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何以发明于南方而不是发明于北方?须知南 朝能文之士,每人至少可说两种语言,一为洛阳语,一 为吴语,对声音的高下重迚能眵辨别。而"燕、赵则多 重浊,秦、陇则去声为人,梁、益则平声似去",《切韵 ,序;都不可能成为四声的发明地。故发明四声,舍 南方莫属。四声何以发明于南齐永明之世?按四声的发明是 善声沙门与审音文士合作的结果。释慧皎《髙僧传》所载善声沙门居住的地点及活动的时代值得密切注意。 列举如下-《高僧传》一五《支昙籥传》云-"支昙街,本月支人,离居建康。少出家,息吴虎氐 山。晋孝武帝初敕请出都,止建初寺。孝武从受五戒,敬 以师礼。箱特集妙声,善于转读。(同书同卷论云:"天竺 方俗,凡是歉咏法言,皆称为观。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 转渎,砍赞则号为梵呗。"转读,不备管弦而有声律。〉尝 梦天抻授其声法,觉因裁制新声。"又《释法平传》云:"释法平姓康,康居人,寓居建康。与弟法等俱出家, 止白马寺,为昙銜弟子,共传师业。吶韵淸雅,韵转无方。 兄弟并以元嘉末卒。"又《释僧饶传》云:"释懵饶,建康人。出家,止白马寺。偏以音声著称, 擅名宋孝武帝之世。响调优游,和雅哀亮,与道综齐肩。 宋大明二年卒,春秋八十六。同寺复有超慧、明慧,少俱 为梵呗,长斋时转读,亦有名当世。"又《释道慧传》云-"释道慧姓张,寻阳柴桑人,止庐山寺。特察自然之声,偏好转读。后出都,止安乐寺。转读之名大盛京邑。宋 大明二年卒,春秋五十有一。"又《释智宗传》云:"释智宗姓周,建康人。出家,止谢寺。尤长转读。大 明三年卒,年三十一。时有慧宝、道铨,虽非同时,作法相 似。甚丰声而高调,制用无取焉。宋明勿赏道铨,讥者頃 逢时也。"又《释昙迁传》云:"释昙迁姓支,本月支人,寓居建康。巧于转读,有无 穷声韵。彭城王义康、范晔、王昙首并皆游狎。及范哗被 诛,门有十二丧,无敢送者,迁抽货衣物,悉营葬送。孝武闻而叹赏,谮徐爱曰:'卿著《宋书》,勿遗此士。'齐建元 四年卒,年九十九。时有道场寺释法畅、瓦官寺释道琰并富声哀捥,虽不竞迁等,抻亦次之。" 又《释昙智传》云-"释昙智姓王,建康人。出家,止东安寺。既有高亮之 声,雅好转渎。宋孝武、萧思话、王僧虔等并深加识重。齐 永明五年卒于吴国,年七十九。"又《释僧辩传》云:"释僧辩姓吴,建康人。出家,止安乐寺。少好读经, 受业于迁、畅二师。初虽祖述其风,晚更措意斟酌,哀婉 折衷,独歩齐初,声奚天下,远近知名,后来学者奠不宗 事。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梦于佛前咏《维摩》一契,便觉韵声流好,有工恒。明旦即集京师善声沙门龙光、普知、新安、道兴、多宝、慧忍、天保、超胜及 偺辩等,集第作声。辩传古《维摩》一契,《瑞应》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辩以齐永明十一年卒。"此传所记齐武帝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竟陵王萧 子良大集善声沙门于鸡笼山邸,造经呗新声一事,是 当时考文审音的一件大事。可参阅《南齐书》四〇《武 十七王传,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又《释昙凭传》云:"释昙凭姓杨,犍为南安人。少游京節,学转读。止白 马寺。音调甚工,而时人未之推也。于是专精篾矩,更加 研习,晚遂出群,翁然改观。"又《释薏忍传》云:"释意忍姓费,建康人。少出家,住北多宝寺。无余行解,止是爱好音声。初受业于安乐辩公,备得其法,而哀 婉细妙,特欲过之。齐文宣感梦之后,集诸经师,乃共忍 斟酌旧声,诠品新异。制《瑞应》四十二契。忍所得最为长 妙。于是令慧微、僧业、僧尚、超明、僧期、超猷、惹旭、法 昙、慧满、僧胤、慧篆、法慈等四十余人皆就忍受学,遂传 法于今。忍以隆昌元年卒,年四十余。""(释法邻。释昙辩。释昙念。释昙干。释昙进。释 慧超。释道首。释昙调)凡此诸人并齐代知名。其浙左、 江西、荊陕、唐蜀亦颇有转读。然止是当时咏歌,乃无高 韵,故不足而传也。"上录《高僧传》所载善声沙门,几乎全部都是居住 在建康的西域胡人,或建康的土著。住在建康的胡人 依其本来娴习的声调,转读佛经,建康土著的僧徒受 此特殊环境熏习,天赋优厚的变成善声沙门,与今日 中国都邑之商港的居民善唱基督教祀天赞主之軟,理 无二致。又根据《高僧传》所记善声沙门的生卒年月推算,建康经呗之盛,实始于南朝刘宋的中期,而极于萧 齐的初年。在此期间,建康审音文士所受的影响之大, 可以想见。若再取旧史及他书以为参证,则知四声说 成立于永明之世,并非出于偶然。僧祐《出三藏记集》一二《齐竟陵文宣王法集,目 录》内载:"《与何祭酒赞法滋味》一卷。《赞梵坝偈文》一卷。 《梵呗序》一卷。《转读法并释滞》一卷。"又《齐竟陵王世子抚军巴陵王法集,目录》内载"《经声赋》。,'《南齐书》四〇《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南史》四四同) 云;"移居鸡笼山西邸,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 例,为《四部要略》千卷。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造经呗新 声。(萧子良所造新声为转读之声,非梵呗之声》道俗之 盛,江左未有也。"《梁书》一《武帝纪》(《南史》六同)云:"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眺、王 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埵等并游焉,号曰'八友'。"(参阅《梁书》一三、《南史》五七《沈约传》)按齐竞陵王萧子良鸡笼西邸既是审音文士抄撰的学 府,又是善声沙门结集的道场。其于文士与沙门之间 所起的沟通作用,不可忽视。《南齐书》二〇《文惠太子传》(《南史》四四同)云:"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同书四一《周顒传》略云-"建元初,为山阴令。还为文惠太子中军录事参军, 随府转征北。颗音辞辩丽,出言不穷,宫商朱紫,发口成句。泛涉百家,长于怫理。著《三宗论》。?《南史》三四《周颗传》云:"转国子博士,兼著作。太学诸生慕其风,争事华辩。 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后卒于官。子舍。舍善诵诗书,音韵演辩。"《梁书》一三《沈约传》(《南史》五七同)云:"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 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人神之作。"《南史》四八《陆厥传》(参阅《南齐书》五二《陆厥传》〉 略云:"(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珊王 瞅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颗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 将平、上、去、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 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擻不同,不可增 减。世呼为'永明体'。时有王斌者,不知何许人。著《四 声论》行于时。斌初为道人,博涉经籍,雅有才辩,善属 文,能唱导。"《梁书》四九《庾肩吾传》(《南史》五〇同)云:"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眯、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 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向丽靡,复逾于往时。"上引《四声切韵》的作者周顒,为好佛的齐文惠太子萧 长懋的掾属。《四声谱》的作者沈约,为齐竟陵王萧子 良西邸的宾僚,且是"竟陵八友"之一。《四声论》的作者王斌与沈约同时,"初为道人",即为佛徒。周顒"音辞辨丽,出言不穷,宫商朱紫,发口成句":其子周舍"善诵诗书,音韵清辩",均为四声转读的问题。永明新体的词人已将四声用到文章中去。之所以称为新体,也就是"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在永明体词人中,谢、王融亦属于"竟陵八友"之列。这些人都在佛化 文学环境陶冶之中,都熟知转读佛经的三声。我国声韵学中的四声发明于此时,并在此时运用,是自然之理,或者说是文学潮流到这个时候,必然要推出的东西。总之,四声与经声的关系,迄今千四百余年,尚未 有人略能言及。故司马光《资治通鉴》一三六于永明二 年记竟陵王萧子良招致名僧,讲论佛法事,全袭用《南 齐书》、《南史》旧文,而刪去"造经呗新声"之语。谢氏 《小学考》二九录《南史,陆厥传》亦不载王斌附传。这 都是"不了此处"。兹特为发其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