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2

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字数:33647 更新:2023-10-08 22:29:23

正像这一声明所证实的那样,杜鲁门当时要把台湾和朝鲜问题的联系说得合乎逻辑并不容易,但他的确下了一番苦工夫。他的说法并不成立,这一点倒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它起到了烟幕弹的作用。  即便认定红色中国是北朝鲜人的同谋,执意从事侵略活动(其实他们根本不会那样做),台湾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理想的进攻基地。如果第7舰队能阻止红色中国进攻台湾,那么它就能阻止红色中国利用台湾来征服其他独立国家。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所控制的一座海岛作为进攻基地,比用舰船根本无法包围、分割的大陆要糟糕得多。  但杜鲁门却把台湾描绘成为对美国安全的威胁。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纠缠他的人摸清他的真正意图。有件事可以证明这一点:他在发表声明前,曾与国会中的两党领袖讨论过朝鲜和台湾问题,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杜鲁门已下决心援助韩国,但他不愿自己的后院受到共和党人和中国院外活动集团成员[译者注:此处指受国民党收买的一批政客。]的攻击。这些人极力主张援助蒋介石,并曾批评过杜鲁门1月5日发表的不干涉台湾的政策。倘若中共趁美国军队在朝鲜作战之机,出兵占领台湾,而美国对此听之任之,无所作为,从政治上讲,杜鲁门承受不起这样的攻击。[译者注:指共和党及拥蒋的院外活动集团所发起的进攻。]杜鲁门将第7舰队插入台湾海峡,乃是先发制人之举,可以消除红色中国可能采取的任何行动,从而亦可避免在国内发生政治灾难。  促使杜鲁门骤然改变对台湾政策的另一因素是麦克阿瑟的说服工作。麦克阿瑟已经改变了对这座岛屿的战略重要性的看法。1950年5月29日,他给参谋长联席会议发了一封长信,信中认为共产党占领台湾将会威胁美国在远东的地位。他极力主张,绝不容许发生这种情况。他还说,台湾如在共产党控制下,“就等于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和潜艇补给船”。1950年6月14日,麦克阿瑟起草的一份备忘录中也包含有同样的观点。6月11-24日布莱德雷和国防部长约翰逊访问远东期间,他将这份备忘录交给了他们二人。根据布莱德雷自传,这份备忘录惹恼了国防部长约翰逊。他全力以赴发起了一场彻底扭转美国政策的运动。结果,布莱德雷也为总统起草了一份相同意义的备忘录。  其实杜鲁门就台湾问题所作的决定也不足为怪。美国当时的一般公众意见是,既反对美国在朝鲜同共产党作战,也反对美国对共产党进攻台湾无动于衷——尽管这两个问题事实上并不相干。两者的区别在于,朝鲜问题代表着一国对另一国的侵略,而台湾则是中国人内部的争端,这一点尤其不错,因为许多美国人对共产党组成合法的中国政府这一概念也接受不了;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政府还是应由国民党来组建。因此,许多美国人无视远东的现实,分不清(“不合法”的)北朝鲜和(“不合法”的)共产党中国在概念上的千差万别。他们觉得如果美国要反对其中一个,那就应该同时反对另一个。  杜鲁门是一个老练的政客。毫无疑问,他能摸准美国人的心态。不论是他还是任何别的美国主要领导人,都不愿在公众思想上澄清中国和朝鲜形势之间的基本差别。那样做会冒政治上自寻灭亡的风险。在这方面,杜鲁门遵循的是很久以前就已立下的那条规矩。阿利克赛斯.德.托克维尔[译者注:托克维尔(Alexisde Toqueville 1805-1859):法国作家、政治家。著有《论美国民主》一书,对美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有精辟论述和独到见解。]在18世纪30年代对美国的经典性研究中就集中注意到了美国的现实。他写道:“在美国,被推选为公务领导人者,也许时常会不讲信用,或常犯错误,但他们却不敢与大多数人故意为敌。”  而托克维尔也看出美国还有一种倾向:不是谨言慎行,而是感情用事,常把成熟的计划弃之一边,而听任一时之冲动。托克维尔特别指出,只有乔治.华盛顿的坚定立场和崇高声望,才能使美国人在法国大革命时虽与英国开战,却不与法国结盟。而在1950年夏,杜鲁门既没有华盛顿的坚定信念,也没有华盛顿的威望,因而使台湾中立便是必然结果。  更为中肯的是,托克维尔还指出了美国的另一倾向——即不论我们要做什么,不论这件事有多么严酷,多么不公正,或多么前后矛盾,却总要设法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杜鲁门关于台湾的声明可能是由艾奇逊代为捉刀,堪称这种类型的大手笔。声明开宗明义,在第一段中就偷天换日,把一国的“侵略”行为转换为抽象而又全面的共产党进攻。言外之意,就是全世界的共产党都在共同致力于“武装入侵和战争”。但声明中却不具体点名哪个国家,因为美国不愿意与俄国直接对抗。接着声明便用“它”这个既抽象,却又无所不包的先行词作主语,借以泛指共产主义。声明说“它”蔑视安理会谋求和平与安全的指令。这两句给所有共产党定性的话就为打击红色中国确立了合法的理论基础。同时还把臆想中的真正罪犯——苏联——干净利落地放了过去,因为觉得直接向它挑战太危险。这不仅是由于红色中国相对较弱,而且因为美国国内要求援助国民党的势力把中国视为明确的对抗目标。这样一来,杜鲁门便为中立台湾制造了合法借口,同时,也抵消了共和党人和援蒋院外集团的潜在对立。在最后一句中,这份声明又耍弄了另一个合法的花招。既然在第一段中就已裁定中共蔑视安理会,这就意味着红色中国是无法无天、不负责任的国家。于是,声明不仅不声不响地把杜鲁门1月5日关于台湾问题是中国内部事务的那项声明一笔勾销,而且又将台湾的法律地位抛到了国际舞台,由国际社会来处理。该项声明硬性规定,台湾的地位要等到太平洋地区恢复安全,与日本签订和约后再定,或由联合国来考虑(而当时红色中国甚至还不是联合国的成员国)。  中国共产党人无法像托克维尔那样洞察美国的那种不可思议的想法,因此,也不理解美国有何必要来为伤害他国人民制造合法口实。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中国的领袖们一定会感到,他们所面对的国家是一个既无信用,又不可靠的国家。这难道还有什么奇怪吗?本来红色中国就没有派出过一兵一卒,中国共产党政府也没有说过一声威胁的话,然而共产党中国却被扣上了“侵略者”的帽子,而且第7舰队又被安插到中国大陆与台湾省之间。红色中国人非但没有把杜鲁门这一举动看做是转移国内困难所必需的政治行动,而是把它看做是对中国主权的直接挑衅,并且担心,这只是美国帮助国民党阴谋重新夺回大陆的第一步。  在杜鲁门发表声明后的24小时内,中国的外交部长周恩来便在一次运动中发出了第一个信号,提醒美国政府注意中国政府的立场。几天以后,毛泽东再次发出信号。这两个信号率直而又清晰,倘若华盛顿在细心倾听,两个信号早已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维护他们所视的重大民族利益将要采取的立场。周恩来部长谴责杜鲁门的行动是“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完全违反联合国宪章的”。毛说美国自食其不干涉中国内政的诺言,他号召中国人民“挫败美帝国主义的一切挑衅”。  美国突然改变政策,对红色中国产生了恶劣影响。艾奇逊不但不考虑如何消除这一影响,反而要把周恩来的声明解释为宣战。如果美国执意继续与红色中国对抗,那么这当然就是宣战。当美国拒绝将台湾交给红色中国之时,红色中国已成为美国的敌人。即便如此,若美国愿意在三八线上恢复两个朝鲜,而不再向朝鲜和满洲间的边界鸭绿江进军,直接威胁红色中国,事情也许会以不流血的方式就此了结。美国国内政治形势把台湾和朝鲜并列起来,本是暂时性的,在朝鲜恢复和平后,本可向全体选民澄清。可是美国国务院却完全不在这个框架内行事,而要决定在朝鲜进行侵略——企图摧毁北朝鲜,创立一个由李承晚统治的统一的朝鲜。这就不得不把美国军队部署在鸭绿江畔。“中立台湾”之后,再加上这一行动,共产党中国人便深信美国是要一心直接侵略中国大陆。  事实上,假如美国政府在发表1月5日和1月12日声明之前能够确定一项从台湾和朝鲜脱身的战略,美国就完全可以避免朝鲜战争。而错误的根源就在于此。显然北朝鲜人将这两项声明,再加上美国又拒绝向韩国大量运送武器,看做是搞掉南方的大好时机。  不过,杜鲁门不干涉台湾的声明,仍是美国愿意同中国缓和关系的重大尝试。这一尝试是在国内付出巨大牺牲后作出的,因为它可作为一个有影响的问题被共和党拿来跟政府作对。这种形势雄辩地说明,应努力找到一项与红色中国相交换的东西:作为美国撤离台湾的交换条件,红色中国要在共产党阵营内尽力维持朝鲜和平。美国应向中共领袖们强调,在美国国内政治中,台湾和朝鲜问题是相关联的。这样一来,中国共产党人就会力劝北朝鲜人不要刻意进攻(这自然要在红色中国稳稳拿到台湾之后),同时还会敦促俄国人不要向北朝鲜提供进攻性武器。第8章 联合国军  虽然杜鲁门只是动用了空军和海军,但他的这一行动却根本改变了美国对朝鲜(和台湾)的态度。此举离今后派遣地面部队仅仅一步之遥。杜鲁门的决定无疑反映了美国人民的意愿。尽管(美国人)尚不清楚国家在远东的目标,但绝大部分人都对遏制共产党扩张的思想表示赞同。  在6月27日杜鲁门宣布进行干预的同一天,国会讨论了这场危机和总统的反应,大多数国会议员都支持总统。众议院以315比4的投票结果批准将服役期延长一年,这一措施也使总统有权征召各军种的后备役军人。第二天,参议院以70比0的表决结果批准了该项议案。杜鲁门为其行动赢得了国会的支持,但他却不愿像宪法所要求的那样到国会那里去,要求国会把朝鲜冲突宣布为一场战争。他不愿背上将国家引入战争这一沉重的政治包袱。他倒乐意把这场冲突看做是一次“警察行动”。这样总统便开创了一个令人遗憾的先例,即避免由国会正式宣战,以此来尽力消除并缩小美国军事行动产生的不良影响。自杜鲁门起,这一方针无不为每一位美国总统所遵循。  联合国安理会于6月27日再次开会,这为俄国人在宣传上遭到惨败创造了条件。杜鲁门上午发表的通告已向世界清楚地表明即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安理会成员事先已经知道这种情况。中立国印度和埃及感到惊慌失措,他们将会议推迟到下午召开,以便其代表能够跟他们的政府进行磋商。唯一能够阻止美国决议的方法是五大国之一的苏联行使否决权。人们不知道那天在克里姆林宫和苏联代表雅可夫.马立克之间究竟传递了什么消息!如果苏联代表匆忙返回安理会行使否决权,那会引起人们的谴责,指责苏联滥用其权力,并且马上会把苏联列为北朝鲜的同谋。但不这样做又会给北朝鲜打上侵略者的烙印,并使民主国家有机会对共产党人的扩张行径和不妥协态度表示愤慨。投票反对北朝鲜,在西方世界无疑会被看做是反对苏联。虽然如此,但谴责北朝鲜也是避免直接向苏联挑战的一个步骤。另外,苏联已经通过自己的沉默发出了信号,它要把这场危机当作朝鲜的内部事务来看待。不久苏联就正式采取了这一立场。国务卿艾奇逊将此视为克里姆林宫又一次故意作出的模棱两可的回答,因而他在6月29日便断定:苏联的真正用意是不想把他们自己的军事力量投到朝鲜去。  这样一来,苏联就面临两种前景暗淡的选择。一种是动用其否决权,引起世界的责骂,并将北朝鲜的入侵打上俄国人授意的标记,从而将俄国人更加直接、更加深重地拖入朝鲜半岛。另一种选择是把整个事件当作派系之间的一种小小的内部争吵来对待(而不论其中一派得到的苏制大型坦克的援助有多么多),并将厚着脸皮将整个事件拖下去。俄国人选择了后者。那天在安理会上,马立克的座位上仍然空无一人。  美国在安理会上取得了一大胜利。美国要求俄国表态,而苏联非但没有支持共产党的蓄意入侵行动,反而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尽管在此之后,神经紧张的美国领导人表现出不少忧虑并出了一些偏差,但却从来没有出现苏联将在朝鲜进行干预的严重威胁。  美国提出决议案,敦促联合国成员国“向韩国提供必要的援助”,以击退武装进攻,并“在该地区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尽管大家知道该决议案会被提出,但一些安理会成员国却在决议案的严酷含义面前踟蹰不前——决议案意味着联合国向北朝鲜宣战,所有成员国,至少在道义上,都有义务成为交战国。在这一天的其余时间里,辩论一直在进行,直到子夜前安理会才通过了该项决议案。当然,美国知道它会获得通过的:美国代表团事先已个别征求了安理会成员对该决议案的意见,并且十拿九稳会获得7票。只有南斯拉夫(没有否决权)投了反对票,印度和埃及弃权。美国为其将要采取的行动获得了国际组织的正式批准。  美国还在7月7日那天基本上左右了安理会的全部工作,安理会于当天建议:联合国成员国派出的部队应由美国来指挥,并要求美国指定一名联合国军司令官。杜鲁门立即任命了麦克阿瑟。联合国没有作出任何监督战争行为的规定,只是要求美国“在适当时候”对统一指挥下所采取的行动进行报告。7月12日,麦克阿瑟在东京建立了联合国军司令部(与他的远东司令部设在了一处);7月14日,南朝鲜的李承晚总统将韩国的军队置于该司令部的指挥之下。  麦克阿瑟将军在朝鲜的先遣队司令官约翰.H.丘奇准将于6月27日下午7点钟,即在南朝鲜人炸掉汉江上的桥梁之前的那个傍晚到达了水原机场。丘奇将军很快就意识到,韩国军队已处于即将瓦解的状态,次日他便向麦克阿瑟发了无线电报。他说,若要想把北朝鲜的军队赶回三八线,就必须投入美国的地面部队。  丘奇的电文促使麦克阿瑟采取了行动。第二天上午,麦克阿瑟本人乘坐他个人的四引擎C-54型运输机(巴丹号),在4架喷气式战斗机的护航下飞临水原。麦克阿瑟的驾驶员在因一架正在燃烧的C-54型飞机(该机是当日早些时候被一架北朝鲜战斗机扫射击中的)而缩短的跑道上降落。李承晚总统、美国大使穆乔和丘奇将军前来迎接麦克阿瑟。陪同麦将军的有他的7名高级参谋军官,另外还有几位新闻记者。麦克阿瑟的驾驶员立即起飞飞往九州加油,并在那里待命返回。这一举动实在高明:因为当天下午北朝鲜的飞机轰炸了机场,并摧毁了一架不久前抵达的双引擎C-47型运输机。  麦克阿瑟坚持乘车穿过川流不息的难民和杂乱无章的士兵朝北边的汉江开去,当时汉江仍是横在北朝鲜人面前的一道屏障。显然,正是这次旅行使麦克阿瑟相信丘奇的话是对的:单靠舰艇和飞机无法挽救局势,尽管美国海军在海上无与伦比,远东空军350架作好战斗准备的飞机(其中许多都是最好的喷气式战斗机)在战事爆发时也立即从北朝鲜人拥有的110架涡轮式战斗机那里夺取了空中优势。  那天夜里麦克阿瑟回到东京,在华盛顿方面的紧急建议下,为华盛顿起草了一份电文。但奇怪的是,他却等了将近12个小时还没有将电文发出。那是一份悲观的评论。“韩国军队完全没有能力进行抵抗,而且存在着被进一步突破的严重威胁”,他说道,“如果敌人继续向前推进,就会使共和国垮台。”  麦克阿瑟要求得到权力,从日本派出一个美国团战斗队投入作战,以后也可能组建成两个满员师。杜鲁门总统在6月30日凌晨5点钟(此时他已起床)收到了麦克阿瑟的请求,他同意派遣一个团战斗队,但却对组建两个师迟迟没有做出决定。那一决定要等待当天下午9点钟在白宫举行的会议的结果。  杜鲁门召来了艾奇逊、约翰逊、三军部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参谋长们。总统提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建议要他们考虑:蒋介石表示愿意派遣3.3万人的中国国民党部队,而杜鲁门则倾向于接受这一提议。也许再也找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例子,来证明杜鲁门对当时中国的形势十分无知,或者说存有很大的误解。他把第7舰队安插到大陆和台湾之间,这一决定是基于美国国内的问题,而不是基于此举对中国人的影响做出的。而他提议将蒋介石的部队派到朝鲜,只能会被红色中国人看做是一种证据,表明美国打算支持国民党人反攻大陆。  幸亏艾奇逊国务卿深明此举的含义,他断言,派遣国民党人会激发红色中国人在朝鲜进行干预。几位联席会议参谋长也随声附和,他们指出,国民党人当时几乎成了台湾岛上的军事难民,其装备并不比南朝鲜人强,而且将他们运往朝鲜所需的运输设施,若用来运送美国的军队和物资,也可能会更为有效。  杜鲁门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同意拒绝蒋的提议,然后又作了一个令人惊诧的决定:他不仅仅要给麦克阿瑟两个师,而且要授权麦克阿瑟无限制地全权动用他所统帅的任何地面部队。他还同意了海军上将谢尔曼提出的对北朝鲜进行海上封锁的建议。这次使美国明确卷入战争的会议持续了半个小时。第9章 告别美好时光  驻日美军那种养尊处优的舒适生活就这样突然结束了,在许多情况下而且是以血腥的方式结束了。普通的年轻士兵,还有军官和他们的眷属,只能在梦中重温往日的惬意生活:只须花上一名少尉二十分之一的军饷即可雇到一个不断点头哈腰、俯首听命的日本“女佣”或“男仆”,为自己干各种擦擦洗洗、打扫卫生之类的脏活;美军的工作轻松自在,闲暇时间很多;还有从日本人那里征用的十分像样的夜总会,供军士和军官们消遣——那里有水平很高的日本职业乐队和歌舞伎,一天到晚地表演;鸡尾酒格外便宜(有些只有10美分一杯),真可谓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当时曾流行一个笑话,说人们的头脑再也清醒不起来了;另外还有免费乘坐火车的制度,包括从东京开往北方和南方的两条线路,往北的那条官方称作“美国佬专列”,往南的那条称作“迪克西专列”。[译者注:迪克西(Dixie),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组成南部邦联的美国南部各州。]  战争头几天里影响美军的那种不现实的感觉、义愤和震惊,现在几乎不可能再现。在国会拨款委员会和五角大楼作战计划室那种安全、干净而又崇高的气氛中,人们也许会天经地义地期望“代价不菲的士兵”始终体魄健壮、作战顽强、坚守阵地,在敌人面前决不溃逃。但大部分年轻而且缺乏战斗经验的美军士兵,在事先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一下子被推到朝鲜的大漩涡当中;而对这一场几乎不可思议的战火考验,无论在情感、心理或是体力上,他们都没有做好准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甚至连武器也没有。一些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包括军官在内,也被生理和思想上的极度紧张以及朝鲜的危险压垮了。长期以来,美国军队信奉的教条一直是,执勤士兵随时都应做好准备,保卫自己的国家。这无疑也是其他军队的信条。然而每一位曾跟士兵一起服过役的军官都知道,在二战刚刚结束的岁月里,那更是不切实际的。尽管跟俄国人存在冲突,但大多数美国人都对本国的原子垄断充满信心,无法想到会突然回到战场上去。朝鲜战争本身便成了结束此种欣快症的催化剂。自那以后,世界就一直没有宁日,总是预计某种危机会在某个地方爆发出暴力行为;由于人们一直预计会发生暴力行为,这种行为也就发生得过于经常了。但朝鲜之战却是第一场危机:它急剧而出乎预料地打破了大多数美国人所认为的稳固的和平。  结果,美国士兵从一开始就在一些情况下表现出了顽强和勇气;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却并非如此。当军官们后来寻找其中的原因时,他们在两条最古老而又最普通的军事理论戒律的长处和弱点中发现了根由。这两条戒律就是统帅和训练。士兵的表现如何跟他们所面临的危险或困难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什么相互联系。但是士兵的优良表现却跟以下几方面有着明显的相互联系:他们须拥有英明而信心十足的指挥,懂得如何保养和使用手中的武器,爱护身体和装备,并能在野外环境下获得适度的慰藉。  士兵个人能否发挥作用是其中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则是4个驻日美军师的实际战斗力。除了第24团外,每个师中的3个建制团都只有两个普通步兵营,而不是3个步兵营。其他战斗部队中兵力也相应短缺:例如,炮兵营中仅有两个射击连,而不是3个连。由于兵力短缺,4个师的平均作战能力仅仅达到百分之七十左右。  尽管这4个师如此虚弱,但它们却代表了美国在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以上的全部地面力量。因此,杜鲁门允许麦克阿瑟动用任何以及全部远东军队的决定表明,美国就其整个军事力量来说,在朝鲜的投入已是令人敬畏的。随着麦克阿瑟要求给予越来越多的支持,以满足战斗的需要,美国在朝鲜的军力投入就更大了。  在二战之后的若干年里,美国有条不紊地蓄意使自己处于这样一种虚弱状态,部分原因是战后人们迫切要求“将孩子带回家园”,这一要求是可以理解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原子弹带来的虚假安全。1949年9月,美国消息人士证实苏联已爆炸了一种核装置,此时,这种安全便被证明是短暂的。第三个原因是许多美国人的那种传统孤立主义。跟苏联展开的谈判以及一种早已过时的看法强化了这一态度。许多美国人认为,再次退回到美国的两大洋之后,就可以某种方式避免世界其他地方的问题。  杜鲁门总统本人使这些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了。戴维.S.麦克莱伦曾对国务卿迪安.艾奇逊作过精辟的分析,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在军事战略和规划方面国务院根本就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杜鲁门每年都在增加文职政府的开支,只把剩下的钱投到军事上去。其结果是,各军种之间对人为的任意预算中的相对份额展开了无休止的争夺。恰如麦克莱伦所言:“是把钱花在地面部队上,还是花在空中力量上,美国人民和国会都倾向于选择空中力量。”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美国的战略几乎全部以原子武器为依托:如果发生战争,就主要依靠空中力量,用原子弹进攻苏联。  这面原子盾牌在美国垄断原子弹之时,甚至在后来双方的核打击及破坏力量等同之时,似乎是安全可靠的。然而朝鲜之战将要表明,这一战略只有在避免同俄国发生重大冲突时才会派上用场,在对付较小的危机和冲突时便毫无用处。虽然也有许多有关在朝鲜使用原子弹的议论,但仅这一决策的政治危害就足以阻止任何一位美国总统去动用原子武器,更不用说在道义上也会引起世界的反感。朝鲜证明,只有在美国的战略或军事地位处于极其严峻的形势之下,不使用原子弹就不能恢复到可以忍受的状态之时,才能够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核武器。事实上这意味着,只有在局势威胁到了美国的完整或美国的根本利益之时,才可动用核武器。小规模的战争,无论对美国的作战人员来说有多么残酷,代价有多么惨重,都不构成使用核武器的理由。  因此可以说,北朝鲜人是躲在美国的核盾牌之下,来打击美国的最薄弱之点——常规地面部队。所以北朝鲜的行动,尽管显然是一场危险的豪赌,却不像看上去的那样狂妄——一个900万人口的国家,跟地球上最强大的美国对抗,而美国所拥有的核能力,足可以将朝鲜的大部分人和几乎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摧毁。北朝鲜人并不知道美国将会断然放弃使用原子弹,不过他们可以有理由地相信美国会那样做。  迪安.艾奇逊1949年成为国务卿之时,就意识到美国过于依赖原子武器,而在“常规武器”方面,尤其是普通地面力量,却虚弱到了危险的地步。1950年初,他曾通过杜鲁门作出一项决定,下令对美国过分依赖核武器进行全面检查。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比较均衡的军事编制。但是直到1950年6月,情况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那时美国拥有10个战斗师,另有相当于一个师的兵力驻扎在德国,还有9个独立的团级战斗队。这些部队大部分都达不到规定的兵员。除此之外,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舰载部队中还有不到一个海军师的作战兵力。  最初投入战斗的几个师兵员严重不足,这种情况导致五角大楼开始大肆重新调配军官,并从非戒备状态的部队中征调兵力,补充到准备战斗的队伍中去。与此同时,无数预备役和国民警卫队部队,以及成千上万尚未分配到预备役队伍中的预备役军人都被召集起来,匆匆派往世界各地补缺,但大部分是去补朝鲜的空缺。许多曾在二战期间服过役的军官和未受任命的军官也都重新披上了军衣。他们很快就得到了“再服兵役者”的绰号。显而易见,对于那些曾经服过兵役的人来说,再服兵役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大多数从未服过兵役的成年男子,此时要么在重新征兵中推迟服役,要么已经超过了应征年龄。而“再服兵役者”却不能这样。成千上万的退伍军官和军士都已三十多岁,许多已经四十出头,他们被强行从各自的平民职业中征调出来,投入到了第二次战争之中。这些人中有很多死在了疆场。然而作为一个群体,这批再服兵役者显示出了职业军人的品格和能力,而这种品格和能力靠训练新人是决不会如此迅速地获得的。  另一种不公平现象来自美国的以下做法,他们把一支支军事分遣队当作一艘艘轮船来看待,里面装一些军官和士兵,使数量、技能和军阶达到一定水准即算完事。而不是让临时组织到一起的群体,经过长时期的合作交往,以产生同志间的友谊、忠诚、亲密和相互依赖之感。正如传统的军队用语所言(用以解释任何有悖逻辑的军事实践),这种做法是“军务之急需”,从而不得采用其他任何兵员补充制度。然而这一做法在朝鲜战争中削弱了美国的军事组织,部队中的士兵几乎没有什么持久感,也常常缺乏身份感,对一同服役而不认识的士兵也没有忠诚可言。这种局面在战争初期尤为严重,因为许多部队中的兵员被调拨出去,以充实其他仓促做好战斗准备的部队。分配到一支队伍中的士兵,也许会在几小时之内被匆匆派遣到数百或数千英里之外的另一支队伍中,而他在那里可能连一个人都不认识。  在朝鲜的这种兵员补充制度被官方称作“管道”制,这一名称说明了此种制度缺乏感情、丧失人性的本质。然而“管道”制仅仅是各个兵种当中存在的一种深刻得多的观念的外在表现: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轮船或部队,而不是其中的士兵。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制度跟英国军队的传统做法正好形成了对照。英军是在一个团里为官兵营造一个家园,团中各营都尽可能地保持完整。在实践中,美国制度意味着一支部队在作战条件下也许会存在数周或数月之久,而部队中的士兵则可以轮换调进调出。英国的做法是整营整营的轮换,而各营中的士兵则始终呆在一起。  美国制度的唯一好处是可以迅速创建一支队伍(而其他部队的兵员就要被调拨出去)。这一制度也可使那些在战斗中蒙受重大损失,或者因兵员被调拨而缺乏战斗力的部队得以迅速重建。“管道”可以直接对准部队,直到其兵力被重新补足,然后再转向另一支需要补充的部队。但是,一群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并不能形成一个紧密团结、具有活力的战斗实体:要创立这样一支队伍需要时间,也需要成员之间的亲近和共同的目标意识。而美国制度并不能促成这种东西,也不能帮助士兵产生安全感。在战争的头几个星期里,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新补充的兵员被派到一支部队投入战斗,并在战斗中被打死,或负伤撤到医院,而在此之前,部队中甚至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这种制度对单个队伍的战斗力和士兵的士气产生的影响是无法计算的。部队的作战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官和士兵的品质和素质,取决于他们的训练水平,也取决于他们所获得并带到部队中的整个陆军或海军的行动和行为标准。但是,单兵本人,尤其是刚刚接受过基础训练的年轻士兵,被派到一支匆忙补充起来的队伍中,由素不相识的军士和军官们来指挥,而这些军士和军官由于肩负重任,对年轻的新兵要求很高而又很急切,新兵常常感到困惑,并缺乏安全感。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战争中,最初被派遣到一支作战部队的士兵数量因伤亡会不断减少,这就需要用补充的兵员来弥补空缺。在朝鲜频繁参战的部队因而开始迅速发生变化。  尽管如此,但人对群体的需求十分强烈;军官和士兵只要有一点机会,便很快在部队内部形成密切的联系。仗打得最多的部队里,如步兵、炮兵、装甲兵和工兵,这种联系也最紧密。有时在连和排里还建立了一种类似于家庭的极好的相互支援体系。感觉敏锐的指挥官不仅以同情之心体察士兵的焦虑和恐惧,而且要求及时为士兵供应热饭,给他们提供回营冲澡和洗衣的短暂机会,把家信和现有的少量生活福利品,诸如香烟、糖果、书籍、杂志、啤酒(每人每月供应12听——而国内的禁酒主义者甚至还对此大作文章)及时地送到他们手中,以此来鼓励建立此种联系。结果在战争中出现了如下现象:条件最恶劣的前线步兵部队常常会得到最好的食品,而条件不错的后勤部队得到的食品却质量很差。  倘若人力问题是美国军方的唯一缺陷,陆军和海军倒可以完全依靠美国的传统军事力量——充足而又精良的武器和装备——很快解决这一问题。二战期间的大部分战斗中,正是惊人的强大炮火以及机动灵活性才使美军那样令人敬畏。但是朝鲜战争初期却是另外一种情况。美军地面力量的一个最大弱点就是装备和弹药缺乏。由于预算不足,二次大战后军用物资的采办大都仅限于食品、服装和医药物品。陆军几乎全靠陈旧的渐渐废弃的二战中遗留下来的贮存弹药维持运转。这样就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机关枪和牵引炮供应充足,但是重型机械装备、新研制的无线电、自行火炮、新式坦克、高射炮和某些弹药却极其稀缺。像无线电电池这样简单的物品结果却成了重要的必需品:大部分电池都已陈旧,常常毫无用处;或者用不了多久就电能尽失,给作战条件下的通讯带来了破坏性后果。  在日本的4个师的占领军分散驻守在海岛上。第7师驻在北部;第1骑兵师(实际上是一支步兵师,但因怀旧之情保留了过去的骑兵师称号——一些军官的衣领和军上衣上佩戴的标志仍然是交叉马刀,而不是交叉步枪)驻守在东京周围;第25师驻在南部的本州;第24师占据着日本最南部的九州,这里距朝鲜最近。  时间成了最大的问题:韩国军队几乎无法阻滞北朝鲜人,唯一能够遏制他们力量的是驻扎在日本的美国军队。几乎在战争之初,麦克阿瑟就已拟定出了挫败北朝鲜人的计划;但若要使他或其他人的计划奏效,就必须挡住北朝鲜人,就地控制住他们,否则,防御者就将逃离南朝鲜,失去南部的釜山港,而釜山又是援军和物资的依托之地。如果发生那种情况,韩国军队和韩国都将消亡,美国要么接受“既成事实”,要么发动一场代价高昂的大规模入侵。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现有的屈指可数的几支部队阻滞北朝鲜人的能力。而他们只有几天时间。  战争爆发后,美国后勤军官便以极快的速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开始发疯似的从空中和海上将部队、装备和物资运过朝鲜海峡。尽管如此,但要在最初几天里将大量部队运送到前线,是违反自然法则的不可能的事。  其结果是,首批投入战斗的美国军队实际上全都来自第24师。他们不得不首先承受强有力的打击,然后阻挡敌人的进军。这意味着把相对弱小的部队——营甚至连——投到阻击阵地上,去跟整团整师的敌人对抗。这是一场只有靠时间才能度过的极其严重的危机,而第一批部队正是出于赢得时间这一目的才被派往前线的。几周之后,美国陆、海、空军具有压倒之势的后勤保障就将显示出强大的威力,而美军将被驱赶到大海里的机会也不复存在。然而在最初的几周里,可用于避免灾难发生的军力只有第24师几支兵员不足的小部队,他们几乎一到达前线就投入了战斗。第10章 第一场阻击战  首都沦陷的同一天,即6月28日,一些北朝鲜士兵悄悄越过汉城西边的汉江,占领了金浦机场。这一行动关闭了韩国军队和美国先遣部队指挥部的其中一个主要的物资与援军空中补给点。另一座机场在水原,位于汉城以南大约20英里处,距韩国军队和美国先遣部队指挥部不远。  然而直到6月30日上午,大量的北朝鲜人才从被炸毁的汉城大桥上游不远处乘船渡过了汉江。在此同一天,从东京抵达的“肥仔”蔡将军(体重近250磅)被丁一权中将解除了韩国军队参谋长的职务。  尽管美国后勤军官通过海上和空中成功地为韩国军队补充了弹药武器,但他们显然无法守住战线。  美军干预的时间已经确定。但是从何处下手呢?汉江防线虽已动摇,但仍未被突破,因此美军的部署越往北越好。那天晚上,麦克阿瑟的先遣队司令官丘奇将军,决定驱车前往水原以南12英里处的乌山指挥所,通过那里的商务电话中继站跟东京方面商谈。他要通了麦克阿瑟的参谋长爱德华.M.(内德).阿尔蒙德少将。阿尔蒙德表示,假如丘奇能够守住机场,他同意于次日(7月1日)将两个美国步兵营空运到水原机场。丘奇表示同意,然后返回水原。  与此同时,在丘奇的水原指挥所里,发生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那里的军官和士兵被一种后来称之为“逃跑热病”的现象所缠,而这类因疑惑和恐惧引发的事件在战争之初将会给许多士兵带来打击。  首先,一架美国飞机用无线电播发了一条错误信息,说是有一队敌军正从东边向水原逼近。然后在大约500码外的铁路上升起了一颗红色照明弹。有人高喊敌人正在包围城镇,“我们最好离开这里!”在接下来的一片混乱中,指挥所的通讯人员开始用铝热剂手榴弹破坏他们的设备;手榴弹引燃了指挥所所在的学校,房屋也给烧塌了。美国人很快制止住了混乱局面,并以“西部”的最佳传统方式(“将马车围成一圈!”)在水原机场形成一个环形防线。经过仓促考虑之后,机场上的军人决定最好还是撤到南边90英里开外的大田。这群人跟机场上的一支美国防空小分队以及美国使馆人员一道做好了准备,正要动身时,丘奇将军驱车从乌山赶了回来。他铁青着脸,立即命令指挥所的一群人返回水原。回到水原时,他发现学校还在冒烟。  丘奇的第一个冲动就是守住水原机场。但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他又对自己保护机场免遭敌人炮火袭击,从而可以让部队着陆的能力表示怀疑。最后在滂沱大雨之中,他凄凉地带着这一小队垂头丧气的人马朝南边的乌山退去。第二天(7月1日)他又继续撤往大田。  北朝鲜人在汉江以南的工业郊区城镇永登浦跟韩国军队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在没有坦克的情况下,他们蒙受了惨重的损失。直到7月3日,北朝鲜人才突破了汉江防线。7月4日,北朝鲜人修复了其中一座铁路大桥,终于将坦克运过了汉江。也只是在这一天,他们才有能力大举向南运动。直到这一天,韩国军队司令部一直呆在水原。  坦克的冲击打乱了韩国第2师阻滞北朝鲜人前进的企图,并使妄图逃跑的韩国军队遭到了重大伤亡。7月4日那天下午和晚上,从水原经乌山通往平泽的道路上几乎塞满了韩国南撤的士兵和车辆。美国和澳大利亚的飞机(澳大利亚投入了一个F-51空军中队)试图阻滞北朝鲜人,但那天却犯了错误,在乌山附近曾几次对韩国军队进行扫射。韩国军队再次四散奔逃。  必须把美军空运到水原,从而给仍在坚守汉江防线的南朝鲜人以实际和精神上的支持。但美国人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7月1日把第一批美军派到了釜山。这批美军数量不多,指定名称为“史密斯特遣队”。他们要从朝鲜最靠东南的这座港口启程,乘坐火车和卡车,踏上前往乌山北边某一地点的漫长征程。经过4天的艰苦跋涉,他们于7月5日到达了水原机场南边的一个地方,这里距离机场仅仅6英里之遥。正是在这个地方,美军第一次在地面战斗中遭遇到了北朝鲜人。  当时,这支小小的战斗部队将这次艰苦的跋涉看做是一场战斗。南朝鲜设在汉江上的防线已经崩溃,其军队也在混乱不堪地向南退却。  在美国军事史上,史密斯特遣队的官兵占有特殊的位置。他们不仅是第一支在陆地上与北朝鲜人进行战斗的美国部队,而且其作战条件也几乎跟美国军队习惯上所期望的条件完全相反。也就是说,他们在人数和火力上都远远比不上对手,又处在漫长而极为脆弱的补给线的尽头,并且完全是孤军作战,两翼根本没有任何援军。他们原在九州过着舒适的军营生活,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夜之间被投进了战火之中。这一事实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都没有好处。史密斯特遣队集中体现了美军在战争初期的经历,其本身就是一篇不同凡响的传奇。  查尔斯.B.(布拉德).史密斯中校这位西点军校1939级的毕业生,6月30日晚上10点半在九州岛熊本附近的军营里被夫人叫醒。来电话的是他的上司理查德.W.斯蒂芬斯上校、第24师第21步兵团团长。斯蒂芬斯告诉史密斯:“内幕已经揭开,穿上衣服,到指挥所报到。”  5个半小时之后,史密斯便和他指挥的第一营的部分人马以及其他几位军人,乘坐卡车,行进在通往75英里之外的板付空军基地的道路上。第24师师长威廉.F.迪安少将在板付迎接史密斯。迪安对他说:“你到达釜山后,就前往大田。我们要把北朝鲜人阻挡在釜山以外尽可能远的地方。你跟丘奇将军联系。如果找不到他,就到大田去。可能的话,就越过大田向北挺进。很抱歉,我无法给你更多的情报。我知道的就这么多。祝你好运。愿上帝保佑你和你的战士。”  史密斯的军官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但招募的士兵中却很少有什么战斗经历,他们大部分都是些20岁或不到20岁的年轻人。这是一支微小的部队:406名官兵,拥有两个兵员不足的步枪连(B连和C连),几名指挥员、通讯人员和重武器手,2门75毫米无后坐力炮,2门4.2英寸迫击炮,4门60毫米迫击炮和6个2.3英寸反坦克火箭分队。每个士兵携带120发步枪子弹和两天的C级给养。  他们有6架C-54运输机。然而7月1日那天,位于山脚下的釜山机场却浓雾弥漫,他们花了大半天时间才把飞机开到釜山。一位美军驻韩军事顾问团的军官调集了一些韩国卡车和其他车辆,将史密斯特遣队从简易机场送到了17英里外的釜山市。晚上8点钟,街道两边欢呼的人群挥舞着旗帜和横幅标语,还有韩国的几支乐队在火车站为他们送行。那场面喧闹而又欢快——但想起他们的前途,却又不免显得古怪异常。  12小时之后,火车抵达大田。史密斯找到了丘奇将军。丘奇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地方说:“我们在这里有一场小小的战斗。我们所需要的是把一些见到坦克不会逃跑的人派到那个地方去。我们要派你去支援韩国军队,鼓舞他们的士气。”  史密斯的士兵在大田露营之时,史密斯和他的几位主要军官乘坐吉普车,沿着高低不平的土路朝北边80英里以外的乌山开去。一路上只见韩国的士兵和平民蜂拥着向南撤退。  在乌山以北3英里处,有几架北朝鲜的战斗机从他们头上飞过,却没有发现他们。史密斯中校和他的几位军官找到了他们所要寻找的地方:一个极好的步兵防御阵地,俯临公路和汉(城)釜(山)双线铁路,一道蜿蜒的山脊呈直角横跨在大路上,其制高点比下面延伸到水原的低地高出300英尺。从这道山脊上,史密斯几乎可以一眼望到北面8英里之遥的水原城。  7月2日夜里,史密斯用火车将他的人马分别运到北边的平泽和安城。平泽地处主干公路和铁路线上,距乌山以南大约15英里;安城位于乌山东南20英里处,以此构成阻击阵地。7月3日这天是个疯狂的日子:一列北上的给韩国部队运送弹药的火车中途驶进平泽车站听候指示,不久便遭遇到4架澳大利亚F-51型野马式战斗机的袭击。这几架飞机用机关枪和火箭向火车进行了六次扫射,引起火车爆炸,把车站和一部分城镇都炸毁了。军火的爆炸持续了整整一夜,许多平民被炸死或炸伤。当天下午,友军的空军也袭击了仍在韩国手中的水原城(一位驻韩军事顾问团的军官说发动了五次袭击),并向离城不远的南朝鲜的一个卡车纵队进行扫射。韩国军队的炮火迫使一架飞机降落在水原机场,机场上的军事顾问团和韩国的军官“俘获”了一名狼狈不堪的美国驾驶员。这天下午,4架友军的喷气式飞机还向水原发动了攻击,并沿公路向南进攻,致使水原的火车站起火燃烧,摧毁了一些房屋,并使平民受伤。他们向公路上的韩国卡车扫射,烧毁了30辆卡车,打死了200名南朝鲜士兵。由于这些事件,丘奇将军向远东空军发出了强烈抗议。他要求必须把空军的行动控制在汉江大桥或汉江以北的地区。图2 1950年7月5日史密斯特遣队在乌山(点击图片可浏览大图片)  7月4日,史密斯的两个独立分遣队在平泽相会,并在那里同来自第52野战炮兵营的134名军人会合在一起。这批军人携带有6门105毫米榴弹炮,他们是在7月2日乘坐登陆艇抵达釜山,并立即开到北方的。这支炮兵分遣队由米勒.O.佩里中校指挥,隶属于史密斯特遣队。  7月5日午夜过后不久,这支联合部队开出平泽,进驻史密斯选定的乌山以北的防御阵地。步兵乘坐征用的韩国车辆前往。韩国的驾驶员发现车辆行驶的方向后,马上弃车而去。  7月5日凌晨大约3点钟,史密斯的这支小部队进入阻击阵地。佩里中校将5门大炮部署在步兵身后大约一英里的位置(参见图2)。炮兵拥有1200发105毫米的炮弹,但只有6发是高爆反坦克炮弹。这种特殊的锥形装药的炮弹在远东极为罕见,因为陆军部把此种为数不多的炮弹优先配给了欧洲。佩里中校将反坦克炮弹配备给了第6门榴弹炮,他将这门反坦克大炮部署在步兵和其余几门榴弹炮阵地中间的公路一侧。  这天是阴雨天,但史密斯几乎仍可一眼看见水原。大约早晨7点钟时,他觉察到了敌军的行动。半个小时之后,他清楚地看见一支坦克车队沿着公路直开过来。打头的有8辆坦克。8点钟左右,跟步兵在一起的炮兵前沿观察员要求向暴露无遗的坦克开火,当时坦克位于美军步兵正前方大约2000码处。于是,105毫米炮弹开始在T34坦克周围爆炸。但它并没有被炮火吓住,仍继续顺着公路朝前开,显然也没有受到影响。  史密斯指示那两个75毫米无后坐力炮队等到T34坦克距离700码时再进行射击,在这一距离几乎可以弹无虚发。75毫米炮队立即直接命中目标,但显然没有造成任何伤害,T34坦克继续隆隆地顺路朝山岭和美军阵地开去。敌人的坦克找不到向它们射击的炮火的位置,于是便漫无目的地用85毫米高速炮弹和机关枪向周围乱扫。正当坦克挺进到几乎与步兵平行的位置之时,处在路边一条沟中的奥利.D.康纳上尉从15码外用2.36英寸反坦克火箭向坦克甲板最薄弱的后部发射了几发炮弹,但并没有产生什么作用。可是,领头的两辆坦克正行进到道路最高处的关口之时,却被迫停了下来,原来是早已部署好的那门105毫米反坦克榴弹炮发射了反坦克炮弹。这两辆受伤的坦克开到路的一边,为后面的坦克让路。其中一辆着火燃烧,两名坦克兵举着手从炮塔口钻了出来,第三名士兵手握一支小型冲锋枪跳出坦克,直接对准机枪阵地开枪射击,并打中了一名机枪手。美军的炮火迅疾将三名北朝鲜人击毙。  到了此时,6发反坦克炮弹已经打完,那门105毫米火炮便改打高爆炮弹,而这些炮弹只是打到坦克上就跳飞到一边。第三辆坦克冲过关口,击毁了前方的那门105毫米火炮,并打伤了一名炮手。  坦克并没有着力向步兵攻击,只是在经过时朝他们打了几炮,毫不犹豫地越过美军阵地,沿着公路朝其余的几门大炮开去,并把沿路布下的一条通到后面炮兵阵地的电话线轧断了。尽管炮兵只有高爆炮弹,但仍不停地朝坦克射击。T34坦克的反击炮火毫无章法,因为大部分北朝鲜人并没有找到炮兵的位置。在距离美军炮兵阵地几百码远的一座小山丘后面,T34坦克停了下来。那座山丘使它们避开了炮火的直接打击。然后,北朝鲜人将坦克隐蔽得只露出炮塔,一辆一辆地冲过,轰轰隆隆地朝南边的乌山开去。坦克驶过时,105毫米榴弹炮从150至300码远的地方朝它们射去,但炮弹只是使坦克震动一下,或者跳飞到了一边。  炮兵连的反坦克火箭分队试图阻挡住坦克,但他们发射的炮弹也跳飞到了一边。一发105毫米榴弹炮炮弹终于击中了一辆坦克的履带,那辆坦克停了下来。佩里中校力图使坦克手投降,但却没有得到响应。佩里命令105毫米大炮朝它射击,打了三发炮弹后,两名坦克手跳出坦克,撒腿就跑,但是一班士兵追了上去,并打死了他们。在战斗当中,轻兵器的火力打中了佩里中校的右腿,但他却拒绝撤离阵地。  第一组坦克通过阵地向南驶去大约10分钟之后,第二拨T34坦克又开了过来。它们一辆或二三辆紧挨在一起,并没有什么组织或间隔。眼见还有更多的坦克开来,一些炮兵感到恐慌,一种“逃跑热病”突然袭来,他们慌慌张张地离开了阵地。军官们不得不抱起炮弹,由高级军士来操炮射击。恐慌很快被平息,受到惩戒的士兵又回到他们的阵地上。  第二批坦克大部分对美军的炮火全然不当回事,尽管105毫米火炮对准它们展开了近距离平射。不过,美军的炮火倒也击中了一辆T34坦克的履带,使它瘫痪在炮兵阵地的前方;有些坦克的甲板上还坐有一二个步兵,他们不是被炮火打落下来,就是被炮火打死。T34坦克的炮火打中了附近的一个弹药堆集处,大约有300发105毫米炮弹开始爆炸起来。  在一小时之内,总计有33辆北朝鲜坦克通过了美军的阵地。佩里中校说,他的每一门榴弹炮都对每辆坦克发射了几发炮弹。而坦克也进行了反击,平均每辆坦克打了一炮。这场战斗的结果是:前方那门发射反坦克炮弹的105毫米火炮击毁了一辆坦克,并使它起火燃烧,还将另一辆坦克打得动弹不得;同时,炮兵连在前方阻挡住了另外两辆坦克。此外,还有3辆T34坦克被击伤,但仍能跟其余的坦克一道继续向南边的乌山挺进。T34坦克摧毁了前方反坦克阵地上的那门105毫米榴弹炮,打死打伤23名士兵,并将步兵停在其阵地后边的车辆全部击毁。  当最后一辆坦克通过并在南边消失之后,美军阵地变得异常平静,让人感到惊恐不安。天还在下雨,但能见度仍很不错,美国人可以看见,没有任何敌人向他们走来。他们趁机将掩体加深,并在那里等待。  一小时之后,史密斯中校看见水原附近有了动静。慢慢地他看清是一支令人难以置信的卡车车队和一支步兵队伍,头前由3辆坦克开道,前后有6英里长。正如美国人后来所发现的那样,这是一支数千人的队伍,整整两个团的兵力。除了坦克和卡车之外,这一场面若在飞机和大炮问世之前的19世纪,简直就像是一次重大的军队调动。北朝鲜人显然不知道美国人已在他们的前方布好了阵地。他们以行军队列簇拥着前进。显而易见,他们根本不害怕空袭,显然反正也用不着担心,因为在7月3日发生那场灾难之后,丘奇将军已要求把联合国军的空中打击限制在汉江以北;也由于史密斯中校的电话线被切断,他的无线电被淋湿而难以发挥作用,即便可以提供空中打击,他也无法提出此种要求。  毫无戒心的北朝鲜人以密集队形向前挺进,而此时美国人正等在阵地里。美军知道他们在数量上远不及敌人。无论用突然袭击获得什么样的优势,都将很快被占有压倒性优势的敌军所打消。但他们并没有逃跑:这400名美国人,其中大部分还是些十几岁的孩子,而且只是在5天之前从他们舒适的和平时期的部队宿舍里被召唤出来,又刚刚被战争中最可怕的一种武器——几乎完全可以抵御炮火攻击的坦克——所蹂躏和阻断,但他们并没有逃跑。美军士兵在等待指挥官的命令——向5000名前进中的敌军攻击。麦克阿瑟后来称这次战斗为精心计划的一次骄傲的“力量显示”,目的在于蒙蔽北朝鲜人,让他们以为美国人手中掌握有一支强大得多的队伍。北朝鲜人并没有上当受骗,或者说没有注意到。但是,作为美国“骄傲”力量前锋的这支微小队伍中的士兵倒是知道,他们不过是虚张声势,身后一无所有。然而他们仍守在阵地上战斗。在整个美国历史中,没有哪一批士兵比史密斯特遣队中这些大多未曾经受过考验的年轻人表现出更大的勇气和献身精神。  直到上午11点45分,北朝鲜纵队的尖兵行进到距美军1000码远的地方时,史密斯中校才命令士兵开火。此时他们手中所有的武器——迫击炮、机关枪、大炮和步枪,都一齐射击起来。一辆辆卡车着火燃烧,一个又一个士兵倒了下去。北朝鲜纵队顿时乱作一团,士兵们四散开来,跳进了路沟中。那3辆开路的坦克推进到距离美军阵地大约300码的地方,开始用大炮和机关枪直接对准山梁轰击起来。约有1000名北朝鲜步兵开始迅速向路东边的一座指状山岭上运动,他们在那里建起一个火力点,并派出两队人马,试图包围美军阵地。史密斯特遣队挡住了他们。但是在公路西侧,他们又在组织另一次包围行动。大约过了45分钟,一支强大的队伍对驻守在那边居高临下的一座山丘上的美军排构成了威胁。史密斯迅疾将那个排撤到了公路东侧。  可是不久,北朝鲜的迫击炮和大炮发现了特遣队的阵地位置,于是开始向他们轰击起来。北朝鲜人还从右翼居高临下的几座山丘上用机关枪进行射击。难以置信的是,史密斯特遣队在阵地上几乎坚守了3个小时。但在下午2点半左右,随着数量众多的北朝鲜人从两翼向特遣队的后方运动,史密斯中校决定,撤退的时间到了。轻兵器的子弹几乎已经打光;他的通讯系统已被打坏,甚至跟身后一英里的炮兵也断了联系。史密斯很快拟定出一个蛙跳式撤退方案,每支部队在其他队伍撤退时都要担任掩护,然后自己撤退时也受到保护。首先撤出的是C连,然后是医务人员,接着是指挥部人员,最后是B连。但该连的二排除外,他们根本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一名排通讯员从连指挥所跑来向排长卡尔.F.伯纳德中尉报告说:指挥所已空无一人。此时排长才意识到,他的这个排已是在孤军作战。二排的幸存者只能自行撤离,并帮助受了轻伤的人撤退。他们不得不撇下阵亡者和25名左右的伤员。  特遣队在撤退中蒙受了最惨重的损失,士兵们不得不走出散兵坑,来到开阔地面。此时机关枪已被移到附近,他们跟其他暴露无遗的美国兵一道遭受了伤亡。  炮手们抛弃了他们的武器,但在往炮车前撤退时,他们拆下了观测器和炮闩,并带走了刻有度盘的瞄准仪。大炮大体上仍完好无损,被丢弃在乌山的北郊。史密斯和佩里以为,北朝鲜的坦克已沿着大路朝平泽开去,于是就想走一条通往东南安城方向的道路。可是就在乌山城内,他们却碰到了3辆北朝鲜坦克。坦克停在街上,坦克手们站在一旁抽烟。北朝鲜人和美国人都吃了一惊,他们相互对视了一会儿,然后美国人转回身去,找到一条通往东边的小土路。双方一枪也没有打。  美军的车辆发现特遣队的幸存者,就让他们搭上车,许多人都是翻过了山丘,或者穿过稻田走过来的。北朝鲜人并没有追赶。美军车辆在半夜之后回到了平泽,以后又朝平泽以南大约14英里处的天安开去。  夜幕降临之前,约有250名史密斯特遣队的步兵返回,伤亡或失踪者大约150人。另外,还有31名军官和炮兵分队的士兵失踪。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尚有一些幸存者分别在平泽、天安、大田和南朝鲜的其他地方辗转进入美国的战斗部队。伯纳德中尉和他排里的12名士兵,在那场战斗两天之后到达天安;他们不得不绕过5道北朝鲜人设置的路障,并且仅仅在北朝鲜人抵达天安之前半小时才赶到。第11章 大溃退  随着乌山的陷落,南北公路和铁路干线上下一个必然的防御点就是南边大约10英里远的平泽。该城与东边12英里处的安城构成了一条潜在的防线;因为在平泽的西边恰好是黄海的一个深水港湾,在安城的东边又耸立着一座大山,可构成一部分屏障。  7月3日,第24师师长威廉.迪安将军就已到达大田。第二天晚上,该师第一批部队的2000人马,即第34步兵团的两个营,开始乘火车从釜山向北进军。第34步兵团是第二支抵达朝鲜的美国陆军步兵队伍,它跟史密斯特遣队一样,注定要在缺乏支援的情况下投入战斗。  迪安将军希望用这个团在平(泽)安(城)一线挡住北朝鲜人,因为他对史密斯特遣队能否阻滞北朝鲜人根本不抱幻想。就在特遣队投入战斗的当天(7月5日),他指挥第34团的第1营在平泽以北2英里的地方布下阵地,并命第3营阻击北朝鲜人在安城南边开展的任何行动。  然而,北朝鲜人的主要进攻是直接沿乌(山)平(泽)公路展开的。迪安期望用一个营单独来拖住敌人,这一要求已显过分,更不用说将敌人拦住了。第1营训练状况不佳,又缺少大炮、坦克和反坦克武器,面对数以千计的北朝鲜军及坦克,他们不可能坚持很长时间。结果,再没有比该营的表现更糟糕的了。  迪安将军派到前方集结地的代表是第24师的炮兵指挥员乔治.B.巴思准将。当史密斯特遣队开始向前进中的北朝鲜坦克开炮轰击时,巴思准将就已来到特遣队之中。他立即意识到,特遣队的步兵和炮兵阻挡不住T34坦克,便迅速驱车返回平泽,提醒第34团的第1营。当时该营仍在冷雨中挖掘战壕。  巴思将军改变了第1营的作战任务:他告诉营长不是要在阵地上坚守,而是要坚持到敌人即将包围他们时,再一步步撤到后方阵地,拖住敌人以争取时间。  尽管这场战斗一直往北边打了10英里,但第1营却平静地度过了7月5日。子夜前后,有5名史密斯特遣队的幸存者来到1营,叙述了那次战斗的情况。这时他们才开始担忧起来。营长意识到不会有特遣队的车辆顺公路开来,于是命令一个小分队去把该营阵地北边大约600码处一条溪流上的一座小桥炸掉。这件事大约是在7月6日凌晨3点干的。  黎明时分,天下着雨,雾霭濛濛。该营的士兵听见发动机的轰鸣声,有些人还透过雾霭隐约看到了被断桥挡住的几辆坦克的模糊轮廓。此时又出现了两队步兵。该营的士兵和其他军官起初以为那是来自史密斯特遣队的队伍,但史密斯没有坦克。坦克的出现以及那支队伍的庞大规模很快就向军官们表明,他们遭遇上了北朝鲜人。营长立即下令用迫击炮轰击。第一发炮弹落地后,北朝鲜人迅速在公路两侧的稻田里分散开来,但仍在继续前进。到了此时已可看到13辆坦克,一辆接一辆地停在公路上。领头那辆坦克的坦克手们已出来查看被炸的桥梁。这时他们钻回坦克,盖上炮塔,转动炮筒,对准公路西南一座山丘上的A连阵地射击起来。阵地中间的那排士兵躲进积有雨水的散兵坑内,炮弹炸起的泥土溅到了他们身上。  军士嚷叫着要他们的士兵开火,可是士兵的反应却很慢,尽管他们可以看见山丘前平坦地面上分散开来的北朝鲜步兵在稳步地向前推进。山丘上A连的两个排整整花了15分钟才组织起像样的火力。而那时开枪射击的士兵还不到一半,大部分火力都是由班长和排长发射的。许多步兵看上去都惊呆了,他们简直不能相信北朝鲜人在向他们射击。后来对一个排的31件武器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有12支步枪被搞断、搞脏或被装错,士兵的训练状态真让人震惊。  北朝鲜步兵开始包围A连的阵地,并且顶着路东大约750码的一座山丘上的B连阵地炮火运动。营长观察了一会儿敌人的进攻情况,然后命令A连撤离山丘,退到他的指挥所来。他在那里又用电话告知B连也撤下来。  两个连都从山丘上撤了下来,但是部署在路西低洼稻田里的A连第1排的士兵并没有全部听到大声传达的撤退命令。另外,他们当中有17人害怕穿越平坦的稻田,干脆留在了后面。1排排长赫尔曼.L.德里斯科尔中尉和17名士兵,部署在公路和平行的铁路路堤之间,其阵地就在公路西边几码远的地方。他们根本没有听到撤退的命令,但却看到B连的士兵正在撤退。于是德里斯科尔派了一名通讯员,回去查看A连其余的人是否还在阵地上。通讯员回来报告说,山丘上已经空无一人。德里斯科尔这一帮人立即开始后撤,他们利用铁路路堤作掩护,而北朝鲜人就在东面几码远的公路上。走到稻田边上时,德里斯科尔开始寻找余下的士兵。有人告诉他说,有几个人呆在A连原先占据的那座山丘脚下,其中包括几名伤员。德里斯科尔就跑去寻找他们。  与此同时,A连其余人的撤退已经乱了套。有些士兵撤离山丘时没有携带武器和弹药,而当敌人的一挺机关枪向两个班的士兵扫射时,他们惊慌失措,竟相朝后方跑去。他们的恐慌传染了其他士兵,一些人竟一直跑回到了平泽城。直到那时,当初的恐惧才基本消失,他们便围站在泥泞的街道上等待起来。连队指挥官到达平泽后,立即开始组织士兵向南进军。这时候,那位先前曾指挥迫击炮射击的观测员来到了。他被一发在他附近爆炸的T34坦克的炮弹惊得魂飞魄散。只见他翻着白眼,瞪着眼睛,踉踉跄跄地像个醉鬼,说话语无伦次,嘴里不停地嘟嘟囔囔着:“下雨,下雨,下雨。”他这副模样使得这支缺乏训练的部队丧失了勇气。士兵们又听到了有关德里斯科尔中尉和另外3名士兵的报告,感到更加恐惧了。第1排的一名士兵说,他看见了德里斯科尔和另外3人朝着连队原来阵地附近的几所房子运动,去寻找德里斯科尔排里的伤员。北朝鲜士兵突然包围了他们。那位报告消息的士兵说,美国人试图投降,可是北朝鲜人将他们4个全都打死了。  部队离开之前,营里的一个爆破组将平泽正北边一条小河上的桥梁炸掉了。这一阻滞北朝鲜人前进的行动将在4天之后产生前所未闻的后果。  连队排成两路纵队,迅速向南运动。该连140人中有四分之一死亡或失踪,并且损失了大部分装备和给养。由于无线电被抛弃,连队失去了同其他部队的通讯联系。除了向南行军以外,谁都没有其他的计划。第1营的其他连队也都向后退去,到了下午3点左右,该营开始陆续抵达天安,A连于傍晚时分最后一批来到。与此同时,驻扎在安城的第34团第3营也撤到了天安。  迪安将军对第34团的仓促退却大为恼火,他们对平泽以南这第一座现有的阵地根本没有竭力防守,而在那里本来是有可能阻挡住T34坦克的。可是第1营却撤离了一整段距离。当天晚上,迪安曾想命令第34团立即回到北边去,可是由于担心夜间遭到伏击,又重新作了考虑。他转而指挥一个连于次日早上向北开拔,去跟北朝鲜人交手。这个连队和第3营的一个侦察排走到天安以北大约5英里处时,突然遭到了轻兵器和迫击炮火的阻击。与此同时,迪安将军已决定派遣一整营兵力向前推进。他的另一行动是解除了第34团团长杰伊.B.洛夫莱斯上校的职务,并命罗伯特.K.马丁上校取代他。马丁上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迪安的战友,迪安觉得马丁是一位杰出的团长。  第3营进入了一个有利的防守阵地。可是当第34团的作战参谋约翰.J.邓恩少校来此执行另外一个任务时,却发现该营已开始撤离。他既找不到营长,也找不到主任参谋。邓恩迅速征得了团部的许可,率领正在撤退的第3营返回北边。邓恩少校与第3营的作战参谋布恩.西加斯少校、两位连长和几名士兵一起分乘两辆吉普车,走在队伍的前面。两辆汽车遇到了北朝鲜侦察兵的埋伏,他们约有三四十人,从近距离向美军射击。两位少校都受了重伤,其他人也都挂了彩。邓恩隐蔽在路边的灌木丛里,他看见第3营打头的步枪连从后边跟了上来,可是当北朝鲜人开始射击时,那一连士兵却停住了脚步,卧倒在地上。他们没有向前挺进,连里的军官显然也没有试着派一组人马去解救伤员。几分钟之后,一位军官反而大声招呼着美国人向后撤去。敌人的主力部队过了两个小时才到。邓恩被敌人俘获,在北朝鲜做了38个月的俘虏。西加斯少校显然在那天夜里阵亡。  到7月7日下午5点钟,第34团的第3营在新任团长马丁上校的命令下,进入了天安西北的弧形防御阵地。快到半夜时,北朝鲜人开始向城里渗透;天将破晓时,有五六辆T34坦克进入城内,朝着坦克手们看见的所有车辆开炮,并轰击可能住有美国人的房屋。在接下来的街头战斗中,马丁上校于7月8日早上8点钟左右被打死,他当时对准一辆坦克打了一发反坦克火箭弹,那辆坦克同时也向他开了火。马丁死后成了朝鲜战争中第一位获得“优异服务十字勋章”的军人。  北朝鲜军队及其坦克在天安城内造成了严重破坏。头天晚上才到达的第63野战炮兵营连续不断地发射白磷燃烧弹,只有这一排排的燃烧弹为第3营的一些士兵提供了掩护,他们才从城里逃了出来。该营只有175人脱身,三分之二的人被打死或投降。精疲力竭的营长一二天之后才撤了出来。第12章 一次走运,多次倒霉  现在唯一能够阻挡住北朝鲜人的防线就是锦江了。这是一条穿越朝鲜西南部、多少有点向西流动的主要河流。它从天安南边流过,距天安的最近点约有25英里,在重要的大田通讯中心前边形成了一道潜在的屏障。而大田则位于天安东南大约40空里处。(见图1)  锦江一线的防守比较麻烦,不仅因为朝鲜南部的疆土在天安处向西边伸展开去,可以进行充分的侧翼运动,而且因为两条通往大田的道路都要通过锦江,这就要投入大量的美国兵力来防守这两个渡口。  天安和大田之间的那条主要道路沿铁路线通往东南,穿过鸟致院,而另一条道路则在天安以南几英里处岔开,几乎向正南方通到公州地段的锦江,并在公州转向东南,通往大田。  此时此刻,驻日美军司令官、第8集团军司令官沃尔顿.H.沃克中将已飞抵大田,告诉迪安将军说他很快就会得到更多的援助:第8集团军司令部本身和增派的战斗部队一道,正在向朝鲜开拔。沃克将军同时强调说,迪安必须设法用他的第24师应付局面,这支队伍仍在一小队一小队地向前艰难地挺进。  迪安只得立即将他的这支微弱力量分开行动。他命令现已上来的第21步兵团,即史密斯特遣队的原在单位,沿着东南方向向鸟致院那条通往大田的道路阻滞北朝鲜人,并给已遭重创、士气低落的第34团下达了同样的任务,让他们到南边(公州)那条道路上阻滞敌人。  幸运的是,几支美军炮兵队伍正朝这里开来,其中包括一些155毫米榴弹炮,这便大大增强了火力。另一个工兵战斗营(第3营)也已抵达,并被立即派到通往锦江的两条道路上去设置路障。到目前为止,唯一开到前线的美国坦克是几辆M24轻型查菲坦克,上面配有75毫米火炮,但其炮速和装甲都不及T34型坦克。所幸的是天气晴朗,空军可以对敌人的坦克和运动中的北朝鲜部队进行攻击。可空军一直感到十分懊恼,因为最初几天里曾误对韩国军队和美军进行了袭击,并因此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空军很快成立了战术空中指挥特遣队。每支特遣队里都配备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一名无线电操作员,一名无线电修理员和一名吉普车司机。这些特遣队开到前线附近,指挥空军对目标进行打击。空军给第24师派遣了6支战术空中指挥特遣队。7月3日那天,空军还在九州的板付成立了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对在朝鲜参战的所有战斗机——包括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澳大利亚的战斗机——进行指挥。最后,空军开始派遣绰号为“蚊子”的慢速F6教练机,侦察敌军后方战线的目标,指挥空中打击。这些蚊式飞机跟战斗机和前线的地面部队都保持有无线电联系。  这一体系在7月9日收到了效果。当天下午3点左右,第21团第1营的将士们已进入他们构筑的前沿阻击阵地。该阵地位于鸟致院公路上的全义一带,在天安以南12公里处。观察员发现在他们的前方有11辆坦克和数百名步兵,于是请求空中打击。几分钟后,空军战机便呼啸而至,炮击了5辆坦克和几辆卡车。同时美军的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又对平泽和全义之间的那条道路进行了狂轰滥炸。黄昏时分,空中观察员报告:那天在路上发现的200台车辆中,有100辆被摧毁或起火燃烧。  第二天为空中力量带来了朝鲜战争中的一个辉煌时刻。当天下午晚些时候,F-80喷气式战斗机在平泽上空穿过阴云低空飞行时发现,一大队坦克和其他车辆一辆接一辆地停在第34团7月6日撤退时所炸毁的那座桥梁的北边。这真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幸事。第5航空队迅速调集所有可以飞行的作战飞机,有B-26轻型轰炸机、F-80战斗机和F-51双引擎野马式战斗机,直奔那队停滞不前的车辆。观察员报告说,这次攻击摧毁了38辆坦克,7台半履带式车辆和117辆卡车,另外还击毙了大量士兵。无疑这些数字言过其实,但这次袭击和前天在全义发动的那场攻击,也许是在朝鲜战争中给北朝鲜装甲部队带来的最大破坏。  更为重要的是,T34坦克不可战胜的神话也于当天破灭。美国的军需供应部门仍未搞到充足的反坦克炮弹、反坦克地雷、坦克或大型火箭炮,以投入到战争中,但美国的制空权却改变了这一劣势。高速飞行的飞机,尤其是喷气式飞机,即便发现了坦克,也并不总是能够用5英寸口径火箭弹、110加仑凝固汽油桶或炸弹击中单独一辆坦克或车辆。况且,坦克还可以在夜间行动,避开空中打击。但是,北朝鲜人却再也无法将T34坦克集结起来,在狭窄的道路上列成长长的一排,不受任何阻碍地向南运动了。不过北朝鲜人机动灵活,足智多谋。他们很快就把坦克和其他车辆伪装起来,开始让车队在夜间行驶,白天把火车隐藏在隧道中,并将坦克和卡车分散隐蔽起来。但是一种新的因素——美国的空中力量——却在大量增长。除非是在极端的情况下,北朝鲜人在飞机可以飞行的白天不再敢动用坦克车队或其他车队。北朝鲜军队的力量和效率大减。  然而,单凭空中力量并不能够阻挡住敌人的飞速前进。要挡住敌人,必须依靠地面部队。接下来承担这一任务的是刚刚到达、缺乏经验的第21团。这支队伍也只有两个营的兵力,进入全义的阵地后显得更为虚弱,因为第1营的两个连先前曾被抽调出去组建史密斯特遣队的步兵队。此时此刻,特遣队的幸存者正在领取新的装备,两个连队亦正在鸟致院补充兵员,直到7月11日他们才能重返第21团。  在全义对坦克进行成功打击之后的第二天,即7月10日,早上黎明时分,地面上一场大雾从稻田升起,翻腾着向部署在通往全义南边的公路和铁路两侧山丘上的美国部队卷去。美国人透过浓雾听见了北朝鲜人的说话声。15分钟之后响起了一声哨子,紧接着便枪声大作。忐忑不安的第21团开始盲目地向雾中射击起来,直到团长理查德.W.斯蒂芬斯上校制止他们时才停止了射击。然后,敌人的迫击炮开始向山岭上轰击;又过了一会儿,位于山岭左边的A连雷.比克斯勒中尉率领的那个排,遭到了来自岭后一座高地上北朝鲜人的猛烈攻击。美军4.2英寸的迫击炮火挡住了北朝鲜人直接朝山岭推进,他们却从该营的右翼绕过,向位于山岭后边低凹地带的重型迫击炮发动了攻击。大约在同一时刻,坦克穿过全义,沿着公路越过了该营设在山丘两边的阵地,一起向迫击炮进攻。美国人可以听到坦克的轰鸣,但由于浓雾弥漫却看不到射击。上午8点钟时雾气散去,斯蒂芬斯上校看见另外4辆坦克呆在村子里,他请求空中打击。与此同时,迫击炮声静了下来。  上午9时,直接从全义涌出来的北朝鲜步兵向美军山岭阵地的中央发动了攻击。一名炮兵前沿观测员指挥炮火朝他们轰击,并将他们赶了回去。全义的T34坦克此时从村庄里开了出来,开始用机关枪向美国人扫射。上午11点时,左侧比克斯勒中尉的那个排受到了轻兵器火力的猛烈攻击,并遭到了北朝鲜步兵的一次直接进攻。比克斯勒通过无线电向斯蒂芬斯报告说,他的士兵伤亡惨重,需要更多的人手,并请求撤退。斯蒂芬斯说援兵已在途中。5分钟之后来了两架美军喷气式飞机,它们朝着坦克发射了火箭炮弹,但没有起到什么明显的作用,然后又朝涌到比克斯勒阵地的北朝鲜步兵开枪扫射。之后不久,弹药耗尽的两架喷气式飞机飞离战场,北朝鲜人于是又恢复了进攻。坦克的炮火摧毁了该排炮兵的通讯线路,而此时那位前沿观测员的无线电已失灵。美军的炮弹开始向山岭上倾泻。显然,由于炮兵的炮火指挥中心以为前方的步兵阵地已经陷落,而他们是在向北朝鲜人轰击呢。斯蒂芬斯上校跑到散兵坑后面他的吉普车上的无线电跟前,下达了停止炮击的命令。但炮火仍在不停地猛烈倾泻着。3分钟后,比克斯勒报告说,敌人已经将他包围,他的大部分战士都已阵亡。这是他的最后一次报告。比克斯勒的大部分士兵都死在了散兵坑内。  与此同时,山岭右端的一些美国军人已经逃走。大约在比克斯勒那一排人被打垮之时,其他人也已经开始临阵脱逃。斯蒂芬斯上校号召军士们“把那些高价士兵弄回到阵地去”,但是什么也制止不住这种恐慌,只有几个士兵在坚持战斗。  午后不久,斯蒂芬斯意识到那些仍然呆在山岭上的士兵若想活着出去,就不得不撤出阵地。他发出了信号,士兵们便跑下山脊,穿过开阔地,朝着一片果园和果园后边的稻田跑去。他们在那里发现,要想在狭窄而又光滑的田埂和小路上穿过灌满水的稻田极为困难,尤其在当时还有两架美国喷气式飞机向他们俯冲扫射。那两架飞机将他们当成了北朝鲜人。美军士兵跳进稻田里,没有被击中。但是有过这次经历的人没有一个说哪怕一句空军的好话。  参加这次短暂战斗的第1营损失了五分之一的人马:33人被打死,35人受伤;而重型迫击炮连则失去了14名士兵。  斯蒂芬斯上校命令第1营身后留作预备队的第3营向北朝鲜人发动反攻。这场反攻打得十分艰苦。他们夺回了山岭,但没有夺回比克斯勒的阵地。北朝鲜人防守得非常凶狠。在这场反攻中,第3营救出了10名炮火之下没有撤出的士兵。  几辆M24查菲式轻型坦克支援了第3营的反攻。这是美军首次在朝鲜战争中动用装甲部队。一辆M24坦克向一辆T34坦克首先开火,并使之失去了战斗能力。但美军却损失了两辆M24坦克。  将近子夜时分,第3营的指挥官卡尔.C.詹森中校将该营从山岭上撤了下来,返回他们原先的预备阵地。3营的士兵吃了一惊:北朝鲜人已经渗透过来,进入了他们原来的散兵坑。又经过夜间一小时战斗才赶走了北朝鲜的队伍。与此同时,第1营已沿着公路运动到鸟致院以北两英里远的新的阻击阵地。  次日(7月11日)早上6点30分,第3营的士兵们听见,在他们前方的一片雷区(这是美军先前布下的)的另一侧有坦克的声音,但因为有雾却无法看到。几分钟工夫便有4辆T34坦克穿过了雷区,突然出现在该营的防区。要么是北朝鲜人在夜间排除了地雷,或者坦克没有碰上地雷;要么是地雷埋设不当或是哑雷。  与此同时,敌人的迫击炮集中火力,猛烈地轰击该营的指挥所,炸飞了通讯中心,并打中了弹药点,造成了严重伤亡。约有1000名北朝鲜步兵迅速从该营阵地的两翼绕过;而其他敌军则在南边的道路上设置障碍,以防止伤员撤离,并阻止弹药的补给。  这几乎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双层包围圈。头天夜里从阵地上被赶走的那些北朝鲜人一定提供了有关第3营战斗部署情况的详细情报,因为敌人的第一阵炮火就摧毁了通讯系统,使得该营乱了阵脚。美国人在被打垮之前战斗得非常顽强,有时甚至是你死我活的交手仗。美军伤亡惨重:该营667名军人中,一半以上阵亡,其中包括营长詹森中校。那些幸存下来的人经过数天的跋涉,穿过丘陵和敌占区,辗转返回到了部队。有些士兵疲惫不堪、垂头丧气到了极点,不愿再往前走了。他们干脆停下脚步,等待北朝鲜人的到来。  史密斯上校率领的第21团第1营,那天夜里在鸟致院以北两英里处公路和铁路两侧的阻击阵地里,忐忑不安地休息了一个晚上,他们知道北朝鲜人正在到来。(7月12日)黎明时分,一支北朝鲜巡逻队走了过来,美国人看见他们的两翼也有敌人在运动。上午9点30分,北朝鲜约有一个营的兵力向第1营的左翼发动进攻。之后不久,大约2000名敌人在炮火的支援下发起了总攻。斯蒂芬斯上校当即决定,将这个兵员不足、并且大部分都是补充来的新兵的第1营撤离阵地。史密斯上校让这个营一次撤下一个连,并叫士兵往卡车跟前运动。北朝鲜人并没有紧追上来,所以撤退是有条不紊的。到夜幕降临时,第21团正在大坪里的另一阻击阵地处渡过锦江。用官方陆军编史家罗伊.阿普尔曼的话说:“兵员不足、仅有两个营建制的第21团,将北朝鲜两个精锐之师(第3师和第4师)拖了3天之久。这是美军在朝鲜迄今创下的最感人的战绩,但该团也在人员和装备方面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天安以南通往西边的公州公路上,拥有4辆M24型坦克和一个工兵连的第34团,跟北朝鲜第4师的几支先头小分队进行了几次小小的拖延战斗。第4师已离开了鸟致院公路。7月11日,敌人的大炮摧毁了两辆M24型坦克,一支在附近埋伏的步兵队伍又把第3辆坦克干掉了。7月12日,第34团的大部分人马和增援部队都已渡过了锦江,只留下一个连镇守桥梁和锦江北岸。  美国人一星期来一直沿着汉(城)大(田)公路撤退,最后来到了锦江休整。与此同时,余下的韩国部队也穿越朝鲜的其余地域,向南撤退了差不多同样远的距离。到了7月13日,主力第1师和第2师的残部在鸟致院东南12英里的定州遭遇到了北朝鲜第2师。该师是在拿下镇川后向西运动的。这次战斗对于北朝鲜第2师来说是一场恶战。韩国主力师和南朝鲜警方曾于7月9日在春川埋伏了一个营的兵力,并在那里苦战了3天。结果由于美国人从天安和全义撤退下来,那一营人马被敌人从侧翼所围歼。而北朝鲜第2师也是因人困马乏、兵员伤亡,被迫前往定州的。7月11日那天,韩国炮兵在定州北边的旷野里捕捉到了北朝鲜第2师,使该师遭受了数百人的伤亡。韩国人只是在美国人丢掉鸟致院之后才撤离了定州。  在东部,北朝鲜第7师在春川战斗之后沿着朝鲜中心走廊向洪川运动,继而又开往原州。韩国第6师则在他们的前面缓慢地向后退去。7月5日攻克原州之后,北朝鲜最高指挥部解除了第7师师长的职务,原因是他没有如期完成推进的计划。最高指挥部将第7师更名为第12师,并正式组建了一个新7师。  北朝鲜第15师跟在第7师后面也来到原州,该师的大部分兵员只是在战争开始之后才招募起来。第15师改变行军方向,向西南进发。到7月13日,他们已抵达定州东北20空里处的槐山,行进在通往东南20英里处的闻庆公路上。在该师的后面跟着来了北朝鲜的第13师,这是北朝鲜为入侵行动而调动的最后一支部队,其兵员也是在开战之后才招募而来。  曾经参加过攻打汉城战斗的北朝鲜第1师向东南运动,增援第7师,力图把南朝鲜军队赶出中部走廊。在忠州,第1师在一个坦克团的支援下,掉头向南挺进,把韩国第6师逼到了闻庆。闻庆是一要地,因为它是太白山脉伸向西南的高大支脉上的一个关隘,绵延60英里。太白山脉是南北走向,屹立于朝鲜东海岸一带,该支脉上的另一关隘位于闻庆东北大约20空里处的丹阳。从原州向南运动的北朝鲜第12师,在丹阳遭到了韩国第8师的阻击。第8师是从东海岸翻过太白山脉到达此地的。原先不曾参战的北朝鲜第8师也来增援第12师。太白山这一支脉将汉江(流经汉城)流域和洛东江(在釜山注入朝鲜海峡)流域分为两半。因而,沿此支脉挡住北朝鲜人极为重要;不然的话,北朝鲜军队就可长驱直入洛东江流域,推进到闻庆东南65空里处的大邱。大邱位于韩国军队和美军的后方,也是一个铁路和公路交通枢纽。失去大邱就意味着失去了一个适当的、可以建立环行防线的地方。大邱以南60空里便是釜山港。  守住这一支脉之所以重要,其中还有第二个原因:洛东江流域北部那一边有一座安东城,该城的一个关口开辟了一条通向东海岸盈德港的通道,而从盈德向南,还有一条途经浦项洞直通釜山的道路。  北朝鲜第5师和第766独立支队(其规模相当于一个旅)正沿着东海岸狭窄的山边公路向前推进,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阻力。7月13日那天,他们已抵达盈德以北25英里处的平海里。  美国的注意力自然是集中在锦江一线,抵御两个北朝鲜师(第3师和第4师)。虽然如此,大批的北朝鲜军队(6个师)却开往东边,为一场潜在的、席卷洛东江流域北部的大规模进攻做好了准备,其目的不是要攻下大邱,而是要长驱直入,直取釜山。第7个北朝鲜师(第2师)已陈兵定州,既可与其他部队会聚一起,参与进攻防守锦江的美国部队,亦可开往大邱,支援在那个方向发起的进攻。  对于南朝鲜人和美国人来说,值得庆幸的是北朝鲜在中线上的战略过于简单化。虽然北朝鲜人最初在力量和武器上占有很大优势,但他们却从整个中部走廊全面推进,压向敌人。这一战略虽将美国和韩国军队封锁在一个严密的作战圈内,但却将美韩军队一步步逼回到了他们的给养供应地,使他们得以集中力量进行抵抗。第13章 锦江之战  北朝鲜对锦江防线上美国人的打击尽管是可以预见到的,但仍是毁灭性的。7月14日开始进攻之时,美军到朝鲜才仅有两星期时间,而地面战斗的经历也不过10天。在此期间内,美国人的态度发生了极大变化,从原来的从容自信变成了惊恐万分。锦江的进攻造成了新的不安:迄今已登陆的少量美国军队也许遏制不住北朝鲜人,他们也许会占领朝鲜半岛。在锦江一线,双方在争取时间上的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与此同时,麦克阿瑟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对朝鲜的军事介入也迈出了一大步:7月12日,第8集团军正式将其司令部从日本移到了大邱的一所学校大院内(该校原先曾是日本的一个兵站)。次日,该军司令官沃尔顿.H.沃克中将便来到大邱领兵挂帅。7月14日,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将韩国军队置于麦克阿瑟这位联合国军司令官的统帅之下。麦克阿瑟又委任沃克为所有在朝联合国军的陆军司令官。  朝鲜已不再是一个附带事件:对于远东司令部和整个美国军界来说,朝鲜已成为主要事件。美国开始往远东紧急空运急需的装备和人员。军事空运部队在加拿大和比利时的帮助下,已扩大到了原来的4倍。加拿大派出了一个中队,共6架运输机,比利时也支援了几架运输机。空运部队从原来的60架四引擎运输机增加到了250架。美国西海岸的港口开始堆积起为朝鲜紧急征用的各种各样的装备。凡能调集的船只也统统被征用。麦克阿瑟根据北朝鲜所取得的惊人成功,就所需援军的数量和种类问题,通过洲际电传打字电报,和联席会议的参谋长们进行了详尽的,有时甚至是激烈的讨论。美国大规模的军事集结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然而在锦江一线,7月13日那天,美国所能集结的用于抵御北朝鲜前进的兵力只有一个兵员不足的第24师。在这个饱受创伤、仅有1.14万名兵员的第24师身上寄托着守住联合国军防线的希望。然而该师是根本靠不住的,因为它的3个步兵团都以不同的方式被削弱了力量。第19团的兵员最多(2276人),但却被立即投入到锦江一线的直接防守上,没有时间进行调整适应。第34团有2000人,但一星期前曾在锦江以北受到沉重打击,现已不堪一击。第21团在阻挡北朝鲜人的前进方面表现得相对较好,但它也为胜利付出了代价,其实力大为削弱。该团兵员现已减少到1100人(其第3营受到北朝鲜军队的重创,仅剩下132人,被重新改编为兵员不足的两个连)。  针对第24师,北朝鲜人投入了第3师和第4师。这两个师经过3星期的战斗,实力也大为下降,其兵力约为原来的百分之七十(每个师约有6000人)。等到他们抵达锦江之时,大约还剩下50辆坦克,其中第4师有20辆,第3师约有30辆。但是北朝鲜人占有主动权,必要的时候,他们可以请求驻扎在定州的第2师前来助战。  第24师师长迪安将军将第34团部署在其中一条通往大田的公路上,将第19团部署在锦江上游、公州以东8空里处的大坪里(“里”在朝鲜语里意为村庄)。但是,从此地再往东边上游9空里,是汉(城)釜(山)铁路经过信川的一座桥梁。第19团也不得不负责此地到那座桥梁这一整段锦江战线的防守。另外,第19团在开往锦江途中,从鸟致院撤退下来的第21团的队伍旁边经过。在第19团那些既缺乏经验又易受影响的士兵看来,第21团混乱不堪的队伍状况,又使第19团丧失了信心。  迪安将第21团部署在玉井的后备阻击阵地上。玉井坐落在大田东边的汉釜公路上,距大田6英里(在大坪里东南12空里处)。第21团的任务是保证至关重要的公路和铁路线畅通无阻。同时,如果北朝鲜人决定将其第2师投入战斗,以图突破东边韩国军队的防线,并在美国防线后面进行扫荡,该团也要进行阻击。  7月12日夜至13日晨,工兵炸毁了位于公州和大坪里的锦江公路大桥的几段道路,并炸毁了信川的铁路大桥。侦察部队还把沿河一带所能发现的渡船付之一炬。图3 1950年7月14日第34步兵师的锦江防线(点击图片可浏览大图片)  在公州,第34团新任团长罗伯特.L.沃德林顿中校将第3营的两个连(L连和I连)部署在公路左右两侧河边的高地上,其身后还部署有几门迫击炮(参见图3)。该团的K连是一支拥有40人的混合队伍,原先被部署在防线上,但该连的心理和身体状况欠佳,成了部队的累赘,于是被撤出阵地,送到大田接受医疗去了。与此同时,该团的情报和作战参谋也由于战斗疲劳撤出了阵地。  支援这两个步兵连的部队是第63野战炮营(105毫米榴弹炮),部署在锦江南岸2英里半处一个叫做三桥里的小村庄里。沿着同一条土路再往南走3英里,便是该团的预备队——第1营。  公州前线上的第3营内,各支队伍的通讯联络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主要原因是该营的SCR-300和SCR-536型无线电装置没有驱动电池,而电话线又无法找到。同样令人惊讶的是,第63炮兵营跟公州以南18英里外论山的团指挥所保持着联系,但跟沿河防线上的步兵部队和炮兵前沿观测员却没有通讯联系。这样就不可能把美军的炮火引向进攻步兵阵地的北朝鲜人的头上。  战斗是在7月13日拂晓之后不久打响的。北朝鲜第4师的士兵徒步走到被炸毁的锦江大桥的北侧,那里距对面美军阵地约有700码远。他们架起机枪,并开来了坦克。当天下午,北朝鲜的炮火开始轰击公州以及附近地区。美军便从公州听到江对岸村子里响起了坦克的轰鸣声。之后不久,低平弹道武器,可能是T34坦克上的火炮,开始向I连的防区轰击。与此同时,炮弹也开始在L连的上空爆炸(也许是远处敌人的榴弹炮),不过爆炸离地面太高,没有造成什么伤害。  然后,L连的监视哨向连长阿奇.L.斯蒂斯中尉报告说,北朝鲜士兵正在下游大约两英里处乘坐两只驳船渡江,每只船上可载30人左右。哨兵估计,在上午9点半之前的一个半小时里,大约有500名北朝鲜人以此种方式渡过了锦江。由于跟第63炮兵营没有通讯联络,步兵无法请求炮火给予集中打击。但是该炮兵营上午派出了一架联络飞机,观察员发现了北朝鲜人的渡江行动。不过炮兵营的作战军官决定不打驳船,而要等着炮击更大的目标。部署在该营东边的第11野战炮兵营中的榴弹炮倒是对联络飞机的召唤作出了反应,但是北朝鲜人的雅克战斗机很快就把那架联络飞机赶跑了,炮火于是停了下来。  L连连长斯蒂斯中尉一直无法找到支援他们的机枪小队和迫击炮小队。连里的士兵正在受到越来越准确的迫击炮和大炮的轰击。斯蒂斯判定,其阵地已难以守住,便向连队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该连在上午近11点时撤出了阵地。斯蒂斯中尉前往寻找第3营的指挥所,当他把发生的情况向营长报告后,便立即被免去了职务。  此时灾难已经形成:第34团阵地的整个左翼都已被放弃,这为北朝鲜人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他们立即开了进来。  下午1点半左右,驻扎在三桥里的一支守卫炮兵营的警戒部队,看到有部队在朝他们运动。警戒部队得到指示,除非受到攻击,否则不要开火,说不定来者是友军部队呢。结果来的却是北朝鲜人。他们打垮了那只警戒部队,并将缴获的机枪掉转枪口,向炮兵营的指挥部扫去。之后不久,弹无虚发的迫击炮又摧毁了美军的人员、榴弹炮和装备。在炮火的支援下,北朝鲜部队占领了营指挥所,并摧垮了两个炮兵连。炮兵营的10门榴弹炮全部损失殆尽,另外还失去了11名军官和125名士兵。  第34团的指挥官沃德林顿中校,在下午三四点之间才得知炮兵营受挫的有关情况。他立即命令待在南边3英里开外的第1营预备队进行反攻。1营营长说,这是他所得到的第一条有关进攻的消息。尽管炮兵营的一位通讯参谋报告说,他曾在下午2点左右到过1营的指挥所,并且报告了进攻的情况。1营营长说,这件事也许是他不在时发生的,而且他的参谋中没有一个人给他提过。  到了下午5点钟,第1营才以连为纵队向北开去。前进途中没有发生什么事情,直到次日打头的那支连队走近已被占领的炮兵营阵地时,才遭到敌人火力的阻击。敌军的几阵机枪和步枪火力挡住了连队的前进步伐。团长下命令说,如果到天黑时该营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就撤退回来。由于天近黄昏,营长便下令撤退。回到出发时的阵地后,该营便登上卡车,向南边的论山开去。  与此同时,在锦江岸边的阵地上,尽管左翼的L连早已撤走,但I连一整天都守在自己的阵地里,遭受敌人时断时续的炮火轰击。连长约瑟夫.E.希克斯中尉试图到达L连和营指挥所,但却没有成功;他在阵地里一直坚守到晚上9点半,才接到撤退命令,于是便穿过公州东南的山岭,回到了团里。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