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卫将领有的望风投降,有的拼死反击,左依仗队主、广威将军卜天与穿着内衣裤冲了出来,一手持弓,一手执刀,招呼部下出战。同为禁卫军官的徐罕道:“殿下入宫,你这是干什么!”卜天与大骂道:“殿下常来,你今天说这话什么意思!你也是贼!”说着,拈箭射向刘劭,几乎射中。叛军上前,一阵乱砍,卜天与断臂而死,禁军军官数人战死。刘劭接着派人去东阁杀潘淑妃和刘义隆生前的亲信,急召始兴王刘浚起兵接应。 刘浚此时正在西州,府中舍人朱法瑜从宫中奔告刘浚说:“台内喧噪,宫门皆闭,道上传言太子谋反,尚不知灾祸变化如何。”虽然早有思想准备,刘浚还是吓了一大跳,忙问:“我们怎么办?”朱法瑜说:“不能贸然行动,殿下旧部都在石头城,我们占据石头城观察形式。”刘浚没得到刘劭的消息,不知道兵变成功与否,情绪烦乱,部将王庆道:“今宫内有变,未知主上安危,凡是臣子,当投袂赴难,凭城自守,非臣节也。” 此时,越来越多的官员聚集西州,刘浚不听王庆的话,从南门奔往石门城,文武官员一千多人都跟他去了,南平王刘铄戍守石头城,双方合兵二千多人。此时,杀害刘义隆的凶手张超之赶来了,屏退众人,详详细细地将兵变经过叙述一遍。刘浚一身戎服,跨马去投刘劭,朱法瑜劝他,不听,王庆又劝:“太子反逆,天下怨愤。明公但当坚闭石头城,不过三日,凶党自然离散。此事如此明了,你怎么还去呢?”刘浚一心投靠刘劭,喝道:“皇太子有令,你再多说,定斩不饶!” 皇宫已被东宫兵控制,刘劭一见面,开口便解释:“潘淑妃为乱兵所害。”刘劭心中挺内疚,谁知刘浚竟然平静地回答了一句极为残酷无情的话:“这正是我一直盼望的事。”刘浚是盼望刘劭杀掉父皇登基呢?还是盼望母亲被乱兵杀死呢?我想刘浚说的是第一种意思,史家恨他与刘劭共同谋画杀了父亲、君主,故而断章取义挑了这么一句话,来显示刘浚的凶顽不化。北史作者李延寿凭这句话,干脆就认为,潘淑妃是刘浚的养母,生母早死了。要不,他怎么能说出如此悖于常理的话。其实,刘浚这个人文学修养不错,刘宏、王僧绰、蔡兴宗等人和他关系都很好,真要四五六不懂,谁理他呀。若是养母,潘淑妃能把天大的秘密告诉他,为了他害死自己最亲的丈夫? 刘浚,确实是母亲给惯出来的,潘淑妃教子无方,包括刘义隆。大儿子、二儿子都不是好人,即便是后来登上帝位的三儿子武陵王刘骏也不是什么正经人物,他虽然杀掉两位兄长替父亲报了仇,但是,恋母、霸妹、害弟、杀叔、屠城,坏事一样没少干,刘宋皇朝从此开始没落。 请看下集:小江逆流萦。 第三章 小江逆流萦 一代杰出的帝王下场如此凄凉,难免不让人心痛,刘义隆没有死在和权臣角争之际,没有死在北伐战争之中,而是死在自己亲生儿子刀下,成为中国历史记载最详细、最无争议的子弑父的皇权之争的牺牲品。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刘义隆之死,是因为他发动的北伐战争一再失败,被臣民抛弃了吗?还是因为对于子女过度溺爱而酿成的悲剧呢? 从事后的发展看,尽管北伐屡败,包括北伐将领在内的士庶还是坚定地站在刘义隆一面,有几家父母不溺爱自已的子女呢?刘义隆的死直接反映出南朝社会最根本的矛盾,高门士族与皇权的矛盾。 刘劭的兵变因何能够取得成功?因为东宫兵势力强大,几乎与禁军等同。东宫兵为什么能得到庞大的兵员?因为刘义隆要依靠太子对抗宗室。刘宋宗室的权势为何能够威胁皇权?因为东晋南朝士族豪门极为强大。刘宋开国,刘裕吸取东晋皇权旁落,高门士族秉政的教训,任命皇子和宗室出镇地方,刘姓子弟势力膨胀,故而刘义隆要加强太子地位制衡宗室力量。 东晋南朝门阀制度的高速发展注定皇族出镇,否则无法抑制高门豪强。刘宋开国,标志着盛行于东晋的百年门阀民主制宣告破灭,受时代局限,中国丧失掉自此建立统治阶级内部民主制度的契机。高门士族掌握社会大部分财富,刘裕登上帝位时五十七岁,已经没有时间去完成社会变革,没有北魏冯太后时北方社会状况,可以去搞均田,从经济基础上维持帝国稳定,他只能通过国家机器来控制社会。 刘宋帝国不可能象秦汉时期通过官员的任免维持大一统的局面。秦朝为什么要施酷法,与其说针对平民百姓,莫如说针对六国贵族,就象士族代表谢安时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秦任商鞅,二世而亡。”不能用法制,只能用德治,出镇地方是有德望的人,按照九品中正选人制度,这些人都出自高门士族,用他们就回到了东晋,因此刘宋帝国只能用皇族。 与门阀士族抗争和妥协是南朝的政治主旋律,刘义隆死于抗争,死于骨肉相残,皇族出镇地方的制度一日不除,骨肉残杀一日不绝。江南流传着一句神秘的童谣:“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这是南朝皇家真实写照,宋、齐、梁、陈莫能例外,太子刘劭和始兴王刘浚便应下了后一句。 刘劭兵变成功,控制住京都建康,诛杀江湛和徐湛之的亲党,急冲冲登基称帝,百官入宫晋见者仅数十人。为稳定朝局,刘劭一面大肆封赏叛军将士,一面采取欺骗和强迫手段威逼江夏王刘义恭、尚书令何尚之与王僧绰一道继续主持政务。当他得知姐夫参与谋划废黜自己时,将王僧绰杀死,又把平素不喜欢的王侯悉数诛杀。刘劭的疯狂杀戮震惊诸王和都城内的高门士族,南平王刘铄、建平王刘宏等诸弟被迫屈服,城中士庶百姓敢怒不敢言。 稳定建康局势之后,刘劭怕外镇诸王不服,逐一盘算了一下,有四位,都督荆州的六叔南谯王刘义宣、都督会稽等浙东五郡的六弟随郡王刘诞和下邳太守九弟义阳王刘昶。这三位他都不太担心,刘义宣相貌堂堂,却是刘裕七个儿子中最差劲的一位。刘诞二十一岁、刘昶十八岁,两人管辖的地区军马不强。唯一不放心的是他的三弟武陵王刘骏,虽只有二十三岁,但从小出镇地方,手握兵权,参与过元嘉两次北伐,进山剿过匪,经历过大小战阵。 刘劭对外镇诸王采取安抚的手段,召荆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回朝拜为太尉,并将浙东五郡分出来,设立会州,省会在扬州,立司隶校尉,任命丈人殷冲为司隶校尉,随王刘诞为会州刺史,征调回京,与殷冲同管京畿。 颇为棘手的三弟江州刺史刘骏正率领一支大军讨伐西阳(在今湖北黄冈市)的五水(指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蛮,兵屯五洲(今湖北浠水西南)。刘劭亲自写了一道秘信给剿匪将领沈庆之让他杀掉刘骏。做完一系列的安排之后,平素自诩武略过人的刘劭得意地对群臣说:“卿等只需助我整理文书,不必担心战事,若有贼寇发难,我自己就能抵挡得了,只怕贼子们不敢妄动。” 刘劭过于自信了,他选的诛杀刘骏的人恰恰坏了大事。苍头公沈庆之,我们前面介绍过,刘宋著名的将领。刘宋皇朝皇子督军制度类似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委员制度,刘骏相当于军队中的政委,真正负责打仗的是指挥员。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一支剿匪军队的构成,正是这支军队攻克建康,为老皇帝报了仇。讲桓温的时候,就曾讨论过东晋各支军队的构成。南朝基本沿用东晋的军事制度,高门士族仍然是统治阶级,这就决定了中央集权的虚弱。刘裕采用分封皇族出镇地方的策略牵制地方豪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豪强便操纵皇族们对抗朝廷,这也是南朝政治动荡的直接原因之一。刘宋皇朝富庶、军力雄厚的地区和东晋相同,荆州、雍州(襄阳)、豫州(寿阳)、南徐州(京口)、浙东会稽(古江东)等地。刘裕加强了台军(即中央军),刘义隆三次北伐失败,大大地削弱了中央军的力量。 西阳剿匪,刘义隆调动了豫、荆、雍、江四州的精锐军队,由沈庆之总督各军任指挥员,由于地处江州,又让刘骏担任总统,对于指挥军队来说是个政委角色。沈庆之时任太子步兵校尉,是东宫官员,刘劭当自己人用,故而让他杀掉刘骏。 沈庆之是刘义隆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北伐不受重用,那是因为他反对北伐。沈庆之眼光长远,接到刘劭密信,震惊之余对心腹道:“萧斌妇人不足道,其余将帅,我很熟悉,容易对付。东宫同恶相济者不过三十人,其他人都是被胁迫。我若拥立武陵王讨伐逆贼,明正言顺,不忧不济!” 作为一名庶族将领,注定沈庆之的人生具有投机性,不能说他的品德有多高尚,准确的预测力是他成功的关键,就象曾经指出北伐必败,判断出北魏必将反击一样,他又看到了刘劭的灭亡。 得知建康发生的一切之后,刘骏坐卧不宁,太子会怎么处置他这个三弟呢?刘骏自小聪明,读书七行俱下,不仅才藻出众,文章写得华丽,且骑射过人。由于常年征战在外,练就一身好武艺、一副好身板。外人看来,文武全才,有胆有识,甚至得到敌国君主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欣赏,南征求和的时候,指名将公主许配给他。对于父皇之死,他是诸皇子中最有资格不悲伤的人,从小得不到父爱,下属奴才们只有表面的恭敬而无真正的感情,和母亲相伴是最欣慰、快乐的时光。 母亲路惠男出身卑贱,她的兄长路庆之曾经在琅琊王氏门下做过养马的仆役。路惠男美艳动人,借着青春的资本步入皇宫,生下刘骏,成为淑媛。女子的容颜不过十年,她既无袁皇后高贵的出身,又无潘淑妃百伶百俐的心计,只能任由韶光流逝,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空磨岁月的无聊生活让路惠男充满哀怨,可由于刘义隆的人性化,已过花信年华的路惠男逃离了“深锁春光一院愁”的禁宫生涯,跟随儿子出镇地方。 刘骏才华出众,武艺超群,可自小不讨父皇喜欢,当时社会门阀盛行,士庶等级森严,皇子之间也是如此,太子刘劭等皇子母家系出名门,高人一等,刘骏等皇子母家出身低贱,矮人一头,刘骏常有自卑感,缺乏自主意识,生平只有母亲一种爱,害怕失掉母爱,逐渐形成恋母情结,而路惠男寂寞中又将全部感情倾心投入给儿子,刘骏与母亲的关系超越亲情,最终发展到不伦之恋,以至于《魏书》明确记载:“(刘)骏淫乱无度,蒸其母路氏,秽污之声,布于欧越。”就连南朝人的《宋书》也只得含糊其词地说:“宫掖事秘,莫能辨也。” 一个具有恋母情结的男子,心理极其脆弱,别看刘骏外表刚强,纸老虎而已。变生仓卒之际,毫无思想准备,一时慌了手脚。沈庆之信心百倍、趾高气扬地求见,刘骏怎么也不敢接见这位东宫将领,他清楚知道沈庆之来干什么,推托有病,不见!沈庆之闯进大帐,将刘劭手书呈上,刘骏神色大变,知道大祸临头,哭泣着求沈庆之让他去后帐与母亲诀别。沈庆之明白刘骏想拖延时间,凛然正色道:“下官受先帝厚恩,今日之事,尽力而为,殿下为什么对我有如此重的疑心啊?”刘骏惊喜交加,抢下座位,连拜两拜道:“家国安危,皆在将军。” 沈庆之不愧为刘宋名将,雷厉风行,不出十日,军队、粮草准备完毕,如同神兵天降。这支部队是各地的精锐,柳元景、宗悫、薛安都、宗越等宋朝虎将云集。形势逼迫,不得不反,刘骏传檄天下,共讨刘劭。兵贵神速,剿匪大军掉转马头,自西阳开拔,向东望建康进发。南谯王刘义宣、雍州刺史臧质、司州刺史鲁爽纷纷起兵响应,就连远在山东边境的兖、冀二州刺史萧思话、将军垣护之也自历城(今山东济南)率部进至彭城,与青州刺史张永共同南下,声援大军。随王刘诞原本准备接受刘劭的任命,部下将佐齐声反对,刘诞改变主意,支持刘骏,发江东兵北上。 刘骏军队到达寻阳,与刘义宣的荆州军会合,顺流东下,沈庆之总领大军,令柳元景统率薛安都等十二军为前锋兵团,由湓口(今江西九江市西北,湓浦水入长江之口)出发,徐遗宝率荆州兵为第二兵团继进。 四方兵起,军威浩大,刘劭这才感到害怕,下令戒严,把休假的将士们重新召集起来,将刘义恭和起兵诸王的儿子们软禁在侍中下省,其中有一个五岁的小孩,刘骏长子刘子业。刘劭打算把起兵将士在建康的家眷尽数诛杀,刘义恭劝道:“凡举大事者不顾家,许多人出于无奈,如果把他们的亲人杀光,白白增加仇恨,坚定斗志。” 面对来势汹汹的义军,萧斌劝刘劭立刻率水军西上决战,意图通过占有优势的水师在大江之上一举消灭敌人,即使决战不利,还可退守梁山。梁山在今安徽和县南,地势险要,是阻挡长江上游之敌的天然屏障。刘义恭不以为然,献计说:“贼骏年少,未经军旅征战,远来疲弊,我军应该以逸待劳。如果远出梁山,则京都空弱,贼诞的东军乘虚而入,怎么办?若分兵两路迎敌,则兵力分散,势力单薄,不如养精蓄锐,等待机会。放弃秦淮河南岸之地,栅断石头津,修建防御工事,这是先朝惯用的方法,不愁贼兵不破。” 刘义恭身在曹营心在汉,明帮刘劭,暗助刘骏,他知道刘骏等人起兵仓促,船舰规模和装备无法与中央军的水师抗衡,不利于水战,故意出馊主意。不仅保住义军将士们的家属,还让刘劭丧失用兵先机。 刘劭听得频频点头,萧斌大怒,声色俱厉,恨恨道:“南中郎(刘骏官名)二十年少,能建如此大事,岂复可量!三方同恶,势据上流。沈庆之精通军事,柳元景、宗悫屡立战功,形势如此,实非小敌。唯有趁人情未离,尚可决力一战。坐守台城,怎么能持久!如今主、相皆无战心,岂非天意!” 任凭萧斌怎么劝,刘劭不听。不过,他也不会傻到坐守石头城,晋元帝司马睿和明帝司马绍两拒王敦采取坚壁战术,那是等待诸侯勤王。如今四方皆反,刘劭等谁去!那么,为什么不听萧斌的话用水军决战呢?刘劭有他自己的战术,想效仿当年宋武帝刘裕对付卢循的战略战术,可他忽视了一点,卢循义军的战舰远远超过官军,是以刘裕不与卢循水上决战,刘劭手中的水师却强过刘骏。战机稍纵即逝,很快他就领教到柳元景麾下经受过北伐战争洗礼的雍州军的厉害。 柳元景,字孝仁,河东解人。大家一定会感觉,哎呀,河东解人,怎么这么熟?不错,三国关羽关云长就是河东解人。古时河东代指山西,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唐之前的河东郡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柳氏是河东大姓,八王之乱后来到襄阳。柳元景曾祖父三代皆在襄阳一代为官,襄阳地处豫南山地,桐柏山、大别山、大洪山,山地纵横,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柳元景从小跟随父亲进山剿匪,弓马娴熟,勇猛无比,不喜欢多说话,有大器。荆州刺史谢晦、雍州刺史刘道产、江夏王刘义恭竟相招聘,后被宋文帝刘义隆看中,选为随郡太守,配给西镇襄阳的武陵王刘骏。随郡即今湖北随州市,在桐柏山和大洪山之间,柳元景初到随郡,蛮人给他来个下马威,出动数千人断绝驿道,准备攻城。柳元景召集六七百人,分出五百兵丁绕到蛮人身后,举火而进,斩杀蛮兵近二千人,再也没人敢到随郡捣乱。 做为沈庆之的副将,伐蛮战役中,柳元景屡立战功,成为刘骏安北将军府中兵参军。 元嘉二次北伐,柳元景率领雍州兵长驱大进,在河南方面军屡屡受挫的情况下,翻越熊耳山,数败北魏军队,连克函谷关、潼关,兵锋直指长安,由于刘宋朝廷北伐战略战术失当,河南方面主攻军队受挫,刘义隆下诏柳元景退军。 西阳剿匪,时任襄阳太守的柳元景率雍州军听命于沈庆之,做为刘骏昔年的部将,毫不犹豫的起兵反对刘劭,并被任命为前锋兵团指挥官。兵团有十三支军队,共计一万余人,柳元景深知自己军队水战能力差,船舰又小又破,不是台军对手,率舟师倍道兼程,一路急进,到达芜湖仍不见敌军,柳元景大喜,弃舟登岸,自江宁步行前进,偷偷地到达新亭(在今南京南),派猛将薛安都率铁甲骑兵耀兵秦淮河南岸恐吓敌人,自己抓紧时间依山建营。 武陵王刘骏的大军已经到达南洲(在今安徽当涂),前来归降的人络绎不绝,恰在关键的时刻,刘骏突然发病了,躺卧舟中,一病不起,多亏记室参军颜峻出入起居照顾,把刘骏抱在自己膝上,替他处理军政事务,从黄昏和拂晓从不间断,一连几十天,即便是武陵王座舰上的甲士也不知道刘骏有病,军心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前来投降的人纷纷劝柳元景从速进攻,说刘劭所作所为天理不容,建康城中人心惶惶,一战可定。柳元景不为所动:“你们说得不对,根本不懂兵法,‘理顺难恃,同恶相济,’打仗不是靠情理顺达取胜,共同作恶的人往往能够凭借团结一心渡过难关。一旦我们轻率进攻失败,会激发敌人的斗志,应当怎么做呢?‘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作战首先要做到的是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去打击敌人,争取胜利。” 柳元景忙着安营,布置防御工事,敌将詹叔儿观察到义军情况,劝刘劭趁柳元景下寨之机出兵决战,刘劭再一次放弃正确意见。正为主将人选发愁,他怀疑朝廷内旧日大臣们不愿意效忠自己,特意选拔了两名大将,鲁秀和王罗汉。王罗汉不必介绍,二次北伐时,曾经以三百兵阻挡北魏十万大军,被俘之后,夜晚用枷锁砍断关押自己的鲜卑将领的关颅,抱锁逃亡。 鲁秀,重点讲一下,刘劭发动兵变时,就是借口鲁秀谋反。我们在北伐战争时已经接触到他,他和鲁爽是亲兄弟。他们的祖籍在扶风,八王之乱后,迁到襄阳,历代在东晋为官,他们的父祖因忠心于晋室,与刘裕闹翻,曾经临阵斩杀刘裕的女婿、徐湛之的父亲徐逵之,逃亡江北。鲁秀才力过人,做过太武帝拓跋焘的侍卫,北击柔然立过战功,由于哥哥鲁爽好酒误事,触怒拓跋焘,兄弟几个率领部曲兵丁六千余人逃回南朝,刘义隆很是器重,曾经让他们率一路军队北伐。鲁爽北镇义阳,此次参加了义军,鲁秀留在建康,受到刘劭重用。刘劭败就败在鲁秀手里,鲁秀根本就没有受拉拢。 第二日,双方生死大决战在建康城外淮河岸边展开了,萧斌总统步军,褚湛之统水军,鲁秀、王罗汉打前锋,会合精兵一万余人猛攻新亭垒,刘劭将宫中金银珠宝全部分发给将士们,登上朱雀门督战。鼓声大作,士兵们怀揣重赏,拼死进攻,柳元景对将士们道:“鼓繁气易衰,叫数力易竭,你们听我鼓声出战。”曹刿论兵时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是这个道理,后发制人,在你气力衰竭的时候发动反击。 刘劭的军队杀红了眼,水陆并进,发动了一波又一波潮水般的攻势,柳元景水陆受敌,意气弥强,麾下勇士全部安排出去,不留预备队,身边只有几个传令兵。柳元景打败有点象二战时德国将领隆美尔,孤注一掷,集中火力,全部投入,不留后路。狭路相逢勇者胜,纵是经历无数次战争考验的雍州军也难敌不要命的亡命徒。眼见刘劭军队就要攻入营寨,鲁秀下令击退军鼓,就在进攻敌军犹豫不定之时,柳元景擂响战鼓,大开寨门,全军杀将出来,刘劭军大败,坠河死者无数,刘劭见势不妙,亲自率领余众冲锋,又被柳元景击败,刘劭拔剑斩杀退兵,也挡不住如潮水般败退的军队。 江夏王刘义恭和鲁秀等将领投降刘骏,眼见大势已去,刘劭逃回城中,残忍地杀死刘义恭十二个儿子。 在刘义恭等人的拥护下,刘骏于新亭即皇帝位,是为宋孝武帝。臧质等将领率各路军队纷纷到达,将建康城团团包围,鲁秀率勇士攻克朱雀桥,王罗汉、萧斌投降被杀,大军攻入台城,杀进皇宫。亲手杀害刘义隆的凶手张超之在合殿御床旁被乱刀砍死,挖心掏肠,将士们当场争着割下他的肉,生吞活剥。 刘劭被他自己的丈人臧质活捉,斩于牙旗之下,始兴王刘浚被刘义恭斩杀,二人的妻子儿女全被赐死,严道育、王鹦鹉当街鞭杀,焚尸,扬灰于大江。 南朝第一场骨肉残杀的惨剧在血雨飘摇中落下帷幕,刘骏正式登上刘宋皇朝皇帝宝座,悲剧远远没有结束,刘骏懦弱的性格和扭曲的人性注定这才仅仅是暴风雨的前奏。 请看下章:《天下有情痴》。 鲜卑帝国之胡马悲风 第五章 七千破百万 半梦半醒、混混沌沌的尔朱荣清醒过来的时候,已是夜半四更,仰望漆黑的长夜,孤星摇曳。尔朱荣拭了拭头上的冷汗,等不到黎明,一面下令接回囚禁的孝庄皇帝,一面急匆匆亲自迎接,远远望见元子攸的坐骑,伏拜于马首之前,叩头请死。 孝庄皇帝别无选择,不原谅也得原谅,然而,君臣之间的猜忌不可避免。天色大亮,军队要入城,尔朱荣的骑兵都不敢进洛阳,谁知道那帮权贵城中有多少亲戚部署?洛阳城中老百姓留下的也就十分之一二,百官荡尽,卫兵跑了,衙门空荡荡。为尽可能的收拾人心,尔朱荣悔恨不已地对孝庄帝说:“大兵交际,难于号令齐整,诸王朝贵,多有横死,臣今粉身碎骨不足以抵消罪责,该追封的追封,该袭爵的袭爵吧!” 如此一来,逃亡的老百姓陆续回来了,藏起来的文武大臣们又都冒了头,人心渐渐安定。其实尔朱荣杀得都是官员豪强,老百姓一个没碰。哲学家圣西门曾经说过一则寓言,如果法国失去了三千名科学家、艺术家和手工业者,那么法兰西民族马上就会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假如法国只是“不幸地”突然失去了王公大臣、议员、主教、元帅、省长等三万名所谓“国家栋梁”的达官贵人,则绝不会“给国家带来政治上的不幸”。 这则寓言言词固然偏颇,但是尔朱荣诛杀朝臣对于北魏帝国来说,并无太多损失,反而足以刹一刹帝国社会那种腐朽没落的侈糜风气。尔朱荣擒杀葛荣、打败南朝名将陈庆之,平定各地叛乱之后,依旧苦练士卒,不避酷暑行猎,元天穆劝他说:“大王勋业已盛,今四方无事,何必弄得将士如此疲惫?”尔朱荣意气风发,攘袂大言:“灵后女主,行为不正,推奉天子,是人臣常节。我等受国家大恩,不能混壹海内,怎能说建立了功勋?直到今天,朝廷官员仍然懈怠宽纵,今秋,欲与兄台整顿兵马,围猎嵩山,令贪污朝贵,入围搏虎。兵出鲁阳,扫平荆楚,南擒蛮贼,北抚六镇,回军之际,扫平汾胡。明年,简练精骑,南下江、淮,萧衍若降,封万户侯;如其不降,我率数千精骑径直渡江缚取。然后与兄台奉天子,巡四方,这才称得上功业,如今若不频频围猎,兵士懈怠,安可复用!” 振奋国家尚武之气,居安思危,以统一天下自任,尔朱荣可算大英雄,诛杀些须贪官,根本算不得魔头。 契胡将士因河阴惨案不安,不喜欢留在洛阳,唆使尔朱荣迁回故都,或北迁晋阳。此议遭到尚书元谌坚决反对,尔朱荣以死相逼,元谌坚持已见。直到有一天,他与孝庄帝登高远眺,见洛阳宫阙壮丽,树木成行,才叹息道:“臣过去愚暗,有北迁之意,今见皇居之盛,熟思元尚书的话,深不可夺。”尔朱荣终于断绝迁都的念头。 京都洛阳一度平静,冷雪覆盖的河流下面却暗流涌动,二十二岁、年青气盛的孝庄皇帝元子攸与飞扬跋扈的尔朱荣貌合神离,元子攸充满警戒,性格张扬轻狂的尔朱荣就显得过于天真轻信了。 当尔朱荣在明光殿为残杀百官之事向皇帝谢罪,誓言无异心时,元子攸亲手扶起,发誓说自己从来就没有怀疑过他的一片忠心。尔朱荣喜出望外,一时忘乎所以,豪爽地向孝庄帝要酒喝,喝得眼旸耳热,烂醉如泥,睡在宫中。孝庄帝顿起杀机,抽出宝刀,左右侍从苦劝,这才罢手,让人用床把他抬到中常侍省。元子攸也明白,现在不是杀尔朱荣的时候,洛阳内外全是他的势力,仓卒之际,一旦造反,局面不可收拾,况且天下未定,尚须此人平乱。昏睡的尔朱荣夜半酒醒,醉意全消,想想做过的事,毛骨悚然,直到天亮没敢合眼,自此,尔朱荣再也不敢在宫城中留宿。 为安抚尔朱荣,孝庄帝同意将尔朱荣的女儿、孝明帝元诩的妃子尔朱氏纳入后宫,立为皇后。尔朱荣大喜,从此戒心全无,恢复旧态,举止轻佻、放达,每次入宫,什么也不干,骑马为戏。西林园设宴比箭,每次都请皇后观看,王公、妃嫔、公主齐聚一堂。当孝庄帝元子攸射中,尔朱荣翩翩起舞,叫好喝彩,文武百官纷纷起舞盘旋,王妃、公主们也情不自禁随之舞动衣袖。喝到酒酣耳热,尔朱荣正襟危坐高唱胡歌。日暮黄昏罢宴回府,尔朱荣与左右亲信手挽着手,踏地为节拍,一路同唱《回波乐》离开皇宫。 《回波乐》是北方民歌,属鼓角横吹曲,即军中马上的武乐,雄浑天然,豪爽大气。鲜卑是游牧民族,酷喜“马上之音”,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梁鼓角横吹曲》所收录的曲子大多就是鲜卑族歌曲,象《阿干歌》、《慕容可汗》、《慕容家自鲁企由谷》、《高阳王乐人》等等。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曾经将许多北方少数民族的歌曲编成《真人代歌》,羌族的《琅邪王》、《钜鹿公主》,氐族的《企喻》等都收录在内,令乐师昏晨歌之,可见鲜卑人对歌曲的喜爱。 胡太后自编过《杨白花》,尔朱荣所唱《回波乐》可能就是真人代歌中的《簸逻回歌》,《横吹曲辞》序中说:“后魏之世有《簸逻回歌》,其曲多可汗之辞,皆燕、魏之际鲜卑歌。”可惜没有歌词,看来已经失传,原因是鲜卑没有文字,只能通过口口相传,久而久之,人们对于鲜卑音乐闻其声而不晓其义。但鲜卑歌影响深远,隋朝时,《簸逻回》等鲜卑音乐依然在宫廷中演奏,既使到了唐代,侯氏、长孙氏等家族仍然世代传授以鲜卑语演唱的歌曲。 尔朱荣是北魏国出名的美男子,引吭高歌,竟能激起观众共鸣起舞,魅力十足。若到当今社会,必是星光四射、超人气的明星。尔朱荣真正的本事却不是一曲热舞红遍天下,而是他手中的钢刀和无以伦比的军事才华。 纷纭纵横的乱世为他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葛荣的百万大军已经气势汹汹的杀向河北重镇邺城。 自称齐国皇帝的葛荣原本为怀朔镇镇将,六镇起义失败后,投靠鲜于修礼,诛杀叛将元洪业成为河北义军的首领,博野白牛逻一战,斩杀章武王元融,擒杀北魏名将广阳王元深,火并另一支义军杜洛周的队伍。短短三年间,连下信都、定州、瀛州等河北诸城,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我们知道,义军的主要力量是六镇兵民,是南下谋生的流民,他们为生计所迫揭竿而起,烧杀掳掠,无所不为。野蛮性报复是农民起义军的共性之一,优秀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懂得抑制革命群众的魔性,刘邦、朱元璋,包括毛泽东同志就做得很好。疯狂的六镇边民进入河北之后,抢掠粮食,将居民赶出房屋,譬如葛荣攻下信都之后,老百姓冻死者十之六七,破沧州时,死者十之八九,义军兵马过后,村坞残破,百姓流离失所。 河北老百姓对葛荣义军的不满,迅速演变成民族矛盾,河北汉人和六镇鲜卑相互排斥。对于拥有河北大半土地的葛荣来说,必须拿出治理国家的方略,由于时刻面临政府军的围剿,六镇军民不可能马上放下武器去从事生产,葛荣便拼命拉拢河北各地的汉家士族豪强,希望他们能够给义军提供粮食等后勤保障。西晋以来,豪强坞壁林立,直到北魏中期,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冯太后均田制的颁行虽使国家编户农民增加,由于豪强也得到授地,势力反而更加壮大。葛荣进入河北之后,封范阳卢勇为燕王,山东豪右高乾、高昂兄弟也接受官职。六镇鲜卑欺压汉人的行为又使汉族豪强们和葛荣面合心不合,象高氏兄弟便蛇鼠两端,朝廷劝降使者一到,又归顺了。义军的粮食供应经常出问题,葛荣准备一鼓作气灭掉北魏,断绝天下人的希望。 公元528年(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秋天,葛荣倾其所有,集合队伍三十余万,号称百万,东进邺城,准备由邺城方向渡过黄河攻取洛阳。 天下形势岌岌可危,受葛荣驱赶的河北汉族十余万流民在河间大世族邢杲的率领下于青州起义,攻克光州(今山东莱州)等地,邢杲自称汉王。关中行台萧宝寅讨伐万俟丑奴兵败,害怕朝廷处罚,杀死关右大使郦道元,占据长安,自称大齐皇帝。只可惜曾经为《水经》作注的中国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惨死于兵变之中。关中义军将领万俟丑奴也做起皇帝的春秋大梦,不过,他这个皇帝连国号也没有。梁朝大军水淹荆州,守将王罴孤军无援,已经死守了三年。 四海烽烟,皇帝无数,孝庄皇帝元子攸茶饭不思,面对各地的战火,采取重点进攻的战略,集中兵力,准备一举消灭葛荣。元子攸面对文武百官发誓:“朕当亲御六戎,扫静燕代!”下诏御驾亲征,制定出三路出击的战术,任命上党王元天穆为前军,大将军尔朱荣为左军,司徒杨椿为右军,司空穆绍总督粮草为后军接应。 此时尔朱荣已经回到晋阳,接到皇帝的诏令之后,展现出独行侠的风采。立刻从肆州召回侄子尔朱天光留守晋阳,集合军队,克日起兵。尔朱荣性子急,却不鲁莽,针对葛荣义军进行详细的研究,实施了一出反间计。 葛荣是怀朔镇将,手下亲信将佐均出自于怀朔,尔朱荣让高欢先行一步,去葛荣军中游说怀朔故旧。反间计实施得异常顺利,葛荣手下有七个王、一万多人马被高欢收买。在这一点上,元子攸与尔朱荣灵犀相通,河阴惨案发生后,河北许多汉族豪强纷纷投靠义军,元子攸派出使臣带着自己的谕旨,安抚各路豪强,为葛荣仰仗的高乾、高敖曹等汉族世家豪强又被拉回朝廷阵营。 得知反间计成功之后,尔朱荣上表朝廷,亲率七千精锐骑兵,令侯景为先锋,一人双马,倍道兼行,东出滏口关(在今河北磁县),直扑邺城。朝廷上下对尔朱荣不等诸军会齐,独自出击的做法大为不满。葛荣大军数十万,连杀二王,横行河北,尔朱荣仅靠七千骑兵,众寡悬殊,断无取胜之理。 葛荣听说尔朱荣孤军而来,人马已过太行山,喜形于色,得意洋洋地对诸将道:“我就怕他躲在大山里不出来,来了就好办,诸位每人给我准备一根长绳,到时候绑了就是!”下令列队迎敌,自邺城向北,义军排出鹤翼阵,绵延数十里,葛荣下达死命令,一定要生擒尔朱荣这位北魏国的擎天柱。 葛荣之败,败在轻敌上,他的战术给了尔朱荣可趁之机,鹤翼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阵形,用来包围敌人的,在兵力占优的前提下,防止敌人逃脱,一举歼灭。应该说,葛荣有三十万大军,用这种阵形,本无失误,错就错在他把尔朱荣当作寻常将领,尔朱荣是名将,是鲜卑帝国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他迅速地看到义军的弱点。 义军的战阵不是相连的铁壁,数十里的长阵,队伍与队伍之间有空隙。尔朱荣就抓住这一点疏漏,制定出擒贼先擒王的战术。 尔朱荣将主力埋伏在山谷之中,分派督将以上军官,三人为一处,每处有数百骑兵,故意扬起尘土,擂响战鼓,大声喊叫,虚张声势,让敌人摸不清已方到底有多少人马。南北朝时的战争,将士们都要割掉对方的头颅做为自己的战功,刘裕、赫连勃勃都曾垒人头做京观来炫耀自己的赫赫武功。尔朱荣深知自己兵少,跳下马去割脑袋,影响推进速度,想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奇招,让骑兵们每人带一根短棒,挂在马侧,不用斩首级报功,只许棒击。这样一来,不必杀得血流成河就能取胜,也许有人不同意,战争你死我活,只有少林和尚才用棍子呢,你打不死敌人,敌人就要把你宰了。尔朱荣不是菩萨,他有自己的想法,制定的战术就是擒贼擒王,奔主将去的。必须以速度取胜,万马军中取上将人头,抓住葛荣,群龙无首,加上事先高欢已经做了策反工作,这场兵力相差悬殊的会战,胜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擒住葛荣,与杀多少人没关系。 义军向西攻击,漫山遍野,刀矛似林,人踩马踏尘土如霾如雾。数十万人组成的战阵如此浩大,恐怕连鬼神都会感到恐惧,尔朱荣不会,他是天生的战神,是为兵戈而生的,战争在他眼里仅仅是一场游戏,刀山剑海,游刃有余。 趾高气扬的葛荣已经在心中庆祝胜利了,擒住尔朱荣,帝国就不会再有人阻挡他前进的步伐,似乎望见京都洛阳那雄伟壮丽的宫阙在向他招手。虽然远处不断传来咚咚作响的战鼓和呐喊声不时刺穿眼前的迷梦,他也绝不相信尔朱荣有足够多的兵力可以击败身边这支勇敢骠悍的六镇鲜卑勇士组成的大军。 猛然间,尘头大起,一股股尖锐的尘雾直直地冲向天空,几千魏骑从山谷中腾跃而出,分成数队,凶狠迅急地冲向义军的队伍。尔朱荣身先士卒,一马当先,雪亮的弯刀裹着人和战马杀进人群,他的选位是义军长阵中最薄弱的地带,跟在身后的一支骑兵队没有恋战,挥舞短棒奋力击打阻挡的义军,迅速冲出一条通道,向阵后急驰而去。 葛荣指挥军队与迎面冲击的魏骑展开搏杀,短兵相接异常惨烈,尔朱荣骑兵人数虽少,却经千锤百炼,号令严明,个个奋勇争先,无不以一当十。葛荣为松懈付出沉重的代价,魏骑撕开大阵,不断地渗入渗入。混战中,葛荣的中军突然感受到来自背后的攻击,尔朱荣率领的骑兵队已经迂回穿插到义军背后,向中军发起猛烈的突袭,腹背受敌、先前尚在奋战的中军一时崩溃,葛荣措手不及,临阵被擒。群龙无首,齐国皇帝葛荣的人头被高高挑起,三十万大军一起放下武器束手投降。 机会往往隐藏在逆境之中,尔朱荣凭借自己的力量抓住了。当他生擒葛荣、破百万大军之时,元天穆的前军尚在朝歌(在今河南淇县)之南,穆绍、杨椿兵马未动,尔朱荣由此威名大震,全天下的战将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尔朱荣破葛荣之战,鬼斧神工,飘若惊鸿,是古代军事史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尔朱荣以区区七千之众,先施反间计,临阵扬土擂鼓,虚张声势,出奇兵从敌军阵中穿插,以闪电之势活捉主将,大败数倍于已的敌军,创造出军事史中一段神话。历史、军事家们对滏口会战重视不够,许多人认为葛荣的军队大多是游兵散勇,兵民混杂,战斗力不强。但,同样是兵民混编,闲则游牧、战则为兵的蒙古大军却能横扫欧亚大陆,没有一个人置疑过蒙古人的战斗力。北齐、北周的实际开创者高欢和宇文泰征伐四方所仰仗的武装力量正是来自葛荣的这支军队。 只能说,尔朱荣是真正的军事天才,如果你还认为滏口会战胜得侥幸,那么接下来,还有一场接一场更为残酷的战争等待着验证他的成色。 对于葛荣数十万降兵,尔朱荣显示出随机应变的能力,以七千人看押三十万人根本无法实现,一旦风吹草动,这帮流民一哄而起,想要制服他们又得大费周折。尔朱荣采取两字策略“散和拖”,不能让他们聚集在一起,拖到后续部队的到达。尔朱荣知道这些士兵并非纯粹的战士,大多是拖家带口的牧民和耕夫。为打消他们的顾虑,尔朱荣玩起欺诈的把戏,下令说:你们乐意在哪定居都可以,乐意跟着谁混都可以,各随其便,亲属相随。六镇兵民大喜,各找亲戚朋友,很快四处逃散,数十万大军一朝散尽。等他们走出百里之外,势力分散,朝廷后续部队到来,尔朱荣这才派出军队协助地方官员分路押解,随他们之便加以安置,说是随众人之意,大多数兵民还是被尔朱荣的契胡族骑兵圈回山西,轰轰烈烈的河北大起义失败了。 为安抚葛荣手下大大小小的部族,稳定投降的六镇兵民人心,尔朱荣从义军各级将领中挑选出各种人才授予官职。应该说,尔朱荣没有重用这些人的意思,仅仅希望他们能够有效约束部下不再参与叛乱。然而,我们不能不提到的是,一位年仅二十岁的年青人在这次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三魏相交之际,北朝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他建立了一个帝国,这个帝国最终孕育出强盛的大隋皇朝。 他叫宇文泰,另有一个名字叫做黑獭,如果从名字上去猜度,我们可能认为他是一只黑色的野兽。宇文泰生得比较奇特,黑皮肤,紫脸膛,身长八尺,方颡广额,美须髯,发长委地,垂手过膝。说生得奇特,是因为后背有数颗宛转若龙盘之形的黑痣。至于为什么叫做黑獭,我认为是他鲜卑名字的汉语音译。当然,他并不是纯种的鲜卑人,出自东部鲜卑宇文部。 宇文鲜卑,我们在讲慕容鲜卑的时候介绍过,宇文部始祖葛乌菟为匈奴苗裔,原居阴山,匈奴西迁,鲜卑进入大草原,葛乌菟与其族人和鲜卑部落杂居,逐渐强大起来。徒居辽河后,宇文氏以匈奴酋长的身份加入鲜卑部落联盟,逐渐鲜卑化,遂称鲜卑宇文部。燕王慕容皝击败段部、宇文部,一统三部,宇文部最后一个大人宇文逸豆归逃往漠北,死在沙漠之中。宇文部从此离散,却没有灭绝,许多贵族在燕国为官。北魏与后燕争霸的参合陂之战后,宇文泰的祖先宇文陵降魏,宇文家族自此世代居住武川,成为武川镇豪族。六镇兵变,宇文泰的父亲宇文肱和武川另一家豪族贺拔度拔父子密谋袭杀了义军大将卫可孤,投降朝廷。北魏朝廷迁徙六镇兵民去河北,宇文肱全家在被迁移之列,到达河北之后,丢弃对朝廷心存幻想的宇文肱毅然加入了鲜于修礼的义军,鲜于修礼让宇文肱去博陵召集原有部众,宇文肱携带家眷向义军总部定州左人城转移时,在唐河遭遇定州官军,宇文肱和他的长子、次子均在此役中阵亡,只剩下三子宇文洛生和幼子宇文泰。 鲜于修礼被火并后,宇文洛生哥俩转投葛荣帐下,宇文洛生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封为渔阳王,十八岁的宇文泰也成为义军中一员虎将,并为当世雄杰。滏口会战结束之后,尔朱荣先是提拔宇文洛生稳定人心,而后又猜忌洛生非人下之人,怕日后不为已用,便找了借口把宇文洛生杀掉了,并且准备再杀掉宇文泰。众人都劝宇文泰赶紧逃跑,宇文泰毫无惧色,独自面见尔朱荣,申诉冤屈,有理有据,言词慷慨激昂。尔朱荣为之感动,不但不生气,反而越发敬重宇文泰,提拔为统军。 河北虽定,帝国面临的局势仍旧不容乐观,关中鞭长莫及,荆州被围,讨伐邢杲的军队战败,从洛阳逃走的胡太后宠臣徐纥怂恿北魏骁将泰山太守羊侃谋反,勾结南朝入侵。孝庄帝元子攸和尔朱荣组织军队进行反击,费穆率轻骑偷袭围困荆州的南军,擒获梁将曹义宗。于晖和高欢率数十万大军击败羊侃,羊侃率军冲出重围,一日一夜逃至魏梁边境,手下一万多将士不肯离开故土,竟夜悲歌。羊侃也不勉强,拜辞将士,单人独骑渡过淮河,奔南朝都城建康而去。 投奔南朝的人不仅仅羊侃一将,河阴惨案发生后,北魏上下人心涣散,元魏宗室北海王元颢早已到达建康,并在一支七千梁军的护卫下渡江北上,欲与孝庄帝一较长短,重整大魏帝国。谁也不会想到,这支七千人的南朝军丝毫不逊色于尔朱荣的七千契胡骑兵,他们在河南纵横驰骋,击溃北魏数十万大军,攻占京都洛阳,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神话,所有这一切辉煌战功与荣誉的取得,是因为他们有一名出类拔萃的传奇将领。 请看下章:白袍陈庆之。 第六章 白袍陈庆之 公元529年(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北中国大地留传一句童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什么人能够让运筹帷幄的名帅、冲锋陷阵的虎将丧失自信,千军万马望风而避?那是一支七千人的白袍队,以及他们主帅白袍将军陈庆之。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即今江苏宜兴西南),家族不详,自幼跟随梁武帝萧衍,出身于仆僮,说难听一点,就是家奴!如果放到清朝,象他这种从小跟随王公贵戚的人,将来入仕为官,甚至出将入相,本无希奇,更何况他的主子从一个皇族远亲、地方官员一跃成为真龙天子。然而他生错了时代,南朝社会寒门中人出人头地的机会本就不多,更不用说一个小小的奴才。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开国帝王均出自寒门,却有一个共同点,淡忘自己的出身,维系门阀制度。梁武帝萧衍最注重门第,萧家虽非望族,却是萧齐皇族的远亲。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多才多艺,用“广博能妙”四字来形容绝不为过,政治、军事、文学、诗书、宗教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堪称翘楚,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学者皇帝。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萧衍自小酷爱读书,“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加上天资聪颖,年纪轻轻就在文学方面展露头角。齐朝竟陵王萧子良招揽天下才士,萧衍借助皇亲优势,与高门名士沈约、谢眺、范云、王融等人交上朋友,时称八友。自此步入政坛,顺水顺风,此后抓住两次难得的机会,终于成为坐镇地方的实力派人物。一是参与萧鸾废立皇帝的阴谋,事成之后,被登上帝位的萧鸾提拔为中书侍郎,后来又升为黄门侍郎,显赫一时。二是在义阳(今河南信阳)抗击北魏孝文皇帝发动的南征,作战勇敢,指挥得当,取得义阳保卫战的胜利。当北魏大军气势如虹地连下数城,逼近雍州(襄阳),齐军将帅自乱阵角,纷纷溃逃时,萧衍表现出大将风度,率军奋战,从容断后退走。雍州兵败,非但没有影响前程,萧衍反而升为雍州刺史,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诸军事,成为一方诸候。 东昏侯萧宝卷继位,宠爱步步生莲花的美女潘玉奴,诛杀大臣,江南大乱,萧衍趁机起兵,运用出众的谋略,“檀溪沉木装舟舰,两封空函定荆州”,长帆千里轻轻松松地攻入都城建康,除掉萧宝卷,拥立了一位傀儡皇帝萧宝融,数月之后,萧衍接受禅诏,废杀萧宝融,开创梁朝政权。(这一段详细的历史,将在《烟雨南朝》中描述。) 萧衍登上帝位时38岁,在位47年,享年85岁,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清朝乾隆皇帝的第二长寿君王,南朝颇有作为的一位皇帝。毕生刻苦,勤于政务,孜孜不倦,“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即使寒冬腊月,照旧四更即起,批阅公文,以至于冻的双手破裂。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一冠三载,一被二年”,不讲究吃穿,所穿衣物均已洗濯数次,平常饭菜只以蔬菜和豆类为主,而且每日只吃一餐,遇有公事繁忙,便喝点粥充饥。每当简选官吏,总是亲自召见,勉励为政清廉之道。在这几方面,萧衍也算中国古代皇帝们中的佼佼者了。 如此看来,萧衍的梁朝应该蒸蒸日上,国力鼎盛了,其实不然,梁朝非但没有赶超宋齐两代的势头,反而江河日下。我以前就说过,两晋南北朝社会重要的矛盾之一就是九品中正制造成的士庶之间的矛盾,在北朝,甚至大有盖过民族矛盾而成为第一矛盾的势头,南朝就不用说了。萧衍恰恰解决不了这一矛盾,反而人为地扩大了士庶矛盾。萧氏祖上是寒门,他却出身于皇亲贵族,这就注定他与宋、齐开国皇帝刘裕和萧道成对待这一问题,看法不尽相同。 萧衍相当看重门阀制度,视为皇朝的基石,优容豪门子弟和官吏,犯法不裁,违法不究。当然,他也逐步看到高门士族对皇权的危害,从他弃用沈约,起用徐勉、周捨,最后二十年重用寒士朱异可一窥端倪。萧衍继续着用皇族防范门阀的制度,为了吸取宋、齐两代皇族内部的自相残杀导致国破族亡的惨痛教训,对待皇族,不管兄弟、儿女恩礼优加,关怀备至,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迂腐地步,从而纵容了皇族跋扈,豪门嚣张。萧衍对士庶以宽仁,对待老百姓却极其苛刻,加重社会矛盾,两极分化在梁初达到顶点。 这样的梁朝也只有萧衍这种才华横溢的皇帝才能弹压的住,为转移国内矛盾,凝聚人心,萧衍一改刘宋后期和萧齐政权对北朝的懦弱,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北伐。 北魏孝文帝攻占了襄阳北部和淮北地区,把南朝压制在长江一线。为了确保梁朝政权的安全,萧衍急需把江淮地区重新夺回来,以期改变南北双方的军事格局。这是他的军事战略目标,也是他的终极目标。象宋武帝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和宋文帝刘义隆封狼居胥的壮志,萧衍不曾有过,当时南北双方综合力量的对比,双方军事实力的比较,这种念头欺人之谈。萧衍执政的前二十余年,就是为了这个目标在奋斗,最终实现了他夺取江淮、凝聚国内人心的宿愿,确保五十年江表无事。 梁朝建立于公元502年,公元六世纪的前二十年,北中国正值千古一帝孝文帝去世,北魏帝国上层社会滋生腐化堕落,皇室内部、皇室与外戚之间发生冲突。社会贫富差距极度拉大,宣武帝元恪和胡太后无力解决内部矛盾,任由矛盾激化,各地起义连续爆发。从陆续投奔到江南的元魏宗室和将领嘴里,萧衍得知北魏帝国存在皇权、后权、外戚、豪强与人民正在激化的,错综复杂的矛盾,认为南朝有机会、有能力夺回江淮地区,公元505年(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秋天,梁军举行了第一次北伐。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面对孝文改制后强大的北魏帝国,进行南北战争,梁朝凭借的是什么呢?是萧衍的一双慧眼,一双具有识人之明的慧眼。韦睿、曹景宗、马仙琕、昌义之、裴邃,一个又一个将星大放光芒,可惜没有一个人能够成为北伐军的统帅。 刘裕之后的历次北伐,南朝北伐军统帅大多由皇族担当,桓温、谢安、谢玄、刘裕等英雄籍以成名、扬威立万的北伐战争不再属于士庶豪杰,战功必须交给皇族,从而杜绝功高震主的现象。萧衍的六弟临川王萧宏便担当了这一角色,江南水陆各路军马陆续集结于洛口(今安徽淮南东北,古洛水入淮河口,淝水战争中刘牢之破前秦大将梁成于此地),目标直指北魏淮南重镇寿阳。 自公元452年,元嘉第三次北伐之后,南朝有五十年未发动过大规模的北伐战争,此次北伐,声势浩大,舟舰云集,器械精新,兵强马壮,军容甚盛,连北方人也大为感叹:百十年来从未见过南朝有如此强大的军队。 烂泥扶不上墙的萧宏葬送了第一次北伐,暴风骤雨之夜,这位千军万马的北伐军总指挥竟认为北魏军队搞突袭,弃大军不顾,仅率数骑向南逃过大江,梁军主力群龙无首,争相溃逃,自相踩踏,弃甲投戈,填满水陆,老弱病兵死者达五万人之多。或许有人说,这回梁军彻底完蛋,非也,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过刘义隆的北伐战争,与梁武帝的北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北伐军总指挥不过是等着授勋领奖的摆设,目的是防备手下将领功劳太大,真正的总指挥是皇帝本人,萧宏败逃对战局有影响,但不是致命的。儒将韦睿、猛将曹景宗、悍将昌义之等将领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击败北魏数十万大军,先后取得合肥、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攻防战的胜利。 此后十年,南北方的大军胶着在江淮战场,在寿阳、钟离一线进行着残酷无情的争夺战。面对北魏守军顽强的抵抗,为打破战争的僵局,萧衍甚至修建了浮山堰,准备水淹江淮重镇寿阳。水火无情,淮水猛涨,浮山堰崩垮,给江淮人民带来无尽灾难。(这些故事,以及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我将在烟雨南朝中与大家详细讨论,这里略作一提。) 二十年转眼即逝,公元524年,北魏帝国的侈糜腐朽终于酿出恶果,六镇兵民高举烽烟席卷北中国,各地义军风起云涌。 不得江淮誓不罢手的梁武帝萧衍再次看到曙光,此时梁朝名将凋零,曹景宗、马仙琕、昌义之、韦睿先后去世,只留下硕果仅存的裴邃,萧衍任命裴邃总督征讨诸军事,由合肥出师北伐,并再三督促其火速进兵。裴邃带病上阵,率三千铁骑直插寿阳,西昌侯蔡渊藻、二皇子豫章王萧综各率本部兵马继进。裴邃夜袭寿阳外城,一日九战,因别部迷失道路,未能按时赶到,丧失攻占寿阳的机会。裴邃绕过寿阳,连下魏城九座,克武阳三关,设伏围歼北魏河间王元琛的五万援兵,元琛龟缩寿阳不敢出战。 元叉党羽徐州刺史元法僧眼见胡太后重新执政,怕受牵连,举彭城投降,北伐前景一片光明,萧衍乘龙舟亲临江防要塞白下城为北伐将士们打气,任命萧综为北伐军总指挥,进驻彭城,总督各路军队。就在北伐处在关键时期,正当梁军欲有所作为的时候,唯一的名将裴邃一病不起,死于军中。萧衍震惊之下,命中护军夏侯亶轮番换乘驿马火速驰往军中代替裴邃督率寿阳军务。夏侯亶虽有才名,远不及韦睿和裴邃,谁能做北伐的先锋呢?谁能扛起南朝北伐大旗呢?萧衍已经务色到了接班人。侍从陈庆之! 萧衍冷藏陈庆之不是一年半载,不到关键时候,他是不会任用寒人的,梁朝的豪门望族、将帅世家实在找不出象韦、裴这样的人才,陈庆之是么? 陈庆之能够流传千古,完全得益于跟对了主子,象他这种人才,梁朝不能说没有,门阀制度将他们扼杀了。陈庆之从小跟着萧衍,学得最出色的一样,就是围棋。魏晋南北朝围棋风行,手谈、坐隐就是东晋名士王坦之和名僧支道林想出来的妙词。前秦百万大军压境,谢安、谢玄叔侄尚在对弈。围棋传入日本,据考证,应在南北朝时期。南朝的一些皇帝都十分喜欢下围棋,如刘裕,刘义隆,刘彧、萧道成,萧赜,陈代的陈霸先和陈叔宝等等,萧衍也不例外,还是纹枰高手,著过《棋品》一书,曾经让公主举办过围棋比赛,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一次全国性围棋比赛。 萧衍好棋,达到痴迷的地步,什么程度呢?“每从夜达旦不辍。”一下一通宵,谁能受得了,无论对手也好,侍从也罢,时间一长,人人倦寐。别说萧衍以前不是皇帝,就是后来做了皇帝,你能不让人家睡觉吗?陈庆之不睡,闻呼即至,一喊就到,数十年如一日,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萧衍对这位小棋童格外赏识。赏识归赏识,终究是个小棋童。不曾想,萧衍一朝龙飞九五,成了梁朝的开国皇帝,不久,不满二十的陈庆之担任主书一职,负责给皇帝掌管书籍,主书是中书省的官,中书省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官员品阶不高,主书官职更低,但,依然是萧衍身边的近臣。 陈庆之精力旺盛,性格坚韧,为人恭谨,做事低调。不张扬并不代表没有进取心,梁朝是士族的天下,庶族平民不能在政治上表现出野心,唯一一条终南捷径就是通过战功得以升迁,获取认可。陈庆之将热情深深地隐藏在心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陈庆之一守就是二十年。梁书用八个字形容他二十年的历程,“散财聚士,常思效用。”薪水、皇帝的赏赐都分给别人了,交朋友,聚集人才,一个主书,交那么多豪杰之士做什么?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建功立业,扬眉吐气,报效国家。 谁懂他呢?他的主子梁武帝萧衍,也是唯一的知已。如果韦睿、裴邃等人健在,恐怕陈庆之一辈子无出头之日,萧衍不会给机会,不会为了他,在士族中间落下一个任人唯亲、亲近小人的口实。南朝将才匮乏把陈庆之推向风口浪尖,然而一个棋童出身的主书,知兵吗?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