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皖南事变-60

作者:黎汝清 字数:9695 更新:2023-10-08 22:38:32

L  什么还不北上的问题。  两个大问题:①星潭是否攻克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关系  到项英的历史责任的大小。如果星潭已经攻克而项英决定后  撤致使全军陷入重围,那就罪莫大焉,如果尚未攻克,因为  能否攻克是个未知数,决定后撤另选突围方向,虽属措置不  当,却是情有可原,人无前后眼嘛。②中央对新四军的战略  方针与项英是否执行了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项英对中央  指示 “始终借故不执行”“一贯阳奉阴违”的批评是否公正,  页面  ·448· 皖 南 事 变 下 卷  关系到项英为什么株守江南,拖延北移,向南开进。  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第三条北移路线 (第一条是  向东,第二条是向北,第三条是向南绕道茂林进入绝境)是  谁划定的问题。这关系到是谁指定了这条使全军陷入绝境的  路线,这是全军覆没的历史责任由谁来负的问题。如果是中  央指定的,那么就由中央负全部责任或大部责任;如果是项  英提出而中央是同意的,那就可以分担责任;如果是项英否  决了叶挺东进的提议,决定向南,而又用欺瞒手法笼统地说  “全部移苏南”,换取中央 “你们全部移苏南……是完全正确  的”的电文,那么,项英就应该承担全部责任。  这就是我对皖南事变多年来众说纷纭扯不断理还乱的主  要分歧点的总概括。我在动笔写这部作品的提纲时,对以上  十三个大小问题,已经不存在任何疑问了,得出了既明确又  坚定的看法。在这里我回顾一下 1984年 7月与党史办的张周  明同志的一次交谈:他提的问题正象上面摘引的 《大江南  北》1987年第 1期 23页摘抄的《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 1986  年 2期 《北移路线又一考证》一文中所说:“中央革命博物馆  收藏有中央军委 1940年 12月23日命令 ‘皖南部队全部绕道  茂林,待机北渡’的电文抄件。”这说明南进茂林是中央军委  指定的,并且许多史学家对此持肯定态度。  我当时就说:这个抄件肯定是假的,这既不是武断,也  不是轻率,而是一个历史研究者在掌握了大量确凿史料之后,  应有的起码的判断力和识别力。因为如果这个假抄件能够成  立,那么它就必须推翻十个真的,而把那十个真的变成假的  是不可以的。我说:“我先打个比方 (这是我从事文学创作的  页面  皖 南 事 变 下 卷 ·449·  习惯),我现在正跟你老张热烈交谈,忽然桌上电话响了,说  你老张在大街上被汽车撞了,难道我还不能说大街上那个老  张不是真的吗?”  接着,我就历数十个真的来驳倒这一个假的:  “历来北移路线都是由三战区指定,或是与三战区商定,  叶挺和袁国平都到上饶去商定过北移路线 (叶挺是 11月 11  日到上饶的),而去谈判路线兼要开拔费又是中央指示的,这  是真的吗?”  老张点头说:“真的,有电文为证。”  “那么,如果军委命令能够成立,必须推倒前面那个真的,  这是第一。在中央关于项袁错误的决定中,在中央军委参谋  部的总结中,都说茂林是块绝地,是项英自寻绝路,这是真  的吗?”  老张点点头说:“真的!”  “那么军委忽然命令部队去走绝路的动机是什么?这是第  二。那么,项英在丕岭被阻,向中央报告说:他向南开进的  本意是对顽军佯示威胁。中央军委不同意项英的自我开脱,反  驳说:第一,茂林是块绝地,近在军部咫尺,应该知道;第  二,若只吸引顽方注意,只能使用一小部份兵力,而不应全  部兵力开到茂林……”  “是的”,老张点点头说,“不要说十个,就是这一个也是  推不翻的!”  “断案要有旁证,研究历史要由此及彼,这是最起码的常  识。”接着我又举出了1941年 1月 13日周恩来与叶剑英跟国  民党交涉时有关路线问题给中央的报告等另外几个实证,说  页面  ·450· 皖 南 事 变 下 卷  明一个不合理的假证据是不可能推翻十个既合理又确凿的真  证据的。为了进一步击倒这个假证据,我最近 (1987年 3月  4日)委托《陈毅传》编写组的罗英才同志去查清此件的出处,  结果经管此抄件的同志说:“此抄件并无电报原文,而是从某  报纸上抄录来的。是从什么报上抄来的,也搞不清楚,至今  找不到出处。”一些史学家们居然持肯定态度,真叫人啼笑皆  非。  老张同志后来又悄悄对我说:“有的同志私下认为,南进  茂林,中央是知道的,同意的,只是因为项袁牺牲了,无人  对证,是不是在决定与总结中推卸责任?”  我说:这不可能。第一,中央决定是 1月 15日作出的,  军委总结是 1月 20日作出的,那时还根本不知道项英的下  落,项英是 3月 14日被害的,不存在无人证的问题;第二,  那时来往指示报告皆用电文,不存在无物证的问题;第三,即  使退一万步说推卸责任,也不会傻到自打耳光,一面指示走  茂林,一面斥责走茂林,完全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比如,走  茂林并没有错,错的是不该在茂林滞留,不该从星潭撤回,指  挥欠当等等。第四,这种中央指定走茂林的说法跟同派说法  也是矛盾的,中央军委指令和 “中央是知道的”,“中央是同  意的”,也并不是一回事。  八  问:你认为一部历史小说经得住历史考验的标志是什么?  答:简单地说,四个字:实事求是。说真话,露真情,求  页面  皖 南 事 变 下 卷 ·451·  真理,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因为我们既是胜利者又是正义  者,无需要夸大什么,也无需要缩小什么。不符合历史事实  的东西,在事实面前就站不住脚,那就失去了历史价值。  历史法庭是公正的,把双方的理由都说出来,是非自有  公断,这样才能服人。既讲蒋介石消灭新四军、八路军之心  早已有之,无所不在,不然他就不是反革命;也讲我们消灭  蒋介石反动集团的目标也非常明确,不然,我们就不是革命  者。有些文章只讲 “遵命”不讲 “抗命”,好象这样就是立场  鲜明,其实这是既缺乏历史唯物主义又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因  为既违背了中央一再要项英不要听三战区的,要抗命的指示,  又忘了你既然是革命者怎么去遵从蒋介石的命!我主张对敌  我双方,应揭示目的 (是为了正义还是非正义,是为了革命  还是反革命),不应谴责手段。手段是相互的,兵不厌诈也是  相互的。蒋介石派特务搜集我们的情报,我们的地下工作者  也打入敌人的心脏。由于我方高明,黄桥决战我们消灭了八  十九军;由于我方失误在茂林地区我军损失八千人。你打我,  我也打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你骂我共匪,我骂你蒋匪,你  叫我赤匪,我叫你白匪,你清剿,我反清剿,手段是共同的,  目的和性质是相反的。敌人的高着叫狡猾,我方的高着叫智  慧。  写历史需要史笔,它跟写现实不一样。现实中需要策略,  为了有利于斗争,我打你可以说你打我,我说撤退,恰恰是  进攻,谁老实谁吃亏。历史是过去了的事情,应该遵从马克  思的话,“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过去打得你死我活,现  在形势变了,不妨握手为友;过去是朋友加兄弟,形势变了,  页面  ·452· 皖 南 事 变 下 卷  也不妨刀枪相对。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掩耳盗铃,等于欺人  自欺,自以为高明,干的却是傻事,你以为骗了别人,别人  也装作受骗来骗你。  九  问:你在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认为最大的难点是什  么?怎么解决的?  答:我认为一部内容充实庞杂丰富多彩的长篇巨制,最  困难的是它的结构,犹如建筑一座气势宏伟的宫殿,最难的  是它的布局和构架。历代文论多以建筑相譬,清人何绍基云:  “地盘最要打得大,则室屋楼亭,听其所为。若先止方丈地,  则一亭已无可布置矣……譬如一所大院,正房客厅、幽亭曲  榭、林鸟池鱼、茂草荒林,要无所不有,才好才好。”明王世  贞曰:“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尽其度,篇法也;抑扬顿挫,  长短节奏,各尽其致,句法也;点缀关键,金石绮彩,各极  其造,字法也。篇有百尺之锦,句有千钧之弩,字有百炼之  金。”纵观古今中外巨篇名著,如果不是跪倒去看,称得上完  善的并不很多。譬如 《水浒》的结构,《三国演义》的结构,  《战争与和平》的结构,《悲惨世界》的结构,都不是无懈可  击。  皖南事变是个极为庞杂的事件,它集中了国际国内,敌、  伪、我、友、顽的各种矛盾,集中了我们内部上下左右的各  类矛盾,集中了历史的、现实的、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  思想的、性格的、大人物的小人物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各人  页面  皖 南 事 变 下 卷 ·453·  有各人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的归宿。那是一把杂柴乱草。它  们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一时间使人眼花缭乱,无法看清真  实的图形,再加众说不一,矛盾百出,犹如看着施工现场的  一堆木材砖瓦。如何把世界风云、历史纵深、大人物的作为、  小人物的命运,紧紧地扣在一起,并在事件的进程中各自发  挥着自己的作用,又各自经历着不同而又相连的命运变化和  性格变化,又要结构得严谨、自然、合理、不着人为痕迹、举  重若轻,我是费了多日的思考的。  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却没有提供精巧的构架,在反  复思索之后,我选了一个枢纽人物——林志超。由于他的联  结,使我很快地构成了这部作品的雏形:他是个承上启下联  结前后左右的人物,不仅由他把叶、项的关系引向历史的纵  深,带出北伐与三年游击战争,而且在横向关系上,与赵令  波、陈家庆、王自中、郑芳雪、白沙等扭结起来。这便是这  部小说构架的最初设计过程。  十  问:这部作品中,哪一些是虚构人物?为什么?  答:文学作品,应该有虚构人物,不然就成了史书,就  成了资料汇编。作家根据艺术规律的需要是有权用典型化方  法加以集中概括、进行艺术创造的。实录是平庸的也是不可  能的,因为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搬上舞台。创造才是可贵的。陈  家庆、郑芳雪、林志兰都是虚构的人物。但是有些重要人物  都是有原型的,譬如:  页面  ·454· 皖 南 事 变 下 卷  参谋处长赵令波 (实际名字是赵凌波);  作战科长林志超 (实际名字是李志高);  随从副官刘厚忠 (实际名字是刘厚忠)。  这三个人可以说基本上是他们本人,又不全是他们本人,  是大家熟悉的陌生人,所以我把他们的名字略作改动。本来,  这是不需要费笔墨说明的,可是,也许有些熟悉皖南事变的  同志不按艺术规律考虑问题,而是当作史料来要求文学,说  不定纷纷来信质疑:“作战科长是李志高啊,你怎么写成林志  超了?”所以还是有言在先。什么叫艺术上需要呢?李志高本  来是跟周子昆一道从延安来的干部,他历史上跟叶挺和项英  都没有关系。作战科长所处的位置又至关重要,艺术上需要  集中概括。在新四军中,有不少人支援过北伐,可以跟叶挺  挂钩;有人在战斗中抓获过资敌的缉私队长,可以跟顽方陈  家庆挂钩。当然更多的人经过三年游击战争,可以跟项英挂  钩。如果不改变作战科长的经历,就得写四个人。  还有,刘厚忠的下场,有好多种说法:一种是敌人把他  派回我军作奸细,被我方所杀,还画成了连环画;一种是在  敌人狱中七年之久,尔后下落不明。而我认为书中写的那种  下场,才是真正符合刘厚忠性格的刘厚忠。  十一  问:一部长篇,它的主题固然是多义性的,但总要有个  主要之点,也就是作品思想的凝聚点是什么?  答:我可以把一部多卷体的长篇比作一座深山老林。药  页面  皖 南 事 变 下 卷 ·455·  农进山,可见药草;猎人进山,可见禽兽;游客进山,可览  风光;樵夫、牧人、地质学家、考古学家、植物学家进山,他  们所见所想所获绝不一样。  如果要问这部作品的凝聚点,它是九千人的大悲剧。通  过这场大悲剧,展示人类的优点和缺点,展示历史悲剧和性  格悲剧的密不可分、展示人类性格中的善良与丑恶并存,伟  大与渺小并存,智慧与愚昧并存,正义与邪恶并存,高尚与  卑劣并存、忠诚与背叛并存,是与非功与过并存,光明与黑  暗并存,真理与谬误并存,冷酷与热情并存,幸福与灾难并  存……  古人论文,曰事、曰理、曰情、曰才、曰胆、曰识、曰  力。我在执笔叙事言理抒情时,处处事事人人都给我一种强  烈的现实感。我深切地体会到 “利用暂时的人来描写永久的  人”是文学的至理名言。象叶挺、项英、周子昆、林志超、赵  令波、刘厚忠这些暂时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只出现了一  瞬,可是,他们的优点和弱点,他们的七情六欲却跟我们是  相通的,前有古人,现有今人,后有来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本书的凝聚点,似乎应该是为  人生提供教训。  皖南事变,是由九千名新四军指战员的忠诚、生命与鲜  血谱写的一曲战歌与悲歌。四十六年后的今天,回顾这段历  史,犹觉壮怀激烈。我希望我的努力,没有辜负他们艰苦卓  绝的斗争。  一部作品的产生,都是诸多方面众人的心血智慧的结晶。  页面  ·456· 皖 南 事 变 下 卷  我感谢那些为我提供了大量史料和回忆的革命前辈和史学工  作者,感谢那些读稿、审稿、编稿的同志们。并期待着广大  读者们的批评指正。  但愿这部书能唤起您高尚的热情,能引来您美好的目光,  能促使您深思。  页面  皖 南 事 变 下 卷 ·457·  如系诽谤,我应如何?  ——代再版后记  编者按:  黎汝清是中国当代多产高质的著名作家。他的史诗性的  鸿篇巨制 《皖南事变》出版后,引起强烈的反响。最近我们  读到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纪念 ‘皖南事变’50周年专  辑》一书,其中数篇文章对 《皖南事变》作了严重指控。我  们颇感惊异,理应引起关注。因此我们走访了作者。  问:  最近我们看了上海新四军研究会军部分会的 《评长篇历  史小说 ‘皖南事变’》的文章,说你 “无中生有的捏造了项英  有一个什么 ‘三山计划’(即向南挺进到天目山、黄山、四明  山)。”说这部小说起了歌颂敌人,丑化我党我军领导人叶挺、  项英的作用。并且把给予好评的 《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和  写序言的石言也网了进去。此文写于 1990年 9月。《皖南事  变》书出三年之后,忽出如此指控,一定有什么原因吧?  答:  页面  ·458· 皖 南 事 变 下 卷  你所指出的这篇文章,原是 1990年 2月上海新四军历史  研究会军部分会用 117人的名义 (无名单)写了一控告信,主  报江泽民、李瑞环、杨尚昆。抄报中宣部、国家出版署、中  共上海市委。同时散传全国。直到 1990年 5月,我才从安徽  来访者的手中见到此件。信中所说的 “三山计划”也称 “南  进计划”或 “南进政策”。  我 6月7日持公函并写了一个说明到上海去跟写此控告  信者对质。我枯等了四天,军部分会无一人出面。后由新四  军研究会 (不是军部分会)刘煜、葛砻两位副秘书长持函来  我住处。双方对话记录如下:  刘:很抱歉,我们未能及时来看望,因知情人不在……  你的大作 (指 《皖南事变》)我看过,你来上海作报告时我也  听过,这次说明材料我也看过,很确凿,有说服力……只是  写信的知情者军部分会的负责人邓旭初到美国去了……  黎:什么时候回来?  刘:大约两个月以后。  黎:军部分会负责人既然不在,请提供控告信起草人姓  名。  刘:这很难提供,我们不了解情况。  黎:请提供 117人名单,我去拜访一二。  刘:这很难提供,即使你去访问,他们也不会说什么。  黎:《皖南事变》出书后,我来上海参加了四次作品讨论  会、座谈会和读书会,军部分会许多老同志都参加了。他们  并无提出史实方面的意见,怎么事过两年半,书由两家出版  社七次印刷后,117人忽然写此控告,令人费解。  页面  皖 南 事 变 下 卷 ·459·  刘:北京来过几次人。  黎:是不是由他们策动,由军部分会出面,再由他们上  送?  刘:这很难说,我们只知道来过几次人,真情不知。  黎:我带公函来沪枯等四天,军部分会竟无一人露面,实  在遗憾。  刘、葛:真对不起,我们不了解实情,请等两个月吧,邓  旭初回来后,或请你来上海,或我们去南京,一定给你答复。  一时相对无言,十一分钟后,两位副秘书长起身告辞。我  想他们争取这两个月的时间干什么呢?等中央对控告信的批  示?采取什么措施?结果,两个月的时间早过去了,并无任  何回复,倒是听到了他们的种种活动,尔后,又把控告信当  作文章发了出来……  问:  我认为关键问题是有无 “三山计划”,正像该文章中所指  控的是基本历史事实。因此,我们有两个不理解:一、如果  有,军部分会 117人竟然说你捏造,那就不可思议;二、如  果无,你竟然去无中生有地捏造一个,自己挖坑埋自己,自  制地雷炸自己,岂不太愚蠢了吗?那些赞扬此书的人,不也  太无知了吗?  答:  请看项英 “南进计划”或 “三山计划”的证据:  (作者拿出了《毛泽东军事文选》,拿出了《皖南事变——  资料选辑》,拿出了 《大江南北》……这些都是白纸黑字公开  发表的文章,展现在记者面前。)  页面  ·460· 皖 南 事 变 下 卷  ①请看 《毛泽东军事文选—— 内部本》236页,毛泽东在  1941年 2月 1日给刘少奇、陈毅并告彭德怀的电文中是这样  写的:“自1月 17日后形势大部改变了,过去项英错误的南  进政策,用在今后就是正确的。”  ②请看 《近代史研究》1980年 3期,何理关于 《皖南事  变》一文中是这样写的:(1)关于新四军的主要战略发展方  向是向东、向北、向敌后发展。项英却长期坚持 “南进计  划”,提出向天目山、黄山发展,企图进入浙江,甚至江西老  苏区,然后与华中、华北鼎足而立。这不论在政治上、军事  上都是错误的。(下略)  ③陈毅在 1941年 5月 17日,在盐城新四军高干会议上  发言中说:“项英对形势估计不对,坚持南进政策,坚持黄山  计划、天目山计划、浙西计划……守株待兔。”(见华中局高  干会议记录打印稿 48—53页)  ④刘少奇在华中局高干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有这样一段  话:“项袁有个南进政策,往国民党后方钻,打国民党的游击,  这完全是 ‘左’的,他企图把四、五支队调回皖南,做什么?  准备跟国民党大摩擦,准备不要统一战线……”  ⑤1940年 10月8日,毛泽东致电项英,指出:“向南深  入黄山山脉游击,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是最不利的。”  ⑥1940年 10月 12日中央又重申皖南新四军行动方针。  仍不同意项英的南进政策,指出:“蒋在英、美策动下可能加  入英、美战线,整个南方有变为黑暗世界之可能。但因蒋是  站在反日立场上,我不能在南方国民党地区进行任何游击战  争。(见 《皖南事变—— 资料选辑》64页)  页面  皖 南 事 变 下 卷 ·461·  ⑦赖少其同志在 《大江南北》1988年总 16期上著文,反  而指责我没有批评项英的南进计划,他说:“黎汝清同志如果  对项英的错误予以批评,这就对了。其实,中央也知道项英  很难改变他的所谓 ‘南进计划’,因此决定刘少奇任新四军政  委,叶挺到江北任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项  英调延安学习。当时叫 ‘整风’,到延安 ‘整’项英头脑中顽  固存在的 ‘南进’之 ‘风’,这是项英所不能 ‘屈服’的。”  ⑧陈毅在 1943年总结华中工作时,谈到项英 “毫无根据  地提出天目山计划、浙江计划、黄山计划”,“提出所谓具有  中国伟大战略前途的坚持江南计划,企图与华北华中鼎足而  三”  ⑨请看《大江南北》1988年总 16期新四军丛书编委会的  徐君华同志 《评项英南进战略》一文,其中有大量原始记录  和电文,证明项英有南进计划。  刘少奇在 1941年 1月 19日致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的  ⑩  电报中说:“据皖南逃来人谈:军部北移而向南行动,据项说  是为了迷惑敌人。走之迂路,但到茂林后,攻星潭不下 (其  实完全可以攻下),讨论 7小时又将部队调回头,再向南打,  预备出太平到黄山,准备盘旋二三月逐渐转到苏南 (项英  语)。似此,项口说北移,实际是要南进。”  期项英》一文。这里面有大量文献、电文、谈话记录,证明  项英有 “南进计划”。……  问:  我想,不必再看了。证明不是捏造,不要说 11个,只要  页面  ·462· 皖 南 事 变 下 卷  一个就够了。我很奇怪,一个 117人的研究机构,竟然不去  研究这些史料,反而指控引用了这些史料的文学作品为捏造,  到底是为什么?  答:  原因非常有趣,但应放在事实对证之后去找。我想简单  介绍一下 《皖南事变》问世后的评论情况。  《文学报》以 《悲壮的史诗》为题,发表了整版文章。其  中上海新四军研究会的新四军老战士阙中一的《历史教训,永  志不忘》一文中是这样说的:“《皖南事变》中对项、叶功过  的评论是中肯的,恰如其分的。不因项在皖南事变中犯了严  重错误,而一笔勾销他的历史功绩。对叶,在充分肯定他在  事变中正确的同时,也指出其决定死守石井坑的不当之处。应  该说,这样来评价历史人物,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作者  正是着力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完美的统一。”  《人民日报》发表了韶华的 《历史 ·小说 ·哲理》;《光明  日报》发表了蔡葵的 《革命历史小说的生机和突破》; 《昆  仑》丛刊发表了何镇邦的 《从历史的悲剧到壮美的史诗》;  《求是》杂志发表了曾文渊的 《熔文学和史学于一炉》;《大江  南北》发表了花建的 《文史大手笔,皖南悲壮篇》; 《书讯  报》发表了毛时安的 《史胆 ·史识 ·史笔》;《解放日报》发  表了查志华的 《一部悲壮的人生启示录》……此外,还在上  海、南京、北京举行了五次作品讨论会。  问:  你能提供一次座谈会的情况吗?  答:  页面  皖 南 事 变 下 卷 ·463·  请看这篇多种报刊转发的一则作品座谈会的报告:  1987年 11月 5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在京为  长篇小说 《皖南事变》的出版召开了座谈会。总政  治部副主任,周克玉、朱云谦,总政治部文化部部  长李瑛、副部长徐怀中,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鲍昌、韶华等出席了座谈会。  座谈会高度赞扬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充分肯定了小说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鲍昌认为小  说 “在新时期文学所开创的向历史的真实与纵深深  入地开掘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是近年来革命历  史题材文学创作中的一部佳作、力作”;何镇邦认为  它 “开掘了较深层次的历史哲学意识和人生哲学意  识”。  出席座谈会的还有南京军区方全林、胡石言、黎  汝清,中宣部文艺局梁光第,新闻出版署于庆林、沈  仁干以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日报、光明日  报、文艺报、中国青年报、社科院、作协创研室、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评论家、记者、  编辑共四十余人。叶飞副委员长于九日在家中会见  了 《皖南事变》的作者黎汝清及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的同志。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1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