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心理咨询-让心起舞-3

作者:刘明 字数:17086 更新:2023-10-08 20:21:25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咨询师如果认为来访者有这样的认识倾向,也是咨询师自身问题投射的结果。咨询师如果担心自己不能帮助来访者彻底改变,不能给予来访者很大帮助,或者认为自己应该帮助来访者实现巨大的改变,哪怕是在主观上存在着尝试帮助来访者建立其改变的强烈动机,都反映出咨询师存在神化自己的倾向。而我们知道,一个咨询能够起到一些作用是很不容易的。  一个来访者,尤其是一个成年来访者,在见到咨询师之前,他经历了多少事情呢?无法计算。可以看一组数据,一个人说一个小时的话,其中有大约5000万个音素,可见我们的大脑处理数据之快之多。我们怎么能弄清楚来访者的问题,到底有哪些影响因素呢?又怎么能迅速地改变一个人呢?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从上学开始,学到很多道理,还有每天可以从电视、电台、报纸、大家的言论中不停地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道理,太多了。作为咨询师,能给予他的道理,绝对难以超越他已经了解过的道理。  所以,一个聪明的咨询师,绝不会尝试着跟来访者讲道理;也不会以为自己可以给予来访者巨大的帮助;在来访者咨询后欣喜莫名、感恩戴德的时候,也不会自以为了不起。  事情是不是显得过于悲观了。也不是的。饭是要一口一口吃的,吃下去的食物也绝不会存在身上不排泄。最重要的,不是吃了多少饭,而是吃了饭之后,一个人的生命机能是不是保持了更好的状态。一个人学习了很多知识,不是要储存起来,放在脑子里发霉,而是要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心理活动保持更有效的状态。咨询师要做的工作,不是增加来访者的知识和道理,而是帮助来访者把其已知的道理真正内化(吸收)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外,来访者找到了咨询师,就象一个人一段时间突然很想吃臭豆腐一样,是一种需要。咨询师跟他在一起,就是在满足他的需要,所以,对他也一定会有所影响。这个影响,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它都是存在的。既不能忽视这种影响,也不能夸大这种影响。  这样,在咨询的时候,我们就会抱着更客观的态度,做些更实际的事情。这就是要抓住一个突现出来的问题,做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弄懂了,吃透了,来访者也就满意了。小练习:  归纳练习:在描述一件事或者表达一种体会的时候,尝试着用一句话说出来。  发声训练:用丹田发声。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十、澄清问题咨询师:因为有一段时间可能是……或者是跟办公室里的人,或者有些工作哈……,就会感觉很不舒服。来访者:对,是的。有一些工作上的困难,然后就是有一些人际关系协调得不是很好,这些时候都会让我产生一种想换工作的念头。可是当我冷静下来,我一想,即使这份工作我换掉了,可是也许其他的工作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那个时候我又会怎么办?咨询师:嗯。来访者:然后我自己也想不出来答案,然后,一直就是这样,在这里放着。咨询师:感觉就是你……在工作里面遇到很多情况的时候呢,你会感觉心理很不舒服。来访者:对,很不舒服,那个时候的不舒服,心理就会有一种压抑的感觉,特别压抑,特别特别的压抑,然后包括我周围的同事,都会发现我特别特别的压抑,然后包括我的领导都能够发现。咨询师:而且你这种压抑,可能有的时候还不容易表达出来。来访者:对。我就是这样一种人,就是不容易表达出来,只是压抑在心里头,这样,所以有时候,我就会……真地是因为工作……不顺心呀什么,真地会得病。咨询师:得病是什么?感冒?来访者:不是。就象是上火一样,然后就会觉得胸腔疼啊,就是象上火的那种反应,不过是比较严重的,说话也说不了,嗓子也疼,然后胸腔也很疼,那时候可能就要吃药了。咨询师:这种事情确实是压力导致的。来访者:对,我觉得是。咨询笔记:  既然来访者已经清楚地讲明了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下面要做的,就是把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弄得更清楚一点。  主要问题是对工作不满,发生问题的场所无非是办公室,时间呢,来访者也阐述的很清楚,是一段一段时间出现的。这里就要进一步加以澄清。  既然是一段一段时间出现的,也就是说造成他问题的因素不是一个一直存在的、稳定的因素。工作本身是一个一直存在的因素(不过这一点应该调查一下,看他在单位的工种是否有变动),工作的场所是一个一直存在的因素(也应该确认一下)。那里的“人”可能略微有点复杂,基本上是一个一直存在的因素,也可能出现了人事上的变动,不过人事上的变动通常不会频繁而具有周期性的,所以,可判断“人”的因素也是一个一直存在的因素。那剩下的,最可能造成他问题的因素,就应该是可变的、动态的、不稳定的因素。这包括两方面因素,一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一是他自身的心理活动周期性特点。如果是他自身心理活动的周期性特点,就必然涉及他的人格特征,问题就要相对复杂得多。我决定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我小心谨慎地加以试探,也可以说是一个引导,“有一段时间可能……或者是跟办公室里的人,或者有些工作哈……”。  来访者的反应,很清楚地把问题具体化了,“就是有一些人际关系协调得不是很好,这些时候都会让我产生一些想换工作的念头”。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那是不是就此展开讨论呢?  事情要一件一件地来做。客观问题已经呈现出来,接下来,就要把与这个客观问题相对应的当前的主观心理反应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有必要把来访者表现出来的症状特点及其严重程度了解清楚。即使问题还涉及来访者自身心理活动的周期性特点,或者说,涉及来访者的人格特征,那也是产生问题的历史成因,不是当前的表现,可以先放一放。要先把当前问题的方方面面加以澄清,对于来访者人格特征的探讨则可以放在寻找问题原因时加以处理。  所以,我没有顺着人际关系的话头,展开讨论。而是话锋一转,又回到了工作上,并且用了一个共情,“感觉就是你……在工作里面遇到很多情况的时候呢,你会感觉心理很不舒服”,自然地回到了来访者的主观感受上了。  来访者的回应也是非常明确的,“心理就会有一种压抑的感觉,特别压抑,特别特别的压抑,然后包括我周围的同事,都会发现我特别特别的压抑,然后包括我的领导都能够发现”,将主观心理活动的症状特征,即感觉压抑,以及压抑的程度“特别特别”,都呈现出来。  存在着一种情绪,就标志着内心存在着冲突的两股力量。这两股力量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都会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作为援引,于是,斗争就会越来越激烈。斗争的情形则会在一个人身上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可以是不停地动作行为,可以是不停地思维;如果不能通过心理和行为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会通过躯体予以表达,也就是所谓的躯体化。  所以,我又进一步加以调查,“你这种压抑,可能有的时候还不容易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有倾向性的调查,是有风险的。但是,考虑到来访者心理活动中有感觉压抑的特点,这样的反应也就可以大胆尝试。  来访者后面的应答,证明了我进行调查的必要性,“真地会得病”,“就象是上火一样,然后就会觉得胸腔疼啊,就是象上火的那种反应,不过是比较严重的,说话也说不了,嗓子也疼,然后胸腔也很疼,那时候可能就要吃药了”。有躯体化反应。  至此,我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综合,加以初步定性,“是压力导致的”。  这里要多谈几句关于澄清问题的问题。来访者找到咨询师的时候,都是因为“不高兴”,“想不开”(轻度的心理障碍亦可如此说,精神障碍则不属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畴)。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使用最多的工具就是谈话。这个谈话,除了促进来访者宣泄,以及表达对来访者的安慰、支持,其余的,大概就是“摆事实,讲道理”。  一般咨询师都善于讲道理,能讲得头头是道,甚至能把精神分析、认知疗法等理论解释得清清楚楚。结果呢?是让来访者觉得咨询师真有学问,就是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让来访者感觉很不舒服。  一个来访者走进咨询室的时候,确实是因为不高兴、想不开,与此同时,伴随他的,是强烈的失意和挫败感以及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倾向,哪怕是那些看起来很坚强很有攻击性的来访者也不例外。咨询师通过讲道理,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失误、错误以及不当的认识,好象是可以帮助来访者的。但是,来访者在认知上认同咨询师道理的同时,他可能会说,“你讲得很有道理,我也明白,可是,就是管不住自己,还是要难受”,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咨询师这个时候,就不免会有点恼火,道理都给你讲了几百遍了,怎么就认识不上去呢?所以,仅仅讲道理是不行的。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我生于七十年代,有个可爱的孩子,五年前,刚用QQ和人聊天,很喜欢,遇到一位网友,总觉得他什么都和我想的一样,不仅善解人意,而且十分风趣,我迷了上QQ,更准确地说,是迷上了他。  “他在经营一家网络公司,我们天天谈心,十个月后,我们见面了,我没有在乎他的形象,投入了他的怀抱。  “我们相隔千里,分手后我认定他是我一生中最需要的人,我和他拥有世界上最美最真的爱情,我愿意放弃家庭和工作,只要他愿意,我想嫁给他,于是,相隔两地的我们不仅用QQ,而且天天电话联系,有说不完的话。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六十个电话是我打给他的,为了拉住那根细细的线,我放弃了自尊,只因为我相信他是爱我的,他和老婆只有亲情,并无爱情。  “这种格局维持了整整三年,我们才再次见面,这第二次的见面,他对我极尽温柔,看着他脉脉含情的眼睛,我相信我们是世界上最相爱的人。虽然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仍觉得值。  “最初的感觉是很美妙,他曾想离婚,在法院门口是他不想离了。当他告诉我这一消息时,我就明白了我和他重新组合家庭已不可能了。  “但我认为有这么一位心有灵犀的异性朋友,精神上的恋爱也非常满足。  “这个梦在今年初被击得粉碎。  “他让我入了QQ的一个群,在群里他和别的女网友调情,在我的追问下,他告诉我,在认识我以前,他也曾和一个女网友见过面并发生过关系,现在他又有了第三个目标,他想让我知道他的真实面目,离开他。  “我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拒绝在电话中解释。我在群里观察了他两个月,那个群里的人大多是在一个黄色网站上相约而入的群,可以说是个黄群,群里聚会后的照片上四个男的一起抱着一个女网友。而这些人都是他的朋友,我想不管我相信不相信,他事实上就是个淫棍!  “我还是很感谢他,让我经历过一段美好时光,感谢他让我如何认识男人。  “但我心里不平衡,在群里我会指桑骂槐。  “开始他不理会,后来公然说我是残山剩水。  “虽然我外表温柔,但骨子里非常强硬。我直点他的软肋:1、我可以让他老婆知道真相;2、黑道老大(以前的朋友,待我如同小妹)可以去找他。”  咨询师可以给来访者讲清道理。比如,激情的发生是不能长久持续的,男人和女人对待激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男人可以在一个时间里让激情在不同的对象身上发生,女人在一个时间里会把激情的对象变成唯一,于是,女人有婚外情更勇于走出婚姻,男人有婚外情百分之九十五会留在婚姻里。咨询师还可以指出,相隔千里的现实问题;同样,可以指出,一个女性放弃了自尊,是不可能获得幸福的。甚至可以暗示,这个男性实际上具有欺骗性。这些道理在当时的情境下,来访者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咨询师是很难说服来访者的。即使来访者被说服了,她也可能是暂时接受了咨询师的看法,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得到帮助。我们这里不能一一来做具体分析,不妨来看一下其中的一个情节。  根据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以及长期的临床经验,很容易就能发现此一案例中这个男性行为所具有的欺骗性。不过,我们如果能够很客观地说,他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完全是抱有欺骗念头的。一个人如果一开始就抱有欺骗别人的想法去做事情,内心一定会扭曲,就算一开始不是扭曲的,也一定会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生扭曲。哪怕是一个诈骗犯,在犯罪的时候,也常常自认为是有着合理理由的。这个男性如果一开始就抱有欺骗女性的想法,他再好的表现也不可能让女性产生真心相爱的感觉。能让一个女性产生真心相爱的感觉,这个男性一定是真正付出了自己的感情。但是,这个男性是存在问题的,也就是说,他本身对于自己的了解并不透彻,或者,他潜意识里不愿意真正地了解自己。如果他能真正了解自己,就不能有合理的理由去发展他的婚外感情了。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这个男性把握自己感情的责任能力是有限的。这些道理是不是可以讲给来访者的呢?显然,是不能的。  不论是指出这个男性不可能对自己的感情负责任,还是指出这个男性的内心可能是扭曲的,都会有另外一个情形发生,就是对这个来访者会造成沉重的打击。也许有人会问,咨询师不就是要来访者在痛苦中猛醒吗?话是这么说,可是,这里面有很大的问题。来访者找到咨询师的时候,她已经在这段感情中经历了很强烈的挫败感。这个时候,如果很直接地指出这个男性的这些问题,无疑是很残酷地告诉来访者,你一开始就错了,你看你找的是什么人啊?来访者由此理解到的潜台词是,这么差的人,我都会选择,我可真糟糕啊。一种更强烈的挫败感就会弥上心头。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来访者找到咨询师,是因为她无法面对她的挫败感,现在通过咨询师的一番道理,来访者发现自己有了更强烈的挫败感。这样,一方面是咨询师极高明的道理,一方面是极糟糕的咨询效果。这个咨询,不但没有帮助来访者减少挫败感,反而是进一步加重了她的挫败感。  这就需要回到“摆事实”的话题上,也就是帮助来访者澄清问题。还是这个情节,咨询师可以同来访者一同来澄清一些事实。比如,这个男性在一段时间里面确实很真实地付出了他的感情,来访者事实上也会有这样的认知,“我还是很感谢他,让我经历过一段美好时光,感谢他让我如何认识男人”。这个男性确实有他很优秀的地方,“他什么都和我想的一样,不仅善解人意,而且十分风趣”。否则,来访者再傻也不可能轻易单方面地付出自己的感情。当咨询师和来访者把这个事实呈现出来的时候,来访者对于这段感情的理解,就不会象最初找到咨询师时那样完全否定了,就是说,她在这段感情中还是享受了“一段美好时光”的。接下来,还有一个事实需要澄清,就是那个男性现在确实是不想跟她再继续维持曾经美好的感情。无论来访者怎样理解,也无论她如何需要得到那个男性的合理解释,都不能改变事实半分。事实就是事实,除了接受,别无他法。当然,来访者也可以给这个事实赋予消极的意义,也可以赋予积极的意义,这是她能选择的。  实际上,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一再看到,只要把事实清楚地呈现在来访者面前,不需要咨询师任何带有诱导性的干预,来访者完全有能力做出自己最合适的选择。这就象把一个混乱的书包的全部内容倒出来,一个小学生也可以把它们条理分明地收回去一样,其简单的程度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咨询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帮助来访者把心理的包袱抖落开,把困扰她的各种因素清清楚楚地呈现出来,她自己完全有能力面对事实并向事实回归。  当然,一个案例不是如此简单就可以解决的。它还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的长期相伴,相互扶助,共同翻越困难的大山。  这个来访者后来说:  “是的,我对生活确实充满了信心。  “爱情已不再是我生活的全部,虽然被情人所欺、所弃,但我仍是自信的,我的价值不需要他来证明,更不需要他的爱来证明。  “我以前不知道我会走出来,一直希望和他如知已就很满足。  “非常感谢刘明老师,陪我走过那段泥泞之路。  “也希望所有和我一样有过婚外情的人,早日走出情感困境,找回自尊和自信,阳光在我们的心里。”  每个案例都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付出努力。至于咨询师怎样很好地将自己的工作进行下去?或者说,心理咨询到底要怎样开展?我个人认为,到了这里,要说的话已经说完了。做心理咨询最简单、也最困难的要领,我自以为在道理上已经交待清楚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做到了的问题,这就不是讲道理的事情,而是切切实实自我训练的事情。  人生有很多事情我们做不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样能做好,这个时候要学道理,讲道理;更多的时候,是我们知道了怎么做,但是,我们却做不到,因为我们不肯做到。这个不肯做到,也许是因为恐惧,也许是因为懒惰,也许是因为要算清楚投入产出比率的患得患失的心理作祟。很少有人愿意“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地去付出努力。那是需要信念的。可是我们拥有了太多的怀疑和顾虑,就是缺乏一点冒险的勇气和坚定不移的步伐。  老子说:“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诚不我欺!小练习:  找人优点:睁大自己的双眼,将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身上的优点找出来并且告诉他,尤其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十一、寻找原因咨询师:好象在这过程里面,可能有时候你跟人这种沟通也不是很多,是不是?来访者:呃?我觉得不是不多。呃,我就觉得……我觉得……,就象……比如说,跟我们领导,我觉得他那种做法我很难接受,然后我跟他说吧,(咨询进行了6分50秒)(声音突然提高了)我就觉得没有办法跟他沟通似的,当时我就会觉得很生气。事实上,我们领导对我是很信任的。咨询师:嗯。咨询笔记:  前面已经谈到,来访者要探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那是不是就可以如此简单地加以界定呢?显然,还缺乏必要的调查,那就是对于来访者自身的心理活动周期性特点以及他的人格特征的了解。做这个调查,实际上已经是在寻找问题的成因了。  所以,这里,我又把话题拉回到来访者身上,“你跟人的沟通也不是很多,是不是”。一个“你”字做了主语,来访者就不得不回到自身上。当然,这样的说法是带有一定的主观判断和倾向性的,来访者在后面做出的反应表明他已经很明确地感受到这种倾向性,所以,情绪一下子有了变化,表现出来就是声音提高了。  当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的时候,除了要听来访者怎么说,听他说什么内容。还要听他的声音的节奏、频率和响度的变化。一个人如果有情绪,比如他会说,“我很生气”,这个内容已经很明白地表达了他的情绪,可是,如果他语调平缓、面带笑容地说,“我很生气”,这时候我们就知道他并不是真地生气。反过来,他面部扭曲、声音突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说“我不生气”,我们也知道他正在生气。情绪通常是通过言语的内容、言语的形式以及相应的身体语言表达出来的。其中,言语的形式,包括声音的高低、缓急、节奏感等,最不容易掩饰,也最容易暴露出一个人的真实情绪。  来访者情绪上的变化,可以看作是产生了“阻抗”。对于说他“跟人的沟通也不是很多”,让他觉得自己受了冤枉,所以,不自觉地把情绪带了出来。  一个阻抗的产生是极为有意义的,一方面它反映出咨询师的措施可能有问题,比如火候的把握出了问题,比如言语的使用不恰当,比如包含了咨询师太多的主观片面认识和情绪感受,等等。这时候,咨询师要能马上意识到,并加以主动调整;另一方面,阻抗的发生,意味着来访者的痛处被碰触到了,也就是说,咨询师碰到了来访者最敏感、最不想面对的软肋。这对于咨询来说是有风险的,但也是很好的机会,只要把这个地方处理好,来访者就会获得很大的成长。  来访者这时候的反应,让我看到问题的成因可能更多地是来自其自身因素,而不是环境因素。我们可以用“共性”和“个性”的判断标准来看待来访者现在的问题,因此,需要再进一步做一些调查,就是看看在同样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里面,别人是不是也有很大的压力。如果别人也有很大的压力,则压力是一个共性的问题,那是工作环境造成的;如果别人没有压力,那就纯粹是来访者自身的原因了。现在,我还要调查的,就是他的同事们是否也感受到人际关系中的压力。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当一个人带有情绪的时候,往往也是其心理防御机制发生作用或者被打破的时候,其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也就会在这个时候暴露出来。  在这里,来访者在提高声音的同时,把目标直接指向了他的领导,“他那种做法我很难接受,然后我跟他说吧,(咨询进行了6分50秒)(声音突然提高了)我就觉得没有办法跟他沟通似的,当时我就会觉得很生气。”后面的反应就更有意思了,“事实上,我们领导是对我很信任的”。这些反应,反映出他对这个领导是一种很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会很生气,一方面他又会感觉很满意。或者可以说,他对于换不换工作的矛盾的心理活动,正是这样一种对于领导的矛盾心理的一个折射。  不过,还要看一下,他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活动方式是不是一向具有这样矛盾的特点,才可以更准确地判断问题的成因所在。这些要放在后面来处理。当前比较急切要处理的,是来访者已经表现出来的情绪和阻抗状态。  在讨论如何即时处理来访者的情绪之前,还要罗嗦几句有关寻找问题成因的看法。我常有感触,我们已经太习惯去寻找问题的原因了。不仅是在咨询中,而且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遭遇问题的时候,总是会试图去寻根溯源,以便可以有效地加以解决。这没有错,问题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认识或者一种心理需要,这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理由。没有理由,是无法做事情的。哪怕是一个作贼的人,也需要有一个理由,才可以心安理得地作贼,大家不妨看一下影片《天下无贼》的诠释,作贼的居然振振有词,我不偷他,他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贼。  在东明心理论坛上有一个帖子,题目叫做“给我一个活下去的理由”。活着就活着呗,还要什么理由呢?当然,这样的说法有点过于冷漠。我的本意不是要表达自己的冷漠,我也深深地知道,能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寻找活下去的理由,一定是正在遭遇着极大的痛苦,事实上,她是这样呼吁:  “我想我要崩溃了,本来我就是一个卑观厌世的人,老天又让我不断的遭遇这样那样的打击,我真的要撑不下去了,我要撑不下去了,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不断的问自己,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老天,你告诉我,我讨厌生活,极其厌恶,我该怎样为了我的孩子勇敢的活下去,我该怎么办,谁能帮帮我,让我坚强的生存了下去,为了我可爱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想哭都没有泪水了。救救我吧。”  我的心也在颤抖,有如一种撕心裂肺般的情绪灌入心中,一种难言的黑暗恐惧和挣扎在心中蔓延。我不想顺着以往的惯性去挖掘其内心痛苦形成的根源以便帮助她走向快乐。她所有的问题已经很清楚地表达出来了,这就是“给我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她正在做的事情,或者她一直在做的事情,都是在寻找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可惜她找不到,所以只能没顶于恐惧之中。  在我看来,她正在做的事情,类似于正在解决一个哥德巴赫猜想之类的难题。当她在寻找一个活下去的理由时,她总是能找到一个反证的事实,把看起来可以活下去的理由推翻。她要完成的是一个极其伟大的创举,证明自己有可以活下去的理由,甚至寻找到生命可以永存的理由,“只是有很多事情我想不明白,人的命运究竟是不是早已注定的了,我们到底有没有能力改变什么,告诉你我真正害怕什么,如果老天让你生病,死亡,我们躲的过去吗?是的,我不得不承认我害怕离开这个世界”,尽管她还会补充说,“我自己本身并不惧怕这一切,从我十三岁开始我就不断的想要逃避这个我认为丑陋的世界”。她的问题,实际上不是她个人独有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类永恒要面对的问题,即怎样能够寻找到一个可以让生命永远活下去的理由?如果人们还有一天找不到这个答案,恐惧和黑暗就会永远存在,无助和痛苦就会永远存在。  我们都会不自觉地陷在这个思维的陷阱里,尤其是我们的哲学,常常要追根溯底地去寻找和回答“世界从哪里来”,“什么是第一因”,“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人以来,就有这个问题,却从没有人找到答案。  有四个人跳出了这个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智慧地解决了这个世界的绝对真理问题,这就是释迦牟尼、老子、爱因斯坦和史蒂芬?霍金。  当释迦牟尼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时候,已经摒弃了寻找“第一因”的努力。也正是否定了万事万物有“最初因”,才会说“空无自性”和“性空”,并有“依他缘起”的伟大见地。这在老子那里得到更为清楚的阐释,“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没有绝对的长,也没有绝对的短,长短是在比较之中形成的,是互为参照物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好坏是在比照之中,互为参照而形成的。没有绝对的有,也没有绝对的无,有和无是相互参照对应的,有是“依他缘起”,无是“空无自性”,本体是超于“有”“无”的。我们一般习惯于抓着“有”的,不习惯见于“无”的,可是一切事物又都是有生有灭的。我们也习惯于追求“好”的,厌弃“坏”的,可是什么又是坏的呢?因为有了好坏的分别,才要抓一个好的。一切都是依他缘起,一切都是互为参照,“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哪里又抓得住呢?我们也习惯于延续着时间的线索思考问题,爱因斯坦却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了时间的相对概念,时光可以倒溯,这与释迦牟尼“一念几万年”的内证自觉的真如如出一辙。史蒂芬?霍金的科学思辨似乎可以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宇宙成了果壳中的宇宙,正与释迦牟尼一粒尘砂之中拥有三千大千世界的说法不谋而合。  所以,一切是清静圆明的。活着就是活着,无需理由,也无需证明。就象一粒种子,遇到了适宜的土壤、水分、空气、阳光,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生根发芽,就要开花结果,就要枯萎凋零。第二年,种子还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谁也不能阻挡,谁也无法改变。既不能让它不生,也不能让它不灭。一切试图寻找生命存在理由的思考都已经落入了习惯性思维盲区里了。一切试图通过寻根溯源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方式都落入了“有为法”的窠臼之中,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不见老子说吗:“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什么时候,咨询师可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呢?那时候,心理咨询将是另外一番景象。罗杰斯或许已经做到。吾等俗人,还是先从眼前着手,从小处着手,先来找找来访者也十分热衷探寻的形成问题的原因和理由吧。或许,就如同要每天做梦,每天看点肥皂剧,怡养一下我们的心情一样,来访者也需要心理咨询能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美妙的人生游戏吧。小练习:  暗示训练:经常告诫自己,我无需任何理由就可以活着,而且,无需任何理由就可以活得很好。  音乐练听:每天安安静静地听一会儿音乐,培养自己对于声音节奏、频率、响度等的敏感度。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十二、绝对倾听来访者:(语速已是加快)但是我就觉得他有时候的一些做法,让我很生气,比如说他的管理。他这个人很不擅长管理的。咨询师:嗯。来访者:事实上他是这样的,他是一个特别……他是特别注重那种……,他是搞科研……就象搞科研一样。咨询师:嗯。来访者:但管理……事实上他是做得不好,他自己也承认。咨询师:嗯。来访者:他的那种做法就是,大家谁有积极性谁就要多做一些事情,谁没有积极性谁就少做一点事情。咨询师:嗯。来访者:可是我是很积极的,那样的话,我就会多做很多的事情。这样,我并不没有对这个有什么意见。咨询师:嗯。来访者:可是,我会因为这些事情,在做这些事情当中,因为他没有规定好谁应该到底应该做什么事情,谁应该到底应该做哪些哪些事情,很多人都没有积极性,我在做这些事情当中需要很多人配合。咨询师:嗯。来访者:这样根本就没有人去配合,完全要我一点一点地去做。咨询师:嗯。来访者: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咨询师:嗯。来访者:然后,我去跟他说的时候呢,他就会觉得……他就是一种无所谓的样子,啊,谁有积极性谁就多做一些。咨询师:嗯。来访者:我就觉得很难接受。可是这些事情如果我不做,好象就没有人做,到时候大家都会找我,所有人都会找我,出了问题都会找我(语速特别急)。我觉得自己就象是……,哎呀,很无辜的样子。咨询师:嗯。来访者:既然是谁……谁有责任谁有积极性谁就多做一些,我不做,为什么大家都会来找我呢?咨询师:嗯。来访者:我觉得自己很无辜的,我不做又没办法。咨询师:嗯。来访者:做了吧,只要是做得顺利我无所谓,但是要是做得不顺利,导致自己心情特别压抑。(以上内容来访者说的很联贯,语速较快,咨询师中间没有任何打断,只是注视着来访者,点头回应他)咨询师:(咨询进行了8分30秒)你有很多责任感,我感觉。(语速很缓慢)来访者:对,我是一个比较有责任感的人,这一点我承认,但是这个在工作中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不快。(语速明显有所缓慢)咨询笔记:  由前面提到的来访者声音提高到这里的语速加快,来访者的情绪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个时候,就要对这个情绪做出处理。最有效、最直接的处理莫过于倾听了,就是要对来访者予以极大地关注,全神贯注地倾听他的心声。在身体姿势上要做到上身略微前倾,还要适时地予以点头和回应,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极大地耐心和沉着的状态。  这个倾听,似乎很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  能够倾听,是咨询师受过训练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按说,咨询师无非是通过说说话来帮助别人,这好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过去,没有心理咨询师的时候,大家遇到什么不开心或想不开的事,亲朋好友开导开导,或者组织上派人找去谈谈话,也就好了。要说劝人这个事,确实是谁都能干的。但要是能把人劝好,或者能很高明地把人劝好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象跑步,是谁都会的,但要是到奥运会上拿个冠军就不是那么容易的,就算是在最一般的运动会上想拿个名次,一般人不经过一番训练也是不可能的。现在的趋势,运动员已经变成职业化的了。咨询师之所以也成为一种职业化工作,就是因为咨询工作是有它的规则的,咨询师则是需要受过训练的。  如果咨询师没有受过很好的训练,是不容易做到倾听的。大家一起在做一个成长小组的活动,其中,每当有成员出现一些情绪上的波动――我们都知道这种情绪上的波动一定是他的某些情结或者心理创伤受到触动时的一种反应,有一位咨询师朋友就会马上做出一些反应,不自觉地去引开话题,实际上也就是不自觉地打断那个正发生情绪反应的成员,以阻止其情绪继续发生。在一个适当的时候,我给这位朋友做了一个反馈,她马上意识到了,她说,自己就是见不得别人难受。这就反应出这位朋友的情结或者心理创伤所在。因为有这样的情结或者心理创伤,别人一表现出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她心理的那块阴影就不自然地被勾扯出来了,在她还不能接受或者还不能处理的时候,就尝试着阻止自己的阴影浮上心头,在一个人群中,就会尽力维系一种看似平和的状态。可以想像,如果这位朋友正在咨询中,来访者有了情绪反应,这位朋友为了防止自己情绪有所波动,就会不自觉地干扰来访者的情绪表达。这个时候,她就不会很好地倾听来访者表达情绪。  我们知道,当来访者正在表达情绪的时候,咨询师予以打断,这不仅不利于帮助来访者舒缓情绪,而且还将给来访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一个情绪一旦从心中生发,就伴随着很大的能量。如果不能很好地得以释放,就会反过来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就象武侠小说中讲的,一个人的内劲突然受到了阻遏,或者自己强行收回内劲,都会造成自己的内伤。所以,一个人正在表达情绪,突然让他的情绪没有了表达的对象或者突然阻断他的情绪表达,就一定会给他造成极大的痛苦。这一点,我们再演绎一下,就会发现,在一个人的思维表达上也是如此。如果想激怒一个人,或者想得罪一个人,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言语通常是思维表达的工具,只要在对方说话的时候不断地打断他,总是让他的话说到一半就被打断或者噎回去,他就一定暴跳如雷或者暗自神伤,他就一定会讨厌或者憎恨我。因为他的意志正在被我遏制而不能得以表达。  在生活中可以见到很多父母与孩子沟通困难的例子,都与彼此不能很好地倾听有关。一个母亲与上高中的儿子已经无法沟通。只要她说话,儿子就走开,有时候还会露出不屑一顾和瞧不起的神情。这个母亲非常痛苦,她弄不明白,怎样能够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原来,她总是希望孩子能听她的话,按她的意志办事,按她的意思好好学习。可是,孩子好象完全不管她那一套,甚至好象故意和她过不去一样,专门干一些让她心怀恐惧的事情。她整天为儿子提心吊胆,已是茶不思,饭不想,哪怕是在说话,也是不到三句话,就已经一把鼻涕一把泪。儿子越发地不以为然。她说,如果儿子能改变一点,她就会好受许多。儿子说,只要母亲改变了,他就好了。如果让这个母亲耐下心来认认真真听听儿子说些什么,儿子还说不到三句话――当然,这些话多是对母亲的不满――这个母亲就已经忍不住了,开始和儿子讲她的道理,讲她的感受。儿子自然是再也不说话了,甚至不愿再给她沟通的机会了。这个母亲太想表达自己的意志了,甚至不仅仅是表达自己的意志,她还要儿子接受自己的意志。只要儿子有一丝丝不能接受,或者有一点点要表达自己意志的表现,母亲就是忍无可忍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儿子的意志既然不能在她这里得到承认和表达,自然要找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地方和机会去表达,而且因为对母亲的愤怒和厌憎的缘故,他专门选择做一些让她难以接受的事情来表达他的意志。  令人振奋的是,现在,很多父母都已知道要尊重孩子,甚至还有一部分父母知道,尊重孩子,就要学会倾听孩子说些什么。可是,真要他们认真地听听孩子在说什么,却不是很容易的。一个朋友说,他在外面和别人相处得都很好。可是,回到家里,看到孩子做了一点不合己意的事情,就忍不住要发脾气。他也知道这样不对,也知道与孩子好好地沟通,尤其是能够倾听孩子的事情,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控制不住。他有时候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一些问题。实际上他的问题是很常见的。一个父亲或母亲,在外面拼搏了一天,常常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常常要屈己从人,只有回到家里,回到他/她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回到他/她最有权利的位置,才能放松下来,才能把自己的压力表达出来,才能把自己的委屈释放出来。当然,由于在家里的地位,他/她还不能以一种弱者的姿态叙述自己的压抑、苦恼和委屈,就只能把自己的压抑转化为愤怒表达出来。而孩子则成为毫不知情的无辜受害者。父母要能很好地倾听孩子的事情,必须把自己的压力、情绪做很好的处理。可是,他们已经精疲力竭了,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就象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位咨询师朋友一样,她也不是有意要岔开话题,破坏氛围,而是她没有能力承接别人痛苦的表现,因为那会引发她自己痛苦的经历。  能够让别人把话说完,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这不仅仅是个尊重的问题,更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每个人都知道尊重别人的意义,可是,为什么做不到呢?是因为能力不够。咨询师作为职业的心理工作者,不仅要懂得倾听的意义和价值,更要把倾听变成切实有效的心理工具,因此,就要把自己训练成为一个拥有倾听能力的人,一个绝对能够做到倾听的人。  这并不容易。在咨询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刚从事心理工作的时候,常常是不能很好倾听的。因为自己怀有焦虑,当来访者出现了一些情绪上的波动时,就情不自禁要表达自己的关切。哪怕来访者不表现出一些情绪,也容易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说穿了,这个时候,不是在给别人做咨询,而是自己的心理问题正在发作。而且比较可悲的是,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在发作,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对于自己的问题是“无自知力”的。稍微有些经验之后,才知道自己老是忍不住要说话,要表达意见,要指导来访者,是因为自己的心理有强烈的焦虑,但是,在咨询中,还是控制不住要自我表达。这个时候,可以说已经有了进步,即有了“自知力”,但是,整个咨询过程不再是以来访者为中心,而成为了治疗自己心理问题的场合。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当一个外科医生和病人同时躺在手术台上的时候,别指望医生会放弃救治自己的机会而先去处理病人的问题。或者还可以换一个说法,就是咨询师容易弄错自己的角色,本来应该是当观众的,现在忘了自己的角色,忍不住跳上台去,自己当了演员,让来访者欣赏自己的表演。所以,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程度,决定了他会不会放弃来访者的利益而首先来治疗自己,甚至首先让自己处于“发病”状态。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就找到了,界定一个咨询师是否已经入门的重要标准。那就是看在整个咨询过程中,能不能很好地倾听。简单一点讲,我们甚至可以武断地给来访者提供一个判定标准,以作为他们选择咨询师的依据。这就是看一个咨询师在整个咨询的过程中,是说得多?还是听得多?或者更简单的说法,在一个咨询中,看看是咨询师说得多?还是来访者说得多?咨询师说得多,就是说他还没入门。  倾听,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做到的。真要能做到的话,那真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了。  那怎样能够做到倾听呢?首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成长。这个成长,除了要不断地学习各种心理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去体验和接受督导,先把自己还缺乏“自知力”的问题解决了。一个咨询师是无需忌讳的,古语不是说“久病成良医”吗?事实上,心理治疗史上的很多大师,如弗洛伊德、阿德勒等,最初都是因为自己有很严重的问题,最终成为伟大的理论家和临床实践家。其次,就是要在生活中,不断地训练自己。这种训练是时时刻刻的,是无处不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介绍一种简单的小方法,与大家分享。  《大学》有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已经把事情讲得很清楚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能够“知止”。我们平时太忙,忙于学习、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娱乐,甚至忙于看电视、打游戏、上网聊天。总之,是忙得不亦乐乎。即使在睡梦中,头脑也不曾得到一丝闲暇。头脑的繁忙,是因为有许多似乎值得焦虑的事情,有许多焦虑之类的情绪,如乌云一般阻挡了我们心中的太阳和天空――我们的心灵。现在,不妨让自己坐下来,或者站着、走着,然后是什么也不做了,什么也不思考了。如果做不到,那就尝试着告诉自己:“生命的意义在于有资格不做有意义的事情”。把自己心中的焦虑以及引起焦虑的那些还没有可行性计划的任务和目标暂时放下。如果还做不到,那就赶紧去做体验或督导吧。小练习:  知止后定:让自己闲下来,什么也不干,如果难受,忍住了。  发愣练习:偶尔有发愣的时候,不要责备自己,反而要尝试着让自己尽可能地沉浸在其中,享受其中的美妙。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十三、小心求证咨询师:因为本身……你像……,领导既然谈了,你也就可能更积极地去工作,但是,这个过程里面,确实……,大家……,这种……,有可能……,我看你填的是事业单位这一类的啊?来访者:对。是的。咨询师:本身这样的体制下,大家已经都很……来访者:(急切地打断咨询师)事实上,它已经不是一个……它已经是一个私企。(略有停顿)我就是觉得……大家同样地在这里工作,然后……,我觉得我的付出……我的付出要很艰辛很艰辛。咨询师:然后你觉得一方面你付出得特别多,但是收效不是很大,来访者:对。咨询师:背上很多责任……咨询笔记:  随着问题一步步澄清,加上来访者适时表现出来的较强烈的情绪反应,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就比较清楚了。这就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尤其是领导的管理方式让他很不满意。  但是,还是要进一步小心求证,工作本身的一些特点是不是也是形成问题的原因。从来访者的反应中可以看到,对于工作情况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不平衡心理的产生。  于是,我尝试着了解他工作单位的体制情况,以便了解人际关系中的特点,“我看你填的是事业单位这一类的啊?”“本身这样的体制下,大家已经都很……”。  来访者很急切地打断了我,他强调“事实上,它已经不是一个……它已经是一个私企”。  从这个言语中,可以看出他的认知内容,工作单位是一个私企。私企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私企就不应该有国营企事业单位中的那种人浮于事、拖沓低效的情况,私企就应该有更好的效率,私企就应该有更严格的管理,私企就应该有更积极的进取心,等等,诸如此类的“应该”内容。总之,不应该是他现在看到的样子。当他有这么多关于工作的“应该”看法时,他就会比照工作中的实际情形,结果是让自己很失望。  与此同时,他对于自己也是有很多“应该”的戒条的。比如,他觉得自己应该积极进取,自己应该得到大家的配合,自己应该得到大家的认可,尤其是领导的认可。但是,事实是,有问题的时候大家都来找他,这让他接受不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最不应该承担责任的。  于是,心理不平衡了。当自己又无法调节的时候,内心的不平衡和冲突就通过躯体表现出来――“上火”。  在对话过程中可以看到,他在急切否定了我的疑问之后,有一个停顿,然后话题又转回到自己最关心的问题上,“我就是觉得……大家同样地在这里工作,然后……,我觉得我的付出……我的付出要很艰辛很艰辛”。很清楚地说出了他的艰辛和由此导致的心理不平衡。  我则做了一个共情反应,“你觉得一方面你付出得特别多,但是收效不是很大,背上很多责任……”,把这一点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对于来访者的问题不断地予以澄清,并且小心谨慎地加以求证,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  作为咨询师,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主观片面性错误。因为自身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知识,加上常常用这样的知识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验证,还因为有自我的体验和成长,就常常会不自觉地以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是聪明睿智的,是不一般的。固然很多时候自己的目光也确实是锐利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己的结论总是符合事实特点的,也不意味着就看到了事物的全部真相。有些观点和认知也许比别人略微高明一点,那也不过仅仅是在自己的领域,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上,是如此的。可是,自己是不容易认识到这一点的,于是,容易很直观、很武断的做出结论。这种武断的特点,表现出来,有时候就象算命先生一样,连懵带唬的。来访者也特别吃这一套,好象咨询师一见面就能说出个四五六来,就说明这个咨询师很高明一般。实际上,这不符合咨询的要求。  咨询,是要双方进行讨论的,是要展开广泛而深入讨论的。通过讨论,可以把很多东西,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更全面、更客观的面貌,以便来访者做出更好的判断和选择。咨询师的武断结论,很容易打乱这种讨论的展开进程,从而导致很多信息丢失,也使得来访者的真正问题还没有浮出水面就被扼杀了。这样,也就谈不到很好地解决问题。咨询师的武断和急于作结论,是要不得的。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