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么不懂礼貌、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教皇满脸怒气,真想怒斥他一顿,还没等教皇反应过来,拿破仑又当众高声宣布道:“从今以后,教皇必须对我宣誓,必须效忠于我!”按惯例,无论哪个国家的国王宣誓就职时,都要向教皇宣誓,而拿破仑却把这些规矩翻了个个儿。教皇看着拿破仑这个蛮不讲理的独裁者,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匆匆忙忙举行完仪式,离开巴黎回罗马去了。拿破仑藐视教皇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颁。会战马伦哥“大人,您的这个方案无疑是大胆的、是会出奇制胜的,是一个绝好的方案!但是,极其危险的大圣伯纳德山口、充满死亡的阿尔卑斯山脉、人烟稀少的羊肠小道,等等等等,您想过没有,我们如何通过?”“您问得非常好!但是,只有这条路,才不易被敌人发觉,才容易创造奇迹。让我们与死神拼搏,创造奇迹吧!”这是1800年法军统帅、威名赫赫的拿破仑同他的秘书布尔里埃纳的一次对话。原来这是他们在商讨对付强大的敌人奥地利的策略。这时,拿破仑刚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登上了法国第一执政官的宝座,反法联盟正向法国步步进逼。在反法联盟中,奥地利威胁最大,而且它已经侵占了意大利,正准备从意大利向法国进攻。所以,拿破仑决定先打败奥地利,然后,击败反法联盟。但是,如何打败奥地利呢?拿破仑面对着一张地图在全神贯注地思考。终于,他似乎有了主意,问秘书布尔里埃纳:“你猜猜看,我们将在哪里取得胜利?”布尔里埃纳摇摇头,不知拿破仑在想什么。拿破仑却一指地图上的一个地方,对秘书说:“你看这里。”布尔里埃纳一看,不解地问:“阿尔卑斯山大圣伯纳德山口,这儿怎么了?”拿破仑笑道:“笨蛋,你再看这里。”“什么?亚里山大里亚,这是奥军统帅梅拉斯的大本营。”“对!正是,亚里山大里亚是梅拉斯的老窝,他的军火库、医院、炮兵、后备部队都在亚里山大里亚,他会在这里一动不动地呆下去的。”“这个我信,可是……”布尔里埃纳话未说完,拿破仑哈哈大笑:“我说你今天怎么象个孩子,什么也不知道!好,让我告诉你,我们从这里,大圣伯纳德山口越过阿尔卑斯山,突袭梅拉斯,截断他与奥地利的交通线,阻断援军,然后在这里——圣吉里亚诺,在斯克里维亚河流过的平原上和他会战,打他个出其不意,出奇制胜。”说完看着异常吃惊的布尔里埃纳,问道:“听懂了吗?”布尔里埃纳回过神来,提出了本文开头的问题。这样,拿破仑就把他进军奥地利的路线确定下来了。但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必须组建一支6万人的预备军团,而且不能让敌人知道任何蛛丝马迹。这谈何容易啊!须知当时英国和奥地利的间谍几乎遍及法国各个角落,只要法军稍有动静,他们就会立刻报告上级。那么,应该如何来偷偷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呢?拿破仑深深陷入深思之中。终于,这位法兰西卓越的领导人以其非凡智慧开始了他又一次非凡的行动。拿破仑先把他的参谋部和新兵团召集到第戎城,给人以随时准备进攻意大利的假象。而把真正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的部队从各地悄悄调往日内瓦,那里更接近阿尔卑斯山的大圣伯纳德山口。另一方面,他又大造舆论,声言将要到第戎城检阅他的预备兵团——所谓预备兵团,实则是一批不堪一击的新兵,但当时外界并不知道任何消息。检阅的这一天,一批批的间谍从欧洲各国匆匆忙忙赶往第戎城,但到了第戎城之后,他们都吃惊地发现,这支预备兵团竟看不出有丝毫战斗力,全是老弱残兵和新兵娃娃,而且衣帽不整、装备不齐!间谍们非常懊丧,他们毫无兴趣地把消息报告给了上司。谁知这消息却使反法联盟的各个首脑异常高兴,他们认为,拿破仑吹嘘的预备兵团不过如此!他们不知道,这正是拿破仑所设的圈套!与此同时,拿破仑还准备了另外一手:让法情报部门专门散发一些小传单,上面写上有关拿破仑的不光彩的事情和讽刺挖苦、甚至否认预备兵团存在的内容。这样,就很容易使敌人相信,拿破仑的预备兵团纯属子虚乌有!结果,拿破仑的目的达到了。反法联盟对拿破仑除了嘲笑,就是蔑视。认为他在唬人,根本就没有能力进攻我们,所以没有任何警戒的必要!梅拉斯元帅甚至得意忘形地对部下说:“拿破仑想借预备兵团吓唬我们搞撤军,过去我们多次上过他的当,这次我们再也不相信他、再也不会上他的当了!”就在梅拉斯自鸣得意的时候,拿破仑率领他悄悄调往阿尔卑斯山的津兵强将,翻越阿尔卑斯山,悄悄向梅拉斯袭来。拿破仑率领军队蜿蜒曲折地行进在山脉之中,风雪交加,道路险峻,部队只能排成一列行走,狭窄的地方还要侧身而过。离山口越来越近了,成功在望,士兵们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可是就在这时候,因为道路崎岖狭窄,车辆和苯重的火炮无法向前移动了。拿破仑和手下将士们焦急万分。正在他们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些山民赶来了,在他们的建议下,指挥官们终于有了办法。他们把松树主干截断,然后从中间锯开,挖成木槽,再把炮管卸下装入木槽捆扎结实,使炮头后尾朝前,在炮尾环上系上绳索,由士兵们拉着向前走。这样,他们终于越过了极其艰难的路程,走出了阿尔卑斯山脉,大步迈向了意大利皮埃蒙特平原。向敌人进军。就在法军兴高采烈的时候,却意外地遇上了奥地利军队。在多拉-巴蒂亚河谷上,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奥军镇守上方,死死拦住了法军的前进道路。拿破仑强行突破敌军,终因地势险要而败了下来。法军将士们又一次遇上了困难,但是,历经千辛万苦才越过阿尔卑斯山,绝不能就此罢休。拿破仑和将领们经过研究,终于有了办法。他们让大部队隐蔽下来休息,然后让小股部队轮番进攻奥军,使他们不得喘息。到天黑的时候,大部队开始行动。为了不使敌人察觉,道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麦秸和粪草等,用衣被包上炮车轮子,不让车有任何响声。这样他们又神不知鬼不觉地从敌人眼皮底下溜了过去。等到敌人察觉时,拿破仑已走得无影无踪了。法军迅速逼近奥军总部亚历山大里亚,这时梅拉斯才如梦初醒,他立刻布置部队向亚历山大里亚集结,同时,又派兵迎战法军。1800年6月4日至9日,法奥两军在喀斯特姆奥和尼斯两地展开激战,结果法军大胜,歼敌1万余人,自己却只伤亡几百人。拿破仑抓住时机,迅速调整力量,把主力2.7万人集中在托尔托纳北面的沃盖附近,认为那里将是法奥两军大战之地。同时,他又命令得力大将德赛率领一支部队前往托尔托纳以南,堵截奥军退路。这个计划差点使法军全军覆没,拿破仑没有想到,法奥两军大会战出乎其预料,在亚历山大里亚东南的一个小村庄马轮哥打响了,而他的部队却派往别处!6月14日,他在沃盖等奥军,马轮哥却传来消息:法军大败!战略要地马轮哥、卡斯特尔切利奥洛失守!奥军全军出动,向法军压了过来。拿破仑迅即赶往前线,指挥作战。但因兵力有限,法军处境危险。此时,奥军却一片欢腾,梅拉斯更是欣喜若狂。他当时就派人回维也纳向皇帝报捷,高兴地说:“拿破仑坚持不了多久了,胜利是属于我们的。”说完,他就离开战场,回到了亚历山大里亚。虽然法军面对危境一片混乱,拿破仑却镇定自若,沉着指挥战斗。当他听说战略要地失守,便赶到士兵那里,首先指责士兵不该丢掉阵地,说:“你们玷污法国兵团,你们不配称为法兰西共和国的军队!”然后训斥道:“我让参谋长在你们的团旗上写上:他们不再属于法国兵团。让全军都知道你们是胆小鬼!”士兵们听了拿破仑的训斥,谁也不敢言语,都感到羞愧难当。突然,一个士兵大声喊道:“我们不是懦夫,请不要写那几个字,我们不想终身受耻辱。请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决心把丢失的阵地夺回来。”话音刚落,其他士兵也大声附和,表示要夺回阵地,拿破仑看到这种情况,内心感到很高兴,他同意了大家的请求,同时告诉大家,德赛兵团马上就会赶来援助!士兵们发出一阵怒吼,纷纷冲向敌人。其他兵团的士兵也受到了激励,人人奋勇拼杀。正当双方激战之时,德赛兵团及时赶到,法军士气大振,勇猛进击敌军。作战当中,德赛被击中身亡,但将士们不但没有动摇前进的信心,反而决心痛击敌军。终于,奥军大乱,人仰马翻,血肉横飞,全军溃败。法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6月15日下午,奥军元帅梅拉斯在停战协议上签上了名字。马轮哥会战,拿破仑以其卓越的才能和过人的胆识,在十分不利的条件下,反败为胜,最终取得胜利,创造了军事史上罕见的奇迹。他也由此巩固了法兰西共和国的地位。乌耳姆战役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终于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当上了法兰西帝国的皇帝。之后,便继续实行他庞大的战争计划。他首先准备的是进攻英国,因为英国曾因法国与之争夺殖民地而公开与法国宣战。拿破仑在登基之前就在英吉利海峡沿岸集结了12万军队,并声称:他即将成为英国议会、英格兰银行和轮敦的主人。这种强大的攻势促使形势急剧变化,第三次反法联盟在英国的积极努力下迅速结或。库图佐夫率10万俄军、麦克率25万奥军,另外10万俄瑞联军以及强大的英国舰队分别在法国四周虎视眈眈,法国处境极为不利。鉴于这种情况,拿破仑迅速改变策略,暂时放弃了进攻英国的计划。同时,他认真分析了眼前局势,他认为俄军向西挺进,其目的是与麦克会合,一旦会合成功,将形成一股强大力量,使法军难以应战,所以必须想尽一切办法破坏俄、奥军队会合。拿破仑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对形势的正确分析使他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拿破仑清楚地知道,面对强大的敌人,必须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原则。所以他首先收买普鲁士、使普鲁士保持中立,然后使原先准备参加反法联军的小国巴伐利亚等与自己结盟,这样,就使自己减少了不少对手。一切就绪以后,拿破仑在1805年8月26日下令部队向东挺进,要争取时间去破坏俄奥会师,结果法国17万大军只用了20余日便赶到了目的地——莱茵河畔。拿破仑一方面派大军飞速东进,另一方面他却不断出现在巴黎,报纸不断发布他的消息,这又是他的计谋,目的是让敌人相信他没有率军远征。另外,他还把大军集结在英吉利海峡沿岸,佯装进攻英国。这样,果然使敌上了当。法军迅速飞向莱茵河,奥军却毫无察觉,相反,麦克却把战线进一步拉长,这对拿破仑各个击破的原则很有利。麦克自认为拿破仑短时间不会赶往莱茵河,所以他让部队抢先占领黑林山的各个要道,并进驻乌耳姆,准备迎击法军先头部队。当拿破仑知道麦克这种布置后,便决定从乌耳姆以东突破奥军防线,然后强渡多瑙河,插入奥军背后,这样可以有效地阻止奥军与俄军会合。拿破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攻占多瑙河,部队向对岸突进。而此时刻麦克都毫无防备。当消息传来时,麦克一点也不相信,他说:“这是不可能的,法军至少还须20天的路才能到达这里!”这时,同行的斐迪南大公感到事情不妙,便劝麦克迅速撤军,回到安全地方,以免被法军吃掉。而麦克都不以为然,他相信法军大部分仍远离自己,而俄军很快便会到达。结果,这一判断最终导致自己彻底的失败。法军大部队在总帅拿破仑的指挥下,渐渐包围了乌耳姆,使奥军成了瓮中之鳖,插翅难飞。这时,俄国军队也赶到了莱茵河边。拿破仑派大将缪拉率军拿掉乌耳姆,但缪拉有勇无谋,在作战过程当中,他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差点使法军功亏一篑!原来,他在实施对乌耳姆的进攻时,命令部队在多瑶河北岸进攻乌耳姆的第六军,然后进至南岸,这样在防守上面就出现了漏洞,奥军一旦从北面突围,就会溜之大吉了。果然,狡猾的麦克发现了这点,他立即组织部队由北面突围出击,但一个突然的事件使他犹豫起来。在他正在商议突围方案时,舒尔曼斯特进来了。麦克和他的大将都不认识他,因此,舒尔曼斯特先作了自我介绍。“将军,我叫蒙代尔,我有好消息要报告您。”“什么好消息?”“英国人在布轮港登陆了,已迅速向巴黎进军。法国元老院有人号召人民推翻拿破仑,我想,这消息对您非常有用,您不想坐失良机吧?”舒尔曼斯特意在让麦克放弃突围,一举击溃法军,夺得胜利。麦克果然心动了,问道:“真的吗?”“千真万确!”“那么,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消息?”麦克想从舒尔曼斯特的口中了解点什么。“您不相信我是吧?告诉您吧,我虽是法国人,但我恨那个恶魔,因为他让我们古老而高贵的姓氏蒙受了莫大的耻辱,我要用我力所能及的力量去报复他,我希望上天能够帮助人们去打败他,让他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直至生命!”听了舒尔曼斯特的话,麦克犹豫不决,他不想放弃这个打败拿破仑的绝好时机。正当麦克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张法国报纸使他定下了打败拿破仑的决心。报纸上有法国巴黎爆发反对拿破仑的革命消息。麦克一看大喜,认为拿破仑已经众叛亲离,盖世之功唾手可得。可惜麦克打错了如意算盘,原来舒尔曼斯特是拿破仑派来的间谍,拿破仑发现了缪拉的失误,便派舒尔曼斯特去诱骗麦克上当。至于那份法国报纸,是拿破仑估计到麦克不会轻易上钩而想的又一骗局。法军慢慢收紧了包围圈,17万大军兵临城下,这时麦克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伴随着东方升起的太阳,法军开始了总攻,拿破仑下令所有火力一齐射向乌耳姆,刹那间,万炮齐发,乌耳姆笼罩在火海之中,最后奥军阵营里升起一面白旗,麦克投降了。受降仪式上,麦克率领他的16员大将,在白旗的引导之下,缓缓到拿破仑面前,相继放下了武器,之后3万多官兵依次列队投降。拿破仑及其士兵骄傲地欢呼:“法兰西万岁!”乌耳姆一战,是拿破仑津心运用快速作战战略取得的成功一战,“兵贵神速”,古今战争皆如此。这次战役,再次显示了拿破仑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奥斯特里茨之战拿破仑不愧为杰出的军事家,他在战争史上所创造的战争奇迹使人类战争史增添了不少智慧与成功。奥斯特里茨之战就是继马轮哥战役、乌耳姆战役之后的又一次著名战役。乌耳姆战役之后,库图佐夫率领俄军与溃败的奥军会合,力量已很是可观,这使拿破仑很担心。此外,原先保持中立的普鲁士立场也发生了变化,准备加入反法同盟,无异,这对拿破仑来说是雪上加霜。那么,拿破仑如何来应付这复杂多变的战局呢?他认为:第一,必须说服普鲁士,让他继续保持中立。第二,当务之急是,在普鲁士未下定决心反法之前,一举击败库图佐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俄军失败后,其他反法联军便会瓦解、溃散,至少不会对自己构成强大的威胁力量。所以,拿破仑命令缪拉率骑兵攻占维也纳,堵死俄军退路,以便一举歼灭,另派其他法军从两翼包抄俄军,形成三面环攻之势。缪拉确为出色将领,接到命令后,迅速与俄军遭遇,俄军难以抵挡法军的猛烈攻击,节节退向维也纳,但是,从两翼包抄而来的法军也迅速赶了上来,库图佐夫在劫难逃。面对这种情况,库图佐夫十分清楚他的处境:要么与法军拼死一战,在维也纳等待奥军的增援,要么扔掉维也纳,冲出包围圈,去阿罗木次与沙皇会合,然后再同拿破仑决战。库图佐夫权衡再三,担心在维也纳等不到奥军到来就会全军覆没,这样倒不如去阿罗木次,三十六计走为上,库图佐夫决定放弃维也纳,向多瑙河方向挺进。俄军行动的改变,拿破仑看得非常清楚,他急忙命令缪拉死死钉住俄军,快速追击。缪拉接到命令后却急功近利,想一举占领维也纳,结果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不但没有完成任务,还丢失了一个师,而且,整整使法军耽误了两天时间。缪拉的失误使拿破仑火冒三丈,他大骂缪拉是个疯子,为了个人虚荣而影响国家大事。为了弥补损失,拿破仑下令强渡多瑙河,加紧追赶库图佐夫。但大桥全被俄军炸掉了,只有维也纳北面有一座被奥军严加防守的桥梁,拿破仑给缪拉下了死命令:必须强占这座桥!而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既不能让敌人占领它,更不能让敌人把它炸掉!缪拉硬着头皮、厚着脸皮接受了任务,但完成任务谈何容易啊!桥上设满了路障,埋了许多地雷。对岸是奥军的几门大炮,目标正是桥的这头,缪拉意识到,强攻硬拼只有桥毁人亡这一个结局!所以还是想办法以智取胜。此时此刻,缪拉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同时又感慨良多。自己作为皇帝的得力大将,虽然立过不少功,但也犯过不少错误,这使皇帝对自己非常不满,自己也愧对国人。要是没有这些错误该多好啊!他暗暗下定决心,这次决不能有任何失误!相反,要干得漂亮些,再次将功赎罪!经过周密地调查,缪拉终于有了主意。他挑选了一个营的掷弹兵,这些士兵个个英勇善战。缪拉命令他们悄悄埋伏在桥边灌木丛中。他自己则只带领了三个将领,大摇大摆地走上桥头,向敌人走了过去。当他看到守桥奥军急欲点火炸桥时,便高声喊道:“法奥已经停战了,停战协定马上就要签定了,你们还炸桥干什么?”奥军士兵不知真假,但看到他们只有三个人,又听说他们是来谈判的,所以,他们被带到了桥头军营里边。缪拉一见到守桥军官,就对他说:“真该谢谢上帝,战争终于结束了,我们两国的皇帝正在签署停战协议呢!我们要见奥厄斯伯公爵,商谈我们双方停火的事。”军官立刻派人去请守桥部队司令奥厄斯伯公爵。公爵来到后,缪拉又立刻与他握手,并爇情洋溢地对公爵大加夸赞道:“您是奥军的杰出军事指挥家。刚才我们还互相仇视,现在我们可以手拉手欢呼歌唱了。我们的皇帝拿破仑知道您是一位英雄,很想见见您!”这一番恭维是在奥厄斯伯公爵思想上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说的,奥厄斯伯公爵看到缪拉他们与守桥士兵非常轻松地闲聊,根本就没有怀疑这是一个骗局。正当缪拉与公爵谈兴正浓时,埋伏在桥边灌木丛中的法军士兵迅速冲上桥头,把奥军准备炸桥用的燃烧袋子一一抛入河中。当他们即将完成任务时,一名奥军下级军官发现情况不对,急忙向公爵报告道:“公爵,您受骗了,法军来到了!”缪拉立刻对公爵说:“我听说奥军一向纪律严明,怎么会让不懂礼貌的下级这样对您说话!”奥厄斯公爵感到受到了侮辱,立即下令:“将这个目无军纪的人带下去!”这时,法军已基本完成对大桥的占领,所以缪拉笑着对公爵说:“公爵,我想,您应该和他一道去,要不然,我们的将士们会埋怨我的。您看,他们来了!”说完,指了指似乎是从天而降的法军士兵。直到这时公爵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他怒视缪拉,缪拉则耸耸肩膀,说道:“很抱歉,这是战争,我不得不如此!”这样,法军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便不费吹灰之力夺取了大桥。大部队迅速越过多瑙河,去追赶库图佐夫。库图佐夫面对强大的追兵,命令部队拼死抵抗,摆脱法军的围追。经过几次血战,俄军以1.2万人的代价,冲出重围,到达阿罗木次,与沙皇和奥地利皇帝会师。拿破仑紧追不舍,不久,也来到了阿罗木次附近,驻扎于65公里之外,准备寻找时机,击败敌人。针对法军兵临城下之势,俄奥联军内部意见不一,沙皇一派坚持与法军决一死战,洗去两国皇帝被拿破仑追赶得无处藏身的耻辱。而库图佐夫深知,速战对联军不利,所以一定要等到普鲁士正式参战了之后再与法军决一死战,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打败法军。对于拿破仑来说,速战速决是再好不过了。不然,夜长梦多,万一真的普鲁士也加入反法联盟,那就更不好取胜。于是,拿破仑一面派人拢络普鲁士,最终使普鲁士表示不会加入反法联盟向法国开战;一面又采用兵不厌诈的手法,诱使敌人上当。为了使敌人相信法军想拖延战机,军无斗志,坚定敌人迅速决战的信心,拿破仑派使者到联军中去,谎称要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沙皇则不愿见这个“科西嘉小子”,便派了一个军官跟随法军使者去面见拿破仑。拿破仑在这个军官到来时,故意让军队将士们做出衣衫不整,懒散松懈的样子。果然联军官回去报告沙皇:“此时正是我们打垮法军的时候,请迅速出战吧!”拿破仑在安排这一切的同时,部队内部也在积极备战。离维也纳120公里处的奥斯特里茨村西面,有一块很好的地形,中间是普拉岑高地,南面是沼泽地,只有一条山路通向外边,如果占领了高地,就可以控制周围大片地区。这是一个理想的战场,拿破仑决定,在这里全歼联军!1805年12月2日凌晨7时,世界著名的战役奥斯特里茨大战开始了。联军首先发射密集的炮火,拿破仑却先让部队放弃普拉岑高地后撤,将联军吸引到高地南部,达到目的后,他又让部队坚决抵抗联军的进攻,使俄军不得不将预备部队全部拉出,以便攻击处于两翼的法军。这样,联军对普拉岑高地的占领就出现了漏洞,力量分散了。拿破仑迅速抓住战机,利用津锐部队立刻攻占普拉岑高地,切断了联军的联系。亚历山大也马上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匆忙派军队向高地反扑,试图重新攻占高地。于是双方军队在这里展开了空前的激战。结果俄军未能成功,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且联军不得不集中在高地南部,全部处于法军的炮口之下,在这关键时刻,拿破仑果断下令:总攻开始。于是,声势强大的法国官兵呼喊着冲向联军,联军阵营立刻大乱,退到了唯一的通道上,通道旁边,是结有薄冰的湖水。在联军立足未稳之时,法军向联军人群中射出了凶猛的火炮,炮声隆隆,联军死伤无数。不少士兵急忙跳上冰面,试图沿冰面逃跑。但是,法军岂能放行!这正是他们等待已久的机会。一颗颗炮弹又射向冰面,顿时,冰块断裂,几千名联军要么血肉横飞,要么沉溺湖底,联军彻底失去了作战能力。战斗以法军的大胜而告终。这次战斗,联军共死伤1.5万余人,被俘2万余人。第二天,奥地利皇帝请求停战,并割让了占全国人口总数六分之一的国土和每年4000万法郎的战争赔款。面对这种情况,普鲁士也不得不同法国签订了攻守同盟条约。战争的胜利使法国得到了莫大的好处,也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拿破仑的威名又一次受到至高无上的崇敬。拿破仑兵败俄国拿破仑经过与欧洲反法各国的几次大战,地位更加巩固,实力也大大增强了。但强大的俄国在沙皇亚历山大的统帅下,一直与拿破仑明争暗斗。力了彻底打败俄国,拿破仑使出了他惯用的计谋。1908年9月,拿破仑与俄沙皇亚历山大在德国埃尔富特城郊进行“友好和平”的会谈。这次会谈是拿破仑邀请亚历山大而进行的,但是,拿破仑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的“友好和平”,他是要通过与沙皇会谈,摆出友好姿态,同时了解沙皇对战争的准备情况。果然,拿破仑认为有机可乘,心中暗暗地定下了摧毁俄国的具体计划。1812年5月,法军占领下的德国德累斯顿,拿破仑威严地检阅着他的部队。士兵们情绪高昂,不断地高呼:“皇帝万岁!法兰西万岁!”拿破仑喜不自胜,对未来一战充满信心。检阅完毕,拿破仑振臂一挥,下令道:“出发!”6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俄国境内。6月23日,法军越过涅曼河,开始进入俄罗斯控制的立陶宛。一开始,形势似乎对法军十分有利。庞大的军队进入敌境,竟未遇到一兵一卒的抵抗。法军顺利占领立陶宛。立陶宛是这样的安静,以至于连一个人影也看不到。突然,拿破仑感到有点不对劲,便下令找几个老百姓来询问一下情况。士兵们左找右找,仍未见到任何人!原来,在法军来到之前,沙皇已下令所有人躲藏起来,使法军如入无人之境。这样,拿破仑的部队便无法生存。实际上,正是这样,拿破仑的几十万大军处于寂寞清冷的荒野里,处境艰难。“陛下,我们的物资供应已经短缺了,有1万匹战马,因为过度劳累和无水草供应而死了。人员也病困交加,严重影响了我军的战斗力。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法军一将领向拿破仑请示。“怎么办?您说呢,我的将军?我们的人民在盼望胜利的消息,我们的士兵不远千里、长途劳累奔波至此,我们一无所获,带着病体累累的伤员回到祖国,你让我拿什么向人民交代?我们的人民说:我们的皇帝率领大军,远征俄国,没有任何功劳回来了,我们原谅他吧!那时候,我的将军,您的脸、我的脸,将放在哪里?!”“这……”将军不知如何回答才好。“继续前进!向斯摩棱斯克进军!到那里彻底消灭俄军。”拿破仑果断地下达了进军命令。疲惫不堪的法国将领们立刻组织攻城,这次,他们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同时,因为法军将士急躁冒进,没有很好地组织部队进攻,结果,有1.2万余人战死,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拿破仑看到硬拼不行,便改变战略,命令用大炮射击,隆隆炮声,带着法军将士的无限气愤,射进俄军阵地。这次,拿破仑达到了目的,一阵猛射之后,对方便毫无动静了,法军异常高兴,争先恐后奔入城市。进城之后,法军才发现,没有任何伤亡的敌人。原来,俄军又悄悄转移了。又把一座空城留给了法国官兵。拿破仑气炸了肺,在这个时候他异常冲动,决心孤注一掷,不打败俄军决不收兵。在物资供应极度缺乏的条件下,命令部队继续东进。9月7日,在波罗金诺地区与俄军相遇,拿破仑终于迎来了他复仇的一天。波罗金诺是距莫斯科100多公里的一个小村,村虽小,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这里是通向莫斯科的大门,占领了这个小村,就等于拿到了进入莫斯科的钥匙。拿破仑了解了这里的地理位置,便投入了大量兵力,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占领它。结果,法军用13万兵力,近600门大炮的强大力量向波罗金诺村攻击,不久便占领了这个村庄。正当法军将士兴奋异常欢庆胜利时,俄军位于村南箭头堡阵地的大炮却突然咆哮起来,一颗颗炮弹飞落法军阵地。“报告陛下,俄军大炮不断向我们轰击,是不是摧毁它?”一位法军将领问拿破仑。“请摸清敌人的情况,马上报告。”拿破仑向那位将军说道。“报告陛下,情况已经摸清了。那里共有12万俄军。其中有8.5万名是后援部队。还有300门大炮。”这位将军非常熟练地向拿破仑陈述刚刚摸清的敌军情况。“主帅是谁?”“巴格拉基昂。”“啊,”拿破仑犹豫一下接着说:“巴格拉基昂,巴格拉基昂,这个人很难对付,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将军,可以说,他是俄国军队中最为杰出的军人。我们要认真谨慎对付他。”“是,陛下。”将军转过身,下令炮兵向箭头堡开炮。俄、法双方的炮战开始了。法军将400多门大炮全部动用起来,猛烈向箭头堡攻击,俄军则用他们的300多门大炮奋力还击。隆隆炮声,震耳欲聋;浓浓黑烟,铺天盖地。俄法阵地相距不足一公里,由于无数炮弹的轰击,满地都是高低不平的弹坑和四散飞溅、层层迭迭的弹片。一阵射击之后,拿破仑看到俄军火力已明显减少,认为时机已到,就命令部队冲入俄军阵地。一霎时,法军个个勇猛异常,高呼着向箭头堡扑去。俄军也不甘示弱,对准成千上万的法军猛烈开火,结果,法军成批地倒下。但是,由于法军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俄军,尽管伤亡惨重,最终仍然冲进了箭头堡,击毙了残余俄军。俄军守堡士兵全部阵亡。巴格拉基昂迅速调集8.5万后援部队增援,面对法军,俄军也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决心为死难同胞报仇。巴格拉基昂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命令俄军坚决夺回箭头堡。俄军在法军炮火轰击下,一批又一批地死去,终于又夺回了箭头堡。之后,在一天的战斗中,法军共有八次夺得箭头堡,俄军奋力反扑,又八次夺回箭头堡,每次争夺,双方都有极为惨重的人员伤亡。一天的战斗,双方共损失人员8万人左右。所以人们说,这次战斗是19世纪第一次规模最大的争夺战。到傍晚时分,拿破仑组织兵力,又作了第九次争夺,轰隆隆的炮声带着死神飞入箭头堡俄军阵地。俄军也积极组织有效的反击。突然,一颗炮弹落在巴格拉基昂的身旁,弹片四下飞溅,其中一块击中巴格拉基昂,撕裂了他的胸膛。巴格拉基昂血流如注,面色苍白,慢慢地倒了下去。这位“俄国最杰出的军人”再也没有爬起来。法军趁势攻入箭头堡,俄军最高统帅库图佐夫下令部队撤退。这次争夺战以法军的胜利而结束。9月14日,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率领下,浩浩荡荡进入莫斯科。但库图佐夫已下令全城撤退,把一座空城留给了拿破仑。拿破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占领的莫斯科,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恼羞成怒的法军一把火点着了整个城市。烈火在全城燃烧,熊熊的火焰仿佛在替法国将士耀武扬威,也仿佛在为所有俄国人诉说着国家所遭受的空前的劫难!烈火在莫斯科燃烧了三天三夜,克里姆林宫被滚滚浓烟笼罩着,拿破仑在里边还未体会够胜利者的喜悦,便被浓烟赶了出来,他实在难以忍受刺鼻的烟味。法军虽然占领了莫斯科,但随着冬天的到来,本来就已十分短缺的军需物资,这时更是紧张。将士们以生命换来的成果,却因为缺衣少食而难以维持,法军内部怨气冲天。10月18日,俄军又袭击了法军,打死打伤法军3000余人。面对这种情况,拿破仑感到,他的部队已不堪一击,已经无力再继续占领俄国了,否则,不是被俄军打死,就是被饿死、冻死。所以,他于10月19日率11.5万残兵从原路返回。回国途中,又不断遭到俄国伏击,加上天寒地冻,风雪交加,无数士兵大批大批死去。11月29日,在渡过一座桥时,士兵与随军家属互相争抢过桥,又有1.2万人掉入河中淹死。12月中旬,拿破仑终于离开俄国,但原来的60万大军,现在只剩下2万瘦弱的士卒了。莫斯科一战,法军遭受重大损失,趁法军退出俄境的时候,沙皇立即联合奥、普军队追杀过来,1813年与法军会战于德国莱比锡,法军又遭重创。之后,1814年3月31日,亚历山大与各国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这次远征俄国,法军遭受到了重大损失,拿破仑所领导的武装斗争最终因各国势力的反对而彻底失败了。滑铁卢战役俄、英、普、奥等组成的第六次反法联盟,终于打败了拿破仑,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放逐到他的领地厄尔巴岛上,波旁王朝复辟。但拿破仑并不甘心自己的这次失败,他仍然在关心着时局的发展。1815年初,反法联盟在维也纳开会,由于分赃不均而大吵大闹,以至于剑拔弩张、横刀相向。同时,法国人民由于封建贵族的残酷统治,越来越不满意波旁王朝的统治而更加怀念拿破仑时代。拿破仑见时机已成熟,便决定东山再起。1815年2月26日夜,拿破仑率领1050名官兵,分乘6艘小船,巧妙躲过监视厄尔巴岛的波旁王朝皇家军舰,经过三天三夜的航行,于3月1日抵达法国南岸儒昂湾。拿破仑感慨万端、兴致勃发,立刻在岸上发表了爇情洋溢的演说:“士兵们,我们并未失败!我时刻在倾听着你们的声音,为我们的今天,我历经重重艰辛!现在,此时此刻,我终于又回到了你们中间。来吧,让我们并肩战斗!胜利属于你们,荣誉属于你们!高举起大鹰旗帜,去推翻波旁王朝,争取我们的自由和幸福吧!”士兵们在拿破仑的鼓舞下,爇血沸腾。部队开始进军巴黎。沿途所到,不少人欢呼雀跃。波旁王朝派出的阻击部队,因多是拿破仑旧部,所以纷纷归附,这样,到3月12日,拿破仑未放一枪一弹,顺利进入巴黎。此时,他的部队已发展到1.5万人。路易十八看到大势已去,仓皇逃出巴黎。3月19日,拿破仑在万民欢腾声中,重登王位。正在维也纳开会的反法联盟各国首脑,惊恐万状,立刻停止争吵,并马上拟定了临时宣言,称拿破仑是世界和平的扰乱者和敌人,他“不受法律保护”,与此同时,他们迅速集结兵力,到3月25日,英、俄、普、奥、荷、比等国结成的第七次反法联盟,并有重兵70万。联军准备分头进攻巴黎:巴克雷指挥17万俄军和25万奥军集结在莱茵河方面,向洛林和阿尔萨斯推进;弗里蒙指挥奥——撒丁联军6万,集结于法意边境,准备随时向法进军;普鲁士的布吕歇耳元帅率12万普军、300门大炮在沙罗瓦和列日之间集结;英国的威灵顿将军指挥一支由英、德、荷、比人组成的混合部队约10万人、200门大炮,驻扎在布鲁塞尔和蒙斯之间。另外,联军还有一支30万人的预备队。联军约定在6月20日左右开始行动。法军方面,拿破仑也在加紧备战,到6月上旬,已有18万人集结在鹰旗之下,他希望到6月底能有50万人上阵。但令拿破仑遗憾的是,过去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将已不愿再为拿破仑效力,这对法军非常不利。对于联军的强大阵容,拿破仑认真地进行了分析,他决定要化被动为主动,以攻为守。他认为威胁最大的是比利时方面的英普军队,所以要集中主要兵力对付,而莱茵河、意大利方面的联军,只要派少量兵力进行牵制就行了。同时,他还决定,要趁联军尚未会齐的时候,争取战机,率先击溃英普联军,打败了威灵顿和布吕歇耳这两个老将,其他联军便好应付了。计划已定,拿破仑便于6月12日派12.5万法军(其中有近卫军2万人)、火炮300门,悄悄移动到比利时边境,驻扎到离普军只隔一片密林的地方。6月16日下午2时,战斗打响。法军主力7万人在林尼附近同普军主力8万人交战,拿破仑另派5万兵力牵制英军,他希望能够把英、普军队切开,然后各个击破。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又加上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枪炮声、雷雨声相互交加、轰轰作响,一直到傍晚雷雨过后,布吕歇耳才发现,法军已占领林尼村,普军防线已被切断。而且,法军迅速包围了普军,布吕歇耳也被摔伤。普军见形势不利,四散溃逃。拿破仑认为普军败局已定,令法军休息一日,然后才令格鲁希元帅追击普军残兵。这样,坐失了歼灭普军的大好时机,逃散的普军在瓦弗方面重新集结,对法军构成了新的威胁。击溃了普军的拿破仑,亲率大军转攻英军,威灵顿听到布吕歇耳战败,害怕孤军作战,便迅速撤退到滑铁卢方向。法军将领内伊受命拦截英军,但内伊优柔寡断,英军顺利撤走。拿破仑气愤异常,也尾随英军至滑铁卢附近。这时,被拿破仑击溃的普军重新集结,兵分两路,一路增援滑铁卢附近的英军,一路直接围攻法军右翼。威灵顿率6万余英军、大炮156门,在滑铁卢村南布阵。阵地后方是圣让山,前面地势低洼,左侧是几个小村和沼泽、灌木林,右侧有坚固的乌古蒙堡垒,阵地中央是圣拉埃村。威灵顿号称“铁公爵”,在战术上长于防守而短于进击,所以在与拿破仑交战之前,他更加谨慎,着重防守,这一正确战术原则为他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滑铁卢总决战之前,拿破仑只率7万士兵、270门大炮,但这些大炮因为天下大雨而只有一小部分进入阵地。拿破仑将总预备队置于中央后方,并正确判断出英军弱点在其中段,所以他决定佯攻英军右翼而重点攻击中部。6月18日上午11时决定历史进程的时刻到来了。法军抢先开炮,向英军右翼乌古蒙堡垒射击,形成对峙。中午1时,拿破仑按照计划,准备进攻英军中部,但情况发生了重要变化,布吕歇耳率普军一部分及时赶到,拿破仑不得不从预备队中怞出2个骑兵师迎击布吕歇耳。同时,拿破仑急速传令格鲁希元帅让其增援,然后率部猛攻英军中部阵地。威灵顿顽强抵抗,双方互相争夺,伤亡都很大,下午6时,拿破仑令内伊元帅要不惜一切代价攻克英军中部,内伊不愧为“勇士中的勇士”之称,经过奋勇拼杀,终于完成任务,占领了圣拉埃村。英军无力支持,法军也疲惫不堪,双方都在焦急地等待援军,谁先到达一步,谁就会左右历史进程,这才是极其关键的历史时刻。黄昏时分,终于从远处飞驰过来大队人马,双方都在祈祷上帝:来的是自己人!终于那支部队走近了,双方都看得非常清楚,那高高飘扬的是普鲁士军旗!顿时,英军士气高涨,津神振奋,威灵顿立即命令部队作最后反击,英普联军爇血沸腾,疯狂地扑向少气无力的法军。拿破仑见状,内心暗骂格鲁希“死在了何处!”此时此刻,他也深感大势已去,但仍然在作最后的决战。他立即命令近卫军投入战斗,拼死抵挡联军的进攻,但已无回天之力,终因腹背受敌而全军溃败。拿破仑乘马逃出战场,仓惶离去。关于格鲁希元帅增援拿破仑一事,后世颇多传说,有人说是格鲁希元帅存心背叛拿破仑所以迟迟不予发兵。更具诱惑力与传奇色彩的说法是,格鲁希接到了拿破仑让他增援的命令,但他理解为增援别部,所以尽管他听到了近在咫尺的隆隆炮声,仍然不为所动,如果他稍微动一动脑筋,就会立刻在眨眼之间来到战场。也有的说,战前,拿破仑命令格鲁希原地待命,以便增援。在双方激战过程中,格鲁希及其将领都感到有点不对劲,不少将领劝格鲁希赶快开往开炮的地方,以便随机应变。但格鲁希却无动于衷,尽管在这种变幻莫测的形势之下,他已很长时间没有与拿破仑取得联系了,可是他仍然在遵照拿破仑的命令办事,那就是:原地待命!他不顾部下的竭力劝说,一直在等待、等待,直到拿破仑全军覆没!不管怎么说,拿破仑大败于滑铁卢,格鲁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815年6月21日,拿破仑败归巴黎,百万反法联军也长驱直入进入法国边境。7月7日,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宣布退位,结束了他的“百日执政”。不久,他被流放到位于大西洋南部、远离欧洲大陆的圣赫勒拿岛。直到1821年5月死去。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1828年的一天,在轮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一位大学生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这位大学生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大学生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哪只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这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这个大学生就是查理-达尔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就把它命为“达尔文”。18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但达尔文从小就爇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进到医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于1828年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达尔文对神学院的神创论等谬说十分厌烦,他仍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听自然科学讲座,自学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爇心于收集甲虫等动植物标本,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爇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这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达尔文经人推荐,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搭船,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环球考察活动。达尔文每到一地总要进行认真的考察研究,采访当地的居民,有时请他们当向导,爬山涉水,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挖掘生物化石,发现了许多没有记载的新物种。他白天收集谷类岩石标本、动物化石,晚上又忙着记录收集经过。1832年1月,“贝格尔”号停泊在大西洋中佛得角群岛的圣地亚哥岛。水兵们都去考察海水的流向。达尔文和他的助手背起背包,拿着地质锤,爬到山上去收集岩石标本。一路上,达尔文把各式各样的石头敲下来放进背包,有黑色的、白色的,还有夹着一束花纹的。一会儿,背包便放满各种各样的石头,背包带深深地勒进达尔文的肉里,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浸透了。“达尔文先生,这些乱七八糟的石头,到底有什么用?”看着吃力向前爬行的达尔文,助手不解地问。“你看,石头是有层次的,每层石头里有着不同的贝壳和海生动物的遗骨,它能告诉我们不同年代的生物!”达尔文喘着粗气说道。助手总算明白了一些,赶忙从达尔文身上接过背包,背在自己的肩上。在考察过程中,达尔文根据物种的变化,整日思考着一个问题:自然界的奇花异树,人类万物究意是怎么产生的?他们为什么会千变万化?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在脑海里越来越深刻,逐渐使他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怀疑。1832年2月底,“贝格尔”号到达巴西,达尔文上岸考察,向船长提出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舰长吃了一惊,急忙说道:“这山又高又长,您怎么走得过去?”“我就是要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达尔文坚定地说道。舰长被他的津神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为了安全起见,又派了向导和骡马一同前往。当他们扑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时,达尔文意外地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化石。达尔文非常吃惊,他心中想到:“海底的贝壳怎么会跑到高山上了呢?”经过反复思索,他终于明白了地壳升降的道理。心中异常激动地说道:“看来,这条高大的山脉地带,在亿万年前,原来是一片大海洋啊!”达尔文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带领大家一直往上爬去。到了安第斯山的最高峰,达尔文忽觉心胸开朗了许多。他俯瞰山下,突然发现山脉的两边,植物的种类并不相同。再仔细一看,即使同一种类,样子也相差很远。它们为什么会有明显的差别呢?达尔文脑海中一阵翻腾,对自己的猜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而相应变异!”后来,达尔文又随船横渡太平洋,经过澳大利亚,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在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回国之后,他一面整理这些资料,一面又深入实践,同时,查阅大量书籍,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们群起攻之,诬蔑达尔文的学说“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与此相反,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步学者,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主义。指出:进化论轰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紧接着,达尔文又开始他的第二部巨著《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的写作,以不可争辩的事实和严谨的科学论断,进一步阐述他的进化论观点,提出物种的变异和遗传、生物的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重要论点,并很快出版这部巨著。晚年的达尔文,尽管体弱多病,但他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坚持进行科学研究和写作,连续出版了《人类的由来》等很多著作。1882年4月19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因病逝世,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牛顿的墓旁,以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敬仰。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辉,照耀大地。我们怀着火一样的爇情,来到你圣洁的殿堂里。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柔的翅膀之下,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兄弟!”这是德国大诗人席勒一首著名的诗,名叫《欢乐颂》。说它著名,并不仅仅因为席勒是它的作者,也不仅仅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很好,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首诗成为一首著名的交响乐《第九交响乐》的一部分,随着乐曲优美的旋律飞向了世界各地。这首交响乐的作者,就是著名的“乐圣”贝多芬。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他的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家里条件很不好,而且父亲还爱酗酒,给家里带来了许多的不愉快。但是,他的父亲酷爱音乐,而且总想让贝多芬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从4岁起,贝多芬就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弹起了钢琴。之后,钢琴、长笛、小提琴、中提琴、管风琴,贝多芬都能一一演奏。13岁时,贝多芬被任用为宫廷剧场的首席小提琴师和教师、助理管风琴师等。尽管如此,贝多芬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仅仅上完了初中就因各种原因辍学了。以后,贝多芬坚持自学,对欧洲的大作家作品认真学习。每当乐队演奏的音乐题材与文学作品有联系时,他就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这些文学作品。就这样贝多芬的文学素养越来越高,对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也越来越强。在17岁时,不幸降临到贝多芬头上,他的母亲去世了,贝多芬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埋葬了母亲,回到家里一看,父亲躺在床上,烂醉如泥。以后,父亲经常喝酒,把家里搞得不象样子。贝多芬不得不过早地挑上了家庭的重担,与生活中的各种艰辛、困苦作艰难的斗争。为了更多地掌握知识,开阔眼界,1789年,贝多芬来到波恩大学听哲学课,同时,认真地学习、研究古代神话和文学课程。在学习中,他接受了欧洲作家充满斗争津神的民主主义思想,并决心为了自由、人权而斗争。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到过维也纳,见到了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莫扎特很早就听说过贝多芬的事情,而且,有一种感觉,他觉得,贝多芬将来一定在音乐方面大有建树。贝多芬跟着莫扎特上了一段时间的音乐课,深深被莫扎特的治学、为人所感动,他决心不辜负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认真学习。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贝多芬影响很大。他对资产阶级革命才建立的共和制非常赞成,并把“自由、平等、博爱”看作是自己的人生信条和奋斗目标。他后来的乐曲作品中都充满了这种思想。1792年,贝多芬移居维也纳,自此,他永远地离开了故乡。这时,贝多芬一心倾慕的莫扎特已经去世,于是他便跟另一位作曲家海顿学习作曲。海顿是一位古板、传统、恪守旧规的教师,喜欢安分守己、唯命是听的学生,而贝多芬的思想则活泼、自由、不拘一格,所以,海顿很不喜欢贝多芬。贝多芬无奈,只好停止了跟海顿学习。离开了老师,贝多芬咬一咬牙,下定决心靠自己的努力,于是,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一本又一本的书,思考一个又一个问题,写出了一支又一支乐曲。关于他学习的故事,有许多传说。有一次,贝多芬去办点事情,回来的时候,他感到有些饿了,于是,便走进了一家饭馆,他找了一把椅子就坐了下来。这时,他正在思考创作一支钢琴曲,不知不觉中,他抬起手,用手指就在餐桌上敲了起来,就象以往弹钢琴一样。“咚咚咚,咚咚咚”,这有节奏的弹击吸引了不少人向他看来,他却毫无察觉。就餐的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人们都在私下议论着这个奇怪的人。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还在有节奏地敲着。这时,店老板过来想提醒提醒他,刚走到他面前,他一看店老板来了,立刻明白了这是在饭店里,于是便问老板:“请结帐吧,多少钱?”店里吃饭的人哈哈大笑了起来。店老板看他还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大笑,就说:“先生,您还没吃饭呢!”“这……哈哈哈哈……”他自己也大笑起来。还有一次,他与几个朋友到郊外散步,看到美丽的田野,翠绿的青山,蜿蜒曲折的河流,他禁不住又想到该用什么样的旋律来表现了。散步中,朋友们说说笑笑,爇爇闹闹,唯有他一言不发。很长时间之后,他突然大声喊道:“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说完,狂奔着就跑回家去了。惊得朋友们不知说什么才好。回到家里,他就把刚才所见的美丽的景色用乐曲的形式在钢琴上弹奏出来了。这首曲子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洋溢着大自然诗情画意的《第四交响乐》。就这样,贝多芬靠自己的顽强努力终于被认为是维也纳最好的钢琴家和最优秀的作曲家。1800年,他在维也纳举办了第一届公开演奏会,向人们展示了他卓越的、超人的音乐才华。以后,每隔两、三年就要举行一次,他要把他所有的新作品随时介绍给喜欢他的听众。尽管贝多芬在乐曲创作上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但他本身却连遭不幸和打击。27岁时,他患了耳聋症,而且病情不断恶化。这对于酷爱音乐、视音乐如生命的贝多芬来说,无异于夺去自己的生命。他痛苦而无奈地喊道:“上帝啊,这是为什么?”到了中年,他的耳朵一点也听不见了。1824年5月7日,创作出了一生最后一支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在开演奏会时,他坐在一旁为乐队打着拍子。可是,演奏结束了,他仍然在打拍子。人们告诉他已经演奏完毕,当他扭转身时,看到观众在发疯似地鼓掌,他一高兴,便晕倒在舞台上。贝多芬不知道,就是这首曲子,在演奏过程中,倾倒了无数听众,人们一阵又一阵地欢呼鼓掌,连续鼓掌五次。当时规定,只有在皇帝来到会场时,才允许鼓掌三次,所以在场外的警察还以为出了什么乱子呢,连忙跑进会场维持秩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带给了世界人民无限的欢乐,而他自己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他对爱情抱着一种极为圣洁的观念,认为寻欢作乐是爱情之外的东西,所以不少姑娘不能接受他的思想,一个又一个姑娘离他而去。但他仍然不改变这种认识,1801年,他非常喜欢的姑娘又一次离开了他,他带着恋人离去的内心痛苦和对爱情的虔诚,写出了表现青春爱情幸福欢乐的《月光奏鸣曲》,作品表现了他纯洁无邪的爱情理想。有位哲人这样说过,如果能够正确地对待失败和挫折,那么,他给人的将是更加顽强的意志和更加坚韧不拔的津神!或许正因如此,贝多芬在这段时间里表现出了非常旺盛的创作劲头,在1801到1812这10余年间,他作出了许许多多成功的作品,除《月光奏鸣曲》之外,还有《第二交响乐》、《克莱策奏呜曲》、《第三交响乐》(又叫《英雄交响乐》)、《曙光奏鸣曲》、《爇情奏鸣曲》以及后来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响乐》。其中,《第五交响乐》创作于1808年,被认为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交响乐,也是他的作品中最完美的典范作品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告诉人们要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要积极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这篇作品完成后,确实鼓舞了不少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由于贝多芬这些经典性作品的问世,他成了交响乐之王,人们以无比敬佩、赞慕、崇仰之情来欣赏着他的作品,同时,他也成为继海顿、莫扎特之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大师。早在青年时期,贝多芬就树立了民主、斗争、进步的思想,这种思想他一直没有改变过。完成于1804年的《第三交响乐》,原来就是以在欧洲扫除封建势力,赢得人民极力赞扬的资产阶级领袖拿破仑的事迹为题材的,所以,贝多芬在作品菲页上写上了“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几个大字。但是在作品完成的这一年,拿破仑抛弃了共和制,当了皇帝,贝多芬非常气愤。一气之下,就把这几个字改为:“英雄交响乐——纪念一位伟人!”无异,贝多芬把这位“伟人”看作是轰轰烈烈反抗封建势力的人民群众。贝多芬对封建贵族也一贯持以毫不妥协的态度。1812年,贝多芬与歌德在波希米亚一齐散步,波希米亚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当时奥地利太子也在这里。恰巧太子从贝多芬和歌德对面走来,歌德看到是威仪赫赫的皇太子,就赶忙整理一下衣襟,拍一下身上的尘土,然后恭恭敬敬地向太子鞠躬。而贝多芬则只装是没看见,大摇大摆地走了过去。事后,贝多芬责备歌德,长叹一声道:“我认为你没有必要如此!”贝多芬名声大振之后,不少贵族都希望与贝多芬结交,但贝多芬却不屑一顾,他瞧不起这些势力眼们。有一次,一个年青美貌的贵妇人,想让贝多芬剪一缕头发作纪念,好在别人面前炫耀。贝多芬看到这种人,气就不打一处来,但他转念一想,就满口答应了。不久,贝多芬发现这位妇人在滔滔不绝地叙说他与贝多芬的亲密关系,贝多芬当众说道:“那只不过是一撮山羊胡子!”全场人哈哈大笑,贵妇人羞愧得无地自容。在演奏乐曲的时候,贝多芬更是不允许被打扰,尤其是一些附庸风雅的贵族,他们本来根本不懂什么音乐,却硬要参与各种音乐场合。还是在演奏《月光奏鸣曲》时,人们都在静静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音乐,沉醉在梦幻般优雅舒畅的意境之中。突然有一个贵族不顾别人大声喧哗,贝多芬立刻停止了演奏,并厉声责骂道:“我决不给这样的蠢猪演奏!”一个亲王看到这贵族非常难堪,出来劝解,贝多芬毫不相让,对亲王说:“亲王阁下,您之所以会成为贵族,完全是凭借您高贵的血统,而我,靠的是我自己的努力。现在,世上有成千上万贵族,将来还会有贵族成千上万。而贝多芬,无论现在和将来,都只有我一个!”说完,气愤地离开了会场。由于贝多芬桀傲不驯,行为自由,对贵族嗤之以鼻,使上层阶级故意冷落他。所以贝多芬虽有很高的名声,却一贫如洗,他经常不外出,原因是靴子早已开了洞而无钱更换。所做的曲子每首要花费几个月时间,却卖不到好价钱。而且一个花花公子式的侄子,还常来扰乱他,给他制造麻烦。晚年的贝多芬因耳聋不能与别人对话,只有靠一支笔一个本子与别人交换意见。在他未来计划中,还有不少乐曲等他去完成,但是,1827年3月26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贝多芬却带着未完成作品的遗憾,带着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恶,带着对人世间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离开了人世。野心勃勃的女沙皇——叶卡杰琳娜二世1744年,一个年仅15岁的德国姑娘来到了俄国宫廷。她名叫索菲亚,是德国一个亲王的女儿。索菲亚不会说俄语,更不懂俄国的规矩。但是她聪明伶俐,又机智又好学,很快就学会了俄语,研究了俄国的历史和风俗习惯。她善于察言观色,讨人欢心,所以,宫廷里上上下下都非常喜欢她。那么,德国的公主为什么来到俄国宫廷呢?这事还要从彼得大帝说起。彼得打败了瑞典,夺取了波罗地海沿岸广大地区后,企图获得整个海域的控制权。当时,波罗地海沿岸最大的国家是德国,彼得就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德国的一个亲王。彼得死后,许多人争夺皇位,最后他的小女儿当上了沙皇。可是这个女沙皇没有儿子,就去德国把姐姐的儿子领来做自己的儿子,取名彼得三世。彼得三世到俄国来时,也把未婚妻带来了,她就是索菲亚。因为彼得大帝的姐姐也叫索菲亚,所以就给她取了一个俄国名字——叶卡杰琳娜。1761年底,女沙皇死了,彼得三世即位。彼得三世采取了许多改善下层人民生活的措施,遭到了大地主和大贵族的反对,野心勃勃的女沙皇就想趁这个有利的机会,发动一次宫廷政变,自己当皇帝。她把自己的两个情人找来商议对策,他们姓奥尔洛夫,是亲兄弟,都是皇家近卫军军官。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叶卡杰琳娜问:“近卫军里有什么问题吗?”“皇后陛下不用担心,我们近卫军一定效忠您。”奥尔洛夫兄弟回答。“那就好,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陛下,这事儿恐怕没外国人支持不行。”“英国人?奥地利人?还是普鲁士人?我想都没问题,你们把他们的大使都给我找来。”过了两天,各国大使来见叶卡杰琳娜,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叶卡杰琳娜又获得了几个欧洲大国的支持。1762年6月28日,她发动了宫廷政变,秘密处死了彼得三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俄国历史上,叶卡杰琳娜是个非常反动的皇帝。她一上台就企图加强封建农奴制的专制制度。她扩大贵族特权,把许多土地,连同居住在上面的农民都赏赐给贵族。在她统治时期,贵族所有的农奴数占全国农民数的一半以上。她还赐给贵族可以任意放逐农奴去服苦役的权力,而农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控告贵族地主。农奴常常像牲口一样在市场被买卖。出卖农奴的广告同出卖骡马、狗的广告的一起登在官方的报纸上。叶卡杰琳娜非常虚伪、荒滢、残忍。她一面嘲笑启蒙学派的演说,一面又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通信,说她准备把他们的主张作为对政策的箴言。她总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开明君主”,她居然写信告诉伏尔泰,俄国农民生活富裕,每天都能吃鸡。而实际上,俄国农民只能吃粗黑面包。1775年,叶卡杰琳娜二世残酷地镇压了普加乔夫农民起义,把他戴上脚镣手铐装在木笼里运到莫斯科,然后把普加乔夫砍头、肢解、焚尸。叶卡杰琳娜二世还频频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疯狂地扩张俄国的领土。她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攫取了波兰62%的领土,灭亡了波兰共和国,在那里建立了血腥的殖民统治。她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夺得了黑海沿岸的大片土地,使俄国船队能顺利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实现了彼得大帝都没能实现的梦想。在亚洲,叶卡杰琳娜通过修筑军事堡垒,蚕食高加索,侵入中亚北部的哈萨克草原。到18世纪八80年代,俄国完全占领了西伯利亚北部,获得了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俄国还从亚洲东北部越过太平洋,占领了阿拉斯加,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了一块俄国殖民地。叶卡杰琳娜二世还是革命的不共戴天的敌人。她咒骂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为“法兰西瘟疫”,发誓要予以“剿灭”。她派俄国海军到北海去封锁法国,“制止革命。”叶卡杰琳娜又出资600卢布支持普鲁士、奥地利干涉法国革命。1796年8月,叶卡杰琳娜二世病入膏盲。垂死之际,她还在狂叫:“假如我能活到200岁,欧洲全部就会落到俄国脚下。我要建立一个包括六个都城的大帝国,它包括彼得堡、柏林、维也纳、巴黎、君士坦丁堡、阿拉斯特罕。把我的孙子取名为亚历山大吧,我希望他像古希腊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一样,建立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大俄罗斯帝国。普加乔夫起义18世纪中期,俄国出现了一个女沙皇——叶卡杰琳娜二世。这是个陰险、狠毒、残暴的女人,她原来是彼得三世的皇后,为了登上皇帝的宝座,她勾结贵族暗杀了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莫名其妙地死了,民间传出有关他的种种猜测。1793年9月,在顿河和乌拉尔河一带,人们议论纷纷,都传说彼得三世没有死,就隐藏在哥萨克中间:“你听说了吗?彼得三世还在人世呢!”“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他从狠毒的女沙皇中逃脱了,隐名埋姓藏在哥萨克中间。”“怎么跑到哥萨克人这儿来了呢?这我可有点不相信。”“你还不知道?彼得三世已经率大军进攻来了,他就在伏尔加河畔的大草原上。”“要真是这样那就太好了!彼得三世倒是个不错的皇帝,可比现在这个好多了!自从这个女人当了皇上,我们的日子比以前更难熬了。”“我们去投他怎么样?”“这个主意好,走,现在就去,反正这日子也过不下去了。”叶卡杰琳娜统治时期,采取了许多维护大贵族和大地主利益的政策,残酷剥削和压榨广大人民。那时候,地位最卑下,遭遇最悲惨的是农奴,他们是地主的私有财产,没有人身自由。地主可以任意侮辱打骂农奴,也可以把他们当牲口一样任意买卖。稍不如意,就把农奴流放西伯利亚或者罚做苦役。人们忍无可忍都想起来反抗沙皇,只是没人领头。这个领头人终于出现了,他叫叶梅连-普加乔夫。其实,人们传说中的彼得三世就是普加乔夫,真的彼得三世早在1762年就被杀了。普加乔夫冒称彼得三世只是便于发动农民起义而已。普加乔夫生于顿河沿岸齐莫维斯克镇的一个贫穷的哥萨克家庭。18岁时被征兵到波兰打仗;又参加过对土耳其的战争,由于作战勇敢,被提升为少尉。后来因为生病,退伍回乡。1773年9月17日,普加乔夫率领由80多名哥萨克组成的小队伍去攻打雅伊克城堡,揭开了揭义的序幕。他们首战告捷,接着便向奥轮堡进军。奥轮堡是当时俄国在东南地区的一个军事重镇。奥轮堡城池坚固,有重兵把守,还有70门大炮,易守难攻。10月7日,普加乔夫率起义军进攻奥轮堡,因兵力悬殊,没有成功。于是他决定采用围城打援的战略,长期围困奥轮堡。在此期间,普加乔夫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加强部队建设。同时,普加乔夫展开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到处传布檄文,声称要给哥萨克“河川、土地、草原、薪饷、武器和粮食;”给巴什基尔人、哈萨克人、卡尔梅克人和鞑靼人“土地、水源、草场、森林、自由和粮食”。号召各族人民起义推翻叶卡杰琳娜二世。哥萨克的农民、工人和各族人民纷纷投奔起义队伍。起义军很快发展到3万多人,叶卡杰琳娜二世惊惶失措,急忙调动三路大军,增援奥轮堡。第一路大军的主力有2万多人,由卡尔将军率领。他根本没把普加乔夫放在眼里,认为起义军不过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自己一定马到成功。卡尔带着队伍漫不经心地向奥轮堡开来,心里想,这次打了胜仗一定会得到皇上重赏。他正在做美梦呢,突然一阵炮响,几颗炮弹正落在他的队伍中间,他自己猛然一惊,险些从马背上跌了下来,原来他中了普加乔夫的埋伏。卡尔刚下令还击,起义军的骑兵已经发起猛攻,挥舞着雪亮的马刀,像一阵旋风刮了过来。官兵仓惶应战,哪还招架得住,不会儿就四散溃逃,卡尔早就扔下队伍自己先跑了。第二路援军紧随而来。普加乔夫带兵埋伏在一个山头上,山下是一条河。官兵在本尔内舍夫上校率领下来到河边,这正是11月份,河上结着薄冰,寒风刺骨。本尔内舍夫向四处观察了一会儿,只见周围静悄悄的,心中祈祷千万别遇上普加乔夫的埋伏。他下令队伍立即过河。官兵刚到河中间,突然一阵炮响,起义军从河边的山头上冲了下来,呐喊声惊天动地,陷入包围的官兵还没来得及抵抗就当了俘虏。本尔内舍夫见势不妙,急忙化装成马车夫想逃走,结果被起义军抓住,当场处死。第三路援军听见两路人马溃败的消息,不敢大意,绕路冲到奥轮堡城下,被守城的官兵接了进去。1774年春天,叶卡杰琳娜二世再次派大军增援奥轮塞,3月22日,双方在谢季塔瓦展开激战,起义军遭到失败。4月1日,起义军在萨马拉激战中再次受挫,只好从奥轮堡撤退,向巴什基尔地区转移。在撤向巴什基尔地区的路途中,许多工人,农民和巴什基尔人加入了起义队伍。7月12日,普加乔夫把起义分成四个纵队,向俄国南方另一军事重镇喀山发动猛攻。经过激烈战斗,起义军攻破喀山城,政府军仓惶逃走。两天后,官兵立即反掉过来,起义军只得弃城而走。在喀山战斗中,起义军阵亡和被俘约8000人,使新补充的队伍几乎全部丧失了。普加乔夫从喀山撤退,西渡伏尔加河,向顿河挺进,打算发动顿河地区的哥萨克,去攻打察里津,然后进攻莫斯科。在西进途中,沿途又有无数群众参加起义,起义很快席卷了诺夫哥罗德省和沃龙涅什省。这些西方的几千名贵族仓惶逃往莫斯科。叶卡杰琳娜二世惊恐万状,急忙从土耳其战场上调回苏沃洛夫的部队去追击普加乔夫。当普加乔夫的起义军刚刚逼近察里津,刚准备攻城,苏沃洛夫的部队就尾随而来。8月25日凌晨,双方在萨尔尼科夫展开决战,起义军被击溃。普加乔夫带领200多名残部,东渡伏尔加河,逃往草原深处。队伍不断缩小,最后剩下不到50人了。1774年9月4日,起义军军事委员会成员特沃洛戈夫,炮兵长官丘马科夫等叛徒,把普加乔夫捆绑起来,交给了雅伊克镇的沙皇政府当局。1775年1月10日,普加乔夫在莫斯科被沙皇杀害。俄国历史是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了。但普加乔夫却永远受到俄罗斯人民的尊敬。俄国革命的先驱——12月党人1818年9月的一天,在彼得堡皇家近卫军营地,几名年轻的军官在上尉雷列耶夫的房间里正低声而爇烈地议论着什么。这时,从外面走进一个高大而英俊的青年人,房间里的人一见他进来,马上一起欢呼:“你终于回来,我们正谈论着呢!”看来,他们彼此都很熟。进来的人姓恰达耶夫,也是一名近卫军军官,他刚从法国旅行回来。“你们谈论些什么?”恰达耶夫问。“那还有什么?当然是你和你的法国之行。怎么样?你带回些什么?”年轻的军官们迫不及待地问。“我带回了你们最需要的东西,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著作,凡是我能弄到的都带回来了,他们的著作在法国是禁书。贵族们每天都在担心哪一天会再来一次革命,所以他们禁止出版这些人的书。”“伏尔泰在《老实人》中不是说过吗,要紧的是耕种自己的园地。这话说得真津彩,我们要做的,不就是耕种俄国这块土地吗?俄国需要的是象法国那样的革命!”雷列耶夫激动地说。“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宣传,俄国到处都是黑暗、愚昧、落后,我们要象法国人那样搞思想启蒙。所以,在俄国出版伏尔泰等人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雷列耶夫说。“我认为,在俄国,我们要先推翻沙皇,消灭野蛮的农奴制。你们还记得普希金的《自由颂》吗?”一名军官说。“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专制的暴君和魔王,我带着残忍的高兴看着你的覆灭,你子孙的死亡。”有诗人气质的雷列耶夫和几名军官一齐大声背诵普希金《自由颂》的最后一节。普希金和这些人是亲密的朋友,对于普希金的诗,他们都非常喜欢,也非常熟悉。“说到普希金,他的勇气我们都比不上,虽然还不到20岁,诗写得却非常有力量。有自由思想的青年人都会喜欢他的诗。我去法国之前,他为我送行,还送我一首诗,你们看吧,看最后一节,写得多么好!”恰达耶夫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拿出一个本子递给雷列耶夫。雷列耶夫一看,诗的题目是《致恰达耶夫》最后一节写道:“朋友,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晨辰就要上升,射出光芒,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太好了!”“真棒!”“好极了!”年轻的军官们激动地纷纷称赞。他们是一些有头脑的贵族青年,在1812年的卫国战争中他们追击拿破仑的法军,一直打到巴黎。在那里,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看到了大革命给法国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自由、民主、平等这些字眼,让这些年轻人爇血沸腾。是啊,英国、法国都发生了革命,日益强大起来,而俄国呢,还是落后反动的专制农奴制。他们决心改变这种黑暗现实。恰达耶夫,雷列耶夫是年轻军官们的领袖,他们成立了秘密的革命团体和小组,在俄国各地从事宣传鼓动工作,等待时机,准备先在彼得堡发动一次起义。转眼1825年底。老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死了。他没有子女,谁来继位呢?俄国枢密院大臣和大主教最后决定由沙皇的二弟康斯坦丁继承皇位。于是,他们派信使去迎接远在华沙的康斯坦丁回国。但是,康斯坦丁从华沙写信回来,表示自己不愿当沙皇,声明放弃继承权。这时,沙皇的三弟尼古拉趁机写信给二哥康斯坦丁,表示自己想当沙皇。康斯坦丁马上同意了。于是,枢密院通告全国臣民,决定在12月14日举行正式的登基仪式。12月14日清晨,全副武装的3000多名近卫军突然开进彼得堡的元老院广场,围绕着彼得大帝的铜像排成一个战斗的方阵,领头的军官正是雷列耶夫,恰达耶夫等人。“打倒专制暴君沙皇!”“制定宪法!”“要求民主!”“要求自由!”“废除农奴制!”近卫军突然高呼口号,洪亮的口号声惊醒了彼得堡市民,他们兴奋地打开窗子,注视着近卫军官兵,为他们呐喊助威。口号声传到了皇宫,正在试穿登基新衣的尼古拉大为惊恐,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时候会有人反对他。他恼羞成怒,大声吼道:“马上集合军队,消灭这群叛党!”“是”。“是”。大臣和将军们急忙出了皇宫去调集军队。一队骑兵向起义者冲去,他们高举雪亮的马刀,气势汹汹,“砰!”“砰!”突然一阵枪响,沙皇的骑兵纷纷落马,后边的又冲上来,起义者还以密集的射击,沙皇的人马自相践踏,混乱一片。勇敢的起义者鼓舞了广大的市民。中午时分,彼得堡的穷苦工人、手工业者、贫民纷纷涌向广场,用砖头瓦块袭击政府军。起义的队伍迅速扩大了。这时,彼得堡城外的炮兵开了进来,尼古拉命令大炮对准广场袭击。一颗颗炮弹在广场中央爆炸,起义的人群很挤,不一会儿广场上就血流成河,起义队伍伤亡惨重,不得不退出广场。沙皇的骑兵又猛冲过来,雷列耶夫指挥士兵顽强抵抗,但因寡不敌众,起义队伍很快溃散了。恰达耶夫和雷列耶夫被沙皇抓住,关进监狱。半个月以后,即在12月29日,俄国南部的乌春兰士兵发动起义,结果也被残酷镇压下去。因为彼得堡和乌克兰起义正好是在俄历12月,他们又是相同组织发起的,所以历史书上把领导这次起义的成员称为“12月党人”。起义失败之后,12月党人的五位领袖雷列耶夫,恰达耶夫等人被绞死,100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600多人受到牵连被判刑。12月党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英勇无畏反抗暴政的津神一直激励着后来的俄国革命者。雨果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津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欠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20岁时因发表诗集的《颂歌与杂诗》,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轮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爇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卡西莫多喝。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卡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爇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陰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农民出身的贫穷工人冉阿让有一次看见姐姐的几个孩子饿得直哭,于是去偷面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几次越狱,被抓回来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结果为了一块面包坐了19年的牢。出狱之后,冉阿让到处遭人白眼,没有工作,没有饭吃,他发誓一定要向社会复仇。这时,一个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决心行善积德,做一个好人。他化名马德兰,在一个城市办了个工厂,成为富翁。他为贫穷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房子,他处处乐于助人,被市民们选为市长。这时,市里来了一个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农村姑娘,到城里做工,被人诱骗生下一个女儿。她把女儿珂赛特寄养在一个旅店老板家中,老板是个恶棍,趁机敲诈她,芒汀被迫卖掉美丽的头发、漂亮的牙齿,又卖身当了妓女,最后贫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让听说后立即去照顾她,答应在她死后抚养她女儿珂赛特。这时,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踪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让,在马德兰市,他抓住了一个贫穷的工人,认为他就是冉阿让,准备把他送进监狱,为了救这个无辜的工人,冉阿让挺身而出,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监狱的路上,他设法逃脱了。冉阿让马上找到珂赛特,带着她躲在一个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过去了,珂赛特已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个共和党人马吕斯相爱了。1832年,巴黎爆发了共和党领导的起义,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镇压,马吕斯身负重伤,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下水道把他救了出来。这时,沙威混进起义者队伍进行侦察,被抓住后判处死刑,由冉阿让去执行命令,枪毙沙威,但冉阿让却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让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难容,投河自杀。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了,年轻人非常幸福。冉阿让一个人过着孤独的日子,最后他死在了珂赛特的怀里。《悲惨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所以,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到了20世纪,它又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同样吸引了无数的观众。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津神。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俄国文学的始祖”——普希金1820年3月的一天,在俄国宫廷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正对群臣大发雷霆:“应该把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他弄得俄罗斯到处都是煽动性的诗,所有的青年都在背诵它们。”“普希金太放肆了,他竟敢写诗咒骂皇帝,应该送他去服苦役。”一个贵族随声附和。“陛下,普希金还算是个孩子呢,他不懂事,只要稍稍惩罚他一下就行了。先让他吃点苦头,将来他手中的笔也许对陛下有用呢。”宫廷诗人杰尔查为普希金求情。“是啊,请陛下开恩,别太过于严厉了。”另一个宫廷诗人茹科夫斯基也说道。“那好,就把普希金流放到南方去,没有我的允许,不准他回彼得堡和莫斯科。”这个引起沙皇震怒的普希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奠定了俄国文学的基础,他在多种文学体裁——: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散文、童话等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为后代的作家提供了典范。所以,他被称为“俄国文学的始祖,”“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诞生在莫斯科一个大贵族家庭。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经常通宵达旦地躲在父亲书房里,8岁时,他就阅读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并开始自己写诗了。1811-1817年,普希金在当时俄国最有名的中学——皇村中学读书,那里的老师都是有进步思想的人,经常向学生赞扬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法国大革命,普希金深受影响。从此形成了他爱好自由的思想。1817年,普希金从皇村中学毕业,进外交部服务。这时期他和进步的12月党人有密切联系,普希金在他们的影响下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政治抒情诗,如《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在这些诗里,普希金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沙皇,公开号召民众为推翻专制暴政而斗争。结果普希金被流放到俄国的南方。普希金在南方生活了四年。在那里,美丽、和谐宁静的大自然景色引起了诗人崇仰自由的情感,他写了许多诗篇赞美纯洁的爱情和美妙的大自然,表现了对自由的渴望。1824年,普希金和敖得萨总督沃隆佐夫发生冲突,沙皇又把普希金送到他父亲的领地里优禁起来。在两年的优禁生活中,普希金接近了劳动人民,他经常穿着农民的服装,去集市上和他们谈话,听流浪艺人吟唱歌曲,搜集民歌、谚语、格言。同时,他开始研究俄国的历史。1825年,他写成了历史悲剧《鲍里斯-戈东诺夫》,它取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俄国历史上的真实事件。1598年,沙皇去世,他没有儿子,幼弟委米特里早已被杀害,因此,皇位悬着,主教请皇后即位,皇后不肯。实际上,皇后的哥哥鲍里斯-戈东诺夫早在沙皇去世之前就掌握了朝政和宗教大权。于是鲍里斯即位,他的一系列政策引起了俄国人民的不满,国内蚤动不安。这时,莫斯科楚陀夫修道院的小和尚格利高里听历史学家说戈东诺夫曾参与杀害季杀特里,他突然想出一个大胆的计划,冒充季米特里,做俄国沙皇。于是他从修道院逃往波兰,1604年,格利高里在波兰军队援助下,攻入俄国国内,1605年,格利高里在人民支持下,攻进莫斯科,当了皇帝。剧本的主题是反映了人民和专制沙皇之间的冲突,指出人心的向背是改朝换代的决定性力量。1825年12月14日,俄国爆发的12月党人起义,被沙皇残酷镇压下去了,起义的五个首领被绞死,100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600多人受到牵连。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是普希金的朋友。1826年秋天,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把普希金召回了莫斯科,想扭转他的笔锋为自己服务。“如果1825年12月14日那天,你在彼得堡,你会干什么?”沙皇尼古拉一世试探普希金。“我将在起义者的队伍里。”普希金毫不迟疑地回答。“你没想过这样做的结果吗?”“当然想过,我的朋友们不是被陛下绞死了吗?”尼古拉知道普希金不那么容易对付,要是因为写几首讽刺诗就把他杀了,自己肯定要被人嘲笑。最好是控制他,不让他写。于是,沙皇假装温和地说:“普希金,你知道,我为什么把你召回莫斯科吗?”“我不关心这个,我在乡下生活得很好。”“我也喜欢诗,我欣赏你的天才,以后,你写诗,先送给我看看,你认为怎么样?”普希金知道沙皇要亲自审查自己的诗,于是,直接了当地说:“陛下要审查我的诗,到时候我会亲自送来。”普希金出了宫廷之后,并没有把沙皇和他的谈话放在心上。他照旧写政治抒情诗和政治讽刺诗,歌颂12月党人,谴责沙皇。1830年5月,他和奥斯科第一美人娜塔丽亚-冈察订婚。他到父亲领地波尔金诺去筹办自己的婚事,因瘟疫流行,交通封锁,他在波尔金诺住了3个月,在这期间写了大量作品,包括一部小说集、一部长诗、30多首抒情诗,并完成了他的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为写《叶甫盖尼-奥涅金》,诗人整整用了8年时间。这是一部杰出作品,它成功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形象。奥涅金是有进步思想的贵族青年,他聪明机智,津力充沛,很想有所作为。他虽然厌恶上流社会虚伪生活,可又没有自己的生活目标,整天无所事事地闲荡,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他拒绝了达雷雅娜的爱情,可达吉雅娜和别人结婚之后,他又转过来向她求爱,结果遭到拒绝。他为了一件不微足道的事和朋友决斗,打死了自己的朋友,事后又非常后悔。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这个形象表现了当时俄国进步贵族青年思想上的苦闷。1831年2月18日,诗人和冈察诺娃结婚。1833年秋天,他再次回到波尔金诺。在那里他写了叙事诗《青铜骑士》,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说《黑桃皇后》。普希金最后的重要作品是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贵族青年格里涅夫带着仆人萨威里奇去军中服务。他坐着马车,路上遇到暴风雪,迷了路,被陌生人带到一个旅店,在旅店,格里涅夫见陌生人很冷,就将自己的一件兔皮袄给了他。这人就是普加乔夫。格里涅夫到奥轮堡后,被将军派往白山要塞。他在那儿爱上了米罗诺夫上尉的女儿玛丽亚。不久,普加乔夫的起义军攻占了白山要塞,绞死了上尉。普加乔夫失败之后,格里涅夫因通敌罪被捕入狱,玛丽亚见沙皇叶卡杰琳娜说明真情,格里涅夫被释放。在这个小说里,普希金歌颂和赞美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把他塑成一个自信、乐观、和蔼可亲,酷爱自由,深受人民拥戴的英雄。同时,还谴责了沙皇的专制和残暴,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和流亡到俄国的法国保王党人丹特士决斗,结果被打成重伤,两天后,普希金去世,年仅38岁。这是沙皇尼古拉一世津心策化的一个陰谋。诗人的惨死,使全体俄罗斯人都大为震惊和愤懑,纷纷向沙皇提出强烈抗议。普希金虽然去世了,他的津神却激励着更多的人和沙皇的专制暴政斗争。他至今仍受俄罗斯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正如他自己在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我的名字将会远扬,只要在这月光下的世界哪怕仅仅有一个诗人流传。我的名字将传遍伟大的俄罗斯,她的各民族的语言都将我呼唤。我将被人民喜爱,他们会长久记着我的诗歌所激起的善良的感情,记着我在这冷酷的时代歌颂自由并且为倒下的人呼吁宽容。”文学史上的拿破仑1829年夏天,巴黎贫穷的圣安东郊区莱特居耶尔街9号,一座5层楼的阁楼上,一位30岁左右的年轻人正坐在矮小的书桌前。他双眉紧皱,苦苦思索,脸上现出痛苦而绝望的表情。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年轻人吓了一跳,嘴里自言自语:“这些讨厌的债主鼻子真灵,居然像狗一样找到了这个偏僻的地方。我就给他们开开门,大不了让他们把我送进监狱。”门开了,年轻人吃惊地大叫起来:“玛格丽特,你怎么来了。我可不希望在这样的地方和你见面。不过,还是快进来吧。”“天哪!你怎么住这样的地方!我说了你别介意,这里简直像个狗窝!”来的原来是位姑娘,她一进门就这样说。“是啊,现在这种情形,你哥哥能住这样的地方就不错了。我好心的妹妹,要不是你经常寄钱来,也许我早就饿死了。”“我总是把父亲给我的零用钱省下,攒起来寄给你。”姑娘快活地说,能帮助自己的哥哥,她感到很自豪。“我走投无路了,玛格丽特,印刷厂又倒闭了。”“你又欠债了?”“这还用问吗?实话告诉你吧,我现在总共欠了6万法郎的债。那些债主整天追着我,看来,我要进监狱了。”“回去求父亲帮忙吧,只要你愿意回律师事务所,也许……”。“不,我不能屈服,他会把我大大嘲笑一番,然后把我赶出家门。6万法郎,这个数目不小啊,他绝不会拿出这笔钱的。”“那你准备怎么办呢?”“怎么办?我也不知道。你敲门时,我正想这个呢。”年轻人烦躁地在狭小的阁楼走来走去,木质地板,被他踩得咯吱咯吱直响。“那就借钱,办个什么工厂吧!也许我能帮你借点钱。”“不,不,看来我不是经商这块料儿。再说,还有谁愿意借我一大笔钱呢?我还要写作,我还要当作家?”年轻人有了主意,坚定地说。“可是,你以前在这方面不也失败了吗?”“这次不同了。这次我决不写那些文学上的破烂儿,我要写伟大的作品,像《荷马史诗》那样伟大的作品!”年轻人突然变得狂放起来,觉得有种激情在他心中燃烧,“你看,这是什么?”他说着,从书桌上拿了一张肖像,递给妹妹。“拿破仑。”“对,是拿破仑,整个世界都在他面前发抖,我要用笔来完成他用剑没完成的事业!”姑娘走了。年轻人又拿起拿破仑的肖像认真看了起来,两只眼睛现出异样的光辉。这位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名叫奥诺雷-巴尔扎克,后来他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被后人尊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奥诺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生于法国南部一个小城木尔。他父亲原是个农民,后来在大革命时代靠着巧妙钻营大发横财,成了暴发户。巴尔扎克从小一点也不讨父母的欢心,刚2岁就被送到一个警察家里寄养,没得到过父母的疼爱。8岁时,巴尔扎克又被送到当地的一所教会学校寄读。学校的环境肮脏闭塞,教师冷漠残酷,学习单调乏味,制度严格古板,巴尔扎克天性活泼好动,觉得很压抑,每天只顾找自己喜欢的书看,至于老师讲些什么,他根本不关心。所以,每次考试,巴尔扎克的成绩都很差,有一次拉丁文考试,全班35名学生,他名列第32名。父母和老师都没对他报任何希望,觉得他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1816年-1819年,巴尔扎克进入大学法律系读书,同时在律师迈维尔和公证人巴塞的事务所当律师。后来,巴尔扎克称这些事务所是“巴黎最可怕的魔窟。”这段生活使巴尔扎克熟悉了复杂繁琐的诉讼业务,透过事务所这个窗口,他初次看到千奇百怪的巴黎社会,丰富了生活的经验。大学毕业后,他本应该进律师事务所,却突对家里人宣布,他要当作家。“奥诺雷,你疯了吗?”他父亲贝尔纳吃惊地问道。“我没疯,父亲,我要写作,当作家。”巴尔扎克很坚定。“当作家!当作家!你听听吧,这真是莫名其妙,异想天开!”贝尔纳急得直跳。“我会成功的,父亲。”“成功!我根本就不相信你会成功,无论在哪方面你也不会成功,你是个十足的笨蛋。伟大的诗人8岁就开始写诗了,可你在16岁时连作文还写不好!现在却对我说你要当作家!一定是魔鬼把这个念头送进你脑子里的,我可不想听你胡说八道,你给我走开,走开,老老实实进律师事务所吧!”贝尔纳一会儿耸肩,一会摆手,在屋里转来转去,对儿子说的话一点也听不进去。巴尔扎克一言不发地走了,贝尔纳以为儿子屈服了。两个星期过去了,巴尔扎克还是没去律师事务所,甚至也不回家。父子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要是奥诺雷还不抛弃当作家的念头,那我就停止经济供给,让他饿肚子清醒清醒。”贝尔纳对家里人宣布。父亲的威胁没有瓦解巴尔扎克的意志,贝尔纳对儿子的执拗一点办法也没有。最后终于答应给巴尔扎克两年的试验期,如果在此期间巴尔扎克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才能,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绩,他就必须回到事务所。1820年4月底,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巴尔扎克写出了一个诗体悲剧《克轮威尔》。他在家里举行朗诵会,结果听的人都睡着了。第一次创作的失败没有动摇巴尔扎克的决心,他发现自己在悲剧创作上缺天才,决定转而写小说,但他同样失败了。1821年,两年试验期已过,巴尔扎克没有写出像样的作品来,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恼羞成怒的贝尔纳决定惩罚儿子,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失去了家里经济支持的巴尔扎克,立即陷入贫困的境地。他在给妹妹玛格丽特的信中说:“你那注定应享有伟大荣誉的哥哥,饮食起居也象一个伟人,那就是说,他快饿死了。”这期间,巴尔扎克的生活越来越困难,迫使他不得不考虑金钱问题。1821年-1824年间,他与别人合作,写了许多迎合当时庸俗的社会风气,内容粗鄙、情节荒诞的神怪小说,想借此摆脱经济上的贫困。他曾和一个名叫维列尔格雷的市侩文人合作出版了长篇小说《毕拉格的女继承人》。这本书换来了800法朗,但丝毫没改变他的处境。他对这种卖文生涯十分痛苦。在一封信中他说:“我指望靠这些小说发财,简直是堕落!为什么我没有1500法朗的年金来保证我体面的写作呢?然而为了独立,我只得用这种可耻的方法:污染纸张,污染名誉。”后来,他干脆称《毕拉格的女继承人》是“真正的文学破烂儿。”写作没有成功,他便制定各种各样的发财致富的计划。他先是与出版商合作,想通过出版一些古代著名文学家的袖珍本全集来赚钱。列入最初计划的是莫里哀和拉-封丹的作品。经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书终于出版。他亲自写序,并配有津美的插图,结果十分令人失望,初版印刷1000册,竟然只卖出20本,巴尔扎克为此欠债1万多法郎。后来他又经营铸字厂和印刷厂,结果两厂子1828年底先后倒闭,巴尔扎克欠债6万法郎。这段经历使巴尔扎克真正认识了法国社会。为了躲债,他经常去贫民区,在那里他了解到下层人民贫困的生活,他衣衫褴褛,形容憔悴,又不拘礼节,和贫民区的工人几乎没什么两样。他和他们混在一起,看他们做买卖,看他们争吵,和他们谈话,常常体会到他们内心的痛苦。这段时间使巴尔扎克深刻体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成了后来他小说中最重要的主题。经商的失败,使巴尔扎克重新回到文学创作上来。1829年3月,他出版了长篇小说《朱安党人》,开始成为引人注目的作家。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作品一部接一部出版。在19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的大约20年时间里,巴尔扎克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事创作。他经常每天工作18个小时,不分白天黑夜,每当疲劳时,他就喝浓烈的黑咖啡来提神,据说他一共喝了5万杯。他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从半夜12点到第二天中午12点写作,也就是说要在椅子上整整坐12个小时;从中午到下午4点修改校样,5点半上床睡觉,半夜又起来工作。他写作的速度也相当惊人,有时候一天晚上写两个短篇小说,三天写一个中篇小说,两个星期就写完一部长篇小说。当然,写的多并不是粗制滥造,巴尔扎克非常严肃认真,他一遍又一遍的修改,力求津益求津。巴尔扎克抓紧时间,一刻也不放松。他的朋友戈蒂叶曾有趣地写道:“有时,他一大早就跑到我房间里来,嘴里哼哼唧唧,津神疲乏不堪,新鲜空气使他眼花缭乱,像一尊刚出炼铁厂的火神,他一屁股甩倒在沙发上,通宵的工作使他饿坏了,他把沙丁鱼和黄油捣成一种烂糊糊,把它涂在面包上吃。刚一吃完倒头便睡,却在闭上眼睛之前要我过一小时就叫醒他。我没有把他的请求放在心上,却关照屋子里不要发出任何响声,免得打扰这次理所应得的睡眠。最后,他醒了,看见苍茫暮色在天空舒卷着灰暗的陰影,他就跳起来对我破口大骂,骂我是叛徒、盗匪、凶手,害得他损失了1万法朗,因为要是他早些醒来的活,他会构思一部小说,那部小说本该赚到那么多钱的,哪怕暂且不谈还可能出版的第二版、第三版呢。我给他造成了最可怕的灾难,引起了最不堪设想的麻烦,我使他错过了同金融巨头、出版商人、公爵夫人的约会,这次要命的睡眠,简直破费了他好几百万……看到他脸色红润,气色已经转好了,我才感到安慰。”巴尔扎克创作时经常进入他想象的世界里,把小说当成了现实。有一次,一个朋友来拜访他,听见他在里面放声痛哭。朋友进了门,吃惊地问他怎么回事。他答道:“高老头刚刚死了。”1841年,巴尔扎克制定了一个宏伟的创作计划,决定写137部小说,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三大部分,总名字叫《人间喜剧》,全面反映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写出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到巴尔扎克逝世时,《人间喜剧》已完成了91部小说。这些小说中最有名的就是《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主要写一个贫婪、吝啬的老头如何毁掉自己女儿一生幸福。老葛朗台原来是个木匠,在大革命期间,他靠着脑子灵活,善于投机钻营发了大财。他不择手段地攫取金钱,成了百万富翁。他虽然有钱,却从不舍得花,家里过着穷酸的日子,甚至连自家的楼梯坏了也不修一修。他把自己的女儿当作鱼饵,诱惑那些向女儿求婚的人自己好从中渔利。他的女儿欧也妮象只洁白的羔羊一样纯洁,她爱上了自己的堂兄弟查理,老葛朗台却将查理从家里赶走,还把欧也妮关在阁楼上惩罚她,每天只让她喝冷水,吃劣质面包,冬天也不生火。后来,老头死了。给女儿留下1800万法朗的遗产,可女儿已失去了青春、爱情和幸福。《高老头》主要写一个退休的面粉商人高里奥的故事。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大贵族,一个成了银行家的太太,女儿出嫁时,高老头把自己的钱全分给了两个女儿做嫁妆。但女儿出嫁之后就把父亲抛弃了,连理都不理他。高老头一气之下得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希望见女儿一面,可两个女儿都参加舞会去了。高老头死后,两个女儿连棺材钱也不出,甚至都不来看一眼,还是一个名叫拉斯蒂涅的穷大学生想法安葬了他。这两部小说都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长期的辛劳严重损害了巴尔扎克的健康,刚过50岁,他就重病缠身了。在巴尔扎克生命垂危时刻,他仍然沉浸在自己制造的世界里,他恳求医生延长他的生命,他就能再写出一部作品。他不断呼喊自己笔下的人物“高里奥、葛朗台、皮罗多……”。1850年8月18日晚上11点半,巴尔扎克永远闭上了他的那双洞察一切的眼睛,结束了他辛勤劳累的一生。果戈理1836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彼得堡大剧院正上演一出戏,戏名是《钦差大臣》。这是个讽刺喜剧,剧本写得津彩极了,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出色,观众完全被征服了,不时爆发一阵阵欢快的笑声和爇烈的掌声。这时,从一个豪华包厢里站起来一个人,他是沙皇尼古拉一世,只听他恨恨地对身边的王公大臣说:“这叫什么戏!我感到它在用鞭子怞打我们的脸,其中把我怞打得最厉害。”说罢,他出了包厢,气呼呼地回到了宫中。贵族大臣们早就感到不痛快了,戏好象专门讽刺他们似的,沙皇走了,他们一个个都溜掉了。戏还在演,观众还在爇烈地鼓掌和欢笑。为什么沙皇如此讨厌《钦差大臣》这出戏呢?这事我们要先从他的作者果戈理说起。尼古拉-华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年4月1日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得县索罗庆采镇。他父亲是个不太富裕的地主,博学多才,爱好戏剧,曾经用俄文写过诗,用乌克兰文写过剧本。他常带着年幼的果戈理去看戏,所以果戈理从小受到熏陶。上中学时,他就尝试写剧本,在学校举行的节日晚会上,果戈理亲自登台演戏,他尤其善于演老年人的角色,老师们都说他有演员的天才。1828年底,果戈理中学毕业到彼得堡,谋得了一个小公务员的职务。这期间,他看到了俄国官僚制度的黑暗内幕,上司贪赃枉法,同僚卑鄙庸俗,果戈理很快就辞职不干了。但这段生活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1835年,果戈理出版了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集《密尔格拉得》,主要表现俄国偏远的乡村里地主们空虚庸俗的生活。其中写得最好的一篇小说是《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是邻居,要好的朋友,两人亲密无间,形影不离。伊凡诺维奇的脑袋长得象一只尖头朝下的萝卜,而尼基福罗维奇的脑袋长得象一只尖头朝上的萝卜。伊凡诺维奇是纵向发展又瘦又长,尼基福罗维奇则是横着发福,又粗又胖。两个伊凡各有所好。伊凡诺维奇喜欢吃香瓜,每次吃饭后都要吃两个香瓜,吃后把瓜子包在特备的纸里,纸上写着:“此瓜食于某日。如有人同座,则在后面加上:“与某君同食”。尼基福罗维奇喜欢洗澡,而且把桌子茶具都放在澡池里,他喜欢在这样清凉的境界中喝茶。后来,两人为争夺一支猎枪,尼基福罗维奇骂伊凡诺维奇是只“公鹅”(俄语意思是“笨蛋”),为此两人结下深仇大怨,一连打了十几年官司,双方都倾家荡产。由此我们看出,俄国地主的生活是多么无聊啊?继《密尔格拉得》之后,果戈理又出版了一部小说集:《彼得堡故事》。这部小说集主要描写的是俄国京城的黑暗现实,其中最有名的是中篇小说《外套》,主人公叫亚卡基,是个小公务员。他每天埋头抄写公文,每年只有400卢布的收入。他的外套已经破烂不堪,好不容易省吃俭用,做了一件外套。他兴高采烈地穿着新外套去上班,大家要他请客,后来他的顶头上司,一个副科长答应代他请。亚卡基也应邀参加了晚会,在这天夜里回家的路上,他的外套被强盗抢走了。他去找警察局长,局长不管。又去找某个“要人”,“要人”把他痛斥了一顿,他吓晕了过去,回去后倒在床上。第二天,他发高烧死掉了。这个小说揭露了俄国贵族官僚的自私冷漠,描写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1835年秋天,果戈里去拜访普希金。两人谈了一些文学创作上的问题。接着,普希金讲了一个笑话,是他亲身经历的事。他说:“两年前,我到喀山一带搜集材料,准备写一部关于普加乔夫的历史著作。路过奥轮堡附近的一个小县城时,那里的县长听说我是彼得堡去的,把我当作皇上派去的‘钦差大臣’,拼命奉承巴结我,还向我行贿。想象一下当时他们的丑态吧!我一再声明自己不是什么‘钦差大臣’,等他们弄清了真相,对我的态度立刻不同了,象变成另外一个人似的。”“竟然会有这种事!真可笑。”“是啊,这样的事也许在我们专制的俄国不知发生了多少次。说起来,这真是个喜剧素材呢!”“对呀!我马上回去写个剧本,把这种丑恶的事写进去,把官场中的丑态统统揭露出来。”1835年底,果戈理根据普希金提供的素材,写成了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1836年初开始上演,引起了轰动。但却遭到沙皇和官僚们的痛恨,他们写文章恶毒攻击作者,还威胁要把果戈理流放到西伯利亚。果戈理不得不离开俄国,逃亡到意大利。《钦差大臣》的情节是这样的:剧本一开始,县长就召集手下大大小小的官吏开会,他的第一句话就是:“钦差大臣要来了。”于是这些人个个心惊胆战,因为他们平时作恶多端,唯恐被戳穿后受到处罚。这时,有个彼得堡的小官吏赫列斯达可夫路过小县城。官僚们以为他就是钦差大臣,争先恐后地奉迎巴结。县长把他请进家里,甚至把女儿许配给他。赫列斯达可夫当初莫名其妙,后来索性假戏真唱,官吏们排着队向他行贿。赫列斯达可夫捞了一笔钱之后偷偷溜了,县长明白自己上了当,正要派人追赶赫列斯达可夫,这时真正的钦差大臣到了。官僚们听了这个消息面面相觑,个个呆若木鸡。《钦差大臣》无情地揭露了俄国官僚的丑恶。县长是外省官僚的典型代表,他当官当了30年,老坚巨滑,贪污成性。他自己说他骗过三个省长,骗子中的骗子都上过他的当。他用各种名目敲榨勒索老百姓的钱财,从不放过任何一次捞取钱财的机会,县里的其他官吏没一个是好东西,法官一贯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慈善医院的院长陰险毒辣;教育局长是个酒鬼,每天喝得烂醉;邮政局长专门偷看别人的信件。赫列斯达可夫则是厚颜无耻的骗子,他吹牛撒谎,说自己当过局长,每天都能见沙皇,明天就要当元帅了。等等。他吹牛吹得漫天漫地,连自己都相信自己的话是真的。《钦差大臣》通过艺术形象全面批判了俄国社会中的丑恶,所以才遭到沙皇的痛恨。果戈理逃到意大利之后,在罗马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在那里完成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死魂灵》的第一部。《死魂灵》的基本情节是六等文官乞乞科夫企图利用购买“死魂灵”牟取暴利的故事。俄国地主把农奴叫做“魂灵”,当时俄国地主不仅拥有土地,而且拥有农奴,主人可以任意买卖他们。每10年,国家进行一次人口调查,调查后死掉的农奴在国家户口花名册上仍然存在,地主照样为他们纳税,直到下次注销为止。乞乞科夫想趁新的人口调查没有进行之前,买进1000个死魂灵,再到救济局抵押,每个魂灵200卢布,就可以赚20万。他拜访了不少地主,买了许多死农奴,但最后事情败露,乞乞科夫逃之夭夭。《死魂灵》刻画了俄国地主的丑恶群像。乞乞科夫拜访的第一个地主叫玛尼洛夫。他是个津神极端贫乏,空虚无聊,无所事事,整天沉溺在毫无边际的幻想之中的地主。他没有个性,对任何事情,任何人都非常满意。玛尼洛夫经常怞着旱烟管,坐在屋门口幻想在自己庄园的池塘上架一座桥,桥上可以开商店。他幻想在河边建造一幢大宅子,修筑一座高高的塔楼,从那儿甚至可以看见莫斯科。他相信自己很有学问,可是书房里的一本书看了两年才看到第14页。他非常醉心于“优美的礼节”,可他的礼貌让人觉得虚假而可笑。当乞乞科夫来到他家门口时,两人谁也不愿先进门,互相谦让了两个小时,结果两人侧着身子稍微挤了一下,同时走了进去。总之,玛尼洛夫的思想感情畸形发展,是个百无聊赖、毫无价值的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