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周沆、张一鲲之刺杀蔡锷,必然不是袁世凯下的命令。说过了袁世凯不可能给两个县级小职员下达密杀令,就算袁世凯的脑子真进水了,干出了这事儿,那么周沆和张一鲲也不可能往海外逃,要逃应该逃回北京才对。 总之,这是一起隐秘的势力大角逐,蔡锷、唐继尧不会说出来,他们要的就是对方心照不宣的效果。而第三方更不可能说,大家都不说,史学家研究时再吊儿郎当不上心思,难怪史料会被弄得一团糟。 总之,云南各方势力,已经解决微小的摩擦,并达成了基本共识。此后要做的事情,就是兵分三路,快去捞地盘。 【11.像天使般纯洁】 再来说此时进入云南的党人李烈钧。 李烈钧之所以不去别的地方,单单来到云南,那也是事出有因。早在辛亥革命之前,他就在云南讲武堂上班,当出差去北京汇报工作时,他前脚刚走,后脚武昌首义的枪声就响了。 李烈钧在武昌耽误了几天,又去北京,这时候云南已经枪声大作,优秀军事人才王振畿被江湖除名,蔡锷把老师李经羲用轿子抬走,从此独占云南。而且小小的云南搁不下蔡锷和唐继尧,逼得他们不得不向外发展。这时候的李烈钧,再回云南只能是添乱,已经找不到机会了。 此后李烈钧流落江湖,从九江到安徽不停地奔波劳累,好不容易弄到手个安徽大都督,却被肥仔黎元洪要求给人家退回去。结果最终,李烈钧成功入主江西,替革命党捞到了一块实实在在的地盘。 此后就是日本三井财团赞助二次革命,江西李烈钧遭遇到了北洋凶兵第六镇,此镇有个神秘的灵异规律,不管谁出任此镇军事长官,必然会离奇地死于非命。当时北洋六镇主帅是李纯,他把李烈钧撵到日本之后,自己就神秘地中毒死掉了。到现在也没人知道,到底是谁吃饱了撑的,闲极无聊毒死李纯(当时大家疑心是齐燮元干的,可齐燮元发誓说,要是他干的他就被子弹打死,后来他真的被子弹打死了)。 到得这次起事,北洋六镇又来了,这次他们的军事首脑叫马继曾,这可怜的家伙,仗正打得热火朝天,他又莫名其妙地暴毙了。 不说北洋六镇,继续说李烈钧,据革命元老马超俊回忆,李烈钧逃亡日本后,就去找孙文: ……李烈钧亦到日本,谒总理,总理询曰:君来此何为?答称:愿继续献身革命。总理乃面予责斥:我将江西一省的重任交给你,你却刚愎自用,不服从命令!叫你发动,你不发动;不叫你发动,你反而擅自妄动,贻误戎机,一败涂地,还有何面目见我?烈钧无辞以对,赧然走南洋,与陈炯明、柏文蔚、熊克武等组织水利促进社,与总理分道扬镳,各行其是。(《马超俊、傅秉常口述自传》) 总之,当时的情况是,李烈钧因为无法接受孙文打手模表效忠的要求,已与孙文,与中华革命党分手了。不唯是李烈钧,连黄兴也去了欧洲,登船时还曾遭到警察盘查,受了场虚惊。 以后一段时间,大家就在海外各忙各的,一边忙一边相互争吵,正吵之际,袁世凯称帝的消息传来,立即把黄兴给震惊了。 当时黄兴肯定是这样想的:我还以为,孙文是天下最苛刻的人,他居然强迫别人打手模对他效忠,可跟袁世凯一比,人家孙文堪称纯洁的天使了。再怎么说,孙文也没登基做皇帝,强迫你下跪磕头啊。 黄兴却不知道,袁世凯创建洪宪帝国时,宣布说: 新朝有三件事不同以往,即:实行君主立宪、废除跪拜礼,取消太监制度。 洪宪帝国规矩,大家见面三鞠躬,臣子向皇帝袁世凯三鞠躬,袁世凯向臣子回以三鞠躬——但你就算是八鞠躬也没用,谁让你恢复了帝制? 黄兴一急,就要去搞袁世凯,可他孤掌难鸣,要搞袁世凯,非得向孙文臣服不可。 1915年10月下旬,黄兴派儿子黄一欧,面呈孙文一函,黄兴表示于讨袁之役中,愿受命效力。 黄兴归来,于是陈炯明、李烈钧等党人也纷纷来找孙文,表态效命。于是孙文即命李烈钧进入云南,同时派人联络蔡锷,请蔡锷赴东京共商大事。 但最终,蔡锷与李烈钧,还是在云南胜利会师了。 【12.最隐秘的权力斗争】 话说李烈钧抵达昆明,有讲武堂学生多人,前往车站迎接。下榻于圆通街,唐继尧到来,双方开始讨论国事,讨论过程中,唐继尧突然爆料说:蔡锷正在来昆明的途中。 李烈钧不知如何回答,随行的党人方声涛笑曰: 先入关中王之,松坡健将,又为梁任公高足,宜与团结耳。 方声涛不知厉害,这话说得有点儿露骨,意思是说:先到先得,先吃先肥,是我们先来的云南,云南就是我们的啦。我们一定会领导好蔡锷,让他干好本职工作……总之就是这个意思。 蔡锷到达昆明,唐继尧于五华山都督府举行盛大宴会,与会之人有蔡锷、随蔡锷而来的戴戡,党人阵营中有四川的熊克武、但懋辛及李烈钧,余者皆是滇军中重要军事将领。事关重大,饭局未开,大家已经吵成了一团。 双方所争吵的,是这次起事的领导权问题。但因为与会多方,无不是多智之人,都采用了一种绝妙的方法来争执。不知内情的人,就算是参加了会议,也不知道大家都在吵些什么。 会议开始,蔡锷就向大家出示了一份密电。 这封密电,是梁启超拍的,拍给蔡锷的,但梁启超自己家里没有发报机,所以就找了北洋冯国璋,由冯国璋代发。 蔡锷强调:这封电报,表明了冯国璋对他的支持力度。 但实际上,蔡锷并没有说实话,而是在忽悠大家。电报的确是从冯国璋的府上发出来的,但冯国璋本人压根儿不知道这事儿。是冯国璋的秘书胡嗣瑗,这厮与梁启超合谋,天天瞒着冯国璋,在冯国璋家里往外发反对袁世凯的电报,搅得时局错综复杂。 到目前为止的分析资料中,未见看得懂蔡锷这番话的精准分析。大家只是简单地认为,蔡锷出示这封电报,强调冯国璋,是在说冯国璋也是反对帝制的,北洋并非铁板一块。事实上,与会中人,除了精明过人的李烈钧,其余人根本不知道蔡锷的真实意思。 李烈钧听出来了,于是争吵就开始了。 出示过电报后,蔡锷因为喉咙不适,不能多说话,就让随行的戴戡,拿出梁启超事先起草的讨袁通电,念给大家听。 大家听了,说好好好,这个通电好,梁任公不愧是大手笔,有气魄……那么这事儿就奇怪了,有这样大手笔、大气魄的人物,怎么还在杨度面前吃了瘪呢? 叫好声中,有人说话了:不行,这个通电要改。 这说话的人,是哪一个呢? 史料中没有记载,但肯定不会是唐继尧手下的将官,在这个场合中,轮不到他们说话。 有资格说话的,只有蔡锷、唐继尧并李烈钧及党人。 运用排除法,蔡锷和唐继尧不会改梁启超的手稿,提出修改意见的,只能是党人。 那么,蔡锷为什么要出示冯国璋转给他的梁启超电文?党人为什么非要修改梁启超的稿子呢? 说过了,大家在争夺起事的领导权。 蔡锷出示冯国璋转来的电文,表面是说他和冯国璋关系好,实际上暗示他与梁启超这对师徒组合具有强大影响力,连北洋都给他们三分面子。而一旦梁启超的讨袁通电获得通过,那梁启超事实上就成为了这次讨袁的领袖人物。于梁启超而言,其人生事业,到此就算是达到了顶峰。 他梁启超人生事业到顶峰了,那让党人还怎么混?党人革命了一辈子,多半时间是跟君宪派梁启超较劲,较劲到最后,梁启超忽悠一下子,转而领导党人革命来了,这简直是岂有此理,还让不让人活了? 所以党人一定要改梁启超的稿子,哪怕只改一个字,这也能证明是党人在领导梁启超。 党人坚持要改,忽悠说又不是人事变动,只改几个名词,戴戡坚持不上当。吵到最后,李烈钧说话了。 他说:在座的任可澄先生就是大手笔,请他改几个字,恐怕任公也不会不满吧? 正是他这句话,为党人争来了权力,获得了与蔡锷、唐继尧平起平坐的资格。 【13.云南是我们的】 会议继续,下一个流程是英雄让座次,唐继尧提出,要把云南都督让给蔡锷。蔡锷岂能答应?于是两人吵成一团,都要求把大都督给对方。 蔡锷和唐继尧玩的这手,有点儿太狠了,未免有失厚道。他们两人让来让去,无非是让李烈钧看:你看你看,老李你看,这云南是我们两个的,老李你咋个办啊? 老李又能咋个办?只能装没看见。 有分教:天下英雄识英雄,脱袍让位计无穷。风潮未起枪声静,最终吃瘪梁任公。会议开到这份儿上,蔡、唐、李各自展示了自己的智商,堪称棋逢对手,不相上下,这样事情就好办了。 三方势力均衡,但唐继尧占了地主的便宜,是为老大。于是从关帝庙请来了神牌,高烧红烛,香烟缭绕,于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由唐继尧和蔡锷依序宣读誓词。誓词曰: 拥护共和,我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成散利钝,与共休戚;万苦千难,舍命不渝;凡我同仁,坚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共殛! 下一道程序是每个人签名,然后以丝线缠绕拇指,用针刺破,将血滴入一只玉罇中,注入烈酒,再分成小杯,然后大家一饮而尽,表示永矢弗渝。顺便说一下,这只玉罇,后来被唐继尧家的孩子抱着,抱台湾去了,目前保存完整。 喝酒的这拨人中,只有一个人比较郁闷。此人就是李烈钧推荐修改梁启超电文的任可澄。要说李烈钧就是狠,他推荐别人来改稿,蔡锷都不会答应,唯独这个任可澄,让蔡锷心里不乐意,可嘴上却无法反对。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任可澄身份特殊,他跟党人没丝毫关系,跟蔡锷、唐继尧也没交情。他就跟袁世凯关系蛮铁,所以,他是袁世凯派来的巡抚使,是蔡、唐、李的敌对面。虽说是敌对,可他也无法抵御住修改梁启超电文的诱惑,那可不是普通人写的电文啊,是梁启超啊,人这一辈子,能有几次机会,可以替梁启超改稿? 所以这任可澄脑子一热,心情激荡,改了!这一改,他就跳到了反袁阵营中。 正所谓一石两鸟,一箭双雕。李烈钧这一手,既成功地改了梁启超的稿子,夺得了起义的领导权,至少也是和唐、蔡分庭抗礼,又把任可澄拉了过来。没这两把刷子,李烈钧他凭什么叱咤风云,成为民国初年最给力的人物? 任可澄的加盟,于讨袁军而言至关重要。此人一来可以替军队镇守后方,征集兵饷粮草,二来可以大搞统一战线,团结所有他认识的官员,号召更多的人来修理袁世凯。 最后一项是分配兵力,蔡锷为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辖滇军精锐四个梯团,去四川捞地皮。唐继尧以护国军都督兼任第三军总司令,辖五个梯团,两支纵队,外加一支挺进军,坐镇云南老巢。李烈钧为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辖三个梯团,这三个梯团都是外省籍士兵,让他们去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总之是看老李的运气,他打下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归他。 三军誓师,出发了。 在蔡锷所率的四个梯团中,第二梯团团长,名叫顾品珍。顾品珍的队伍由两个支队组成,其中一个支队长,叫朱玉阶。 为什么要说到朱玉阶呢? 因为啊,朱玉阶曾经是云南讲武堂的学生队队长,毕业后成为伙夫的头头,是为炊事班班长。有一次,朱班长不知何事犯了军纪,被统制钟麟同绑赴法场枪决。恰好蔡锷途经,见这名伙夫头嘴巴比较大,心异之,遂救下朱玉阶,让他在自己手下干。 此后,蔡锷起事于昆明,朱玉阶率一队人马狂攻总督府,迫得统制钟麟同自杀,巡抚李经羲逃入教堂。 这一次,朱玉阶将亲征棉花坡,打出他成名的第一战。 再以后,朱玉阶将缔造中国工农红军,赴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从此史称“朱毛”。 朱德朱玉阶的名字,将由此役而广为人知。 【14.不能有意见】 就在云南紧锣密鼓之际,接连发生了三桩事,导致了此后战局的变数。 头一桩事,是蔡锷的老同学、上下铺兄弟何国华回来了。此前何国华正在勘察边界,不太清楚这边发生的事情,他从昆阳乘小火轮抵昆明,两名军官赴大观楼迎接他,请他先到外交司下榻休息。 休息过后,何国华奔五华山都督府,去见唐继尧。进去后被引入一个古色古香的花厅,一桌美味的饭菜,早已摆在那里,蔡锷正坐在桌前,向何国华亲切地打了声招呼:嗨,小何回来了。 当时何国华骇极震恐:蔡锷,怎么会是你? 是我就对了。蔡锷说:我是太想老同学了,专程来看你的。对了,看你奔波劳累,脸色有点儿难看啊,先坐下来吃饭。小邹你替我陪好客人,这是我的老同学,关系那叫一个铁。 副官邹若衡,带着四个持枪警卫,大马金刀地居中而坐:何专使,坐下来吃饭吧,还磨蹭什么? 党人回忆这段充满了温情的历史,说:何国华哧溜一声,就钻进了桌子底下,又爬出来说算了,不要叫我何专使了,就叫我的名字何国华吧,蔡锷是什么时候回来的? 邹若衡不回答何国华的问题,说:蔡、唐两将军的反袁通电,已经发出了。 何国华垂头丧气地坐下来:那好吧,我是袁世凯派来勘察边界的专使,你们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邹若衡笑道:我们也不想怎么办,就是要对何专使做个安全检查。 警卫们打开何国华随身携带的手提箱,把里边的东西翻查了一遍,然后去向蔡锷报告:报告,何国华那里,只有些边界勘察文件,未发现违禁用品。 蔡锷吩咐道:我这个老同学,就一个优点,胆小……把他关起来就是了,不要吓到他。 袁世凯特使何国华被软禁,直到袁世凯死后才恢复自由。 这是云南头一桩事,史称蔡将军软禁老同学,何国华被困云南省。与这件事同时发生的,是第一师师长张子贞失踪。 张子贞是个头脑简单的人,大家要求他在劝袁世凯做皇帝的劝进表上签字,他就签了。签完字后,大家又一起反对袁世凯做皇帝,当时张子贞就急了,说:不待这样玩的,人家袁世凯不想做皇帝,你非逼着人家做,等人家被迫做了皇帝,你又来保护共和,横竖都是你有理,拜托,咱们能不能别这么不要脸? 然后张子贞说:我是不可能和这些言而无信的怪人共事的,但若让我自相残杀,我也做不到。那什么,干脆我走人还不行吗? 于是张子贞经迤西,向北京方向逃去。唐继尧得知,立即派人追杀。 追兵追到了楚雄,这里有一支滇军驻守,旅长叫曲同丰。曲同丰亲热地迎出来,请追兵们饭局。追杀者说我们得赶紧去逮张子贞,曲同丰笑曰:不急,不急,张子贞他又没长出翅膀,飞不了的,大家先刷牙漱口,洗脸吃饭。 追杀者虽有任务在身,但禁不得曲同丰的热情,就先吃饭,酒足饭饱之后,问曲同丰:那张子贞,现在逃到了哪里? 曲同丰笑道:大概已经到北京了吧?都怪你们贪吃,你们要不是吃这顿饭,张子贞就已经被逮住了。 什么?你居然对我们用缓兵之计?追兵怒极,就将曲同丰逮了回来。唐继尧下令把曲同丰关入模范监狱,然后急急去找蔡锷,商量如何对付英国领事葛夫。 这个葛夫是英国驻云南领事,是朱尔典拍电报给他的,让他劝说蔡锷不要胡来。唐、蔡二人商量,这个英国人不能见,但不见也不成,要不就这样吧,派个人去和葛夫谈,看看能不能谈出点儿眉目来。 派去见英国人葛夫的,是个叫丁怀瑾的人。见面后葛夫问:我听说,蔡将军是第一个在劝进表上签名,恳求袁世凯当皇帝的,有这事儿吧? 丁怀瑾:这个…… 葛夫:我听说蔡将军又是第一个在反袁通电上签名,反对袁世凯当皇帝的,这事儿也有吧? 丁怀瑾:那个…… 葛夫:我们总领事朱尔典先生,托我问一下蔡将军,第一个要求袁世凯做皇帝的是你,第一个反对他做皇帝的还是你,做人做事,可以这样反复无常吗? 丁怀瑾:这个那个…… 葛夫:到底哪个? 丁怀瑾:噢,对了,是这么一回事,蔡将军之所以这么做,是全中国人民的愿望,我个人也是热烈赞成的。 葛夫:……你到底是赞成这个,还是赞成那个? 丁怀瑾:这个那个是次要的,关键是不能违背人民的意愿,这你没意见吧? 葛夫仰天长叹:我……我还真不能有意见。 英帝国主义对反袁军的干涉,就这样被我英勇机智的外交人员挫败了。 【15.死生情交一知己】 战争开始了。如前所述,蔡锷率第一军出四川,进图湘鄂;李烈钧率第二军出广西,进图粤赣;唐继尧率第三军蹲在云南不挪窝。 到了这里,又有一个秘密可以说破了。前者,我们提到,北京城中,因为雏妓小凤仙那里生意冷落,无人登门,被蔡锷当了茶楼,天天在里边请人饭局。猜一猜,蔡锷请吃饭的人,是哪个呢? 陈宦! 哪个陈宦? 就是那个被章疯子章太炎指为中国第一人的陈宦;就是那个被章太炎认为民国必死于其手的陈宦;就是那个始效力于黎元洪,却又将黎元洪诳到北京城的陈宦。而且章疯子由于说破了这事儿,激怒了陈宦,陈宦遂将章疯子诱入北京,使得章疯子被软禁了起来。 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下章疯子的凄苦,这时候章太炎老先生移居到了钱粮胡同居住,每月租金五十四元,这五十四元钱,租下了十二间房,上房七开间,厢房五开间,仆役厨师十几个人。这时候太炎老先生的大女儿入京侍父,也居住在钱粮胡同,懂事的大女儿来了,章太炎老先生笑逐颜开。但是些许温暖,难以拂去他对袁世凯的厌憎,仍然每天铁笔银钩,淋漓翰墨,大书:去死!去死! 不料忽然有一天,大女儿于房中无故自缢,悬尸之侧,就是太炎老先生酣畅淋漓的翰墨:去死! 此事引发了京师人的无限惊恐,钱粮胡同遂有凶宅之称。但太炎老先生长女自缢的因由,却永远地成为了一个谜。 说到底,太炎老先生家庭的不幸悲剧,都是陈宦这厮害的,不能毫无理由地说人家太炎老先生戾气太重。 陈宦其人,智深不测,才高难料。如果说天底下还有一个人,能被他看在眼里的话,那这个人就是蔡锷。 陈宦这辈子,就蔡锷一个朋友,在北京的时候,两人天天在小凤仙家里喝茶聊天。这时候小凤仙就趁机偷溜出去,和小朋友们跳皮绳,她本来就是个孩子,断无可能与蔡锷儿女情长。 所以,小凤仙是唯一有机会听一听蔡锷和陈宦聊些什么的人,可这孩子不上心思,只顾贪玩,所以蔡锷与陈宦的私聊,就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 而促成陈、蔡二人成为朋友的因由,是这两个人,他们太相像了,两人的生长环境、人生经历,写出来简直是同一个人的简历: 首先,陈宦与蔡锷,两人都寒苦出身,一样的家贫如洗,一样的无依无靠,都是通过个人的苦读努力,见重于世。 第二,两人甫一出世,就立即得到了各方势力的追捧,必欲将其纳入旗下而后快。梁启超在蔡锷才8岁时,就急切地收了蔡锷为关门弟子。而党人则将陈宦视为与吴禄贞、蓝天蔚齐名的湖北三杰。 第三,两人的仕途生涯,同样一帆风顺,都遇有贵人提携。蔡锷这边是被云南巡抚李经羲收为门生,而云贵总督锡良则不遗余力地提拔陈宦。 第四,两人都得到了袁世凯的高度重视,同时被选入全国陆海空大元帅统率办事处。陈宦是袁世凯最为倚重的心腹,而蔡锷则被内定为总参谋长,并准备接替段祺瑞为陆军总长。 第五,两人在全国陆海空大元帅统率办事处这个核心部门,都非北洋嫡系,都被北洋的人偷偷给小鞋穿。 第六,两个人地域上原本有亲近,蔡锷是湖南人,陈宦是湖北人。 第七,蔡锷是实力派,门下遍布西南。陈宦是重量级人物,西南到处都有他的人。 第八……第八就是,两人都是孤悬于北京城中,远离老巢,内心不安。如果他们想找个可以说说话,又不会降低自己身价的朋友,唯有相互去找对方。 总之,是命运把蔡锷和陈宦,忽悠一下子扔到了小凤仙家里。当年的老人回忆说,蔡锷和陈宦之间的关系,堪称鱼水交欢,水乳交融。小凤仙就算是挤破脑袋,也挤不到他们两个中间去。有他们两人就够了,不再需要小凤仙。 有分教:死生情交一知己,爱恨觞浓两英豪。兵临城下称兄弟,炮火连天见分晓。话说蔡锷义师大举,兵入四川,传檄于生死兄弟陈宦,命其立即举兵响应,若有半点儿犹豫,届时打破城池,玉石俱焚,莫谓言之不预也。 【16.全国人民脑子进水】 却说四川将军陈宦,接到蔡锷的反袁通电,立召总参议刘一清入见。问刘一清:刘参议,我听说你和北洋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关系特别铁? 刘一清道:没错将军,辛亥年间,党人于滦州起事,我和冯玉祥适逢其会,我们两个是相互搀扶着,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陈宦点头:是这样啊,那我问你,现在云南蔡锷起兵,首奔咱们四川,你有何建议啊? 刘一清一拍大腿:这还用问吗?当然是立即点起三军,与蔡锷合兵,下湘鄂,入北京,推翻帝制,再建共和。 陈宦摇头:刘参议,你这样说话,置我陈宦于何地?难道你不知道,我离京来川之前,曾跪于大总统脚下,吻着大总统的皮靴,说若大总统不立即登基,我陈宦断不敢受命……言犹在耳,你现在突然让我回攻北京,推翻帝制,这岂不是打我自己的耳光吗? 刘一清笑道:不然不然,此一时,彼一时也。英雄须得审时度势,豪杰莫不明识时务。再者说了,当时跪请袁世凯当皇帝的,并非你陈将军,现在起兵推翻帝制的,也不是你陈将军,不知将军所言自打耳光,系从何指啊? 陈宦:……你说当初跪请袁世凯称帝的,不是我,那又是谁? 刘一清道:那是全中国人民!当初全中国人民脑子进水,觉得应该搞个帝制,就跪请袁世凯登基,袁世凯明明知道全中国人民脑子进水了,知道你告诉大家一声啊,他偏不吱声,就趁机登基称帝了。此时全中国人民脑子脱水,清醒过来了,发现上当,又要求他袁世凯快点儿下台,上台下台,都是民意,与你陈将军何干啊? 陈宦听了,点头道:刘参议,你所言极是,极有道理。那么咱们就依你,你马上回去给蔡锷回电,就说我们遵从全中国人民的意愿,全力支持蔡将军的反袁义举。 刘一清大喜,退下。 然后陈宦令:传参谋长张联棻入见。就听咚咚咚脚步声响,参谋长张联棻飞跑了进来:将军,你找我? 陈宦:小张啊,如今蔡锷已经兵临城下,不知你有何建议啊? 张联棻冷笑:将军,我知道你在北京之时,与蔡锷最是友善,按理来说我不应该说这句话,可如今将军问起来,我只能开罪于将军,把话说出来了。 陈宦做两眼迷离状:啥话呀,有这么严重? 张联棻:我想请问将军,将军以为蔡锷是何许人也? 陈宦:……你看你,我找你来商量事儿,你倒问起我来了。 张联棻:陈将军不愿回答,倒也罢了,那么我想请问将军,蔡锷他又是如何回到云南的? 陈宦:……你看你看小张,你跟在我身边这么多年,是我的老部下了,怎么今天跟吃了枪药一样,说话火气这么重呢? 张联棻:将军,兵临城下,将至壕边,国家危难,生民涂炭,我张联棻身受国恩,值此之时不能不说。 陈宦:……你说,你说,我绝不会因你说了什么而责怪你的。 好!张联棻踏前一步,手指窗外,大声道:将军,蔡锷卑劣之行,如今已昭彰天下。此人于劝进书上第一个签名,而后出乎尔,反乎尔,突然逃到日本,由日本人暗中护送,潜行而至云南,突行发难,以期祸国。而此时日本黑龙会已经公开发难,驻扎在青岛的日本兵,已经向我民国政府公开进攻。蔡锷之举,不唯误国害民,更其无信小人之行,令得世人不齿。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唯今之计我中国军人,只有拱卫国土,与日本兵并无义小人蔡锷,一决生死。不知道陈将军是否也是这样想的? 陈宦拍案而起:张联棻,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你之所言,正是我心中所想。你马上回去拟电,支持袁皇帝,誓与无义小人蔡锷,血战到底。 张联棻掉头出门,走到门口又扭过头来:陈将军,那刘一清怎么说?我知道的,刘一清正在与无义小人蔡锷秘密通电,以期响应。 有这事儿?陈宦大吃一惊的样子,很逼真。 张联棻:……这事儿当然有,陈将军,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陈宦:……还能怎么办?你抓紧,抓紧通电反对蔡锷,别让刘一清抢了先。 扑通一声,张联棻气得一跤跌仆于地,趴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陈将军,我早就应该知道,你和那蔡锷,商量好了欺负我们中国人……一边大哭,张联棻一边蠕动着爬了出去。 陈宦满脸悻悻然:你看这个小张,是怎么说话的呢,我和蔡锷商量好了欺负他们中国人……在这厮眼里,我们到底是哪国人? 第七章 世相两张皮 【01.人世间充满变数】 1916年1月25日,蔡锷率军抵贵州,发电报给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命令其立即起兵。 说起这刘显世来,他本是贵州一个土财主,家资豪富。适逢晚清乱世,就率领家族子弟办团练,以维护乡里。同时把子弟中最优秀的,都送出去学习。这一学可就乱了套,刘显世的外甥王伯群,把自己学成了君宪派,成为了国会议员。而刘显世另一个外甥王文华更狠,把自己学成了革命党。 王文华学成归来,强烈要求执掌兵权。于刘显世而言,虽说王文华是革命党,可终究是自己的外甥,军权不给外甥还给谁?只能交给他。 此后的贵州,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局面,君宪派是刘显世家的人,革命党也是刘显世家的人,每临讨论国家大事,家里的饭桌上必然是厮打成一团。刘显世劝了这个劝那个,把自己累得半死。 再之后辛亥革命,贵州君宪派与革命党双方携手,宣布了贵州独立的好消息。刚刚念完宣言,就听得炮声隆隆,原来是云南地方太小,搁不下蔡锷和唐继尧两个大人物,于是唐继尧就干脆来贵州跑马占地来了。 唐继尧入主贵州,抢了大都督之位,随即大开杀戒。 有关这一段历史,刘立勤、张明金两人合编了本《中华民国历史上的20大派系军阀》,此书名字超长,在书中这样写道: ……这时,贵州已响应武昌起义,并成立了军政府。蔡锷立即命令唐停止进军,回兵增援入川滇军,准备进攻湖北。但唐继尧在贵州立宪派的挑动下,突袭贵阳,对不为己用的官兵,实行大屠杀,至今民间称螺丝山麓为万人坑。唐在血腥镇压的基础上,当上了贵州都督。他在云南辛亥起义中,确属有功,但在援黔中实行大屠杀,却创下了民国史上武力夺取邻省的恶劣先例。 在这里,文中所提到的,挑拨唐继尧突袭贵阳的立宪派,实际上就是刘显世这一家活宝。但为什么书中不说他们的名字呢? 这是因为,刘显世一家稍过一会儿,就要在书中后面冒出来,冒出来时全都是正面形象,让写书的人神经短路,不知道该咋个写法,才能让自己情绪稳定。 导致史书中躲躲闪闪、闪烁其词的因由,就在于史观的错乱。史观唯有人性的表述,才能够完整地表述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任何非人性的指标或定义,都把历史人物片面化了。这种片面化的描述,不仅表现在刘显世一家人身上,也表现在唐继尧身上。 比如说,唐继尧血涂黔省,造成螺丝山万人坑之事,唐家后人唐筱蓂就不停地在跟大家解释: ……贵州匪乱,派人来滇求援,先君即奉命将北伐的军队带去先平黔乱。在一次剿匪战役中,俘获了千余名土匪,一齐集中在贵阳近郊的螺丝山下。有人主张用机枪一齐射杀,但先君认为太过残忍,而且以力压制,终非善策。即在千余名俘匪中,挑选面貌凶恶,性情横暴的几十人,以杀鸡儆猴的意思,把他们正法了。这种不滥施淫威的作法,深为黔省人士所赞许。故当黔乱平定之后,黔人就一致挽留先君在黔处理善后。(《民国军阀》) 唐家人在这里解释说:唐继尧血涂黔省,制造万人坑惨案,只是个美丽的传说。实际情况是这个样子的。为了证明唐继尧并非滥杀之人,唐家人还说了这样一件事: 云南响应辛亥革命后,唐继尧担任了攻取制台衙门的任务,冲锋时衙门里突然机关枪狂扫,幸亏有个卫兵一下子将唐继尧推倒在地,否则必死无疑。事隔多年,唐继尧忽发怀古之幽思,召集了一帮子辛亥老人,于家中宴席,评说自己生平最险之事,唐继尧所说的,就是这件事。 当时在座的,有个乡长徐采臣,他望着唐继尧,犹豫了再犹豫,终于大声说:不好意思,我就把实话跟你说了吧,那天在制台衙门里,用机关枪向你扫射的,正是我。 唐继尧听了,呆怔半晌,曰:人世间的因缘变幻,竟是如此不可知。 唐继尧的感叹,道破了人类社会的普遍性规律:未来是不可知的,充满了变数。今天的你,永远也不知道,会在明天干出些什么来。 【02.千万不要得罪校长】 总之,唐继尧之为人也,有可能并不像某些书中所描写的那样不堪。但无论如何,他抢了贵州大都督之位,这势必让贵州当地的政治势力,大为不满。 起初,告状的书信如雪片般,飞往武昌黎元洪处,但黎元洪陷入北洋铁围之中,问题无法解决是必然的。 然后,告状的书信又半道上掉了头,哗啦啦飞往南京临时政府孙文处,但孙文也没能力解决这个怪问题,于是问题继续悬而不决。 终于轮到了袁世凯摆布天下,这厮端的有手段,他将蔡锷调入北京重用,让唐继尧回去做云南大都督。再由唐继尧推荐一个贵州的政治势力,掌控黔省。 唐继尧推荐的人,就是刘显世。 当时袁世凯一看刘显世这个人,嗯,这个人行不行啊,好像不太行啊,要不咱们把这个刘显世降级使用吧……袁世凯任命刘显世为贵州护军使,这就算和刘家结了仇。 任命刘显世为护军使,怎么还会结仇呢? 这是因为,全国各省执掌兵权的人物,都任命为将军,比如陈宦就是四川将军,张作霖是奉天将军。而刘显世偏偏比所有将军矮一头,你想他心里能不憋火吗? 得罪刘显世也就算了,偏偏袁世凯犯了糊涂,又得罪了一个绝对不可以得罪的人。 这人是谁呢?他就是贵州南明学校校长张彭年先生。 事实上,正是这个张彭年,他一个人主导了贵州全省的政局,导致了黔省转入护国军阵营,从而让袁世凯吃了一个大亏。 可张彭年只是一个校长,又怎么会有这么大本事呢? 实际上,校长只是张彭年身份之一,此前他还有一个身份,贵州省议会议长。这个身份牛气啊,让张校长好不风光,忽如一夜噩梦来,一树梨花压海棠,那袁世凯为了当皇帝,取消了各省议会,张议长忽悠一下子,由政界显达人士,沦为教育口清贫人物,这让张校长如何不怒火攻心? 却说张校长被解除议长之职,矢志要摆平袁世凯,而此时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家饭桌上,正吵成一团。当时饭桌上吃饭的人有:护军使刘显世、外甥王文华以及刘显世的堂兄刘显潜。 王文华首先拿起饭碗,火速拨拉两口,说:袁世凯倒行逆施,开帝制的倒车,让我们的共和革命,付之一炬,这岂可容忍?我们应当立即起兵,与蔡锷联手,北上径取两湖,以定天下。 刘显潜急忙拿起饭碗,也连吃几口,说:差矣,你个小外甥又缺心眼了,袁世凯那是何许人也?中国第一人,你我这等人在袁世凯面前,不过是一介草莽,为了刘家性命所计,为了黔省百姓安危所计,我们必须立即出兵,击退蔡锷,否则北洋大军一到,咱们刘家就惨了。 王文华大怒:蔡锷将军兴起义师,必然会四方响应,偏你要跟大家扭着劲来,等袁逆平定之时,你让我们刘家何以面对贵州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