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后期代表作就是《赠白马王彪》。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五月,曹植与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去洛阳朝觐文帝曹丕。曹彰与曹植关系很好,在建安年间太子之争中,他明确地支持曹植。来到京师没多长时间,曹彰突然死去。这对曹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七月,返回封地时曹植想与曹彪一起走,却被迫不能同行,于是“愤而成篇”,写下一首多达八十句、四百字的五言长诗。《赠白马王彪》一诗共七章,他在诗中写了回到封地时,翻山越岭,在成皋附近好不容易赶上了前行的曹彪,希望能与他同行,但是监国使者却无情地阻拦了他们。曹植悲愤交加,对那些离间骨肉的人痛恨至极,写道:“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馋巧令亲疏。”然而在专横的曹丕面前,曹植也没有任何办法,他只能哀叹:“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真实地暴露了尖锐的皇权斗争和残酷的虐杀,其思想非常深刻。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充分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全诗层次清楚,叙事简洁,感情激愤且悲痛缠绵,让人很受感染,是建安诗歌的优秀代表作之一。曹植后期诗歌是悲愤哀伤的基调。然而,他前期的作品却是积极向上的,如在《白马篇》中写一位青年壮士,雄姿飒爽,武艺高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位青年应该是曹植自己的写照。曹植灵敏聪明、才华横溢。他的诗数量众多,风格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被称为“建安之杰”。曹植是一位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年轻时聪敏过人,曹操很是宠爱他,曾一度想立他为太子,后因其任性而为,生活不拘小节,饮酒纵行,再加上曹丕等人的挑拨,渐渐失去了曹操的信任,失去了成为曹操继承人的机会。曹丕称帝后,进一步打击和迫害曹植。曹植从此过着忍气吞声的痛苦生活,一直到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1年)时死去,终年四十一岁。在这十余年中,他曾被迫三次迁徙封地,六易爵位,不准与亲戚往来,不得参与政事。(3) 建安“七子”建安时期,除了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的诗独具特色外,“建安七子”的诗也不乏优秀作品。这些诗人继承了汉代现实主义的精神,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传世佳作,开创了诗歌发展的新阶段。“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在建安七子中王粲诗歌的造诣最高。王粲(公元177 ~ 217年)字仲宣,少聪慧、为大文学家蔡邕所器重。王粲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做过三公,父亲王谦是何进的长史。何进觉得王谦是名门之后,而自己的出身比较低下,所以想和王谦联姻来提高自己的门第,但王谦很有骨气,不和外戚联姻,没有同意。父亲的骨气后来也遗传到了王粲身上。汉献帝迁都到长安,王粲也跟随过去,在那里认识了蔡邕。蔡邕见到他后感到非常惊奇,很推崇他。当时蔡邕是公认的大学问家,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推崇,到他家来拜访的客人非常多,车马把街道都堵住了,家里坐满了客人。但是当他听说王粲来到门外求见的时候,急忙跑出去迎接,慌得把鞋子都穿反了。客人们都以为来了重要人物,结果王粲进来后,发现他还是个很年轻的少年,长得又矮小,在场的客人都非常吃惊。蔡邕解释说:“这是王畅的孙子,才华出众,我可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和文章以后都要送给他的。”王粲十七岁的时候,司徒想辟用他,皇帝也下诏书征用他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战乱频繁,所以都没有就任。不久他跑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因为王粲貌不惊人,再加上年少体弱,又不注重仪表的修饰,所以不是很看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辟用王粲为丞相的助手,并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曹操在汉水边上设宴款待宾客,王粲举杯祝贺说:“袁绍从河北起兵,倚仗人多势众,有志于统一天下。他喜欢招揽贤才却不能好好使用他们,所以那些天下奇才都纷纷离开了他。刘表在荆楚一带悠然自得,静观局势的变化,自以为可以做周文王那样的人。那些到荆州区躲避战乱的士人都是海内的豪杰俊士,但刘表不知道怎么任用他们,所以他的国家危急的时候却没有人辅佐他。而主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一到那里就整顿军备,招募士兵,收罗当地的英雄豪杰到自己旗下并重用他们,所以才能横行天下。现在平定了江汉一带,把那里的贤才俊士招揽过来,让他们位列于百官当中,使海内的士人都归心于您,一听到您来到就愿意接受您的统治,文臣武将一起得到重用,各路英雄豪杰都竭尽全力来帮助您,这是尧、舜、禹三位伟大君王才有的举动啊!”后来王粲升任军谘祭酒,魏国建立后,他担任侍中一职。王粲精通万物的知识,是个很渊博的人,别人向他提问,没有他答不上来的。当时传统的礼仪已经荒废掉了,朝廷要重新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王粲一直都负责这件事情。建安七子“建安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 其诗作崇尚风骨,多悲凉慷慨之气,抒发救国安邦、忧国忧民之志。当初王粲和别人一起走路,在路边看到一个石碑,他们一起读石碑上的碑文,别人问他:“您能不能把它背诵下来?”王粲说可以。人们让他转过身去背诵,结果一个字都没有背错。他看别人下围棋,一不小心把棋盘上的布局弄乱了,王粲就按照记忆帮他们恢复了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不信,认为他是乱诌的,于是又摆出一个棋局,用手帕遮起来,让他用另一个棋盘再摆一次,结果完全没有摆错。王粲的记忆力就是如此之强。王粲还特别精通数学,他写的算术方面的书能够简明扼要地把里面的道理说得很清楚,可惜当时的人不重视数学方面的研究,王粲的数学成就方面的资料非常少,他的数学著作也没有流传下来,以至于后人无法知道他的数学造诣到了何等地步。王粲还很善于写文章,拿起笔来一挥而就,写好之后没有能够改动的地方,当时的人都经常以为他是事先就构思好了的。但是如果让他深思熟虑一番再写,也不能写得更好了。王粲写有近六十篇诗、赋、论、议。公元216年,王粲跟随曹操一起去攻打吴国,第二年在行军途中病死,年仅四十一岁。后来王粲的两个儿子因为牵连进魏讽谋反的案件里,被在京留守的曹丕杀掉了,王粲就绝了后。据说曹操听到这消息后很惋惜,说:“如果我在家的话,肯定不会让王粲绝后的。”刘桢留传于世的诗不多,但感情丰富,侧重抒发个人的种种情怀,风格遒劲,仗义凛然,侠胆忠心可鉴。他的《赠从弟》(第三首)很有代表性。诗中写道:“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首诗通过对山上松柏的描写,激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不怕环境的恶劣,希望他保持其高洁的性情。长诗《室思》是徐的代表作,通过描写一位妇女对远方丈夫的思念,生动真实地描绘了她那愁闷孤寂的生活以及难以排遣的思夫情怀,还有殷切的盼望和痛苦的失望。诗歌注重运用细节的描写和形象化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建安七子中,陈琳以文笔犀利、优美著称。他的诗歌不多,其中《饮马长城窟行》极有名。这首诗通过修筑长城的官吏和役夫、丈夫和妻子的对话,反映出沉重的徭役压迫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人民对暴政所流露出来的不满情绪。(4) 诗坛女杰在建安众多的诗人中,还有一位与七子相颉颃并以才华著称的女诗人,她叫蔡琰。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蔡琰,字文姬,是汉代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自幼博学多才,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一天夜里,蔡文姬听到隔壁的父亲弹琴时一不小心断了一根琴弦,就走过去,对父亲说:“第二根断了。”蔡邕很奇异,但他故意说:“你这是偶然猜对的。”为了检验文姬的听力,等文姬回到自己屋后,蔡邕又弹起琴来,这次他有意弄断了一根,文姬马上又指出“这次应是第四根弦”。还是没错,蔡邕见文姬如此聪明,不禁大加称赞。蔡文姬的书法也属上乘,据说,她的书法传给钟繇,钟繇传给卫夫人,卫夫人再传给王羲之。董卓掌权后,听说蔡邕很有学问,征召他出来做官,蔡邕知道董卓不会有好下场,于是称病推辞。董卓很生气,大骂:“我的威严能够让人灭族,蔡邕如此不给我面子,我让他立刻大祸临头!”严令当地官员推举蔡邕到他府上做官。蔡邕见实在躲不过去,只好应征。董卓任命他为代理祭酒,见他确实很有才学,很敬重他。后来任命蔡邕为侍御史,又升任侍书御史和尚书。三天之内换了三个官署,也就是说,接连被提拔了三次。董卓的爪牙们想让董卓和姜太公并列,也被称为尚父。董卓为这事向蔡邕请教。蔡邕说:“姜太公辅佐周天子,灭掉了商朝,所以才有如此特别的名号。您现在的功劳和威望固然很高,但和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应该等到关东平定下来,天子从长安迁回到洛阳,到那时候再说。”于是这事就搁了下来。董卓被杀后,蔡邕到王允家做客,蔡邕无意中谈起这事,叹息不已。王允很生气,斥责他:“董卓是国贼,差点颠覆了我们汉朝!你作为国家的大臣,不但不恨他,反而还对他的死表示遗憾,念念不忘他对你的私人恩情,你不是也和他一样犯了谋反之罪吗?”于是把蔡邕抓了起来,送到廷尉那治罪。蔡邕上书谢罪,请求刺面砍脚,把他的命留下好把《汉史》写完。由于蔡邕名望很高,朝中很多人都想办法营救他,但都没有用。太尉找到王允说:“蔡邕是个奇才,他对汉朝的史实很熟悉,所以应该让他写完《汉史》。况且他一向以忠孝闻名,给他定罪也缺少证据,杀了他只怕会失去人心。”王允说:“当初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结果让他写出诽谤的史书,一直流传到现在。现在国家正值危急关头,绝对不能让这种臣子在年轻的皇帝面前记录史实。这样既不利于对皇上品德的培养,也会让我们被他的史书讽刺。”太尉退出来后对别人说:“王允可能活不久了。完美的人是国家的代表,经典的著作是国家的典籍守则,毁灭纲纪、废除经典的人难道还能长久活着吗?”结果蔡邕还是被杀了。蔡邕死后,王允也很后悔,但已经来不及了。蔡邕有个女儿名叫蔡文姬,蔡邕很喜欢她,从小就教她读书写字。蔡文姬是个很聪明的人,很快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的才女。后来她嫁给了河东人卫仲道,可惜丈夫没多久就死了,没有留下孩子,只好回到家里。蔡邕被杀后,蔡文姬流落民间,正值天下大乱,蔡文姬不幸被匈奴骑兵俘虏,把她献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左贤王很喜欢她,和她生了两个孩子。蔡文姬在胡地生活了十二年,已经习惯了胡地的生活。这个时候,曹操已基本平定北方,想起了她。曹操和蔡邕交情不错,为蔡邕没有后代而感到难过。他听说蔡文姬流落胡地,就派使者去南匈奴,用金银珠宝把蔡文姬赎了回来。曹操见她一个人孤苦伶仃,于是把她嫁给了陈留人董祀。董祀在做屯田都尉的时候犯了法,要被处死。蔡文姬很着急,跑去找曹操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宾客,各路王公大臣和使节齐聚一堂,曹操听说蔡文姬来找他,对众人说:“蔡邕的女儿现在在外边,我让大家见见她吧。”于是请蔡文姬进来。蔡文姬蓬乱着头发走进来,向曹操叩头请罪,声音非常悲哀,在场的多数人都认识蔡邕,见到这个情形都很动容。曹操说:“我确实很同情你,但是处刑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呢?”蔡文姬说:“您马厩里那么多快马,为什么非要怜惜一匹马的腿,而不怜惜一个快要死的人呢?”曹操被她的话打动了,于是派人把文书追了回来,放了董祀。当时天气已经有点冷了,曹操见蔡文姬衣着单薄,赐给她头巾鞋子还有袜子。曹操问她:“听说您家里以前收藏了许多古书,现在还在吗?”蔡文姬回答:“我父亲曾经留给我四千多卷书,但因为战乱,现在已经没有一本保存下来的了。我现在能够背诵下来的,只有四百多篇了。”曹操说:“那我现在派十个人去您那里把它们记下来。”蔡文姬推辞道:“我听说男女有别,按照礼法不应该当面传授给他们。我只要求您给我纸和笔,我自己就能默写出来。至于要写草书还是楷书,就由您决定吧。”后来她把那些文章都默写了出来,没有一点遗漏错误的。蔡文姬最大的贡献就是保留了那些历史文献,她还写过追思故乡及儿女的《胡笳十八拍》,使她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