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三国的碎屑

作者:李异鸣 字数:22158 更新:2023-10-08 22:32:24

《三国的碎屑》1国历史的另类观察:三国的碎屑(节选)作者:李异鸣史景第一(1)东汉政府自章帝开始,一直处于宦官与外戚两大集团的权力斗争之中。这两大集团的互相斗争,形成了东汉独特的政治局面。自章帝以后,东汉政府每次权力交接,都伴随着大规模的杀戮和混乱,这严重削弱了东汉帝国的实力,东汉政府的统治力开始下降。公元184年,东汉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大地爆发了以张角三兄弟为首的“黄巾起义”。这次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给东汉政府的“心灵”和“肉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东汉政府为了镇压黄巾起义,寄希望于一些“暴医”:一方面放权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纵容地主阶层组织私人武装,对抗起义军。虽然经过近一年的较量,基本上把黄巾军镇压下来。但是经过黄巾起义的摧残和地方实力派对于政府权利的剥夺,东汉政府已经遥遥欲坠、名存实亡。公元188年,刘焉入蜀当了益州牧。他拉拢并利用了当地道教势力,把张鲁的母亲迎于府中,自己率领妻室师室正一道。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刘辩即位;宦官和外戚两大集团又展开了新一轮权力争夺。决战中,外戚首领何进听取部将袁绍建议,征调四方猛将率兵入京剿灭宦官势力,却事与愿违造成了董卓乱政。公元189年9月,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公元189年12月,曹操操作檄文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董卓。檄文曰:"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公元190年,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卒年15岁。自此董卓把持朝政,进出自由。遂又十八路诸侯起兵反董卓。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十八路诸侯###董卓,使其被迫挟天子迁都长安,且作恶日甚,百官皆不敢言,惶惶不可终日。公元192年4月,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吕布杀死董卓。其部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居陕西,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王允不赦,是年6月,李傕、郭汜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围困长安,杀王允,败吕布,控制长安。公元193年,归顺于徐州牧陶谦手下的黄巾余党张闿利欲熏心,杀死曹嵩与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余人,夺了财务,落草为寇去了。曹操迁怒于陶谦,率大军攻打徐州,陶谦求救于北海郡孔融与青州田楷,孔融又请刘备同行。时有吕布袭破兖州,进据濮阳。曹操遂撤兵回救。刘备解了徐州之围,才有陶谦三让徐州之事。公元194年,陶谦病亡,临死对刘备说:“老夫病已危笃,朝夕难保;万望明公可怜汉家城池为重,受取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矣!”刘备终是推托,陶谦以手指心而死。众军举哀毕,即捧牌印交送刘备。刘备又辞。第二天,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关、张二公亦再三相劝。刘备领徐州牧。公元196年,盘踞兖州的曹操击败吕布,听取部下的意见,推行屯田,并西迎献帝,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而天下也成了几大“军阀”割据的局势。袁术收养了孙坚的长子孙策,目的是为了得到玉玺。后来孙策用玉玺换来了兵马,一举平定江东。袁术得到玉玺后于公元197年宣布称帝,曹操、刘备、吕布、孙策四路人马杀向寿春城,大败袁术。袁术逃往汝南,继续作皇帝。后来,在汝南实在是呆不下去了,袁术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绍。不想在半路途中被向曹操借兵的刘备击溃。逃到寿春后,袁术找人要蜂蜜,却又找不到,袁术大叫道:"袁术至于如此吗?"遂吐血身亡。史景第一(2)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为吕布所迫,失徐州、丢小沛,暂时依附了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对曹操说:“刘备有雄才,又得人心,不如早点除掉他。”郭嘉反对道:“刘备已有英名,因穷破而来投奔,加害于他的话,天下有才能的人就不会再来。”曹操听从了郭嘉的话,接纳了刘备,并给予兵士与粮草的补充,联手打败了吕布。吕布投靠刘备后,喧宾夺主,夺占了徐州,刘备屈居小沛。公元198年,刘备联合曹操一起欲###吕布,吕布得知后立即先攻破小沛,刘备只得逃往曹操营塞。下邳城破,白门楼上,吕布苦苦求侥,刘备只说了一句"公不见丁原、董卓乎",便让吕布丧了命。公元199年,曹操三次南征张绣,有胜有败,有得有失。第一次,先胜后败;第二次,获得一定胜利;第三次,主动撤军,虽胜而挫。张绣在军事上没有被打败,后来在谋士贾诩的说服下投靠了曹操。公元200年年底,曹操趁袁军松懈之机,用烧粮之计火烧了袁军的粮仓乌巢。袁军大败,曹操获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然后又在201年仓亭大败袁绍,使得袁绍吐血而亡。公元206年,曹操攻拔壶关,平定并州后,自西而东平定了北方的大股军事势力。公元207年,曹操大破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成为最强大的军阀。与此同时,江东孙策被刺客刺杀,伤重身亡,其弟孙权即位,加强了对南方发展的力度。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幼子刘琮继任。适时,刘备和孙权都开始加紧抢夺荆州的计划,曹操知道后,率军南下占领荆州大部分。孙权、刘备为了对抗曹操,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领大军,水陆并进,进军赤壁,与孙刘联军对持。周瑜用黄盖计,大烧曹操连环船,加上曹军水土不服,大败而归。刘备趁乱抢得荆州,三方势力抗衡的局面出现。为了联吴抗曹,诸葛亮出使江东,来到柴桑。在谒见孙权之前,与江东二十余名文武大臣会于外堂。吴臣张昭等人知其来意,便以唇舌相难,鼓吹降曹。诸葛亮针锋相对,一一进行辩驳。吴臣理屈词穷,尽皆失色。之后,诸葛亮随鲁肃会见孙权,孙权犹豫不决,诸葛亮故意用言语激之,使孙权决定起兵,与刘备共击曹操。公元211年,刘备听取谋士庞统、诸葛亮的建议,留关羽镇守荆洲,自己带领大军借口抵抗张鲁,入川谋取益州,经过三年的争夺,终于夺取了益洲。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同年马超起兵造反。此时马超之父马腾尚在邺城作官。曹操先大破马超于渭水,然后一举平定了西凉。回许都后,诛杀了马腾的三族。公元213年,曹操封魏公,魏国的政权版图初步形成。公元215年曹操攻打汉中张鲁,原马超部下庞德举众投降曹操,张鲁也被迫投降。此时司马懿献计让曹操攻打刚取下西川的刘备,但曹操不从此计,从而失去了平定西川的绝好机会。公元215年,曹操西征汉中,只留下张辽、乐进与李典等将领率领七千人守卫合肥,孙权率兵十余万围攻。张辽从七千人将士中选中八百名剽悍善战的士兵,组成敢死队。等到围攻的吴军斗志松懈的时候,张辽一马当先,率敢死队冲进吴营,杀得吴军措手不及。孙权见状,落荒而逃,俩到逍遥津,时渡桥已被拆毁,孙权只得一咬牙,连人带马越过了三丈宽的河面。张辽等人只好眼睁睁看着孙权逃去。公元217年,魏吴大战于濡须口,双方均不能获胜。濡须口之战后,孙权与曹操和睦,并签定了魏吴秘密同盟,共伐关羽。公元218年,刘备带领主力部队北上争夺汉中,击杀汉中守将夏侯渊,曹操不得不退出汉中,失去了进军益州的据点,三国势力达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现。公元219年,关羽受刘备胜利攻取汉中的鼓舞,出兵进攻襄阳,遇上山洪爆发,水淹曹军于禁所督七支救兵,包围襄阳、樊城。曹操和孙权达成短暂同盟,徐晃于襄阳城外击败关羽,孙权以吕蒙为都督偷袭南郡,并利用政治手段来巩固在荆州的统治,擒杀企图逃走的关羽;彻底粉碎了刘备利用南郡为据点北上攻取襄阳并乘机进军中原的战略。书包网bao.想看书来史景第一(3)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进位称帝,国号吴;三国正式出现。公元222年,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自己带领步兵主力,准备夺回南郡。孙权求和不成,任命陆逊为都督,领五万大军,横兵夷陵,阻挡刘备大军,并利用刘备补给线长远的优势;刘备求战不成,士气日益衰减,加上天气炎热,放松戒备;陆逊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先是派朱然带领水军主力,截断刘军归路,然后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刘备经此一役,元气大损,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自己也死于白帝城。公元222年,魏遣曹真、夏侯尚、张郃攻取江陵,文帝曹丕亲自驻在宛城,以作声援。孙权派将军孙盛督军万人,做朱然的外援,共同据守江陵。张郃拦截孙盛,断绝了朱然的外援。孙权再派潘璋等去救援,仍不能解江陵之围。此时吴郡守城士兵多患病,再加上曹军的紧急攻城,使守城将士惊慌失措。吴将姚泰见曹兵盛,而城中人少,粮草将尽,就想降曹以作内应。朱然发现其阴谋,将姚泰处死。曹军见江陵久攻不下,遂撤退。从此,朱然威名于敌国。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为限制诸葛亮的权力,刘备留下了李严来总管粮草,制约诸葛亮。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大败孟获,平定蜀国南方。曹丕起兵准备攻打东吴,被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于公元226年病逝,临终前托孤曹睿给曹真、司马懿,终年40岁。公元229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利用魏文帝曹丕病故,出师汉中,北伐曹魏;派赵云为偏师,扬言从斜谷攻打长安,吸引曹魏主力;自己亲自带领八万大军,从祁山出发,准备夺取关西。曹睿亲临长安,派大将军曹真带领十万大军拦阻赵云,同时派驻防关中的名将张郃带领五万精锐部队日夜兼程救援祁山。张郃在街亭大败蜀汉先锋马谡,诸葛亮失去了街亭,处处为张郃所制,无奈只有退兵。后蜀汉多次出兵,都被对手张郃、司马懿所牵制,由于补给不足,不得不退兵。公元234年,诸葛亮劳累过度,病逝于五丈原,官至武乡侯、蜀汉丞相。司马懿在探查蜀军营寨时,称诸葛亮为"天下奇才"。公元239年1月,曹睿亡,曹芳继位。曹睿临死前向司马懿托孤,此后大将军曹爽夺取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并不着急,而是用诈病之计使曹爽失去了警惕。在一次曹爽陪曹芳出城祭祖时,司马懿在城中发动兵变,一举占领了洛阳。魏主曹芳只得依司马懿召曹爽回城,结果曹爽被司马懿诛灭了三族。魏主曹芳封司马懿为丞相,自此魏国政权全归司马氏。公元247年,蜀姜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公元250年,孙权废太子孙和为庶人,赐鲁王孙霸死,立孙亮为太子。陆逊苦谏不听,过不多久,孙权将陆逊所有外戚都发配到外州,又派人到荆州见陆逊,当面指明陆逊的所谓"二十条罪状",陆逊听后忧愤而卒,终年六十三岁。公元251年7月,司马懿染病,渐渐沉重,乃唤二子至榻前嘱曰:"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魏主曹芳封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总领尚书机密大事,司马昭为骠骑上将军。公元252年,孙权亡,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一岁。诸葛恪立孙亮为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兴元年;谥权曰大皇帝,葬于蒋陵。公元253年,司马师派遣弟司马昭为大都督,总领三路军马攻吴。吴太傅诸葛恪与平北将军丁奉大败魏兵于东兴。后诸葛恪相约蜀国姜维进攻魏国,无功而返,大败而回,被孙峻诛杀。姜维攻魏狄道失败后班师。司马师专权,曹芳写血诏与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命其讨之,不想事泄,遭杀害。司马师大会群臣,于公元254年9月,废曹芳复齐王之爵。10月,曹髦继位。电子书分享网站史景第一(4)公元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司马师。被平定后,班师回朝途中,司马师病重,临死前对司马昭说:"吾今权重,虽欲卸肩,不可得也。汝继我为之,大事切不可轻托他人,自取灭族之祸。"曹髦遂命王肃持诏,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自此,中外大小事情,皆归于司马昭。司马昭怀篡逆之心,派其心腹四下暗访,然后徐图大事。时淮南镇东大将军诸葛诞淮南,入见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反对。公元256年4月,司马昭###诸葛诞。公元257年,魏诸葛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公元258年,魏军攻破寿春,斩诸葛诞。吴大将军孙綝杀戮太重,吴主孙亮甚恶之,遂密谋写诏###孙綝,事泄,反被孙綝谋害,废吴主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公元260年5月,司马昭逼迫魏主曹髦封自己为合为晋公,加九锡。魏主曹髦说:"司马昭将怀篡逆,人所共知!朕不能坐受废辱,卿等可助朕讨之!"于是令护卫焦伯,聚集殿中宿卫苍头官僮三百余人,鼓噪而出。欲###司马昭,被贾充、成济杀死。6月,司马昭立曹奂继位。公元公元262年10月,姜维攻魏,被邓艾击败,姜维因劝后主诛杀宦官黄皓,不成,遂退屯沓中。公元263年,曹魏以钟会、郭淮、诸葛绪带领共十八万大军进攻蜀汉。邓艾率兵三万多,自狄道向甘松、沓中,进攻驻守在此的姜维;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取汉中后与姜维相对于剑阁。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小路历经艰辛,突然出现在成都附近,诸葛亮子诸葛瞻战死,后主刘禅遂投降;蜀汉灭亡。姜维投降钟会,姜维投降后,为复兴蜀汉,策划钟会谋反。钟会从之,结果被司马昭镇压,姜维死于乱军之中。司马昭参军卫瓘念其忠心,厚葬姜维。公元265年,司马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12月,司马炎废曹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羊祜出身官僚世家,魏末,任中领军,统帅禁兵。西晋建立后,他与晋武帝筹划灭吴。公元269年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在镇十年,开屯田,储军粮,作灭吴准备。平日则与吴将互通使节,各保分界。屡请出兵灭吴,未能实现。临终,举杜预自代。公元278年,杜预代羊祜出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其到镇后修缮甲兵,打败东吴驻守西陵大将张政。公元279年12月,司马伷自驻地下邳向涂中,王浑出江西,王戎向武昌方向进攻,胡奋出击夏口,杜预自驻地襄阳进军江陵,王濬、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顺江流而下,大举进攻东吴。公元280年,王浑于三山击溃东吴丞相张悌主力,不久,吴主孙皓投降;西晋统一全国,三国正式宣告结束。史实第二(1)陈寿的《三国志》较真实地记录了三国时代的历史面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基本上取材于《三国志》。可以说,没有陈寿的《三国志》,不可能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历来有所谓“真《三国》,假《封神》”的说法。一些古本的《三国演义》,署名往往是“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把陈寿作为《三国演义》的作者之一,这就充分说明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血缘关系。陈寿对《三国演义》的成书,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是后代宋元人编出来的。三国史书上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三人情同手足使符合历史的,《三国演义》的作者借用元戏剧中的“桃园结义”,更深刻地塑造了三人誓同生死的义薄云天。《三国演义》和戏曲里都有“怒鞭督邮”这一段,但他们都说成是张飞所为,搞得生动夸张,但历史事实却并非如此,怒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刘备当安喜县尉不久,朝廷诏令各州郡,淘汰县级以军功为长吏的人,刘备也在被淘汰之列。负责裁汰工作的督邮来到刘备的地盘,刘备前去求见,可督邮装病不予接见。刘备大怒,带人冲进去将督邮绑出,将自己的官印挂在他脖子上,并狠狠的抽了他二百鞭,弃官而去。历史上的徐庶和《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完全两个人。赤壁之战后,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谋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爱。曹丕继位后,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诸葛亮北伐时都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否则他决不可能会官至三公。如果不说忠义的话,徐庶真是一个不错的谋士。历史上的关羽和《三国演义》里被神化的关羽有很大不同。历史上关羽既没有骑过赤兔马,也没舞过青龙刀;温酒斩华雄的事情是完全夺了孙坚的功劳,诛杀文丑则是曹操的谋略,就连他斩杀颜良这件事的第一功臣也应该是荀攸而非关羽;千里走单骑的事情也是子虚乌有,华容道之事也是与史实大相径亭;杀车胄、杀蔡阳则是夺了刘备的功劳;至于单刀会,这件事情的真正英雄是鲁肃。总之,演义中的关羽不是人,而是神。不过,演义中的关羽的英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关帝君也早已被千家万户供奉起来了。公元208年,马腾与韩遂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马腾只得带全家(除了马超)前往许昌投奔曹操,曹操让他在邺城做官。马超则仍然留在西凉。曹操以后几次让他到许昌,都被马超拒绝。211年,曹操在宛城练兵,马超、韩遂疑为图己,遂起兵攻打长安。因为马腾在邺城,曹操手下都认为马超不会造反,结果毫无准备的长安城瞬间就被西凉兵攻占。曹操闻讯后,立即带兵前往潼关,与马超交战。结果曹操大胜,一举平定了西凉。马超只得和从弟马岱、属下庞德前往汉中投奔张鲁。而曹操回到许昌后立即将马腾诛灭三族。马腾之死,马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像演义中先有韩遂的被害,才有马超的谋反。历史上的马超和《三国演义》里写的差别也很大。为了使得曹操更残暴,罗贯中将曹操杀马腾和马超起兵的顺序变了一下。这样一来,事实的本质就变了。其实对马腾家族的灭亡,真正该负责任的就是马超。而且在马超死的时间上,罗贯中让马超又多活了近三年的时间。其实马超病逝在刘备伐吴的过程中,而并非像演义中一样病逝在诸葛亮南征之后。另外,"锦马超"一词在正史中也未见记载,马超在潼关之战时已是三十六岁,应算是中年将领,而不是年轻将领。历史上的黄忠和《三国演义》中写的差别也很大。对于黄忠的年龄,黄忠是大了一点,但从未在"老"字上作过太大的文章。想来也很清楚,黄忠不过比刘备大了12岁,和赵云比起来只差9岁左右,在蜀汉内部也不算是十分老的。黄忠并没有参加刘备的伐吴之战,也许是后人不愿这位大将无声息的死去,所以又让他多活了一年,还斩杀了东吴几员大将吧。史实第二(2)历史上的赵云虽有很多功劳,但官职始终不大。因为他亲兵队长的身份,使得赵云不可能有独挡一面的机会。在蜀汉内部,赵云甚至只能算一名文官。但赵云确实是难得的一员将领,从后人对他的美化,送他一个"五虎将"的名号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后人对赵云的喜爱了。关于赵云的年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三国演义》中关羽赵云的描写显然有点不能自圆其说。长板坡时赵云好像还是一个面白无须的小将,而诸葛亮南征时赵云就已经是一员白发飘飘的老将了。其实长板坡之战(208年)距离诸葛亮南征(225)年相隔最多不超过十八年,怎么会使一个青年人就变成了老年人了呢?一般认为,赵云在长板坡时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病逝时大概就在七十岁左右。至于传说中的血战长板坡,史书上没有这一场战斗的描写。更为关键的是,史书上并未有縻夫人自杀的描写,这也就意味着赵云很有可能是在长板坡同时救出了甘夫人、縻夫人和刘禅。其实,没有了血战的长板坡更能反映出赵云的随机应变,脱下了"五虎将"外衣的赵云,他那智勇双全的中年将领形象将更加深入人心,永远在夜空中闪耀。历史上的司马懿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野心家,他城府很深,连曹操也看不透他。由于后人对诸葛亮的神化,司马懿就成了反面人物。其实司马懿在带兵作战方面,远比诸葛亮要厉害的多。历史上的孙坚,武功盖世,是一员虎将。但不知为什么,在后代的戏曲中,孙坚被丑化成了一个小丑,是一无是处的人。《三国演义》送给孙坚一个"江东猛虎"的称号,算是一个"安慰奖",但孙坚斩华雄、败吕布的功劳还是被刘、关、张瓜分了。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三国演义》中周瑜用美人计来骗杀刘备,被诸葛亮破解。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孙权把妹妹许配给刘备,这是真心实意的,也是一次政治性联姻,并没有借此逼他归还荆州,更没有要是不归还荆州就杀了他的意思。二人成婚的时间是在建安十四年(209)的冬天,这一年刘备刚当上荆州牧。刘备“过江”则是在第二年,即建安十五年(210),这时孙刘早就完了婚。他过江去见孙权,为的是向孙权提出,希望能得到南郡太守周瑜管辖之下的一部分地方,以便安置自己的部属。《演义》的作者,是从诸葛亮“多智”的性格特征而虚构出来的,并加以种种改造,造成既曲折多变又完整和谐的“刘备过江招亲”的故事。《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写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时孙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在历史上,刘备与孙尚香成亲之时,刘备已年近半百,而孙夫人不过二十上下,年龄相差约三十多岁。一个是贪图皇位的枭雄,另一个是任性而为的骄女,彼此互不信任。所以,刘备入益州不久,孙权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孙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回了娘家,还差点带走了刘备的宝贝儿子阿斗。从此,她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与刘备恩断情绝。后孙夫人投江自尽是假,没有此事。刘备呢?占据益州之后便娶了寡居的吴氏(吴懿之妹,刘璋之嫂),也看不出对孙夫人有什么留恋。正因为这样,在《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中竟没有一句话提到孙夫人!史书上没有记载孙夫人的最后结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绝不会为了刘备而殉情自尽的。史实第二(3)历史上的吕蒙是一位文武全才,而且是由武将向全才转变的将才。但由于后人对关羽的神化,而吕蒙又是生擒关羽的人,所以历来对吕蒙的评价都很低,甚至让他死在关羽的亡魂之下,这对吕蒙来说也是太不公平了。历史上的陆逊在东吴四英将中应该是说是最棒的一位。但由于后人的"拥刘贬曹",使得陆逊这位"杀害刘备"的彝陵英雄也受到了很不公平的评价。今天看来,陆逊在魏蜀吴三国中都算得上是一位难得的将才。这里值得提的是陆逊的身份问题,由于陆逊娶了孙策之女,这样一来陆逊就成了孙策之亲。这一点在孙权称帝前是优点,也是陆逊被重用的原因之一;但在孙权称帝后,这一点就成为毛病了,因为孙权历来对孙策的后人都防得很紧,因此陆逊也因此落了个"忧愤而卒"的结果。张昭在一般人眼中就是一个典型的投降主义的老者。其实历史上的张昭是一个非常敢于直谏的刚直之臣。一次,孙权与众将酒宴,以酒泼洒君臣,要与大家一醉方休。众人都不敢言语,唯有张昭拍案而起,说孙权是无道的纣王。孙权一听,满面羞愧,立即中止了酒宴。张昭在政治上的远见也是一般人不能达到的。一次,孙权要派人到襄平去封公孙康为燕王。张昭立劝,结果使得孙权大怒,用手按宝剑说道:"我对您的忍耐已经是够大了,我生怕我会一不小心杀了您。"张昭立即告病回家。孙权叫人用土去填张昭的门,张昭就让人在里面把门堵上,表明自己决不屈服。后来孙权派往襄平的人果然被公孙康杀了。孙权后悔不及,立即到张昭门前去请罪。张昭在儿子的搀扶下出来,君臣和好。如此一个江东第一谋士,在后人眼中却成了一无是处的人,真是不公平呀!历史上的刘琮在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迁为谏议大夫。《三国志·刘琮传》中载:“太祖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后又“表琮为谏议大夫,参同军事。”但作者为了突出曹操的凶险狡诈,他先是让刘琮与其母蔡夫人同赴青州,后命令于禁在半路上拦杀,才有了刘琮被害的结果。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面所写的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其实,历史上的鲁肃,是个很有眼光的政治家和很有才能的战略家,孙权非常器重他。《吴书》载:“肃为人方严……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死后,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成了东吴军政方面的领导人物。由于《三国演义》的作者有意贬低鲁肃来抬高孔明。所以他在孔明面前,就显得笨头笨脑了。《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写庞统与刘备分路进取雒城,临行前,庞统所骑马惊,刘备将己的白马与之换骑,后死于落凤坡。历史上庞统不是死于落凤坡,而是在攻打雒城时,被流矢所伤。《三国志·庞统传》中载:“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三国演义》有《关云长单刀赴会》一回书,在书里,鲁肃是一个妄图杀害关羽的阴谋家,但他被关羽的威风所威慑,吓得说不出话来,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这件事在历史上正好是相反。单刀赴会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三国志·鲁肃传》载:“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裴松之注所引的《吴书》说得更具体。书云:“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日:‘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前去)就羽。”这里说是鲁肃为了讨回荆州,决定冒险前去会见关羽。他在会上,摆出了刘备负义、拒不还荆州的事实,指出刘备这种行为,连普通人都做不出来,何况他还是一方之主呢!关羽自知理亏,哑口无言。经过这一次之后,刘备只好以湘水为界,归还了东吴三郡。史实第二(4)曹操杀吕伯奢全家,在《三国志·武帝纪》里并没有记载,是裴松之的注里引用的几种书里提到的,但说法很不一样。《魏书》曰:“太祖(曹操)以卓(董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还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郭颁《世语》载:“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云:“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演义》的作者,不取《魏书》,而选择了《世语》和《杂记》,是出于塑造曹操形象的需要。作者借此告诉人们是一个狠心的奸诈之徒,是一个不可与他为伍的“奸雄”。《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作者写孔明用智激周瑜的情节。指出如果要曹操退兵,只需把江东“二乔”奉上即可。诸葛亮为了使周瑜确信其事,还背诵了曹植所写的《铜雀台赋》,特别指出赋中的两句:“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周瑜大怒,遂铁定联刘抗曹。原因是大乔是孙策的老婆,小乔是周瑜的老婆。这都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虚构出来的。在历史上,曹操的铜雀台建于建安十五年的冬天,即赤壁之战后的第三年。而曹植的《铜雀台赋》又写于此台建成后的两年。可见,铜雀台与赤壁之战毫无关系。孔明所念的“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等句,也是赋中所无,是作者所杜撰。这里所说的“二乔”,是指台上东南相连的那桥状的建筑物,与“大乔”和“小乔”两姊妹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三国演义》的第二十八回,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在到达古城之前的途中,周仓以一个黄巾余部的身份,遇上关羽,向他表白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并表示希望能当他的步卒,一生为他执鞭坠镫。关羽为他的真诚所感动,收留了他。从此,周仓便随着关羽,出生入死。周仓这个人物,虽然正史上没有,但《演义》里也不是完全凭空捏造。《三国志·鲁肃传》所记的“单刀会”上就有一个人所说所为很像《演义》里的周仓,因此人们就说这个不知名字的人,便是周仓。又《山西通志》云:“周将军仓,平陆人。初为张宝将,后遇关羽于卧牛山,遂相从;于樊城之役,生擒庞德,后守麦城,死之。”《演义》中的周仓,很可能是从这些材料演化而成。《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作者写关云长刮骨疗毒,以此来衬托关羽的英雄本色。《三国志·关羽传》云:“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日:‘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这个给关羽“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的医者是谁?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不是华佗。因为华佗已于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杀害了。而关羽的刮骨疗毒则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即曹刘在樊城大战的时候。这时,华佗已死去十一个年头了。《演义》中作者大事渲染是为了塑造关羽的完美形象,一个是神医,一个是神将,互相映衬,堪称双绝。三国历史上的蒋干并不是一个重要人物。他只是一个风度翩翩的才子,以善辩著称,在江淮一带稍有点名气,与周瑜是同乡。因为这个缘故,曹操就请他去说降周瑜。蒋干去作说客,白跑一趟,没有被骗,也没有上当。周瑜先主动点破蒋干来作说客的行径,使蒋干不敢轻易说出自己的真正来意,只好含糊其辞说是来叙谈参观的;继而,他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态度,使蒋干感到再也没有必要空费口舌,多此一举。于是,蒋干这个以才辩见称,独步江、准之间,莫与为对”的雄辩家败阵了,两手空空,回去复命。《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写蒋干时,并没有照搬史料。而让蒋干扮演一个喜剧性的悲剧角色,成了一个上当受骗的主导人物.bao.史实第二(5)《三国演义》中提到荀彧因反对曹操即公位之事被鸩杀,事实荀彧并没有当面反对过此事,只是在背后议论过而已,他也没有被曹操赐死,而是在征讨孙权时病死于寿春。《三国志·荀彧传》中载:曹操“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荀彧的侄子荀攸更受曹操的宠信,凑巧的是他也是病死于征讨孙权途中,曹操为此痛哭不已,而《演义》为了丑化曹操竟编造了荀攸被气死之事。《三国志·荀攸传》载:“攸从征孙权,道薨。太祖言则流涕。”《三国志·庞统传》载:“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由此可知庞统原本就在荆州地区为官,后荆州被刘备占领,他也自然而然地做了刘备的属下,并无小说中过程那样曲折。只是政绩不佳被免官.后刘备收到诸葛亮与鲁肃的书信才被重用,而献曹操连环计之事更是乌有!在陈寿的《三国志》里,周瑜比诸葛亮大六岁。周瑜二十四岁授建威中郎将时,诸葛亮才只有十八岁,还在隆中高卧。建安十三年(208),周瑜三十四岁,已经是一个身经百战的有丰富军事经验和组织才能的大将了,诸葛亮这时正好初出茅庐,二十八岁。他与周瑜在赤壁之战前后接触总共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周瑜在赤壁之战后第三年就在巴丘(今湖南岳阳)病逝了。而《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骄傲好强,不能容人的人。作者正是用周瑜这种骄傲狭隘的性格,衬托诸葛亮从容不迫、深谋远虑的精神境界。这两种不同性格给人造成的印象是,诸葛亮老成持重,城府很深;周瑜年轻气盛,不能容人。这两个人年岁的大小,给人的感觉是,孔明老,周瑜少。这是人物性格所造成的艺术效果,这不能不是罗贯中的一个成功创造。《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写用其谋孔明借箭,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压根儿就没有干过“借箭”这回事,真正“借箭”的人是孙权,地点也不在赤壁,时间却在赤壁之战后。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注引《魏略》载:建安十八年(213)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孙权和他相拒一个多月,胜败未分。一天,“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三国演义的作者,就根据这个史料,经过一番加工改造,并一再变换“借箭”的人物,最后才移植到诸葛亮身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一直为人们所乐道。但孔明的“空城计”,并不是真有其事,而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给他虚构出来的。“空城计”最早见于魏末晋初人鱼豢《魏略》所载的魏人文聘事。这个记载说:孙权率领着数万人攻打魏将文聘,当时正好下暴雨,城墙崩塌没有修好。“(文)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迷惑他)。乃敕(命令)城中人使不得见(隐蔽起来),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日(对他的部属说):‘北方以此人(指文聘)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援。’遂不敢攻而去。”这是“空城计”最早的来源。并且诸葛亮开始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尚为荆州都州,镇宛城,直至曹真死后,他才有机会与诸葛亮于关中对阵。由此可见,诸葛亮确实没有搞过”空城计”。《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所写,在刘备伐吴的夷陵之战中,关羽之子关兴和张飞之子张苞,都为其父复了仇。在《三国志》以及裴注所引诸书中,都没有关兴参加夷陵之战和擒获,处死仇人的记载。《三国志·潘璋传》中载: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拜官平北将军、襄阳太守,死于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在夷陵之战后还活了十多年。马忠是小人物,他的下落史书绝无记载。至於士仁、麋芳二人,以后也不见史书记载。他们本是一些平庸之辈,投吴后没有什么建树,默默无闻,史书也就没有记载他们的必要了。另据《蜀记》:魏将庞德之子庞会,随钟会、邓艾伐蜀(在公元263年),因为庞德被关羽杀害,庞会为了复仇,诛灭了关氏全家,所以关羽没有留下后人。txt小说上传分享史实第二(6)《三国志·姜维传》说:“太守(指马遵)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逃)保上邦(今甘肃天水市西南)。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甘肃冀县),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姜维投降诸葛亮,是因为马遵怀疑姜维有通敌行为,把他抛弃,不准他进城回家。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好来见诸葛亮。诸葛亮收容了他,之后,又加以重用。裴注所引《魏略》对此事所述,稍有不同。《魏略》云,姜维进不了天水,但回到冀县的家里,“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姜维和上官子惰)不获已(不得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姜维是以冀城军民代表的身份去见诸葛亮的。两项记载都说明,姜维是主动投奔诸葛亮,诸葛亮很高兴地接纳了他。事情比较平淡,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不足以表现诸葛亮的慧眼识英雄。《演义》不满足于这个事实,抓住诸葛亮很器重姜维,兴高采烈地接纳他这一点,把诸葛亮消极被动地受降,改造成为积极主动地争取姜维,以此生发出一系列曲折动人的情节和细节。庞统,襄阳人。时人称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他与诸葛亮还是表亲,称诸葛亮为兄。他很敬佩诸葛亮,诸葛亮也很推崇他。早年,庞统曾在东吴待过,但并没有什么建树。赤壁之战后,经鲁肃推荐给刘备,被任命为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就是说没有政绩,被刘备罢了官。他一生最突出的功绩,是协助刘备夺取益州。但在进军雒县的战役中,“为流矢所中,卒”,死的时候才三十六岁。从历史记载来看,他的作为与他的名声不大相符。也许由于他死得早的缘故,他的才华还未能充分发挥。《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塑造庞统这个名气很大的人物形象时,从史料中不可能找到很生动具体的事实,于是就只好借助于想像和虚构。《三国志·关羽传》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这个记载清楚地表明,关羽是被曹操活捉押回许昌的,他的投降无条件可言。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关羽身上,无论怎么说,也是不光彩的,是对刘备的背信弃义。由于《三国演义》的作者“拥刘抑曹”的思想,把无条件降曹,改为有条件降曹;把他背信弃义,变成为坚守信义。作者通过张辽的口,说出关羽若拼死,就有“三罪”,保全性命则有“三便”,他最理想的出路是投降曹操。这时关羽便理直气壮地提出“三约”。经曹操的同意,便达成了投降协议。这“三罪”、“三便”和“三约”,没有一项不是为关羽投降辩白的。刘备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查无实据。在《平话》里,“皇叔封五虎将”是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前,而《三国演义》里,则是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其实,关、张、赵、马、黄五人的地位是很不相同的。就拿赵云来说吧,他与刘备可谓患难之交。刘备正处于逆境时,赵云投奔了他,而且忠心耿耿。他保护过刘备赴襄阳会,过江招亲,又曾两次救阿斗,赵云对刘备父子,可谓有救命之恩。可是,刘备才封他一个小小的永昌亭侯。后主刘禅继位后,追谥前朝有功之臣,开始时只给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以谥号。姜维等人抱不平,认为赵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义贯金石”,应予追谥。这样,他才得到顺平侯的谥号。《三国志·武帝纪》云:“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这说的是曹操因“大疫”而主动从赤壁撤军。《三国志·先主传》云:“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至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军引归。”《三国志·吴主传》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具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这里说得更具体。曹兵因饥疫,“死者大半”,他们只好在撤退前把还剩下的船烧了。赤壁一战,曹军失利,固然是由于周瑜的火攻,同时也因为疾疫,吏士多死,曹操不得不北撤。天灾是造成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的一个颇为重要的原因。《演义》回避写瘟疫,是为了更好地描写人物。通过战争去刻画人物性格.bao.史实第二(7)《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写有死诸葛吓跑活仲达,历史上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依据是《汉晋春秋》,但是《演义》作者加了工。《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车相近时,蜀军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欲向魏军”,司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当时在魏军中就传开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蜀军“入谷然后发丧”。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蜀军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著诸葛亮木偶像,司马懿疑诸葛亮未死,故而退兵。电子书分享网站史料第三(1)三国的历史从中平元年(184年)算起到晋灭吴(280年)共96年,从建安元年(196年)算起到晋灭吴共84年,从魏文帝代汉(220年)到晋灭吴共60年。陶元珍在《三国食货志》中已经有简略的论述,他称:"魏之将土,极盛时当不下六七十万人;蜀之将士,极盛时当不下十数万人;吴之将士,极盛时当不下三十万人"。《傅子》记载:"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这个杀八万不是真杀八万,而是"破"敌八万。汉末,史书上多出现动辄"十万""百万"的字样,实际是有浮夸,或是流民,非纯粹军队。而"甲兵"也未必是真正招募到部队中服役,有时刻准备着的“预备役”的性质。曹魏地广人众,有人口440余万,军队30余万,重要谋臣20余人,主要战将30余人。孙吴次之,人口230余万,军队20余万,有重要谋臣10余人,主要战将20余人;刘蜀的力量最弱,人口90余万,军队10余万,有主要谋臣七八人,重要战将十余人。三国历史故事,西晋时已出现空城计等传说,南朝《世说新语》中,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故事就有20多个。据记载,貂蝉的故事,北宋时已出现。而且北宋"说三分",已形成"尊刘抑曹"的倾向。与三国历史的真实相比,《三国演义》中的史事经过、典章制度、生活习俗、人物功过、人物性格、官制、礼仪、时间、地域等或是不准确,或是弄错,或是有意虚构,或是过分渲染,因而似真非真,真假并存。州是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东汉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司隶州,东汉州名。亦称司隶校尉部。东汉时辖郡七,县一百零六。治所,即州行政机构所在地,在洛阳县。洛阳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司隶州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青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幽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治所蓟县,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徐州,东汉州名。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都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冀州,东汉州名。辖郡、国九,县一百。治所邺县,在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在今河北冀县。辖地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荆州,东汉州名。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治所汉寿县,在今湖南汉寿县北。汉末移治襄阳县,在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扬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二。治所历阳,在今安徽和县。汉末移治寿春,在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兖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八,县八十。治所昌邑县,在今山东金乡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西南及河南东部。豫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七。治所谯县,在今安徽亳州。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凉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治所陇县,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营魏移治姑臧县,在今甘肃武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史料第三(2)益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一百一十八。治所雒县,在今四川广汉。汉末移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于今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并州,东汉州名。辖郡九,县九十八。治所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交州,东汉州名。辖郡七,苍太十六。治所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以北。三国孙吴移治番禺,在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雍州,东汉州名。东汉兴平元年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辖郡九。治所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西州,即凉州。因地处中原之西部而称西州。荆襄九郡,即荆州。荆州曾以襄阳为治所,故以此相称。东汉初,荆州置七郡,后增置襄阳和章陵二郡。九郡四十二州,指荆州。按:当为九郡四十二县。东汉荆州共辖县实为一百一十七。四十二实为南阳、江夏、襄阳三郡所辖县数目。江东八十一州,江东六郡实为九十二县。广州,州名。东吴所置。辖十郡、国。治所番禺,在今广东广州南。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蔡颇,即蔡州、颖川。按:蔡州,本汉代汝南郡地,隋代置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县。二地:处颖水、汝水上游,顺二水可达淮河,抵寿春。陇右,指陇山以西地区,即凉州。相当于今陕西陇县西部甘肃一带。官渡一战,以弱胜强,实是决定整个北方格局的一战,也是三国时期的第一场著名的大战。三国时期的军队制度和兵器也及其具有时代特色:铠甲,普通士兵是熟牛皮制成的护住前胸背部的皮甲;高级一点是鱼鳞铠,几千片铁片密密麻麻的,而且是汉代士兵的最好装备,因为铁黑色,所以又叫"玄甲"。文学作品中有时也用做铠的代名词。诸葛亮破魏,玄甲数千是极大斩获。盾在三国时更接近防御工事而不是兵器,盾小橹大,一般是木制。小盾也有叫"钩镶"的,据说是前面带有钩子的小盾,能锁拿敌人兵器,而且本身也有一定攻击力。不过使用要相当技术才可以。环首刀配合钩镶就是长兵器的克星。三国时的刀剑种类很多,环首刀的环是缠布绑在胳膊上避免掉落的。越长环首刀越难使。出土文物显示孙吴士兵环首刀平均长度是70多CM。而蜀汉是120CM可见两国士兵战斗力和锻冶水平。长刀外还有随身短刀,因为贴大腿挂叫"拍髀"。戟,三国的重头兵刃,长短都有,规格不同,步兵的一人高,骑兵的越长越厉害,不过也越不容易使。形制简单的戟就是一横一竖如"卜"形。三国出现"雄戟"横上翘,竖加了个弯钩。典韦死前发威使戟"一叉入十余矛摧"就是用的这种雄戟。三国人多以短戟护身,孙权投虎,董卓砸吕布,都是它。弓弩,计量单位分斤(公斤),钧(三十斤),石(120斤,与普通度量衡不同)三级,一般弓用斤,弩用钧,石。一般弩是三十弦一弓,诸葛弩失传,大残念。骑兵也有专用弩,实物已经出土。后汉三国善于弩射的就陈王刘宠一个,左右开弓的象董卓之类的也是猛人。便弓马的就忒多了。最重视造弩的当然是蜀汉连制造人都要刻上名字以追查责任。拋石装置,曹操在官渡之战使用一种拋石车,因拋石时声音很大,所以命名为“霹雳车”。为史书中最早有记载的拋石装置。其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拋石来攻击敌方城池或城防设施和人员。南北朝后期发展成一种舰用水上拍竿。隋灭陈的荆门水战中,隋舰在前后左右装有六座巨大的拍竿,高可达五十尺,击沉陈军战舰十余艘,威力惊人。骑兵,三国时代骑兵已大量被使用。北方人习马,曹操娴熟的骑兵部队常成为吴、蜀两国的恶梦。不过三国时并未成熟发展出重骑兵﹝重骑兵定义:马匹和骑士皆披覆铠甲﹞,当时虽有少数重骑兵但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时,才被普遍使用。史料第三(3)青龙偃月刀,因刀背如锯齿,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一种刀刃部分为半月形,刀上铸刻有龙的大刀。偃月,半弦月。偃月刀,出现于唐宋时代,用于操练,以示威武雄壮,并非实战所用。《三才图会·器用》卷六:"关王偃月刀,刀势即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丈八点钢矛,又名丈八蛇矛,长一丈八(约米)的长矛,名为蛇矛并不是矛头象蛇形,而是指其长度似蛇不要以为象金蛇剑那样)。历史上张飞所使矛没有名称,而东晋的陈安曾用过丈八蛇矛。矛长丈八尺曰俏,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杀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敌阵之矛也。铁脊蛇矛,程普用的长矛,其矛杆为铁铸,曾用它于汜水关刺死董卓的部下胡轸。而在现实中的铁脊蛇矛应是矛头为铁铸:矛,宜刺之兵也,三分其长,二为刃、一为。刃之脊隆起,脊之两旁微陷,以通空气,取其刃而易拔也。涯角枪,赵云的枪,意思是"海角天涯无对",出于《三国演义》前身《三国志平话》。汉时的枪与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长木杆或竹竿为杆,装上锐枪枪头,配以枪缨即制成。诸葛枪,诸葛亮曾制造过两丈长的木柄枪和二丈五尺长的竹柄枪,都加上铁制枪头。出于《事物纪原》。这大概是三国时期最长的兵器了。方天画戟,因其戟杆上加彩绘装饰,又称画杆方天戟,是顶端作"井"字形的长戟。据《荡寇志》记载,吕布的画戟重四十斤。在《三国志平话》吕布之戟长一丈二。历史上,方天画戟是一种仪设之物,并非用于实战。长柄铁锤,西羌国元帅越吉的兵器,重一百斤,因为是长柄,所以打击力比普通锤强的多,但使用者本身也要有相当的技巧和力量,使用时硬砸实架,其用法有涮、拽、挂、砸、架、云、盖等。越吉曾用它杀得关兴胆寒,并将其打落断涧,但随后就被关羽(鬼魂)打跑。武安国也用长柄铁锤,可只重五十斤。铁蒺藜骨朵,番王沙摩柯的兵器,古代两种兵器的混称。蒺藜,即蒺藜棒,棒头附以铁刺、铁丁,如刺猬毛,因其壮如蒺藜,故名。此兵器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骨朵,也属兵器棒类,一端如蒜头状,用以打击敌人。大斧,徐晃的兵器,通常用这兵器的武将都是猛将型的,如西凉大将韩德,零陵邢道荣。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舞动起来显得粗犷、豪壮,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蘸金斧,东吴孙桓部将李异的兵器,是在斧头上镀金的大斧。三尖刀,纪灵的兵器,重五十斤,又称三尖两刃刀。刀尖分为三支,"山"字形,中支形似剑状略高,两翼支稍低,两面开刃,锋利无比。刀柄后端有一三棱形铁鐏,其用法以扎、绞为主。纪灵曾用它两度与关羽交战。其主要打法为支、拿、架、别、削、刺。截头大刀,庞德的兵器,其刀头比普通大刀短一段,但刀背却要厚不少。另南蛮孟获的部下忙牙长也用这家伙。马岱宝刀,马岱和钟繇交战时用的刀,其实对付钟繇这号书法家根本是杀鸡用牛刀。古锭刀,孙坚在汜水关时用的兵器。被关羽所斩的徐州刺史车胄也是用这刀的。衠钢槊,周泰在赤壁之战时用的兵器,是纯钢的长槊。丈八长标,孟获之妻祝融夫人的兵器,是南蛮的特有武器。王双大刀,王双用的大刀,重六十斤。吕虔刀,晋书记载:吕虔有一口宝刀,听人说,要位登三公,才可佩带,便把它送给了别人。龙泉剑,程普于赤壁之战时用的宝剑。后晋张华夜观天象,见牛,斗之间有剑气照于江西,于是在灭吴之后,派预章人雷焕去丰城任官,结果在县衙后石匣中找到龙泉,太阿二剑。bao.最好的txt下载网史料第三(4)倚天剑,曹操所有,取宋玉的《大言赋》中"拔长剑兮倚长天"的话命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称曹操用倚天剑镇威,青釭剑杀人。青釭,砍铁如泥,锋利无比的宝剑。曹操交于夏侯恩佩之,后在长坂坡被赵云杀其夺之。七宝刀,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曹操曾向王允借刀,用以谋刺董卓。双股剑,又称雌雄剑,刘备起兵时请良匠用镔铁打造的。一鞘双剑,据说两剑可和为一把宝剑使用。松纹厢宝剑,共两口,南蛮王孟获和诸葛亮第一次对阵时的兵器。其剑身上镶有如松纹一样的剑纹。孟德剑,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铭曰孟德,三尺六寸,献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思召剑,袁绍所有,上铭曰思召。《古今注》袁绍在黎阳梦神人授一宝剑,及觉,果在卧所,铭曰思召,解思召为绍字。飞景三剑,曹丕所造。《典论》曰,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剑,长四尺二寸。淬以清漳,厉以(石)诸。饰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飞景。余好击剑,善以短乘长。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其始成也。五色充炉,巨橐自鼓。灵物仿佛,飞鸟翔舞,以为宝器九,剑三:一曰飞景,二曰流采,三曰华锋。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剑三,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两,淬以清漳,厉以(石监)诸,饰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飞景。其二名流采,色似采虹,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四两。文士剑,杨修献于魏文帝曹丕的宝剑。魏文帝爱杨修才,修诛后,追修,修会以宝剑与文帝。帝后佩之,告左右曰:"此杨修剑也。"蜀八剑,蜀昭烈帝铸,采金牛山铁,三尺六寸,一备自服,余赐太子禅、梁王理、鲁王永、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各一。镇山剑,蜀后帝禅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剑以镇剑口山故名。吴六剑,吴大帝孙权所有。《古今注》载:吴大皇帝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皇帝吴王剑,吴主孙皓铸。文曰:皇帝吴王小篆书,建衡元年铸。日月刀,西凉大将韩德的四子韩琪的兵器,共分日刀、月刀两口。百辟宝刀,曹丕为魏太子时所造。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刀三:其一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文似灵龟,名曰灵宝。其二采似丹霞,名曰含章。长四尺三寸三分,重三斤十两。其三锋似霜。刀身剑挟,名曰素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龙鳞刀,曹丕所造百辟露陌刀一,长三尺二才,状如龙文,名曰龙鳞。《典论》: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刀,一曰灵宝,二曰含章,三曰素质,又作露陌刀,一名龙鳞刀。曹丕《露陌刀铭》:于铄良刀,胡炼亶时,譬诸鳞角,靡所任兹。不逢不若,永世宝持。利用卫身,以威弗治。百辟匕首二,曹丕所造,其一理似坚冰,名曰清刚,其二曙似朝日,名曰扬文。铁鞭,黄盖使用的武器,为六角形,曾用他打中蔡瑁的护心镜。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钢鞭,文鸯的兵器,在乐嘉桥边文鸯曾用它两次杀入魏将丛中,打死不少魏将,看来很适合近身战(文鸯也用枪的)。四楞铁简,蜀将傅佥的兵器,简,当为"锏",类似鞭,四棱形,铁制。是一种盛行于宋代的兵器。曾用它打得魏将###眼珠迸出。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双铁戟,典韦的兵器,重八十斤,于长刀等,后于宛城之战被胡车儿盗走,致使典韦战死。夫事不可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为蔽木户。後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於狭路,直决耳!诸葛连弩,诸葛亮在蜀时制造,称为元戎,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枝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板机,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史料第三(5)宝雕弓,汉献帝许田围猎时用的弓。弓身雕有花纹,镶有宝石、玉器为装饰,故名宝雕弓。鹊画弓,孙坚在汜水关所用的弓。弓身上绘有喜鹊图案以求吉祥。呵呵!可只放两箭就断了,和他儿子孙策那把一挥就剩把的剑都系伪劣产品。虎筋弦弓,吕布辕门射戟时的弓。因为是用老虎的筋作为弓弦的,所以能轻易的射到一百五十步的距离。把个纪灵看得两眼发直,人都傻了。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