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纯粹的智慧

作者:周国平 字数:17072 更新:2023-10-08 20:23:32

《纯粹的智慧》作者:周国平第1章 序  若要受到愚人的尊敬,你就必须按照他们的方式和他们的期望来做。若要被有缺陷的人类尊敬,你就必须比他们更加完美,他们才会尊敬你。你若果真那样做了,你又将失去自我,失去你的灵魂,失去你的精神自由。而你若不那样做,你又会失去自身生存的环境,甚至于失去生命。  这就是传统教育制造出来的二难困境,尽管它已为人类的成长做了许多有益的贡献。  迄今为止,我总结了一下传统教育制造出来的两难问题,最少不下一百多个。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  主要是传统教育的基石、内容、方式等等的不完善造成的。这些不仅是需要进行适度改进,而且也到了非彻底反思和重建不可的地步了。  如:幼稚病。我们的传统教育的起点以往都是把人当成小孩看待的,它从没有真正教人如何自主自立过。我们每个人都逐渐变成了丧失个性的人。  小孩子需要奖赏,同样,长大成人后在各个部门工作了,便有人设立什么奖励、奖金、勋章之类的来哄你,美其名曰“激励”。之所以用这些东西来哄你,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把你当大人看待过,当自主的人看待过。  一个成熟的人是不会去刻意寻求外在的奖赏的,因为故意做作的奖赏对人有时是一种愚弄。成熟的人的奖赏只可能来自于他的内心,他的付出之中,他不可能只盯着那个外在的奖赏而去努力奋斗。萨特,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哲学家,他便是一个对人类教育有很深洞见的人。他拒绝了诺贝尔奖,在内心深处认为那是对他的人格侮辱。他说:当我在创造我的作品时,我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奖赏,诺贝尔奖对我并不能够增加什么,相反地,它反而把我往下压。它对那些寻找被人承认的机会的业余作家来讲是好的,而我已经够老了,我已经享受够了,我喜爱任何我所做的,它就是对我本身付出的奖赏。除此之外我不想要任何其他的奖赏,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我已经得到的来得更好。  他无疑是对的,但是世界上对的人几乎很少,这个世界上充满着犯各种错误的人,他们几乎都身在陷阱之中,都落入了教育游戏的圈套之中。  同样还有一个类似的笑话。泰戈尔,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写了《吉檀珈利》一书。它的原文版比翻译版优美得多,因为原文版是用孟加拉语写的,而孟加拉语很甜,即使在吵架时,听起来也好像在谈一件好事,且富有音乐感,这是英译版永远做不到的。不巧,英译本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更优美的原文版在国内却反响很小。由于他已得了诺贝尔奖,故国内许多大学回过头来要给他颁发文学博士头衔,他故乡的加尔各答大学是第一个主动颁给他荣誉学位的学校,但是他拒绝了。他说:你们给了我一个学位,但你们并没有承认我的作品,你们只是承认诺贝尔奖,你们只是对那个“玩具”感兴趣,你们是在侮辱我和我的劳动。  那些校长们认为只要是奖励,就一定没有人不愿意要的,除非那个人是白痴。  因为小孩子从小的教育都是这么哄过来的。但是,这对一个成熟的人来说,对萨特、对泰戈尔来说,就是一个障碍了。因为他们是一个成熟的人,是一个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人,自然,那个哄人的道具在他们身上便显不了灵验了。因为他们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他不是仆人,他也不想当仆人。而有奖赏便有主仆关系存在,就纵容了主从关系,就加深了奴性。  又如:迎合病。我们都被教成“被承认”的人了。我们被教导说除非我们被人承认,否则,我们什么人都不算,我们是毫无任何价值的。学习本身并不重要,只有那个被承认才是重要的。工作本身并不重要,只有那个外在的评判才是最重要的。  如此一来,整个事情便都本末倒置了。工作本身当然应该是重要的,它本身就应该是一种享受。每个人都必须工作,而不是为了被人承认才去工作,你是应该喜欢工作本身,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才去投身工作的。如果被承认,你也泰然处之,如果不被承认,你也不应还抬头乞求着,因为你的奖赏早已在你的工作中得到了。全世界如果每一个人都学会了享受学习、享受工作、享受一切有益的生活艺术,那么,他哪里还有心思去苦苦等待什么外在奖赏,他享受自我都享受不完,才不会有那份闲心呢。  不过,现实却不是那样合乎自然逻辑。人们大都陷入了一个痛苦的模式之中,他们只是从别人的承认奖赏中才能知道自身的价值,他们非要得到金牌或诺贝尔奖才以为自己是好的。他们自己无法感觉自己,评判自己;他们的心不在工作上,而在企盼着明天的那份评价,那个悬挂上。他们身在,心不在;手在干,思想却不在。他们成了人格分裂的人,成了内部冲突型的人,他们给自己造成了一个又一个分离。而分裂一生,烦乱便出。所以,他们总是讨厌手头的工作,或干得太慢,或了无趣味,或敷衍了事,反正,只要能草草了事的就草草了事。桥是否修得牢固,路是否保质保量,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功劳。这一切当然也是本末倒置了,因为工作本身是创造性的,是一项快乐。由于教育模式在每一个人身上创造出了被人承认的欲望,所以没有人能很平静地工作,没有人会去享受他所做的一切。你必须被接受,这是一种非常狡猾的控制人的策略。  要求承认,那是一种乞讨的行为。一个人为什么要苦求别人的承认呢?人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充满完整个性的人,生活在精神的自由之中,用你自己的脚站起来生活,走你自己的路,喝你自己的甘泉,这样才能使一个人真正归于他自己的人格中心,灵魂才能回家,精神才能回家,才能真正扎根人生之中,这才是他的生命最终绽放开花的开始。  传统教育已做了许多有用的工作。但是它本身却存在先天不足,世界是一个辩证法,有其利必有其弊。教育在带给我们好处的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精神垃圾,给我们下一轮的发展种下了数百种严重的疾病种子,这是它自身始料不及的。如主观病、幼稚病、迎合病、未来病、本末病等数十种病。当你开始对教育进行全面审判时,你才会大吃一惊。但是我们今天绝大多数在领工资的学者们,却不愿干这些累人的活儿或没想到世上还有这份活儿,他们在等待日子快过去,他们在等待那份快要到来的工资,那份奖赏。他们自己本身就是在乞讨中过活,你怎么能希望一个乞讨者会给你什么呢,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他们总是叫你去迎合,失去迎合,失去垃圾,你是得不到任何奖赏的。他们虽叫你创新,但那也不过是为了得到某种名誉、某一笔研究经费而已。如果你一个人独自开创一项伟大的事业,纵然价值极大,也是没有人会去承认你,尊敬你的。如果你的工作是属于天才的工作,那么在生命终结之前你将不会看到任何尊敬,相反你还会遭到世俗目光的谴责……然后经过数百年后,人们才会给你奖赏,给你雕像,你才会受到拥有与你平等智慧的人的发现。  是的,教育不能被审判。一被审判,那些身在其中的大师们便成了一种讽刺、一种失落。他们教的那些知识也成了一种讽刺、一个笑话。  而真实的知识却有三个层次——观点、科学和启发。获得第一层次知识的方法或工具是感知力,是感觉;获得第二层次知识的工具是辩证法,这是我们今天全世界学校教得最多的逻辑教育;获得第三个层次知识的工具是知觉,是心灵的顿悟,这种知识是建立在进行感知的大脑与被感知的事物达到主客体和谐一致基础上的纯粹知识。  你若要有一些片断的快乐,你只要修习全然地感知即可。你若要获得身体能量,获得生活保障,你只要修习辩证法和理性即可。如果你已衣食无虑,你自身动物性的要求已满足,那么你就会去追求一种生命更和谐、更丰盛、更超然物外的逍遥生活,那么,我就建议你走上觉悟之路吧!记住,我只是建议,因为你才是你自己的主人。  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无论他是科学家,还是政治家,到生命的最后却都不得不走进博大精深的精神家园。因为在那里,你的生命才是最终的统一、和谐,你才能有不断的高峰体验出现,你才会处在深深的喜悦之中,你才会真正活在阳光下,你漂泊在外的心灵,才算真正回家了!  2004年11月1日第2章 引子:永远牵不到的手  这是一只丰盈的手。十指纤纤,珠光宝气。手美。人更美。  美人自然也有一个诗一般的名字。采诗。采诗是她的名字。  这是一栋二十层的现代豪华大厦。这栋大厦是采诗她爸的。  采诗如诗如画如烟如雾。她不爱读书。  她有一间别致的小型办公室。她想来上班就上班。  上班对她来说只是象征性的。没有人知道她究竟是星期一,还是下周三上班。  没有一个人知道,除了她自己。甚至于她自己也不知道。  她的许多决定都是突发性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此时此刻她正在上班。  阳光透过蓝色的纱窗过滤后斜照在采诗的办公桌上。  她刚打完电话。她正在桌边浏览时装杂志。  小李是采诗的近身门卫。他正在当班。相同的阳光也照到了他的身上。  阳光多么平等。不平等的是小李的心。  他每天都斜站在大门之侧。他的目光正瞟着室内的办公桌。  这个角度只能够看到办公桌。当然他并不是想看办公桌。  他是想看到桌上那只光滑的手。那只温柔的手。  这是他的角度,小姐发现不了的角度。他这半年来共看了六十八次。  此时,他正在看。这是第六十九次。  阳光平静。办公室平静。不平静的是小李的心。  他多么想跟这只手握上一握,那有多好。  但他不敢。先是不敢想。后是不敢做。为什么不敢想。因为他认为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教育教了很多的“不可能”。“人要现实一点,客观一点……”  他的头脑一分为二,一是本我,二是现实的我。本我有欲。  现实的我是理性的,它在抑制欲望。这是一场持续了三个月的斗争。  他外表平静,但他的大脑内却从未停止过斗争。  灵性的头脑终于战胜了六大敌人。主人终于战胜了仆人。  这六大仆人分别是:  分裂人、主观人、虚伪人、简单人、封闭人、被动人。  六大高手被我们不完善的教育派到了小李的大脑之中。  这些年来,他们一直控制着其灵性的头脑。一直在控制主人的权力。  然而,本我终于成功了。他决定要去牵采诗的手。那只充满无限温柔的手。  经过众多的努力,虽然取得了局部的成功,但由于他大脑中正面的力量太弱。  最终他还是失败了。他最终还是没能抓到她的手。  他只抓到了她的一只手套。那是他在她出国前上车时拼足了一百二十分的勇气才抓到的。  手没牵到。惟一抓到的只是一只手套。一只采诗的手套。一只彩色手套。  他,一个人走在夕阳下。无边落寞。他当然不可能成功。  有六大负面高手挤在他大脑中左右着局势。他绝不可能成功。  虽然有三十次可以牵手的机会,但每次想牵手时,却被脑内的六大高手点住了麻醉穴。  他遗憾地离开了广州。带着那只花手套。  本书就是想干掉你大脑中的两个敌人,即分裂的敌人和虚伪的敌人。  另外的四个敌人在下两本书中再去剿杀。第3章 执偏——芝麻与西瓜(1)  觉悟1.钓鱼和享受钓鱼是不同的  钓鱼的人,心在等鱼,心只是在等待,在等那个鱼咬钩的时刻到来。心是活在下一刻的,是活在等待之中的,而不是活在此时此刻。所以,凡是在期待之中的人,都难免急躁些、烦乱些、痛苦些。  钓鱼的人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而享受钓鱼的人却恰恰相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享受的人,它的对象不是鱼,心不在鱼,不在鱼的大小、鱼的来去、鱼的种类,而是在享受生命的那份真实,那份实在。享受的人,就活在此时此刻,就活在这份起初真实的刹那之中,而不是活在过去,活在对未来的期许之中。他没有等待,没有左顾右盼,没有分心去关注别人的眼色,他不需等待,他就是现在。  享受就会快乐,等待就是痛苦。  享受就是享受现在,享受现在就是重视生活中的分分秒秒,享受现在实质上就是享受人生的全部过程,中间没有放过生命的一分一秒,每一刻都活在真实之中。而等待则只重视那个结果的到来,中间的过程,中间漫长的过程他都只是在作准备,在为结果作准备,他只是焦躁地在等待那个结果。他对现在没有丝毫兴趣,没有丝毫情感,他讨厌过程太慢,当然,更不要说他会对现在有丝毫感动,丝毫爱心。他只爱结果。结果没有了爱,便没有了欣赏。他的爱和欣赏都是留给那等待中的结果的。他热情、友善的面孔都是留给结果的,结果若不出现,你是休想见到他的笑脸的。  人生本是由一系列的目标组合而成。有的人一生目标少得几乎只有一个。那么,这就给那些只等待结果,只享受结果的人带来了难度,在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他只是在等待最终的结果到来,而那个结果却并不那么容易达成,于是,他们只得等,继续等。人生苦短,很快便等到白了少年头。到那时,才幡然醒悟,原来等待是在空耗生命,等待是在浪费生命。  不仅要懂得享受,而且还要善于随时随地地享受。人生百年,多不随愿;种种期冀,多成惘然。于是便苦了等待中的人,苦了切盼享受结果到来的人。活着只是为了享受结果,而结果有时却是苦不堪言。即便是有好结果,也是在漫漫长夜中熬过后才等到的。当我们再去品味那迟来的结果时,才发现我们早已没有了那份当时的心情。  是的,常人的人生,快乐的日子太少了,幸福的日子太少了。要想改变这一切,只有两种方式:一是改进到达目标的智力;二是变享受结果为享受过程。前者,对我们今天智力开发程度一般的人来说,离平稳地推进目标还相差太远,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无知阶段,对生命中的诸多变数根本无法悉数把握。后者,则是我们任何人都做得到的,只是你想做还是不想做的问题。人为何总感到苦多乐少,主要是不懂得对生命过程的体验和享受。  要想提高生命的质量,我们就得提高享受的质量和频率。美好的结果,我们不一定抓得住,正如鱼不一定会咬钩,咬了钩也不一定保证能提出水面,提出水面也不一定能捉到篓子里一样。天地间的变数的确太多,惟一能抓得牢的就只有过程。我们应充分享受每一次行动,把握每一个细节。若我们只重结果,我们就会把结果看得太高,于是,结果便是一切,结果就成了生命质量的判别式,于是我们便成了结果的仆人。我们便会不顾一切,不惜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甚至动用一切虚伪的、残酷的手段;如此一来,我们纵然抓住了结果,但我们却会失去更多的东西。环境很快会对我们进行反击,我们的喜悦很快便会荡然无存。所以说,只重结果,只追求结果是可怕的。一个只重结果的方法多半是“狗咬狗一嘴毛”的蹩脚方法。  旨在钓鱼持的是一种分裂的心思,因为旨在钓鱼的意念一闪;就把你推向了对立面,推向了隔离,在你与环境,你与外界之间便立起了一堵墙。你一个人站在墙的这边,当然,如此一来,问题就出现了,生命是一种能量的流动,由于你的隔离,你便被排除在整体之外,排除在流畅之外了。你一旦失去了能量,自然就成了枯萎的小草。  真情片断:  黄山。我。  秋天。我外出去散步。  我一个人是很少这样享受人生的。  我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  我是被另一个人从房子里推出来的。  什么人能推动我?  女人。  我的朋友罗小姐。  她天真、活泼、纯情。她身体发育比春天催得还快。她就是我的春天。  我沉湎于书海之中,虽然在这三年中规定自己每天翻一本新书,虽然此刻有那么点儿头痛,但只要听见她哼着杨钰莹的《天上情歌》,谁还会有心思头痛呢。  我们散步的地方人多嘈杂,我不太喜欢这种场合。  爱情也不太喜欢这种场合。  她说:我们到山上采千山红,要得啵?  我微笑点头。  她又补充说:我知道山那边很多。  我们很快便到了山之南侧。  此处杳无人迹。  山静。花静。树静。  动的只是流云和蝴蝶。  山下有一个湖。  湖边有一大片青香草地。  草地上有一棵浓荫如伞的迎客松。  树阴下坐着一个人。  钓鱼的人。  他静静地坐在那里。  头,一动不动。手,一动不动。整个人,一动不动。  人与自然仿佛浑然一体。  那份专注,那份定力,令我很是佩服。  在这个狂躁、漂浮的时代,在这个追逐速度的时代,一个人要静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女友正在专注地采着水灵灵的千山红。  我独自向钓鱼的老者走去。  几经曲折,我来到了老者近边。  原来是一个满身佛性的老者。  灰白色的衣袍,一尘不染。  老人除了银须随风飘之外,他的身、口、目光并无动的迹象。  仿佛他根本就不知道有人临近。  我知道钓鱼的人都讨厌声音。  我只有静静地立着、观望着。  我看了看湖面上的浮子,老半天都没动一下。  我又从侧面瞧了瞧这位老人。  他目光明朗,盯着水面上的浮子。  浮子一动未动。  老人脸上居然还显示着淡淡的笑意。  没有一条鱼上钩,他居然还有好心情。  真是奇怪!  我故意轻咳了一下。他依然未动。  仿佛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入静打坐。  他只是望着那浮子。  我想,此刻除了浮子,在这个世界上或许不能再有任何东西吸引他了。那小小的浮子仿佛掌握了他的命运,他必须去关注它。否则,便会错过他的命运,错失他的人生。他仿佛就是那浮子。他的肉体只是一个幻影。  浮云、青草地、鱼塘、微风、一棵巨松、一个钓者,这是一幅完美的天然风景。  良久,浮子终于动了一下。  我立即喊他拉钩。  他蔼笑着将鱼钩拉出水面。  鱼没上钩,我喊得太早,心有歉意。  老者毫不在乎,一点也没有责怪的我的意思。  他只是侧目望了我一眼。  顿然,我在这位佛光充盈的老者眼中,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平静与宽广。  目光如水,但比水更澄明碧透。  目光如海,但比海更宽广无极。  仿佛他眼内的世界,要比眼外的世界深邃得多,幽远得多。  我骇然。我惊疑。我好奇。  我突然出语道:您一定是隐居的木叶禅师了。  木叶是他成道的代号,他原来的名字叫万明。  他银须飘拂,笑而不答。  我问:大师为何有闲独钓?  大师道:是在钓鱼吗?  我诧然探问道:难道不是么?  大师平静地回答:不是。  我更诧异:那大师在干什么?  大师道:我是在享受钓鱼。  我回应道:不都是在钓鱼么?  大师道:不然,不然,钓鱼和享受钓鱼是不相同的。  一个不懂享受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懂得生活的。一个不懂享受的人,最好莫到这世上来,免得瞎受苦。  如果我们一味地讲责任、讲付出、讲道德、讲义务,天天将这些冠冕堂皇的言词挂在嘴上,从人的本性来说,这是假话,这是虚伪的。如果真有那么一个人总是这样说,那么他不是神经病,就是用心险恶。  我想吃一顿好饭,我才会为之奋斗;我想穿一身名牌,我才会为之努力;我想拥有名誉、地位、财富,我才会为之不懈。  唱者以歌唱享受生命,舞者以舞蹈享受生命,写者以笔来享受生命,英雄以豪迈来享受生命。  生命有如挂钟,说停就停,谁也留不住谁,谁也等不住谁。星河浩瀚,人生苦短。为什么不快快享受我们有限的人生呢?  拥有享受,才算是拥有了人生。  觉悟2.吃肉和享受吃肉是不同的  面对食物,我们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因为饥饿,我们不得不去快速地填充肚皮,另一种是从艺术的角度去分享食物,是慢慢地品味食物的色香味,品味厨师的手艺。这两者虽然都输入了能量,但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吃肉者,他只是吃,由于饿,肌体便有了一种吃的本能,一种迫切的需求。他自动地、就正如机器人一样地吃着、嚼着,他根本无法去品尝那个味道,他纯粹是机械般地填充食物。这对于动物来说已足够了,但对于人来说却还不够,因为人除了肌体对能量摄入的直接需求外,还随时随地肩负着发展心智的重任。你若只是吃,你就只是动物性的,你就完全停止了心智开启的任务。所以说:当我们在吃食物时,要重视那份吃的东西,要珍重那份天地间独有的佳肴。在吃的时候,要慢慢地咀嚼,要兴奋地品尝,要体味每一口食物的滋味。在不停地品尝中体味中,你便变成了那个味道,那个工艺,那份独特的滋味。当你感觉到甜时,你应该就变成了那个甜的一部分。你的舌头是甜的,头脑是甜的,全身都弥漫着甜的味道。甜作为一个信号,它已全然地进入了你这个导体,且迅速闪及了全身的每一个细胞。  享受吃和吃是一种对立。吃是自私的,吃只是占有;而享受吃则是有利于大众的。享受吃是在品尝造物者的劳动成果,品尝他人或大自然的智力结晶,品尝他人的工艺,它是欣赏性的,是利他的。吃是分裂的,因为吃是从整体中把一部分能量强行占为己有,而享受吃则是在欣赏和对他人的肯定中的吃,是具有可持续、再生性的,因此它是整体的。  享受吃肉是带有双重意义的,它不仅使你获得了能量,也开启了你的感官。  在享受中,你是主人,食物是仆人。你在品尝中会使你的感官变得越来越敏觉。  开发我们对事物、对外界的敏感度,这才是把握了人最特殊的需求。一切成就大事业的人,没有一个不是非常敏觉的人。当然,这种人也并不是天生的敏觉者,他们的敏觉性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次进食触摸、谛听等一切行为细节中进行主动磨炼的结果。  他们之所以成就圆满丰盛的人生,无一不是因为他们发展了自身的能力的结果。而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一个人的潜能开发和透彻度,却依赖一扇门,这扇门就是我们的知觉器官。我们对外接受的一切信息、一切能量,都必须首先由眼、耳、口、鼻、舌、身等直接感官体悟而来。若我们只是动物般地吃,我们的感官将会死掉,它们将会变得越来越不敏感。当你的敏感度降低时,你将无法感觉到你的身体,你亦无法感觉到你的存在价值。  你享受食物,就证明你是在主动地与环境接洽、认同和接轨,你就没有故意制造分裂。品尝是美好的,敏感是美好的。如果你更敏感,你的生命也会由此变得活生生的,如果你更活生生,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能量进入你的内心,你的人生就会变得更开放?  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行为,诸如凑笑。凑笑和享受笑是不同的。凑笑是虚伪地笑,是机械能在脸上制造出来的一个泡沫,它不是出于笑者的本意。凑笑一旦被制造出来,那个分裂同时也被制造出来了。因为,任何凑笑都是不平等的,都存在着上下之分,贫富之分或权力大小之分等,都反映出了一种自卑,深深地自卑。  凑笑是一种狡诈,是一种应和,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失败。而享受笑则全然不同,那是建设性的笑,生命整体的笑,站在平等的人性基础之上的笑,是自尊自信的笑。享受笑,在笑的时候,你的笑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是内外部统一的笑,这个笑一旦开始,随着笑的力度的增加,你的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会迅速弥漫着那个灿烂的笑,纯然的笑,坦然的笑,此时,你是一扇全然打开的门,外界的能量会及时地进入你敞开的心胸。这种享受的笑是生命整体的表现,而凑笑却做不到这点,它是分裂性的,在笑时它内外是分裂的,自身是分裂的。虽然外表上他也制造了一个笑,但这种笑是消耗性的,是内部充满矛盾的,是流于失败的。  他害怕真笑,因为真笑会暴露自己隐藏的心思或狡诈,真笑会使他反而变得不自在。因为一个失败者小声小气说习惯了,他习惯了分裂和失败的方式,若突然要他在大庭广众之中变得大声起来,变得众目睽睽起来,他反而会觉得很害怕。他根本不敢大笑,因为他怕暴露自己的怯弱、胆小和不足。  总之,我们成功的全部信息及能量都必须经过感官这一道门。而在日常行为细节中,我们并没有时时注意开发和强化好我们感官的敏觉度。我们的行为总是分裂的,表面和内心总是分裂的。正如我们在与他人见面时,大家虽也伸出了手,在形式上双方好像是完成了一次握手,但在双方内心深处却并没有真正握住手,他们只是机械地伸出了左手或右手,手是机械的,不知轻重的,眼睛深处是漠然的。虽然双方都制造了一副笑容,但这只是外在的表象;在本质上,双方却都并没有为对方感动,都不曾动过欣赏对方的念头。  只要我们在制造分裂,制造内外不统一,我们就是在对自己的感官不负责任,对自我放任,在放纵窝里斗,放纵能量内耗,在制造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墙,在杂乱中更加陷入被动之中。  无论是吃肉,假笑和礼节般地握手等,人们都只是在做一件事,即走向失败。  因为,你的心总是既要顾忌这头,又要顾忌那头,你有太多太多的顾忌,所以你总是顾此失彼,总是越来越疲劳,越提不起劲,越对对方或环境失去兴趣。因为分裂,你总是在加速着失败来临。  每个人都有智力,一种是情感智力,一种是逻辑智力,一种是觉悟智力。无论是情感智力和逻辑智力等,都必须在感官的敏觉度上发展而来。如一个人若只一味地发展他的逻辑智力,而全然不顾感官敏觉度的提高,那么,那种所谓发展了的逻辑智力是浮在空中的,是没有根的。这是一种华而不实的假象智力。这正如许多受过逻辑训练的人一样,他们依然在生活中时常被骗子所骗。为什么会如此?问题当然不是出在他缺乏逻辑推理力,而是出在对当时对方信息表达的敏觉辨识力上。想骗人的人,他的内心和外表是分裂的,是不统一的,在言词或肢体语言上是必然会露出蛛丝马迹的。由于你平时没有发展起自身眼光或耳朵的敏觉度,所以,你便成了敏觉度的伤害者。当然被骗是怨不得别人的,你处于那种迟钝的感觉之中,骗子随时都可以将你骗倒的。因为,在平时,你的感官在沉睡,它是静态的,那么,你一直都是负向的过活,从来没有一天是真正有准备的,是警觉的,所以你不可能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遇。  总之,我们一日之中,与感官打交道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每一次机会强化我们的敏感度。第4章 执偏——芝麻与西瓜(2)  当我们在夏天吃冷饮时,应缓缓地将其伸入口中,感觉那个清凉,闭起双眼,慢慢地品尝,感觉那个清凉的深入,而且随着感觉的传播,你已经变成了那个清凉,因为那个清凉正在通过你的舌尖传递给你,且在一瞬间泛化成为你的全部感觉。  生活片段:  人生的基本矛盾:分裂与整体。  我们的分裂细细想来,可粗略地分为三种:  一是大脑内部的分裂。  二是大脑与身体的分裂。  三是身心与环境的分裂。  先说她大脑内部的分裂。  八月十五夜。湘江河畔。  月正圆。  只可惜月圆之后便是月缺。  她和他。  男友说:一切都在不言中,我们结婚算了吧!  她强压着怒火,恨恨道:不可能,一切都已太迟了。  他温语绵绵。  究竟是去是留?  她思绪如潮:  一是关于他的种种不是。  二是他给她带来的多少个快乐之夜。  三是她在推理。  此时,她大脑内部是分裂的。  她的心灵正烟雾弥漫、狼烟四起,情感的、情绪的、记忆的、理性的,每股势力都在争强,都在攻击别人的意念,于是,大脑内战火纷飞,吵声、喊声,闹得她天翻地覆,五内俱焚。再说大脑与身体的分裂。  我们的大脑总是高高在上,总是在遥远的天涯,从来就未认真关注过,带动过身体一同前行。  有事实为证:  一是我们的身体是大脑的臆想品和修正品。  如现在女性的身体有许多部位都是经过大脑修正的部件。  丰乳器、丰韵丹、瘦得快、瘦立得等,还有隆鼻梁、割双眼皮等手术,另外还有数百个品种的化妆品。  二是我们的身体只是大脑的发泄品。  由于我们智力有限,根本不知道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卫生,什么不卫生,于是一味地贪口腹之欲,一切通吃。  结果,我们本来要活一百岁的身体,就因为吃,被弄得疾病纷呈,肌体伤残,仅活七八十岁就完结了。  很多人一有烦恼就大吃,以求发泄。  很多人一有快乐就大吃,以求庆祝。  很多人一有性欲就大吃,以求满足。  很多人一有哀痛就大吃,以求分心。  另外,还有结婚、生子、生日、迁居、考学、开业等等,他当然也得全吃。  三是身体成了我们情感的囚徒。  如一只雌性动物到了性兴奋期,它随便找只雄性动物发泄即可。而一个女人到了青春躁动期却不可能那样随便找个男人发泄一下完事,这是文化不允许的,是道德不允许的。一时找不到对象,就只能强压着澎湃的春潮。一压再压,肌体出现紊乱现象是存在的。  四是身体成了迟钝的牺牲品。  由于我们总是被动地对待视、听、嗅、味、触等感觉器官或放弃了逻辑智力的修炼,从而使我们变得日渐封闭、孤立,成为了大脑的牺牲品。  最后说身心与环境分裂。  夜。夜已深。  她的卧室。  粉红色的灯光洒满卧室。  她向窗帘走去。  缓缓地拉上窗帘。  窗帘拉得很严,任何一丝光都无法射入。  这是她多年的习惯。  关窗、关窗帘、关电视、关灯。  正如她关着的心。  她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出神。  起伏的肉体。  起伏的心。  她叹了一口气。  她今年三十岁了仍孑然一身。  泪珠从眼角滑下。  为谁落泪?  与谁共枕?  寂寞的不只是丰腴的肉体。  寂寞的更是她的那颗心。  她没有朋友,没有交流,她几乎与社会完全隔绝了。  觉悟3.性行为和享受性爱是不同的  性行为是生理上的,是器官的相互碰撞,是能量的传递方式之一,而性爱则大不相同,它不只是器官的,它更多的是精神的,它是全身心的,是肌体与心灵的结合,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  通常的性行为只是在头脑控制下的性行为,整个世界对性都是那么的渴求,那么的神经兮兮,其实这种神经性只是大脑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对性有明确的趋向性,我们的大脑被想象的性行为所占据了,但这不是真正的性,它只能说是动物的性,简单的性,而不是性爱。也就是说,我们的性行为被转移到了头脑之中,它成了纯粹心理上的性。  生活中有很多人爱看黄色录像或春宫照片以此来满足视觉上的享受,还有的人有窥淫癖的行为,可是当真正的性行为来临时,他们却阳痿了。故民间有粗俗之语:性行为不如看性行为,看性行为不如想性行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们对真正的性不感兴趣。他们甚至是性无能者。惟一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性行为已转化成了头脑想象中的性行为。他们只会照顾自己的头脑,而根本不懂得如何照顾他们的肉体,他们重脑轻身。总之,他们是分裂的。在性行为到来时,他们的大脑没有回来,没有回到肉体上来,他们只沉浸在远处,沉浸在关于性的梦想里或生活工作的琐碎牵挂之中,他们的大脑从来没有回到性的操作上来。虽然,我们都知道真正的性需要灵与肉的完美统一,但我们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只是表达我们大脑中有这方面的知识,而在现实生活中全身心地真正进入过性行为之中的并不普遍。  我们从没有全然地进入它。  我们在性行为中总是受控制的。  控制本身就是障碍,要去掉它,忘掉它,要忘掉一切才行。  如果我们是分裂的,我们的性行为就如排尿一般。我们只是发泄,只是匆匆忙忙将体内的能量排泄出来。当过多的能量排出时,我们就被搁浅在沙滩上了。  我们被孤立了,就有一种无助感油然而生,于是,我们变得失落,身体也变得虚弱。  然而,我们以为性行为后,身心就放松了,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因为你藉着释放出能量而达到放松的目的的话,那么这种付出的代价是很高的。而且,这种放松只不过停留在肉体阶段,它根本就不可能进入灵智阶段,进入开放状态。  性行为与性爱是不同的,性行为中只有结束,而性爱却是还有开始。进行性行为的人,通常大脑中盯着那个结果,那个快速出现颤栗的结果,他们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开始阶段,只盯着对方的肉体或自己的肉体。通常会出现三种可能性。  一是肉体在下面,头脑在上面,当然,我们的同伴也许和我们一样在想像。此时,虽然只有两个人在工作,但实质上出现了四个中心。也就是说,我们的性行为变成了群体,这种性行为显然是分裂的。二是肉体在下面,但头脑却穿行于上下之间。这种性行为只有当头脑达到最下面与真实的肉体完全合二为一时,我们的性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三是整体的性,此时,头脑已全然融入了性爱之中去了。那一刻是没有目的,没有动机,没有结果,只是在享受。  性不是速度的产物,性应该是爱的产物。如果只注重速度,性中的灵性成分是很少的。如果性的程度是慢慢进行的,那么则证明相互关注对方的感受、情感,这就证明两者之间爱的成分很多,灵性的成分很多,这才是性爱的。只有如此,我们才会相互融入对方之中。  单纯的性行为是自私的,它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自己达到那个点,那个兴奋点。而性爱则是互助的,它不仅利己而且利他。一个男人在性爱前,他会爱抚,在性爱中他会全然投入,会视对方的肉体和自己的肉体为一个整体,会有义务使整体都同时达到那个高峰点,在性后,他会有温语和拥抱等持续行为。  假如性生活中的人能认识到这一点,性的质量才算真正提高了。我们生命的质量才会提高,才不会被性欲渴求所控制。性的本质应是给予。只有参与了爱的性,我们的生命才会真正得到放松,得到愉悦。纯粹肉体的兴奋和参与了爱的兴奋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只是燃烧不充分的煤,后者则是完全燃烧的煤。两者在唤醒心智,唤醒生命激情上是存在差别的。前者是低级的,后者是高级的。只有后者的兴奋才能做到匀称地散发新能量到每一个细胞,而前者则做不到,前者只是从生命细胞中带走能量,使你变得虚脱。前者只是完成了肉体的指令,而没有完成开启心智的指令。前者是局部的、自私的,后者则是整体的、互助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女人是悲哀的。她们只是被动地躺在那里,敞开在那里,她们的很想呼应对方,但她们的大脑却抑制了唤醒肉体。不能动,一动就会显示出与女性含蓄文化的冲突,就不是生活中的自己了,就不是白天在众人面前斯文谦让有礼节的自己了。  所以,她没动。被动的性是可悲的。她们的身体像工具一样,完全不作回应。当然她不是不想,只是不敢。  而真正的性应该是没有被动者和旁观者的。真正的性应是超越了单个的自我的性。刚开始时,双方都是分别以自我的形式进入的,但随着相互的调适和相互亲近,相互迎合,相互间就应由二分性的人变成了整体的人。此时,两个个体的人消失了。双方已完全融入了忘我之中,成为激情的一部分。此时,感觉变成了河水,自然而然地在流动与大江与海洋直接汇合了。  生活片段:  某宾馆1008房间。  她形象好,气质佳,且妩媚动人。  她是一个应召小姐,韶华22岁。  他满嘴黄牙加口臭,55岁。  他一进门便给了她三千元。  他有的是钱,他想占有她一上午。  他花了钱,当然不想只是来单独看看她。  她也知道她应该做什么。  她给予他风骚的笑,假的。  她给了他得体的奉承,假的。  她扭动了风情万种的肌体,朝他走过来,假的。  她给了他一个热烈的吻,假的。  她曼妙的边舞边跳脱衣舞,不是本意。  她已全然敞开,迎接着他,不是本意。  这一切都做得那么逼真,娴熟,但是假的。  他在她身上行动。  他只有三个小时,所以,他得做一点实质性的工作。  他不是上来享受开始的,他是来发泄的。  他最近比较烦,心中积压了许多无名火。  他需要找一个地方彻底发泄出去。  他认为性是最有用的发泄方式。  所以,他找到了身价很高的她。  她呢?  她在想。  她收了他的钱。  收了钱就得将身体出租给他。  她似乎是一个房屋临时出租者。  当然,出租的只是肉体。  对方也只要肉体,不要她的心。  她也不会将心出租给他三个小时。  她在收到他的钱的那一刻起,就将心灵转移到室内的空气中去了。  她给了他一具纯粹的肌体。  一具自然的动物性的肉体。  她给了他一台发泄的机器。  她的心在空中,心灵的眼睛从墙上看着自己的肉体在运动。  她成了一个旁观者。  她觉得有点好笑。  她了解男人。  男人都这个德性。  他们出了钱,自然要有支配权。  她将这支配权给了他。  给他三个小时。  她看着他发泄了三次。  他出门时是摇晃着出去的。  他出门时并没呈现高兴情绪。  反而,目光空洞,充满落寞。  房间里只剩下了床上的她。  她看了看表,出租时间已过。  完事后,她去了卫生间,又去了美容厅。  她和他刚才只是肉体的会合。  不可能是两个灵魂的会合。  他在使用对方,对方只是一个工具。  当然,她也同样视他为工具、为动物。  他一上去就在等待那个高潮出现。  她也在等。  她在等时间快快过去。  她只想悄悄地抽掉一些时间。  觉悟4.嚼口香糖和享受口香糖是不同的  嚼是嘴巴和牙齿的运动,只是简单的口腔运动。而享受口香糖则不同,它不仅有口腔运动,还有全身每个细胞的参与,更为重要的是有头脑、有心智的参与,它是全方位的参与,是主动的参与,而把心智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的行为。嚼和享受嚼之所以不同,是有根本原因的,嚼是为了打发时间,打发枯燥,由于他们有太多的多余时间无法打发,而享受嚼则是在享受时光,享受外界的馈赠。嚼的另一个目的是不让心灵与肉体会合,它是一个石子,它不允许心潮彻底平静下来,正如城里大多数人无法打发夜晚一样,他们整天都生活在声音和嘈杂之中,他们已习惯了打扰,习惯了分裂和被动,所以一到夜晚来临时,孤独便总伴随在他们左右。所以他们不敢面对家中安静的黑夜,他们在入睡前那段时间是一个很大的麻烦,所以他们去夜总会,他们开家庭舞会,他们去吃夜宵,去疯狂玩耍,去打游戏机,去寻求各种各样的刺激。总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愿在静处时看到自己的心。  只有心湖被石子打扰,我们才不会看到自己的心。失败者从不敢看到自己的心。看到心,就会看到责任和义务,就会看到距离,就会看到躁动,所以,我们总是在有意或无意识地不停地打扰自己,让心灵漂泊在外。  我们的心总是不在自己身上,不在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上。这正好解答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总是心不在焉。厨师在炒菜时有时总是将菜炒糊了或放多了盐什么的,因为他的心不在享受炒菜上,而在与炒菜无关的事情上。他们手虽在掂着炒锅,在做机械运动,但心却不在此。一切失败者的问题,追根溯源都出现在这一根本问题之上。他们总是自我分裂的,总是在不由自主地虐待自己。  他们从来就没有全然地进入过。  我们在炒菜时,应忘掉自己,忘掉大脑中的各种羁绊,忘掉回忆,忘掉一切文明、文化、教育、习俗,我们要专注地炒,敏捷地炒,要看着火候地炒。我们要从根本上接受自己正在做的事,不然就没有必要去做。那样做反而会把事情搞砸,会制造出一系列的冲突,制造出一个深深的障碍。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的,当我们看到心仪已久的女友时,我们要立即进入那个喜悦,要让兴奋和喜悦荡漾至周身的每一个细胞,让那个喜悦弥漫在我们的周围。我们要全然地进入那个喜悦,与它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整体。我们要让心与身同喜悦合并起来,我们要有三到:一是身到,二是心到,三是神到。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意识到,而且潜意识也要到才行。  我们要学会体验那种突如其来的喜悦,而不是将眼睛盯着对方不足之处,或者回忆与她相处的过去时光,那都是错误的,那是你以后要做的,但在见面的那一刹那,你的心中已然升起了喜悦,那么,你就要去发展这个喜悦,不要错过真正要做的事情,而要将全部精力都快速集中到那个喜悦之上。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体验到什么叫快乐,你才会从正面去感激你女朋友的到来,感受到与友人的相识相知的意义,你才会更进一步地发展这份友谊。你在笑的时候,不只是做给对方看的,不只是迎合性的,你是自然而然由内心升起的。正因为你笑得坦然,那么,对方才会感觉到你是全心全意地欢迎他的到来,对方才会看不到你的分裂,看不到你的口是心非。假若你是凑笑,则会大大的不同了。对方从你的肢体语言中,一眼便会很快看到了分裂,看到了冷淡,看到了虚伪,故在以后的交往中自然会多少打一些折扣。  在与不在,是一道深深的门。  在,心在,全身心的在,你便找到了通向积极能量的这扇门。  不在,心不在,身心分裂,你便永远徘徊在能量的仓库之外。失去能量的输入,你将日渐枯萎。  在,是最深的智慧,是进入一切智慧的大门。老子是一个伟大的东方智者,他是研究“在”的伟人。西方“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哲人赫拉克利特也是深知“在”的人。总之,古之成大事者,都无一不是深切地领悟到真实、客观、活在当下的重要性的人。  感知片段:  天空,空得很远。  有几点一闪一闪的星星。  月很秀气。  光线尽量的淡,淡。  月光下,是开阔的河面。  河面上有些许雾纱。  家乡小河边泊着一条小小渡船。  船上无人,无一物。  船在桑树下,桑树高大。  桑树滋长在空旷的河岸上。  一切都在宁静之中。第5章 执偏——芝麻与西瓜(3)  有的只是静静的“在”。  “在”,深深的“在”。  我坐在河堤上,什么也没做。  我只在谛听这无边的静夜。  天空在那里,一动不动。  河流在那里,静静流淌。  星星在那里,一闪一闪。  月亮在那里,光线淡淡。  空间在这里,不增也不减。  我就坐在这里,静静地思索。  一切都正处于“在”的和谐、宁静状态之中。  万物互生而不相害,万物共演而不相冲。  这是城市无法找到的。  我们的城市在日夜加速现代化,无论你走到何处,都能听到那建筑机器的咔嚓声。大量的人口挤在小小的空间里,各种吆喝声、喧闹声贯满耳朵。  城市成了声音的城市。  在声音中,我们想要有片刻宁静,简直是不可能的。  当然,真正乱我心者不能归结为外在的声音。  真正乱我心的是我们的欲望太强盛,我们的头绪太多。我们带着贪婪心出发,我们什么都想求得。我们心中同时装着几件事,我们目标游离,目光闪烁,我们的心总是不在家,总是被一切一切五光十色美轮美奂美丽迷人的声色犬马所吸引,所牵制。  我们只是在动。  只是在匆匆地赶路。  吃饭时间减少了,休息时间减少了,我们成了一台只是“动”的机器。  偶尔一个人星期天躺在床上享受片刻宁静,才会发现我们有时走错了路。  喧闹对占有、掠夺是有利的,但对心灵的愉悦是有害的。  恰恰相反,真实的生命,都是在宁静中滋长的,生命只有在宁静中才能回到我们真正想要的需求上来,我们才会有所创造。  生命若总处在喧闹之中,我们生活的质量将大大降低。万物的孕育都在宁静中滋生,万物的生长都在宁静中生长。只有衰老和死亡是不需要宁静的。  只有静,我们的本性才会复归,才会深深的“在”。  只有身在、心在、神在,我们才能与大自然和谐交流。否则,我们是分裂的,心与身是分裂的,是痛苦烦乱的。而现实却恰恰相反,我看到许多的城市少年、青年人,他们本来可以有一些独处的时间空间,但他们却讨厌这个时空。也就是说,他们讨厌宁静,他们害怕宁静,于是便三五成群的去看录像、搓麻将、跳劲舞、划拳行令等。  当然,他们也不希望如此打发时光,但他们由于更害怕面对宁静,害怕直接面对自己的那贪婪的、丑陋的、赤裸着的灵魂。  因为,宁静见心。  他们最怕看到的就是面对自己空虚落寞的灵魂。有时他们在静夜中不小心偶尔看到了,他们会很痛苦,会变得更自卑。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躲避它,绝不再轻易面对它,碰触它。正因为这样,没有人会真正乐意谈心的,因为他们心灵深处存着太多的伤疤,太多的裂隙。  他们宁可喝得醉醺醺,也不愿一个人在清醒中入眠。他们宁可戴着流行歌曲的耳机入眠,也不愿抓住入睡前的片刻进行反思,这就是现代人的心灵特征。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