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心理学导论-14

作者:赵坤 张林 字数:20983 更新:2023-10-08 20:37:33

性格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为雕刻的意思,后来转间为印刻、标记、特性。广义指人或事物互相区别的特性。我国心理学把性格理解为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人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诚实或虚伪、勇敢或怯懦、谦虚或骄傲、勤劳或懒惰、果断或优柔寡断等等都是人的性格特征。性格就是一个人的许多性格特征所组成的统一体。性格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就构成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格。恩格斯简明而完整地阐明了性格概念的含义,恩格斯指出:“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人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做什么”和“怎样做”。“做什么”反映了人对现实的态度,表胆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怎么做”反映了人的行为方式,表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东西,如何去拒绝他所要避免的东西。一般地说,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决定着他的行为方式,而人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态度。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性格是稳定的,但又有一定可塑性。研究表明:性格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影响通过主体的心理活动在个体的反映机构中保存下来、固定下来,构成一定的态度体系,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个体的行动之中,构成个体所特有的行为方式。人的性格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并且贯串于他的全部行动之中。人的性格不仅在类似情境中,甚至在不同的情境中都会表现出来。因此,个体一时性的偶然表现不能认为是他的性格特征,只有经常的、习惯性的表现才能认为是他的性格特征。例如,一个人经常表现得很勇敢,偶尔表现出怯懦,那么不能认为他具有怯儒的性格特征,他的性格特征是勇敢。又如,一个人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一反机敏的常态,表现为呆板,那么不能认为呆板是他的性格特征,他的性格特征是机敏。性格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缓慢的变化。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与他的意识倾向和世界观紧密相联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性格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在阶级社会中则具有一定的阶级色彩,并且与人的道德评价有关。性格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我们通常讲的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性格。二、性格和气质性格和气质都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西方,许多心理学家把性格和气质都饮食在人格之中。在苏联,部分心理学家把气质包括在性格之中。例如科瓦列夫等人指出:“气质不是人的性格中的某种外在的东西,而是有机地包含在它的结构之中。”但一般认为,性格和气质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难、比较慢;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比较明显的是在性格的情绪性和表现的速度方面表现出来。例如,具有勤劳性格特征的人,多血质的人表现为情绪饱满、情绪充沛;粘液质的人表现为操作精细,踏实肯干等等。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例如,粘液质和抑郁质的比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更容易形成自制力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例如,从事精细操作的外科医生应该具有冷静沉着的性格特征,在职业训练过程中有可能掩盖或改造容易冲动和不可遏止的胆汁质的气质特征……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具有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以40名十年级学生为被试,研究气质与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这40名学生分别是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每种气质类型都是10个,由班主任按照自制力和坚忍性这两种意志特征,测定每一个学生,气质类型与性格特征的关系。三、性格的生理基础性格的生理基础也是人脑的机能,由于性格的复杂性,目前对性格的生理基础了解甚少。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探索性格的生理基础提供了启示。巴甫洛夫认为,性格的生理基础就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征和生活环境影响的“合金”。他指出:“现在我们坚决主张,人一方面有着先天的品质,另一方面也有着为生活情况所养成的品质。这是很显然的。这就是说,如果说到那些先天的品质时,这就是指神经系统类型而言,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赣与那些在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二者之间的混合物了”“合金”的意思是指:一方面人在现实生活影响下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征所制约;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环境下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又掩盖或改变神经类型的特征。研究表明,由生活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更具有直接意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不能预先命定一个人的性格,不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人,可能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同一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即动力定型在性格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动力定型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性格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基础。性格与大脑皮层的额叶有关,额叶受伤的病人在性格上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有些额叶受伤的病人,不尊重别人,爱说粗话,不愿意接受劝告,顽固地坚持已见又反复无常;有些病人表现出易冲动,爱开玩笑,缺乏主动性等特点;有些病人表现出运动定型的惰性,固执地重复已经开始的活动,不能停止某种不合理的行动。第二节:性格的结构一、性格特征的分析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它由各种不同的性格特征所组成。性格特征就是指性格各个不同方面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性格的态度特征人对客观现实的影响总是以一定的态度给予反应。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是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1、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的特征属于这方面的特征主要有:公而忘私或假公济私;忠心耿耿或三心二意;善于交际或行为孤僻;热爱集体或自私自利;礼貌待人或粗暴;正直或虚伪;富有同情心或冷酷无情,等等。2、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的特征属于这方面的特征主要有:勤劳或懒惰;认真或马虎;细致考勤粗心;创新或墨守成规;节俭或浪费,等等。3、对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属于这方面的特征主要有:谦虚或骄傲;自尊或自卑;严于律已或放任,等等。(二)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1、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特征:属于这方面的特征主要有:目的性或盲目性;独立性或易受暗示性;纪律性或散慢性,等等。2、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属于这方面的特征主要有:主动性或被动性;自制力或缺乏自制力、冲动性,等等。3、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属于这方面的特征主要有:恒心、坚韧性或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等等。4、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属于这方面的特征主要有:勇敢或怯懦;沉着镇定或惊惶失措;果断或优柔寡断,等等。(三)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主要有:1、情绪强度特征:情绪强度特征表现为个人受情绪影响程度和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例如,有人情绪体验比较微弱,容易用意志控制;有人情绪体验比较强烈,难以用意志控制。2、情绪稳定性特征:情绪稳定性特征表面为情绪起伏波动的程度。例如,有人不论在成功或失败时,情绪都比较平静,对情绪的控制也比较容易;有人成功时则沾沾自喜,失败时则垂头丧气,对情绪的控制也比较困难。3、情绪持久性特征:情绪持久性特征表现为个人受情绪影响时间久暂的程度。合如,有人遇到愉快的事,当时很高兴,事后很快恢复平静;有人愉快的情绪则持续很久。4、主导心境特征:主导心境特征表现为不同的主导心境在一个人身上表现的程度。例如,有人经常愉快,有人经常忧伤;有人受主导心境支配的时间长(主导心境稳定性大);有人受主导心境支配的时间短(主导心境的稳定性小)。(四)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的性格特征。人的认知水平的差异称为能力特征,人的认知活动特点与风格称为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有:1、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人在感觉和知觉方面的个别差异可以区分出:主动观察型和被动观察型;记录型和解释型;罗列型和概括型;快速型和精确型,等等。2、记忆方面的性格特征:人在记忆方面的个别差异可以区分出:主动记忆型和被动记忆型;直观形象记忆型和逻辑思维记忆型;在识记上有快慢之分;在保持上有长短之分,等等。3、想象方面的性格特征:人在想象方面的个别差异可以区分出:主动想象型和被动想象型;幻想型和现实型;敢于想象型和想象受阻型;狭窄想象型和广阔想象型,等等。4、思维方面的特格特征:人在思维方面的个别差异可以区分出:独立型和依赖型;分析型和综合型,等等。有以上四个方面的性格特征中,最主要的是性格的态度特征和性格的意志特征,其中又以性格的态度特征更为重要。因为它直接体现了一个人对事物所特有的、稳定的倾向,也是一个人的本质属性和世界观的反映。性格的上述各个方面的特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在个体向上结合为独特的统一体,从而形成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性格。这正是性格一词的本来的含义。二、性格结构的动力特性性格特征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构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各种不同场合中,各种性格特征又有不同的结合。所有这些表现性格具有动力的特性,具体表现为:1、各种性格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由于性格特征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因此性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有时还可以根据某人的一些性格特征去推知他的其它方面的性格特征。例如,对待工作的态度特征方面表现出勤劳、认真的人,一般在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表现出主动观察和详细分析的特征;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表现出平静和容易控制的特征,在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表现出目的性和自制性等特征。2、各种性格特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结合:性格具有稳定性,但并不意味着人在一切场合下都以同一模式一成不变地表现。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指出,人格特质除具有概括性和持久性外,还具有焦点性。即它与现实的某些特殊场合联系着,只有在特殊的场合和人群中才会表现出来。例如,一个攻击性强的人,不会在任何场合下对任何人攻击,对他的亲爱的朋友,一般不会攻击。一个人在一定场合下,可以着重显露其性格的某一个侧面,在另一种场合下,可以着重显露其性格的另一个侧面。鲁迅先生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雷锋说:“对待同志要像奏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这些都是最好的明证。性格在不同场合,以不同的侧面表现,不仅不能说明人类性格的支解和分裂,恰好说明人类性格的丰富性和真实性。由于性格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多种场合下,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多方面去考察一个人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一个人的性格全貌,发掘他的“内在性格”。3、性格的可塑性:性格是稳定的,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又是在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变化。例如,一个在家庭中过分溺爱的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但进入托儿所和幼儿园后,过的是集体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良的性格特征可以逐渐得到改变。又是如,生活中遭受了重大挫折可以使人的性格发生变化。性格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一般地说,儿童性格容易受环境影响,而成人性格趋于稳定,不易受环境影响。但成人可以通过主动的自我调节来塑自己的良好性格特征,克服不良的性格特征。第三节:性格的类型理论性格的类型论和性格的特质论是两种主要的性格理论。类型论用人的一种或少数几种主要的特质来说明人的性格;特质论同时用人的多种特质来说明人的性格。例如,类型论说某人是一个内向的人;特质论说某人是沉静、较孤僻和处事谨慎的人。类型论是一种性格分类的理论,特质论是一种性格分析的理论。一、我国古代学者对性格的分类我国古籍中有许多关于性格的论述。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讲性的是孔子,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人性是在先天“相近”的自然本性的基础上,由于后天习得而发展起来的不同的社会本性。孔子把人的性格划分为“中行”、“狂者”和“狷者”三处类型。“狂者”进取,敢作敢为;“狷者”拘谨,什么事都不大肯干;“中行”介乎两者之间,是所谓“依中庸而行”的人,相当于中间型。孔子认为,中行性格最好,既不过分进取,也不过分拘谨。公元前3世纪,三国时刘劭在他的《人物志》一书中,对人的性格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在性格上的个别差异很大,他将人的性格划分为12种类型。二、斯普兰格的类型论德国教育家和哲学家斯普兰格(E。SPRANGER)用价值观来划分人格类型。他认为,社会生活有6个基本领域:理论、经济、审美、社会、权力和宗教。人会对这6个基本领域中的某一个领域产生特殊的兴趣和价值观。据此,他将人的性格划分为6种类型: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这种类型是理论(理想)的模型,具体的个人通常是主要倾向于一种类型并兼有其它类型的特点。1、理论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以追求趔为目的,认识成为精神生活的主要活动,情感退到次要地位。总是冷静而客观地观察事物,关心理论,力图把握事物的本质。对实用和功利缺乏兴趣,碰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缺乏生存竞争能力。理论家和哲学家属于这处类型。2、经济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以经济观点看待一切事物,把经济价值提高到一切价值之上,以实际功利来评价事物的价值,重视人的能力和效力。从纯经济观点看待人类,把人类看为生产者、消费者或购买者,以获取财产和利益为其生活目的。实业家属于这种类型。3、审美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以美为最高人生的意义,对实际生活不大关心,总是从美的角度来评价事物的价值。自我完善和自我欣赏是他们的目的。艺术家属于这种类型。4、社会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重视爱,以爱他人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有献身精神,有志于增进他人或社会福利。社会型的最高和最普遍的形式是母爱。慈善、卫生和教育工作者都属于这种类型。5、权力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重视权力,并努力去获得权力。凡是他所做的均由自己决定,有强烈的支配和命令他们的欲望。6、宗教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坚信宗教,生活在信爷中,总感到上帝的拯救和恩惠。他们富有同情心,以慈善为怀,以爱人爱物为目的。宗教家属于这种类型。奥尔波特(G。W。ALLPORT)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具有这6种价值倾向,并不表示真的有这6种价值类型的人存在,他和阜南等人根据斯普兰格的价值类型观点,编制了一个关于价值的测验。国外的一些学者在研究性格时常用这个测验。斯普兰格从社会生活对人的影响,从社会文化价值的观点来划分人类的性格。这比一味强调人的生物学因素对人的影响是一个进步。但这种理论是根据西方社会生活的现象进行分类,有一定的局限性。三、弗洛姆的类型论德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E。FROMM)是当代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权威,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他把性格分为两个部分:“社会性格”和“个人性格”。“社会性格”是性格结构的核心,为同一文化群体中一切成员所共有;“个人性格”是同一文化群体中各个成员之间行为的差异。人的性格主要是由社会性格所决定,在此基础上才表现出个人性格的差异。他指出,个人性格是由气质和体格受生活经验的影响所决定的。弗洛姆把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等结合起来,强调社会中的大的切面对性格的影响。弗洛姆将人类的性格划分为两大类型:生产的倾向性和非生产的倾向性。生产的倾向性是健康的性格;非生产的倾向性是不健康的和病态性格。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取决于个人身上积极的和消极的性格特征的比例。1、生产的倾向性:弗洛姆把健康性格称为生产的倾向性。生产性的人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理想境界或目标,与马斯洛所提出的自我实现的人相似。他认为,生产的倾向性在任何社会都还没有达到。获得生产的倾向性的唯一方法,就是生活在健全的社会中,生活在促进领先性的社会中。生产性的人充分发挥他的潜能,成为创造者,对社会可以作出创造性的贡献。生产性的人依靠他们天生的全部潜能,首先创造了自我。健康性格的另外4个方面是:创造性的爱、创造性思维、幸福和道德心。2、非生产的倾向性非生产的倾向性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接受倾向性。这种类型的人没有生产或提供爱的能力,他所需要的是一切东西完全依赖于别人。这种人是被动的接受者,寻求别人的帮助,希望依附于人。当没有人管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焦虑、恐怖,并且瘫痪无力。(2)剥削倾向性。这种类型的人关非依赖自己进行生产和创造,他们领先暴力、诡计等方法,从他人那里索取东西,希望靠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对他们进行攻击或榨取。他们“喜欢”那些可以利用的人,“讨厌”那些已经被他们榨取过的人。弗洛姆指出,这种倾向是极权主义或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但在任何社会中都会产生。(3)贮藏倾向性。这种类型的人通过贮藏来获得安全感,他们的哲学是:“资产和财富就是安全”。贮藏型的人似乎在周围签名册起一道墙,不使财富流出来,也不让任何东西流进去。这种人表现为节俭,极端吝啬,坚持不与别人分享财富,与他们疏远,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退缩等。(4)市场型倾向。这种类型的人追求市场竞争的成功,把自己作为商品,使自己具备适合雇主所需要的性格特征,并且经常缺乏安全感。弗洛姆认为,以上4种非生产的倾向都是不健全的社会(剥削制度)所造成的病态性格。但这些概念仅仅是“理想类型”,而不是对某一特定个体性格的描述。他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并不是只有一种倾向、而是几种非生产的倾向的混合,或者是非生产的倾向和生产性的倾向的混合。在一个非生产的倾向占优势的人身上,常常表现出性格的消极方面。弗洛姆在晚年还提出一种非生产的倾向性,即恋生狂和恋尸狂的性格。恋生狂者爱好生命和生长,恋尸狂者爱好残废与腐朽。他认为,恋尸狂者是人的存在的一种邪恶形式,是万恶的根源,是一种极端的性格类型。例如,法西斯头子等。弗洛姆的性格类型论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学派性格类型学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他强调了社会中的大的切面对性格的影响。他指出病态性格是由剥削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对性格的渗透,并对资本主义社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作了揭露。但是弗洛姆的类型论仅仅是对西方社会生活现象的分类,他也忽视了人的遗传和生理因素对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不能达到对性格本质的全面认识的境界。四、霍兰的类型论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J。L。HOLLAND)提出性格——职业匹配理论。他认为,学生的性格类型、学习兴趣和将来的职业准备密切相关。人们在不断寻求能够获得技能,发展兴趣的职业。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上百次的实验,他提出了系统的职业指导理论。他把人类的性格划分为6种类型:社会型、理智型、现实型、文艺型、贸易型和传统型。每一个人可以主要划为一种性格类型,每一种性格类型的人,对相应的职业感兴趣。1、社会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具有爱好社交、活跃、友好、慷慨、乐于助人,易合作和合群等性格特征。适合从事社会工作、教师、护士等等。2、理智型的人:这种性格的人具有好奇、善于分析、精确、思维内向、富有理解力和聪明等性格特征。适合从事自然科学工作、电子学工作和计算机程序编制等等。3、现实型的人:这种性格类型的人具有直率、随和、重实践、节俭、稳定、坚定和不爱社交等性格特征。适合从事农业、制图、采矿、机械操作等等。4、文艺型的人:这种性格类型的人具有感情丰富、想象力强、富有创造性等性格特征。适合从事文学创作、艺术、雕刻、音乐、文艺评论等等。5、贸易型的人:这种性格类型的人具有外向、乐观、爱社交、健谈、好冒风险、支配和喜欢领导他人等性格特征。适合从事董事长、经理、营业部主任、营业员和推销员等工作。6、传统型的人:这种性格类型的人具有务实、有条理、随和、友好、拘谨和保守等性格特征,适合从事办公室工作、秘书、会计、打字员和接线员等等。霍兰认为,大多数人可以主要划为某一性格类型,每一种性格类型又都有两种相近的性格类型,两种中性关系的性格类型和一种相斥的性格类型。霍兰认为,如果职业类型与性格类型相重合,个人会感到兴趣和内在的满足,并最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职业类型与性格类型相近,个人经过努力,也能适应并做好工作;如果职业类型与性格类型相斥,个人对职业毫无兴趣,不能胜任工作。霍兰是一位职业指导专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将性格类型和职业类型进行匹配,对职业指导具有重大意义。他十分重视兴趣与职业的关系,认为兴趣是工作的巨大动力,凡是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就能提高人的积极性,使人积极愉快地从事这种工作。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某一种职业有兴趣,并不一定能把该项工作做好,对工作的兴趣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但不能唯一条件,影响职业的心理因素是多种的和复杂的。五、其他的性格类型论性格的类型理论为数众多,除上述几咱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根据个体的智力、情绪、意志三种心理机能何者占优势,来确定性格类型。他把人的性格类型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理智型的人以理智支配行动,依理论思考而行事;情绪型的人不善于思考,凭情感办事;意志型的人目的明确,主动地追求未来的憧憬。此外,还有一些中间类型,例如理智——意志型等等。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ADLER)根据个体的竞争性不同,把人的性格类型划分为:优越型和自卑型。优越型的人好强,总想胜过别人;自卑型的人有很重的自卑感,在活动中表现为退让、不与人竞争等特点。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根据社会方向性和性格的意志特征,把学生划分为4种性格类型。(1)目的方向明确和意志坚强型。(2)目的方向明确,但坚持性、自制力有某些缺陷型。(3)缺乏目的方向性,但意志坚强型。(4)缺乏目的方向性且意志薄弱型。性格类型论根据某种原则把所有的人划分为几处类型,它的特征是具有整体性,能够显示典型,所以在直观地了解人的性格时较为便利。性格类型论最早是由于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现在已经广泛地运用到教育、医学、文艺、管理和职业选拔中去。但是,性格类型论把人极端复杂的性格概括为少数几种类型,这样做必然忽视中间型。与此相关,如果将一个人划入某种性格类型,就会只注意这种类型中的有关特征,而忽视其它特征,即只注意一个人某些方面的特征,而忽视其它方面的特征,这就可能导致简单化和片面性。此外,性格类型论也容易将人的性格固定化,静止化,忽视性格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容易忽视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环境因素。第四节:性格的特质理论特质一词是英语TRAIT的译名,有时亦设为特性。性格的特质认认为,人的性格是由一组特质组成,特质是构成人的性格的基本单位,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性格特质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通过对性格特质的了解,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他们认为,性格特质是所有人共有的,但每一种特质在量上是因人而异的,这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在性格上的差异。德雷格(DREGER)曾将性格特质论者分为两大类:偏重于统计方法的和偏重于非统计方法的。前者以卡特尔和吉尔福特等人为代表,他们用统计分析划分特质,并且偏重于描述个体特质量的差异,比较强调特质之间的依赖性。后者以奥尔波特等人为代表,他们用逻辑和语义分析来划分特质,并且偏重于描述个体各种特质的不同,比较强调特质之间的独立性。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是现代个性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性格特质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性格是由许多特质所组成,特质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特质除了反应刺激产生行为外,还能够主动地引导行为,使多种刺激在机能上等值起来,使反应具有一致性,即不同刺激能导致相似的行为。例如,具有谦虚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作出类似的反应。相反,具有不同特质的人,对同一个刺激物,反应也会有所不同。一个具有谦虚特质的人和一个具有骄傲特质的人对客人的态度是不同的。奥尔波特对特质进行了分类。他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1、共同特质(COMMONTRAIT):共同特质是指同一文化形态下群体都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所形成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共同特质被认为是一种概括化的性格倾向。2、个人特质(INDIVIDUALTRAIT):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代表个人的性格倾向。奥尔波特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相同的个人特质,只有个人特质才能表现个人的真正特质。他认为,心理学家应该集中力量研究个人特质。奥乐波特进一步把个人特质按照它们对于个体性格影响和意义不同,划分为3个重叠和交叉的层次:(1)首要特质(CARDINALTRAIT)。这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它代表一个人的性格最独特之处,往往只有一个。它在性格结构中处于支配的地位,影响一个人的全部行为。例如,吝啬被认为是葛朗台的首要特质。(2)主要特质(CENTRALTRAIT)。又称“重要特质”。这是性格的“构件”,个体的性格是由几个波此相联系的主要特质所组成。主要特质虽不像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支配作用,但也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奥尔波特用社会性、乐观和人道主义来表述詹姆斯的性格。(3)次要特质(SECONDARYTRAIT)。这是个人无足轻重的特质,只在特定场合下出现,它不是性格的决定因素。二、卡特尔的特质论英国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是用因素分析法研究特质的著名代表。他同意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的论点。他认为,共同特质是用因素分析法得到的共同因素,个人特质是用因素分析法得到的独特因素。共同因素是人类所有社会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独特特质是指单个个体所具有的特质。卡特尔的主要贡献在于把许许多多的特质划分为表面特质(USRFACETRAIT)和根源特质(OURCETRAIT)。卡特尔认为,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常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根源特质隐藏在表面特质的后面,深藏于人格结构的内层,它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和人格的基本因素,是建造人格大厦的砖石。卡特尔认为,根源特质必须通过表面特质的中介,通过因素分析,这些表面特质之间有很高的相关,通过因素分析可得出它们的共同根源特质+“自主性”。自我居于中心位置,根源特质在自自我的外周,表面特质在根源特质的外周。卡特尔认为,根源特质各自独立,相关极小,并且普遍地存在于各种不同的年龄的人和不同社会环境的人身上,但是,各个根源特质在每个人身上的强度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在性格上的差异。卡特尔及其同事经过长期的研究,确定16种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16种个性因素问卷,是国际上通用的个性问卷。三、吉尔福特的特质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将人的性格分为12种特质:(1)抑郁质(是否忧郁,容易悲伤);(2)循环性(情绪是否容易变化,不稳定);(3I)自卑感(自卑感的大小);(4)神经质(是否容易担心某种事情或容易烦躁);(5)主观性(是否容易空想,过敏而不能入睡);(6)非合作性(是否信任别人,与社会协调);(7)攻击性(是否不倾听别人的意见而自行其事?是否爱发脾气,有攻击性);(8)活动性(是否开朗,动作敏捷);(9)乐天性(开朗还是不开朗);(10)思维外向性(是否喜欢沉思,愿意反省);(11)支配性(是否能当群众的领袖);(12)社会外向性(是否善于交际)。在12种特质中,第1~4种特质是情绪稳定性的指标;第5~7种特质是社会适应性指标;第8~12种特质是向性指标。吉尔福特指出,各个特质最组成一个阶层式结构(HJIERARCHICALSTRUCTURE)。在这个结构中,最基层的特质叫做基倾。一个基倾是个体在少数情景中表现某种一致性行为的倾向,例如,喜欢参加宴会、喜欢参加舞会等。中间一层叫基本特质(PRIMARYTRAIT),它位于基倾之上,每一个基本特质都是几咱基倾的共同元素,因此涉及的范围比基倾要广得多。例如,社会性就是一种基本特质,而喜欢某种社交场合则是一种基倾。最高一层叫类型(TRPE),它位于基本特质之上。在吉尔福特看来,类型就是涉及范围极广的特质。因此,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几种类型,这与性格类型论者对类型的看法是有所不同。每一种类型是多种基本特质的共同元素。吉尔福特认为,在性格结构中,上层特质可以影响或决定下层特质。性格特质论者认为性格是由许多特质所组成。他们直接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他们编制了许多问卷,为研究个性提供了工具。但他们过分强调先前倾向,有些特质论者对遗传作用强调过多,对特质的稳定性强调过多,忽视了社会环境的作用。他们发现基本特质的数目很不一致,还发现特质和特质之间有重叠现象。性格特质论者倾向于用分离的特质来解释性格,倾向于从量上分析性格,容易忽视性格的整体性。应该把从质和整体上表示性格的类型论和从量上分析性格的特质论结合起来。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已经开始结合起来了。第五节: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上,历史上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遗传决定论,另一种是环境决定论。现在持极端看法的人已经很少了。一般认为,性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是性格的自然前提,在此基础上,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性格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映。德国诗人歌德说:“才能自然形成,性格则涉人世之风波而塑成。”人的性格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随人生的历程而形成和发展的。刘明、王顺兴等同志研究了我国儿童青少年性格特征的年龄发展趋势。他们用问卷法对2127人(城乡比例、男女比例大致为1:1)情绪特征、意思特征和理智特征进行浊查,在这3种性格特征中,又各分出4种主要的性格因素。该项研究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性格(EWR)发展的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表现出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但是,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不等速的,小学2年级到4年级发展较慢,4年级至6年级发展较快,小学6年级至初中2年级发展尤其缓慢,甚至出现相对停滞状态,初中2年级至高中1年级,又出现快速发展趋势。该项研究还表明,性格特征的各个方面发展趋势又是有差异的。下面就是影响獐和青少年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加以阐述。一、家庭在性格形成中的作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被认为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父母把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家庭又是儿童的最初环境。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从出生到5,6岁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这个阶段的绝大多数儿童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的爱抚下成长。从教育的顺序上看,也是首先是家庭,然后才是学校的教育。1、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儿童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帕克(G。PARKER)等人编制的亲子关系量表,包括“关心”和“约束”两个维度,划分出4个象限,代表4种亲子关系类型:(1)关心多——约束多;(2)关心少——约束多;(3)关心少——约束少;(4)关心多——约束少。研究表明,关心少和约束过严的亲子关系影响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关系最为密切。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教育者。霍妮(K。HORNEY)把儿童寻求安全需要,看作性格发展的主要动力。他指出,儿童是无能的,要满足这些需要,完全依赖于父母。如果父母对子女是慈爱和温暖的,儿童的安全需要就得到满足,儿童心理就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冷淡的和憎恨的,甚至是敌意的,儿童安全需要就得不到满足,还可能导致精神疾病。马斯洛(A。H。MASLOW)认为,2岁以内儿童受的教育特别重要。失去了安全、爱和尊重的儿童是很难自我实现的。母爱在儿童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儿童性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日本心理学家松原达哉指出:“婴儿生长的环境,是由母亲准备的,但必须认识到,整天都在照料并同婴儿说话的母亲本身,也是重要环境之一。……对婴儿的未来而言,母亲的存在,家庭生活方式是无法估量的重要。”缺乏母爱的儿童往往会形成不合群、孤僻、创造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父亲对儿童在性别角色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性成人交往的机会。幼年没有与父母亲接触过的儿童,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往往是不完全的。在家庭诸因素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对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塞门斯(P。M。SYMONDS)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指出双亲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基本上可以用两个独立的轴来表示:接受与拒绝、支配与服从,并从中得出4种母亲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包德温(BALDWIN)等人研究了母亲教养态度和子女性格之间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皮克(R。F。PECK)等人用谈话法、测验法等研究了美国青少年的性格特征。研究表明,性格特征的发展与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密切相关。儿童的良好性格特征与信任、民主、容忍的态度的相关系数都比较高;敌对行为与严厉态度的相关系数比较高;意志坚强与家长信任相关系数最高(0.74%),与家长的严厉态度则呈负相关;情绪稳定性、自发努力和友好态度也都与家长的严厉态度呈负相关。日本性格心理学家诧摩武俊研究了母亲的教养态度与孩子性格关系。北京大学许政援教授与全国十个地区进行协作,用问卷法调查了2254名3~6岁幼儿的父母教育方式与幼儿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该项研究表明:教育总均分与性格总均分之间相关显著,良好的教育方式对儿童优良性格品质的形成起积极作用;该项研究还表明:几咱教育方式与所调查的性格有较高的相关。2、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家庭情绪气氛可以划分为融洽与对抗两种类型。家庭中的情绪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人员营造的,但主要是由夫妻关系所决定的。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研究表明,字根表愉快家庭中的孩子与气氛紧张及冲突家庭中的孩子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别。字根表愉快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生活乐观、愉快、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气氛紧张及冲突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严厉的惩罚,对人不信任,容易发生情绪与行为问题。父母被认为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社会信仰、规范和价值观等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而传给子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孩子随时随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孩子与父母的性格往往相类似。3、家庭结构一般认为有三种主要的家庭结构: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大家庭指几代同堂的家庭。大家庭中的孩子受家风、家规等影响,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但可能会有隔代溺爱和长辈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看法不一致的情况,致使孩子无所适从,可能会形成恐惧、焦虑等不良性格特征。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中没有传统的隔代溺爱,但由于年轻的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对孩子可能有时放纵,有时管教过严。夫妇一般都是双职工,可能缺少教养和爱抚孩子的时间。杨善堂等人比较了两代人家庭和三代人家庭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结果表明,两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品质优于枯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品质,其中7种品质(独立性、自制力、也为性、情绪特征、自尊心、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存在显著差异,两种品质(合群性、聪慧性)无显著差异。破裂家庭指父母中有一人残废或判刑临界禁或父母离婚的家庭。许多研究表明,破裂家庭会给孩子的性格带来不良的影响。有人认为,父母离婚甚至比父母残废对孩子性格影响更大。有些研究表明,如果有良好的教育,破裂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傅安球和史莉芳指出:“离婚的家庭,从父母感情破裂开始,家庭人际关系失和,父母整日无休止地打闹,上到离婚的整个过程,既是对孩子施加各种不良影响,造成严惩心理创作的过程,也是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态度特征的过程。……带给孩子的心理创作乃至造成的性格异常,很可能永远伴随着他们度过一生。”“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离异家庭子女的平均比例为21.22%,完整家庭子女为5.81%,”他们认为,离异家庭子女容易产生的性格缺陷有:自卑、孤僻、怯懦和粗暴。4、出生顺序出生顺序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由于孩子出生的先后所决定的,而是由父母对出生顺序不同的孩子的态度和孩子的家庭中的地位不同所造成。许多学得研究了出生顺序对孩子性格发菜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高尔顿(F。GALON)研究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出生顺序,发现长子及独生子女的比例相当高。阿德勒(A。ADLERE)特别强调出生顺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他主伙,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和所处的地位影响着儿童的生活风格,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重大作用。贝尔蒙特(L。BELOMONT)的研究表明,长子在瑞文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比其他孩子要高。在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技术人员中,长子和独生子女占一半以上。下列各项差异在统计上超过了5%的显著水平:头胎出生,比后来出生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进大学的人数多,在问题儿童中所上的比例偏高;二胎出生,比头胎或以后出生的孩子依赖性强,要求成人给予更我铁帮助和赞许,爱个人活动、话多、娇气;中间出生,对不公正和忽视更第三喜欢音乐、语言、艺术、有症状学情趣,演员中占比例偏高;最后出生,自尊心强,智商往往偏低,学习不好。5、独生子女国外早期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在性格特征上存在缺点。早在19世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G。S。HALL)和他的学生博汉农(E。W。BOHANNOWN)就对独生子女进行研究。霍尔说: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博汉农指出,独生子女在特殊儿童中占比例大,而且社交性差。德国医生内特尔(E。NETER)认为,独生子妇的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家长,特别是母亲的溺爱;二是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乏教育的重要因素——儿童伙伴,度认为,独生子女可避免地会成为“问题儿童”。苏联布隆斯基也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在道德品质和性格上存在缺陷。后来美国的花顿(N。FENTON)等人的研究否定了博汉农等人的看法。芬顿等人在研究方法上作了改进,研究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193名儿童中的34名独生子女,用12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没有发现显著差异,而在“自信”上,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优越,从而否定了独生子女的特异性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福尔博(T。FALBO)等人,1986年在美国《心理学通报》上发表文章,回顾了自(1925~1984年期间所发表的200余篇有关独生子女研究的报告,并对其中的115篇报告的结果用统计方法进行再次分析。结果表明,在成就、智力、性格、适应和社会性几个方面,独生子女或优于非独生子女,或没有显著差异。该项研究被认为是美国近年来对独生子女问题的一项新的研究。基尔福特(R。B。GUIFORD)和武斯特(D。A。WORCESTER)在中学生中,选出非独生子女141名,独生子女21名进行研究,对5项性格特征(诚实、勤劳、创造性、自制和秩序)用4级记分法进行评分(最优为1分,最差为4分)。研究表明,在5项性格特征中,独生子女均较非独生子女优越。日本山下俊郎教授认为,在早期的研究中,忽视了独生子女存在着不同条件。在博汉农的研究中只考虑了没有兄弟姐妹,没有考虑其他条件。另一项研究在44名独生子女中,父母俱在仅19人,其余的都是父母不全或失去双亲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独生子女存在的某种特异性无法归因。他认为,为了真正确定独生子女的特点,必须排除各种异质因素。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配对研究时,必须是家庭经济地位、居住状况、年龄、身体发育状况、智力发展水平等条件都是相同的,而仅仅在有无兄弟姐妹这一点上不同。日本学者松下觉分析了8种家庭构成类型:(1)纯独生子女(与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2)生身父母不全(父母有一方在);(3)养子(与养父母生活在一起);(4)母子(只与亲生母亲生活在一起);(5)父母有一方在,还有祖父母(或祖父母一方在);(6)父母有一方在的大家庭(包括祖父母等多人生活在一起);(7)父母、祖父母全在(或祖父母只有一方在);(8)父母俱在的大家庭(包括父母、祖父母等多人生活在一起)。松下觉研究表明,不同的家庭构成类型中的独生子女表现出来的性格倾向是不同的。从整个评定的平均值来看,独生子女的评定值稿。只有“生身父母不全”的独生子女,比非猖子女差,有显著性差异。其他方面,独生子女都比非独生子女优越,也有显著性差异。松下觉的研究还表明,虽同样是独生子女,因为家庭构成类型不同,在所调查的22个项目上,都有显著性差异。日本学者梅田进一步研究了父母教养态度与独生子女特异性的关系。他将父母的态度划分为:溺爱型、严格型、放任型、民主型与矛盾型五类。溺爱型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有创造性、依赖心理、逞强等6项特异性;严格型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有利己、心胸狭窄等8项特异性;放任型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有好动感情等11项特异性。只有民主型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看不到任何特异性,显示出明显的优越倾向。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的执行,独生子女愈来愈多。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独生子女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等在1980年开始调查了120名独生子女(中学生、小学生、幼儿园儿童各40名,城乡、性别的比例大体相同)。研究内容包括8个方面,其中独生子女对自己的态度的研究如果如下:独生子女自尊心比较强,延信心也比较足,但谦虚精神稍差些,依赖性较大,接近1/3的独生子女缺乏独立性,在自私品质上,不怎么的占多数。该项研究还表明,独生子女对自己的态度有一个发展过程,向良好心理品质发展。因此,独生子女心理发展趋势,关键在于教育,此外,独生子女对自己的态度,有明显的个别差异。1981年上海市幼教研究室等单位,调查了独生幼儿的行为特点。结果表明,独生幼儿与非独生幼儿相比,在行为特点上的问题较多,而这种行为表现上的差异,是因为家庭教育不同所造成的,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迁就造成独生子女挑食和随便发脾气等问题,而良好的早期教育就会造就独生子女的良好性格。我国的科学工作者研究了10项行为特征(合群——孤僻;友善——攻击;利他——利己;温顺——任性;独立性——依赖性;适应——娇气;自制——无意识;爱劳动——懒惰;诚实——说谎;勇敢——胆小)和7个性格特征(好奇心、对人态度、自尊心、独立性、自制力、对困难的态度、对劳动的态度),结果没有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有显著的差异。1984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万传文等人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了独生子女性格特征的5个方面(依赖性、助人行为、独立性、攻击行为、友好行为)。研究对象是北京城区6个幼儿园5~7岁的138名独生子女和在年龄、性别、家庭生活和教养条件与之相似的127名非独生子女。其中男孩名,女孩145名。结果表明:(1)在依赖性、助人行为和攻击行为几个项目上,在多数情况下非独生子女的平均得分略高于独生子女,但差异不显著。(2)在独立性方面,发现5,6岁组的独生子女明显地比非独生子女差,出现得分上的两极分化现象(独生子女被评为优和差的人,均比非独生子女多)。(3)在友好性方面,只有5岁组的非独生子女优于独生子女。从各个年龄组的总分看,也是得分多的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得分少的非独生子女猪八戒于独生子女。即在友好性方面,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表现好一点。该项研究表明,除了独立性和友好性外,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在独生子女组中看到一种两极分化现象,他们得分高和得分低的人数都比非独生子女组为多。这种表现和家庭教育有密切联系。近年来的许多研究既否定了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的观点;也否定了忽视家庭与社会条件对独生子女成长的影响,认为独生子女自然优越的观点。二、学校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在儿童的性格形成也起重要作用。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教育的场所。学生在学校里不仅学习、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发展智力,接受政治和品德教育,形成优良性格特征。英国思想家欧文(R。OWEN)说:“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学生在学校里形成了良好性格,就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反之,则会发生各种问题。人格适应不良最初是由于不良的亲子关系的影响,然而学校在教育上的不得法也会造成学生适应不良。学生的适应不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国外,有些研究表明,约有22%的学生具有中等或严重的情绪缺陷。我国陈家麟和骆伯巍在1985年对10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表明,有16.53%的学生具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1、课堂教育: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坚持性、自制力、主动性和独立性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学生在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对发展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2、班级集体: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集体。学生在集体中生活,班集体、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对学生性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使学生习惯于系统地、明确地工作,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并得到克服困难的锻炼。集体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委性、合群、自制、勇敢、利他和意志坚强等优良的性格特征;也有利于克服自私、孤独等不良的性格特征。苏联教育家马卡连哥指出:要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进行教育。每一个学生在班级里都处于一定的地位,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这种角色地位必然影响学生性格的发展。有学者作了一项关于学校指导对角色加工的作用的研究。教师在小学五年级学生中挑选出在班级中地位较低的8名学生,要他们担任班委,并且给予指导。6个月后的观察发现,这些学生中有些人在自尊心、责任感和安全感等性格特征方面有显著的提高,整个班级的风气也有所改变。3、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地说,学生年龄越小,受教师的影响越大。教师不仅对学生言教,还要对学生身教。教师对学生的关系也影响学生性格发展。有人在研究学生诚实这个性格特征时发现,喜欢教师的学生说谎少,容易形成诚实的特征;不喜欢教师的学生则经常说谎,不容易形成诚实的特征。勒温等人把教师管学生的方式划分为3种类型:专制的方式、民主的方式和放任的方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管教方式,影响学生性格的发展。三、社会实践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决定论,还是环境决定论,它们的主要问题,除了片面性外,还在于都没有认识到实践活动在性格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活动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劳动是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的要求对性格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人长期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社会要求他反复扮演某种角色,进行和自己职业相应的活动,从而相应地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例如,科学工作者实事求是,善于独立思考,一丝不苟;文艺工作者活泼开朗,富于想象,感情丰富;飞行员冷静、沉着、有高度责任感,等等。对运动员的性格研究表明,各种运动项目,对性格特征有一定的要求,也培养着一定的性格特征。四、主观因素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性格是在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但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的性格,它们必须通过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社会各种影响只有为个人理解和接受,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才能推动他去行动。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性格形成的作用。随着年龄增大而日益增强。个体已有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对接受社会影响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守纪委责任心等性格特征都接受与领会外部的社会要求,逐渐将这一要求转变为对自己的内部要求的过程。布特曼(BULTMANN)说: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性格的工程师。人是一个高度不断自我完善的调节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在塑着自己的性格。此外,社会风气和风尚,也是影响性格的重要因素。它们通过各种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爱好、道德评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其中,最有影响的渠道是电影和电视的宣传,以及儿童文学读物等等。美国史特尔等人在1971年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让一组8~9岁的儿童每天看一些具有攻击性行为的节目,而另一组在同样长时间内观看没有攻击性行为的节目。结果发现,观看攻击性行为节目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有增多现象,观看不含攻击性行为节目的儿童,在行为上没有变化。第六节:性格的测量心理学研究方法一般可以用来测量性格,如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问卷法等等。但由于性格的复杂性,测定性格是相当困难的,这就要求测量者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交叉应用、互相补充、互相印证。诺夫等人提出了“多重环境、多重来源、多重工具”的综合法研究模式。要求研究者在3种环境(家庭、学校、实验环境)中进行,在每一种环境中,至少要有2个人提供资料;主试均采用2种测量工具进行评定,并且要求在每一环境中,2个主试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当然,主试所提供的资料是多种具体情景中个人行为表现的概括。进入80年代后,心理学研究出现了新的方法论倾向。美国心理学家维斯塔(R。VASTA)称之为“生态学运动”(THEECOLOGICALMOVEMENT)。他指出:“如果说60年代标志了严格的实验室方法应用到对儿童的研究,70年代就看到对自然过程的日益关心。那么,80年代可望是使严格的方法脱离实验室而对现实世界的关注相结合。”生态学运动即在研究人的心理时从实验室走向生态,把实验室固有的严格性移到真实环境中去。生态学运动要求研究的情景必须是自然的,但研究本身必须是严格的。人的性格具有社会制约性,只有在现实环境中考察人的性格,才能保证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统一,提示人的性格特征。下面是自然实验法、问卷法和投射法在测量性格时的应用。一、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实验法在自然条件下的运用。由于性格的复杂性,不宜采用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室方法。一般认为,自然实验法对于测量性格是相当有效的。自然实验法兼有实验室实验法的控制条件和观察法自然真实这两方面的优点。目前较多地采用教育性实验。教育性实验是把实验法运用于教育过程,在活动中了解学生,并研究有效教育措施的方法,在教育实验时,实验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主动地引起被试的某种性格特征的表现,然后主试对被试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影响被试的行为表现,通过观察、分析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及其变化。这种方法能够结合教育进行,比较自己和主动,但要求教师善于设计实验和控制条件。下面是几个有名的自然实验。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