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读史方舆纪要-23

作者:顾祖禹 字数:65104 更新:2023-10-08 23:01:04

○巴江在县南。《志》云:南城下有几水,古名难江水。源出巴汉间,自东北汛激而来,循公山之麓,纡回而下,汇于巴水,如几然。又南江,源出米仓山,亦自县治前而南与巴江合,盖二水即巴江上流也。公山,一名白鹿山,在县治南一里。  南屯河县东二十余里。源出巴山,经两河口,入巴江。又韩溪,出孤云山下,碧含溪,在县北三里,下流皆入巴水。  ○琉璃关县东十里。关口有石磴,?岩为险。又樗林关,在县东八十里。两山夹峙,缘崖为道。又梧桐关,与樗林关对峙。相传关壮缪尝戍此。诸葛寨县西百里。高五十余丈,四壁峻拔,惟一面有鸟道可上,顶有泉,四时不竭。相传孔明曾驻兵于此,可容万人。又柏林堡,在县北五十里。两河口堡,在县南百八十里。《志》云:县境之堡,凡二十有六。○莎鼻渡,在县西。《剑州志》:剑门山,东连莎鼻,西接绵州,凡二百三十一里。盖指此也。  ◇顺庆府东至重庆府忠州五百六十里,南至重庆府合州三百二十里,西至潼川州三百五十里,北至保宁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六百五十里,至京师八千八百二十五里。  《禹贡》梁州地。春秋时为巴国地。秦属巴郡。两汉因之。晋属巴西郡。宋、齐仍旧。梁置宕渠郡治安汉县。西魏因之。隋初,郡废,改属隆州。大业初,属巴西郡。唐初,亦属隆州。武德四年,析置果州。天宝初,改南充郡。乾元初,复故。大历六年,更名充州。十年,还曰果州。五代时为前后蜀所据周显德五年,后蜀置永宁军节度,兼领通州。宋仍曰果州亦曰南充郡。宝庆三年,升顺庆府以宁宗潜邸也。元初曰东川府《元志》:中统初,立征南都元帅府。至元四年。置东川路统军司,寻改为东川府。至元十五年,复为顺庆府。二十年,升为路。明复为顺庆府,领州二、县八。今因之。府江山襟带,民物阜繁,居三巴之间,为要膂之地。旧《图经》:果州田畴沃衍,川泽流通,饶五谷,多盐利,西上成都,东下夔峡,资储常取给焉。若其形势,则北控剑阁,南临垫江,指臂相依,走集甚易,驭之得其道,可以雄视四维也。  南充县附郭。汉巴郡充国县地。后汉末,析置南充国县,仍属巴郡。晋属巴西郡。宋曰南国县,齐因之。隋改置南充县于此,属隆州。唐初于县立果州。宋宝庆初,为顺庆府治。今编户十一里。  ○充国城府北三十五里,汉县。刘昭曰,后汉永元二年,分阆中置充国县。疑已废而复置也。《巴记》:初平四年,复分置南充国县。盖治此。晋、宋皆属巴西郡,后县徙而北。梁改置南部县。南充国遂废。隋开皇十八年,始改安汉县曰南充,属隆州,即今治也。自唐以后,皆为州郡治。宋淳?三年,余?徙府治于清居山。元初因之,寻还今治。《城邑考》:旧郡城在今城北北津渡。明洪武初,徙城于此。成化初,复增拓之,?以砖石。自是相继增修。有门四,城周七里有奇。安汉城府南三十五里。汉县,属巴郡。后汉因之。《巴记》:初平六年,赵韪分巴为三郡,以巴郡治安汉,建安六年,改巴郡为巴西郡。是也。晋属巴西郡。宋、齐因之。梁徙置宕渠郡于此。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南充,移于今治。又宕渠城,在府北四十里,一名石苟坝城。《五代志》:西魏平蜀,于南充县北三十七里石苟坝置南宕渠郡,隋废。  流溪废县府西南五十里。唐开耀初,析南充县置,以在流溪水侧而名,属果州。宋因之。熙宁七年,省为流溪镇,属南充县。绍兴二十七年,复置。元至元二十年,并入西充县。○徵州城,在府东南。或云,王建所置。五代唐长兴初,董璋以东川叛,引兵陷徵州。胡氏曰:州名不见于诸志,大约在遂、合、果三州之间。  ○果山府治西。层峦秀起,唐以此名州。其相接者曰金泉山,一名灵泉山。又有宝台山,与灵泉并峙,山顶高平,因以台名。○朱凤山,在府南十里。高百七十余丈,周二十里,蜿蜒盘礴,为城南之胜。又鹤鸣山,在府东十里。栖乐山,在府西十里。清泉山,在府北十里。稍西曰舞凤山。皆环峙近郊,而清泉尤为高耸。  清居山府南三十五里。山势高耸,其上宽平,嘉陵水绕其下。宋淳?中,兵乱,余?帅蜀,筑清居城,徙府治于此。宝?六年,为蒙古所陷。景定初,蒙古置征南都元帅府,亦治此山之龙筇坝。《志》云:山凭高据深,形胜甲于一郡。○大方山,在府西三十里。其并峙者,曰小方山。千峰百岭,周回缭绕,称为名胜。又府西百里有大耽山,其并峙者,曰小耽山,以隋隐者杨耽居此而名。  ○嘉陵江府治东。自蓬州流入境,环绕府治,引流而南,下流至重庆府合州,与渠江合。详见前大川嘉陵江。  流溪水府西八十里。源出潼川州遂宁县界,平流三十里,无滩险,东南入嘉陵江。唐流溪县以此名。又曲水,在府西四十里。源出府西北琉璃镇,盘回九折,流入嘉陵江。○清水溪,在府城东,居民藉以灌溉。又大斗溪,在府东八十里。源出岳池县老君山,溪旁有大石如斗,因名。下流俱合于嘉陵江。  昆井府西六十里。《志》云:昆井,大井也,即古盐井云。又府境州县俱有盐井,产盐甚众。○北津镇府北五里。郡城旧置于此,今有北津渡巡司。又嘉陵驿,在今府治东。  西充县府西七十五里。西至潼川州盐亭县百二十五里。汉充国县地。晋析置西充国县,属巴西郡。宋、齐因之。梁置木兰郡治焉。西魏废郡,改县曰晋城,属宕渠郡。隋属隆州。大业末,废。唐武德四年,复置西充县,属果州。今城周七里,编户八里。  ○西充山县治东一里。治西一里有孝廉山,与此并峙。又化凤山,在治东。其相接者,曰亚夫山,与县城相倚。又凤台山,在县治西,顶方如台,因名。○双图山,在县东十里。两峰相对,宛如画图。  南岷山县南十五里。上有九井、十三峰。元至正间,群盗作乱,主簿马蒙古夕率民筑堡垒于此,邑赖以全。○回龙山,在县北三十里。耸翠嵯峨,萦回盘绕。又有琼珠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山峰蜿蜒,若琼珠相连。  ○西溪水在县治西。回环曲折,流合南充县之曲水,注于嘉陵江。或曰,西溪即流溪之支流矣。  蓬州府东北百四十里。东至夔州府达州四百二十里,西北至保宁府二百里,北至保宁府巴州二百十里。  秦巴郡地,两汉因之。晋属巴西郡。宋齐因之。梁置伏虞郡。后周置蓬州治安固县。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州废,并其地入清化、宕渠、巴西三郡。唐武德七年,割巴、隆、渠三州地置蓬州初治安固县,寻徙大寅县。天宝初,曰咸安郡。至德二载,改曰蓬山郡。乾元初,复为蓬州。宋因之亦曰咸安郡。元至元二十年,升为蓬州路,寻复为蓬州徙治相如。明因之,以州治相如县省入编户七里,领县二。今因之。州南屏果、渝,北控利、阆,山川奇秀,雄峙东陲。  ○相如废县今州治。本汉安汉县地,属巴郡。梁置相如县,梓潼郡治焉。后魏郡废。刘?句曰:县南二十里有汉司马相如故宅,县因以名。隋亦为相如县,属隆州。唐武德四年,改属果州。宋因之。宝?六年,改属蓬州。元徙蓬州治焉。明初,省县入州。《城邑考》:州旧无城,天顺中,始筑城立栅。弘治中,始?以砖石。今城周四里,有门四。  安固废县州东北百五十里。本汉宕渠县地。晋李势时为獠所据。齐梁始置安固县,属伏虞郡。其地亦名恒陵。《北周书》:恒陵所在险固,方数百里,群獠居之。天和三年,恒陵獠叛。遣赵文表讨之。獠中先有二路,一平一险。文表阳称从宽路进,出不意引兵从险路入。獠相率出降。事平,遂置蓬州,治安固县,以文表为刺史。隋大业初,州废,县属巴州。唐武德元年,仍属蓬州。天宝初,更名良山。宝历初,省入蓬池县。大中间,复置良山县。宋熙宁五年,废。建炎三年,复置,仍属蓬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入营山县。  咸安废县州东南百里。亦汉宕渠县地。梁置绥安县。隋开皇末,改今名,属渠州。唐武德七年,改属蓬州。至德二载,改为蓬山县。宋仍属蓬州。熙宁三年,省为蓬山镇,属营山县。○凤凰山州治南一里。隔嘉陵江,其山一峰突起,两峰相接,状若凤凰飞舞。又五马山,在州北五里。其山五峰高耸,势如奔马。  云山州东南二十里。四围壁立,其上平广。宋淳?初兵乱,移州治于山上,藉以保固。元人复还旧治。又北山,在州东八十里。《志》云:蓬州之主山也。○三合山,在州西五十里。三峰并起,围环相合,因名。  ○嘉陵江在州西。自保宁府南部县流入界,经州治南,复折而西南,入南充县境。  巴江在州东北。自保宁府巴州流入境,又东南流经营山县,至渠县界,而合于渠江。○龙溪驿《志》云:旧在州治南。景泰中,移于城西水浒,后改属大竹县。  营山县州东南六十里。南至广安州百四十里。汉宕渠县地。梁相如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相如县地置朗池县,属果州。宝应元年,改属蓬州。宝历初省。开成二年,复置。宋初因之,仍属蓬州。大中祥符五年,改曰营山。元因之。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里。○云凤山在县治北。山势高骞,因名。治西又有太白山。○芙蓉山,在县东北八里。峰峦丛秀,若芙蓉。又衮山,在县西十五里,石壁峭立,上有凤凰台。  大蓬山县东北七十里。与小蓬山相对峙,相距二里许。唐以山名州。一名绥山。《志》云:蓬山有朝阳洞,空阔可容数百人,久塞。万历中,重开。  ○巴江在县东。自蓬州界流经此,入渠县境,县东六十里有七曲汇,水流萦回,七曲两岸,崖石悬绝,飞湍喷沫,若烟雾腾涌。盖即巴江矣。○蓝溪,在县西十里。下流合于嘉陵江。仪陇县州北百八十里。西至南部县百三十里。汉阆中县地。梁置仪陇县,又置隆城郡。隋郡废,以县属隆州。唐初因之。武德三年,于县置方州。八年,州废,还属蓬州。刘?句曰:州旧治金城山。开元二十三年,徙治平溪。是也。宋仍属蓬州。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七里。○蓬池城县南三十里。亦汉阆中地。梁置大寅县,属隆城郡。隋属隆州。刘?句曰:梁时县治斗子山,后移治斗坛口。唐武德初,仍属隆州。七年,改属蓬州。开元二十九年,徙州治焉。广德元年,更名蓬池县,寻省。开成初,复置。宋亦为蓬州治。元移州治相如县,而以蓬池省入仪陇。《郡志》:蓬池故城,在今州东六十里。又云:县东北十里有良山城。似皆误。  伏虞城县东六十里。梁置宣汉县于此,并置伏虞郡。西魏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巴州。十八年,改县曰伏虞。唐武德七年,改属蓬州。刘?句曰:旧治长乐山,长安三年,移治罗获水。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仪陇县。  ○金城山在县治北。众山环向,如雉堞然。石壁高八十丈,周回五里,惟西南有径可通,上有数石如贮米囊,故亦名金粟山。杜佑曰:山本名隆城,梁置县在山上,凭险为理,因曰隆城郡。唐方州亦治此,后县移治平溪。唐天宝中,何滔尝举义兵讨贼,营于金城。是也。○石城山,在县北三十里。四壁峭立如城。其相近曰九龙山,上有九峰,状若龙翔。又铁山,在县北四十里,山色如铁。  仪陇山县西三十里。冈蛮回曲,为境内之望,梁因以名县。《志》云:山下有仪陇县废址,疑即梁所置。○伏虞山,在县东五十里。山纡回峻阻,为一方险要,梁因以名郡。又观陇山,在县东十五里。登其巅可尽境内之胜,因名。○巴江县东五十五里。自巴州流入境,又南流入蓬州界。○鳌水,在县西北三十里。水中有石如鳌,因名。西南流入于嘉陵江。  流江溪县南三十里。源出仪陇山,东南流,达渠县界,入于渠江。又平溪,在县东十里,下流入于巴江。  广安州府东二百十里。东至重庆府忠州三百四十里,西南至重庆府合州三百里,北至蓬州二百里。  秦巴郡地,两汉因之。晋属巴郡及巴西郡,宋、齐因之。梁置渠州治流江,隋因之。唐为渠、果、合三州地。宋开宝二年,分置广安军。咸淳二年,改宁西军。元至元十五年,军废。二十年,升为广安府。前朝洪武四年,改为广安州,以州治渠江县省入编户十一里,领县四。今因之。  州山川回环,形势奇胜。宋何行中《驻泊记》曰:广安军南连巴徼,北接通川复岭,东横清江,西下林深箐密,岩穴幽邃,介于果、合、渠三州之间,亦要会之处也。  ○渠江废县州治北五里。汉巴郡宕渠县地。梁置始安县。后魏属流江郡。隋属渠州。开皇十八年,改曰ク城县。唐武德初,复曰始安县,仍属渠州。天宝初,改曰渠江县。宋开宝二年,移治于合州境内之浓洄镇,为广安军附郭县。元为广安府治。明初省。《城邑考》:州旧无城,树木为栅,依山?石为墙。成化以后,相继修筑,?以砖石。今城周六里,门四。丰乐废县在州西北。唐武德初,分始安县置,仍属渠州。八年,省。○大良城,在州东北六十里。本曰大良平。宋淳?三年,制置使余?城大良平为广安军治所。其地石崖四绝,天然险固。宝?末,陷于蒙古。景定初,复取之。咸淳二年,改军为宁西。元至元中,始还旧治。《郡志》:州北八十里有大小梁城。似误。又云,州北十里有虎啸城。建置未详。  ○秀屏山在州治西。层崖峭壁,草木丛茂,宛如屏障。又州治东有白鹤山,州治南二里有猊峰山。《图经》所云西倚秀屏,南接猊峰者也。○子仙山,在州西二十五里。山高秀,即秀屏山来脉也。《志》云:汉车骑将军冯绲之子得仙于此,因名。一名望子山。  富灵山州东南七十五里。山峻峭,多产药物。又州东六十里有谷成山,亦高峻,以能兴云雨润五谷而名。  ○渠江州东北五里。源出达州太平县之万顷池,流经渠县东,与蓬州之巴江合。又南流经此,谓之篆水。《志》云:江中滩石纵横,湍流奔激,有三十六滩之称,至此石碛平坦,波纹萦洄如篆也。又南流而为洄水。一名清洄,亦以渠水下注,波纹萦洄而名。又西南流至合州,注于嘉陵江。  西溪水在州治西。一名浓水。水色常浊,故曰浓。发源州北百二十里蓬州之绵坝,分为二流,至橡树坝,二溪相合。又经龙扶速山下龙栖滩,有环水流合焉,至城南五里,东折入渠江,合于洄水。州治故名浓洄镇以此。《志》云:州东有洄水渡,旧名龙门渡。又州北有罗洪渡,州西有黄瓦渡,即渠江及西溪之津要也。  ○盘龙驿在州南。本属南部县。嘉靖三十六年,移置于此。  岳池县州西六十里。西南至合州定远县百三十里。本南充及相如二县地。唐万岁通天二年,析置岳池县,属果州。宋属广安军。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五里。县今省。○新明废县县南二十里。刘?句曰:本石镜县地,唐武德三年,析置新明县,属合州。旧治在今县南七十里。宋开宝二年,改属广安军。六年,移治军溪镇,即今治也。元省入岳池县。又和溪废县,在县西二十里。本名和溪镇,宋开禧三年,省镇为县,属广安军。元并入岳池。  ○翔凤山在县治北。山有三峰,如凤之翔举。又龙穴山,在县北五里。嵯峨高秀,山半岩石中,有穴回绕如龙。又县西十里有大龙山,其山蜿蜒盘曲。又西五里曰虎头山,以?岩险峻而名。○蝇山,在县北二十里。山最高大,俗名禺山。其并峙曰姜山,俗传姜维屯兵处。又北十里曰羊山,峰峦环峙,称为奇秀。  速山县东四十里。《唐志》云:岳池有龙扶速山,氵?水出焉。是也。《郡志》:县东三十里有卷六十九 四川四  ◇夔州府东至湖广归州三百三十里,南至湖广施州卫五百里,西至重庆府忠州七百里,北至陕西平利县八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九百里,至南京三千五百三十里,至京师六千九百八十里。  《禹贡》荆、梁二州之域。春秋为庸国地,后属巴国。战国时属楚。秦属巴郡。汉因之。后汉末,置固陵郡,又改为巴东郡。三国汉因之《晋志》:献帝初平元年,刘璋分巴郡立永宁郡。建安六年,改永宁为巴东郡。二十一年,先主分巴东立固陵郡。章武元年,又改固陵为巴东郡,前巴东郡为巴郡。晋仍曰巴东郡。刘宋泰始五年,置三巴校尉,领巴东等郡。萧齐兼置巴州,寻省。梁置信州皆治白帝城。后周因之。刘?句曰:巴东,周改永安郡。隋废郡,仍曰信州《隋志》:后周置信州总管府。大业初,始废。大业初,复曰巴东郡。唐武德初,仍曰信州。二年,改为夔州高祖母,独孤信女也。讳信,改为夔州,寻置总管府,又改为都督府。天宝初,曰云安郡。乾元初复故刘禹锡曰:至德初,云安郡统峡中五郡军事。乾元以后,始降为江陵支郡。五代时,亦曰夔州王建初置镇江军治此,兼领忠、万二州。既而移治忠州。梁乾化四年,仍治夔州。后唐天成三年,升为宁江军节度。孟蜀因之,仍治夔州。宋因之夔州路治此,亦曰云安郡宁江军节度。南渡后,并置都督府于此。元曰夔州路。明洪武四年,仍曰夔州九年,州改隶重庆卫。十四年,升为府,领州一、县十二。今仍旧。  府控带二川,限隔五溪,据荆楚之上游,为巴蜀之喉吭。《史记》:楚肃王四年周安王二十五年,为?关以拒蜀。《班志》鱼复县有江关,后《志》鱼复有?关。盖即以江关为?关也。《华阳国志》:巴楚相攻伐,故置江关、阳关阳关,见重庆府涪州。?关,见湖广长阳县。公孙述使将军侯丹开白水关见汉中府宁羌州,北守南郑,任满下江州今重庆府巴县,东据捍关。田戎出江关,拔巫及夷道、夷陵,据荆门、虎牙见湖广重险。建武十一年,岑彭大破田戎于荆门,率诸军长驱入江关。江关,蜀之东门也。入江关,则已过三峡之险,夺全蜀之口矣。公孙述之败亡,始于失江关也。建安十九年,先主攻雒未下雒,今汉州,诸葛武侯与张飞、赵云自荆州将兵溯流,克巴东,至江州。章武三年,先主败于夷陵,退屯白帝。其后吴将全琮来袭,不能克。终蜀汉之世,恒以白帝为重镇。张氏曰:武侯治蜀,东屯白帝以备吴,南屯夜郎以备蛮,北屯汉中以备魏。是也。魏景曜六年取蜀,遂使王?守巴郡,谋以袭吴。晋咸宁五年,?帅楼船之师,东下白帝,于是丹阳、西陵所在崩溃。永和三年,桓温西讨李势。义熙九年,刘裕使朱龄石平谯纵,皆由白帝而上。刘宋泰始二年,以三峡蛮獠岁为抄暴,因立三巴校尉府于白帝,兼领荆州之巴东、建平,益州之巴西、梓潼郡以镇之。历齐、梁之季,荆、益相持,辄以巴东为襟要。隋开皇八年伐陈,分遣杨素出永安,下三峡。陈人上流之师,悉为所败。唐武德四年,李孝恭、李靖军出夔州,而萧铣丧亡。五季初,王建扼夔门,与荆南相距。其后孟蜀继之,亦以夔为东面之防。宋乾德二年伐蜀,分遣刘光义等由归州进克夔州,尽平峡中地。迨蒙古入蜀,往往欲从夔州逸出,东瞰荆、湖。明初,伪夏据蜀,亦固守瞿塘、汤和,廖永忠百计攻之乃下。盖夔州凭高据深,实水陆之津要。丁谓曰:夔城,所以坚完两川,间隔三楚。王氏应麟曰:夔州者,西南四道之咽喉,吴楚万里之襟带也。  奉节县附郭。秦置鱼复县,属巴郡。汉因之,江关都尉治焉。后汉亦曰鱼复县。章武元年,先主改固陵郡为巴东郡,治鱼复。是也。二年,又改县曰永安。晋太康初,复曰鱼复。宋齐因之。皆为巴东郡治。梁并置信州治此。西魏改县曰人复。隋因之,亦为信州治。唐初亦曰人复县,夔州治焉。贞观二十三年,改曰奉节县。宋因之。明洪武九年,省县入州。十四年,复置。编户四里。  ○鱼复城《志》云:旧治在赤甲山上。春秋时,庸国之鱼邑也。《左传》文十六年,楚侵庸,七遇皆北,惟礻卑、?鱼人实逐之。礻卑、?二邑,与鱼近也。《水经注》:江水东经鱼复县故城南,城故鱼国。秦置鱼复县,汉因之,公孙述移于城之东南白帝山上。在今县城东五里。《元和志》:白帝山,州城所据,与赤甲山接。初,公孙述据蜀,殿前井有白龙出,自称白帝,因更鱼复城为白帝城。先主征吴,败还,至白帝,改为永安。今卧龙山下有永安故宫。白帝城周回七里,西南二里,因江为池,东临?溪,即以为隍,唯北一面山差逶迤,羊肠数转,然后得上。吴朱绩密书结蜀,使为兼并之虑,蜀遣阎宇将兵五千增白帝守。是也。晋元兴三年,益州刺史毛璩以桓玄篡逆,帅众屯白帝以讨之。义熙初,谯纵据蜀,置巴州于白帝。二年,益州刺史司马荣期击谯明子于白帝,破之。宋泰始二年,益州刺史萧惠开遣将费欣寿东下,应晋安王子勋于寻阳。至巴东,巴东人任叔儿据白帝,击欣寿,斩之。五年,分荆、益二州置三巴校尉,治白帝。梁大宝初,益州刺史武陵王纪使世子圆照将兵援台城,受湘东王节度,军至巴水,绎授以信州刺史,令屯白帝。承圣二年,纪将兵出峡,败死。明年,西魏将李迁哲南略地,时蛮酋向五子王据白帝,迁哲击走之。宇文泰因以迁哲镇白帝。《北史》:周天和元年,陆腾平信州诸蛮,州旧治白帝,腾更于刘备故宫城南八阵滩,北临江岸筑城,移置信州。唐时仍治白帝城。自宋以后,益徙而西。董钺曰:州旧治瞿峡口,景德中,始徙今治。距峡口才八里。熙宁十年,始城其地。陆游《入蜀记》:夔州在山麓沙上,所谓鱼复永安宫也。宫今为学基,州治在宫西北。景德中,转运使丁谓、薛颜所徙,比白帝颇平旷,然失关险,无复雄桀矣。《城邑考》:郡城,宋熙宁中筑。元初毁。明初,树栅为城。成化十年,始筑城浚池。正德初,又复营缮。有门五,城周八里有奇。  水逻城在府东境。后周天和元年,信州蛮冉令贤等据巴峡反,攻陷白帝于江南,据险要置十城,自帅精锐固守水逻。水逻城在江北。周将陆腾进讨,议先取江南,剪其毛羽,然后进攻水逻。乃遣别将王亮率众渡江,拔其八城,因分道攻水逻,路经石壁城。其城险峻,四面壁立,惟有一小路,缘梯而上,蛮蛋以为峭绝,非兵众所行,腾被甲先登,遂克之。水逻侧有石胜城,亦是险要。令贤使其兄龙真据之,腾诱之来降,袭取其城,引兵向水逻,蛮众大溃,斩获无算。别将司马裔又下其二十余城,尽俘党类,因为京观于水逻城侧。  石墨城在府东北境。冉令贤党向五子王据此,其子宝胜据双城。陆腾既平水逻,招之不从。因遣王亮屯牢坪,以图石墨。司马裔引兵图双城。腾虑双城孤峭,攻未可拔,贼若委城遁散,又难追讨,乃令诸军周回立栅,遏其走路。贼大骇,遂纵兵击之,悉平其党。胡氏曰:今归州巴东县北临江有铁枪头,长数丈,经数百年不损,目曰向王枪。疑即诸向所据处。又双城,亦见湖广巴东县。  ○白帝山府东十三里。峡中视之,孤特峭险,比缘马岭,接赤甲山。其平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十丈。故巴东郡治此,即白帝城也,四面峭绝,惟马岭差逶迤可上。晋益州刺史鲍陋镇此,为谯道福所围,城中无泉,乃南开水门,凿石为函道,设机取之。水门之西即滟?堆也。○赤甲山,在府东北十五里。不生草木,土石皆赤,如人袒胛。本名赤岬山。《淮南子》注:岬,山胁也。或曰:以汉时尝取巴人为赤甲军,故名。上有石城,《类要》云:即鱼复县故址也。一云公孙述所筑。  白盐山府东十七里。崖壁高峻,色若白盐。《水经注》:白盐崖高可千余丈,俯临神渊。是也。明初伐蜀,汤和分军出赤甲、白盐两山间,遂克夔州。又胜己山,在府东九里。峰峦叠秀,巍然独出众山之上,因名。宋乾道中,郡守王十朋锡以今名。又府东十余里有羊角山,下临大江。○卧龙山,在府治东北五里,以有武侯祠而名。郡人以为游赏之胜,上有义泉,相传武侯所凿。《志》云:府北十五里有长松岭,上多古松,因名。  麦子山府北二百余里。山延袤四百余里,东抵湖广之房竹,北接陕西之平利,西南则与奉云、开万等县相连,内有红线崖、筛罗崖等处,原存古寨,可容数十万人,上有壤田,可资饷给。正德嘉靖间,群贼皆啸聚于此,副使张俭曾议设堡编夫,以严把守,寻复废弛。  瞿唐峡府东三里。两崖对峙,中贯一江。滟?堆正当其口,为楚蜀之门户。又有南乡峡,在府西十五里。余详见重险瞿唐关。  ○大江在府城南。自重庆府忠州流入万县界,又东经云阳县南,过府境,又东入巫山县界。自瞿唐而下谓之峡江,夏秋水泛,两崖扼东,数百里间,滩如竹节,波涛汹涌,舟楫惊骇。李埴曰:江出?山,行二千余里,合蜀众流,毕出瞿唐之口。山疏而?桀??,水激而奔汛,天下瑰玮绝特之观,至是殚矣。又《峡程记》:蜀中二百八十江,会于峡间,次于荆门,都四百五十滩,称为至险。其在夔州府城西者,曰虎须滩。杜甫所云,瞿唐漫天虎须怒。府东三里又有龙脊滩,江中有石长百丈,状若龙脊,夏没冬见。余见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  大?水在府城东。自达州万顷池发源,经此流入大江。又东?水,在府东十里。《舆地纪胜》:公孙述于东?水滨垦稻田,因号东屯。东屯稻田,水畦延袤,可得百许顷。前带清溪,后枕崇冈,树林葱?,气象深秀,去白帝故城五里而近,稻米为蜀第一。郡给诸官俸廪,以高下为差。《夔门志》:东屯诸处,宜瓜畴芋区,?西亦然。《入蜀记》:山间之流通江者,土人皆谓之曰?。  汤溪府西百里。《水经注》:江水自朐貼县东径下瞿滩,左则汤溪水注之,谓之汤口。后周陆腾讨冉令贤军于汤口,遣军渡江,拔令贤江南八城。是也。○龙洞溪,在府西九十里,下通大江。《志》云:溪上产灵寿木。又府东南六里旧有鱼复陂,县以此名。  青苗陂在瞿唐东。蓄水溉田,民赖其利。又有天池,浸可千顷。《志》云:在奉节、巫山两县间。○盐泉,在府南。《荆州图副》:八阵图下东西三里有一碛,东西百步,南北四十步,碛上有盐泉井五口,以木为桶,昔尝取盐,即时沙壅,冬出夏没云。○永安宫在卧龙山下。一云今府学宫是其地。先主征吴败还,至白帝,改鱼复为永安而居之,后人因名其处曰永安宫。王十朋曰:永安宫,今为郡仓,据爽垲,状如屏。宫之北有水曰清?,泻出两山间,东入于江,又东过滟?入于峡。峡口有山,束立群峰外,白盐也。  江关《括地志》:在鱼复县南二十里。巴楚相攻时置。章怀太子贤曰,旧关在赤甲城,后移在江南岸,对白帝故城基,即今瞿唐关之南岸矣。《后汉·岑彭传》:公孙述遣将乘枋?下江关,即此也。亦谓之?关。《后汉志》:鱼复县有捍关。《舆地广记》:赤甲城有古?关。盖?关即江关之通称矣。李埴曰:蜀之为境,北以剑门为根,东以鱼复为首,此二物者,蜀之噤喉扃?也。战国时,楚建?关于此。汉置江关都尉。后汉省尉而关如故。《名胜志》:江关,今谓之下关城。王氏曰:古之江关,即今之瞿唐关,又谓之铁琐关,大都以守峡口之险。今俱详见重险瞿唐关。百牢关府东十里。王氏曰:关盖古名,后人所增置,魏辛毗诗:夔州百牢门,兵马不可越。唐杜甫诗:巴中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则百牢以喻夔险耳,非实有是关也,况辛毗时未有夔州之名乎。又石门关,在府东北六十里。《志》云:旧名鬼门关。盖亦传讹也。○凤凰关,在府西五里,又府西二十里有阁溪关,三十里有铁山关,府东北二里又有吕公关,东十里有石龙关,俱唐宋以后增置。  三钩镇《寰宇记》:在城东三里。旧时铁锁断江浮梁御敌处也。镇居数溪之会,故曰三钩。唐武德二年废。或云,镇在瞿唐峡口,即所谓铁锁关也。○西津口,在府西,或曰大江渡口也。宋淳化四年,蜀中贼李顺余党寇夔州,白继?败之于西津口。即此。今府西南有水磨渡,府东十里有东?渡,六十里有小江渡。永宁驿府西三里水驿也。又西六十里曰安平水驿,一百二十里曰南沱水驿,接云阳县界,又府东南八十里有龙塘水驿,二百七十里有马口水驿,俱为往来津要。  八阵碛在府城南。《元和志》:在奉节县西七里。《寰宇记》:在县西南七里。《夔州图副》云: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周回四百十八丈,中有诸葛武侯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散乱,及为夏水所没,冬水退,复依然如故。《水经》:江水东经诸葛亮图垒南。《荆州记》:鱼复县西,聚细石为垒,方可数百步,垒西聚石为八行,行八聚,聚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八阵及垒,皆图兵势行藏之权也。薛氏曰:图之可见者三,一在沔阳之高平旧垒,一在新都之八阵乡,一在鱼复永安宫南江滩水上。蔡氏谓广都亦有之,则八阵凡四。然广都土垒,已残破不可考。世传风后《握机文》,则《鱼复图》之注;马隆《八阵赞》,又《握机文》之注。又汉时都肄已有孙吴六十四阵。窦宪常勒八阵击匈奴。晋马隆用八阵以复凉州。陈?持白虎幡,以武侯遗法教五营士。后魏柔然犯塞,刁雍上表,采诸葛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李靖对太宗言,六花阵法,本于八阵。是则武侯之前,既有八阵,后亦未尝亡也。严从曰:武侯所习,风后《五图》。桓温云是常山蛇势,徒妄言耳。常山蛇者,孙子所谓率然盖高直陈也。杜牧曰:数起于五而终于八。武侯以石纵横八行,布为方阵,奇正之法,皆生于此。又八阵图后有二十四聚,作两层,每层十二聚。洪氏曰:八阵魁六十有四,重易之卦也;却月魁二十有四,作易之画也。画起于圆而神,故却月之形圆;卦定于方以知,故八卦之体方。方居前而画居后,卦自画始,方自圆生也。壁门直袤曲折翼其旁,阴阳二物也。握奇则虚,一之象也。  巫山县府东百三十里。东至湖广巴东县百六十里。楚之巫郡也。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张若取巫郡,寻改置巫县,属南郡。汉因之。后汉建安中,先主改属宜都郡。二十四年,孙权分宜都、巫、秭归为固陵郡。章武元年,先主遣吴班、冯习等破权将李异等于巫,进兵秭归,寻败还。孙休改置建平郡,治信陵。魏灭蜀,亦置建平都尉治巫。晋咸宁元年,改都尉为郡,仍治巫。宋、齐亦曰建平郡。隋废郡,改县曰巫山,属信州。大业初,属巴东郡。唐属夔州。宋因之。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里。  ○巫城在县东北。《水经注》:城缘山为墉,周十二里一百十步,东西北三面皆傍深谷,南临大江。是也。隋移县于今治。○南陵城,在县南大江南岸,北对阳台山。晋南渡后,置县,属建平郡。刘宋初,废。今县南大江渡口犹曰南陵渡。又江阴城,在县西六十里。《志》云:后周天和初,置县。建德中,废。  ○巫山县东三十里。亦曰巫峡。有十二峰,蜀人谓之东峡,以在蜀境东也。晋咸和中,凉张骏欲通使建康,假道于成李雄,雄欲使盗覆其使者张淳于东峡,不果。余详见名山巫山。  阳台山在县治北,高百丈。《志》云:上有云阳台遗址。又县东北四里有女观山。《志》云:女观山西畔小山顶有楚故离宫遗址,俗名细腰宫,三面皆荒山,惟南望江山最为奇丽。又驱熊山,在县东二里,下有石滩,四季湍急如熊声。  寒山县东五十里。垂崖千层,绝壑万丈,其势高寒。《荆州记》:寒山九阪最为险峻。陆游云:县隔江有南陵山,极高大,有路如线,盘屈至绝顶,谓之一百八盘。盖施州正路也。旧南陵县以此名。  千丈山县东北百里。山极秀异,高于众山。又飞鸟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山高插云,鸟飞不能越,因名。又有乌飞岩,在县西南四十里,与燕子坡相对。《水经注》:乌飞水自沙渠县南,北径巫县,注于江,谓之乌飞口。沙渠今湖广施州卫。○琵琶峡,在县治西,夹江两岸相对,亦曰琵琶峰。○大江在县南。自奉节县流入界,又东入湖广巴东县界。江行峡中,最为险?厄。县东旧有新崩滩。《水经注》: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颓崖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东下十余里,即大巫山。范成大云:神女庙东二十里至东奔滩,高浪大涡,巨め掀舞,不当一叶也。东奔,即新崩之讹矣。  大宁河在县治东。其上流即大宁县之马连溪也,经大昌县流入境。下流入大江。《水经注》谓之巫溪。又县东南百五十里有万流溪,自湖广施州卫界流经此,合于大江。○清溪,在县东十里。陆游曰:县有清水洞,极深幽,即此溪矣。又城北有茹溪,俗谓之小溪。  ○跳石镇在县西北。唐雷万春为县之跳石人,亦曰跳石乡。○三会寨,在县东。宋乾德三年,刘光义等伐蜀,收复三会、巫山等寨,拔夔州,即此。高唐驿在县治西水驿也。《舆程记》:江行自高唐驿而东,九十里至万流驿,入湖广归州境,又七十里,即巴东县矣。○巴中驿,在县东八十里。《志》云:巫山陆路至巴东百八十里,鸟道崎岖,行者苦之。万历三年,改小桥公馆,建巴中驿,巴、巫二郡之民始免疲困。  大昌县府东北二百里。东北至湖广竹山县二百七十里。汉巫县地。晋置泰昌县,属建平郡。宋、齐因之。后周以宇文泰讳,改曰大昌,置永昌郡,寻废。隋县属信州。唐属夔州。宋端拱初,改属大宁监。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大宁州。明洪武十四年,复置。今县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二里。县今省。  ○北井废县县东南二十五里。晋泰始初置,属巴东郡。五年,改属建平郡。宋齐因之。后周天和中,省入大昌县。又大昌废城,在县西。《北宋志》:县旧在大宁监南六十里,嘉定八年,移治水口,即今县也。  ○金头山县东北四十里。山势高耸,冬月积雪不消。又县西南三里有聚奎山,亦高峻。○九水坪,在县东百二十里。《志》云:其下水流环汇,因名。  ○大宁河在县南。自大宁县流入境,亦谓之昌溪。又东南流入巫山县界。  千顷池县西三十六里。波澜浩渺,分为三道,一道东流,经县西,为井源;一道西流,为云阳县汤溪;一道南流,为奉节县西?水。又县南二十里有石柱潭,从岩岫间涌出,相传为龙湫。  ○当阳镇在县西四十里。有巡司戍守。大宁县府东北三百二十里。北至湖广竹?县三百五十里。本太昌县地。宋开宝六年,以县之盐井地置大宁监。元至元二十年,升为大宁州。明洪武九年,降为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里。县今省。  ○大宁城县北八里。宋盐监初置于此。丁谓《夔州移城记》:乾德中,伐蜀,师分剑、巫而入。时滟?堆高,楼船难进,步骑自襄州西山裹粮兼行,林麓无际,涧壑相接,不知道路之所从,得蜀民诣王师献书,由大宁路直趣夔州。平蜀之师,实取道于此。后移监于今治。○永昌城,在县东南。《志》云:后周所置永昌郡盖治此。又永安城,在县治西。或曰,东晋置永宁县,属建平郡。刘宋初,废。即此城也。后讹为永安。  ○凤山县治东。一名东山。木石苍翠,景物幽绝。又石钟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与二仙山相望。上有大石如钟,因名。《志》云:二仙山在县东北十七里盐泉侧,山高百余丈,上下皆峭壁,有二仙洞,一名王子洞,深不可测,洞前有池,虽旱不竭。○石柱山,在县北二十里,一峰削成,与县东剪刀峰、道士峰相连,皆为奇胜。《志》云:县治东有道士峰,与东桂峰相近。又东南五里曰朝阳峰,北八里曰剪刀峰,以两峰对峙,形如剪刀也。  宝源山县北二十五里。气象盘蔚,大宁诸山,此独雄峻。山半有石穴,出泉如瀑,即盐泉也。○绣墩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山形如墩,顶平旁峻,惟一径可通,昔人尝避兵其上。○马连溪县西五里。源自达州万顷池流经县治西,历大昌县,入巫山县界,注岷江,即大宁河之上源也。溪中有大悲口。《志》云:大悲口在县治西,溪心两巨石对峙,上广下狭,旁有乞灵祠。谚云:船过大悲口,盐始为吾有。亦名南渊。  ○袁溪镇县东北二十里。有巡司戍守。又县北二十里有大宁盐课司,掌盐税。○四十八渡,在县东二百三十里。水流曲折,为行旅之阻,道出湖广房山县。  云阳县府西百七十里。西南至万县二百五十七里。汉朐忍县地,属巴郡。晋属巴东郡。宋齐因之。后周改为云安县。隋属信州。唐属夔州。宋开宝六年,置云安军治焉。宋末,军废。元至元十五年,复隶云安军。二十年,升云阳州,以云安县省入。明洪武七年,改州为县。城周八里有奇,编户九里。  ○朐忍城县西四十里。汉县。后汉兴平元年,刘璋遣赵韪击刘表,屯朐忍是也。晋改曰朐?忍县,属巴东郡。阚る曰:朐,音蠢;?忍,音闰;朐?忍,丘蚓也。土地下湿,多朐?忍虫也。颜师古曰:朐,音劬。章怀太子贤曰:云安西万户故城,即汉之朐忍县。后周改置云安县,朐?忍并入焉。《志》云:旧城,宋为万户驿,今名万户坝。云安监城县西北三十里。刘?句曰:云安多有盐利,自汉以来,皆置官司之。唐末置云安监。五代唐长兴初,时云安、大昌、南浦皆有盐官,属东川。孟知祥请割云安十三监隶西川,以盐直赡宁江军屯兵。时西川分兵屯夔州,以拒荆南也。明年,知祥将李仁罕陷万州及云安监。宋亦置监于此,属云安军。熙宁四年,以云安监户口析置安义县。八年,户还隶云安县,复为监。元并入云安军。明置云安盐课司,即故监城矣。  ○飞凤山在县南大江南岸,与县对峙。以形似名。又石城山,在县治北二里。○汉成山,在县北十五里。《志》以为仙真栖止之宅。  马岭山县北二十九里,与三牛山相对。汉初扶嘉言:三牛对马岭,不出贵人出盐井。今三牛山去马岭十里,皆近盐井。又马鞍山,在县北三十里,亦与三牛山相连。○上下岩,在县西百里,其下岩亦名燕子岩。  ○大江县治南。自万县流入界,江中有碛,矫如游龙,亦谓之龙脊。又东入奉节县界。《志》云:大江经万户驿,旁有横石滩,上有横梁候馆。又有宝子塔,在治东大江中。古人凿石为塔,以为行舟之则。谚云,水浸宝塔脚,下舟休要错,即此。○小江,在县西六十里。源出新宁县界,流经开县,合清江入县境,又西南注于大江。亦谓之开江。对大江而言,谓之小江。  汤溪在县东,接奉节县界。常璩曰: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上庸县界,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因名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王隐《晋书·地道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佳矣。汤溪下与檀溪水合,上承巴渠水,巴渠南历檀井溪,檀井入汤水,汤水又南入于江,所谓汤口也。○东?,在县东北,流入云安场,下流入江。以水在县东而名,非奉节之东?也。  天师泉县治西二里。每五月江水涨浊,一水自岩窦间溢出,甘洁清冽,一邑用之不竭,尽九月而止。又瀑布泉,在县南飞凤山之麓,下流入江。  ○五溪镇在县西北。有巡司。旧《志》云:县北三十里有铁檠巡司,西北三十里则云安盐课司也。○巴阳水驿,在县西二十里。又有五峰水驿在县南。《舆程记》:自巴阳驿至五峰驿,水道凡九十里。五峰驿西有橘官堂故址。《汉志》朐忍有橘官。《元和志》云安县有橘官。此即其治所也。又百里而接于夔州之南沱驿。  万县府西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忠州二百六十里,北至开县二百三十二里。汉朐忍县地。三国汉建兴八年,置南浦县,属巴东郡。沈约曰,时益州牧阎宇表改羊渠立县,是南浦本名羊渠,蜀前此所置县也。晋仍属巴东郡。宋、齐因之。后周置安乡郡治焉,寻改县曰安乡,郡曰万川。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南浦,属信州。大业初,属巴东郡。唐武德初,仍属信州。二年,置南浦州。八年,州废,以南浦县属夔州。是年,复立浦州。贞观八年,改为万州。天宝元年,曰南浦郡。乾元初,复故。宋因之,亦曰南浦郡。元至元二十年,以南浦县省入州。明洪武七年,改州为县。今城周五里,编户四里。  ○南浦城今县治。三国汉置县于此。刘?句曰:后魏分朐貼县置鱼泉县。后周改为万川。今本志不载也。唐宋皆为州郡治。元省。今县城成化末筑,正德初增修。  武宁废县县西百二十里。汉巴郡临江县地。晋、宋以后因之。后周析置源阳县,并置南州及南都郡治焉,寻改郡曰怀德,县曰武宁。隋开皇初,州郡俱废,县属临州。唐属万州。刘?句曰:县治即巴子故城也。宋仍属万州。元因之。明初省。今武宁巡司置于此。○都历山在县治北。一峰突出众山之上,氵?礻卑为平阜,气象融结,为县之主山。又南山在县治南,下瞰大江。《图经》云:面揖南山,背负都历是也。○天城山,在县西五里。四面峭立如堵,惟西北一径可登。一名天生城。相传汉昭烈尝驻兵于此,常璩所云小石城也。《纪胜》云:天城山三面峻壁,惟山后长延一脊,容径尺许,累石为门,俗亦谓之天子城,以昭烈名也。又县西三里有西山,上有太白岩,以李白名,岩下有池,为登临之胜。  羊飞山县西南五十里。《蜀鉴》云:三国时有羊渠县。盖置于山下。又人存山,在县西四十里,一名万户山。又县西十里有鱼存山,下广上锐,崖面有石,形如双鱼。又县北八里有狮子山。《志》云:山形如狻猊,四面险绝,惟鼻尖可登。○木枥山,在县西百里。相传洪水时,惟此山木枥不动,因名。又西百二十里有黄芦山,与忠州接界。  岑公岩在县南大江南岸。盘结如华。盖左为方池,有泉涌出岩际,盛夏注水如帘,隋末有岑道愿者隐此,因名。又县治西有古练岩,东二里有下岩,皆幽胜。○黄金岛,在县南三里,近江南岸,屹立江心,高数丈,土人淘金于此。  ○大江县治南。自忠州东北流入界,经县治南,又东北入云阳县界。县西六十里有湖滩,水势险急,春夏泛溢,江面如湖。宋嘉熙中,蒙古渡湖滩,施、夔震动,即此。又有峨眉、盘龙诸碛,皆在县西江中。  ?溪县西五里。自梁山县流入界,春夏涨潦,则并舟为筏,济往来者。溪之上流有天生桥,巨石成桥,长与溪等,平阔如履平地,溪流出其下,下流注于大江。○彭溪,在县东八十里。《水经注》:彭溪经朐貼县西六十里,南入于江,谓之彭溪口。即今开江之下流也。旧设小彭驿于此。  北集渠在县东。《水经注》:源出高梁山,径新浦县西,又南百里入朐貼县,南入于江,谓之北集渠口,别名班口,又曰分水口。又有南集渠,出涪陵界,谓之于阳溪。至县南,北流注江,曰南集渠口,亦曰于阳溪口。  ○西柳关在县西。北宋宝?元年,蒙古渡汉江,寇万州,入西柳关,荆湖将高达拒却之。关今废。集贤驿在县东五里,水驿也。又周溪水驿,在县东五十里。?涂水驿,在县西北百里。《舆程记》:自忠州水程东行,九十里至漕溪驿,又六十里至?途驿,又六十里至集贤驿,又六十里即周溪驿也。旧《志》以漕溪为巴郡、巴东之界。今属忠州。○分水公馆,在县西百里。《志》云:弘治末建。又递运所,在县东二十里。县治东又有盐厂,商贾辏集处也。  开县府西北四百七十里。西北至达州二百七十里,西南至梁山县百五十三里。汉朐貼县地。后汉建安末,析置汉丰县。三国汉,属巴东郡。晋废,后复置,仍属巴东郡。宋齐因之。梁仍曰汉丰县。西魏改曰永宁。隋开皇末,又改县曰盛山。大业初,属巴东郡。义宁二年,析置万州于此。唐武德初,改为开州。天宝初,曰盛山郡。乾元初,又为开州。广德元年,又改县曰开江县。宋仍为开州治,亦曰盛山郡。元省县入州。前朝洪武六年,改州为县。今城周二里,编户七里。  ○开江城今县治。《地志》:后汉末,刘璋所置汉丰县也。《通典》曰:先主所置。隋曰盛山,唐曰开江,自唐以后皆为州郡治。元省开江县,明又改州为县。今县城,成化二十二年修筑,周三里。  清水废县县东六十五里。汉朐忍县地。刘宋置巴渠县,并置巴渠郡治焉。齐、梁因之。后周改县曰万世县,亦曰万世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开州。大业初,改属通川郡。唐初仍属开州。贞观二十三年,改曰万岁县。宝历初,省,寻复置。宋初改县曰清水,仍属开州。元省。○新浦城,在县西南四十里。本汉丰县地。刘宋析置新浦县,属巴东郡。齐梁因之。后周置周安郡于此。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开州。大业中,属巴东郡。唐属开州。宋庆历四年,并入开江县。  西流废县县西北百五十里。《隋志》:后魏置汉兴县。西魏改曰西流,兼置开州及万安、江会二郡。后周省江会郡。隋开皇初,并废万安郡,而开州如故。大业初,州废,县属通川郡。唐武德初,改属开州。贞观初,省入盛山县。  ○盛山县北三里。突兀高耸,为县主山,隋以此名县。又县治东有神仙山,东北五里有熊耳山,皆秀耸。《志》云:县南隔江有瑞贤山,群峰秀矗,俗呼州面山。○九陇山,在县西二十里。九峰连峙,势相起伏。其相近又有九折山,山形九折,俗名观音山。《志》云:县南二十里有射洪山,上有旧城址。石门山县北百里。山有石穴,名盘头洞。洞有水,出嘉鱼。又鲤城山在县西百余里。四面悬绝,东面有城,城间有浦,多生鲤,因名。又有常渠水,流经山下。○崖飞山,《志》云:在县东北百四十里。崖势高悬,如飞鸟然。  ○开江县南一里。《志》云:源出新宁县之雾山坎,流入县界,合于清江,又东南入云阳县境,即《水经注》所谓彭溪也。○清江,在县东北四十里。源出达州万顷池,流入县界,经县治东合于开江,谓之叠江。《水经注》:清水至汉丰县东,而西注彭溪,谓之清水口。是也。  垫江县南四十里。源出梁山县之高梁山,春夏泛涨,人多垫溺,流经渠口浦,入于开江,亦谓之浊水。○三潮溪,在县东北五十里温汤井侧。《志》云:井有三水,曰杉木,曰柏木,曰龙马,皆开湔盐课。溪水经其旁,一日三潮,冬温夏凉,颇为神异。又白水溪,在废清水县西南,下流亦注于开江。  ○虎爪关县北三里。又县北五十里有金练关,百里有高桥关。○茅坡关,在县西九十里,又西三十里有豆山关,旧皆为戍守处。梁山县府西六百里。东北至开县百五十三里,西南至忠州垫江县百六十里。汉朐忍县地。西魏置梁山县,属万川郡。隋属信州。唐属万州。宋开宝二年,置梁山军,以县属焉。元?初,还属万州,寻复故。元至元二十年,升为梁山州。明洪武七年,省州入梁山县。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里。  ○高梁城在县西。《宋志》:开宝二年,以万州丕氏屯田务置梁山军同下州,亦曰高梁郡,因割梁山县隶焉。熙宁五年,又析忠州桂溪地益军。元初亦曰梁山军,寻升为州,皆治此。明初省入县。《志》云:县西有万川城。西魏取蜀,尝置万川郡于此。万川今见万县。《志》误也。  ○高梁山县北二十里。《寰宇记》:山东尾跨江,西首剑阁,凡数千里。山长岭峻,其峰崔嵬,蜀中望之,如长云垂天,登者穷日乃至其顶。俯视众山,泯若平原矣。明正德中,贼方四等作乱,西攻重庆府之江津县,官兵击败之,追至高梁山,贼据险拒战。官军分六哨,由大垭、小垭、月垭关并进,直冲其巢,六面皆合,贼大败,溃走。又都梁山,在县北十五里,亦曰高都山。旧有高都驿,乃天宝中进荔枝之路。山壤腴而黄,民以种姜为业。○??利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俗名狐狸山。正德中,抚臣林俊以其丰腴改今名。又西北一十里曰小碧山,孤峰峭直,色碧如玉。  峰门山县东十五里。山有两崖对峙如门,顶有寒泉。又蟠龙山,在县东三十里。孤峙秀杰,突出众山之上,下有二石洞,洞有二石龙,首尾相蟠,旁有喷雾岩,洞中之泉下注,喷薄如雾。○七城山,在县西三十里。山有七峰,壁立如城。又县西百里有白云山,奇峰突出,势如卓笔,一名笔山。又西二十里有瓦城山,一名石瓦山。山顶坦平,居民耕其上。《志》云:县南百里有柏枝山,下有丙穴,出嘉鱼。  ○桂溪县西南三十里。自忠州垫江县流入界,两岸多桂,因名。下流经万县境,入于大江。又蟠龙溪,在县南三十里。源出蟠龙山,下流合于桂溪。  ○牛头寨在县西二十里赤牛山上。亦名赤牛城。宋淳?二年筑,周三百六十步,敌楼百四十三座,四隅有门,盖戍守之处。  峡石市县东五十里。其北有书院峡,市因以名。峡中又有夫子崖、子贡坝,皆传讹也。《志》云:县有太平驿。嘉靖三十六年,自定远改属此。  新宁县府西北六百四十里。西至广安州大竹县二百二十里,北至达州百八十里。汉宕渠县地。梁置新安县,并置新安郡。西魏郡、县俱改曰新宁。隋初郡废,并县入三冈县。唐武德二年,复置新宁县,属通州。太和三年,改属开州。明年,还属通州。宋属达州。元因之。明洪武四年,省入梁山县。十四年,复置县,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七里。县今省。  ○三冈废县县西北五十里。梁置,属新安郡。西魏属新宁郡。隋属通州。唐因之。宝历元年,废。大中五年,复置。宋属达州。熙宁三年,省入新宁县。又新宁废城,在县西南十七里,故县治此。唐贞观八年,移治ク城,即今治也。ク,或作淙,误。  ○七峰山县北五里。一峰突起,分为七支,秀列如戟。《志》云:县治西有屏山,迤逦近城,平顶方麓,为邑巨镇,俗名卧牛山。近《志》:开江之源,盖出于此。○峨城山,在县西三十里。相传汉樊哙尝筑城驻兵于上,遗址犹存。  鸡足山县东二十里。逶迤绵亘,麓分五支,如鸡距然。亦曰鸡山。《唐志》:鸡山接蓬、果二州界。大中五年,蓬果群盗依阻鸡山,寇掠三川,果州刺史王贽弘讨平之。三川,谓东、西两川及山南西道也。其相连者曰八面山。山形秀整,望之八面皆方,因名。○五诰山,在县南五十里。五峰相连,如诰轴然。又南有百节山,峰峦绵延,分为百节。《志》云:县南五十里又有联珠峡,以众山夹峙而名。又县西四十里有七里峡,境内诸水多出于此。  ○开江在县东。县境山溪诸水,多汇流于此。又东入开县界,谓之开江。《志》云:今县治西有澄清河,即开江之上游也。  建始县府南五百里。西南至湖广施州卫二百十里。汉巫县地。晋泰始初,置建始县,属建平郡。太康初省,寻复置。刘宋初,废。齐、梁时复置。后周置业州及军屯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属清江郡。义宁二年,复置业州。唐初因之。贞观八年,州废,县属施州。宋、元因之。明初改今属。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五里。○连珠山县西十里。五峰相连,如贯珠然。又县西五十里有石乳山。山石层叠,多生石乳。《志》云:县在万山中,多产麸金,而产于石乳山者为最。○禄山,在县东二十里。《志》云:山多禽兽,洞蛮恃为廪禄,因名。又东十里有州基山,相传业州旧基也。  ○清江县南一百五十里。自施州卫东北流经县界,又东北出湖广宜都县界,入大江县境,诸小川皆流合焉。  ○野厢关县南百三十里。旧为戍守处。《志》云:县西有石乳关,县东南又有建阳关。○连天寨,在县境。宋置,今废。又县有枝陇驿,今革。  附见:  瞿唐卫在府治东北。明洪武四年,建瞿唐守御千户所。十二年,改为卫,属湖广都司。  达州府西北八百里。西至顺庆府蓬州四百二十里,西北至保宁府巴州三百里,东北至陕西兴安州一千一百里,北至陕西洋县四百三十里。  古巴国地。秦属巴郡。两汉因之。晋蜀巴西郡。宋属巴渠郡。齐因之。梁置东关郡,兼置万州杜佑曰:以州内地万余顷而名。西魏改曰通州以居四达之路而名。隋初,郡废,仍曰通州。大业初,曰通川郡。唐初,复为通州三年,置总管府。七年,改都督府。贞观五年,府废。天宝初,曰通川郡。乾元初,复故。宋乾德三年,改为达州亦曰通川郡。元因之。明洪武九年,以州治通川县省入,又改州为县。正德九年,复升为州编户十三里,领县二。今仍为达州。  州联络金、房,翼带汉、沔,西出渠、阆,东下夔、巫,地形四通,土田饶沃,峡右之名郡,沔南之奥区也。  ○通川废县今州治。汉宕渠县地。后汉为宣汉县地。刘宋置始兴县,属巴渠郡。齐因之。梁曰石城县,置东关郡,兼置万州治焉。西魏为通州治。隋初郡废,又改县曰通川。唐、宋以后,皆为州郡治。明初省。《一统志》云:通川故县在州西二十里,后移今治。似误。《城邑考》:州旧有土城,成化初,始?砖石。正德初,增修。城周四里有奇,门五。石鼓废县州东北百五十里。或曰,刘宋所置始安县也,属巴渠郡。齐因之。梁曰石鼓县。西魏置迁州治焉。后周废州,置临清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通州。唐因之。宝历初省。大中元年,复置。宋初因之。熙宁七年省。又阆英废县,《志》云:在废石鼓县西二十里。《新唐书》:天宝九载置,属通川郡。宋乾德三年省。○巴渠废县,《志》云:在州东二百三十八里。《新唐书》:永泰元年,析石鼓置巴渠县,属通州。太和三年,改隶开州。明年,复旧。宋属达州。元省。永穆废县州西百里。汉宕渠县地。梁置永康县,并置万荣郡。后周因之。天和初,郡民反,攻围郡城,遏绝山路。辛昂募兵讨平之。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巴州。十八年,改曰永穆。唐武德二年,置万州于此。贞观初,州废,县属通州。宗因之,改为永睦县。元省。○太平废县,在县西南。刘?句曰:唐武德初,割永穆县地,置太平、恒丰二县,属万州。贞观初,州废,二县皆省入永穆。又思来废县,在州北。唐武德二年,析通川县置,属通州。贞观元年,复废。  ○凤凰山州西北五里。高耸舒展,形如飞凤,掩映城郭,有梧桐坪、宝芝洞诸胜。又翠屏山在州治南,亦名真武山,以上有真武庙也。又州西北五里有龙爪山,圆耸悬绝,如龙擎珠。  石城山州西三十里。四面峭绝,惟西南一径可登。梁石城县以此名。或谓之铁山,以石色如铁也。《志》云:州西二十里又有铁山。又铜钵山,亦在州西三十里,石壁圆峙,三面封固,惟南一径可通。《志》云:州西四十里有金华山,与石城山相接,亦境内之名山也。○北岩,在州西五里。岩壁耸峭,下有平池。又州西北五里有垂虹岩,以水自岩而下,如垂虹也。又龙洞,在州东南五十里。高数丈,内有重门复洞,相传龙窟其中。  ○渠江州东三十五里。源出太平县之万顷池,西南流入州界,经废石鼓县而南,合群川之水,经州西南入广安州渠县界,会于巴江。有南昌滩,在州南江中。○明月潭,在州东七里;又有黑潭,在州之安居镇,俱有灌溉之利。  ○铁山关州西三十里。以铁山而名。旧为戍守处。○龙船关,在州西北。《志》云:州境山溪绵亘,其西北尤为险僻。正德中,为盗贼渊薮。嘉靖初,以次讨平。因即其险阻增置龙船诸关,与巴州黄城诸关相为形援。东乡县州东百二十里。汉宣汉县地。刘宋属巴渠郡。梁置东乡县。西魏置石州治此。后周废州,置三巴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通州。唐武德三年,置南石州。八年,州废,仍属通州。宋属达州。元省。明正德九年,复置。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五里。  ○宣汉废县县东北八十里。《巴汉记》:后汉桓帝分宕渠东界,置宣汉县,仍属巴郡。晋初省。惠帝复置,属宕渠郡。刘宋属巴渠郡。齐梁因之。西魏置井州及永昌郡。隋开皇三年,郡废。五年,州废,县属通州。唐武德初,置南井州。贞观初,州废,仍属通州。刘?句曰:县旧治和昌城,贞观元年徙治新安城,诸城皆萧梁时所置也。宋仍曰宣汉县。乾德五年,废。○下蒲废县,在县西,刘宋置,属巴渠郡。齐梁因之。后周废。唐武德三年,析东乡县,置下蒲、昌乐二县,属南石州。八年,省昌乐入石鼓,下蒲入东乡。昌乐废县盖在下蒲西北。  东关废县县东百里。刘宋置,属巴渠郡。齐梁因之。后周废。唐武德元年,析宣汉县地,置东关县,属南井州。贞观初,仍省入宣汉县。  ○印石山在县治西,以山形方整而名。又西有鼓楼山,峰峦层叠,形如鼓楼。  ○长乐河在县南。其源为白龙、赤甲二泉,会而为河,下流达于渠江。  ○深溪关《志》云:在县东北八百里。路出陕西兴安州。又高桥关在县东四百里。石门关在县东十五里。又县西北二百里有马渡关,北六百里有盐场关。  太平县州东北二百里。本东乡县地。正德十年,割东乡之太平里置县。旧土城周二里有奇,今圮。编户二里。  ○明通废县县东北二百里。五代时为通明巡院。宋初因之。绍兴中,改置通明县,属达州。元废。今为明通巡司。  ○天马山在县治东。山势高骞,如天马然。又县北有峡口山,相近者曰城口山。○八台山,在县北百里,山有八峰,顶皆高平。  高眉山县南百五十里。山高而长,两峰相对,状若列眉。《志》云,县东百十里有银盘山,又县西三百里有三盘山,皆以形似名。○三条岭,在县治北二里,县北十里又有火岩岭。《志》云,县东北旧明通乡有明通井,峡内有十穴,皆产嘉鱼。  ○后江县北二百里。《志》云:源出陕西兴安州万山中,下流汇于万顷池。  万顷池县东北八十里。相传为楚春申君故居。旁有平田万顷,邻邑之水多源于此。《通释》:万顷池洒流有四,三入于夔,一入于渠。是也。○龙潭,《名胜志》:在县东七里,群峰环拱,有七十二浦、四十八渚,汇而为潭,广逾百亩,其深叵测。  ○蓝津关在县东北。《志》云:县境又有吊累关、铁炉关。  ◇重庆府东至夔州府一千一百里,南至遵义府六百九十里,西南至泸州五百七十里,北至顺庆府四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九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五百里,至京师八千七百里。  《禹贡》梁州之域。周为巴子国。秦灭巴,置巴郡《巴记》:周慎王五年,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伐蜀,灭之。仪贪巴之富,因取巴垫江以归,置巴郡,城江州。两汉因之《晋志》:初平元年,刘璋分巴为永宁郡,治江州。建安六年,改永宁为巴东郡。章武元年,改巴东仍为巴郡。晋亦为巴郡。宋、齐仍旧。梁置楚州。西魏改为巴州。后周又改楚州。隋开皇初,废郡,改州曰渝州。大业初,复曰巴郡。唐初,复曰渝州。天宝初,曰南平郡。乾元初,复为渝州。宋初因之亦曰巴郡。崇宁元年,改曰恭州。淳熙中,升为重庆府以光宗潜邸也。元置重庆路至正末,明玉珍都于此。明初,复为重庆府,领州三,县十七。今因之。  府会川蜀之众水,控瞿唐之上游,临驭蛮?,地形险要。春秋时,巴人据此,常与强楚争衡。秦得其地,而谋楚之道愈多矣。公孙述之据蜀也,遣将从阆中下江州,东据?关,光武使岑彭讨述,自江州而进。先主初入蜀,亦自江州而北建安十九年,诸葛武侯等由巴东至江州,破巴郡,乃分遣赵云从外水定江阳、犍为,张飞定巴西、德阳。盖由江州道涪江,自合州上绵州者,谓之内水;由江州道大江,自泸戎上蜀郡者,谓之外水。内、外二水,府扼其冲,从来由江道伐蜀者,未尝不急图江州。江州,咽侯重地也晋桓温讨李势,朱龄石平谯纵,路皆由此。后唐长兴二年,孟知祥遣将张武为峡路招讨等使,武引军至渝州,渝州降,遂进取泸州,又分军取黔涪。宋淳?初,余?帅蜀,兼知重庆府,时巴蜀残破,?多方拮据,力谋完复,西南半壁,倚以无恐。彭大雅代之,急城重庆,以御利、阆,蔽夔、峡,为蜀之根柢。狡悍如蒙古,旦夕不能以得志也,岂非地有所必争欤!孙氏曰:重庆三面临江,春水泛涨,一望弥漫,不可卒渡,其出入必经之要道,惟佛图关至二郎关一路耳。万历中,永宁奢崇明作乱,据重庆,分兵扼夔州江口,陷遵义、泸州,截川西栈道,全蜀震动。识者谓但守佛图关,贼立可饥死。既而贼纵横四出,直逼成都,官军扼之,引还重庆,诸军齐进,夺其佛图关,而重庆遂下。盖佛图关者,又重庆之噤要也。巴县附郭。古巴子国都也。秦置江州县,巴郡治焉。汉以后因之。齐梁间改曰巴县。隋唐以后因之。皆为州郡治。编户九十二里。○江州城在府治西。相传秦张仪所筑,置县于此。汉因之。后汉初,公孙述据蜀,遣将从阆中下江州是也。建武十一年,岑彭讨述,述将田戎败保江州。彭至城下,以城固粮多,难卒拔,留冯骏守之,即此。建安六年,赵韪叛刘璋,围城都,败走江州,被杀。十六年,先主入蜀,至巴郡,由江州而北。十九年,诸葛武侯等至江州,破巴郡。章武二年,东伐孙权,张飞自阆中发兵,会江州遇害。建兴四年,丞相亮欲出军汉中,李严当知后事,自永安移屯江州,因筑大城,即今郡城也。庾仲雍曰,江州县对二水口,右则涪内水,左则蜀外水。《巴志》:汉世郡治巴水,北有甘橘宫,今北府城是;后徙南城,在江南,今南平城是。《城邑考》:今郡城堑崖为垒,环江为池,相传即李严故址。有门十七,九开八闭,俗以为九宫八卦之象。今城周十六里有奇。  万寿废县府西南九十里。唐江津县地。武德三年,分置万春县,属渝州。明年,改为万寿县。宋乾德五年废。又东阳城,《志》云:在府西百里,萧齐置东阳郡,治巴阳县。梁因之。后周废。今亦名东阳镇。○多功城,在府西四十里。《志》云:宋淳?中筑,以拒蒙古。  南平废县府东南二百三十里。本巴县地。唐贞观四年,分巴县南界置,并置南平州,领南平、清谷、周泉、昆川、和山、白溪、瀛山七县。八年,改州曰霸州。十三年,州废,以清谷等县俱省入南平,属渝州。宋初仍曰南平县。雍熙中废。《郡志》:霸州城在府东南二百六十五里。《旧唐书》:南平州本置于南平县南也。○古滩城,《志》云:在府东八十里岷江岸,相传巴子于此置津立城。○涂山府东八里,岷江南岸。山之址有石中分,名曰龙门,其下有水,与江通。古《巴郡志》:山高七里,周围二十里,尾接石洞峡,峡东西约长二里许。刘先主置关于此山之上,禹庙及涂后祠在焉。杜预曰:巴国有涂山,禹娶于涂山是矣。山足又有古黄葛树,下有黄葛渡。郦道元云:江水东经黄葛峡。即此。昆蝼山府东北七十里,据渠合之境。山高十里,林壑深翠,一名塔平山。又方山,在府东北三十里,一名凝脂山,以常有云气若凝脂也。相传尧时洪水不没,亦名浮山。○石狮垭山,在县北九十里,二山峭峙,四壁绝险,中盘小径,分渝合之界。  瀛山府南百二十里。崖壁峭拔,有四十八面之险,四时青翠,宛若蓬瀛。唐贞观中尝于山下置瀛山县。又南平山,在府南百五十里,一名青山。○逾越山,在府西七十里。其峰峻拔,高出众山,因名。又寨山,在府西九十里。上有古寨,兵乱时,昔人保聚于此。  明月峡府东四十里。《志》云:治东江浒有广阳坝,亦曰广阳洲,洲东七里水南有?追石,俗名遮夫?追,?追石东二里即明月峡,峡前南岸,壁高四十丈,有圆孔如满月状。《华阳国志》:郡东有广德屿,有明月峡。《峡程记》:明月、仙山、广溪,所谓巴有三峡也。  铜锣峡府东二十里。悬崖临江,下有圆石如铜锣之状。明初平蜀,廖永忠引舟师至铜锣峡,明升出降处也。○温泉峡,在府西南百六十里。温泉自悬崖下涌出,四时腾沸如汤。又鱼鹿峡,在府西北百二十里,涪水自中流出,有石状如鱼鹿,因名。《志》云:府西三里又有洪崖洞,瀑布悬流。一名滴水岩。  ○岷江在府城南。自泸州流入境,历壁山,江津县,而东北流,又东经长寿县及涪州、忠州境,而入夔州府界。远近群川,多流会焉,滩峡曲折,波流浩瀚,为郡境之巨防。详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  涪江在府城西北。自潼川州东南流,经合州城南,而嘉陵水、渠水合焉,又东南流,径府城北,又东而入于岷江。杜佑曰:巴江在府城东北,阆水与白水合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有三巴之称。盖即涪水合大江处矣。万历中,奢崇明陷重庆,攻合州。石?主宣抚女官秦良玉进营城下,遣兵袭两江,烧其船以阻贼泛舟东下。二江,即涪、岷二江也。丹溪府东南二十八里。从群山中流出,水色如丹。又交龙溪,在府东北二百八十里。皆流合于岷江。○新井,在巴县治南。《志》云:郡依险置城,高亢无水。萧梁时,地忽自开成井,方六丈,深三十六丈。后涸。唐刺史皇甫?于县南凿石六丈得泉,号为新井。○佛图关府西十里。《志》云:李严城江州,欲凿城后山,知汶江通水入巴江而未果。今佛图关左右顾巴、岷二江,是严欲凿处,斧迹犹存。其西南又有二郎关,皆府之要津也。万历中,奢崇明作乱,据重庆,自城西通远门城濠,至二郎关,连营十有七。官军力攻,夺其佛图、二郎两关,进逼重庆,克之。  铜锣关府东二十里。据铜锣峡之险。又石洞关,在涂山石洞峡口。相传先主所置。又城南隔江有南坪关。万历中,奢崇明陷重庆,分兵四出,进攻合州,石?主宣抚女官秦良玉讨之,卷甲疾趋,潜渡重庆,营于南平关,扼贼归路。是也。  扶桑坝在府东。宋景炎三年,元将不花等攻重庆,守将张珏与战于扶桑坝。元兵从后合击,珏溃走,城遂陷。○大洪江镇,在府东百里,亦曰大洪江壁山镇,有巡司戍守。  朝天驿府治东三里。《志》云:府南六十里有鱼洞水驿。万历元年,改鱼洞为土闹坝。府南百二十里,有铜罐溪水驿。又府东九十里有木洞水驿,北九十里有土沱水驿。隆庆六年,移土沱驿于铁山公馆。○白市铺马驿,在府西七十里。又百节马驿。在府东南六十里。  江津县府南百八十里。西南至壁山县八十里,南至綦江县五十里。汉江州县地。萧齐自郡内移治?溪口,为今治。西魏改曰江阳县,置七门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渝州。十八年,改县曰江津。唐仍属渝州。宋因之。今城周九里有奇,编户三十八里。  ○江阳城在县西,地名?口。有七门滩,西魏因置七门郡。旧《志》:滩在县西七十里,有大石横江中凡七处,望之如门,郡因以名。宋乾德五年,移县治马鬃镇,即今治也。今县治北一里即马鬃山镇,盖因以名。  ○鼎山在县治南,有三峰鼎峙。《志》云:宋尝置鼎山县。今正史不载。又治北隔江一里有石佛山,与马鬃山相连,又县西北十五里有华盖山,皆高耸。  龙登山县东百里。上有虎跳岭,双峰并峙,顶有井泉,四围石壁崭岩,有二路可升。正德八年,盗起,义兵屯此,为一方保障。○珞黄山,在县东六十里,下有珞黄镇。《巴中记》谓之东穷峡。  ○大江在县治北。自壁山县流入界,又东北入巴县境。旧《志》:江经县治西有石门,曰龙门峡,亦曰龙门滩,流入巴县界,接东阳镇。  ?溪县东南三十里。本名夜郎溪。源出遵义府,自南川县流经綦江县入县界,又西北注于大江,亦名南溪。唐《四夷县道记》:自江津路南,循?溪水路往南平州。是也。又乐城溪,在县西三十里,流入大江,有乐城滩。  ○合小坪在县南。正德中,贼方四等攻江津,官军击败之,追至此。又山坪在县西南。正德中,贼曹甫反,据江津,抚臣林俊攻败之,又败之于山坪、伏子岸诸处,尽歼其众。茅坝驿在县东。《唐志》:江津县有茅坝驿,蜀人谓平川为坝。唐乾宁三年,荆南将许存为万州刺史,不容于大帅,成?遣兵袭之,存走屯于茅坝,降于王建,即此。今废。○?溪水驿,在县治西。又西六十里有石羊水驿。百二十里有石门水驿,万历九年,改石门曰白沙驿。百八十里有汉东水驿。又白渡水驿,在县南百二十里。嘉靖中,石门、白渡二驿废,余仍旧。壁山县府西南百八十里。西北至永川县七十里。本巴县地。唐至德二载,析巴县及江津、万寿县地置壁山县,属渝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二年,省入巴县。明成化十九年,复置。城不及四里,编户十二里。县今省。  ○壁山县西南十五里。一名巴山,亦曰重壁山。四面高峻,中央平田,周围约二百余里。唐天宝中,诸州逃户多投此营种。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两面皆险绝,东南稍平,因名重壁。《郡志》:山亦名茅莱山。○缙云山,在县北二十里。茂林高峰,势若飞凤,一名凤凰山,有泉出焉,温凉各异。《志》云:县北三里又有龙梭山,拥蔽县后,南十里有龙?山,倚障县南。  ○大江在县治南。自泸州合江县流入界,又东入江津县境。○涪江,在县北六十里。自合州而南,绕流经此,东入巴县界。  来凤驿县东南五十里马驿也。东去府城百五十里。旧属巴县,成化以后,改今属。《志》云:县境有壁巡司。今革。  永川县府西南二百十里。南至泸州合江县二百里。本壁山县地。唐乾元二年,分置永川县,属昌州。宋因之。元省入大足县。明初,复置,改今属。城北为石垒,南临溪树木栅,周五里有奇。编户二十五里。  ○铁山县东二十里。旧有铁山铺,今为铁山镇,以山石如铁色而名。隆庆六年,移巴县土沱水驿于此。其相近者,有同心山,以与石笋、二郎两山相连也。○龙洞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英山,上有龙湫。  ○侯溪在县北。《志》云:县北枕侯溪,波流阔远,县因以名。○松子溉,在县南百里。源出龙洞山,别流东注,下入大江。  ○东皋驿县东十里。  荣昌县府西南三百十里。西北至成都府内江县百二十里,西南至叙州府隆昌县百十里。本内江县地,唐乾元二年,析置昌元县,并置昌州治此。大历六年,州废,县属资州。十年,复置昌州治此。光启初,州徙治大足县属焉。宋仍属昌州。元改为昌宁县,寻废。明初复置,改曰荣昌。城周不及六里,编户二十一里。  ○昌元城在县西南。县旧治此,宋咸平四年,移治罗市,即今治也。  ○宝盖山县南一里。为邑中之胜。《志》云:县西三十里有磁窑山,一名老雅山。又县东十五里有葛仙山,县南三十里有马面山,县北百里有铜鼓山,皆高耸。  ○雒江在县西北,亦谓之中江。自内江县流入境,又东南流入叙州府富顺县界。今治北二里有观音滩,稍东为小滩。小滩下四里为马滩,水流湍急,势如奔马,皆雒江所经也。  ○峰高驿在治东马驿也。又县西百十里旧有隆桥马驿。今为叙州府隆昌县。  大足县府西二百八十里。东北至合州二百八十里,西至潼川州安岳县百七十五里。本合州巴川县地。唐乾元二年,置大足县,属昌州。光启初,移昌州治此。宋因之。元废州,并废县入合州。明初复置。今城周不及五里,编户三十七里。县今省。  ○静南废县在县东南。唐乾元中置,属昌州。五代初,废入大足县。  ○石龙冈山县西十里。其山回环耸秀,冈脊折纹,若龙鳞然。又县西三里有三华山,三峰屹立,因名。《志》云:县东三里有北山,唐时州城置于山上。又有白塔山在县北三里。  回万山县东三十里。山势高耸,诸山回顾。又东三十里有双山,以两峰并峙也。其相近者曰牛口山,亦高耸。○玉口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有老君洞,宏敞可容百余人。  ○赤水溪县东六十里。源出安岳县界,流入县境,又东入于涪江。《图经》:县东临赤水,西枕营山,北倚长岩,最为险固。营山即石龙冈山矣。又宝珠溪在县南四十里。《志》云:唐贞观中,渔人郭福得大珠于此,因名。  ○米粮关县东二十五里。又县北三十里有化龙关。○永昌寨,在县西北。唐乾宁二年,昌州守韦君靖所建。静南令胡密作碑以纪其事,略云:景福元年,韦公卜筑,当镇之西北,维沿冈建寨,上摩掩霭,下抗平原,矗似长云,?如断岸,崖?重叠,磴道崎岖,一夫荷戈,万人失据,峥嵘一十二峰,周回二十八里云。  安居县府西北二百里。东南至合州铜梁县七十里,西至潼川州安岳县九十里。汉资中县地。后周置柔刚县,并置安居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普州。十三年,改曰安居县。大业初,属资阳郡。唐武德二年,仍属普州。大历二年,改隶遂州,寻复故。宋仍属普州。元废入铜梁县。明成化十七年,析铜梁、遂宁二县地复置。今县城周不及四里,编户十三里。县今省。○崇龛废县在县西。刘?句曰:后周置隆龛城。隋为隆龛县,寻废。唐武德三年,复置龙龛县,属普州,旧治整濑川。久视元年,移治波罗川。先天元年,改曰崇龛县,仍属普州。宋乾德五年废。《唐志》:县西三里有龙龛山,后周因以名城。  ○凤凰山在县东。《志》云:县理在波罗川东里许,又东去为凤凰山,山顶巨石平正,曰凤凰台。其西南对峙者,曰龙归山。山形盘旋如龙,亦一方之胜也。正南曰龙门山,有两峰壁立如门。○柔刚山,刘?句曰:在县东二十步,旧县治此。天授二年,移理张栅。《郡志》:今县治东有飞凤山,当即桑刚山,又讹为凤凰山也。  ○安居溪在县东。亦名琼江。平滩一带,流入涪江。相传曾有琼花浮水面而出。又兜溪,在县西北三里,以水流回曲而名,下流合于安居溪。或谓之波罗川,恐误。  綦江县府南二百里。北至江津县五十里。本曰綦市,宋属南平军。元置綦江长官司,属播州。明玉珍据蜀,始置县。明初因之。县旧为土城,周不及三里,今圮。编户四里。  ○石笋山县西二十里。又县北二十里有牛冈山,皆以形似名。○龙登山,在县西七十里。山势如龙,一名石磴山。又朽石、垭山,在县南百二十里,山多碎石,有虚崖峭壁之胜。○綦江在县南,即夜郎溪也。自南川县流入,亦曰南江,至县,色如苍帛,因名綦江。亦曰东溪。万历中,杨应龙作乱,分兵犯南川、江津、綦江诸县,官军与战于东溪,贼少却。是也。西北流入江津县,谓之?溪。《志》云:县东有珍珠滩,又有码脑滩,北三十里又有砂溪滩,西北三十里又有白渡滩,皆綦江所经矣。近《志》:珍珠、白渡二滩,皆在县西二十里。似误。  三溪在县南,流合綦江,有三溪渡。杨应龙作乱时,以此为播界,应龙陷綦江,退屯三溪,即此。  ○三舍溪关在县治南。又南为綦市关,皆有事时戍守处也。○东溪马驿,在县南六十里,有东溪巡司。嘉靖中,移赶水镇。县西南百二十里又有安稳马驿,旧有寨亦曰安稳寨。杨应龙作乱,綦江募兵扼安稳以拒之。既而应龙来犯,分兵屯赶水镇、猫儿冈诸隘,县寻为所陷。  南川县府东南三百十里。南至遵义府真安州百五十里。本汉江州县及涪陵县地。唐武德二年,开南蛮置南州,治隆阳县。三年,改为?州。明年,复为南州。先天初,改县曰南川。天宝初,又改州为南川郡。乾元初,复故。宋皇?五年,州废,仍曰南川县,属恭州。熙宁七年,改隶南平军。八年,废入隆化县。元丰中复置。元至元二十三年,废南平军入南川县,属重庆路。明因之。旧有土城,今圮。树木为栅,编户四里。  ○南州城今县治。唐置州治隆阳县,后改曰南川。宋州省而县如故。熙宁八年,熊本击渝州南川叛獠,进营铜佛坝,破其党南川酋木斗,举溱州地五百里来归,为四寨,九堡,建铜佛坝为南平军。《志》云:即板?七蛮故地也。山高谷深,熊本因建为军治,在南川南七十里,因割南川县属焉。元废。《一统志》:綦江县南九十里,即废南平军。似误。  隆化废县县东南百三十里。本汉涪陵县地。唐贞观十一年,置隆化县,属涪州。先天初,更名宾化县。宋初复为隆化县,仍属涪州。熙宁八年,改隶南平军。元省入南川县。三溪废县在县东。唐贞观五年置县,属南州。祝穆曰:县有?溪、东溪、葛溪,合流于县之西北,唐因置三溪县,其所理名为石城,甚险峻。宋废。○丹溪废县,《志》云:在县东南三十里。唐武德二年置,属南州。《寰宇记》:南平西四里有赤水,亦曰丹水,唐置丹溪县以此,其水流合于?溪。刘?句曰:唐初,置南州,领隆阳、扶化、隆巫、丹溪、灵水、南川六县。贞观十一年,省扶化、龙巫、灵水三县,寻又并丹溪、南川二县人隆阳。又当山废县,亦在县东南。唐贞观五年置当山、岚山、归德、汶溪四县,属南州。八年,皆省。  ○九盘山县东十二里。峰峦高远,九折而上。县东六十里又有九递山,亦高峻,其绝壁色白如银。上有水,潴而为池。又最高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形势耸拔,千仞干霄,俯视众山,皆如培?。○熊井山,在县南三里。上有井水,清而味咸。又来游山,在县西七里。山临道旁,行者多憩息于此。  狼?山在县西。一名卷七十 四川五  ◇遵义府东至贵州偏桥卫界四百八十里,南至贵州养龙坑长官司界九十里,西至泸州合江县界九百里,北至重庆府六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六百五十里,至京师九千七百里。《禹贡》梁州之域。秦为巴郡地。汉初为夜郎侯国。武帝平西南夷,置??郡。后汉因之。晋仍为??郡地。宋、齐因之《齐志》:曰南??郡。隋开皇初,置?州。大业初,曰??郡。唐初,没于蛮。贞观九年,始置郎州以本夜郎地而名。十一年,废。十三年,复置,改曰播州景龙四年,以州为都督府。先天二年,罢。天宝初,曰播川郡。乾元初,复为播州。大中末,没于南诏。咸通初,收复太原人杨端收复,遂世有其土。宋为羁縻蛮地。大观二年,复建播州南平蛮人杨文贵献地,因置州,亦曰乐源郡。宣和三年,州废。端平三年,复置《宋志》:宣和中,州废为城,隶南平军。端平中,复以白锦堡为播州。堡,见重庆府南川县。《通考》:先是置军曰遵义,寻废为播川县,隶南平军,又改县为寨,隶珍州。嘉熙三年,置播州安抚司。元曰播州军民安抚司《元史》:至元十三年,杨汉英以播州降元,元仍授为安抚司。二十八年,汉英言所授安抚职任隶顺元宣慰司,其所管地于四川行省为近,乞改为军民宣抚司,直隶四川。从之。因授汉英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沿边宣慰司,行播州军民宣抚司。于是播州亦兼宣慰宣抚之称。前朝洪武四年归附,亦曰播州宣抚司。六年,升为宣慰司。万历二十七年,改为遵义府,领州一、县四。今因之。府重山复岭,陟涧深林,土地旷远,延袤千里。战国时,楚威王使庄?乔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即其地也。汉元鼎中,欲平南越,唐蒙上书曰:浮舡??,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说者谓??去越,道颇迂远。今其地介川、湖、贵竹之间,西北则堑山为关,东南则附江为池,蒙茸?削,居然险奥,川、黔有事,此亦棋劫之所矣。万历中,杨应龙作乱,竭三省之兵力,然后克之《平播考》:万历中,应龙叛,诏川抚李化龙督兵讨之。化龙督川帅刘纟廷进綦江,吴广进合江,麻孔英进南川,黔帅董元镇进乌江,曹希彬进永宁,李应祥进平越,湖帅陈?进湄潭,朱鹤龄进沙溪,八路并进,自正月至六月,始克平。岂非以地势险远,负?难犯欤?  遵义县附郭。汉??郡,故且兰县地。后汉因之。晋置万寿县,为??郡治。宋、齐仍旧。隋置??县,州郡皆治此。唐贞观九年,改置恭水县,为郎州治,州废,县亦省。十三年,复置恭水县,为播州治。十四年,改曰罗蒙县。十六年,又改遵义县。《通典》:州治播川县,兼领遵义等县。今新、旧《唐书》皆无播川县也。宋大观中,始建播川县为州治。宣和三年,州县俱废,以播川城隶南平军,寻置遵义寨,属乐源县。开禧三年,升为遵义军。嘉定十一年,复为寨。端平二年,复置州于白锦堡,不领县。嘉熙中,迁置穆家川。元因之,置播州军民安抚司。前朝洪武九年,置播州长官司于郭内,授土酋王慈子孙世守,党于杨氏。万历二十七年,播平,一城为墟,旋于白田坝置今县,为府治,编户□里。○且兰废县在府南。汉初南夷且兰侯邑。武帝平南夷,置故苴兰县为??郡治。颜师古曰:??,系船?弋也。《华阳国志》:楚顷襄王时,遣庄峤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以且兰有?船??处,乃改其名为??。汉武又因以名郡。后汉亦为故且兰县。晋曰且兰,仍属??郡。宋、齐仍旧。隋改置??县。唐为遵义县地。今郡治即故且兰地云。○遵义废县,在府东北百里。唐遵义县地。宋大观三年,析播州地别置遵义军及遵义县。宣和三年,俱废,置遵义寨,改隶珍州。开禧三年,复升为军。嘉定十一年,仍降为寨。元初,废入播州。  带水废县府西北四十里。隋??县地。唐贞观九年,析置?盈县,属郎州,旋废。十四年复置,改为带水县,属播州。咸通以后废。宋大观中,亦置带水县。宣和三年,废为带水城,属南平军。《地记》:府东南有镡封废县。本汉??郡属县也。后汉因之。晋废。《汉志》注:温水出于此,东至广郁入郁。广郁,今广西浔州府贵县。  养马城府北五十里。杨氏据播时所筑城也。万历中,川帅刘纟廷讨杨应龙,入娄山关,屯白石口。贼党攻围纟廷,纟廷击败之,追至养马城,与南川、永宁诸路之师会,连破龙爪、海云诸险囤,压海龙囤而垒,是也。○大楼山府北百里。上有关曰太平关,亦曰楼山关,亦曰娄关。万历中,讨杨应龙,川师至重庆,分道而进,俱刻期抵楼山关。刘纟廷自綦江进战九盘,入娄关。关为贼前门,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官军从间道攀藤,鱼贯毁栅而入,进屯白石口。贼遣其党抄后山夺关,四面合围。纟廷奋击破走之。九盘隘,在大楼北三十里。  龙岩山府北四十里。冈峦盘曲,怪石崭岩。其东曰定军山。唐咸通中,杨端击南诏,驻军于此,因名。又龙盘山,在龙岩山西,以首尾盘曲而名。《志》云:府北二里又有龙山,相传为郡之主山也。府东一里曰凤山,形如凤翥。又东一里曰湘山,以俯临湘江而名。又有锦屏山,在府西南二里,茂林修竹,如锦屏然。○碧云峰,在府治西,四峰并峙,中一峰迥出,青碧如云,下有碧水。  楠木峒府北二百四十里。其南为山阳峒及简台峒,名曰三峒。由綦江东溪入播,三峒素称奇险。万历中,刘纟廷讨杨应龙,由綦江而进。贼力保三峒,以拒官军。纟廷直前奋击,贼不能支,遂克三峒,播于是不可守。  ○湘江在府治东。亦曰穆家川。《四裔传》:宋迁遵义军于穆家川。是也。源出龙岩山,流经湘山南,东流与乌江合。又仁江,在府东南五十里,自永安驿山涧中流出,合于湘江,而注乌江。又洪江,在府东四十里,源出大楼山,合仁江入乌江。  乌江府东七十里。源出水西蛮界,绕府南与湘、洪、仁三江合,经贵州思南府入彭水县界,为涪陵江。或谓之亏阝水,或谓之胡江。今详贵州大川乌江。  落闽水府西南四十里。源出水烟里,东流入乌江。又乐安水,在府东七十里。源出箸竹平里山涧中,转流入乌江,舟楫济此无险,因名。○夷牢水,在府北。《志》云:夷牢水西自带水县来,东流经城北一里,又屈曲南流,入废胡刀县界。其带水源出旧县西大山,东流经带水县城北,又东流至废胡刀县界,注胡江水。胡江,即乌江矣。胡刀,见下仁怀县。  九接滩在府东乌江中。万历中,永宁奢崇明作乱,其子寅据遵义,官军讨之,战于九接滩,复追败之于南城外锣钢渡,遂复遵义是也。  ○乌江关在府西南乌江旁,洪武中建。又东有河渡关。万历中,杨应龙败官军于乌江,旋趋河渡,贵州震动。既而黔帅童元振复克乌江关,又克河渡关是也。又黑水关,在府西九十里,路出泸州。○老君关,在府西南。万历中,贵州帅童元振率水西兵讨杨应龙,自乌江进攻,破老君关。应龙揣其必当深入,令部兵诡服水西衣甲混入营中,内外合发,官军大衄,进至乌江,断浮桥,官军溺死无算。关盖在乌江北。  三度关府东八十里,有上度、中度、下度三关。万历中,贵州帅李应祥讨杨应龙,自平越进兵,攻四牌、乾溪、旋水、天邦、三百落等寨,尽克之。长驱直抵疆界河,屯袁家渡,得降贼为乡导,潜出小溪,直抵黄滩关。乘胜追至西平张王坝及三渡关。关系楚兵出入咽喉,应祥悉拔之。由是湖帅陈?自眉潭直抵上渡关,以扼播州,而应龙之势愈蹙。黄滩关,见贵州瓮安县。○桑木关,在府东北二里。万历中,川帅讨杨应龙,别将麻孔英自南川进,破桑木关是也。又太平关,在大楼山上。  落?关府西三十里。万历中,水西安疆臣讨杨应龙,由西路沙溪、马站、石壁、花毛田而进,夺落?关,至大水田焚桃溪庄,逼近播州,贼势遂窘。○崖门关,府西北五十里。万历中,川师讨杨应龙,别将吴广自合江进兵入崖门关,营水牛塘,进屯江水口是也。  海龙囤府北三十里。四面斗绝,后有侧径,仅容一线。杨应龙倚为天险,于囤前筑九关,以拒官军。万历二十七年,官军克播州,进围海龙囤。囤前陡绝,飞越难至,诸将以劲兵壁其间,而并力攻囤后。别将徐成夺据凤凰嘴,贼奔土城,官军毁城而入,贼进据月城,因纵火焚其土城。月城,二楼,四面奋击,遂克之。  沙溪囤府南九十里,与贵州接界。杨应龙叛,遣其子朝栋守沙溪,缉麻山,防永宁、贵州之师。既而安疆臣由西路入拔沙溪囤。是也。缉麻山,在沙溪西南。○青蛇囤,在府东。万历中,湖广帅陈?自湄潭进攻播州,破青蛇囤,即此。《志》曰:杨应龙反时,增修各囤险隘,府西南有水烟、天旺诸屯,接贵州界者,又有洪头、高坪、新村诸屯,府北则有松坎、大阡、都坝诸屯,皆为拒守处。  白石口隘在府北。万历中,刘纟廷自楼山关进营白石口松垭地方,杨应龙自河渡突至,官军大挫。次日复战,贼败走。追奔至冠子山。冠子山,或曰在府北十余里。○岩头寨,在府西南百里,入水西境内。万历末,讨水西贼鲁钦,克岩头寨,乘胜深入,至织金堡败绩。织金堡今见水西。  官坝在府东北。杨应龙叛屯官坝,声言窥蜀,酉阳宣抚司冉御龙进攻官坝,斩关直上。贼方攻婺川,闻败遁还。婺川见贵州思南府。○张王坝在府东南百里。黔帅李应祥败杨应龙之兵,屯张王坝。既而刘纟廷之兵自白石口入,应祥自张王坝入,吴广自江水口入,陈?自上度关入,安疆臣等自大水田入,共破播州是也。湘川驿府东二里湘江上。旧《志》云:自是而东南,有仁水、湄潭、乌江、沙溪、昌田等驿,相去各六十里。又播川驿在府西六十里。自是而西北,有永安、ㄅ梓、松坎等驿,亦相去六十里。ㄅ,一作桐。  桐梓县府西北百八十里。汉夜郎县地,属??郡。后汉因之。晋初仍属??郡。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置夜郎郡,治夜郎。宋、齐因之。隋并入??县。唐贞观十六年,开山峒复置夜郎县,珍州治焉。天宝初,曰夜郎郡。乾元初,复曰珍州。元和初,州废,县属溱州。唐末,没于夷。宋大观二年,复置夜郎县,属溱州。宣和三年废。明初,置桐梓驿于此。万历二十七年,平杨应龙,置今县,属遵义府。编户十里。  ○夜郎城县东二十里。《志》云:汉县置于此,??郡都尉治焉。其东北有且同亭。成帝河平中,夜郎王兴等叛,??太守陈立出行县,至兴国且同亭,兴从邑君数十人见立,立责兴,斩之,即此。又谈[A10J]城,在县西南。汉县,亦属??郡。始元初,??谈[A10J]、同、并二十四邑皆反,即此。后汉亦曰谈[A10J]县,诸志亦作谈指。晋仍属??郡。永嘉以后,属夜郎郡。宋、齐因之。后废。  废平夷县在县西北。汉置县,属??郡。后汉因之。蜀汉建兴初,南中未定,使李恢为?降都督,治平夷。三年,武侯南征,恢按道以向建宁,及南中既定,马忠为督,乃自平夷进治建宁。建宁,今云南曲靖府。裴松之曰:?降,去蜀三千余里,时未有宁州,置此职以总摄之。晋为平夷县,属??郡。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表请分立平夷郡。建兴三年,郡守雷?叛,降于成。咸安初,桓温以父嫌名,改曰平蛮。宋、齐因之。梁末,郡废。废鄨县在县北。汉置县,属??郡。《志》云:县有不狼山,鄨水所出,东入沅。鄨,音?。县以水名也。后汉因之。晋永嘉中,改属平夷郡。《华阳志》:平夷县有安乐水。又云:犍为符县治安乐,水会南通,平夷、鄨县、符县,今泸州合江县也。又符县有温水,南至鄨入黚,黚水亦南至鄨入江。又汉阳县汉水,东至鄨入延黚水,即今黔江水,亦名延江水,即涪陵江上流也。刘宋时,县属平蛮郡。齐因之。梁末,废。○柜岩县东北百里。高百丈,广半之,中有石穴,穴前巨石如柜,因名。旧《志》云:岩在播州北三百里。  ○斋郎水在县东。旧《志》云:在播州北百里。源出蒿芰里楚米坡,过县北,经小溪里,入泸州合江县界,会于蜀江。宋时有苗斋郎者居水旁,因名。亦曰斋郎江。  真安州府东北二百里。北至重庆府南川县百五十里,东至贵州思南府三百七十里。  汉??郡地,晋宋以后因之。隋亦为??郡地。唐贞观十六年,置珍州刘?句曰:珍州治夜郎县,本置于旧播川城,以县界有隆珍山,故曰珍州。元和初,废入溱州。宋大观二年,复置珍州亦曰乐源郡。时涪州守庞恭孙诱属夷内附置。时又置承州。元为珍州、思宁等处长官司隶播州宣抚司。明玉珍窃据,讳珍,改为真州。前朝洪武十七年,改为真州长官司土官郑瑚世有其地。万历二十七年,改置真安州编户□里,领县二。今因之。州介巴、黔之间,控蛮、?之要,山溪环亘,物产饶给。西南有事,州实当其冲。  ○废珍州州西南四十里。唐珍州治此。新、旧《唐书》:州俱治夜郎县。《通典》:州治营德县。考《唐志》不载营德县。或以废州即营德县地也。《寰宇记》:宋乾德四年,珍州首领田迁请改州名,诏改高州,继以岭南有高州,改西高州,皆为羁縻地。大观中,复置珍州,移于今治。《四夷考》:明玉珍时,其将江中立筑旧州城以守,州将郑昌孙据石城扼之,今南山寨是也。明兵至,昌孙执中立以献,因得世有其地。其判官有骆姓者,即宋大观中献地立州者也。万历中,废司置州,始莅以王官云。  乐源废县州西七十里。刘?句曰:唐贞观十六年,开山峒置。又有丽皋废县,在州西二十里,亦是时所置,俱属珍州。元和初,州废,改属溱州,后没于蛮。宋大观中,复置乐源县,属珍州。元废。  荣懿废县在州东南。汉夜郎县地。刘?句曰:唐贞观十六年,置荣懿县,为溱州治。天宝初,曰溱溪郡。乾元初,复故。咸通以后,没于蛮。宋初为羁縻溱州,仍治荣懿县。熙宁七年,招纳降附,置荣懿寨,隶恭州,寻隶南平军。大观二年,复置溱州,改荣懿寨为溱溪县。宣和二年,州废,又改溱溪县为寨,隶南平军。元废。《志》云:播州北二十五里有废溱州。恐误。○乐来废县,在州东。唐贞观中置县,属溱州。咸亨初,废入荣懿县。  ○罗蒙山州南六十里。罗蒙,唐遵义县旧名也。《志》云:此山之高,远瞰罗蒙。又松山在州东南六十里,曰东松山。其在州西南六十里者,曰西松山,山多松,因名。又有豹子山,在州西八里,山恒产豹。○芙蓉江州南百里。自乌江分流,东经故思义寨,环流出州东北境,又北入彭水县界,注于涪陵江。○三江,在州南五十里,一名明溪。源出州西境羊毛坡,东南流,合于虎溪,州境诸溪,悉流合焉,下流注于芙蓉江。  虎溪州西南七十里。源出遵义北委家岭,径旧珍州城,下流入于三江。又思溪在州西七十里。源出重庆府南川县界,流入州境,东南流,入于三江。州西南八十里又有虹转山,贯珠溪出焉,东北流,盘旋屈曲,亦注于三江。  ○南山寨州西南七十里。亦谓之石城,即郑昌孙屯据处也。又思义寨,在州东南九十里。《志》云:唐初为思义县,属夷州。贞观初,属务州,后废。旧称珍州五堡,曰丽皋,曰思义,皆因故县置,曰白崖,曰安定,曰寿山,则择险置戍处也。万历中,官军征播,皆屯驻于此。  绥阳县州东南二百五十里。刘?句曰:汉??郡地。隋招慰徼外夷,置绥阳县,属明阳郡,盖羁縻夷郡也。唐武德三年,复置绥阳县,属义州。贞观十一年,改属夷州,寻为州治。天宝初,曰义泉郡。乾元初,复曰夷州。宋为羁縻蛮地。大观三年,酋长献其地,改置承州,仍治绥阳县。宣和三年,州废,以县属珍州。咸淳末,废入珍州。明初因之。万历二十七年复置今县,编户十里。  ○都上废县县西南二十五里。刘?句曰:隋末置。唐武德初,属黔州。贞观四年,改置夷州于此。十一年,州移治绥阳,县仍属焉。唐末,没于蛮。宋大观三年,复置都上县,属承州。宣和三年废。○义泉废县,在县西南百里。《新唐书》:隋置,本隶明阳郡。唐武德二年,以信安、义泉、绥阳三县置义州。五年,改曰智州。十一年,曰牢州,自信安徙治义泉。十六年,州废,县属夷州。宋为羁縻蛮地。大观中,复置义泉县。宣和中废。《志》云,信安废县在义泉县南。唐武德初置,贞观中,废入义泉。  宁夷废县县东二百里。本绥阳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置宁夷县,并置夷州治焉。六年,州废,县属务州。贞观四年,改务州为思州,县仍属焉。开元二十五年,改属夷州。宋为羁縻蛮地。大观三年,仍置宁夷县,属承州。宣和三年废。《寰宇记》:县西北百里有旧明阳郡城,隋所置郡也,理明阳县。唐武德四年,明阳县隶夷州。六年改隶务州。贞观中省。○高富废县,在县东北百十里。唐武德四年置县,属夷州。六年,改属务州。贞观十年,属黔州。十一年,又改属夷州,寻省。  洋川废县县西北百里。唐武德二年置县,属义州。贞观十六年,改属夷州。宋初为羁縻蛮地。大观中,复置洋川县,属承州。宣和三年省。又宜林废县在县南境。唐武德初,置县,寻属牢州。贞观十六年,与州俱省。《通典》:夷州所领五县,宜林与焉。新、旧《唐书》有宁夷,无宜林也。○鸡翁废县,在县东南。唐武德四年置县,属夷州。六年废。贞观六年,又置鸡翁县。永徽中省。  ○波利山县北二十里。又县北十里有碧霄洞,悬石嶙峋,最为奇胜。  ○涪江水县东十八里,即乌江别名也。流经贵州思南府界,北入涪州彭水县境。○安微水,在县南八里,一名孤微水。东流入于涪江。  仁怀县州南百里。唐芙蓉县地,属播州。宋大观中,为琅川县地,寻废为琅川城,属南平军。端平中,复属播州。元废。前朝万历二十七年,改置今县,编户□里。  ○芙蓉废县在县南。唐贞观五年置,寻隶牢州。二十年,改隶播州。咸通中废。又?郎川废县,在县东南,亦贞观中置,隶牢州。十六年,改属播州。开元二十六年,省入芙蓉县。宋大观中,更置播州,兼领琅川县,即?郎川也。宣和三年,降为琅川城,隶南平军,寻亦废。  胡刀废县《志》云:在县西南五十里。唐贞观九年,置释燕县,属郎州。十一年,州废,县亦省。十四年复置,改为胡刀县,以县南一里有胡刀水,东流合于乌江也。县属播州。开元二十六年废。○舍月废县,《志》云:在县东南九十里。唐贞观九年,置高山县,属郎州,旋废。十三年复置,改曰舍月,以境内舍月山为名。又胡江废县,在县东南四十里,亦贞观九年置,属郎州,旋废。十四年,改置胡江县,以界内胡江水为名。又罗为废县,在县西南二百里。贞观九年,置邪施县,属郎州,旋废。十四年,改置罗为县,以县南罗为水为名。县俱属播州。显庆三年,悉并入遵义县。  ○舍月山《志》云,在县南,山高耸,唐以此名县。又罗为山,在废罗为县西百里,罗为水出焉,东流经罗为县,南入胡江水,其下流注于乌江。○仁水县西南一里。或曰,即之溪上源也。曲折流入泸州合江县界,而注于大江。又芙蓉水,在县东南三里,东南流,合于湘江,亦曰芙蓉江。唐以此名县。◇叙州府东至泸州三百五十里,南至故镇雄军民府五百五十里,西至马湖府四百十五里,西北至嘉定州四百五十里,东北至重庆府千一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三十五里,至京师九千二百五十里。  《禹贡》梁州之域,后为蛮地《志》云:春秋战国时,皆为?侯国。汉建元六年,开西南夷,置犍为郡治?道县。后汉因之徙治武阳。晋亦曰犍为郡。宋、齐仍旧齐时仍治?道。梁置六同郡及戎州。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复曰犍为郡。唐武德初,复曰戎州贞观四年,置都督府于此。天宝初,曰南溪郡。乾元初,复为戎州刘?句曰:州初督羁縻十七州。天宝初,督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县,并荒梗无户口。后又增督至九十二州。宋初因之亦曰南溪郡。《宋志》:戎州领羁縻州三十。政和四年,改曰叙州取西戎即叙之义。元升叙州路《元志》: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寻罢,复为叙州。十八年,升为路,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治焉。前朝洪武六年,改为叙州府,领县十。今因之。府负山滨江,地势险阻。蜀中有事,取道外水,此其必出之途也。且自府以南,蛮獠环错,通接滇、黔,尤为冲要。秦时破滇,通五尺道。汉开蜀故徼,使唐蒙发蜀卒治道,自?道抵??。蜀汉时,武侯南征,亦尝取途于此。隋史万岁入南中,路经石门。唐韦皋亦由此以通南诏宋白曰:戎州西南取曲协州及南宁州安宁盐井路,至南诏所居羊苴咩城,二千三百里。唐贞元九年,南诏异牟寻遣使,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诣韦皋。是也。今西南不靖,我出我车,自叙而南,远近蛮部,皆将环伏而听命矣。岂非藩屏重地欤?  宜宾县附郭。汉置?道县,为犍为郡治。后汉徙郡治武阳,县仍属焉。晋、宋因之。萧齐复为郡治。梁置戎州,亦治此。后周改为外江县。隋开皇初因之。大业初,复改?道县,为犍为郡治。唐初,戎州治南溪。贞观中,还治?道。宋因之。熙宁四年,省宜宾县入?道。政和四年,改?道为宜宾县,为叙州治。今编户二十八里。  ○?道城《图经》:故城址有三。汉武帝时,治中方乡,在今府西南接庆符县界,即元光五年发巴卒治道处。唐太宗时,徙于蜀江之右三江口,即今治也。武宗会昌中,大水,徙城于蜀江北岸,今谓之旧州城。宋咸淳三年,蒙古入蜀,安抚郭汉杰移郡城治登高山,寻以城降元。元至元十三年,毁山城,复徙治三江口。今因之。《城邑考》:郡城,唐贞元中韦皋所建。会昌中为江水荡啮,城废。元时,循复旧址筑城,至正未,城毁,明玉珍将杨琮立栅以守。前朝洪武中,复因旧址增拓,砌以砖石。有门六,城周六里有奇。  存阝马阝废县在府西南。汉县,属犍为郡。后汉省。诸葛武侯南征,置存阝马阝戍。晋曰存?县,改属建宁郡。宋、齐因之。梁废。隋大业中,置存阝马阝县于此,属犍为郡。唐武德二年省。三年复置,属戎州。天宝初,改为义宾县。宋初因之。太平兴国初,避讳改曰宜宾。熙宁四年,省为宜宾镇。《志》云:今府西北百六十里有存阝马阝滩。疑近旧县治。○宣化废县,在府西百八十里。唐义宾县地。宋太平兴国初,改置宣化县,属戎州。熙宁四年,省为镇。宣和初,复升为县。元属叙州路。元贞二年,置万户府,领军屯田。明初省。今为宣化驿。  朱提废县在府西南。汉县,属犍为郡。苏林曰:朱提读曰铢时。应劭曰:朱提山在其西南也。后汉初,犍为南部都尉治此。永初元年,改为犍为属国都尉。建安二十年,又改为朱提郡。晋宋因之。齐曰南朱提郡,后没于蛮。唐武德初,复置朱提县,属戎州,寻属南通州。贞观四年,废入抚夷县。○堂琅废县,《志》云:在故朱提县西南二百里。汉置,属犍为郡。后汉省。《南中志》:朱提县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飞鸟过之,不能得去。县盖置于山下,蜀汉复立堂琅县,属朱提郡。晋因之。大宁二年,成李骧等攻宁州,刺史王逊遣将姚岳拒之,败骧于螳螂,追至泸水而还,即堂琅县矣。宋仍曰堂琅县。齐属南朱提郡,后废。《水经注》:自堂琅县西北行,上高山,羊肠绳曲八十余里,或攀木而升,或牵索而上,缘陟者若将阶天。又有牛叩头、马搏颡坂。其艰险如此。  开边废县府西南百六十里。汉?道县地。隋开皇六年,置开边县,以开拓边境为名,属戎州。大业初,属犍为郡。唐仍属戎州。《新唐书》:戎州旧领石门县。贞观四年,以石门、开边、朱提三县置南通州。五年,析置盐泉县隶焉。八年,改曰贤州。是年,州废,以石门、朱提、盐泉三县置抚夷县及开边县,隶戎州。又云:自开边县西南行,七十里至曲州,又四百八十里至石门镇,又一千二百五十里至拓东城,即南诏置拓东节度处。《寰宇记》:开边县界诸山自嘉州来,每峰相接,高低隐伏,奔走三峡,石状难名。宋初县废,今为开边乡地。拓东,今见云南昆明县。○奋戎城,在府南。《唐志》戎州有奋戎城,乾符二年置。  废协州府西南四百九十二里,隋开皇中所置羁縻州也。大业初,废入开边县。唐武德初,开南中复置,本在今云南曲靖府界东北,去府八百余里,治东安县,兼领西安、湖津二县。天宝末,云南残破,因移置于此。又废恭州,亦隋所置羁縻州也。大业中,与协州俱废。唐武德初,开南中复置。东北去府九百余里,治安上县。七年,改为朱提县。八年,又改州为曲州,兼领唐兴县。天宝末,移治于开边县西南百二十七里。又废悦州在府南二百七十里,领甘泉等六县,亦天宝中自南中移治此。《新唐书》:诸蛮州自南宁州以下,属于戎州都督者,凡九十有二,皆无城邑,椎髻皮服,惟来集于都督府,则衣冠如华人焉。宋时所属羁縻诸州,自协州以下,凡三十余州而已。乐史曰:羁縻州邑,虽有名额,皆散在山峒,不常厥居也。南宁州与恭、协诸州,今俱见曲靖府。○废殷州,在府境,唐开元中所移置州也。《唐志》:咸亨三年,昆明蛮十四姓内附,置殷、敦、总三州,寻废。开元十五年,分戎州复置。后又废。贞元二年,节度使韦皋复表置,隶戎州都督府,后改隶黔州。胡氏曰:爨蛮西有昆明蛮,亦曰昆弥蛮。以西洱河为境,即叶榆河也。去长安九千里,后移于戎州境内。殷州在戎州之西北,敦州在南,总州在西南,远者不过五百里,近者三百里。  ○登高山府治东二里。大江东岸,险固可凭。宋咸淳中,移郡治此,遗址犹存。又七星山,在府治东。七峰圆秀,状若连珠。其相接者,曰小梁山。《寰宇记》:郡有大黎山、小黎山,四时常雨,霖淫不止,俗呼大漏天、小漏天,即此也。○仙侣山,在府治西北。竹木耸翠,山腰有清泉一,石洞四。其北曰翠屏山,以山色常青也。又西北曰赤崖山,崖岸壁立,下瞰大江,色若绮霞。治西五里又有天仓山,相传前代屯兵处,其北有天仓滩,近大江。朱提山府西五十里。连绵高耸,上侵霄汉,旧尝产银,诸葛武侯所谓汉嘉金、朱提银也。或曰,故朱提县以此名。○可峰山,在府西北七十里,峻险难越。一名梯云岭。又夷牢山,在府西北百四十里,山高旷,夷人尝会聚于此。土语乐为牢也。石城山府西南百里。山高峻,环列如城,又有石夹立如门。《志》云:汉武使唐蒙凿石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二千余里,山道广丈余,深三四丈,堑凿之迹犹存。隋史万岁南征经此,赋诗云石城门峻谁开辟是也。唐贞元九年,韦皋遣崔佐时由石门趋云南南诏,复通石门者,即史万岁南征路也。自天宝中,鲜于仲通下兵南溪,道遂闭,至是蛮径北谷近吐蕃,皋治复之。又贞元十七年,韦皋遣威戎军使崔尧臣引兵出石门南路攻吐蕃,即此也。  朝阳崖府西北二十里。一名赤崖。《水经注》:?道江中有崖,阻险不可穿凿,李冰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崖犹有赤、白、玄、黄五色。或曰,公孙述以岑彭来伐,使侯丹将兵拒黄石,即此。既而彭自平曲分兵浮江下还江州,溯都江而上,袭击侯丹,大破之,因晨夜兼行二千余里,径拔武阳是也。平曲,见合州定远县。武阳,见眉州彭山县。按:涪州横石滩,在江州之东,而朝阳崖至武阳,不及千里,或者总计彭自江州至武阳之道云。○大江在城东。一名都江。自嘉定州犍为县流入境,经宣化故城,又东流绕府城北,而东南出,合于马湖江。《志》云:府城北两岸有大石屹立,昔人置铁?横绝其处,控扼蛮寇,名曰锁江。《汉纪》:河平三年,犍为山崩,壅江水逆流。疑即此处。今为济渡处,亦曰锁江津,又东流入南溪县界。详见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  马湖江在府城南。一名泸水。一名金沙江。自马湖府流入界,经城西南一里,有蛮口津,蛮人津渡处也。又东合于大江。欧阳?曰:马湖之上源即若水。是也。详见大川泸水。  石门江府西南百三十里。俗呼横江,又名小江。自乌蒙蛮部流经府界,又北与马湖江合,又东北会于蜀江,所谓三江口也。江中有滩,其水常若钟鸣,名曰钟滩。  黑水在府东南十五里。自西南夷界流经南广洞,又北入于江。一名南广溪。《汉书》注:黑水出南广汾关山,北至?道入江。或以为即庆符县之南广水,误也。  马鸣溪府西十九里,俗名龙马溪。源出庆符县西,会马湖江达于大江。昔土人郑氏牧马溪上,产龙驹,因名。又越溪,在府西北百二十里,自嘉定州荣县流入界,有石梁横截溪水,冒越而过,流入大江。又城北二里有苏溪,又北八里有涪溪,以苏轼、黄庭坚而名。下流皆入大江。天池府西二十里。一名滇池。又名波氵?池。《志》云:池长五十里,阔七里,风起则波浪凌山。秦惠王破滇池,始通五尺道,即此也。池畔有石如梁,横亘南北,往来者由之。○摸索关府南三百里,当蛮夷溪口。蛮有摩些种,洪武初,禁私茶不得入蛮境,俗呼为摩些关,语讹为摸索也。又落捍关,在府南五百里,又有闹造关在府西南五百里,皆捍御蛮獠之所。○石门镇,在府西南。或云,镇置于石城山下。《新唐书》戎州有石门、龙腾、和戎、马湖、移风、伊禄、义宾、可封、泥溪、开边、平寇等十一镇,是也。  横江镇府西南八十里,有巡司戍守。又宣化镇巡司,即宣化故县也,宣化水马驿并置于此。《志》云:府城南有姜维屯,群峰环秀,一峰突立如笔,高千仞,其顶平正。相传姜维曾屯兵于此。○汶川驿,在府治东北,水驿也。又牛口水驿在府西北六十里,真溪水驿在府西北百二十里,又西北六十里即宣化水驿矣。嘉靖中,改宣化驿为来节马驿。《志》云:府西北二百四十里为月波水驿,自是而西北六十里,至嘉定州犍为县之下坝驿,皆江行所经之道也。南溪县府东南百二十里。东至泸州江安县百二十里。汉犍为郡南广县地。后汉因之。晋属朱提郡,寻置南广郡治。宋、齐因之。梁改置六同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仁寿初,改县曰南溪,属戎州。《新唐志》:戎州本治南溪,贞观中,徙?道。长庆中,复治南溪。宋南溪县仍属叙州。乾德中,移治奋戎城,今府境废城也。寻复旧。今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九里。○南广城在县治南。汉县也。《蜀志》:后主延熙中,立南广郡,以常竺为太守。晋废,以县属朱提郡。怀帝复分置南广郡,治南广县。宋齐因之,后废。梁改置南广县于此。《元和志》:后周于南广废县置南武戍,隋改龙源戍,盖以控御诸蛮也。又旧《志》:县西南七十里有废戎州。唐武德初,戎州治南溪,盖尝置城于此。  ○龙腾山县东二里。下瞰大江,其北有石横空,长四丈许,俗呼为龙桥。○平盖山,县西十五里。其地有三山、九陇,惟此山一峰特出,顶圆而平,故名。一名牛心山,又名玛瑙山。  云台山县北八十里。耸秀干云,俯视众山,悬崖石壁,有石磴萦纡而上。○可卢山,在县南五十里。山多筇竹。《蜀志补遗》云:古宜宾县也。本名可无山,讹为可卢。  ○大江县东三里。自宜宾县流入境,径县北,又东入泸州江安县界。县西三十里有石笋滩,江涨时险甚,穷冬水落,岸有石笋,长数丈。又县东三里有九龙滩,石碛凡九,皆状如龙头。又东七里有铜鼓滩,旧时滩涛极险,后忽有石碛障水,高数丈,势稍平,皆江流所经也。  青衣江县南十五里。《志》云:蜀中以青衣名江者凡三,一在汉嘉,即大渡河所经。《汉书》公孙述僭据,青衣人不宾,是也。一在青神,以蚕丛氏衣青而教民农事,人皆神之也。此则以古有青衣国与叙州邻慕义来宾而名。又北入于大江,亦谓之龙腾溪。九盘溪县西北四十里,其水盘曲入于江。又县西六十里有?溪,相传武侯南征,?夷于此归服,一名服溪。又名福溪。《志》云:治西北旧有覆溪,唐改为福溪。即此溪矣。○鱼符津,在县西北五十里,亦曰鱼凫津。津南有鸳鸯圻,以唐人张真妻王氏自沉于江求夫尸而名。《志》皆以为桓温讨李势,势将昝坚拒温处。误。  ○龙腾驿治西二里青衣江口,水驿也。又李庄水驿,在县西七十里。或曰,南溪县旧治于此。又西至宜宾县之汶川驿六十里,皆江行所经。  庆符县府南百二十里。西南至高县九十里。汉南广县地。唐南溪县地。宋叙州徼外地也。政和三年,置庆符县,并置祥州治焉。宣和三年,州废,县属叙州。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六里。  ○汉阳废县在县西南。汉县,属犍为郡,郡都尉治此。后汉永初元年,改属犍为属国。蜀汉属朱提郡。晋宋因之。齐属南朱提郡,后废。○抚夷废县,《志》云:在县西。唐贞观八年,置县,属戎州。天宝初,废入义宾县。  来附废县县西北十五里。宋政和三年置,属祥州。宣和三年,并入庆符县。今为来复铺,讹附为复也。○归顺废县,在县北四十里。本存阝马阝县地,唐圣历二年,以生獠户析置归顺县,属戎州。宋省入?道县。又废支江县,在县东南。唐羁縻定州属县也。宋亦为羁縻定州地。元为豕峨夷地。至元十三年,置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领之。明初废。  ○迎祥山县东二十里。宋置祥州以此。又县南十五里有兴庆山,县因以名也。《志》云:县治南有石门山,下瞰石门江,即故石门道也。唐石门路有羁縻协、靖等十二州,领县三十七。盖控扼南蛮之要隘矣。○汉阳山,在县北八十里,相传诸葛武侯南征,驻军此山。或云,故汉阳县盖治此山之侧。又七星山在县北百二十里。七峰连秀,状若七星。  ○石门江在县西南。自蛮界流经此,又北入宜宾县境。县北四十里有荔枝滩,即石门江所经也。○南广水,在县东南。旧《志》:源出吕郜蛮部,径豕峨夷界,历县东北,至南广镇,南去县百三十里入于江。或以为即黑水云。○靖边堡县东五里。前朝宣德中建,有叙南卫官军戍守。又石门寨在县南。《宋志》:县有柔远、乐从、清平、石门、怀远等五寨,靖康初,废柔远、乐从二寨入怀远。元俱废。  富顺县府东北百八十里。西北至嘉定州威远县百三十里。汉犍为郡之江阳县地。后周析置富世县,并置洛源郡治焉。隋开皇初,废郡,县属泸州。唐初因之。贞观二十二年,改为富义县。宋乾德四年,升为富义监。太平兴国元年,讳义,改曰富顺监。治平初,置富顺县属焉。熙宁初,县省。嘉熙元年,蜀乱,监废,寻复置。元至元十三年,置富顺监安抚司。二十年,升为富顺州,属叙州路。明初,降州为县。旧有城滨江,周三里有奇,今多倾圮。编户九十二里。○虎头城县西南六十里虎头山上。其山高六十余丈,蹲踞江边,状若虎头。宋咸淳元年,徙富顺监于山上,因山为城,不假修筑,足以御寇。元复还今治。○来凤废县,在县东。唐武德初置,属泸州。九年,并入富世县。  ○凌云山县治西。大江前横,一峰突兀。其相接者,曰马脑山。西北诸山惟此最高。有二岩,曰中岩、北岩,皆奇胜。又西有养秀山,一峰耸秀。一名积草山。○劝农山,在县治南,岩洞殊胜,前接圣灯山,山之西有石峰峭拔。又龙山,在县治北一里,山势蟠回,如卧龙然。兜子山县西南三十五里。耸拔高峻,有巨石若兜轮之形,因名。又西南三十里有虎头山,虎头城在其上。  ○大江县南六十里。江中有海螺堆,山峙江中,形若海螺也。西南接宜宾县界,东南接泸州江安县界。金川县治东。一名中江,亦曰中水,即雒江也。自成都府内江县来,径重庆府荣昌县西入县界,自县西绕而东,至隆昌县界,至泸州入大江。《志》云:中水中流,有石堆高出水面,分布两层,前三后七,世传为三台七曜石。又云雒水经金堂峡,故曰金川。亦谓之釜川,以其盘绕县治,形若釜然。○荣溪,在县西二十里。发源成都府仁寿县,过嘉定州荣县,合金川入于蜀江。又有鳌溪,在县治东五里,亦合于金川。  西湖在县治西。方广二顷,水洁鱼美,菱、芡、蒲、荷,充仞其中。又百支池,在县西北四十里,灌溉田亩,支派不一,故名。  盐井在县治南。刘?句曰:县界有富世盐井,井深二百五十尺,以达盐泉,俗呼玉女泉,以其井出盐最多,人获厚利,故曰富世。《郡国志》:剑南盐井,富顺为最大。旧日为额八百余斤,今日为额千五百余斤。宋置富井监,专掌盐税。今有富义盐课司在治南,新罗盐课司及税课局在县西。  ○赵化镇县东五十里,有巡司。《志》云:县东九十里有柳沟公馆,宋置。县西八十里又有通邮马驿,陆走成都之道也。○西畴,在县西南。《纪胜》云:由城南绝江而上,西行六七里,广六十亩,万松森列,嘉树离立,为李氏西畴。  长宁县府东南二百七十里。东北至泸州二百六十三里。汉犍为郡汉阳、江阳二县地。隋为泸州泸川县地。唐置羁縻长宁州。宋亦为羁縻州。熙宁八年,内附,始置淯井监,属泸州。政和四年,建为长宁军。元因之,改属马湖路。明初,降为县,改今属。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七里。  ○安宁废县在县东南。本蛮地,唐置婆员县,属长宁州。宋初蛮名婆娑寨。熙宁七年,改置安夷寨。大观四年废。政和六年,复置。嘉定四年,升为安宁县,属长宁军。元废。又废武宁县在县东,蛮名小溪口。宋熙宁七年置寨。十年,改曰武宁寨。元丰四年废。五年,复置。政和四年,建长宁军,以武宁为倚郭。五年,晏州叛夷卜漏攻长宁军武宁县,官军却之。宣和二年,废县为堡。四年,复为寨。元废。  新定废县在县西北。《唐志》:久视元年,置羁縻淯州,治新定县,兼领淯川、固城、居牢等县。宋时亦为羁縻淯州。后废。  ○宝屏山县治北一里。环列如屏,县之主山也。一名登云山。又金龟山,在县治南一里。四面平广,中突一峰。一名松子山。又笔架山,在治西五里,壁立万仞,三峰如削。又有牛心山,在县治东,山形??律,如牛心然。○龙翱山,在县北四十里,山形蜿蜒如龙。一名龙峨山。  虞公峡在县治东。昔有石闭塞水道,不通舟楫。宋嘉定间,虞抗孙来知军事,开凿大石,舟楫始通。《名胜志》:峡在县东十五里武宁溪上。○燕崖,在县治北三里,列石数百,?岩高耸。又小离堆,在城北,溪中有怪石如离堆,因名。○淯溪在县东。《志》云:县治东有东溪,发源县东白崖山,县治西有西溪,发源县南二十里之越王山,合流而为淯溪。又有泠溪,亦在县治西,出笔架山,下流会于西溪,而合东溪。三溪流合处,亦名三江口。下流为武宁溪,东北流入泸州江安县界,注于大江。  清溪县东七十里。其地有泾滩,山顶出泉,悬流为瀑布,高数丈,下有深潭,流为清溪。又东合于淯溪。又砚石溪,出县东牛心山北,梅岭溪,出县东梅岭,与梅洞溪合,皆流汇于淯溪。○介湖,在县西城下,今废为田。又享德池,在县东五里松山下,源泉涌出,潴为池。又嘉鱼泉,出县东一里马鞍山下,与享德池水俱流合于东溪。  淯井在县治北。泉有二脉,一咸一淡,取以煎盐,塞其一,则皆不流。又谓之雌雄井。宋置淯井监,以收盐利。祥符六年,泸戎蛮酋斗望寇淯井监,夺盐井。转运使寇?合两路兵至江安,诱溪、蓝十一州长吏及八姓乌蛮首领进讨,缘淯井溪与斗望斗,凡十一战,大破之。贼多坠崖死。七年,更城淯井监,浚三濠以环之。今城即其遗址。《会典》县有盐水坝巡司。  ○梅洞堡在县东五十里。宋政和五年,置梅峒寨。元废。前朝因旧址设堡于此,并置梅洞巡司。又城西堡在县西三里,俱有泸州卫官军戍守。又县治东有东溪公馆。宁远寨县东七十里,宋置。本名三江寨。庆历四年,叛夷犯三江寨,寻复来攻,官军击走之。皇?二年,改曰宁远寨。宣和二年,降为堡。四年,复为寨。又清平寨在县西北。政和二年置,属祥州。州废,改隶长宁军。又石笋堡,在县南。宋政和五年,置梅赖堡,后改今名。元时俱废。《志》云:县治东有烽火台,在马鞍山上。  高县府西南百五十里。西北至马湖府二百里。本夜郎属境。唐置羁縻高州,隶泸州都督府。宋因之。熙宁八年,内属,隶于长宁军。元亦置高州,属叙州路。前朝改州为县。今城周二里,编户十七里。  ○?己废县在县南,唐所置羁縻县也。《新唐书》:久视初,置高州,领?己、移甫、徙西三县。宋设长宁军,附近十州族姓皆效顺,高州其一也。《元志》云:至元十五年,云南行省遣官招谕诸蛮内附。十七年,仍置高州,其蛮人皆散居村囤,无县邑乡镇,其故县不可得而考矣。旧《志》:唐高州故址,在今县南百二十里,元移州治怀远寨。明初,复移今治。景泰初,始创筑县城。成化二年,增修,邑始有定址云。宋水废县在县西。《新唐书》:羁縻宋州领县四,?龙、?支、宋水、卢吾也,属泸州都督府。宋因之。今县有宋水州县,盖因以名。○阁梯山县南七里。峭壁如阁,有路盘旋如梯。又连珠山在县治北一里,以九山错峙如连珠也。又马鞍山,在县治西一里,俗呼朝天山。又西一里有远眺山,蛮人出没,登此可以远眺。《志》云:县西五十里有滕山,山多雾雨。  ○清泠溪在县治东。出珙县九寨,流入县界,又东北经庆符南溪县境,注于大江。溪多石,舟楫难行,昔人凿去险阻,方可通筏。一名复宁溪。又宋水,在县西五十里,水流屈曲,东合清泠溪。○安边堡在县城北。《志》云:其地当兴、拱、筠三县之要道。永乐中置堡于此,以为控御,叙南卫官军戍守。又江口镇在县南四十里,有巡司戍守。  筠连县府西南二百五十里。南至镇雄军民府三百二十里。本夜郎属境,唐置羁縻筠、连二州,属戎州都督府。宋因之。元并为筠连州,属永宁路。明初降州为县,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  ○腾川废县在县南。唐为羁縻唐川县,属筠州,寻废。元置腾川县,属筠连州。明初废。又盐水废县,在县境。《唐志》:筠州所领有盐水、云山等八县,连州所领有当为、都宁等六县,后俱废。《名胜志》:今县南通芒部,西控乌蒙,四山皆竹,一色相连,县名筠连,盖以此也。○亭台山县南二十五里。山形壁立,状如亭台。又南五里为黄牛山,山高耸,亦以形峙名。《志》云:县东五里有蛮夷山,山多岩穴,蛮夷依阻其中,因名。  ○定川溪在县治西北,乱流自山而下,汇积成溪。其下流入石门江,注于大江。又县西南有孔雀溪。《志》云:旧有孔雀巡司土舍主之,唐武后时,开拓边境置。  ○县西堡县西二十五里。明初置,亦叙南卫官军戍守。又三岔镇在县东南,有巡司戍守。县南又有三土巡司,正德中置。  珙县府南三百三十里。东南至贵州普市所二百二十里。本蛮地。唐仪凤二年,开山洞置巩州。先天初,降为羁縻州,隶泸州都督府。天宝初,亦曰因忠郡,寻复故。宋因之。熙宁八年,内附。政和中,属长宁军。元亦为羁縻蛮部。明玉珍时,改为珙州。明初,降州为县。城周五里,编户九里。  ○哆楼废县在县西南。《唐志》:巩州所领有哆楼、都檀等五县。后废。废纳州在县南。《唐志》:仪凤二年,开山洞置纳州,领罗围、播罗等八县。先天二年,降为羁縻州,属泸州都督府。天宝初,亦曰都宁郡,寻复故。宋因之。又废萨州在县西,亦唐仪凤二年招生獠置,领黄池、播陵二县,寻降为羁縻州,隶泸州都督府。天宝初,曰黄池郡,寻复故。宋初因之。熙宁八年内附。政和中,隶长宁军。后俱废。萨,或作薛,误也。《名胜志》:元上下罗计长官司,即纳州、萨州之地。  ○芙蓉山县北三十里。有九十九峰,环错耸秀,状若芙蓉。又南有二峰突起,亦曰小芙蓉。○冠帽山,在县北一里,峰峦巍峨,形若冠冕。又北二里曰麒麟山,蹲踞如角端然。《志》云:县南三十里有落浦洞,甚深邃。  ○珙溪在县治南。多石,不通舟楫,民以筒车引水灌田,利泽甚广。又鱼孔洞溪在县治西一里,水从洞口出,鱼亦从中来,因名。下流合于珙溪。  ○上罗计堡县南六十里,景泰初置。又下罗计堡在县西五十里,洪武中置。俱有官兵戍守。《志》云:上下罗计堡即元上下罗计长官司也。自古为夜郎地。宋置长宁军,巩、萨等十州族姓俱效顺,各授官羁服之,为西蜀后户屏蔽。其后分姓析居,遂有上下罗计之分。元至元十三年,蛮夷部宣抚昝顺率蛮酋归附,因置上下罗计长官司分授之。二十二年,上罗计部蛮多叛,寻击平之。其民人散居村箐,无县邑乡镇。明初改置下罗计堡,调叙南卫兵戍守,以控扼蛮獠。景泰初,群蛮叛服不一,因复设上罗计堡,增置官兵戍守。正德十一年,抚臣马昊讨都掌叛蛮,屯驻于此。○罗星渡堡,在县南八十里。元至元中,亦尝设罗星长官司于此,后废。洪武中设堡,并调叙南卫官军戍守。又底东堡,在县南三十里,亦洪武中置,有官军戍守。  盐水镇县南百二十里。《志》云:明初置盐水坝巡司于此。万历初,改为歇马堡巡司。《会典》:盐水巡司在长宁县。又县北有洞门巡司,明初置,万历初,移于建武所城内。○都宁驿,在县南八十里,万历初增置。  兴文县府东南三百四十里。东北至永宁宣抚司二百三十里。本蛮地。唐仪凤二年招生獠置晏州。先天初,降为羁縻州,隶泸州都督府。天宝初,曰罗阳郡,寻复故。宋亦为羁縻晏州。熙宁八年内附。政和四年,隶长宁军。元至元十七年,设大坝都总管,以授蛮酋。二十二年,升为戎州,隶马湖路。明初降为县。万历四年,改今名。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十二里。  ○思晏废县在县境。《唐志》:晏州领思峨、?阴、新宾、思晏等县七,后俱废。或云,今县西南有晏峰,思晏县旧置于山下。《元志》:戎州本西南蛮种,号大坝都掌,分族十有九,唐时恢拓蛮徼,设羁縻十四州五十六县,晏州其一也。宋时亦尝内附。元虽置戎州,而叛服不常。州治在林箐间,所领俱村囤,无县邑乡镇。○哆刚废县,在县东南,亦唐所置羁縻七县之一也。后为多刚寨,为都掌蛮屯据处,盖以故县名。  甘泉废县在县北。唐置羁縻悦州,领甘泉、临川、悦水等六县,属戎州都督府。宋仍为羁縻州,改隶泸州都督,后废。旧《志》:废悦州,在府南二百十七里。  凌霄城县东百二十里。宋置,属长宁军。明初属戎县,都掌蛮依为巢穴。成化四年,枢臣程信督兵讨叛蛮,别将李钅广破凌霄城。城三面峭壁不可登,其南则深箐,连亘数十里。贼缒藤架木而巢其上,钅广循南崖而北,梯岩架壑以进,贼不意官军蹑其后。后山高,自高攻下,贼多坠崖死,遂破之。隆庆中,蛮复据险叛。万历初,抚臣曾省吾复督兵进讨,帅臣刘显攻凌霄城,遣别将先下落豹诸寨,遂拔凌霄。时贼据九丝城为巢穴,凌霄,九丝门户也,最高险,以落豹、恶戾坎两寨为羽翼。官军破凌霄城,贼势始蹙。事平,诏改凌霄曰拱极城。九丝城在县东南。山箐峻深,至为阻隘。自宋元以来,常为都掌蛮依阻之地。前朝隆庆中,蛮叛据为巢穴,四出焚掠。万历初,官兵进讨,蛮固守鸡冠岭及九丝大城两地,雄峻相望,几四十里,其间陇坂盘折,崖壁对峙,中阻长谷、军人谷,两阵夹攻,无得脱者。又有内官、钓猴诸寨相形援。既而官兵攻九丝,一由黑帽山入其西,一由印坝山入其南,一由得挖麦易口入其东北,一由?爆洞入其北。九丝山形盘礴,上修广,可容万灶,而四面峭仄壁立,真蛮中天险。其旁有凤头山,贼据守其顶,官军袭夺之,为营以逼贼,寻破九丝城。贼平,诏改九丝城为平蛮城,仍置官兵戍守。《志》云:九丝城壁立万仞,周围三十余里,上有九岗四水极广,可以播种,仅通一径鸟道。又去城十五里有左榜山,今立头、腰、尾三墩堡。  ○南寿山县南五里。山高大。宋时蛮酋卜漏据山为寨,一豆一蛮,数有五斗,故名五斗夷。山其依阻处也。旁有炮架山,即赵?征蛮遗址。○摩旗山,在县东五里。山峻耸,形如展旗。  晏峰县西南五里。峰峦峭拔,唐以山名州。又丹霞箐,在县南二十里。山多林木,霞彩照映,其色如丹。又恶戾坎,在县东南五十里。山高道险,宿草荒塞,故名。万历初,官军击败蛮贼于此。  ○水车河县北十里。源出山都乡,流经泸州江安县入大江。居人以竹为轮,高二三丈,斜列以筒,汲水而上,可溉田畴,号曰筒车。  ○李子关在县东南百余里。成化四年,攻都掌种大坝叛蛮,督臣程信驻永宁,命一军由戎县进,一军由芒布进,一军由普市水脑洞进。又以贵州帅毛荣为左哨,由李子关进,别将宰用为右哨,由渡船铺进。又分遣罗秉忠等由金鹅池进。毛荣进至李子关,伐木开路,叠石成桥,诸将又攻破其落崖、落魏及铁炉、勇?番等寨。贼登高倚险,力拒我师。诸军力攻,贼不能支,遁入深箐。我军乘风纵火,焚其屋庐,蓄聚殆尽。各路军复破其龙背、豹尾等百余寨。前后共焚贼寨七百五十六处。贼党平,于渡船铺置泸州卫。金鹅池见永宁宣抚司。昔乖寨在县东。蛮寨也。相近有昧漏寨,又有大穴塘、天井洞诸寨,皆都掌叛蛮保聚处。宣德二年,招抚昔乖等寨叛蛮。景泰初,复叛,官兵进讨,破其箐前、昔乖等寨。成化三年大征,官军分五路,同时俱进,焚破诸蛮寨,又进破大穴塘及昔乖、昧漏、天井洞诸寨,蛮贼以次就平。是也。  石头大寨在县西南。亦都掌蛮寨也。正德十年,蛮部葛魁种普法恶等作乱,诏抚臣马昊等讨之。昊遣兵分道,东从珙县,西从筠连,南自乌蒙、东川进讨,攻取老虎、牡猪、岩底等寨。既而西路军围石头大寨,恃险无备,为贼所败。官军寻复破其落崖川、山洞、猫儿崖、鸡爪山等寨,又攻青山寨不下。崖旁有碓丘坡,高峻略与寨比,乃营其上以逼贼,寻克其峰崖寨及磨底等寨,又擒贼渠于大井坝,贼党悉平。  都都寨在县东南。亦蛮据险处。《志》云:寨为九丝左臂,险比凌霄,而广袤过之。万历初,官兵克凌霄城,进攻都都寨。寨旁有蓝?坡及洪崖等险,又有阿儿等寨为唇齿。官兵进夺其蓝?坡及阿儿寨,又会兵攻破其高寨、平寨、董木等坝,又仰攻洪崖,至绝?,寻拔都都寨,进兵搜两河、印坝诸处,斩获甚众。事平,诏以改都都寨曰都定寨,印坝山寨曰文印寨,仍置兵戍守。  落豹寨在县东。亦蛮寨也。万历初,大帅刘显讨都掌蛮,袭破其落豹寨,取其恶戾坎,遂进克凌霄城。于是分兵攻落亥寨,一军军蓝?坡袭洪崖,一军军董木坝相犄角,尽收都都寨部落。是也。  鸡冠岭寨在县南。亦都掌蛮依阻处也。其相近又有内官、钓猴诸寨。万历中,官军克九丝城,拔其旁寨十三,又克其鸡冠寨,平旁寨十六,追至后山钓猴崖。崖??不可登,官兵造敌楼,发鸟铳击之,贼不能支,于是尽克其附崖十三寨,又进破其牡猪寨,追获贼渠于贵州境上大盘山,都掌悉平。前后共下寨栅六十有奇,拓地四百里。诏改钓猴山寨曰降蛮,鸡冠寨曰金鸡,而内官寨曰武宁寨。其地广衍,旁皆沃壤,遂均田授?,即其列雉为城,设官兵屯戍,诏名为建武所。是也。  轮缚大囤在县东南。宋政和四年,晏州蛮卜漏反,破梅岭寨,梓州转运使赵?倍道趋泸州,时贼据轮缚大囤,其山崛起数百仞,林箐深密,垒石为城,树栅以守,军不能进,?用奇计,以火猱攻囤,遂克之,辟地千余里。《志》云:即今南寿山也。梅岭寨,见泸州江安县。○两河口镇,在县东北,有巡司,万历初增置。隆昌县府东北二百六十里。东北至重庆府荣昌县百十里,东南至泸州百二十里。本荣昌县之隆桥驿,介泸州、富顺之间,旷远多盗。隆庆元年,抚臣谭纶奏割泸、富、荣犬牙地置县,命名隆昌,编户二十里。○玉蟾山县南四十里。盘旋耸峙,如蟾蜍偃仰,南眺雒江,回环如带,为登临之胜。《志》云:山东南去泸州八十里。○金鹅洞,在县西里许,亦曰换鹅洞。在孤山峭壁间,有溪水东来,绕城西折,环山之趾,下为县崖,壁立千尺,飞流如练,称为奇胜。  ○雒江在县西南。亦曰金川。自富顺县流入界,又东南至泸州北,入于大江。县境山溪诸流,皆附雒江而注大江。○隆桥驿在县治东。明初置。《志》云:县址故属荣昌,而为隆桥驿之地,故以隆昌为名。  附见:  叙南卫在府治东。洪武四年建守御千户所。十年升为卫,隶四川都司。建武守御千户所府南四百二十里。东北至泸州卫九十里,东至永宁宣抚太平长官司八十里,西至珙县百五十里,南至镇雄府安静长官司八十里,北至长宁县百五十里。古?国地。唐、宋以来,为羁縻晏州地。宋政和间,蛮卜笼谋叛,先据五斗坝,后据九丝天险,号九丝山都掌。元至元间归附,为水都四乡,山都六乡,隶于戎州。明初为戎县地,其水都则阳顺阴逆,山都则猖獗日甚,先后凡十有二征,俱弗克。万历元年,剿平山都,水都震惧,悉归编户,拓地五百余里。于是择山都六乡适中处建所城,设将领。所治,即内官寨也。寨址坐西向东,前对印坝山,后坐鸡冠岭,左扼九丝城,右挹都都寨,实为雄胜。前有大河,因为城濠。城开四门,周七里有奇,环四山而连云贵,襟三水而接叙泸,屹然雄峙矣。万历二十三年,松潘多事,将领多奔命于西北,而建武之守备弛。  ○得胜营在所西北。《经略志》:建武道路可以通行者,西则由歇马汉村,达黑帽尖山,入得胜营;东则由长宁,达蛮哑口,至毛坝营;北则由得挖口,达鱼井坎,至文印山。外有南广水路一道,自庆符直达所城,中间有趱、木二滩,亦当开浚,径通舟楫。陆路至叙州,经庆符、高县至珙县,计程速则三日,缓则四五日。若自南广间道,从穴口、汉阳、薄刀岭、罗洗场、龙湾镇,日半可以径透珙县,因于罗洗场适中处设一公馆。令庆符于薄刀岭、汉阳坝二处添设递铺,则往来便矣。卷七十一 四川六  ◇潼川州东至顺庆府三百五十里,东南至重庆府九百里,西至成都府汉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成都府简州百八十里,西北至成都府绵州百三十里,北至保宁府剑州三百六十里,东北至保宁府三百十五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三百六十五里,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二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一万二百六十五里。  《禹贡》梁州地,后为蜀国地。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后汉因之。晋仍属广汉郡。宋置新城郡。齐因之。梁末置新州梁武陵王纪置。西魏改置昌城郡。隋初,郡废。开皇末,改州曰梓州。大业初,曰新城郡。唐初,复曰梓州。天宝初,曰梓潼郡。乾元初,复为梓州先是,至德初,分置剑南、东川节度,其后分合不一。详见州域形势。五代因之朱梁乾化四年,王建改东川节度曰武德军。宋仍曰梓州亦曰梓潼郡。《宋志》:乾德四年,改军号曰静戎军。太平兴国中,改曰静安军。端拱二年,曰东川节度。元丰三年,复曰剑南东川节度,本路安抚司治此。重和初,升为潼川府。元因之。明初,仍曰潼川府。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县省入编户六里,直隶布政司,领县七。今仍曰潼川州。  州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要冲,为剑南都会。后汉初,讨公孙述,述使其将延岑悉兵拒广汉及资中,岑彭使臧宫将降卒五万从涪水上平曲拒之平曲,见合州定远县。或曰在州境。先主之入蜀也,诸葛武侯等分定州郡,略地至?。刘裕伐谯纵,遣刘敬宣从垫江今合州转战至黄虎,纵悉众拒之,不能克也。既而遣朱龄石从外水取成都,而以别将从中水取广汉中水,即绵水。广汉,今汉州,以疑兵从内水向黄虎内水,即涪水。州实据涪水之上游,从来有事蜀中者,用奇用正,不一其法。自唐季分两川,东川与西川常为争衡之地。顾彦晖败灭于前,董璋覆亡于后。二子皆庸才,故不足以有为耳。地居成都肘腋间,恒足以制西川之命。《志》云:州有盐水铜山之富,农桑果食之饶,山川绵衍,人物阜繁。州之形胜,甲于西南,有自来矣。○废?县今州治。汉县,属广汉郡。后汉因之。晋省。刘宋复置。元嘉十年,贼程道养等兵败,逃入?山。?山,即?县山也。寻分置北伍城县为新城郡治。萧齐因之。梁始置新州,并?县入伍城县。西魏又改曰昌成,并置昌城郡。隋郡废,寻为梓州治。大业初,改伍城曰?县,为新城郡治。唐仍为梓州治。宋、元因之。明初省。宋白曰:故?城在县南九十里临江,一名?王城,盖以?江名也。一云,汉?县在今州西百里,梁移今治。《城邑考》:州城,唐、宋以来故址,状若蛇盘,与西川龟城对峙。前朝天顺、成化中,修筑,皆?以石。又于城外凿池,阔四丈,引西溪九曲水注于中。嘉靖初,湮废,复加疏浚,仍于城东筑堤三十余丈,以御水害。城为门四,周九里有奇。  涪城废县州西北五十里。汉涪县地,属广汉郡。晋、宋因之。萧梁侨置始平县及始平郡。西魏改郡曰涪城。后周又改曰安城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安城。十六年,又改为涪城,县属绵州。刘?句曰:东晋置始平郡,后魏改涪城郡及潼县,隋改潼县为涪城也。唐仍属绵州。大历十三年,改属梓州。中和四年,东川帅杨师立拒命,举兵屯涪城,西川帅陈敬?遣高仁厚拒破之,即此。宋仍属梓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县。《志》云:县在绵州东南四十里,盖境相接也。  黄虎城在州北,涪水所经。晋时李氏据蜀,尝置戍守于此。其后谯纵叛,亦置戍焉。义熙四年,刘裕使刘敬宣讨纵,溯涪江而上,至黄虎,去成都五百里。纵遣谯道福悉众拒险,相持六十余日,不得进而还。胡氏云:黄虎近涪城。或曰,当在今遂宁县西北。○废富国监,在州南九十里。本?县新井盐场,宋置监领之,后废。《宋志》:梓州所领县皆有盐井,而最多者,涪城则二十七盐井,?县则三十四盐井,盖置监领盐税也。或云,监盖五代时所置。今有华池盐课司,在州西三十里。○牛头山州治西南二里。形如伏牛,俯临城郭,上有浮图。州西三里又有龙顶山,蜿蜒于牛头山之后。又长平山,在州城北,冈陇延袤而平广,因名。○东山,在州东四里,涪江之左,修阜如长城,下顾州郭,有苏公泉及石塔诸胜。《志》云:州西五里有三台山,突起三级,状若层台。  五层山州北五十里。一名天柱山,有重冈五层。又北十里曰马头山,山势昂起,形若马首。又香积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北枕涪江。○灵台山,在州南百里,山形如台,高耸云汉。又望川山,在州南百二十里,天晴日霁,登绝顶遥望西川。  ○涪江在州城北。自绵州罗江县流经州城西北,又东南流经州城东,历射洪县及遂宁县,至重庆府合州,而合于嘉陵江。唐时曾以涪江逼近?城,横溢为患,乃凿江东?地别为新江,东北注,使水道与城相远。至宋渐堙。往往修筑长堤,以防冲啮。庆元中,暴溢为患,提刑王勋度水所向,依江?Й伐石为堤,由是横流不至西啮城址,谓之王公堤。至今以时修筑。余详大川涪江。  ?江在州城西南。源自中江县铜官山流至废飞乌县,会众流绕牛头山下,又东南经射洪县,至遂宁县界,而合于涪江。其合处谓之?口。○桃花水,在州东三十里流入涪江。又州城西有西溪流入?江。○张杷寨在州南。《九域志》:?县有张杷镇。唐中和四年,高仁厚讨东川帅杨师立,围鹿头关。师立将郑君雄出兵掩击,军中惊,别将杨茂言走至张杷而还,仁厚斩之。或以为即此张杷也。又乾宁四年,王建攻梓州军于张杷寨。即此。○楸林寨,在州北。唐乾宁二年,王建攻东川,顾彦晖拔其楸林寨是也。今为秋林马驿。  平阳乡在州西北。后汉岑彭讨公孙述,分遣臧宫溯涪水而上,宫破延岑于沈水,乘胜追北至平阳乡。王元举众降,遂拔绵竹。郦道元曰:平阳乡盖在故绵竹境内。今由州境抵故绵竹,不过百余里。○皇华驿,在州治南。马驿也。又州西六十里有建宁马驿,州北六十里为秋林马驿。又板桥,在州东南,道出遂宁。  射洪县州南六十里。西北至中江县百七十里,西南至成都府金堂县百八十里。汉广汉、?二县地。西魏置射江县。后周改曰射洪,属昌城郡。隋属梓州。唐、宋因之。今城周三里,编户三里。  ○广汉废县县东南百里。汉县,属广汉郡。《华阳国志》:高帝置广汉郡,本治广汉县之绳乡,后移治涪。是也。后汉因之。建武十一年,岑彭等伐公孙述,述悉兵广汉、资中以拒汉,即此广汉矣。三国汉尝析置东广汉郡于此。晋为广汉郡治。永和中,改属遂宁郡。《水经》:涪水自涪县又南至小广魏,与梓潼水合。郦道元注:小广魏,即广汉县也。宋、齐因之。西魏废。  德阳废县县东南三十里。本后汉析阴平县置,在今龙安府东。晋太康中,移治于此,仍属广汉郡。永宁元年,李特攻广汉,太守辛冉溃围奔德阳,时广汉仍治雒也。大安元年,诏以张微为广汉太守,军德阳,复为特所败,特因置德阳郡,使其党骞硕守之。二年,诏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帅水军救罗尚于成都,阜为前锋,进逼德阳,特遣李荡等拒之。永和中,郡废,改属遂宁郡。宋、齐因之。西魏并入射洪县。  通泉废县县东北七十里。萧梁时置县,并置西宕渠郡治焉。西魏改郡县俱曰涌泉。隋郡废,县复曰通泉,属梓州。唐、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射洪县。又废光汉县,在废通泉县境。梁置,属西宕渠郡。隋初,废入通泉县。《一统志》:通泉城在潼川州东百三十里。○金华山县北二里。上拂霄汉,下瞰涪江。又县东七里有武东山,亦高秀,以武水经其西而名。武水即?水也。又玉屏山,在县南十五里。一名白崖山。远望悬崖,皎如白雪,岩阜逶迤,宛类玉屏,亦曰悬岩山。  独坐山县东南二十里。射江、涪江,左右合流,此山卓然孤立,因名。○通泉山,《寰宇记》云:在通泉县西北二十里,东临涪江,绝壁二百余丈,水从山顶涌出,下注涪水,西魏因以涌泉名郡县。○涪江县东北七里。自州境流入,经独坐山下,合于射江,又东南入遂宁县界。又?江,在县北。自州境流入,经武东山下,又东南入遂宁县界。  射江县东南十五里。源出剑州界,历潼川东境,至独坐山下合于涪江。《益州记》:娄偻滩东六里有射江,西魏因置县,土人讹江为洪,后周从俗,改县为射洪云。○大弥江,在县东。源出剑州,经盐亭县流入境。又有小弥江,在县北,下流皆注于涪江。  沈水县东南八十里。后汉建武十一年,岑彭等讨公孙述,别将臧宫从涪水上平曲,述将延岑盛兵沈水以拒,宫击破之,斩溺万余,逐北至平阳乡。《水经注》:沈水出广汉县,下入涪水。《寰宇记》:通泉县北有沈水,即臧宫破延岑处。○可波水,在县东,流入盐泉县界,合梓潼水。又盐井,在县界。《宋志》:射洪县有盐井。又通泉县有三铁冶。  ○九井驿在县西。马驿也。嘉靖中,自广元改今属。  中江县州西百二十里。北至绵州罗江县六十里,西北至汉州百里。汉薑县地。三国汉析置伍城县,属广汉郡,寻废。晋咸宁四年,复置,仍属广汉郡。太康六年废。七年复置。宋齐因之。后周置玄武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玄武,属益州。仁寿初,增置凯州。大业初,州废,仍属蜀郡。唐武德初,属益州。三年,改属梓州。宋因之。大中祥符五年,改曰中江县。今城周七里,编户五里。○伍城废县县治南三里。《华阳国志》:汉时立仓于此,发五万人,尉部主之。晋咸宁四年,因立五城县,亦曰伍城,属广汉郡。宁康二年,时苻秦置宁州于垫江,以姚苌为刺史,晋将竺瑶等败之,苌退屯五城。太元七年,桓冲遣将杨亮等攻蜀,拔伍城,进攻涪城。苻秦遣张蚝等救却之。隋改曰玄武县。唐元和初,刘辟以西川叛,高崇文讨之,败其众于玄武。乾宁四年,王建攻东川,凤翔帅李茂贞遣军来救,建败茂贞将李继徽等于玄武。是也。《九域志》:玄武县在梓州西九十里。飞乌废县在县东南。旧《志》云:古?王城也,在梓州西南百三十里。隋开皇中,置飞乌县于此,属新州,寻属梓州,以飞乌山为名也。唐仍属梓州。乾宁二年,王建攻东川,其将王宗侃略地至飞乌,为东川帅顾彦晖所擒。宋属潼川府。元初废入中江县。○铜山废县,在县西南九十里。本飞乌县地。唐贞观二十三年,置铸钱监。调露初,改置铜山县,并析?县地益之,属梓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年,并入中江县。  ○玄武山在县城东南。涧中石多龙蛇状,因名。圣水泉出焉。《九州要记》:山一名朱雀山,一名宜君山,又名大雄山。《华阳国志》:玄武山亦名三?山,其山六屈三起。又天柱山,在城西南,山峦孤秀如柱。《志》云:县东南三里有烽火山,诸葛武侯置烽火处也。又城东北有五城山,或曰晋以此名县。  覆舟山县西南三十里。高五里,山腹有风穴,人往视,则风起,甚至折木。《益州记》:覆船山中十五里有七里坂,一名羊肠坂,屈曲壁立,艰于升陟。又《十道录》:山亦名泊山。尧时洪水,州人泊舟于此,覆于树下,山因以名。  铜官山县西南九十八里,产铜。《志》以为卓王孙、邓通冶铸之所。又县南九十五里有赖应山,产铜及空青。○可蒙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产铜。又县南百三十里有私熔山,产铜矿,唐因置铜山县。  会军山县东南百六十里。汉昭烈入蜀,遣诸葛武侯、张飞略地至此,百姓以牛酒犒师,因名。○飞乌山,在县南百七十里,峻削如飞乌之状。《寰宇记》:大飞乌山高二里,周回二里,小飞乌山高一里,周回二里,两山相向,隋因以名县。  ○中江在城东南。有二源:一为南江,来自旧神泉县,经县城西南;一为东江,来自废涪城县,经城东北。至玄武山下合流,又东南会于?江。旧谓之五城水,其合处为五城水口。东晋义熙初,毛璩讨桓振,使参军谯纵等出涪水,至五城水口,纵遂作乱。《志》云:中江,一名玄武江。唐太和五年,玄武江涨高二丈,溢入梓州罗城是也。旧神泉县,见成都府安县。  ?江县东南十五里。源出铜官山下赤岸溪,东北流,会中江水,东入州界。一名武水,以中江有玄武江之名也。又有小?江,出县南莲池乡,东流六十里,入?江。故有大?水、小?水之称。○盐井,在县界。《宋志》:县有盐井。又飞乌县有五盐井,铜山有铜冶,是也。  ○五城驿县治北。又县西五十里有古店马驿。  盐亭县州东百里。东至保宁府南部县百七十里,东南至顺庆府西充县百二十五里。汉广汉县地。梁置盐亭县。西魏置盐亭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新州,寻属梓州。唐、宋因之。今城周六里,编户三里。○永泰废县县东南三十里。本盐亭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永泰县,又分剑州之黄安、阆州之西水二县地益之,属梓州。宋因之。熙宁五年,省为镇,属盐亭县。绍兴中,复为永泰县,属潼川府。元初,复省入盐亭县。《志》云:废城在州东百三十里。《名胜志》云:在县东北八十里。恐误。○东关废县,在县南四十里。宋乾德四年置县,属梓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入盐亭县。《名胜志》:废城在县东百里,今名东关市。  高渠废县县西十六里。西魏置高渠县,属盐亭郡。隋开皇初,属新州,寻属梓州。大业初废。《志》云:县西北二十六里有故宕渠郡城,萧梁时废,盖即高渠之讹矣。○略城,在县西南。晋末,益州刺史毛璩东讨桓振于江陵,至略城,会谯纵作乱,奔还成都。《晋书》:略城去成都四百里。  ○负戴山在县城西。自剑门南来,起伏四百余里,自此屹然蹲峙。上有飞龙泉,味甘美,南流入梓潼水。《寰宇记》:负戴山,一名高山,有龙?虎踞之胜,下瞰梓潼水。○董叔山,在县城东九十步,高一里,西临盐亭水,孤峰绝岛,峭壁千仞,旧名潺亭山。隋开皇四年,县令董叔封有德政,时游宴于此,后人因号曰董叔山,亦曰董政山。《十道记》:董政山,原名凤凰山。  金紫山县北十五里。相传以唐邑人严震、严砺俱贵显而名。一名紫金山。宋宝?二年,西川帅佘晦城紫金山。山,蜀之要地也。蒙古将汪德臣袭取之。○龙固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山高四里,四面悬绝,可以固守。  女徒山县东北七十里。昔有女徒千人行役,路逢贼,乃于山顶置栅御之,因名。又鼓楼山,在县东百二十里,山有三层,高五十余丈。《志》云:前蜀时,尝营鼓楼,置烽火于此。○梓潼水在县治南。亦曰潼江。自剑州梓潼县南流入县界,又西南流注于涪江。《志》云:县南有白马河,与梓潼水会流而注于涪水。○盐亭水,在县城东,亦谓之弥江。自剑州南境流入县界,又南流,达射洪县界,而注于涪水。  鹅溪县西北八十里。自绵州界流入,地产绢,所谓鹅溪绢也。又有麟溪,在县西,下流皆入于梓潼水。○杨溪,在县东南。自顺庆府西充县流入境,合于盐亭水。  盐井在县东。《宋志》:县有盐井六。又县与射洪县旧皆产铁,其利属于官。  ○云溪驿在县治西。马驿也。又西六十里有富村马驿。  遂宁县州东南二百四十里。东北至顺庆府百七十里,东南至重庆府合州三百三十里。汉广汉县地。后汉因之。晋为德阳县地,仍属广汉郡。永和以后,于德阳东南界置遂宁郡。宋仍曰遂宁郡。齐亦曰东遂宁郡。梁因之,郡治小溪县。西魏改县曰方义。后周又改郡曰石山,兼置遂州。隋开皇初,郡废,仍曰遂州。仁寿初,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又改州为遂宁郡。唐武德初,复为遂州。二年,仍置总管府。贞观初,府罢。十年,复置都督府。十七年,又罢。天宝初,改为遂宁郡。乾元初,复故。天?二年,王建请置武信军,孟氏因之。宋仍为遂州,亦曰遂宁郡武信军节度。太平兴国初,复改方义县曰小溪。政和五年,升州为遂宁府。宣和五年,又升为都督府,以潜邸所在也。元初因之。至元二十二年,降为遂宁州。明初因之,以州治小溪县并入。洪武九年,改为县。今城周十里,编户十七里。  ○方义废县在县治南。晋德阳县地。齐分置小汉县。梁曰小溪,为郡治。西魏改小溪曰方义。自隋以后,州郡皆治此。或曰:小溪,即小汉之讹也。广汉县,旧属广汉郡,谓之小广汉。省文为小汉,如沛郡之沛县为小沛,桂阳郡之桂阳县为小桂也。梁时,误汉为溪耳。未知然否。宋复改方义县曰小溪。刘仪凤曰:遂州平原沃野,贯以涪江,气象宽舒,为东蜀之都会。元人降府为州。明初,又以小溪县省入,降州为县。今城相传后唐天成中武信节度使夏鲁奇筑。明天顺、正德中,皆因故址增修,?以砖石,环城为池。嘉靖中,又复营治。有门四。  青石废县县西北五十里。东晋置晋兴县,寻属遂宁郡。宋齐因之。西魏改曰始兴县,寻又改曰青石,置怀化郡治焉。隋初郡废,县属遂州。唐因之。宋熙宁六年,省入遂宁县。七年复置,仍属遂州。元至元十九年,省入小溪县。《一统志》:青石故城,在今州北五十里。误。又遂宁废县在县西七十里。唐景龙元年,以故广汉县地置遂宁县,仍属遂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九年,省入小溪县。  ○长乐山在县治西,形如蟠龙,顶平如砥。其相接者,曰宝台山,顶平如台。又梵云山在县西南二里。《寰宇记》:山三面悬绝,东临涪江,西枕落星池。○玉堂山,在县北十五里,峰峦耸秀,气象雄峙,县之主山也。又县东北二十里有鹤鸣山,亦高秀。  灵泉山县东十里。数峰壁立,有泉自岩滴下,流注不竭。宋宝?六年,蒙古将纽?侵蜀,入成都,蜀帅蒲择之命其将杨大渊等守剑门及灵泉山,自将兵复成都,纽?大败大渊等于此。又铜盘山,在县东五十里。壁立四绝,人莫能上。《志》云:县西五十里有石城山,以四面如城而名。  广山县北二十里。山极孤峭,斗入江心,涪江?水会其下,下有龙潭,相传山常动摇,以龙潜其中也。又伞子山,在县北十五里。山形圆耸如伞,环山之民以植蔗凝糖为业。○隆龛山,在县南百四十里。其东有废隆龛县,今入重庆府安居县界,盖境相接也。  ○涪江在县城南。自射洪县流入境,至城西南复折而东,又东南入合州铜梁县界。县东有箭滩渡,即涪江津济处也。宋宝?六年,蒙古纽?入蜀,将趣成都,蜀帅蒲泽之遣刘整据遂宁江箭滩渡,以断东路,?至不能渡,既而整败走,?遂长驱入成都。  ?江在县北。亦自射洪县流入境,至广山下合于涪江,谓之?口。宋元嘉十三年,遣将萧汪之将兵讨贼程道养,军至?口,贼党帛氐奴请降,道养兵败,还入?山。  赤溪县北十五里。自蓬溪县流入界,经县治东流入涪江。又倒流溪,在县西十五里,水流旋绕,北入涪江,即乐至县胜水河之下流也。○涌泉,在县西北玉垒镇,镇之曲有泉涌出,灌溉垒旁之田。  ○倒流镇在县西南,以近倒流溪而名。万历中,永宁贼奢崇明作乱,据重庆,侵掠城邑,西逼成都。官军赴援,复安岳、乐至县,与贼战于倒流镇、石桥、永济铺,皆克之。贼寻逸去。《志》云:安岳县东十里有石桥铺,乐至县东十里有永兴铺。永清盖永兴之讹矣。○广福镇,在县西百里,有盐课司。  蓬溪县州东南二百二十里。东北至顺庆府西充县九十里。汉广汉县地。唐初,为方义县地。永淳初,析置唐兴县。长寿二年,改为武丰。神龙初,复故。景龙二年,分唐兴置唐安县。先天二年,废唐安移唐兴治焉。天宝初,改为蓬溪县,属遂州。宋元因之。明初,改今属。城周四里,编户六里。○长江废县县西百十里。汉广汉县地。晋永嘉中,李雄置巴兴县。东晋置遂宁郡,治巴兴。宋齐皆因之。梁始改治小溪。西魏改县曰长江,属怀化郡。隋属遂州。唐因之。刘?句曰:旧治灵鹫山,上元二年,徙治白桃川也。宋仍属遂州。元至元十九年,省入蓬溪县。《一统志》:长江故城在今州北三十里。误。○唐兴故城,在县东北三十里。唐永淳初,置县于此,后移今治,改曰蓬溪。  ○赤城山县东一里。中峰蔚然,左右环拱,上有高台五层,山皆赤土。又蓬莱山,在县治西,县因以名。  青石山县南百七十里。山出青石最佳,可为钟磬。《益州记》:青石岭有九折,亦名九节岭,九岭溪水出焉。山下有九节镇,其东麓入合州界。又风门山亦在县南百七十里,四面峻绝,常有清风,因名。○龙多山,在县南二百二十里,山绵亘深远,下有放生池,相传武后常令放生于此,其南亦接合州界。伏龙山县西二百里。其山盘曲,形如伏龙,下有火井。《异物记》:山下地洼若池,以火引之,有声隐隐出地中,少顷炎炽,夏月积雨停水,则焰生水上,水为之沸,而寒如故。冬月水涸,则土上有焰,观者至焚衣裾。明月山县西二百二十里。两峰对峙,下临涪水,相映而明。一名鼓楼山,以登其巅可望数百里也。其下有明月池。五代唐天成中,孟知祥、董璋连兵十万侵遂州,突次明月池,武信军节度使夏鲁奇力不敌,乃坚壁清野,退守州城,知祥等自明月池进攻陷之。  ○蓬溪县城北。源出蓬莱山,东流绕赤城山下,又西南流入遂宁县界,入于涪江。○珠玉溪,在县西北七十里,昔时溪旁有珠玉村。又凤凰川,在县北百二十里,以旁有凤凰山而名。其下流皆东入顺庆府界,注于流溪,而达嘉陵江。  ○朝天驿在县西。马驿也。《志》云:嘉靖中,自广元改今属。  安岳县州南三百八十里。南至成都府内江县九十里,东至重庆府大足县百七十五里。汉为资中、牛な、垫江三县地。后周置安岳县,并置普州治焉。隋初因之。大业初,州废,县属资阳郡。唐武德二年,复置普州,治安岳县。天宝初,曰安岳郡。乾元初,复曰普州。宋仍为普州治,亦曰安岳郡。宝?以后,州县俱废。元末,复置安岳县。或曰,明玉珍置,属遂州。明洪武四年,复置普州。九年,省州入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九里。县今省。  ○废普州今县治。刘?句曰:梁置普慈郡。后周改曰普州。隋州废。唐复置。宋亦曰普州。《宋志》:端平三年兵乱,淳?三年,据险置治。宝?以后,州废。是也。明初亦置州于此。县初无城,今城,成化初筑,寻圮。正德七年改筑,?石为固云。  普康废县县南五十里。汉犍为郡资中县地。后周置永康县,属普慈郡。隋开皇初,属普州。十八年,改县曰隆康。大业初,属资阳郡。刘?句曰:本名永唐,隋改曰永康,移治伏强城,寻又改曰隆康也。唐先天初,讳隆,改曰普康,仍属普州。宋因之。熙宁五年,废入安岳县。○石羊城,《志》云:在县东百二十里。元置县。明初,废为石羊镇。未知所据。一云,石羊城在乐至县南。○铁峰山县治北,高耸壁立。一名凤凰山。山之后曰大云山,亦高峻。杜佑曰:安岳郡城因山为址,四面险固,谓此也。○云居山,在县东南十里,岩壑深秀。县北二十里又有鳌鱼山,亦高广,以形似名。  ○岳阳溪在县治西。一名青竹溪,绕县治东南流入大足县界,合于赤水溪。宋时太守彭乘尝临溪凿石为曲水。一名翰林滩,以乘尝官翰林也。又大安溪,在县北八十里,下流东注于涪江。  ○龙台镇在县境。唐所置也。天复初,王建遣龙台镇使王宗侃讨妖贼杜从法等于昌、普、合三州,平之。或云,镇盖王建所置。  茗山镇县西七十里。故普慈县地,与乐至县接界,旁有茗山,因以为名。宋嘉定十一年,汉中叛将张福转掠巴蜀,入普州,屯于州之茗山。安丙自果州趋遂宁,会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福穷请降。  乐至县州西南三百九十里。西至简州九十里,东至安岳县百二十里。汉犍为郡牛な县地。隋为普慈县地。唐武德二年,析置乐至县,属普州。宋因之。宝?中废。明成化二年,复置。今县隶潼川州。正德十年,改隶简州。嘉靖九年,还隶潼川州。今城周五里,编户七里。  ○普慈废县县东北三十五里。后周置多业县,并置普慈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普州。十三年,改县曰普慈。大业初,县属资阳郡。唐仍属普州。宋乾德五年,废入乐至县。《郡志》:普慈废县在安岳西北百里,境相接也。  大娑婆山县治南一里。又治北一里有小娑婆山,山高险,皆可屯兵。《志》云:县治北又有镇山,治南又有印山,与大小娑婆山相接。○七盘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冈峦曲折,凡有七盘,因名。又金马山在县西北十里,亦高耸。  ○胜水河县东六十里。一名倒流河。北流入遂宁县界,入于涪江,亦曰倒流溪。○放生溪,在县西十里,西流入简州界,注于雁水。  ◇眉州东至成都府仁寿县八十里,南至嘉定州百七十里,西至邛州百六十里,北至成都府崇庆州二百里。自州治至布政司百八十里,至南京六千九百七十里,至京师一万四百一十里。  《禹贡》梁州之域。秦蜀郡地。汉犍为郡地。后汉因之。晋、宋仍属犍为郡。齐析置齐通郡《地记》:齐建武三年,置齐通左郡于犍为郡南安县之西界。梁因之,兼置青州。西魏改曰眉州以峨眉山名也。后周复曰青州,寻改嘉州。隋开皇初,废郡存州。大业二年,又改州曰眉州。三年,废州,属眉山郡。唐武德二年,复置眉州。天宝初,曰通义郡。乾元初,复曰眉州。宋因之亦曰通义郡。元仍曰眉州,属嘉定路,而以州治眉山县省入。明洪武九年,降州为眉县。十三年,复为州编户二十一里,直隶布政司,领县三。今仍曰眉州。  州迫近江浒,密迩成都。吴汉之攻公孙述也,战于武阳、南安之间。桓温之平李势也,战于合水、彭模之上。朱龄石之讨谯纵也,亦战于彭模以北。盖自外水而指成都,不得眉州,未足以制成都之肘腋也。眉州举而成都在掌中矣。且江山清秀,土田腴衍。《志》称为岷峨奥区,允矣。  ○眉山废县今州治。汉武阳县地。晋宋因之。齐建武中,析置齐通县,为齐通郡治。梁置青州治焉。隋开皇初,郡废,改齐通曰广通。仁寿初,又改曰通义,嘉州治焉。大业初,为眉州治,寻废州,改属眉山郡。刘?句曰:后周改齐通曰安洛,寻曰广通。《隋志》不载也。唐复置眉州于此。宋太平兴国初,改县曰眉山县。元至元二十年,并县入州。明初,降州为眉县,属嘉定州,寻复曰眉州。《城邑考》:州城,五代时摄守山行章筑。宋淳化五年,乱贼李顺攻围半年,不能下,俗谓之卧牛城,以其坦而难攻也。又沿城多芙蓉,亦谓之芙蓉城。岁久,城濠颓塞。明成化十七年,因旧址修筑。正德中,复缮城浚濠,?石为固。有门四,城周八里有奇。  裴城《志》云:在州治东。相传昔有裴姓者夜筑此城,天明而毕。又州治东北二里有洛城,相传后汉时筑,三国时废。皆未知所据。○峨眉山州西南二百里。绵亘深远,蟠踞嘉、眉二州,并为形胜。详见前名山峨眉。  蟆颐山州东七里。自象耳山连峰壁立,西瞰玻璃江,五十余里至此,磅礴蹲踞,形类蟆颐。上有淘丹井,山腹有穴,曰龙洞。大江流至山下,曰蟆颐津。唐田令孜沉左拾遗孟昭图于此。又白虎山,在州东北八里,其山壁立,西临导江。一名白兽山,下有白虎潭。○醴泉山,在州西八里,环绕州城,山半有八角井,清甘如醴。又州西北九里有快活山,平地突起,高百余丈。  盘龙山州北四十里。状若盘龙。一名走马山。下有腊鱼堰水。《志》云:州西北十里有回龙冈,自盘龙山南来,或起或伏,至此冈阜高出,遇双河口水,折而西旋,状若回龙云。○七龟山,在州西北二十里。南北两山对峙,延亘十余里,中平坦,有七山罗列前后。又笔架山,在州西二十五里。有三峰峙立,山之阴为卢崩沟。又州西四十里有息台山,在东馆镇之北,亦雄峻。  大旺山州东南五十里。自蟆颐山南趋,或起或伏,至此,峰峦屹立,回拱州城。又连鳌山,在州西南九十里,山势连续,其形如鳌。又石佛山,在州西南二十五里,下有尔家川,地膏腴,宜种植。  ○大江州东六里。自成都府新津县流入彭山县境,其华阳双流之支江,亦流合焉,流经蟆颐山下,山在江之东岸,江流至此,莹若玻璃,因名玻璃江。亦曰蟆颐津。又南流入青神县界。《志》云:州东四里有玉津,即玻璃江渡口也。余详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松江在州城东南。自蜀江分派,西南流绕州城,与醴泉江合,复入蜀江。江中有哭王滩,孟昶降宋入朝,国人哭送之于此,因名。○醴泉江,在州西八里。其上流曰双河,源出蟠龙山,分流自山东者,曰腊鱼堰水,自山西者,曰柏?堰水,至州西北十里而合流,名双河口。又东南流,为醴泉江,绕州城,与松江合入蜀江。  思?江州南五十里。其上流即青衣江也。自丹棱县东南流入州界,过思?乡,至青神县境,下流入蜀江。详见大川青衣水。○金流江,在州西南八十里。源出丹棱县,东南流经州境金流乡,至青神县南而入青衣江,以其峻急难渡亦名难江。又有多棱川在州西南七十里,亦自丹棱县流入,南接青神县界,下流入金流江。环湖在州治西。旧有沼州人为?工梁塞之,宋魏了翁为守,特疏凿之,名曰环湖。又龙潭在州西南十余里。源自笔架山泸崩沟,东流而入醴泉江。又有白龙池,在州西南八十里。四山环绕,中为池,其水久旱不竭,久雨不溢。  蟆颐堰州东七里。唐开元中,益州刺史章仇兼琼开,障蜀江水溉眉山、青神田亩七万二千有奇。宋嘉定间,魏了翁来守是州,又畚武阳石垒堤,其利视昔尤博。  ○鱼耶镇《志》云:在州东两河口,有巡司。又东馆镇在州西七十五里。○眉州驿,在州东七里。水驿也。又州东南三十里有石佛水驿。《志》云:州东玻璃江滨有江都馆,旧名共饮亭,宋邑宰胡文靖建,为迎劳宾客之所。嘉定间,魏了翁来为州,更拓之,改曰江都馆。  彭山县州北四十里。北至成都府双流县九十里。秦置武阳县,属蜀郡。汉属犍为郡。后汉为犍为郡治。晋、宋因之。齐仍属犍为郡。梁改犍为县,置江州。西魏改县曰隆山。后周省州置隆山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陵州。唐初因之。贞观元年,省入通义县。二年复置,属眉州。先天初,改曰彭山县。宋、元因之。洪武九年省,十三年复置。编户五里有奇。县今省。  ○武阳城县东十里。相传蜀国故城也。秦惠王使张仪伐蜀,开明拒战不胜,退走武阳,即此。秦因置武阳县。汉因之。后汉建武十一年,岑彭破公孙述将侯丹于黄石,晨夜兼行二千余里,径拔武阳。是也。晋仍曰武阳县,兼置西江阳郡治此。萧齐因之。萧梁改县曰犍为,因置江州,今亦谓之江州城。周省江阳郡。隋初,省江阳县。又《郡志》:县西北五里有犍为城。汉昭帝时,犍为郡自?道移治武阳。萧齐时,郡还治?道。因名故郡治曰犍为城。或曰,萧梁时,犍为县盖治此。今县唐贞观初所改置。  绵水废县县东南十余里。刘宋置绵水县,属江阳郡。萧齐因之。《志》云:后周改为白水县。隋废。  ○鼎鼻山县东北二里。山形曲如鼎鼻。刘?句曰:西魏改犍为县曰隆山,以界内有鼎鼻山,地形隆起故也。《广记》曰:今县南十余里之打鼻山,乃故鼎鼻山,县东北之鼎鼻山是其支峰耳。《地志》:打鼻山,山形孤起,东临江水。俗云:昔周鼎沦于此,或见其鼻,故名鼎鼻。晋义熙中,刘裕遣朱龄石伐谯纵,纵将谯小苟塞打鼻山以御之,即此。《益州记》:山上有城,亦名鼎鼻。鼎鼻、打鼻音相近也。大江过山下有滩,朱龄石伐蜀时立寨于此。《括地志》:鼎鼻山北有龙洲,东接导江水。○平盖山,在县治北,下临系龙潭。潭在县西北四里,有系龙桥。又金华山,在县东六里。又县东北六里有盘石山。皆近郊之胜也。  彭亡山县东十里。《郡国志》:周末彭祖家于此而亡,因名。后汉岑彭击公孙述,至武阳营所,问山名彭亡而恶之,改曰平无。欲徙,会日暮而止。是夜果为刺客所杀。山亦名彭女山,亦曰平模山,亦曰彭模山。桓温伐李势,至彭模,直指成都,留参军孙盛等守辎重于此。李势将李福等来攻,盛击走之。既而温平蜀,命益州刺史周抚镇彭模。义熙九年,朱龄石伐谯纵,自外水至平模,去成都二百里。纵遣其党侯炜等屯平模,夹岸筑城以拒,龄石攻拔其北城,南城亦溃,遂趣成都。是也。《水经注》:江水自武阳东至彭亡聚,谓之平模水,亦曰外水。彭亡聚,盖在山下。象耳山县东北二十五里。山形耸秀,连峰接岭,南至蟆颐山。下有宝砚、磨针二溪,龙池、蟹泉诸胜。又?居崃山,在县东北十二里,导江水在其南。○天社山,在县北。《华阳国志》:武阳去成都百五十里,渡大江,昔人作大桥,曰汉安桥,广一里半。每夏秋水盛断绝,岁岁修理,百姓苦之。建安二十一年,太守李严乃凿天社山,寻江通车道,省桥梁,吏民悦之。即此。  北平山县西北三十里,上有天柱峰。《志》云:县东北二十五里有石仓,在半山石壁间,岩窦如蜂房,相传窦中尝出米,谓之石仓米洞。  ○大江县东北二里。又成都府之内外江,俱自双流县流入焉,合流而南,亦名武阳江。《志》云:县东北二里有龙爪滩在江中。又有鼓楼滩在县南十余里,江流峻急,声如击鼓,因名。○赤水,在县东北二十八里,自成都府仁寿县流入境,注于大江。汉建安末,黄龙尝见于此。一名黄龙溪。  馨堰县西南二十里。拥江水为六堰开、六水门,灌郡下田。相传亦李冰故址也。后汉初,公孙述僭位,犍为不屈,述攻之。功曹朱遵拒战于六水门,先埋其车轮于桥侧,以示死守。今县北二十里有埋轮桥。  通济堰县西北四十里。有大堰一,小堰十。自成都新津口引渠南下,灌溉彭山、眉山、沿江之田,凡百二十里,计田千六百顷。唐开元中,益州刺史章仇兼琼所开。五代时,张琳复自新津修觉山浚故址,至州西南合于松江,其利尤博。  鱼凫津县东北二里。或曰,即鱼涪津也。《后汉志》:南安县北有鱼涪津,广数百步,临大江。建武十二年,吴汉破公孙述将魏党等于鱼涪津,遂围武阳。晋惠帝永康元年,赵?据益州以叛,遣兵袭杀西夷校尉陈总于南安鱼涪津。旧《志》:津在嘉定州夹江县界。○沙头津,在县北,亦大江津济处也。晋永和三年,桓温自平模直指成都,李势将昝坚与温异道,还自沙头津济。比至,温已军于成都陌,其众遂溃。《志》云:津在县北二十里。  ○武阳驿在县治东。水驿也。隆庆二年,自眉州改今属。或曰,驿旧置于龙爪滩,旁亦名龙爪驿。  丹棱县州西八十里。西南至嘉定州洪雅县六十里,西北至邛州蒲江县百五十里。汉南安县地。后周置齐乐县,属齐通郡。隋开皇中,改曰丹棱县,属嘉州。唐属眉州。宋因之。元省。洪武十三年,复置。今城周不及三里,编户四里。○齐乐城县东北二十里。刘?句曰:萧齐置齐乐郡。今《齐志》不载。《州志》云:齐曰南乐县,后周改为齐乐。亦误。县盖后周时置,本治此,隋唐间迁于今治。  ○赤崖山县北二十里。高耸赤色,如鸟ヵ之状,拱翼县治。又北五里曰簸箕山,山圆而大,以形似名。又三箐山在县东北三十里,接彭山县界。○龙鹄山,在县北十五里,山高耸。宋李焘父子读书于此。一名龙鹤山。  飘然山县西五里,山幽胜。又县东南二十二里有金釜山,下临平羌江。  ○青衣水县东南十七里。一名平羌江。源出雅州芦山县之卢山,经洪雅县北流入县境。又东南流经州南,历青神县东而入嘉定州夹江县界。○雍泔水,在县南二十里,下流合青衣水。《州志》:蛮语药曰雍,浆曰泔,是水可以愈疾而甘美如浆也。又夷郎川,在县东二十里,土地平旷,宜耕稼。本名夷朗,讹为夷郎。  ○栅头镇县南四十里。镇有九龙洞,其中幽胜,上有峰峦。《志》云:镇当嘉、眉、雅往来之冲,人物阜繁,商旅辏集,甲于西南。  青神县州南八十里。西南至嘉定州夹江县六十里,东至成都府井研县百里。汉南安县地。西魏置青衣县,盖取蚕丛氏青衣以劝农桑为名。后周为青神县,并置青神郡。隋初罢郡,以县属嘉州。唐属眉州。宋、元因之。明洪武九年省,十三年复置。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四里。县今省。  ○青衣城在县东南。刘?句曰:青神县临青衣江,魏因以青衣名县。本治思?水口,唐武德八年,移于今治。《州志》:梁青州城在今县南五里,后周改为青神郡。误。  ○熊耳山县治西。《蜀志》:望帝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水经注》:江水又东南径南安县西,有熊耳峡,连山竞险,接岭争高。河平中,山崩地震,江水逆流,悬?既有滩,名垒坻。亦曰盐?既,李冰所平也。《华阳国志》:青衣有沫水,触山胁为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患之。李冰发卒凿平溷崖,通正水道。《汉书·沟洫志》:李冰凿离卷七十二 四川七  ◇嘉定州东至成都府内江县三百六十里,东南至叙州府四百五十里,西至雅州二百三十里,北至眉州百七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三百六十里,至南京六千七百七十里,至京师九千八百四十五里。《禹贡》梁州地。汉为犍为郡地。后汉因之。晋仍属犍为郡。宋、齐因之。梁属齐通郡。后周析置平羌郡。隋开皇初,郡废,属嘉州时州治广通县。广通,今眉州治也。或曰,隋移嘉州治此。大业二年,又改眉州。大业二年,改置眉山郡于此。唐复为嘉州。天宝曰犍为郡。乾元初,仍曰嘉州《旧唐书》:是年剑南节度使卢元裕请升州为中都督府,寻罢。宋因之亦曰犍为郡。庆元二年,升嘉定府以宁宗潜邸也。开禧初,又赐军号曰嘉庆节度。元曰嘉定府路。明洪武四年,复为嘉定府。九年,降为州,以州治龙游县省入编户十里,直隶布政司,领县六。今仍曰嘉定州。州倚三峨而带二江唐杜佑曰:州在大江、青衣二水之会。宋鲜于绘曰:州背负三峨,襟带二江,山川之胜,为蜀冠冕,且北去成都不过五驿,东指江阳,易于一苇,从来繇外水而指成都、犍为、武阳,其必争之道也。宋牟子才言,嘉定为镇西之根本,以州据黎、雅上游也。然津途便利,密迩叙、泸,讵非成都之噤吭乎?  ○龙游废县今州治。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后周置峨眉县,平羌郡治焉。隋初郡废,县属嘉州。开皇九年,改县曰青衣。平陈日,有龙见水中,随军而进,十年,因改曰龙游。大业初,为眉山郡治。唐为嘉州治。宋因之。宣和初,改曰嘉祥县,寻复故。明初省。《城邑考》:州城,宋开禧中故址,西北依山,东南临江,江水啮城,城辄坏。明正统中,障以木栅。成化中,复捍以石堤。正德中,于城东南两面掘地?石,深厚皆八尺余,高倍之,复编柏为栅以附石,始称坚完。嘉靖二年,复改筑西北一隅,又于水城增崇雉堞。自是皆以时修葺。城周十二里有奇。平羌废县州北四十里。后周置平羌县,属平羌郡。《志》云:本汉时平羌戍也。后周保定间,因故址置县。隋因之,属嘉州。大业初,属眉山郡。唐仍属嘉州。宋初因之。熙宁五年,废为平羌镇,属龙游县。《一统志》:平羌故城在州南十八里。似误。○废丰远监,在州界。《宋志》嘉州有丰远监,掌铸铁钱。元废。  ○九顶山州治东一里隔江。山有九峰,曰凤集、曰栖鸾、曰灵宝、曰就日、曰丹霞、曰祝融、曰拥翠、曰望云、曰兑说。山下有凌云寺,唐开元间,僧海通者,于渎江、沫水、蒙水之会,悍流怒浪之滨,凿山为弥勒大像,高三百六十尺,建七层阁覆之。咸通十年,南诏蛮陷犍为,掠陵、荣二州,既而大集于凌云寺,与嘉州对岸。州刺史杨?等勒兵拒之,蛮潜遣奇兵自东津济,夹击官军,官军溃,遂陷嘉州。《志》云:寺在州城东南。又乌尤山,在九顶山之东。旧名乌牛,突出水中,作犀牛状。黄庭坚改为乌尤,亦名乌龙山,俗仍呼为乌牛山。明初,明玉珍据重庆,元将完者都将攻之,屯嘉定之大佛寺,明玉珍遣兵劫乌牛山寨,捣嘉定,是也。大佛寺,见犍为县山之左。又有马鞍山,《唐志》:嘉州有二十四镇兵,一曰马鞍镇,盖置于此。一云在州南八里。又有圣冈山,在州治东南,山冈与凌云寺相连,因名。一名东山。  高标山州治西半里。一名高望山。巍然高峙,万象在前,旧有层楼,江山千里,一目可尽。其相接者有杨雄山,有洞深邃,相传子云所居。《志》云:在治西一里。又城西门外有古像山,有石镌佛像,如凌云大佛而略小。俗云,初作此为式也。又茶山,在州西二里,产茶。三龟山州治东。以形似名。中间一峰,循其趾而上,弯环有九洞。宋德?初,元将汪德臣攻嘉定,守将昝万寿战败,籍境内三龟、九顶、紫云诸城以降,即此。紫云城见犍为县。又州治南有洛都山,俗名龟子山。郭璞所云将州对洛都者也。  青衣山在州东南大江中。屹然迥绝,崖壁苍峭,周广七里,长波四匝。又九龙山,在州东二里,俯临大江。○锦江山,在州北四十里,大江自成都环流至此,登山下瞰,萦绕如带。又白崖山,在州北八十里,山有清风、白云、朝霞三洞,称佳胜。  ○大江在州城东,俗名通江。自眉州流入界,又南经乌尤山下,为三江会流处。中有洲,曰黑水尾,旧为茶商批验之所。又东南流入犍为县界。《志》云:大江经州东,青水、沫水从西南来注之,谓之合水。晋永和三年,桓温讨李势,循外水西上,势遣李福拒温,自山阳趋合水。山阳,峨眉山阳也。又唐咸通十年,南诏陷犍为,薄嘉州,刺史杨?与蛮夹江而军,蛮阴自上游济,背击王师,?走。嘉州陷,江盖州之襟要也。余详大川岷江及川渎异同。  阳江州西南九十里,亦曰阳山江。阳,一作羊。即大渡河也。源出雅州羌界,下流自越?卫境流入州界,径峨眉县南,至州西,又东径州城南入大江。《通典》谓之青衣江,以与青衣水合流也。或谓之峨水,以峨眉山水流入也。自蜀以西之水,交会于此。详见大川大渡河。  青衣江州西十五里。其上流自青神县流入夹江县界,至此会于阳江,而东入大江。《图经》:青衣、沫水合流处,有观音滩,自滩而上,曰鱼村、曰浮桥口,路出雅州之道也。《郡志》:州境有渎江,发源成都府温江县,径双流县界,又径眉州丹棱县、青神县,入州境,至州城东而入大江。盖即青衣水讹为渎江耳。详见大川青衣水。  泥溪河州东北五里。源出平羌县山谷中,每岁泛涨,水色甚浑,泥凝于岸,因曰泥溪。西南流会于大江。又临江溪在州西二十里,源出三峨山,流合青衣江而入大江。《志》云:州治北有竹公溪,又平羌县界有三溪,今皆湮。○明月湖,旧在州治南,今为平陆。又西湖,在城西,方广十里。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