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历史罪-2

作者:罗杰 字数:21150 更新:2023-10-08 22:03:50

其一,汉朝是主张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曹操的精明和奸诈就在于,以不孝为罪名强加于孔融,不仅杀了心头之患,而且表明自己遵循孝道,维护汉室。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笼络人心的角度,都让自己获得利益,可谓是一箭双雕。其二,以不孝定孔融的罪,可以充分掩盖谋杀动机。在不孝的后面,再加上一条谋反的“副罪”,孔融便更加罪有应得了。其三,将不孝罪放在谋反罪前面,作为“主罪”,也显示自己的大度,你孔融通敌刘备,也可以不杀你,你也可以去投奔他,我曹操爱才,决不滥杀人才。但你不孝,就必须处死。属于“挥泪斩”。其四,以言论治罪,也给恃才傲物或者沽名钓誉者一个警示,不许妄自尊大,不许讲怪话——讲怪话、讽刺、挖苦绝不是活跃政治空气,而是作乱。在专制的政权里,你们应该是沉默的大多数,没有人权,更没有话语权。其五,这两大罪名,可证明孔融人品有问题。肉体杀掉,还消灭你的名誉,让你永世不得翻身,让陈寿写《三国志》也不敢给你立传。这就叫踩死你,还踏上一万脚。因此,曹操在布告上写道: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这个没打红钩的布告,充分表达出曹操的愤怒——“犹恨其晚”,杀你还杀晚了。于是,此时已是太中大夫的孔融被处以死刑,不是祭旗,而是在街市上行刑,连同孔融的妻儿一起诛杀。以前,京兆人脂习和孔融交好。脂习曾多次告诫孔融,不要过分刚直,长此下去,必定遭到祸害。这下,孔融真的死了,许昌没有一个人敢去为他收尸。只有脂习去了,抚着孔融的尸体痛哭,说:“孔文举舍弃我而死,我还怎么能够独生呢?”曹操知道,立即下令搜捕脂习,本想杀掉他,后来又赦免了他。************************************************************************夺宫:隋炀帝继位始末—(隋)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本不应该他来继承皇位。原本,隋文帝是一心想让杨广的哥哥,也就是太子杨勇来继承皇位。为了让太子杨勇成才,隋文帝在杨勇身边安插了诸多名臣谋士。如太子太师观国公田仁恭、太子太保武德郡公柳敏、太子少傅济南郡公孙恕、太子少保开府苏威。这些人在辅助太子过程中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后来,隋文帝又把朝廷重臣李纲推荐给杨勇。隋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杨勇以后能不负自己所望,撑起大隋江山万万年基业。隋文帝还让杨勇参与军国政事。这个时候的太子杨勇,是颇得隋文帝信赖的,杨勇常在诸多事情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可是,对于很多事情,杨勇只有“参”的权力,却没有“决”的权力。“决”的权力都掌握在隋文帝手里。并不是杨勇没有能力,而是因为太有能力,让隋文帝不放权力,他始终将大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事必躬亲,上至吏治得失,下至民间疾苦,隋文帝无不留意。他既想让儿子管家理事,却又大权不放,作为太子的杨勇怎能不感到痛苦?公元594年,又发生一件事,齐州发生灾荒,刺史卢贲借机抬高米价,大发横财。隋文帝大怒,将其除名为民。杨勇跟父亲说,卢贲一直跟随您,此人有佐命之功,倘若这样废为平民,其他功臣该如何想?隋文帝大怒,训斥杨勇,说卢贲狡诈至极,不可不废,你替他求情,难道他曾经跟你很熟吗?卢贲事件让隋文帝觉得,杨勇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他迟早要做皇帝,何必要现在急着“干预”政事呢?而杨勇虽身为太子,又被隋文帝美其名曰:参决政事,但在隋文帝皇权的巨大阴影下,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放下隋文帝和太子杨勇之间的矛盾,再来看看杨勇之母独孤皇后和隋文帝的关系。她的建议常对隋文帝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同时她的嫉妒心也旷古绝今,她不但对自己的丈夫隋文帝宠幸其他女子大加干涉,而且在隋文帝面前恶毒攻击朝中纳妾的大臣。在皇后看来,太子杨勇贪恋女色已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率性的杨勇曾指着母亲的侍女说,这些都是我的。独孤皇后非常生气,当时,恰好杨勇正妃元氏暴死,独孤皇后借机说,这肯定是杨勇毒死的。在这位母亲看来,太子的品行和品德不能一统天下。隋文帝当时还没有废黜太子的意思,但独孤氏总是吹枕头风,而且是直指太子品德劣行,隋文帝就不得不重新考虑太子杨勇的未来。就在杨勇太子之位出现危机的时候,隋文帝的次子杨广跳了出来。杨广有沙场临战的功业和威德,也有缜密运筹的心机,更有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阴险。在皇位的巨大诱惑前,杨广是决不心慈手软的。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若想日后登基,就得夺得太子的位置。而要坐上太子之位,则需要父皇母后的信赖,以及亲信党羽的辅佐。杨广在自行制定了争夺皇位的策略后,便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杨广的第一步是想尽办法博得父皇母后的欢心。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一向倡导勤俭持家,不喜欢奢华。尤其是独孤皇后最恨的是用情不专的男人,她常常斥责那些宠爱姬妾之徒。杨广对此了如指掌。他非常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他先是褪去华丽衣服,身着粗衣,接着把琴弦弄断,造出一副远离娱乐的假象。骨子里,杨广是一个纵情、喜好女色的纨绔子弟,在他的私宅中豢养了无数绝色美女,但为了讨好母后,他明里与妻子同出同入,暗地里把他与其他女子所生的孩子全部掐死,不留一个活口。他的屋子里没有一件珍奇的摆设,堂前的孩子都是正妻所生,侍奉的几个下人也都是布衣装束,面目憨厚。厨房里也无山珍海味。隋文帝见到以后,心里非常高兴。连连称赞杨广温良恭俭,独孤皇后也夸奖儿子不近女色,可堪大任。杨广在父皇母后面前树立正人君子的高大形象的同时,一直在巩固自己的势力,他结交了宇文述、郭衍、杨约、杨素等大臣。有一回,杨广代替隋炀帝视察兵营,恰逢天降暴雨,兵卒们在雨中操练,有个人举起了一把油布伞为杨广遮雨。杨广一把推开说:“士卒们都在雨中淋着,我怎么能自己躲在伞下呢?”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被传为佳话。不仅隋文帝欣喜不已,大臣们也都对杨广充满了钦佩与敬重。杨广则让他们时常在隋文帝和独孤皇后面前诋毁杨勇,颂扬自己。如此一来,隋文帝就时常拿杨勇和杨广对比,对杨勇更加失望和厌恶了。这时候,隋文帝便已经动了废黜太子的心思,但是前朝各代的历史证明,废长立幼,于国不利,废黜太子的决策必须要慎之又慎。于是,杨广开始诋毁哥哥杨勇。说起来,太子杨勇还真不是杨广的对手。杨勇的性格直率粗莽,胸无城府,丝毫没意识到杨广的险恶用心。从这一点来说,他缺乏一个帝王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杨广对杨勇的性情、癖好也了解得很透彻。每次他外任回都,都要悄悄给太子送去锦衣、美女和珍宝。而太子杨勇傻乎乎地全都一概收下,毫不客气毫不遮掩,哪里想到这是弟弟勾引他犯罪?他每日身着华服出入,在府中纵声歌乐,与不同的女人生了十几个孩子。杨广将这些事情都告诉给隋文帝。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对杨勇越来越厌恶了。隋文帝常常对独孤皇后说:“太子品行顽劣,而广儿却仁孝恭俭。此时,杨广开始了进一步的行动。他派杨素去刺探太子杨勇方面的动静。杨素奉命来到东宫,在厅外休息,杨勇感到危机来临,本来心情就很坏,一见到杨素就破口大骂。于是杨素去见隋文帝,将太子杨勇的狂躁和不满情绪转述,而后对隋文帝说:太子恐怕有变!独孤皇后这时候也派人去杨勇处打探。杨广又将独孤皇后的人都收买了,这些人回到独孤皇后那里,也大肆渲染说杨勇恐怕要造反。独孤皇后当即向隋文帝通报。于是,隋文帝派人时刻监视东宫的动静。惶恐心焦的太子杨勇,此时竟让巫师来算命,巫师说隋文帝十八年有一个坎,期限就快到了。这事被人报告给隋文帝,隋文帝想,这是太子想要让自己快死或者快退位,否则他就要造反。隋文帝认为儿子大逆不道,立即下令禁锢太子和东宫所有人,并让杨素严加审问与太子往来的部分大臣。几天后,杨素拿出来确凿的罪证,隋文帝下令搜索其他证据。杨勇宫中自然少不了他平时喜好之物,比如马匹,比如火燧。马匹当然是造反时士兵的坐骑,火燧是晚上造反时用来照明的。在造反的性质定论下,任何物件都可以成为罪证。公元600年11月2日,隋文帝派使者去唤杨勇,要他前往武德殿。杨勇到了武德殿,隋文帝让内史郎薛道衡宣读了废太子诏。这份诏书中所列废太子理由有二:第一,杨勇的生活奢侈腐化;第二,昵近小人,委任奸佞。第一条和别人没有关系,但第二条就和东宫的官员有关了。于是,隋文帝在将杨勇太子位废掉的同时,又将东宫太子左庶子唐令则、太子家令邹文腾处斩,与杨勇常往来的左卫率司马夏侯福、前吏部侍郎萧子宝、前主玺下士何竦、典膳监元淹和左卫大将军、五原郡公元旻均被赐死。随着这些人的被处斩,以杨勇为东宫的存在了二十年的东宫势力从此消失,杨勇的弟弟杨广被立为太子。杨广的阴谋得逞了,他终于取得了皇位的继承权,接下来,他就等着父皇驾崩了。可须发花白的隋文帝身体格外硬朗。要知道,杨广装假已经很久很辛苦了,他渐渐耐不住性子。有一次入宫途中,杨广看见前面走过一位美貌佳人,无比妩媚,杨广知道这是父皇最宠爱的宣化夫人。眼见她进了一座偏殿,杨广也疾步跟着进去。宣化夫人见是太子杨广,也没疑心,只是粲然一笑,请他入座。这一笑可把杨广撩拨得失去了理性,他毫无顾忌地向宣化夫人扑去。宣化夫人将自己被太子羞辱的事儿告诉了隋文帝。隋文帝大怒,他万万没想到,杨广竟然这般无耻。这时候,隋文帝开始对杨广这些年来的行为产生了怀疑。他诏令大臣草诏,让废太子杨勇前来议事。杨广是何等精明的人,他之所以敢强暴宣化夫人,是因为他已经具备放肆的资本。这宫里宫外,都是他的人。纵然是隋文帝,也根本奈何不了他。隋文帝已经没有机会废掉杨广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一方手巾蒙住了他的口鼻,使他窒息而死。大隋朝的开国皇帝就这么命赴黄泉了。杨广登基后,马上露出了他荒淫奢侈、阴狠毒辣的面目,他先是杀掉了所有的胞弟,而后大兴土木,修筑宫殿,将大隋朝糟蹋得千疮百孔,使隋朝以一个短命王朝的名目载入史册。************************************************************************李显登基真相—(唐)母亲很强,儿子就会倒霉——这显然是没道理不合逻辑的一句话。可搁在一代女皇武则天和她的儿子们身上,却恰如其分。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他们是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如果说,李弘和李贤是纯粹的倒霉蛋和牺牲品,那么李显就是皇权的玩偶。他的两个哥哥,都当过太子,一个神秘地死去,一个被废被贬,最后被逼自杀。知道厉害了吧?李显当然是知道的,知道归知道,可你躲不过劫数,谁让你老娘是天后呢,谁让她权力欲膨胀呢——你老娘真的很强,不是小强。她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她杀伐果断,精明过人,说翻脸就翻脸,喷嚏都不打一个,这些都是她的优点。李显的大哥李弘,原本是李治顶中意的继承人。李治看见这个儿子就打心眼儿里疼。怎么呢?这个李弘和李治太像了。性情像,身体像,气质也像。完全是李治的翻版。李弘从小身体就不好,比李治还差,性情也柔弱、仁慈。具有浓郁的文人气质。李治一直酷爱文学,年轻时是一个敏感而多情的文学青年。武则天也爱好文学。李弘受到他们的遗传,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文学方面的天赋。10岁那年,已是太子的李弘,敕令府里的许敬宗、上官仪编纂了一部五百卷的文集,叫《瑶山玉彩》。当做礼物,献给李治。这绝非讨好,而是父子俩都好这口儿。像读书人互赠书籍一样,李治可高兴了,赐给李弘丝绸三万缎——真是朕的好儿子,得好好培养,不怕费神不怕费精力,这么经典的接班人,可遇不可求。受到良好教育的李弘,确实乖得没话说。他对士大夫彬彬有礼。而且善于体察民间疾苦。李治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就下诏让他任监国。监国相当于朝廷的常务副元首,是太子辅佐皇帝、参与政务的一种行政称号。管的都是实事儿。在太子李弘监国期间,关中闹饥荒,禁军的部分士兵靠吃榆树皮过日子,李弘见了,就吩咐家令寺送粮食给士兵。家令寺就是太子府掌刑法、食膳、仓库、实物、奴婢等事的一个部门。性格这东西就是奇特,好的一面往往又是缺陷。李弘的仁慈和同情心,分明是暖人心窝的,可这种一味仁慈,并不是作为一个帝王应该有的,过于仁慈,便有些窝囊,便要被人吃。内在硬不起来,你外在的身子骨还弱,打小体弱多病,怎么能当皇帝呢?残酷地说,李弘不具备一个帝王应有的心肠、体格和气质。要说这么一个小白兔似的乖儿子,本不会和性情强悍的武则天产生冲突。至少,表面看来,李弘没有给武则天构成威胁。可是,他却在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的时候,突然暴死于合璧宫,年仅24岁。这能不让人有所猜测吗?是谁害死了“兔子”李弘?他究竟是怎么死的?疑窦丛生。时光倒退到两年前,咸亨四年,公元673年8月的时候,高宗李治患病,无力料理朝政,就下诏说:“太子受诸司启事”。什么意思呢?就是由李弘批阅朝廷各个部门上奏的报告。意思很明确,李治想让儿子李弘接手,把国家领导人这摊事儿给扛起来。可万万没想到,李治选定的这个接班人,在两年后先行离自己而去。那一天,李弘随父亲李治、母亲武则天一同前往合璧宫,走着进去,躺着出来,猝死原因各说不一。第一种说法是李弘体弱多病。《旧唐书?孝敬帝传》中说:李弘患的是一种叫“痨瘵”的病。这个病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肺结核。吃药打针都能好。可当时就是绝症,无药可救。而且这是一种消耗型疾病,慢慢拖垮你。白天咳,夜里咳,无法睡眠,一个体质本就很虚弱的人,经得起多久的折腾?李弘在以太子身份监国时,就染上了这病。到了咸亨四年,李弘的肺病有所好转,但不明显。李治和武则天曾下旨:不许李弘重劳。而李治带病坚持工作,由于过度劳累,病菌入侵。终于病情恶化,死在合璧宫。这下问题就来了。这个李弘怎么早不死晚不死,偏偏在与李治、武则天同入合璧宫时猝死?于是,猜测四起,萌生了第二种说法。第二种说法则是武则天杀死了李弘。怎么杀的呢?鸩杀。为什么要杀呢?原因有二。首先,李弘逐渐长大成熟,能力也很强。并且,太子府相当于一个小朝廷。李弘监国,自然由太子府官员辅佐。李弘监国的时间比较长,高宗李治干脆让朝廷的宰相去辅佐他。这样一来,宰相和太子就形成一个强大的势力。这时候,武则天也正在逐步独揽朝政。面对由宰相太子构成的集团势力,这个不寻常的女人就得琢磨啊,一旦高宗李治归天,她怎么还能控制政权呢?于是,她对自己的儿子李弘起了杀心。如果说,武则天的第一个作案动机多少还有些符合她的心态;那么,第二个杀害李弘的原因就比较离谱了。这得从她和李弘之间的矛盾说起。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的时候,很偶然的一个机会,李弘发现了萧淑妃的两个女儿——被软禁的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这俩公主都是老姑娘却还没出嫁,一副楚楚可怜、内分泌失调的样子,李弘看了心里那个酸啊。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能不嫁人呢?于是,仁慈善良的李弘就请奏,要把两位老姐姐嫁出去。这下可惹恼了武则天——这小子的脑袋是被门挤了还是被驴踢了?萧淑妃是什么人?那是老娘的对头。要不是当年老娘把她搞垮,你小子能有今天?真是蜜罐里泡大,不晓得老娘吃过多少苦,你要同情她们是吧,要嫁了她们是吧,那好,这儿有俩现成的值班卫士,一人配一个,完事儿。《新唐书》是怎么说这事儿的呢?上面说:“义阳、宣城二公主母故幽掖庭,四十不嫁,弘闻眙恻,建请下降。武后怒,即以当上卫士配之,由是失爱。”这个记载暴露出两个明显的错误。第一,义阳、宣城两位公主是高宗李治的亲生女儿,生年不详。但是,咸亨二年的时候,高宗多大呢?43岁。一个43岁的男人,他的女儿就年逾四十了,实在很科幻。第二,《旧唐书》有一段记载:“义阳、宣城二公主缘母萧氏获谴,从夫外宫。”这就是说二位公主早就嫁出去。《唐会要》也记载,义阳公主下嫁给权毅,宣城公主下嫁给王勖。这两个人当时都不是卫士。他们都是翊卫。一字之差,出身可就大不同了,翊卫是皇帝身边的亲近卫士,贴身保镖,只有父辈和祖辈是大官的才有资格当上翊卫。可见,李弘和母亲武则天的这个矛盾,是不存在的。但是,这母子二人,还有另一个矛盾。就是李弘选妃的问题。李弘最初选择的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这个女孩儿,长得又漂亮,又知书达理,一派大家闺秀风范。李弘很喜欢她,定了婚期,说话就要娶新媳妇进门。可偏偏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也瞧上了这女孩儿,女孩儿不从,贺兰敏之就强暴了她。李弘的婚事就此落空。这可是奇耻大辱呵,武氏家族真是欺人太甚,李弘怎能咽下这口恶气,他表露出对武氏家族的仇恨。他这一表露,武则天能不明戏吗?于是,由于母子之间的这两个矛盾,武则天就采取了秘密的行动。杀!史书上只有非常简略的记载,说武则天在酒中下毒,毒死了李弘。到底是如何下的手,没有任何说明。这是真的吗?当然不是。首先,“李弘请嫁二公主”一说,纯属杜撰。就算真有其事,至多是母子之间不痛快而已,凭武则天清醒的政治头脑,会因此而杀了太子吗?而且,按时间计算,“李弘请嫁二公主”一事发生在三年前,李弘死于三年后。就因为这事儿,武则天在三年后再把儿子杀了,这就有些荒唐了。其次,李弘因为婚事落空仇恨武氏家族,这是可信的。很正常嘛,人家强暴了你未婚妻,你能不恨吗?恨虽恨,可是李弘并没有真正威胁到武则天,他始终病病歪歪,能不能活都成问题,武则天犯得着非要杀他吗?况且,李弘身为太子,身边自然有很多护卫,即便武则天要下手,也得冒很大的风险。作为武则天来说,她不会不权衡利弊得失,她可以驾驭丈夫李治,难道就没能力驾驭李治翻版李弘吗?因而,武则天的作案动机很不充分,作案条件也不成熟。她只有一种不爽的心态,就是太子和宰相构成的势力集团,让她感到隐隐的威胁。但这种威胁并不致命,并没把她逼到非要杀了亲生儿子的地步。所以,关于李弘猝死一案,相比之下,第一种说法更接近事实真相,李弘确系身患肺结核,病至晚期,无法治愈而死亡。既然如此,为什么旧史要推断、记载武则天鸩杀了李弘呢?这里面也存在两个问题。其一,社会舆论问题。一个女人篡位夺权当皇帝,推翻了传统观念,当时的人们很难接受,全社会对武则天这个女人,抱有极大的成见。因此,会产生民间流言。其二,史书作者问题。编撰史书的作者,在书中加入了自我好恶的观念和认识。加入一些莫须有的事件,以突出武则天的冷酷无情。只有一个人,比较客观地看待李弘一案。这个人就是司马光。他在《资治通鉴》里说:“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似传疑”。就是说:李弘猝死很难说明白真相,今日的人一说起这事儿,就以为是天后武则天用毒酒害死的,这里面充满了疑问。李弘确实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很短暂,才24岁,只经历了两个本命年,死后被高宗追认为孝敬皇帝。追认太子为皇帝,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对于这个儿子的死,从情感上的来说,武则天是非常悲痛的,她亲笔撰写了《一切道经序》。这是一篇母亲缅怀儿子的文章,里面说,回想起自己对李弘的哺育,就充满哀伤。尽管母子之间有这样那样的冲突,但毕竟李弘是一个脆弱善良的乖孩子。从权利欲望来说,李弘的死又给武则天一种安慰。太子和宰相构成的势力集团已不复存在,夺权也罢,称帝也罢,那是后话。总之,少了一个障碍。他们母子之间,再不会有矛盾,再不会有争斗,再不会有欢乐或痛苦,残存在人世间的,徒有一丝缥缈淡然的扼腕神伤。李弘死后,没有留下子嗣。两个月之后,他的弟弟,武则天的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李贤和他的哥哥李弘不同,他一点也不柔弱,他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很小的时候,就读了《尚书》、《礼记》、《论语》等书,且过目不忘。李治也很喜欢这个孩子。李贤立为太子后,李治也令他监国。李贤做得很好,博得广泛的赞誉和好评。李治多次给予褒奖。22岁的新太子李贤春风得意。可是,李贤的幸福时光仅仅持续了三个月,就在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九月的时候,高宗李治忽然向宰相大臣们提出:让天后武则天摄政。这个提议很雷人。当场就有宰相被雷倒。大伙儿都知道啊,李治患了风疾病后,政事有一半儿是武则天来处理,可以说是二圣临朝。这做法已经破例了,现在更过分,还要这女人摄政,什么是摄政?那就是临朝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利。二圣临朝也就罢了,好歹武则天还没有发号施令的权利,这下可好,朝政诸事都不用和李治商议,直接就可以诏令执行。宰相郝处俊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的意见是皇后临朝就是乱政,皇帝如果病重无法料理朝政,也应该传位于太子。郝处俊的话当然有道理,而李治有自己的想法。他的风疾病很严重,无力支撑,只想好好养病。但是,太子李贤很年轻,李治并不敢将国家和皇位全交给他。“二圣临朝”期间,李治十分欣赏武则天处理政事的能力。所以,李治打的主意是让她摄政,愿望是良好的,认为这样可以辅佐太子李贤,当李贤更成熟时,再把皇位传给他。他怎么可能想到,在他死后,武则天会自个儿称帝。如果他穿越时空,来到现在,捧着历史书本,读到武则天称帝一段,读到这女人为了独掌皇权,疯狂地迫害和屠杀李唐子孙,他笃定不会让这个女人摄政,说不定早把她给杀了。问题是,咱们知道这段历史的结局,李治不知道,所以,他感觉不到危险。感觉不到权力增长的武则天已有了一口吞没李唐江山的欲望,这欲望相当凶猛,势不可挡,谁也无法遏制。对于权欲膨胀的武则天来说,太子李贤是她掌权的一个威胁。而且,这个太子不同于李治和李弘。这个男人的身体很好。他精力充沛,干劲十足,看不惯武则天参政。这是个大矛盾,不是小矛盾。但凡是宫廷中的矛盾都有一个规律,由隐秘到公开,先都表面矜持着,笑里藏把刀什么的,但随着矛盾升级,局面就会无法控制。李弘和武则天之间的矛盾亦是如此。不久以后,朝内大臣就分为两派。一方是武后派,一方是太子派。更坏的是,太子派中也分为几派。反对李贤的人就想出一个损招儿,像如今的下流媒体和穷极无聊的八卦爱好者传明星绯闻一样,散布小道消息,说李贤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他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当时又没有《人民日报》可以辟谣,在宫廷病菌般滋生蔓延。这个消息到底是捕风捉影,还是确有根据呢?如果说这消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高宗李治和韩国夫人有染。李贤出生的时间是永徽五年,也就是公元654年12月。在他之前,武则天还生过两个孩子,一个是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出生的李弘,另一个在襁褓中被闷死的小公主。两年时间生下三个孩子,怀孕难度比较高。这个时期,武则天还是昭仪,忙着争宠,为了得到皇后的位置,即便李治和自己的姐姐有一腿,武则天也不会跳出来,只当眼不见心不烦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在对付和处理李贤时,手段毒辣残忍,全无母子之情。因此,李贤有可能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这个说法,站在情感的角度或许说得通。但是别忘了,在夺取皇权的斗争中,亲人互相杀戮的事情屡见不鲜,玄武门之变的兄弟相残就是一个例证。我说过,历史从不曾心软,皇权也从不相信亲情。因此,这个说法多少有些站不住脚。另外一点,高宗李治一共有18个儿女,其中6个是武则天所生。就算李贤是韩国夫人所生。这两夫妇完全没必要抱养韩国夫人的儿子。与人有染就够可以了,还要把私生子抱回来养,于情于理都不大可能。所以,关于李贤身世的流言,只是捕风捉影的谣传。可这谣言越传越凶。连正谏大夫明崇俨也私下向高宗和武则天进言,说太子李贤不能继承帝位,英王李显和相王李旦都比他合适。从面相上看,李显和太宗李世民的模样很像,而李旦的面相很富贵。这个明崇俨不是一只好鸟,会些符咒幻术之类的玩意儿,和术士差不多。为了给李治医病,常常弄些偏方,还求神拜佛什么的,武则天也迷信,常常请他降妖除魔。因此,明崇俨受到高宗和武则天的重用,当上正谏大夫。这是个奇特的官,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其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因而,明崇俨的话是比较有分量的。恶毒的流言飞语,给李贤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这孩子受不了这份儿刺激,一下颓废了,自暴自弃。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终日沉迷于酒色,生活糜烂,甚至和户奴赵道生搞同性恋。这太荒唐了,你一个堂堂的太子走奴才的后门,罪孽啊罪孽!不少官员就上疏规劝,李贤非但不听,还和赵道生搞得更亲密,常常赏赐金帛给他。对儿子放荡形骸的做派,武则天又气又恨,叫人拿了北门学士所撰写的《少阳正范》、《孝子传》等书籍给李贤,对他进行思想教育。然后,武则天又写了几封批评信,责备儿子的行为,希望他能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李贤原本心里就不痛快,现在母亲又来教育他,情绪就更为抵触。如此一来,母子之间的矛盾更为深刻。就在这时候,准确地说是调露元年,公元679年,洛阳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正谏大夫明崇俨遇刺身亡!这桩人命大案轰动了洛阳城。精明的武则天反应很快,将太子李贤定为重大犯罪嫌疑人,安排官员组成专案组展开调查。既然是调查太子,官员的级别就不能低。武则天安排的破案人员有两位宰相,一个是裴炎,一个是薛元超。这两位都是她一手提拔起来的。另外还配了一个御史大夫高智超。这三个官员,职位虽高,但也不可能直接拿了太子来审问。于是,他们把目标锁定在李贤的同性情人赵道生身上,对他严刑逼供,赵道生哪扛得住,牙没打掉就开口招认:是太子李贤指使他杀害了明崇俨。很好,证词有了,作案凶器呢?不用你赵道生交代,武则天当即下令搜查太子东宫。这一搜查,查出更为惊人的事情——太子东宫的马坊中藏匿了数百副铠甲。按唐朝的规定,私藏武器是犯法的。你身为太子藏这么多甲胄干吗?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企图谋反!案件的性质瞬间就变了。由买凶杀害国家干部上升到阴谋夺权,这就是处死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问题了。武则天的目的达到了,这显然是废掉李贤的最佳机会。但有个问题她说不通,作为太子,天下迟早是他的,何必要谋反?李治就更是想不通,觉得其中另有原因,即便李贤想谋反,恐怕也是一时糊涂,孩子还是好孩子。于是李治向武则天求情。武则天却说:作为太子而心怀叛逆,天地所不容。应该大义灭亲,怎么可以赦免?于是,太子李贤被贬为庶人,先押送长安幽禁起来,而后发配到巴州幽禁起来,就是今天的巴州市一带。太子的党羽,支持太子的宰相臣工无一幸免,死亡的死亡,流放的流放。这是一次残酷的大清洗,太子的势力集团被摧毁。即便如此,武则天仍不放心,她还担心李贤会伺机叛乱,于是便派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光宅二年,公元684年2月,丘神勣来到巴州,以检查李贤住宅以防备意外为名,对幽禁的李贤进行精神折磨。李贤被逼自杀。这就是太子李贤,武则天次子的人生归宿和最后结局。肃清李贤集团的势力,武则天的权力、威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了这目的,死个把儿子算什么呢。你打老娘肚子里蹦出来,权当老娘又把你塞了回去。没关系,真的没关系,她还有两个活着的儿子,李显和李旦。太子李贤被废黜后,他的弟弟英王李显被立为太子,成为高宗李治的新一任接班人。这之前,李显继位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可以说根本没有机会。他和她的两个哥哥李弘、李贤相比较,不在一个档次。论德行和声誉,他不及李弘;论能力头脑,他不及李贤。李贤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一派势力。李显可差远了。这孩子总的来说是智慧不足,能力不强。优点倒也有一个,就是温顺。相当温顺。而这温顺不全是他生来的性情。有一半儿是叫武则天给吓的。他亲眼目睹了两个哥哥的下场,很清楚一旦得罪了执掌朝政的母亲,自己会是个什么结果。于是,在武则天面前,李显始终小心谨慎,唯唯诺诺,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决不乱说。这太子当的,只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那就是:苟延残喘。当然,李显这个做法和状态的收效非常好。没有和武则天发生任何冲突,太子这把交椅算坐稳当了。从一个事情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开耀二年,公元682年的时候,李显的长子李重润出生,高宗和武则天都很高兴,不仅改年号为永淳,还将这个孙子立为皇太孙。这说明,武则天对李显是比较放心的。相安无事度过一年,到了弘道元年,公元683年12月4日,高宗李治驾崩于洛阳。临死前,李治遗命,令宰相裴炎辅政,同时下一道遗诏。这份遗诏的原文是这么写的:天下至大,宗社至重,执契承祧,不可暂旷。皇太子可于柩前即皇帝位,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以日易月,于事为宜。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兼取天后进止。这份遗诏的意思就是说,确定太子李显继承皇位,而且在灵柩前就可以即位当皇帝。关于服丧的事宜,按照汉制就行了。丧事一日当一月,不用遵循传统守孝三年。最关键的最后一句话:“军国大事有不决,兼取天后进止。”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关于军国大事,皇帝如果难以决断,就听取天后武则天的意见。二、关于军国大事,皇帝决断时,要听取天后武则天的意见,方能裁决。这就像今天的合同公文,漏洞总是有的,文字总是可以解释的。解释权在谁手上呢?答案很明显,在武则天手上。武则天早已在不断积聚和壮大自己的势力。对宰相班子的调整,对中央禁军的控制,对地方的控制,方方面面都在慢慢掌握中。李显算什么呢?明明是儿子,过的日子却是天天装孙子,好不容易继承帝位,遗诏里又写这么一句。父皇是怎么想的啊?李治的想法不外乎有两个。第一,李显在监国期间,荒于正事,让李治大伤脑筋,所以,李治信不过李显的能力和头脑,担心他控制不了朝廷的局面。第二,对武则天能力信任的同时,也有些担心她独揽政权。以为加上这么一句话,可以让武则天作为李显的顾问,互相又有所牵制。遗诏,准确地说,不单单包含了一个皇帝临终前的诏令。还有他的愿望。而愿望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李治以为,遗诏所言只给武则天保留了一部分权力,却没想到,他的这种保留会让武则天将整个大权独揽于手。服丧期满。27天后,27岁的李显登基亲政。改年号为“嗣圣”。是为唐中宗。可坐上皇位的李显有些找不着北。这就像一个穷困已久,长期混迹社会底层受压抑的人,忽而拾到一笔巨款,侥幸登入上流社会,狂喜中难免有些掩饰不住的张狂。先前说过,李显温顺的性情一半儿是给武则天吓的。事实上,他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温顺的另一面就是任性。他被立为太子后,最爱干的只是骑马打猎。这一点正是他任性的体现。正月初一这天,他坐上皇位,立刻着手干了三件事。第一件,迫不及待地立他的太子妃韦氏为皇后;第二件,把韦氏的父亲韦玄贞提拔为豫州刺史;第三件,让韦氏的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直接当了宰相。说起来韦氏家族也出身贵族,可早已经没落了。家族官员的级别都比较低,如此硬行提拔,肯定是难以服众的。要说李显这么干没经过大脑倒也不是,他是怎么想的呢?他想啊,武则天有自己的势力和心腹,那么现如今我登基了,也应当有我的一班人马,于是行动。这个傻小子也不先看看老娘武则天是怎么干的,武则天执政都先要安抚李唐宗室,什么事儿都得有个过程,李显不管,先干了再说。对此,武则天以静制动,观察李显下一步的行动。李显呢,不仅没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和无知,反而变本加厉,他还要进一步提拔岳父韦玄贞为侍中。更荒唐的是,他还要授给乳母的儿子五品高官。头脑发热到极点。这时候,受高宗李治遗命辅政的宰相裴炎看不下去了,出面干预、争执。认为这两个提拔不妥。李显很愤怒,你瞧清楚,我现在不是太子了,我是天子,天子无戏言,一言九鼎,天下都是我的,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于是,他拍案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把天下让给韦玄贞都可以,给他个侍中有什么可惜的!”这话把裴炎噎得够戗,你也知道天子无戏言,可你这话真把人心肝吓得扑通扑通地跳。感到恐惧的裴炎马上就把这件事向武则天作了汇报。武则天听了什么反应呢?她是既气愤又失望。认为这个儿子的所作所为根本不配当一国之君,如此下去,天下迟早要毁在他手里。于是,武则天就和裴炎密谋,打算废黜中宗李显改立皇帝。李显啊李显,脱口讲了这么一句不经大脑的负气话,大难飞快就临头了。他的任性将让他付出沉重的代价。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初六,武则天在洛阳宫乾元殿召集文武百官议事。李显则高坐殿上,等候百官朝拜。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还未议事,裴炎就和中书侍郎刘之、羽林将军程务挺等人带羽林军士兵进到殿内,一副杀气腾腾的架势,进来就宣读废黜他的诏令。这个诏令当然是武则天的旨意。左右侍臣听了以后,只得遵从,将李显扶下殿。对李显来说,这显然是当头一棒。惊慌的他根本没意识到自个儿错在哪里,傻在何处?他很不服气地问武则天:“我有何罪?”武则天反问:“你想把天下让给韦玄贞,怎么能说无罪?”李显这才明白自己失言。其实失言也不要紧,关键看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如果是一介平民,失言就是玩笑。对于一个皇帝,那就不是玩笑,是完蛋。李显就完蛋了。才当了一个多月皇帝,就被赶下台来。这正常吗?其实很正常,凭李显这个初出茅庐,一步错步步错的小子,怎敌得过老谋深算的武则天。老娘兵不血刃就把你废了。什么是宫廷政变的顶峰境界?这就是了。打打杀杀算什么,智取才叫一个高明。李显下台后,是为庐陵王。他的弟弟李旦接任他做了皇帝。这是一个具有学者气质的孩子,在武则天看来,也就是一傀儡。被废黜的李显可比傀儡的境遇糟糕多了。他先是被发配到今天湖北房县,也就是当时的房州。刚到那儿5天,又被发配到均州,就是今天的湖北均县西面地界儿。隔年三月,李显又被迁回房州。这样反复搬迁是武则天刻意安排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可以防止李显长居一地,集聚发展自己的势力来对抗朝廷和自己的权威。李显对此自然是毫无办法,他活像一只塑料跳棋,任由武则天拇指食指一捏,想放哪里放哪里,想叫你怎么跳,你就得怎么跳。几年下来,李显的锐气被武则天折磨得消失殆尽。这时,武则天才让他长久居住在房州。一住就是15年。这15年中,朝廷巨变。发生的大事儿一件比一件骇人。首先他的弟弟李旦主动上表逊位,武则天把听政的垂帘扯去,自己称帝,成为一代女皇,疯狂杀戮李唐宗室子弟。李显这边则是既庆幸又害怕。庆幸的是,幸亏自己没继续当皇帝,当了迟早也得被废,说不定命都难保。害怕的是,那么多李唐宗室子弟都被杀了,自己还不跟个臭虫一样,哪天老娘不爽,说踩死就踩死,逃也没处逃,跑也没处跑。老娘那边没动静,他这厢心里更打鼓,说不准哪天武则天就来一杀招。这么提心吊胆,还不如死了省心,这就叫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期间,徐敬业在扬州发动兵变。不久后,李唐宗室的琅琊王冲、越王贞等人遥相呼应,相继起兵。既然是兵变,就得有个说法,打仗造反历来都得有个说法,讲求一个出师有名,显得自己很正义,以求民心支持。徐敬业等人打的旗号是反对武则天,匡复庐陵王。实际上,徐敬业起兵,根本算不得什么正义。武则天称帝后,提拔的大多是武氏子弟。这就让一些没被提拔的政客很失落。他们聚在一起就嘀咕、哀叹,心理很不平衡。典型的运气背怨社会,命苦就怪政府。徐敬业是其中之一,他原本担任眉州刺史,因为失职被贬为柳州司马。被贬官后的他很郁闷,就出去溜达散心,他和他的兄弟一起到了扬州。在扬州,徐敬业结识了因为贪污从长安主簿贬官为临海丞的骆宾王,以及从监察御史被贬为县尉的魏思温,还有一些失意的文人。失意的文人政客和降职官员混在一块能干什么?文人政客有理论有谋略,降职官员有勇气有力量,加在一起跟化学反应似的,很快生出一个词:造反。对,造反。造反这个词不是名词,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动词。可所有的造反行动都是赌博,赌赢了,你改写历史;赌输了,历史改写你。这里头不是有文人吗,这种行动文人最好干的事儿就是撰写檄文,制造社会舆论。檄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数对方的罪恶,先骂你,把你骂崩溃。这一点做得很好的是三国时代的陈琳,让曹操全方位认识了自己的爹和祖父。二是说明自己这方领袖是谁,他的出身多么高贵,他有多么伟大,因此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三是笼络天下人,受苦受难的都起来吧,跟着我们干,加入我们的队伍,你们将拥有美好的未来和前程,你们未来不是梦!骆宾王挥毫写的一篇檄文就叫《代徐敬业传檄天下人》。列举武则天的三大罪状:一是武则天与高宗父子乱伦,跟这个睡完跟那个睡,还迫害王皇后;二是杀姐姐,害哥哥,弄死高宗,毒死母亲;三是囚禁皇帝李旦,为了自己当皇帝,从而拼命提拔自己的娘家人。此三大罪状,极其万恶,人人得而诛之。老实说,这篇文采斐然的檄文一半是实话,一半是诽谤。但无论如何,舆论是有了。还有口号呢。就是“打倒武则天,匡复庐陵王”。就差拉一横幅,脑门儿上扎一头巾上疏“绝食”二字上街游行了。这么一来,可把庐陵王李显吓得不轻。他不仅没看到希望,而且心里更加忧虑恐惧。人家拿他当了旗号,对武则天来说,他就是一祸害。除掉他好比拔掉对方的军旗。到时候,根本不会讲什么母子之情。可怜的李显,吓得晚上睡不着觉,常被噩梦惊醒,抑郁恐惧中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担心的那样。武则天就是武则天,每临大事有静气,她看了骆宾王写的诏书以后,对裴炎说了一句话:这样的人才,怎么早没发现!瞧瞧武则天这度量,这气概,完全帝王风范。阵脚一点儿不乱,只用了7天时间,就调集了30万大军浩浩荡荡去平定叛乱。统帅是高宗的堂叔李孝逸。怎么用这个人呢?武则天是有考虑的。这个李孝逸打仗很牛,而且,在李唐宗室里,此人辈分高,威望高。你徐敬业不是号称匡扶李唐吗?那好,我就叫李唐宗室的老辈打你。不仅打服你,还打服天下人。这是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但凡有脑子的人都该清楚,我用李孝逸做将领,已经表明了我的态度,我和李唐宗室是一家人,担忧的别担忧了,挑拨的别挑拨了。这就叫政治正义性,一般人我不告诉他。说实在的,武则天确实具有帝王的资质。作为帝王,得有一个起码的素质,就是知人善任。武则天平叛徐敬业之乱。胜得有章法,胜得有智慧。政治优势、军事优势、用人优势,民心所向,无不具备。怎能不胜?你徐敬业、骆宾王几条小泥鳅能掀起什么大浪,充其量是浪花一朵,唾沫星子再多其实也淹不死人,还得靠实力。很快,一场叛乱被武则天镇压了。这是李显没有想到的。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武则天突然发来一道诏书。这份诏书的内容很奇怪,上面说庐陵王患病,需来神都治疗。着其即刻起程。神都就是洛阳,武周时期的都城。武则天怎么突然叫李显迁移到洛阳呢?李显真的得病了?李显没病。武则天的这道诏书,也并不是要折腾李显。而是她老人家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作出了最终的选择。在称帝后的七八年里,这是一个困惑或者说折磨武则天已久的问题。立武氏还是将皇位还给儿子?她是左右摇摆,传武氏,她的“大周”国号可以延续下去,但武氏里没有她的亲生儿子,将来她的子孙将面临怎样的祸福,这个她心里没底。如果还给儿子,“大周”国号却又无法延续。武则天这一犹豫不要紧。李武两姓的储位斗争可就打得头破血流了,且愈演愈烈。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武承嗣秘密指使洛阳人王庆之给武则天上疏,请武则天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仅接受,而且很高兴。有人跳出来反对,当即就被诛杀。这两个牺牲者就是岑长倩和格辅元。这说明,在立储君的问题上,一开始武则天是倾向于武姓的。另外有一个事情,也说明了这一点——长寿二年,公元693年1月,大臣裴匪躬和内常侍范云仙等人,偷偷去拜见李旦。不久,便有人诬告李旦想谋反。武则天先将裴匪躬、范云仙等人处死,又命令酷吏来俊臣审查李旦身边的人。来俊臣是个相当凶险的人,他的父亲就不是一只好鸟,名字就很淫荡,叫来操。来操是个赌徒,与蔡本的老婆私通,后来赢了蔡本一大笔钱,蔡本以亲抵债,来操娶了已怀孕的老情人,进门没多久就生下了来俊臣。有其父必有其子,来俊臣在地方上无恶不作,后来,来俊臣见胡人索元礼告密有功,迅速被提拔去管理“制狱”,心里十分羡慕,于是也学着开始罗织罪名,诬告亲王大臣。武则天认为他很忠心,就授予他侍御史的职务。之后,来俊臣接替了索元礼,管理“制狱”。他的残暴远胜于前任索元礼,对李旦身边的人进行非人的折磨。那些人甚至以剖腹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并无反心,这才免于一死。就这样武则天还不放心,最后软禁了李旦。由于武则天一开始倾向于武姓。武承嗣有恃无恐,联合酷吏一同迫害李唐宗室。李唐宗室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仍有不少朝廷大臣支持。这些大臣将相效忠武则天,实际上是效忠唐高祖、唐太宗开创的大唐事业,心里绝不愿意让武氏的侄子继位。这些大臣里面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宰相李昭德,一个是宰相狄仁杰。在武李二姓斗争到几乎喋血宫门的时候,先前受武承嗣指使的洛阳人王庆之,再次向武则天上疏,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宰相李昭德当机立断,假借圣名,把王庆之杖杀了。典型的先斩后奏,踩死了这只臭虫,李昭德才跟武则天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是,高宗皇帝是武则天的丈夫,李旦是武则天的儿子,是皇嗣。道理是,理应将基业传于子孙,怎么能以侄为嗣,传给武承嗣呢?这样的话,不仅辜负了先帝,先帝也不血食,断了奉祀!“先帝也不血食,断了奉祀!”这话顶厉害。什么叫血食?血食就是杀牲祭祀。供养已故死者。如果不血食,这死了的人就会成饿死鬼。李昭德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武则天传位于武姓,而不回归给李姓,那么你丈夫高宗李治就会成为饿死鬼。这个恐怖的段子让武则天心惊肉跳,吃睡不香。显然,她被李昭德的话说动了心。李昭德这个宰相在唐史中不算特有名,可也确实是一能人,既见机又果断。武则天这厢心眼儿一活泛,李昭德又走了一步棋,谏请对武承嗣的权力进行限制,打蛇打七寸。在朝廷里混,没权势相当于没子弹的枪,还不如一支烧火棍。对于李昭德主张把武承嗣变成烧火棍的提议,武则天当然是心中不忍啦!李昭德便把自己的提议换了一种方式来表述,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千万别小看,同一个事情,搁不同人嘴里,它还就不一样。李昭德说:武承嗣是陛下的侄子,是亲王,又位居宰相。他的权力和陛下的权力相差无几。自古以来,帝王家有很多弑父的事情。姑姑和侄子虽然不是父子,可即便是侄子,权力过大,陛下您能心安吗?我要说,李昭德完全是个讲恐怖故事的高手。恐怖故事的技巧之一就是危言耸听,吓不了你就唬你。武承嗣的权力怎么会和武则天相差无几呢,差远了!可武则天不能不警惕,心理暗示是一把无形的手术刀,一种悬疑的危险感搅得你心里没法安宁。这件事发生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5月。到了这年8月,武则天削弱了武承嗣一系的权力。时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的武承嗣,被改任为散官特进。武承嗣当然知道,这是李昭德在武则天那里给自己下了一服烂药。于是他给予还击,反谏李昭德。没想到的是,武则天对他的诋毁根本不理睬。武承嗣哪里肯甘心。权利欲望一旦膨胀再收回来就难了。犹如人的恶念,偶一升腾便无法遏制。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春天,武承嗣、武三思二人又开始请求充当皇帝接班人。俨然是权欲之火烧不尽,春风一吹它又生。他们多次派人在武则天耳边嘀咕:自古的天子,就没有立异性为嗣的。你姓武,太子也该姓武。武则天又有些摇摆,她的天平又向武姓一边倾斜。这时候,另一个重要人物站出来反对,这就是宰相狄仁杰。如果说,李昭德是从心理悬疑入手,劝谏武则天;那么狄仁杰就是从解梦的角度来劝谏武则天。希区柯克和弗洛伊德一齐上,这威力可小不了。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立接班人这事,武则天伤透了脑筋,做女人难,做一个有权势的女人更难,做一个皇权在握又舍不得放弃的女人,更是难上加难。武则天白天伤神,晚上就做梦。什么梦呢?她梦见一只特大号鹦鹉,两只翅膀折断了。翌日早晨,她询问大臣们,这梦是什么含义?狄仁杰直截了当地分析:这只鹦鹉,就是陛下您。两只翅膀,就是陛下的两个儿子。他们现在一个被软禁,一个被远远地囚禁。所以两翼折断。断了翅膀的鹦鹉怎么能够飞翔?陛下如果起用了二子,鹦鹉就能飞翔了。狄仁杰这话真直接,二子是指谁?就是李显和李旦。这话像一根针,一下刺到武则天心里。可还没有如雷轰顶的效果。没等武则天表态,狄仁杰紧接着又来了一招更厉害的——明确指出立武姓和立李姓的区别——如果陛下立了儿子,千秋万岁还可以配食太庙,有人祭祀。如果立了侄儿,一个侄子能让他的姑妈在太庙配享吗?显然不能。这是其一。其二,侄子和儿子到底哪个更亲?很明显,不用回答,当然儿子亲。其三,说起来这虽然是陛下的家事,但您这个家不是小家,是国家。所以这个事关系到江山社稷,关系到您的身后大事!听了狄仁杰这番入情入理,精辟透彻的话,武则天的立储君天平再一次倾斜到李姓一边。这时候,不单是李昭德和狄仁杰等大臣拥护李姓,就连武则天的两个宠臣,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也拥护李姓。这俩面首自从神功元年进入深宫,得到武则天宠幸后,一发不可收拾,先后都当了官儿。张易之官职升到散骑常侍,张昌宗为司尉少卿。对于张氏兄弟的得宠,武承嗣、武三思是非常厌恶的。张氏兄弟很清楚,武则天一旦驾崩,武承嗣或者武三思继位,他们再没有好饭吃。所以,他们也不拥护立武氏兄弟为嗣。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见得就有好办法改变处境。张氏兄弟心里很惶恐。这时候,有个人给了他俩一根救命稻草。这个给救命稻草的人,自然是张氏一党的,他就是机敏干练深得武则天信任的吉项。这时候,他和张氏兄弟同为控鹤监供奉。既是一党,吉项对自己的处境自然也很清醒,张氏倒台,他笃定受到牵连。而他,可不是一只无头的苍蝇,他有的是主意,于是对张氏兄弟献计:你们两兄弟的权贵,不是凭借功劳得来的,恨你们的朝臣大有人在,如果你们不及时为朝廷立功,将来下场很惨,无法自保。如今宰相大臣们大多支持李家,而庐陵王流放房州,李旦软禁在东宫。陛下年事已高,需要急立继承人。而武姓诸王不得民心,天下终将归为李唐。你们何不劝谏皇上,立庐陵王为太子。这样,一来顺应民心,二来免除祸患,三来可以保住自己的权贵。张氏兄弟很高兴,采信了吉项的建议,逮着机会就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时间一长,武则天发现“天下庶士未忘唐德”。她其实没有选择,形势如此,如果她立武氏诸王之一为太子,将会丧失人心。说浅点,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说深点,这是一个文化问题。女人当皇帝,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叛。不客气地说,传统文化是造就社会偏见的产物,讲究的是上圣下愚。众生平等吗?众生从来就没法儿平等。在中国的任何一个时代,一个背叛传统文化的声音出现,立刻就会被很多声音和唾沫所淹没。只能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另类想法全藏心里,不能说,一说就错。武则天了不起,可最终还是妥协。不仅是怕失去民心,更头疼的是,立太子的储位问题还影响到民族关系。契丹、突厥等族见缝下蛆,伺机起兵。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契丹孙万荣带兵侵犯幽州,打出的旗号竟然是拥立李显,复辟李唐。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另一方面,突厥族的默啜可汗先是拒绝了来迎娶自己女儿的淮阳王武延秀。理由是:我受李家恩惠,女儿要嫁,就得嫁给李氏子弟,怎么能让武氏的人娶去?听说高宗有两个儿子,我要拥立他们。而后也以此为借口,进犯定州,占领以后又围困了赵州。河北一带非常危急。武则天先后调集45万大军疲于应付。最终,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作出了决定,诏回庐陵王李显,立他为太子。这意味着武则天确定在自己死后,皇位由李显继承,李唐的江山终究是李唐的。还给你们。李显接到武则天的诏书,被接回到神都洛阳。当他被重新立为太子的时候,距离他第一次登基,已是整整十五年。人生七十古稀,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人一辈子有几个十五年?诏回李显后,武则天在朝堂上,对狄仁杰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还你太子。”狄仁杰流泪叩首。这里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武则天不立就在洛阳的李旦为太子,而要诏回房州的李显?这个问题,野史倒有一种说法。说是武三思受了李显的妻子韦后托付,在武则天面前称赞了李显。这事得从扬州徐敬业叛乱说起,武则天令大将李孝逸带兵征讨的同时,又派武三思去房州监察李显,看他有没有举动,是不是企图遥相呼应。武三思到了房州以后,见到了李显和韦后,这个韦后风韵十足,不是一般的美貌。可李显被废黜,他的夫人再美也是落水的凤凰。在这种境况下,韦后想利用武三思是可以理解的。她频频向武三思抛媚眼,送秋波。搞得武三思心旌摇曳。韦后知道,搞定武三思,等于讨好了武则天,以后的日子或许就会大不一样。女人能靠什么搞定男人?当天夜里,韦后精心梳妆,打扮得让男人一见就会产生很多联想。而后独自来到武三思的馆舍。武三思模样很正派地在读书,忽然一股浓郁的胭脂香味钻入鼻孔,随即韦后像聊斋妇女一般飘然而至,武三思做惊讶状,起身相迎,客套地说:娘娘深夜造访,实不敢当。韦后迷人一笑,伸出纤细玉手,轻掩武三思嘴唇,说了两个关键词:噤声!灭烛!武三思这次没有三思而行,他立刻吹灭蜡烛。随后,二人就干了一些省略号的事情。次日清晨,韦后向武三思索要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就是要求武三思在武则天面前保举李显为太子。武三思没想到,这一觉竟然睡出了这么大的政治意义。他答应了韦后的要求,并指天发誓说一定办。武三思走了。没多久,武则天的诏令就到了,要李显迁回神都洛阳。这就是野史说法。里面至少有三个疑问。其一,韦后一夜情献身武三思,这个事是否存在,谁也无法确定。若确有此事,也是在极其秘密之下进行,并没有招呼左右随从围观。那么,这事如何被外人知晓?其二,武则天怎么可能凭武三思的几句好话和保举,就下决心诏回李显,并立其为太子。一个清醒且深谋远虑的女政治家,是不会一时头脑发热的。当然,男政治家也不会。其三,武三思也有机会继承皇位。一个有希望当上皇帝的人,一个见色动心的人,会为了一个一夜情的美女而放弃未来的后宫佳丽三千吗?由此可见,野史的说法很难成立。那么,武则天立李显而不立李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有四。第一,性格因素。李显机敏,李旦懦弱。从性格上讲,武则天不会不考虑到这一点。她喜欢李旦的顺从,可继承皇位是在她死了以后,死了还需要谁来顺从吗?李显自然更适合继承皇位。第二,民心因素。立李氏为太子,就是还政于李唐。李显是高宗李治生前亲立的太子。李旦是她武则天废黜李显后立的太子。只有让李显归位,才象征着李唐王朝的延续。才真正顺了民心。第三,关系因素。李显和李旦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相比之下,他们谁和武则天的矛盾、隔阂更浅一些呢?应该说是李显。他虽然是有罪被罢黜,但废黜以后,享受的是亲王的待遇。武则天除了一开始让他反复迁移折腾以外,也没再为难过他。而李显也没有兴风作浪。一般来说,按照常规,被废黜后就不可能再登帝位。而武则天还给他机会,把他诏回神都洛阳,重立为太子。李显多少会心生感激,甚至可以尽释前嫌。李旦则不同,他私自接见大臣,有图谋不轨的嫌疑。从此失去了武则天对他的信任,还杀了他的宠妃刘氏和窦氏。在感情上,这母子二人仇怨极深。第四,宗法因素。以宗法观念来说,历来是“立嫡立长”。李显比李旦大。如果立李旦为太子,将来很有可能会引起一场皇位之争的兄弟相残。立李显为太子,危险系数相对就小得多。武则天考虑得很周全。就在李显回到神都洛阳以后,她也没有马上立李显为太子。而是等了半年,让李显先熟悉洛阳的政治环境。同时,让皇嗣李旦也明白自己的意思。果然,半年后,李旦主动逊位于庐陵王。正合武则天心意。于是,将李旦降皇嗣为相王,李显为太子。李显重为太子,已不是以前那个年少轻狂的冲天炮了。他变得谨慎成熟,再不会口出狂言,说什么“我把江山给了韦玄贞又怎样”之类的操蛋话。对于眼前的形势,他有清醒的认识,武则天能把他从房州诏回来,同样可以把他再贬回去,甚至将他处死。这是一个翻手是云,覆手是雨的女人。在她手里栽过跟头,再和她相处,不开动脑筋是不行的。李显动的什么脑筋呢?他决定和武氏家族联姻。这样既可以稳固自己的地位,又能和武则天搞好关系。主意打定,把自己的一个女儿永泰公主嫁给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李显和魏王武承嗣就成了亲家。接着,李显又把自己的幼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孙武崇州,这样一来,和梁王武三思也成了亲家。要说这就安全了吧?不,李显和武家结亲,惹到了两个人。这俩人不是别人,就是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和张昌宗。事情发生在长安元年,公元701年9月,武延基、永泰公主夫妇和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对武则天宠幸“二张”表示出极大的不满。“二张”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就跑到武则天那里去诽谤,说了永泰公主夫妇等人很多坏话,什么污蔑朝廷啦,憎恨陛下啦,等等。这件事的结果是李重润及永泰公主夫妇被逼自杀。张易之和张昌宗与李显家族就此结下仇怨。张氏兄弟本来在武则天面前拥立李氏,打的主意是借助拥立之功,在武则天死后保全自己。这让同样拥护李氏的大臣们很担心——如果“二张”得到拥立之功,这些大臣们的利益就会大受损失。因此,这帮“拥李派”就想利用“二张”与李显结怨的机会,伺机除掉“二张”,以获得拥立之功。于是,以张柬之、崔玄暐为首的大臣们就开始密谋筹划除掉“二张”,拥戴现任太子李显复位。他们联合敬晖、桓彦范、袁恕己,拉拢手握军权的将军。同时,敬晖和桓彦范秘密拜会了李显。对于这个计划,李显是既赞同又害怕。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