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城内的步阐,更是惊慌失措,突围无望,外救瓦解,城内笼罩在死亡的恐惧之中。 其次是羊祜、徐胤两军,本为牵制陆抗,谁知道人家不上你的当,而是毅然决然地全力争夺西陵,攻击杨肇一路,使自己的5万人马用于无用之地,也是自己的“围魏救赵”妙计成了一步拙劣的呆棋,战役的目的已经没有达到,担任主攻方向的部队已经退却,羊祜、徐胤两军再无停留的必要,如果陆抗顺利拿下西陵,回师截断归路,那失败的将不是杨肇一人了,想到这里,羊祜也只好撤退。 三路晋军一一被击退,西陵再也坚持不了多久了。很快的,陆抗就攻克了西陵,诛杀步阐以及同谋的将领官员数十人,全都屠灭三族,也许陆家和步家世代在西陵地区执掌大权,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吧,两家的过节大约也是有的,因此,陆抗把步家是斩草除根,甚至连怀中的步家婴儿也不放过,致使在江南的步骘绝后,只是在晋朝作人质的步玑继承了步家的香火。而对于西陵城中其他数万兵民,都由陆抗请求孙皓准许,赦免了一死。 战后,陆抗回军乐乡驻地,脸上没有一点自负的颜色,依旧跟过去一样对人谦卑虔敬。因为这一大功,孙皓加封陆抗“总督”(都护)官衔。 而与此相反,晋政府则贬羊祜为平南将军,把杨肇贬作平民。司马炎的诏书是这样说的:羊祜你统领8万人马,敌人才不过3万,你羊祜顿兵在江陵城下,致使西陵的敌人有时间构筑了防御工事。你只派遣了杨肇以偏师去进攻西陵这个地势险要的地方,不仅兵少,而且粮食运输困难,致使杨肇失败。你违背了皇帝的命令,没有作为大臣的气节。 羊祜作为统帅,当然应该承担失败的全部责任;而把杨肇免为平民就有点严厉了,虽然战败的是杨肇,但是从他的表现上来看,似乎也看不出哪点罪过,用区区3万人马去进攻3万人驻守的堡垒,本来就是一件很难完成的工作。况且地形复杂,人家是以逸待劳,还是在人家的地盘上作战,什么情况都不熟悉,除此之外,我还推测,因为步阐的投降来的那么突然,荆州部队还在羊祜的政策下,悠悠然过着农夫的生活,突然之间,就要上前线,战斗力可想而知。因此,可以说,杨肇的失败在所难免,本无可指责的地方。但是,谁叫你背后没靠山呢?只能牺牲你了。杨肇被免官以后,从此淡出晋王朝的历史舞台,在家闲居。但是,之所以我们还提他一笔,那是因为,杨肇的女婿是中国历史的著名的美男子——潘安! 杨肇本人也是书法家,和潘安的父亲关系很好,从小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潘安,从此,潘安夫妻伉俪和谐,同时潘安本人对岳父也敬爱有加,成为一代佳话。 步阐之战的另外一个后果是: 本来对吴国含情脉脉的羊祜看到自己的对手,虽然对自己也投桃报李,含情脉脉,但是,打起仗来却毫不含糊,自己的把戏丝毫瞒不过人家的眼睛,你文来,我文往,你武来,我就武去,咱根本沾不了什么便宜。在羊祜看来,只要陆抗不死,很难再提伐吴的事情。四川的王濬是在努力地造船,你造就先造着吧,也许全面伐吴的战役要拖到陆抗死后了吧?见识到陆抗厉害的一面以后,羊祜乖了很多,不再向司马炎提伐吴的事情了。 失败后的羊祜比以往更加主意以和解的姿态对待对面的陆抗了,而陆抗也乐得清净。因此,双方边境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一0二、泰始九年 之所以把泰始九年作为题目,是因为在我看来,这一年对于晋武帝司马炎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之年。 这一年司马炎39岁。 人家说40岁的男人一朵花。“成熟”的司马炎身边虽然有美貌端庄的皇后杨艳,还有些姬妾,不过都是过去的老面孔,出现了审美疲劳。这些年来,自己总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回想起来,几乎年年都出大事。不过好在吉人自有天相,一个个突如其来的事情都逐一化解,只有西北的叛胡还没完全轸灭,政府和叛胡处于拉锯状态,不过,在叔叔司马骏的经营下,西北局势基本上趋于稳定。 司马炎难得地心静下来。不过,饱暖思淫欲这话一点也不假。见样学样,看到江南孙皓的潇洒,司马炎的心里也有点蠢蠢欲动了。 为了树立自己爱才的美名,司马炎在去年把一个闻名山东的才女左棻纳入宫中,拜为修仪,位列小老婆群的12个级别的第9级。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晋朝宫廷小老婆群的编制问题:一级“贵嫔”、二级“夫人”、三级“贵人”,以上称“三夫人”,位比三公。四级“淑妃”、五级“淑媛”、六级“淑仪”、七级“修华”、八级“修容”、九级“修仪”、十级“婕妤”、十一级“容华”、十二级“充华”,以上称“九嫔”,位比九卿。十三级“美人”、十四级“才人”、十五级“中才人”,以上位比千石。 左棻是何等人? 字兰芝,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有人说是我国最早的女诗人。她就是左思的妹妹。左思兄妹的父亲左雍只是殿中侍御史这样的小官。左棻的哥哥左思左思不仅相貌丑陋,而且不爱说话,不好交游,从小学过书法等都没学成,老爸说,你还不如我小时候呢。听了老爸的这番话,左思开始非常用功,曾用一年时间写成了《齐都赋》,名闻山东。左棻从小也很爱读书,是文学爱好者,名气也很大。晋武帝司马炎心里琢磨:才女必是佳人啊,把才女招进宫来,名正言顺。 可是,充满希望的司马炎一见之下,是大失所望。才女左棻竟然和她哥哥左思一样,不仅姿容丑陋,而且体弱多病,叫司马炎的心一下子掉到了冰窟窿里。司马炎的情感仅仅是失望,而被选进宫来对于左棻来说却是绝望,她写了《离思赋》、《答兄感离诗》表达自己骨肉分离的凄苦。在两晋南北朝文学史上,兄妹以文学齐名者,前后有二。晋有左思、左棻,南朝有鲍照、鲍令晖。并且鲍照曾对宋孝武帝说过:“臣妹才自亚于左棻,臣才不及太冲尔。”(钟嵘《诗品》),可见,左棻的文学才能。 虽然左棻文名很大,却难解司马炎心中的万条淫虫。 终于,在做通大老婆杨艳和大臣们思想政治工作以后,司马炎于泰始9年下诏,公开选美。挑选范围是:三公、部长级以下官员们的女儿,胆敢隐藏不参加遴选的,依“不敬”罪论罪诛杀。在挑选工作没有结束前,全国的人都不允许嫁娶。大规模的挑选工作全面展开,开始的时候,司马炎还有点羞羞答答的不好意思,让后宫之主皇后杨艳主持挑选,哪个女人不知道男人的心思?又有哪个女人不吃醋?这杨艳也是一样,生怕皇帝移情别恋了,所以,只遴选那些个身材修长、肌肤雪白的;对于容貌美丽的,全都舍弃不选。挑选工作进行了几天,司马炎不放心,也来凑热闹,一看之下,有个卞姓的美女,就偷偷对老婆说留下来,可是杨艳说:“卞家三代都当皇后(曹操、曹髦、曹奂的老婆都姓卞),不可以委屈她当小老婆。”司马炎一听大怒,知道是皇后故意作梗。自己开始亲自挑选,对所有满意的美女,都用黑纱在玉臂上打一个结。把挑选的小老婆们,按照出身和美丽程度,进行安排:部长级官员的女儿,分别在“三夫人”“九嫔”,即1级到12级之间安排。而将军、指挥官的女儿,只能在12级别以下安排。 这次大选给司马炎选来了另外两个在史书上有名字的小老婆:一个是胡贵嫔,一个是诸葛夫人。 胡芳是胡奋的女儿,被选中以后,胡芳失声痛哭,走下殿来,旁边的人警告她说:别让皇帝听见了。胡芳说:连死我都不怕,还怕皇帝听见?这个性格直爽、言语直率的女人立即得到司马炎的垂青,被封为贵嫔(一等小老婆),从此,司马炎几乎是天天留宿在胡芳的住所;另外一个是诸葛冲的女儿诸葛婉,也就是在伐蜀之战中,被钟会剥夺军权的中路军统帅诸葛绪的孙女,被司马炎封为夫人(二等小老婆)。 虽然左棻不得司马炎的宠爱,但是,毕竟人家来的早,司马炎在把胡芳封为一等小老婆的同时,也把左棻从九等小老婆晋封为一等小老婆,显示自己不仅仅是好色,多多少少也是爱惜人才的。不过由于宫内住房紧张,只有象胡芳这样得到皇帝宠爱的小老婆才有资格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所以,虽然左棻名义上是一等的,但是,居住条件却无法和人家相比,只能身居陋室。(左棻自称“薄室”) 司马炎是志得意满了。可是,皇后杨艳却心乱如麻。如今,老公一下子弄来那么多小老婆,不仅如此,还宠爱起胡芳,这叫杨艳坐立不安,左思右想,和自己的亲戚朋友商量的结果,那就是要让皇帝正式下诏,明确自己的位置决不能动摇,小老婆再好,也不能后来居上,占了皇后的位置。 什么事情都会上瘾,司马炎选小老婆也逐渐上了瘾,也许是第一次选择没有经验,或者是司马炎还有点羞羞答答,被挑选出来的美女不多,大量美女在皇后开始挑选的时候没有被选入,真是可惜;也许是因为,第一次选进了那么多女人,宫中使唤的宫女出现了极度短缺现象,所以,到泰始10年的时候,司马炎还想再选一次。这时候,杨艳不得不说话了,她也知道皇帝决定的事情,谁也无法改变,那就由着你选去吧,但是,你得答应我的条件,你选来的再好,也只能一辈子是小老婆,不能越位成皇后。 司马炎心急火燎,终于答应了杨艳的要求,在泰始10年1月25日,下诏天下,说:“近代以来,宫廷常有擢升宠爱的姬妾当皇后的事,使尊卑的等级,发生混乱。从今以后,不准把小老婆擢升正妻。”总算安慰了一下皇后。 接着,到3月份,司马炎开始征集5000名普通民家以及低级文武官员的女儿,再次进行挑选,当时送女儿的母亲和自己女儿们难舍难分,在皇宫中抱头大哭,哭声一直传到了皇宫之外。 杨艳受不了老公一下子给自己树立了那么多竞争对手,整天见不到过去朝夕相处的老公,杨艳郁郁寡欢,尤其可气的是那个胡芳,简直就是个狐媚子,把司马炎弄得神魂颠倒的。 很快的杨艳就病倒了,泰始10年7月,杨艳就去世了,在去世前,杨艳还是担心司马炎会忘记自己亲口说过的不立小老婆做皇后的话,生怕自己死后,司马炎会册立胡芳为皇后,从而危机儿子司马衷的太子之位,她知道再说道理也没啥用处,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头枕着在司马炎的大腿上,拉着司马炎说:我叔父杨骏的女儿杨芷不仅有德,而且长得也美貌绝世,希望你把她选为皇后。司马炎哭着点头答应了。 等埋葬了杨艳,司马炎把杨芷选入宫中,一看之下,这个杨芷果然美貌非常,而且温柔贤淑,司马炎十分宠爱,想想杨艳的遗言,看看娇媚的杨芷,再对比一下行为超酷的胡芳,尤其是有一次司马炎在和胡芳下棋的时候,司马炎要耍赖悔棋,胡芳不干,掰着司马炎的指头抠那个棋子,把司马炎的手指都弄伤了,当时,司马炎有点不快,嘲讽着说道:说你是个武夫家的,还真不假啊!胡芳立即反唇相讥,说:(司马懿)平定辽东,(司马昭)平定蜀国,谁不是武夫的孩子?(根据字面,还有另外一种翻译:(我爷爷胡遵随司马懿)平定辽东,(叔叔胡烈)平定蜀国,(到处有我家的战功),我不是将军的后代又是什么!)说得司马炎无语。 思前想后,司马炎终于在咸宁二年(杨艳死后2年,276年)决定册立杨芷为皇后。为了使杨芷能在后宫立下脚跟,司马炎还把她的老爸从一个镇军将军的普通位置一下子破格提拔为车骑将军,位列上公,并且被封为临晋侯。 对于司马炎的这样安排,当时就有人发表不同意见: 一种是说,古代封侯都是为了做王室的屏障,用皇后的老爸封侯,并且一封就起了个临晋的名号——凌驾晋国?不吉祥。这是从迷信角度说的一种说法; 第二种是国务院执行官(尚书)褚契(该字打不出,暂用此字代替,音lüè)、郭奕的说法,他们上书说:“杨骏器宇太小,目光如豆,不可以托付给他国家重任。”。这是从用人角度的研判,说这种说法的郭奕,字大业,也是名气很大的人,很小的时候就被山涛认为胸怀宏大,后来郭奕见到羊祜,十分叹赏,说:羊叔子为什么要遇到我郭大业呢?过了几天,再见到羊祜,又说:人家羊叔子可是比咱强多了去了啊。 第三种是杨芷的二叔杨珧(音yáo)的说法,他对司马炎说:“自从古代起,一家出了两位皇后的,没有一个能保全她的家族。请求把我这份奏章藏到皇家祭庙,有一天真的发生我所恐惧的事情,凭此免除灾祸。”,这是从个人和家族利益方面,表示的不同意见。 第四种是来自竞争对手方面的意见。平南将军胡奋,也就是胡芳的老爸看到本来是平起平坐的杨骏志得意满、得意洋洋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酸溜溜地警告杨骏说:“你自从有了女儿当后台,就忽然变了嘴脸,是不是?观察历代史迹,凡是跟皇帝结亲,没有不满门屠灭的,只看来得早还是来得晚。看你这个样子,不过是加速你家灾祸的来临罢了。”杨骏回嘴说:“你的女儿还不是也在皇宫?”胡奋说:“我的女儿只不过给你的女儿当婢女而已,给家人好处坏处都带不来。”杨骏气得不行,但是也拿胡奋没办法。 虽然司马炎大选后宫,似乎让人看到一点荒淫昏君的苗头,但是,此时的司马炎并没有完全沉溺于温柔乡中,他还时不时地每年亲自开庭审理罪犯,梳理民间的冤情,对于经过他审理的案件,往往都是宽大处理,原谅罪犯的过错,该放的都释放回家了。 最上层亲自俯下身去办具体的案件,这一点,可谓先进。 一0三、江东陆氏 就在司马炎兴致勃勃地大选美女的时候,公元274年秋天,也就是在陆抗平定步阐之乱后的不到两年的时间,吴国的大司马、荆州牧陆抗病故了。 至今,我们还对陆抗2年前在平定步阐之战中,从容淡定、指挥若定的大将风范记忆犹新,陆抗先打破晋军分进合击之势,用次要兵力牵制羊祜主力,用主力部队围城打援,断敌一指,击败晋军,攻克西陵。可以说,真是有乃父之风。 由于我们的重点在司马氏一家的身上,所以,对于吴蜀的政坛和杰出人物介绍甚少,不过,今天,我想趁着北方司马炎在后宫优哉游哉的时候,说说江东的陆氏家族。 江东陆氏家族也是大族,居住在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陆抗之父陆逊,原名陆议,字伯言,官至东吴上大将军、右都护、丞相。很早的时候,孙权就把亡兄孙策之女嫁给陆逊。陆逊最经典的战役是江陵之战和夷陵之战,前者,陆逊与吕蒙等合力禽斩关羽;后者则采取诱敌深入、示弱于敌的策略,火烧联营,大破刘备。在东吴占领荆州以后,陆逊建议孙权尽释前嫌,挖掘使用荆州的知识分子,安定人心。到228年,陆逊又在夹石之战中大破曹休,致使曹休愤恨而死,陆逊则被孙权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回师西陵,并辅佐太子孙登。 陆逊对事情总有先见之明。230年孙权要出兵夷州料民的时候,陆逊就指出得不偿失,进行劝阻;233年,当公孙渊背信弃义,杀了孙权的使节致使孙权盛怒之下要远击公孙渊的时候,陆逊又一次恳切劝阻,避免了一次注定难以取胜的远征。 但是,到了孙权的晚年,猜忌心日益严重,设置了中书校事这一特务机构,监察百官。连陆逊也不敢大胆直言,以至于只能在小范围内窃窃私议,“言至流涕”(《三国志陆逊传》),为什么会这样呢?虽然陆逊是孙策的女婿,但是,在孙权当权以后,对于奠定了东吴基业的哥哥孙策并不厚道,孙策的儿子到死也只是被孙权封为侯,而孙权的儿子们都被封王,对此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对孙权提出了批评,而陆逊作为孙策的女婿,虽然孙权知道其为人,但是,对陆逊也并非真的放心。尤其是到后来,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的储位之争,使得吴国朝臣截然分为对立的两派。据《三国志吴书孙和传》记载:“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可见双方对立程度十分严重。而令孙权担心的是,将来的小皇帝驾驭不了陆逊等江东大族。陆逊是继顾雍做丞相的,而陆顾两家不仅都是江东大族,而且两家又有姻亲关系,顾雍的孙子顾谭(陆逊的外甥)等人又都是太子孙和一党,也更使孙权对陆逊心存疑忌。在处理了顾谭等人以后,孙权还多次派遣中使责骂陆逊,致使陆逊悲愤而亡。终年62岁。 陆凯,字敬风,是陆逊族子,也是能文能武,正直无私。到孙皓的时候,被任命为丞相。孙皓一身怪癖,其一是不喜欢被人看,陆凯说,群臣没有不认识的道理,一旦君主有什么突然不测,臣下没法办。孙皓只好听任陆凯看他脸。当孙皓迁都武昌的时候,陆凯表示了反对意见;对孙皓的大兴土木,陆凯也是切谏不已,但是均不被孙皓采纳。等到陆凯临死的时候,对孙皓说:“何定不可任用,宜授外任,不宜委以国事。奚熙小吏,建起浦里田,欲复严密故迹,亦不可听。姚信、楼玄、贺卲、张悌、郭逴、薛莹、滕脩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幹,国家之良辅,原陛下重留神思,访以时务,各尽其忠,拾遗万一。”(《三国志陆凯传》)然而,这些被陆凯临死推荐给孙皓的大臣,后来都相继被孙皓杀死了。 再有我们说的陆逊之子陆抗。陆抗是陆逊的二儿子,陆抗20岁的时候,爸爸陆逊死去,陆抗在安葬了父亲以后,回到建业面见孙权谢恩,孙权派中使拿出过去杨竺告发陆逊的书信责问陆抗,陆抗一一解释清楚,才消除了孙权的猜疑。6年以后,当陆抗生病回建业的时候,孙权见到陆抗,流着眼泪请求陆抗原谅自己对其父的不公正。等到孙皓继位以后,他和自己的族兄弟陆凯一样,多次上书指出孙皓的过失,反对任用何定,即使在病重的时候,陆抗还抱病上书孙皓,说:西陵、建平,位置十分重要,并且两面接敌,还处于下游。并且说自己的父亲陆逊也曾经说过,西陵就是吴国的西门,虽然说易守,也易失。如果失守,不但损失一郡,整个荆州就要失去了。如果西陵发生战争,必须要起全部的兵力去争夺。 当时,孙皓把自己的小孩子和弟弟一共11个都封为王,每一个都配备3000兵马,一共就有33000人。——估计孙皓也是学习司马炎的。 这对于吴国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陆抗说,自己统辖的地域将近千里,四面都有敌人,而只有几万人马,一旦出现危机,根本无力分兵援救,过去自己曾经请求增加3万精兵,但是没有被允许,现在再次请求能够使自己的军队人数达到8万。并且,陆抗还拳拳叮嘱孙皓,在自己死以后,要密切关注西方。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 但是,孙皓一点都不把陆抗的临终之言放在心上。 陆抗死后,孙皓采取了与汉武帝对诸侯王推恩令一样的办法,把陆抗所统领的部队一分为五,让陆抗的5个儿子陆晏、陆景、陆玄、陆机、陆云分别统领。陆晏为裨将军、夷道监;陆景的老婆是孙皓的亲妹妹,拜偏将军、中夏督,在王濬灭吴之战中先后被乱军所杀。陆玄无传。陆机、陆云,号称“二陆”,均为著名文学家,后入晋,我们以后再说。 陆抗死后,吴国再无良将。 一0四、愈加暴虐 而在孙皓看来,吴国有无良将似乎没太大关系。 因为,他坚信一切都有天命。既然自己有天命所在,他自信天下终究会是他的。 在陆抗死后直到吴国灭亡的几年里,孙皓在也听不到有人在耳边恬噪,他更可以为所欲为了。就在陆抗病死前,吴国会稽地区有人散布流言说:章安侯孙奋将要成为天子。孙奋是孙权的小儿子,是孙皓的叔叔。孙奋母亲仲姬的坟墓在豫章,当地官员张俊也是见风使舵之人,为了提前巴结未来的皇帝,亲自去给孙奋母亲扫墓。这是最犯皇帝忌讳的事情,孙皓知道以后,大怒,车裂了张俊,诛杀三族,并把叔叔孙奋和他的五个儿子全部处死。 陆抗死后,中书令贺邵因为中风,说不了话,请病假休息。孙皓不知道发什么疯,怀疑贺邵请假有假,装病不上班,就把他弄到酒窖里,打得皮开肉绽,还是说不出一句话。要说你该相信了吧,可是,孙皓反而更加恼怒——我要让你说话,你不说,天下竟然有我孙皓达不到的事情?——命令把贺邵头用锯锯下来。 收拾了贺邵,孙皓突然想起了陆凯临终推荐的楼玄。有人说看见贺邵和楼玄曾经在一起,在耳朵边说悄悄话,说完了,两个人还哈哈大笑。孙皓最见不得人有什么事情瞒着自己,把楼玄父子发配充军,最后将二人逼死。 会稽郡(浙江绍兴)郡长车浚公正清廉,政绩优良,正好遇到大旱,田野枯焦,人民无粮,饥饿悲苦,车浚请求赈济拯救,孙皓认为他收买民心,派人斩首。尚书熊睦稍微说几句规劝的话,孙皓用刀柄把他捣死,熊睦满身都是捣出的伤口,没有一片完整肌肉。 孙皓嫉妒学问、风采比自己强的人。继任中书令的张尚,思路清晰,口齿伶俐,机敏国人,和孙皓谈话的时候,人家说的道理总是出乎孙皓的意料,孙皓渐渐恼恨。有一次,孙皓故意问张尚:你说我的酒量咋样?张尚巴结道:陛下,你可是百觚之量呀!是把孙皓比做孔圣人——因为,公认的从古到今最有酒量的人就是孔夫子,据说,孔夫子能喝百觚的酒,折合现在大约有200斤,而且从来没醉过,孔融曾在他的名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上说:尧不千种,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司马昭的岳父王肃编的《孔丛子》,也说道,尧舜千种,孔子百觚。——孙皓本来问这话就是找茬,一听张尚这样说,立即又是大怒,说:你明明知道孔子没有称王,还敢把我比做孔子!就把张尚杀了。 君主们总是害怕别人不忠于自己,尤其是昏庸之主,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偶尔也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根本不足以服众,所以,更需要特务机关。在诛杀了何定以后,孙皓又迎来了第二位奸佞小人——张俶,在张俶的大力推动下,吴国的全民大兴告密、诬陷之风,弄得朝政乌烟瘴气。孙皓每诛杀一名大臣,总会有与之牵连的大批吴国贵族、将领纷纷逃往晋国。 但是,孙皓还沉浸在“庚子年青盖入洛阳”的迷梦中。而为了配合孙皓的迷梦,吴国到处总是出现祥瑞——谁都晓得是怎么回事。 一会儿,有人对孙皓说临平湖过去堵塞了,现在又和外面的河水连起来了,过去有人说: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孙皓猛的一喜。 一会儿,有人献上刻有皇帝两个字的石头,说是在湖边发现的,孙皓马上改元“天玺”,说是上天给他的玉玺。 一会儿,历阳山上发现并列着七个一模一样的山洞,山洞石壁全是赤黄色,民间把它称为“石印”,传言说:“石印开,天下太平。”县长奏报孙皓说:“石印确已突破尘封。”孙皓兴高采烈,把山神封王。大赦。又改年号为天纪。 真是善于自欺欺人啊,不过,关于庚子岁入洛阳的传言却是真实的——只是在庚子年(280年),吴国被灭,孙皓顶着青盖进入了洛阳,不是战胜者,而是战败者进去的;心情也不再是兴高采烈,而是忐忑不安。 一0五、卫瓘平北 我们知道,司马炎在位一共就3个年号。 一个是泰始,共用了10年;一个是咸宁,用了5年;最后是太康,也用了10年,因此,很好记忆。泰始,反过来就是始泰,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咸宁,是平定了天下;而太康呢,天下安康,不过,太安康了,就要物极必反了。历史的进程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大家还记得,司马炎为了应对北方边境局势,在并州匈奴刘猛叛逃以后,曾经任命卫瓘为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为的是稳定北方的鲜卑部族,以免引起连锁反应。 当时的北方主要有两个实力较强的部族,一个是位于北京、山西北部的鲜卑族拓跋部,另一个是位于东北部的乌桓。 乌桓部族在三国时代,因为其处于魏国北部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的北部,因此,被称为三郡乌丸。207年,曹操大破乌丸名王蹋顿,乌丸投降20多万,受到了沉重打击,但是到了晋朝乌桓其他部落又慢慢壮大,时时寇掠北方,但总的来说,乌桓的实力较弱,基本上从属于鲜卑拓跋部。 当时的鲜卑拓跋部是老王力微,后来,拓跋部建立了北魏,尊称力微为始祖神元皇帝。《魏书序纪》记载,力微的爸爸诘汾一次游猎,遇到了一位仙女,生下力微。因此,当时有人说: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仙女之说难以令人信服,大约当时诘汾部落已经衰落,受到西部其他鲜卑部众的侵扰和奴役,诘汾与统治自己部落的贵族女人通奸生下的力微,而不敢说出女方名姓吧。 力微继承衣钵以后,开始了复兴自己部族的事业,到曹魏景元年间,力微已经基本统一了鲜卑拓跋各部,连赤城以东的乌桓都依附他,258年力微迁徙到盛乐,力微鉴于匈奴和乌桓的结局,不敢与中原为敌,开始与魏国通好,261年派遣太子沙漠汗作为人质留在洛阳,双方边贸热火,关系还好。等到晋武帝的时候,沙漠汗已经在中国居住了6年之久,在泰始3年,司马炎让沙漠汗回国探亲一次,不过,也许是习惯了中原的生活,也许是还有需要继续做人质,回去一下,沙漠汗就又回来了,从此,沙漠汗就象是一个候鸟,在北方和中原之间穿梭不停。 但是居住在盛乐的力微逐渐丧失了对部族的控制力,期间,鲜卑和乌桓的部民也时常骚扰北方边境。《晋书卫瓘传》记载力微、乌桓开始逐步侵扰晋朝,尤其在东面,273年拓跋部一次就在广宁(涿鹿)杀掠五千人, 276年鲜卑攻打并州被胡奋击退。 等卫瓘主持北方军政事务以后,曾经秘密上报司马炎,请求还象以往那样把沙漠汗作为人质滞留在洛阳,但是,司马炎不想失信,没有采纳卫瓘的意见。 此时,西北鲜卑与晋朝的战争已经处于白热化状态,晋武帝担心力微统领的庞大的拓跋部与晋朝逐渐紧张的关系加剧,275年底,晋武帝让沙漠汗带着大量财物返回拓跋部,但是,由于胡奋与拓跋部在并州边境作战,使得沙漠汗滞留在并州无法回国。 卫瓘又上书要求朝廷出钱,离间拓跋各个小部落大人们,司马炎同意了。从此,卫瓘不仅对拓跋部内部的各个部落大人行贿,而且还对暂时依附于拓跋部的外部落如乌桓部的大人们行贿,离间他们与力微的关系,这些收到贿赂的大人们对卫瓘是言听计从。 卫瓘知道力微的太子沙漠汗由于长期不在老王的身边,力微的其他儿子们也都觊觎太子之位,身边都有支持自己的部落大人。而此时的老王年龄也达到了百岁,统御各部的能力逐渐下降,于是卫瓘想到了一个促使力微内乱的计策,他改变了原来主张滞留沙漠汗的主意,而是借着力微年事已高,建议司马炎放回沙漠汗,表面上是体现宽大仁慈,其实,卫瓘已经安排了各部大人对沙漠汗谗毁的连环之计。 听说儿子沙漠汗经皇帝司马炎批准回来看望老父,已经100多岁的老王力微十分高兴,他派遣各部大人到边境附近的阴馆(今山西代县西北,又名下馆城,汉初为楼烦乡)迎接。酒喝到大家都已经是醉醺醺的时候,沙漠汗也是为了显摆,从腰里摸出一个弹弓,望着树上的飞鸟,对大家说,我给你们打下来。一弹弓下去,把鸟就给打下来了。 当时,鲜卑部族并没有见过弹弓之类的玩意,在座的各部大人一看之下,不啻于今天我们观看刘谦魔术,各个目瞪口呆,以为沙漠汗身怀异术,私下里相互商量:这沙漠汗穿着华丽,和晋人一模一样,并且还学会了晋人的异术,老王年事已高,死亡在即,如果沙漠汗继位为王的话,肯定要改变风俗习惯,我们这些老骨头们肯定不会得志,倒不如援立在家的王子们作王。 大家意见空前的一致,于是,离开沙漠汗,一并飞马驰还。老王力微见到大家回来,独独不见儿子,就问:我儿子在南边多年,情况怎么样啊? 大家一致说:太子现在在晋朝学的才艺非常,引空弓,不用箭,就能够射下飞鸟,好像是得了晋国的怪异法术,是个乱国害民的人,还是建议您明察。 老王大概是老糊涂了,就随口说道:你们看,如果你们感觉以后不能侍奉他,那就杀掉他算了。 这一群部落大人们得到力微的口信,又飞马来到塞下,三下五除二,不由沙漠汗分说,就把沙漠汗给杀了。 名义上臣属晋朝的拓跋部,竟在晋朝国内把晋武帝扶植的沙漠汗害死无疑等同于对晋朝的宣战。277年初沙漠汗被害不久,晋武帝就正式下诏令征北大将军卫瓘攻打拓跋部,这时,力微的病也加重了。而被卫瓘招降的乌桓王库贤当时在拓跋部当差,看到力微病重,就明目张胆地在院子里磨大刀斧头,别人问是咋回事?库贤说:老王对各部大人杀了沙漠汗十分恼怒,也要把各部大人们的长子杀掉泄愤。 这话很快传遍各部,吓得人们纷纷逃离盛乐,拓跋部瓦解,陷于混乱,很快地,力微也死去了,终年104岁。 晋朝军队和官员随即进驻拓跋部,卫操等晋朝官员长期留驻该部。 从此,北部边境趋于稳定,乌桓投降了晋朝,拓跋部众分散,各部不再有统一的领导。 当时留在晋朝的沙漠汗3个儿子猗迤、猗卢和弗。最大的猗迤也只有12岁,他们均在晋朝培养长大,完全汉化。对于汉化的沙漠汗的这3个儿子,鲜卑部众并非真的顺从,为平衡关系,也为了进一步分化瓦解,随后,晋朝把拓跋部分成三部分: 一是,由力微在草原的儿子禄官,统领一部居住在东边,具体位置在上谷(现怀来县大古城村北约1000米处)以北,濡源以西,东面是鲜卑的宇文部。 二是,由沙漠汗的大儿子猗迤统领一部,居住于代县的参合坡。(内蒙凉城附近) 三是,由沙漠汗的二儿子猗卢统领一部,居住于盛乐故城。(内蒙和林格尔) 同时,根据《魏书》等资料,看出晋王朝在分立拓跋三部以后,在部落里还设立了辅相制度(政治委员),部落将领很多也是晋人,这些人不仅是晋朝的官员,而且也是北方拓跋部的官员。从地图上不难看出,猗迤和猗卢的所统辖的地区相邻很近,其政权几乎就象是晋朝建立的两个地方政权。 卫瓘成功地平定了北方局势,在咸宁初年,被司马炎召回拜为尚书令,总理军国大事,并加侍中。 一0六、疑忌齐王 咸宁元年(275年)发生的一件事,使司马炎在第二年把宠臣贾充从司空、侍中、尚书令,并兼领兵的位置上拿下,先是剥夺了贾充的领兵权,然后,升为太尉、行太子太保、录尚书事,而把立有大功的卫瓘召回洛阳担任尚书令。 275年,洛阳发生了范围很大的传染病,光死亡的人数就达到万人,可见疫病是多么厉害。 只有疾病和死亡是公平的。大约是没有遵循健身专家嘱咐的“冬天宜藏”的告诫,由于需要临幸的女人过多而纵欲过度,贵为皇帝的司马炎也不幸得了疫病,并且,看起来几乎没得治了。朝野上下都在心里盘算着假如司马炎病死,后事该如何处理的事。面对如今纷繁复杂的局势,恐怕那个年仅16岁的呆傻太子司马衷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应付得了的。众人都对帝国的政局忧心忡忡。 夏侯渊的第七个儿子夏侯和,曾经在钟会叛乱的时候和羊琇一起坚决抵制过钟会,如今是河南尹,他意味深长地对贾充说:“你的二个女婿,一个太子司马衷,一个齐王司马攸,如果论起亲疏来,那是一样的。要立新君,还是立有德的人。”贾充听到以后,默不作声。 夏侯和也许就是齐王派来试探贾充的棋子。 齐王为了能继位,也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了。此前他做的很好,在朝臣中的威信很高。比如,按照规定,诸王的官吏工资都是由中央发放,司马攸却上书表示王国的租税足够给王国官吏发工资了,在司马炎看来,如果工资都是你发,那官吏听你的还是听我的?因此,司马攸上书十几次,司马炎硬是没有同意。虽然当时司马攸住在洛阳,但是,自己王国里文武官属包括普通士兵都能够得到司马攸分给的粮食,遇到疾病死亡,司马攸都要赏赐帮助。王国遇到水旱灾害的时候,司马攸就拿出粮食发放给灾民,遇到丰年才让农民偿还,并且还只让人偿还80%。此外,对于军国大事,司马攸也是十分关注,每次议论都很得体,深得朝臣之心。但是,只是看不上荀勖的为人,十分讨厌荀勖。 夏侯和的话除了贾充,别人是不会泄露出来,而最终这话传入司马炎耳朵的人就是贾充的同党荀勖和冯紞。 荀勖也知道齐王对自己不感冒,等司马炎病体康复以后,荀勖似乎很平淡地对司马炎说:“陛下,你千秋万岁以后,恐怕太子不能继位啊!” 司马炎一惊,问:“为什么?” 荀勖说:“现在百官都倾心于齐王,太子怎么能够顺利继位呢?陛下你如果不相信,您试着让齐王离开京师,回到齐国,肯定百官都会谏阻。” 荀勖又让冯紞言对司马炎说:“陛下前段有病如果不好的话,太子肯定就被废了。齐王为百姓所归,公卿所仰,就是自己想高让,能成吗!还是应该迁回王国,以安社稷。” 司马炎听到了夏侯和对贾充说的话,就把夏侯和的实权剥夺,让他任光禄勋。 同时,又把贾充的兵权去掉,但是一切待遇照旧,并且,很快的,在平吴之战中,还任命贾充为总指挥,这就更耐人寻味了——也许对贾充的惩罚只是在掩人耳目罢了。 至于对于齐王,司马炎深知齐王为大众所爱戴,如果要让齐王离开首都,还需要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理由很快就来了。277年,司马炎的新婚老婆杨芷的二叔杨珧就上书提出建议了。这个杨珧可不简单,在侄女刚被立为皇后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哥哥杨骏骄傲的样子,深为恐惧,他对司马炎提出以后如果皇后家出事了,别牵连到我杨珧家,司马炎同意了,并写成文书藏在石室。——你因此有宠,想就此避祸,能行吗? 此时的皇后家和太子妃贾家的关系还处于亲密期。杨芷是新嫁的婆婆,贾南风是过去的儿媳妇,杨芷也想搞好关系为自己的将来打算,贾南风呢?太子之位时刻在风雨飘摇之中,哪敢有半点不规矩? 虽然太子司马衷蠢笨,但是司马衷继位的话,杨芷既是小皇帝的姨妈,又是小皇帝的继母,是名正言顺的太后。而假如齐王继位呢?杨芷是人家嫂子,最多弄个什么宫皇后而已。这点杨家的人看得很清楚。 于是,杨珧等人上书司马炎等建议:“古代各封国国君,主要的目的在于散布全国,捍卫中央。而今所有亲王、公爵,都集中京师,已失去捍卫的原意。而且非皇族的将领们,驻防边疆时,最好加派皇亲国戚作为助理。” 晋武帝司马炎立即同意: 一是根据采邑人口多少,把封国分为三等,大国设三军,五千人;次国设二军,三千人;小国设一军,一千一百人。(平原国、汝南国、琅邪国、扶风国、齐国,属“大国”。梁国、赵国、乐安国、燕国、安平国、义阳国,属“次国”。其余属“小国”。) 二是,对于除了当王以外,还身兼帝国军事长官的,就封国改封到军区司令部附近的地区。 于是在当年的8月21日,帝国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王爷改封活动: 扶风王司马亮改封汝南王,当镇南大将军,兼豫州(河南省东部)军区司令长官(都督豫州诸军事,司令部设许昌; 琅邪王司马伦改封赵王,当邺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留守司令官(督邺城守事); 勃海王司马辅改封太原王,当并州(山西省中部)军区司令(监并州诸军事);司马辅,是故安平王司马孚的儿子。 东莞王司马伷驻防徐州,改封琅邪王; 汝阴王司马骏驻防关中,改封扶风王; 又改封太原王司马颙为河间王;司马颙是司马孚的孙儿。 改封汝南王司马柬为南阳王。凡是不兼政府官职的亲王,全部遣送回国;各亲王、各公爵留恋京师繁华,但又不能不走,每人都哭泣流泪,依依而去。 司马炎又封皇子司马玮当始平王、司马允当濮阳王、司马该当新都王、司马遐当清河王。 改封了王爷们,司马炎也没忘记非皇族官员。对于有大功的,都封郡级公爵或郡级侯爵。封贾充当鲁郡公,追封王沈当博陵郡公。改封巨平侯羊祜当南城郡侯,羊祜谦让拒不接受。 虽然赶走了大部分王爷,但是,因为齐王的身份和威望,齐王并没有离开京城。司马炎还得慢慢来。 杨珧的建议让各位王爷有了自己独立的王国,等到以后中央出现危机的时候,在王国中的王爷们就有了对抗中央的实际权力。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杨珧无疑得罪了大部分王爷。 也直接导致了后来中护军羊琇和北军中侯成粲密谋刺杀事件。不过,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一0七、羊祜去世 陆抗的死和孙皓的暴虐,刺激着羊祜的心。 陆抗死后两年,在晋咸宁二年(276年),羊祜就上书司马炎,恳请司马炎伐吴。他说:当时灭蜀的时候,大家都说要接着灭掉吴国,但是从司马昭灭蜀到现在,已经过去13年了。如果不灭掉吴国,将使人民不得不一直服兵役。接着,他阐述了一般情况下,大国肯定会灭掉小国的规律,并把吴国的天然屏障与蜀国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孙皓暴虐,大失人心的情况,指出从四川、荆州、扬州、徐州、青州等地一起出动,吴国就备多力分,如果一个地方被攻破,就上下震荡,即使有智谋的人也无法挽回败局,并且一旦突破长江天堑,晋军弃船登岸,攻城野战,将是用自己的所长攻敌人的所短,肯定很快就能够灭掉吴国。 司马炎对此十分赞同。 但是,贾充、荀勖和冯紞等人坚持认为,目前西北战局处于还如火如荼之中,不应当另外再开战端。只有度支尚书杜预和中书令张华和司马炎的意见一致,赞同羊祜的计划。 不过,说到底,贾充等人还是属于一级重臣,羊祜、杜预、张华尚属于二级重臣,司马炎虽然赞同,但是贾充等人在朝中一呼百应,司马炎也只好把伐吴的事情暂时放一放了。 消息传到荆州,羊祜失望之际,喟然叹息,说道:“天下不如意的事情常常10件就能有7、8件,老天给予的机会不抓住,将要让以后的人为之叹恨吗!” 隔过一年,到了咸宁4年(278年),这一年的1月,羊祜的亲姐姐、弘训太后羊徵徽病死,终年65岁。 姐弟情深,58岁的羊祜也因之哀痛发病,请求入朝。羊祜到洛阳以后,司马炎特准他乘软轿到金銮宝殿,不行叩拜之礼,即行落座。羊祜当面报告进攻吴国的计划,司马炎完全赞同。由于羊祜病重,不能常到金殿面商,司马炎就派最高立法长(中书令)张华到羊祜家请教,羊祜说:“孙皓暴虐已到极点,我们征伐,用不着打,就可以征服。万一孙皓死掉,吴国出现英明的君王,我们纵有百万精锐大军,连看一眼长江都不可能,那可是最大的后患。”张华表示完全同意。羊祜还勉励张华说:“完成我志愿的,那就是你啊!” 对于伐吴的事情,司马炎一直在左右摇摆,下不定决心。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司马炎的性格:耳朵软,没定见。朝中主战派是绝对少数,羊祜远在荆州,书信写的再好,也不如当面讲的好,而司马炎面前絮叨的总是贾充那帮人,不由得司马炎不犹豫。这次羊祜亲自见到司马炎,对伐吴的战略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又一次打动了司马炎。 致使他竟然打算请羊祜带病出征,躺在床上指挥,(卧护诸将)羊祜淡淡地说:“对付吴国,不一定非我亲自前往不可。问题在统一全国之后,陛下恐怕要多多思虑如何治理。功名利禄的事,我没有兴趣。只是盼望:对于这么大一片家业,在托付给人的时候,要谨慎选择。”——这话很隐晦,既可能是说继位的新君,也可能是说选拔的官吏。 到了11月,羊祜病情恶化,在临终之前,羊祜还举荐杜预代替自己做荆州最高指挥官。司马炎立即把杜预任命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来安慰羊祜,也表明了自己坚决伐吴的决心。随即,羊祜就去世了,当天,天气严寒刺骨,司马炎想起羊祜的音容笑貌十分哀伤,鼻子一把泪一把的哭个不停,鼻涕眼泪流到胡须上,都凝结成了冰。羊祜临死的时候命令:不准把“南城郡侯”的印信随棺殉葬。司马炎说:“羊祜几年以来,一直拒绝郡侯封爵,身没亡故,此情仍存,现在仍恢复他原有巨平县侯,彰显他高贵的品德。” 得知羊祜去世的消息,荆州大街小巷,一片痛哭之声,店门自动关闭。对面东吴帝国边防军将士也都为之落泪。如今的襄樊城南的岘山,是羊祜生前喜欢游览的地方,襄阳人在上面建立纪念碑和祭庙,每年节日,按时祭祀,看到纪念碑的群众,都忍不住呜咽流泪,遂称该碑为“堕泪碑”。——这就是我说羊祜是晋初第一名臣的原因,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对比王祥、郑览,更不用说何曾、贾充等人,虽然他们比羊祜的官位高,名气大,但是,有的死去的时候,悄无声息,有的遗臭万年,没有人记得他们,更没有人为他们哭泣。 不过,羊祜也绝对不是完人,羊祜的不足之处大约有两点: 一个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步阐之战,羊祜的确存在失误,这个大家都知道; 第二个,大约是在泰始初年的时候,当时的尚书令是裴秀,羊祜和贾充一样被任命为裴秀的副手。根据《晋书裴秀传》的记载,当时就有人说安远护军郝栩曾经给别人写信称自己和裴秀认识,但愿以后裴秀能对自己有好处。这时就有人说应该免掉裴秀的官;后来,司隶校尉李惪又上书说,骑都尉刘尚为裴秀而占用公家的稻田,司马炎都没追究裴秀。《晋书山涛传》记载:“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说的也是当时还是有人企图弄倒裴秀取而代之的。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由是失权臣意”的权臣究竟是谁呢?根据《晋书裴秀传》的记载,贾充还是裴秀的小儿子裴頠的从母夫,并且从裴秀死后贾充对裴頠的百般呵护上来看,贾充陷害裴秀的可能性不太大。再仔细回味《晋书山涛传》,联系上下文,说到的“及羊祜执政……”等话,也许那个幕后的权臣指的就是羊祜吧。当时的羊祜尚属中年,可能仕进之心还比较强烈?不过从羊祜本传上却说羊祜对于贾充、裴秀等前辈都十分尊敬和谦让……至今难以明白那个权臣究竟是谁?是《晋书》的作者为尊者讳难以说出口?还是本身就没有具体的人呢? 所以说,羊祜的所谓的这第二点瑕疵也是属于存疑的。 不过,在朝堂之上,此类争斗也在所难免,即使有,对于羊祜的一生来说,这也是白璧微瑕,或者说是瑕不掩瑜的啊! 一0八、马隆定西(1) 西北的战事还在持续。 不过,在泰始末年到咸宁初年的时候,局势逐渐朝有利于晋朝的方向发展。 还在泰始10年(274年)的时候,凉州的叛乱胡人进攻金城诸郡,镇西将军汝阴王司马骏发兵征讨,杀了其部落首领乞文泥等人,取得了讨伐西北叛乱的第一个较大的胜利。这一胜利,也使得在第二年,也就是咸宁元年(275年),采取了暂时投降的策略,在这一年的2月,秃发树机能向晋国朝廷送去人质,表示投降。 西北局势暂时平定下来。 不过,这种只是风暴来临之前的平静。 对于司马骏来说,十分清楚秃发树机能的意图,不过是暂时休养生息,司马骏也不想就此穷追猛打,只要你暂时安定,我就先不理睬你,兵锋转向他人。 紧接着,西北捷报频传: 咸宁元年6月,就在秃发树机能表示投降以后的4个月以后,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伐叛乱的鲜卑,又取得了胜利,斩杀了叛乱头领。 咸宁2年5月,镇西大将军汝阴王司马骏讨伐北地胡,又取得了大胜,斩杀其头领吐敦。 同年7月,原在塞外的鲜卑阿罗多等部落,企图接应内地鲜卑叛乱,入边骚扰,被西域戊己校尉马循击败,斩首四千馀级,获得9000馀人,於是这一部落也投降了。 秃发树机能在蛰伏了一段时间以后,很快地又起兵了。 还是在泰始8年(272年)的时候,敦煌的原太守死了,刺史杨欣上表让敦煌令梁澄暂代太守,而当地的郡中功曹宋质不同意,上表要让军中的议郎令狐丰为太守,杨欣大怒,派兵去进攻敦煌,却被宋质的州兵打败。令狐丰也就乐得捡个便宜,趁着胡人叛乱、局面混乱、西北悬远、朝廷难治,自立为太守。到咸宁2年(276年)令狐丰死去,弟弟令狐宏还想继续代替哥哥做太守。这下,杨欣派兵趁着令狐丰死亡,一举攻下敦煌,斩杀了令狐宏,传首洛阳。 鉴于凉州中央主力兵力薄弱,司马炎命令司马骏往凉州送去7000精兵代替当地的守兵,一方面镇抚刚刚平定下来的局势,另一方面,防备胡人的进攻。 就在这7000兵马上路的时候,秃发树机能和另外一个胡人头领侯弹勃企图在路上进行伏击。 司马骏侦知了这一情报,咸宁3年(277年)3月,派遣曾经在诸葛诞叛乱中投降司马昭的文钦之子无敌将文鸯,率领雍州、凉州、秦州等各路兵马,合围秃发树机能等。文鸯不愧为无敌将军,这次讨伐大破秃发树机能,秃发树机能本人带领自己直属的20个部落和侯弹勃等人,自行捆绑着到文鸯的军门前投降,并再次送上人质,另外,安定、北地、金城的叛胡也纷纷投降,共收降20多万人,取得了平叛的关键胜利。 不过,秃发树机能就象是棉花糖,老沾着人。补充了兵丁的凉州刺史杨欣对投降后的叛胡却不知道安抚,致使胡人再叛。 咸宁4年夏天,杨欣出兵讨伐,和秃发树机能的部下若罗拔能等人交战,被若罗拔能击败,被杀。 杨欣战败被杀以后,凉州的守备几乎成为摆设,到咸宁5年,也就是279年的正月,秃发树机能乘虚攻陷了凉州城。 消息传来,司马炎大惊,这个秃发树机能整整折磨了他10年了,他喃喃自语:“谁能为我讨平这个贼呢?” 一 一0九、马隆定西(2) 听到司马炎的叹息,站出了一员武士,他就是六品的宫廷护卫司马督马隆。 马隆是何许人? 如果大家细心的话,还能记起我在记述王凌被杀以后,写到司马懿把王凌和王凌的外甥令狐愚的尸体挖出暴尸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兖州武士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过去的上司令狐愚的尸体收敛,重新埋葬,并为他服丧3年,这一义举令整个兖州的知识分子都感到脸红。 这个义士就是马隆! 泰始中期,晋武帝将要兴兵伐吴,曾经下诏书说:“吴会未平,宜得猛士以济武功,虽旧有荐举之法,未足以尽殊才。其普告州郡,有壮勇秀异才力杰出者,皆以名闻,将简其尤异,擢而用之。苟有其人,勿限所取。”晋武帝的这次诏书,是对九品中正选人制度的改革,因为,作为被世家大族把持的九品中正制度,很难破格选拔出一些非常之人。——虽然只是作为临时抱佛脚的措施,根本没有撼动九品中正制,但是,就是这次偶尔想到的措施,就为司马炎选拔出了这个英雄马隆。 看到司马炎的诏书,兖州人举荐了马隆,理由是他“才堪良将”,不久,便升为六品的司马督。 听到皇帝的叹息,马隆自告奋勇,干脆利落地对司马炎说:“陛下如果能把这事交给我,我负责把他们平定。” 司马炎说:“只要能够平定秃发树机能,为什么不能交给你?只是我还得看看你的具体谋略如何?” 马隆说:“没有别的,就一个要求,那就是由我亲自招募勇士3000人,不管他们的出身是什么,只要是猛士;然后我率领他们西征,不必忧虑那些寇贼不能消灭。” 司马炎想到,那好办,就满口答应了。 于是,司马炎任命马隆当讨虏军事总监(讨虏护军),兼武威郡(甘肃省武威市)郡长。 朝廷大臣都不赞成,提出异议:“现有的军队已经够多,不应该节外生枝,掏出重赏另行再去招兵。马隆不过一个低级军官,信口开河,不能相信。” 这次,司马炎却被马隆的勇气所折服,对于大臣们的异议完全不予理睬。 马隆开始自行招兵,他的招募标准是:力量能拉开一百二十斤巨弓,或能拉开一千零八十斤巨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的,才有资格被录取。在洛阳城中设立标杆考试,从早晨到中午,一共得到3500人,马隆说:“够了。” 选择了猛士,马隆请求亲自到军械库(武库)挑选兵器。军械库管理官(武库令)看到马隆不守规矩,挑三拣四的,就和马隆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原因估计是人家按程序给的武器,你不要,净挑好的。 总监察官(御史中丞)弹劾马隆,怎奈马隆是和皇帝沟通过的。 马隆说:“我们就要战死沙场,可是,军械库管理官发给我们的却是曹魏帝国时代已经锈烂了的兵器,已经不能使用了,这绝不是陛下派我们出征的本意。”司马炎命马隆随意挑选精良的武器,并且拨付给马隆这只远征军三年的辎重,然后部队就动身向西出发了。 11月,晋武威郡长马隆率领这只精锐部队一路向西推进,他们渡过温水(流经武威市东);鲜卑部落酋长秃发树机能等率数万人,固守险要抗拒。马隆依八阵图作扁箱车,上面放置木屋,遇开阔地带则以车结营,插鹿角于车的外围;遇山路狭窄,以木屋置于车上穿行,人在木屋往外射箭,(古代坦克!)晋军即且战且进,挺进了一千余里,晋军箭矢所射之处, 羌兵应弦而倒,杀伤叛胡无数。另外,根据《晋书马隆传》的记载,马隆还在山谷两边放置了大量磁铁,秃发树机能的部队都是铁甲,而马隆的部队都穿着犀甲,胡人都被吸住,而马隆的人却进退自如,敌人大为震惊,以为晋军来的是神兵,从心理上大大地震慑了敌人——不过,此点后人多有疑问,如果真是这样,那需要多少磁铁啊,并且真是这样的话,晋军手中的兵器也无法使用了呀。 自从马隆出发,音讯断绝,晋朝中央深为忧虑,有人说肯定马隆已全军覆没。后来,马隆使节于半夜到达首都洛阳,司马炎高兴得抚掌大笑,估计司马炎兴奋得一夜都没睡好。 第二天,在朝会上,司马炎召集群臣洋洋得意地说:“要是当初听信了你们的建议,凉州早没有了。”接着,他下诏说:马隆以偏师寡众,奋不顾身,冒险能成,把代表皇帝的符节颁给马隆,擢升他当宣威将军(杂号将军四十级,宣威将军属第二级)。 马隆进抵武威郡,鲜卑人被这些猛士折服了。在和他们交战了将近10年的晋军中,没有见到过这样勇敢的将军和士兵,鲜卑开始内部分裂,酋长猝跋韩、且万能率一万余篷帐归降了马隆,至此,马隆的部队前后诛杀敌人有1万多。(3500杀了10000多!) 紧接着,到12月,马隆带领着投降的胡人没骨能跟秃发树机能进行决战,并且当场斩杀了秃发树机能,至此,整整叛乱了10年的西北胡人叛乱被马隆的区区3500人马奇迹般的完全平定。 朝廷上议论要封赏马隆将士,有人抗议说,在出征之前都已经对将士加爵了,不应该再加了。 卫将军杨珧说:原来选拔人的时候加的爵位是为了吸引人参战,现在马隆全军孤军奋战,一支军队独克敌人,使得西方安定,不能因为招募的时候已经封赏了,现在就不封赏。 激动的司马炎听从了杨珧的话。 马隆后来一直作为守将,镇守边关,此外马隆还著有兵书《风后握奇经》传世。不过,在晋朝那个特定的年代,即使如马隆这样立了大功的良将(还有文鸯),由于他们出身寒门,终其一生也不过做一个中级的官员而已。 而头上的那些大官却不少是些傻瓜,呆子! 千载以降,怎不让人为英雄痛惜! 一一0、愚鲁太子 天下人都知道司马衷是个傻子。 司马炎一共先后生下26个男孩。 司马衷其实并非司马炎的长子,司马炎和杨艳的第一个孩子叫司马轨,2岁的时候就夭折了。在太康10年的时候,用楚王司马玮的儿子司马义作为司马轨的后代;司马衷是老二;下面还有一个比司马衷小3岁的司马柬,太康10年的时候(27岁),被封为秦王,食邑8万户,老爸司马炎死后3年,也死了。这是杨艳生的三个孩子。 司马炎第二个皇后杨芷生下司马恢,2岁就夭折了,从此就没再生育。 司马炎的这26个孩子,封王的有13个,长成年的10个。分别是杨艳生的晋惠帝司马衷、司马柬;宁美人生的司马玮、司马乂;赵美人生的司马演;李夫人生的司马允、司马晏;陈美人生的司马暇;成才人生的司马颖;王才人生的晋怀帝司马炽。 刚才说过,司马柬比司马衷小3岁,比较聪明,但是在司马炎死后3年也死了,终年30岁;司马玮、司马乂、司马颖都是八王之乱中的人物,暂时不说;司马演,生下来就是个残废人,也没啥可说; 司马允后来在八王之乱中也参与了——其实加上司马允应该算成九王之乱,如果再算上他亲弟弟司马晏的话,又能称得上十王之乱呢,——司马允的弟弟司马晏从小有风疾,眼睛斜视,才能不及一般的人,是司马炎几个儿子中最笨的——原来以为司马衷都够呆笨的,现在才知道还有比他更呆傻的; 司马暇,长的挺好,但是就是胆小怕事,而且也最好色,弄的身体虚弱得连正常与人交往都困难,整天出不了门。 看看,司马炎生的都是一窝什么啊!不过,这些孩子长相都还可以,就是脑袋瓜子有问题,根据遗传学解释,应该是这些人的妈妈都长的不错,而问题出在了司马炎的智商上了吧!在有限的几个孩子中间,那么集中地出现这么多傻子和半傻不傻的,不是问题是什么? 也许是司马炎疲于奔命,夜夜春宵,造成质量不高…… 也许吧。 司马衷被册封为太子以后,朝廷上下都明白他根本担当不起这个重任,弄得司马炎也是满腹狐疑。等卫瓘被召回朝廷任尚书令以后,老卫瓘一方面可能是为公,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为私——我女儿没竞争上,你贾充的女儿也别想做皇后,——就经常琢磨这件事情,虽然存在心里,可是总也遇不到合适的机会对司马炎说。一次,司马炎叫卫瓘在凌云台陪自己喝酒,喝了一会,卫瓘装着喝醉了,跪在司马炎的坐床前,说:“臣有话想说。”司马炎问:“你要说啥啊,说吧。”卫瓘是欲言又止,欲言又止,憋了好一阵子,就是不说,让司马炎看着都替他着急,终于卫瓘用手抚摸着司马炎的坐床,说:“这个位置可惜了啊!”司马炎偏着脑袋想了一会,才想明白,然后胡乱应答着:“你真的是喝醉了啊。”卫瓘再也不敢多说话了。综合《晋书,惠帝纪,和峤传,卫瓘传,惠贾皇后传,张华传》的记载,卫瓘说这话似乎是在平吴之后,但是,《资治通鉴》却把他放在了平吴之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根据《晋书和峤传》记载,是“吴平……”,而《晋书,惠贾皇后传》记载,“帝常疑太子不惠,且朝臣和峤等多以为言,故欲试之。……”然后才发生了实验太子的事情,而这个事情又与卫瓘醉酒拍床是联系着的。因此,个人认为,卫瓘拍床一事是吴平以后发生的。 可是,问题又来了,下面故事中的荀顗却是泰始10年就去世了的,这与和峤传中把这个故事说成是和峤做了侍中(即吴平)以后才发生的又自相矛盾了。 现在,只有把关于太子之位的异议一并写出来算了,管他是泰始年间,还是咸宁年间,还是太康年间发生的呢?应该说,自从司马衷被立为太子之后,太子之位一直受到挑战,大多数朝臣对此一直有些不同的看法。 大致的经过似乎应该是这样的:卫瓘拍床以后,司马炎认真地想想自己的身后事。当时和峤和长舆已经从中书令转为侍中,和张华、任愷很好,一次,正好和司马炎坐在一起谈天,和峤不显山不露水,从容地说:“皇太子司马衷有那种上古的淳古之风(脑袋不开窍),而现在的世道诡诈多段,我担心弄不好陛下您家的事(指天下事)。”司马炎听后,沉默起来,闭着嘴不说话。过了一段时间,和峤又和荀顗、荀勖一起在司马炎身边陪着说话,司马炎其实是想让大家说太子比以前强多了,好在朝臣们中间造舆论,就对他们三个人说:“太子前段入朝,多多少少有点长进,你们可以一起去找他去,简单地谈谈世事。”三个人一起就去太子那儿去了,这边,司马炎兴冲冲地等大家的回复。等三人回来以后,荀顗、荀勖异口同声地赞扬太子司马衷现在是“明识弘雅,诚如明诏”。的确和您老说的那样,他真的变了,长大了,懂事了,这两个人恨不得说太子不知道是吃了什么神药,一转眼就变成神童了。而和峤看着两个谄媚的人都想吐,他平静地说曰:“太子的状况和过去一模一样!”(圣质如初。)司马炎脸上挂不住了,又不好说什么,一脸的不高兴,起身就去内宫了。 ——你说父母容易吗?尤其是做一个傻儿子的父母容易吗?主要还面对着一个聪明睿智、虎视眈眈觊觎皇位的弟弟!太子司马衷的存废始终是和齐王密切相关的,司马炎能不担心吗? 和峤也知道司马炎不会采纳自己的意见,但是,却还是经常提醒司马炎,自己为司马衷能否担当起重任担忧,每每说到这个问题,司马炎就不吭声,再与和峤在一起的时候,司马炎从来不愿意提以后的事情,只谈天,谈当下,不谈未来。 可是,司马炎却需要证明,需要一个能堵住朝臣嘴巴的证据。 于是,一天,司马炎把近臣招来,并且把太子东宫的所有官员也都找来,说是一起喝酒,其实,是为了防止太子答题作弊。——如果,为防止作弊,何不让司马衷在众人面前做呢?——然后秘密封着比较复杂的事情,让司马衷处理,让大家都坐着等答复。 贾南风自从嫁给太子,时时刻刻生怕有一天太子被废,面临突如其来的考试,而且,把身边的官员都弄走了,这可如何是好呢?贾南风急忙请宫外的人代替作答,答案全都是引经据典,符合古代经典著作的原义。做好了答案,贾南风就要往上送。 此时,又是一个小小的人物的一句话,可以说是改变了晋朝的历史。 一个给使。 什么是给使? 有人翻译为:太监; 有人翻译为:宫中使唤的人;那还不是太监? 柏杨先生翻译为:随从官。 如果按照柏杨先生的翻译,那么,这个随从官肯定不是东宫的,因为,东宫和皇宫一样,是不允许带把的随便出入的。 那就极有可能是把司马炎的试题传来等着不走的那个人!或者主使的随从。 这个人叫张泓。 因为此事影响巨大,所以,历史记载下了这个人的名字,我翻查晋书,只有后来的永宁元年,司马伦派遣过一个征虏将军叫张泓,此外再无下落,难道是因此以后此人得到了重用?还是同名呢? 这个人看了看答案,对贾南风说:“太子不爱读书,这一点陛下深知,而写的答案却如此深刻,用语如此华丽,叫人一看都知道是冒名顶替写的,一定会追究代笔的人是谁?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加重罪责。不如简单明了,有什么就直说什么。”贾南风大喜,对张泓说:“就由你回答,将来富贵了,会和你同享。”张泓遂即撰写草稿,然后再让司马衷——司马衷能识字倒也难为他了——照抄下来。 这些答案送到司马炎手里,司马炎一看,十分高兴,并且首先送给卫瓘过目, 卫瓘大为狼狈,这时大家才知道卫瓘一定说过什么不利于太子的话。后来,贾充派密使告诉女儿贾南风:“卫瓘那个老不死的混蛋,差一点就破了你家!”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 司马炎为什么让司马衷在没有人监考的情况下做题?到街上找人代写,到拿回来,再到重新写,是需要时间的,这能掩人耳目吗? 司马炎本来也有类似的经历,他能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也许,司马炎心知肚明,本来就是一场戏,本来就是在严肃认真地走过场,上演一出让朝臣们看的戏而已。如果能够认定张泓就是司马炎那边的人的话,这种可能性就几乎是肯定的了;即使不能认定,也可以说司马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糊涂。 而现在答案来了,谁又敢说考试的程序有问题呢?你不是故意污蔑太子吗! 找一边去凉快去! 司马炎用这种方式终于把司马衷的太子之位稳定了下来。 一一一、郭马之乱 晋国已经磨刀霍霍,做好了灭吴的一切准备工作。 杜预被任命为荆州都督诸军事以后,立即出京,马不停蹄来到襄阳。杜预本人手无缚鸡之力,射箭射不到靶子,骑马也骑不好,还得了个大脖子病,在外人看来,完全是无用丑陋的书生一个,可是刚刚上任的杜预,还没这么熟悉情况,就简拔精锐部队,部署了一场对西陵的奇袭战。陆抗死后,孙皓任命的西陵督是吴国名将张政,虽然是名将镇守,但是孙皓并没按照陆抗临死前的劝说,增加西陵的部队,杜预的精锐部队在偷袭西陵之战中大败张政。张政没有想到杜预屁股还没暖热,就给自己来了个下马威,感到很没面子,不敢向孙皓如实上报败绩。杜预很快知道了这个情况,为了进一步离间吴国君臣关系,就直接给孙皓写信,把俘虏直接送到了建业。 这下,孙皓多爱面子的一个人,把人丢到自己的家门口了,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立即把张政召回,让驻守武昌的留宪代替西陵督。杜预略施小计就达到了战前让敌人换将的目的。 就在吴国北方战云密布,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晋国打击的情况下,自己的岭南后院又起火了。 岭南,包括了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和越南北部的一些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对于吴国十分重要,孙皓刚刚上台,就倾全力从晋国手里拿回了交州,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任命陶璜为交州牧,巩固了自己的大后方。 279年,吴国的合浦太守修允(修则之子,就是那个活割了晋将毛炅的那个)被任命为了桂林太守,在从合浦往桂林(柳州)去的路上,修允生病了,就住在了广州,修允让手下的部将郭马等人带领500士兵先去桂林安抚民众,剿灭盗贼。结果,修允却在广州去世了。按照规定,郭马等人应当和手下的部队重新分配给其他将领。督将郭马、何典、王族等人,几代都在修家的军中,不愿意分离,加上岭南山高皇帝远的,几个人就想叛乱。 正好孙皓(本年38岁)在调查岭南地区搞人口普查,也是为了应对晋国可能的军事进攻,拉壮丁。于是,郭马等人就趁着人心动荡,集合手下的士兵,杀了广州督虞授,接着杀了南海太守刘略,赶跑了广州刺史徐旗,占领了广州,郭马自称交广军区司令长官(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任命殷兴为广州刺史,吴述为南海太守,并让何典进攻苍梧郡,王族进攻始兴郡(广东省韶关市)。 根据《汉晋春秋》的记载,在此之前,吴国就有谣传,说:吴之败,兵起南裔。亡吴者公孙也。孙皓把从士兵到文武官员中姓公孙的全部流放到现在的广州。岭南郭马叛乱的消息传来,孙皓大惊失色,不由得说了一句:“是老天要让我亡国啊!”刚刚经历了西陵失败的孙皓,面临江北晋军大兵云集,深知此时后院失火意味着什么。 为了应对晋国即将到来的进攻,孙皓首先要做的是安定人心,而要安定人心必须从大臣开始,8月,他擢升总参谋长(军师)张悌当丞相,牛渚(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矶)都督何植当司徒,首都警备司令(执金吾)滕修当司空。其次,是要迅速扑灭南方的叛乱,他做了以下部署: 一是重新任命滕修当广州牧,率军10000,从东路讨伐。 二是派徐陵(江苏省镇江市)防卫督陶濬率军7000,从西道南下。 三是命令交州(越南北部)全权州长陶璜汇合合浦、郁林等郡的兵力,共同进击郭马。 就在孙皓乱作一团的时候,江北的晋军却迟迟没有动静,难道说司马炎这回真的还是虎头蛇尾,虚张声势吗? 一一二、灭吴之役(1) 说到灭吴,不能不说一个人,那就是王濬。 前面我们只是简单提到过他,他字士治,容貌俊美,年轻的时候,估计是帅哥,所以难免沾花惹草的,名声不太好,并且喜欢奢侈,好高骛远。自己盖新房的时候,交代施工队把门前弄一个宽几十步的广场,能容纳手持长戟大旗的士兵站队列,大家看平时口碑也不咋地的王濬竟然口出狂言,都哈哈大笑,王濬脸也不红,回一句古人的话,说:陈胜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啊。后来,在羊祜的推荐下当了巴郡太守,当时,因为巴郡紧邻吴国的建平郡,属于晋国的边境地区,当地的人们因为害怕被抓壮丁,以至于生下男孩子都不要了,只养女孩子,王濬了解了这个情况以后,采取了鼓励措施,对于生养孩子的人给予奖励,只要有生孩子的家庭不管生男生女,都让给产假,减少赋税,巴郡人民都对王濬感恩戴德。后来因果断平定了益州士兵的叛乱,而被提拔为益州刺史。 从272年开始,王濬就征集益州兵民进行造船工作,王濬所造的大船,长120步,可装载2000人,上面建有类似城楼的装置,四面开门,船上可以骑马。直到咸宁5年的279年,王濬已经造了7年的大船。他上书司马炎说:我密切的注视着吴国的动向,对比各种情报,分析了孙皓确实是荒淫无道,凶残无比,上下离心,尤其是与我相邻的荆州地区的人们都对孙皓的倒行逆施感到不满,因此,应该趁此机会进行灭吴战役。假如孙皓死去,一旦吴国选出贤明的君主,选拔出精兵强将与我对垒,那吴国就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了。接着王濬又恳切地说:我在四川造船造了7年,造出来的大船,因为在水中泡了七年,每天都有朽败的船只,并且,我今年也已经70多岁了,这三个条件一旦失去,灭吴就真的很难。——老家伙依然还是那么自信!——希望陛下不要失去了上天给予的机会! 这时候,杜预也部署完毕,也上书司马炎请求对吴开战。 朝中的贾充、荀勖还是老调重弹,反对伐吴,只有张华支持王濬和杜预的主张。 而此时,孙皓因为要平定岭南郭马的叛乱,所以,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全面加强对江北的警戒,对外说企图要倾全国之力进攻晋国,安东将军王浑把这一情况密报给了司马炎,朝廷中的贾充等人又强调吴国已经有了准备,还是推迟到明年再行动。 司马炎又犹豫了,最后竟然同意了将伐吴计划推迟到明年的意见。 王濬就怕节外生枝,这次去洛阳上书,专门派出了自己的得力参军何攀(后此人做到帝国的最高法院审判长,最高法院院长是司马炎诸葛夫人的老爸诸葛冲,因为何攀是蜀国人开始看不起,后来看到何攀实际工作能力很强,才慢慢折服。), 何攀听说司马炎变卦了,就上书劝说,并且判断孙皓肯定不敢大举北上,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并且,趁着双方戒严,反而更容易掩袭成功。 杜预也听说了司马炎变卦的消息,内心十分着急,他第二次上书司马炎,说:吴国一直在戒严,但是并没有增加士兵。由此看出,他们是不能兼顾长江的中游和下游。因此,他们只能把兵力的重心放在建业,保卫首都,不可能分出大兵西上使自己的国都空虚。接着杜预婉转地批评了司马炎听信谣言,放弃灭吴大计,实际上是养虎遗患。并且杜预还说,这次伐吴,即使不成功也没什么损失,不过是浪费了时日,如果成功了,那就是开拓了太平盛世的基础,为什么不试一试呢?况且,我们原来定下的数路齐道并进之策,是万全的计策,根本没有失败的可能,我对此坚信不疑,不敢胡说八道而言之不效的话,以后被陛下处罚。 可是司马炎依然没有回音。过了快一个月,在荆州干等的杜预是又急又气,第三次上书司马炎,这次杜预心想,不把反对的声音压下去,以司马炎那种软耳朵,这事还不行。他想想为什么朝臣会有那么多人反对伐吴,口气直至症结,他对司马炎说:一是,伐吴大计是您和羊祜两个人讨论定下的,开始就没在朝臣中广泛讨论,所以,一旦实施,一开始反对的人很多,这很正常。但是,由于计划周密,那些反对的人也举不出肯定要失败的具体证据。二是因为朝臣们争功的私心在作怪。因为计策不是自己出的,所以自己没功劳,一开始又反对了,所以就只好闭着眼睛一直死硬坚持拼命反对到底。三是朝廷制度问题,对于言之不效的处罚我们不像汉武帝那时候严厉,所以,不管事大事小,大家都轻率地发表不同意见,说三道四的,都是因为说错了也不会受到处罚。 分析了反对派的原因以后,杜预又针对反对派提出的明年出兵的建议,指出:我们的大军集结行动已经被孙皓耳闻,如果再拖延的话,孙皓真的采取了应对措施,比如迁都武昌,修完内地城市防御,把大船集结于夏口等等,我军到进攻的时候,城攻不下,在农村又弄不到粮食,那明年的进攻肯定泡汤。 杜预的第三个奏表传来的时候,司马炎正在后宫和中书令张华下围棋。张华一听杜预的奏表来了,把围棋呼啦一推,弄得司马炎呆呆地看着棋盘发愣。只见张华站起身来,退后一步,对司马炎深施一礼,朗声说道: 陛下您圣明神武,朝政清明,国富兵强,号令统一。先把司马炎美美地夸夸。然后接着说: 吴主孙皓荒淫无道,杀害良臣名将,残暴凶狠。又把孙皓好好地骂一通。 结句为:现在讨伐,不经什么大战就能轻松平定! 说得铿锵有力,司马炎回回神,才慢慢点头同意了伐吴计划。 贾充们又来反对,这次司马炎一一把他们给骂回去了,估计用的杜预的原话骂的,骂得几个家伙都是张口结舌,灰头土脸的,不敢做声。不过,嘴上不敢说,内心还是不服,山涛一回家就强词夺理地自我安慰:“只有圣人才能实现国家内外同时安定,如果不是圣人做君主的话,不是有外患就是有内乱,外宁必有内忧,留下吴国在外面,可以时刻自警,说不定还是好事呢!” 一一三、灭吴之役(2) 灭吴之战艰难出笼。 司马炎总算聪明一回,可是,却昏招又出,竟然任命极力反对伐吴计划的贾充做军队的最高统帅。 司马炎把对贾充的任命给贾充透透气,贾充还是说,西边有胡人叛乱,北方也不安生,国家存粮也不多,不是伐吴的合适时机等等,并且说,自己也年老体衰,不能担当这个元帅的重任,明明是推脱。 司马炎从宫中传出话来,你要是不当,那我自己当元帅了。 这话无疑是将了贾充一军,贾充没办法,就算心里一百个不乐意,也得硬着头皮担任这个总指挥: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总统进攻吴国的6支部队,给羽葆、鼓吹、缇幢、亲帅10000步兵、2000骑兵,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增参军、骑司马各10人,帐下司马20人,大车、官骑各30人。司马炎还把自己老婆杨芷三叔冠军将军杨济作为贾充的副手,可谓关爱有加。 贾充开始的时候领兵南屯襄阳,作为杜预、王濬等部队的预备队。 司马炎和羊祜、杜预设计的伐吴计划是这样的: 一共动用兵力20余万,从东往西共出动6只部队:镇军将军、琅琊王司马伷从淮河下游的下邳向涂中(安徽滁河流域)进发、安东将军王浑从淮河中游的寿春向安徽和县进发,然后合击吴国首都建业,牵制吴国长江下游的部队,使之不能全力西上救援;建威将军王戎帅军从项城出发、平南将军胡奋从荆州出发,进攻长江中游的夏口、武昌;镇南大将军杜预从襄阳出发进攻吴国江陵 ,使之不能西援西陵等地;而伐吴的主力部队则是由王濬和唐彬带领的7万水军,他们将从巴郡出发攻击吴国西部边境建平(巫山)、西陵(宜昌)。等王濬、唐彬顺利拿下建平、西陵以后,与王戎、胡奋合击拿下武昌,然后顺流而下,直指建业。任命张华为度支尚书,全面负责筹运粮草。 当时,吴国尚有兵力20万人,就总兵力对比而言,晋军南下的总兵力并不占多大优势,只是吴军兵力分散于沿江和江南各地,因此,晋国的这样一种兵力部署,就是要多路进击,有主攻的,有牵制的,从西往东,将吴军各个击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迅速灭吴的战略目的。 咸宁5年11月,司马炎正式命令伐吴。六路晋军开始浩浩荡荡地向吴地进发。 太康元年(280年)正月,晋镇南大将军杜预,攻向吴国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安东将军王浑,直指横江(安徽省和县东南长江渡口),这两支部队所向无敌,吴国沿边城池、军营、堡垒,都被攻下。 与此同时,龙骧将军王濬从成都出发,和监军、广武将军唐彬率领的7万人马也顺江而下。 说到唐彬,大家也许还记得:当司马昭想处分邓艾的时候,曾经担心邓艾的旧部叛乱,就曾派遣唐彬去西北了解情况。唐彬此人也十分了得,他身高8尺,年轻的时候,奔跑起来能追上麋鹿(!),武艺高强;后来,研习《易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家,带了很多学生。在别人向司马昭推荐唐彬的时候,陈骞曾说:唐彬的才能,比我超出很多。当司马炎在考虑让谁当王濬的政治委员的时候,曾经有两个人选,一个是武陵太守杨宗,一个就是唐彬,司马炎问身边的人文立这两个人怎么样,文立说:这两个人都行,不过,杨宗好喝酒,唐彬贪财。司马炎回答很有趣:财欲我能满足,但是酒瘾却不好办。这样,就把唐彬任命为了巴东监军。 不过,从以前以后唐彬谦虚退让的表现来看,似乎文立说的还不是很靠谱。 战斗全线开打。 东线,安东将军王浑在一月攻克了吴国浔阳(湖北黄梅西南)、赖乡等城池,擒获吴国武威将军周兴;镇军将军、琅琊王司马伷派遣琅琊相刘弘等人进逼长江北岸,并派长史王恒等渡过长江,破坏吴国的防御工事,俘获吴国将领蔡机等人,斩杀俘获敌人5、6万人。 西线,当时,吴国建平郡(重庆市巫山县)郡长吾彦在长江要塞处,用铁链横断封锁又铸铁锥,一丈余长,沉入长江中游,阻挠船舰通过。王濬早有准备,他提前建造出几十个纵横各百余步的大木筏,满载用稻草做的假人,身披铠甲,手拿武器,命精于游泳的将士,乘大木筏开路,铁锥撞到木筏,就扎在木筏下面,被顺流而带下,沉没在下游河床深处。王濬又制造庞大无比的火炬,长十余丈,直径数十人才可以抱住,灌满麻油,放在船舰前面,遇到截江铁链,燃起火炬熔烧吴军的铁链,一会铁链就被烧断了,这样以来,长江的航道完全被清除。 2月1日,王濬、唐彬击破东吴帝国丹阳(湖北省秭归县东)防守,活捉了吴国的丹阳监盛纪。 紧接着,王濬、唐彬的部队在2月3日,就攻克了吴国西陵(湖北省宜昌市),杀吴国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西陵监郑广等人。 两天以后,王濬和唐彬又攻克了荆门(湖北省枝城市西北长江西岸)、夷道(湖北省枝城市),杀了夷道防守司令(夷道监)陆抗的大儿子陆晏,陆晏死时年仅31岁。 3天后,王濬的水军击败了东的水军,水军都督陆抗的次子陆景战败被杀。 而此时的杜预部队也陈兵于江陵。由于江陵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杜预遂对其围而不攻,以断绝上游吴军的退路,并阻止下游吴军西进,动摇其整个西部防御。同时,他还派参军樊显、尹林、邓圭和襄阳太守周奇等人率众沿江西上,攻夺吴国小的城邑,以接应从西边下来的王濬和唐彬部队。 仅仅十几天的时间,晋军全线取得战果。尤其是主力部队王濬唐彬所部进展神速,迅速拿下了吴国西陵这一战略要地。很快的,王濬、唐彬的水军就来到吴国江陵,与杜预的部队回师了。 一一四、灭吴之役(3) 江陵是东吴在西部地区的大城,西南的乐乡一直是东吴西北军区司令的司令部所在地。在此地,吴国驻防了较多的部队。 杜预派出营门官(牙门)周旨、管定、伍巢等率800人的敢死队,利用夜色掩护,乘船秘密渡过长江,做出袭击乐乡(湖北省松滋县东北)的姿态,沿途遍插旗帜,在巴山(松滋县西北)纵火,吴国都督孙歆大为恐惧,他写信给江陵督伍延说:“晋军从北方到此,好像是飞过长江。”孙歆派军出战王濬,大败回城;周旨等人早在在乐乡城外设下埋伏,等孙歆败军回城的时候,周旨伏下的勇士偷偷尾随吴国的败军,一起进入乐乡,孙歆还不知道,晋军勇士一下子冲进司令部,把吴军主将孙歆俘虏后,安全撤退。杜预用计活捉了吴国西北地区最高长官,军中立即传开了一个顺口溜“以计代战一当万”,用这来赞美杜预。此时,贪功心切的王濬给司马炎上书,报告说,他们已经斩杀了孙歆,可是,孙歆是被杜预部队生擒的,等到活着的孙歆被送到洛阳的时候,一时间成为笑谈。而杜预却并不争功,他对手下的将帅们说,皇帝过去的诏书指示王濬攻下建平以后,受我领导,到建业受王浑领导。如果人家攻下建平,顺流而下,威名大振,就不应该再让人家受我领导。如果他连建平都拿不下,我也无从领导他。所以,当杜预得知王濬顺利攻下了建平、西陵等地以后,就给王濬写信,勉励说,你已经建立了很大的功业,还是顺流而下,直捣建业,然后振旅而还,岂不是美事?王濬一看大喜过望,赶紧把杜预的书信转呈司马炎——不是我不想受人家领导,是人家高风亮节主动不想领导我啊! 与此同时,杜预也开始了对江陵城的进攻。 2月17日,吴国的江陵督伍延假装投降,杜预将计就计,一举攻克江陵,斩杀吴国的江陵督伍延,同时,平南将军胡奋也攻克江安(即公安·湖北公安)。当初,江陵人害怕杜预的智谋,也知道杜预是个大脖子,把狗脖子上挂个水瓢,标明是杜预,然后把狗杀掉;还有的看到树干凝结个大疙瘩的话,就削平,写上杜预头三个字。杜预攻下江陵以后,对于这些侮辱他的人,全部抓起来杀掉。 吴国西北的这些重要战略支点被很快攻破,沉重地打击了吴军的士气,其他没被攻下的小的军营、堡垒,守将纷纷投降。吴军的投降运动立即产生连锁反应,于是,沅江、湘江以南(湖南),直到交州(越南北部)、广州(广东和广西)边界,吴帝各个失去兵力保护的郡县,纷纷缴出印信投降,杜预“持节”,传达圣旨,予以安抚,并借助兵威,把吴地的垦田士兵极其家属迁到长江北岸。至此,一共斩杀及俘虏吴都督、监军14人,牙门、郡长等120余人。 2月18日,一直密切关注战局的司马炎进一步调整了战略部署,他任命连连胜利的王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州和凉州诸军事,并且命令:“王濬、唐彬既已攻克巴丘(湖南岳阳市),应跟胡奋、王戎一同夹击夏口、武昌(湖北省鄂州市),再顺长江而下,直指秣陵(建业)。杜预应镇抚零陵郡(湖南永州市)、桂阳郡(湖南郴州市),招降衡阳郡(湖南湘潭西南古城乡)。大军临境之后,荆州南部境内,一纸政治号召的文告,便可全部平定。然后,杜预应分出一部分军队,增援王濬10000人、唐彬7000人;命令胡奋攻克夏口以后分兵7000人给王濬;王戎平定武昌以后分兵6000人给唐彬,加强王濬、唐彬主力部队的兵力。太尉贾充,即行移驻项县(河南省沈丘县)。” 江陵攻破以后,杜预王濬唐彬大军继续顺流而下,王戎派参军罗尚、南阳郡人刘乔,率军跟王濬会师,进攻武昌。武昌没有经过战斗,吴国江夏郡(政府设武昌)郡长刘朗、武昌军区司令(督武昌诸军事)虞昞同时投降。 截止目前,战役算是第一个阶段告一段落。在长江上游的作战中,晋军可以说取得了全胜。于是,又有人开始建议中止军事行动了。在杜预的军中,就有将领提出:“累积百年之久的吴国不可能在一天之内瓦解。而今春冰融化,各河水势将造成泛滥,大军难以行动,应该等到冬季来临,再行进军。”杜预坚决反对,他说:“从前,乐毅济西一战获胜,遂长驱直入,吞并强大的齐王国。今天,大军声威已经传播,好像刀劈竹竿,几节之后,以下就迎刃而解,用不着再使什么劲了。”他果断指示,继续进攻,直指吴国首都——建业。 一一五、灭吴之役(4) 与长江上游的军事行动象配合,晋军在长江中下游,也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除了司马伷兵临长江岸边斩杀5、6万吴军(似乎有点悬)以外,王浑分兵攻克了浔阳、高望等地。而此时,孙皓听说王浑率军南下,命令丞相张祶都督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逃亡到吴国的诸葛诞之子)率兵3万渡江和晋军交战。 当时的建业还没有听到上游失败的消息,吴军舰队抵达牛渚(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采石矶),沈莹对张祶说:“晋国在巴蜀训练水军,时日已久。我们防守长江上游的部队,一向没有戒备,著名的将领都已死亡,年轻人掌握军权,恐怕不能抵抗。依我的预测,晋军舰队定会到达此地(牛渚),我们应在此布防,养精蓄锐,等待他们前来,决一死战。如果幸而获胜,长江北岸的敌人,自会清除。而今放弃船舰,北上跟晋军对决,不幸失利,大势就不可挽回。” 沈莹的计划是用吴国精锐水军,以逸待劳,在长江上与敌人决战,扬长避短,可能还有胜利的希望。 但是张悌却说:“吴国的灭亡,无论贤明或愚劣,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用不着等到现在去证实。我担心的是敌人巴蜀舰队到此之后,我们的军心震恐,一哄而散,不能重新集结。乘此时机登岸,还可以选择对决时机,如果失败,一同殉国,死无遗恨;如果胜利,敌人逃走,我们的士气高昂,再乘胜西上,在长江中游阻截,不愁不破来敌。照你的战略,只怕部众逃走一空,敌人一到,君臣除了投降外,没有第二条路。连一个死难的人都没有,岂不是帝国的羞辱。” 于是,张悌等弃舟登岸,包围了王浑部将城阳郡(山东省莒县)都尉张乔占领的杨荷(安徽省和县北)。张乔军才7000人,紧闭城门,请求投降。诸葛靓打算屠城。 张悌说:“强敌逼面而来,不应该把力量消耗在一支小部队上。而且,诛杀已经投降的人,不吉祥。” 诸葛靓说:“他们只因救兵不能及时赶到,力量弱小才假装投降,用以拖延我们前进的速度,并不是真的屈服。如果不理他们,定有后患。” 张悌不肯接受,只对张乔嘉许安抚,仍留他们驻屯杨荷,大军继续前进。把一支敌人放在自己的身后,可见张悌不知兵。 吴军继续前进,很快就与晋王朝扬州刺史周浚的部队遭遇,两军各自构筑营垒阵地,南北对抗。吴军沈莹亲率5000精锐部队和敢死队,向周浚部队发动三次冲锋,但晋军营垒阵地坚守不动。沈莹只好撤退,这一退之下,部伍开始散乱。 晋军将领薛胜、蒋班看到东吴军不成行列,抓住瞬间即逝的战机,迅速追击,吴军节节败退,大兵一退,霎时之间全军崩溃,而已投降的张乔,又从背后攻击,吴军在板桥(江苏省江宁县西长江东岸)附近全体解散,全军覆没。 诸葛靓率亲兵数百人逃亡,派人往迎张悌,张悌予以拒绝。诸葛靓亲自去接,说:“国家兴亡,自有天意,不是你一个人所能支持,为什么自己找死?”张悌流泪说:“仲思(诸葛靓别名),今天,就是我殉国之日。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受到你家丞相(指靓葛瑾)赏识提拔,时常恐怕死的不是地方,辜负先贤的知遇之恩,现在用此身报答国家,还有什么犹豫!”诸葛靓再三拉他,都拉不动,只好流泪辞别,走了100余步,回头再看,张悌已被狂乱杀来的晋军斩首。孙震、沈莹等7800人全部被杀。 吴国上下震动。 这次板桥之战,是晋军和吴军精锐部队的一次决战,吴军的失败使吴国军心士气受到很大打击,整个吴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惧和绝望的气氛之中。 而此时,由于武昌没有经过战斗,吴国守将就已经投降,因此,王濬的巴蜀舰队迅速通过了武昌,直击建业。孙皓派游击将军张象率残余的江防舰队10000人西上迎战,张象更没出息,他刚望见王濬舰队先头船只的大旗,就立即投降。——这一点不幸被吴国丞相张悌言中,张悌他太需要一次能够鼓舞士气的胜仗了,但是,操之过急反而加速了吴国士气的瓦解。而此时受命西上从湖南南下进击岭南郭马的陶浚(吴国交州牧陶璜之弟),得知北岸晋军大举攻向建业,赶紧回船来见孙皓,这人也不知道是撒谎惯了,还是觊觎孙皓的财宝,来大言讨赏,竟然对孙皓说:“晋国水军的船都很小,如果给我二万人的部队,乘大型战舰迎击,足能把他们击破。”孙皓遂集结所有部队,给大家分发了很多财宝,命陶濬“持节”、“假黄钺”,预定第二天出发。当天夜间,部队全体逃亡,只留下空营。 而真实的情况是:王濬船舰巨大,塞满江面,铠甲照耀白日,旌旗迎风招展,军威极其壮观。 一一六、孙皓投降 即便是如此,晋国上下还有停止战斗的声音,身在洛阳的王公大臣普遍认为绝不可以冒险轻进;只有亲身参与此事的张华坚持认为一定能够攻克。大都督贾充上书说:“东吴地区,不可能完全平定;而今,正是夏季,天气酷热,长江、淮河一带,地势低下,十分潮湿,一定发生瘟疫,最好是召回各路大军,以后再作打算。”并且,把晋军一派大好的形势,说成是面临险境,进而发出狠话,说,“现在即使把张华腰斩,也不足以向天下赎罪。” 司马炎倒是清醒,说:“这是我的意思,张华不过跟我相同罢了。” 荀勖也再上奏章,要求批准贾充的请求;司马炎一概不理。 身在前线的杜预听到贾充要求停战消息,急急上书反对。 与贾充相配合,东路主帅王浑对进攻也持消极态度。 等到张悌战败阵亡,晋王朝扬州别驾何恽,对刚刚取得大胜的自己的上司周浚说:“张悌统率东吴全部精锐,在这里被我们歼灭,东吴全国,谁不恐惧?现在,王濬已攻陷武昌,正乘胜东下,军锋所指,东吴军望风迎降,土崩瓦解之势,已经开始。我建议我们应迅速率军过江,直扑建业。大军突然出现,敌人胆都吓破,用不着战斗,就能生擒孙皓。” 周浚欣赏这项谋略,命他去报告安东将军王浑。何恽说:“王浑不懂得事情缓急,唯一的作为是谨慎小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定不会听从。” 周浚坚持要他去报告王浑,王浑果然说:“皇上指定我驻防长江北岸,拒抗东吴军,并没有教我轻率前进。周浚虽然武略盖世,怎么能够孤军平定江东?如果违背诏令,胜利不值得称赞;万一失败,罪过可十分严重。而且,皇上命王濬接受我的节制,现在只要你把船舰准备妥当,等王濬舰队到时,一齐出发。” 何恽说:“王濬出征万里,战胜强敌,手握已经完成的功业,却来受你节制,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种事。而且,您位居上将,抓住机会,自应前进,岂能一件一件都要皇上指示?现在就渡长江,十拿九稳,有什么怀疑顾虑而停留在这里不动?这正是敝长官(周浚)所以深感遗憾的原因!” 王浑仍不接受。 虽然晋军还是这样消极,但是,江南的吴国却已经乱作一团,吴司徒何植、建威将军孙晏,都纷纷送出自己的印信符节,渡江往王浑大营投降。孙皓发现众叛亲离,听从宫廷禁卫官司令(光禄勋)薛莹、最高立法长(中书令)胡冲的意见,派出使节,把降书分别送给王浑、王濬、司马伷。又写信给臣属,深刻责备自己,并且强调:“而今,大晋王朝平定四海,正是英雄豪杰献身报国之日,不要因政府改变,年号不同,感到沮丧。”使节先把皇帝印信送给了司马伷。 ——真可谓是有征无战。 3月15日,王濬的巴蜀舰队经过三山(江苏省江宁县西南长江东岸),王浑派人带着函件,邀请王濬暂停前进,前来大营举行军事会议。 王濬回答说:“风大水急,无法抛锚。” 于是,8万人的舰队乘风破浪,鼓帆前进,势如万马奔腾,前后绵延100多里,扑向建业。到建业城下,战鼓擂动,士卒呐喊,攻入石头城(建业城西北)。孙皓脱光上身,双手绑在背后,抬着棺木,亲自到王濬军营投降;王濬命人解开他的捆绑,焚烧棺木,请进司令部相见,收取东吴帝国的地图和户籍簿册,共计有四州(交州、广州、扬州、荆州)、43郡;人民523000户,士兵23万人。 自此,吴国自222年建立,立国59年。三国时代结束,中国恢复统一。而此年正是庚子年! 当贾充还在絮絮叨叨地说退兵的时候,孙皓投降的消息已经传来。司马炎手拿酒杯,流泪说:“这都是羊祜的功劳啊。” 4月28日,晋政府封孙皓当归命侯,降以前吴国降将孙秀为伏泼将军、孙楷为渡辽将军。 唐人刘禹锡那首《西塞山怀古诗》,完整地记录了这段往事: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想当年小霸王孙策是何等英雄,如今早已变成往事…… 一一七、二王争功 (天涯论坛,煮酒论史首发) 王浑和王濬也挺有意思的。《晋书》故意在开玩笑,把两个冤家死对头放在一个传记里。 而且,两个人还都有一个如影随形的重名人物。王濬,在古代王濬的濬和王浚的浚不分,因此,楼船下益州的王濬又写作王浚,这就和死对头王浑的堂侄子王浚重名了,而那个王浚是王浑的堂哥哥王沈的儿子,永嘉之乱中曾祸害中原、被石勒骗杀。 而王浑呢,王浑也有一个重名的王浑,另外那一个王浑是竹林七贤的老小王戎的爸爸,和阮籍交好。并且,那个王浑是琅琊王家,而这个王浑却是太原王家。 说起太原王家,我们还记得魏明帝的时候,让大臣们举荐贤良有为之士,司马炎的爷爷举荐的唯一的一个人,就是王浑的老爸王昶(音昌),从此王昶一家对司马懿忠心耿耿。在太原王家中,王昶和王凌齐名,王昶比王凌小,问王凌叫哥。王昶的哥哥王机去世的早,留下两个儿子跟着王昶生活,王昶鉴于乱世祸从口出,专门把哥哥的两个儿子一个起名叫王默,字处静;老二起名叫王沈,字处道。给自己的两个儿子起名,老大叫王浑,字玄冲;老二叫王深,字道冲;老三王湛,字处冲;王湛的儿子王承,孙子王述,重孙王坦之,都是后来名重一时的人物。 而在晋初,太原王家位高权重的当属王沈和王浑。我们还记得高贵乡公曾将王沈比做文籍先生,加以厚爱,但是在发生事变的时候,王沈和王业一起先去司马昭那里报信,不忠于其主而为人所讥;他儿子王浚也是此类人物。 而王浑呢,本人后来被任命为征东大将军,老婆是钟会的侄孙女钟琰。说到钟琰,也很有趣,不仅长的好,而且聪明过人。一次她和老公王浑在家里坐着闲聊,王济从庭前走过,王浑得意地对老婆说,你生下了这么好的儿子,的确叫人心里舒坦。钟琰小嘴一翘,回答:“假如你的新娘我和咱家的小叔王沦结婚的话,生下来的儿子比这个还好!”——当着丈夫的面,夸耀丈夫的弟弟,而且还是以和丈夫的弟弟睡觉生下儿子的方式夸耀,只有晋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也才如此的洒脱——钟琰的女儿也很漂亮,哥哥王济想给妹妹找个有才华的丈夫,就找了一个出身寒门的人,妈妈钟琰看过以后,说:“这个人固然很有才气,但是,从面相上看不是享福的相,命运不好。”就没有同意这门亲事,结果,过了几年,那个人真的就死去了;钟琰还有5卷文集流传于世。 王浑的儿子王济,字武子,是司马炎的女婿,娶的司马炎的女儿高陆公主。——不过,大家不要以为公主都是长的好的,其实皇家的人也是人,不一定相貌就出众,真正出众的人在社会上呢。这个高陆公主就是一个瞎子,并且嫉妒的要命。而和峤、裴楷也都是王浑的女婿。可见,王浑家在晋朝确实属于高门望族。 在王浑及其王浑的士兵看来,拼死消灭了吴国最为精锐的部队,在长江北岸苦苦地等待着王濬,本指望能两军合力拿下建业,谁知道,这个王濬不按照规矩出牌,一举就逼进了建业城,把个孙皓吓得向他投降了!这叫什么事啊! 其实,当时的孙皓已经是众叛亲离了,在陶浚大言能够破掉王濬水军的时候,孙皓象是抓到了一颗救命稻草,把宫中的宝贝都散发给众人,结果,第二天,得到财宝的士兵们是一哄而散,只是江北的王浑不知道罢了——说不知道,也知道,人家不是给你送上了降表了吗?只能怪自己。 窝囊。 王浑的部队怨声一片,一是骂王濬捡了个大便宜,一是埋怨自己的主帅没脑子。弄得王濬好没面子。他把一股脑的怨气都发泄到那个死王濬身上了。 王濬15日进城,王浑第二天就进来了,王浑俨然主人,在建业的建业宫召开酒会,会后,趁着酒劲就想和王濬的部队火并,被手下劝阻了。虽说被人劝阻,但是,这口恶气却要发泄。 王浑向司马炎告状,说,王濬不听自己的指挥,擅自进入建业。朝廷的王浑心腹们也劝说司马炎用囚车把王濬押回。——如果真被用囚车押回,王濬是不是成为第二个邓艾,真不好说。如果王濬拒绝呢?成不成为第二个钟会,也在所难料。 司马炎头脑还算清醒。他只是表扬中透出点责备,对王濬下诏讲道理,说:“讨伐敌国,这可是件大事,命令要统一。前一个诏书是让你受王浑的命令,王浑一直在等你,为什么径直前行,不听王浑的?这可是违犯规矩的,并且也不成体统。你的功劳我还是心里有数,不过还是要一切听上级的命令,可是却自持有功,就肆意妄为,都象你这样,以后我还怎么治理天下呢?” 王濬接到诏书以后,赶紧上报说“皇帝您自己前后下诏说让我们一直乘着士气旺盛,直下建业的,并且,您还说贾充总统我们六只部队,没有见到你让我受王浑命令的诏书。——王濬压根否认见到那个诏书!接着,王濬开始说,自己的部队是14日到三山附近的,晚上熬夜部署了军队,到第二天,水速很快,就远离了王浑的司令部,到了建业城下了,不可能我在回船去王浑的军营去。紧接着,孙皓都投降了。晚上,我才接到应当受王浑指挥的诏书,当时,王浑还叫我把我方部队的将领名单送给他,并且,还说要我们两军把建业围住,防止孙皓逃跑。我当时以为,这两件事情都不是着急办的事,因为,孙皓已经穷途末路,来投降了,根本不可能再跑。我接受了孙皓的投降,马上还把孙皓的投降文书给王浑复制了一份,还让他快进城。只是他们不知道孙皓的虚实,自己耽误了战机。” 王浑见一计不成,又上一表,这次,王浑搞的很文雅,他把自己手下扬州刺史周浚给自己的书信,抄了一份给司马炎,信中说,“王濬的部队先进建业城,把孙皓的宝物都弄走了,还说王濬的部队把宝物弄走以后,为了掩盖罪行,把孙皓的宫给烧了。” 司马炎又下诏问情况。 王濬这次有点着急,他先说自己忠心无二,又举出古代乐毅、乐羊等名将功成而谗言接着就来了,说自己现在身处的危险情况。接着,又说,“得罪了明主不可怕,但是人人都说不敢得罪贵臣。”并且理直气壮地说现在孙皓和孙皓的臣子们都在,都可以为我作证。一是,孙皓的宝物此前都分给士兵们了,没了。二是,孙皓决定投降以后,马上吴国的一些不法之徒就开始公然抢劫,抢掠宫中妇女,放火烧宫,孙皓自己吓得都无处藏身,我军来到只是去救火。三是,周浚部队16日就进宫了,我的部队跟着去收拾书籍,要是有宝物,那也是周浚拿走哩!我在三山的时候,还是周浚对我下书说,孙皓散宝物给吴军,宫中什么也没了。(估计当时是周浚骗王濬,不想让他先进城,现在却让王濬抓住把柄了)怎么现在又说我拿了宝物?当时在建业城的是双方的部队,难道说我的部队都是强盗,周浚的都是圣人? 说完,王濬开始反攻说,听说吴国人说,王浑当时和张悌交战,只杀了敌人2000人,但是,王浑、周浚却公布说有1万。皇上可以问孙皓。并且他还说我要反叛,还发出谣言说我要杀掉吴国人,想使吴人真的叛乱,然后他王浑好趁乱杀我。 王浑动员自己在京城里的所有关系,告王濬的状。 等王濬刚一回到洛阳,就有人上书皇帝,说,看看王濬给你的上表,没有说自己接到诏书的确切日期,并且,皇上赦免以后,还是不受王浑的命令,大不敬,应该论罪。 司马炎替王濬说话,说,那是因为诏书时间上的耽误,不过,王濬你没把王浑要命令你过江商量的事情及时报告,那也不对。不过,你有大功,就不追究了。 可是王浑还不死心,于是,又有人上告司马炎说,王濬私自在孙皓投降以后,烧毁了吴国135艘战舰,犯了毁坏国家财产罪。 这次司马炎估计也烦了,也不解释了,就三字:不追究。 然后,司马炎让最高法院院长刘颂(陈骞的外公,广陵的高门大族)来评断王浑和王濬谁的功劳大,叫这个刘颂评断,简直就是所用非人,不仅刘颂和王浑同属一个阶层,而且王浑还作为安东将军是刘颂老家的父母官,刘颂煞有介事地上报司马炎说,王浑应该是上功,王濬应该是中功。 司马炎大怒,你这不是睁着眼尿床是什么,把刘颂贬为京兆太守,又转为河内太守。 于是,司马炎进王浑的爵位为公,增加封地户口8000户;封王浑的儿子王澄为亭侯,王湛为关内侯,赏赐8000匹绢。 封王濬位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这么大的功劳,实际的官职才和那个阮籍一样? 就这,还有人不满意,上书司马炎说,这个辅国大将军的名号不是原来就有的,属于新加的位子,因此,不应该象其他大将军那样配备相应的属官和警卫部队。 司马炎说,按照四征、四镇大将军的待遇,给王濬配备500大车,500兵组成辅国营,配备亲信骑兵100人,骑兵官10个,配备司马,封王濬为襄阳县侯,食邑10000户,封王濬的儿子王彝为亭侯,食邑1500户,赏赐10000匹绢,钱30万等。 王濬和王浑的争斗,可以说是晋王朝高门望族和寒门之间的一次公开角斗。给王濬说话的高门没有一个,此时的杜预等人也三缄其口。平吴之后,杜预经常贿赂朝中权贵,还上书司马炎要求解除军职,对手下的人说,我不是想升官,不求他们给我添好言,只是想让他们不说我坏话就好!杜预尚且自保不暇,哪能顾及到王濬? 不过,朝廷上也有很少的寒门在为王濬鸣冤的人,这些寒门还都是下级官吏,还都是些死心眼的知识分子,比如中立派博士秦秀(此人就是书呆子一个,不巴结任何人,后来曾经建议在贾充和何曾死后给予恶谥)、太子洗马孟康(多数学者如,明代余寅、清代钱大昕、赵一清等认为和注汉书的孟康是两个人。)、李密(曾经写下传世名作《陈情表》)等人。 这里姑且对李密多少两句。 李密是蜀国人,才名很大,蜀国灭亡以后,司马炎曾经想招他,李密从小因为爸爸就死了,妈妈改嫁,和奶奶相依为命,以祖母年老需要侍奉拒绝了晋朝的召唤。等祖母死后,李密不得不应招来到洛阳,张华问李密,你说刘禅是什么样的君主?李密回答:象齐桓公。张华问为什么?李密回答:齐桓公因为用了管仲而称霸,用了竖刁而死后尸体都生虫了没人安葬。刘禅用了诸葛亮而能够和魏国抗衡,用了黄皓而灭亡,所以他们是一样的。张华又问:那人们都说诸葛亮说话安排事情都很琐碎,那是为什么?李密回答:上古的舜帝和大禹之间说话都很简单,那是因为他们智力相当,不必要琐碎;而周公做的《大诰》却很琐碎,那是因为是周公给凡人们说的,不说琐碎大家听不懂。诸葛亮身边都是凡人,所以他才不厌其烦。张华只好点头称是。来到晋朝,司马炎只给个温县的县令,李密想做京官,可是,因为朝中无人,加上还是个亡蜀遗民,只弄个汉中太守,在司马炎给他的临别宴会上,李密作诗一首,说,官中无人,不如归田。说得司马炎怀恨在心,接着,不仅京官没当成,连汉中太守也免了,真叫归田去了。 这李密对自己处于寒门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有切肤之痛,他理解王濬的处境和伤痛,当然要为王濬鸣冤了。 司马炎为了平息舆论,在不得已的请客下,只好晋升王濬为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 一一八、太康元年 280年4月,为了庆祝灭吴,实现全国的统一,4月29日,司马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太康,特准全国人民大吃大喝5天,并派使节分赴荆州、扬州进行慰问,吴国的州长、郡长以下的官员,全不改动;废除东吴帝国时代的苛政,一切要求精简。 接着,5月,兴致勃勃的司马炎就迎来了孙皓和他的太子,官员们。孙皓和自己的太子孙谨自我捆绑着,用泥土搽到脸上,从洛阳的东阳门进入洛阳城。司马炎派遣使者解开绳子,并赏赐给孙皓衣服、车马、土地30顷、拜孙谨为中郎,孙皓的其他儿子为郎中,命令孙氏的将吏如果从南方北渡长江生活,可以10之内不交赋税,百姓来的20年不交,用来吸引人口。——当时可是地多人少,人可是最宝贵的资源啊。 过了几天,召开正式的接见仪式。晋朝的文武百官和各地少数民族的使者一齐上殿,国子监的学生们也受命参加仪式。等大家都到位以后,传孙皓等人上殿拜见司马炎。 孙皓磕头以后,司马炎看座,等孙皓坐下以后,司马炎对孙皓说:“我设这座位,等你很久了!”孙皓回答说:“我在南方,也设有座位,等待陛下。”贾充问孙皓说:“听说你在南方,挖人眼珠,剥人面皮,这算什么刑法?”孙皓说:“做人的臣属,谋杀他的君王,奸邪不忠的,就用这种刑法对付他。” 贾充张口结舌,面露羞愧之色,而孙皓旁若无人,一点也不觉难堪。 典礼进行完毕,司马炎开始了访亲问友活动,很多过去跑到吴国的朋友,这回也该回来了吧?诸葛靓就是其一,作为琅琊诸葛氏,人才辈出,在当地可以说的高门望族,爸爸诸葛诞、堂伯父诸葛亮、诸葛瑾都是一代人杰。吴国灭亡以后,诸葛靓逃到自己的姐姐家里,而诸葛靓的姐夫就是琅琊王司马伷——做琅琊的王结好琅琊的诸葛氏不失为一明智之举。 诸葛靓隐居在姐夫琅琊王司马伷家里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自己的父亲是当今皇上司马炎最宠爱的胡贵妃的爸爸胡奋所杀,自己与胡奋、与文鸯等人有杀父之仇,不可能还立足于朝。 司马炎和诸葛靓从小关系就好,他知道诸葛靓在司马伷家,一次突然造访司马伷,诸葛靓无从逃身,只好跑到厕所里躲着,可是司马炎来就是为了见诸葛靓的,也追到了厕所,对诸葛靓说:“真没想到今天我们两个还能相见啊。”诸葛靓哭着说:“我不能象豫让那样故主死后在身上涂漆,也不能象聂政那样自己剥下面皮为故主复仇,却再看到圣上,实在惭愧得无地自容!” 司马炎下诏,任命诸葛靓当侍中,但是,诸葛靓坚决拒绝,他回到故乡琅邪郡阳都县,终身不面向洛阳落座。 ——在忠义沦丧的晋国,诸葛家族还传承着那种忠义情结,不能不令人敬仰。 这一年,司马炎除了大封功臣,贾充、张华、杜预、王濬、王戎、王浑、胡奋,甚至连反对伐吴的荀勖也因为负责文字工作,也被封赏,也没忘了给羊祜的遗孀夏侯夫人增封5000户食邑。 还对全国进行了人口普查,并重新划分了全国的行政区域。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19个州,改司隶校尉所管辖的京畿地区为司州,具体为以下19州:司州(政府设洛阳)、兖州(政府设廪丘·山东省郓城县西北)、豫州(政府初设安城·河南省正阳县东北,后迁陈县·河南省淮阳县)、冀州(政府设信都·河北省冀县)、并州(政府设晋阳·山西省太原市)、青州(政府设临淄·山东省淄博市东临淄镇)、徐州(政府设彭城·江苏省徐州市)、荆州(政府初设襄阳·湖北省襄樊市,后迁江陵·湖北省江陵县)、扬州(政府初设寿春·安徽省寿县,后迁建业·江苏省南京市)、凉州(政府设姑臧·甘肃省武威市)、雍州(政府设长安·陕西省西安市)、秦州(政府设冀县·甘肃省甘谷县)、益州(政府设成都·四川省成都市)、梁州(政府设南郑·陕西省汉中市)、宁州(政府设滇池·云南省晋宁县东晋城镇)、交州(政府设龙编·越南河内市东北北宁府)、广州(政府设番禺·广东省广州市)、幽州(政府设涿县·河北省涿州市)、平州(政府设襄平·辽宁省辽阳市),这19州共下辖173个郡和封国。 鉴于汉末以来,州刺史既管兵,又管民,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发生尾大不掉的弊端,司马炎下令:以后要象汉朝那样,州里的和郡里的地方部队全部进行裁减,大郡只留下100名士兵,小郡留下50名士兵。 这真是有点矫枉过正了。司马炎万万没有想到20年以后,各地民变四起,州郡因为兵力短缺而无力制止,中央军队又不能及时到来,造成叛乱迅速的蔓延,一发而不可收拾,随后,到了东晋,各地州郡又重新回到了过去权力集中的老路上,甚至比西晋时期还要严重得多。 一一九、徙戎理论 虽然天下乂安,但是有志之士并没有忘记帝国的心腹大患,杜预在平定吴国以后,也没有忘记战争,他以为,天下虽安,但是忘战必危,一方面,加强部队训练,另一方面,兴修水利,鼓励农业生产,被当地人民称为“杜父” 襄阳南阳地方歌谣就称杜预:“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而此时另外一个有识之士就上书司马炎要将胡人迁徙到关外,他就是侍御史郭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