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说春秋(1-6)-14

作者:贾志刚 字数:12347 更新:2023-10-08 22:40:08

【老三之死】  情况没有祭足想象得那么糟糕,他的家小很安全,没有人动他们。不仅没有人动他们,还有人给他们送粮食。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当了郑国的君主,都不会动祭足,一来他的实力超强,二来外交能力超强。所以,即便是昭公被祭足出卖了一次,再次回到郑国之后,还是要仰仗祭足。而即便果断如厉公,想要对付祭足的结果也是把自己给赶出郑国了。  所以,不论是高渠弥还是公子危,从一开始也没有想过要对付祭足,而是要拉拢他。因此在公子危登基之后,第一时间给祭足家里送去了粮食。  得知祭足回国之后,高渠弥亲自上门邀请,前去拜见公子危。公子危谦虚得很,问寒问暖,学习请教,最后还承诺原有待遇不变,依然担任总理职位。  到了这个时候,祭足无可奈何,只得认命了。昭公已经死了,死人不能复活。公子危再怎么样,总比厉公回来好一些吧?  公子危是在那一年冬天登基的,转年到了第二年初秋。初秋季节,齐襄公没事找事,在卫国首止召开诸侯大会,中原诸侯国纷纷响应,各国诸侯都是亲自前往。  邀请函也发到了郑国。公子危一看,好啊,这说明齐襄公看得上我啊,咱不能给脸不要脸啊,去。  公子危决定去,可是自己没什么底气,就把高渠弥和祭足都找来,要两位陪他去。  “主公,不能去,很危险。”祭足提醒他。  “为什么?”公子危急忙问。  “第一,齐侯父子跟昭公关系都很铁,你是杀了昭公登基的;第二,齐侯这个人很记仇,据说主公年轻的时候曾经跟他打斗过,好像是为了斗鸡吧?总之,他一定记住了。”祭足看人看得准,信息也很准。  “嗨,那时候我们都没事干,可不就斗鸡,他出老千,我当然不干,就打起来了,结果我把他鼻血打出来了,他把我的鸡给掐死了。不过,我不觉得他会记这些仇啊,没事。况且,如果不去的话,那就彻底得罪他了,他们诸侯大会趁机出个决议,联合起来征讨我们,那才是祸从天降呢。”  总之,公子危下定决心要去。  祭足呢?下定决心不去。他借口肚子疼,没有随公子危去参加诸侯大会,公子危只带着高渠弥去了。  事情的发展与祭足的预料简直一模一样。  公子危和高渠弥来到了首止,第一时间去拜会了齐襄公。  原本,齐襄公也没有杀公子危的意思,只要公子危对当年因为斗鸡打架的事情赔礼道歉,也就算了,顶多罚他学两声公鸡叫。可是公子危偏偏就没有赔礼道歉,他还以为齐襄公大人大量呢。  齐襄公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  公子危和高渠弥回到住处,正在那里说齐襄公挺客气之类的话,那一边齐襄公派的兵已经到了,二话不说,抓起来再说。公子危也带了侍从,但是人数悬殊太大,谁敢抵抗?  后面的废话基本上就不用说了,齐襄公当然不会说因为当年斗鸡打架要杀你,而是说了一些类似篡党夺权叛国行逆之类的套话,然后一刀把公子危砍了。而害死郑昭公的高渠弥没这么便宜,被五马分尸。  就这样,公子危在郑侯的宝座上只坐了半年多一点,就追随大哥去了。  【老四之死】  老大老三都死了,老二现在是仇人,谁来干这个国君?  老四呗。答案正确。  祭足从陈国把公子仪给请了回来,公子仪的性格跟大哥相近,把国家都交给祭足管理。祭足依然派大将甫瑕驻守大陵,防范厉公。为什么不干脆出兵灭了厉公?因为这个时候郑国已经没有能够领军的大将,再加上宋国出人出钱帮助厉公整固栎城,要拿下栎城并不容易。  长话短说,一转眼,十四年过去。  第一号男配角祭足虽然够狠,那也狠不过命去,终于,祭总理去世了,正规说法叫卒了。  算一算,从郑庄公寤生上任,到公子仪上任十四年,祭足担任郑国首相,足足六十四年。这样长时间的总理,那在全世界也没有第二个。  再算,祭足从郑武公开始担任公务员,中间辅佐了爷孙三代六个君主,这在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没有第二个。  为什么祭足的政治生命能够这么长?他喜欢洗脚。  祭足去世了,郑国人民感到很悲痛,免不得写一些“人民的好首相,你在哪里”之类的悼念文章。但是,有一个人高兴坏了,幸灾乐祸的人始终是存在的。谁?郑厉公。  “哈哈,老祭,你还是死在我的前头了。”厉公听到这个好消息,连夜庆祝。  祭足死了,厉公再也没有对手,立即行动,第二天夜里偷袭大陵成功,活捉守将甫瑕。甫瑕贪生怕死,当面求饶,承诺帮助厉公除掉公子仪。于是,厉公以甫瑕的老婆孩子为人质,放甫瑕回郑国都城。甫瑕倒也说话算数,跟厉公里应外合,杀死了公子仪和他的两个儿子,迎厉公复辟。  这一年是郑厉公(复立)元年,也就是前679年。  一个人逃跑了,谁?公父定叔。作为昭公的死党,他相信厉公决不会放过他,所以他又跑到了卫国。  厉公不是昭公,厉公可没有那么心慈手软。他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知道,清除异己是他必须要做的事情。  “子之事君有二心矣。”(《史记》)厉公先把甫瑕请来谈话,直接说“你是个叛徒,你这样的人怎么敢用?”  甫瑕没话说,基本上,厉公也没给他发言的机会,推出去就给砍了。甫瑕后悔死了,早知如此,何必帮他复辟呢?  其实,叛徒不叛徒并不重要,厉公之所以要杀甫瑕,其实并不因为他是个叛徒,甚至不是因为他整整对抗自己十七年。  杀了叛徒,按理说忠臣就该重用了吧?不然,忠臣更要杀。  第二个被找来谈话的是原繁,祭足死后,原繁就是资格最老的元老了,而且,作为公族,原繁还是厉公的伯父。想想看,原繁该有八十多岁了。  “寡人出,伯父无里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左传》)厉公对原繁说:“老伯啊,当初我被赶走了,你呢也不暗地里跟我通消息;我回来了呢,你又不来表个忠心,我很不高兴啊。”  没办法,八十多岁的原繁被逼上吊自杀了。  叛徒要杀,忠臣也要杀。年轻的要杀,老得快死的也不放过。这就是郑厉公。  之所以要杀甫瑕,是因为他握有兵权;之所以要杀原繁,是因为他是大臣中的首领。  现在,掌握兵权的甫瑕被杀了,在公族中最有号召力的原繁也自杀了,两大威胁解除,厉公终于可以安枕了。  有人问,祭足呢?与厉公有深仇大恨的祭足呢?虽然祭足死了,厉公会灭他的门吗?答案是否定的。  厉公没有动祭足家的一草一木,甚至他还特别关照祭足的子孙。祭足一家安然无事,舞照跳,马照跑,厉公说了:“老祭嘛,各为其主嘛。”  三年之后,厉公找个借口杀了当年祭足的死党公子阏。而在杀死公子阏之后,厉公派人去卫国把公父定叔给找回来了,说:“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之后安排公父定叔在十月份回国,说法是:“良月也,就盈数焉。”什么意思?就是说十月份是个好日子。  十月份,公父定叔回国,厉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当场任命公父定叔为上大夫。  “我们的国君大度,讲亲情,真是个好人。”全国人民都这样说,厉公笑了。他爱公父定叔吗?亲弟弟他都要杀,难道他爱一个堂弟?当然不是,公父定叔不过是他做秀的工具,应该说,这个秀做得成功极了。  对于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来说,恩怨可以一笑泯之,但是利害关系要随时牢记,铲除异己绝对不能手软。而厉公显然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尽管他不一定是个好人。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大概就是说的郑厉公这样的人吧。  不管怎样,老四也死了。  根据《史记》的记载,“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居六年,厉公果复入。”什么意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六年前,曾经有两条大蛇恶斗十七天,一条是农村户口,一条是城镇户口,最后,农村户口战胜了城镇户口。六年之后,厉公果然回来了。算一算,正好被赶走十七年。  所以,蛇这个东西不要轻易惹他,他们能预测未来,就像癞蛤蟆能预测地震一样。  郑国一口气杀了三个国君,真够乱的。有人说,小国才这样,大国不会。  那么,来看看大国是怎么干的,譬如鲁国和齐国。  第二十二章 周公主义  周朝开国,武王在分封诸侯的时候显然有所考虑,绝不是随手就把哪里封给谁。武王分封诸侯的方式就像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把最危险的地方给能力最强的人,把最安全最舒适的地方给最弱的人。  看上去这不公平,但是,从长远看,这很公平。我们常说:风险越大,机会越大。  按着当时的天下形势,陕西属于周朝的根据地,而西戎那时候不成气候,因此周朝的伟大首都并没有迁去中原,而是留在西部;在南面,一帮蛮子国家都在深山老林里,不成气候,因此不去管他;主要的敌人在哪里?第一在东面,东部的夷人实力很强而且忠于商朝,周朝的势力那时候根本到不了东海;第二是在北面,北面的狄人来去如风,破坏性很强。  基于这样的形势,武王作了以下的人事安排:姜太公封在齐国,在今天的山东北部,主要对付东夷;周公旦封在鲁国,在今天的山东南部,主要对付淮夷和徐戎;召公奭封在燕国,在今天的北京一带,主要对付狄人。这样,周朝初期三个能力最强的人都分配了重任。  后来到了成王,又把晋国给了最有出息的弟弟唐叔虞,在今天的山西南部,同样用来对付狄人。  事实证明,把最艰难的任务给能力最强的人等于是给了他们最好的奖赏。齐国、鲁国、晋国任务完成得非常好,不仅防范了敌人,而且征服了敌人,燕国也很好地屏蔽了狄人。齐国、鲁国、晋国先后成为大国,周朝东部变成了无国界,直通大海。而后起的晋国一统北方,与楚国一同成为超级大国,只是北边的草原实在无边无际,才给了匈奴人繁衍壮大的机会。  说到周朝的大国,从地位、国土、国力、文化等诸多方面来说,齐国和鲁国绝对是首屈一指的。这两个东方最大的国家,同时又是整个周朝最为和睦相处的两个国家,世为婚姻的两个国家,几乎没有战争,很长时间就像一家人一样,以至于到了如今,山东就简称为齐鲁。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介绍这两个国家的历史。  那么,我们先说鲁国。换言之,从周公开始。  【孔圣人心中的圣人】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但是,孔子的心中有他的圣人。  孔子心中的圣人是谁?周公,确切地说,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姬旦。  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认为他是古代最伟大的圣人。孔子反复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周公,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中华民族的所有美德和智慧都体现在他的身上。周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天文学家、音乐家和文学家。历朝历代,人们对于周公的尊崇从来没有改变过。  非常遗憾,现代人对周公所知甚少,知道的一点皮毛大致就是“周公解梦”或者“梦见周公”。  周公是中国文化的先圣、至圣,将中国文明推向了最高峰。我们今天的文化观念,道德礼仪,风俗习惯,都是由周公创立,一直传承至今。孔子一生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倡导周公的政治理想和周礼文化,老子的《道德经》不过是对周公整理编写的《周易》的读后感。总结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第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黄帝,实现了天下归一,带领中国人进入文明社会,是人文初祖。第二个便是周公,开创了中国文化,将中国文明推向了极高境界,是先圣、至圣。不夸张地说,周公缔造了周朝的繁荣,也缔造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政治和道德文明,他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理论基础。  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没有走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范畴,而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则不过是周公思想的不同解读。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周公,那就是数典忘祖,那是耻辱和愚昧。  开始说周公之前,尤其提醒以下姓氏保持恭敬,因为这里将要说的是你们的祖先,伟大的祖先,令你们自豪一生的祖先。这些姓氏是:鲁、蒋、邢、茅、祭、展、柳、臧、郎,还有一部分姓周、汪、季、孟、施。回忆一下,前面那个洗脚的祖师爷祭足就是周公的后代,厉害吧。  【周朝元勋】  传说周文王姬昌一共一百个儿子,老大姬伯邑考,早年被纣王所害。老二姬发,就是后来的周武王,老三姬鲜,老四姬旦。在所有儿子中,姬发和姬旦是文王最看重的,也是最贤能的。而姬旦最孝顺最友爱,在所有人中鹤立鸡群。《史记》如此记载: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  文王去世之后,武王姬发继位。当时,姜太公被武王尊为“师尚父”,又是老师又是义父,实际上还是岳父。而“周公为辅”,翻译过来,周公就是总理了。弟弟当中,类似召公奭、毕公高、毛公遂、曹叔振铎、卫康叔等等都是很能干的,跟着四哥辅佐二哥。  那时候,姜太公老爷子岁数大了,出出主意掌握掌握方向,具体的工作都是周公带着弟兄们干。武王十一年,周军进军牧野,会战商纣军队,周公作《牧誓》,宣告上天,鼓舞士气。之后,人数处于劣势的周军一举击溃商军主力。  周军攻破商朝首都朝歌,商纣王跳楼自杀,武王亲自砍了纣王的头。之后,前往神庙宣告上天以及布告人民。那时候没有三军,但是仪仗队是有的。我们想象一下,在仪仗队的鼓乐声中,武王正步走向神庙,左边周公手持大钺①,右边召公手持小钺,左右保护武王。什么是钺?就是斧头为弧形的大斧,主要用来做礼仪用。  前文说了,周公被封在了鲁国,国家在今天的曲阜一带。不过,周公没有去,留下来继续担任中央政府总理。  【平定叛乱】  周朝灭商朝第二年,武王得了重病。当时天下远远没有平定,于是大家都很惊慌。这个时候,周公写了祷词来向祖先祈祷,请求神明允许自己代替哥哥去死。之后将祷词放在祖庙的金滕匮里,告诫看守的人不许泄漏。  但是,武王还是在不久后逝世了。从科学的角度说,祷告是没有用的。但是不要忘了那是一个敬鬼神的年代,向鬼神发出请求,是一件非常严肃非常认真的事情,如果不是出于真心,谁也不敢去胡说八道。  武王去世的时候,儿子姬诵继位,就是成王。成王那时候只有十三岁,换了太平年代,没问题,就算还在肚子里也不怕。可是,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十三岁显然无法驾驭那样的世界。没错,郑庄公十三岁能忍,可是,成王那个年代,靠忍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周公毫不客气地,或者说义不容辞地继续留下来,继续当总理。而且,他不止当总理,他还当摄政王。什么是摄政王?就是坐在王的位置上来代替周成王管理天下。  周公当了摄政,很多人不满、嫉妒、不服。事实上直到今天,依然有所谓的学者一口咬定周公就是想篡位,甚至断言武王就是周公害死的。在这里,顺便向这些所谓的学者表示鄙视,骗稿费骗职称也该选择一种稍微有点良心的方式吧,靠挖祖坟过日子是要遭天谴的。  老三管叔鲜是最眼气的,大概他以为兄终弟及也该轮到自己而不是老四,但是他没有想一想自己的能力与周公有多大差距,为什么周公能做总理而自己做不了。不管怎样,管叔煽动了弟弟蔡叔度准备谋反,最愚蠢的是,他竟然和纣王的儿子武公禄父联手,这直接就等于把自己定位为叛乱了。  在叛乱之前,管叔鲜还是先采取了舆论攻势,在民间广泛传播“周公要篡位”的谣言。谣言说一千遍也会成为真理,周朝的公卿大夫们也开始怀疑了。  周公是什么人?周公站在的高度是管叔们想象不到的。  对付几个小泥鳅,周公是有把握的,他采取了三招。  第一招,牢牢把握军队,常备不懈。  在这一点上,周公是有经验的,他参加了伐纣,属于文武双全的全能人才,而周朝的主要兵力在他的手中。  第二招,三巨头团结。  周公在流言传来的时候,把姜太公和召公请来恳谈,太公、周公和召公是当时的三巨头。关于召公,史料里并不翔实,他有可能是周公的弟弟,也有可能是周公的堂兄弟甚至堂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王族并且与成王的关系很近。在这里,我们认为他就是周公的弟弟。  “四哥,怎么我们最近越来越说不到一起了呢?”召公说话很直,他也开始怀疑周公图谋不轨,但是,他了解四哥的为人,因此他很困惑,就直接说了出来。  “二位,我之所以摄政,都是为了祖先的基业,为了大周朝。当今二哥早死,成王大侄子岁数又小,而天下远远没有太平,我只好这样做。等他长大,我自然会把王位还给他。”周公说,周公的话并不多,但是已经足够了,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周公说话是算数的。  有了太公和召公的理解和支持,周公还怕什么?  第三招,各个击破。  在太公和召公表态支持之后,周公开始战略部署。从各种迹象来看,管叔鲜邀请了淮夷和徐戎为盟友,如果他们合兵一处,威胁将是很大的。于是周公让自己的大儿子展伯禽去了鲁国,当然,带走了相当一部分兵力。这样,管叔鲜和武公禄父就处在周朝和鲁国的夹击之中,而同时,鲁国还能分隔管叔鲜和淮夷的联络,如果需要的话,姜太公的齐国军队随时可以南下援助鲁国。  一切部署妥当,周公开始下手了。歌中唱道: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忍的时候忍,该下手的时候,决不犹豫。  以周成王的名义,周公率领周朝大军东征,同时,展伯禽在东线佯攻淮夷,牵制对方力量。  历史事实证明周公伟大的战略眼光,也证明管叔不过是一个没头脑的人物。周朝大军很快摧毁了管叔和武公禄父的军队,之后将两名首恶处死,而被煽动造反的两个弟弟蔡叔度和霍叔处都只受到革去爵位和降低爵位的处罚,周公对自己的弟弟可以说足够宽容。  在铲除管叔和武公禄父之后,周朝军队与鲁公伯禽合兵一处,在东线放开手脚进攻淮夷,最终征服淮夷和徐戎,扩大了疆土,使得鲁国的地盘从山东中部扩张到山东南部、安徽东部和江苏北部。  【忠心耿耿】  成王刚继位的时候,年纪小,身体也不太好。周公剪了自己的指甲,投到黄河中去,向河神祈祷:“成王还小,还没有见识,如果有什么过错的话,就都算到我的头上吧。”  祈祷完之后,周公把祷文藏在自己的总理府中。  有人说,剪个指甲那算什么?错,古人认为,头发和指甲都是父母给的,不可以随便抛弃。后来曹操有了割发代首的故事,也是这个原因。将指甲抛进黄河,等于告诉河神:如果我犯了错,愿意跳进河里淹死。  成王继位七年,年纪到了十九岁。按当时的说法,男子十九岁为成人。周公眼看天下基本平定,成王又已经长成,于是将权力归还成王,自己回到大臣行列中。  成王正式登基之后,免不得有人暗中来说周公的坏话,成王对周公起了疑心。周公见势不好,好在对此早有思想准备,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咱躲起来还不行吗?  周公躲去了楚国,为什么去了楚国?因为这样可以不连累自己的儿子或者弟弟们,那时的楚国是个小国,想造反也造不了。  总理失踪了,成王命令手下搜查总理府,看看能不能找到一点周公要篡党夺权的证据。这一搜,真搜出东西来了,什么?当年在黄河的祷文。  有人说,这难道不是周公在逃走时候造的假吗?兄弟,那可是三千多年前,放了六七年的东西,那时候可没有什么“东南亚证件公司”来制作各种假证件假文件,造假是造不出来的。有人又说,那难道不是周公六七年前就准备好了这一天?兄弟,若是周公六七年前就想到了这样的细节,他要篡位那不是易如反掌,为什么还要让出来?  成王在一瞬间被感动了,他知道自己错了,他感到惭愧,叔叔不避嫌疑为自己创下这样安定团结的基业,而自己竟然要怀疑叔叔,让叔叔不得不逃走,这难道不是罪过吗?  成王派人去楚国把周公给请回来了,叔侄相见,相顾而泣。周公知道,自己的苦心没有白费,苍天是有眼的。  周公很担心成王淫佚骄奢,于是写了《多士》和《毋逸》教导他治国的道理。此后,周公为周朝置备了完整的政治制度,周朝被管理得井井有序。  【尊崇无限】  周公去世之前,留下遗嘱:“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左右。”  周公去世之后,成王将他葬在祖坟所在的毕,安葬在文王的身边,享受王的待遇,成王以此表达自己不敢把周公当做自己的臣子。  周公去世当年的秋天,秋收来到之前,突然刮起狂风骤雨,地里的麦子全部被刮倒,树木被连根拔起。周朝全国震恐,周成王沐浴更衣,与召公和毕公前往祖庙打开金縢匮,这才发现了周公当年的祷文。成王大惊,急忙叫来管理祖庙的官员,问是怎么回事。“有这么回事,只是周公当时不让我们说。”管祖庙的官员这样说。  成王哭了,换了谁,谁能不哭?  “这一定是上天在警示我,以此表彰周公的大德。”成王于是决定郊祭周公,享受天子礼遇。  郊祭之后,云开雨霁,反向刮风,麦子都立了起来。那一年,天下大丰收。  这是神话吗?  崇高的品德是可以感天动地的,这不是神话。  为了表达对周公的崇敬和感激,周成王特批鲁国可以郊祭文王,鲁侯可以享受天子级别的礼乐。  周公逝世后,周公的爵位由他的子孙世袭,因此周公实际上有两个爵位世袭,一个是在中央政府的周公,另一个是诸侯鲁侯。  世世代代,周公的事迹和品德得到传颂。中国历史上每一任宰相,都会表示自己要向周公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孔子以毕生精力在宣扬周公的思想,在世时常说他梦见周公,与周公谈论天下大势,接受周公的指教,可见他对周公的崇敬之情。在他老了的时候,梦少了,梦不到周公了,于是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他感叹,他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他真的老了。  而孔子的门生们常感叹他们没有一个能梦见周公,没有孔老师那样的德行。只有达到孔老师那样的境界,才可能梦见周公。  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写的是自己的理想,也是对周公的崇敬。  别的不多写了,写多了就腻了。上面,不过是周公的履历,下面,我们来看看周公的品德、能力和思想。  笔者才疏学浅,对周公的研究远远不够,以下难免抄袭引用,在此向被抄袭引用者表达敬意。  【以德治国的始祖】  我们常说以德治国,却不知道以德治国的提出者和实践者就是周公。  武王伐纣,征服了商朝。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呢?  武王首先问姜太公,太公说:“我听说过,爱屋及乌。如果相反,人不值一爱,那么村落里的篱笆、围墙也不必保留。”  老爷子的意思是不光杀掉纣王,连纣王的人民也不能保留,而要统统杀掉。用现代话来说,那就是要搞种族灭绝。  “老爷子,您先歇着吧。”武王显然不同意。  于是,武王又找来召公商量,召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留下。”召公的主意,也就是把商朝的公务员都给杀了。  “老弟,你也先凉快凉快去吧。”武王还是不同意。  最后,武王问周公,周公说:“让商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不要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只要是有仁德的人,我们就去亲近;老百姓有什么过失,我们就去承担。”  哇噻,周公的办法是什么?那就是统一战线啊,那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啊。三千年以后,共产党用上了,而且用这个办法干倒了国民党,而那时国民党的领袖蒋介石就是周公的后代。  “有这样的气度,可以平定天下了。”武王很高兴,立即同意了。  武王命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商朝贵族,修整商容故居,做成了忠臣纪念馆;让闳夭培高王子比干的坟墓,表彰他的忠贞;命令南宫适散发了鹿台的钱财,打开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  这一切措施都表明武王要反商纣之道而行之,给受商纣残害的人平反昭雪,大力争取商人。  周公以前,人们认为,国王的权力是来自上天的授意,王权神授,天生就该是天子,再坏也不能反抗。  但是,周公提出了新的政治观念,“以德配天”。认为天命要求国王要有道德,有德才能承受天命,无德则是违背天命。商纣王残暴无德,因此已失去天命。周朝因为有德承受天命。虽然这仍有王权神授的思想,但却加上了一个条件,就是做国王要有德行。只有怜民、爱民的国王才叫有德的国王,才能承受天命。老天爷是不会让一个无德的人,代表他行使权力的。  这一解释了不得,神权思想开始瓦解,中国开始进入了无神论社会。  周公除了自己坚持德治之外,还将自己的理念传输给后人。  在还政成王之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  儿子伯禽去鲁国做国君,临走前,周公这样叮嘱:“你知道做君王的道理吗?凡是处在尊贵地位的人必须尊重臣民,他们才会顺从君王的美德来规劝进谏;必须打开无所避讳的大门,谦让安静地依靠臣民。对于进谏的人,不要阻止他们,不要吓唬他们,要广泛听取采纳他们的意见,才能选择到合理的内容。”  这是什么?言论自由啊。  周公以德治国的理论,成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这样说来,周公是最早的儒家。  今天我们常说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而这都是来自周公的思想。  【依法治国的始祖】  周公治国,制定了大量的制度,使中国历史上的政府第一次有了成文法,有法可依。  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公务员制度、礼仪制度、婚姻制度、礼乐制度等等,他曾经先后亲自写下《无逸》、《康诰》、《酒诰》、《梓材》等制度性文件,指导成王以及诸侯的治国方略。  周公为周朝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婚姻制度、丧葬制度、祭祀制度、狩猎制度等,对于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  譬如至今我们把婚礼称为“行周公之礼”,因为最早的婚礼礼仪那是周公给设计的。  甚至周公还制定环境保护法,据《逸周书·大聚解第三十》记载,“周公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桑],成男女之功。夫然,则有(生)[土](而)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  周公根据大禹时期就有的各种禁伐禁渔令,制定了周朝的环境保护法,而我们直到近年才开始重新启用休渔期的办法,与三千年前的老祖宗相比,真是应该惭愧。  正因为周公制定了太多的制度,因此后世有了许多附会,许多行业都把自己的祖师爷定为周公,什么算命的、看风水的、茶道的、办婚礼的等等,都把自己的根往周公身上靠。  荀子称周公的制度在于“以类分”。  这样说来,周公是最早的法家。  【中华哲学的缔造者】  《周易》是中华哲学的精髓,那么《周易》是谁的杰作?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卦辞是文王所作,爻辞是周公所作;另一种说法,《周易》就是周公的作品。  不管怎么说,《周易》的集大成者就是周公,这一点毫无疑问。  老子的《道德经》不过是对周公整理编写的《周易》的读后感。道德经中的阴阳哲学,辩证思想,来源于周易,而非老子的创造。  《韩非子》里曾经有这样的记载:“周公曰: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费,而况于人乎?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率则民众,民众则国广。是以举之曰:俭故能广。”如此辩证的思维,在三千年前的地球上,绝对是独步的。  从周公开始,由于中国人不是很迷信神,更不是一神教,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包容精神。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为神打仗屠杀的事情,避免了西方两千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罪恶。周公让中国人早在三千年前就进入了人文社会。  我们研究中华哲学,研究国学,却不知道周公,不尊崇周公,那不是叶公好龙是什么?  【礼仪之邦的礼仪创造者】  中国人今天的文化和礼仪,是周公创立的。周公倡导“礼刑结合”的治国模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仅以法制国,也要以德治国,而且特别重视以德治国。他认为如果人民都养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就会自律,就会减少犯罪。而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风尚,就要通过各种礼仪来教化人民。因此周公在晚年,制定了很多中国人的礼仪制度,这些风俗习惯保留至今。  我们婚丧嫁娶的很多风俗,都来自于周公的创制。是周公让中国早在三千年前,就成了礼仪之邦。而当时的西方社会仍是原始社会,野蛮社会。  我们如今倡导的和谐社会,也正是周公所倡导的。  【治理国家的强人】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没有人比得上周公。  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但是,该狠的时候决不手软,该出击的时候决不犹豫。  灭了商朝,周公把纣王的儿子武公禄父封在了殷墟,抚慰商朝遗民。但是派了哥哥管叔和弟弟蔡叔监视他,算是软硬两手同时具备。  后来武公禄父和管叔造反,周公毫不手软,坚决杀掉。而跟从管叔造反的蔡叔被宽大处理,等到蔡叔的儿子胡有所表现时候,又把他封在了蔡,算是对兄弟的友爱,能不杀的坚决不杀。杀了禄父,却把纣王的弟弟微子启封在了宋,给商朝留下香火,仁至义尽。  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采取先弱后强,先小后大,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战术,灭掉了奄(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国家,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平叛扩张两不误,可以说是雄才大略。后来毛泽东确立的农村包围城市,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等,发扬了周公的战略战术。  仁德可以使用,但是不能无限度使用,主动权始终要攥在自己的手中。  对于殷商遗民,周公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而美国一直到二十世纪才学会。一方面,周公对殷商遗民怀柔,另一方面,则是坚决拆散他们。一部分西迁到镐京,一部分东迁到洛邑,一部分被派去了鲁国(六姓),一部分被派去了晋国(十姓),一部分被派去卫国(七姓)、一部分被派去齐国。在分拆之后,殷商遗民已经无法构成合力,另一方面,他们享有充分的国民待遇,安居乐业,谁还想再回到万恶的旧社会?  封建制度则是周公的另一项划时代的举措。  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  【鞠躬尽瘁】  当儿子伯禽去鲁国当国君的时候,周公说了一段千古闻名的话,原话如此:“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勿以国骄人。”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我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即便如此,我还是很小心谨慎,生怕失去贤能之人。我洗头发的时候,如有贤士来到就把头发握着去见他,洗一次头,往往要握着好几次;吃饭的时候,因为贤士来见,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见他们,一顿饭往往要分成好几次吃。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小诸侯,可不能骄傲啊!”  曹操所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从这里来的。  《说苑》记载,周公每隔一段时间会派出十二个人,三个人为一个小分队,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去寻访贤人,视察民间疾苦,之后回来向他报告。  当诸侯来到中央朝拜的时候,周公就会把他们那地方的得失好恶告诉他们,这让诸侯感到震惊和畏惧,而百姓听说了,都会感到高兴和看到希望。于是,天下诸侯都想方设法施行德政,百姓则安居乐业,《诗经》为此写道:“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周公主义】  按照我的理解,最早的元典性的东西是主义,进一步的发扬光大的是思想,而演进主义与思想的是理论。譬如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5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