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4年7月,在北元担任太师30余年,拥立了三位大汗的阿鲁台终于被脱欢攻杀。 与福威自操的阿鲁台相比,东汗阿台要冤枉得多。近二十年来,自己毫无实权,只是有一个汗号。可偏偏这个汗号成了他的催命符,明朝和脱欢都要将他消灭。成为众矢之的的阿台汗,在将领朵儿只伯的保护下四处逃难,身边的部队最多时不超过千人。 但这位阿台汗甚有骨气,虽然穷途末路,仍然拒绝了明朝的招降。在脱欢和明朝的夹击下又苦撑了4年,终于败死在巴丹吉林沙漠。 东汗廷灭亡,脱欢控制的西汗廷成为北元蒙古唯一的中心。 此时,斡亦剌歹汗已死,在位的是“岱总汗”脱脱不花,其人是益宗次子之孙,根正苗红的“元裔”。当年益宗败死,他归顺明朝,在甘肃一带放牧,身边只有二十余户属民。斡亦剌歹汗死后,脱欢将他请回草原,立为可汗 脱欢在统一卫拉特,消灭东汗廷后,已经将蒙古高原完全统一。一个强臣,到了这个地步,就该谋划篡位自立了,立实力微乎其微的脱脱不花为汗,也就是在为自己称汗铺路。然而,这位脱脱不花汗是位“聪智”、“有奇策”[10]的人物,被立为可汗后,韬光养晦,收买人心,并在击败东汗廷的战争中将阿鲁台残部收编到自己麾下,实力迅速壮大。 黄金家族的声望加上脱脱不花的经营,脱欢虽然有自立的打算,却始终不敢违背传统。他所能达到的辉煌,最多不过是蒙古的曹操。 1440年,脱欢病逝,将自己的功业和成为可汗的梦想,留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先。 第二章:一载帝国——也先的可汗梦 如果一个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十分杰出,无论他愿不愿意,便要承受与生俱来的压力。他即使与祖、父一样出色都会被看作无能,他只能青出于蓝,才会被人们承认。 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被这样的压力压垮。 也先就生长在这样“艰难”的环境当中。爷爷奠定了卫拉特人的霸主地位,父亲统一蒙古高原。他们留给他的任务太艰巨了——一个由他绰罗斯家族建立的新的蒙古帝国。 为了这个目标,他在父亲在位时,便抓紧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自己的经验。 接替父亲成为太师之前,他的训练场在西部,而陪练,则是东察合台汗国。 (一)西方攻略 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合台汗国在1346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察合台汗国后被铁木尔帝国取代。而东察合台汗国则一直坚持了下来,到1414年时,第八位可汗歪思汗成为统治者。 歪思汗在东察合台汗国也是一位雄主,被称为“英武过人”,即位后放逐了曾经拥立过六位察合台汗的权臣忽歹达,独掌大权。身为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也频频向外发动“圣战”。 脱欢时代,因为卫拉特人都不信仰伊斯兰教,歪思汗视为“异教徒”,屡屡发兵来犯。 从法统上来说,东察合台汗国应该是北元的属国,属国君主攻打宗主国太师,实在是犯上作乱。可在大元朝鼎盛的时候都不买账的察合台后裔,哪里还管这些? 脱欢自然不能坐视西部边陲出事,何况那里还是自己家族的“龙兴之地”,于是派出自己的儿子也先前去经略。 初出茅庐的也先激情澎湃,几乎不间断对歪思汗发动攻击,史书记载双方“总共打了六十一次仗”[1],除了一次之外,每次都取得胜利。歪思汗损兵折将,丧城失地,在明拉克一战中,自己也被俘虏,也先表现的相当大度,将之施放。 可歪思汗也是钻牛角尖的人物,并不甘心,再次提兵来战,结果不久又在吐鲁番被也先俘虏。这回也先不打算无条件放人,必须得到某种保证。歪思汗不得不女人换自由,将妹妹哈尼木公主嫁给也先。 从此,歪思汗终于愿赌服输,不再与也先交兵。也先也放过了大舅哥,开始向北部经营,降服了乞儿吉斯人。乞儿吉斯人从此便成为卫拉特人的属民,虽然屡有反复,却直到清朝乾隆时期,卫拉特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准噶尔帝国灭亡后,才彻底改变了这种状态。 在这一系列战斗中,也先日益成熟,声望也逐渐提高。为他日后接父亲的班,以至于完成父亲未尽的心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吞并诸卫 有了许多显赫的战功,又是嫡长子。到父亲去世时,也先接替“太师”一职,内部没有任何的动荡。 成为太师的也先,开始颇有政治手腕。对于“岱总汗”脱脱不花十分恭敬,几乎所有大事都以大汗的名义行事,而脱脱不花也想在和平中壮大自己的实力,心甘情愿的成为也先的助手。 一切后顾之忧都已经排除,也先可以放心实施建立自己帝国的计划了。 他的运气非常好,这个时候,大明王朝继承成祖事业的仁宗、宣宗都已去世,在位的是九岁登基,如今只有14岁的英宗皇帝朱祁镇。皇帝年纪小倒也没什么,但在太皇太后张氏和宣宗重臣“三杨”或去世或致仕后,司礼监太监王振便接管了朝政。 宦官处于非男非女的状态,若是使坏,可以集中两者的优点,胆大包天又阴狠刻毒;可要治国便又可以集中两者的缺点,自高自大又自私短视。 这样的人专权,大明王朝的盛世结束了。结束了盛世的明朝,对于边防便不再关心。不关心边防的明朝,对于边境的蒙古诸卫被别人控制便不会在意。 而吞并诸卫,正是也先初期目标。 明初,明廷在辽东地区设置兀良哈、泰宁和福余三卫。安置归附的蒙古部落。在西北设置哈密、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和赤斤蒙古诸卫。作为明王朝护卫边疆的“屏蔽”,尤其是朵颜三卫,更在明成祖“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 但是,这些卫对于明廷只是名义上隶属,实际上一直处于独立自治状态。在北元与明的战争中右逢源,对谁都不是死心塌地。 朵颜三卫因为成祖许诺赐予大宁之地而食言,一度从“屏蔽”成为边患,后归附阿鲁台,阿鲁台败亡后重新向明朝臣服,但实际上独立发展。 而西北诸卫中的哈密、安定、阿端和曲先等卫的统治者是察合台第六子拜答儿的后裔。不但在元朝时封爵显赫,明朝对之也是封王、赐印,完全是一个个自主小王国。赤斤蒙古卫的首领冒称为蒙古丞相之后裔,也是福威自操,拿全额的明朝俸禄,只履行愿意履行的臣子义务。 朵颜三卫首先成为也先的目标。 也先先用政治手段,促成脱脱不花汗迎娶嫩科尔沁郭尔罗斯部首领沙布丹之女为妻,自己则娶泰宁卫首领拙赤之女为妻。希望以此笼络朵颜三卫,可事与愿违,诸卫首领更倾向于脱脱不花汗,逐渐成为脱脱不花的直属部落,同时仍坚持与明朝的朝贡关系,对这位太师并不买账。 敬酒不吃,只好吃罚酒。1446年,也先率大军进攻朵颜三卫。 三卫首领本与建州女真争斗,突然被攻,腹背受敌,顿时“大困”、“艰窘至极”[2],各首领先后被杀,也先“几歼三卫达子”[3]。之后,也先又扫荡女真诸部,一路北上,直抵黑龙江,在受到野人女真的阻击后才撤军。 收拾朵颜三卫的同时,也先也在向西北方向下手。 向对于对付朵颜三卫的铁血手段,也先在收复西北诸卫时则要温柔的多。脱欢在世时,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哈密王卜答施里,生下了王子道瓦答施里,后继位为哈密王。哈密王数代都很“庸懦”,无法控制领地内的局势,权臣趁机架空王权。也先于是派兵进驻哈密,帮助外甥剪除权臣,安定局势。道瓦答施里对这位舅舅感激涕零,遂归附也先。 西北诸卫中,哈密最大,哈密王的态度迅速带动了其他首领,纷纷向也先投效。1444年,沙州卫首领喃哥接受也先以大汗名义授予的平章职衔,其弟锁南奔被封为祁王,其余头领为参政、三平章、大使等。同年,赤斤蒙古卫首领阿速与也先联姻,接受蒙古印诰,确立臣属关系。1446年,罕东卫首领班麻思结也与也先结为姻亲。 原本是明朝“西陲屏蔽”的西北诸卫几年之内便改换门庭。也先在其地恢复了元代甘肃行省的建制,统一管辖诸卫事宜。 到1448年,也先掌握实权的北元汗廷控制了东起女真,西达哈密及其以西的裕勒都斯河流域,北抵叶尼塞河上游,南临长城的广袤地区,“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4]。 也先只差一步,便可以将自己的太师头衔换成可汗了。 (四)土木大屠杀 也先所差的这一步,便是打击明朝,使之不会成为自己篡位的障碍。 当年东西汗廷对立,明朝忽而助彼攻此,忽而助此攻彼,坐收渔人之利。现在,“岱总汗”脱脱不花还有很强实力,受到很多正统派贵族支持,不把明朝搞定,这样的情况还会发生。 早在1447年,也先便召集朝会,决定南征明朝。聪慧过人的脱脱不花汗自然知道也先的目的决不会是“求大元一统天下”[5],而是为篡位做准备,于是坚决反对。其时,东北的战事还未平息,也先便暂时作罢。 到了1449年,大漠南北尽数平定,也先再次把南征提上议事日程。脱脱不花汗、知院阿剌都表示反对,但慑于其威,又没有拿得出手的理由,违心赞同。 以也先的战略,并不是要以此消灭明朝,他知道自己没有这个实力,而是要“使其田不得耕,民不得息”[6],削弱明朝实力。只要明朝皇帝丧失干涉北元内政的能力便达到目的。 可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在太祖、成祖时代强悍无匹,差点使蒙古人亡国灭种的大明边军,会衰落的那么彻底,自己的进兵顺利得匪夷所思。 1449年7月11日,也先以四路大军直逼明边:自己率军进攻大同;脱脱不花汗率军进攻辽东;阿剌知院进攻宣府;将军阿乐楚攻打陕西。 7月30日,也先率军到达大同,首战击败明朝参将吴浩所部,斩吴浩,攻陷大同边外诸堡。 8月3日,大同总督军务宋瑛、总兵官朱冕、都督石亨等,在太监郭敬的监督下与也先激战于阳和(今山西阳高县)。既然有太监监军,明军自然“师无纪律,全军覆没”[7],宋瑛、朱冕均弃尸战场;石亨只身逃回大同;郭敬躲藏于草丛中,幸免一死。 同时,知院阿剌所部直抵宣府,围困马营(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北),断绝明军水源。马营守备杨俊,不敢出战,弃城而遁。知院阿剌继而挥戈南下,连续攻破独石(今河北赤城县东北)、永宁(今北京延庆县东),击毙守备孙刚,直逼居庸关。 将军阿乐楚所部到达陕西镇夷所(今甘肃高台县北)后,与明朝总兵官任礼、都督刘永、镇守肃州卫指挥胡麟激战于临水堡之西,大败明军,斩胡麟与左参将阮和、谷聪。接着,又败右参将都指挥刘震等,斩杀指挥阎震。虏获人、畜万余。 四路大军中,脱脱不花汗最不愿作战,很不卖力,但也收获颇丰。到达广宁(今辽宁北镇县)附近时,明朝总兵官王翱闭门自守,不敢迎战。脱脱不花汗于是将广宁卫和辽东卫(今辽宁辽阳市)之间的站路破坏殆尽,掳掠人、畜数万。 也先的长驱直入,不但他自己深感意外,北京城中的王振也没有想到。这位大太监不懂军事,却在此时爆发出男人一面的豪情,怂恿年仅22岁的英宗皇帝亲征。英宗皇帝年轻气盛,又想到祖父辈们都曾经亲征,很想寻个刺激,于是仓促间下令准备二日,即行出发。朝廷上下顿时一片混乱,大臣们伏阙极谏,认为不可行,但王振和英宗根本不理。 7月17日,英宗皇帝、王振与扈从的文武大臣率数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儿戏般的地开始了亲征。由于准备极不充分,一路之上,“士兵乏粮,僵尸满路”,没等作战便开始严重减员,扈从文武纷纷上书劝止前行,均被王振呵斥。 8月初一,英宗的亲征军抵达大同,蒙古军佯退。这时,太监郭敬赶到,报告了明军惨败的消息,王振这才决定撤退,可在撤退途中,大太监又勃发了女人的虚荣,想让英宗到自己的家乡蔚州巡幸,让自己光彩一番,于是向蔚州出发。可行进了40里后,王振发现军队沿途损毁庄稼,出于桑梓之情,又让大军掉头东去。 几十万大军在这样胡乱的指挥下越来越混乱,士兵疲弊不堪。8月初十到达宣府时,也先兵马追到,恭顺侯吴克忠任殿军抵御,兵败战死。之后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4万人出战。结果又被包围全歼。 在听说大明皇帝亲征的消息时,也先原本想见好就收,撤回草原。哪想英宗的亲征军未战先退,行军路线又一再变动。便尾随而来,一经接战,发现明军不堪一击,胆气顿壮,准备与之决战。 8月14日,英宗大军到达土木堡,这里仅离怀来20里。诸文武奏请让皇帝先入怀来,但王振因为自己千余车辎重未到,下令就地驻扎。 次日,也先率军赶到,为了争取时间,他身边只有先头部队2万骑兵,但仍然迅速占据桑干河,将土木堡包围。 明军虽然无能,但毕竟人数众多,也先知道强攻无法取胜,于是主动派遣使节谈和,骗得英宗将营中所带金银珠宝交出,便伪装撤退。 看到也先准备解围,王振再次从女人变为男人,断然下令全军立即开拔。在这样的命令下,明军行列大乱,士兵争先奔逃。 一直等待这一刻的也先立即集结骑兵四面突击,蹂阵而入。 如果说这是一场决战,实在有些抬高了也先,这是一场2万人对数十万人的大屠杀,虽然双方都有武器,但根本没有交战,只有一方对另一方的砍瓜切菜。王振这回无论是做男人还是女人都没了活路,与数百扈从文武一起死在乱军之中。英宗皇帝无处可逃,被也先俘虏。 公平的说,明军的战斗力绝非如此之差,也并非没有可战之将,例如死在军中的英国公张辅,便是曾经平定安南,威震远邦的名将。可惜,王振将一切优势变成了劣势,数十万大军成了待宰羔羊。 这著名的“土木之变”,实在是王振导演,也先主演的“土木屠杀”。 这场胜利,对也先来说,是无意间的乐透大奖,他如果在大明皇帝被俘,明朝京军损失殆尽,北京城中一片混乱之际迅速推进至北京,以当时的情况,完全有可能将之攻陷。 但是,也先梦寐以求的,是建立自己的帝国,代替黄金家族成为蒙古的可汗。如果这个时候攻陷了北京,最为得益的,便是北元的“岱总汗”脱脱不花,自己若要篡位反而会增加困难。于是,他带着英宗皇帝于24日出边,到威宁海子、九十九泉、黑河等地“观光旅游”,在大青山两侧游牧一个多月,才又进入明边,决定将英宗皇帝送还北京,让明朝皇帝感激自己,从而不干涉自己篡位。 而这个时候,大明朝中的兵部尚书于谦已经和朝臣们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下诏各地兵马勤王,在北京集结了20余万军队,下定决心不会答应也先的任何条件。 而也先阵营中,脱脱不花汗在得知俘虏英宗后,迅速从辽东赶来与也先汇合,希望一鼓作气拿下北京,“还于旧都”。但没想到也先根本没有进攻北京的意思,只是想把英宗送回,获取更多利益。脱脱不花汗于是再次消极怠工,到古北口后顿兵不前。知院阿剌在此次南征中所部损失不小,而也先的缴获最多却不分与他,于是也磨洋工,在宣府停留。 也先失去了先机,又没有了战友的配合,单独到北京后,明朝君臣拒不迎接英宗。双方激战五天,也先损失惨重,弟弟孛罗、大将卯那亥战死,兵力损失数万,无奈之下只得撤兵。 虽然遭受失败,也先却看出景泰帝对英宗不能回去的期望,于是“成人之美”,将之送回。埋下“正统还入,则与景泰必有猜疑,以成内乱。如此,徐观其势,欲施其策” [8]的伏笔。 1450年8月初三,也先将英宗皇帝送回,结束了与明朝的战争。日后,英宗和景泰帝兄弟二人果然同室操戈,演出了“夺门之变”的惨剧。然而,那时这出大剧的策划也先,已经不在人世。 (五)“大元天圣可汗” 外部的事情处理完毕,也先准备完成自己最迫切的心愿了。 而且必须尽快下手。 在他送还英宗的时候,脱脱不花汗征服了海西女真,斩杀其首领不剌吹、剌塔、别里格等人,将嫩江、松花江广大地区纳入自己控制,实力大为增强。也先再不动手,脱脱不花汗也要来铲除他这个路人皆知其心得司马昭了。 毕竟君臣多年,如果毫无由头便起兵交战,有违常理。也先很容易便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请大汗更换太子。 脱脱不花汗的正室是也先的姐姐,而他所立的太子却并非正室所生。也先名正言顺的要求脱脱不花汗将正室所生之子,也就是自己的外甥立为太子。 插手汗室的立储,这是明显的挑衅,脱脱不花汗当然知道,自己如果示弱,也先便会得寸进尺。既然早晚都要翻脸,还不如趁早动手。 1451年冬,“岱总汗”脱脱不花集合汗廷人马,并传谕各部共同讨伐也先。 大汗讨伐太师,北元顿时大乱,阿剌知院等卫拉特贵族自然支持也先,而阿哈剌忽知院、孛罗平章等黄金家族贵族站在可汗一边。 由于事发突然,也先初战不利,折了大将圭林奇,阿剌知院也受伤,只得退到杭爱山南麓休整,脱脱不花汗率军进逼,决心一举将之歼灭。 情势对也先不利,但他并不惊慌。他很清楚,能够致人于死地的,不仅仅是钢刀弓箭,还有阴谋。而脱脱不花汗身边,有人可以让他尽情施展阴谋。 也先派遣部下趁夜色潜入可汗大营,见到脱脱不花汗的二弟阿巴噶尔济,提出如果只要其临阵倒戈,杀死脱脱不花后便拥立其为汗。阿巴噶尔济利令智昏,不顾儿子哈剌苦出的劝诫,决定背叛大哥。 弟弟的背叛,脱脱不花汗毫不知情。他已经准备在1452年之前解决战争,用也先的人头作为对祖先的新春献祭贡品。那个时候,他就可以骄傲的对祖先们宣布,自己终于让黄金家族重新复兴,以后再没有权臣。他将独自率领蒙古铁骑南征北战,重现大元荣光。 他决不会想到,自己的梦想,结束在1451年12月28日这一天。 天刚刚放亮,也先的大军在阿巴噶尔济的配合下突袭可汗大营,脱脱不花汗大败,人马损失殆尽,妻子儿子全被也先俘虏。自己仅带10人逃走。 被弟弟出卖的脱脱不花汗无处可逃,只能前去投奔岳父郭尔罗斯部首领沙布丹。 被亲人出卖一次已经很可悲,脱脱不花汗却一下经历了两次。岳父沙布丹并不想为了这个已经失势的女婿得罪也先,不顾女儿的哀求,将脱脱不花汗杀害。为了不让女儿太伤心,他收养了脱脱不花的两个幼子马尔古尔吉斯、脱古斯蒙克,这两个孩子日后都被权臣拥立为可汗,但结局比父亲还要悲惨。 脱脱不花既死,那个愚蠢的阿巴噶尔济便没有了用途。也先请其赴宴商讨拥立其为汗事宜,阿巴噶尔济欣然前往,结果刚入席就掉入事先挖好的深坑当中,与护卫一起全部被杀。其子哈剌苦出虽是也先女婿,但也没能幸免,随即在逃亡路上遇害。 紧接着,也先开始政治大清洗,“凡故元头目苗裔无不见杀”[9],几乎将忽必烈直系子孙斩杀殆尽。除了上文所说的沙布丹保护的两个外孙之外,只有脱脱不花的三弟满都古勒因逃到合赤温后裔领地得以活命。 一切的障碍都已经排除,1453年夏,也先宰杀五头黑牛,九匹白马祭天,自立为汗,称为“大元天圣可汗”,年号“天元”[10]。他终于完成了祖父和父亲都没能完成的心愿,成为蒙古历史上第一位非黄金家族的可汗。 当然,他不会想到,自己也是最后一位。 (六)可汗梦碎 高处不胜寒,站在高处的人,往往会迷失自己。 登上汗位后的也先,以成吉思汗流亚自诩,目空一切。曾经的谨慎小心全部抛在脑后,迅速成为了“荒于酒色,又残忍”[11]的人。 登基为汗,应该封赏功臣,与成吉思汗一样,与功臣贵族共天下。 而也先却不这么认为,天下是自己的,那么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归自己所有。而对于其他贵族,他最常用的封赏,是杀戮。 黄金家族各部贵族不用说了,杀戮不用理由,没有隐瞒,想杀便杀。土默特部的蒙克拜、永邵布部的索尔逊均因一言不合而被杀,科尔沁部的锡布古台是蒙古各部中著名的神箭手,拥有崇高威望。在也先与脱脱不花汗之战中站在脱脱不花汗一边,阵斩也先大将圭林奇,结果归降后也被无端处死。 而对自己赖以起家的卫拉特各部的贵族,也先也没有丝毫的客气。对于自己多年的部下阿剌知院,先是拒绝了其就任太师的请求,以自己的儿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之后,为了削弱阿剌知院,先后将其两个儿子暗杀。 刚当上可汗,也先就亲手把自己的根基弄得相当松动,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寡人”。 看着人们噤若寒蝉,也先感到高枕无忧了。在 “形势一片大好”中,他开始了自己的宏大计划——南征明朝。 他知道,自己成为可汗绝不是名正言顺,如果自己不能取得如成吉思汗、忽必烈一样的功业,绰罗斯家族完全代替黄金家族是不可能的。统一蒙古主要是父亲完成的,自己必须有更大的成功。 那除了征服明朝,还能做什么呢? 1454年刚一开始,明朝的景泰皇帝便感到从北方来的风越来越冷。 2月,边关的守将不停的向朝廷奏报,越来越多的蒙古骑兵在沿边活动。 5月,有被俘虏的蒙古人招认,“天圣可汗”也先是派他们前来侦查,为在秋天大军入关做准备。 6月,传来朵颜三卫在也先的胁迫下,“尽发丁壮”随他南下作战的消息。 8月,也先准备南下的消息已经坐实,不但朵颜三卫随征,西北的赤斤蒙古诸卫也接到汗廷谕旨,起兵作为策应。 景泰重臣,兵部尚书于谦认为“意外不测之患,难保必无”[12],开始加强边关警戒。 然而,明军枕戈待旦许久,欲想的战争却没有到来。反而很快得到了也先被杀,蒙古大乱的消息。 长出一口气的明朝君臣不仅面面相觑,那个也先,怎么这么快就走上了绝路? 他们并不需要奇怪,无数历史造就证明,一个用征服建立霸业的人,如果只知道用杀戮来维持霸业,那么,败亡可立待。 结束也先的,正是他曾经的得力助手——知院阿剌。 这个为也先卖命多年,一无所得,又被连杀两子的老人。怒火早已不可遏制,但在表面上还“益敬顺也先”[13],暗中寻找着机会。 与也先一样,他也知道阴谋要比刀剑更容易致人于死地。 而对于志得意满的也先来说,给别人的杀掉自己的机会并不困难。正当他准备大举伐明的8月,在一次出猎中,阿剌准备的三万骑兵迅速将他包围。 面对着惊愕不已的也先,阿剌知院笑着说了番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理由:“你双手沾满了可汗的血,也沾满了朵颜三卫众多首领的血,天道循环,今天该轮到你了!” 在绝对优势的时候仍然不敢展露自己的真实想法,阿剌知院实在难算一个人物,他可以杀死也先,却无法代替也先。随着他的手起刀落,也先的生命和卫拉特人的霸业一起结束。 虽然是被数万人围攻而死,但也先应该算作死于暗杀。 也先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可汗梦,虽然他称汗时仍坚持“大元”国号,但西方很多史家还是习惯称他的政权为“卫拉特帝国”。 这个帝国,只存在了一年。 蒙古高原再次分裂了。卫拉特人的团结也不复存在,也先的绰罗斯家族分裂为准噶尔和杜尔伯特两部分,从此以后卫拉特人再也没能统一起来。而谁能够想到,没能统一起来的卫拉特人,在日后的历史中会创造出更为辉煌的历史?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蒙古的可汗还是要回到黄金家族手中,但他们又能守得了多久? 第三章:亦真复亦幻——达延汗的中兴 在蒙古人的心中,达延汗巴图孟克是在成吉思汗铁木真、薛禅汗忽必烈之后最值得记住的英雄。 他实现了蒙古本部的中兴,他所划定的蒙古人的格局一直保持到今天。也许,没有他,蒙古会在无休止的混战中彻底沉沦,消失在历史长河。 但是,必须承认,达延汗只是将忽必烈开创的并行体制在名存实亡后进行了彻底的放弃,让蒙古人回到了成吉思汗的时代。200余年后,蒙古的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他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希望用回归来实现辉煌。可最终,他却连完全统一蒙古都无法做到。 游牧民族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他必须面对。 (一) 大事件 阿剌知院刺杀也先,完全是出于私愤,事先并没有政治方面的计划。当顺利的报仇雪恨后,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完全没有了主意。 他得这种迟疑,不但造成了卫拉特各部的分裂,也使自己很快陷入四面楚歌。 原本拜服在也先脚下的蒙古本部(都沁)各首领这个时候却空前团结,迅速取得了主动权。 1454年,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后裔毛里孩、另一弟哈撒儿后裔齐王勃鲁乃、哈剌嗔首领孛来、永邵部首领癿加思兰、知院阿哈剌忽、平章昂克、少师阿罗出等人拥立脱脱不花幼子马儿古儿吉思为汗,汗号“乌珂克图汗”。毛里孩与孛来同为太师,向明朝派遣使节宣布新汗继位,同时迅速以“臣弑君”为名起兵攻打阿剌。 此时的卫拉特各部早已各奔前程,连最大的绰罗斯家族也已分裂,阿剌知院除了本部人马没有任何外援,众寡悬殊之下,兵败身亡。 以北元君臣来说,这也许只是一次讨伐逆臣,使黄金家族复辟的战斗,与以前的历次作战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这却是对蒙古历史影响巨大的事件。 阿剌知院败死,卫拉特各部西迁,这个一贯标榜独立的部族从此不再和北元发生关系。他们没有了统一的首领,也不再拥立大汗,开始了没有目的的自行其是。 在此之前,他们希望掌握蒙古的最高权力,甚至希望代替黄金家族成为蒙古人的可汗。而在此之后,他们完全将自己置身于蒙古之外,彻底成为了敌国。 以后的北元蒙古,不再包括他们;蒙古的可汗也再与他们无关。 即使是中兴之主,也无法再把他们纳入麾下。 (二) 大混乱 “乌珂克图汗”马儿古儿吉思即位的时候只有七岁,是自然而然的傀儡,这已经司空见惯,他的先辈们不都是如此么。 但他有些不同,他身边没有能够控制局势的权臣。拥立他的众多贵族,每个人都拥有强大的实力,谁也无法一家独大。 于是,大混乱不可避免的开始了。 从1457年开始,各位强臣你争我夺,杀伐不断。平章昂克、知院阿哈剌忽先后死于混战之中。乌珂克图汗在战争中颠沛流离,一会被这位挟持,一会被那位“迎驾”,境况与汉献帝无异。 到1465年,太师毛里孩攻杀另一位太师孛来,而此时乌珂克图汗正在孛来营中,结果玉石俱焚。旧牌位不小心弄坏了,只好找个新的。太师毛里孩与少师阿罗出于是拥立脱脱不花汗另一儿子脱古斯蒙克为汗,汗号“摩伦汗”。 这位摩伦汗比弟弟要幸运一些,太师毛里孩对可汗有着难得的尊重,给他大量部众作为可汗的属民,总算不至于完全寄人篱下。君臣之间一时颇为融洽,相安无事。 可由一种人是最见不得融洽的,他们喜欢挑拨是非,制造混乱。这种人,叫小人。 小人分为两种,一种损人利己,一种损人不利己。摩伦汗身边便有两个喜欢损人不利己的小人:孟克、托和不罕。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两人暗中对摩伦汗说毛里孩要派兵来杀他。摩伦汗起初不信,若是没有毛里孩,自己莫说成为可汗,就是生存都成问题,他怎么会突然加害我?于是,派人前去查看。 小人要造谣,自然早就找好了机会。这时,毛里孩正在狩猎,马蹄荡起的烟尘疑似军兵。使者连忙报告:毛里孩太师真的要动手了。此时的摩伦汗只有18岁,远没到看透生死的年纪,觉得与其等死不如奋力一搏,率本部人马攻打毛里孩。 可汗进兵途中,托和不罕又来到毛里孩处,告知他摩伦汗要杀他。毛里孩也不相信,派人登高瞭望,果然看到摩伦汗的人马向自己开来,于是派三个弟弟领兵低档。摩伦汗的做法类似于曹髦杀司马昭,那点人马根本不够毛里孩塞牙缝。刚一交锋便败下阵来,摩伦汗也在乱军中被杀,在位仅一年。 一场君臣之间的火并就这么荒唐的开始,草率的结束。摩伦汗的哈屯(汗后)孟古彻尔听闻丈夫战死,到毛里孩处痛哭。一直还莫名其妙的毛里孩这才知道是有人挑唆,将孟克、托和不罕割掉舌头处死。 小人容易除掉,但弑君的罪名毛里孩却无法推托。齐王勃鲁乃、少师阿罗出以为可汗报仇为名进攻毛里孩,朵颜三卫也趁火打劫,毛里孩左支右绌,逐渐招架不住。 1469年,毛里孩太师被齐王勃鲁乃袭杀。如此看来,孟克、托和不罕两个小人那匪夷所思的挑唆,很可能是不愿蒙古安定的卫拉特的间谍活动,或者干脆就是齐王勃鲁乃除掉毛里孩的计策。 摩伦汗死后,各部首领只顾着杀伐,没人有实力和号召力再拥立可汗,十年之间,蒙古没有大汗,陷入空前的大混乱。 局势动荡对于黎民百姓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却可以让一些枭雄们趁机崛起。 从北元益宗被杀开始,忽必烈家族就陷入了宿命,子孙们一次次的被拥立然后被杀,也先时代,还差点被杀的断了香火。脱脱不花汗的两个儿子虽都侥幸活了下来,却又陷入到这个宿命当中,年纪轻轻便死于非命,连子嗣都没有留下。 到了大混乱期,“元裔”还剩下两根独苗,那便是脱脱不花汗的三弟满都古勒,以及脱脱不花汗二弟,那个背叛自己大哥的阿巴噶尔济的孙子巴彦蒙克。两个人不再是那种被人玩弄于股掌中的木偶,在群雄混战中,都通过种种手段获得了相当的实力。 满都古勒的故事并无新奇之处,而巴彦蒙克则充满传奇色彩。他的父亲便是曾经苦劝阿巴噶尔济不要背叛脱脱不花汗的哈剌苦出,母亲则是也先的女儿齐齐格,哈剌苦出被杀时,齐齐格已经怀有身孕。也先下令,如产下女儿便以公主之礼奉养,若是儿子便要处死。 所幸,也先的祖母萨穆尔太后是“额勒伯克汗”买的礼巴剌的女儿,也是黄金家族的公主,自然不能看到娘家绝嗣。她派人找来一个女婴,等到齐齐格生产时瞒过了也先的耳目。之后,将还在襁褓中的巴彦蒙克送到少师阿罗出处抚养。 巴彦蒙克长大成人后,自领一部分属民独立发展,他赶上了大混战年代,逐步收拾人马,扩大实力。并与自己的叔祖满都古勒联系,遥相呼应。 当其他强人一个个倒下、衰落之后,除了西部的卫拉特人,草原上较有实力的首领只剩下三个:满都古勒、巴彦蒙克还有永邵部贵族癿加思兰。 癿加思兰原本是卫拉特的也力克部首领,但在也先败亡后到黄河河套地区发展,后窃取了蒙古本部永邵部的权力,成为强大的军事首领。在孛来、毛里孩、勃鲁乃等人称雄的时候,他还只能担当配角。而现在他已经有机会来做主角了。 1475年,癿加思兰与满都古勒、巴彦蒙克举行会盟,邀请其他贵族决定推举大汗,安定局势。以癿加思兰的意思,想推举巴彦蒙克为汗。但巴彦蒙克认为自己辈分太小,愿意主动让出称汗的机会给叔祖满都古勒,众贵族也附和其意,于是。在汗位虚悬十年之后,北元终于又有了自己的大汗——满都古勒汗。 满都古勒汗封癿加思兰为太师,巴图蒙克为济农(副可汗),猛可为丞相,其他贵族也均有封赏,大局初安。 满都古勒汗原本有自己的军队和属民,且实力不弱,侄孙巴图蒙克也全力支持,其他贵族如丞相猛可、少师阿罗出也坚定的站在可汗一边。癿加思兰想要如以前的太师一样专权,已不可能。 大混乱时代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是,满都古勒汗的即位,毕竟是几个实力派互相妥协的结果。而这种妥协是没有任何约束的,只要有机会,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更多。 癿加思兰尤其如此。当上太师不久,他便借故兼并了少师阿罗出的人马,迫其逃亡。不久,丞相猛可也无端被杀,所部被癿加思兰吞并。 满都古勒汗毕竟是饱经坎坷,自己打下一片天地的人物,不会看不出癿加思兰这种逐步蚕食他人的行为对自己这个大汗的威胁。卫拉特人执掌北元国运的时候,对大汗生杀予夺,为所欲为。这个癿加思兰到底也是个卫拉特人,他绝对不会不想效仿的。 果然,满都古勒汗很快得到密报,实力壮大的癿加思兰打算拥立毛里孩之子斡亦来为汗,而且已经在紧锣密鼓的运作当中。满都古勒汗必须将危险扼杀于萌芽,他立即开始行动,寻找可以迅速置癿加思兰于死地的人来做自己的盟友。 他锁定了癿加思兰的弟弟,亦思马因。 1479年,在亦思马因的配合下,满都古勒汗攻破癿加思兰的营盘,将癿加思兰处死,亦思马因代替哥哥成为太师。 利用权臣的弟弟铲除权臣,是相当出色的策略,而且一击即中,满都古勒汗也不愧在逆境中挣扎半生的人物。但他所利用的对象却是比癿加思兰更为危险的人物,刚当上太师便策划了一起阴谋,几乎使得“元裔”绝后。 在这场阴谋当中,蒙古中兴之主,达延汗巴图孟克毫不自觉的走上了历史前台。 (三) 母子、夫妻、君臣 在游牧民族的传统中,继任可汗可以娶前任可汗除自己生母之外所有的妻子。蒙古人也不例外,在元朝时期,这个风俗一度绝迹,而到了北元时期。又重新复苏起来。 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生存条件恶劣,妇女比例减少的缘故,而是因为汗位动荡,法统无存,经常不得不用迎娶前汗的妻子来作为合法性的依据。 巴图孟克的崛起便于这个风俗紧密相关。 满都古勒汗即位时已年近半百,三个汗妃只给他生了两个女儿,他只能从其他支系中寻找自己的继承人。而侄孙,被册封为济农的巴彦蒙克自然是不二人选。 可惜,巴彦蒙克有一位美貌的妻子锡吉尔,一直被亦思马因所垂涎。亦思马因当上太师后,屡屡向满都古勒汗进谗,诬陷巴彦蒙克谋反。满都古勒汗半信半疑,派人到巴彦蒙克处对质。 亦思马因趁机对满都古勒汗说道:“如果济农心中没鬼,自然会明白答话,若是心中有鬼,便会不发一言。”而同时派人去告诉巴彦蒙克:“可汗已经相信了对你的谗言,派然来试探你,你只有保持沉默,才能证明清白。” 结果可想而知,对叔祖误信人言恼怒的马彦蒙克面对使者一言不发,而得到使者回禀的满都古勒汗也相信了谋反指控,悲愤交加:“我只有两个女儿,我的地位和所有财富在我死后不都是你的?!竟然如此等不及!” 祖孙二人战争立即爆发,亦思马因全力“支持”可汗,巴彦蒙克抵挡不住,战败逃亡,于路上被盗贼所杀。他的妻子终于被亦思马因霸占,而在此战之后不久,年老的满都古勒汗也随之病逝。 可汗死了,继承人也死了,谁来继承汗位? 黄金家族其他支系的首领们都跃跃欲试,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儿后裔,科尔沁部首领乌纳是最积极的一个,他向满都古勒汗的第二位妻子,满都海夫人求婚。 满都海夫人在满都古勒汗去世后,以哈屯(汗后)的名义进行监国,维持可汗本部没有解体。乌纳的求婚,表明是在寻求成为大汗的资格。国公桑海之妻济罕阿噶进言道:“如果嫁给哈撒儿的后裔,就会招来厄运,离开你所有的国土人众,失去你所有的哈屯册封!如果守着大汗的子孙,就会被皇天佑护,主宰你所有的国土人众,让你哈屯的声名远扬!”[1] 满都海夫人接受了济罕阿噶的建议,决定拒绝其他支系首领的求婚,而要“守住大汗的子孙”,可是,到哪里去找大汗的子孙呢? 这时,唐古拉特部的小贵族哈达克将一个7岁的男孩送到了汗廷,他是巴彦蒙克之子,名叫巴图孟克。 原来,巴彦蒙克遇害后,妻子锡吉尔嫁给亦思马因。而他们的独生子巴图孟克却无人抚养,遭到虐待,以致患上膈症(胃病),哈达克萌生恻隐之心,将之接回家中,为其治病,才得以保全。 原本人丁兴旺的忽必烈家族,此时的男性后裔,仅此一人了。 满都海夫人没有食言,下嫁给年仅7岁的巴图孟克,并在自己的主持下,立巴图孟克为汗,汗号“达延汗”。[2] 满都海夫人此时已经32岁,嫁给巴图孟克委实是极大的牺牲。从此,她身兼母亲、妻子、辅臣三项重任,成为蒙古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 从新组建的汗廷,主少国疑,有着众多觊觎者。不拿出点厉害的手段便难以服众,达延汗刚刚即位,满都海夫人便将达延汗装在皮箱中挂在自己战马上,亲自领兵上阵,远征卫拉特。 也先死后,卫拉特人虽各自为政,但仍保持着强大的实力,杭爱山一带,以及蒙古故都和林都在其掌控之下。满都海夫人一路猛攻,在博尔塔拉(今新疆博克塞里蒙古自治县)大败卫拉特人,将其赶到杭爱山以西,收复了和林。 但卫拉特人仍然不愿意接受汗廷的支配,满都海夫人也无法彻底征服他们,只能在军事胜利后与之签订盟约,规定卫拉特部长的住帐只能称宅,而“不得称殿”,其“冠缨不得过四指”[3],杜绝了卫拉特人拥立可汗的可能。同时,让达延汗迎娶阿剌知院的孙女为侧妃,以联姻的方式安抚卫拉特。 草原上最为看重的便是武功,无论男女,只有能够在军事上表现出成就,便会受到拥戴,达延汗还小,满都海夫人受到众望所归,被授予“彻辰”称号(意为至高无上),汗廷威望直线上升。 有了实力,剪除权臣便是必然。那位害死达延汗生父巴彦蒙克,一直希望独揽大权的亦思马因太师成为了满都海彻辰夫人下一个目标。在满都古勒汗去世时,他没能趁机兼并汗廷人马,满都海夫人远征卫拉特时,也没有趁机作乱。只顾着骚扰频繁明边,结果被明朝名将王越击败,损失惨重。结仇于前,松懈于后,是典型的自杀行为。 1483年,满都海彻辰夫人派少师托郭齐率军进攻亦思马因太师,大军艰苦征战,几乎横扫了东起辽东地区,西至哈密北山的蒙古草原。亦思马因太师兵败如山倒,丢弃妇孺,仓惶西逃。最后靠着自己也出身于卫拉特,才在卫拉特诸部的领地上站住脚。 在日后几年中,亦思马因联络卫拉特部分首领东侵,希望恢复势力,一度也让汗廷颇为紧张。《蒙古源流》记载,满都海彻辰夫人在一次领兵拒敌时,因为怀孕身体沉重,从马上掉下,险些成为俘虏,可想而知战斗之激烈。但亦思马因最后还是被击退,没能东山再起。 1486年,托郭齐少师率军彻底击溃了亦思马因残部。亦思马因被托郭齐少师亲手射死。汗廷的最大威胁被解除。 太师既死,满都海彻辰夫人于是彻底改革官制,废除了元朝遗留下来的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少师、平章、知院等官职。而代替以成吉思汗时代的济农、诺颜。左右北元近两百年的“太师”终于成为了历史陈迹。 大约在1487年左右,已经16岁的达延汗开始了亲政,满都海彻辰夫人从台前退居幕后。她如母亲一般养育教导了达延汗;作为妻子,为达延汗养育了七个儿子;而作为摄政辅臣,又在达延汗亲政前帮他扫清了身边所有的障碍。 作为一个女人,她的作为几近完美。 (四)右翼之乱 在达延汗时代,蒙古本部经过百余年的分化整合,逐步形成几大势力。除汗廷直接控制的部落外,还有永邵布部、鄂尔多斯部、蒙郭勒津部、喀尔喀部、兀良哈部、科尔沁部以及朵颜三卫。 经过满都海彻辰夫人时期的铁腕执政,永邵布部、鄂尔多斯部、蒙郭勒津部、喀尔喀部、兀良哈部已经相继归附汗廷。 亲政后的达延汗面对的局面相当安定,在最初几年,他按部就班的用怀柔手段逐步扩大汗廷的实力。 在呼伦贝尔东部和大兴安岭以东的嫩江流域,是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儿后裔所属的科尔沁部,此时实力雄厚,号称“二十万科尔沁”。达延汗对之克尽兄弟之礼,并保证绝不会拆分科尔沁原有部落,也不派汗廷官员管辖,只需他们向可汗效忠即可。科尔沁部首领鄂尔多固海审时度势,归附汗廷。 而对朵颜三卫,达延汗通过联姻、结盟和互访等方式,逐步将他们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年轻的达延汗让蒙古本部的各首领都在名义上服从于汗廷,在表面上做到了政令统一。 但这种统一是极不稳定的,各部首领实力雄厚,大汗的政策一旦触及到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便会战火频起。 亲政后第十年,战乱不可避免的暴发了。 1509年,达延汗任命次子乌鲁斯博罗特为右翼济农,掌管永邵布、蒙郭勒津、鄂尔多斯三部。 这一任命使得永邵布部首领亦不剌、鄂尔多斯部首领满都赉的极为不满,于是暗中联络蒙郭勒津部首领火筛,决定发动叛乱。 鄂尔多斯是成吉思汗陵——“八白室”所在地,乌鲁斯博罗特济农刚一到任,便到八白室拜祭。亦不剌等人趁机在典礼上向济农的侍从挑衅,双方发生争执,遂致殴斗。乌鲁斯博罗特济农手下大臣巴布岱一时冲动,将亦不剌的手下砍死。 一直在等待机会的亦不剌等人立即大呼:“刚来此处便草菅人命,日后还不得将我们斩尽杀绝么!?”这句话就是信号,一时间,八白室内外伏兵四起。 面对这突然的变故,乌鲁斯博罗特济农的属下毫无防备,虽拼死保护主人的安全,并夺得马匹让济农逃走,但终于寡不敌众,乌鲁斯博罗特济农在混乱中被杀。 “八白室之变”发生时,达延汗的三子巴尔斯博罗特正在土默特部探亲,闻变后趁夜色逃走,一路上以打猎果腹,在饥寒交迫中赶回汗廷,向父亲报告了事变经过。 一夜之间,风云突变,右翼三部叛离,还折了爱子。达延汗勃然大怒,决定亲征讨伐。 鄂尔多斯、永邵布两部都兵强马壮,而且还是护卫八白室的“大有福者”。达延汗不得不认真对待,不但让左翼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三部集所有丁壮参战,还向科尔沁部发出谕旨,要求援助。 科尔沁部首领鄂尔多固海此时已经被达延汗封为“诺颜”,正愁没有报效的机会,接到谕旨后带领其子布尔海率主力前来。汗廷所能调集的军队几乎倾巢而出。 而在叛乱者一方,亦不剌、满都赉都是直接置乌鲁斯博罗特于死地的祸首,自然没有退路,集中所有精锐准备迎战,而蒙郭勒津部的火筛此时看到汗廷来势凶猛,便玩起了坐山观虎斗,不派兵参战。 天平倒向了汗廷一方。 达延汗率大军到达答阑特里温之地时,右翼军队已经先期抵达,双方对峙,谁也不先出手。此时,右翼军队数量大约有三万人,而达延汗的部队则有5到7万人。 右翼军是背水一战,生死存亡全系于此。而汗廷军则有些七拼八凑,求战之心不够热烈,若是对峙久了,便会士气低落。为了速战速决,达延汗派布尔海、巴嘎逊塔布囊和巴尔通三将率小股骑兵为先锋,冲击叛军阵营,诱其出阵。 果然,早已绷足了劲的右翼军一遭到进攻就如堤坝破口一样,大军宣泄而出,以弓形阵向汗廷军发动猛攻。达延汗用以诱敌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布尔海阵亡,但战略意图已经达到,而且让失去儿子的科尔沁首领鄂尔多固海红了眼睛,率军死战。 面对敌军的弓形阵,达延汗将军队编为六十一组,以牛角阵形迎击。同时,命兀良哈军单独列阵,并将自己的大纛矗立于其军阵当中,诱惑右翼军队主攻方向。 亦不剌、满都赉看到这面大纛,认为达延汗便在兀良哈军中,指挥其主力向之猛攻。兀良哈军以一军之力哪里抵挡得住,经过激战后败退,但右翼军队主力亦有相当损失,锐气已失,人马俱疲。 趁此机会,达延汗高举起代表可汗的黑色大纛,指挥全军向右翼军队发起猛攻,一举击溃其主力。亦不剌、满都赉率残部败走,达延汗紧追不舍,直追到柴达木,将满都赉斩杀。亦不剌逃到哈密,被白帽回所诱杀。 见到亦不剌、满都赉败亡,蒙郭勒津部的火筛连忙向大汗表示忠诚。右翼的叛乱平息。 基于对这次叛乱的反思,达延汗决定将本部各部落进行重新划分,而以自己的儿子为各部之首,避免动乱。 在答阑特里温之战后不久,达延汗册封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为右翼济农,统领三部,而以四子阿尔苏博罗特统领蒙郭勒津部的七个鄂托克,划为土默特部。 土默特部首领火筛见到大汗要把自己的部落拆分,又用济农剥夺了自己对部落的治权,这才后悔没有与亦不剌等人一起反叛。此时虽然孤掌难鸣,但为了权力也不得不铤而走险,于是发动叛乱。 以一部之力起兵,胜算绝少。虽然在图尔根河(今呼和浩特之大黑河)一战中,火筛主动出击,一度使得汗廷的讨伐军陷入混乱,达延汗本人也因乘骑陷入泥泞而狼狈不堪。但最终还是战败,火筛被迫投降,不久郁郁而终。他的蒙郭勒津最终完全被巴尔斯博罗特济农统管,成为其世袭部落。 至此,蒙古本部所有不安定因素全部解除,达延汗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影响后世的业绩——分封诸子。 (四) 分封诸子 作为皇帝,儿子多虽然使得后继有人,但往往也会有很多麻烦,例如皇位之争错综复杂,甚至会导致国家败亡。但对游牧国家的可汗来说,儿子多的好处便远远大于弊端,成吉思汗有五个儿子,除最小者阔列坚之外,其他几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封国。虽然互相之间也免不了骨肉相残,却让黄金家族在世界上活跃了400余年。 达延汗的功业没有在他死后迅速埋没,也要归功于他超强的生育能力。 达延汗共有十一个儿子,前七个为满都海彻辰夫人所生,后面四个则是其他两位侧妃所生。 在扫平本部的叛乱之后,达延汗将从前各小领地合并为6个万户,仍分左、右两翼。左翼3万户为:察哈尔万户(今锡林郭勒盟地区)、兀良哈万户(原卓索图盟地区)、喀尔喀万户(喀尔喀河流域一带);右翼3万户为:鄂尔多斯万户(今伊克昭盟一带)、蒙郭勒津万户(今大青山下土默特地区)、永邵布万户(今张家口以北一带),汗廷设置在察哈尔境内。 这六万户除兀良哈万户以外,达延汗把其余五个万户都封给自己的儿子领有,这不但大大加强了大汗的集权地位,还使这些封地也成为蒙古人今后永远的归属。 长子图鲁博罗特早逝,其嫡裔世袭蒙古大汗汗位,并领有察哈尔万户; 次子乌鲁斯博罗特在右翼谋反时被害,无嗣; 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任济农,领有右翼三万户; 四子阿尔苏博罗特领有蒙郭勒津万户之七个鄂托克,称为土默特; 五子阿勒楚博罗特内,受封居喀尔喀万户中喀尔喀河以东5个鄂托克,称为内喀尔喀; 六子斡齐尔博罗特领有察哈尔万户之克什克腾鄂托克; 七子格列博罗特领有察哈尔万户之敖汉和奈曼两个鄂托克; 八子阿尔博罗特领有察哈尔万户之浩齐特鄂托克; 九子格埒森扎,领有喀尔喀万户中喀尔喀河以西7个鄂托克,称为外喀尔喀; 十子鄂卜衮锡青台吉领有永邵布万户之永邵布和阿苏特两鄂托克; 十一子格术图无子,未分领地。 这个格局虽在今后一百多年当中有所变动,但大体格局保存了下来,进而成为日后蒙古地区的地理名词。察哈尔、兀良哈、蒙郭勒津、永邵布、鄂尔多斯以及内喀尔喀的活动区域日后被称为“漠南蒙古”,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外喀尔喀逐渐演变为三部,起活动区域便成为“漠北蒙古”,也就是今天的外蒙古。 虽然达延汗的统一仅局限于蒙古本部,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都沁”,并不包括“杜尔本”——“漠西蒙古”卫拉特诸部,其中兴的规模很有限,远不如脱欢、也先父子时代。但也先的统一骤起骤落,对后世毫无影响,达延汗则根基扎实,影响深远,并稳固了北元蒙古汗位的传承。 因此,当明朝皇帝接到达延汗的国书时,感到了以前从没有过的气概:“称书不称表,与我抗也;称我以南朝,是将北等我也”[4],“奉番书求贡,书辞悖慢。自称大元大可汗……以敌国自居”[5]。 达延汗时代,明朝经历了宪宗、孝宗、武宗三位皇帝。而孝宗朱佑樘统治期间被称为“弘治中兴”,一南一北两个敌国,都在中兴时代,也算是机缘。但弘治皇帝在晚年曾极为迫切的对两位肱骨大臣刘大夏、戴珊问道:“闻今军民多不得所,安得天下太平,如古昔帝王之时?”[6]对自己的中兴大业很不满意。而达延汗的中兴与成吉思汗时代相比差距更不可以道里计,这又可看作是巧合了。 1516年,达延汗因病去世,享年44岁。他虽然命祚不长,但却做了37年可汗,是北元蒙古历代可汗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随着他的死,“中兴”随之结束。 (五) 蒙古可汗?察哈尔汗? 按照达延汗所定的法统,他的长子嫡裔才可继承蒙古大汗汗位。因为长子图鲁博罗特早逝,在他去世后,其孙博迪继位,号“阿剌克汗”,因为年幼被三叔巴尔斯博罗特废黜,直到三年后才恢复汗位。 阿剌克汗在位期间,汗权甚为巩固。由于兀良哈万户的突畦诺颜、格儿博罗特反叛,阿剌克汗废兀良哈万户建制,并在1524年、1531年、1533年、1538年先后四次讨伐,最后与三叔巴尔斯博罗特的儿子们一起瓜分了兀良哈万户。兀良哈人一部分残余向西北逃窜,潜入唐努山和阿尔泰山。17世纪末,他们中的一部分徒至合木吉克地方栖居。如今的唐努兀良哈、阿尔泰兀良哈、合木吉克兀良哈就是原来的兀良哈万户的后裔。 在此之后,阿剌克汗封巴尔斯博罗特三个儿子为小汗,埋下了日后汗号满天飞的伏笔。 1547年,博迪阿剌克汗死,长子达赉逊继位,号“库腾汗”。在位期间,蒙郭勒津万户逐渐被土默特所取代,成为土默特万户,掌管土默特万户的俺答汗日益强大,对汗位产生威胁。 达赉逊处处与之较量,但终不能压服,以至于施行惹不起躲得起方针,将汗廷迁往辽东以避锋芒。虽然在东迁过程中吞并了朵颜三卫中的泰宁、福余两卫,但大汗权威已经开始衰微,各部或多或少都开始离心离德,稍有实力的贵族都开始称汗,虽然都还承认蒙古共主,大乱之象已经显露。 1557年,达赉逊长子图门继位,号“扎萨克图汗”,大汗的权威有所恢复。对于各部的控制加强,并颁布法典形成内政外交的统一。同时征服了达斡尔人和今鄂温克族先民额里克特人。[7] 1592年,图门长子布延继位,号“彻辰汗”,汗权再次衰落。除了本部察哈尔之外,已经到了“政令不出午门”的地步。布延甚至做出出示元朝传国玉玺来让各部承认自己是共主的事情,可算可笑复可悲了。 1604年,布延去世,因为长子莽古斯早逝,便由长孙林丹巴图尔继位。 达延汗后,蒙古大汗的权威日益下降,有些时候只能控制察哈尔万户。到布延彻辰汗时,蒙古大汗便仅仅是名义上的。他们是“蒙古可汗”还是“察哈尔汗”? 历任可汗都要选择前者,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林丹汗便是为之奋斗终生并恨水东逝,成为北元蒙古的末代大汗。 最终的结局,发生在达延汗去世109年后。 第四章:将刀剑付与香烟烛灰——俺答汗的佛缘 达延汗在分封诸子时,大部分儿子的属民和领地都集中在左翼三万户中,他希望用这样的方法来巩固汗廷实力,加强大汗的权威。但是,游牧国家的稳定往往要取决于领袖人物的能力,无论实现安排得多么妥当,如果领袖能力不济,便会迅速衰落。 达延汗去世于16世纪初。而在他去世后,整个16世纪,蒙古人中最为引人注目,取得功业最大,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不再是传承不休的可汗,而是一个被可汗册封的小汗,是原本用来拱卫汗廷的屏藩之长。 他便是掌管右翼三万户济农、达延汗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的次子——俺答。 (一)争位 1508年2月1日,俺答出生于巴尔斯博罗特的宫帐中。 蒙古人以多子为福,贵族尤其希望子嗣兴旺,身为掌管右翼三万户济农的次子,俺答一生下来,便备受宠爱。 1516年,俺答的祖父,蒙古中兴之主达延汗病逝,各部贵族和首领一起为可汗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只有八岁的俺答也跟随父亲参加。 因为巴尔斯博罗特是达延汗在世儿子中最长者,整个葬礼便由他主持,看着祖父死后的风光和父亲主持丧仪的威风,俺答幼小的心灵中“大丈夫当如是焉”的想法油然而生。 而随后的事情,更让俺答大受震撼。 因为达延汗的长子图鲁博罗特早逝,按照达延汗的遗嘱,其嫡孙,图鲁博罗特长子博迪继承了蒙古大汗汗位,可是,博迪年纪幼小,巴尔斯博罗特凭借自己长辈的身份以及掌控右翼三万户的强大实力,逼迫博迪让位,自任可汗,号“赛因阿拉克汗”。 这是一次没有流血的政变,如果人们都承认了既定事实,蒙古的历史便会向另一个方向演进,今后百余年也不会发生众多大事。 可是,达延汗所订立的法统早已深入人心,各部贵族和大臣都反对巴尔斯博罗特的篡位,只是因为博迪年幼而暂时隐忍。 三年后,博迪已经成年,在众多大臣的簇拥下祭拜八白室,并对巴尔斯博罗特说道:“你当年趁我幼小之际,非礼地窃据可汗之位,而今你若肯向我朝拜,我便宽恕你!”巴尔斯博罗特知道自己如今已经没有了占据汗位的理由,如果动兵也没有取胜的把握,只好向侄子跪拜,取消汗号,归政于博迪。 不久,巴尔斯博罗特便在抑郁中一病不起,右翼欲图占据汗位的努力也随之风流云散。 父亲的赍志以殁,让尚未成年的俺答心灵上留下了厚重的阴霾,日后,他的种种作为,无论是努力还是放弃,都不得不说与这件事密切相关。 (二)封汗 “阿剌克汗”博迪在历史上的的出场虽然比较孱弱——被长辈篡位,但在复辟成功后,很快便展现出不逊于祖父的强硬。 巴尔斯博罗特病逝后,长子衮必力克承袭“济农”之位,俺答和其他几个兄弟也各有封地。而分封制最大的特色便是,每当出现再分配的时候,总会有摩擦的冲突,右翼三万户有些动荡不安。 消息传到汗廷,科尔沁诺颜摩罗齐进言道:“右翼诸部逐渐坐大,对汗廷没有丝毫好处,不如将之拆散,合并于大汗直属万户中。”对于被夺走汗位余怒未消的博迪汗采纳其言,暗中布置人马,决定一劳永逸的解决右翼三万户。 正在博迪汗紧锣密鼓的安排攻打右翼之时,他的母亲安桑太后闻讯,将他召到面前劝道:“你的祖父(达延汗)当年征讨右翼叛乱后,对于蒙古人自相残杀已经深恶痛绝,提出当年40万户蒙古如今只剩6万户,如果再遭残破,即使成为天下共主,又有什么乐趣?你现在要攻打你的兄弟,且不说你三叔的几个儿子都骁勇善战,你未必能够取胜,即使取胜,你祖父打下的基业也会毁坏殆尽,那时候,你有什么面目去见祖先?” 博迪汗听了母亲的劝告,停止了行动。老妇人的一席话免除了蒙古内部一次严重的内讧,也让俺答没有在立足未稳时便遭到打击。随后,博迪汗开始主动加强与右翼众堂弟的联系,免除猜忌,俺答也开始了自己的征战。 作为中兴之后的第二任可汗,博迪汗仍是将明朝和卫拉特作为自己的头号敌人,内部的纷争平息之后,博迪汗开始向明朝用兵。 从1521年开始,博迪汗多次进攻明边,1523年甚至攻打到北京密云附近,虽然未能对明朝造成实际威胁,但也让大明皇帝损兵折将,头疼不已。 而正当博迪汗乐此不疲的骚扰明边时,后院突然起火,由大汗直辖的左翼三万户之一的兀良哈万户,反叛了。 兀良哈万户是达延汗所封六万户中唯一一个没有由其儿子管辖的万户。这大概是为了表彰其在平定右翼叛乱时立下的显赫战功。但兀良哈众首领借此居功自傲,屡屡不服汗廷管束,不断地与其他万户发生摩擦。 1524年,兀良哈万户的诺颜突畦、格儿博罗特起兵攻打喀尔喀万户,汗廷派使者调解也完全不理。这样的行为,已经是公然叛乱。 颇有乃祖之风的博迪汗立即采取行动,亲自率人马前去平定,右翼济农衮必力克以及俺答也率军协助。这一年,俺答年仅16岁。初出茅庐便表现不俗,在巴勒吉地方(今蒙古国肯特省北部巴尔吉河流域)大败兀良哈军,“大有掠获”。 但兀良哈万户人口众多,势力庞大,一次战胜并不能使其伤筋动骨。博迪汗于是在1531年、1533年又连续两次进攻兀良哈,俺答每次都率军参与,功勋赫赫,而且获得了大量属民和财物,自己的实力不断壮大。 1538年,博迪汗几乎调集各万户所有精兵第四次征讨,已经残破不堪的兀良哈再也无法抵挡,突畦、格儿博罗特等诺颜率部投降。 博迪汗这一次终于过了一场拆分重组的瘾,召集所有贵族在汗廷举行庆功宴,等所有人都酒足饭饱后,便下令将与会的兀良哈大小首领全部处死。然后与其他万户的堂兄弟们彻底将兀良哈万户拆分,所有属民化整为零并入其他五万户当中。 除了大汗直属的察哈尔万户之外,在这次大兼并当中最得益的,便是战功最高的衮必力克、俺答和他们的四弟伯斯哈尔,他们分得属民最多,顿时成为了“暴发户”。非但如此,博迪汗还赐予他们汗号,分别为“默尔根汗”、“索多汗”和“昆杜伦汗”。 从此,俺答便成为了俺答.索多汗,通称俺答汗。虽然这只是拱卫蒙古大汗汗廷的小汗,但俺答从此便有了汗号,有了自行其是的充分理由。 博迪汗的这次册封是为了进一步拉拢右翼诸万户,让他们不再觊觎大汗汗位,可惜,他最终还是会后悔不迭。 因为,他给俺答的,不仅仅是一个汗号,而是他夺取蒙古最高统治权的一个阶梯。 (三)西征 在与兀良哈的征战中,俺答汗已经将自己的部落经营的兵强马壮,在拆分兀良哈万户时又获得了更多的属民。这样一来,除了大哥衮必力克之外,他成为了右翼三万户最强大的贵族。 不久,俺答汗便兼并了四叔阿尔苏博罗特的土默特部,仅留了一个鄂托克给他的儿子。土默特部占了蒙郭勒津万户的大半,俺答控制了土默特部,也就间接控制了蒙郭勒津万户。在这之后,右翼三万户中便出现了土默特万户,而蒙郭勒津万户则不再为人们提起。 有了这样的实力,又有了大汗赐予的汗号,俺答汗开始了以拱卫汗廷为名义的东征西讨。 当年达延汗评定右翼叛乱,亦不剌、满都赉虽然败死,但其残部却与卫拉特的也力克部合流,在青海、河西走廊一带盘踞,将那里的曲先、罕东等蒙古卫蹂躏得四处逃亡,成为西部一大势力,被称为“撒里畏兀儿”,多次向东侵扰。 俺答汗首先将他们作为自己的主要打击目标,与大哥衮必力克多次发兵西征,撒里畏兀儿的首领卜儿孩抵挡不住,所部几乎解体,被迫将女儿奉献给衮必力克换取暂时平安。从此,右翼三万户的势力扩展到青海一带。 1542年,右翼三万户济农、“默尔根汗”衮必力克去世,虽然他的儿子继承了济农职位,但在强大的二叔面前只有俯首帖耳的份。俺答汗遂成为右翼三万户实际上的首脑。 既然成为首脑,便要作出比前任更杰出的成绩才行。1543年,俺答汗率领土默特、鄂尔多斯两万户军队渡过黄河,穿越星忽拉(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新忽热乡所在地)山口,绕道贺兰山再经古浪所(今甘肃省古浪),穿过黑松山(今甘肃冷龙岭)从扁都口进入青海,继续征讨蛰居在三角城(今青海省海晏县治)一带的卜儿孩。 此时的卜儿孩虽然已经没有多少抵抗意志,很快投降。但已经习惯自由自在的撒里畏兀儿人却不愿意就此臣服,与俺答汗所部发生激烈交战,混战中,俺答汗腿部受伤,为了不动摇军心仍端坐马上指挥作战。属于自发作战的撒里畏兀儿人没有统一指挥,终于不敌军令严明的讨伐军,逐渐溃散逃遁,其余均缴械投降。俺答汗敬佩他们的英勇,没有处罚他们,将他们归属自己的幼弟恩克迪尔岱青管辖。 青海、河西走廊一带完全纳入俺答汗的势力范围。在他回师后,将大量缴获的财物奉献给博迪汗,这既是炫耀,也是一种威胁。 博迪汗继承了祖父的勇气和果断,却也继承了祖父不尽人意的身体,此时的他已经身染重病。为了安抚俺答汗,他不得不打破常规,再次赐予其“土谢图汗”封号,这已经几乎与蒙古大汗的汗号相似。 1547年,44岁的“阿剌克汗”博迪去世,竟然与祖父的年寿一样。他的长子达赉逊继位,号“库腾汗”。 达赉逊汗知道自己无法与俺答叔叔较量,而汗廷所在地又离俺答太近,于是下定决心,率领汗廷及左翼诸万户东迁,到辽东一带驻牧,离开这个危险越远越好。 作为臣下,俺答汗亲自送别大汗车驾,并给予很多礼物。而作为叔叔,他迅速的将侄子原来的地盘妥善保管——全部收归囊中。 达延汗留下的江山,已经有大半成为了俺答汗的领地,他向着大汗之位又跨进一步。 1558年,“库腾汗”达赉逊病逝,其子图门即位,号“札萨克图汗”。年轻的大汗一登基便开始了加强汗权的种种举措,并对辽东一带的女真、达斡尔、鄂温克等部族进行征服,扩大汗廷实力。 但对于俺答汗来说,这个年仅20岁的侄孙要想对自己构成威胁还差得远。他没有理睬图门汗要求他到汗廷“述职”的旨意,而是再次西征青海,清缴撒里畏兀儿的残部。 这次出兵没有什么难度,很快便达到目的返回,但在回军途中,俺答汗遭遇了一支土伯特的商队,因为互不了解,发生冲突,商队全被俺答汗的部下俘虏。 这本是一个极为细小的事件,甚至都不值得在史书上记下一笔。对于每天都在面对战争的蒙古人来说,这么一次战斗算得了什么? 但在商队中有1000名喇嘛。这些饱读经书的佛徒见到了俺答汗,他们向他表达了佛祖的祝福,让他知道他面前的这些俘虏不是可以成为他的奴隶的,因为他们已经侍奉了伟大的神明。 这是14世纪中叶以后,蒙古人第一次接触到藏传佛教的僧侣。也许是佛徒们的话让俺答汗感到震撼并随之平静,也许是对于祖先曾经甚为推崇的宗教的尊重。俺答汗释放了这些喇嘛。 这个时候的他,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以后会与藏传佛教发生多么大的关系。甚至改变了蒙古人的历史。 一年后,俺答汗率领右翼各部首领和部众数万人再次进入青海,这一次,他停留了两年之久。 在这两年中,他招降了卫拉特人的中明安部,与东察合台汗国的沙汗建立联系,互派使节,稳固了自己的西部根据地。而最大的收获,则是娶到了卫拉特的奇喇古特部首领的女儿做自己的侧妃,这个女人便是蒙古历史上著名的钟金夫人,汉文史籍中称为“三娘子”。 1560年秋末,俺答汗起程回返。抱得美人归之余,他把自己的儿子丙兔台吉留驻于青海,占据了原罕东左卫的驻牧地。行至大、小松山时,阿勒坦汗让鄂尔多斯万户的爱达必斯达延诺延、贝玛图台吉和鄂克拉罕伊勒登诺延率部留驻这处咽喉要地,保证自己往返青海的道路畅通。 这一年,俺答汗已经52岁,他的势力已经压过了所有蒙古贵族,即使是大汗也得避其锋芒。但他还是不能成为全蒙古的可汗。他不能如父亲那样贸然行事,他知道自己不能应付所有人的反对。他还需要支持,重要的支持。 这个支持到底是什么?应该来自何方?俺答汗还很迷惘。 (四)建国 为什么游牧民族一旦统一便会向外侵略? 人们有很多解释,从情绪出发的,会说因为其生性好战、野蛮、残忍、喜好掠夺;从经济出发的,说游牧经济落后,抗拒天灾能力低,不得不靠掠夺农业民族来补充自己。 当人类还处于丛林法则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不想着扩张和侵略,因为你不去征服别人,便会被别人所征服。 一个个草原帝国的崛起,更是因为他们实在弱小——人口稀少、生产落后。他们为了保护自己,便不得不寻求统一,但统一之后,他们又没有足以维持这种统一的经济基础——农业文明需要大规模人力的投入,而游牧经济只要维持几百人的畜牧群体便足以自立。 那么,上百万人的游牧帝国如何维持统一?他们必须有一个不得不团结在一起的理由。 这个理由便是战争,不断地发动战争。匈奴、突厥等等莫不如此,汉匈争霸,唐突竞雄,演出一幕幕历史大剧。蒙古更是在成吉思汗的打造下成为最纯粹的战争群体,只不过,他的运气太好,竟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和他长时间拉锯,从而迎来了游牧帝国的黄金时代。 达延汗统一蒙古本部,仍以“大元”为国号。但他已经不再是以大元皇帝后裔的身分来寻求“复辟”,而是如祖先成吉思汗一样,回到了蒙古崛起时的起点。 但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他已经没有了祖先时的运气。他在生前频繁的发动与明朝的战争,所能得到的,也不过是以攻为守,保存国家生存而已。 到博迪汗时期,对明朝的进攻到了“无岁不入寇”[1]的地步,一步步蚕食明朝边境领土,河套地区(黄河“几”字突出部及其周边流域)、丰州川地区(今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先后被纳入版图。但这些水草丰美、可耕可牧的宝地最后全都成为了右翼三万户的领地,之后,又全成为俺答汗的领地。 再这样打下去,汗廷不会有任何好处,于是博迪汗多次派遣使者希望互市,但此时在位的嘉靖皇帝一律不予理睬。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游牧国家互市,总是“厚往薄来”,是羁縻之策。中原王朝若是不愿意,原本无可非议。但拒绝要有拒绝的本钱,一方面在纸面上气势凌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加强边关防务,边境中的将领不知道体恤兵丁,士兵们“虽有屯田,而子粒不得入其口;虽有月粮,而升斗不得入其家;上虽有赏赐,而或不得给;虽战有首级,而不得为己功”[2]。随着蒙古骑兵一次次的进攻,明朝边境州府饱受摧残,“肝脑涂于郊原,哭声遍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