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庸才,你不是天才,也不是伤害我的那种人才;不爱就不爱,难捱就不捱,只给你一分钟想想怎么说拜拜。(林夕词,莫文蔚唱) 鱼玄机既然存了这么个心思,所以她的风流韵事也自不少。现在江湖夜雨看到还有不少人将鱼玄机的故事改编成小说的,有个作者还把自己当成鱼玄机的转了几回世的后身,当然小说中不免加了很多自己的想像。在古代典籍中记载有鱼玄机的事情只有《唐才子传》、《北梦琐言》等篇目中有吉光片羽。鱼美眉的大致生平是这样的: 鱼美眉原名鱼幼薇,又字慧兰。出身贫寒。据说她父亲也是个不及第的秀才,自己一生没有考取功名,也没有儿子,只好把希望寄托在鱼美眉身上,鱼美眉说来也是聪颖过人,据说五岁就能诵诗数百首(呵呵,好厉害,江湖夜雨当年十岁才会背一百首诗),七岁就开始作诗,十一二岁时,她的习作就已在长安文人中传诵开来。据说当时温庭筠专门云看过鱼幼薇。当时鱼幼薇只是个十三岁的小姑娘,这时她的父亲已死,鱼家母女的日子更难过了,住在长安郊区的贫民窟里,附近都是些下等妓女类的人。只能靠给附近青楼娼家作些针线和浆洗的衣服的活儿来勉强糊口。温庭筠以“江边柳”为题请幼小的鱼幼薇即兴赋诗一首,鱼幼薇便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赋得江边柳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这首诗遣词造句已颇见功夫,像“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一联也精巧有趣,比较不错,略有名句的意味,但从整篇的意境上来说,总觉得有点不连贯,如果只看前四句,像是首抒写闲逸情形的绝句,而后四句却突然转到离愁上去了,转的比较突兀。如果有些过渡,就更好了,当然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女童来说,已经很难得了。温庭筠见了此诗,赞赏不已,从此成了鱼幼薇的老师,专门教她写诗,鱼幼薇得到温庭筠这样的名师指教,不禁日渐长进。这样过了几年,鱼幼薇已成为一名才貌双全的才女加美女。鱼幼薇一日见到新科进士发榜的情景,心中又羡又恨,恨自己是个女子,不能参加考试,所以写了这样一首诗: 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鱼幼薇叹息自己的一身罗衣(罗衣为女子所穿,借指自己身为女子)掩盖了诗句没有办法去博得功名。唉,看到这里江湖夜雨也不禁一声叹息:“自恨晚生千年后,举头空羡榜中名”。唉,要是江湖夜雨生在唐代(最好是在盛唐,晚唐考试也不公正公平了),说不定也能考个三甲之内呢。当然这也都未必能行,就算鱼幼薇是男人,江湖夜雨生在唐代,都也不一定成,鱼幼薇的温老师明摆着是个男人,诗才也比鱼美眉只高不低吧,但还是一生白衣,终生潦倒。看来诗这玩意儿,真没有用,还是“人情练达即文章”。 据说成年后的鱼美眉对温老师起了爱慕之情,但温庭筠老师虽然写了好多风流旖旎的花间词,但对待这件事上却自觉年龄相差太多,自己又生得丑陋。没有像杨振宁说的那样把鱼美眉当成“上帝送给他的礼物”。说到此事,江湖夜雨不禁对温庭筠多了几分敬重之情。鱼美眉对温庭筠还是很有感情的,她有《冬夜寄温飞卿》等诗都是写给温庭筠的。 鱼幼薇以她的才貌自然吸引了不少蜂蝶,其中一个叫李亿的贵公子很得鱼幼薇的心意,于是她就和李亿同居了,但是好景不长,李亿的原配见李亿久不回家,就来信让李亿把她也接到长安,鱼幼薇情知这一去后,日子就难过了,所以惆怅不已,写了首《江陵愁望寄子安》(子安是李亿的字):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这首诗是鱼玄机很有名的一首诗,《唐诗鉴赏词典》上也选了这样一首,但是江湖夜雨还是觉得这首还不如“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那首好,以流水喻情,前人说的不少,像李白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还有白居易的什么“泗水流,汴水流……思悠悠,恨悠悠……”之类的,后人说的也不少,像李煜著名的“问君能有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都好像说的比这首诗更出色,所以这首虽然不错,但江湖夜雨却觉得不如“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这句纯粹从女人的心思出发的诗更有特色。 李亿回来后果然带来了狂风暴雨,李亿的原配夫人裴氏(又是个姓裴的大姓之女,想来也是有势力的),看到鱼玄机哪里还有好气,正所谓“卧榻之旁岂容他人来睡”,就摆起大老婆的架子,先将鱼玄机打了一顿,又百般折磨。女人们要是妒起来那个狠劲也是很可怕的,如果大家对这方面了解不深,可以看一两出琼瑶阿姨的小说如《新月格格》等,那上面有很多大老婆治小老婆之类的手段。所以李亿也看着鱼玄机实在呆不下去了,因此暗地里却派人在曲江一带找到一处避静的道观———咸宜观,出资予以修茸,又捐出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香油钱,然后把她悄悄送进观中,由此鱼玄机才正式取了“玄机”的道号。鱼玄机思念李亿,又写了首《寄子安》: 醉别千扈不浣愁,离肠百结解无由;蕙兰销歇归在圃,杨柳东西伴客舟。 聚散已悲云不定,思情须学水长流;有花时节知难遇,来肯恹恹醉玉楼。 这首诗里又有“杨柳东西伴客舟”之句和她十三岁时“枝低系客舟”有相似之处,而这句“思情须学水长流”又有点“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的意思,所以江湖夜雨总感觉鱼美眉的诗才并不是太高,思路并不太开阔,从诗歌艺术来说不免有重复堆砌,难出窠臼之嫌。 且说鱼玄机当了女道士,我们前面说过唐朝好多的女道士都是放纵成性的,像李季兰就是那样,据说唐朝的公主也常觉得正常生活受拘束,也当这种自由自在的女道士,可以任意和中意的男人来往。鱼玄机既然有了“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的念头,也就无所顾忌啦,于是她就迎来送往,所以古代典籍中就说她“自是纵怀,乃娼妇也”。对此,江湖夜雨虽然觉得说的略有些刻薄,但是也差不了多少。那些后世文人编的小说故事可能是假想的,但鱼玄机本人的诗作不会有假吧,看她这首《迎李近仁员外》读来后心中还真不怎么舒服: 今日喜时闻喜鹊,昨宵灯下拜灯花。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 这首诗写的很俗,可能就是写给李近仁员外这个俗人看的,写这样的媚诗献媚于李员外这样满身铜臭的俗人,鱼玄机可真掉价的,和哪些迎新送旧的青楼女子也差不多了。从她来往的诗句看,鱼玄机还和左名扬等人关系不一般。这也罢了,但是千不该,万不该,鱼玄机居然走进犯罪的深渊成了杀人犯。 事情是这样的,鱼玄机收留的叫绿翘小女徒(兼做她的侍婢)也渐渐大了,受鱼玄机的熏陶,居然小小年纪就会勾引和鱼玄机交往的男人--一个叫陈韪的乐师。鱼玄机得知后恼怒异常,拚命抽打绿翘,并把她的头向墙上撞,结果打完后绿翘居然就死了。鱼玄机将其埋到紫藤花下,但鱼玄机毕竟不是杀人的惯犯,反侦查能力也差得很,她埋尸的地方既不隐秘,而且她力气又小,埋的也浅。鱼玄机所在的道观经常开PARTY的,来往的人很多,所以不久就有人发现在那片土上面无缘无故地飞满苍蝇,于是就报了案。结果官府一勘查,事情就败露了,鱼玄机被处以死刑,斩首示众,这一年她才二十七岁。唉,说起鱼玄机也是心量太狭窄了,所谓“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我们一样有最脆弱的灵魂,世界男子已经太会伤人,你怎么忍心再给我伤痕……”是呀,鱼玄机痛打绿翘时为什么不想想裴氏打她时的心情?再说了,既然鱼玄机也写过“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这样的诗句,又何必为陈韪那样一个王昌般的臭男人生气呢?看来鱼玄机的气量和见识还是不够呀。 鱼玄机枉叫“玄机”二字,看来道家之书根本没有怎么看,鱼玄机真该读读《庄子》上的这些文字:“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有了这样的襟怀,还有什么能让我们那样的看不开呢。 大唐中的最后一位美眉诗人就这样早早地结束了生命,说起来鱼玄机的诗作也好为人也好,江湖夜雨觉得都比前面的上官婉儿、李季兰、和薛涛逊色了些,在唐朝的美眉诗人中,江湖夜雨最佩服和喜欢的就是薛涛了。当然到了宋代会有一轮照耀千古的明月让她们这些星星都黯然失色,那就是--李清照。韦庄悲歌秦妇吟 晚唐诗人韦庄,是诗人韦应物的后人,说来是个诗词俱佳的才子。但生于唐未乱世,他笔下的乾坤不免就满目萧凉,当然最突出也最令人争议的就是他那首力作---《秦妇吟》。 说起这首诗,在韦庄有生之年就引起哄动,许多人家都将诗句刺在幛子上,韦庄因此被称为“秦妇吟秀才”。但韦庄在此诗里写了黄巢入长安时一般公卿的狼狈情景,如“天街踏尽公卿骨”之类的句子让那些贵族们觉得很没面子,以及还写了官军趁乱骚扰人民的情状,而韦庄后来的“老板”--前蜀皇帝王建(五代十国之一),又正是当年入长安的官军将领,所以后来韦庄讳言此诗,又想法使它消灭,在《家诫》内特别嘱咐家人“不许垂《秦妇吟》幛子”,后来编诗集时也未收入。但《秦妇吟》毕竟流传已广,在敦煌石窟甚至日本所藏的唐诗中都有留存。当然,这首诗在文革时当然又成为“封建地主阶级文人诬蔑农民起义”的大毒草了。这当然是韦庄始料未及的了。好在韦庄死了上千年了,不然戴高帽游街是少不了的。 这首《秦妇吟》全诗全长238句,1666字,所以在此就不全文列出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找找。这首诗描写的“长安大屠杀”的情景应该说是真实的,诗中以一个女子(秦妇)亲身经历的情景叙述了那场可怕的浩劫: “前年庚子臈月五,正闭金笼教鹦鹉。斜开鸾镜懒梳头,闲凭雕栏慵不语。”这名女子正过着安乐闲逸的生活呐,可是: “忽看门外起红尘,已见街中攂金鼓。居人走出半仓惶,朝士归来尚疑误”。真好像山雨欲来风满楼,黄巢的大军可就要到了…… “扶羸携幼竞相呼,上屋缘墙不知次,南邻走入北邻藏,东邻走向西邻避;”这句让我们想起那些战乱时的电影,男女老少哭天喊地,拿着包袱行李乱拥乱逃。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寃声声动地。舞伎歌姬尽暗损,孾儿稚女皆生弃”,真是一付可怕的人间惨景图,看来黄巢兵卒杀人如麻,到处鱼流成河,富贵人家的歌女姬妾全丢弃,贫苦人家就连幼小儿女也顾不上了。 黄巢兵不但杀人放火,而且还奸淫妇女,请看诗中四邻之女的遭遇: 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长戈拥得上戎车,回首香闺泪盈把。 旋抽金线学缝旗,纔上雕鞍教走马。有时马上见良人,不敢回眸空泪下。 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妆成只对镜中春,年幼不知门外事。 一夫跳跃上金阶,斜袒半肩欲相耻。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 南邻有女不记姓,昨日良媒新纳聘。瑠瓈阶上不闻行,翡翠帘间空见影。 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仰天掩面哭一声,女弟女兄同入井。 北邻少妇行相促,旋拆云鬟拭眉绿。已闻击托坏高门,不觉攀缘上重屋。 须臾四面火光来,欲下回梯梯又摧。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已作灰。 东邻女子被黄军抢到战车上掠去,西邻女子被一个军兵强奸不遂抽刀杀死,南邻女子是正要出嫁的新娘不堪受辱,投井而死,北邻少妇爬到屋顶上避难,结果被放火烧死。真是惨啊!看来历来兵乱战祸,普通百姓都是难逃厄运,一时间“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繁华长安顿成人间地狱。 黄巢官兵都是些大老粗,当然是“还将短发戴华籫,不脱朝衣缠绣被;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鱼为两史。朝闻奏对入朝堂,暮见喧呼来酒市……” 当然这些以前都被认为是对农民起义的诬蔑,但是历史上的好多农民起义军也是良莠不齐,农民起义军一概当成贼军是不对的,但是也不能说所有的农民起义军的行为就都是对的,像黄巢军在长安进行的“长安大屠杀”,我觉得韦庄诗中反映的情况应该是真实可信的。韦庄的诗比一些正式的史料更详细生动地记载了这场大劫难,黄巢和李自成的军兵都打进了京师,却不能鼎定天下,和军纪败坏,杀人扰民是分不开的,如果这些军队真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大概也不会这么快就一败涂地。 当时的长安附近已是一片荒凉: 霸陵东望人烟绝,树锁骊山金翠灭。大道俱成棘子林,行人夜宿墙匡月。 明朝晓至三峯路,百万人家无一户。破落田园但有蒿,催残竹树皆无主…… 所以这时候韦庄就避祸江南,人口学上胡焕庸先生考证安史之乱后,中国人口南方第一次多于北方,想黄巢之乱后,应该以南方的人口更多了。到了南方,受到南方青山秀水的感染,韦庄这时候也写了不少的词。我们说唐未的时候,诗词已经逐渐并行,像温庭筠等都既能诗又能词,韦庄也不例外,而且温庭筠的花间词不少篇目秾丽得发腻,而韦庄的清新自然多了,更接近全盛时期的宋词。王国维先生认为“韦在温上”是很有道理。像温庭筠也写过不少《菩萨蛮》,但均是描绘歌女的生活心态,如:“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比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等等。写的词藻华丽,有的词句也很生动细腻,但温庭筠老师写来写去,总是那么个味儿。连闺房也没有走出去。但到了韦庄手里,这词应该说就前进了一大步,韦庄的词中,就有了江南水乡的风光: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写江南美景实在太传神了,江湖夜雨觉得比宋代周邦彦什么不差。另外又如这首《菩萨蛮》: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这些词在意境上都远比温庭筠老师的词开阔,也就说明词正从歌女的的曲调中逐渐走出来,成为另外一种文学体裁了。韦庄在词上表现的才气和深情也是很出色的: 女冠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这首词恰成一对儿,上面那首是女子思念男子,而下面这首是男思女时所梦的梦境。写的情深意切,江湖夜雨觉得这“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写的尤其生动传神,现在流行歌曲中有一句叫“以为把头抬起来,眼泪就不会往下掉”(孟庭苇《你听海是不是在笑》),这低面和抬头虽然动作各异,但描绘女子神态却维妙维肖。词家中就算是宋人填词高手,有此等手法功力者也不多见吧。 韦庄还有一首词,也很意思: 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首词写的好有趣,就是盛唐诗中也没有见过这样大胆的美眉,这个美眉看了一个田间路上的帅哥,马上就想将自己嫁掉,就算是以后被抛弃,也没有什么好丢人的。这样的“辣妹”,实在大胆。 韦庄在诗作方面也有很多佳作,韦庄在诗中经常提到“六朝”,可能韦庄觉得唐朝的气数也要尽了,所以想起六朝的凄凉衰败,大有忆古思今的感慨,如《金陵图》中说“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当然最为有名的还是这首《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所处的年代唐朝已是夕阳晚照,所以这时候韦庄再重览那些短命的六朝古迹,觉得世事如梦,心情不免迷茫惆怅,说起韦庄也是唐朝贵族(韦姓是贵族大姓嘛),唐朝覆灭时他的心情也是倍感神伤的。相比晚唐另一才子罗隐,韦庄的诗更多些惆怅之情,而罗隐更多激愤讽刺之意。这也是两人的身世不同的原因吧。 韦庄最后到了蜀地为王建掌书记,王建称前蜀皇帝后,遂任命他为宰相。说起来韦庄的官运还不错。看来这时候唐朝确实要亡了,人才都不能为已所用。韦庄去了蜀地王建这里为臣,而罗隐去江南钱镠那儿任职,晚唐最出名的两个才子唐朝都不能用,岂有不亡之理? 罗隐有酒今朝醉 罗隐是江湖夜雨此书中所喜欢的最后一位唐朝才子,公元907年,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大唐王朝终于熄灭了它的火焰。此后过了两年,罗隐也就去世了。所以罗隐也算是唐朝最后一幕出场的才子了。 罗隐本来不叫罗隐,原名罗横,罗隐少时也是聪颖过人的神童,著名的文士沈淞评价他说是“龆年夙慧,稚齿能文”,《唐才子传》也说“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但唐末已腐败不堪,有才之士却都得不到重用,罗隐接连十次都没有考上,心下沮丧已极,后来罗隐在他那满是激愤之语的《谗书》自序中愤愤地说:“生少时,自道有言语,及来京师七年,寒饿相接,殆不似寻常人。”一怒之下,在第六次没有考中时,就改名为罗隐。 罗隐一直考不上,当然不是他的才华不行,一是当时科举已失去公正公平的原则,营私舞弊成风,使好多人才都纷纷落第。说起来这人才如果不被当时的朝廷所用,一方面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不说,这些人有时候还会反过来成为对该王朝具有极大杀伤力的武器。像黄巢,如果当时就及第了,说不定就成了唐王朝一个有作为的官员甚至是像初唐时李靖之类的可上凌烟阁的功臣。清时的洪秀全也是考试落第后,气得昏睡了好多天,醒来就开始组织造反了。这社会选拔人才的渠道一旦失常,危害也是很大的。 当然罗隐的落第,还和他的性格有关,罗隐为人在一般人眼中看来是十分狂妄的,写起文章来也是讽刺性极强,毫不留情地撕下伪善者的面具。《北梦琐言》记有一事说是:“某次罗隐乘船,兴发吟诗,舟人告云“此有朝官”。罗日:“是何朝官!我脚夹笔可以敌得数辈。”意思说我拿脚丫子拿笔都比那些官们写的强。像这样的性格,当然不为当权者所喜。要按照人家会来事的,还不赶快和朝廷大员套套近乎。所以有“隐恃才忽睨,众颇憎忌”之说。而且罗隐好多也生性疏懒,不修边幅,有点邋遢,据说当时的宰相郑畋的女儿非常喜欢罗隐的诗,有次就偷看了一回罗隐,见罗隐长得其貌不扬,穿得又窝窝囊囊,顿时就讨厌了,以后再也不想罗隐了。唉,说起来这唐未的才子也越长越难看,要是罗隐也像王维一样“妙年洁白,风姿郁美”,或者就算能有元稹那样的模样和手段,也能把相爷女儿郑美眉泡到手。那以后仕途上可就青云直上了。但罗隐却也当不了这样的“偶像派”的人士。 罗隐屡屡下第,对他的打击相当大。有这样一个故事,罗隐当年来赶考时,结识了一个叫云英的妓女。过了十二年,他又遇到了云英,见她还没有从良嫁人,云英也笑话他“罗秀才尚未脱白”(意思就是说他还是布衣没有功名,唐时一般人只能穿白衣,只有官宦才能穿其他色的),罗隐就写了这样一首诗: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英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以拥有轻盈掌上身的云英(可能晚唐审美已改变了吧,不再推崇杨贵妃那样的胖美人了)未嫁,来巧妙地借喻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地,诗中的冷嘲之情,溢于纸外。 当时唐朝已是藩镇割据的局面,罗隐考不上功名,于是就改投其他的藩镇。先到了淮南高骈那儿。但罗隐见高骈喜欢神仙道术,就比较反感,在后面土庙里题诗讥讽后,连夜乘船跑了。高骈气得鼻子冒烟,派快船追赶,但已经晚了。后来高骈被杀,罗隐又提笔写了《妖乱志》以报当初被追之仇。要说罗隐不喜欢高骈,离开他也就是了,却还是忍不住写诗来讽刺他,这是性格使然了。 罗隐最后倒是终于找到一个归宿,割据钱塘的钱镠赏识他的才华,将罗隐待为上宾,授钱塘县令,拜秘书著作郎。罗隐倒也不是完全迂腐无能只会玩文字的人,在政治上很有见地。比如“钱镠授为镇海军节度使,命僚属沈崧谢表,语有夸耀浙西之繁富。罗隐以为朝廷执政,正热中于财贿,此表入奏,必将增加百姓负担,乃改为“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以见荒凉景象,竟免加征之患。”呵呵,罗隐怕报上去朝廷看着江南好就加税收,所以就在递给朝廷的表章中做了一回假帐,倒是保全了江南百姓。 不过罗隐爱讽刺人的老毛病却没有因为混进官场而改变,时间一长,老毛病又犯了。钱鏐也能写诗,他在以诗应答的时候竟毫不留情地将钱镠小时候拿着棍骑牛的事都抖出来了,但钱镠度量很大,并不计较,一笑了之。钱镠曾令西湖渔民,按日上缴鲜鱼,供官府食用,名曰“使宅鱼”。罗隐作诗讽之,钱镠就下令免了鱼捐,罗隐此举让人民也受到好处。但也说明钱镠虚心下士,确实是个明主的材料。 但即便如此,罗隐也觉得受到了约束,对钱镠有所疑惧,像这首《鹦鹉》: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罗隐感叹“语得分明出转难”,觉得不能像以前那样痛快地指天笑骂了。说来罗隐的诗文里讽刺之作比比皆是,《唐才子传》说“诗文凡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所谓“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大概指这首诗吧: 衡阳泊木居士庙下作 乌噪残阳草满庭,此中枯木似人形。只应神物长为主,未必浮槎即有灵。 八月风波飘不去,四时黍稷荐惟馨。南朝庾信无因赋,牢落祠前水气腥。 诗中表面讽刺了似人形的枯木,其实应该是讽刺那样形同木偶的庸官俗吏吧。罗隐还著有《谗书》五卷计小品文六十篇,鲁迅先生评为:“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一度成为禁书,纪大烟袋(纪昀)在修撰《四库全书》时竟不敢收。说起这个纪大烟袋撰的这个《四库全书》完全是个为统治者服务的东西,据说借修书禁毁了好多书呢。看来鲁迅先生是喜欢罗隐的诗的,可能也是因为两者都具有的讽刺性吧。 我们来看一下罗隐的几篇讽刺之作: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首诗应该说流传极广,像《红楼梦》中“博得虚名在,谁人知苦甘”(脂批中诗),以及“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之类的话都和此诗同一机杼。《唐诗鉴赏词典》中评论说是“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龆,其实皆允。”但江湖夜雨觉得如按“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一说,那诗前两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这二句就不大好解释了,所以江湖夜雨还是觉得是讽刺贪婪之辈,而且唐未社会动荡,贪得无厌攒得金满箱银满箱的大户可能一晚上就变得一贫如洗,所以罗隐有感而发吧。 罗隐这首诗是用来讽刺当时的科举制度: 黄河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像什么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都是极深地讽刺了当时的情况,“莫把阿胶向此倾”,是啊,当时科举确实也像黄河一样混浊不清了,也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改变的。 罗隐这首诗的讽刺意味也极强: 感弄猴人赐朱绂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 据《幕府燕闲录》载,黄巢起义爆发,唐昭宗逃难,随驾的伎艺人只有一个耍猴的。这猴子驯养得很好,居然能跟皇帝随朝站班。唐昭宗很高兴,便赏赐耍猴的五品官职,身穿红袍,就是“赐朱绂”,并给以称号叫“孙供奉”。对罗隐来说他十年苦读,读书赴考却十试不中,依旧布衣。与孙供奉仅是个会作秀的耍猴人,却得宠升官,讽刺之意可以说是极为辛辣。唉,其实事情往往这样呀,江湖夜雨也是苦心读书,精研唐诗宋词却籍籍无名,还不如人家芙蓉姐姐啦,什么变性艺人啦摆上几个POSE就马上想出书就出书,要多风光有多风光。 罗隐虽然一生喜欢讽刺人,但说来最后还算不错,没有像弥衡一样遭遇横祸。钱镠进爵吴越王后,又表罗隐为司勋郎中,充镇海军节度判官、吴越给事中,最后终于盐铁发运使任上,享年七十七岁。说起也算诗人中得享高寿的了。 罗隐、韦庄都是晚唐的有名的诗人,但韦庄的诗比较伤感惆怅,罗隐的诗却辛辣激愤,这可能和各人的身份经历不同有关吧,韦庄是唐朝贵族,而罗隐却是身份比较寒贱的书生。罗隐可以说首次开创了讽刺性的诗这一流派,像后世的什么“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以及元时的“说英雄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等讽刺诗应该都不同程度受到罗隐的影响。 罗隐除了讽刺类的诗写的好外,其他的一些诗也写的也很不错,而且他还有一首千载以来让无数文人书生们失意时一同自我排遣的一首诗: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世事难料,命压人头,冰塞黄河川,雪满太行山。奈何?青春都一饷,举杯吟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后 记 江湖夜雨从小就喜欢看唐诗宋词,所以直到现在闲着无聊或是心中郁闷时,还是忍不住拿起一本唐诗来静静地看。因为唐诗可以代我抒发心中的各种情感,唐才子们的经历可以引起我的共鸣,有时候真想回到千年以前,和唐才子们喝杯酒,谈谈诗。 不过在现代社会中,讲究效率的人们都太忙了,忙事业,忙经营,也许只有我这样碌碌无为的人才有所谓的闲情逸致来翻这些旧诗吧,正所谓“清时有味是无能”。不过我想作为万物之灵的人,需要的不应该仅仅是居广厦,出有车,食有鱼吧?精神和心灵上的享受是物质和金钱不能替代的。而唐诗,我觉得就是一杯上好的心灵香茗。 我本不是专业研究唐诗的,只是爱好而已。所以此文也是随意说说我--这么一个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普通爱好者对于读唐诗的一点体会和感触而已。如果有朋友觉得有所共鸣,那就很高兴了。虽然此文中对于唐才子们事迹的转述尽量做到严谨有据,并不敢乱编乱造,随意戏说,以误读者,但由于我是业余爱好者,文中观点评论,可能在专家们眼中粗陋浅薄之至,还望一哂置之。江湖夜雨,无名之辈,说些江湖野语,如同一个粗头乱服、荆钗布裙的村姑闯入唐诗这一庄严典雅的宝殿,虽有唐突之处,或可添些野趣。如读者能以我的文字做引玉之砖,从而更多地读些唐诗,更多地读些名家文章,也算是在下的一点功德吧。 唐才子灿若群星,人数众多,这里只是择我平时最喜欢也是最熟悉的写出来和大家共赏。当然不免有挂一漏万之嫌,但限于江湖夜雨的阅历和水平,也只能如此了,还请见谅。 这部书稿江湖夜雨是从冬天从最冷的时候开始写的,现在已是秋意正浓的时候。每次要写完一部书稿的时候,心中总不免有些惆怅,不过写完了唐才子这篇东西,我的心中也如同了却了一个心愿似的,因为读了这么多年的唐诗,终归没有什么用处,现在写了出来,也算是对过去的这许多时光的一个交代吧。 写到这里,江湖夜雨不禁想东施效颦,也写首诗作结。但是前面有唐代众才子的锦绣文章,江湖夜雨实在无胆下笔,只好将李贺、李商隐、温庭筠、王昌龄四位大诗人的诗中各摘一句集成一首,也没有细考声律,只是觉得顺口而已,以抒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谁看青简一编书, 茂陵秋雨病相如。 雁声远过潇湘去, 一片冰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