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语言一直在演化而他们也贡献了一些日耳曼词汇进去尤其是关于国王、政府、封建制度的语汇也就是新的统治阶级常用的专有名词。在英国日耳曼语系则是获得全面的胜利从本地英国人饱受盎格鲁、萨克森和朱特族这些侵略民族倾轧来看这应是意料中事。9世纪到10世纪英国二度遭到外族侵略这次是维京人来犯说的也是一种日耳曼语。随着这些日耳曼方言的交融英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于焉而生而在演变的过程中英文失去了它日耳曼语源的词尾变化。西欧英国C5日耳曼人入侵日耳曼语系跨越莱茵河150公里拉丁语变成罗曼语系日耳曼语系完全取代凯尔特语C9维京人入侵m 定居于法国北部的聚落维京人的日耳曼语加入罗曼语系演变成诺曼法语定居于英格兰东部的群落维京人的日耳曼语加上日耳曼语系的盎格鲁—萨克森语演变成英语1066诺曼征服英国统治者说诺曼法语法语和拉丁语被添加到英语中1066年英国三度被侵这回领军来袭的是法国诺曼底的威廉公爵。诺曼人的祖先是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人当初受国王感召定居于法国金盆洗手不再烧杀掳掠。他们说的是自己一套独特的法语属于罗曼语系但夹杂许多拉丁文。此后数百年间英国这个新的统治阶级继续说诺曼法语但最后也和英语熔于一炉导致英文语汇大量增加。如今的英文几乎所有东西都有两个以上的词汇举“国王”和“国王的”为例英文本是king、kingly后来加入了royal、regal、sovereign。数量上英文词西欧和英国在罗马帝国灭亡后的语言演变归纳于上页。拉丁文不敌罗曼史拉丁口语已在平民间消失不再是他们的通用语言但它依然作为学术、文学、教会的专用语言流传下来使众多的拉丁词汇能开枝散叶流传到所有的欧洲语言里。当时的教会和学术人士依然说写拉丁文它因此是种活的语言也因此会有变异——依照纯粹主义者的标准不啻就是品质降格。而即使在这些领域拉丁文也有可能步罗曼语系的后尘。拉丁文的第一次重建工作是奉查理大帝的谕令他指示学者抄写古拉丁文手稿努力让当时使用的拉丁语文与古典原文的意涵相符。由于拉丁文是学术和文学的专用语言学术和文学变得遥不可及。你若要接受教育得先学会仿若外国语的拉丁文。中世纪时期绝大多数的人是文盲不识字者比比皆是但最不寻常的是即使那些有钱有势的人也是文盲因为他们不懂拉丁文。因此贯穿于整个社会的是以歌谣和故事传世的口述文化。贵族领主在城堡里养弄臣或艺人来娱乐自己要这些领主拿本书静静细读门儿都没有。传统和习俗的角色无比吃重因为要靠文字记载来了解世事、学习待人接物有如痴人说梦。十字军东征时期当欧洲的贵族和骑士来到圣地穆斯林的士绅阶级莫不目瞪口呆因为这些人是如此的粗野不文。慢慢地一种以地方语言创作的文学也就是以全民母语而非拉丁文书写的文学日渐勃兴。法国最早的传奇故事称为romans即是以这些故事所用的语言为名。这其实是种贬抑——如果你说这是一本roman意谓它是一本不入流的本土作品。roman这个词后来演变成法文中的“故事”。由于内容总不外乎骑士、英雄事迹和俊男美女的爱情这样的故事就被定位为m浪漫小说romance。这就解释了romance罗曼史这个词的双重意涵既是一种从拉丁文演变而来的语言也是一种毫无深度可言的小说主题。拉丁文第二度的大规模重建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学者专家瞧不起中世纪别的不说拉丁文被掺入许多杂质、水准低落得可以即是原因之一。这些学者以能书写古典时代文豪的拉丁文为职志。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号召的学者彼特拉克FrancescoPetrarca为了找寻古罗马文学家、雄辩家西塞罗Cicero的一份信札手稿走遍整个欧洲。寻获这些信后他以无懈可击的拉丁文模仿西塞罗风格亲自写了一封信给西塞罗表示致敬。当时的名门贵族、士绅阶级已普遍接受教育他们拉丁文是整个欧洲饱学男士女性不读拉丁文之间的强韧系带。它是他们共同的第二语言既是一种社会连结也算是一种通关密码。在英国的下议院发言者每每出口成章以拉丁文引用一段经典名言而不翻译。如果你听不懂那代表你不该出现在那里。关于“性”的字眼不宜印成白纸黑字但用拉丁文印出来就可以这样平民百姓就看不懂也就不会被带坏。如此这般你看一本书正看得津津有味突然就出现了外星文。如今的英文还是带有这样的斧凿痕迹“性器官”用拉丁文genitalia生殖器代替还有pudenda要突显拉丁文的简要精练以及对“性”的严峻心态这个词是佳例这个词也是指“性器官”尤其是女性的性器女阴以词面翻译意思是“令人羞愧的事物”。莎士比亚不懂拉丁文文艺复兴运动试图恢复拉丁文的荣光但地方语言在同一时期也获得了崭新的地位和尊重。首要原因是拜1450年代的近代印刷术发明之赐。第一批被印成白纸黑字问世的书是古典作家所著的经典古籍可惜乏人问津。后来印刷商用当地语言发行书籍或将经典翻译出来读者市场因此扩大。大家都说莎士比亚不谙拉丁文更不识希腊文他之所以熟知古典历史是因为读过普鲁塔克Plutarch的《希腊罗马名人传》Lives of the Noble Greciansand Romans而莎士比亚读的是诺斯Thomas North1579年的英译本当时莎翁年仅十五岁。莎剧《恺撒大帝》Julius Caesar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便是取材自它。第二个原因16世纪的宗教改革人士希望民众自己能读《圣经》因此将它翻译成当地语言。马丁·路德被赋予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将《圣经》译成德文。对新教徒而言拉丁文已不再是神圣事务的代表语言了。拉丁语系还有一朵开得很晚但迄今犹存的花那就是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Linnaeus所创以拉丁文命名植物的系统。林奈于在学期间学会了拉丁文也读过亚里士多德以拉丁文分类自然生物的著作。这套系统给予植物两个拉丁学名一是属名一耶稣不说拉丁文但??基督教发轫之后拉丁文是西方通用的语言。这种语言变得唯它独尊是为了教会治理m方便为了超越教义争议、传扬信仰也为了教堂仪典的进行。它和阿拉伯文不同阿拉伯文是先知穆罕默德说的话是一种神的语言。耶稣说的是阿拉姆语Aramaic他的教诲被人以通行于东地中海地区的普通希腊文记录下来。《旧约》用的语言是希伯来文。但拉丁文凝聚了所有的信徒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1962至1965年宣布可用本地语言进行礼仪之前它一直是天主教弥撒的专用语言。教皇通谕一直是以拉丁文发表。1968年教皇保罗六世便是以《人类生命通谕》Humanae vitae发布教廷对节育和堕胎的训示。有些虔诚教徒继续以拉丁文进行教堂礼仪恍如地下社团仪式一般。现任教皇本笃十六世也比较偏爱用拉丁文做弥撒。拉丁语跟罗马帝国的概念一样已经气若游丝很久了。第八章 平民百姓的生活面貌你一定会喜欢这些平民百姓。他们很脏很臭看来很不讨喜因为他们一年到头无分寒暑地日夜操劳形容憔悴、伤痕累累、营养不良、疾病缠身。那为什么你还会喜欢他们因为他们的命运很容易追踪百年复百年他们做的都是同样的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耕种。要讨论平民百姓我们不必列时代年表这里有张图显示他们极少出现变化。下页的图显示的是耕种食物或与食物关系密切的人口比例换句话说只要是住在乡村或聚落、对农作生产有辅助功能的人例如车轮修造匠、铁匠或劳力工全都包括在内。这些是非常概略的估计数字。罗马帝国境内有将近九成的人都住在乡间这个帝国不乏大都富邑俨然罗马城的前身但城市的人口仅占全民的一成。大城市的食物本要靠乡村的谷物供应可是谷子很重无法靠陆路用马车迢迢运来——因为它会腐烂朽坏价值尽失。罗马的谷物是从埃及漂洋过海运来的远比其他的运输方式便宜。罗马帝国后期政府为了讨好人民还会对罗马的谷物配销提供补贴当年的罗马就像今天的第三世界城市有如大磁铁般吸引人口蜂拥而至却无法供应这些人的生活所需。当年的罗马不只提供免费面包也会定期在圆形竞技场举办大场面的娱乐节目。罗马讽刺诗人尤维纳利斯Juvenal九成五的人住在乡下谷物贸易在当时可说是绝无仅有。帝国内大部分的商业买卖都是重量轻、价值高、禁得起长途跋涉的奢侈品。一如19世纪以前的欧洲罗马帝国境内大部分的人都是就近取材看附近种什么或制造什么吃的、喝的、穿的、住的一概是本地出产。欧洲村舍之所以拿茅草覆顶不是因为它比石板屋顶更有诗画风情而是因为茅草便宜唾手可得因此经济发展并不是罗马人推动革新的重点以一套法典及一种效率卓然的军事组织将整个帝国维系于不坠才是他们的治国精神所在。直线相交的罗马道路有一部分迄今犹存即是出自当年军事工程师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士兵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时行进迅速因此是直线的但如果是设计给一般马匹和马车使用坡度会和缓得多。m 在罗马帝国的最后两百年间随着日耳曼蛮族入侵城市人口流失贸易严重萎缩地区的自给自足更形必要。在帝国的极盛时期城市是没有围墙的罗马的敌人都被挡驾在边境之外。直到3世纪城镇开始沿着外围筑起城墙后来城墙涵盖的区域越来越小更证明了城镇的萎缩。公元476年整个罗马帝国消失于无形此时乡村的人口比例已经升至了九成五。这些人口就此留在乡间一留就是数百年。日耳曼蛮族入侵之后其他外族也接踵而至7到8世纪是穆斯林他们占领法国南部攻进意大利9到10世纪是维京人到处烧杀掳掠大肆破坏。11到12世纪和平终于到来贸易逐渐复苏城市生活这才起死回生。5世纪之后有些城镇几乎完全夷为平地其他也大为缩小。土地劳动人口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极其缓慢。15世纪欧洲开始向海外扩张商业、金融业、航运业因此水涨船高城市也欣欣向荣。1800年左右西欧的乡间人口可能已降到八成五稍低于罗马帝国当年。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口移动几乎无甚变化唯一的例外是英国1800年前后它的乡间人口随着城市人口激增而开始锐减到了1850年英国人已有半数都居住在城市里。谈天气忧心命运耕种食物的人也有等级之分。长久以来无论什么时代小地主、奴隶或当过奴隶的自由民、农奴或当过农奴的自由民、佃农或收益分成的佃农和劳力工都可能包括于耕种者之列。我们通称他们为农民。不过无论身在何处、处于什么年代这些人的工作方式都一模一样在意大利、法国南部和西班牙19世纪的犁田方法和罗马时代殊无不同。他们用很原始的犁你有轮的犁具是中世纪早期的伟大发明之一发明者是何人已不可考。它对法国北部、德意志和英国的厚重土壤尤具效果。基本上早期的叉状犁具重量相对为轻只能在小块田地间浅掘土壤的表面左。有轮的犁具右则可深入北欧的深层土壤犁出一条条长形的垄沟称为“弗隆”furlongs译注furlongs亦称浪长度单位相当于0 2公里。这种犁具颇类似于现代的耕土机只是还是得由动物拉车并且由人控制。这种犁除了有个挖得进土壤的锐利刀片还有一个模板可将挖松的土壤抬起翻转。这就产生了垄沟不止是挖挖表面而已而且垄沟都是同个方向、互相平行不再是旧式犁法的平行相交。在重土壤上灌溉的水可以沿着垄沟流下去。犁田是辛苦的工作你不只是操控犁具的方向而已如果你的肩膀和手臂不用力抓紧不但挖不到土还会翻覆。犁完田后就是播种这个差事比较轻松你在田地一条条的刈沟里撒下种子然后拿一根耙子harrow——耙具的一种——把种子盖起来。犁田是男人的事。收割则是男女老幼都要参与而且因为安全收割期很短农民得从城镇招募临时工就连本地的士兵都可能走出军营前来帮忙。收割的工具是镰刀一种有柄的弯刀。考古学家曾在最古老的人类聚落里找到镰刀而直到20世纪初叶镰刀在欧洲依然是标m准的收割工具。1917年俄罗斯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制作了新国旗向劳动阶级致敬新旗上有榔头和镰刀的标志榔头意指城市里的劳工镰刀则代表乡村劳工。想到耕种和收割千万不要以为那是你今天看到的景象农夫坐在装有冷气的曳引机里一路开过田地。年复一年一英寸一英寸的田地都是农民埋头苦干、弯腰驼背、拖着脚步辛苦耕耘出来的。把收割完的大麦或小麦茎秆集中在一起接着还得将麦粒从麦穗上打下来。打谷用的工具叫做连枷它有长长的柄和一个连着一根皮带的平板。在谷仓地上铺满麦穗然后摇晃连枷的柄木板就会往下移动平平压在麦穗上。让谷仓的门保持开敞如此微风可把糠皮吹走地上只留下完好的谷粒。图8—1《贞女典范》译注Speculum virginum,12世纪训练修女的标准规范一部德文手稿中的收割场景。这些谷粒可以制成面粉然后做成面包。面包是生命的支柱所有的人都老是为收成担心害怕。谈天气不是为了没话找话说而是一群人在忧心自己的命运。如果谷子不成熟或是在收割季节前被恶劣天候给毁了整个社群都会遭殃他们得从别处运来谷物而这样做的成本非常之高。谷物歉收时期面包价格会飙涨个两倍或三倍。这可不像现在超级市场里哪个东西贵了许多你这段时间就暂且改吃其他东西这么简单这意味着你的食物成本会增加两到三倍之多果真如此你就只好挨饿说不定还会饿死。可是食物是农民种出来的价格上扬不是对他们有利吗这只有对拥有大批食粮的人才是。如果你种的东西只够养家糊口全没余粮可卖歉收就表示你连自己肚子都填不饱还得到外头去买。有些人的田地小就算丰收也不够一家人吃这些人就得帮大地主打零工才能多买点食物。很多劳力工根本没有自己的田他们如果跟着雇主一起住雇主管吃管住那还不坏但要是住在自己的茅草陋屋里就得常常去买面包。当然住在城里的人面包永远都靠买的因此只要谷价上扬许多人都将面临水深火热。抢粮、抢食、抢囤积一旦谷物短缺谷粮的拥有者——大批栽种并且拿来交易的人——很可能会囤积起来等着价格继续高涨要不就运到其他价格涨得更凶的地方去卖如此一来本地人就无粮可吃了。约莫1400年之后欧洲各国政府逐渐迈向强盛曾经试图控制谷物交易。它们明订法令禁止囤积也不准商家将本地已短缺的粮食运到外地要是地方官不执行这些法令人民很可能就会自己来实行。他们四处搜寻囤粮逼迫大农拿出谷粮来卖甚至袭击运送谷物到别处去的马车或船只。因为有引发暴动、社会失序之虞政府插手介入也是不得已。大部分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活在对食物的不确定感之中。能好好吃顿饭是一种奢侈肥胖代表美节庆假日是大快朵颐的日子。在现代社会庆祝圣诞节的方式依旧是这种现象的可悲遗绪换句话说我们会是这些占了总人口百分之八十五到九十五的土地劳动者造就了文明。要是农民种植的食物只m够喂饱自己任何城市或领主、教士或国王甚或军队都不可能存在——这些人全得靠别人种东西给他们吃。不管农民愿不愿意他们都必须供应他人粮食。这个现象在中世纪早期的农奴身上最为突显他们必须把一部分的作物当做租金呈缴给领主一些捐给教堂当做捐献还得在领主的田地里无酬工作好让领主自己也有收成。到后来替领主工作的义务停止了只要付钱给领主和神父就好。税吏成了罪人的代名词在中世纪早期国家是不征税的之前的罗马帝国以及之后的欧洲新兴国家农民都得纳税。这里有个显示罗马帝国如何收税的浮雕作品对于税吏和前来缴税的农民有所描绘。这些交易不是登录在纸上而是记在上蜡的木板上这是维系帝国运作最关键的交易国王从农民那里拿钱然后用这笔钱付薪水给军人。从农民身上压搾金钱是文明的基石。你可以看到收税过程多么干净利落。你不必开支票或寄支票给税吏他不会把你赚的钱减去一部分当做扣抵额税吏是个活生生的人到天涯海角也能把你找到如果你拒绝缴税他会带着武器回来逼你掏钱。缴税一事不是由官僚体系掌控而是面对面的交锋。在罗马帝国这些收税人叫做“publicani”也就是从民众身上收取税金的人。大家对他们深恶痛绝是世上至恶之人就连耶稣对这个刻板印象的塑造也有推助之功图8—2罗马帝国时期农民缴税给税吏一景注意左方的账册。这幅于莱茵河一带被发现的浮雕创作年代在公元200年前后。他说去爱那些爱你的人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美德——即使税吏也会这样做。在钦定的《圣经》版本里“publicani”被译为英文的“publicans”。有人批评耶稣说他把“税吏和罪人”混为一谈这对那些拥有证照的公职官吏很不公平。当然说农民受到压榨这是非常情绪化的用语。说不定他们应该乐于缴税才对或至少只是嘴上抱怨几句罢了虽然没有人喜欢缴税可是这对大家有好处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服务。问题是当年的农民并没有得到任何服务。政府既不兴办学校也没保健制度大部分的政府连马路都不管——因为马路属于地方事务除非具有军事重要性。罗马政府会照顾城市的公共卫生提供用水和排水系统对乡村却是不闻不问。政府的税收约莫有八到九除了受武力威胁地位高于农民的人也硬说农民低人一等只有服从听话的份农民只好继续缴税但时不时还是有抗议、暴动和反叛等情事发生。农民认为如果国王、主教和地主全都拋下我们不管我们也能活得很好。他们很容易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农民都是自己种作物、自己盖房子、自己酿酒、自己织布做衣服。不少现代人也选择从汲汲营营的生活里退出。他们以为自己只需要一块土地自己种东西吃就可以活下去。他们不用多久就会发现买牛仔裤、买药、买酒和录影带样样都需要钱油钱和电话账单也不能不付。不出多久这些返璞归真的人开始兼差慢慢荒废了自己的农作再过不久他们又回到职场朝九晚五去了。不过对当时的农民来说他们是真的自给自足。在他们看来政府和教会纯然只是负担伸手要钱就跟抢劫没有两样。m 农民向领主宣战农民多次起义总是被镇压下来——直到法国大革命的初年法国农民和别处的农民并无不同都是中世纪的农奴出身。中世纪末期西欧的农奴制度画下了休止符各国对这些恢复自由身的农奴各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法国法律明定农民是田地的拥有者可以卖掉土地迁移他处。然而不管是这些人或是买下他们土地的人依旧得对旧日的封建领主缴交规费对领主也依然负有义务例如领主的女儿婚嫁他们就得送礼或是每星期必须在领主的田地里义务做上几天的活。后来这些赠礼和服务转变成以金钱打发即可因此这些拥有土地的农民依然必须缴纳一堆杂七杂八的租金他们既是地主又是佃农这是极其罕异的处境。而拥有广大田地的人可能是个领主现在也是个有钱的中产阶级他们会雇用一些聪明的律师去调查看那些农民有没有拿钱来缴清所有的应付规费和义务。当初这些规费和义务被转换成金钱时并没有将通货膨胀考虑进去以现代词汇来说这些缴纳的钱并没有反映出通货膨胀指数因此领主有莫大的诱因去找出先前被遗漏或计算错误的地方。再也没有比这样的关系更令人火大的了领主眼看着田地被移转到农民名下为了弥补损失于是拿旧日的规费当借口索取更多金钱。农民决定开始反击他们集结起来自己也雇用律师向他们的领主宣战。1788年法王召开三级会议农民以为变天的曙光出现所有他们痛恨的巧取豪夺终于可以解农民之乱在整个乡间燎原延烧巴黎的革命党不知如何是好这完全出乎他们意料之外。如果时机恰当一待他们制定了《人权法案》和新宪法当会针对农民之怨谋求解决。问题是借此向农民收钱之辈在这些革命党之中也不乏其人。法国农民为何这么跩每当农民作乱国王的反应通常是派遣军队镇压但革命党并不希望这样如果国王下令派出军队很可能在解决农民之乱后转而要军队去对付革命党。议会领袖决定顺应民意农民要什么就给什么。1789年8月4日议会彻夜开会宣布取消所有田地规费和义务。过去借此牟利的人彼此互相怪罪并承诺改革但这一半是精心安排的表演一半是歇斯底里的情绪。不过政府并没有完全被冲昏头他们希望划定一条分际关于私人服务的款项立即废除但与地产相关的规费则是稍后再解除并且让地主得到若干赔偿。但这条分际甚难拿捏农民拒绝划界坚持从今而后任何款项都不必付。1793年随着革命手段越来越激烈、新宪法也已出炉所有的规费和义务一概取消。如今法国农民变成如假包换的土地拥有者再也不受任何地主的牵制他们后来变成19世纪法国政坛的一股保守势力与城市里攻击私有财产、亟于创造**社会的激进劳工阶级分庭抗礼。在法国那些大头们总是能靠这些农民投票将这类**提案否决掉。农民紧握着小小田地不放也让法国农业永远是无效率可言的小规模经营。而今天这些农民受惠于欧洲的各项补助这表示他们可以用较低的成本销售农作物以对抗澳大利亚效率较高、规模较大的农民。现在可是法国农民在压榨我们m至于英国在农奴制度告终之后对土地的安排截然不同。任何形式的封建规费和义务全都销声匿迹。农奴按照现代的方法变成了佃农也就是单纯付租金给地主就好。佃农签有租约有时期限极长甚或可租用终身不过一旦租约到期地主可以更换佃农把土地租给别人。在法国农民保障英国农民为何这么富这场革命包含两大元素农作方法的进步和土地所有权的重新规划。它与农业机械的改善毫无关联曳引机和收割机都是许久之后才告问世。先说农作方法。频繁的耕种会让土壤养分枯竭这是所有耕种者面对的基本难题。如何解决呢如果是罗马帝国境外的日耳曼民族农夫会在旧地枯竭后直接搬迁到一块新土地上去耕种这只能算是半永久性的农业。至于罗马帝国境内会将农场土地分成两半一半种植作物一半休耕意思是不种东西让田地休息牛羊马匹在这块地上吃草不但将去年收成的余梗吃掉下的粪便还可充当肥料。一年终了农夫在这块休耕地上翻土插秧、种新作物轮到另一半开始休耕。19世纪之前南欧一直是这样的做法。中世纪的北欧则是发展出三田轮耕制其中两块种作物一块于秋天另一块于春天翻土播种第三块休耕。明显可见这个做法提高了不少效率时时都有三分之二的田地在生产谷物而非二分之一。18世纪的英国则是将农地分成四份每一块都种植作物这就是农业革命。它为什么效果卓然呢一块地如果一直种植谷物养分会耗损殆尽。这种方法的聪明之处在于其中两块田地一如往昔种植谷物另外两块则用来种植牲畜饲料例如芜菁或苜蓿。这些作物从土壤里汲取的养分不同因此土壤不会因为不断种植谷类而告枯竭。事实上苜蓿还可将大气层里的氮气固定于土壤而增益其养分。由于农夫也开始种植动物的饲料作物足以养活更多的牛羊不像过去那般让牲畜在休耕地上自生自灭牲畜因为吃得好不但更肥壮下的粪肥也更多。一年将尽当这块养牛养羊的田地转而种植谷物生长的作物也就得到更好的收成。牲畜越养越多、越养越好农作物收成也节节高升这就是新的四田耕作法的结果。在此同时土地也重新规划每个农夫都拥有稳固的地权和清楚的分界这样的规划取代了过去的农地制度——中世纪时期村庄田地分成三大块公地每块公地再细分为许多长条称为条田每个农民只耕种于一个条田。你没有自己的农场农场属于整个村落而农场的所有权握在领主手里。田地要种什么、何时耕种、种在哪里一概由村落决定所有人的牛只都放牧在那块休耕地上。除了这三块公共耕地其他都是荒地、沼泽或林地除了开放给所有人的牲畜将农地重新整并为清楚的地权是国会的德政特别针对各村落的情况实施。英国议会可说是集大地主之大成这些人认为要让新的耕种法得到切实履践固定圈围或称圈地大家熟知的名称有其必要。种植新作物、照顾牲畜都需要个人投注心力无须整个村落共同控制。地主若想增益其土地收成、提高收取的租金可以在租约里加上一个条件租用重m划农地的人必须采行新的农耕法拒绝种芜菁的农夫会被淘汰出局换句话说租约到期后不会得到续约。重划工作进行得甚是审慎。负责的官员先对所有的村民仔细调查确定他们目前拥有哪些权益然后将每个人在公地的哪些区块工作、在公有地放牧的权利换算成某个或大或小的重划地的所有权。最吃亏的是那些先前只能在公地上放牧的村民他们只能分到弹丸之地什么好处也没有。这些人是最可能离开乡村、前往城市谋生的一群。不过整体而言在新规划地上以新的方法耕作所需的劳动力不减反增。乡村人口确实有流向城市的趋势但这是人口快速增长所致。农业生产力增加城市的成长成为可能。整体来说现在更少的人就能提供所有人的粮食。英国是世上第一个有此重大跃进的现代大国。法国一些农业改良者见贤思齐也想做类似的土地重划可是法国的土地为农民所有共治生活的观念根深蒂固就连**君主也动不了分毫。工业革命衔接农业革命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开始衔接相辅相成。棉花、羊毛不再交给村里的工人去纺纱织布这个差事转由工厂代劳。这些工厂拥有最新发明一开始是以水车当动力接着是蒸汽引擎。劳工变成机器的照顾者和维修者他们按时上下班替老板工作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设有棉花厂和毛料厂的市镇人口节节高升先是拜运河水道网络之赐之后是铁路网所有的新兴经济活动就此得到连结。终于有个国家能够以便宜的价格将大宗货品运输到其他每一个角落。英国的工业革命并不是计划的产物。它之所以促成是因为在英国政府受国会掌控为了增加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欧洲各国的**政府对工业莫不仔细规划又是促进又是保护。而英国的贵族阶级和土地士绅也就是国会的组成分子由于涉身新的经济活动让它快马加鞭的动机更强。管制工业和聘雇的旧规都被扫到一边形同虚设。这两场革命所引发的社会变迁是痛苦的。然而世上第一个工业兼都会国家提出了这样的远景它将带领过去只够活命、饱受艰辛结语 欧洲为什么可以抢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