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宋朝原来是这样-6

作者:醉罢君山 字数:33638 更新:2023-10-08 22:05:48

孟珙与岳飞、吴玠一样,极富军政才干。他屯守枣阳期间,修建水利工程,开拓田地,边关得以丰饶。为了对付女真、蒙古的游牧骑兵,他极其重视马匹的饲养,发动忠顺军将士每家每户都养马,官府拨给马粮,因此马匹数量增长很快,也令孟珙拥有一支精锐的骑兵。在得知金兵入侵光化后,孟珙立即率军迎战,首战告捷,斩金将武天钖。紧接着,孟珙攻克顺阳,金兵统帅武仙败走马蹬山。当时有一个名叫刘仪的金国将领向孟珙投降,孟珙详细询问金兵在马镫山的守备情况。探明敌情后,孟珙率领大军,兵围马镫山。武仙一直轻视南宋军队的战斗力,哪里料想得到孟珙的部队如此生猛。经过六天的战斗,金兵在马镫山的九个据点,已经被孟珙攻破七处,阵亡金兵的尸体,更是堆积如山。本想偷鸡,不想反蚀把米。金兵已陷入重围,统帅武仙自己带着五六名骑兵逃命去了,剩下来的七万人,全部向孟珙缴械投降。孟珙这次辉煌的胜利,打碎金人窥蜀之梦。金哀宗只得另找落脚点,最后他选择了蔡州(河南汝南),这里也将是他生命的最后一站。想当年,女真兴起于黑水白山之间,灭辽伐宋,雄视天下,何其壮也。只是彼一时,此一时,好汉也不能提当年勇了。金国绝大部分土地已落入蒙古之手,连首都也被攻陷了,金哀帝成了落魄皇帝,不仅没了奢华宫殿,连吃饭都成问题。金哀宗的想法与窝阔台一样,想拉拢南宋。他派人前往南宋,两个目的:其一是借点粮食;其二是说明宋金联手的必要性。金哀宗是这样说的:“今蒙国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乃为我及彼也。”这是警告宋朝,蒙古乃是狼子野心,只有宋、金联手,才能自保。对于金哀宗的话,宋理宗懒得理会。宋朝一直受金国欺负,就算议和,要么称臣,要么称侄,何其辱也。现在你金国已是落水狗,你别居高临下训导我。其实金哀宗说的,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宋与蒙古并无世仇,与金则有不共戴天之仇,本来就非唇齿相依,何来唇亡齿寒呢?宋理宗非但不借粮给金人,还盘计着履行与蒙古人的约定。倘若宋朝不赶紧出兵,等蒙古灭了金国,想讨回河南地也不可能了。此时窝阔台已经派遣都元帅塔察尔进攻蔡州,宋理宗诏令孟珙率忠顺军主力前往助战,与蒙古人夹击蔡州。孟珙接到命令后,立即率忠顺军两万余人,携三十万石粮食,开赴蔡州。孟珙的到来,令塔察尔大喜过望,马上着手准备攻城器械,开始攻城。蒙古军攻城的北面,孟珙攻城的南面。蔡州的防御工事本来就远不如汴京,粮食又严重缺乏,已是孤城一座,如何抵挡得住蒙、宋两国之夹攻呢?端平元年(1234)正月,蔡州在顽强抵抗三个月后,终于被攻陷。金哀宗自缢身亡,其部下将其尸体火化。被金哀宗指定为继承人的完颜承麟也未能幸免,被乱军所杀。至此,金国灭亡。自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到金哀宗亡国,金国历史共计一百二十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蔡州即将沦陷之时,南宋权臣史弥远去世。史弥远弄权二十六年,竟得以善终,也算是个幸运的人。由于宋理宗是史弥远一手扶植上台的,故而对这位权臣恩宠不衰。史弥远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婿以及五个孙子,都封官进爵。当然,宋理宗这样做,也是因为对史弥远怀有某种畏惧心理,他既有能力立皇帝,也有能力废掉皇帝。在登基九年之后,宋理宗终于有出头之日,开始摆脱史弥远的影响,亲自主持政事。他把年号改为“端平”,并把史弥远的私党清理出朝廷,同时给冤死的济王赵竑平反,恢复其官爵。史弥远的时代过去了,朝廷中的乌烟瘴气稍稍散去。此时又传来攻破蔡州、金国灭亡的好消息,更是举国共贺。百年宿敌灰飞烟灭,百年国耻终得一雪。正是福无双至今日至,南宋军民似乎已经看到一个美好时代的到来。金国灭亡后,蒙古、宋议定,以陈蔡西北地为界,以北归蒙古,以南归南宋。根据这个议定,南宋得到一部分河南地,与预期相差甚远,特别是河南三京,即东京开封(汴京)、西京洛阳、南京应天府,一个也没能收回。曾经平定李全之乱的宋军将领赵葵、赵范抛出一个计划:守河据关,收复三京,就是把大宋的边界线北推到黄河、潼关一线,收复三京之地,抚定中原。河南经过多年战争,城池残破,十室九空,蒙古人虽取得陈蔡以北的土地,却无心栈留,主力已经渡河北返。南宋军队若此时出兵,占领空城并不难,但此举无异于对蒙古宣战,故而引起朝臣与边将们的极力反对。然而皇帝与宰相郑清之则好大喜功,全力支持赵葵、赵范的计划。蒙金战争刚刚落下大幕,蒙宋战争又要一触即发了。四七 反目成敌:蒙宋战争端平元年(1234)六月,南宋军队开始行动。首个目标,就是收复故都汴京(东京开封)。南宋派出两支军队直取汴京,一支由淮西制置使全子才率领,共一万人;另一支由淮东制置使赵葵统领,共五万人。守卫汴京的是投降蒙古的金国降将崔立,此人声名狼藉,素为汴京军民所厌恶。崔立部将李伯渊、李琦等人风闻南宋军队欲收复汴京,便刺杀崔立,打开城门迎接全子才。汴京在沦陷104年后,又回到宋人之手。这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事。全子才收复汴京后半个月,赵葵率领的五万主力军前来会师。赵葵对全子才大为不满,抱怨说:“汝师到此已半月,不急攻潼关、洛阳,尚待何时?”全子才答道:“粮饷未集,如何发兵?”赵葵怒道:“现在蒙古兵还未到,正是乘虚而入的机会,若等朝廷发饷,恐怕蒙古人早南下了。”全子才没办法,只得率徐敏子率军前去攻取洛阳,另派杨谊率军作为后应,两路人马都只携带五日口粮。徐敏子抵达洛阳时,洛阳早已是一座空城,没有军队驻守,全城只有三百家人。西京洛阳轻而易举收复了,然而这不过只是昙花一现罢了。蒙古军队很快杀回来了。策应徐敏子的杨谊部队共计一万三千人,行至洛阳以东三十里处,忽然遭到蒙古人的袭击。杨谊被突如其来的蒙古人打得晕头转向,向南逃窜,蒙古人追到洛水河畔,宋军大量士兵在抢着渡河时溺水身亡。击败杨谊之后,蒙古人转而进攻洛阳。徐敏子率部苦战,起初还胜负相当,但宋军的粮食很快消耗一光,如何再战?无奈之下,徐敏子只得放弃洛阳。蒙古军攻下洛阳后,一路向东,直取汴京。汴京守将赵葵、全子才多次催促朝廷运送粮饷,但望穿秋水,粮饷却迟迟未到。蒙古人从汴京城外决黄河引水灌城,宋军本来就饥饿难战,又被洪水淹死不少人。赵葵、全子才无力回天,只得放弃汴京,狼狈而逃。从收复汴京到放弃,前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这样,南宋发动的“守河据关,收复三京”的军事冒险计划,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纵观宋朝历史,可以发现宋朝廷在外交上一直很被动,要么懦弱,任人宰割;要么逞强,打肿脸充胖子。稍有挫折,便自信心崩溃;稍有收获,又自尊心膨胀。联金灭辽与联蒙灭金有许多相似之处,宋朝都是以弱势的一方联合强势的一方,获取若干利益。其实无论是灭辽还是灭金,宋朝都出力甚微,但是灭掉对手之后,又想捞取更多好处,结果就得罪了势力强大的盟友。宋军从洛阳、汴京败退后,蒙古马上遣使者赴宋,指责南宋朝廷负约背盟。从此以后,在河淮一带,战火又要熊熊燃烧了。端平二年(1235)六月,蒙古大汗窝阔台大举南侵,蒙宋战争爆发。蒙古兵分三路:西路军由阔端统领,进攻川蜀;中路军由库春统领,进攻襄阳;东路军由温不花指挥,南下江淮。且来看看蒙古人三路出击的情况。先说西路军。阔端入侵川蜀的路径,与当年金兵相仿,乃是由陕入川。首战沔州(陕西略阳),宋知州高稼孤军无援,力战而死。继而蒙古军兵围青野原,利州统制曹友闻连夜前往救援,截击蒙军,解青野原之围。蒙古先锋汪世显率军攻打大安(陕西宁强北),又被曹友闻击退。为了阻止蒙军入川,曹友闻驻守于当年吴玠大破金兵的仙人关,严阵以待。在数个月的相持后,蒙军攻入兴元(陕西汉中),直趋阳平关。曹友闻率军救援,不想天公不作美,狂风暴雨突至,蒙古乘机围攻宋军,曹友闻兵败,捐躯沙场。曹友闻一死,由陕入川的通道洞开,蒙军长驱直入。自吴玠、吴璘守川蜀以来,百余年来,四川境内倒是比较太平。如今蒙军突然杀到,各州府备战不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四川境内大半州府居然都落入蒙军之手。蒙古人只是在进攻文州时,才遇到强有力的抵抗。文州军民在知州刘锐、赵汝乡的领导下,固守一个多月。蒙军切断汲水道,全城断水,又盼不到援军,最终被攻破,死数万人。蒙军统帅阔端又收买吐蕃部落,联合攻陷成都。不久后,阔端得悉皇子库春的死讯,遂放弃成都。宋军这才陆续收复成都及川西一些州府。再来看看蒙军在中路的进展。中路蒙军在库春的率领下,先取攻枣阳,而后进攻郢州。郢州(湖北钟祥)临汉水,城池坚固,蒙军便大造木筏,从水面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宋军顽强抵抗,江陵统制李复明战死,但蒙古人最终没能攻下该城。可是这个时候,襄阳却出了大乱子。原来襄阳守军内部向来分裂为两派势力,一为北军,一为南军。北军将领的权势在南军之上,故而两派不和。镇守襄阳的京湖制置使赵范驾驭无方,竟使得北军将领王旻、李伯渊等人起了反叛之心,抢了襄阳城郭的仓库,然后放一把火烧了,投降蒙古去了。南军将领李虎等人,又乘火大掠一番,也扬长而去。赵范回天乏力,只得弃城而走,襄阳遂为蒙古所占领。自从岳飞收复襄阳城后,这里一直是南宋的军事重镇,城高池深,固若金汤,而且储备有财粟三十万,军械武器二十四库,就算被围困几年都不成问题。经过这般折腾后,经年累月的积贮,付诸东流矣。襄阳失陷后,均、房、随、郢诸州也先后沦陷。只是后来统帅库春病死于军中,蒙古人在中路的攻势方才告一段落。最后来看看东线战事。温不花大举南下,兵锋直指唐州,曾经收复汴京的全子才弃城而逃。当蒙古军队进入淮西时,南宋几乎没有像样的抵抗,蕲、舒、光三州的守将均弃城而逃,大量的兵马粮械都落入蒙军之手。温不花兵分两路,一路进逼黄州,一路进逼合肥。此时的宋理宗颇为挑起战端懊悔,他把积极主张收复三京的宰相郑清之罢免,又下了一道罪己诏。只是如今反悔也迟了,首要任务还是得遏制住蒙古人潮水般的进攻。皇帝任命史嵩之增援光州,赵葵增援合肥。史嵩之得知蒙古人已攻至江陵(湖北荆州),派遣孟珙率军前往救援。孟珙是南宋军队中第一号将才,在破蔡灭金之战中功绩卓著,受到宋理宗的接见。宋理宗询问孟珙对议和的看法,孟珙答道:“臣系武夫,理当言战,不当言和。”宋理宗点头称善,遂命孟珙率部驻扎黄州。孟珙到黄州后,仍然开荒田修水利,搜访军实,增置兵寨,黄州已俨然成为一军事重镇。此时温不花的蒙军主力正向黄州挺进,攻至江陵。孟珙奉令前往援救,他见蒙军人多势众,遂采取疑兵之计,先令部将张顺渡江,自己率主力随后,过了江后,又密令士兵不断变换衣服旗号。到了夜晚,又命人在江岸高举火矩,数十里相接,营造宋军人数众多的假象。蒙古人果然中计,不知宋军究竟来了多少援军。孟珙乘机发动进攻,连破蒙军二十四寨,救出难民二万余人。在孟珙取得江陵之役胜利的同时,宋军在真州保卫战中也击败强敌。真州知州丘岳也是个人才,能文能武。他执军严明,守备周详,蒙古进攻真州,屡攻不下。丘岳并不单纯防御,他守中有攻,预设伏兵后诱敌来攻,等敌人追来时,以震天雷之类的火炮伏击,令蒙军伤亡惨重,不得不引兵退去。至此,蒙古对南宋的第一波攻击结束。蒙宋战争暂时缓和,主要原因是蒙古正全力西征。蒙古的西征与南侵是同时进行的。这次西征的规模与范围,较成吉思汗的第一次西征还要大。蒙军在荡平中亚后,挥师入俄罗斯,征服南俄平原,而后攻陷基辅,继续西进,入波兰境内。在蒙古铁骑的疯狂进攻下,全欧洲震动,蒙军大败波兰与日耳曼联军于利格尼兹,大败匈牙利军于萨约河畔。而后进军维也纳,兵锋直抵南欧。直到窝阔台去世,蒙军才从欧洲撤军。因为西征的缘故,蒙古人对南宋的进攻并没有尽全力。蒙军在江陵、真州受挫后,进攻势头明显减弱了。即便如此,蒙古仍不时给南宋施加军事压力。嘉熙元年(1237)十月,温不花卷土重来,再破光州,攻占复州。但是在进攻黄州时,又被孟珙打败了。这时的孟珙已经成为宋军胜利的旗帜。蒙古人纵横天下,罕有对手,孟珙则是为数不多能屡屡战胜蒙古军的将领。朝廷迁孟珙为荆湖制置使,并诏令他收复襄阳、樊城。嘉熙二年(1238)冬,孟珙开始展开反攻,收复鄂州、荆门。次年孟珙挥师北上,进攻襄阳、樊城,与蒙军交战三次,三战三捷。襄阳守将刘义反正,打开城门迎接宋军。孟珙的这次反击,取得赫赫战果,收复襄阳、樊城、信阳、光化、息、蔡等地。襄阳、樊城地处南北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孟珙上书朝廷:“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得之,当加护理,非甲兵十万不足守。”朝廷对孟珙的意见十分重视,遂命他把襄城、樊城两地的降兵收编为“先锋军”,把息、蔡两地的降兵收编为“忠卫军”。襄阳刚刚告捷,四川却频频告急。蒙古大汗窝阔台由于全力西征,想与南宋媾和。嘉熙二年时,蒙古派使臣抵宋,提出议和条件:南宋朝廷每年输岁币银、绢各二十万。与往常一样,朝廷又出现主和与主战两派的对立,史嵩之力主议和,而李宗则认为主和“不无退缩之意,必致虚损岁月,坐失事功”。皇帝对此犹豫不决。和议迟迟未有进展,孟珙又乘机收复襄樊。窝阔台大怒,决意大举攻宋。嘉熙三年,蒙古大将塔海率大军入川,号称八十万,四川再遭蹂躏。一时间,邛、简、眉、阆、蓬诸州纷纷沦陷,蒙古人进而再破重庆、顺庆诸府。塔海欲渡江东下,直取湖南。由于孟珙早有防备,扼险控要,阻止了蒙军出蜀东下的计划。东进不成,塔海派部将汪世显再杀入四川,进围成都。四川制置使陈隆之坚守成都,誓与城共存亡。然而,陈隆之的部将田世显却暗中向蒙古投降,打开成都北门迎敌军入城。成都因此失守,陈隆之被俘后坚决不投降,被蒙古人所杀,其全家数百口皆死难。蒙古军继续攻略,先后占领汉州、泸州、叙州等。在蒙古军攻陷成都的同月(淳祐元年十一月,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去世。窝阔台死的时候,由于其子侄多数都征战在外,遂由皇后马真氏暂时摄政。为了确定新君人选,出征在外的各路大军纷纷返回,南征川蜀的蒙古军也陆续北返。尽管川蜀的军事压力骤减,但由于蒙古军的破坏,原本富饶的天府之国已是残破不堪,许多城池都只剩下残垣断壁,失去其军事防御价值,完整的州郡所存无几。自蒙军入侵以来,历任四川宣抚使、制置使因府库不足、地方政府开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束手无策。更糟糕的是,四川实际上已处于失控状态,监司戎帅,各自为令,官无法纪,民不聊生。朝廷必须派一个强有力的人去恢复川蜀秩序。淳祐二年(1242)朝廷以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本是蕲州人,家世贫寒,为人落拓不羁。他曾在淮东制置使赵葵手下效力,赵葵非常欣赏其才华,后来蒙宋战争爆发后,余玠屡立战功,升迁为淮东制置副使。朝廷派余玠去收拾川蜀残局,总算用对人了。朝廷给余玠很大的权限:“任责全蜀,一应军行调度,权许便宜从事。”余玠走马上任后,立即着手整饬军政,精选官员,重贤礼士,招揽豪杰。在招揽的人才中,以冉琎、冉璞兄弟俩人贡献最大。冉氏兄弟乃蜀中卧龙,有文才武略,精通兵法,尤其深谙川蜀的山川地势。兄弟俩人总结了蒙军攻破川蜀的经验教训,提出新的防御观念,认为应当利用巴蜀地势险峻之优势,依山筑城,以抵御蒙古之骑兵。兄弟俩人殚精竭虑,遍察川蜀,挑选十余座适宜筑城之山,包括青居山(顺庆)、大获山(阆州)、云顶山(成都)、钓鱼山(合州)等。这些山之所以入选,有几个条件:其一,分布要均衡。不能十余座山城都集中的一个地域,而是要分布于川蜀战略要地与重要城市附近。其二,必须要依山傍水,山要险峻,水源不可缺少,否则无法坚守。其三,要适宜筑城。城要有一定规模,城堡要足够坚固,能储备大量粮食与军备物资。余玠对冉氏兄弟的构想大加赞赏,并付诸实行,在川蜀建山城十余座。在这些城堡中,钓鱼城更是饮誉全球。钓鱼城三江环绕(嘉陵江、涪江、渠江),地势极险峻,峭壁悬崖,城墙雄伟而坚固。用冉氏兄弟的话说:“功可过十万师。”在后来的战争中,钓鱼城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余玠的主持下,川蜀渐渐恢复秩序,在此后十年没有遭遇大的战乱。四八 钢铁堡垒:鏖战钓鱼城蒙古大汗窝阔台去世后,围绕汗位的权力斗争整整持续了十年之久,直到公元1251年蒙哥继位方才告一段落。蒙古的汗位之争,使南宋帝国获得喘息之机。在这十年里,蒙古虽然不时骚扰南宋,但规模都不大。南宋捍疆卫土的重任落在几个制置使身上,其中孟珙守卫京、湖,余玠守卫巴、蜀,吕文德守卫淮西,此三人皆一时之良将。可惜的是,南宋第一名将孟珙由于长年征战,积劳成疾,于1246年病逝,时年不过五十一岁。孟珙在宋金战争中粉碎金人入川的企图,降敌七万,毙敌统帅,后又参加灭金最后一战;在蒙宋战争中,孟珙挫敌于江陵,捍城于黄州,收复襄樊重镇,战绩之显赫,为南宋将领的第一人。在孟珙死后七年(1253),南宋另一名将余玠暴死。余玠治川蜀,前后十二年,功绩卓著。赴任之初,川蜀残破,他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以宽民力,通商贾以富蜀地。经十余年治理,川蜀大有改观,非但经济得以改善,百姓得以安居,军事防御能力也大大增强。当时朝廷给予余玠“便宜从事”的特权,正是因为川蜀将领拥兵自重现象严重,“乱世用重典”,余玠以霹雳手段治军,处死飞扬跋扈的利州统制王夔。然而余玠权势太大,却引起朝廷的警惕,加上一些川将联合朝中重臣恶语中伤,最后皇帝也不得不生疑心,召余玠回朝。余玠接到诏令后不久暴卒,死亡原因不明,当时传闻他是服毒自尽。不管余玠是怎么死的,对南宋来说,都是无可挽回的损失。余玠与孟珙堪称南宋之长城、一时之名将。余玠入川时,蒙军主力虽然撤出川蜀,但仍留有一部分军队,他积极进取,仅在淳祐三年(1243),便与蒙军交战三十六次,收复不少失地。余玠死的时候,正是蒙古人大举南侵的前夕,而川蜀更是首当其冲。值此关键时刻,朝廷迫死余玠,等于自毁长城。蒙哥上台后,积极着手准备对南宋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势。蒙古军横扫天下,战斗力之强,举世无双。其实蒙古军队不仅作战顽强,在战略上亦有高人一等之处。为了消灭南宋,蒙古制定了一个大战略,即先攻川蜀南部的大理国及西南夷,完成对南宋帝国的大包围。蒙哥把攻略云南的任务,交给弟弟忽必烈。要绕过四川攻略云南,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蒙古人以坚忍不拔的意志,从四川西部的崇山峻岭穿行,越过大渡河,行山谷两千余里,乘革囊、木筏渡过金沙江,历经艰辛,抵达云南。1253年底,忽必烈征服云南大理国后北返,留下大将兀良合台扫荡西南诸蛮族部落。到1257年,蒙古完全征服西南夷与安南。这样,蒙古人在北、西、西南三面包围南宋帝国,就只差没有海面封锁了。征服南宋的时机已成熟!公元1258年,蒙哥汗下诏,大举侵宋。蒙哥的计划是这样的:兵分三路,先占领南宋的西部与中部,而后向东挺进,灭掉南宋。三路人马分别从北面、西面、西南面挺进。其中蒙哥大汗攻川蜀,得手后顺长江而下:忽必烈从北面进攻,夺取鄂州;兀良合台从安南出师,向北进攻,在鄂州与忽必烈会师。蒙古人南北夹击,东西并举,声势浩大,南宋朝廷大为震惊。在蒙军三路出击方向中,重点方向仍是川蜀。自余玠死后,朝廷先后换了几名四川制置使,但才能都远不及余玠,故而在蒙古军大举进攻下,宋军很快溃败了。蒙古军前锋在大将纽璘率领下,进逼成都。四川制置使蒲择之派军在遂宁江箭滩阻击,经过一天激战,宋军战败。蒙古人长驱直入,占领成都。而后彭、汉、怀、绵诸州及威、茂诸蕃,纷纷投降蒙古。纽璘连连得手,蒙哥大汗闻前锋得胜的消息后,遂渡过嘉陵江,攻剑门关,破苦竹隘,围长宁山,鹅顶堡不战即降。隆州、雅州、利州、隆庆、阆州、蓬州、广安等地,要么被攻破,要么举旗投降。这里有一个问题,当初余玠修筑的十几座山城,怎么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呢?因为人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山势再险峻、城堡再坚固,若将士毫无斗志,甚至举旗投降,那还不是白搭?川蜀山城,多数并不是被攻陷的,而是不战自降的!那余玠的心血岂非白费?其实不然,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钓鱼城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根据蒙古预定计划,四川得手后,即顺长江东下,与忽必烈、兀良合台会师鄂州。蒙哥攻克阆州后,随即向南挺进,进攻合州(重庆合川)。当初冉琎、冉璞兄弟建议余玠在合州建钓鱼城,并将合州旧城迁徙到此。在蒙古大举南侵时,蜀地南宋将领纷纷投降,以至于蒙哥认为只消一纸招降书,便可不战而夺取合州。蒙哥派汉奸晋国宝前去招降合州知州王坚,晋国宝进了钓鱼城后,被王坚大骂一通,赶出城外。晋国宝还未走远,王坚改变主意了,又派人把他抓回来,押至阅武场,数落他不忠不义之罪,当场枭首示众。王坚此举,是为了表白与蒙古人抗战到底的决心。在巴蜀大半沦陷的情况下,钓鱼城仅是弹丸之地,能抵挡住蒙古雄兵吗?王坚召集人马,誓死守城,他以忠义激励部下,说到动情处,涕泪四流,将士无不动容。说起王坚,原本是名将孟珙手下的忠顺军一员,在作战中勇敢而有谋略,深得孟珙的器重。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孟珙虽死,王坚却要将他的忠勇精神发扬光大。派去劝降的汉奸被杀,蒙哥大汗很生气,遂亲自引兵进攻合州钓鱼城。当年冉氏兄弟与余玠精心设计的杰作,终于发挥出“功可过十万师”的巨大威力。钓鱼城保卫战从开庆元年(1259)二月拉开序幕。蒙哥大汗亲自督战,蒙古人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发起冲锋,但仍然望城而兴叹。在王坚及其士兵的英勇抵抗下,钓鱼城始终岿然屹立。自入川以来,这也是蒙古人所遇到最顽强的抵抗。蒙古人陈兵于钓鱼城下,也遇到一些不利因素,军中疠疫流行,后来遭遇暴雨天气达二十天之久。朝廷十分关注钓鱼城战事的发展。皇帝亲自下旨,奖谕王坚忠节,表彰他坚守钓鱼城的功绩,特命优加奖赏。当然,一道谕令只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要解钓鱼城之围,还得有实际行动。朝廷调回四川制置使蒲择之,命吕文德代任。在宋军将领中,吕文德算是比较出色的一个。吕文德临危受命,率艨艟巨舰千艘,攻破蒙军设在涪江的浮桥,转战至重庆,溯嘉陵江而上,救援钓鱼城。蒙哥令大将史天泽阻击,史天泽把舟师分为两翼,顺流迎战吕文德。吕文德逆流而上,相当被动,最终被蒙军击退,战船被夺走百余艘。南宋这次解围救援无功而返,蒙哥乘机集合大军,猛烈攻城。蒙古大将汪德臣招募敢死队,发动夜袭,仍然被王坚击败。汪德臣恼怒之下,骑马到钓鱼城下呼道:“王坚,我来活汝一城,快早投降。”岂料王坚根本不予理会,反倒令人抛出巨石,击伤汪德臣,后伤重死亡。这时的王坚已是孤城无援,虽说城中储备尚足,但伤亡也不断加大,情形十分危急。在关键时刻,天气又一次帮了宋军大忙。进入六月后,又下起大雨,蒙古人的攻城云梯已使用数个月,本来就损坏严重,被雨水一浸,纷纷折断。此时蒙军已攻城五个月仍未有进展,将士们情绪低落。钓鱼城之战的转折点发生在七月。蒙古大汗蒙哥意外身亡。蒙哥是怎么死的,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蒙哥被钓鱼城守军射伤,伤势发作不治而亡。另一种说法,蒙哥是染病而死的,当时蒙古军中传染病流行,士卒病倒甚多,蒙哥染疾是完全有可能的。不管死因是什么,蒙哥死于钓鱼城外是事实。蒙哥一死,蒙古军放弃攻打钓鱼城,史天泽等将领护送蒙哥灵柩北归,合州由此而得以保全。钓鱼城之战,是蒙宋战争中的重要一战,倘若战败,蒙哥顺长江而下,与忽必烈、兀良合台会师,那么南宋恐怕大势去矣。合州钓鱼城保卫战的最终胜利,虽说有侥幸的成分,但若没有守将王坚的坚忍不拔与将士的浴血奋战,也是不可能取得的。在余玠所筑的十余座山城中,唯有钓鱼城发挥应有的战略作用,仅此一点,就物超所值了。在蒙哥攻略川蜀的同时,另外两路蒙军也按计划展开行动。兀良合台率南路兵团从西南挥师入广西,攻取宾、象两州后,入静安府(广西桂林)。然后向北进军入湖南,攻辰州、沅州,进抵潭州(湖南长沙)。蒙古军北路兵团兵分两路,一路由忽必烈率军出大胜关,一路由张柔率军出虎头关,分道并进,势如破竹,进逼鄂州。此时忽必烈接到蒙哥大汗的死讯,究竟是战还是退呢?忽必烈认为大军南下,岂可无功而返,遂不肯退兵,强行渡江,包围鄂州。鄂州为湖北重镇,不容有失,朝廷急遣枢密使贾似道发兵救援鄂州。贾似道到了汉阳后,竟畏惧不前。鄂州在蒙古军的猛攻下,坚守两个多月,守将张胜战死,伤亡万余人。此时又传来潭州被兀良合台包围的消息,贾似道更是惊恐万分,狗急跳墙,竟然派人前往蒙军大营,向忽必烈求和。忽必烈本不想接受谈和,但此时从北地传来消息,蒙古诸王侯谋立阿里不哥为大汗。忽必烈担心后院起火,遂同意议和,并商定江北之地归蒙古,南宋岁奉银绢各二十万。其实议和这件事,怎么是贾似道一人可以决定的呢?贾似道别的本领没有,玩弄权术倒是很精通,反正只要先忽悠蒙古人退兵,他自然有办法把私下议和这件事给压下来。鄂州解围了,忽必烈拔寨北去,同时也命令正在潭州作战的兀良合台渡江北归。兀良合台接到命令后,遂引兵北上,以浮桥渡江。岂料议和在先的贾似道突然派出水师,以大船撞断浮桥,把来不及渡江的蒙军殿后部队数百人杀个精光。蒙古所发动的这次大规模进攻,因为蒙哥大汗之死而宣告结束,南宋又一次逃过一劫。若要说抗战第一功,那当然要数钓鱼城的将士,因为蒙哥大汗便是命丧于此。可是干苦力活的,不如会吹嘘的。在战场上畏畏缩缩,甚至私自与蒙古议和的贾似道,居然成了保家卫国的英雄。因为他会吹。明明是蒙古人自行撤鄂、潭之围而去,贾似道却吹嘘为宋军大捷,江汉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福。看来会打仗还不如会耍嘴皮子,粉饰词藻。皇帝宋理宗览表后大喜,还当贾似道有再造宋室之功呢,又是进封少师,又是封卫国公。贾似道还朝时,皇帝还令文武百官在京城郊外迎接,俨然英雄凯旋。可笑又可悲,可叹又可恨。宋理宗未即位时,其老师郑清之用两个字来形容他:不凡。现在我们可以送他两个字:平庸。在宋朝三百年历史里,权臣用事最严重的,便是在宋理宗一朝。前有史弥远,后有贾似道,搞得朝廷一片乌烟瘴气,这也预示着南宋国祚已经不长了。四九 权臣误国:千古罪人贾似道南宋亡国,与贾似道有直接关系。说起来,贾似道也是将门之后。他的父亲贾涉曾经担任淮东制置使,是忠义军将领李全的直接上司。父亲死时,贾似道只有十一岁,没有老爹的约束,他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喜欢游乐赌博,俨然就是个纨绔子弟的形象。宋朝有个制度叫“恩荫”,就是老子有功,朝廷会照顾其后人。靠着老子积下的德,贾似道长大后当了个嘉兴司仓,也就是屁大的官。后来,贾似道的姐姐入宫,深得宋理宗宠幸,被封为贵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贾似道靠着贵妃姐姐,开始平步青云,被升迁为太宰丞、军器监。升了官后,他照旧过着浪荡的生活,白天泡妓,晚上常常与一帮人在西湖边饮酒作乐。有一晚,宋理宗登高楼远望西湖边上灯火通明,就对左右说:“这肯定是贾似道。”第二天派人去一查,果不其然就是他。皇帝觉得这个小舅子也太折腾了,就令京尹史岩之去教训教训贾似道。史岩之估计也是想巴结贾贵妃,便扯淡道:“贾似道虽有少年习气,然其才可大用也。”皇帝被他这一忽悠,还真以为小舅子有经天纬地之才。从此,贾似道官运亨通。贾似道先当了澧州知州,后任湖广统领,三十岁那年当上户部侍郎。令人奇怪的是,没听说过贾似道干过什么事,但升迁的速度却一点也没减缓。在名将孟珙死后,贾似道这个从来没上过战场的人,竟接替了孟珙京湖制置使的位置。皇帝老觉得他是奇才,你有什么办法。不久后,贾似道又兼任淮西安抚使。宝祐四年,他成为参知政事,一年后加知枢密院事,后来又任两淮宣抚使。十几年之内,贾似道一跃成为南宋军政界的巨头。除有皇帝姐夫、贵妃姐姐的力挺之外,他还赶上了一个好时光。这十几年里,蒙古内部争权夺利,没有大规模南侵,这让贾似道这个军事外行得以浑水摸鱼、滥竽充数。该来的终究会来。蒙哥大举入蜀,忽必烈南下鄂州,被皇帝视为奇才的贾似道总该表现表现吧。贾似道那点三脚猫的功夫,到了鄂州时畏首畏尾,甚至连边将对他都不无冷嘲热讽。可是就在这时,皇帝为了鼓舞贾似道,竟然把右丞相一职塞给他。也算贾丞相运气不错,赶上蒙哥去世,忽必烈北返,竟然撒了个弥天大谎,谎报大捷,对私下与忽必烈议和却掩而不谈。皇帝深信不疑,还暗自得意自己慧眼识才哩,下诏褒奖,封赏甚厚。却说忽必烈北返后,被拥立为蒙古大汗。不久便派使臣郝经抵宋,打算履行与贾似道达成的和议。这时贾似道正雇用一帮门客文人,撰写一部《福华编》,为贾似道救援鄂州、再造宋室歌功颂德。当他听说蒙古使者前来,惶恐不安,担心私下谈和之事败露,遂命令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在半途拦截郝经,把他扣押在兵营。郝经莫名其妙失踪,令忽必烈十分生气。可是蒙古陷入内战,忽必烈无暇南顾。原来忽必烈被推为大汗后,阿里不哥自立门户,自立为帝,蒙古内战遂不可避免。这场战争前后五年,最后以忽必烈的胜利而告终。在蒙古内战期间,还发生南宋将领刘整投降蒙古的事件。刘整的投降,完全是被贾似道所逼。原来贾似道自鄂州之战后,靠着他忽悠吹牛的本领,已成为朝廷第一权臣。可说实话,他那三脚猫的功夫,皇帝不知道,边将们岂能不知呢?有些将领当然懂得见风使舵,比如吕文德,甘心沦为贾似道的鹰犬。有些将领则对贾丞相嗤之以鼻。贾似道决心对军队进行大清洗以巩固自己权势,便发明了一个“打算法”,追究将领在战争期间擅自支取官物、侵用官款的罪行,大将赵葵等人被清扫出门。另外高达、曹世雄等人曾经对贾丞相的军事水平冷嘲热讽,这下遭到报复,高达被罢官,曹世雄被逼死。大清洗蔓延到了四川,驻守泸州的将领刘整恐惧难安,他与四川制置使俞业不和,俞业打算用“打算法”整他。刘整被逼无奈之下,遂以泸州十五郡、共三十万居民向蒙古投降,蒙古授予他夔路行省兼安抚使。刘整是颇有才华的一位将领,他投降蒙古后,积极出谋划策,在后来蒙古攻略南宋时,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忽必烈乃是蒙古雄才伟略的一位君主,他没有急着发动对南宋的全面进攻,而是先致力于国家建设。一直以来,蒙古政治制度比较粗放,长于破坏而短于建设。特别每有大汗去世,势必要争斗一番。有鉴于此,忽必烈积极吸收中原文化,引入汉地制度,定官制,设百官,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劝农桑、建学校、修水利、通河渠、立平准库以抑物价等,国力益强。公元1264年,宋理宗去世,宋度宗登基。宋理宗无子,宋度宗并非其亲生子,而且有点弱智,他之所以能当皇帝,当然与贾似道分不开。故而度宗上台后,贾似道更加威风八面,加太师衔,又封魏国公。宋度宗每上朝时,必答拜贾似道,称呼他“师臣”而不呼其名。此时朝中大臣也纷纷拍贾似道的马屁,把他称为“周公”。由于忽必烈暂缓南进,贾似道又过上了几年神仙般的日子。此时的贾似道已是呼风唤雨,位极人臣,可是皇帝还是搞些新名堂加封他为“平章军事重事”,也就是把军政大权都拱手交给他了。皇帝赐给他一座座落于葛岭的豪华宅第,以后这里俨然成为一个小朝廷,官吏们都抱着文书前来批示。贾似道哪里会去看这些,把这些交给馆客廖莹中、堂吏翁应龙,这两个管家的权力居然要比朝中宰辅还大。贾似道躲进葛岭豪宅,貌似隐居,其实不然。凡是有什么台谏弹劾的事,有什么举荐迁升的事,那都统统得通过他才行。一时间,贿赂成风,那些想升官晋爵的人,挤破头皮,争献黄金宝玉,求个将帅、监司、郡守之类的官。南宋朝政败坏到这个程度,忽必烈自然看在眼里。时已担任蒙古南京宣慰使的南宋降将刘整乘机献上伐宋攻略,他对忽必烈建议说:“攻宋方略,宜先攻襄阳。若得襄阳,则浮汉入江,宋国可平。”忽必烈遂诏征诸路人马,命南都元帅阿术与刘整经略襄阳。为了进攻襄阳,刘整又向阿术献策,造战船五千艘,训练水兵七万人。阿术接受建议,招募水军,日夜训练,风雨不懈。刘整在南宋时得不到重视,还被整,到了蒙古后却如鱼得水,忽必烈又提拔他为都元帅,与阿术平起平坐。刘整再出奇谋,在白河口修筑堡垒,以切断襄阳城的运粮通道。准备就绪后,蒙古开始发动围攻襄阳之战。自从孟珙在1239年收复襄阳、樊城后,便指出这两座城池的重要性:“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得之,当加护理,非甲兵十万不足守。”此后,襄阳、樊城在孟珙的精心经营下,防御工事几乎无懈可击。据吕文德的说法:“襄、樊城池坚深,储粟可支十年。”孟珙所经营的襄阳、樊城与余玠经营的钓鱼城一样,都是经典之作,在两位名将去世后,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襄阳城与钓鱼城未能拯救南宋,但至少大大推迟了南宋的灭亡。襄阳之战,是蒙宋战争中最为旷日持久的一战。从咸淳三年(1267)蒙军围城,至咸淳九年(1273)襄阳陷落,前后总计六年。这是一次蒙宋大会战,双方都投入庞大军队,在战争过程中也不断增兵。这次会战不并局限于襄阳一城,而是以襄阳为中心的大区域战争。襄阳南宋守将是吕文焕,他的顶头上司是其兄京湖制置使吕文德,兄弟俩皆一时之良将。咸淳三年(1267)阿术与刘整发动襄阳之战后,警报传至临安,竟然被贾似道扣下不发,皇帝还蒙在鼓里,南宋也错失救援襄阳的最好时机。次年(1268)阿术又统兵包围樊城。尽管襄阳与樊城均固若金汤,一时间蒙古军难以攻下,吕文焕也组织士兵主动出击,攻打蒙古人的沿山诸寨,然而损失惨重,以失利而告终。咸淳五年(1269),蒙古再发民兵两万赴襄阳前线。阿术在樊城外鹿门山再筑城堡,显然意在长期围困。京湖制置使吕文德派都统制张世杰前往阻击阿术,但在赤滩浦被蒙军击败。而后阿术又派遣一万五千人,扼守住万山、射垛冈等几处通道,试图完全切断襄、樊与外界的联系。此时,南宋朝廷的援军终于姗姗来迟,但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沿江制置副使夏贵,率三千兵船进援襄阳。夏贵水师行至鹿门山,遭到蒙军水师的阻击,损失两千多人。接紧着,另一支由范文虎指挥的水师也败走。更糟糕的是,在大战关键时候,京湖制置使吕文德病逝于鄂州。在襄、樊陷于苦战之时,贾似道还在过着他的逍遥日子。他以休闲的心情在葛岭修起亭阁楼榭,美女当然也是少不了的。贾似道挑选美女倒挺另类,特爱挑宫女、娼妓与尼姑为妾,日夜淫乐。他还有一个僻好,就是斗蟋蟀,而且是专家级的水平。至于什么军国大事,他哪里真的放在心上呢?一天入朝时,皇帝突然冒出一句:“襄阳被围三年,如何是好?”贾似道马上装腔作势道:“哪有这回事,北军早已退了。”当他得知皇帝是从一个宫女那儿得悉的,竟然诬告宫女与人暧昧,逼她自尽。贾似道果然一手遮天!襄、樊被围三年,已是十分危急,可是贾似道还要弄权。他这边忽悠皇帝,那边还是得想想办法解襄、樊之围,遂命京湖制置使赵庭芝往援。但是贾似道弄权日久,偏偏又要派范文虎去制衡赵庭芝,致使救援行动一拖再拖,毫无进展。与南宋援军的拖拖拉拉相反,蒙古不断增兵襄樊,忽必烈把宿将史天泽调往前线。史天泽添筑长围,襄阳与外交通断绝。到了咸淳七年(1271),蒙古又从川蜀大举出击,以牵制京湖宋军。范文虎率两淮舟师共计十万人救援襄樊,又以失败而告终,损失惨重。这一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的历史开始,而宋朝却已走向尾声了。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襄阳守将吕文焕,樊城守将范天顺、牛富苦苦支撑。此时两座城池情况越来越困难,所赖两城积粮颇丰,尚得以维持,只是生活日用品奇缺,军民生活极其艰苦,伤亡也越来越大,军队与物资都得不到补给。无论再坚固的城池,也经受不住旷日持久的消耗。咸淳八年(1272)三月,元军取得重大进展,攻破樊城外防线。在此危难时刻,民兵的表现倒比朝廷正规军要强,张贵、张顺率三千民兵竟然突破元军的重重封锁,进入襄阳城。张贵入城后,复派两人冒险赴郢州,向范文虎求援,意在夹击元军。岂料张贵冒险出击,范文虎的援军并没出现,加上叛徒泄露情报,遂陷入元军重围,力战而死。对襄、樊守军来说,更糟的事情出现了。回人亦思马向元朝献上新研制的巨石炮,俗称回回炮,可以抛出巨大的石块,用力省而射程远,威力巨大。忽必烈如获至宝,马上将回回炮送抵前线。咸淳九年(1273)正月,在回回炮的猛轰下,樊城在坚守四年多之后,终于被元军攻陷,范天顺、牛富以死殉国。樊城沦陷后,襄阳更是势孤力单,元军将回回炮送到襄阳城下,全力攻城。吕文焕已是心力交瘁,对朝廷的无所作为更是痛恨。他没有像樊城守将那样殉国,而是选择了投降。历时近六年之久的襄、樊保卫战,终以悲壮的方式而告结束。在襄阳战役中,朝廷救援不力是致使两城失守的主要原因。吕文焕虽然投降,但他已经倾尽全力守城了。而贾似道这个奸臣,在国家存亡关头,仍只图自己利益,仍然在玩弄权术。他就是襄阳战败的罪魁祸首。但这个奸臣又一次逃过惩罚,弱智皇帝宋度宗被他玩得团团转。在襄阳之战后一年(1274),弱智皇帝死了。贾似道乘机洗清了自己的战争责任,他又一次施展巧言令色的本领,这样说:“始屡请行边,先帝皆不之许,向使早听臣出,当不至此尔。”就是说,我屡屡自告奋勇申请上前线,先帝都不允许,如果早听我的,结果就不会是这样了。自欺欺人罢了,谁会相信他的鬼话呢?但是不要紧,皇帝死了,我再立一个不就成了。贾似道立了个小皇帝,四岁的赵,史称宋恭帝。立了皇帝,不又是朝廷功臣了吗?贾似道面带微笑,管他皇帝是谁,我都是政坛不倒翁。然而正当此时,忽必烈已下诏大举南征。这一战,将是南宋王朝的谢幕之战。五〇 曲终人散:南宋帝国的灭亡公元1274年,即宋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农历九月,元世祖忽必烈命伯颜出任南征军统帅,指挥二十万大军伐宋,目标直指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的防御力量,主要集中在三大军区,分别是四川、京湖、两淮。四川自遭到蒙哥入侵后,又加之刘整叛降,已无实力可言。京湖的精兵在襄、樊战役中损失殆尽,业已无力阻止元军进攻。唯一还稍有实力的,只有两淮兵马。伯颜的战略十分高明,他兵分两路,东路由博罗懽、刘整统率,出淮南以牵制两淮宋军,并严令不得疾进,只要拖住宋军不得西援就行。西路则由伯颜亲自出马,率阿术、吕文焕等,沿汉水而下,进趋长江。元军的进攻势如破竹。十月,攻破新郢(湖北钟祥西南);十一月,复州(湖北沔阳)投降;十二月,鄂州(湖北武昌)投降。次年(1275)正月,黄州(湖北黄冈)投降。当时长江沿江诸州很多将领都是吕文焕的部下,对贾似道控制的朝廷完全失去信心,纷纷投降元军。此时南宋朝廷还寄希望于贾似道,诏令贾似道都督诸路兵马,这简直是帮元军的大忙。很快,范文虎就给了贾似道一个大巴掌,这位贾似道颇为器重的将领,竟然一枪不放投降了。范文虎驻守安庆府,他的军队是宋军中的精锐,且安庆府粮草充足,伯颜深以为患。岂料战还未打,范文虎就自动投降了,送给伯颜一个天大的礼物。这下子贾似道慌了,赶紧派人去与伯颜议和。贾似道就是个无耻小人,以前跟忽必烈议和非但食言,还扣押其议和使臣,伯颜岂会信他?伯颜对宋使说:“欲和,则当来面议也。”要议和,你贾似道亲自来吧。贾似道哪里敢去!更让贾似道狼狈的是,朝中大臣纷纷上书,你贾似道不是老吹嘘自己多厉害吗?那现在还不出马,更待何时?谈和不成,朝臣又纷纷施压,贾似道只得打肿脸充胖子了。他亲率十三万人马上前线了,拨七万人马给部将孙虎臣,驻扎于丁家洲,布兵船于长江南北两岸,同时命淮西制置使夏贵列战船二千五百艘于江中,摆开与元军一决死战的架式。可是徒有架式有什么用?伯颜以步、骑兵攻击两岸宋军,阿术率舟师顺流而下。元军的巨炮再发神威,孙虎臣很快就抵挡不住。此时夏贵居然不战而走,他乘船逃跑时,正好经过贾似道的座船,高喊道:“彼众我寡,势不支矣。”贾似道吓得仓皇而逃。这次决战,宋军仅有的精锐部队在奇才贾似道的指挥下,损失殆尽。元军追杀一百五十里,缴获宋军战船两千多艘,军资器械无数。贾似道这下子完蛋了。这位奸臣当权日久,自以为权势固若金汤。岂知这“权力”二字,又不是他的专利,他觊觎权力,难道别人就不觊觎吗?别看朝廷那帮人,平日对贾似道俯首贴耳,唯唯诺诺,现在贾似道既不在朝中,又成了落水狗,正是痛打良机。于是朝臣们纷纷慷慨激昂,上疏请诛贾似道以谢天下。至于民众更不用说了,公道自在人心,对于贾似道的弄权误国,无人不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其千刀万剐呢。太皇太后谢道清念在贾似道“勤劳三朝”的分儿上,没把他杀掉,先是押往越州,越州军民竟然闭门不纳。鉴于民怨沸腾,谢太后最后下旨,将贾似道流放到南方循州。尽管太后法外开恩,贾似道仍然难逃一死。也算是报应,贾似道遇到冤家对头了。押送贾似道的郑虎臣与贾似道有深仇大恨,当年其父亲曾遭此奸臣陷害,流放而死。如今郑虎臣要为父报仇,为民除害。行至漳州木棉庵时,郑虎臣拔刀杀死贾似道,此举可谓大快人心。奸臣已诛,可是南宋王朝也回天无力了。却说贾似道兵败后,临安已是风声鹤唳。虽说时值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可是谁也没闲去欣赏西湖美景了。各路兵马,死的死,降的降,何以保卫临安呢?朝廷只得下诏勤王。响应者虽寥寥,毕竟有几位忠肝义胆之士。一个是郢州守将张世杰,率兵入卫都城;一个是江西提刑文天祥,他散尽家资,动员郡县豪杰,拼凑了一支万余人的部队,北上抗元。但是败局难挽。越来越多的城池不战而降,建康、海州、涟州、镇江、江阴、滁州等城都放弃抵抗。只是在岳州稍遇抵抗,安抚使高世杰集三州数万人马及战船数千艘,与元军决战于洞庭湖口,但很快被元军击败,高世杰被杀。投降的城池太多,数都数不过来,只得说说坚守抗战的城池。抗战最卖力的当属扬州的李庭芝与姜才,德祐元年(1275)四月,阿术率元军进围扬州。姜才多次出城迎战,但均被元军击败,伤亡惨重。七月,朝廷遣张世杰、孙虎臣救援扬州,在焦山与元军交锋,大败,损失数百艘船。此后宋、元军队在扬州相持,一直到朝廷降元后,扬州的抗战也仍在继续。扬州城没攻下,并不影响伯颜向临安进军的步伐。伯颜兵分三路,进攻临安。一路阿剌罕率骑兵从建康、广德出独松岭;一路由董文炳率舟师趋浙江;一路由伯颜亲自率领。伯颜在常州遇到宋军强有力的抵抗,但最终仍攻克常州。前线在苦战,朝廷已经想着投降了。宋廷派夏士林、陆秀夫前往元军大营,以称侄纳币乞和,伯颜要求大宋皇帝亲自前来投降,并且不同意伯侄之称。陆秀夫回到临安后,谢太后同意南宋向元称臣。转眼间,已经是德祐二年(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新年钟声刚敲响,便从前线传来坏消息。重镇潭州在坚守三个月后,不幸被元军攻破,湖南安抚使李芾自焚殉国。朝廷抵抗的信心完全崩溃。谢太后赶紧派人奉表称臣,并同意岁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乞求保全南宋之境土,并与伯颜约定在长安镇(杭州东北)会晤。朝廷派右宰相兼枢密使陈宜中前往,但陈宜中却违约不去。伯颜大怒,继续向临安推进。谢太后为表诚意,先派杨应奎把传国玉玺交给伯颜,伯颜这才停止进军。宰相陈宜中不想前去投降,索性连夜逃走了。谢太后没办法,只得让文天祥当宰相兼枢密使,作为宋廷代表与伯颜会晤于明因寺。文天祥要求元军先退至平江或嘉兴,然后议岁币。伯颜根本不理会,他见文天祥言语不凡,流露出一种不屈服的气节,索性将他扣押遣送往北方。其实伯颜哪里想议和,南宋朝廷气数已尽。执政的谢太后当然也是心知肚明,要保全境土,谈何容易,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议和是说得好听,其实就是投降罢了。二月五日,小皇帝宋恭帝出临安城投降。这意味着南宋朝廷的灭亡。三月二日,伯颜入临安城。南宋皇帝、后宫、宗室、百官等数千人以及宫里的奇珍异宝、各种器物,统统押送到元大都,这不禁令人想起当年宗徽宗与宋钦宗的命运。南宋朝廷已亡,但抗元战争还在继续。当元军押送宋恭帝及后宫行抵瓜洲时,扬州守将李庭芝、姜才誓师欲夺回皇帝、太后,他们散尽金帛以犒劳士兵,以四万之众夜袭瓜洲。在苦斗三小时后,元军不敢恋战,挟持宋恭帝逃去,姜才追击到了蒲子市,但未能夺回皇帝。元军逼太后、恭帝下诏要求李庭芝投降,李庭芝登上城楼回答道:“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坚决不降。在朝廷投降之前,一些坚定的抗战派将领愤然率部入海,其中包括张世杰。在宋恭帝投降后,张世杰、陈宜中与陆秀夫等人拥恭宗的哥哥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恭帝的弟弟赵昺为副元帅,召诸路忠义军,继续抗战。由于宋恭帝已被元军押至北方,赵昰遂在福州被推立为皇帝,史称宋端宗,其实此时他还不到十岁呢。不管怎么说,南宋流亡政府成立了。被伯颜扣押北遣的文天祥,半路侥幸逃跑,被朝廷任命为枢密使,都督诸路兵马。文天祥在江淮及温州一带招兵买马,积极做好抗战准备,并在南剑州(福建南平)设立督府,打算经略江西。但是很不幸,在这个时候,却传来李庭芝败亡的消息。李庭芝与姜才镇守扬州一年多,元军始终无法攻破。此时的李庭芝,是南宋残存抵抗力量中最具实力的将领。他铮铮铁骨,忠肝义胆,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特地亲自下诏,欲招降李庭芝,李庭芝当场把忽必烈的诏书焚毁,斩杀来使。流亡小朝廷成立后,便把右丞相之职空出来,留给李庭芝,同时派人召他回朝。说实话,当时长江沿岸基本上都落入元军之手,李庭芝要从扬州回到福州,谈何容易!但李庭芝只考虑国家利益,不顾及个人安危,遂把扬州城交给部将朱焕,自己与姜才率领七千兵马出城,打算经泰州抵达海边,而后乘船南下。可是元将阿术率兵紧追不舍,将李庭芝逼入泰州,并包围该城。由于叛徒打开城门投降,元军破城,李庭芝与姜才被俘,不屈而死。李庭芝之死,对小朝廷无疑是一大打击。文天祥还没来得及经略广西,元军已经杀向福建了。元军兵分两路,一路走海道由浙江攻入福建,一路走陆路由江西进攻。元军入闽后,连下建宁、邵武,由北、西两路进逼福州。小朝廷不得不再度流亡,张世杰、陈宜中以海船运送十七万军队及小皇帝,南逃到了广东潮州。广东也是岌岌可危了。元军占领福州后,继续向南推进,攻下兴化,泉州不战而降;在另一个战场,元将阿里海牙已攻陷广西诸州郡。与此同时,江西的元军也进入广东,攻下循州(广东龙川)、梅州,离流亡的南宋小朝廷已是近在咫尺。关键时刻,文天祥从福建漳州转移到广东,力挽狂澜。景炎二年(1277)三月,文天祥收复梅州,紧接着便攻入江西,收复会昌。六月,文天祥在江西雩都打败元军,派遣部将收复吉州、赣州属县,继而包围赣州。但是文天祥毕竟是文人出身,行军打仗并非其所长,我们也不能期望他成为虞允文那样文武双全的人。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出其不意地发动反攻,文天祥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只好撤回广东循州。这一战,代价惨重,不仅文天祥的几个得力部将都战死,而且连他的妻儿、家属都被元军俘虏,押往燕京,其中两个儿子死于半途。李恒打败文天祥后,与吕师夔率步兵穿越庾岭(梅岭),进入广东。宋帝赵昰转移到潮州浅湾,以便随时渡海而逃。元军又出动一支舟师,由唆都、刘深率领,从泉州沿海路而下,志在摧毁流亡朝廷。唆都攻占潮州后,刘深奔袭宋端宗所在的浅湾,张世杰遂带着小皇帝逃往海上。继而惠州、广州也陆续被元军占领。想想小皇帝也怪可怜的,生不逢时,他还只是一个小孩子,被戴上皇冠,可是却没有皇帝的命。这个皇冠除了让他的人头比较值钱之外,并没带给他荣华与富贵,反倒是流亡、漂泊、终日惶惶不安。在海上颠簸六个月后,小皇帝再也经受不住各种恐惧的折腾,他解脱了,死了,年仅十岁。对抗元志士们来说,皇帝已经只是一个象征,象征大宋王朝仍然顽强存在着。大宋旗帜不倒,才能激励更多的志士抗击元军。张世杰、陆秀夫把赵昰的弟弟赵昺又推上皇位,又是一个小皇帝,而且更小,才七岁。看来出生于皇家,也不见得都是好,你想当平民百姓都当不了,就你这么个龙种了,你不当皇帝谁当?这几个月来,张世杰、陆秀夫率残余水师,漂荡于海中,在各个海岛中流亡。最后,张世杰找了一个海岛:厓山。厓山是广东新会南八十里处的一座海岛,呈狭长状,南北长而东西短。张世杰考察后,认为此地有天险可守,便驻足于此,造行宫二十间,军屋三千间。尽管建筑简陋,总算有个落脚点。张世杰、陆秀夫心里肯定明白,以厓山这个弹丸之地,要想对抗元军,无异于天方夜谭。南宋偌大的土地,都挡不住元军的进攻,何况是小小厓山。他们只是为民族气节而战,为信念而战,为荣誉而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信念而死,不失为大丈夫。肉身可灭,精神不死。还有一个人在苦苦支撑。他就是文天祥。坚持意味着艰难。死亡并不可怕,生存更加困难。文天祥自己这样说:“死生昼夜事也。死则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活着这么艰辛,为什么还要苦苦支撑?因为他有精神信仰,他心中有一股不可摧毁的正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茫。”这种精神也,“清操厉冰雪”,“鬼神泣壮烈”,“是气所磅礡,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我们现在都说文天祥是伟大的爱国英雄,论事功,其实他比不上宗泽、岳飞,吴玠、孟珙、余玠,甚至比不上李庭芝,但是他体现出另一种力量,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事功只是一时之事,当历史翻过那一页时,总是烟消云散。而精神却是永存的,跨越时间,跨越地域,即便千年后也仍熠熠发光。张世杰率军流亡海上后,文天祥在陆上更是独木难支了。元朝任命张弘范为都元帅,李恒为副帅,全力清剿闽广残余宋军。在元军的打击下,文天祥退至潮阳。元军进攻潮阳,文天祥败走海丰,行到五坡岭山麓时,被元军追上。一场鏖战后,宋军大败,文天祥力战被俘。元军活捉这位前任南宋宰相后,自然满心欢喜,押文天祥至元帅张弘范处。左右命文天祥向张弘范跪拜,文天祥虽是战俘,却仍傲骨铮铮,决不下跪。倒是张弘范有点风度,给文天祥松绑,以宾客之礼待之。文天祥只求速死,但张弘范却不杀他,把他押囚于船上。当船行至零丁洋时,文天祥感怀于故土沉沦,山河破碎,自己身陷囹圄,壮志难酬,遂写下一诗,以明心志,这便是著名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俘四年后,文天祥在大都英勇就义,践行了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信条。春风化雨,又是新的一年。1279年,全国各地的战事已基本平息,只有零星地区还有零星的抵抗。这年年初,四川合州的光荣堡垒钓鱼城降下大宋旗帜。作为一座孤独的堡垒,犹如一座小岛耸立于无边海水的包围中。尽管张世杰还在厓山苦苦支撑,但大局已定,何况钓鱼城距离厓山那么遥远。守将王立以不杀城中一人为条件,向元朝投降。整个大宋江山都保不住,何况一个区区钓鱼城呢?但是钓鱼城坚持到最后,也算不负余玠的一片苦心了。最后来看看南宋流亡小朝廷的结局。在钓鱼城投降的同时,元军终于探明南宋小皇帝的藏身之所。张弘范马上出动大军,大举进攻厓山。为了防止宋帝逃脱,张弘范命令舟师阻塞出海口。一场大战已是不可避免。厓山北面水浅,元军舟师开不进去。张弘范便转而从南面进击,与张世杰的舟师相遇。为了对付元军,张世杰是有准备的,他尚有战船千艘,呈一字型排开,抛碇(就是锚)入海以固定,船与船之间用大索固定相连,四周均搭起形状如城堞的楼棚,小皇帝的大船居中。这种布局十分奇怪,不合常理,乃是兵家之忌。张世杰指挥舟师多年,岂会不知?他的真实意图是赌上一把,赌赢了乃国家之福,赌输了为大宋王朝陪葬。张弘范率先攻击,宋军水师如铜墙铁壁,根本攻不进去。这时元军又采取火攻战术,以火船逼近,纵火焚之,这正是三国周瑜大破曹操水师之计。只是张世杰又岂会蹈曹操覆辙,早有防备,他的战船都涂上湿泥,火烧不进。但在相持十余日后,宋军出了严重问题:淡水不足。宋军士兵只得喝海水,上吐下泄,战斗力大大受到影响。此时元军的力量又得到增强,李恒从广州带来援兵,攻厓山北。二月六日,厓山海战进入决定性的时刻。张弘范觑准早潮时机,令李恒率舟师乘潮攻击宋舟师北侧,自己则率其余几路舟师攻南侧。一时间,张世杰腹背受敌。更严重的是,宋军士兵因数日缺淡水,已是体力不支,难以再战。张世杰的布阵,虽然在防御上很坚固,但问题很大。由于船船相连,一船倾倒,势必会拉倒几艘船陪葬。此时张世杰感到大势去矣,想着保护皇帝要紧,遂抽调精兵到中军。这么一来,宋军更混乱不堪,有些将领乘机向元军投降。张世杰派人去接小皇帝,但陪在小皇帝身边的陆秀夫坚决不肯走。张世杰只好自己割断绳索,带着十六艘船突围而出。眼看着南宋最后的舰队正在毁灭,陆秀夫宁死不当俘虏,他先把自己妻儿推入海里,然后转身看着小皇帝,以沉痛的语气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不待小皇帝回话,他就为小皇帝做好决定了,不管赵昺愿不愿意,一把抓住他,往背上一背,跳入冰凉的海水中。张世杰突出重围后,得悉小皇帝死讯,内心悲痛。当时正好台风大作,将士们劝他登岸避风雨。也许是受天气恶劣的影响,张世杰情绪十分低落,登上船楼,对天自言自语道:“我为赵氏,也算尽力了。一君亡,又立一君,岂料又亡。我苟活未死,只是想敌兵退后,别立赵氏以存社稷。今风涛若此,岂天意耶?”他在厓山未能殉死,如今风涛大作,在他看来,乃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在狂风骤雨中,将士们看到他坠入海中,或者被台风卷入海,更可能的是他自己投海结束生命。小皇帝赵昺、陆秀夫、张世杰都死了。厓山海战给宋朝的历史画上了句号。从赵匡胤陈桥兵变夺权(960年),到陆秀夫负幼帝蹈海(1279年),宋朝存活了三百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王朝之一。以靖康之变为分界,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南宋一百五十二年。开国时气吞万里如虎,亡国时悲壮而苍凉,这也是封建王朝不可改变的宿命。俱往矣,往事越千年。只是在发黄的史册中,我们依稀看到厓山谢幕的那一刻,波涛怒吼,风雨苍茫。五一 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有过这样的论断:“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宋乃是巍巍高峰。宋史专家邓广铭也这样说:“宋代文化发展所达到的高度,在从10世纪后半期到13世纪中叶这一历史时期内,是居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的。”这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政治清明与科技进步有力地推进文化的发展。在长久较为宽松的环境下,文学、绘画、音乐、哲学、史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丰硕的成果。新印刷技术的推广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成本,同时也大大刺激了时代的写作热情,形形色色的书籍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越过去任何一个朝代。我们若说宋开启中国文化史的新纪元,并不为过。那么,与之前的历朝历代相比,宋朝文化有什么殊胜之处呢?笔者不才,试列于下:其一,政治文明化。倘若有人问我,宋朝与其他王朝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儿,我会回答说:在于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首先体现在政治领域,也就是“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宋代政治清明,以此为标志。我们知道,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时代,而紧接其后的宋朝却能开拓出三百年的人道主义政治,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奠基者便是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大宋开国后第三年,即公元962年,宋太祖在太庙寝殿的夹室中秘密立一块石碑,称为“誓碑”,其上有三条誓文:其一是对后周柴氏家族不得加刑;其二是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其三是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太祖皇帝立下规矩,以后皇帝即位时,必须到太庙恭读誓文,这份誓文的重要性,远在其他法律之上。有人会问,皇帝手上有无限的权力,何以区区几条誓文能约束三百年之久呢?我想,主要是北宋前几个皇帝都认真履行这一誓约,便形成一种政治传统。北宋时期的士大夫一定会有这样的意识:大宋之前野蛮暴力政治已永久成为过去,他们迈步走进一个更高文明,甚至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好的文明时代。北宋程颐在罗列宋朝超越前代的五件事中,就有一件是“百年未尝诛杀大臣”。当然,例外是有的。特别是在两宋之交那段时间,宋高宗先是杀了上书的太学生陈东及名士欧阳澈,后来又杀了岳飞与张宪,造成千古冤狱。但是反过来看,历代被冤杀的人多的是,何以宋代的岳飞能独传千古,成为神一般的人物呢?正是当时冤杀的现象少,岳元帅之冤死所遭遇的同情,要远超明代的熊廷弼或袁崇焕。除了高宗一朝外,其他皇帝时即便有蔡京、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这样的权臣,也没有大开杀戒,对付政敌顶多就是流放。在章惇、蔡卞等新党当权时,曾想过置政敌于死地,宋哲宗当即批示:“朕遵祖宗遗志,未尝杀戮大臣,其释勿治。”可见宋太祖誓文的约束力是相当强的。政治文明的另一个体现是科举制度。虽然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却在宋代达到顶峰。这项古代公务员考试制度,绝对可以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发明,其意义在于打破等级,以公平的考试选拔官吏,使下层的寒门庶族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与之前几个朝代注重门第不同,宋朝官场是注重“出身”。这里“出身”不是出身于某某富贵人家,而是指科举登科。你是考科举上来的,这就是有出身,你是其他途径当官的,统统都属于没出身。大宋三百年的历史,绝大多数的宰相、执政都是有出身的,也就是科举出来的。在选拔的官员中,超过三分之一是来自平民阶层。美国史学家墨菲评论道:“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于任何前近代甚至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当我们讲到宋代文化之灿烂时,势必要先赞美其相对人道与公平的政治文明,没有这一前提,很难想象宋代文化会臻于鼎盛。其二,儒学的革命。说到宋代的文化复兴,首先便是儒学的复兴。自汉代后,儒学虽有兴衰,但是作为官方正统意识形态这一点基本没有多大改变。宋代的儒学并非对孔孟之道的简单继承,而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这种新的儒学,就是理学。提起理学,很多人十分不感冒,就联想到“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些名言上。确实,理学有不近人情的一面,不少理学家道貌岸然、危襟正坐,并不可爱,早他们一千多年的孔夫子、孟夫子要可爱得多,也更有人情味。但是,倘若我们只是因为对一两句话不感冒就否认理学,却也不应该。作为新儒学,理学新在哪里呢?首先,为传统儒学构建起庞大的哲学系统。相较于佛、道两家,哲学研究一直是儒学的短板,这种情况在宋代出现了转折,在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人的努力下,援道、释入儒,结合《易》之思想,重构儒学本体论基础,由此开创中国哲学的新纪元。其次,推动儒学的宗教化。儒学本是修身之道与政治学说,重在伦常,没有什么神秘色彩。宋代理学的“理”字就是天理,程颢曾颇为自得地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天理概念的引入,便成为类似宗教中“神”或“上帝”这类的最高信仰,“存天理去人欲”的说法放在宗教语境下考量,非但理学如此主张,多数宗教也是持这种观念的。第三,赋予儒学新时代的特色。宋代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但也存在国势衰微、贵族奢靡成风、下层百姓生活艰辛之现象。理学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周敦颐之《爱莲说》有“出淤泥而不染”之清操,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吞吐天地之胸襟,有壁立千仞之气节。无论是二程的“去人欲”或是朱熹的“灭人欲”,亦可视为是对物欲横流、奢华淫侈的反动与纠偏。其三,思想的自由化。陈寅恪先生认为六朝与宋之“思想最为自由”,宋代由于政治清明,没有明清时大规模的“文字狱”与禁钳思想的严刑峻法,故而充满勃勃生机。宋代的文化多元且兼容并蓄,从大的领域来看,儒、释、道三足而立,其中儒学是主流,释、道两家为辅翼,尤为可贵的是,三家并行不悖,而且都积极吸收他家之所长以补自己之所短。儒家融合佛道,完善自身的本体论及认识论系统,同样,佛教融合儒道、道家融合儒佛,思想的相互渗透愈发明显。在儒学内部,程朱理学是时代的主流,是宋代之显学。但并非所有人都赞成程朱理学,思想领域上的论战是很普遍的,这也可看出宋代学术推崇自由之风气。南宋时代,学术界有过两次著名的论战,一次是陈亮与朱熹的“义利之辩”,一次是陆九渊与朱熹的鹅湖之会。这两场论战也暴露出程朱理学中一些难以克服的理论缺陷。陈亮旗帜鲜明地反对程朱理学“坐以论道”的风气,驳斥朱熹“理在事先”的理论,提倡“功利之学”。他批评理学信徒们“知议论之当正,而不知事功之为何物”,“今之君子,欲以安坐感动者,是真腐儒之谈也”。反对理学家标榜道德却没有实际行动的做法,不能振衰起敝,只流于空谈。与陈亮站在事功立场反对朱熹不同,陆九渊则是在义理上反击程朱。朱熹讲求格物致知穷理,而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陆九渊则认为天理并不是向外求索,相反,心就是理,理就是心。陆九渊有一句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因此,要做的事,并不是“穷理”,而是要“明心”。陆九渊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后来与明代的王阳明合称“陆王”,成为心学之巨擘。这种思想论战,正是学术自由的一大体现。自由的思想也向文学艺术领域渗透,比如宋代绘画中成就最高的山水画,画的是山光水色,体现的却是艺术家的幽情美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自由恬静而悠然自得的心境。文学形式也更自由多样,诗歌形式转向更灵活的词,骈体文被自由文体取代,白话文学兴起,等等。其四,璀璨的宋代诗词。宋代文化成就,除了理学之外,最重要的便是文学了。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词的普及,与宋代社会生活相对休闲有关系。用今天的话说,宋词原本就是流行歌曲,以前叫“曲子词”,是配乐演唱的,故而很快就风靡一时。两宋杰出的词人非常多,作品也非常好,许多词作流传千古,经久不衰,举其重要者,有张先、柳永、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张孝祥、辛弃疾、陈亮等,可谓是群星闪耀。一般我们又把宋词分为“豪放”与“婉约”两派,这当然只是个笼统的划分。其实作为一个词人,性情再豪放,也有十分细腻的情感,就比如说辛弃疾,也写出这样多情的句子:“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而作为小女子的李清照,冷不妨也吼出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之语,谁说她只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呢?北宋词与南宋词有不同之处。北宋经历百年安定,写词一来是附庸一下风雅,卖弄才情,像苏轼、黄庭坚之类便是如此,喝酒泡茶打牌时露一手功夫换来赞许的目光;二来是把妹骗女孩子用的,像情场浪子柳永,混迹于烟街柳巷,写上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倾倒一片女粉丝。因此北宋词比较有小资情调,写个人感情的比较多,动不动就“凭栏”,就“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注重的是文字美、音律美,淡淡的喜或淡淡的伤。到了南宋就不同了,故土沦落,背井离乡,朝廷又不能发愤图强,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而词风为之一变,忧国忧民,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惑气势雄壮,或悲愤苍凉。与其说是豪放派,不如说是激愤派。像张孝祥的《六州歌头》写的“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这是悲愤,而不是像北宋苏轼唱“大江东去”时那种神采飞扬、壮志凌云、直冲霄汉的豪气。张孝祥如此,辛弃疾如此,陈亮也是如此。当然,南宋也有一些继续写婉约美词的人,但总的来说成就不如北宋。宋人写词,也写诗。诗总的来说没什么特色,与唐诗不能相比,只有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算得上是一流人物。陆游写了九千多首诗,是古代最富创作力的诗人,也是与辛弃疾类似的爱国诗人,诗歌颇得老杜之真传,尤长于七言诗,“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时代感特别强。陆游要比“灭人欲”的理学家们可爱,因为他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虽然被老娘给拆散了,但对第一个妻子唐婉的感情却终生未灭。直到晚年时,他还写了好几首诗来怀念这位一生的挚爱,其中一首是:“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上,犹吊遗踪一泫然。”笔者曾前往沈园凭吊,尽管今日之沈园不复当日模样,可是在“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词句中,恍惚看到陆游与唐婉沈园邂逅的场景,亦不禁“犹吊遗踪一泫然”。其五,走出贵族化的文艺。在宋代之前,中国文化艺术的贵族化色彩浓厚。比如在绘画领域,宋之前的名画作,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张昉的《簪花仕女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多是贵族式的绘画,而宋代在绘画领域上则大大突破,内容倾向于山水、花鸟,更为平易近人,而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更是一幅世俗生活的写真。艺术更贴近于生活,视野更加平民化,如王居正的《纺车图》、李嵩的《货郎图》、朱锐的《盘车图》等,都取材于民间市井生活。文学同样如此。除了诗词之外,宋代文学的另一成就是散文。自唐代韩愈、柳宗元文起八代之衰后,宋代散文取得惊人的成就。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大家出自宋代,其中苏氏一家独占三席,分别是苏洵、苏轼与苏辙,再加上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一扫前朝华而不实的文风,把古文运动推向高潮。我们必须说,卖弄文字的骈体文自然有其审美的价值,作为艺术看待自然有存在的理由,但倘若成为一种风尚甚至行文的标准,不免沦为空洞的语藻堆砌。回归先秦散文之路,非但是形式上的复古,更重要的是回到“文以载道”的传统,文章的生命力,在于文字背后的思想光芒,而不是文字本身。宋代的文学革命,是从“高大上”走向平民化、通俗化。宋词较唐诗,形式更为灵活自由,约束更少,特别在大师辛弃疾手中,一物一景,可信手拈来入诗,读来平易近人。散文的革命,也是如此,我们读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不一定能全看懂,但大致内容是看得明白的,反观后来魏晋南北朝的时文(骈文),读之如坠云雾之中,不知所云。文学通俗化的革命,产生了新的、更通俗化的体裁,话本小说出现了,为文学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同时戏曲文学也在民间发展起来,为后来的元曲、明清小说的兴起开了先河。其六,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前面说到的政治的文明化、儒学的革命、文学的革命、绘画的平民化倾向,都充满创新的精神。不止于此,宋代在史学、音乐、金石、考古等文化领域,同样实现许多历史性的突破。以史学为例,《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全书总计294卷,以编年史体例写成的跨度达1300年之长的中国通史。直到今天来看,它仍然是古代最好的一部史书。在这本书问世后,又一种新的写史法问世,便是所谓的“纪事本末”体。由于《资治通鉴》是编年史,重大历史事件总被时间割裂成几个部分,故而南宋袁枢又别出心裁撰写《通鉴纪事本末》,把重大事件单独列出再编年叙述,此亦是一大创新。宋代还出现大量宋人写宋史的著作,重要的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等,保留了大量的宋朝史料,也彰显宋代著书事业的繁荣发达。郑樵的《通志》是中国史学之珍品,其精华部分在于“二十略”,把历代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分门别类加予论述,开拓出新的历史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对后世影响甚大。毫不夸张地说,宋代的史学著作,比以往各朝各代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宋代学术还有一大成就便是金石学,也就是研究古代器物,并由此发展出考古学。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就是著名的金石学家,撰有《金石录》三十卷。宋代金石学的研究,对后世考据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正是文化中创新精神的存在,刺激着宋代在科技、经济、军事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开创出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繁荣时代。五二 拨开迷雾见繁华:宋代的经济奇迹我们总是一种印象: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比较孱弱的朝代。这个看法固然没错,除了前两任皇帝宋太祖、宋太宗之外,其他皇帝统治时期,对外战争都乏善可言,能保住现有的地盘尚须用金钱贿赂,谈何对外扩张?可是我们必须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对于一个存活三百年之久的王朝,战争只是部分而非全部,就如同我们所处的时代一样,社会生活与文化经济,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仍是活动的重心所在。现代历史学者已经抛开狭隘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不再以一朝一代、一家一姓的兴衰为标准,而是以更贴近社会生活的角度分析一个时代的得失。当我们用新的视界回望宋朝,抛开皇帝的懦弱、朝廷无休止的争吵、政坛上的尔虞我诈与钩心斗角,看到的是大宋帝国生机勃勃的一面。黄仁宇教授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这样写:“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从大宋开国始,物质文明的进步如影随行。为什么会这样呢?政治清明显然是一个前提,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恶政、暴政之中,人的创造力会被无限制地激发出来。大宋三百年的历史,大约有两百年是比较安定的,外患局限于边疆,内乱有,但时间都不长,地域也不广。在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下,人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本能便迸发出来,一发而不可收拾。今天我们都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古代无此提法,但这个论断仍是适用的。宋代的科技,可以说处于中国古代的巅峰时代。中国引以为傲的古代四大发明,火药与活字印刷术都出现在宋代,指南针技术在宋代也得到大大改进。这三种大发明,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火药开启热兵器时代、指南针在航海的运用,为大航海奠定基础;印刷术的发展,使得书籍得以普及,人类伟大思想得以传播并发扬光大。对此,英国汉学家麦都思这样评价:“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宋代的科技发展是全方位的,并产生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其中最伟大的一人便是沈括,他在天文、地理、物理、数学等方面,都取得卓越的成就,其作品《梦溪笔谈》一书包罗万象,成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他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李诫则是伟大的建筑学家,他所著的《营造法式》一书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全面的建筑学巨著,受到现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鼎力推崇。此外,宋代在机械、纺织、造船、冶金、采矿、数学、天文、医学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以说,这些科学发现、发明,极大刺激经济的发展。我们来看看李约瑟先生是怎么评论宋代的科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颠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我们有理由为先人的成就而由衷赞叹。西方学者在论及宋代经济时,总用“商业革命”一词。譬如费正清与赖肖尔所著的《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写道:“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发展使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也写道:“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那么为什么宋代能产生一场划时代的“商业革命”呢?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根源在于经济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率提高的前提,正是技术的发展。首先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宋代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行精耕细作与扩大复种制。由于引进水稻的早熟品种,过去只能一年一熟的地方可以实现一年两熟,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土地耕种面积也大大增加,梯田、圩田、淤田、架田陆续出现,充分利用山地、洼地、沼泽地等,开辟新的耕地。此外,宋朝修建的水利工程,也扩大了水田的灌溉面积。史学家王曾瑜先生称之为宋代的“绿色革命”,并认为“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亩产量。”据估算,从11世纪到12世纪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宋朝的水稻产量增长了一倍。粮食增长带来了人口的增长。据历史学家的估计,到了北宋徽宗年间,全国人口数量突破一亿大关。人口增长同时又进一步推进了生产,城镇增多了,城镇人口也随之增多。令人惊讶的是,宋代城市人口比重,要远远高于其他朝代,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北宋首都东京开封人口超过一百万人,著名史学家史景迁称它是“世界最先进最繁荣最庞大的城市”。农业之外,宋朝的工业也有长足进步,特别在冶金业上。煤的大量使用,使宋朝冶金业实现了一次革命。北宋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后来淮河以北被金国占领后,金国取代宋成为第一产煤国。美国史学家墨菲在《亚洲史》一书中写道:“中国在11世纪生产的铁、钢和其他金属制品,可能比欧洲直到18世纪中叶生产的还多。”而宋朝采用煤进行冶炼的技术,比欧洲要早了七百年。农业、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扩大等,都刺激了商业的繁荣。在宋代之前,大的城市基本上都是行政中心,而宋代却出现许多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当时的大城市里,店铺林立,汇集各地的商品,商业气息之浓厚,不逊今日。只要看看《清明上河图》,便可想象汴京当年商业之繁荣。在图上,有形形色色的商店,卖酒的、卖药的、卖布的、茶坊酒肆等,各行各业,无所不具,商店还挂着招牌,悬着小旗,招揽顾客,还有桥头路边的贩夫走卒,摇摆在河上的商船等。一幅图所能承载的内容有限,可我们仍然可以透过泛黄的画卷,仿若走向千年前的大宋帝都。《东京梦华录》中这样写道:“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殆可见当时帝都非但是商业之中心,几乎可称为世界之中心了。商业的发达,也促进了金融的发达。宋代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于商业的发展,商品的大量流通,就需要更多的货币,金属货币满足不了需求。宋代除了金银、铜钱之外,还有大量的铁币,币值轻而重量大,使用相当不便。交子最早出现于四川,这是有原因的。在平定后蜀后,金银被掠到京城,造成贵重货币不足;而四川商业向来发达,王小波、李顺起义爆发的原因,正是朝廷设“博买务”,垄断布帛、茶叶买卖,严令商旅不得私下交易,激起民变。农民起义失败后,宋太宗派张咏治理蜀政,而交子正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起初交子只是一种信用凭证,即把钱存到交子铺后,换取一张可兑换的凭证,这样就省却携带许多铜、铁钱的不便。随着商业的发展,大家觉得交子使用方便,信誉又高,逐渐就直接以交子作为支付手段,便具备货币的职能。1023年,朝廷在蜀地设“交子务”,发行“官交子”,交子正式成为官方货币。这也是世界货币史上的重大事件,欧洲在六百多年之后,才出现纸币,美国学者坦普尔说:“最早的欧洲纸币是受中国的影响,在1661年由瑞典发行。”从这个意义看,宋朝的确显得十分“现代化”。当然,交子的出现也引发新的问题。后来宋朝一度滥发,导致交子急剧贬值,形同废纸。这在世界纸币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事。宋代金融的发达,同样体现在王安石的变法中。新法中的“青苗法”就是由政府二分利息贷款给农民,从当时实际情况看,王安石提出的二分利息并不算高,因为民间贷款的年利息往往在百分之一百以上,甚至在百分之二百以上,青苗法实施不利,主要原因在于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被地方官吏以各种名目擅自提高利息。再如“市易法”,政府设“市易务”以平抑物价,商人们也可以向市易务抵押贷款或赊贷货物,这也是采用金融手段维持市场稳定。可以说,王安石的许多经济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只是太超前了,最后一执行就变调了,比如说市易法,原本是要打破商人的垄断,最后却成了政府垄断。海上贸易的兴起,是宋代经济的又一看点。在汉唐时代,中国对外贸易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将商品经中亚运往西亚、欧洲。可是宋代在疆域面积上远不如汉唐,对河西走廊、西域都没有控制权。特别到了南宋,中原沦陷后,商品通过西北的丝绸之路运输更难。在这种情况,对环境有极强适应力的中国人转而开拓海上航线,海上贸易也由此而兴盛起来。宋代发达的造船业有力地支撑了海上贸易,此期为中国古代造船业大发展的时代。一方面是造船的数量很多,全国有二十几处船场,年造船数量在三千艘以上。用于海上贸易的大海船,载重可达万石。另一方面,造船技术有突飞猛进的进步。我们借用墨菲在《亚洲史》中的一段话:“航海用的船舶在大小和设计上都有了惊人进展,有些船除了货物外还能运载六百多人,比近代以前世界任何地方的船都大。这些船采用了多重桅、分隔密封舱(其他地方很久以后才知道)和同样重要的船尾舵,后者代替了难操纵又经不起海上风浪的摇橹。在所有这些方面,宋代的船都超前于当时西方船舶许多世纪。”除此之外,指南针的发明对海上航行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海上贸易事业的发展,对宋朝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当时中国人的海上航线包括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非洲东海岸。也就是说,后来郑和下西洋时所到过的地方,宋人基本上都去过了,只是船队规模不如郑和的宝船队大。对外商品贸易首先带来巨额利润,据史学家估算,光是朝廷从海上贸易征收的税,约相当于政府总收入的五分之一。与此同时,大量的中国人涌入东南亚,有的经济史学家估计有一百万人侨居于国外,而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也迅速繁荣起来。宋朝政府在开放性上要远远超过明清两朝,中国海上贸易最繁荣的朝代是宋代与明代,但明代除了早期郑和下西洋值得称道外,多数时间都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明代海禁政策的后果,是海上商人们奋起反抗,海盗之祸与明朝历史相始终。反观宋代,朝廷的政策显然比后世更为开放与灵活。这里有几个问题,何以宋代能创造出许多世界第一呢?何以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国力却不强大呢?对于西方史学界对宋代极尽赞美的观点,要如何看待呢?确实,两宋在科技与经济上,在当时世界无可与之匹敌者,其原因何在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政治比较清明。笔者在本书中多处提到宋代政治的清明,这个清明,当然是与其他朝代相比而言。清明一方面体现在朝政上,与历朝相比,宋代朝政有如下特点:其一,没有大规模的杀戮现象。宋代也有一些冤杀的现象,但即便是岳飞冤案,也只限于少数几人,不要说杀戮几百几千几万人,就是杀几十人也十分少见。而像汉武帝时的巫蛊事件,死了数万人,更不用说明初杀戮,动辄上万人。其二,朝廷党争,手段是温和的。宋代朝政一大弊病是党争,但比较东汉的党锢之狱与明代的东林党之狱,那只是互吐口水而已,顶多立个党人碑,绝少从肉体上消灭对手。其三,宦官用事少。中国历史上一大毒瘤就是宦官专政,宋代虽有像童贯等少数几个宦官权臣,但与汉、唐、明的宦官之祸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清明的另一方面,是对下层百姓的统治相对比较仁厚。尽管有些皇帝统治时,民愤很大,比较说宋徽宗时期,激发了方腊大起义。但总的来说,多数时间里,朝廷还是比较宽厚的,就这给民众有了施展才智的空间,能竭尽所能去寻找出路,创新意识以是为开端。比如说,铜钱铁币不好使,交子便应运而生;丝绸之路断绝,便开辟海上贸易等。这些创新,都始自民间,然而与政府的支持也分不开。如交子在朝廷认可后,才成为真正的货币;对待海上贸易,朝廷也没有采取明清的海禁政策加以制止。因此,民间经济才能迸发出无限的活力。那么一个问题浮出水面,何以宋朝国力却不强呢?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前面变法内容中就提及了。一方面,经济繁荣,国家却不富,这是很矛盾的事情。钱都到哪去了呢?冗禄、冗官、冗兵,还有每年支付给辽、西夏、金的岁币,以及战争赔款,战争支出等。另一方面,宋朝制度内重外轻,强干弱枝,以致法久生弊,积重难返,通过变法手段也难扭转。除了开国的宋太祖外,其他宋朝皇帝都难以称得上是雄才伟略,多数皇帝只知守成,而绝少开拓。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国力不强的局面。对于宋代,国外许多汉学家、史学家都极为推崇,称之为“中国最伟大的时代”(费正清)、“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史景迁)、“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墨菲)、“当时最先进的国家”(谢和耐)等。老外的赞美之辞,令我们这些大宋后人深感鼓舞与骄傲。可是我们也要冷静地反思一下,何以在多数国人眼中,宋朝的形象并非如此。千古流传的《杨家将》《岳家将》都有一种悲壮的旋律,陆游、辛弃疾的诗词,总带着望不到尽头的无奈。这种看法的不同,我想在于感受的不同。其一,老外学者们生活在一个以科技、经济来衡量国家的时代,当他们发现中世纪的大宋帝国在这些方面远远胜过同时代的欧洲时,便由衷地发出赞叹。中国汉代时,西方世界有罗马与之媲美,大唐盛世时,西亚有阿拉伯帝国与之匹敌,而在宋代,中国鹤立鸡群,更彰显其耀眼的光芒。其二,作为局外人,他们很难有那种一个国家遭受屈辱的感受,当把文明从历史中抽离出来时,其他事件,譬如“遗民泪尽胡尘里”的感伤、譬如“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痛苦,就轻而易举地抹杀了。从文明的角度说,大宋帝国是胜利者。因为它的敌人辽、金乃至蒙古,都为其灿烂的文明所吸引,并自动吸纳其文明的果实。汤因比在论及宋代的中国时,有一句精彩的话:“中华帝国的收缩由于中国文明的扩张而得到补偿。”放在大历史的视野来看,确是如此。可我们若是设身处地来考虑,假设自己是大宋帝国的一个臣民,恐怕也不会愿意接受这种补偿的论调,我把文明传播给你,还要受你欺负,这是哪门子的事呢?历史是一面镜子,宋朝的历史可给我们许多启示,让我们深思。一千年前大宋帝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证明中国人拥有无以伦比的智慧与创新精神,这足以给一千年后的国人更多自信与自豪。同时,宋朝历史也告诉我们,不仅落后要挨打,先进同样可能挨打,一个国家不管科技、经济如何发达,若没有强大的国防,若没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璀璨的文明之花也会在疾风暴雨下凋落枯萎。宋朝历史大事记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夺后周之权,大宋开国;平李筠之乱。961年,罢石守信、王审琦等兵权。963年,平荆南、湖南。965年,王全斌平西蜀。969年,宋太祖亲征北汉未克。971年,潘美平南汉。975年,曹彬克金陵俘李后主,平南唐。976年,宋太祖赵匡胤暴死。979年,太宗亲征北汉,北汉亡;伐契丹,败于高梁河。980年,耶律休哥大破宋军于瓦桥关。982年,辽萧太后临朝。986年,曹彬、潘美伐契丹,先胜后败,杨业战死。989年,尹继伦败耶律休哥于徐河。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997年,宋太宗去世,宋真宗立。1004年,宋与契丹澶渊之盟。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1041年,宋夏好水川之战,宋军大败。1043年,范仲俺主持庆历新政。1044年,宋夏议和,诏封元昊为夏国王。1053年,狄青大败侬智高于邕州。1056年,包拯知开封府,以刚毅立朝。1067年,宋神宗登基。1069年,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施变法。1070年,以王安石、韩绛为相,大力推行新法。1073年,王韶开熙河之地。1076年,王安石免相。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听政,起用司马光,罢保甲、保马诸法。1086年,司马光为相,罢青苗、免役诸法。1093年,宋哲宗亲政,起用新法人物章惇、吕惠卿。1100年,宋哲宗去世,徽宗立。1102年,追贬司马光等四十余人,立党人碑;蔡京为相。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金。1118年,宋与金约夹攻辽国。1121年,平方腊、宋江起义。1122年,宋发兵攻辽,败绩;金兵攻克燕京。1123年,金归还宋燕及六州之地。1125年,金大举南侵宋;宋徽宗传位于钦宗。1126年,贬蔡京、诛童贯;金兵攻破京师。1127年,金兵俘徽、钦二帝,立张邦昌为楚帝,北宋亡;宋高宗赵构即位。1128年,宗泽去世。1129年,兀术大举南侵,高宗逃亡入海。1130年,金攻破东京,立刘豫伪大齐政权。1131年,张俊、岳飞平江淮乱军。1134年,吴玠大破金兵于仙人关;岳飞收复襄阳六郡。1140年,刘锜、岳飞大破金兵于顺昌、郾城;岳飞班师。1141年,岳飞冤死;宋与金议和。1161年,金帝完颜亮以六十万众南征;虞允文破金兵于采石。1162年,宋高宗逊位,宋孝宗立。1163年,宋张浚北伐,败于符离。1189年,宋孝宗退位,宋光宗立。1194年,赵汝愚逼宋光宗退位,宋宁宗立。1197年,韩侂胄大兴党禁。1206年,韩侂胄北伐,大败。1207年,史弥远诛韩侂胄。1210年,蒙金开战。1224年,宋宁宗死,史弥远矫诏立宋理宗。1234年,宋、蒙攻蔡州,金哀宗死,金国灭亡;宋收复汴京、洛阳,旋败退。1235年,蒙古大举攻宋。1239年,孟珙收复襄、樊。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卒。1242年,宋以余玠为四川制置使。1257年,蒙古分三道大举攻宋。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