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完颜亮的一生-4

作者:明璧 字数:17071 更新:2023-10-08 22:16:20

说来说去,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位置太高”四个字上。     更让人没法不多想的是,完颜宗磐位置很高,他的兄弟们也不是省油的灯。实话说,金太宗的儿子们官职确实太高,权势确实太强,隐隐已经形成了一个高级政治集团;而这一切,都是金熙宗厚待的结果。     那么,这些人的势力,究竟又能强大到什么地步呢?     我整理了一下,这十四个儿子的情况,大致如下表。顺便说一句,这里提到的老九、老十一、老十二、老十三,由于金史中没有提到他们的汉名,这里就都记为他们的女真本名的汉语译音了。     ━━━━━━━━━━━━━━━━━━━━━━━━━━━━━━━━━━━━━━    齿序   姓名      职务       王 号      附注   ──────────────────────────────────────    老大  完颜宗磐  太师、领三省事    宋王      谋反已诛    老二  完颜宗固  太保、右丞相兼中书令 豳王   曾为燕京留守,已死    老三  完颜宗雅  中京留守       代王    老四  完颜宗顺  金紫光禄大夫     徐王    早死,均为追赠    老五  完颜宗伟  不详         虞王    老六  完颜宗英  不详         滕王    老七  完颜宗懿  东京留守       薛王    老八  完颜宗本  太保、领三省事    原王   电子版错为“厚”王    老九  完颜鹘懒  不详         翼王      谋反已诛    老十  完颜宗美  判大宗正事      丰王    老十一 完颜神土门 不详         郓王    老十二 完颜斛孛束 不详         霍王    老十三 完颜斡烈  不详         蔡王    老十四 完颜宗哲  益都尹        毕王   ━━━━━━━━━━━━━━━━━━━━━━━━━━━━━━━━━━━━━━       除去早死的老四的王位和散秩是被追封的以外,剩下的兄弟们无一例外,活着的时候都已被封王……     而他们占据的官职,从中央朝廷的太师、太保、领三省事到判大宗正事,从地方的三大城市——中京、燕京、东京——的留守到益都府的府尹,全是一把手……     仿佛一张笼罩在金国政界上空的大网,又如何能不令人望而生畏!         十一:杀宫 2     如此一份名单,哪里是儿子列表,分明就是一张金朝王爷榜外加权臣榜——老实讲,别说是完颜亮了,就是把各位换成当时的皇上,恐怕也是难以安枕吧?     更何况,金太宗的这些宝贝儿子们化失落为力量,直接将完颜宗干等人认定为拽走皇位的罪魁祸首;而完颜宗干死后,他们的一腔怒火自然也就转移到完颜亮身上——谁让你是完颜宗干的儿子呢?有句成语叫爱屋及乌,殊不知也有恨父及子啊。     特别是当完颜亮用非正常手段登基后,这种恨意就越发刻骨。如前所述,金太祖是金太宗的二哥,而完颜亮与被弑的金熙宗,正属于金太祖一支。对金太宗一支来说,金熙宗的死掉,本来不是坏消息;可是皇位眼看着还是落到了金太祖一支的屁股底下,如何不让人恼火?况且,如果完颜亮再把位置传给儿子,如此下去用不了几代,还会有谁记得:金太宗这一支,本来也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而到了那个时候,本支血脉还有什么念想?     ——自己不当皇帝也就罢了,子孙眼看着也没希望了,能不怒么?     当然,他们这时候,在大面儿上还不敢表现出来,也许是还来不及表现吧。     完颜亮当然不是傻瓜,这一切他是心知肚明。可是,托金熙宗的福,金太宗一支如今被养得又肥又壮,已经成为了朝廷里能跟金太祖一支直接对抗的政治力量;自己再窝火,轻易也是不敢招惹他们。     但是,这口气如何咽得,这股火又如何压得?即便还是在当大臣的时候,完颜亮也没有在心腹面前掩饰;他就曾对完颜秉德和唐括辩私下说过,皇上不该过分地宠任金太宗的儿子们,特别是不该太放任完颜宗本。至于完颜宗本又是怎么回事,我们马上就要提到的。     等到完颜亮终于篡立,他对金太宗一支的强烈不信任,也终于表现出来了。上台没几天,他去谒奠太庙,向列祖列宗宣布自己已经登基的号外。     就在这个太庙里,完颜亮向我们故事里九个人中的六位颁发了铁券;还是在这里,他找来了身材魁梧的韩王完颜亨,封他为摄右卫将军(似乎在三品至四品之间),之后私下说了这么段话:        尔勿以此职为轻,朕疑太宗诸子太强,得卿卫左右,可无虑耳。     按说,皇帝疑心臣子,本不是什么新闻;但居然会发展到特意选拔护卫将军来保护自己,这事情可就不太多见了。而完颜亮对金太宗一支的忌惮竟已到了如此程度,还能有他们什么好呢?这些人即将大祸临头,也就是不说可知的事了。     顺便提一句,被完颜亮亲点“得卿卫左右,可无虑耳”的这位韩王完颜亨,其实也没有得到完颜亮的完全信赖。我们前面说过,李老僧被升为同知广宁尹事,实际上是完颜亮埋伏下的一根钉子;而这根钉子所对付的,正是现在亲耳聆听着完颜亮推心置腹话语的韩王完颜亨……     回到正题。上文被完颜亮点名说过的完颜宗本,是金太宗的第八个儿子。他很能干,也还比较有威望;完颜亮刚一上台,便加封他为太傅,又领三省事。这么光鲜体面的优待,其实无非是安抚人心的缓兵之计;说白了,就是做给金太宗一支看的。     因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升官,未必就是好事。     但是,兵不能老缓啊,总有一个时候,完颜亮会动手的。只不过从理论上讲,大家都是文明人,不能什么都不管不顾,胡乱就开杀。既然不教而诛极不可取,那么,就需要一个完美的理由,让完颜亮想不杀他们都困难。在平时,这样的理由还不太好找;可是只要机缘一到,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不,事情说来就来了。     登基一个多月后,完颜亮下诏,让尚书省左丞相、左副元帅完颜秉德,去领行台尚书省事。     这个领行台尚书省事,在我们这个系列里已经是第二次正式出现了。上一次,完颜亮受“张钧学士血案”牵连被贬时,正是顶着这个头衔被扫地出门的;这一回,则轮到了九个人中的第二位,也就是完颜秉德了。说起来也是够巧的了,他们同样是由中央而地方,同样是由宰相而下放,同样都不是什么褒奖性质的安置。     于是,这个故事又告诉我们:贬官,倒往往真是件坏事。     而完颜秉德既有拥立大功,又有王位、国权、军权,为什么一个多月后就会沦落到如此结果?对此,金史中语焉不详;不过我们根据前后文,可以比较肯定地认定:完颜秉德在拥立完颜亮时所表现出的刹那间的犹豫,让完颜亮给记住了;而他有心自己当皇上,这还了得?到了现在,终于是怎么看他怎么也不顺眼,干脆撵走了事。     这事情本来跟金太宗的各位儿子一点关系也没有,按说,把完颜秉德贬出去也就完了。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聪明人萧裕借此事开始大做文章;随着事情的逐步发展,最后,他终于成功地在金国朝廷内部,引爆了一颗超重磅炸弹。     萧裕所做的“大文章”,就是揭发;具体来说,一共有以下七件事:     一、完颜秉德出发以前,曾经找金太宗第八个儿子完颜宗本喝酒,约定要内外相应;     二、完颜秉德又派一个叫萧玉的尚书省令史,给完颜宗本传话,说是完颜秉德亲口告诉萧玉的:“因为你是我的故旧之人,一定不会孳生外心,也就能和你说说心事。我就要去邻省上任,在地方训示军民,不要担心有什么外患。如果太傅(完颜宗本)能做内应,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到呢”;     三、完颜宗本曾说,“我的大儿子锁里虎,命中注定以后要大富贵,因此不让他见当今皇上”;     四、完颜宗本又说:“左丞相(完颜秉德)在我和我妃子那里,说过皇上最近见到他就很不高兴,因此心里经常恐惧;如果太傅有一天得到了大位,我这颗心才能安定下来”;     五、最让人想不到的是,萧裕居然还告发了另外一位拥立功臣,唐括辩的谋反言论。他揭发唐括辩曾对完颜宗本说:“内侍张彦善于相面,他看太傅有天子名分”。而完颜宗本回答说,“我有哥哥(完颜宗懿,金太宗第七个儿子)当着东京留守,自己又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当时,金太宗第十个儿子,判大宗正事完颜宗美说:“太傅正是金太宗一支的主家儿子,只凭太傅就该当北京留守(当时的北京留守是完颜卞)”;     六、而这位北京留守完颜卞,也曾在出发前,对完颜宗本说:“事不可迟”;     七、之后,完颜宗本又对萧玉说,“大事,近日要在围场内解决”,暗示要在完颜亮外出狩猎时动手;并赠萧玉以一匹马和一领袍子,作为标识。     以上,就是萧裕告发的主要内容。     计算一下不难知道,除了完颜宗本的儿子锁里虎、完颜秉德的妃子、内侍张彦等配角以外,萧裕这个刁状,可是一家伙就告了六个人——即完颜秉德、完颜宗本、萧玉、唐括辩、完颜宗美、完颜卞。而这些被告除了萧玉外,个个位高权重,自太傅以下,还有四位王爷;无论是职务还是官品,都比他这个从三品的秘书监要高得多的多。     不能不说,敢于行此险招,萧裕的胆儿真是够肥的啊——这一状要是告歪了,他自己必死无疑!可要反过来看,要是没有足够的底气,聪明如萧裕这样的人,又岂会胡乱冒险?     看来,他选择告这一状,必然是有着充分的证据,对内情也非常了解的。     问题跟着就来了:这些事情,萧裕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萧裕当然有个明确的解释:当事人之一、跟他姓名同音的萧玉,与完颜宗干是很熟悉、很近密的老朋友,这些事情萧玉都知道;又因为萧玉担心去围场的日子越来越近,加上自己身在外地,无法亲自上奏,于是才把这些告诉秘书监萧裕,让他帮自己代奏。     多么忠心又多么够意思的萧裕啊,义薄云天地帮了朋友这个大忙。是啊,明知有谋反的阴谋而不及时上奏,日后万一东窗事发,又把自己也牵连进去的话,又如何说得清楚?萧裕这么一帮,以后难以解释的污点不就都洗清了么?     确实很好,只不过有一点比较遗憾;那就是被帮忙的萧玉,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些事。     原来,以上七条,完全是萧裕自己捏造的……     这个萧裕啊……老实说,确实远非一般角色,后文还要再提到他,到时候我们慢慢看吧。     不用说,萧裕所奏,那是极对完颜亮的心思。好家伙,这一大案不仅装进了金太宗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党羽,还把早就看不顺眼的完颜秉德、唐括辩给进去囊括了——实在是……爽啊!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案子,一切就都明白了:其实,整个事件就是完颜亮和萧裕联手炮制的,而动手的信号,就是贬斥完颜秉德出京——毕竟是贬官,完颜秉德怎么也会有点儿怨言,而这就是把柄,由此深入必有收获;如果没有怨言的话,——谁会信呢?     无论正反,都是赢棋。     说到这里,各位可能有点奇怪:完颜秉德被记恨,情有可原;可唐括辩怎么也被完颜亮恨上了呢?     其实,完颜亮早就看他不顺眼了。     我们在前文提到过,当唐括辩在完颜亮问及谁可以当皇帝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提到完颜亮,直到完颜亮追问三次,才明白原来对方也有这个意图。估计完颜亮也挺郁闷:都是人,差距咋就那大呢?你瞧瞧人家萧裕,二话不说就早早投靠过来;再看唐括辩,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当面锣对面鼓地猛砸,挺大一活人还戳在你眼皮底下,居然就是看不到!     不过,这还远不足以让完颜亮心生忌恨,最多是感觉上有点硌得慌而已;只是,这么一对比,他信任唐括辩远不及信任萧裕,倒是很自然的。     而在他们即将弑杀金熙宗的那个晚上,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完颜亮对唐括辩的看法。     大家也许还记得:就在那天晚上,整个宫外的政变班子,一起到唐括辩家里,借以等候夜深之后入宫。     等待的时间是很难打发的,反正也要吃饭,唐括辩就在家里为各位准备了饭局。可是,大家都很紧张,谁都没心思吃。毕竟一会儿要去杀皇上,想想这场弄不好就会灭身破家的赌博,再看看那边唐括辩布下的菜肴,实在是没有什么胃口。     可唐括辩呢?大概是因为在自己家里,状态极为放松,好像什么事都没有一样地大吃特吃,最后还真吃饱了——大概也是一桌子人里,唯一真正吃饱的人吧。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而一顿饭,恐怕也能散射出一些问题吧。完颜亮看在眼里,阵阵寒意骤然涌上心头:都到这时候了,唐括辩这家伙居然还吃的这么香;他的心肠是什么做的,竟然如此残忍?——不管怎么说,过会儿大家就要去杀去砍的金熙宗,毕竟也是这位唐括驸马爷自己的岳父啊!     当然,和完颜亮自己相比,唐括辩的残忍程度大概只能算是业余。但是,现在就已经这样了,天知道你唐括辩以后会残忍到何种境地?     就这样,从这顿饭起,完颜亮对唐括辩真正有了戒心。     等完颜亮上了台,大概是为了试验唐括辩,一次和他去看金太祖的画像。看着看着,完颜亮突然指着画像上的金太祖,对唐括辩说:“这眼睛,和你的很象啊”。     老实说,这样的试验太狠了——猝不及防之间,突然出这么一道题,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实在是刁钻透顶;而面对如此抽考,可怜的臣子第一反应要是什么,才会考试合格?     惊慌?漠然?诧异?欢喜?     好像就没有一个能成为标准答案……     历史告诉我们,碰到如此操蛋考题的唐括辩,交出的成绩远未及格——他神色不由自主地一动,而就是这一动,被完颜亮看在眼里,神色跟着也是一动。     唐括辩的这“神色一动”到底说明了什么?是已经有了不臣之心?还是突然明白皇帝已经开始找他茬了?……无论是什么,在完颜亮眼里,都读不出其它答案,只能是他心有异图。从此,完颜亮对唐括辩是彻底地不信任,并且极为猜忌了。     而现在,这个大案已经把唐括辩给扯了进来;即便是有着当初从龙拥立的大功,那又怎么样?     照样插翅难飞。  十二:杀宫 3       有了萧裕的告发,完颜亮当然非常满意。但是,仅仅因为萧裕的说法而诛杀众多大臣,实在也有点不能服人;毕竟,在不明真相的群众看来,萧裕与当事人关系并不密切,谁知道他说的是真的假的?如果是假的,又以此为据杀掉国家重臣,这个政治影响可就糟糕透了。     问题是,这本来就是假的。那么现在必须要做的,就是开动脑筋想办法,把“假的”变成“真的”。     如此一来,整个案件中的关键人物——萧玉,就成了完颜亮手中最有分量的证人。如果仿照美军创举,把大案所涉诸位印成一副扑克的话,那么此时的萧玉,正是那张最重要的“大猫儿”。     其实,大猫儿萧玉只不过是个尚书省令史,跟我们前面说过的令史李老僧很相似,不过是个介于不入流和九品官之间的微末小员而已。在本案中,要是真把涉案人员按照官品排列成一副牌,我们的萧玉别说大猫儿,大概连个草花3都未必够的上。     但是,大猫儿就是大猫儿,必有不同之处——他和完颜宗本交情非同一般的好,不仅可以随意出入完颜宗本的住宅,而且完颜宗本也把他当作自家人来看待。更有利的是,他们“关系熟稔”这一点,朝中很多人都知道。正因如此,如果能让萧玉出来作证,亲自指控完颜宗本,还有谁会相信完颜宗本是冤枉的?     于是,问题再次转变成:如何才能让萧玉出来作证呢?     完颜亮和萧裕的办法很简单,一个字:逼。     很快,完颜亮派人去找完颜宗本等人,说要君臣一起击球——此时,又一个漂亮的借口“击球”,就这么出现了。     在当年的金国,“击球”这种高尚运动的地位,大致与今天的“高尔夫球”相当。据说最初是波斯人发明了这个运动项目,然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土大唐,再由大辽接棒,继而风靡整个大金;别说王公贵族喜欢,就连后来考“策论进士”,击球也是其中的考试项目之一。而规则说起来比较长,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草地曲棍球”,也就差不多了——当然,球门没有今天的那么规整,只是用一块板子掏个洞来充当;此外还有一点区别,那就是运动员们都得骑着马来打……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以“在马背上征杀”为天命的女真民族,会如此喜爱击球这个游戏了。据说——仅仅是据《金虏节要》里说——当年,“四狼主”兀术(完颜宗弼)的二哥、与完颜宗翰分掌金军的另一员重臣、猛将完颜宗望,正是因为大夏天兴致盎然地“击球”,搞得汗流浃背,回去就闹了“伤寒”,因此死掉了……     “击球”这个项目,不仅玩的人乐在其中,就是看客们,也是兴致盎然。为了观看方便,历代帝王往往在宫廷里开设球场,场边还要搭建个“看球楼”(实在不知道该叫什么,总不能是“观礼台”吧?),以方便高级领导视察……     回到正题。完颜亮布置了这个骗局以后,自己就先上了看球楼,再命令左卫将军——也就是我们九人名单中的第九位——徒单贞,和萧裕的妹夫、近侍局副使耶律辟离刺暗藏起来,一旦完颜宗本等人过来,就杀掉他们。     果不其然,太保、领三省事完颜宗本赶来,被杀;判大宗正事完颜宗美赶来,被杀。     分析起来,完颜亮和萧裕的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完颜宗本死了,再逼萧玉做伪证,他应该不会再有什么顾虑了——何况,猴都被杀了,你一只小鸡,还能不哆嗦?说你是大猫儿,那是抬举你。     而这一天,萧玉正好送客人出城,一顿送别酒喝了个酩酊大醉。被人发现的时候,他的头发乱七八糟,连衣服也是乱敞着。没办法,奉命抓捕他的人只好找辆车把这位完全丧失了自主行动能力的酒鬼装上,再运到萧裕弟弟、点检萧祚的家里。     天都快黑了,我们的萧玉可算是酒醒了。这一睁眼,顿时就是一身冷汗——自己在哪里,不知道;而自己身边,竟然全是执刃相对的士兵!     老实说,先杀人后求证,其实不是个特别妥当的做法。毕竟,那边已经杀掉了重臣完颜宗本,人头落地不可复生;而这边的证言,还没有坐实。现在虽说已经摆好了要命的阵势吓吓他,可以后会有什么结果,也只能一步步走着看。如果这位萧玉识相配合,一切都好说;可他要万一是血气方刚,骨气正盛,身陷绝地也不告饶,恐怕问题就非常棘手了。     总的来说,即便完颜亮当了皇上,已经拥有了号令大权,可心性还是偏好走险,确实还是有点象个赌徒。     骤惊之下,萧玉的反应很不出奇,很不英雄本色——他当场傻眼,以为被别人的什么事情给牵累了。巨大的恐惧牢牢地包围了他,只见他以头撞墙,同时声嘶力竭地哭喊说:“臣未尝犯罪,母年七十,幸哀怜之……”     很显然,萧玉真是怕了;而守在旁边的萧裕,要的正是这个效果。他马上附耳过去,开始做萧玉的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萧裕一共也只说了五句话。话不多,却非常清楚地表达出了五层意思:     主上以宗本诸人不可留,已诛之矣——这是“抽梯子”:首先警告你的后台已倒,别指望谁还会保护你;     欲加以反罪,令汝主告其事——这是“垫板凳”:愿意把你和他区别对待,再给你一个立功的机会;     今书汝告款已具——这是“煽阴风”:知道你不忍心揭发旧友,没关系,材料我们准备,你要做的,其实很简单;     上即问汝,汝但言宗本辈反如状——这是“打保票”:皇上马上就要问你话,你只要照着状书回答就能考一百分,根本不需要担心其它问题;     勿复异词,恐祸及汝家也——这是“示利害”:只要不合作,你全家都得死。     ——老实说,这萧裕的口才确实好的没话说,思想政治工作做的也真是漂亮;其思路之连贯,逻辑性之强,即便比起今人来,怕也未必落了下风吧。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所谓“奸佞”,从来就不是无能鼠辈的代名词。说句老实话,我个人一直觉得:在我们故事的那九个人里,萧裕能被独自打入《佞幸传》,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史官对他的智力和能力的认可——尽管如传名所标,在这些词儿的前面都有着一个大大的负号……     还是继续我们的故事吧。如此几句话说完,他就拉着晕晕乎乎的萧玉去见完颜亮。完颜亮当然要问,你萧玉来这里,要说什么?早已经魂不附体的萧玉回答说,完颜宗本确实要谋反;诸如此类,与萧裕所教的一模一样。     写到这里有点感慨,也就扯开说几句题外话吧。     我不知道,一个人要是突然面对生死困境时,会做何反应。在我们的故事里,至少萧玉,在突然发现自己被包围时的第一反应是哭喊“臣未尝犯罪”,且“母年七十”,因此自己的这条小命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必要保住的。他的这一反应,也确实是合情合理;更何况,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突然面对危境,如是号、如是说,怎么说都是人之常情。     当萧玉得知了完颜宗本已经被杀后,“是否合作”的选择跟着就出现了;如上所述,这个选择就是“合作则生,不合作则死”——很显然,它的性质,和刚才的危境完全不同。即便不能精确预见自己这个选择的后果,以他经常出入豪门的见识,也应该可以大概估计出,如果他同意鹦鹉学舌地重复这些证词,会给这桩连太傅、领三省事完颜宗本都难逃一死的大案平添多少冤魂——于情于理,他不会不知道这其中的轻重。     即便如此,萧玉还是选择了合作。     总之,一开始的时候,事发仓促情况不明,又只为单纯的自保,他的反应的确无可厚非;而紧接着在做选择时,在明知必然有人因为他做伪证而遭祸的情况下,依然同意合作,也就是昧着良心造谣,去诬蔑已经冤死的朋友——似乎就不那么简单了。     这样一来,萧玉的选择,其实就是承认自己和“七十老母”乃至全家的性命,要远高于朋友的全家、以及天晓得还会有什么人的性命;换言之,别人也许会死十个,二十个,五十个,甚至更多——可是,死得再多又如何?毕竟,那是“别人”的性命;而自己和老母以及全家,是活下来了。     这样的价值判断,是不是很自然?     我不知道。     不过,既然他愿意如此看待别人的生命,我也就很愿意再追溯一开始的情形,并苛刻地跟上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一开始可能被杀、为自己求情的时候,他专门抬出“七十老母”,用心是什么?     在我们的传统里,无论是古是今,只要是类似情境下,往往总会有人说“我上有老母,下有幼子”之类的话。而究其核心,究竟是单纯地感念老母的人子孝道,体恤幼子的舔犊亲情,还是虚晃一枪,以老弱血亲之名为自己赶紧祭起一道免死灵符?且不论他是否真的孝顺或慈爱,只说这种试图以无辜亲人作为自己救命稻草的行为,又该怎么评价?     如果再刻薄一些,比如明白告诉他,他自己和“七十老母”只能活一个,且看他又会做何选择——他会不会象随意抛弃别人生命一样地抛弃老母,最终让自己留在这个人间?或者说,就他的表现而言,他会不会让“七十老母”活下去,而自己慷慨赴死?     我不知道,历史也没有给出答案。     此外,别人或许都姓孙,全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都没有父母子女,更没有什么“七十老母”——萧玉是不是有这个下意识,今天无法考证,我还是只能老实地说不知道。     总之,他的选择是好是坏我不知道,但有一点我还知道,那就是后世也经常有人必须面对类似的选择——也请注意,这里说的只是类似,具体情况相差还是很多的;比如在七百九十八年以后,就有一位还不满十五岁的小女孩,做出了与萧玉截然相反的选择,最后昂然走向了铡刀。     指着历史人物说三道四总是容易的,却又往往于事无益,毕竟,事情人家已经做下了,说得再多又有何益?还是不去评论,接着讲我们的故事吧。     这样一来,整个案子办起来也就势如破竹一般,异常地顺利。此外,人证既然有了,杀大臣的事情也就可以公开了——当然,是在把该杀的都杀掉以后再公布。     因为“完颜宗干谋反”一案,新皇帝完颜亮大开杀戒,先后杀掉了:     完颜宗干 (老八,太傅、领三省事);   完颜宗美 (老十,判大宗正事);   完颜宗懿 (老七,东京留守);   完颜卞 (北京留守);   完颜宗哲 (老十四,益都尹);   完颜禀 (平阳尹);   完颜京 (老二完颜宗固的二儿子,左宣徽使);   完颜宗雅 (老三);   ……     实在是太长的一份名单,这里就不一个个罗列了。     其中,老十四、益都尹、毕王完颜宗哲,以及平阳尹完颜禀、左宣徽使完颜京等人,诏令里只是贬官,家属一律分散安置,并允许奴婢五人跟随主人一同上路。这不是没杀头么?然而事实证明,“贬黜”只是个幌子——完颜亮跟着就派人在路上截杀,并且,只要是男性家属,不论年纪大小一律杀掉。     此外,当时是中京留守的老三完颜宗雅,是个信佛的人,大家都叫他“善大王”,也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完颜亮明白这个人没什么本事,本来打算留着他,给金太宗延续最后一点血脉——看来,完颜亮也是明白“做事不好太绝”的道理——只不过,“做事不好太绝”渐渐转化为“斩草总要除根”,没过几天,还是杀掉了完颜宗雅。     算起来,金太宗这一支的子子孙孙,因为此案累计被杀七十多人。     在中国历史上,因为一个案子死七十多人,规模实在不算太大,或许连惨案排行榜的前一百位都挤不进去。但是死的人不太多,却绝不意味着完颜亮心慈手软;毕竟,金太宗过世才十四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太多的子孙后裔——实际上,拢共也就只有这七十多个人。     换言之,也算是呼风唤雨过的金太宗,已经被萧裕的构陷、萧玉的证言和完颜亮的屠刀,彻底杀绝了后!     完颜宗本、完颜宗美、完颜宗哲、完颜宗雅、完颜禀、完颜京、完颜卞……等等这些王爷重臣的鲜血,就这样染红了完颜亮脚下的大地,和头顶的皇冠。     饶是如此,完颜宗室内外,鲜血依然在不断喷溅着。     十三:秦王支系(篇外之一)     注:本篇为篇外,与前文关系不大,倒是与后一篇【杀宫:4】勉强有些因果关系。因此,将它“嵌”在此处,以为后文呼应。只看【杀宫】的朋友,本篇可以直接跳过了:)     --------------------------------------------------------------------------------------     我们以前提过,被杀绝了后代的金太宗,是他爹金世祖的四儿子;而金世祖,则是金景祖的二儿子。     仔细研究一下,其实金景祖有九个儿子。其中,正房元配唐括氏,也就是昭肃皇后,为他生了五个嫡子,正是老大到老五;剩下的四个儿子则通通出于侧室,以当时女真民族的习俗而言,那是绝无希望杠上开花的,顶天了也就是个普通勃极烈的前程。     回到金景祖的五个嫡子,具体情况大致如下:        老大 完颜劾者    韩国公      老二 完颜劾里钵  【金世祖】      老三 完颜劾孙    沂国公      老四 完颜颇剌淑  【金肃宗】      老五 完颜盈歌   【金穆宗】     这里面的老大和老三,最终都没有当上皇帝;而这,也正是金景祖自己的意思。大约各位也难以想到,他们与大位擦肩而过的原因,竟然是自己的个性:金景祖认为老大完颜劾者“柔和,可治家务”,认为老三完颜劾孙“亦柔善人耳”。     柔和、柔善,怎么听都不太象批评啊,又不是人品问题……那么,不妨对比一下老二完颜劾里钵获得的评价吧:“有器量智识,何事不成!”     ——于是,皇位就从老大的身边轻轻滑过,径直停在了老二的屁股底下;老二死了,又轻轻滑过老三的身边,先后停在了老四、老五的屁股底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宽容、要聪明、要强悍啊!     史书对老三完颜劾孙着墨不多,也跟我们的故事关系不大;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老大完颜劾者吧。     实话说,作为大哥的完颜劾者挺够意思的:虽然没当皇帝,可没有怨言,还尽心尽力帮助二弟搞好内部团结。二弟死了,四弟继位;四弟死了,五弟又继位——眼看着几个弟弟走马灯似的地过足了皇帝瘾,他自己居然也没有什么异图,考虑那会儿的时代背景,也的确算是难能可贵。     五弟金穆宗看在眼里,心中也默默积蓄着感动的眼泪,最后下定决心,一定要给自己的大哥以适当的补偿。决心好下,可技术性问题却有点棘手:该补偿什么才好呢?     以国公的地位而论,再高就只能封王了。但是,皇位近在咫尺,尚且没见他怎么动心,这区区王位又算得了什么?拿“封王”这样的安慰奖去打发一般臣子也就罢了,要用它来糊弄忠心的大哥,实在是不妥。     最后,金穆宗决定跳过大哥本人,索性直接封赏他的儿子。     这一手确实抓准了臣子的心理,毕竟古人总讲究个“封妻荫子”,其中荫子一项,才是功名富贵的长远根本,也往往正是臣子最在意的赏赐。就这样,一道诏令从天而降,完颜劾者的大儿子——完颜撒改——瞬间登天,一跃而为大金的国相。     在当时,“国相”是约定俗成的说法,正式名称则是“国论勃极烈”。在这个头衔里,“勃极烈”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而“国论”也作“固论”或“骨鲁尔”,在女真语里的意思是“尊贵的”。顾名思义,所谓“尊贵的部长”当然很不一般;以当时而言,其地位仅次于“都勃极烈”和“国论忽鲁勃极烈”,是当时完颜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在连年内外用兵、杀伐不断的金国,它的威权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就连金穆宗自己,在没做皇帝以前,也曾经当过国相;总的来说,金穆宗对完颜撒改的提拔相当够意思,而完颜撒改也很快就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皇帝的确没有看错人。     概括来说,完颜撒改先是机智地扫除了叛将阿疏的部分羽翼,后又将其主城及附属势力一网打尽,逼得阿疏亡命大辽;待到金穆宗、金康宗死后,早已身份贵重的完颜撒改,又首先建议当时的皇储完颜旻(也就是完颜阿骨打),趁大辽内政荒芜,赶紧起兵讨伐。     这个建议可相当不平常——以当时情况而言,金以属国的身份,必须服从辽的管理;而金帝也要接受大辽的册封,官职则是节度使。其实那时候,哪有什么真正的金国皇帝,都还是勃极烈来勃极烈去的,不过是部族领袖而已;皇帝名号,也如前文所说,都是后世子孙追着孝敬上的。     而大辽也是比较不给人活路,从各方面压榨和欺负金不说,还动不动就派遣金兵,为自己征讨——这里面的具体事情确实挺多,考虑到离题太远,就不细说了;但是,大辽对待金国确实非常苛刻,的确不是虚言。此外,大辽还动辄干预金国内政——当然在大辽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比如,在第一次出兵剿灭完颜阿疏的过程中,御驾亲征的金穆宗就是因为接到了辽使的命令,而被迫罢兵,半途而废的。     时间久了,这样的事情多了,谁能服气呢?现在看到大辽自己出了麻烦,完颜撒改的这一非常及时的建议,立刻得到了金国上上下下的全力支持。完颜旻自然也早就憋着一肚子气,当即决定公开翻脸,出兵在边境与二十万辽军死磕了一场。结果,辽军被打得落花流水,而金军的战斗力也在这头一次考试中,拿了个漂亮的满分。     也因为这一仗,金国突然发现:自己的上国大辽也不过尔尔;整个国家,就开始迅速朝着军国化的方向前进了。顺便说一句:金国起初其实也十分惧怕宋的实力,总觉得对方特别厉害;也是等后来摸清底细才渐渐知道,敢情这幅员万里的“南朝”,也不过是个花架子而已。     把话题拉回来吧。初战告捷,大家都高兴的要命。而完颜撒改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真的不同了,历史的风云人物即将隆重面世;他马上派人面劝完颜旻,光明正大地登基做金国的皇帝——军功在先,策谋在中,拥立在后,完颜撒改在历史关键时刻的三次非常表现,使他真正成为了整个大金的栋梁之臣。     同时,完颜撒改不仅非常能干,而且处理事情也非常公正;他的威望,也就在完颜各部落中渐渐地如日中天,以至当时有句流行的话叫“不见国相,事何从决”——不过老实说,臣子当到这个份上,皇帝想不猜忌也难;可真正难得的是,完颜旻始终非常信任他,而完颜撒改,确实也没有异心,这一点,大约是跟了他爹的遗传吧。     后来完颜撒改去世,完颜旻——现在叫金太祖了——亲自吊唁,“剺额哭之恸”,心碎的一塌糊涂;下葬的时候,金太祖再次驾临,执意送他最后一程。     而所谓“剺额”,是当时女真乃至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葬仪之一,指用刀剑划开自己的脑门,以这种血流满面的效果,来表达对死者极度的留恋。仪式归仪式,做不做可全在自己——作为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还保持着很多部落时代淳朴作风的金太祖,这次毫无疑问是真的非常伤心了。     虽然完颜撒改离开了金国这片热土和他所深爱的人民,但是他的大儿子完颜宗翰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再次顶起了大金的一片天。这位完颜宗翰,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粘罕”;他的本名叫粘没喝(在不同典籍中,也写做“尼堪”、“粘没罕”等),汉人以讹传讹,结果才有了后世《说岳全传》中那位粘罕的“高大形象”。     而实际上,完颜宗翰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与所谓“金国大狼主”的那个艺术形象很不沾边;这次,我们就专门用些篇幅来讲讲他吧。     历史告诉我们:完颜宗翰是大金的超一流功臣,说他是“开国定鼎之臣”,那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完颜宗翰天生好武,骑术、箭术、兵刃格斗样样在行,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并屡立功勋了。“四肢发达”以外,他的脑子也是足够好用,很会分析形势,曾经建议时机成熟的时候对辽用兵,深受金太祖完颜旻欣赏。前文也说到,当完颜旻还没继位的时候,完颜撒改曾经派人去劝进。派的人是谁呢?正是自己的儿子完颜宗翰,以及部将完颜希尹。     结果和群臣劝说的效果一样,完颜旻还是不乐意;大概是毕竟没人真做过金国皇帝吧,他自己心里还有着种种顾虑。就这么拖延了几个月,终于有一次,完颜宗翰再次劝说,并且使出了与众不同的杀手锏:        若不以时建号,无以系天下心。     潜台词就是:得,我们承认,当不当皇上是你的自由;但是总还有个“天下”的概念,比你个人的自由更重要吧?——几百年后,有个叫老谋子的人拍了部电影来表扬刺客,其实暗地里却是为了回答“为什么完颜旻终于答应继位”的历史问题——大家千万可别被秦王、剑客、杀气、风景什么的伪装给骗了,呵呵。     就这样,完颜宗翰的攻心策略奏效,成功地说服了完颜旻升级为金太祖。拥立之后,他看到当时大辽内部变故频生,正是天赐良机,决定破除两国暂时和平的现状,再次建议发兵西征。     到了这个时候,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辽早已是风雨飘摇了。而我们也不妨暂时把视线从完颜宗翰身上移开,先看看后期的辽金情况吧。     六年前,金主帅完颜旻和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各自亲统兵将,在驼门展开了历史性的巅峰对决。     其实这一仗中,辽军哪有七十万?据考证,连契丹军带汉军,一共才十万多人。大概是因为天子御驾亲征,喜欢把排场搞得夸张一点,希望士气可以多振奋一点吧。问题是,几倍地虚夸自己的兵力,除了说起来好听以外,还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呢?胜了,人家觉得你搞人海战术,所谓胜之不武;败了,更是颜面何存,连个理由都没地儿找——怎么看,怎么都是个自堕下风的愚昧招数。或许,大辽是觉得自己以宗主国的身份讨伐叛逆属国,至少从声势上要吓住那些家伙吧?     结果,“七十万大军压境”的消息传来,金国上下倒真是被吓得人心惶惶。而主帅完颜旻的做法却相当有个性——他在众位军将眼前,直接“以刀剺面”,在鲜血横流之际,仰天痛哭:        始与汝辈起兵,共苦契丹残扰而欲自立国尔。今吾为若卑哀请降,庶几免祸。(辽帝兴兵)乃尽欲翦除,非人人效死战,莫能当也。不若杀我一族,汝等迎降,可以转祸为福。     翻译过来,就是:惨遭欺凌,我们立国;奴颜屈尊,我们苟活;他要灭门,我们没辙;杀我全家,你们免祸——不难想像,这话从极得人心的女真最高领导嘴里说出,又将具有多么强大的煽动力——众将听后,当即跪倒一片,高呼“事已至此,惟命是从”、“以死拒之”……     结果,浩浩荡荡、号称七十万的辽军,竟然被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的两万金军完全击败!要不是辽天祚帝跑的快兼跑得远(速度为五百里/一日一夜,平均时速约十公里——算上吃住,再考虑到当时还没有蒸汽机而只有马车和马匹,这个速度该算是逃命的极限了吧),他也得被女真部队抓个俘虏。     正是这决定命运的一仗,彻彻底底动摇了大辽的国基。而后,辽军败绩益发不可收拾,从黄龙府开始,转眼间就连丢五十多个州,失败的效率高得令观众瞠目结舌——自此,领土面积不再“大”的辽不仅无力再与大金抗衡,甚至求得自保都已是困难重重了。     借着军事上的胜利,金与辽谈判时,地位也越来越高。实话说,金当时还没有灭辽的野心,只求辽能批准金帝国的合法地位,因此,还是尽量在争取政治解决。但是辽总还是抱着过去的观点不放,始终不在册封金帝等问题上完全满足金国的愿望,局面也就僵持下来。     在这个背景下,再看完颜宗翰的建议,实质就很清楚了:很显然,他现在所说的“西征伐辽”,就是要给一直在苟延残喘的辽政权捅上致命的最后一刀。这就是说,你们不承认我们,不拿我们当平等的战略伙伴,那我们索性废了你——金太祖早有此意,听后当然非常高兴;他当即采纳并命令各路(辖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省)作好军事斗争准备。之后有一天金太祖召集大臣喝酒猜谜,席间,他对完颜宗翰推心置腹地说:        今议西征,汝前后计议多合朕意。宗室中虽有长于汝者,若谋元帅,无以易汝。汝当治兵,以俟师期。     说着说着,金太祖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亲自倒酒,和完颜宗翰分饮;进而自我感动升级,又要脱掉自己的衣服,给完颜宗翰穿上。君臣关系如此融洽,实在是让人羡慕啊——可又有谁能想到,这段本来已经呼之欲出的千古佳话,马上就被不识趣的、非要插嘴的群臣给变成了千古笑话;他们马上说,“现在(农历五月底)是暑月”……     暑月……炎热……加衣……痱子……     淳朴的金太祖“乃止”,虽然完颜宗翰未必在意捂出点痱子吧?不知道了,不知道了……     而大金的一代名将完颜宗翰,就这样在皇帝的充分倚重下,踏上了他星辰大海的漫漫征途。     他先是攻下中京(今辽宁宁城西大明城),击败大辽奚王耶律霞末,纳降北安州;再极力建议追杀正在山西打猎的辽帝,得到批准后,又亲自选拔六千精兵一路狂奔而去,虽然最终没追上,可也把堂堂的大辽皇帝撵的狼狈不堪,并从此奠定了大辽的最后命运——四年后,辽末主天祚帝还是被完颜宗翰的部队生俘,曾经是大金的天朝上国、国祚长达209年的大辽,终于被金军彻底扼死。     追杀辽帝未遂之后不久,他杀回西京(今山西大同),平息这个收复不久的城市的叛乱,并在将星闪耀的完颜宗雄、完颜宗干、完颜宗峻等人之中,率先亲自领兵冲击敌阵,最后全歼叛军;也是在这一仗中,他的弟弟完颜扎保迪阵亡,也算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特殊注脚吧。     有着傲人功勋的完颜宗翰,即便在金太宗继位后,也是极受敬重的——金太宗直接下诏对他说:“寄尔以方面,当迁官资者,以便宜除授”——你那边的官员该晋升的,你说了就算数——新君对他的信任倚重之情,虽然在这十五个字里表达得淋漓尽致,却也并不罕见;真正令人万分震惊的,是随着这张诏书,一起发给完颜宗翰的东西。     谁又能想到,那居然是一百道空白的圣旨!     什么都不用多说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缺心眼儿的大宋连连出现违背宋金“海上之盟”约定的短视行为时,完颜宗翰又力主不能妥协,并请缨伐宋。由此,绵延一百多年的宋金战争正式开始;而我们一般看到的历史介绍,都在说是金朝首先撕毁了盟约并侵略大宋的。这话不能说错,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辨一下就会发现:宋当年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令人无法仰视;金的大举兴兵,实话说,多一半得算是大宋自找的。说老实话,如果换各位做当时的金国皇帝,恐怕也按捺不住要教训一下宋——这其中的详细情况,如果有时间的话,以后会继续以【篇外】的形式加以介绍。     伐宋的建议得到批准后,完颜宗翰的部队便一路向南掩杀而去,先后纳降朔州(今山西朔县)、攻克代州(今山西五台山一带)、围困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又在汾河以北击败了宋朝的两路共四万援军,而且还是那种斩杀了对手一万多人的歼灭性胜利;接着又纳降沿途各县和威胜军(治所在今山西沁县、沁源一带),再攻占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市),增强了潞州的实力——可在即将攻击泽州(今山西晋城)的时候,宋金和议已定,负责传达这个救命消息的宋使拼命追进了金军大营,他这才知道上面已经谈好了——面对铁一般的命令,他只好怏怏撤兵,但还是留了一手,没有一同撤去围困太原的兵马。     而“围困太原”,又成了完颜宗翰军事生涯中的一个代表作。整座太原城被完颜宗翰连续围困二百五十五天,计八个半月;在这差一个月就够足月生产的漫长时间里,他熟练地运用“围点打援”的策略,面对大宋四面涌来的援军,既不慌乱也不手软,先后击败     樊夔    援军十万;   刘臻    援军十万;   折可求   援军两万;   韩权、罗称 援军一万五千;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