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宋朝原来是这样-4

作者:醉罢君山 字数:37774 更新:2023-10-08 22:05:46

三年后,辽天祚帝为金人所俘,契丹辽国的历史被彻底终结。辽国完蛋了,大宋君臣拍手相庆,似乎沦陷一百多年的燕云之地已是唾手可得了。联金攻辽的战略构想是大宋帝国首先提出的,并且通过外交努力才变成现实。但问题是,在出兵伐辽过程中,大宋军队几乎是颗粒无收,在战场上的拙劣表现无疑只增添了金人的蔑视罢了。金人扫平辽国,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如今把燕云吞到肚子里了,能轻易吐出来吗?二九 引狼入室:宋金开战宋朝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文化最为繁荣的一朝,史学发达,其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更是千古流传的名著。可是宋朝廷在与女真达成夹攻辽国协约时,却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当初宋与金的约定是,联手打败辽国后,宋将收回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土地,也就是燕云十六州。可是大宋朝廷却忘了一件事,在契丹所占领的汉地中,实际上还有三个州并非石敬瑭所割让,这三个州是平州、营州、滦州,乃是唐末五代时刘仁恭所割让。当朝廷意识到这一重大错误后,便想重新与金国约定,一并收回这三个州,但遭到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拒绝。完颜阿骨打显然认为金国吃了大亏。尽管宋、金有过联手攻辽的约定,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宋帝国执行不力:其一,由于受方腊起义的影响,宋师并没有如期发动进攻;其二,宋师大举出兵攻打燕京时,没有按约定通知金国;其三,宋师表现蹩脚,燕京乃是金人凭借自己的力量攻下来的。在整个灭辽的战争中,大宋军队根本没有像样的表现,现在却要接收大片被契丹辽国侵占的土地,岂不是太便宜了吗?在土地问题上,宋、金之间的争议骤起。宋朝廷要求收回所有沦陷的汉地,而金太祖谴责宋朝方面失约失期,只肯交还燕京以及蓟、景、檀、顺、涿、易六个州的地盘。这么一来,双方的口水战不可避免了。宋徽宗派赵良嗣使金,令他务必争取到平、营、滦诸州。当赵良嗣硬着头皮到了金太祖帐中时,金太祖毫不客气地说:“数年相约夹攻,而宋国不出师,复不回报,今将如何?”这位雄才大略的金国创立者还不无讥讽地说:“为何寡人到燕京师,竟不见贵国一兵一卒呢?”在谈判过程中,金太祖坚持只移交燕京等六州之地,并吓唬赵良嗣说:“宋朝在夹攻辽国一事上违约且不说,平、滦等州的归属,在约定中本未提及,如何能移交。若贵国坚持要收取平、滦之地,那么我连燕京也不移交了。”不仅如此,在移交燕京之事上,金国方面条件也很苛刻。金太祖表示,燕京移交后,其州县所得的租税归金国所有。对此赵良嗣大为震惊,提出异议说:“土地与租税岂能一分为二呢?”就在这时,金国大将完颜宗翰喝斥道:“我得燕京,税赋自然应归我。”在土地问题的谈判上,宋朝处处处于劣势。别看大宋国土辽阔,在军事上很难称为强国,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后盾,在外交上岂能折冲樽俎呢?经过双方的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妥协:宋国接收燕京及六州之地,每年向金国输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金国不再提出收取租税,作为补偿,宋朝另外年输一百万缗的“燕京代税钱”。“海上之盟”乃是宋朝率先倡议的,表面上看,朝廷收回沦陷一百多年的部分汉地,可喜可贺,实则不然。若是辽国是一匹狼,那么金国无疑是一头虎,去了一匹恶狼,却来了一头猛虎,大宋岂可长保燕京之地呢?在金国内部,不乏强硬的鹰派人物,完颜宗翰便是其中一人。他打心眼里瞧不起大宋军队,宋师在战场上一败涂地,凭什么获得燕京之地呢?在移交土地时,他拒绝把涿州、易州两块土地拱手让出。最后还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出面摆平此事,他对宗翰说:“海上之盟,不可忘也。”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尽管也看不起宋朝,但好歹能恪守盟约精神。然而不久后,金太祖便去世了,他的弟弟继位,史称金太宗。金太宗花了两年的时间,到公元1125年扑灭辽天祚帝之残余力量,辽国遂亡。此时宋、金两国的邦交却正悄然恶化,处于破裂的边缘。大宋朝廷在军事上乏善可陈,没有雄厚的武力作为后盾,在外交上又无远见。当时有一些辽国将领投降金国后又叛变,转而投奔大宋,宋朝廷给予接纳,这无疑被视为对金人的挑衅。在辽天祚帝流亡期间,宋徽宗又派人与他秘密往来,试图扶植辽国残余力量以遏制金人势力的扩张,这种做法大大违背当年“海上之盟”不得单方面与辽国谈判的约定。在金人看来,宋朝的做法简直是背信弃义。金太祖的二儿子完颜宗望向金太宗建议:“宋人无信,若不先下手,必为后患。”从建国(1115年)到灭掉辽国(1125年),金国只花了十年时间,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绩,其自信力也空前高涨,自然想得寸进尺。宋王朝在这个微妙时间点上,又犯下一系列外交错误,自然轻易地被人抓住小辫子,有了发动战争的借口。宋宣和七年十月(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太宗下诏,大举侵宋。金兵分为两路,西路由完颜宗翰指挥,由大同进攻太原;东路由完颜宗望指挥,由平州进攻燕京。根据其战前制订的计划,两路大军得手后,将会师于大宋首都开封城。我们先来看看西线战事。金国大将宗翰在发动侵略同时,派遣使者入太原城见童贯,指责大宋方面背弃海上盟约精神,招降纳叛。宗翰原本就是鹰派人物,在写给童贯的信中,他语气十分强硬,把责任统统推到大宋一方。当童贯得知金军已倾巢而出的消息后,他目瞪口呆,问金国使者道:“如此大事,何不早来交涉?”金国使者冷冷道:“大兵已发,不须先告。童大王何不速割河东、河北之地,以大河为界,这样大概还可以保存宋朝宗社吧。”童贯为什么被称为“童大王”呢?原来当年宋神宗留有遗训,若能收复燕云之地,则进王爵。童贯首倡“海上之盟”,又是北伐军的总指挥,尽管没打胜仗,但还是要回了燕京。朝廷依神宗遗训,封他为广阳郡王。这位童大王慌了手脚,金兵大举入侵,很快就会杀到太原城下。金兵的战斗力,他是见识过的,自己那三脚猫的功夫,打辽兵都不行,如何与金兵交锋呢?看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啊。童贯找了个借口,称自己要回朝廷请示,说得冠冕堂皇的。此言一出,众皆哗然,这岂非明摆着是临阵逃跑吗?太原知府张孝纯赶忙劝道:“大王若临阵而去,人心士气动摇,河东非宋所有矣。”可是童贯哪儿听得进去,弄了辆马车,头也不回向开封急奔而去了。大统帅都逃了,士兵们哪有决死一战的信心呢?很快,朔、武、忻、代等州先后被金兵占领,完颜宗翰兵围太原。太原军民在张孝纯、王禀等人的率领下,英勇抵抗,才勉强阻止敌人的攻势。再来看看东线战局。完颜宗望率领的东路军从平州出发,连陷檀州、蓟州。镇宗燕京的郭药师原本是辽国降将,如今金兵大举压境,他索性举部投降。宗望原本就轻视宋朝,得到郭药师后,更打探到宋军的底细,越发不把对手放在眼里。金兵以郭药师为向导,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此时的大宋京城已是乱成一锅粥。自从澶渊之盟后,京城百姓一百多年没有经历过战火,如今金兵马不停蹄向这里进军,人心震动。别说寻常百姓,就是皇帝与大臣们也惊慌失措。不得已之下,皇帝下了一道“罪己诏”,并发布一系列新政策,革除一些弊政,企图挽回民心。可是临时才想到抱佛腿,哪里能立竿见影呢?宋徽宗,这位著名的艺术家皇帝,面对危局时并比不童贯高明多少。他的第一个念头同样是逃跑,因为时局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他所能控制的能力。金兵从北杀来,宋徽宗打算向南逃窜,可是一国之君逃跑了,国家怎么办?国都怎么办?宋徽宗便把太子赵桓任命为“开封牧”,目的是让太子留守国都,让他去处置这个烂摊子。时任太常少卿的李纲认为:“如今敌人猖獗,若不正式传位给太子,不足以招徕天下豪杰。”他与吴敏等人联合向宋徽宗进谏,要求传位给太子赵桓。这位艺术家皇帝说了一句话:“我平日性刚,不意金人敢如此。”直到这个时候,他还自以为是个性格刚强的皇帝,其实内心深处,他只不过是个胆小怕事的皇帝罢了。说完这句话后,他突然间一阵心悸,胸口被一股气堵住似的,忽然不省人事了。等到他醒来时,吩咐左右取来纸笔,用漂亮的瘦金体写下:“皇太子可即皇帝位,予以教主道君退处龙德宫。”国难当头,宋徽宗并没有自己说的“性刚”,而是选择了逃避,采纳李纲等人的意见逊位,由儿子赵桓继位,即宋钦宗。宋钦宗在风雨飘摇中尴尬登基,可是坏消息却不断传来。金兵的铁骑正呼啸而来。金东路军统帅宗望攻破信德府后,宗弼紧接着攻取汤阴,进逼濬州(河南浚县)。面对金兵强大的攻势,宋军的防线全面崩溃,士兵望风而逃,濬州很快失陷,金兵渡过黄河,已经逊位的宋徽宗也顾不上颜面,从开府出奔,一直逃到了京口(江苏镇江)。新朝廷出现了对立的两派,一派主张逃跑,一派主张抗战。主张逃跑的人认为新皇帝不能待在危险的都城,应该马上南渡长江,或是西奔关中。被提拔为兵部侍郎的李纲则坚决主张抗战,并建议宋钦宗亲征。宋钦宗摇摆不定,他先是答应亲征,但当金兵逼近开封时,他又想开溜,被李纲所制止。李纲力驳各种逃跑主义言论,他说:“为今之计,当整饬兵马,固结人心,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可是宋钦宗犹心存疑虑,他举目四望,谁人可抵挡金兵呢?李纲毛遂自荐,挺身而出,并表示愿意“以死相报”。李纲的勇气与责任感感动了皇帝,宋钦宗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全权负责开封城的防务。此时金兵已经开始对开封发起进攻,李纲崭露出卓越的军事组织才能,他领导开封军民英勇备战,修楼橹、安炮座、设弩床、运砖石、施燎炬、垂檑木、备火油,严防死守。其实从兵力的对比上说,开封的宋军在数量上并不少于金兵,可是说到战斗力,连皇帝都没信心。李纲把禁军、厢军,保甲兵等安置于开封城四面,布下数道防线,又组织马步军四万人,日夜操练。金兵几度进攻,都被李纲所击退。正当李纲在前线苦战时,朝中主和派乘机在皇帝面前煽风点火,以太宰李邦彦为首的主和大臣主张割地求和。宋钦宗毕竟不是雄才之君,在生死关头,他的信心再度动摇,遂依了李邦彦,遣使请和。为了讨好金人,宋钦宗打算花钱消灾,把每年输给金国的岁币提高到三五百万两,另外还将以“犒军费”的名义赔偿金国白银三五百万两。想当年海上之盟时,宋朝许给的岁币不过二十万两银,如今猛增了十几二十倍,这已是远远超过大宋朝廷所能承受之范围。可是金兵统帅宗望却狮子大开口,要求将“犒军费”增加到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同时宋朝还要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并以亲王、宰相入为人质。这些条件简直苛刻到了极点,宋钦宗为了保命,竟然打算同意。李纲惊骇地说:“犒师金币,其数太多,虽竭国内之财且不足,况都城乎?太原、河间、中山为国家屏蔽,割之何以立国?”然而宋钦宗已被吓破了胆,他一方面搜刮京城中的金银财宝以作为战争赔款;另一方面把弟弟康王赵构、少宰张邦昌送到金营充当人质。不久后,宋钦宗有点后悔了。在一阵惊慌失措后,皇帝忽然又看到希望了。希望来自于各路勤王之师,自从朝廷发出勤王令后,大宋帝国各路兵马打着“勤王”的旗号救援开封,种师道、姚平仲等各路兵马相续抵达京师,兵力达到二十万人之多。此时开封城外的金兵,总数不过才六万人,而且大部分是归附于金的奚、契丹、渤海等部落,骁勇善战的女真部落骑兵人数并不多。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宋军在兵力上已占据明显优势。李纲不失时宜地提出:“吾勤王之师集城下者二十余万,固已数倍之矣。彼以孤军深入重地,当以计取之。”宋钦宗的对敌政策又如同钟摆一样摆回主战一方,以多打少,胜算总有把握吧。靖康元年(1126)二月,宋将姚平仲提出偷袭金营的计划,企图一举活捉金兵统帅完颜宗望,救回康王赵构。想法固然很好,可是这次军事行动却为金兵所料知,姚平仲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被金兵杀得大败而回。完颜宗望乘机发动心理战术,派遣使者指责宋朝一方失信,破坏达成的和约。面对宗望的威胁,宋钦宗的信心再度崩溃。主和、派领袖李邦彦主动派人到金营谢罪,低声下气地说:“此乃李纲、姚平仲之谋,非朝廷意也。”大敌当前,大宋朝廷居然内部纷争不断,毫无信心,这战还怎么打?为了讨好金人,宋钦宗把主战派领袖李纲解职,派使臣携国书及割三镇诏书、地图,前往金营谈和。李纲被解职激起了开封城军民的强烈愤慨,太学生陈东率诸生数百人跪在宜德门下,上书为李纲抱不平,并要求惩罚李邦彦等投降派分子。城中军民有数万人参加集会,这引起皇帝的恐慌,担心酿成民变。不得已之下,宋钦宗只好重新起用李纲担任尚书右丞兼京城防御使,但这也只是为安抚民心罢了。宋钦宗的勇气,比起当年澶渊之盟的宋真宗还不如,一次反击的失败就让他对胜利失去了信心。李纲虽然复职,但不意味主战派控制局面,朝廷与金人的和谈仍在继续。其实宋钦宗并不知晓,金兵孤军深入后,兵力上又居于绝对劣势,连完颜宗望也没有把握能占领开封。眼看着李纲重新起用、开封防御线密不透风,宗望也见好就收,遂不再坚持所提出的五百万两黄金以五千万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同意宋朝方面所提出的和谈条件。宗望的让步,令宋钦宗喘了一口大气。根据和约,宋朝方面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赔偿黄金二十万两,白银四百万两,另以肃王赵枢代替康王赵构为人质。宗望在捞足了好处后,终于引兵退去。这时宋钦宗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对皇帝来说,保住小命最重要,什么金银土地都是浮云。强敌退去,皇帝与一帮主和大臣拍手相庆,国家终于转危为安了。国家真的转危为安了吗?事实上,一场更大的风暴正悄然酝酿呢。三〇 靖康之乱:两个皇帝当了俘虏宋钦宗是一个意志薄弱、优柔寡断之人。大敌当前,他毫无信心;大敌退后,他又觉得大丢面子,在群臣面前失去尊严。皇帝当然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便把丧权辱国条约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了投降派,于是李邦彦等投降派分子被免职,而李纲则入枢密院。这意味着皇帝的钟摆又摆向主战方了。正好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当初金兵分东、西两路进攻宋朝,东路军统帅宗望兵临开封城下,迫使宋朝割地赔款请和,可是西路军统帅宗翰却在太原城下遭遇宋军的顽强阻击,久战无功。本来宋朝方面已经答应把太原割让给金国,只是尚未完成交割。宗翰听说宗望捞到那么多好处,心理不平衡,遂也派人使宋,索取战争赔偿。宗翰的无理要求,遭到大宋方面的断然拒绝。要是就这么空手而归,那么风光岂不都让宗望独占了么?宗翰索性出兵,越过太原,攻打隆德府,进逼泽州。这件事,正好给了宋钦宗一个毁约的借口。既然金人不遵守和平协约,擅自出兵进攻大宋,那么宋朝一方也不必守约,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不再割让给金国,三镇军民,应当誓死固守。宋钦宗与宗望所达成的城下之盟,一年数百万两白银的岁币及三镇之地,就这样一笔勾销了。我们得思考一个问题,在对外政策上,宋钦宗为何如此轻率呢?他一会儿主战,一会儿主和,刚签订完盟约,马上又要撕毁,变化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说实话,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愿意蒙羞,他之所以没有自信,在于大宋王朝积弱太久,特别在对外战争上乏善可言,心里着实没有底气。那么积弱的原因在哪呢?宋钦宗认为是奸臣当道,特别徽宗时代,蔡京、童贯等人把持朝政,搞得乌烟瘴气,民怨甚大。在开封解围后,宋钦宗获得了喘息之机,他认为只要铲除奸臣,重整朝纲,大宋帝国自然有实力与金国对峙。在之后的几个月里,朝廷发起了大规模的除奸行动。最恶名昭著的奸臣有六人,分别是:蔡京、梁师成、李彦、朱勔、王黼、童贯。王黼最早遭到清算,他被宋钦宗流放后,赐死于途中。紧接着,李彦被赐死,朱勔被流放,梁师成被贬官后赐死。政坛不倒翁蔡京也未能幸免,被流放儋州,途中死于潭州。与蔡京同样曾经权倾朝野的童贯命运更惨,他被宋钦宗下令诛杀。在宋钦宗上台后短短几个月内,徽宗一朝的奸臣们悉数被铲除,这固然是大快人心。可是这些奸臣玩弄权术这么久,早把国家整得国将不国了,想要恢复元气,还需时间。在撕毁与金国签定的条约后,金国却不留给大宋帝国一丁点儿时间了。完颜宗望从开封城下满载而归后,满心欢喜地准备接收宋朝所割让的中山、河间两镇。岂料宋钦宗突然反悔,中山、河间两镇军民响应朝廷号召,坚守不降。宗望勃然大怒,遂发兵攻打中山、河间。此时宋钦宗又派大将种师中率军增援两镇,宗望既攻不下两镇,又受到宋援军的威胁,不敢恋战,便引兵北去。此时,宋钦宗对局势做了错误的估计。他认为在前一阶段的战争中,大宋军队之所以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乃是因为金兵不宣而战。如今大宋保住了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精锐部队开赴前线,首都开封城的危局不再,总算站稳了脚跟,就算金兵再度发起进攻,顶多也就是边界线上的交锋罢了。然而金国既然有消灭辽国的实力,其军事力量绝不是吹出来的。既然宗望在接收中山、河间两镇中受挫,金国便把争夺的焦点集中于太原。在此之前,太原军民已经受住金兵的多次进攻。为了守住太原,宋钦宗命姚古、种师中会师后,率兵前往救援。在宋军高级将领中,种师中以老成持重见长,在当时被誉为名将。当种帅中的援军抵达寿阳时,遭到金兵的袭击。种师中与金兵交锋五次,胜了三次。由于姚古的援军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抵达战场,导致种帅中陷入金兵的重围之中,最终力战而死。种师中战死后,救援太原的另一名宋军将领姚古也被金兵击败。此时太原城已经为金兵围攻达数月之久,若无外援,势必难以坚守。在这种情况下,宋钦宗任命李纲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负责救援太原。李纲本是文臣,无法节制其麾下诸将,这个统帅可谓是有名无实,没有实权,如何能打胜仗呢?朝廷对太原城的救援行动以失败而告终,太原附近的汾、晋、泽、绛等六州出现了大恐慌,老百姓纷纷渡河南逃,以躲避金兵,各州县几乎成为空城。金国人的野心,绝不仅仅只是一座太原城。在围困太原的同时,金太宗正悄悄地酝酿着一次大规模的进攻。靖康元年(1126)八月,完颜宗翰出云中(山西大同),完颜宗望出保州(河北保定),兵分两路,对大宋帝国再度发起疾风暴雨般的进攻。太原保卫战注定结局惨烈。张孝纯、王禀等人坚守孤城两百多天,粮尽援绝,而金兵的攻势却有增无减。宗望把攻城重武器全用上场了:金兵在太原城外列炮三十座,炮就是大型投石机,投掷出的巨石,呼啸般地飞入城内,凡被砸中者无不毁坏。在金兵的疯狂进攻下,太原终于沦陷,张孝纯被俘,王禀战死。太原失守后,宗望率金兵长驱直入,一鼓作气攻陷平阳、隆德府,进破泽州。金兵所到之处,官吏弃城而逃,根本没有强有力的抵抗。宗翰在西路节节进逼,宗望也不甘示弱,在东线战场连连得手。宗望兵出保州后,大破宋军于井陉,之后围攻真定府。真定府的宋军不满两千,面对强敌压境,英勇顽抗,坚持了四十天之久。真定失守后,金兵攻陷中山,向大宋都城挺进。面对金人的二度南侵,大宋朝廷大惊失色。宋钦宗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却远远低估了金人的力量,他没料到金兵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再次大举南犯,根本没做好充分准备。此时京城内又乱成一锅粥了,朝廷之上,主和派与主战派又打起口水战。主和派认为,金人南犯,原因在于宋朝毁约,现在赶紧割让北方三镇,与金人和谈才是上策。更有甚者,他们诬蔑主战派领袖李纲“专主议战,丧师费财”。温室里长大的宋钦宗六神无主,听信馋言,把李纲贬为洞霄宫提举,闲置不用了。紧接着,皇帝又派王云为和谈使臣,与康王赵构前往金营,欲割三镇求和。岂料赵构与王云行到半途时,被愤怒的老百姓围攻,国土沦陷,大敌当前,朝廷居然只知投降。愤怒的人群把王云视为卖国贼,杀之而后快,康王赵构见民怨沸腾,也不敢去金营,便躲到相州。与此同时,金人也向宋朝开出和谈条件,价码自然又提高不少,割让三镇已经不能满足其要求了,必须再割让两河之地。对于金人如此苛刻的条件,宋钦宗又答应了。人家是狗急跳墙,皇帝是狗急投降。割地投降,动作还得快,慢了敌人就杀到头上了。宋钦宗又派了两个特使出使金营,一个唤作耿南仲,一个唤作聂昌。不料出发不久后,聂昌又被杀了,耿南仲见势不妙,也不敢前去金营,索性投奔康王赵构了。看来民众不可欺,国难当头,大家都强烈要求政府全力抗战。正所谓民意难违,宋钦宗傻了眼,想割地投降都这么难。不得已之下,皇帝只得又改变立场,下诏勤王。宋钦宗的弟弟赵构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招募义勇军保卫京师。朝廷在战与和之间反反复复,白白错失抵抗良机,在此犹豫徘徊之际,金兵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开封进军。十一月初(靖康元年),宗翰与宗望两支部队在开封城外会师,大宋朝廷再度处于极度危险之中。自八月大举南征,金兵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便横扫河东、河北,大宋帝国国防之脆弱,可见一斑。在几个月前,京师的勤王军最多时达到三十万之众,但这些军队后来被分派去救援太原或者遣散回地方,此时的京师只有七万军队,要顶住金人的进攻,显然不容易。更糟糕的是,京城中的居高官显位者,没有哪个有能力来领导抗战。身为国防部长的兵部尚书孙傅,居然向皇帝推荐了一位所谓的奇人。此人实乃市井无赖,名叫郭京,自称能施六甲神术,足以退敌。皇帝仿佛看到一根救命的稻草,头脑一发热,给郭京封了个官,赐金帛数万,让他招募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六甲神兵。骗吃骗喝的还不仅郭京一人,还有一个刘孝竭,也以御敌为名募兵,或称六丁力士,或称北斗神兵,反正就是装神弄鬼。这些天兵神将能否靠得住,宋钦宗心里也没底。那如何是好呢?有人便提出来了,于今之计,不如先移驾洛阳,以避敌锋。这种逃跑主义自然遭到另一些人的唾弃,宋钦宗脸上也挂不住,若是敌人一来便逃,那么皇帝的尊严何在呢?这位优柔寡断的皇帝跺了跺脚,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朕今日当死守社稷,决不远避了。”可是战局不容乐观。殿前指挥使王宗濋拍拍胸脯,请缨出战,宋钦宗大喜,拨给一万名士兵。岂知他刚出城,才一交锋,便狼狈鼠窜了。东道总管胡直孺率军入卫,还没进城便被打败,成了金人俘虏,还被绑到城下示众。范琼率一千人出城偷袭,蹈冰过河时,冰面裂开,淹死五百人。这些失利极大挫伤了宋军士气。这个时候,郭京的六甲神兵应该出场亮相了吧。这个江湖骗子骗了许多金帛,招募七千多名所谓的神兵,过了几天潇洒的生活。朝廷屡促他出城退敌,郭京又神秘兮兮地说,神兵出城退敌,你们都不能看。这七千神兵哪有什么本事,一下子被金人杀得屁滚尿流,死的死,逃的逃。郭京一看谎言的泡沫要破了,便说:“待我出城作法,包管退敌。”这位江湖巨骗把朝廷耍弄一番后,出了城便径直逃命去了。宋军反击全线告败,金兵大举攻城。此时京城之内,可谓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岂有抵抗的决心。很快,金兵已从四面八方登上城墙,宋军统制姚友仲、何庆言、陈克礼等人皆战死,守御使刘延庆也被金兵所杀。开封城轻而易举地被攻破了!不过此时宗翰、宗望并没打算占领开封,声称只要太上皇(退位的宋徽宗)前往金营谈和,便可主动撤军。此时的宋钦宗已是走投无路,又不忍心让老爹前往金营受辱,索性亲自前往。曾经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就这样低声下气地以战败者的身份前去议和,那种内心的失落与羞愧可想而知。宗翰、宗望以胜利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开出的议和条件令人看了心惊肉跳:除了割让三镇、两河之外,大宋还须纳金一千万锭、银两千万锭,帛一千万匹。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宋钦宗能有回旋的余地么?不得已之下,只得全部应允。从金营归来后,宋钦宗泪流满面,沿途见到天子尊容的士人百姓,也无不流涕不止。自大宋开国以来,何尝有过如此之屈辱呢?即位是当年澶渊之盟,与今天城下之盟之比,不过小巫见大巫罢了,何值一提。宋钦宗一面派使臣前往河东、河北交割土地,一面四处搜刮金银财宝,可是这两项工作都遭遇到极大困难。两河地区的军民们被朝廷出卖了,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拒绝投降金人。金人欲求无度,除了所索取的金银之外,还索取粮草、骡马、女人。许多女人担心被金人糟蹋,索性投水而死。大家想想,那么一大笔赔款,岂是一时间能凑齐的?但是宗翰、宗望没耐心了,再度指示宋钦宗前往金营。这次,金人要把宋钦宗当作人质,只要皇帝在手,不怕大宋赖账。没办法,没了皇帝的朝廷四处搜刮,好不容易凑了黄金三十八万两,银六百万两,衣帛一百万匹。与金人要求相比,这还真是杯水车薪。宗翰等人极不满意,无奈之下,留守大臣们又绞尽脑汁,搞到七万两黄金与一百一十四万两白银——实在没办法搞到更多了!宗望、宗翰大怒,以金太宗的名义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并逼太上皇宋徽宗及太后等出城当金人俘虏。艺术家宋徽宗长叹数声,不堪忍受其辱,想饮药自尽,但被人所阻,只得出城前往金营。同样被逼迫入金营的还有皇帝诸妃、公主驸马。想当年皇室是何等威风,彼一时此一时,当繁华散尽,一切如梦幻泡影矣。金国没打算灭了大宋,并非没有野心,而是难吞下去。女真在短短十数年时间里,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其部族人口顶多几十万人,却西向吞并辽国,北方诸夷,莫不臣服,两度南征,两度迫使宋廷签下城下之盟。可是面对急剧扩张的领土,得到容易,如何治理却成难事。女真人一而再地上演蛇吞象的故事,但面对大宋帝国这头巨象,一时间却是吞不下去的。那怎么办呢?金人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扶植一个傀儡政权。三一 南宋开国:不进取的朝廷谁来当傀儡皇帝呢?在金人看来,大宋帝国前宰相、亲金分子张邦昌就是最佳人选。靖康二年(1127)三月,张邦昌被金国册立为伪皇帝,改国号为楚,定都金陵。一个月后,金兵放火烧了开封城,押着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妃太子宗亲等三千余人连同大量的金银财宝北去。大宋帝国的历史分为两段,从陈桥兵变到靖康之耻称为北宋,之后的称为南宋。两个皇帝被掳走,张邦昌伪楚政权的建立,宣告了北宋的终结。然而张邦昌何德何能,当皇帝谁会听他命令呢?这个所谓的“大楚”政权形同虚设,政令不出朝廷,北宋旧臣们强烈要求还政于赵氏。张邦昌灰头土脸,说实话,他当皇帝也是被逼无奈,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啊。怎么办呢?皇帝的位置是烫手的山芋,不如早扔掉好了。可是赵室宗亲基本上都被金人掳走,谁能出来主持大局呢?事还真凑巧,京城里还留着一位孟太后。这位太后乃是当年宋哲宗的皇后,又称为元祐皇后,那她为什么没被金兵掳走呢?因为她是被废的太后。因为被废,反倒令她逃过一劫,没被列入掳掠的名单中。她自己也没想到命运居然如此难料,在张邦昌狼狈不堪之时,她被请出来垂帘听政。张邦昌知道自己没那个本事当皇帝,便去了帝号,改称“太宰”,这个由金人扶植起来的傀儡楚政权,前后才三十来天就宣告结束了。政权又回到赵氏手中,要立谁为皇帝呢?看来看去,能当皇帝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在靖康之难时,康王赵构侥幸躲过了,因为他当时并不在开封城。在金兵大举南侵时,宋钦宗派赵构出使金营谈和,但是当赵构到了磁州时,知州宗泽对他说:“肃王一去不回,难道大王欲蹈前辙吗?”这一番话,令赵构惶恐不安。在金兵第一次兵临开封,迫使宋廷签下城下之盟时,康王赵构险些成为人质,只是后来宋钦宗以肃王赵枢代替他为人质,这才使他摆脱羊入虎口的厄运。听了宗泽一席话,赵构决定不前往金营,而是驻留于相州,并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如今宋徽宗、宋钦宗被俘,皇室亲宗也纷纷被抓到金国,赵构便成为宋室接班人的不二人选。张邦昌在金人的威逼下当了傀儡皇帝,这在当时可谓是大逆不道,为了保全性命,争取赵氏皇室的谅解,他一面请出孟太后听政,一面向康王赵构上表劝进。身为徽宗皇帝的第九子,若排资论辈,赵构就是八辈子也当不上皇帝。但历史却阴差阳错地选择了他。五月初一,赵构在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登基,是为宋高宗。金人试图建立伪政权的计划破产,帝国仍然是赵氏的帝国,南宋的历史也以此为开端。宋高宗即位后,改年号为建炎。在中国五行说里,火是克金的,宋高宗的这个年号,不是一个火字,而是两个火字,似乎用了这个年号,就可以克制住金国似的。以常理而论,在经历国破家亡的惨剧后,新建立的南宋朝廷自然应以收复失地为首要任务。可是宋高宗与他的父兄一样,着实没有雄才伟略。他上任伊始,朝廷“主和派”的势力很大,拥立皇帝有功的黄潜善、汪伯彦都身居显位,掌握着军政大权,当了一个月傀儡皇帝的张邦昌被封太保。当然,主战派也在朝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金国的军事威胁仍然很大,随时可能发动第三次大规模南侵。曾经一度被贬的名臣李纲东山再起,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实际上就是宰相之职。李纲的上台,可谓是众望所归,大家看到了光复河山的希望。这位坚定的主战派领袖以满腔热枕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力图重振朝纲,加强国防力量。此时的宋高宗尽管起用李纲为相,实际上他对抗战并不热衷,仍然幻想着以投降妥协的方法,来换取与金国的和平。李纲勉励高宗说,和不可信,守未易图,而战必可胜。他认为应该“法勾践尝胆之志”,“一切罢和议”,“专务自守之策”,积极备战,力期在三年时间里“雪振古所无之耻”。要鼓舞士气,就得打击投降派与变节分子,严惩卖国贼。被金人强迫当了三十几天傀儡皇帝的张邦昌自然成为李纲首要攻击目标。尽管他很快还政于赵氏,拥立宋高宗有功,可是在士民百姓眼中,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卖国贼。张邦昌未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先是被贬到潭州,不久后被诛杀。其他变节分子或被杀,或被流放,投降派的气焰稍被遏制。南宋政权还面临一个大问题:国都应该选择在哪里呢?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大事。开封是北宋都城,但宋高宗并不打算以此为都。固然,在经历金人破坏后,开封已是残破不堪,但这并不是宋高宗放弃的理由。金兵两度南下,都轻而易举地打到开封城,还掳走二帝,这样的都城,皇帝怎么放心得下呢?高宗内心深处充满对金人的畏惧,他想把都城迁往长江以南,离金人越远,他就越有安全感。李纲则坚持认为,开封乃是“宗庙社稷之所在,天下之根本”,新政权可先在长安、邓州、襄阳三城中选一个为临时都城,等到开封城重建完毕后,便迁回旧都。李纲寄厚望于宋高宗,希望这位年轻的皇帝能发愤图强、卧薪尝胆,收复河山。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宋高宗的最高目标,就是能使自己的小朝廷苟且偷安,除非金国一意要彻底灭掉大宋,否则的话,总有回旋的余地。表面上看,李纲在朝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则不然。李纲忠正耿直,讲原则,不怕顶撞皇帝,时间一长,宋高宗对他越发冷淡。这不是一个好兆头。此时真正掌控着朝中大权者,却是两位主和派人物:黄潜善与汪伯彦。他们两人摸准了皇帝的心思,皇帝根本不想与金国开战,你李纲在瞎忙什么呢?很快,李纲便遭到暗算。黄潜善等人唆使殿中侍御史张浚弹劾李纲,罗列罪名,比如私杀侍从、典刑不当、杜绝言路、独擅朝政等。李纲忠心为国,不料却遭到无端攻击,又事事受到阻挠排挤,遂上书求辞。宋高宗竟然罢李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此时距李纲就相位仅仅七十五天。李纲深孚众望,公忠体国,他被罢相的消息传开后,朝野哗然。太学生陈东挺身而出,上书力请朝廷挽留李纲,罢免黄潜善、汪伯彦,并力主皇帝返回开封,率师亲征。与此同时,进士欧阳澈也上书痛骂朝廷中用事的投降派。但是这种抗议令宋高宗勃然大怒,黄潜善又在一旁煽风点火,宋高宗竟然下令将陈东、欧阳澈两人斩首于东市。自大宋开国以后,历代皇帝都恪守太祖赵匡胤立下的“不以言罪人”的祖训,可是恼羞成怒的宋高宗却把祖训抛到九霄云外了。就在宋高宗的小朝廷苟且偷安之际,河北、河东的抗金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当初宋钦宗在金军兵临城下时,被迫割让河东、河北之地。金兵北撤后,分兵把守河东太原、河北真定等地。然而,河东、河北的民众不甘心被金国统治,奋起反抗,各地义军、民兵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成为抵抗金兵的重要力量。李纲主持朝政时,为抗击金兵,以张所为河北招抚使,王燮为河东经制使,宗泽为东京留守,知开封府,招兵买马,恢复中原地区的防御。金国吞并两河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大将完颜娄室率领重兵,向河东重镇河中府发动凶悍的进攻。河中守将席益临阵逃跑,知府郝仲连率军民力战,但实力悬殊,且外援不至,最终被金人攻陷。完颜娄室挟胜利之威,连下解、绛、慈、隰诸州。消息传到应天府,南宋小朝廷大为震动。黄潜善、汪伯彦这两个跳梁小丑又迫不急待跳出来,密请宋高宗赶紧移驾东南。宋高宗本来就是贪生怕死之辈,闻之胆寒,决定南逃。这一决定,令主战派人士大为恼怒,东京留守宗泽连连上表,力请皇帝返回开封,以固民心士气,领导抗金战争。开封曾两度被金兵围攻,为什么宗泽力劝皇帝返回呢?因为此时开封的防御力量,比任何一个时候都要强大。此时距金兵烧毁开封城不过才短短几个月,宗泽是如何让一座废墟在很短的时间内变为固若金汤的堡垒呢?我们且来了解了一下宗泽这个人。宗泽是宋金战争爆发以来最出色的一位大宋将领,他与李纲一样,是坚定的抗战派。在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南侵后,他曾率军在河北孤军奋战,被宋钦宗任命为兵马副帅(兵马大元帅是康王赵构),此时的他已是六十七岁高龄。宋钦宗割河东、河北后,两河军民纷起抗金,宗泽在1127年(靖康二年)初,在大名与开德一带奋勇抗击金兵,取得连胜十三次的非凡战绩。宋高宗即位后,李纲推荐宗泽担任开封府尹,后又任东京留守。宗泽便从河北率军返回开封,负责保卫故都。此时的开封城残破不堪,守备军队数量也严重不足,而且多数是各地来的“勤王”部队,战斗力低下。但这并没有难倒老将军,宗泽首先联络各地义军,以自己的真诚及影响力将这些杂牌师团结起来,许多义军首领,如王善、丁进、王再兴、李贵、杨进等,都投其麾下。一时间,义军、民兵的数量达到一百多万人,声势大振。为了守卫开封,宗泽惮精竭力筹划各种防御工事。为加强军队的机动能力,他打造一千二百辆战车,每辆战车可载五十五人;他又考察开封城四周地形,在城外设立二十四壁垒,驻兵数万;又在黄河沿岸设置许多营垒,开通五丈河以便利交通。为扩大防御区,他下令京郊近河七十二里范围内的十六个县分守御敌,每个县都开挖濠沟,置各种障碍物,以防金兵南下。一座被烧毁的城市,竟然奇迹般地成为铜墙铁壁的堡垒。宗泽满心以为,只要宋高宗能回到开封,振臂一呼,天下莫不响应,把这一百多万的义勇军团结为一个整体,何愁不能光复失地,迎回徽宗、钦宗二帝呢?可是他实在高估了宋高宗,这位乱世皇帝早被金人吓破了胆,不要说反攻,若是金人不主动来犯,他就谢天谢地了。令老将宗泽更加失望的是,宋高宗不仅不回开封,最终仍听了黄潜善、汪伯彦两人的话,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扬州。这时李纲已经罢相,没有人可以阻止高宗南逃了。高宗一路逃到扬州,这里距离金兵甚远,皇帝总算喘了一大口气。看来金兵一时半刻是打不到扬州的,宋高宗有充分的时间来谈和。这位开创南宋的皇帝没想着如何筹划反攻,而是只想讨好金人,他派遣特使王伦前往金营,幻想休战议和,能偏安一隅他就心满意足了。但偏偏事与愿违,金人并不想谈判!起初金国扶植张邦昌伪政权,本想借此控制南朝。岂料所选非人,宋高宗赵构登基后,又贬斥张邦昌,令金人的计划破产。在对待南宋小朝廷的立场上,金国两大巨头宗望与宗翰的态度是不同的。宗望想释放徽、钦二帝,与南宋修好,而宗翰则坚决反对。也算是宋高宗倒霉,在这个时候,宗望偏偏去世,宗翰则大权独揽。当宋高宗特使王伦抵达云中见宗翰时,宗翰不仅不谈判,反倒把他给押留了。在金国高层,宗翰是著名的鹰派人物,对宋朝特别藐视。金兵一进攻,南宋皇帝便望风而逃,这无疑更令宗翰轻视了。一国之君没用到这种程度,还有什么谈判的资格呢?宗翰决意要把战争进行到底,他兵分三路:自己率兵由河阳渡河,攻河南;右副元帅宗辅与其弟兀术自沧州渡河,攻山东;陕西诸路都统娄室自同州渡河,攻陕西。金兵来势汹汹,大有一举消灭南宋小朝廷之气势。南宋能否顶得住金兵此雷霆般的一击呢?三二 苦撑危局:力挽狂澜的宗泽宋高宗别出心裁地把年号命名为“建炎”,乃取“火克金”之意,岂料建炎元年(1127)尚未过完,他非但没能克住“金”国,反倒又丧失大片国土。金兵铁骑威震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很快,南宋军队几乎全线溃败。金将娄室连陷同州、华州,宋沿河安抚使郑骧兵败自杀。金兵攻破潼关,河东经制使王燮放弃陕州,逃奔入蜀。另一名金国大将银术可攻陷邓州后,分兵陆续攻陷襄阳、均、房、唐、陈、蔡、汝、郑州及颍川府等地。此时唯一能抵抗金兵、保卫河南的,只有东京留守宗泽。由于开封乃是大宋故都,在军事政治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若再次攻破开封,势必能瓦解南宋军民的士气。故而金兵统帅宗翰在占领汜水关后,向开封进逼。与此同时,兀术(宗弼)也率另一支金兵,从东面向开封进逼,试图配合宗翰的主力部队,一举夺取开封城。可是这回,金人遇到了强有力的对手。当金兵前锋离开封越来越近时,宗泽仍然不慌不乱。当时宗泽正与客下围棋,忽接到金兵来犯的情报,属僚皆惊,独宗泽神色自若,不动声色地说:“我早有备矣。”原来老将军早有部署,他派部将刘衍、刘达各率一支军队牵制敌势,又精选数千骑兵作为机动部队,绕道敌后,截敌归路。金兵前锋部队在几路宋军的夹击下,大败而还。不过宗翰决不会因为一次挫折而打退堂鼓,他亲率大军继续深入。在一场阻击战中,南宋将领阎中立战死,李景良临阵逃跑,另一名将领郭俊民倒戈降金。宗泽毫不客气地把逃跑的李景良抓起来,斩首示众。投降金兵的郭俊民也没好下场,宗翰派他与一名特使前往开封城,劝降宗泽。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但宗泽对投降分子深恶痛绝,把郭俊民与金使一同杀了,把宗翰的劝降书撕个粉碎。在开封外围战中,金兵的进展很不顺利。金兵以将近两万人之众攻入滑州,宗泽部将张率部前往增援,此时他手中只有一两千人马,与敌人的兵力相比十分悬殊。张部下纷纷劝道,敌强我弱,应避其锋芒。张慨然道:“避敌偷生,我如何有面目见宗公呢?”于是率部驰援。宗泽得悉后,急遣部将王宣前往支援,但赶到时已为时太晚,张以寡击众,力战而死。王宣奋起武士之心,击败金兵,金人放弃滑州逃走。此时的宗泽,已俨然成为南宋帝国的中流砥柱。在他坚强的防御下,开封城巍然屹立,宗翰、兀术只能望城兴叹,夹攻开封的计划也不了了之。开封地处中原之心脏地带,因不能攻克此堡垒,金兵不敢越过开封城而继续南掠。在南宋军队各个战场大溃败的背景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宗泽保住了半壁江山。宗泽是继李纲之后,大宋抗金的一面旗帜,他的功绩绝不仅仅只是守住开封,遏制金人进攻,而且他还积极联络河东、河北的抗金义军,力图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抗金防御体系。在宗泽领导开封保卫战的同时,河东、河北沦陷区活跃着许多抗金义军,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彦所领导的“八字军”。王彦是建炎初年南宋名将,声望与业绩仅次于宗泽。王彦为人豪爽,精通兵法,年轻时曾参加过征讨西夏的战争。靖康之变发生后,在国家危急关头,王彦舍家为国,毅然投奔到河北招抚使张所麾下,被提拔为都统制。当时王彦帐下有一员裨将,这个人后来大放光芒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他就是岳飞。建炎元年(1127)九月,王彦率岳飞等十一名裨将及七千人马渡过黄河,一举收复新乡。在此役中,岳飞勇冠三军,斩将夺旗,抢下收复第一功。金人纠集数万人马,围攻王彦部。在敌人优势兵力的重围下,王彦损失惨重,只得率部突围。当时岳飞年少气盛,对王彦老成持重的指挥风格不满,遂自领一军而去。王彦突围后,转战数十里,收散亡卒伍七百余人,退守西山。这支人数不多却英勇非凡的部队,在王彦的领导下东山再起,军士们为表爱国之心,均在脸上刺上八个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后来他们得到一个绰号:八字军。王彦有卓越的指挥才能,他满腔热情,与士卒们同甘共苦。随着八字军声名远扬,队伍也不断扩大,发展到一万多人。同时在太行山一带的义兵十余万人,也都接受王彦的号令。在南宋朝廷消极抗战、两河沦陷之际,王彦却在敌后站稳脚跟,开辟抗战根据地,他所控制的势力范围,绵亘数百里,成为金人的心腹之患。在金兵对南宋发动大规模南侵时,王彦在北方的抗金活动更加频繁。金兵之所以未敢深入南方,除了宗泽主持下的开封府如钉子般纹丝不动外,还有一个因素,便是以王彦“八字军”为首的义军对金兵的后方构成巨大的威胁。金人试图剿灭王彦的“八字军”,多次召集诸部酋长商讨进剿事宜。然而诸部酋长纷纷表态说:“王都统砦坚如铁石,未易图也。”采取强攻手段,势必难以奏效。此时有酋长提议说,不如派出精锐骑兵袭扰义军的粮道,只要义军陷入无粮草的困境,自然可不攻而破。此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金国骑兵发起了一场经济制裁战。只是王彦早识破金人企图,多次设下伏兵大破金人,斩获甚众。鉴于王彦的出色表现,东京留守宗泽任命他为“两河制置使”,联合河东、河北广大忠义民兵,共同抗金。在开封府保卫战后,金兵统帅完颜宗翰对南宋的攻势告一段落,便集中力量对付沦陷区的抗金义师,使得王彦的处境更加艰难。宗泽担心王彦的孤军被金兵消灭,遂于建炎二年(1128)五月,令王彦放弃太行山根据地,退守滑州。王彦奉令率主力部队一万余人渡河南返,金国派出重兵尾随王彦,却不敢贸然出击。宗泽强烈认识到,两河地区的抗金义师虽然人数颇多,可是得不到朝廷的援助,兵力分散且各自为战,最终难免被金人各个击破。作为东京留守,宗泽已经尽自己的能力支援两河抗金义师,可是他毕竟权力有限。在宗泽看来,最好的计策,莫过于宋高宗回到开封城,以开封“八方风雨会中州”的战略地位,虎视中原、鹰扬牧野,以此作为收复两河的桥头堡,在军事上与政治上都有重要意义。在留守东京的一年时间里,宗泽锲而不舍地上书宋高宗,要求移驾开封,领导对金战争。金兵对开封的挑战已遭挫折,皇帝还在担心什么呢?老将宗泽的拳拳爱国之心,可以感动上苍矣,但却丝毫也没能打动宋高宗。宗泽一连上了二十四道奏疏,请求皇帝回銮开封,但是这些奏疏石沉大海。在召回王彦“八字军”的同时,宗泽积极为渡河作战做准备。他派人前往两河各山寨、水寨,与抗金义军首领联络,相约只要南宋大军渡河作战,各路义军将展开军事行动,牵制金兵,配合王师作战。在部署完毕后,宗泽再度上疏皇帝,提出在六月(建炎二年)渡河北上、收复失地的计划,并强烈要求高宗皇帝回到开封,指挥北伐战争。但宗泽的幻想又一次破灭了。黄潜善、汪伯彦这两位佞臣非但不支持宗泽的北伐计划,还百般阻挠。宋高宗原本就畏惧与金人开战,又听得两位佞臣的胡言乱语,不消说对宗泽的北伐计划置之不理。国难当头,两位前任皇帝蒙尘沙漠,沦陷区数百万生灵涂炭,而朝廷居然没有进取之心,偏安一隅,苟且偷生,醉生梦死。眼看着奸臣当道,自己的理想在现实面前破灭,老将宗泽忧愤成疾。他以将近古稀之岁,每天超负荷工作,身心俱疲,终于背疽发作,一病不起。宗泽病倒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将领纷纷前来探望,宗泽挣扎着从床上坐起来,对诸将说:“我因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若能歼敌,我死亦无恨矣。”人格的力量是伟大的。老将军在病榻上弥留之际,心里仍然只装着国家,而不顾及任何个人的事,拳拳爱国之心是何等崇高。诸将听罢莫不起敬,禁不住流下激动的泪水,齐声道:“敢不尽力!”众人退出后,宗泽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近。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就这样离去,他不甘心,他还要领着子弟军渡过黄河,收复失地,迎回二帝。可是他注定要含恨而终了,因为死神已经没有给他留下更多的时间。他躺在病榻上,嘴里喃喃地念着杜甫描写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天夜里,风雨交加。老将军宗泽终于走完了他人生的全程。在他垂危之际,没有一句话提到家事,有国才有家,“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喊道:“过河!过河!过河!”这也是他生平的最后一句话。他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他未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国家收复失地,他未能完成渡河北伐的使命。是的,他抱憾终生。但是,当我们在一千年后回顾这位南宋伟大的爱国将领时,我们发现,事业是一时的,精神是永恒的。他为爱国主义树立了一个标杆,他的精神跨越若干的朝代后,仍然激励着后人为国家民族之兴盛而奋斗。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宗泽之死,意味着南宋帝国防御长城的崩塌。在金人眼中,宗泽乃是第一号强敌。特别进攻开封失利后,愈加惮忌宗泽,他们还送给宗泽一个绰号——宗爷爷。宗泽无论在军事上或政治上的能力,在南宋朝廷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他的去世所带来的损失无可估量。谁来顶替宗泽呢?宋高宗任命才能平平的杜充担任东京留守一职,以宗泽的儿子宗颖为判官。杜充到任后,一反宗泽之所为,而且他为人阴险冷酷,致使士民大失所望。宗颖屡屡进谏,可是杜充我行我素,心灰意冷之下,他索性职辞返回故里。与此同时,原先被宗泽所招揽的豪杰志士,因不满杜充的所作所为,纷纷离去。固若金汤的开封城,如今已是士气涣散矣。更令志士寒心的是,朝廷已派出宇文虚中为祈请使前往金国议和。国难当头,朝廷不思恢复,反倒处处示弱于敌,徒令爱国者伤心失望。从太行山退守滑州的王彦再也不能沉默了,他独自前去谒见宋高宗及执政大臣黄潜善、汪伯彦,力陈两河忠义之士延颈以望王师,愿朝廷顺应民意,大举北伐。说到动情处,王彦言辞激愤,涕泪满襟。可是他的努力徒劳无功,反倒令黄、汪二人反感,两人遂请高宗下旨罢免王彦。王彦心灰意冷,遂称疾致仕。继李纲罢相后,宗泽去世、王彦离去,主战派遭到严重的打击。不仅收复两河失地的计划遥遥无期,狞猛枭鸷的金人又岂能错失鲸吞蚕食的良机呢?在宗泽留守东京期间,金兵由于无法拔除开封这一颗中原大地上的钉子,便打算转移战略方向,先攻取西夏,而后再集中力量攻掠南宋。但宗泽去世的消息传来后,金太宗便改了主意,决定先灭掉南宋,而后再摆平西夏。南宋帝国,又一次面临着生死考验。三三 高宗南渡:一路狂奔的皇帝自宋高宗即位以来,一直奉行投降议和政策,可问题是金人无意媾和。一方虎视眈眈,一方却毫无作战准备。战争结果,可想而知。金太宗计划兵分两路出击,一路以大将娄室统领,进攻陕西,另一路以宗翰统领,大举南侵。先来看看西线战事。建炎二年(1128)十一月,娄室攻陷延安府,宋安抚使折可求以麟州、府州、丰州共三州九寨之地降金。在进攻晋宁军时,金兵遭到宋将徐徽言的顽强抵抗,直到次年二月粮尽援绝,晋宁才被金兵攻破。紧接着、鄜州、坊州、巩州三地又落入金人手中。至此,秦陇一带,几乎完全被金兵所占领。再看看东线战事。宗翰挥师南下后,势如破竹,连续攻陷濮州、开德府(河南濮阳)、相州(河南安阳),目标直指东京开封。顶替宗泽出任东京留守的杜充慌乱之下,竟然决黄河水入清河,以阻滞金兵的攻势。开封城暂时保住了,只是不知有多少无辜之平民,死于这场人为的洪水中了。在金兵面前,南宋军队似乎是一群不会打仗的士兵,屡战屡败。十二月,金兵攻克大宋重镇北京大名府(河北大名)与山东济南府,济南知府刘豫缴械投降。金兵南下速度之快,远远超出宋高宗的预料。宗翰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决定绕过开封,沿着济南府从东线长驱南下。应该说,这个战略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开封府集结着南宋的重兵集团,若是在金人绕道南下时,截其粮道,断其归路,那么金兵将面临着全线溃败的危险。可是宗翰早觑准了,杜充决不是宗泽这样的英雄人物,他绝不敢轻举妄动。金兵沿济南府南下,席卷东部,如入无人之境。在宗翰在猛攻下,徐州失守。正好此时朝廷派遣韩世忠率一支军队救援前线,宗翰探知消息后,回兵迎战韩世忠,韩世忠不敌,退保盐城。击败韩世忠后,宗翰长驱直入,攻取彭城,并走小路直趋淮东,入泗州(安徽泗县东北)。这下子宋高宗有点慌了,急忙派江淮制置使刘光世率兵守淮。岂料这时早已是人心惶惶,皇帝与执政大臣都没有抗战的勇气,士兵们谁想卖命呢?金兵还未到,刘光世手下的这些士兵便跑的跑、逃的逃,还没交战就溃不成军了。很快,金国铁骑杀至楚州,守将朱琳投降,紧接着,宗翰乘胜南进,攻破天长军(安徽天长),前锋距离宋高宗所在的扬州只有数十里!这时的宋高宗,还在扬州临时宫殿里醉生梦死呢,当他听说金兵已杀至扬州,吓得魂不附体,都顾不上问明情况,便拉来马匹,驰往城外,随行人员只有王渊、张俊等几人。到了瓜洲后,找来一艘小舟,渡江到了对岸的镇江府。此时扬州乱成一团,谁也没料到金兵来得这么快。执政大臣黄潜善、汪伯彦本来还气定神闲地在庙里听高僧说法,听罢刚想用餐,岂料有人来报,金兵已杀到,圣上已南渡了。两人面如土色,来不及吃饭便策马南逃了。朝中官员、后宫妃嫔都相继出逃,百姓们也争先逃命,混乱到了极点,踩踏而死者,不计其数。到了镇江后,宋高宗惊魂未定,与诸臣商讨何去何从。吏部尚书吕颐浩认为皇上不能再逃了,就待在镇江,声援江北抗金。这显然不合皇帝胃口,这时近臣王渊说,金兵若打过来,镇江是守不住的,不如逃往杭州。不消说,宋高宗采纳了王渊的建议,一路逃到杭州去了。当初宗泽连上二十四道奏疏,请求宋高宗返回开封,宋高宗不干,就是担心开封城离敌人太近,朝不保夕。岂料远远躲到扬州后,仍然不安全,临时首都也被端了,君臣们一个个斯文扫地,落荒而逃。作为一个皇帝,却不能守土捍疆,总得对臣民们有个交代吧。不得已之下,宋高宗煞有其事地下了一道“罪己诏”,大赦天下,求直言,召回被放逐的罪臣,只有一人除外:李纲。为什么李纲独不被赦免呢?别看宋高宗表面上下诏罪己,实际上他内心还是打着投降的算盘。大家都知道,李纲是坚决的主战派,若是宋高宗起用李纲,与金国就无法和谈了。宋高宗又派人持着当年张邦昌与金人约和的文件,到金营去议和了。正好此时宗翰觉得孤军深入太久,心里也不踏实,遂把扬州抢掠一番后,放把火烧了,然后扬长而去。金兵退去后,宋高宗稍觉心安。战争打得一塌糊涂,总得有人负责任吧。若要说战争责任,宋高宗当然是第一责任人,但皇帝高高在上,弹劾的目标只能是他的近臣。于是中丞张徵上书弹劾黄潜善、汪伯彦,列举二十条罪状。皇帝这时候也得找个替罪羊,遂将此二佞臣罢斥,稍慰士民之心。逃到杭州后,宋高宗自以为又可以过上一段醉生梦死的生活了。岂知世事无常,外患刚去,萧墙祸起。一起突如其来的政变,令宋高宗差点永久失去皇帝的宝座。原来黄潜善、汪伯彦被罢斥后,旧权贵倒了意味着新权贵的崛起。朝中有两个人深得皇帝的宠幸,一个是王渊,一个是内侍康履。这两个人没什么本事,就是当初宋高宗从扬州狂奔到镇江时,两人鞍前马后,一路随从,也算是“护驾有功”。王渊又建议宋高宗逃到杭州,故而皇帝对他青睐有加。不久后,王渊掌管枢密院,一下子蹿到显位,引起一帮人的强烈不满。苗傅、刘正彦两人在军中有一定威望,对王渊、康履的蹿起十分恼火,便密谋干掉这两个家伙。苗、刘二人先是埋伏一支军队,在王渊退朝后,在半途将他杀死。而后率军杀到行宫,抓住康履后,立刻处死。苗傅、刘正彦敢公然造反,自然有自己的打算,他们控制行宫后,强迫宋高宗退位,传位给皇太子,由隆祐太后垂帘听政。这个宋高宗原本就是贪生怕死之辈,在叛军的剑戟之下,焉敢讨价还价,遂宣布逊位。这时皇太子还只是个几岁大的孩子,不消说,大权就落在苗傅、刘正彦二人手中了。宋高宗的退位诏书发往各地,平江留守张浚怀疑皇帝被叛臣胁迫,遂联合吕颐浩、韩世忠、张俊(张俊与张浚是两个人)、刘光世等人,共同起兵勤王。勤王军很快杀向杭州,苗傅、刘正彦哪里抵挡得住,几回合下来,便落荒而逃。吕颐浩、韩世忠等将领率军进入杭州,杀死苗傅与刘正彦,平定了这场政变。这次政变前后只持续了一个月,宋高宗在被迫退位后,又一次坐回皇帝宝座。平乱诸功臣都得到升迁。吕颐浩迁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刘光世为御营副使,韩世忠、张浚为御前左右军都统。想想这位皇帝也够倒霉的。在扬州被金兵追着屁股跑,在杭州又被手下的将领拉下皇帝宝座,可以说一路上没好日子过。如今金兵退去,乱臣伏诛,他总算得以平静一段时间了。当初他逃到杭州时,并没想把这里当作国都,因此他又选择了一个地方:江宁。建炎三年(1129)五月,宋高宗来到了江宁,并把江宁改称为建康府。事到如今,皇帝还是念念不忘投降,只要金人大发慈悲,给他一块清静之地,他就知足了。为了让金人满意,他索性面子也不要了,尊严也不要了:我当金国的藩臣,这样总行吧。宋高宗派使臣洪皓到金国议和,宣布愿意去正朔尊号,就是说不用皇帝称号了。俗话说,弱国无外交,你越软弱,只是越让敌人瞧不起而已。一向轻视宋人的宗翰又一次把宋使扣押了,在他看来,一只狼是绝不会与一只羔羊谈判的。在金人眼中,南宋广袤的土地,乃是上苍赐给金国的礼物罢了。既然和谈不成,宋高宗也不得不做好应付敌人再度入侵的准备。这个时候,勤王有功的张浚乘机上书皇帝,提出自己的战略主张。张浚认为,中兴要计,当自关、陕为始。关、陕尽失,东南亦不可保。张浚自告奋勇地说:“臣愿为陛下前驱,肃清关、陕。”事到如今,宋高宗也只能同意了,遂任命张浚为川、陕、京、湖宣抚处置使。张浚动身前往川、陕,走的时候他带走了一个人:八字军的领袖王彦。朝廷既有像张浚这样勇于任事的人,也有浑水摸鱼的人。就在张浚从后方奔向前方时,东京留守杜充却借口粮草不足,擅自离开东京开封,返回建康。令人惊讶的是,宋高宗不仅未加责罚,还让他充当江淮宣抚使,领兵十万守建康。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宋高宗尽管派张浚经营关、陕,又在建康陈兵十万,摆出一副守土捍疆的姿态,实则骨子里的投降主张从来没改。他甚至给金国统帅宗翰写了一封哀求乞怜的信,几乎连一丁点儿的尊严也没有,我们且来看看片断:“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故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尊无二上,亦何必劳师远涉而后快哉!”这封信的唯一作用,是让金人无所顾忌地对南宋发动史无前例的大进攻。金国此番南征,以四太子兀术为统帅,动员了辖下蕃汉之师,南侵兵力之多,为历年来之最。南宋帝国的防御线,再次轻而易举地被全面突破。建炎三年(1129)九月,金兵攻陷南京应天府。十月,兀术兵分两路,一路出击江西,一路出击浙江。自战争爆发后,宋高宗自然没有勇气待在建康,他一下子又逃到杭州去了,还把杭州改为临安府。岂料兀术获悉高宗去向,便分兵前来,想要生擒大宋皇帝。高宗在临安刚待了七天,发现大事不妙,赶紧撒腿便跑,窜至越州(绍兴)。在宋高宗一路狂奔之际,金兵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宋高宗寄希望于建康留守杜充,他手握十万大军,应该可以抵挡一阵吧。孰料建康根本就没有像样的保卫战,在兀术的利诱下,杜充投降了。其实说来也不奇怪,有投降派的皇帝,就有投降派的臣子。建康失守,兀术的金兵长驱南下,高宗皇帝又慌了。正如高宗皇帝自己说的:“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天地茫茫,他能往何处去呢?这是担任尚书左仆射的吕颐浩建议说:“万不得已,莫如航海。敌善乘马,不惯乘舟,等他退去,再还两浙。敌出我入,敌入我出,这也是兵家奇计呢。”好一个兵家奇计!在解放战争期间,红军也有“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之战术,那是积极主动的防御与进攻。而对于一千年前的宋高宗而言,纯属逃跑主义。高宗一听,仿佛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便逃往明州(浙江宁波)。金兀术攻陷临安(杭州),发现宋高宗已经逃往明州了,便命部将率四千精骑一路急追,马不停蹄杀向明州。宋高宗别的本事没有,逃跑的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他在明州失陷前,乘船逃到舟山群岛上的定海县。金兵没能逮住大宋皇帝,把怒气发泄到明州的平民百姓身上,以屠城的方式大开杀戒。宋高宗不是要玩“敌出我入,敌入我出”吗,金国统帅兀术就陪着他玩。金兵虽不善乘舟,但为了进攻浙江,也组织了一支舟师,兀术派舟师入海追击宋高宗。可怜的宋高宗还未来得及喘上一口气,又开始新的逃亡之路,从定海逃到了温州。金兵在海上追了三百里,算宋高宗命大,没有落入敌人之手。自从金兵大举南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蹂躏江、浙、皖、赣,战果可谓辉煌矣。说实话,南宋军队的表现十分糟糕。宋军在局部战场上有过小胜利,比如岳飞在广德与金兵交锋六战六胜,但在大会战中,金兵是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在狂飙突进东南后,兀术遇到一个难解的问题,南宋帝国面积太广袤了!不管金兵攻下多少城池,大宋皇帝都还有后路可以撤退。要知道女真虽是骁勇善战之民族,但人口数量毕竟很少,在吞并辽国后,又吞掉半个宋国。可以说,金人已经创造了历史,创造了奇迹,但是还吞不下整个南宋帝国。兀术没能活捉宋高宗,没能灭掉南宋,经历千里奔袭后,金兵的进攻力几近极限,已是强弩之末矣。在这种情况下,兀术决定引兵北还。三四 以汉制汉:刘豫与伪大齐政权金兵在撤退途中,纵火焚烧明州、杭州、平州等地,掳掠女子财帛,满载而归。所过之处,无不断壁残垣,留下无辜百姓的累累尸体。仅在平江府一地,被屠杀的百姓便有数十万之多。金兀术从平江府撤军后,打算在镇江一带渡过长江北去。然而在这里,金兵却遭遇到南侵以来最大的一次阻击战。在南宋军队兵败如山倒的背景下,是谁以莫大的勇气阻击金兵呢?此人正是南宋著名将领韩世忠。韩世忠在得悉金兵北撤的消息后,决定从长江口移师镇江,利用长江天险,阻击金兵。当时南宋军队在陆战上,几乎不是金国精锐铁骑的对手,但是在水战上还是占有优势的。韩世忠纠集了海船一百多艘,八千名水师官兵,埋伏于镇江焦山寺一带的水面上,以阻止金兵过江。金兀术起初并不把韩世忠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宋军都是不堪不击的,况且金兵拥众十万,在兵力上远远占优。双方在长江水面上展开激烈交战,金人不习水战,始终无法突破宋军的水上防线。为了鼓舞士气,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亲自擂战鼓助阵,连女人都披甲上阵了,大宋男儿们岂能不拼死杀敌呢?在韩世忠顽强的阻击下,金兵无法渡过长江。此时金兀术孤军深入的弱点暴露无遗,若是退路被截断,后果不堪设想。时值农历三月,若不及时北撤,长江的雨季就要到来,到时金兵的行动将更加困难。金兀术试图与韩世忠做个交易,他答应把所掳掠的财物全部送还,以换取韩世忠放行。但是这一要求遭到韩世忠的断然拒绝。怎么办呢?兀术心想,长江这么大,这里不能渡江,我就溯流西上,惹不起你韩世忠,我总躲得起吧。但他没想到韩世忠竟是块硬骨头,偏偏不肯相让,金兵的船只溯江西上,韩世忠的水师也沿着长江北岸且战且行,紧咬不放。韩世忠的兵力虽然不占优势,但是船只上却大占便宜。南宋的造船业发达,宋军的战船性能要远远优于金军。双方一路相持至距离建康东北约七十里地的黄天荡。金兀术并非水战专家,对水文条件了解不够,这黄天荡固然适于船只停泊,然而出港处却较狭窄,被南宋水师一封锁,便成了瓮中之鳖了。宋、金两师在黄天荡相持了四十八天。在水战中,宋军的大船牢牢控制主动权。韩世忠发明了一个战法,令战士们手持大铁钩,待敌船迫近时,在接舷战中,便用大铁钩钩住敌舰,将其曳沉。金兀术没了脾气,又一次派人前去与韩世忠商议放行条件。韩世忠义正词严地说道:“还我两宫,复我疆土,则可以放行。”为了解兀术之困,金国大将挞懒从潍州派遗一支军队驰援,援军在江北,兀术军在江南,对韩世忠的水师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更要命的是,这时有一个颇懂水战的汉奸向金兀术献策:应该在船上装土(增加稳定性),在船板上凿穴安置棹桨(增加机动性),在无风时进击宋舟师(宋船大,依赖风力),用火箭攻击。兀术听罢大喜,遂依计而行,果然大败韩世忠的水师。韩世忠被迫撤回镇江,阻击金兵北撤的计划最终失败。在金兀术北撤的同时,大宋旧都东京开封也被金兵攻陷。在宗泽留守东京时,把开封建设成为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然而人在政举,人亡政息,宗泽去世后,杜充留守东京,一反积极备战的政策,致使士民离心,原被宗泽招揽麾下的义军首领纷纷离去。更有甚者,杜充甚至擅自离开开封,前往建康府。当时岳飞曾极力谏言:“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可是杜充根本不听。杜充离去后,宋高宗先后派几个人担任东京留守,但这些人也都是庸才,开封的防务已跟宗泽时不可同日而言了。在兀术大举南下时,派一支金兵围攻开封。此时的开封城缺粮日久,更难以坚守。建炎四年(1130)二月,东京开封终于被金兵攻破。至此,大宋四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全部沦陷。金兵此番南下作战,战绩赫赫,再次显示出其强大的军力。但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金兵的不足之处也体现出来了。其一,金兵攻城略地无数,但由于兵力有限,对于南方诸多城池无法据为己有,一旦北撤又被南宋政府所接管;其二,水战是金兵的一个短板,这一点在黄天荡之战体现得十分明显。尽管黄天荡之战并没能阻止金兵北撤,但在未来的时间里,金军很少再越过长江南下,这正是忌惮宋军的水上力量。我们不要忘了,从大金建国(1115)到兀术南侵(1129-1130),也不过才十五年的时间,金国的土地一下子扩张几十倍。得天下,未必能治天下。金国的扩张遇到最大的瓶颈,就是难以统治如此庞大的土地与民众,吃得太撑了,一时还消化不了。怎么办呢?在兀术北归后不久,金国出笼了一个政策:以汉制汉。以汉制汉,便是扶植一个傀儡政权。那么由谁来担任傀儡政权的皇帝呢?先前金国曾经立过一个傀儡皇帝张邦昌,但并不成功,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味道,他们是逼迫张邦昌当皇帝。胆小怕事的张邦昌才当了一个多月的皇帝就当不下去了,把“皇位”拱手让给了康王赵构。鉴于上次失败的经验教训,金人在傀儡皇帝人选上比较慎重,这个人得有一点才能,要忠心可靠,同时还要有权力欲。有一个人符合条件,他就是原大宋济南知府刘豫。刘豫是在金兵攻打济南府时投降的,后来被金太宗任命为东平府知府,这个人野心不小。为了当伪皇帝,他向金国大将完颜挞懒大肆行贿。在挞懒的推荐下,建炎四年(1130年,金天会八年)九月,金太宗立刘豫为大齐皇帝,世代对金称子礼,也就是当金国的儿皇帝,奉金朝正朔。这个中原傀儡政权定都于北京大名府,后又迁都至大宋旧都开封,改名为汴京。金国把自山东到陕西的占领地交付给刘豫统治。刘豫为人残暴,他统治下的伪齐政权赋敛苛重,刑法严峻,大肆搜刮民财,致使民不聊生。除了扶植刘豫的伪大齐政权外,金国还实施了一个更大的阴谋。这个阴谋就是把大宋变节分子秦桧释放回国,打入南宋朝廷内部。这年头变节分子多矣,为什么金国偏偏相中秦桧呢?因为秦桧曾经是“大宋忠臣”!这还要从靖康之变说起。当年金国攻破开封,俘徽、钦二帝,欲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时为御史中丞的秦桧写下一封洋洋洒洒的反对信,言辞激昂慷慨:“桧荷国厚恩,甚愧无报!今金人拥重兵,临已拔之城,操生杀之柄,必欲易姓,桧尽死以辩!……必立邦昌,则京师之民可服,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天下之宗子不可灭!桧不顾斧钺之诛,言两朝之利害,愿复嗣君位以安四方。”好一个“不顾斧钺之诛”,此信一出,忠臣形象跃然纸上矣。金人阅信后勃然大怒,索性把秦桧也抓入金营,连同徽、钦二帝以及一帮皇亲宋臣,统统押往北方去了。在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秦桧消失在宋人的视野中,但他的“忠臣”形象却还深深留在人们的心中。可是谁能料想到,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秦桧也悄然从“大宋忠臣”沦变成为“金国鹰犬”了。当秦桧意识到自己可能以战俘的身份终老于荒凉的北地时,他的思想发生巨大的变化,他开始讨好金国权贵。在金国的那段时间里,秦桧出笼他的政治理论——“南自南,北自北”,就是说,南宋完全放弃中原之地,北方归于金国,南方归于南宋。显然,与宗泽、李纲、岳飞等力主收复中原的忠臣相比,秦桧这个所谓的“忠臣”就是个冒牌货。金太宗看出此人有利用价值,遂把秦桧赐给了大将完颜挞懒。完颜挞懒与宗翰、兀术这些鹰派将领有所不同,在对待南宋问题上,他并非一味主张武力解决,而是主张政治攻势与军事打击双管齐下。特别是兀术大举南侵后,金国的军事入侵政策暴露出许多问题,战线太长,兵力太分散,无法长期占有攻下的地盘。在这种情况下,挞懒更是倾向“以汉制汉”的方针,推荐刘豫当伪大齐皇帝,而后又再施妙计,纵秦桧南归,这一步棋,可谓是深谋远虑,意味深长。建炎四年九月,南宋残留于淮河流域的军事重镇楚州(江苏淮安)被金国大将挞懒攻陷。战役刚结束,身为挞懒手下军事参谋兼随军转运使的秦桧突然失踪了。几天后,一艘船停泊在距离楚州六十余里地的南宋控制区,船上的人员包括秦桧与妻子王氏,还有他的两个老部下以及一仆一婢。曾经的“大宋忠臣”,被掳到北地的秦桧回来了!当地官府把秦桧一行人送到越州(绍兴)的天子行在,交给朝廷处置。一个被掳到北方的俘虏,居然在三年多后神不知鬼不觉地回来,这怎么可能呢?秦桧必须给宋高宗以及诸大臣一个合理的解释。当然,秦桧早把答案背熟了:我为金人所掳后,此番被迫随金兵南下,我是乘机杀掉了金国的看守人员,冒险夺了一条船才得到回来了,可谓是九死一生啊。正如三年前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忠臣”一样,如今他又编故事把自己塑造成从敌后生死归来的“英雄”。可惜的是,他瞎编的故事,完全禁不起推敲:其一,若秦桧是被金人胁迫随军南下,何以他的妻子还能随行呢?其二,何以被掳掠的宋臣中,只有秦桧一人能脱身呢?其三,秦桧一介书生出身,何以竟能杀掉看守,从容逃脱呢?其四,若秦桧是乘乱逃脱,何以还能携带不少金银财物呢?总之一句话,对于秦桧“南归”的神奇故事,朝臣们没有几个相信的。当然,怀疑归怀疑,可是若要指证秦桧是金国的奸细,那证据也不足。毕竟这三年多以来,他音信全无,再加上兵荒马乱的,谁还有空去理会他在金国究竟干了些什么呢?但是不要忘了,秦桧有一块护身符,就是当年他不顾个人安危反对张邦昌称帝以保全赵宋的忠义招牌,这块招牌为他挡住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声。时任参知政事的范宗尹与知枢密院事的李回与秦桧关系不错,更是极力为他辩解,声称秦桧忠诚可任。当然,皇帝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在此之前,宋高宗对秦桧这个人不了解,也没深交过。但是秦桧对宋高宗却是太了解了,了解他对金人的畏惧,了解他苟且偷安的心理。现在机会来了,皇帝召秦桧入对,问及对时局看法。秦桧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说出一句话:“如欲天下无事,须得南自南,北自北。”紧接着,他呈上所写的向完颜挞懒的求和书。秦桧太知道皇帝需要什么了,所以他一语中的,震撼皇帝内心。宋高宗对秦桧有相见恨晚之心,竟然激动地对辅臣说:“秦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在此之前,宋高宗多次遣使与金和谈,但使臣总被扣押,金人根本就不想谈判。对宋高宗来说,管他秦桧是不是金国奸细,他在金国待了这么多年,熟悉其内情,若能通过他与金国和谈成功,那么自己这个皇帝才能享享清福啊。很快,秦桧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进入南宋朝廷的权力中枢。当这个消息传到金国时,完颜挞懒会心一笑,因为他知道,他布下的这一颗棋子,总有一天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三五 血战关陕:吴玠的表演舞台金国在中原扶植伪大齐政权,以汉制汉,让傀儡皇帝刘豫去对付江淮一带的宋军,而金兵则把主攻方向瞄准关陕(即陕西,古为关中地)。在此后几年,关陕成为宋、金交锋的主战场。关陕向来是易守难攻之地,秦汉皆据此而成就帝业,故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建炎三年(1129),张浚认为欲中兴宋室,必从关陕(即陕西,古名关中)开始,并自告奋勇前往陕西主持战局。张浚的这一构想,正是欲效法秦汉据关陕而夺天下的战略。十月,张浚抵达兴元。十二月,任命曲端为宣抚处置司都统制,刘子羽为参议军事,吴玠、吴璘兄弟为统制,积极备战。谁知张浚尚未出击,便遭当头一棒。金国大将完颜娄室以重兵攻打陕州(河南三门峡),知州李彦仙拼死抵挡。张浚命令曲端前往救援陕州,哪想曲端向来嫉妒李彦仙,无意出手相救。娄室以十万之众轮番攻城,于建炎四年初终攻破陕州,李彦仙死难。在之后几个月里,宋金在关中激战,互有胜利,然而曲端多次对友军见死不救,遂被张浚罢免兵权。当时兀术的军队在横扫江南后,已撤至淮北。已成为惊弓之鸟的宋高宗十分担心金兵再次南下攻略,遂指示张浚分道出兵,由同州、鄜州、延安府主动出击,以牵制金兵南下。驻守关中的完颜娄室顿时面临南宋军队的巨大压力,便紧急向兀术求援。兀术遂引兵赴陕,与娄室会合。与此同时,金太宗又遣完颜宗辅入援陕西,打算深入陕川,彻底打败张浚。一场大战已是在所难免。在金兵纷纷入陕之时,张浚业已集结一支庞大的兵力,包括熙河、秦凤、泾原、环庆及永兴军五路人马,共计四十万人,马七万匹,欲与金兵决一死战。然而,这个部署遭到八字军首领王彦的反对。他认为陕西兵将向来不相联络,五路大军齐出,根本没办法协同作战,不如令各路大军驻屯要害之地,遇到敌人攻击时可以互相支援。张浚未尝不知王彦所言有理,但他有自己的战略考虑。如今东南残破,已经难以再经受金兵的再次打击,若能在关陕一战击败强敌,那么就可能成为抗金战争的转折点。可以说,张浚是要赌上一把。可惜的是,张浚并没能赌赢。建炎四年(1130)九月,南宋军队与兀术、娄室的金兵在富平丘陵地带展开决战。宋军人数虽多,在部署上却很不慎重,安营扎寨于平原地带。统制吴玠向前敌总指挥、熙河路经略刘锡建议说,军队应该先占据高地有利地形,凭险为营,否则这一带平原地区,容易遭到金国骑兵的进攻。然而吴玠的意见却没能得到重视,诸将以为,此带虽地形平坦,然多沼泽,纵是金兵铁骑前来,也难以驰骋。前敌总指挥刘锡面对诸将议论纷纷,一时间也没了主见。事实证明,吴玠的看法是对的,因为沼泽根本挡不住金兵铁骑。金国骑兵纵横南北,对付区区沼泽不在话下。完颜娄室早有准备,令部下备好了许多木柴与装填沙土的囊袋,移土担柴,填泽铺路,很快在沼泽地开出足以令马匹行进的道路。胡马本个头高大,金兵揽辔而过,直逼宋兵营。娄室攻宋军左翼,兀术攻宋军右翼。起初,南宋军队凭借着人多势众,与金兵杀了个平手。但是很快,宋军其中一路溃败,最终导致了战斗的全线失利。富平之战的失败,宣告张浚全面夺取关陕、进击中原的计划破产。宋军被迫撤退,关、陇六路几乎都落入金人之手,只有阶、成、岷、凤、洮五郡以及凤翔之和尚原、陇州之方山原仍控制在南宋手中。金国名将完颜娄室在这时病死于关中,给张浚带来了喘息之机。只要再攻下和尚原,金兵就打开从陕西通往四川的大门。和尚原位于秦岭北麓,今陕西宝鸡南。升任秦凤经略使的吴玠,在和尚原保卫战中大放光芒,使他成为南宋抗金史上最伟大的将领之一。吴玠到任后,马上着手和尚原的防御,积粟缮兵,列栅固垒。吴玠有名将之风范,他善于治军,爱抚百姓,在深重的战争灾难面前,凤翔百姓希望这位出色的将军能阻止住金兵无休止的进攻。为了支援前线部队,民众自发组织起来,送刍粟以助军。为了阻止民众给吴玠运送军事物资,金兵多次派兵截击,并施行连坐法,但仍有大批民众冒险输援。为了拿下和尚原,绍兴元年(1131)五月,金人兵分两路来攻。面对汹汹来犯之敌,有人提议避敌锋芒,退屯汉中。吴玠慨然道:“我在此,寇不敢越。保和尚原即是保蜀。”遂与其弟吴璘率军还击,四战四胜,力挫强敌。第一次攻打和尚原失利,令金兵主帅兀术蒙羞,他当即亲自率领十万人马,杀赴宝鸡,造浮桥渡过渭水,进薄和尚原。自宋金开战后,南宋多数士兵都患有畏金症,特别是这位金兀术何等厉害,以十万之师蹂躏大宋东南半壁,把皇帝追得满世界跑,而后又在富平之役中大破张浚四十万看家部队,可谓是神话级的人物。四十万大军都抵挡不住兀术,吴玠抵挡得住吗?大战前夕,士气不可丢,吴玠召集众将士,以忠义相勉,并与诸将士歃血为誓。他对弟弟吴璘说:“今日是我兄弟报国之日,若兵败,宁我兄弟相死,不令将士先亡。”吴玠本就深得部众爱戴,听闻此言后,众将士更是感泣,纷纷表示愿尽死力以报国。金兀术自认为以十万大军泰山压顶式的进攻,取和尚原易如反掌,岂料在这里他却遭遇生平第一次重大失败。吴玠善于用兵,面对强敌,他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地形优势,阻击敌军。针对敌军骑兵厉害的特点,吴玠挑选精卒,以强弓劲弩轮番射击,以密集箭雨阻滞金兵进攻。兀术前进不得,只得稍稍退却。以弱击强,以寡击众,要力挽狂澜,必须出奇制胜。金兵人数既多,便得依赖后勤补给。吴玠悄悄派出一支军队,截击金兵粮道,并派弟弟吴璘带三千弓弩手,设伏于险要之地。在宋军的偷袭下,金兵的后勤运输线频遭打击,很快兀术便发现粮草不足,难以发动进攻。吴玠推断金兵很快要撤军,他当然不肯放过大破敌军的良机,遂纵兵于深夜出击,连破十余座金营。兀术仓皇而逃,半途又遭到伏击,身上还挨了两箭,为了逃命,他把须髯都剃光了,以免成为宋弓弩手的狙杀目标。堂堂金国统帅尚且如此狼狈,其他金兵自不必说,被宋军俘获者以万计。和尚原之役,非但是宋金战争以来南宋军队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仗,而且对战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此之前,金兵在各个方向的战斗几乎都是全面获胜,而这一次,则是遭到真正的惨败。此役的胜利确保了四川大后方的安全,同时也暂时遏制住金人在西面的进攻。凭此一役,吴玠名扬天下。吴玠的胜利,除了归功于他指挥有方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得到关陕百姓的支持。金人虽然占领关陕大部,却无法压制民心。考虑到这里难以治理,金人于绍兴元年十一月,把陕西地交给了刘豫的伪齐政权。这不意味着金人撤出此地区,相反,他们是要把精力专注于军事进攻上。绍兴二年(1132),金陕西经略使撒离喝引兵入侵陇州方山原(陕西宝鸡西)。当时方山原的南宋守军只有数千人,陕西都统制吴玠急令部将杨政、吴璘等人入援,与金兵大战三日,焚毁金兵营寨,撒离喝被迫撤军。该年年末,张浚被调回朝廷,结束了他三年的关陕生涯。当初张浚入关陕时,雄心壮志,欲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他非但没有收复关陕,反倒丢失了大部分的土地,可谓是壮志难酬。不过张浚的功劳不可抹杀,他知人善任,其麾下有三杰:军事参谋刘子羽有才谋,负责后勤转运的赵开是理财专家,大将吴玠则是常胜将军。尽管张浚未能实现中兴理想,但他在关陕牵制大量金兵,保全川蜀,功不可没。张浚调任后,保卫关陕最后防线的任务,就落到吴玠、刘子羽的身上。张浚在临行前,曾嘱咐吴玠、刘子羽、王彦,倘若金兵入侵,三人应互为声援。绍兴三年(1133)正月,金兵再次大举进犯,目标直指王彦驻守的金州。在金兵的强攻下,王彦不敌,只得放弃金州,把不能带走的军事储积焚之一空。当刘子羽得悉金州失守的消息后,急命部将田晟守饶风关,同时派人快马召吴玠入援。当时吴玠手上只有数千名正规军以及一万三千名义勇军(民兵),军情紧急,他毅然驰援,急行军一昼夜抵达饶风关。吴玠派人给金国大将撒离喝送去几粒黄柑,并写了张纸条:“大军远来,聊奉止渴。”撒离喝阅信后大惊,以杖击地道:“吴玠来得好快啊!”无疑,在金国人眼中,吴玠是最难缠的一位对手。在撒离喝的督战下,金兵全力仰攻饶风关。吴玠可不是吃素的,他一面以强弓劲弩还击,一面从山上以大石推压。金兵果然悍勇,前仆后继,强攻六昼夜,最终尸积如山,仍然拿不下饶风关。强攻不成,撒离喝另想一谋,派出敢死队从小道绕到吴玠军后,居高临下攻饶风关。吴玠的兵力本来就不多,况且在远道急行军后又苦战多日,终于不敌,被迫退守西县(陕西勉县西)。饶风关失守后,刘子羽已无险可守,也只好焚烧了兴元府的积贮,退守三泉。金兵遂入兴元府,屯兵金牛镇,通往四川的门户已打开。在此危急时刻,刘子羽与吴玠没有自乱阵脚。两人商量后决定分别扼守险要关隘,以坚壁清野的战术拖垮金兵。吴玠移师仙人关,刘子羽则退守谭毒山,同时把汉中一带的粮畜内迁。撒离喝率军深入,想一鼓作气攻入四川。然而在巴山秦岭之间,运输不畅,金兵粮饷不济,以致不得不杀马为食。在此期间,刘子羽与吴玠不断派出游兵骚扰,令撒离喝寝食难安。更要命的是,由于不适山林环境,疫疠流行,金人大量染疾,死亡甚众。在这种情况下,撒离喝不得不撤军。刘子羽、吴玠乘机出击,斩获无数。撒离喝的这次进攻,先胜后败,伤亡过半。金兵撤走后,刘子羽又乘机收复兴元与汉中之地。不久后,王彦也收复金州。宋、金双方又回到战前的相持局面。在刘子羽与吴玠的努力下,四川又一次转危为安。由于吴玠移师仙人关,和尚原的兵力不足,加上粮草不足,形势恶化。绍兴三年十二月,金国元帅兀术又一次率重兵杀到和尚原,欲报两箭之仇。镇守和尚原的吴璘奉哥哥吴玠之命,放弃和尚原,向仙人关方向撤退。仙人关已成为宋、金两军的必争之地!绍兴四年(1134)三月,金国元帅兀术挟破和尚原之余威,与撒离喝及伪齐军队共计十余万人,气势汹汹地杀向仙人关。一时间,仙人关的天空阴云密布,一场血战又要拉开序幕了。吴玠早就料到这一战不可避免,事先在仙人关右侧筑一坚固堡垒,命名为“杀金平”。从“杀金”这两个字,可知吴玠欲让此地成为金人的葬身之地。金兵凿山开道,兀术发誓定要攻破仙人关。从双方兵力对比来看,吴玠居于绝对劣势,他只有一万人的军队守卫杀金平。此时吴璘从和尚原撤下的军队尚未抵达,能否守住仙人关,就看吴璘能否及时与吴玠会师。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吴氏兄弟又要联手缔造一段传奇。吴璘率军从武阶路入援,战七昼夜,突破金兵封锁,终于与吴玠会师于仙人关。吴玠设下两道防线,他自己守卫第一道防线,吴璘守卫第二道防线。金兵使用各种方法进攻仙人关,先是以云梯攻击垒壁,吴玠部将杨政以撞竿击碎敌人的云梯。兀术再使出铙钩、火箭等战法,但在众志成城的宋军面前,始终无法破关。吴玠之所以成为南宋军队中的常胜将军,在于他从来不消极防御,而是寓进攻于防御之中。数日后,吴玠料敌锐气已失,遂主动出击,与吴璘各率一队人马,捣入敌营,金兵阵脚大乱。金兀术自忖难以攻克仙人关,且损兵折将,遂引兵而去。殊料吴玠早派部将王俊埋伏于河池,袭敌于归途,又斩获颇丰。兀术、撒离喝这些金国沙场宿将,个个垂头丧气,退回凤翔去了。至此,宋金在关陕的争夺告一段落,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吴玠兄弟在关陕战场光芒四射,他们在南宋王朝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打破了金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与抗敌决心。史书是这样评价吴玠的:“方富平之败,秦凤皆陷,金人一意睨蜀,东南之势亦棘,微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吴玠与弟璘智勇忠实,戮力协心,据险抗敌,卒保全蜀,以功名终,盛哉!”三六 中兴之战:岳家军的崛起在前方将士苦战时,秦桧却在朝廷上大肆宣扬他的“南自南,北自北”投降理论,并且得到了宋高宗的支持。在秦桧南归后不到一年时间里,他一下子坐上宰相之位,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所幸的是,秦桧这个奸臣当宰相才一年,就被踢出局了,原因在于他犯了一个政治性的错误。秦桧知道宋高宗一心想与金国媾和,可是每每派人去谈判,金人总是不理不睬,为此他抛出了所谓“耸动天下”的二策: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什么意思呢?就是原籍在北方的南渡之人就返回到北方去,而居住在北方的南方人也返回南方,自此以后,北方就由金国及其傀儡刘豫伪政权统治,南方就由南宋帝国统治,一劳永逸地解决南宋在中原问题上与金国的纠葛。秦桧的歪论是,南宋帝国都是南方人,大家就不会去想着什么北伐、光复故土了。可以说,秦桧这是十足的投降卖国论调。要知道南宋帝国抗金志士,相当一部分都是北方人,现在要把他们统统遣回北方,那岂不是让他们去送死吗?不消说,这个论调遭到朝野的一致痛骂,更重要的是,宋高宗大为不悦。为什么皇帝对曾经大为欣赏的秦桧大为不悦呢?宋高宗私底下曾对大臣表露不满:“秦桧说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就是北人,要归往何处?”皇帝就是北方人,难道你秦桧还要把我送给金人吗?秦桧说的“北人归北”,当然不包括皇帝在内了,但却严重伤害皇帝的感情。在秦桧拜相时,他曾经吹牛说:“为相数月,可耸动天下。”可是除了这耸人听闻的二策之外,再没看过他干过什么耸动天下的事。对此,宋高宗当然有理由对他不信任。从时间点看,秦桧抛出这二策也是不合时宜。在秦桧为相的这段时间里,吴玠在和尚原之战中大败金兀术,赢得了对金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对抗金志士是莫大鼓舞,收复中原的呼声又渐高涨,而他却抛出投降言论,自然被人抓住把柄。对于秦桧这么一个来路不明的却忽然蹿居高位的人,朝中大臣不满者比比皆是。曾经勤王建功的吕颐浩乘机反击,指使侍御史黄龟年弹劾秦桧专主谈和,阻止国家恢复远图、植党专权。种种原因,终于令秦桧倒台,他的第一次宰相生涯就此结束。秦桧倒台,对于主战派人士是一次鼓舞。与其同时,南宋的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宋朝军事力量的薄弱,与军事制度有很大关系。自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推行强干弱枝政策后,崇文抑武,以避免重蹈五代时军人不断政变的乱局。这种政策导致朝廷对武将严加防范,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哪来的战斗力呢?自宋高宗即位后,小朝廷几度被金人打得找不到北,自身尚且难保,遑论统治国家呢?于是乎群盗并起,民变丛生,在南宋地盘上,大大小小的起义军、流寇不计其数。南宋帝国实际上已经陷入深深的内乱之中了。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不得不倚重军事将领,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自己的武装,给予某种特权。毕竟皇帝还得靠这些人平定内乱,不然他如何统治臣民?对武将限制的放宽,令军事将领得以有较大的自主权选将练兵,这也大大提升了南宋的军事力量。在此背景下,南宋开始了中兴第一战。中兴第一战,主要是剿平内乱。此期的流寇、变民武装集团多如牛毛,不下两百个,来源也五花八门,大体上说,主要有农民起义军与叛乱的军人。在这些武装集团中,最重要有李成、孔彦舟、范汝为、曹成、杨太等。在与这些武装集团的战争中,南宋一批将领脱颖而出,成为手握重兵的实权人物。后来被誉为“中兴四大名将”的岳飞、韩世忠、张俊以及刘光世,都是在剿抚叛乱武装集团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其中又以岳飞的战功最为显赫。岳飞是南宋历史上最伟大的抗金英雄之一,他是相州汤阴人氏。宋金战争爆发后,岳飞追随宗泽抗金,在战场上屡建战功。宗泽曾经高度评价他的军事才能:“尔之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靖康之变后,高宗继承大统,然而一味求和,苟且偷安。岳飞年轻气盛,上书数千言,抨击黄潜善、汪伯彦等不图恢复,力劝皇帝北渡亲征。当时岳飞位卑言轻,朝廷竟以越职罪将他罢官。岳飞遂前往投奔河北宣抚使张所,张所对他十分器重,推为国士。建炎元年九月,岳飞作为王彦麾下裨将渡河抗金,一举收复新乡。王彦溃败后,岳飞转战于太行山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他不仅精通兵法韬略,武艺亦十分高明,曾在战斗中以丈八铁枪刺死金将。后来岳飞返回开封,再度归属宗泽麾下。宗泽去世后,杜充任东京留守。建炎三年七月,杜充弃开封而返建康,岳飞力劝不可,认为“尺地寸土,所不可弃”。杜充不听劝谏,岳飞只得率部随行。是年金兵大举南下,杜充竟然投降金兵。在朝廷军队一片溃败声中,岳飞坚持抗战,在广德与金兵六度交锋,六战六胜。岳飞治军严谨,当时南宋军队腐败严重,甚至形同土匪,而他则致力于打造一支新军,将自己的子弟兵训练为一支人民军队。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即便没有粮食可吃,岳飞仍要求将士忍饥挨饿,不犯民家。当时建康一带的宋军溃败后,散兵多剽掠民间,独岳飞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在金兵离开建康后,岳飞尾随其后,败敌于静安并率先收复建康。兀术北去后,金在中原扶植刘豫伪政权,加之张浚在西北牵制金兵,东南军事压力骤减,朝廷把重点放在清剿变民流寇集团上。绍兴元年(1131)三月,宋以张俊为江淮招讨使,岳飞为副使,负责平定江淮一带李成、张用等乱军。岳飞自请为先锋,大破李成军,俘敌八千人。在张俊、岳飞的穷追猛打下,曾经占据十余郡、拥众数万人的李成被击败,李成北逃降于刘豫。对于流寇集团,岳飞除了军事打击外,同时发动政治攻势。另一乱军首领张用与岳飞同为汤阴人,岳飞亲自写信招抚,张用感其恩义,遂率部投诚。至此,江淮乱军得以平定,张俊向朝廷表功,奏称岳飞功第一。绍兴二年(1132),朝廷任命岳飞为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进剿拥众十余万的曹成。曹成以十万人守蓬头岭,岳飞率所部八千余人,大破曹军,曹成逃往连州。岳飞嘱咐部将,仅诛其首,而抚其众,慎勿妄杀。部将张宪进击曹成,沿途招降两万余人,曹成遁入邵州。后来,曹成在另一位中兴名将韩世忠的围逼下,率余众八万人投降。绍兴三年(1133),虔州、吉州兵乱。当时隆祐太后曾经在虔州一带受到惊吓,高宗命岳飞前往平定,并密令屠城。岳飞抵达虔州后,乱军首领彭友率众迎战,岳飞艺高人胆大,在战斗中生擒彭友,余众皆降。在平定虔、吉之乱后,岳飞并没有按皇帝的指示大开杀戒,而是上书皇帝,请求只诛首恶,赦免余众。高宗皇帝最后答应了岳飞,虔州百姓由是躲过一劫。虔州民众把岳飞视为救命恩人,感怀他爱民如子、为民请命的精神,特绘岳飞画像,设祠祀之。鉴于岳飞的赫赫战功,绍兴四年(1134),宋高宗授他为清远军节度使。在成为节度使的中兴诸将中,岳飞乃是最年轻的一人,当时他年仅三十二岁。经过几年的大规模清剿,内乱基本平定,只剩下占据着洞庭湖的杨幺,屡剿不平。绍兴五年(1135),宋高宗令岳飞进剿杨幺。当时有人认为岳飞的部队多是北人,不习水战,但岳飞从容答道:“兵法无常,顾用之如何耳。”当时岳家军以号令严明而著称,杨幺的部下听说岳飞前来,个个面有惧色,有些甚至干脆投降了。岳飞仅仅用了八天的时间,便彻底击败杨幺,收降二十余万人,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在南宋积极剿平内乱的同时,北方的刘豫伪政权乘机招降纳叛,扩充自己的实力。李成、孔彦舟、关师古等人先后投奔刘豫伪政权。由于南宋政府一直企图与金国媾和,而刘豫是金国所立的傀儡皇帝,因而宋高宗下令约束沿边守将,不得攻犯刘豫。这种表态无疑被视为软弱的表现。你不动手,人家偏偏要动手。刘豫命降将李成大举进犯,攻下邓州、襄阳等地六郡。现在人家都爬到头上拉屎了,总不能当没看到吧。别看宋高宗这个人非常害怕金人,对刘豫他还是不放在眼里,要知道刘豫原本就是宋朝的一个知府罢了,怎么敢这么狂妄!绍兴四年,包括岳飞在内的文臣武将纷纷上书宋高宗,提出收复六郡的主张。岳飞说:“襄阳等六郡为恢复中原基本,今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皇帝决定教训一下伪齐,遂以岳飞为荆南制置使。岳飞渡江攻李成,并誓言道:“飞不擒贼,不涉此江。”随后一路进击,连下郢州、襄阳、唐州、随州,李成落荒而逃。刘豫不肯善罢甘休,这位卖国贼居然向金国借兵五万以攻南宋。金太宗命宗辅、挞懒、兀术率五万金兵,协同伪齐军队南侵。这也是自兀术北撤后,金国又一次大举用兵于南方。金兵分道两路,一路骑兵由泗州进攻滁州,一路由楚州进攻承州。然而令金国没有想到的是,这几年南宋军队居然有了质的飞跃,不复是当年只有挨打的份了。时为淮东宣抚使的韩世忠,亲率骑兵驻扎大仪(江苏扬州西北),布成五阵,设伏二十余处。金骑兵过五阵东处,韩世忠的伏兵四起,上砍人胸,下斩马足,金兵大败,被俘二百余人。紧接着,韩世忠部将董旼在天长鸦口桥力败金兵;解元在承州北门激战金兵,俘获甚众。韩世忠率亲兵追击敌人至淮水,金兵夺路而逃,溺死者甚众。时人把韩世忠的这次胜利誉为中兴武功第一。此时的宋高宗居然破天荒地打算亲征,他抵达平江(苏州),欲亲自渡江决战,只是后来被劝阻,才没有过江。皇帝的勇气从何而来呢?正是来自南宋军队的一系列胜利,包括吴玠在仙人关的胜利以及韩世忠在大仪的胜利。自高宗登基以来,至今始有中兴之气象。皇帝虽未渡江亲征,但下诏声讨伪齐,以激励将士,也算表现不错了。然而金兵的战斗力也不容低估。在另一条战线上,金兵攻破滁州,南宋军队退守江南。刘光世守建康,韩世忠守镇守,张俊守常州,知枢密院事张浚亲临江上巡视诸师,总揽全局。不久后,岳飞也加入这场防御战。中兴名将,悉数亮相。金增兵侵扰淮右,兵围庐州,庐州守将紧急求援于岳飞。岳飞当即命牛皋率两千人入援庐州,挫败了金人的进攻。此时已是绍兴四年十二月,正是寒冬季节。金兵被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部队所阻,又遭遇雨雪天气,后勤补给线十分不通畅,军中开始缺粮,只得杀马为食。令金兀术更担心的是,从后方传来金太宗病危的消息,深恐国内有变,索性连夜北撤。兀术一边撤军,一边派人把消息告知伪齐军队。伪齐军队统帅刘麟听得金兵撤了,大惊失色,抛弃辎重,一口气逃了二百里。这次由伪齐与金国联合南侵的军事行动,最终以失利而告终。这也是宋金战争爆发以来,金人第一次大规模南下却无功而返。三七 十二金牌:不败而败的北伐兀术北撤后不久,金太宗病死,金熙宗继位(绍兴五年正月),金国内部权力斗争加剧,对刘豫伪政权的扶植热情大大降低。无意全面与金国开战的宋高宗一方面派使臣何藓前往谈和,一方面对伪齐政权施加军事压力。此时南宋中兴四大名将分别屯兵于要害之处,张俊屯兵盱眙,韩世忠屯兵楚州,岳飞屯兵襄阳,刘光世屯兵庐州,形成对伪齐政权的包围圈。绍兴六年(1136)九月,宋高宗由临安抵平江,摆开御驾亲征伪齐的架式。刘豫风闻消息后,赶紧派人向金熙宗求援。当初金国立刘豫为傀儡皇帝,本来就是希望以汉制汉,牵制、打击南宋军队。岂料刘豫此等没用,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每每向金国求援兵,反倒成为金国的一大负担。这次金国不想派兵相助了,只是令兀术驻兵黎阳,助助声威、摇旗呐喊罢了。刘豫没办法,只得全力自保,拼凑一支三十万人的大军,兵分三路出击。然而伪齐兵力虽貌似庞大,实则战斗力低下,三路出击,竟然全线溃败。这种结局,令金人对刘豫更加不满,已隐隐有废掉刘豫之意。在刘豫败退后不久,前期出使金国的何藓回国,带给宋高宗一个噩耗:徽宗皇帝已病逝。宋高宗是徽宗的第九子,听闻父亲去世,不禁悲从心生。他又派王伦出使金国以索回徽宗皇帝灵柩,同时也向金国执政大臣挞懒提出一个请求:“河南之地,上国(指金国)既不需要,与其送给刘豫,不如归还宋国。”王伦抵达金国后,金实权人物完颜挞懒口头答应将奉还宋徽宗灵柩,并且允诺归还河南之地。此时金人对刘豫的伪齐政权已经不抱有任何希望了。自刘豫兵败后,多次厚着脸皮向金国求兵相助,金熙宗怒责道:“建尔已八年,尚用吾兵,则汝何为?”绍兴七年(1137)十一月,遂废刘豫为蜀王,伪齐政权就此宣告终结。至此,宋金议和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宋金由战争状态转入谈判,遂使一个人得以东山再起。这个人便是一直倡导和谈的秦桧。当初秦桧抛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耸动天下”二策,结果阴沟里翻船,丢了相位。可是此人颇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领,下台后夹起尾巴,大力讨好朝中大臣,如张浚、赵鼎等人居然都被他耍了,在宋高宗面前极力推荐秦桧,称他可堪大任。只是张浚、赵鼎都没有料到,后来他们都遭到了秦桧的暗算。宋高宗再遣王伦使金。王伦谒见金熙宗后,先感谢金国废掉伪齐刘豫,而后才商谈议和之事。金熙宗召集诸臣会议,挞懒与太师蒲庐虎都主张与宋朝修好,将所占的河南及陕西归还宋人。此时南宋的军事力量已达靖康之变以来的最鼎盛期,无论在关陕战场或是在江淮一线,都顶住了金人的进攻,而且接二连三地取得大捷。国内原本为数众多的流寇集团被彻底剿灭,刘豫的伪齐政权业已垮台。这正是全面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岂可向金人屈膝称臣求和呢?一时间,反对议和的声浪高涨。然而高宗自上台以来,便一味幻想着与金媾和,现在机会就在眼前,岂有不应之理。加上秦桧这个奸臣在一旁煽风点火,更是一味主和。于是朝中一帮反对议和的大臣,遭贬的贬,遭流放的流放。在外握有兵权的岳飞、韩世忠等人都是坚定的主战派,岳飞在得悉朝廷议和的消息后,上书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其实在金国内部,也有主和与主战两派,挞懒为主和派,而兀术为主战派,两人在朝中也是明争暗斗。挞懒之所以一意要与南宋和解,其实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他有篡权夺位之野心,需要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避免宋金两国卷入战争。当年挞懒纵秦桧南归,如今秦桧成了南宋权臣,两人心照不宣,和议推进顺利。当金国答应先交割河南后,宋高宗大为欣喜,派王伦前往受地。岂料风云突变,南宋非但没有得到河南之地,反倒又一次面临金国的大举进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起因正是金国权力高层之倾轧。兀术密禀金熙宗:“挞懒等主张割河南于宋,必有阴谋。”这引起金熙宗的警惕,不久后,挞懒与蒲庐虎企图篡权的阴谋败露。挞懒之政敌兀术穷追猛打,认为挞懒勾结宋人擅割河南陕西之地,以叛国兼谋反罪处决挞懒。自此,金国之鹰派人物兀术大权独揽,非但推翻了先前挞懒与南宋达成的协定,还大举出兵南下,宋金战争再度爆发。绍兴十年(1140)五月,金国以举国之兵,兵分四路并进,重新控制山东、陕西、河南,其中兀术领十万精兵入汴京(即开封)。这些地盘是以前金国划给刘豫伪政权统治,刘豫垮台后,根据和议精神,是要交还给南宋政府的,故而南宋也陆续派官员接管一些地盘。然而金国忽然背盟,一时间这些地盘又纷纷落入金人之手。此时南宋政府尚未料到金人会突然发难,正派刘锜率兵前往接收东京开封。当刘锜抵达顺昌(安徽阜阳)时,得悉金兵已占领东京,并正在向顺昌推进。刘锜当机立断,与顺昌知府陈规商议,收拢军队以保卫顺昌城。刘锜本是西北名将,以勇敢善战著称,深受张浚赏识。顺昌城池不大,而且防御工事简陋,想要抵挡住兀术的十万精兵,显然并不容易。刘锜分秒必争,抓紧时间加固防线,严阵以待。六天后,金兵前锋抵达顺昌,开始攻城。刘锜的部队主力便是以前王彦所领导的“八字军”,脸上刺着“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如今,赤心报国的机会来了。入夜时分,陡降大雨,电光四起。刘锜招募五百名敢死队员,冒雨夜袭金营,金兵远道而来又刚攻城,人马俱疲,被敢死队一阵劈杀,军营大乱,遂四散溃逃。首战败北,兀术大怒,亲率十万大军前来,大有踏平顺昌城之架式。面对强敌,刘锜非但没有乱了阵脚,反倒故意给兀术下战书。兀术果然被激怒,吼道:“以吾力破汝城,直用靴尖趯倒耳。”刘锜又表示,愿意在颍水建起五座浮桥,待兀术军过了河后,再决死战。兀术根本不把刘锜放在眼里,听了这些后都哭笑不得,没了脾气。刘锜可没食言,他果然连夜修了五座浮桥。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其实刘锜表面上修桥,实际上暗地里搞了小动作,在河边水草地以及河上流撒毒药。当时正是夏季,天气炎热,金兵人马俱渴,争先饮水,结果大量士兵与战马中毒,实力已是大打折扣了。但兀术仍自恃拥有精锐重装骑兵“铁浮屠”,一味寻战。刘锜早已想好了对付金兵铁浮屠的办法,在战斗中,以长枪挑去金骑之铁盔,以大斧断其臂。双方在顺昌展开激战,刘锜凭借自己的智勇以及全体官兵殊死反击,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赢得了顺昌保卫战的胜利。此役,兀术损失数万精兵,最后被迫退回开封。刘锜死守顺昌时,南宋军队与金兵在漫长的战线上全线开战,并先后取得不少胜利。岳飞派遣部将经略西京(洛阳)诸郡,屡败金兵;韩世忠在淮阳挫败金兵,俘敌舟二百艘。紧接着,岳飞又陆续收复颍昌、淮宁府;张俊攻克亳州;韩世忠攻克海州。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