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能呢?我是一个诚实的人。萨特嘿嘿地笑出了声。这时,两个怀中抱着《人民事业报》的学生迎面走来。萨特接过一摞报纸,边走边散发。警笛突然响起,由远而近,街上有人开始跑动。萨特若无其事,继续散发报纸。一辆警车开过来,猛地停在萨特面前。车门打开,跳下几个警察,一个警察夺过报纸扔在车上,两个警察抓住萨特的手臂,把他带上警车。萨特上车前扭头对大家笑了笑,带着几分顽皮,还挥了挥手,手中握着一只烟斗。望着萨特的背影,李智突然想起他的自由理论。萨特显然是不愿意被警察带走的,然而他现在能自由选择吗?譬如从警车上跳下来,回到人们之中?也许萨特会这样回答,他选择了站在学生一边,表明了对压制个人自由的环境的反对态度,就必须承担起责任,包括被逮捕;并且,现在也仍然可以选择在被捕的境遇中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当下的结果仍然没有跳出他的自由选择的范围。警车启动了。他们默默地站着,目送着渐去渐远的车身。注释:(1)萨特(公元1905~1980年):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2)参见何林编著《存在给自由带上镣铐》第141页。(3)罗素(公元1872~1970年)英国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主张从原始事实出发,以其为基本元素构造整个世界。1921年曾来中国讲学。(4)卡夫卡·弗朗茨(公元1883~1924年):奥地利作家。创作风格独特,善于在作品中营造一种极度的紧张性和令人难以忍受的荒诞感。(5)达利·萨尔瓦多(公元1904~1989年):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接受并改造了超现实主义理论,将其命名为批判的妄想狂,主张在创作中把表象世界转换成反映自己内心世界和梦境的手段。(6)西蒙娜·德·波伏瓦(公元1908~1986年):法国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21岁时以仅次于萨特的第二名成绩通过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是当时通过这一考试的最年轻女性。著有小说、哲学作品多种,其中《第二性》为她赢得了女权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之母的称号。曾访问过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