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都敬了,还打什么? 之后晋楚两军基本上就跟演京戏一样了。 栾针的这杯酒,到底是真的卖弄风度,还是要瓦解敌人斗志呢? 晋国人,有的时候真的说不清。 总之,楚军的左右两军很休闲。 可是,中军就惨大了。 晋军排山倒海一般压了过来,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就算楚军中军都是精锐,可是人家晋军也都是精锐啊。 如果说左右两军打得是友谊赛,中军绝对是淘汰赛了。 楚共王见到形势不妙,坚持不退,拼命擂鼓。要说起来,春秋时期的国君不仅常常亲自上阵,而且常常冲锋在前,而楚国国君尤其神勇。 在楚共王的带领下,楚军中军士气大振,竟然抵挡住了晋军的攻击,尽管非常吃力。 魏锜是一员猛将,也是冲锋在前,他猛地看见楚庄王亲自擂鼓,突然想起自己的梦来,于是抽出一支箭,瞄准了楚共王。 楚共王正在擂鼓,一抬头,发现一支箭正向自己飞来,想要躲,已经来不及了,之后就觉得眼前一黑,右眼就什么也看不到了。 魏锜的箭准准地射进了楚共王的眼睛,好在距离过长力量不大,否则当场就会要命。 楚共王大叫一声,一把把箭从眼睛里拔了出来,箭头带着自己的眼珠。见到大王受伤,卫士们急忙上来搀扶。楚共王忍着痛,大叫:“养由基,养由基。” 养由基就在旁边,急忙过来。 “给你两支箭,替我杀了射我的人。”共王急了。 把箭给了养由基,共王掉转车头,到后面包扎伤口。 战前,养由基的箭都被共王没收了,因此这段时间真是干着急使不上劲,如今拿到了两支箭,急忙忙要找射伤共王的人。 “谁射的?是谁?”养由基问身边的士兵,可是兵荒马乱的,谁注意了?没人知道。 养由基正在着急,那一边目标自动出现了。 “我射中了,我射中了楚王,哈哈哈哈。”魏锜手舞足蹈,大声喊叫,他生怕大家不知道。他很高兴,他好像已经看见卿的宝座在向自己招手。 可是他显然忘了,楚国还有一个叫养由基的。 慢镜头开始了。 养由基的箭搭上了弓,拉开弓,松手,箭慢慢地飘了出去,笔直地向前飞,箭尾的羽毛在颤动。终于,箭飞到了目的地,“噗”一声,一个脖子被刺穿。 喊叫声戛然而止,脖子弯了下来,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脸。啊,原来是魏锜。 魏锜趴在了自己的箭囊上,一动不动。 他终于还是没有能够当上卿,尽管他离卿已经无限的近。不过,能死在养由基的箭下,那绝对是个勇士的光荣。就像养由基,他最终也死在敌人的箭下,那是天下第一神射手最伟大的归宿。 养由基追上了楚共王,把剩下的一支箭还给了共王。 共王用一只眼看看他,因为他只剩下了一只眼。 “你的箭还给你。”共王收下了自己的箭,然后把养由基的箭囊递给了他。 从那以后,养由基得了一个“养一箭”的绰号。 【放生】 共王受伤,楚军终于抵挡不住了。 楚军中军崩了,但是并没有溃,而是一边抵抗一边后撤,这就是楚军,决不逃命的楚军。 晋军精锐已经突入楚军的阵地,一个身穿红色盔甲的晋军将军十分扎眼,这个人非常勇猛,突在最前。 楚共王一步步后撤,而红甲将军率领着一队晋军精锐已经冲倒了眼前。共王的亲兵们紧张起来,他们知道晋国人喜欢擒贼先擒王的打法,共王已经非常危险。 然而,令楚国人吃惊的是,当红甲将军冲近的时候,他一定会跳下车,脱下头盔。这样反复三次,共王终于看出名堂来了,于是他取下自己的弓,派工尹襄给红甲将军送过去:“这个红甲将军看见我就下车,一定是个君子,把这个送给他,看看他是不是受伤了。” 工尹襄把弓拿去送给了红甲将军,并且转达了共王的问候,红甲将军怎么说?这么说:“托大王的威灵,外臣能够随国君作战。对大王的问候我不敢当。我并没有受伤,多谢大王的关心。军务在身,请使者转达我的敬意。”说完,红甲将军对着使者肃拜三次。 太有风度了,实在是太有风度了,风度好得简直令人嫉妒。 谁啊?郤至。 “哼。”远远地,有人冷笑了一声。 楚军还在拼命抵抗,郑国军队则早早崩溃掉了。 韩厥还是那么勇猛,他知道什么地方该出头,什么地方该掩盖锋芒。韩厥率领的兵力恰好对着郑军,于是一通冲锋,把郑军打得丢盔弃甲,郑成公没命一般狂逃。 大概是觉得跑得太快没面子,或者到时候不好交代,郑成公命令御者放慢逃命的速度。 “将军,郑侯慢下来了,一定是他跑不动了,围上去活捉他吧。”韩厥的车右提出建议。 “算了,记得当年非要捉齐侯,结果弄得大家灰头土脸。算了,别捉人家国君了,得罪一个国家的人可不是好事。”韩厥多聪明的人,他才不会再干这样的蠢事。 于是,韩厥的部队停止追击了。 随后,郤至的也追了上来,并且超过了韩厥的部队。 “前面是郑侯,抓住他吧。”郤至的车右也这样建议。 “算了,捉住国君是不吉利的。”郤至也拒绝了,于是,郤至的部队也停止了追击。 “哼。”远处,一个人冷笑了一声。 要不是养由基和潘党的神箭让晋军心存忌惮,楚军的大败基本上就无法避免。还好,尽管损失不小,楚军并没有崩溃。 到了天快黑的时候,晋楚两军都收兵回营了。 计点损失,楚军这边左右两军损失很小,中军伤亡被俘约计两千多人,其中,共王的弟弟公子筏被晋军活捉,而郑军全部溃散。 晋军方面,伤亡千余人,基本没有人被俘,大将魏锜战死。 总体来说,是晋军小胜的局面。 【子反死了】 强国之间的战争,实力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哪一边取胜的决心更大。 “大王,是打?还是撤?”子反请示共王。 “打。”楚共王没有犹豫,尽管受了伤,他也不肯逃跑。 于是,子反下令,三军整顿车甲,准备明天再战。 楚国人要继续打下去的消息传到了晋军这里,晋国人真是有点害怕了,楚王都瞎了一只眼还要打,那就是只要不死就要跟你拼到底啊。面对这样的对手,谁不怕? 晋国人没有打还是撤的选择,他们没有理由不打下去。可是,他们还是盼望楚国人自己撤退,免得两败俱伤。 “这样,我们也作出要歼灭他们的姿态,他们一定害怕。”苗贲皇提出建议,他知道楚国人这时候在想什么。 你横,我比你还横。 苗贲皇传达晋厉公的命令:“全体修缮兵器战车,晚上好好休息,明天一早攻击楚军,活捉楚共王。” 发布命令之后,苗贲皇悄悄地命令晋军放松对俘虏的看管。果然,有几个俘虏趁机逃跑了。 逃跑的俘虏回到楚军大营,立即被带去见楚共王,因为共王想知道对方的动作。 “大王,晋国人明早就要来攻击我们,还说不捉住您就不收兵。”逃回来的俘虏汇报。 楚共王心里打鼓了,要是晋国人铁了心跟楚国干到底,还真的麻烦。不说别的,就说自己这眼睛,虽说不致命,但再这么熬下去,发炎化脓要命那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快请子反。”共王要跟子反商量一下。 为什么请子反不请子重?因为共王喜欢子反,不喜欢子重。所以子反作为司马反而指挥中军,子重作为令尹只能率领上军。 没过多久,派去请子反的人回报:“报告大王,子反将军喝得大醉,正睡着呢。” 共王皱了皱眉头,他并没有太生气。因为要战斗的话需要有人出谋划策,要逃跑的话并不需要,只要一个字:快。 “看来老天是要楚国失败啊。通知三军立即收拾行囊,轻装撤退,快。”共王没有犹豫,子反来不来都会这样决断。 《左传》:乃宵遁。 楚军连夜后撤,想想看,当晚也就是一个小月牙,黑灯瞎火,走得辛苦。 子反到天亮才醒过来。 “啊,该战斗了。”子反从床上滚了下来,站起身,就要冲出帐篷。 “将军,咱们已经撤到瑕了。”谷阳说,谷阳是子反的仆人,一个宦官,一直跟着子反,是子反最信任的人。 “撤了?我怎么不知道?难道,我睡了一晚上?你昨晚给我喝的是酒?”子反大吃一惊,一连串的问题问出来。 原来,昨晚子反下了准备战斗的命令之后回到帐篷,谷阳献上了一壶水。子反喝了一口,说:“这是酒啊。” “不是酒,是水,不过喝起来有点像酒。”谷阳挺会说话,不过他也是好心,想让子反喝一点谁个好觉。 “不是酒?”子反犹豫了一下,他知道那是酒,可是又宁愿相信谷阳说的不是酒,最终,他咕噜咕噜一口气把一壶酒喝了个精光。 好酒,真是好酒。喝完之后,子反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那,大王来找过我吗?”子反问。 “撤军之前来找过,没叫醒你。”谷阳不敢撒谎。 “唉。”子反叹了一口气,阵前醉酒,那可是死罪。子反抽出刀来,自言自语:“我是中军主将,这一仗就是败在了中军。就算不醉,我也该死了。” 子反举起刀来,就要自杀。 正在这个时候,楚共王派人来了。 “大王有令,本次出征,是大王亲自坐阵,失利的责任大王承担,与子反将军无关。”原来,楚共王是生怕子反想不开,派人来特赦他。 “不,如果大王让我死,那是我的光荣。我的部队最先败退的,责任当然是我的。”子反不是一个不敢承担责任的人。 共王的使者走了,子反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共王对自己这样宽容,实在令自己惭愧。即便共王不追究自己,自己就不该自觉一点吗? 就在子反进行激烈思想斗争的时候,子重派人来了。来干什么? “子重将军让我给你带话,当初成得臣的故事你应该知道吧?何去何从,自己看着办吧。”得,子重的话等于让子反自杀。 “唉。”子反又叹了一口气,他决定自杀,因为他感到惭愧。 刀起,刀落,血溅当场。 共王的亲叔叔就这样自杀了,楚国人以刚烈著称,就是指子反这样的人。 子反倒下的时候,共王的第二个特使又来了,因为共王担心子反想不开,再次来赦免子反。 可惜,晚了。 【战争总结】 来总结一下鄢陵之战。 首先,这是一次晋楚双方都尽了全力的战争。 晋国出动了晋厉公、七个卿和四军;楚国出动了楚共王、子重子反和三军。双方作战地鄢陵在荥阳以南,说明晋军是跨过荥阳,主动寻找楚军作战,而楚军也是同样的想法。 其次,这次战争双方都没有表现出很高的战略战术素养,没有出现狐偃、先轸和楚庄王这样出色的战略战术家。因此,这场战争注定不会成为经典战例。 第三,双方阵容中的叛徒都很出彩,基本上,他们都能看到双方的优劣长短,应该说,不论是苗贲皇还是伯州犁,都是精英,而把这样的精英给了对方,绝对是各自国家的损失。 第四,双方都有各自表现出色的人物。晋国这边,郤至风头出足,不仅晋军的整个战术部署和打法都是他的意图,他本人还弄了一身红甲,像个明星一样前冲后突。不仅像明星,郤至还卖弄了风度,连楚共王都赞扬他。而楚国这边的头号明星无疑是养由基,往常人们称他养叔,这一战下来,得了个绰号“养一箭”,端的是楚国人爱晋国人怕,扬名立万,成为中国历史第一神箭。要是放在现在,奥运会射箭金牌别人就根本不要想了,连靶子都给你射穿。 第五,双方的内部矛盾在战争期间被压制。楚国方面,子重和子反是仇人,但是楚共王在,子重子反没有发生正面冲突。晋国方面,尽管栾书、士燮和三郤之间意见并不统一,但是晋厉公在,内部矛盾也没有爆发。设想一下,如果楚军没有共王而晋军没有厉公,这次战争会乱到什么程度? 但是,战争期间没有爆发的内部矛盾在战争结束后立即爆发,子重借题发挥,逼死了子反。那么,晋国这边呢? 第六,晋楚两军实际上实力相当,正面作战的情况下,也就是大打小输赢,谁也没有把握战胜对手。 我们还是先把这次战争的结尾交代一下。 晋军在第二天早上发现楚军已经撤了,于是皆大欢喜。因为楚军撤得匆忙,辎重粮食等等都来不及带走,晋军就在楚军大营足足吃了三天。 楚军撤走之后的第二天,齐军、卫军、宋军、鲁军都到了,晋厉公一看,好嘛,仗打完了,你们也来了。 不过,鲁军最终没有能够与晋军会合,因为鲁国权臣宣伯暗中派人对郤犨说鲁成公是故意磨蹭,等到晋楚两军决战之后再看风使舵的。其实呢,明摆着个个诸侯都这样的,不过郤犨收了宣伯的贿赂,因此拒绝鲁军前来会合。 “这帮狗日的来锦上添花来了,不能便宜他们。”晋厉公下令晋国军队凯旋回国,留下随后赶来的下军佐荀罂统帅诸侯军队攻打郑国。 联军的实力实在太差,也许他们也觉得很无聊,也许他们觉得晋国人派个下军佐来领导自己太没面子,要知道齐国和卫国都是国君带队,宋国是华元领军,结果要在你晋国老六的领导下打仗,心情怎么会爽? 总之,联军的军事行动很不成功,打郑国打不动,于是屁股一歪,打到陈国去了。打了一通陈国没什么成果,屁股再歪一歪,转蔡国去了。在蔡国转了一圈,屁股再歪一歪,又来到了郑国颍上。 郑国的子罕看透了联军这点把戏,他们并不想打仗,可是又不敢就这么回去,因此四处转悠。 “转,转你们个头啊。”子罕也没客气,率领郑军精锐半夜袭击了联军,结果打得联军抱头鼠窜。得,这回也不用不好意思了,联军直接跑回国了。 鲁成公原本还有些忐忑不安,听说联军被郑国打得丢盔弃甲,不禁暗自庆幸。 【士燮父子】 对外战争获胜了,内部的斗争就会更加激烈。 “主公,您这么年轻,而我们都没有什么才能,我们为什么获得这么大的胜利呢?主公一定要戒骄戒躁啊。《周书》说了:天命不会一成不变。也就是说只有有德的人才能享受天命。”晋军回国的时候,士燮对晋厉公这样说。 晋厉公瞥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栾书也瞥了他一眼。 三郤瞥了他三眼。 就连士匄也瞥了父亲一眼。 士燮暗暗地叹了一口气,不再说话了。 从晋文公称霸开始到现在,晋国的强势人物按照顺序分别是:狐偃、先轸、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 同样按照这个顺序,狐家首先从晋国逃亡,在晋国政坛消失;随后,先家惨遭灭门;再随后,赵家惨遭灭门。按照这个顺序,下一个难道就是郤家? 如果这是一个诅咒,上面的七家是不是都无法逃避? 晋国的卿,没有一个死在楚国人的车前,却纷纷倒在晋国人的刀下。什么是权力斗争?这就是权力斗争。 权力斗争,远比战争要残酷得多。 权力斗争,就是一场永不结束的战争。 (第三部完) 第四部 天下大乱 序 历史与现实惊人地相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回顾历史。 晋国和楚国两个超级大国形成的两极世界,与20世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称霸世界何其相似。 超级大国之间,是尽量避免直接对抗的。在这一点上,晋楚与美苏是同样的思维方式。因为他们知道,直接对抗的最终结局就是两败俱伤。于是,他们开始疯狂的军备竞赛,尽管这同样是两败俱伤。 在疯狂的军备竞赛中,美国拖垮了苏联,就如晋国拖垮了楚国。 然而,世界上除了超级大国,还有大国、中等国家和小国,他们的存在就像森林中的飞禽走兽一样,尽管他们不能称雄于世界,却有他们存在下去的合理性。同样,他们需要各种生存技巧生存下去。 看上去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 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郑国看上去就像在老虎的嘴边游走,可是他们总是安然无恙,不是因为他们讨人喜欢,而是因为他们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缓冲地带,既然超级大国不愿意直接面对,那么这个缓冲地带就有存在下去的理由了。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生存技巧。在生存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之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选择。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齐国、鲁国、宋国、卫国、郑国等国家在大国夹缝中以不同的方式生存。也正因为如此,春秋才变得精彩纷呈,而不是千人一面。 而现代世界,也正是如此。 如果我们把美国看做晋国,把苏联看做楚国,把法国看做宋国……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会发现现实世界其实并不陌生,我们的祖先早已经演练过了。 和平,是一个梦想,一个听上去很不错的梦想。 如果梦想永远是梦想,那么明天就永远值得期待。 可是,当梦想成真,也许我们就会发现这只是一个噩梦的开始。 关于和平,祖先给过我们最睿智的教导。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司城子罕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战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必要条件,和平可以去争取,但是永远不要争取到。 和平只是一个传说。 对于小国来说,和平就是麻醉剂。没有了战争的威胁,人们就会麻痹和耽于享受,于是灭顶之灾随时来到。 而对于大国呢? 腐败同样是一个现实的话题,不要以为祖先们就冰清玉洁。人类是有欲望的,人类的欲望是无边的。所以,腐败早已经滋生。而和平,又是大国腐败的催化剂。 晋国的腐败源于缺乏监督,内阁制的实行削弱了国君的权力,于是内阁的腐败成为无人监督的腐败,因为这个国家不是他们的,他们要做的是掏空这个国家。 楚国的腐败同样源于缺乏监督,君主独裁的楚国并不是没有人监督,但是,靠楚王一个人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楚国有过多次廉政风暴,包括两位总理(令尹)和一位国防部副部长(右司马)都曾经死在廉政风暴的鬼头刀下。但是,又能怎样呢?楚国的腐败之风依然愈演愈烈。 世界和平,在宋国人的斡旋下终于来到。但是,和平将带来什么? 第一二一章 栾书的圈套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斗争史,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主要的是与人斗,其乐无穷。 大国有斗争,小国同样有斗争。 从斗争的角度说,国无大小。 从权力斗争的角度说,古今中外,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生命不息,斗争不止。 胜利总是令人兴奋吗?答案是否定的。 战胜了楚国人的晋国人就并不兴奋,除了三郤,其他的人似乎个个忧心忡忡,心事满腹。从鄢陵回新绛的路上,晋军将领们一个个阴沉着脸,好像不是打了胜仗,而是大败而归。 战争有结束的时候,可是斗争,永远没有尽头。 【凯旋】 鄢陵之战获得胜利,晋军随后凯旋。在凯旋之前,郤至曾经提出一个建议:在鄢陵建造京观,然后邀请周王前来,在这里与诸侯结盟,重温当年晋文公的霸业。 对于这个建议,晋厉公是有兴趣的。可是,大家都没有兴趣。 “主公,当初晋文公战胜了楚国人,并没有建造京观;后来我们被楚庄王击败,楚国人也并没有建京观。以主公您的德行,无法与晋文公和楚庄王相比,而我们的能力,与狐偃先轸们相比又差了很远,我们不过是侥幸取胜,怎么能建京观呢?”士燮还是反对,不过这一次,他并没有全盘否定,而是只反对建京观。 郤至瞪了他一眼,刚要说话,被栾书摆摆手,示意他听自己说。 “主公,士大夫的话有道理。楚庄王曾经说过止戈为武,当初战胜了我们也并没有赶尽杀绝。其实,晋楚两国实力相当,谁也不能击垮谁。既然如此,我们已经击败了对方,就已经够了,何必要增加仇恨呢?再说,现在已经是晚夏,麦子等着收呢,还是回去收麦子是正事,就别在这里折腾了。”栾书不仅反对建京观,也反对在这里召开联合国大会。 郤至一听,非常的不高兴,心中暗想:“嫉妒,赤裸裸的嫉妒,不就是怕我的功劳太大吗?” 虽然心里这样想,嘴上不能这样说。 “主公,元帅说得虽然有礼,可是,这正是建立霸业的好机会,就这么放弃,不是太可惜了?”郤至说,他还要坚持。 晋厉公有些犹豫,他看看大家,说:“各位,你们什么看法?” 于是,大家开始发言,都是反对的声音,就连郤犨和郤锜,也都哼哼唧唧,不肯明确表达支持郤至。没办法,大家都想回家了。 “好,撤军。”晋厉公下了命令。 晋军凯旋,回到了新绛。 首先进城的是开路将军郤至,只见他身穿红色铠甲,头顶红盔,脚踏红靴,就连马的缰绳也是红色的。 “红甲将军来了。”早就在城门外迎接晋军的百姓们激动地高呼。 欢声雷动,郤至面带胜利的微笑,向大家挥挥手。于是,招来又一波欢呼。 大军随后渐次进城,栾书、韩厥等人混杂在大军之中,面色十分严肃,对百姓们的欢呼置若罔闻。 当大军只剩下一个小尾巴在城外的时候,迎接的百姓们也已经散得差不多了,人们都回匆匆到家里,杀鸡宰羊,准备为自己的亲人接风洗尘。 最后一乘战车进城了。 “爹,去哪里?”御者问。 “回家。”射者位置上的人说。 “回家?回家干什么?” “干什么?吃饭,睡觉。” “睡觉?爹,要不要请些亲戚朋友来庆祝平安回来?” “庆祝个屁。” 车拐了个弯,穿过几条小巷,停了下来。他们到家了。 这两个人是谁?士燮父子。 整个晋国都在流传红甲将军郤至的英雄事迹,他不仅为晋军的胜利出谋划策,而且英勇作战,险些活捉楚王。 国家英雄,绝对的国家英雄。要是那时候就有英模事迹报告团的话,郤至至少要连讲八十场。 作为晋国的特使,郤至前往洛邑向周王室献上战胜楚国的战利品和战俘。在伟大首都,郤至得意洋洋,目中无人,拼命鼓吹自己的巨大贡献。 “微我,晋不战矣。战而胜,是吾力也。若是而知晋国之政,楚越必朝。”(《国语》)郤至把战胜楚国的功劳全部都算到了自己的头上,并且公然扬言自己应该当晋国中军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