,在南安府南二十五里,广东南雄府北六十里,磅礴高耸,为五岭之一。《水经注》云:涟溪山,即大庾岭也。秦始皇三十三年,以谪徒五十万戍五岭,大庾其第一塞之岭。又《秦纪》:秦使屠雎将兵十万守南楚之峤。谓此矣。《广记》:大庾在五岭最东,亦名东峤。《图经》云:山延袤二百里,上有横浦关,秦末赵陀欲据越,移檄告横浦诸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者也。及汉武帝时,吕嘉反,函封汉节至塞上塞上,即谓大庾,使杨仆讨之,出豫章,下横浦。盖逾岭而南也。在秦时谓之塞上,亦名塞岭。汉伐南越时,有监军庾姓者城此,故名大庾。又名为台岭山,以岭上有石如台也。或以形如廪庾,故谓之庾岭。又谓汉庾胜者,本梅?将,为汉守台岭,筑城岭下,因有大庾之名。晋义熙六年,徐道覆以刘裕方北伐南燕,劝卢循乘虚袭建康时循为广州刺史,道覆为始兴相,曰:若裕平齐之后,自将屯豫章,遣诸将帅锐师过岭,恐君不能当也。或谓之南康山。道覆谋为乱,先使人伐船材南康山中。盖岭在南康郡境也。梁太清末,陈霸先为始兴太守,起兵讨侯景,遣其主帅杜僧明顿于岭上,霸先旋发始兴,至大庾。隋开皇十年,番禺黎帅王仲宣反,围广州,遣其党据大庾,立九栅,诏裴矩巡抚岭南,矩至岭,击破之。唐《十道志》:江南名山曰大庾。《张九龄集》云:初,岭东废路,人苦峻极《志》云:东峤古路,在今安里之游仙径,崎岖荦确,入逾六七里,两山对峙,螺转而上,周围九磴,至顶而下。又逾七里,始平。上有横浦关,此古入关之路。开元四载冬,俾使臣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人始便之。自九龄凿新路后,两壁峭立,中途坦夷。上多植梅,因又名为梅岭一云:本汉初梅?曾将兵至此,故有梅岭之名。白居易云:大庾多梅,南枝既落,北枝始开。是也。僖宗时,黄巢入广南,高骈请帅重兵繇大庾击贼于广州。自五代以后,驿路又复荒远,室庐稀疏,而梅岭之名亦虚张九成谓岭并无梅,盖蓁芜已久也。宋嘉?八年,蔡挺详刑江西,弟抗漕广东,乃商度工用,陶土为甓,各?其境。北路广八尺,长一百零九丈;南路广一丈二尺,长三百一十有五丈,仍复夹道种松,以休行旅,遂成车马之途。又立关于岭,上植柱揭,名梅关,以分江、广之界。章颖诗云:两州南北护梅关,尽日人行石壁间。盖实录也。景炎元年,叛将吕师夔等导蒙古兵度梅岭,败宋军于南雄。二年,蒙古将塔出等复以步卒入大庾,追二王,既而广州复为宋有。蒙古将李恒复以步骑由梅岭袭广州,至清远今广东广州府属县,败宋兵,遂入广州。明初,陆仲亨以赣州之师逾大庾,破韶州。岭诚噤喉要地矣。又《南安志》:大庾岭东北为白猿洞,洞北为梅关,关侧为云封寺,俗名挂角寺,今祠张曲江于其处。祠左有霹雳泉,一名卓锡泉。明张以宁云:庾岭之巅折而东,有一峰甚奇秀,稍下平,为?娥嶂《新修岭路记》:成化十五年,郡守张弼病岭路狭隘,复谋开道,凡巨石之扼路者,火而斧之;流泉之浸路者,沟而分之;土石之积者,剔而平之。螺转之磴,因其高下为级一百二十余,长短参差,务适于平。岭路始为宽平。《舆程志》:南安南行六十里至大庾岭,上有红梅关《郡志》:府至岭二十五里,又五里至南雄府红梅铺,又南行六十里,为南雄府城。岭据南北之咽喉,为战守必争之地。今关有官军戍守,犹秦汉之旧迹也。  湖口。  湖口,在九江府东六十里,今为湖口县。其地上据钟石,傍临大江。彭蠡之水,汇章、贡及群川之流,北注于江,湖口其委输之处也。刘宋时,置湖口戍。齐东昏侯末,萧衍引兵东下,前锋邓元起将至浔阳,江州刺史陈伯之退保湖口。由齐、梁至陈,皆为戍守重地。唐武德五年,安抚使李大亮以其冲要,特置湖口镇。乾符五年,王仙芝余党王重隐陷洪州,江西观察使高湘奔湖口。南唐始立县。盖湖口之缓急,江南之盛衰。江南有事,欲保固江右,则湖口不可以无备也。或曰:湖口,即古之钩圻。《水经注》:赣水历钩圻邸阁下,而后至彭泽。刘宋时,南江运米,皆积于钩圻,是也。今江西之运凡四十余万石,悉自湖口以达于江。所谓粮运资储仰此气息者,非乎?且自皖口溯江西上,则越小孤,径彭泽,不待叩浔阳之城,而直掩湖口,江西已岌岌矣!湖口于九江,又独当东南一面之险也。元至正十二年,星吉复江州,遣别将栅小孤山,自据鄱阳口,缀江西要冲,以图恢复,既而为贼所败。鄱阳,盖即湖口云。  【按】江西地当吴、楚、闽、越之交,险阻既分,形势自弱,安危轻重,常视四方。然规其大略,亦非无事之国也。是故九江雄据上游,水陆形便,足以指顾东西,非特保有湖滨而已。南、赣为南方藩屏,汀、漳、雄、韶诸山会焉,连州跨郡,林谷茂密,盗贼之兴,斯为渊薮,故设重臣临之。岂徒扼闽岭之襟喉哉?抑且临南昌之项背矣!九江、南昌,皆与湖广连壤,而袁州逼近长沙,逋民客户,颇难讥察。自吉安以南,益与郴、桂相比,称岩险焉。饶州东北与新安相错,而广信东通衢、婺,为江浙之门户。其南则路入建宁,又江、闽之津梁也。建昌与闽亦为邻境,而驿骚之患,视广信为稍杀焉。夫庐阜为之山,彭蠡为之泽,襟江带湖,控荆引越,形胜有由来矣!卷八十四 江西二  ◇南昌府东北至饶州府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二百四十里,南至临江府二百七十里,西南至瑞州府二百里,西至湖广平江县五百五十里,西北至湖广武昌府一千里,北至南康府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五百二十里,至京师四千一百七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分置豫章郡初属淮南国。吴芮王长沙,兼得其地。文帝后七年,地入于汉据《汉书》:景帝初,议削吴豫章、会稽郡。则豫章吴地。后汉亦为豫章郡。三国吴因之。晋初仍旧。元康初,置江州治焉后移治寻阳,详见州域形势。下仿此。宋、齐以后,并为豫章郡。隋平陈,废郡,置洪州。炀帝复为豫章郡。唐武德五年,平林士弘,复为洪州置总管府。八年,改为都督府。天宝初,曰豫章郡至德初,以代宗在东宫,讳豫,止称章郡。乾元初,复曰洪州有南昌军,乾元二年置,元和六年废。又建中以后,置江南西道观察使,治此。咸通六年,升为镇南军节度。五代初,属于淮南亦曰镇南军。周显德六年,南唐升为南昌府,建南都时交泰二年也。宋建隆元年,李?迁都此,子煜仍还金陵。宋复曰洪州亦曰镇南军。天圣八年以后,江南西路治此。隆兴三年,升隆兴府以孝宗潜邸也。元至元十四年,改府为路。二十一年,曰龙兴路。明初,曰洪都府,寻为南昌府,领州一、县七。今因之。  府包络江、湖,左右吴、楚,东南一都会也春秋时,吴楚相攻,必有事于豫章。郦道元曰:《左传》昭七年,楚令尹子荡伐吴师于豫章,即此地也。夫江湖沮洳,春秋时舟楫便利未逮今日,吴楚所争,实在淮、汉之间。郦氏之言非笃论矣。自汉高建郡以来,常为控扼之地。后汉末,许劭谓刘繇曰:豫章北连豫壤,西接荆州,形胜之处也。繇不能用,坐并于江东。宋、晋之末,卢循自岭外入犯,道出豫章,江州刺史何无忌自寻阳引兵拒之。长史邓潜之谏曰:国家安危,在此一举,闻循兵船大盛,势居上流,宜决南塘,守二城以待之二城,胡氏曰:谓豫章、寻阳也,此万全策也。无忌不听,与贼遇于豫章,败死。贼乘胜东出,建康震动。陈氏缔造之初,萧勃首发难于岭外,其徒欧阳?、余孝顷者,连兵而争豫章,非周文育之力战,豫章必不守。豫章不守,霸先成败之数,未可知也。隋之亡也,群贼操师乞、林士弘相继据豫章,萧铣恶其逼也,急取豫章,以为东藩。唐李靖自荆楚而东,先略豫章,庾岭以北,刻期荡平矣。建中间,曹王皋帅江西,屡破贼兵于黄、蕲间。议者以南昌为百粤上游,三楚重辅,岂虚语哉?淮南袭下洪州,乃规鄂渚。及南唐之哀,以两淮既失,金陵浅露,上游完固莫若洪州,于是有南都之建。然而南唐非真能用洪州者也。宋之南也,女真突入洪州,蹂躏实甚。继而群盗李成等据江州,有江淮湖湘十余郡,又遣其党马进据筠州。诏张俊讨之。俊以豫章介江湖间,急趋之,既入城,喜曰:吾已得洪州,破贼必矣。韩世忠之平闽贼也闽贼范汝为,闻豫章方为群贼所窥伺,乃旋师永嘉若将休息者,忽由处、信径至豫章,连营江边数十里。群盗出不意,多引降。岂非以豫章在江右为噤喉之地乎?元末,陈友谅倾国以争洪都,太祖击灭之,而荆湖南北遂次第入版图。刘宋雷次宗曰:豫章水陆四通,山川特秀,南接五岭,北带九江,咽扼荆淮,翼蔽吴越。唐王勃云:襟江带湖,控荆引越。封敖曰:洪州当淮海之襟带,作吴楚之把握。宋王应麟曰:南昌为钟陵奥区,楚泽全壤,信东南大藩矣。  南昌县附郭。在府治东偏。汉县,为豫章郡治。后汉以后因之。隋改县曰豫章,为洪州治。唐武德五年,分置钟陵及南昌县,又于南昌县置孙州。八年,州废,省钟陵、南昌二县。宝应初,以肃宗讳,更豫章曰钟陵。贞元中,又改曰南昌。宋因之。今编户六百四十三里。  新建县附郭。在府治西偏。汉南昌县地。《志》云:陈又分置南昌县,隋省入豫章县。唐初亦尝置南昌县,后又并入豫章县。宋太平兴国六年,置新建县于郭内。今编户百十三里。  ○豫章城今郡城也。或以为春秋之豫章。按:古豫章大抵在江汉之北。《左传》昭六年,楚伐吴师于豫章,次于乾溪。十三年,楚师还自徐,吴人败之豫章。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越大夫胥犴劳王于豫章之?。三十一年,吴围弦,楚救弦及豫章,吴师还。定二年,楚人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以败楚师于豫章,遂围巢,克之。四年,吴人舍舟于淮?,而自豫章与楚夹汉。杜预曰:豫章皆当在江北淮南,柏举之役,豫章又似在汉东江北。岂自昔由江汉之间以达于淮,豫章实为要害,而今不可考欤?又按:乾溪在今南直亳州,徐在泗州,弦在光州,则豫章当在近淮之地光州、寿州之间,与汉之豫章全不相蒙也。《古今记》:汉豫章城,颍阳侯灌婴所筑,亦曰灌婴城,即今城东之黄城寺。又有刘繇城,在今府城东北三十里,相传汉扬州刺史刘繇所筑。《水经注》:孙策略地至曲阿,扬州刺史刘繇奔豫章筑城自保处也。又有西城,在子城西。刘繇尝使豫章太守朱皓攻袁术所用太守诸葛玄,玄退保西城,即此。《城邑考》:汉城周十里八十四步,开六门,南曰南门、松阳门,西曰皋门、昌门,东北二门,各以方隅为名。晋咸安中,太守范宁更辟东北、西北二门。唐初筑城之西南隅。垂拱元年,洪州都督李景嘉又增筑之,凡八门。贞元十四年,观察使李巽复营治。元和四年,刺史韦丹更筑城东北隅,于是广倍于汉城。宋筑洪州城,又倍于旧,周三十里,门十六。绍兴六年,李纲帅洪州,以城北岁涌江沙,截城之东北隅入三里许,为十二门。元因宋旧,其城西面瞰江,不利守御。元至正十八年,伪汉陈友谅以大舰乘水涨附城而登,城遂陷。二十二年,明太祖定洪都,乃命都督朱文正改筑,移城去江三十步。后友谅至,遂不能近。建七门:东曰永和,又名澹台,以门内有澹台墓也。旧曰坛头,有黄紫庭仙坛云。东南曰顺化,旧名琉璃,以门内延庆寺有琉璃古像而名。南曰进贤,旧曰抚州,俱以道路相通而名。亦曰望仙,以汉梅福曾为县尉也。又南曰惠民,挽输惠民仓路由此。旧名寺步,以近隆兴寺云。西南曰广润,旧名柴步,亦曰桥步。西曰章江,以近江滨,旧曰昌门,孙策遣虞翻与郡守华歆交语于此。北曰德胜,旧名望云,李纲移筑于此,又名新城。其旧城西之滨江者,有宫步门,亦曰遵道;井步门,亦曰德遂;仓步门,亦曰惠济;官步门,亦曰利步,与洪乔凡五门,俱废。城之址,展东南二里许,视旧城杀五之一,周不及十二里。《郡志》:城中故有子城,一名牙城。三国吴五凤二年,太守张俊于城东南造双阙,亦曰双门。唐垂拱间,都督李景嘉增修,周二里二百四十步,为东西二门,官署营舍,皆在其内。南唐保大十六年,建南都。明年,遂迁居之。俗呼双门为东西华门,仍旧都之号也。宋淳化及熙宁间,皆尝修葺。建炎三年,兵毁。绍兴中,复营治,其南面虽有门楼,而故塞不启。元亦建行省于子城内。至正十八年,陈友谅陷龙兴,毁城门,惟东南二门楼存。明洪武二年,亦建行省于内。九年,改布政司。永乐元年,为宁王府。正德十四年,宸濠反,府废,乃辟中为道,通行旅。旧《记》:子城东门楼。旧名镇南军。宋赵鼎作帅时,立东门楼,旧名隆兴都督府。宋邓祚作帅时,立南昌门,旧名南楼,左望大江,下临??,为一郡之胜。今废改不一,而滕王阁在章江门城上,唐显庆四年,滕王元婴为洪州都督时所造也。明初,驾幸南昌,宴从臣于此。寻改建西江第一楼在章江门外迎恩馆。  椒丘城府北百四十里。后汉建安四年,孙策破刘勋于浔阳,欲谋取豫章,太守华歆筑此城御之。《江表传》:策在椒丘,遣虞翻说华歆。即其地也。○齐城,在府东二十里,吴孙权立其第五子奋为齐王,都武昌,诸葛恪徙奋于此,因号为齐城。又昌邑城,在府西北六十里。《豫章记》:汉昌邑王贺封海昏侯就国,筑城于此。  ?口城府西南七十里。《城邑志》:陈永定元年,广州刺史萧勃遣从子孜及其将欧阳?、傅泰等出兵南康,趋豫章。傅泰据?口城,与周文育相持,既而文育使其将丁法洪攻?口城,擒泰。一云城在吉安府北七十里,似误。?,亦作?庶。○南昌废县,在府西北。唐武德五年,析豫章县地置南昌县,又置孙州治焉。六年,洪州总管张善安叛,陷孙州,即此。八年,州县俱废。  ○西山在城西大江之外三十里。一名厌原山,又名南昌山。高二千丈,周三百里,跨南昌、新建、奉新、建昌四县地。宋余靖云:西山在新建县西四十里,岩岫四出,千峰北来,岚光染空,连属三百余里。《郡图经》:初济江十里为石头津,并江北行有铜山,即吴王濞铸钱之所。山有夜光,远望如火,以为铜精也。自石头西行二十余里,得梅岭山,岭峻折,羊肠而上十里,有梅仙坛,即梅子真学仙处。自岭纡徐南行六七里,得葛仙峰,山下有川曰葛仙源。自葛仙羊肠而下,高下行三十里,有洪?,石壁陡绝,飞湍奔注,下有炼丹井,亦曰洪井。自井南绕溪五里,有鸾冈。冈西五里最高一峰,曰鹤岭。又有大萧、小萧二崖,亦曰萧史峰。又蛇行十里,得天宝洞,洞为西山最胜处。又自梅岭而北,上下行四十五里,得吴源水,高下十堰,每堰溉田千余顷。其极源至山椒,得风雨池。风雨池者,能出云气作雷雨云。度西山之势,高与庐阜等,而不与之接,余山则枝附耳。《志》云:天宝洞,在府西八十里,《道书》所载第八洞天也。洞门喷泉如缕,名玉帘泉,泉水注入山下金钟湖。又秦人洞,在府西五十里齐源岭侧,亦幽邃。其风雨池,则在府西北七十里。《豫章记》:风雨池是西山绝顶,四面悬绝,人迹罕至,中通洪井。《寰宇记》:梅子真种莲其中,亦名梅福池。城西三十里吴源水,乃风雨池之余波也。下注十余里,为陂十有一。明初,驾幸南昌,放陈友谅所蓄鹿于西山云。  鸡笼山府西十里。其山盘旋耸秀,下枕大江。晋义熙六年,何无忌与徐道覆遇于豫章。贼令强弩数百,登西岸小山邀射之,会西风暴急,飘无忌所乘小舰向东岸,贼乘风以大舰逼之,无忌败祀处也。相近者又有钓矶山。○罕王山,在府西六十里,峰峦高耸。府西南八十里又有逍遥山,道家以为第四十福地。  几山府东北百四十里,屹立鄱阳湖中,上有仙岩。《志》云:府北百八十里有吉州山,其上居民数千家,相传秦时移此。○渐山,在府东南六十八里,耸如卓笔,南接进贤县界。  梅岭在府西。祝穆云:西山极峻处也。汉元鼎五年,楼船将军杨仆请击东越,屯豫章梅岭以待命。明年秋,东越王余善反,发兵距汉道,入白沙、武林、梅岭,杀汉三校尉。《索隐》云:豫章西三十里有梅岭,在洪崖山,当古驿道。一云《索隐》非也。《括地志》:梅岭在虔州虔化县东北百二十八里,此岭以梅福得名。○龙冈,在府城北带江,亦曰龙沙。《水经注》:赣水北经南昌县城西,又北经龙沙。沙甚洁白,高峻逶迤若龙形,连四十里,旧为九日登高处。《郡志》:沙踞府城之背,面临章江,环亘五里,居人时见龙迹于沙上。沙南有豫章台,明太祖破陈友谅,驻跸南昌,筑台朝父老于此,亦名龙沙台。○章江在府城西。一名赣江。从临江府流入丰城县界,又北流至城南之南浦,始别为支流,沿城南陬而复合,中裂三洲,民居其上,为石桥以济。自南浦西北出,下流入鄱阳湖。李?云:章江发源于赣,绕郡城前,从西北流入西鄱湖,俗名西河,是也。抚河,发源于?于,绕郡后,从东北流入东鄱湖,湖即宫亭湖也。两水为郡之经,而鄱湖为水之聚,其在郡西南者,一由抚水入,曰曹溪水,出接溪港。一由剑水入,曰殷家渡,出荆林与接溪合,径南浦入章江。其在郡东南者曰西洛水、武阳水、三阳水,皆自抚水入,至郡城北出东鄱湖,又至康山,始合樵舍、昌邑之水,会西鄱湖出口云。  鄱阳湖府东北百五十里。即《禹贡》之彭蠡也。饶、信、徽、抚、吉、赣、南安、建昌、临江、袁、瑞、南康数郡之水,皆汇于此。详见前大川鄱阳湖。○南湖,《志》云:在府东五十里,源出进贤县罗溪岭,东北流八十里,合三阳水入鄱阳湖。东湖在府城东南隅。周广五里,旧通章江。后汉永元中,太守张躬筑塘以通南路,谓之南塘。晋义熙六年,卢循自岭外入犯,邓潜之劝何无忌决南塘水拒之。《水经注》:豫章城东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与城齐,南缘回折至南塘,本通章江,增减与江水同。张躬筑堤通路,兼遏此水,时卢循舟船大盛,若决南塘,则循舟兵无所用,可以坚守而待其敝也。刘宋少帝景平元年,太守蔡兴宗于大塘之上更筑小塘,以防昏垫,并遏湖水,令冬夏不复增减。隋义宁初,贼帅张善安归林士弘于豫章,士弘疑之,营于南塘上,寻袭士弘,焚其郛郭而去,士弘因徙南康。唐元和二年,江西观察使韦丹又于南塘筑捍江堤,长十二里,派湖入江,节以斗门,以疏暴涨。凡为陂塘五百九十八所,,灌田万二千顷,俗呼为南塘?。《郡志》:东湖今又分为西北二湖,故豫章城中有三湖、九津之说。九津者,三湖水所派泄也,与章江水仅隔一线而不相参互,乃由内水关穿广润、章江、德胜、永和四门城濠而过之,东北汇蚬子、艾溪二湖,以入于东鄱湖。又东湖沿堤植柳,名万金堤。湖之北崖曰百花洲。  武阳水府东南三十五里。源出?于江,自南丰县流经建昌、抚州境,入府界。支流达丰城县境。东北出,经此为武阳渡,一名辟邪渡,又东北达宫亭湖。明初太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先遣人调信州兵守武阳渡,防贼奔逸,即此。又西洛水,在府南七十里,即?于、汝二水下流也。流经此,又东北入武阳水。○蜀水,在府西南六十里,一名筠河。自瑞州府东流入境,至象牙潭,吴源水自西山来会焉,入于章江,或谓之黄源水。《志》云:府西六十里有瀑布水,亦出西山中,状如玉帘,曰瀑布泉,流合吴源水。  象牙潭府南八十里。亦曰象牙江,即章江回曲处也。五代梁开平三年,危全讽以抚州兵攻洪州,屯象牙潭,不敢进,营栅临溪,亘数十里。淮南将周本隔溪布陈,全讽兵涉溪攻之,本乘其半济击之,全讽兵大溃,又分兵断其归路,遂擒之。象牙江之下有金口,亦曰金溪口。陈永定三年,周文育击余公?、余孝励于新吴,军于金口,进屯三陂。既而王琳遣将曹庆等救孝励,分遣兵败别将周迪,文育复退据金口,是也。金口、三陂应近奉新县界。胡氏曰:自豫章西南入象牙江,至金溪口。是也。  生米潭府西南四十里。相传西山天宝洞之南门也,亦曰生米渡,上有市曰生米市。晋义熙六年,何无忌讨卢循,与循党徐道覆相遇,握节被害于此。宋绍兴元年,贼李成将马进犯洪州,连营西山,岳飞谓张俊曰:贼贪而不虑后,若以骑兵自上流绝生米渡,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俊从之,贼败走筠州。《志》云:生米市旁有翻车冈。  蓼洲在城西里许南塘湾外。两洲相并,水自中流入章江,上有民居数百家。郦道元所云,赣水又经谷鹿洲,号蓼子洲,即此。唐天?三年,淮南将秦裴攻洪州军于蓼洲,诸将请阻水立寨,不许。洪州将刘楚据之,裴击擒之,谓诸将曰:楚若守城,则不可猝拔,吾以要害诱致之也。○百花洲,在城东东湖北。宋绍兴中,尝习水军于此。又城西章江门外江中有凤凰洲,横亘而西,北抵石头口,如凤翼然。又黄牛洲,在府西南十里。又有吴家洲,在府西南二十里。相近有滕家、郭家二洲,俱南北相去十数里。  黄家渡府东三十里。明正德中,宸濠作乱,赣抚王守仁讨之,克南昌。伍文定击贼于黄家渡,败之。《舆程记》:自黄家渡东四十里为赵家圩,又东四十里为团鱼洲,又东达饶州府余干县界。  ○石头驿在章江门外十里。有石头渚,亦曰投书渚,即殷羡投书处。《水经注》赣水经豫章郡北,水之西岸有磐石,谓之石头津渡之处。汪藻曰:自豫章郡绝江而西,有山屹然,并江而出者,石头渚也。沮江负城,十里而近。陈永定初,萧勃起兵广州,讨陈霸先,遣欧阳?等出南康,屯豫章之苦竹滩,别将傅泰据?口城。余孝顷时为南江州刺史,亦附于勃,遣其弟孝迈守郡城,自出豫章据石头,既又与萧勃从子孜同拒周文育于石头,筑二城,各据其一,多设船舰,夹水而陈。霸先遣侯安都与文育水陆进攻,孜降,孝顷走还新吴。《志》云:陈永定中,尝置南昌县于此。隋废。唐初复置,旋废县,因置石头驿。明初陈友谅围南昌急,张子明以小渔舟夜从水关潜出,越石头口,告急于建康,是也。今为石步镇。○南浦驿,在府城西南广润门外。又府南六十里有市汊驿,在章江滨,南去丰城县之剑江驿凡百里,市汊巡司亦设于此。《舆程记》:自市汊驿而西南七十里至松湖,又西六十里即瑞州府。  樵舍驿府西北六十里。近昌邑王城,有巡司。明正德中,宸濠作乱,王守仁克南昌,宸濠攻安庆未下,闻之,遂移兵罂子口。其先锋至樵舍,守仁遣伍文定等击之,败贼兵于黄家渡。贼退保八字脑,既而宸濠败保樵舍,文定等四面合攻,遂擒之。又破余党于吴城,江西遂平。罂子口,在府东北鄱阳湖滨。八字脑,见饶州府。○吴城驿,在府北百二十里,临江有吴城巡司,即伍文定破宸濠处。《志》云:吴城山,在府东百八十里临大江,驿盖以山名。又武阳驿,在府东南六十里,道出抚州府。又府东七十里有赵家圩巡司。《会典》:新建县又有昌邑、乌山二巡司。  芊韶镇府南百里。陈永定初,周文育击欧阳?等,自豫章伪遁,由间道兼行据芊韶。芊韶上流则苦竹滩诸营,下流则?口城、石头诸营。文育据其中,筑城飨士,?等大骇,退入泥溪,是也。泥溪,见临江府新淦县。姚思廉云:芊韶,在巴山界。似误。  丰城县府南百六十里。西南至临江府百三十里,东南至抚州府百四十里。汉豫章郡南昌县地。三国吴分置富城县。晋太康初,移治丰水西,改曰丰城县,仍属豫章郡。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县废。开皇十二年,复置,改曰广丰,属洪州。仁寿初,复曰丰城。唐因之。乾宁三年,改曰吴皋。淮南因之。南唐复曰丰城。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三年,升曰富州。明初,复为丰城县。今编户三百七十七里。  ○富城旧县在县南六十里富水西。后汉建安中,孙氏置县于此。一名黄金城,有黄金陂。晋初,移县于今县西南三十里丰水西剑池侧,因曰丰城。梁侯景之乱,南昌民熊昙朗聚众据丰城为栅,是也。唐永徽初,迁于章水东,始为今治。元延?初,筑土堤以遏暴涨,周围十里,环郭六门,池濠四绕,中有子城,周不及二里。后皆圮。《志》云:旧县城在县西二十里,唐以前城也。县东南又有广丰城,梁大同二年分丰城县置,寻废。隋因改丰城县为广丰。今有广丰乡。  ○赤冈山县西北十五里。濒江壁立,土石皆赤。一云富城县旧治此。又始丰山,在县南七十五里,道家以为第三十七福地。○凤凰山,在县东九十里。《晋书》:穆帝升平四年,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山,因名。县东南之苦竹村又有九子池。  龙门山县南百里。傍有龙湫,西北与道人山相接。《志》云:道人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又罗山,在县南百二十里,晋罗文通学道于此,因名。山顶有池,冬夏不竭,亦名池山,富水所出。其东为尧山,与罗山相接。○杯山,在县南百三十里,高二百丈,周回百里,形如覆杯,丰水所出。  ○章江县西南三里,有斗门堤。至县东北十里为曲江,形如半月,中分三潭。岸傍居民凡数百家,薄晚波平,江浮金碧,舟航云绝。有矶头山。李梦阳云:赣江北奔,入彭蠡湖千里,犹建瓴然。至丰城触矶头冈,则俯而东,又折数里而北达,故曰曲江。矶头山之滨有金花潭,民居缭绕,榆柳成行,水波潋滟,动摇金碧,渔舟上下,宛然画图。宋隆?太后以金花投潭,祈风于此,因名。《志》云:曲江有滩,旧尝出金。  蛟湖县西十五里。源发剑池,东北流五里许,汇为此湖,流入长乐港,灌田数百顷,下流入于章江。《志》云:县西南三十一里有剑池,晋雷焕得龙泉、太阿二剑处。池前有石函,长逾六尺,广半之,俗呼其地为石门。丰水县南百八十里。出自杯山,西北流,绕剑池而入赣江,一名剑水。又富水,在县东南百五十里,源出罗山,西北流,合于丰水。县东南百十三里又有云韶水,源出抚州横汊河,东北入县界,合于赣江。  苦竹滩在县南。亦曰苦竹洲,洲多竹。陈初,广州刺史萧勃遣其将欧阳?军苦竹滩,陈霸先遣周文育擒之。《一统志》:县东南有苦竹村。《名胜志》:苦竹洲在县上游十里许。○杨子洲,在县西二十五里章江中,周广二十里,居民二百余家。《通志》云:洲在府北九十里。又三洲,在县北三里,滨大江。《志》云:县北堤之趾有小港,港外为三洲:上洲曰杨林,中曰牛宿,下曰金鸡。又有龙雾洲,在县东北四十里大江中,上皆橘林。宋时有渔者得金钟于此,因名金钟口。○剑江驿在县治北。又县北有市源巡司,县西南有江浒巡司。  进贤县府东百二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九十里,东至饶州府余干县百四十里。汉南昌县之东境。晋太康初,分置钟陵县,寻省入南昌。唐武德五年,复析置钟陵县,属洪州。八年,废为进贤镇。宋崇宁二年,升镇为县。旧无城。明正德五年创筑。十二年,复?以石。十六年,增修。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二百四十二里。  ○港南山县南十里。其山平夷,旁即驿路,南接云桥,北通罗溪。又钟山,在县南五里临水,昔尝破裂为二,得铜钟十二于此,一名上下破山。县西南三十里又有金山,亦曰金峰,地产金,有淘金井,界于临川。○渐山,在县西六十里,山多石壁,俗呼石仓。宋时于此置驿。更十里为武阳渡,乃渐山尽处,入南昌县界。  北山县北百里。地滨彭蠡湖,四周皆水,与天无际。其上平夷,利耕作,居民常千余户。县东九十五里又有栖贤山,山幽胜,唐抚州刺史戴叔伦栖隐于此。○罗溪岭,在县西二十五里,其麓有罗溪,通鄱阳湖。又十五里为玉岭,公馆在焉。又县北二十里有双乳峰,双峰如乳,因名。其下即日月湖。○三阳水县北六十里。上源在县西,曰南阳、洞阳、武阳,合流经此,故曰三阳。又东北入鄱阳湖。李?曰:进贤县之水,惟以鄱阳为统会,而水之经则曰三阳。今县西北三里有三阳渡,亦曰师过渡。相传吴子胥为吴伐楚师,尝经此。○院泽水,在县东南五里,源发临川县界之槲山下,会于藏溪,湾旋九曲,下流东北出,入鄱阳湖。日月湖县北二十里。水涸则分为二,涨则合为一,中有石人滩。又军山湖,在县北四十里,亦钟水处也。《志》云:县境之水,二湖最大,而总归于鄱阳湖。鄱阳湖盖浸北山之趾。○龙马洲,在军山湖畔,亦曰龙马坪。宋德?三年,蒙古兵逼抚州,州将密?逆战于进贤坪,进至龙马坪,力战不屈,为敌所执,即此。  ○邬子寨县东北七十里。有邬子巡司。又邬子驿,亦置于此,为滨湖要地。○润陂巡司,在县东。又县北有龙山巡司。《会典》:县又有花园巡司。  奉新县府西百二十里。南至瑞州府九十里,西北至靖安县五十里。汉豫章郡海昏县地。后汉中平中,分置新吴县。三国吴及晋、宋以后因之。陈初,置南江州治此,寻废州而县如故。隋平陈,复省县入建昌。唐武德五年,复置新吴县,属南昌州。八年,仍省入建昌县。永淳二年,复置。南唐升元元年,改今名。今编户一百五十里。  ○新吴城县西三十里。旧《志》:汉高平定海内,分徙江东大族置之他郡,于是迁涂山氏于此,号曰新吴,以旧隶楚,今新属吴也。后汉灵帝时,置新吴县。陈初,豫章太守余孝顷别立城栅于新吴,与江州刺史侯?相拒。?遣其从弟ち守豫章,悉众攻孝顷,不能克,梁因授孝顷为南江州刺史。寻废州,隋并废县,唐复置新吴县。神龙初,移县治于冯水南,即今治也。长庆三年,尝筑土城,后圮。明正德六年,以华林盗起,复筑土为城,间以砖石。十六年,以淫潦圮坏。嘉靖初修复,自是以时营葺。今城周五里有奇。又越王城,在县西五十里,相传勾践伐楚时尝屯兵于此。太史城县西二十里。孙权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委以南方之事,督治海昏时,筑此城,周回三里。西南有城角山,东南有盘山,北枕江水,其地险固,基址尚存。《类要》云:隋大业十年,建昌县尝移理于此。又余城,在县西十五里。《梁书》:于庆入洪州,进攻新吴,余孝顷起兵拒之,因筑此城,周围三里一百五十步。孝顷因号新吴洞主云。  ○登高山县治北。一名龙山。其巅平坦,旧为射圃,下视居民,千甍鳞次,每九日士女登高于此。山北有井,曰冯井。井上有墙,延袤数百尺,俗呼仓城,汉时冯氏仓场故址也。《志》云:汉迁江东冯氏之族于海昏西里,赐之田,曰冯田,故水曰冯水,井曰冯井。  华林山县西南五十里。三峰秀拔,崔嵬险峻,周回百里,古浮丘君隐此,一名浮云山。其南峰又名浮丘岭,山有投龙洞,本浮丘公游息之地,号浮丘石室。又有李八百洞及剑池、丹井诸迹。《志》云:李八百洞在县南三十里,高安郡圃亦有八百洞,与此相通。明正德中,群贼陈福一等作乱,结寨山中,攻破瑞州,指挥周宪攻贼于仙女寨,拔之,又克鸡公岭,进薄华林。山谷险峻,宪深入败没。南昌守臣李承勋寻击贼,平之。药王山县西北五十里。其山盘险而升,至顶平阔,可二十里,有湖澄深无底。一作越王山,亦曰越王岭。明正德二年,靖安贼胡雷二等据越王岭、玛瑙寨,南昌守臣李承勋击平之。又九仙山,在县西八十里。山北有温泉池,其汤一温一沸,涌出道旁,往来者皆得浴焉。○百丈山,在县西百四十里,吴源水倒出,飞下千尺,因名。又以其势出群山,名大雄山。其相接者曰驻跸山,相传唐宣宗迎回时,尝驻跸于此。  ○龙溪水县西二十里。源发药王山,萦回数里,合冯水。又有华林水,发源华林山,至冯田渡,与龙溪水合注于冯水,下流入南康府安义县界,为奉新江,注修水,入于章江。  上牢水县东北百里,接南康府建昌县境。陈初,周文育击欧阳?等屯豫章,军少船,余孝顷有船在上牢,文育遣将焦僧度袭之,尽取以归上牢,盖上缭之讹也。详见建昌县。○罗坊镇在县西,有巡司。明初,置以防山寇。○藏溪桥,在县东十里,长五丈五尺。又东二十里有阳乌桥,其地连绵五桥,相续横截川原,亦戍守处也。  靖安县府西北百六十里。西至宁州百九十里,东北至南康府安义县八十里。隋洪州建昌县地。唐广明中,置靖安镇。杨吴乾贞二年,改为场。南唐升元元年,割建昌、奉新、武宁三县地,升为县,仍属洪州。宋因之。旧有城,后圮。明正德六年,以寇乱,复筑土垣防御。周三里有奇,今编户三十八里。  ○葛仙山县西北四十里。四面险阻,人迹罕到,中多名胜。相传葛洪尝隐此。其相近者有桃源山,幽胜如武陵桃源,上有仙姑坛及龙须、乐血、车箱等九洞。又有石门山,山有宝莲峰。○绣谷山,在县北五里,一名幽谷山,嵯峨深秀,瀑布飞悬。  ○双溪在县南。源出宁州之毛竹山,东北流入县界,分二支,复合流而绕县前。又东北出安义县界,汇奉新江诸水,注于修水。《志》云:县西北四十里有名山,长溪出焉,其下流亦入于修水。  武宁县府北三百二十里。东至南康府建昌县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广通山县二百八十里。汉海昏县地。后汉为建昌县地。建安中,又分置西安县,皆属豫章郡。晋太康初,改曰豫宁县。宋、齐以后因之。陈立豫宁郡。隋废郡,以豫宁县并入建昌。唐长安四年,复析置武宁县。景云初,仍改曰豫宁。宝应元年,以代宗讳,复曰武宁,隶洪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三年,置宁州治此。大德八年,徙州治分宁,县还属龙兴路。明因之。旧有土城,周不及二里,相传唐天宝中筑。洪武三年,因故址修治,寻复圮。正德六年,复营土城。十五年以后,屡经营缮,周七里有奇。今编户五十九里。  ○西安废县县西二十里。后汉置县于此。晋以后曰豫宁。宋王僧绰封豫宁侯,是也。陈为豫宁郡。《南史》:陈初,周迪统南川八郡。八郡者:南康、宜春、安成、庐陵、临川、巴山、豫章、豫宁,是也。隋郡县俱废。唐改置今县。《志》云:县南甘罗村有豫宁城,唐豫宁县本治此。天宝四载,迁于今治。  ○玉枕山县北八里,状若枕。其北有四望山,与玉枕山高下相等。又柳山,在县西五十里,峰峦峭拔,甲于群阜,以唐柳浑尝隐此而名。○九宫山,在县西北百八十里,与湖广通山县接界。上有瀑布,下有温泉。又太平山,在县西九十里,亦与湖广兴国州接界。二山俱见湖广。  ○汾水在县北。源出县东北七十里之梅崖,亦曰分水泉。西流七十里入兴国州界,下流会于长河。《志》云:分水泉西入兴国州界阳新河,下流灌田千余亩。又白石山水,在县南五十里,源出诸山涧,北流经县治南,为腰带河。经县东四十里有羊肠滩,又三十里为三洪滩,乱石横列,俗呼和尚原。下流入南康府建昌县之修水。  宁州府西三百六十里。东北至湖广兴国州三百里,南至袁州府四百二十里,西至湖广平江县二百五十里。  春秋时楚地。汉属豫章郡。晋以后因之。隋属洪州。大业初,属豫章郡。唐仍属洪州。宋属龙兴府。元至元二十三年,置宁州初治武宁县,后移治此。明初,州废。弘治七年,复建为州编户九十八里,仍属南昌府。  州武昌之南屏,豫章之右臂,控引浔阳,旁通湘岳,民殷物阜,称为奥区。  ○分宁废县今州治。本汉豫章郡艾县地。唐为武宁县地。贞元十六年,析置分宁县,属洪州。宋仍旧。元属宁州。大德八年,移州治此,以县并入。明初,改州为宁县。弘治中,复升为州。旧有土城,周不及二里,今圮。  艾城州西百里,地名龙冈坪。《左传》哀二十年,吴公子庆忌出居于艾,即此。汉置艾县,属豫章郡。后汉延熹五年,艾县贼攻长沙郡县,是也。晋仍属豫章郡。宋、齐以后因之。隋省入建昌县。  ○旌阳山州东一里隔水。山势壁立,烟云回薄,横截水口,上有旌阳观,因名。又南山,在州治南,隔溪跨桥,穿石窦而入,悬崖峭壁,下瞰修水。州治西北又有凤山,多灵草仙药,秀水出焉,出浮桥渡而会修水。○鹿源山,在州西八里,有九峰回环高耸。《志》云:州西五里有鸡鸣峰,青岚峭绝。又二里为瀑布水,从鸡鸣峰西流,出修水北岸石下,飞流直下三十余丈。又里许,即鹿源山也。  毛竹山州南百二十里,产毛竹。《图经》云:此山路塞,宋治平间,有金?者出家财凿山,径至烂泥坪,通奉新道。山周三百余里,高千仞。○黄龙山,在州西百八十里。山之西南有鸣水洞,水行两石间,高数十丈直下,声如雷,流十余里,始达平田。其相近者又有青龙山。  幕阜山州西百九十里。山接湖广通城及平江二县界,周围数百里,修水出焉。后汉建安中,吴太史慈拒刘表从子刘磐,置营幕于此,因名。今详见湖广境内。又柏山,亦在州西,汨水出焉,流入湖广平江县界。○清水岩,在州东北二十里。有南北二岩,黄鲁直以为天下绝胜处。岩前平衍,可坐千人。  ○修水州西六十里。源出幕阜山,分东西二流,西流入湖广通城县界,合隽水。东流屈曲六百三十八里,出建昌城,又百二十里,入于彭蠡。以其流长而远达章江,故曰修。《水经注》:修水出艾县南。《寰宇记》:修水在分宁县南二百里。似误。  鹤源水州东北七十里。源出武宁县九宫山下,南流与修水合,冬夏不涸,田畴藉以灌溉。○双井,在州西二十里。《志》云:南溪心有二井,土人汲以造茶,绝胜他处。宋黄庭坚称为草茶第一。  ○杉市在州西,有巡司。《闻见录》:州有铜鼓营,近黄龙山,其地险?厄,奸豪尝保据于此。《会典》:县有八叠巡司。附见:  南昌卫在府治南。《志》云:明洪武八年,置南昌左卫。永乐初,改为护卫,以宁府故也。天顺初,复为左卫。又有南昌前卫,在府治东,明洪武十九年置。正德十四年,宸濠叛,二卫官军多从逆。事平,王守仁奏请并省,于是改为一卫,垂为永制。  ◇瑞州府东北至南昌府二百里,南至临江府百十里,西南至袁州府万载县二百里,北至南昌府奉新县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七百里,至京师四千九百六十五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属洪州。唐武德五年,置靖州。七年,改为米州,又改筠州。八年,省入洪州。南唐保大十年,复置筠州时五代周广顺二年也。宋因之绍兴十三年,赐郡名曰高安。宝庆初,改曰瑞州避理宗讳也。元曰瑞州路。明初洪武二年,改为瑞州府,领县三。今因之。  府山川明秀,原隰沃衍,居列郡之中,为襟要之地。  高安县附郭。汉置建成县,属豫章郡。武帝元光四年,封长沙定王子拾为侯邑。后汉仍为建成县。晋、宋以后因之。隋属洪州。唐武德五年,改今名,避隐太子讳也。又置靖州治焉,寻为筠州治。八年,州废,县仍属洪州。南唐以后,复为州郡治。今编户三百里。○建成废县即今府治。汉置。唐始改曰高安。五代梁开平三年,危全讽以抚州兵攻洪州,请兵于楚,马殷遣军围高安,淮南将周本败楚兵于上高。宋亦为高安县。《志》云:郡旧有土城,唐初筑。宋元丰中修筑,建炎间又复增葺。元初毁,至正末亦尝营治。明正德六年,改营郡城,?以砖石,又浚濠为固,有门九,城周十四里有奇。又城中旧有子城,宋时土筑,环城为濠,周三里,有门四。元毁。明正德元年增修,缘碧落山后筑墙,以卫府治。六年,经华林贼焚毁,郡守邝?重建,?石为墙,颇称严固,周一里有奇。  华阳废县府西四十里。唐武德五年置,属靖州,寻属筠州。八年,与州俱废。○云棚城,在府北三十里。又府北五里有断水桥城。隋大业末,萧铣、林士弘攻掠江西,土人应智顼拒贼于华林山,筑云棚等城,召义兵保安此土。二城,即其故址云。  ○碧落山在府治后。下临井邑,尽在目中,一名凤凰山。山后有五龙冈,前临蜀水。又有李八百洞,久塞,亦曰迷仙洞,在郡之后圃。山之西脉曰逍遥山。又大愚山,在府治东南朝阳门外,门据山为固。又有龙化山,在府西南上蔡门外。○米山,在府北二十五里。《豫章记》:此山四面流泉,土地膏沃,生禾香茂,为米精美,唐因以名州。  败伏山府南百里。相传梁末陈武帝起义兵破贼,伏军于此,因名。又荷山,在府南二十五里,中有池,多红莲。山之南有琴岭,其形如琴。○凤岭山,在府西七十里。《志》云:唐初,靖州刺史应智顼屯兵之地,山势峭拔,远望如凤。相近者又有飞霞山,亦耸秀。  华林山府西北七十五里。有玄秀峰,相近有主岭、南北岭、三宝岭,皆山势危峻。正德七年,官兵分屯于此,进讨华林山贼。谚云:若要华林败,三宝去立寨。少南曰南山,皆华林之冈阜也。《志》云:华林山周百里,与奉新县接界。又白云山,亦在府西北七十余里,有涧泉瀑布诸胜。其相接者曰白鹤山,亦幽胜。○谢山,在府西北百里,奇峰怪石,甲于群山。  龙珠岭府西北四十里。又府西南六十里有鸡笼岭,高数百仞,皆以形似名。旧《志》:高安县有石炭岭,产篁竹,唐因改州为筠州。今府治北凤凰山下有大石,色黑,碎之若炭。《永和山川记》:建成县西有羊山,山产燃石。《豫章记》:建成县有葛乡,有石炭二顷,可燃以爨。疑即石炭岭矣。  ○蜀江在府治北。源出袁州府万载县境龙河渡,流至上高县凌江口,合新昌县盐溪,历郡城中而东出,汇于南昌之象牙潭而入章江。亦曰锦江,亦曰锦水,《水经注》亦谓之浊水。自府西南来,折而东注,界为两崖。汉晋旧有城池,世远圮塞。唐武德中,李大亮始筑土城,浚濠以受之。今郡城分南北,锦江中贯,市南溪设三闸,而城跨其上,以为防卫。宋乐史云:蜀江东流五百五十里而入章江也。○钟口江,在府南三十七里,源出荷山,流入蜀江。萧梁时尝获古钟于此,因名。  清湖府东十五里。其水四时莹彻。又珠湖,在府南十八里,俗传有仙遗珠于此。又府西南二十五里有药湖,相传以吕仙弃药湖中而名。其下流皆入蜀江。  鸣水府西北六十里。发源山谷中,流经此,北流入奉新县界,合龙溪诸水,而为奉新江。碧涧飞流,空谷振响,因名。又曲水,在府南六十里,源出上高县之蒙山,流出潦浒口,东入赣江。其势回环萦曲,因名。○华阳水,在府西南百里,源出临江府新喻县界,东北流入蜀江。又龙口水,在府西六十里,一名谈口水。《志》云:高安县西界有蛟湖,引流为龙口水,北流至花园埠,入于蜀江。又务农溪,在府东三十里,源出新建县东,至府城南流入蜀江。  ○阴冈岭镇府南六十里,有巡司。《志》云:县旧有洪成巡司,革。○仁济桥,在府治东,旧有浮桥。宋淳熙十二年,改建石桥于两岸,作石堤以摄悍流,垒八墩于深渊,以酾水势。墩之上架木为梁,?以石版。梁之上覆以厦屋六十余间,往来者便之。后修废不一,元季毁于兵燹。明弘治九年,因旧址复建,长数十丈,屹为津要。又府东有青湖、舣口等渡,皆蜀江津口也。  上高县府西南百里。东南至临江府新喻县九十里,南至袁州府分宜县百四十里,西北至新昌县五十里。本建成县地。后汉中平中,汝南上蔡民分徙于此,因立上蔡县,属豫章郡。晋太康初,改曰望蔡县,以上蔡人思其故土也。宋、齐以后因之。隋复省入建成县。唐武德五年,复置望蔡县,属靖州。八年,又废。僖宗时,钟傅以故县地置上高镇。南唐升元中,改镇为场。保大十年,升为县,属筠州。今编户百七十五里。  ○上蔡废县今县治西。晋曰望蔡。隋废。《五代志》:唐中和末,钟傅以其地在高安上游,因置上高镇。宋白曰:以地形高上而名也。天?四年,淮南将吕师周等戍守于此,以备湖南。既而师周奔湖南。五代梁贞明三年,楚马殷遣弟仔攻上高,大掠而去。南唐升为县,有城,周五里。宋嘉熙中增修。元废。明正德七年,凿池树栅,立四门,议循旧址修筑,未果。嘉靖末,始筑石城千一百二十二丈七尺。○米城,在县西北十五里顾城山下,或云唐末淮南所置戍守处也。  ○镜山县东二里。山有三端,圆如镜,相对而峙,中有径,可通人行。县界五里又有屏山,山势连亘如屏,因名。○宝盖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嵌岩岌?,霭翠玲珑。稍南曰灵峰山,峰前有铜丁岭,一名铜精岭。又南五里有宝珠岭。  蒙山县南三十五里。周一百四十里,峭壁横险,乔木千寻,常有烟雾蒙蔽其上。山有多宝峰及上下两洞。《志》云:宋庆元间,常产银、铅,故峰名多宝,并置蒙山务于山下。○九峰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接新昌县界。其峰有九,曰云末、飞云、香炉、翠霞、苍玉、芙蓉、清流、峨眉、天竺。县西六十里又有末山,与九峰相连,以耸峙天末而名。其相近者曰谢君岭,高数百仞,接万载县界。  天岭县西二十里。岭最高,行者若登天然。《志》云:县北三里有敖岭,亦曰敖峰,高峻为近郊之胜。又礼架岭,在县西北六十里,高峻多石,洞深且阔,兵燹时,土人避此,寇不能近。县西北七十里又有蓬莱岭,草木蒙密,云雾杳霭。又有黄凤岭,在县西九十里,相传昔有黄凤集于此。○慈光洞,在县西四十里,悬梯而下,始有门可入。唐乾符二年,黄巢之乱,民逃避于此,壁间题字犹存。又旺贤冈,在县北二十里,一名黄田冈。  ○蜀江县治西。自万载县流入,至县西北二十里凌江口,新昌县水亦流入焉。又东南流经县治南,又东流入高安县界。又斜口水,在县西十里,源发蒙山,入于蜀江。  鸬鹚洲县治东南,当蜀江水口。又仙姑洲,在县西六十里。县境又有八叠洲,皆在蜀江中。又章树潭,在县治西,其水澄澈而渊深。  ○离娄桥镇县西七十五里。有巡司。○蒙山务,在县南四十里,蒙山之南麓也。宋置为采炼银铅之所,今废。新昌县府西百二十里。西北至宁州二百里,西南至袁州府万载县百里。汉建成县地。三国吴析置宜丰县,仍属豫章郡。晋因之。宋初废。唐武德五年,复置宜丰县,属靖州。八年,废入高安县。南唐以宜丰旧地为盐步镇。宋太平兴国六年,以地广势险,于宜丰故城置今县,属筠州。元元贞初,升为新昌州。明仍为县,编户百二十九里。○宜丰城县北三十里。孙吴置县治此。唐改置于今治。宋因之,改曰新昌。有土城,元圮。明成化间,因旧址修筑,寻砌以砖石,周五里有奇。  康乐城县东二十里。本建成县地。孙吴黄武中,析置阳乐县。晋太康初,改曰康乐,仍属豫章郡。刘宋封谢灵运为康乐侯,即此。齐亦曰康乐县。梁、陈因之。隋废。《志》云:上高县北十五里有阳乐城,盖地相接云。  ○三峰山县西五里,与县治前盐岭相接。《志》云:盐岭高出群山,下瞰邑市,鳞鳞可数。县东门外又有折桂峰,奇石耸秀,俗呼火焰山,岁多火灾,后平其顶,改今名。○吉祥山,在县北五十里,一名瑞云山。山高耸,中有聪明泉。又尉山,在县西七十里,盘亘数里,相传南昌尉梅福栖隐处。  黄冈山县西八十里。山势磅礴耸秀,为新昌诸山之冠。又八叠山,在县西北九十里。山形盘郁,叠嶂纵横,断而复续,因名。又县西百里有黄蘖山,一名鹫峰山,泉石奇胜。唐宣宗与僧黄蘖观瀑布于此。○五峰山,在县西北百里。山有归云、积翠、罗汉、月桂、佛岩五峰。《志》云:县西五十里有九峰山,与上高县接界。  西岭县北六十里。望东面诸山,兀起蹲伏,若翔舞状,亦曰攀龙山。又县东北七十里曰北岭,截出云外如屏嶂,峰峦相倚,紫翠万叠,有飞瀑三四道,颇为奇观。  ○盐溪在县治西。一名若耶溪。源出南昌府宁州界,流入县境,至县南三十里,出凌江口,入上高县界,东流而入蜀江。又治西南有小斜川,亦流合于盐溪。○濯湖,在县东二里,相传晋旌阳令许逊濯衣于此,因名。  ○大姑岭镇县西三十余里。有巡司,明洪武五年置。又有黄冈洞巡司,本宁州之定江巡司,万历四年改。  ◇南康府东至饶州府三百里,南至南昌府二百六十里,西至九江府德安县百三十里,北至九江府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三百二十里,至京师四千六百七十五里。《禹贡》荆、扬二州之域。春秋时,为吴、楚之郊。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后汉因之。晋初,仍属豫章郡,寻又兼属寻阳郡。宋、齐以后因之《通志》云:陈为豫宁郡地。隋属洪州。大业中,属豫章郡。唐仍属洪州,后兼隶江州。五代时,南唐亦为江州地。宋太平兴国六年,置南康军。元曰南康路。明初,改为西宁府时为元至正二十一年,寻曰南康府元至正二十四年改,领县四。今仍曰南康府。  府负匡庐之胜,面彭蠡之险,引湖口之舟航,屏南昌之肩背,势雄吴、楚,泽接江湖。刘裕败卢循之众,王守仁破宸濠之军,道皆出此云。  星子县附郭。汉枭阝阳县地,属豫章郡。宋以后因之。五代时,杨吴以境内有落星石,置星子镇,属德化县。宋太平兴国三年,升为星子县,属江州。六年,置南康军治焉。今编户二十八里。  ○南康城即今郡城也。宋太平兴国中,置军,筑土城,周五里有奇,寻圮。元末徐寿辉、陈友谅等相继寇掠。郡无城郭,屡复屡陷。明正德七年复筑。明年,?以砖石,以防寇乱,东西环濠,南临湖。嘉靖以后,屡经修治,为门五,城周六里。  ○庐山府西北二十里。其峰卷八十五 江西三  ◇九江府东至江南池州府五百五十里,东北至江南安庆府四百十里,东南至饶州府四百三十里,南至南康府百八十里,西至湖广兴国州二百里,至武昌府五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广蕲州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二百六十里,至京师四千六百里。  《禹贡》荆、扬二州之境。春秋时,为吴、楚之郊。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初,属淮南国,寻分属豫章郡。文帝时,又分属庐江郡。后汉因之。建安中,其地入吴,属彭泽郡,后属武昌郡。晋初,为武昌、豫章二郡地。永兴初,置寻阳郡治柴桑县,郡属江州。沈约《志》:晋元康初置江州,治豫章。咸康六年,移治寻阳。今详州域形势。下仿此。宋以后因之《志》云:梁移江州治湓城。《梁纪》:太平二年,分寻阳等五郡置西江州,时州移治豫章也。盖自陈天嘉末始,复曰江州。隋平陈,废郡,仍置江州。大业初,改江州为九江郡。唐复为江州。天宝初,曰浔阳郡。乾元初,复曰江州。五代时,属吴朱梁龙德初,杨吴于江州置奉化军节度,后属南唐。宋仍曰江州亦曰浔阳郡。建炎元年升定江军节度。二年,以江、池、饶、信为江州路。绍兴元年复故。自是常以安抚制置等使治此。元曰江州路。明洪武初,改为九江府,领县五。今仍曰九江府。府南面庐山,北负大江,据江湖之口,为噤喉之地。汉伍被谓淮南王,有寻阳之船,守下雉之城下雉,见湖广兴国州,结九江之浦,绝豫章之口,强弩临江而守,以禁南郡之兵。三国吴寻阳常为津要,置都护领之。自晋置江州,以浔阳中流襟带,倚为重镇。永昌初,王敦叛,自武昌逼建康,时甘卓镇襄阳,其从事乐道融说卓分兵入江州,断彭泽,使敦上下不得相赴。卓不能从。咸和三年,苏峻逼建康,温峤自武昌入救,军于寻阳。元兴元年,桓玄举兵江陵,过寻阳,不见官军,意甚喜,将士之气亦振。三年,刘裕等讨桓玄,玄自建康走寻阳。刘毅帅何无忌等追玄,玄留其党何澹之守湓口,无忌等攻拔之。义熙五年,徐道覆说卢循乘虚袭建康以刘裕方北伐燕也,曰:君若不从,便当帅始兴之甲,直指寻阳时道覆为始兴相。宋元嘉末,江州刺史武陵王骏发寻阳东讨元凶劭。升明初,沈攸之举兵江陵讨萧道成,道成召其子赜于郢州。赜以夏口重地,使柳世隆严为之备,行至寻阳,乃曰:寻阳地居中流,密迩畿甸,若留兵湓口,内藩朝廷,外援夏首,保据形胜,控制西南,今日会此,天所置也。遂留镇湓口。道成闻之,喜曰:真吾子也。齐东昏侯末,萧衍下江州,引兵东下,留别将郑绍叔守寻阳,谓曰:卿,我之萧何、寇恂也。绍叔受命,比克建康。绍叔督江湖粮运,未尝乏绝。盖自宋之武陵王骏以江州建义,其后臧质、桂阳王休范,晋安王子勋及齐陈显达之徒,相继叠起,六朝之间,寻阳未有三十年无事者。梁大宝二年,王僧辩等讨侯景,进克寻阳。湘东王绎命僧辩顿寻阳,以待诸军之集。明年,诸军发寻阳,轴舻数百里,遂成破竹之势。隋氏平陈,亦以湓城为必争之所。自唐以来,浔阳、武昌,并为滨江重地。宋曹彬既克南唐,曹翰始平江州。建炎中,群盗李成寇浔阳,而江左震动。吕氏祉曰:江西道为州者十,而其镇则九江。盖自豫章以西,江与鄱阳之浸,浩瀚吞纳,而汇于湓口,则九江为之都会。晋桓冲谓寻阳北抚群蛮,西连荆郢,亦藩任之要。今自襄阳、江陵、武昌而东,形胜莫切于浔阳。屯浔阳而江之东西可以襟带,上游之势成,而后可以根本建康,左右淮、浙,是浔阳为东南重地也。明初,陈友谅据此,为上流患。既而太祖伐之,克安庆。刘基请竟抵江州,覆其巢穴,从之。江州既克,而江西州郡望风款附。敌虽强戾,不能为我难。正德中,宸濠作乱于南昌,袭陷九江,亦知为必争之险也。九江不保,而南昌之患在头目矣。九江为全省之噤喉,又为湖广、江南之腰膂也。《郡志》云:九江左挟彭蠡,右傍通川,陆通五岭,势拒三江,襟带上流,乃西江之重镇。《图经》云:郡西挹武昌,东引皖口,襟带中流,舟车冲要,亦一都会云。  德化县附郭。汉豫章郡柴桑县地。后汉及晋因之。永兴初,置寻阳郡,治柴桑县。宋、齐因之。梁析置汝南县,仍属寻阳郡。隋平陈,改置寻阳县,为江州治。开皇十八年,改曰彭蠡县。大业三年,又改湓城县。唐武德四年,复曰浔阳,皆为州郡治。五代时,南唐改曰德化县。宋仍旧。今编户十六里。  ○寻阳城府西十五里。此隋时之寻阳也。汉寻阳县在县北,属庐江郡。三国吴属蕲春郡。晋太康元年,省蕲春郡,以寻阳属武昌郡。明年,还属庐江郡。永兴初,始属寻阳郡。《浔阳记》:今蕲州界古兰池城,亦谓之浔水城,即汉寻阳县也。《班志》注:《禹贡》九江在寻阳县南,皆东合大江。汉武南巡,自寻阳浮江,射蛟江中。后汉永嘉初,庐江贼攻寻阳。建安十四年,孙权以吕蒙领寻阳令。三国吴建兴二年,诸葛恪图起田于寻阳。皆此。《志》云:寻阳,后汉时为豫章、庐江二郡界。三国时,寻阳为督护要津。《庐山记》:寻阳县在大江北,寻水之阳也。晋永嘉末,琅邪王睿使周?镇荆州,?屯浔水城,为贼杜?所困。武昌太守陶侃遣兵救之,?出浔水,投王敦于豫章,是时浔阳犹在江北。咸和以后,始移于江南。杜佑曰:温峤所移也。王氏曰:惠帝永兴初,分庐江、武昌立寻阳郡,治豫章之柴桑,而寻阳之名乱。成帝咸和中,移江州治寻阳,而江南之寻阳著,江北之寻阳益晦。寻遂废汉寻阳县入柴桑县。自是以后,皆以寻阳郡治之柴桑城为寻阳。义熙八年,孟怀玉筑寻阳城,亦曰怀玉城,亦即柴桑城也。宋、齐皆因之。梁又分置汝南县。隋废柴桑,始改置寻阳县于此。后因水患,又移州县于今治。或云隋寻阳县在郭外,以水患移县入郡城为附郭,非也。唐亦为浔阳县,江州治焉。郡城,盖隋唐间筑。长庆中,因故址修筑。宋、元时,皆因旧城营缮。至正十九年,陈友谅都此,增筑城垣。二十一年,明师攻克之。二十三年,复为友谅所陷,城益倾坏。明洪武二十二年,筑城于城东北隅,凿濠为固,余则列栅临江,或凭濠,或树栅而已。永乐十年,始周砌砖城。宣德中增修。成化四年、二十年,俱经修葺。弘治三年,复营治。正德六年,又增修之。十四年,为逆濠所陷,城多残毁,事平修复。嘉靖三年,圮于淫潦。旋营葺如故。七年以后,屡经修治。有门五,后增为七,城周十二里有奇。柴桑城府南九十里。汉县,属豫章郡。后汉因之。建安十三年,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孔明见孙权于柴桑。孙吴以县属武昌郡。赤乌五年,诸葛恪屯于此。太元元年,陆抗屯焉。晋永兴初,为寻阳郡治。元兴二年,桓温篡位,迁帝于寻阳,即柴桑也。宋升明初,沈攸之举兵江陵,时江州治寻阳。萧赜以寻阳城不足固,表请镇湓口,留别将戍寻阳。齐永元三年,萧衍克郢城,进向江州,命邓元起引兵先下杨公,则径掩柴桑。梁仍为柴桑县。隋平陈,郡县俱废,改置寻阳县。唐武德五年,于旧城置楚城县。贞观八年,省入寻阳,置楚城驿于此。  湓口城府西一里。自昔为戍守处。宋升明元年,沈攸之举兵江陵,萧赜自郢州还至寻阳,欲留镇之。或以湓口城小难固,周山图曰:今据中流为四方势援,不可以城小难之,苟众心齐一,江山皆城隍也。赜遂镇湓口。齐隆昌初,萧鸾弑昭业,立昭文,江州刺史晋安王子懋谋讨鸾。鸾知其谋,密遣军主裴叔业等袭寻阳。子懋亦遣军守湓城。叔业扬言为郢府司马,溯流直上,至夜回袭湓城,遂下之。东昏侯末,萧衍命邓元起向寻阳,江州刺史陈伯之退保湖口,留其子虎牙守湓城。梁太清二年,侯景犯台城,江州刺史萧大心谋入援,移镇湓城。明年,景陷台城,萧范自合肥西诣江州,大心以湓城处之。既而大心与范相猜忌,范卒,众推其弟恬为主,仍屯湓城。大心寻使其党徐嗣徽夜袭湓城,不克。大宝初,侯景将任约略地至湓城,大心以江州降。二年,王僧辩克郢州,乘胜东下,遂克湓城。贼将范希荣守寻阳,弃城东走。绍泰二年,江州刺史侯?不附陈霸先,霸先遣周文育击其湓城,?寻降于霸先。陈永定三年,吴明彻与梁王琳相持,袭其湓城,琳败走。隋江州亦治此,既而寻阳县亦徙治焉。大业初,改曰湓城县。唐武德四年,改湓城为浔阳县,又分置湓城县于此。八年,复省入浔阳,改置湓城戍,后废。  半洲城府西九十里,晋所筑。咸康五年,庾亮以弟怿为梁州刺史,镇魏兴,后以魏兴险远,命怿徙屯半洲。八年,褚裒为江州刺史,镇半洲,是也。○郭默城,在府东北,晋将郭默反时所筑城也。梁大宝初,侯景将于庆自鄱阳还豫章,为梁降将侯?所拒,走江州,据郭默城。梁将王僧辩乘胜下湓城,前军袭庆,走之,时景将范希荣亦弃寻阳走郭默城,既而败走。亦谓之陶公垒。《志》云:陶侃讨默,筑垒攻之,因名。  松滋废县在府东。沈约《志》:东晋成帝时,以江左流民寓寻阳,侨立松滋郡,遥隶扬州。安帝省为松滋县,属寻阳郡。齐废。时寻阳又有弘农县,亦晋成帝时侨立弘农郡。后改为县,属寻阳郡。宋元嘉十八年,并入松滋。又有安丰侨县,亦晋置,宋属寻阳郡,齐废。○九江废县,在府西东。晋初置县,寻省。又有巢湖城,在府东四十二里。《志》云:楚有二巢,在庐江六县,此其一也。一名南巢,俗讹为汤放桀处。○庐山府南二十五里。峰、岭、岩、谷、洞、石之属,其在境内者以数十计,与南康府接界。详见前名山庐山。○天花井山,在府东南。《志》云:山虽居庐阜之末,然支散为诸冈阜,东北行,为乌稍,为丫髻。丫髻之散,其支有九,大者为凤凰、栗树、长岭诸山。长岭之支,复西逾磨刀涧,委蛇盘旋,自浔东门入,而尽于湓浦。小支则自栗树岭益西为城南石塘铺诸冈阜,而尽于孙家湖。山势踊跃轩翥,以趋于寻阳。昔尝凿断山冈,以泄其气。今东门外陇有大渠通老鹤塘者,是也。长岭,盖在府东五里,一名凤凰岭。又西二里即磨刀涧。又吴障山,在府东三十里,亦当匡山之末,一名吴章山,与南康府接界。大孤山在府东南四十里彭蠡湖中,与南康府分界。四面洪涛,一峰独耸。唐顾况云:大孤山尽小孤出。盖彭泽之小孤山,与此山相望也。山形似鞋,一名鞋山。明初,陈友谅败于康郎山,欲退保鞋山,即此。○龙门山,在府西南五十里,与骆驼山相对如门,湓水出于瑞昌县之清湓山,流经两山间而入大江。《志》云:骆驼山,在府西四十里,盘据一峰,形如骆驼。又有大小石门山,亦在府西南五十里,二山对峙,两旁有石如屏障,四面相向,俗呼大小城门。  柴桑山府西南九十里。汉以此名县。晋陶潜家于柴桑,即此。其相近有面阳、马首、桃花尖诸山。又高良山,在府西南八十里,高耸秀拔,为诸山最。其脉为株岭山,以尖秀如木株而名。下有白鹤洞,洞门高二丈许,其深无际,四时出泉,灌田百顷。《志》云:株岭山在府西南六十里。又有义门山,在株岭、高良二山间,东去府城七十里,昔义门陈氏居其下。○七里冈,在府南五十里,横亘平旷,袤七里。又清泉洞,在府西九十里,洞深如屋,水源不竭,可灌田百余顷。  ○浔阳江在府城北,即大江也。自湖广兴国州东流入瑞昌县,又东南流经此,东经湖口、彭泽二县北,而入江南宿松、望江二县界。《舆程记》:自府北渡大江,广二十里,有太阳庙。又四十里为黄梅县,东北百余里则宿松县矣。沈约曰:浔,本水名,在江北,南流入大江,汉因以名县,而江遂得浔阳之称。余详见前大川九江。彭蠡湖府东南九十里。亦曰宫亭湖。彭蠡之下流也,又北接于浔阳江。《志》云:江水绕郡城而东,下四十里,得彭蠡水。是也。详见大川彭蠡。  甘棠湖在府城南。一名景星湖。唐长庆二年,刺史李渤径湖心为堤,长七百步,人不病涉;又立斗门,以蓄泄水势,因名李渤湖。又以其德方召伯,名甘棠湖。《修城志》:九江城,明初由西门至南门以东,皆边甘棠湖,无濠堑,东折而北,始引湖为濠。是也。李渤堤久废。嘉靖中增修,复圮。夏秋则苦泛滥,秋冬则病浅涸。万历四十一年,兵备副使葛寅亮筑石堤,长一里,名西城堤。又建石闸,以便蓄泄,亦曰西城闸。《志》云:府城西一里有龙开河,长百五十里,源发瑞昌县清湓乡,东流入大江。水涨则由大江逆入,溢为鹤问湖,舟楫停泊,以避江涛之险。俗传龙开此河也。鹤问湖,在府西十五里,世以陶侃葬母,异人化鹤事而名。○官湖,在府西三十里赤松乡,一名梅家湖。临大江,春夏之交,江水泛涨,茭苇丛生,不容舟楫。中产鱼,多菱芡,河泊所设其旁,因名。又有芳兰湖,在府东二十里,源出庐山涧,水东流入彭蠡湖,水涨为湖,水退为沟,岸草如兰。因名。  湓浦港府城西半里。源出瑞昌县清湓山,亦名盆水,流入境,又东经城下,西通龙开河,北接大江,渊深不测,昔为商旅泊舟处。俗传昔人尝洗盆于此,忽水涨有龙衔盆而去,因名。其入江处谓之湓口,自昔为戍守处。晋咸和三年,祖约以寿春叛,合于苏峻,时荆、江二州军皆东下讨峻,约遣祖涣等袭湓口,以?其后,过皖,为毛宝等所败而还。五年,郭默杀江州刺史刘胤,还屯寻阳,陶侃、庾亮讨之。亮自芜湖西上,兵至湓口,默为其下所杀。隆安二年,殷仲堪举兵荆州,前锋杨?期、桓玄奄至湓口,江州刺史王愉惶遽奔临川,玄遣军追获之。五年,桓玄镇江陵,遣其将皇甫敷等戍湓口。元兴三年,桓玄自建康败奔寻阳,留其党何澹之等守湓口,西还江陵,刘豫遣刘毅等攻拔之,进据寻阳。宋元嘉末,武陵王骏讨元凶劭,遣柳元景统十二将军发湓口。又荆、湘、郢三州之运,俱积于湓口。孝建初,江州臧质擅用湓口钩圻米,台符屡加简诘,渐致猜惧。湓口有城,所谓湓城也。唐亦置湓口戍。乾符四年,贼帅柳彦璋陷江州,以战舰百余固湓江为水寨,江州刺史刘秉仁击平之。一云湓浦口旧在府西十五里,恐误。今其地居民丛聚,旧流壅塞,仅余一沟,不复通江矣。女儿港府东南三十五里。源出庐山,东北流二十五里,入彭蠡湖。水涨可容百余艘。因大孤在其侧,俗讹孤为姑,故有女儿之称,亦曰女儿浦。其东北曰金沙洲,洲本白沙水碛,初日照之,灿然作黄金色。明太祖征陈友谅,有术士啸风扬沙,既而风忽转,大歼敌军于洲上。  白水港在府西,亦曰白水浦。梁王琳破陈侯安,都于沌口,引兵下至湓城,屯于白水浦,是也。今亦曰白水湖,水溢成湖,水落为港。又小港,在府西南七里,一名官?夹,滨江可以泊舟,有小江市。○濂溪港,在府南十五里,自庐山莲花峰下导流而西北,合龙开河入江,以宋儒周子尝寓此而名。桑落洲在府东北过江五十里。昔江水泛涨,有一桑流至此,因名。旧《志》云:洲在湓城东北大江中。晋元兴三年,刘裕遣何无忌等西追桓玄,败玄将何澹之于此。义熙六年,刘裕讨卢循,战于桑落洲,败绩。宋泰始初,长史邓琬奉晋安王子勋举兵江州,令子勋建牙桑尾,即桑落洲之尾也。洲之西曰白茅湾,陈霸先讨侯景,自南江出湓口,会王僧辩于白茅湾,盖其地与江南宿松县接界。《志》云:府北二十里隔江有夹洲,袤七八里,可泊舟楫,其北为杨家穴市。○白石矶,在府东北三十里江滨,白石?岩。又回风矶,在府东北四十里,舟楫至此,俱转蓬避风,因名。  秋水堤在府东。唐太和三年,刺史韦珩筑。府西有断洪堤,会昌二年,刺史张又新筑以窒水害。《志》云:府西五里有海天堤,一名海船窝,元时海运造船处也。路通瑞昌,旧为湖泽,行者必资舟楫以济。明正德初,始募筑堤,长五六里,植杨柳千株,以防崩溃,行者便之。以春夏水涨,若海之连天而名。近为水圮,乃移置于东关禅寺之侧。又李公堤,在府城北。正德十九年,郡守李从正?石为堤,以护庾楼矶一带城址。又谢公堤,在府城西门外泥沱觜,其地界龙开河、官?夹之间,二水冲激,崩陷无常。嘉靖间,备兵使者谢迪筑堤,长半里,以备之,因曰谢公堤。  封郭洲堤府东北十里。明隆庆中,邑令俞汝为筑堤,自李家口起,至小池口一带,绵亘三十余里,民田三万六千亩,及南昌、九江、蕲州之屯田,皆藉此堤以捍滨江侵啮,后渐圮。万历三年增筑,三十六年又建石闸以为蓄泄,四十一年淫潦,堤闸多崩坏。兵备副使葛寅亮修筑堤闸,高广完固。其后相继营葺。○严家闸,在江北三十里,接黄梅县东。明万历间建,为蓄泄之利。又有赤松闸,在府西七十里,万历四十八年建,堤内淤濑,皆成沃壤。  ○南湖嘴镇府东四十里,临彭蠡湖口。旁有港曰将军套。明初,师扼陈友谅,作浮梁于此以渡兵,且树柳以遏奔冲。洪武初置巡司于此。嘉靖四十一年,以江湖多盗,增设官兵,置南湖营。南岸起下巢湖,东至马当山,计三百二十五里;北岸起湖广广济县龙坪镇,东至江南宿松县界沙湾角,计二百四十里,皆为泛地。由湖嘴南二十里至女儿港,即彭蠡湖北出之道也。○城子镇,在府西四十里大江北,有巡司,明洪武初置。又有龙开河镇,在府城西,亦洪武初置巡司。皆为滨江戍守处。鹤问寨府西南十五里。《志》云:即故浔阳县。宋、元时置寨于此,以近鹤问湖而名。今为河泊所。又小池小江河泊所,在封郭洲,去城十里大江北,明洪武初置,旧有沙池。高头湖、桑落洲二处河泊所正统五年并入焉。又官湖旁有官湖河泊所,城西龙开河渡口有鱼苗厂,皆官收鱼税处。○浔阳驿,在府城东北。宋、元以来,皆置于府城西。明初因之。万历四十一年,改置于此,滨江以便行旅。《志》云:城西二里有九江抄关,景泰初置户部分司,以榷商税。嘉靖初,议者以关右矶险湍厉,请立新厂于海天堤,商舟溯流者泊龙开河,随流者泊官?夹,公私便之。既而以荒远诲盗,多水患,复还旧所。稽亭在府城东。《寰宇记》:使客经过于此,历览江山胜概,为之稽留时日,因名。齐江州刺史晋安王子懋以萧鸾擅政,谋举兵内向。鸾使裴叔业等袭取湓城,子懋先已具船稽亭渚,闻之,乃据州自卫。又梁鄱阳王范因侯景之乱,自合肥退军至湓城,江州刺史浔阳王大心,使徐嗣徽筑垒稽亭以备范,市籴不通,范军大困。范寻卒,众推范弟恬为主,遣其将裴之横攻稽亭,嗣徽击走之,即此。○置马亭,在府西后。《汉志》注:浔阳有置马亭,孙策攻庐江太守刘勋,勋士众散于此。  德安县府西南百五十里。东至南康府百三十里,西南至南昌府武宁县百七十里,南至南康府建昌县七十里。汉为历陵县,属豫章郡。后汉因之。晋属鄱阳郡。宋元嘉初省。隋为湓城县地。唐为浔阳县地。贞元中置蒲塘场。五代杨吴顺义七年,升德安县,属浔阳郡。今编户十八里。  ○历陵城今县治。春秋楚东鄙,曰蒲塘。汉置县。王莽改曰蒲亭。后汉复故。宋初废。唐武德八年,置蒲塘驿。贞元中,改为场,寻废。咸通五年,复为场。五代时,杨吴升置今县,移场于县治东北,县无城。明正德六年,始筑土城。嘉靖十二年,?石为址,寻复圮。四十年增筑。自是以时修治。城周三里有奇。  ○博阳山县南十二里。孔安国《禹贡注》:敷浅原,一名博阳山。《汉书》注:历陵县有博阳山,根盘三十余里,奇峰叠秀,为一邑之重镇。杜佑云:蒲塘驿前有敷浅原,原西数十里即博阳山。○乌石山,在县北十里,旁有狮子岩,两崖相对如门,一名乌石门。其中平畴旷野,水流环绕。相近又有孤山,以山势孤突而名。  高良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其相连者又有秦山、闵山,绵亘共六十余里。西北接瑞昌,东邻德化,山势陡峻,径路崎岖,为往来贸易者必经之地。故人多□□于此。布袋岭在县西北八十里,即大山也。有铁□嘴、老鸦尖诸峰,极陡峻,小路通湖广广济龙坪诸路援,援甚艰,昔为寇盗出没之所。  百家山县西北四十里。其山纡回旋绕,盘踞数十里。相近有大塘山,山坞有塘,约数十亩。又史君山,在县西北五十里,高二百丈。《志》云:唐江州刺史李渤置书院于此,因名。○东隹山,在县西北八十里,上有白石岩,其下为紫岩,中有泉石潭洞,深窈奇胜,凡数十里。  ○博阳川在县治南。一名敷浅水。《寰宇记》:敷浅水在长乐下乡,碧色清泠,长流不息,源接瑞昌及鄂州永兴县界,屈曲流二百余里,方至县南,三时通舟楫,惟冬水涸,仅容小ザ。唐时于敷浅水南立蒲塘场,是也。永兴废县,即今湖广兴国州治。○庐山河,在县东北二十里,或曰即谷帘水之下流,自南康府流入界,为东溪,西南经乌石门,又南合博阳川。又黄?河,在县北三十里,源出德化县界,高良诸山,流经黄?畈,至乌石门,合庐山河。又有西河,自县西北流至乌石门,与庐山、黄?二河合,谓之三港口。  金带河在县西。旧从西南流合庐山诸河,四面旋绕如带。后以山溪瀑涨,冲决城西,入城西北之箬山河,而会东北诸水,县西之水遂竭。嘉靖二十六年,开浚如旧。○硖石泉,在县东北二十里,地名硖石岭,泉水下流,灌田三百余亩。又静泉,在县西北七十里,以平地涌出,寂然无声而名,亦灌田三百余亩。  ○靖安堡在县东北。旧为戍守之所。《志》云:县东北一里即故蒲塘驿,杨吴改置于此,宋仍旧,明初废。今谓之驿头。  瑞昌县府西九十里。北渡江至湖广广济县百四十里,西至湖广兴国州百二十里,南至德安县八十里。汉柴桑县地。三国吴曰赤乌镇,仍属柴桑。晋以后因之。隋为湓城县地。唐为浔阳县地。建中四年,以浔阳县西偏僻远,立赤乌场。南唐升元三年,升为瑞昌县。旧无城,明正德八年始营土城,周仅二里。编户十四里。  ○清湓山县西七十里。高四十丈,周三十里。湓水源于此,为县境群山之冠。《志》云:县西六十里有愁山,嵯峨陡峻,行者患焉,因名。○白龙山,在县西十里。山麓有白龙泉,出县西二十里悬崖洞中,绕流山麓,溉田甚广。  羊肠山县西北三十五里,山险峻。又县西北五十里有马脊山。俱以形似名。《志》云:县西北二十里有连山,九峰相接。○赤颜山,在县西北百二十里,蛇径鸟道,登陟甚艰。《志》云:县西七十里有玉华洞,泉涌如雷,洞盖与山相连。  ○大江县北三十五里。对岸即湖广广济县之武家穴也。西接兴国州,东入德化县界。○湓水,在县南四十里,源出清湓山,东北流入德化县界。  赤湖县东北二十五里。湖中有石沃山,水沃石润,因名。今有赤湖河泊所。又下巢湖,在县北四十里,通大江,上有巡司。○?溪,在县治南。西北诸山涧之水汇流于此,经城西南东三面,下流合于湓水,冲荡易泄时筑堤回流,以防浅涸。○赤乌镇在县治西。亦曰瑞昌镇。后汉建安中,孙权拒曹操于赤壁,使程普屯兵于此。时有赤乌之瑞,因名。唐曰赤乌场。五代时,南唐改置今县。○?溪驿,在县治东南。宋绍兴中置,后废。  湖口县府东六十里。东至彭泽县六十里,南至南康府都昌县百四十里。汉彭泽县地。刘宋时为湖口戍。齐、梁至陈亦皆置戍于此。隋属湓城县。唐武德五年,置湖口镇,属浔阳县。南唐保大中,升为湖口县,属江州。宋元因之。县无城,编户十七里。  ○钩圻城在县治西。《水经注》:赣水历南昌椒丘城下,又历钩圻邸阁下,而后至彭泽。刘宋时,南江运米皆积于钩圻,是也。今全省运道,亦皆达湖口而入大江云。  彭泽故城县东三十里。汉彭泽县盖置于此。后汉仍属豫章郡。兴平二年,扬州刺史刘繇为孙策所败,溯江西上,驻于彭泽。建安四年,孙策绐庐江太守刘勋伐海昏宗帅,遣兵屯彭泽,邀勋还道,击败之。十四年,孙权置彭泽郡,以吕范领彭泽太守,郡寻废。晋仍属豫章郡。永嘉以后,属寻阳郡。宋、齐因之。梁置太原郡,领彭泽、晋阳、和城、天水四县。隋初,郡县俱废,改置龙城县,属江州。开皇十八年,复曰彭泽县。唐武德五年,改置县,并立浩州。今详彭泽县废龙城注。又上甲废县,在县南百里。《志》云:晋永嘉元年置,义熙八年,省入彭泽县。萧梁时,尝复置,萧韶封上甲侯,即此。○石钟山有二:在县治南者曰上钟山,县治北者曰下钟山。《水经注》:石钟山西枕彭蠡,连峰叠嶂,壁立峭削,其西南北皆水,四时如一,白波撼山,响如洪钟,因名。宋苏轼尝游此,复广道元之说,为《石钟山记》。又幞头山,在县南二里,与上钟山相连,峰峦秀拔,状若幞头。近幞头一山名小岭,又东二里名大岭,盖负郭山之高大者。  石门山在县治南。两峰对耸如门,当两石间,垂流数丈,有石可坐千人。《志》云:县东南十里有黄牛γ山,一名射蛟浦。相传晋永嘉中,许逊射蛟于此。或云:汉武帝自寻阳浮江亲射蛟处也。又云:武帝伐南越,教楼船于浦上。又城门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两山相对,如城门也。○柘矶山,在县北四里,峰峦高峻,沙拥其下。县东五里有老台山,与柘矶山相连。又西山,在县北二十里。其相接者曰香炉墩山,以形似名,县治关扃也。  花尖山县东四十里。形如芙蓉。县东五十里有武山,双峰如剑,因名。今亦见彭泽县。○青山,在县西南。《舆程记》:县南六十里鄱阳湖中有青山,又六十里即南康府城,由湖口出南昌,为往来必经之道。一云:青山之北,与大孤山相近。  ○浔阳江在城西。自府北南流四十里,而合彭蠡湖水,又东经县北,有彭蠡驿,又东入彭泽县境。县控江湖之冲,最为襟要。  禁江县东北九十里。下接小孤,上通九江,值冬水涸成池,乃鱼虾所聚。或谓之泾江。明初,陈友谅围南昌,太祖率舟师赴救。至湖中,先遣兵屯于泾江口,复以一军屯南湖嘴,以遏友谅归师,乃相持于湖中。既而友谅师出湖口,命常遇春等统舟师横截之,又令一军立栅于岸控湖口,又列栅江南北岸,置火舟火筏,中流戒严以俟。友谅计穷,乃绕江下流,欲由泾江遁回。诸军追击至泾江口,泾江之兵复邀击之,友谅战死。是也。《江防考》:禁江,亦曰泾港,在江北岸。《志》云在县西北,似误。  彭蠡湖在县治西南。湖合章、贡二水及群川之流,并注于大江。县当其委输之处,故以湖口为名,盖噤喉之要也。自县而西,则出浔阳而达湖广,自县而南则径南康而达会城。湖中汊港不一,捷出饶、信,径抵临川,风帆出没,唯意所之,而必以县为问涂之始。杜佑曰:彭蠡湖口,故左里也,即晋义熙中刘裕败卢循处。《舆程记》:自县入彭蠡湖,经大孤、青山,至南康府,共百二十里。又二百五十里至南昌府。自县而东南,渡湖抵饶州,凡三百七十里。  皂湖县东四十里。聚群川之水,入彭蠡湖。旁有巨石,色黑如铁,因名支流为土目湖,接都昌县界,商贾舟楫,道皆出此。又牛脚湖,在县北十里,一名牛桥湖,通大江。又北五里为茭石矶,水涨则弥漫浩荡,涸则浅狭。○白虎塘,在县东南十里,水涨通舟楫,出于彭蠡湖。  ○湖口镇县治南一里。有巡司,明初置。口正彭蠡入江处,东西相距二十里,有湖口渡。又茭石矶镇巡司,在县北十五里,其地有茭石矶,因名,亦明初置。又有柘矶递运所,在县北五里柘矶旁,矶出半江,甚险。《志》云:县治北一里有禁江峰山逆沙夹河泊所,明洪武二年置,亦曰湖口禁江河泊所。嘉靖间废。相近有杨港,通大江。又县有凤凰岭堡,去县四十里,为戍守处。○彭蠡驿,在县治南一里,明初置。《志》云:驿前有虹桥港,港源发上石钟山,北接江流,秋冬涸为平陆,春夏舟航咸泊于此。又有湖口厂,在县治西。明嘉靖四十二年添设,榷安庆入鄱阳往来商税。隆庆初,言者谓湖口两山夹峙,岸石?阻,江涛汛激,舟不能泊,因罢。万历二十六年,奸人夤缘复厂,大为民害。四十年,始革。又刘家市,在县南四十里,商贾居民辐辏处。  彭泽县府东百二十里。东至江南建德县九十里,东北至江南东流县百十里,西南至南康府都昌县百六十里。汉豫章郡彭泽县地。晋永嘉以后,属寻阳郡。梁属太原郡。隋平陈,废郡,改县为龙城。开皇十八年,复曰彭泽,属江州。唐初,属浩州,寻还属江州。宋因之。县无城,编户十七里。  ○龙城废县县西二里。本彭泽地。《志》云:隋初移彭泽县治此,改名龙城,后仍为彭泽。唐武德五年,置浩州于浩山下,今县南三十里有浩州故城遗址。州治彭泽,盖移县于州郭内。八年,州废,县还属江州。南唐升元二年,徙县于小孤江次,即今县治,盖故龙城县地矣。元至正中,于故县治置旧县站,盖即浩州城也。今站废。○乐城废县,在县东五十里。《志》云:其地傍山为城,南北高险,东西平下。隋大业十三年,为张善安所据。唐武德五年,置浩州,领彭泽、都昌、乐城三县是也。八年,州废,省乐城入彭泽县。太原城县东北五十里。《志》云:梁侨置太原郡,领彭泽等县。隋郡废。又晋阳废县在县,东北百九十里,亦梁所置太原郡属县也。又天水废县在县东五十里,和城废县在县东北二百二十里,俱梁置,属太原郡。隋初,与郡俱废。一云县东又有西水废县,亦梁置,隋废。未知所据。○小孤山县北十里。高三十丈,周围一里。孤峰耸峭,旧时半入大江,今屹立江中。元至正十二年,星吉复江州,命其将王惟恭栅小孤山,自据番阳口,缀江西要冲,以图恢复,为贼所败,死之。又余阙守安庆,倚小孤山为藩蔽,命义兵元帅胡伯颜统水军戍守。至正十八年,陈友谅攻安庆,自上流直捣山下,伯颜与战,不胜,奔还。贼四面急攻安庆,城遂陷。明初,太祖由安庆趋南昌,过小孤,至湖口,败友谅,侦逻者径抵江州。正德十四年,宸濠叛,遣将寇小孤,沿江焚掠,进寇望江。《江防考》:小孤山江面险恶,乃盗贼出没之所。相近有毛葫洲、花洋镇、沙湾角一带,洲渚纵横,汊港甚多。有安庆、南湖二营官军哨守,今亦见江南宿松县。○马当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山象马形,横枕大江,回风撼浪,舟航艰阻。山腹有洞,甚深,不可涯?。山际有马当庙,陆龟蒙铭云:天下之险者,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吕梁,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今有巡司戍守。浩山县东九十里,接江南东流、建德二县界及饶州府鄱阳县界。高数百仞,周百余里。唐武德五年,李大亮安抚江南,张善安归降,江表既静,择彭泽山之高大者,莫若此山,因名浩山。而立浩州于山之西南麓,即今废浩州城也。又县东有彭城山,下有古城,俗传汉彭越经此而名。○石壁山,在县南四十里,下有玉壶洞,泉流不竭,一名仙人岩。又黄浆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叠石如?,上下亦有二洞,泉出其中。  武山在县西南。与庐山夹鄱湖而峙,根盘四十余里,为西南群山之最,上有茨菇池。又石壁鸣山,在县南四十里,群峰拥翠,茂竹佳茗,极为幽胜。相近有六山,以六峰并列而名。○晓石山,在县东一里,山势蜿蜒,一峰秀拔,日出先照,因名。又县北六里有柏山,上多柏,有洞,亦曰柏山洞。其相近者曰镜子山,南接西山,北瞰大江,石峰嶙峋,下有悬石如镜。○浔阳江县西北二里。自湖口县东北流经此,又东北达江南望江县界。小孤、马当为江流襟要处,有事时所必争也。  大泊湖县东北五十里。通东流县之香口镇,支流为天井、沈湾诸小湖。中有鹤山双峰耸峙,脉接浩山。湖西又有船山,以山如船形也。湖东曰白干山,山皆白石。又青山湖,在县东北大江滨,可泊舟楫。又东北有周家湖,亦滨大江。《志》云:县北三十余里磨盘洲有会口湖,接生会口,东接东流县界,周围十里,北自出水沟入江。又县南十里有母鲤湖,相传元孝子李时冬月得鲤于此,以愈母病。又有方湖,在县南三十余里。相近为横矶湖,湖侧有石横立,因名。  ?子港在县东。源出浩山,会于大泊湖,经东流县香口河,入大江。其水泛?而清深。又山林港,在县东三十里,出东流县界黎坑岭,支流入大泊湖。又胭脂湖,在县北,其水无源,遇江水涨,北注入港,可容舟楫。○仰天池,在县东北,即大江支流也。有二支,江水涨,一支西流经县北毛葫洲,一支东流合于江,渺茫无际;水落则流注于马当江。  峨眉洲在县北。洲有港,细曲如眉。其西北有龙船洲。又得胜洲,有县西,明初,克陈友谅,始捷于此,因名。又西有新洲,成化间,洪水涌沙而成,自得胜洲尾相接,绕于县前。《志》云:县北有雁来洲,明初安庆赵双刀夜泊,得陈友谅雁传伪书,因而误斩于此。其相近者曰毛葫洲。又杨叶洲,亦在县东北,洲半属彭泽,半属东流,上多杨林,因名。一云洲尖长如杨叶也。又有杨家诸洲,与峨眉洲相近。明正、嘉以后,江滨水沙相拥,以洲名者盖数十计矣。○彭浪矶,在县北,耸立江滨,与小孤山相对,俗讹为彭郎,遂有小姑嫁彭郎之语。又峰山矶,在县西南三里。《志》云:小孤山相对者有小孤γ。又魏家河,在峨眉洲。  ○马当镇县北三十里。元至正间建于马当山麓。明洪武六年,徙于此。又峰山矶镇巡司,在县西三里长伏岭之阳,明初置于县南三十里。正统十一年,因其地僻,改置于此。今址存而司革。又县南五十里有黄土港河泊所,北四十里有仰天池河泊所,俱明初置。《志》云:县有萧家岭堡,去县九十里,亦戍守处也。○龙城驿,在县治北半里,旧名彭泽水驿。明洪武九年改今名。又杨梓马站,在县北四十里,元至正初置,明时与县南之旧县站俱废。  附见:  九江卫在府治东。明洪武二十二年建。◇饶州府东至浙江开化县界三百七十里,南至抚州府四百二十里,西至南康府三百里,西北至九江府四百三十里,北至江南建德县百七十里,东北至江南徽州府六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百四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五百八十里,至京师五千二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时楚东境,后属吴。战国时,复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后汉因之。建安十五年,孙氏分豫章置鄱阳郡初治鄱阳县,后徙治吴芮故城。《晋志》云后汉灵帝时置,误也。晋以后因之晋、宋时郡治广晋县,齐复治鄱阳。梁兼置吴州。陈州废,亦曰鄱阳郡。隋平陈,改置饶州以物产丰饶而名。炀帝复曰鄱阳郡。唐武德五年,仍置饶州。天宝初,曰鄱阳郡。乾元初,复曰饶州。五代时,仍旧《志》云:州初属淮南,置安化军。南唐时置永平军。宋亦曰饶州亦为鄱阳郡。元曰饶州路。明初,曰鄱阳府宋龙凤七年,元至正二十一年也,是年鄱阳来归,寻改曰饶州府,领县七。今因之。  府广谷大川,当吴、楚之交会。《史记》楚昭王时,吴伐楚取番,是也。汉建元六年,淮南王安上书:越人欲为变,必先由余干界中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盖其地当闽越襟领也,且北距大江,西隔重湖,兵争出入,常为孔道。晋末卢循之乱,鄱阳太守虞丘进袭克豫章,绝贼粮道,而循以败。隋末,操师乞以鄱阳袭据豫章,林士弘失豫章,退保余干,以伺豫章之隙。盖郡与南昌东西相望,并称雄郡矣。若夫道浮梁而向新安,出安仁而规衢、信,因利乘便,制胜之资也。明初,太祖克江州,遂幸饶州,岂非以险阻可凭,足为要会乎?而徒以丰赡称之,末矣。  鄱阳县附郭。春秋时楚番邑。《史记》:楚昭王十二年,吴取番,楚恐,去郢徙鄀。秦为番县,吴芮为番令,称番君是也。汉为鄱阳县。高祖十一年,追斩黔布于番阳,即此。后汉仍属豫章郡。建安中,孙权置鄱阳郡治焉。晋、宋属鄱阳郡。齐仍为郡治。隋、唐以后,州郡皆治此。今编户三百四十里。  ○鄱阳城在府东六十里故县渡。汉县盖治此,即吴芮所居也。后汉时,县亦治焉。建安八年,鄱阳山越乱,孙权使吕范讨平之。自晋以后,皆为鄱阳郡治。唐移于今治。《志》云:今府城本吴芮筑,广周七里。孙吴时,周鲂增九里三十步。或曰此即鄱阳故城,非今郡城也。郡城盖唐初所筑。宋绍兴间,史定之为守,因旧址增拓至十二里,元亦因旧址。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命改筑今城,自是以时营葺。有门六,城周九里有奇。  广晋城府北百五十里。沈约《志》:三国吴置广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广晋,移鄱阳郡治此。齐属鄱阳郡,梁县废。唐武德四年复置,属浩州。八年,州废,县省入鄱阳。今浩州城,在府西北百三十里,与彭泽县接界,见前。  ?阳城府西北百二十里。汉初置县,属豫章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鄱阳郡。晋仍为?阳县。刘宋永初二年省。○武阳城,在府东五十里。《名胜志》:府东北六十里南和乡有武阳县故址。《汉志》注:鄱阳县有武阳乡,右十余里有黄金采,采者,采取金之处。或曰梁陈时盖尝置县于此。又英布城,在府西北百五十里,汉初吴芮筑以居布。布,芮婿也。汉高十一年,布败于淮南,走渡江,为长沙哀王所诱,至番阳,番阳人杀之于兹乡,盖即此地云。又吴芮观猎城,《志》云在鄱阳故城西十八里。  ○芝山府城北一里,形若负?,为近郭之胜。本名土素山。唐龙朔初,山巅产芝,因名。郡别名芝城以此。又荐福山,在府城东一里督军湖北,山下旧有万松关、百花洲,今废。○马迹山,在府东北三十里。山势崇旋,众峰环拱。《道书》以为第五十二福地。《志》云:府西三十里有尧山,相传尧时洚水,避难者居其上,因名。徐湛《记》:郡有尧山,地皆饶衍,遂益食而为饶。又府西有莲荷山,在彭蠡湖中,望之如荷叶浮水上。莲荷山南十余里曰表恩山,山滨彭蠡湖,每春水涨,则山在湖中。  巍石山府东南八十里。一名狮子山。高十丈,自顶至趾皆石,?岩峭壁,下临溪流。山下有龙居寺,岳武穆尝提兵过此,题诗寺壁。《舆程记》:自狮子山至浮梁县一百十里,为往来通道。又白鹿山,在府东五十里。《志》云:道出乐平,此为中路也。○韩山,在府北六十里,上有韩信庙,因名。亦曰寒山,一名安山。明宣德中,建淮藩于郡城,此为窀穸之所。  鄱阳山府西北百十五里鄱阳湖中。初名力士山,亦名石印山。《三国志》:孙皓天玺元年,鄱阳历陵有山石文理成字,吴人谓石印封发,天下太平。《江表传》:历陵有石山临水,高百丈,其三十丈所有七穿骈罗,穿中色黄赤,俗相传谓之石印,即鄱阳山也。历陵,今九江府德安县。孙吴时,山盖当二县之界。○独山,在府西北百五十里,高二十丈,峭石滨湖,亦名独角山。又石步山,在府西北百有四里,中有石室如堂殿,多烟霭,不可入。郭璞山府东百十里。盘亘五十里,崇高百仞,为鄱阳群山之冠。璞尝寓此,因名。或云山本名?阳山。○八棱山,在府北六十里,峰峦攒起,高百仞,亘数十里。又大小岩山,在府北一百七十里,两岩对峙,高千仞,盘据四十余里。《志》云:府北百四十里有浩山,接彭泽县界。  ○鄱江府城南门外。其上源一自江南婺源县,汇诸山溪水,流经德兴、乐平二县界。一自江南祁门县,会诸山溪水,流经浮梁县界,入鄱阳县境,复会流而西,至城东门,又经城南,而广信以西诸水皆流会焉。环城流至西北,复分为二,俱入鄱阳湖。一名双港水。宋绍兴二年,置孳生马监于双港,是也。又城南江中有石漈潭,中有蛟,名怀蛟水。唐刺史张栖真尝标《孝经》以示训,亦曰孝经潭。又《志》云:鄱江之滨多柳,宋知州史定之所植,以休息行人,今呼史公柳,亦曰柳林港。鄱阳湖府西四十里,即《禹贡》彭蠡也。隋始曰鄱阳,以鄱阳山所接而名。与南昌、南康二郡分界。详见前大川鄱阳湖。  东湖在府城东,下流入鄱江。相传秦番令吴芮习水战于此,有督军台,因亦名督军湖。又澹津湖,在府城中央,一名市心湖,纳一城之水,穿城而出,合于鄱江,水虽浅而大旱不竭。○珠湖,在府城西南,余干县境之水皆会流于此。又乐平、浮梁之水亦皆来会,绕郡城,由饶河口入鄱阳湖。《志》云:县境诸水会于鄱湖者为大合,会于珠湖者为小合云。  白沙在府西。水路百二十里,沙白如雪。《史记索隐》:豫章东北二百里接番阳界,地名白沙,有小水入湖,名白沙湖。白沙东南八十里有武阳亭,又东南三十里地名武林,当闽越之京道。汉元鼎中,东越王余善使吞汉将军入白沙、武林,既而武帝使杨仆出武林,王温舒出梅岭,下濑将军甲出白沙,以击东越,即此也。梅岭,见赣州府宁都县。○?洲,在府西南二十五里。唐贞观中,天忽雨雹,因而生蚌,自后土人往往采珠于洲中。又螺蛳洲,在鄱阳旧县城东三里。《志》曰:螺蛳洲为鄱江之上流,两岸夹汀,其水最清。隋梁文谦刺饶阳,嗜此水,后人思其廉,因名为清洁湾。  邵父堤府东北三里。唐建中初,刺史李复筑以捍番江,百姓思其德如召父,因名。又有马塘,在府东北四里。唐刺史马植筑以灌田,因名。《唐志》云:府北六里有土湖,亦马植所筑,今堙。  ○棠阴镇府西九十里。有巡司。又府北百九十里,有石门巡司。皆明初置。《志》云:府北有童敏故城,隋末袁斌率邑人避寇处。又有永平监,在府城东,唐所置铸钱处也。宋亦为永平监,元废。今为永平关。○芝山驿,在府城西南。元置。明因之。相近有鄱阳递运所,后以驿兼领。又柴栅河泊所,亦在府城西南。明洪武初,自府东柴栅改置于此。又新义站,在府北。又北有鲁城站,接江南建德县之石门站,为北出之径道。  大阳埠府东北百里,路出浮梁。《舆程记》:府东北二十里曰磨刀石,又六十里曰鸳鸯岭,又十里即大阳埠也。又府东北四十里有程家渡,又东十里为顾园渡,亦自府出浮梁县之道。○八字脑,在府西三十里。明正德中,伍文定败宸濠之兵于此。《舆程志》云:府十里为竹鸡林,又二十里为八字脑,又二十里为团砖,又二十里为棠阴巡司,接南康府都昌县界。又表岸口,在府西南三十里,又西至康郎山三十里,盖自府城西出鄱阳湖之口也。余干县府南百二十里。东至万年县六十里,东南至安仁县百二十里,东北至浮梁县二百六十里。春秋时为越之西界,所谓干越也。汉为余汗县,属豫章郡。汗,音干。后汉因之。三国吴属鄱阳郡。晋因之。刘宋改汗为干。齐、梁仍旧。隋平陈,县属饶州。唐、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余干州。明初,复为县。旧有城,唐元和中筑,寻废。明嘉靖四十一年,复营筑。隆庆初,增修。万历八年,又复葺治,城周三里。今编户二百六十里。  ○玉亭废县在县东南。唐武德四年,析余干县地置,属饶州。七年,省入长城县。八年,复省长城入余干。又白云城,在县治西,相传隋末林士弘所筑。○余干山在县治东。两峰回曲相向,状如羊角,本名羊角山。一名双覆峰,一名冠山。多奇树怪石,前瞰琵琶洲。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县治西一里又有藏山,悬崖峭壁,上有梅岩。○冕山,在城东五里,与冠山相对。相传隋末林士弘退保余干,敌至,市民避此山得免,因名免山。后以邑有冠山,改今名。又玉马山,在县南十里,山下有白石如马,俗称白马山。唐天宝间,改今名。《志》云:山自抚州南城县过入临川县,凡历三邑,乃分一支入县境。又石虹山,在县北十里,有横石跨水,文彩若虹。又有一石室,甚广,旁列石障如屏。康郎山县西北八十里,滨鄱阳湖,湖之南涯也。相传有康姓者居此,因名。一名枕浪山,谓能与风涛抗也。讹曰康郎。明初,陈友谅围南昌,太祖率舟师赴救,友谅解围,东出鄱阳迎战,相持于康郎山。友谅屡败,欲退保湖北之鞋山,明师先至罂子口,横截湖面,友谅不得出。今忠臣庙在其上,盖祀与友谅战时死事诸臣云。《舆程记》:山在湖中,为风帆之表帜。东至袁岸口三十里,道出饶州。东南至瑞虹八十里,道出安仁及抚州、南昌。西至团鱼洲二十里,道出南昌。东北至饶河口五十里,道出都昌、饶州。北至都昌六十里,道出南康、九江云。又洪崖山,在县西北六十里,濒鄱阳湖,相传晋道士张氲隐此,因名。  武陵山县东北三十里。陵,亦作林。《汉书·东越传》:余善使吞汉将军出武林、白沙以御汉,即此武陵也。元末兵乱,邑人吴宏立营于此,曰武陵营。山下有溪,为武陵塘,亦曰武塘,俗名后溪。又万春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两峰峭拔,中有天池,水清而味甘。又黄蘖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中宽外固,攒峰峭壁,灵泉异木,俗谓之小庐山。○李梅峰,在县南八十里,高百丈,周三十余里,南接抚州府东乡县界,初名平原峰,又名贞女峰。五代时有李峻、梅用者,读书其上,因名。又石螺峰,在县西南五十里,峰有石室,中如螺。又万斛峰,在县东北七十五里,去万春山五里,接万年县界,高耸突出。斛,或作鹄。○康郎湖县西七十里。即鄱阳湖之南涯,因康郎山名。又族亭湖,在县西八十里,湖中流与南昌县分界。后汉时邑人张逸封族亭侯,湖因以名。一云湖在县西四十里。又担石湖,在县西北。《通典》:鄱阳郡西百七十里至担石湖,中流与南昌分界。  龙窟河县西南十五里。安仁县锦江、白塔河之水会于此,西流入鄱阳湖。《邑志》:县境之水自锦江经县南四十里之霞山,又西径大溪,至桐口滩分流,其一支西北出佈村,走龙窟,受润陂水,注瑞虹。又一支东北径八字嘴,走冯田渡,过黄坊,注珠湖,至饶河口。又一支全繇八字嘴径破穴入城前,走西津,又自城前分新开河入市湖,出西津北折,分派入珠湖,皆汇于鄱湖。  余水在县治南。亦名市湖。中有越水、余水,县境诸水之总名也。北通鄱江,南连龙窟河。《志》云:水会县之西南诸溪余水而名。以三道而入,亦曰三余水。或云吴楚越之余水,故名三余。《寰宇记》:干越渡去县西南二十步,置津吏,主守四时不绝,有浮桥。唐大中元年,县令倪衍置,盖跨余水上。又邬子港,在县西北二十里,亦余水之支也。水口即担石湖。○琵琶洲,在县治南。水中拥沙成洲,状如琵琶,因名。  ○康山镇在县西康郎山上,有巡司。又八涧巡司,在县东北七十里。俱明初置,隆庆中废。又黄丘埠巡司,在县东南五十里,元置,明初废。隆庆中,废康山巡司,因改复黄埠司为戍守处。○龙津驿,在县南十五里龙窟河滨,元置,明初因之。《志》云:县西七十里有瑞虹镇,当鄱阳湖滨,为湖南往来之要会。又西六十里即赵家圩,路达南昌之通道。  干越亭在县东南三十步羊角山前,屹然孤峙。唐初,令张彦俊建。兴元中,李德裕重修。按《史记·货殖传》:譬犹戎狄干越之不相入。韦昭注:干越,越之别名。汉曰余汗县,淮南王安曰:越人欲为变,必先由余汗界中。是也。古谓越之余地。宋《类苑》:干越亭前瞰琵琶洲,后枕思禅寺,林麓森郁,千峰竞秀,真天下之绝景也。又县西南八十步有白云亭,亦德裕所建,跨古城之危,瞰长江之深,与干越亭对峙。乐平县府东百二十里。东至江南婺源县百九十里,东南至德兴县百十里,北至浮梁县百二十里。汉余汗县地。后汉建安中,孙氏析置乐安县,仍属豫章郡。寻以山越乱,使程普讨乐安,平之。孙休永安中,改属鄱阳郡。晋因之。宋、齐仍旧。陈天嘉元年省。唐武德四年,改置乐平县,属饶州。九年省,寻复置。宋仍属饶州。元元贞初,升为乐平州。明初,复降为县。今编户二百七十三里。  ○乐安城《志》云:旧城在今德兴县东百五十里,相传后汉灵帝时所置县。误也。盖建安中孙权所置。唐改置乐平县。《元和志》:县南临乐安江,北接平林,故曰乐平。《郡志》云:唐中和间,县始自旧城迁今治,无城,有四门。宋末立排栅为城,元末毁。明正德五年,因旧址增修,以御寇。十一年,重葺。嘉靖四十一年,复营筑。城周三里有奇。  彭绮城在县治东。三国吴黄武中,鄱人彭绮所筑。又《名胜志》:县之桐山乡有长乐城,唐开元中置乐平县于此。今名长乐水口。  ○康山县北五里。一名东山,县之主山也。又乐平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山有石如墨,旧名石墨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又县西北二十里有乳泉山,有石如砚,本名石砚岭。其西麓出乳泉,亦天宝六载改今名。○炼铜山,在县北六十里。唐置场,冶铜山下,以供永平岁铸。后开凿无度,山倾,其水发为河。  石城山县东南六十里。一径萦纡而入,行十余里,皆怪石萦结。一名石城岩,又名仙人城。又有洞曰会仙洞。又军山,在县东六十里,山势崇高。唐末乡人结军拒寇于此,因名。《志》云:县有鹧鸪山、石潭山及军山,皆黄巢犯境时屯军处。○文山,在县东南七十里,连亘万年及广信之贵溪县界,多幽险,旧尝设官镇守。《志》云:县东北八十里有凤游山,山势磅礴,为徽、饶间巨镇。旧名浚源,唐时改今名。县东六十里又有芙蓉山,以高耸秀丽而名。  洪岩县东北九十里。高耸百余丈,盘亘四十余里,中有天井、桐木、风岩、泠水等数岩,惟洪岩最著。山腰有石室,南北相通,其中云气泉声不绝。山下洪氏居之,又名洪源。  ○乐安江在县南。源自江南婺源县,经德兴县会诸水合流入县境。又西会浮梁水入鄱阳县,为鄱江。一云自县西合余干水入鄱阳湖,似误。《寰宇记》:乐安江源出县东北扶余岭。又有明溪、银溪、石湖溪,并流注之而为大川云。  龙停湖在县西南。四时不竭,下流入乐安江。○汰金洲,在县西十五里,平沙临水。唐初有?金,开元后废。又西五里至水口,亦出?金。《郡国志》:鄱阳之土出金,披沙淘之,粒大者如豆,小者如?,山中亦出银苗云。  ○仙鹤镇县南六十里。有仙鹤山,接万年县界,旧置巡司。明正德中,移于万年县之菏溪。○毛桥,在县东十里。又三十里为湾头,又三十里为黄沙,又九十里即江南婺源县。又界田桥,在县东,出德兴县之道也。  浮梁县府东北百八十里。东南至江南婺源县百五十五里,东北至江南休宁县三百里,北至江南祁门县百九十里,西北至江南建德县二百八十里。汉鄱阳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新平县,属饶州。八年省。开元四年,复置,曰新昌县。天宝初,改今名,仍属饶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州。明初,复为县。今编户百二十里。  ○新平城县东三百二十里。唐初,置县于此,寻废。开元中,改置于昌江口,正东临江,因名新昌。二十四年,移县治于城北昌水之西。天宝元年,以溪水时泛,伐木为梁,因名浮梁。元和间,又移治于高阜,即今县治。《志》云:昌江之南有废城,亦曰南城。唐末黄巢之乱,县令金日安尝徙百姓居于此,寻复故。旧无城,元至正间,尝筑城浚池,寻复废。明正德三年以后,尝因故址增修。嘉靖四十一年,复营筑今城,周四里有奇。  ○阳府山县西二十五里。山峭立溪侧,地暖,物皆早成,因名。又西五里曰万户山,奇秀峭拔,与阳府山并峙。《闻见录》:二山南接鄱阳县,北达建德县,为要隘处。○石鼓山,在县北三十里,临溪有石如鼓,因名。《舆程志》:自石鼓山而北三十里曰小儿滩,又二十里为池滩,北出祁门县之道也。又有鞍山,在县西一百里。又西十里即狮子山,西达府城之通道。  九英山县南五十里。唐末邑人宁赓据此以拒黄巢。赓有九子,名皆从山,后人因呼山为九英。○程山,在县东六十里,今名石吴山,有石吴溪水,流合乐安江。陈程灵洗之裔居此,因改今名。《志》云:县东百里有张公山,即鄱江发源处。似误。张公山,即率山也。详见江南休宁县。又王师山,在县东五里,山秀拔。宋朱貔孙居此。后官太子谕德为度宗师,因名。又县治东一里有青峰山,亦圆秀。  五华峰县东八十里。五峰并耸,亦名莲花峰。《志》云:县东三十里有洞灵岩,有洞四:曰庆云、莲花、含虚、张公,皆幽胜。又有水龙岩,在县东四十里,有水潜行地中,而出于岩左,迤南曰凤游岩,有大石室,避乱者常居岩中。○浇岭,在县东六十里,高险可凭,与婺源县分界。又南村岭,在县南五十里,有何家墩,可据为险。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