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世界上下五千年-10

作者:翟文明 字数:28616 更新:2023-10-08 22:28:26

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收回封建地主领地、取消封建身份级制、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破除封建主义旧文化。这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由一个落后的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强国。但是由于当时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的力量较为软弱,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因而国家的领导权落在中下级武士手中,他们虽然资产阶级化了,但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主义因素,使它日后逐步发展成为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1877年冬天,一场大雪降在美国的代顿地区,城郊的山冈上到处是白茫茫一片。一群孩子来到堆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着自制的爬犁飞快地向下滑去。山坡上顿时响起阵阵笑声。在他们旁边,有两个男孩静静地站着,眼睁睁地看着欢快的爬犁从上而下划过。大一点的男孩叹道:“嗨!要是我们也有一架爬犁该多好啊!”另一个孩子撅着嘴说道:“谁叫我们爸爸总不在家呢!”他灵机一动,又接着说道:“哥哥,我们自己动手做吧!”被称做哥哥的男孩一听,顿时笑了起来,愉快地说道:“对呀!我们自己也可以做。走,奥维尔,我们回去!”于是,两个孩子一蹦一跳地跑下山坡,向家里飞快地跑去。这弟兄两个就是莱特兄弟,大的叫威尔伯,小的便是奥维尔。他们从小就喜欢摆弄一些玩意,经常在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他们的爷爷是个制作车轮的工匠,屋里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弟兄两个把那里当作他们的乐园,经常跑去看爷爷干活。时间一长,他们就模仿着制作一些小玩具。因此,弟兄两个决定,这次要做架爬犁,拉到山坡上与同伴们比赛。当天晚上,弟兄俩就把这种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一听,非常高兴地说道:“好,咱们共同来做吧!”于是,弟兄俩个跑到爷爷的工作房里,找到很多木条和工具,不加思索就干了起来。“不行”妈妈阻止他们说,“干什么事情得有个计划,我们首先得画一个图样,然后才做!”弟兄俩个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同妈妈一起设计图样。妈妈首先量了兄弟俩身体的尺寸,然后画出一个很矮的爬犁。“妈妈,别人家的爬犁很高,为啥你画的爬犁这么矮?这能行吗?”弟弟奥维尔不解他问。“孩子,要想叫爬犁跑得快,就得制成矮矮的,这样可以减少风的阻力,速度也就会快多了。”妈妈温和地解释道。弟兄俩个这才明白,干任何事情都不应莽撞,应首先弄懂道理。过了一天,莱特兄弟的矮爬犁做成了。弟兄俩把它推到小山冈上,刚放在山坡上,就跑来了一个男孩。“快来看呀,莱特兄弟扛了一个怪物!”这个男孩大惊小怪地叫道。不一会儿,孩子们都围了上来,指手划脚地议论着这个怪模怪样的东西。莱特兄弟不以为然,勇敢地说道:“谁和我们比赛!”先前跑过来的男孩连忙叫道:“我来!我来与他们比赛!”说完,就把自己爬犁拉了过来。比赛结果,当然是莱特兄弟获胜,孩子们再也不嘲弄这个爬犁,反而围起来左瞧右看,似乎想从中找到什么。莱特兄弟非常高兴,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家去了。圣诞节到了,爸爸也从外地回来。圣诞节早晨,爸爸把礼物送给了他们,兄弟俩急不可耐地打开一看,是一个不知名的玩具,样子好怪好怪的。爸爸告诉他们,这是飞螺旋,能在空中高高地飞去。“鸟才能飞呢!它怎么也会飞!”威尔伯有点怀疑。爸爸笑了一笑,当场做了表演。只见他先把上面的橡皮筋扭好,一松手,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向空中高高地飞去。兄弟这才相信,除了鸟、蝴蝶之外,人工制造的东西,也可以飞上天。于是,弟兄俩便把它拆开了,想从中探索一下,它为何能飞上天去。从这以后,在他们的幼小心灵里,就萌发了将来一定制造出一种能飞上高高蓝天的东西。这个愿望一直影响着他们。1896年,莱特兄弟在报纸看到一条消息:德国的李林塔尔因驾驶滑翔机失事身亡。这个消息对他们震动很大,弟兄俩决定研究空中飞行。这时候,莱特兄弟开着一家自行车商店。他们一边干活挣钱,一边研究飞行的资料。三年后,他们掌握了大量有关航空方面的知识决定仿制一架滑翔机。他们首先观察老鹰在空中飞行的动作,然后一张又一张地画下来,之后才着手设计滑翔机。1900年10月,莱特兄弟终于制成了他们第一架滑翔机,并把它带到离代顿很远的吉蒂霍克海边,这里十分偏僻,周围既没有树木也没有民房,而且这里风力很大,非常适宜放飞滑翔机。兄弟俩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滑翔机装好,先把它系上绳索,像风筝那样放飞,结果成功了。然后由威尔伯坐上去进行试验,虽然飞了起来,但只有1米多高。第二年,兄弟俩在上次制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改进,又制成了一架滑翔机。这年秋天,他们又来到吉蒂霍克海边,一试验,飞行高度一下子达到180米之高。弟兄俩非常高兴,但并不满足。他们想能否制造一种不用风力也能飞行的机器?兄弟俩反复思考,把有关飞行的资料集中起来,反复研究,始终想不到用什么动力,把宠大的滑翔机和人运到空中。有一天,车行门前停了一辆汽车,司机向他们借一把工具用用。来修理一下汽车的发动机。弟兄俩灵机一动,能不能用汽车的发动机来推动飞行。从这以后,弟兄俩围绕发动机动开了脑筋。他们首先测出滑翔机的最大运载能力是90公斤,于是,他们向工厂订制一个不超过90公斤的发动机。但当时最轻的发动机是190公斤,工厂无法制出这么轻的发动机。后来,一名制造发动机的工程师知道了这件事情,答应帮助莱特兄弟。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工程师果然造出一部12马力、重量只有70公斤的汽油发动机。弟兄俩非常高兴,很快便着手研究怎样利用发动机来推动滑翔机飞行。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们终于把发动机安装在滑翔机上,不过是在滑翔机上安上螺旋桨,由发动机来推动螺旋桨旋转,带动滑翔机飞行。1903年9月,莱特兄弟带着他们装有发动机的飞行再次来到吉蒂霍克海边试飞。虽然这次试飞失败了,但他们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过后不久,他们又连续试飞多次,不是因为螺旋桨的故障,就是发动机出了毛病,或是驾驶技术的问题。莱特兄弟毫不气馁,仍然坚持试飞。就在这时,一位名叫兰莱的发明家,受美国政府的委托,制造了一架带有汽油发动机的飞机,在试飞中坠入大海。莱特兄弟得知这个消息,便前去调查,并从兰莱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获得了很多经验,他们对飞机的每一部件作了严格的检查,制定了严格的躁作规定,于1903年12月14日,又来到吉蒂霍克,进行试飞试验。这天下午,兄弟俩先在地面上安置两根固定在木头上的铁轨,并有一定的斜度,好让飞机方便地滑行。接着,就把他们制造的飞机,放在铁轨上面。最后是由谁先飞的问题,兄弟俩争执不下,只好用抛硬币的方法,由威尔伯先飞。威尔伯上机后,伏卧在飞机正中,一会儿便发动飞机,发动机传出轰鸣的声音,螺旋桨也慢慢地转了起来。飞机在斜坡上刚滑行3米,就挣脱了结在后面的铁丝,呼啸着升到空中。“飞起来啦!”奥维尔兴奋地叫道。话音未落,飞机突然减慢速度,很快掉落在地上。整个飞行时间不到4分钟。奥维尔赶忙跑上前去。威伯尔已从堕落的飞机里跳了出来,兄弟俩赶紧观察飞机,飞机也未受损。“是什么问题呢?”兄弟俩左思右想,逐一检查。发动机没毛病,螺旋桨转动很好,技术躁作也完全正确。……“哥哥,我知道原因了!”奥维尔满面笑容地说道:“咱们是利用斜坡滑行的,距离只有3米飞机就起飞了。而这时螺旋桨的转动还没有达到高速,所以一会儿就栽了下来。”“对呀!”威尔伯点头称是,接着说道:“咱们不能利用斜坡滑行起飞,而要靠螺旋桨的力量飞上去。这样吧,把铁轨装在平整的地方再试验一下。”他们连续工作了三天,把铁轨又重新安置在一片平坦的地面上。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点钟,天空低云密布,寒风刺骨。被兄弟俩邀来观看飞行的农民冻得直打寒颤,一再催促兄弟俩快点飞行。这次由奥维尔试飞,只见他爬上飞机,伏卧在驾驶位上。一会儿,发动机开始轰鸣,螺旋桨也开始转动。突然,飞机滑动起来,一下子升到3米多高,随即水平地向前飞去。“飞起来啦!飞起来啦!”几个农民高兴地呼唤起来,并且随着威尔伯,在飞机后面追赶着。飞机飞行了30米后,稳稳地着陆了。威尔伯冲上前去,激动地扑到刚从飞机里爬出来的弟弟身上,爇泪盈眶地喊道:“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45分钟后,威尔伯又飞了一次,飞行距离达到52米,又过了一段时间,奥维尔又一次飞行,这次飞行了59秒,距离达到255米。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行成功,莱特兄弟把这个消息告诉报社,可报社不相信有这种事,拒不发布消息。莱特兄弟并不在乎。继续改进他们的飞机。不久,兄弟俩又制造出能乘坐两个人的飞机,并且,在空中飞了一个多小时。消息传开后,人们奔走相告,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决定让莱特做一次试飞表演。1908年9月10日这天,天气异常晴朗,飞机飞行的场地上围满了观看的人们。人家兴致勃勃,等待着莱特兄弟的飞行。10点左右,弟弟奥维尔驾驶着他们的飞机,在一片欢呼声中,自由自在地飞向天空,两支长长的机翼从空中划过,恰似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人们再也抑制不住他们的激动心情,昂首天空,呼唤着莱特兄弟的名字,多少人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飞机在76米的高度飞行了1小时14分,并且运载了一名勇敢的乘客。当它着陆之后,人们从四面八方围了起来。过后不久,莱特兄弟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一家飞行公司,同时开办了飞行学校,从这以后,飞机成了人们又一项先进的运输工具。列宁的青年时代1887年春的一天,一个神情严肃的年轻人走到伏尔加河边。他一语不发,凝视着湍急的河水,似乎在思索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猛然举起拳头,重重地击在旁边的小树上,缓慢而又坚定地说道:“不,我们不走这样的路,应当走的不是这种道路!”说完,年轻人庄严地向哺育他的伏尔加河深深地鞠了一躬,抬头向远方眺望,两眼露出炙爇而又充满希望的光芒。这位年轻人,就是刚刚17岁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他刚刚接到亲爱的哥哥萨沙被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绞死的消息,心中异常的悲痛,才走出住在辛比尔斯克的家中,来到宽阔的伏尔加河畔。萨沙是参与谋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死的。在当时,俄国人民不堪专制、腐朽的沙皇统治,纷纷起来斗争。萨沙同一些正直的知识分子,组织了一个“民意党”。他们斗争爇情很高,但始终找不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因而就把国家落后、人民痛苦,归结到沙皇个人头上。1881年3月,“民意党”组成了一个刺杀小组,在街上用炸弹炸死了亚历山大二世。但没有过多久,亚历山大三世又上台了,仍然沿袭老沙皇政治制度,人民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爇之中。这些单纯的知识青年,又一次组织一些骨干分子,其中就有萨沙。他们同仇敌忾,又一次行刺沙皇,可这一次沙皇早有准备,刺杀未成反被敌人抓住,萨沙表现得非常英勇,为了保存革命实力,自己一人承担下来,结果,对他们恨之入骨的沙皇。便下令绞死萨沙。消息传来之后,乌里扬诺夫全家非常悲痛,尤其是这位年轻的弟弟,听到自己尊敬的哥哥被沙皇杀害,心中充满复仇的火焰,但他是一个稳重而又勤于思考的青年,几天来,他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解救人民的苦难,改变祖国现状?弗拉基米尔来到伏尔加河旁边,面对流淌河水,终于想通了这个问题,要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只有去发动千百万工农群众,用暴力推翻腐朽的沙皇统治。让劳动人民自己当家做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他心中顿时豁然开朗,哥哥被害的悲伤心情也好了许多。他暗暗在心中念道:亲爱的哥哥,你的鲜血没有白流,它使我擦亮了眼睛,更是懂得了做人的神圣使命。想到这,弗拉基米尔转身离开了伏尔加,迈着矫健的步伐,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程。就在这一年秋天,弗拉基米尔全家迁往喀山,他随即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他发奋研究各种社会学说,并参加了青年学生小组和学生的反抗斗争。他斗争坚决,且对当前的政治问题非常了解,经常向同学们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鼓动大家向沙皇政府作坚决的斗争,因此在同学中威望很高,大家亲切地称他列宁(发表文章时所使用的笔名)。这年冬天,列宁因组织同学参加一个集会,被反对政府逮捕。在解往监狱的途中,一个警官看着走在最前面的列宁说道:“年轻的小伙子,你为什么要造反呢?”警察似乎难以理解,接着便以教训的口吻说:“要知道,在你的面前是一堵墙!”“那只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会倒掉。”年轻的列宁毫不犹豫,勇敢而坚定的答道。这位警官一听,心中吓了一跳,但马上对这个年轻人由衷的产生敬佩之情。在监狱中,列宁与他的战友们不屈不挠地同敌人展开了斗争。有一次,一位同学与列宁相互交谈时问道:“你出狱后想作些什么?”列宁回答:“在我面前只有一条路,就是进行革命斗争!”1887年12月19日,列宁被当局放逐到离喀山40多公里的柯库什基诸村。在村中,他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利用这段时间,他博览群书。潜心自修。一年后,列宁又回到喀山,秘密参加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认真研读马克思的著作,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889年,列宁迁到萨马拉来住。他刻苦学习,用两年的时间,自学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1891年,他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了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国家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授予最优等的毕业文凭,并成为注册的助理律师。然而,列宁对律师职业并无兴趣,他关注的是推翻沙皇政府,使人民获得解放。因而,他刻苦学习德文、法文和英文,认真钻研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与此同时,在萨马拉组织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但萨马拉远离无产阶级运动中心,他渴望到无产阶级聚集的地区去。终于1893年8月底,23岁的列宁来到了俄国的政治中心彼得堡。一到这里,列宁便秘密地同马克思主义小组取得联系。他多次发表演讲,经常到工人居住区去,给工人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彼得堡很多独立的共产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名叫“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秘密织织,表现出他的非凡的组织才能。出于对马克思主义者的尊敬,他成为公认的领导者。“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组成,使俄国第一次完成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也为我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但组织越大,目标就越明显,不久,列宁便因密探盯梢而被捕。在监狱中,列宁一面进行斗争,一面又勤奋学习,写作,就在一间2米宽、3米长的单人牢房里,他写出了著名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书的大部分书稿。除此之外,列宁还在狱中写了大量的传单和小册子,以指导外面的工人运动。为了把这些文字顺利地传出去,他想了一个巧妙的方法,把字用牛奶写在要归还的书的空白处,干了以后一点也看不出来,然后乘家人来探望时把书带出去,用火一烘,字迹就出来啦!为了不让看守发现,他便用面包做成“墨水瓶”,里面灌上牛奶,偷偷地用它来写东西。有一次,列宁正沉浸在写作之中,不小心看守已开门走了进来,他急中生智,一口把小“墨水瓶”吃了下去。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今天吃了六个‘墨水瓶’”,就这样,列宁在狱中机智勇敢地坚持同敌人斗争。列宁在监狱中被关押一年零两个月后,于1897年5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东部的舒申斯克村。这是一个荒僻的村庄,距离铁路有600多公里,全村连一份报纸也没有。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列宁依然充满着乐观津神,忘我地进行工作。在这三年的流放生活中,列宁完成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部著作。此外,列宁还写了30多篇文章,翻译了2本书。期间,列宁还一直考虑着党的建设问题。这首先要办份报纸,才能把工人阶级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此,他勾勒了一个较为成熟的计划。流放期满后,列宁到了国外,1900年12月,这份名叫《火星报》的报纸,终于在法国莱比锡出版了。列宁写了大量文章,来论述党的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这些报纸通过各渠道运回俄国,在工人手中秘密流传。列宁的名字,也随之传遍到整个俄国。经过长期的筹备工作,俄国社会民工党代表大会,终于在比利时王国的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了。经投票选举出党中央机关,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获得了多数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诞生了。从此,他开始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明天!“五一”国际劳动节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这次大会上,法国代表拉文提议:把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与会代表一致同意,通过了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从此,“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了。为什么要把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呢?这还得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工人运动说起。当时,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逐步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维护这个高速运转的资本主义机器,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在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劳动14至16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个小时,但工资却很低。马萨诸塞州一个鞋厂的监工说:“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白。”沉重的阶级压迫激起了无产者巨大的愤怒。他们知道,要争取生存的条件,就只有团结起来,通过罢工运动与资本家作斗争。工人们提出的罢工口号,就是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1877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罢工开始了。工人阶级走向街头游行示威,向政府提出改善劳动与生活条件,要求缩短工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罢工不久,队伍日渐扩大,工会会员人数激增,各地工人也纷纷参加罢工运动。在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下,美国国会被迫制定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但是,狠毒的资本家根本不予理睬,这项法律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工人们仍然是生活在水深火爇之中,倍受资本家的折磨。忍无可忍的工人们决定将这场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准备举行更大规模的罢工运动。1884年10月,美国和加拿大的八个国际性和全国性工人团体,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一个集会,决定于1886年5月1日举行总罢工,迫使资本家实施八小时工作制。这一天终于来到了。5月1日,美国2万多个企业的35万工人停工上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各种肤色,各个工种的工人一齐进行总罢工。仅芝加哥一个城市,就有4.5万名工人涌上街头。这下,美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处于瘫痪状态,火车变成了僵蛇,商店更是鸦雀无声,所有的仓库也都关门并贴上封条。当时在罢工工人中流行着一首“八小时之歌”,歌中唱道:“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我们从船坞、车间和工场,召集了我们的队伍,争取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激昂的歌声唱出了工人的心声,唱出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愿望,也感染了广大的群众,他们纷纷声援工人的罢工运动,将罢工运动推向新的高潮。罢工运动所表现的巨大力量使政府当局和资本家极为恐慌,他们不甘心答应工人的条件,便露出他们狰狞的一面。5月3日,芝加哥政府当局终于撕下了“民主”的假面具,用暴力镇压工人。他们组织罢工破坏者在警察的保护下混进工人的罢工队伍,故意制造混乱,以此为借口,当场开枪打死六个工人。这一暴行,激起了全市工人的极大愤慨,他们决心为死难的工人兄弟们报仇!第二天晚上7点,3000多名工人聚集芝加哥秣市广场,怀着沉痛的心情,为死难工友们举行追悼会,声讨政府当局的暴行。会议秩序井然,快10点钟时,大会即将结束,突然,有200名武装警察冲进了会场。一名警官大声叫道:“散开!快散开!不准在这里聚众闹事!”工人们纷纷抗议道:“为什么不准我们开追悼大会?”“你们故意制造血案,还不许我们为死难者默哀,还有天理没有?!”“少费话?我们奉令驱散非法集会!如果不听劝告,我们将用武力解决!”这位警官蛮横地叫道。“举行集会是我们的自由,你们无权驱散!”工人们拒理力争。警官见势不妙,举枪叫道:“弟兄们,把这帮穷工人立即驱赶出去!”如狼似虎的警察马上冲进广场,抡起棍子,朝工人头上、身上打去,工人们奋起反抗,广场顿时大乱。“轰!”突然响起了一阵强烈的爆炸声。原来,这是埋伏在工人队伍中的资本家走狗,故意向人群投掷的一颗炸弹。四名工人当场倒卧在血泊之中,几名警察也炸死炸伤了。这是资本家故意制造的事端,以给政府当局大规模镇压工人一个借口。这下,政府立即调动大批军警,疯狂向工人队伍开枪,有200多名工人被打死打伤,更多的工人被逮捕起来。随之,资产阶级的报纸大造舆论,诬蔑提出八小时工作制的人是“投掷炸弹者”。政府当局顺手推舟,把八名工人领袖交付法院,诬告他们犯了杀人罪。陪审团主要是由大工厂的工头组成,而出庭作证的,则是被警察局收买的工贼。结果,8月20日,法院判处七人绞刑,一人15年徒刑。工人不服,向州最高法院上诉,裁决是维持原判。后又向联邦最高法院上诉,他们根本就不受理此案。这下,激起美国各地工人群众的强烈抗议,他们联合起来,纷纷举行抗议集会。但政府当局仍然于次年11月杀害了其中四名工人领袖,三名改判无期徒刑。一名则死于狱中。美国芝加哥工人的鲜血,燃起了全国工人斗争的烈火,并迅速漫延到欧洲和其它大洲。全世界的工人阶级纷纷举行罢工运动,与万恶的资本家做殊死的斗争。在世界进步舆论的广泛支持下,尤其是全世界工人运动的斗争下,美国政府终于在一个月后,宣布实施八小时工作制。美国工人运动终于取得初步的胜利。为纪念美国工人1886年5月11日的罢工运动,为推动整个世界工人阶级的斗争爇情,就把这一天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在以后的每年5月1日,各国的工人阶级都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以争取自身的权利。生理学无冕之王——巴甫洛夫1890年10月的一天,在彼得堡军医学院里,一群大学生边走边议论着:“今天是巴甫洛夫教授给我们上消化生理课,到时我们一定要请教一下,‘条件反射’!”一个学生兴奋地说道。“当然!巴甫洛夫是我们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可以说是生理学方面的权威。”另一个学生应和道。这群大学生来到教室后,见整个教室坐满了人。大家济济一堂,静等着巴甫洛夫教授的到来。一阵铃声响过,从门口走进一位津壮的中年教授。大家不约而同地喊出:“巴甫洛夫教授!”巴甫洛夫微笑着环视了一下教室,然后登上讲台,向大家鞠了一躬,接着便翻开教案,认真地上起课来。这时,一个学生举手起立,朗声说道:“请问巴甫洛夫教授,什么是条件反射?”话音刚落,同学们一下子把眼光都集中在这个发问的学生身上,弄得他十分不好意思,迟疑地坐了下来。紧接着,大家又把眼光转向巴甫洛夫教授,等待着他能回答这个问题。巴甫洛夫轻轻笑了一下,愉快地说道:“好吧!下边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他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便讲了起来:从前,在俄国中部的梁赞城里,有户人家养了一条狗,主人怕这条狗乱跑,就用一根很粗的锁链把它锁了起来。从此,这条狗一见人就“汪汪”乱吠,并且呲牙咧嘴,表现非常凶恶。一天,一群孩子走过这户人家,那条狗拚命的冲着他们狂吠,孩子们远远地躲了起来,谁也不敢接近它。这时,一个脑袋很大的孩子向狗走去,他不但没躲,反而愈来愈靠近那条狗。同伴们一齐惊讶地喊道:“不要靠近它!这畜生要咬人呢!”“我去把锁链打开,它就不会再叫了!”这个孩子很坦然地说道。“别打开!别打开!”小同伴们一面喊,一面吓得四散而逃。孩子真的把锁链打开了。奇怪的是,它不仅不咬他,反而温顺地摇着尾巴,接受孩子的抚摸,从此,这条狗再也不凶恶地狂吠啦。巴甫洛夫停了一下,看着一个个瞪大眼睛的学生问道:“大家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学生们摇摇头,仍然瞪着眼睛,静等教授的下文。“其实,当时我也不知道原因,只是通过研究发现:套上锁链,对那条狗来说是一种刺激,也就是一种条件。这种条件引起了它保护自己的反射,因此这条狗变得异常凶恶。而一旦打开锁链,消除了这种条件,便不再引起它保护自己的反射,因此它变得温顺起来了。”同学们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纷纷议论起来:“原来那个孩子就是巴甫洛夫教授,真了不起!”“噢!这就是条件反射,原来竟是这么简单!”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巴甫洛夫为研究动物的消化生理付出了多少代价。1849年,巴甫洛夫出生于梁赞城的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是个传教士。1870年,21岁的巴甫洛夫带着一张“贫困证明书”,进入了彼得堡大学攻读生理学。他刻苦学习,阅读大量的书籍,大学毕业时,获得了金质奖章。后来,又转到军医学院深造,并在这所学院中度过了40多个年头。在这期间,巴甫洛夫选择了研究消化系统的生理状况这个课题,开始长时间观察动物体内的消化活动。他首先把狗的食道经过手术切断,把切断的食道两端缝在狗脖子的皮肤上,然后让狗饿上一段时间。一天以后,巴甫洛夫把这只饥饿的狗拉到了实验室,在狗的面前放一盘鲜肉。狗一见鲜肉,便贪馋地吞了起来。然后咀嚼了几下就咽下去了。可是,不一会儿,咽下去的肉又掉到了食盘里。这是因为狗的食道已被切断,肉根本进不了胃里。狗依然贪婪地吃着,盘子里的肉始终是那么多。这只狗徒劳地吃了四五分钟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在通向狗胃的一根像皮管里流出了大量的胃液。胃液不断分泌,是狗的第十对脑神经——迷走神经的冲动引起的。巴甫洛夫对这只狗的迷走神经也动过手术,已在上面引出一根丝线。现在,只要他稍微提动一下丝线,就切断了脑与胃之间的联系。结果,狗尽管还是在不断地吞咽鲜肉,但胃液却停止分泌了。这就是著名的“假饲”实验,它可以使人们观察到狗的消化腺的分泌情况。从20世纪初,巴甫洛夫又开始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第一次发现了大脑皮层机能的活动规律。他又给一条狗动了手术,在狗的腮帮子上开个小孔,用一根细细的导管安在它的一个唾液腺上。当狗吃东西流唾液的时候,一部分唾液就通过导管流到了外面。巴甫洛夫通过实验发现,只要食物落到狗的口中,它就会泌出唾液,如果食物是湿的,分泌的唾液就少些,食物是干的,分泌的就多些。这种反射活动是狗和其它一切动物生来就有的,巴甫洛夫称它为非条件反射。但后来的实验中,他又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除了食物刺激口腔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以外,其他的刺激,比如光、声音等的刺激,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为了通俗、形象地说明这种现象,在一次实验时,巴甫洛夫举起一只柠檬,对观看实验的学者说:“诸位都知道这是柠檬,我不准备把它送到你们口中,只是让大家看一看……”说到这里,所有在场的人的口中都流出了口水,许多人不自觉地咽了一下,并且笑出声来。巴甫洛夫接着说:“诸位并没有吃到柠檬,却流出了口水。但诸位又是吃过柠檬的,知道它很酸,所以一见到它就流出了口水。这种流口水的反射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称它为条件反射。”从“非条件反射”到“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苦的实验过程,这是消化生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发现,为人类在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在1904年,诺贝尔奖基金会该年度的生理学和医学奖金,授予了巴甫洛夫教授。要知道,巴甫洛夫是世界生理学家中第一个享有这种荣誉的科学家。1935年,巴甫洛夫以86岁的高龄,主持了在苏联召开的第15届国际生理学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巴甫洛夫被授予“全世界生物学界元老”的称号。次年2月,这位被人们赞颂为“生理学无冕之王”的科学家去世。德雷福斯冤案1895年1月,在法国军事学院的躁场上,一名曾在这所学院学习过的犹太军官,被当众革除军职,他的肩章、帽徽、绶带、勋章全部被扯下,就连他的军刀也被折为两段,扔在地下,随后,便被押去服刑。这名犹太军官名叫德雷福斯,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资产阶级家庭,在军事学院学习时成绩优异,因而毕业后被选派到陆军总参谋部供职。去年10月15日,德雷福斯因被怀疑为出卖国家军事机密,而被逮捕。12月他被军事法庭以叛国罪判处他终身监禁,流放到法属圭亚那沿岸的“魔鬼岛”上服役。就这样,一场由保皇主义者、教权主义者以及民族沙文主义者参加的反犹太运动开始了他们企图借此反对新兴的中产阶级和人民的民主权利。而另一面,进步律师、记者和作家则在《震旦报》强烈呼吁,要求撤销对德雷福斯的错误判决,以维护法律和人权的尊严。事情原来是这样的,自普法战争以来,法国的反德情绪日趋高涨,法国情报部门也加强了对德情报工作。1894年9月,法国情报部门派遣到德驻巴黎大使馆的一名女佣,意外地在废纸中发现一封没有署名的信。这封信是寄给德国武官施瓦茨-考本的,信的内容是有关法国在德国边境掩护部队的情况和一些军事机密。这封信很快转交到法国陆军总参谋部情报局反间谍处处长桑德尔上校的手里。桑德尔上校正为最近一段时间内,法国一系列机密文件泄密而焦虑,一见到这封信,便喜出望外,马上命令副官:“立即通知两位副处长到这里来!”不一会儿,亨利少校和边帕苇少校先后来到。当亨利接过封信一看,吓得他心惊肉跳。原来,上面竟是他的老朋友艾斯特拉齐少校的字迹!艾斯特拉齐是情报局的德语翻译,与亨利私交甚厚,他向旅瓦茨、考本泄露的军事秘密,与亨利本人也有关系。亨利生怕此人失事牵连自己,误了前程,所以不由得胆战心惊,不敢说出真相。反而认真地和桑德尔一起推测谁有可能写这封信。为了转移视线,亨利故意提出:“这件事有可能是犹太军官德雷福斯上尉。”说完,又列举了很多德雷福斯具备提供这份情报的条件。桑德尔上校早对德雷福斯有成见,早在德雷福斯刚进总参谋部时,他就曾正式表示抗议,认为让一个犹太人进入总参谋部,无疑是在危害国家的安全。现在,果然不出他的所料,于是武断地认为他就是泄密之人。很快,桑德尔就把这件事报告给陆军部长。部长正为普法战争中自己残败而恼火,当即下令,以间谍罪和叛国罪逮捕德雷福斯。在开庭审判以前,军方也履行了一下审查手续,特地请几名字迹专家鉴定字迹。但专家们最后的结论,认为特证根据不足,不象是德雷福斯的笔迹。可这时,军方已骑虎难下,由于逮捕决定是陆军部长亲自作出的,为了维护军方的威信,只好将错就错。军事法庭在12月才秘密开庭审讯。到场的除法官外,只有被告德雷福斯及其辩护律师,警察署长和陆军部队的观察员皮卡多少校等四人。在法庭上,德雷福斯提出充分理由为自己辩护,证明他对信上的情报毫不知情,根本没有条件作案。接着,辩护律师也列举大量根据,来证明德雷福斯无罪。法官看到没有什么结果,便宣布休庭。来日再审。陆军部长派去的观察员皮卡尔上校是个正直的军官,他如实的向部长作出汇报,同时也指出,此案很难成立。亨利少校得知消息后,急得跳了出来,亲自上法庭指证德雷福斯,并以军官的名誉宣誓作证。而陆军部长为维护自己的尊严,故意编造一份“密档”,把过去几起未破获的窃密事件,统统加在德雷福斯头上,还塞进一份篡改编造的“罪证”材料。就这样,法庭终于认定德雷福斯有罪,判处他无期徒刑,革除军职,流放到“魔鬼岛”。事件发生后,德雷福斯的亲属四处为他奔走,在进步律师、记者和作家的帮助下,他的兄弟在法国《震旦报》上把这一冤案公布于世。顿时,舆论大哗,正义人士纷纷呼吁,撤销对德雷福斯的错误判决。就在这时,在从德大使馆收集到的废纸中,发现了德国大使给法国军官艾斯特拉齐少校的一封信的草稿。并很快转到继任反间谍处处长的皮卡尔中校手里。皮卡尔立即警觉起来,着手对艾斯特拉齐的调查。在调查中,他发现艾斯特拉齐与德国武官的关系可疑,尤其意外地发现艾斯特拉齐的笔迹和那封被认为是德雷福斯写的告密信的字迹完全相同。皮卡尔将这一重大发现向副总参谋长作了汇报,并请求重新审理此案。但副总参谋长唯恐军队荣誉受到损害,拒不逮捕艾斯特拉齐。皮卡尔一再向上级陈述利弊得失,劝说及时修正错案。一下子惹怒了那些达官贵人,他于1896年12月被远调到当时法国殖民地突尼斯南部作战。亨利少校为了定实德雷福斯的罪名,便伪造信件塞进“密档”,甚至伪造德雷福斯致德皇的信件和德皇致德雷福斯的复信,以此证实德雷福斯就是德国间谍。于是,反动沙文主义者气焰更加嚣张。1897年12月17日,陆军部长宣布对德雷福斯的判决“公正无误”,内阁总理也同时宣布:“德雷福斯案件没有问题。”与此同时,德雷福斯的亲属和朋友们,一直没有停止对此案的控诉。他们曾写信给德皇威廉二世,请求他证明德国没有收到德雷福斯提供的任何情报和书信。而德国对法国由于此案闹出的混乱暗自高兴,当然不会为他作证。在这种情况,德雷福斯的亲属又复制了大量告密信的照片,四处张贴在街头,指望有人能认出真正的作案者。不久,一位银行家便找到德雷福斯家,声称告密信的笔迹和他一个顾客的笔迹一样,这个顾客就是艾斯特拉齐。德雷福斯全家非常高兴,认为这次总算找到有力的证据。于是,就向法庭控告了艾斯特拉齐。1898年1月11日,艾斯特拉齐终于上了军事法庭。但军方唯恐此事败露,派亨利等人为他代拟了审讯时的辩护词。结果,法庭宣判艾斯特拉齐无罪释放。这下,正义人士愤慨了。就在艾斯特拉齐被宣告无罪后两天,举世闻名的作家爱米尔-左拉仗义执言,在《震旦报》上发表了致共和国总统费里克斯-佛尔的一封公开信,这封标题为:“我控诉!”的公开信,控告陆军最高领导以及总参谋部的主要领导存心不良,有意诬告无辜者,开脱真正的罪犯。左拉的勇敢行为引起了全国对此案的关注。无数正义之士都团结起来去伸张正义。这下,陆军部长恐慌了,他一方面鼓动反动分子攻击左拉;另一方面,以诽谤罪对左拉进行起诉,并于1898年2月21日,指示法庭判处左拉一年徒刑并罚款3000法郎。左拉被迫流亡英国轮敦。但是,在公众舆论的影响下,陆军部只得下令对此案进行进一步审理和核实。受命重新核实此案的一名军官从未插手此事,他很快便发现了亨利伪造的痕迹。在确凿的罪证面前,亨利无法抵赖,被迫承认,当场被捕,第二天就自杀身亡。艾斯特拉齐闻讯畏罪潜逃,到英国避难去了。形势急转直下,陆军部长狼狈辞职,军事法庭只好于1899年8月,重新开庭审理此案。人们普遍认为,这次已真相大白,法庭定会宣布德雷福斯无罪。不料,法庭仍认定德雷福斯有罪,只是改判为10年苦役。这下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反响和愤慨,并出现了许多起反法游行。以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国社会党的领导人让-若雷斯为首的,许多著名学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参加的“人权联盟”成立,他们仗义执言,为德雷福斯的平反昭雪进行了积极的斗争。在声势浩大的民主力量面前,新任总理生怕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提出一个折衷解决办法,在维持判决的原则下,以总统名义宣布特赦德雷福斯。他虽然被释放,但特赦不等于是认为无罪,德雷福斯的冤案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昭雪,他仍在为自己的名誉而努力的奋斗。在此后的7年中,他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继续努力。直到1906年6月,一贯坚持重审的激进派领袖克列孟梭出任总理,德雷福斯案件才最终获得解决。这年7月最高法院宣布德雷福斯无罪,蒙冤受屈达12年之久的德雷福斯终于恢复了名誉。后来,他被恢复军籍,并在军事院校的躁场上,授予他荣誉勋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晋升为中校。曾一度受到监禁的皮卡尔中校也晋升为准将,后来出任陆军部长。1930年,武官施瓦茨-考本的记事手册公布于世,这从另一方面证实德雷福斯的清白。同年6月,施瓦茨-考本的妻子将这本记事手册寄给德雷福斯,并附上他丈夫临死之前用法文写的“德雷福斯无罪”的字样。五年以后,德雷福斯在巴黎去世。这个案件,集中反映法国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X射线”是如何发现的1895年11月的一个寒冷的傍晚,在德国沃兹堡大学的校园里,一位年过半百的教授。正独自走向物理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他就是该校的校长、著名的物理学家轮琴教授。最近一段时间内,他一直在试验一个经过改良的陰极射线管。因为他白天有许多行政工作和教学任务。只好把自己的科学实验放在夜晚进行。轮琴教授走到实验室,先把厚厚的外衣脱下,换上工作衣后,就坐在实验台旁。只见他小心翼翼地用黑纸把一个梨形的真空放电管严严实实地包起来,以防止任何可见光线从管内透露出来。然后,他站起身来,仔细地关闭所有的门窗,又拉上窗帘,才接通电源,弯腰检验黑纸是否漏光。突然,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离放电管不到1米的小工作台上,射出一道绿色的荧光!“这光是从哪儿来的呢?”轮琴心中想道。他奇怪地向四周看看,并未发现什么。于是他切断电源,光电管熄灭了。再看那道绿光时,绿光也不见了。接着,他连续试了多次,只要电源一通,光电管一亮,绿光就出现了。于是他划了一根火柴,看看小工作台上到底有什么东西。原来,那里有一块硬纸板,上面镀着一层氰亚铂酸钡的晶体材料,神秘的光线就是它发出来的!“可这块纸板又为何能发光呢?”轮琴不得而知,暗问自己道。“难道是这光电管中有某种未知的射线,射到纸板上引起它发光的吗?想到这里,他随手拿起一本书来,把它档在光电管和纸板之间,想证实一下自己的推断。可使他惊奇的是,这种光线不仅是光电管内放射出来的,更奇怪的是,纸板上还是发光。他又将纸板挪远一些,上面仍然发光。“上帝呀!这种射线竟能穿透固体物质!”轮琴欣喜若狂,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忘记了四周的一切。他紧接着用木头,硬橡胶来做障碍物,进行了反复实验,结果发现,这些物体都不能挡住这种射线通过。就这样,不知不觉,已到了第二天早上。妻子发现他一夜未归,派人叫他吃早饭。他嘴里应着,可手仍在不停地做实验。经过几次催促,他胡乱吃了一点,一句话没说,又回到实验室。接连几天,都是如此,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外边的一切似乎对他都毫无意义,一门心思都用到这种无名的射线身上。他反复的用各种金属做实验,结果,除了铜和铂以外,其它都被射线穿透。有一天,他无意之中把手挡在光电管和纸板之间,一下子惊呆了,他清楚地看到每个手指的轮廓,并隐约地看出手骨骼的陰影!“这怕是人类第一次看到活人身体内部的骨骼!”轮琴惊俱的想道。冷静了一下,他决定继续自己的试验,直到能从理论上说明以后,才对外公布。最近几天来,人们发现轮琴教授有些异常,一个人一言不发呆在实验室,常常是早去晚归,废寝忘食,但大家十分尊敬这位勤奋的科学家,没有人去打扰他。他的妻子对此疑虑重重,见他日渐消瘦脸庞和疲惫不堪的身躯,关切地问道:“你今天一定要说清楚,最近这几天在实验室究竟干些什么?”轮琴笑了笑,轻描淡写地答道:“只是一般的实验。”妻子十分了解轮琴,知道他一定有重大的秘密,出于对丈夫的关切和自己的好奇,硬要求丈夫把她带到了实验室。当妻子亲眼见到这种现象时,也感到异常的惊奇。轮琴见机行事,对妻子说:“你是否愿意充当实验对象?”妻子见丈夫一本正经的样子,便不敢把这当做好玩的事情,想拒绝又怕影响丈夫的工作勉强同意了这件事情。她小心翼翼地按着丈夫的安排,把手放在装有照相底片的暗盒上,轮琴急忙开通电源,用光电管对着照射了15分钟。可当他把照片送到妻子的面前时,吓得她浑身打颤,瞪大了恐怖的眼睛。她简直不敢相信,这毕露的骨骼,竟是自己丰润的手!这是历史上最早的“X”射线照片。这是轮琴给这种射线起的名字,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它称为X射线。过后不久,轮琴就把这种射线通过自己的论文《一种新的射线》公布于世。这件事很快轰动了全世界。人们奔走相告传送着这一伟大的发现,轮琴也成为新闻人物。但除了很多表示祝贺的人之外,还有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更有甚者对此表示强烈谴责,他们认为,这是对神圣人体的亵渎。轮琴对此不屑一顾,毅然于第二年元月,在自己研究所里举行第一次报告,并现场作了表演。在报告中,轮琴激动地谈道:“X”射线的发现,将对物理学尤其人体医学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全场响起了暴雨般的掌声。一位年迈的解剖学家激动地说,这是他有生以来参加过的最有意义的学术大会。于是就带领与会者向轮琴欢呼。大家提议,把这种射线命名为“轮琴射线”。如今X射线已经在晶体结构研究、金属探勘,医学和透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福音。为了表彰轮琴教授的杰出贡献,诺贝尔奖金基金会决定把第一年的物理奖授给了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缅因”号事件1898年1月24日,一艘美国巡洋舰停泊在古巴首府哈瓦那港。这艘名为“缅因”号的军舰,是美国政府借口保护自己在古巴的利益和侨民的安全,才驶抵这个倍受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奴役的国度。当时,古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为了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自由,古巴人民掀起了反对西班牙殖民者的起义,全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这下,终于给新兴的美帝国主义提供了一个可趁之机。他们对位于自己家门口的古巴,垂涎已久。早在1805年,美国总统杰弗逊就赤裸裸地表示,一旦同西班牙作战,首先要占领古巴。后来,美国多次企图收买或用武力夺取古巴,都因为西班牙殖民者不愿放弃自己既得利益,而未得逞。1895年,古巴独立战争爆发后,美国隔岸观火。并未援助古巴。然而到了1898年初,形势突变,古巴革命眼看就要消灭西班牙殖民统治,于是美国匆忙以“帮助古巴革命”为幌子,以及保护自己的侨民为借口,首派“缅因”号军舰,抵达哈瓦那港,向西班牙施加压力。1898年2月15日晚,哈瓦那港口一片宁静,只有海风轻抚着海面,发出优美的涛声。一座古老的灯塔俯瞰着海面,在摇曳的灯光下,隐约可见海面上几百条船只。在静静的港湾里,美国的“缅因”号巡洋舰停泊在海面上,甲板上的美国海军士兵正载歌载舞,喝酒说笑,享受着这宁静而又凉爽的夜景,来轻松一下他们疲惫的身躯。突然,“轰隆”一声巨响,“缅因”号剧烈地震颤一下,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整个军舰变成一个火球。官兵们不知发生什么事情,高呼乱叫,四处逃命。有个军官还没有乱了分寸,高声叫道:“赶快救火!不要乱跑!”可士兵那里听他的叫声,不顾一切地跳到海中。军官无可奈何,随手抓住身旁两个奔跑的士兵,命令他们去救火。这两个士兵只好从舱内拉出一个水龙,刚浇灭了一点,紧接着又是一声巨响,整条军舰慢慢的向右边倾斜。大家见大势已去,纷纷跳海逃命而去。“缅因”号爆炸事件很快轰动了整个美国,各大报纸以头条位置报道这个事件。一时间,美国的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件事情,但人们议论最多的是“缅因”号被谁炸掉的。“会不会是西班牙人干的?”“也有可能是古巴人所为?”不久,美国有关方面公布了调查结果,声称这艘军舰是西班牙人用水雷炸沉的,干脆利索而又毫不迟疑地将责任归在西班牙政府头上。这个消息一经传开,美国沸腾了。一些扩张主义分子抓住这个机会,到处举行集会,在报纸连发文章,狂爇地进行战争宣传:“为缅因号死难者报仇!”“美国人的鲜血不会白流!我们要与西班牙人决一死战!”战争的陰云一下子笼罩了加勒比海地区,美国和西班牙的关系到了一触即发的局面。4月20日,美国向西班牙发出最后通牒,逼其全部撤出古巴。西班牙政府断然拒绝,并拒理力争,也随即公布自己的调查结果,声称这次爆炸来自军舰内部,与他们无关。看到时机已经成熟,4月25日,美国正式向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就这样爆发了。战争是在古巴和菲律宾同时展开的。菲律宾是西班牙在亚洲的殖民地,美国人想通过这次美西战争,把菲律宾这个进入亚洲的跳板,争取到自己手里。1898年5月1日,美国驻香港的远东舰队司令杜威,接美国总参谋部的命令,率领一支舰队驶出香港海域,不顾西班牙的鱼雷和岸上大炮的轰击,闯进了马尼拉湾,和西班牙舰队开始了激烈的海战。“轰!轰!轰!”杜威一声令下,美国军舰一齐开火,一颗颗炮弹呼啸着飞向西班牙的战舰,一时间,海面上炮声隆隆,一股股巨大的水柱时起时伏。西班牙军舰也开炮还击,但因设备落后,火力不强,并没有击中对方。而美国舰队有备而来,气势汹汹,凭借自己的远程火炮,一会儿功夫,几艘西班牙军队便中弹起火。不到中午,停泊在马尼拉湾的10艘西班牙军舰,全部中弹起火。美国军舰又调转炮口,对准岸上的炮台,进行狂轰滥炸,然后封锁了马尼拉港口。杜威伯计自己无力登陆控制局面,便电告最高军事当局,请求派兵支援,不到一个月,美军前后有三批援军赶到,总兵力达到1万多人,迅即占领了马尼拉城。当时,菲律宾人民早就进行着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并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菲律宾的解放。美国军队占领马尼拉以后,一方面强占已被菲律宾解放了的马尼拉郊区,另一方面又与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密谈,逼其交出菲律宾。西班牙殖民者看到大势已去,只好同意放弃菲律宾,于是,杜威命令军舰放了几下空炮,便堂而皇之占领了菲律宾。与此同时,在古巴的美西战争也拉开帷幕。西班牙殖民者不甘心丢失古巴这个战略要地,便从大西洋的佛得角群岛调来大批舰队,驶进古巴东端的圣地亚哥湾,以便援助在岛上的西班牙军队。美国舰队不敢怠慢,急忙封锁了通往圣地亚哥湾的狭窄航道,把西班牙舰队困在港内,然后用远程重炮猛烈轰击。困守在港内的西班牙舰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另一方面,1.5万名美军在圣地亚哥东约25公里的地方强行登陆,直向圣地亚哥扑去。西班牙军队层层设防、阻击美军。双方苦战十天之久,伤亡十分惨重。美军无力前进,只好与对方暂时形成对峙局面。这时,困守在圣地亚哥湾的西班牙舰队为了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被迫于7月份举行突围。双方舰队在海上摆成了平行攻击队形,意在决一死战。战斗开始后,美军发挥它大炮射程远的优势,远远的就向西班牙舰队开炮。西班牙舰队本想近攻。可没等自己靠近,很多舰只早已中炮起火,只好勉强射了几炮,可因射程很近,并未使对方造成多大损失。战斗很快便结束了。美军只有一个人死亡,几个受伤,没有一艘军舰遭到重创。而西班牙舰队损失惨重,死亡500多人,被俘达1.7万人之多,就连舰队司令也做了俘虏。接着,美军在陆上发动强大攻势,迅速占领了圣地亚哥城外的埃尔卡内山和圣胡安山。西班牙军队只好退守城内,可没有坚守多久,终因孤军无援,只好向美军投降。这样,美军很快就夺取了整个古巴。历时3个月的美西战争,以西班牙彻底失败而告终。1898年12月,美国和西班牙在巴黎签订和约,西班牙让出了古巴和菲律宾。至于引起这场战争的“缅因”号爆炸事件的原因,将永远是个谜。星期日惨案20世纪初,俄国爆发一场经济危机。这个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反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统治下,严重地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了转移因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各种矛盾,沙皇对内施行高压政策,凭着他的几十万军队和庞大的宪兵警察,压制人民的不满情绪。对外,则极力扩张,借机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阻止革命的发展,于1904年开始挑起日俄战争。这场毫无意义、不得人心的战争一开始,俄国便遭到惨败。消息传到首都彼得堡,一下子点燃久积在人们心中怨愤,本来因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物价上涨变得更加严重,而工人的实际工资减少了1B4,大批农民被征集当兵而荒芜了土地。忍无可忍的人民再也按耐不住,许多大城市发生了反战示威。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在工人中积极活动,得到工人阶级的广泛支持。罢工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这使沙皇政府和工厂主十分恼火。1905年,1月初的一天,天气特别寒冷。在彼得堡郊区的普梯洛夫工厂里,一群工人正在质问工厂主:“为什么开除我们四名工人?”“他们聚众闹事,不绞死他们就够便宜了,还想在这上工!”工厂主冷笑着说。一个工人领袖站出来说:“若不答应我们的要求,就举行罢工!”“罢工!不达目的,就不复工!”一群工人齐声应合道。“想罢工?嘿!嘿!”工厂主又是一声冷笑道,“谁敢罢工,就开除谁!”说完,扬长而去。工人忍无可忍,大家聚集在一块儿,商量着下一步的行动。1月3日,普梯洛夫工厂的汽笛长鸣,1万多工人开始罢工。紧接着,布尔什维克党彼得堡委员会,号召全市工人起来,支持普梯洛夫工厂的罢工。不到几天,罢工人数增加到15万多人。首都一下子停水!停电,就连一份报纸也没有。沙皇政府万万没有想到,工人竟有如此的力量,慌忙举行特别会议,商量对策。宪兵司令祖巴托夫一语不发,嘴角不时露出丝丝坚笑,悠然自得地怞着香烟,蔑视着那争得面红耳赤而毫无办法的达官贵人。停了一会儿,他扭扭肥胖的身躯,慢吞吞从嘴上拔出烟头,站起来说道:“诸位!诸位!不必大惊小怪。沙皇陛下早已下了决心,要给这些工人点厉害瞧瞧。不过,现在吗,还不是时候……”。说到这里,祖巴托夫故弄玄虚地向众人招了招手,冷笑着对他们耳语了一番。听完之后,这帮家伙个个脸上绽出了可怕的笑容。几天来,一个名叫格奥尔基-加邦的牧师,经常出没在工人之中,他到处游说,鼓动大家向沙皇政府请愿。“大家可以上街举行和平游行,把你们的心声倾诉给仁慈的上帝和宽怀的沙皇,他们一定会倾听你们的声音,满足大家的要求。”加邦牧师一本正经地说道。工人们交头接耳,讨论着牧师的建议。加邦见大家略有所动,便又大声说道:“大家如果前去请愿,一定会成功的!”工人们相信了加邦的鼓动,便纷纷在请愿书上签字,准备上街游行,向沙皇请愿。布尔什维克党人听到这个消息,急忙印发传单,号召工人不要参加请愿,告诫大家不要被牧师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可纯朴的工人哪里知道,这个牧师正是祖巴托夫的密探,这个刽子手为给自己屠杀工人找到一个借口,专门派这个打着上帝旗子的走狗去煽动工人。1月8日晚上,就是工人准备上街游行的前一天晚上,以沙皇的叔父弗拉基米尔和警察头祖巴托夫为首的军政要员,举行了一个秘密军事会议。极端残忍的弗拉基米尔狂叫道:“治疗灾难的最好药方,就是吊死百把个造反的人。”于是,这帮家伙磨刀霍霍,准备第二天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屠杀。第二天,也就是1月9日(公历1月22日),这是一个寒冷的星期日早晨,十多万工人带着他们的父母、妻子和儿女,排成长长的队伍,从郊区向冬宫进发。游行队伍高举着教堂的旗幡、十字架、圣像和沙皇的肖像,口里唱着祷歌,前去进行和平请愿。中午时分,当一支游行队伍走到拉尔夫大门的时候,一群骑兵飞驰过来突然向人群发射一排排子弹。工人们毫无准备,惊恐乱叫,100百多名工人瞬间便倒卧在血泊之中,大屠杀就这样开始了。反动的沙皇政府纠集了4万多武装军警,骑着高头大马,张牙舞爪的向手无寸铁的工人及家属开枪射击,他们把工人赶到冬宫广场和亚历山大罗夫公园的开阔地带,由凶残的巴甫罗夫团和谢芦诺夫团的骑兵来回奔驰,向混乱的人群不断开枪。顿时,美丽的彼得堡成了杀人乐园,整个城市上空弥漫着血腥的气氛。枪声和人们的抗议声,怒骂声及家属们的惨叫声混杂在一起,震响了彼得堡上空。工人们的鲜血染红了彼得堡的街头,同时也擦亮人们的眼睛。他们纷纷行动起来,把手中的沙皇肖像撕得粉碎,赤手空拳与军警们抗衡,可他们那是军警的对手,这些残暴的军人,露出狰狞的面目,表演着他们杀人的手段,整个彼得堡的大街小巷,留下了一具具尸体这个血腥的星期天,游行的工人付出了3000多条生命,人们把这一天叫做“流血的星期日”。星期日惨案使工人彻底明白过来,他们再也不相信什么救世主,纷纷行动起来,掩埋了同伴尸体,在交通要道筑起了街垒,拿起武器准备向沙皇讨还血债。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其它城市的工人也掀起罢工的浪潮,连手工业者和农民也发动起来,向封建专制发动进攻。这就是俄国的1905年革命。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工人联合起来,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他们联合工农群众,把斗争的烈火燃遍俄国的每一个角落。这年夏天,“波将金”号装甲舰上的水兵,也受工人斗争情绪的感染,毅然发动武装起义,但因孤军无援,在沙皇政府的镇压下失败了。可这次起义,动摇了沙皇政府的统治,预示着他的末日的来临。10月间,爆发了全俄政治总罢工。紧接着,又爆发武装起义。这犹如一场狂风暴雨,向沙皇政府席卷而来,吓得沙皇尼古拉二世打算秘密逃往国外。祖巴托夫悍然下令:“决不要放空枪,也不要可惜子弹!”一些残暴的军官也疯狂叫嚣:“不要抓人而要无情地行动!”在敌人的疯狂屠杀下,虽然这场革命很快被镇压了下去,但人们预感到沙皇制度的末日即将来临。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为1917年的革命做好了准备,进行了一次“总演习”。“诺贝尔奖金”的由来1901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厅内,举行了一次世界性盛会。在这次盛会中,由瑞典科学院等机构推荐的物理、化学、医药学、文学、和平等方面的杰出人才,接受“诺贝尔基金会”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巨额奖金,以表彰他们对社会和人类的杰出贡献。在音乐声中,这些来自不同国别的优秀科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由奖金基金会成员的陪同,迈步进入大厅。音乐厅内顿时爆发出雷鸣般掌声,人们不仅对这些优秀人才表示崇敬,更重要的是纪念瑞典著名的科学家阿尔弗列德-伯里哈德-诺贝尔。授奖仪式开始先是由基金会主席用瑞典话介绍得奖者在科学或文学上的成就。紧接着,便是得奖者用本国语言致答词,然后是颁发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最后,由瑞典国王亲临致词,向得奖者祝福,授奖仪式到此结束。第二天,得奖者领取一笔巨额奖金,作为对他杰出成就的奖励。这些奖金就是由诺贝尔的遗产,大约200万英镑作为基金,以每年的利息提供的。从此,诺贝尔奖金就产生了。那么,为什么诺贝尔要把这些遗产捐献出来?他又是怎样积累这么多财富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是名军医,父亲伊曼努厄尔-诺贝尔是一个科学家、发明家,致力炸药、水雷及其它爆破性化学的研究。并对外科器械设计和造船工程学也很感兴趣。他把科学研究的津神传给自己的儿子阿尔弗列德。在父亲的影响下,阿尔弗列德-诺贝尔从小爇爱化学、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起初,诺贝尔对造船工程极感兴趣,17岁时,到美国学习造船工程学。在此期间,诺贝尔经常到郊外游玩,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里用铁锤砸石头,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他们劈山斩岭,花费很大心血和劳动。这在他的心中留下很深印象,他经常想: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能把大山劈开,那该多节省力气呀!回国后,他便同父兄合作,先后在瑞典和俄国从事硝化甘油和其它烈性炸药的实验和制造。经过他们刻苦的试验和研究,1866年,诺贝尔终于制造成功了一种液体炸药。这种炸药爆炸力极强,人们把它称为“诺贝尔炸油”,被全世界普遍使用。但是,这种炸药有一个极大的弱点,就是容易引起爆炸,尤其是在长途运输过程之中,受到震动和磨擦,往往会自动引爆。美国旧金山的一辆火车,就是在运送这种炸药时受到震动,整列火车车毁人亡。还有一次,一艘满载液体炸药的巨轮“欧罗巴号”,在大西洋航行的时候,因为风浪颠簸,引起炸药爆炸,整条船沉没在大西洋中。这种事件的不断发生,一下子使得人们非常紧张。一谈到这种“诺贝尔炸油”,便退避三舍,不敢接触。这样,许多政府不准它进口,许多运输公司也拒绝运送这种可怕的东西。诺贝尔并不气馁,他开始着手实验一种安全的炸药,从此以后,他少言寡语,整日躲在实验室,潜心于新炸药的研制。炸药的研制要经过无数次试验,而第一次试验都是非常危险的,稍不注意,便会发生爆炸事件。1864年9月3日,这一天,诺贝尔一大早便出外办事。等到晚上回来的时候,一下子惊呆了,他的实验室变成了平地,到处是碎砖破瓦,空中还弥漫着浓浓的硝烟。空荡荡的地面上,到处沾满了鲜血。更让诺贝尔痛心的是,他亲爱的弟弟和同甘共苦的5名工作人员,因爆炸身亡,父亲也成了终身残废。诺贝尔从此陷入无限的悲痛之中,脑海里进行着强烈的斗争,怎么办?是放弃试验,还是继续?!。但诺贝尔明白,科学实验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若从此放弃试验,弟弟和同事的鲜血不是白流了吗?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轮湖上搞实验。这样,可以避免因爆炸引起其它人员和建筑物的伤亡或破坏。诺贝尔在船上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几百次的试验。4年以后,经过自己艰苦、认真的工作,他终于获得了成功。他把液体炸药吸入一种硅土里面,这样,即使遇到一定的温度或磨擦、震动,这种固体的炸药也不容易爆炸。这样,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就问世了。但这种必须经过引爆后才能爆炸。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这就给人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使人类有计划的利用炸药,进行开山劈路,钻隧打井,节省了很多力气。后来,诺贝尔又着手发明更具爆炸力的炸药,投入了艰苦而又复杂,而且是更加危险的试验。经过无数次试验,诺贝尔终于制成了这种炸药,但对炸药的爆炸力缺乏正确的判断,因而进行了一次冒险的试验。这一天,他把工作人员统统赶出实验室,自己一人留在哪里,要亲自点燃导火线,大家不放心他的安全,多次劝说不让他点燃导火线,但诺贝尔执意不肯,他清楚记得1864年9月3日那天的爆炸事件,因此,他一定要让危险远离他人。大家见劝说无效,只好远远的离开,躲在实验室四周,静静地等待着试验的结果。实验室,诺贝尔安装好炸药,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便上前点燃了导火线。火星“兹兹”地冒着,导火线越来越短,诺贝尔为了仔细观察炸药的爆炸情况,一动不动地站在跟前,双眼死盯着燃烧的导火线。“轰!”的一声,炸药爆炸了,浓烟从实验室里飞速地向外涌出。附近的人们睁大眼睛看着,始终不见诺贝尔的身影,他们顾不得危险,纷纷向实验室奔去。刚跑到门口,就见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从实验里跑了出来,边跑边叫道:“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大家看到诺贝尔还活着,便激动地跑上前去,一边替他检查伤势,一边爇烈地祝贺他。这是1875年的一天,诺贝尔终于成功发明了威力强大的胶质炸药。于是,诺贝尔在很多国家建造炸药厂,并申请专利,很快便成为拥有巨富的“炸药大王”。后来,他移居巴黎,在实验中继续进行各种炸药的研究和实验。1887年,诺贝尔又发明了无烟炸药,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炸药。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他意大利的工厂里突然去世。在死前一年,即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立下了一个独特的遗嘱,把自己一生的积蓄捐献出来当作基金,将其利息作为奖金,每年奖给世界上对物理、化学、医药学、文学和促进世界和平有特殊贡献的人。后来,又增加了经济奖,这就是现在很多科学家为之骄傲的“诺贝尔奖金”的由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正面雕有诺贝尔的浮雕像,镌有他出生和亡故的年月日。基金会并决定,每年的诺贝尔奖金颁发的时间地点,是根据诺贝尔诞生时间和地点以及他逝世的时间,那就是1833年10月21日诞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1896年12月10日下午4点半在意大利逝世。居里夫人1903年11月的一天,英国轮敦皇家学会把该会的最高奖赏——戴维奖章,挂在一对年轻夫妇的胸前,以表彰他们为人类发现了一种极其珍贵的放射性元素——镭。这对年轻夫妇,就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居里夫妇——彼埃尔-居里和他的夫人居里夫人。夫妇两人望着纷纷前来祝贺的人们,同时流出了爇泪。人们只知道发现这种稀有元素的意义,可有谁知道他们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尤其是居里夫人,她不仅是镭元素的主要发现者,更主要的是,她有着别人没有的艰难的历程。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原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少年的玛丽,虽然家境贫寒,但十分好学,16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华沙女子中学,并获得金质奖章。但那时的波兰,已被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女子没有上大学的权利。家境贫困,又无力到国外求学,因此只好到乡下当了5年家庭教师。在此期间,她省吃节用,积了一点钱准备到国外求学。1891年的冬天,这个年轻波兰女青年只身踏上了去巴黎的旅途。虽然这时天气很冷,但这位女青年的胸中,蕴寒着一股渴望的烈火,因为,她马上要到著名的巴黎大学学习,这是她多年梦寐以求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现在,她的理想就要变为现实,怎么能不激动呢!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之后,这位贫穷的波兰姑娘每天上课来得很早,总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全神贯注地倾听教授讲解。下课之后,除吃饭之外,不是到实验室搞实验,就是到图书馆读书。很快,便成为全班中最优秀的学生,备受教师的重视和同学的尊敬。在生活上,玛丽因经济拮据,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又小又矮的阁楼,忍受着夏天的闷爇和冬天的寒冷。为了挤时间学习,常常几天不做饭,只吃现成的涂上黄油的面包。晚上为了节省灯油,就到附近图书馆看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后,才回家点起小煤油灯,伏案学习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去休息。由于长期劳累,再加上营养不良,玛丽得了贫血症。有一天,她与一位同学刚走出教室突然头晕退软,晕倒在地,在场的同学吓了一跳,赶忙把她送到附近的一所医院。玛丽的姐夫是这家医院的一位医生,当他闻知此事慌忙赶来时,玛丽已经苏醒过来,他连忙替玛丽检查,心中马上明白了。“这几天你吃些什么东西?”姐夫问。“这几天……吃什么……饭呀!”玛丽慌忙答道。“真是饭吗?!”姐夫又问了一声。玛丽什么也不说了。后来,姐夫才了解到,这几天,玛丽为了节约钱去购买必要的学习用品,每天只吃一把小萝卜和半磅樱桃。同时,为了赶功课,每天睡不足三个小时。就这样,这位贫穷的女学生,终于以她超人的吃苦津神,于1893年夏,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在物理系毕业,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次年夏天,又以第二名的成绩在数学系毕业,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学成毕业后,玛丽本想回波兰为祖国服务。但由于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法国物理学家彼埃尔-居里,才决定留下工作。1895年,玛丽和居里结婚,以后,人们称玛丽为居里夫人。就在这一年,德国科学家轮琴发现了一种能透过固体物质的X光射线。第二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又发现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与X光线相似的奇妙的射线。这种奇妙的射线,对玛丽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使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认为,这是个绝好的研究课题。于是,就同丈夫彼埃尔商量。“这个课题虽好,可难度太大,研究起来怕是不太容易”彼埃尔关切地说。“这我知道,”玛丽笑道:“正是因为它有难度,我才去选择它!”看着妻子认真而坚定的面孔,彼埃尔没说什么,开始为妻子奔东忙西,做起筹备工作,经过彼埃尔的多次努力,才在他原来工作过的理化学校借到一间又寒冷又潮湿的小工作间。自己也放下正在研究的课题,同妻子一道进行工作。可实验条件太差,屋顶漏雨倒不要紧,最麻烦的是仪器太少。但居里夫人根本不把这些外在条件放在眼里,因为她知道,科学研究方面的难度比这些更大,她心中关心的只是她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能放射出那奇怪光线的不只有铀,还有钍,可见贝克勒所发现的光线要比铀放射的光线强得多。因此,她做出大胆判断:还有一种物质能够放射光线,这种新的物质,也就是还未发现的新元素,只是极少量地存在于矿物之中。居里夫人把它定名为“镭”,因为在拉丁文中,它的原意就是“放射”。当时很多科学家并不相信,认为居里夫妇只是一种假设,甚至有人说道:“如果真有那种元素,请提取出来,让我们瞧瞧!”要提炼镭元素,需要足够的沥青铀矿,而这种矿很稀少,价格又很昂贵,他们可根本无法得到。这件事后来传到奥地利,迅速得到奥地利政府的支持,赠送他们一吨已提取过铀的沥青矿残渣,这才开始了提取纯镭的实验。经过3年多的艰苦工作,居里夫妇终于在1902年提炼出0.1克镭盐,接着又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发现这种元素的放射性比铀强200万倍,因而它不用借助任何外力,就会自然发光发爇。镭的发现,引起科学乃至哲学的巨大变革,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可以说,它的发现,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并由此诞生了一门新兴的放射学,所以,镭被誉为“伟大的革命者”。正是因为居里夫妇为科学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年,他们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金。过后不久,人们又发现镭在医学方面的价值,给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这使本来已经非常昂贵的镭,变得更加珍贵。有人劝说居里夫妇说:“您如果去申请专利,定会成为百万富翁!”“不,镭是一种元素,它应属于全世界!”居里夫妇毫不犹豫的回答。居里夫妇非常信奉“科学是无国界”的,也可以说,这是他们献身科学的共同宏愿。但不幸的是,1906年4月的一天,在一次车祸中彼埃尔-居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居里夫人强忍悲痛,继续进行自己的科学研究。1910年,居里夫人成功地分离出纯镭,分析出镭元素的各种性质,津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在同年居里夫人出席的国际放射学理事会上,制定了以居里名字命名的放射性单位,同时采用了居里夫人提出的镭的国际标准。1920年5月,一位美国女记者在访问居里夫人时问道:“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任你挑选,你最愿意得到什么?”“我很想有一克纯镭来作研究。但它的价格太高,我实在买不起。”居里夫人答道。“您不是把价值百万法郎的镭,送给了巴黎大学实验室吗?”女记者不解地问。“不,那不是我的,那是属于实验室的。”这位记者听完这番话,心中感慨万千,被这位女科学献身科学的无私津神深深感动,当她回到美国后,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居里夫妇,并号召美国人民开展捐献运动,要赠给居里夫人一克镭。次年5月,美国总统在首都华盛顿亲自把这克镭转赠居里夫人。在赠送仪式的前夜,居里夫人坚持要求修改赠送证书上的文字,再次声明:“美国赠送我的这一克镭,应该永远属于科学,而不能成为我个人的私有财产。”这位伟大的女性,在一生中共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聘为其它15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1934年7月4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她津神永远激励着后人!日俄旅顺战役1904年2月8日晚,天气非常寒冷,海风轻抚着海面,发出阵阵涛声。可停泊在旅顺港的俄国太平洋舰队却爇闹非凡,舰上灯火通明,到处挂满了彩灯,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岸上的俄军俱乐部里,一对对身着华丽的男女,伴随着优美的舞曲,尽情地跳着舞。他们是在庆祝俄国太平洋舰队怀念斯达尔克将军夫人的命名日。这时,一位身着考究的青年军官高举着酒杯,兴奋地对大家说道:“女士们,先生们,为我们尊贵的夫人干杯!”众人纷纷举起酒杯,互相碰了一下,顿时全场响起悦耳的玻璃撞击声,紧接着,他们一饮而尽,兴高采烈地议论起他们的夫人。午夜时分,这些男女正准备享受一下半夜的宁静,突然,轰隆隆的炮声从港口方向传来,紧接着便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窗外接连闪现出无数道光亮。顿时,舞池里乱作一团。人们惊惶失措地乱躲乱藏,女士们也失去平时的优雅,尖叫声接连不断。这时,那位年轻的军官猛地一下跳到桌子上,高声向大家宣布:“诸位!诸位!请不必惊慌,这是我们舰队为怀念阁下和夫人施放的礼炮!”这下,四处乱躲的男女方恢复了原状,他们长长出了一口气,心中嘀咕着:这也太突然、太猛烈了!虚惊一场的达官贵人们正准备继续欢庆时又一阵炮声传来,火光更加明亮。就在这时,一名士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日本已向俄国不宣而战!”这下,大家才真的慌了手脚,惊恐万状地跑出俱乐部。俄国人哪里知道,正在他们跳舞取乐之时,在浓浓夜色的掩护下,日本海军中将东乡平八郎率领的联合舰队已经偷偷地接近了停泊在港口的俄国军舰,等几个悠闲的值勤哨兵还没有明白过来之时,日军各舰突然一齐开火,密集的炮弹在俄国舰船周围爆炸,刚从梦乡中惊醒的俄国急忙把舰船掉头,逃往旅顺港内,不想又遭到日本追雷舰的伏击,有两艘战斗舰和一艘巡洋舰当时就被击沉。日本这次偷袭可以说是蓄谋已久的,它是日俄之间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他们为了独吞中国这块“肥肉”,早已争得面红耳赤。早在19世纪中期,俄国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机会,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强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接着,又想把我国的东北三省霸占过去变成它的“黄色俄罗斯”。而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也在处心积虑地向外扩张,它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威逼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夺占了中国的台湾,准备进一步把自己势力渗入到辽东半岛和东北三省。这下,俄国当然不会乐意。它已经强占了辽东半岛上的旅顺为“租界”,早已把东北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1990年后,日俄两国都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两国统治阶级都企图用发动战争来转移本国人民的视线。俄国内政大臣普列维叫嚣道:“为了避免国内的革命,我们需要一次小小的、但是胜利的战争。”日俄战争前夕,两国一方面疯狂备战;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时间,迷惑对方,又进行了“和平”谈判。但随着双方备战工作接近完成,到1904年2月,谈判终于破裂。从此,日俄两国,为了争夺我国东北,在中国领土上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野蛮战争。他们到处烧杀抢掠,甚至驱使中国老百姓为他们的战争效力,可是腐败的清朝政府,不但不敢抗议,反而宣布“中立”,并且划定辽河以东为日俄战区,供他们厮杀。战争一开始,日军为了保证陆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消灭在南满的俄军主力,决定先夺取旅顺。于是,在他们偷袭旅顺港的次日,又派大量军舰主动袭击,沙俄舰队不仅没有出击,反而把港外的舰队全部开进了旅顺港内,这正中日本人下怀,他们准备在旅顺口外设置层层封锁,下决心要将俄国舰队困死在旅顺口内。一天深夜,天气极其寒冷。在旅顺口外的海面上,一支由80多名日军组成的敢死队,驾驶着5艘装满巨石的破旧船只,迎着刺骨的海风,急急朝旅顺口疾驶。守卫在海岸炮台上的俄军发现之后,便纷纷开炮射击。日军敢死队长高叫一声:“点燃火药,准备跳船!”队员们不顾刺骨的海水,纷纷跳海而去。随着阵阵“隆隆”的爆炸声,满载巨石的船只沉入海底。但这里并不是出航要道,日本人用沉船堵塞航道的陰谋,未能得逞。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见此计无效,就下令在旅顺口外海域存设大量水雷。又派军舰在港外巡逻,死死盯住困守港内的俄国舰只。这个办法果然奏效,俄国海军胆战心惊,几次出航都被炮击回来,只好船进港内不敢出来。这下,日军掌握了制海权,便大胆地运送陆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作战。不久,日军第二和第三军在海军舰船的护送下,先后在辽东半岛登陆,很快占领了大连,切断了旅顺和辽沈之间俄军的陆上联系,旅顺成了孤立的据点,守卫旅顺俄军司令施特塞尔被迫下令与日本决战。旅顺要塞先后经过清朝北洋舰队和沙俄海军的修筑,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大小堡垒、炮台星罗棋布,并配有各种火炮,交叉控制整个要塞。俄军司令施特塞尔曾经参加过八国联军,带兵侵入中国北京,可以说是个侵华老手,他非常自信自己的防卫能力,尽管这时俄军孤立无援,仍然相信旅顺不会被日军攻破。到8月中旬,日本海军和陆军完成了海上和陆上的包围,数万名日军已进逼到旅顺前沿,几百门大炮已停放完毕,炮口直向旅顺要塞。日军总指挥乃木希典得意洋洋,认为攻破旅顺指日可待。双方谁也不服谁,但谁也不愿主动出击,暂形成对峙局面。过不多久,忍饥挨冻的俄军舰队沉不住气了,有20多艘俄舰驶出旅顺港,准备向海参崴方向突围。海面上风平浪静,也没发现日军军舰,舰队司令维特洛甫梯十分得意命令舰队缓缓前进。中午时分,一队日舰突然出现在海平面上,他们早已盯上突围的俄军舰队,准备来个突然袭击。俄舰冷不丁碰到对手,惊慌之中奋力炮击。日舰有备而来,早已开炮。霎时海面炮声隆隆,双方各有几只舰船着火,一场海战就这样开始了。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