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每天读一点成功学-3

作者:王岩 字数:13246 更新:2023-10-08 20:20:07

然而有时候,一定的心理能的确仿佛是消失无踪而没有转变为其它活动。在这种情形下,心理能实际上是从意识中的自我转移到个人无意识83或者集体无意识去了。构成无意识这两个层面的各种心理结构,为了要进行活动,本身也是需要能量的,而且常常需要很大的能量。我们说迨,无意识中的这些活动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只能从一个人的行动去加以推测。一个众所周知的例证就是,心理能从意识向无意识转移,往往发生在子女脱离其父母开始独立生活的时候。这时候在他的无意识中就开始了对某个可以代替其父母的人的幻想。这种无意识中的幻想或迟或早会投射和外化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身上,他可能是一位老’师,一名教练或者父母的老朋友。这种转移说明无意识的心理值同意识的心理值有着怎样相同的特征。当子女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时,子女放在父母身上的心理值仿怫是消逝了,实际上它转移到无意识,并以幻想的形式获得显现。在这之后,它又因为一个可以代替父母的对象的出现而再次回到意识中来,并且仍然保持着与原来大致相等的心理能。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如果一个人的性-格突然发生改变(例如从杰凯尔医生变成了海德先生①,其原因就在于心理值的重新分配。无意①受人尊敬的杰凯尔医生发现自己身上同时存在着善恶两84谀心理值对于人的行为的影晌通常是不那么富宁、戏剧性,因而也往往是不明显的。但这种影响却随时随地在发生作用。它影响到我们做梦的内容,甚至造成恐惧症、迷狂症和强迫症这样一些神经精神症症兆,以及幻觉、错觉和逃避现实的极端退缩行为等精神病症状。正因为如此,人格的心理动力理论特别适用于精神病医生和精神病学家。但正象荣格所反复指出的那样,它们也同样广泛地适用于犯罪与战争、偏见和歧视、艺术与神话、宗教和神秘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既然人格系统内的心理能量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定的,那么人格的各个结构显然要围绕这一定的能量展开竞争。如果某一结构得到的能量较多,其他结构所能得到的能量就一定较少。这里我们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的类比来说明这个问题。设想一个人每月都有一笔数量有限的钱用以种倾向,恶的一面虽然受到压制,但总是渴望得到放纵。杰凯尔医生后来发明了一种药,服用这种药后,杰凯尔医生可以周期性地变成海德先生——个彻头彻尾的恶棍,然后再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参看英国作家史蒂文生的著名中篇小说或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改编的彩片。一译注85并镨,显然,他不能用它来购置他想购置的一切糸西,所以他不得不在他的各种各样的需要和愿望之间作出选择和安排。同样,整个精神系统也不得不在它的各种心理结构之间,就能量应怎样分配的问题作出决定。实际上,精神系统能够作出这些“决定”,所根据的是另一条动力学原理,这条原理我们马上就要讲到。荣格还指出,在能量从某一心理结构转移到另一心理结构的过程中,一种心理结构的特征也部分地转移到了另一种心理结构之中。例如当心理能从权力情结转移到性爱情结的时候,寄托于权力上的心理值的某些方面,就会出现在性爱的心理值中。这时候一个人的性爱行为,就含有希望支配其性爱伴侣的性质。但是荣格告诫我们,不要认为前一种情结的一切特征都会转移到后一种情结中去,后一种情结仍然表现出它自身的特征。荣格说:“某种精神活动的里比多可能会转移到一种对物质的兴趣之中,人们因此就错误地相信这种新的心理结构也同样具有精神的性质。”(《荣格文集>,卷八,21页)荣格承认,两者之间或许存在着某种相似性,然而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作为一种普遍规律,心理能从一种心理结构86转移到另一种心理鱔构,必须建立在等值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某样东西或某种活动有强烈的依恋和深厚的感情,那就只有另一种具有同等强度的心理值的东西,才能代替先前那种东西。然而有时候,新的兴趣爱好并不能吸引其全部能量,这时候,剩余的能量就会跑到无意识中去。到此为止,我们关于等值原则的讨论还主要是与单个的心理要素或心理值有关。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当涉及人格的主要结构一自我、阿尼玛、阴影等时,等值原则的作用又是怎样的呢?作用仍然是相同的,尽管它对于行为的影晌要更有意义得多。如果大量的心理能从自我转移到人格面具。那么它对于一个人行为的影响将是非常明显的。这个人不再是“他自己”,相反,他成了别人想要他成为的那种人,他的人格逐渐具有一种面具一样的性质。某一心理系统一旦过份发达,就会尽可能地从其它系统那儿夺取能量。当能量被牢牢约束于某一心理系统时,要夺走它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当能量并没有严格地束缚于某一心理系统,或者当能量正从一种系统向另一种系统流动的时候,要87夺走它就十分容易a尽管前面我们曾经举例说明过心理能量可以从自我中转移到人格面具中,然而能量的转移却并不总是采取这种直接的方式。有时候很可能,一方面能量从自我那儿消失了,另一方面它却并没有转移到某一人格系统,而是同时分散到了t人格系统之中。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由于&量不断地从外部世界加入到我们的精神中来,因而也就能够在任何心理系统中造成能量水平的增长。使荣格感兴趣的,疋是这种持续不断的能量输入,和在整个精神系统所进行的这种能量的分配和再分配。正是因为对上述问题的兴趣,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才成为真正的动澎心理学。总的说来,等值原理要说明的是:当心理能量从一种心理要素心理结构转移到另一种心理要素心理结构中时,心理能的值保持不变。心理能不会凭空消逝;它可以通过人的各种经验的刺激而增加到人的精神系统中来,却不能从精神系统中排除出去。88五、均衡原则等值原则说明的只是精神系统中的能量交换,并没有说明能量流动的现在我们要问,为什么心理能偏偏从自我转森-人格面具,却没有转移到阴影或阿尼玛呢?提出这个问题,就象问一个人为什么他买的偏偏是一双鞋而不是一本书或一盒糖。这个人很可能回答说:“因为比较起来,我更需要一双鞋而不是一本书或一盒糖。”这一回答同样适用于精神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心理能量之所以从自我转向人格面具,原因就在于人袼面具比阿尼玛或阴影更需要能量。而它之所以需要能量,则因为它拥有的能量比自我、阿尼玛和阴影拥有的能量少。在物理学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即一般所说的熵原理作出了说明。熵原理说的是:在两个不同温度的物体相互接触的过程中,热能将从较热的物体转移到较冷的物体,直到这两个物体的温度完全相等。水在两个容器之间的流动也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只要渠道畅通,这时候水的流动方向总是从高位向低位,直到两个容器89中的水位完全& ;-样。总之,两个物体一旦相互接近,能量就总是从较强的一方转移到较弱的一方*熵原理的作用总是导致力量的均衡。熵原理被荣格运用来描述人格的动力状态。这就是:整个心理系统中能量的分配,是趋向于在各种心理结构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简而言之,如果两种心理值(能量强度)有着不同的强度,心理能就倾向于从较强的一方转移到较弱的一方,直到两方趋于平衡。更复杂一点说,熵原理制约着整个人格系统中的能量交换,其目标是要实现系统内的绝对平衡。当然,这一目标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应该指出的是: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也就再不存在什么能量交换,整个精神的作用也就停止了。精神就会出现死寂状态。就象一旦熵的状态完全支配了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就会呈现出死寂状态一样。这时候一切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精神系统内的铯对平衡之所以不可能完全实现,原因就在于人的精神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来自外部世界的能量,总是不断地加入到人的精神中来。这些@增加的能暈不断地打破平衡创造不平衡。当整个人格动力系统由于各结构90之向的某#均衡而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时候,»的外来刺激可以打乱这种平衡,内心的平静于是被内心的紧张和冲突所取代。紧张、冲突、压抑、焦虑……所有这些感觉都标志着精神的不平衡。心理能量在各种心理结构之中的分配越是不公平,一个人也就越是体验到内心的紧张和冲突。他可以感觉到自己正在被这些内心冲突所撕裂,有时候他甚至真的被这些内心冲突所撕裂。过份强烈的内心冲突和紧张可以导致人格的崩溃,正象过份强大的压力可以导致火山爆发一样b然而正象荣格指出的那样,原来在能量上不等的两种心理结构或心理值(一种能量很高,一种能量很低),它们在能量上的平衡化可以导致一种强烈持久的综合。这种综合将使得两种心理结构难以彼此分离。试想有这样一个人,这个人的阴影原型比阿尼玛原型更为强大,于是较弱的阿尼玛原型就想从较强的阴影原型那儿汲取能量。但是就在能量从阴影原型中汲取走的同时,更多的来自外部源泉的能量却又加入到阴影之中。这样冲突就仍然在进行,尽管可能只是单方面的。如果冲突最后终于获得解决,两种结构之间达到某种平衡,那么在荣格看来,这种平衡就很难受到外91来的干扰。对立面(阴影与阿尼玛)的结合在这种情形下就会是一种特别有力的结合。这个人在他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就不仅是单一的男性气概,而是刚强与温柔、力量和怜悯、果断与伤感的混合。对立面能形成这样一种结合,那倒是一件幸事,不过更多的时候却是冲突始终在进行,对立面也不能达到结合。在阿尼玛和阴影这样一些对立结构之间建立起来的强有力的联合,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也有着极其相似的对应物。两个彼此互不相容的人,最后却往往建立起一种牟不可破的友谊。他们可能吵过无数次嘴,打过无数次架,然而最后总有一天,一切的纠纷都了结了,他们建立起了一种持久的友谊。同样,这样的结局也是少见的,更多的情形倒是斗争继续进行,或者更糟,两人之间的关系完全破裂而告终止。我们拿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来比喻一个人内心的冲突,这种比较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类比,因为正象荣格指出的那样,我们同他人的冲突(以及与动物或其它东西的冲突),即使并不始终是,那么也常常是我们人格内部的冲突所产生的投射作用。一个同妻子闹别扭的丈夫,其实正是在同他自己的阿尼玛原型闹别扭.一个人气势汹汹地讨伐那些他认为是罪恶的,不道德的事情,实际上他所讨伐的正是他自己无意识中的阴影。.:我们说过,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可能因为给人的精神带来新的能量而造成心理的紧张和压抑。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新增加的能量可以为人的精神所接纳而不致发生严重的心理失调。但如果由于能量配置的不均衡,人的精神先已处于不稳定状态;或者,如果外来的刺激过份强大以致难以驾驭和控制,人就有可能建造一种封闭的硬壳来进行自我保护。根据在精神病医院的经验,荣格从精神病患者身上观察到一种情绪反应迟钝。对那些通常会引起情绪反应的情境,这些病人并不作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只有当设法穿破这种精神的硬壳时,才会导致情感的爆发,这种爆发往往是强烈甚至粗野的。“许多正常人也都有保护自己不受外来干扰的种种办法。正象人们说的那样,他们把自己的心灵关闭起来,拒不听取任何可能于扰他的信念的事情。这些人往往有椽深的偏见,倾向于保守,反对变化,因为他们在一种既成的心理状态中才感到舒适和安全。由于把自己封闭起来拒不接受新93鲜事物,他们就可能趋于熵最大死寂状态,我们说过,这种状态只有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才可能发生。我们经常谈论年轻人的狂躁和老年人的宁静。殊不知年轻人性格的骚动正是由于来自外部世界和来自身体内部的大量心理能同时涌入他的精神系统。只要想一想发生在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再想一想刚刚走出家门的年轻人所突然接触到的种种新鲜事物,这种情形也就不难理解了。对突然一下闯入到人的精神系统中来的大量能量,熵定律不可能很快地、就发生作用,给新涌入的能量以充分的处置安排。各种不同的心理值之所以不能迅速达到均衡的状态,'原因就在于,不断获得的新鲜经验在不断地产生和创造的心理值。熵定律当然也要立刻发挥作用,对这些新创造出来的心理值作出相应的处理,但这本身还得有-& ;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完成之前,新的心理值又随着新的经验而不断产生。有时候两种不同的心理值已经差不多达到了某种平衡,突然之间又出现了第三种心理值,从而在前两种心理值中造成能量的再分配。惆怅、迷乱、紧张、不安、焦虑、惶惑,所有这些情感都以反抗、郁怒、爆发和冲动的形式表现94出来。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够期望他们不那么激动和狂暴呢?至于说到老年人的宁静,实际上年龄本身与宁静并没有任何关系,而是老年人所曾有过的各种各样的经验,已经和谐地融合到人格之中,造成了所if的宁静。对于老年人说来,任何新的经验都不会使他激动惶惑,因为相对整个精神所拥有的全部能量,一种新鲜经验所能增加的不过是极少一点,不会产生在年轻人身上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整个人格动力系统中,均衡原则要付诸实行也还存在着另一种障碍。当某一心理结构高度发达并因而在整个精神系统中占据了一个强有力的位置时,它总是倾向于脱离精神的其它部分而独立出来。它就象一个专制独裁的君主,除了垄断一切新获得的能量之外,还要不断地从其它心理组织中夺走越来越多的心理能量。这时候能量不仅不是从较强的心理组织转移到较弱的心理组织,而是反过来,从较弱的一方转移到较强的一方。这样,整个精神就变得极不平衡;占统治地位的心理结构变得越来越强大,而许多不发达的心理结构则变得越来越弱小。一种强大的情结会吸引大暈的新经验,就象一个富裕而又强大的国家95可以通过投资和占用新发现的能源而变得更加富裕和强大一样。人格结构中的这一专制倾向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的影响,但或迟或早,由于均衡原则的作用,这个占据统治地位的情结最终要被推翻,这种由于堤坝突然崩溃而造成的某一强大心理结构的能量外流同样也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荣格指出,任何极端的状态都隐含着它的对立面,某种占统治地位的心理值,经常突然转向它的反面。这就是说,一个有很强大的权力情结的人,很可能突然变得非常卑微,恭顺;或者,一个人格面具极其发达的人,可能突然卸下他的假面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威胁的危险人物。作为一个精神分析专家,荣格有充分的条件和大量的机会,得以从他的病人身上观察到这种人格的突变。一个人的行为和人格发生这种惊人的变化,正是由于均衡原则在起作用。集聚在某一情结中或某—心理结构中的大量能量突然之间全祐祜竭,转移到与它对立的方面。由此可见,过份片面发展的人格往往是不稳定的。均衡原则在心理结构中的具体体现者是f竽原型。我们还记得,自性作为最重要的原型之& ;一& ;,參& ;%、它的任务就是把人格的各种结构整合起来。此外,荣格还提出另一种整合即f竽作亨,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章中加以讨论。& ;& ;六、前行与退行心理动力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心理能的前行与退行(progressionandregression)。前行指的是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发展的那些日常经验。尽管有些人的人格仿佛已经得到了完全的发展,但这其实是把自觉意识的活动误认为整个心理的适应。既然环境和经验都在不断变化,一个人的进步也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因而适应的过程也就永远没有止境。里比多的前行可以说是同外部世界的要求同步的。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天起,人就按照他的先天倾向以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去把握世界。由于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作为开端,精神活动在方向上就是片面的。如果这种心理功能的片面性占据了+大的优势和+强有力,在它的整个进程中,它&会把一切^验和能量都尽可能地吸收到自身中来。然而毕竟有一天,原有的心理功能不再能97够应付和适应环境,这时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功能。举例来说,如果情感是一种占优势的心理功能,而新的情况又只有依靠思维功能才能够适应和把握,这时候情感活动就不再适合于这一新的情况。在这种情形下,情感就失去了它的力量,心理能在情感这一心理功能中的前行也就停止了。这一改变使人原有的自信和把握随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对各种混乱无序的心理值重新加以协调。这时候此人显得无所适从,象“堕入了茫茫大海”,主观的心理内容和心理反应也因为找不到、出路而聚集起来,这就使人的精神变得十分紧张。为了重新恢复里比多的前行,两种彼此对立的心理功能(在这里也就是情感和思维)就必须联合起来。思维和情感必须处于一种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状态,这样才能避免各种心理功能在其发展过程中互不平衡互不协调的状况。如果这一点办不到,心理能的前行就停顿下来,而两相对立的心理功能也不可能协调起来。幸亏心理能的f亨出来中止这一冲突,这种不协调才不致于无地持续下去。退行是里比多的反向运动。通过知立面之间的摩擦碰揸和相互作用,这些对立面逐渐被退行的过程剥夺了心98理能量。里比多的前行把能量亨于心理荽素,里比多的退行则把能量从心理要枭▲里亨宇。在整个发生冲突的危机埤间,由于退行的作& ;用& ;,对立双方都丧失了心理能,这样新的心理功能才能够逐渐得到发展。这种刚刚发展起来的心理功能一开始还只是在我们的有意识的行为中间接地表现自己。如果接着我们上面所举的例子,那么这种新的心理功能也就是取情感而代之的思维功能。退行作用使思维得以激活而成为一种新的心理功能,当它刚刚到达意识领域的时候,在形式上显得有点祖糙和陌生,还带有一定的伪装,或者象、荣格生动描述的那样,“它身上还带着地层深处的淤泥”。所谓“地层深处”,说的是人的深层无意识,思维功能就正是从那儿被召唤出来的。当情感还是占统治地位的心理功能的时候,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感的倾向,与其它心理功能(如思维)相关的心理因素能被小心地排斥在外。这样思维功能就从未获得过任何发展机会。只要情感功能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它就始终得不到使用,锻炼和分化。退行作用激活了无意识中的心理功能,这种新激活的功能现在面临着适应外部世界的复杂任99务。一旦新的心理功能在适应过程中取得了初步成绩,里比多的前行就又一次重新开始了。通过前行作用,新的思维功能可以逐渐形成一种确定感和自信心,这种情形就正象先前情感倾向伴随着能量的前行,也日益形成着自己的确定感和自信心一样。& ;心理的适应作用并不仅仅意味着对外部世界所发生的事件作出适应,一个人同时还必须适应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情感在一个人的意识生活中是占优势的心理功能,那么这个人对自己无.意识的把握,就会采取一种思维性模式。起初这可能并不成其为问题,然而长此以往,单是思维功能就显得很不够用,这时候情感功能也往往不得不参与进来9这就象在把握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当情感功能不够用时,思维功能也不得不参与进来一样。荣格说:一个人“只有当他适应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当他同自己保持和谐的时候,他,& ;才能以一种理想的方式去适应外部世界所提出的需要;同样,也只有当他适应了环境的需要,他才能够适应他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一种内心的和谐。”(,卷八,39页)这两种适应作用100的相互依赖,意味着忽视其中一种也就必然损害另一种。然而遗憾的是,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虽然强调了对日新月异的外部世界的适应和调整,却没有意识到,如果不同时注意对内心世界的适应和调整,对外部世界的适应是不会十分成功的。要达到身心和谐协调,前行作用和退行作用同样都是必要的。荣格指出,退行作用还有另一种好处,因为它激活了无意识中拥有丰富种族智慧的原型0这种种族智慧往往保证了一个人能够成功地解决他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迫切问题。替如,在面临某种危急而又艰难的处境时,英雄原型就可以'为这个人提供他所需要的勇气。荣格主张人应该周期性地退缩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从无意识能量贮藏所里获得新的能量。实际上我们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是在从无意识中汲取能量。睡眠为我们提供了沉潜到无意识中的机会,同时它也提供了无意识得以在梦中显现自己的机会。遗憾的是,现代人对梦为我们提供的力量和智慧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荣格提醒我们不要把能量的前行和人格的发& ;籲'#101序混为一谈。前者涉及的是能量流动的方向,后者&及的则是心理结构心理组织的发展演变即个性化。能量的前行与退行类似于涨潮和落潮。当然,前行作用和退行作用通过激活各种心理结构和心理组织,也可以间接地影响一个人人格的发展。能量的前行与退行也不应该同外倾和内倾混为一谈。尽管从表面上看,它们有些类似,但实际上,能量的前行与退行都同样既可以以外倾的形式发生,也可以以内倾的形式发生。前行与退行属于能量和动力的概念,而不属于我们在上一章中加以讨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要素方面的概念。七、能量的疏导心理能也同物理能一样,是可以疏导、改变和转移的。或者,用荣格的话来说,它可以被导向某种方向。也许通过与物理能的类比,会更有助于澄清和说明心理能的疏导。例如,瀑布作为观赏的对象可以赏心悦目,但是除了这种审美价值,它对于人类来说,则几乎没有任何用处。然而一旦通过向下输送的管道把它引导到电站的涡轮上,它就可102以产生电能。电能通过电线的传输又可以适用于种种目的。人类总是通过驯服和驾驭各种能源来为人类脤务。这种驾驭能源的方式有时候十分简单,例如利用风力鼓动船帆,利用木材和煤炭取暖和做饭,利用水力转动水轮,等等。另一些方式就、要复杂得多,例如利用汽油或别的燃料来发动引孳和蒸汽涡轮,以及近年来核电站对于核能的应用等等。我们的身体把从食物获得的能量转变为肌肉的能量,我们的精神也同样在转换和疏导着各种精神能量。我们不妨看看所有这些工作是怎样进行的。人的自然能量来源于人的本能。本能能量如同瀑布一样,其运动始终沿着它自己固有的方向和坡度;而且也同瀑布一样,并不从事于任何人类的工作。这种自然能量必须被转移到新的轨道之中,才能从事人类的工作。“正象水电站摹仿瀑布并从而获得能量一样,人的心理机制也摹仿本能,从而能够将自然能量应用于特殊的目的…"& ;本能能量被疏导到本能对象的类似物之中,这样就实现了本能能量的转化。”(*110第四章 人格的发展第四章人格的发展有两条理由可以说明为什么心理治疗学家需要很好掌握人格的发展过程。理由之一是从事心理治疗的人所见到的通常是从儿童到老年的各种年龄的病人。年轻人跟老年人相比,其心理状态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因此,年轻人带去见心理治疗学家的问题,也不同于老年人需要得到帮助解决的问题。一个人在前半生的问题主要牵涉到本能的适应,而一个人在后半生的问题却常常与对自身存在的适应有关。理由之二是心理治疗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促进病人的精神成长。什么是成长,成长过程的性质、怎样促进病人精神的成长,这些都应该是心理治疗学家的基本知识。荣格从自己丰富的经验中,形成了许多与人格发展有关的基本概念。我们在这一章中所要讨论的正是这些概念。111一、个性化个体的精神是从一种浑沌的、未分化的统一状态中开始的。在这之后,正象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一样,个体的精神也发展为一个充分分化了的(fullydifferentiated)、平衡和统一的人格。虽然完全的分化、平衡和统一的目标很难达到(如同荣格所指出的那样,只有耶稣和佛祖才达到了这种水平),但至少,这正是人格发展所选择的方向。这种自性实现的努力和使人格臻于完美的努力是一种原型,也就是说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倾向。没有一个人可以不受这种统一原型的强有力的影响。然而这种原型如何表现,一个人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能否成功,所有这些问题却可能因人而异。荣格有关人格发展问题的关键概念是个竽年(individuation)。我们在第二章中描述过6^4种人格系统,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富于个性。这不仅意味着每一个心理系统会分化得不同于别的系统,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每一个系统的内部也发生了分化,从单纯的结构成长为复112杂的结构,其情形正如虫蛹变成蝴蝶一样。复杂性意味着一种结构能够以多种方式表现自己。举例来说,没有获得充分发展的自我只有很少一点简单的自我意识方式,当它逐渐个性化之后,它的全部自觉行为就大大地扩展了。个性化了的自我能够在它对世界的各种知觉中获得很高的鉴别力;它能够领悟表象与表象的微妙关系,能够深入到各种现象的意义中去。同样,人格面具、阿尼玛、阴影和集体无意识的其它原型,以及个人无意识的各种情结,当它们逐渐个性化之后,也会以更加微妙更加复杂的方式表现自己。当荣格指出人是在不断地寻找着更好的象征时,他的意思是说:在个性化的进程中,人需要更复杂更精致的自我表现方式。简单的儿歌和游戏能够使儿童满意,却不能满足个性化了的成人。成人需要的是更加复杂命文学、艺术和宗教的象征,以及种种社会机构的象征。个性化是一种自律的、固有的过程,这意味着、它并不需要外部刺激方能存在。个体人格注定要个性化,这正象人的身体注定了要成长一样地不容置疑。但正象身体的健康成长需要一定的营养和锻炼一样,人格也需要一定的经验,一定的教311育,才能健康地成长、健康地个性化。而且,正如身体由于饮食不当和缺乏锻炼,可能畸形病态,发育不全一样,人格也同样可能由于经验不足或教育不当而发展得畸形片面。正如荣格指出的那样,现代世界没有给阴影原型的个性化提供充分的适当的机会。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动物本能通常是要受到父母的惩罚的。但惩罚只是压抑却并不能消除阴影原型一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使阴影原型彻底消失。受到压抑的阴影原型返回到人格的无意识领域,并在那里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尚未分化的状态。这样一旦它突破压抑的屏障一而这一点随时都可能发生一它就会以凶险的病态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现代战争的野蛮和肆虐,色情文学的粗俗和淫秽,就正是这种未分化的阴影的显现。只有通过自觉的意识,人格系统才能进入个性化。教育的最终目标也许就在于,或者说正应该是使一切无意识的东西成为意识到的东西。教育,正如这个词的词源所表明的那样,是从一个人身上发掘出那些已经以萌芽的形态存在于那儿的东西,而绝不是用灌输知识来填补本来是空白的心灵0114为了使一个人的精神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给人格的各个方面以均等的机会去实现个性化。因为如果人格的某一方面被忽略,这个被忽略了的方面就会以一种不正常的方式表现自己。某一系统的过份发展会造就一种偏狭的人格。试想要是儿童们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这种环境强调的是传统的行为准则,儿童们在他们不喜欢某种东西时不得不假装喜欢,在他们喜欢某种东西时又必须假装不喜欢。他受的教育使他不能按自己的方式去思想和行动,而必须按传统的价值观念去思想和行动,那末,按荣格的话来说,他就会过份地发展自己的人格面具。这个人的自觉行为就会显得缺少热情、缺少活力和缺少自发的冲动,以致他根本就是一个面具,一个社会的傀儡。心理治疗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在《心理学与炼金术》一书中,荣格考察了表现在病人的幻觉和梦中的个性化进程。在另一篇题名为《个性化过程研究》(载《荣格文集》,卷九,一分册)的文章中,个性化过程通过荣格的一位女病人所作的一组水彩画获得了表现。绘画表现为曼达拉①形①曼达拉(raandala),来自梵文,原意是圆圈,印度人用来X15式,一种其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对称图案的圆形(代表人的精神)。对这些图案的分析揭示了这位女子的个性化过程。荣格发现,病人通常并不讳言画这些曼达拉图案会产生一种安慰缓和的心理效果。在荣格的《曼达拉象征考察>一文(载《荣格文集》卷九,一分册)中,读者可以看到经过复制的五十三幅曼达拉图案。二、超越与整合人格的整合(integration)在荣格心理学中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人格既然是由这样许多不同的系统组合而成,其中有些还是彼此冲突的,那么,这种整合又怎么可能呢?例如,阴影与人格面具就很难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不同部分。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趋向整合的第一指宗教仪式中处于迷狂状态的巫师所画出的圆形围案,其中往往涵有对称的十宇形。荣格认为曼达拉图案作为无意识原型的象征,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它在每一种文化中都曾经出现过。今天我们不仅在基督教的教堂内,而且在西藏的寺院里也能找到它。”(《荣格文集>,卷十五,96页>—译注116个步骤,是人格的斧个方面的个性化。结二个步骤则受到荣格所G(transcendentfunction)的控制。超越功能具有统一人格中所有对立倾向和趋向整体目标的能力。荣格说,超越功能的目的,“是深藏在胚胎基质中的人格的各个方面的最后实现,是原初的、潜在的统一性的产生和展开。”超越功能是自性原型借以获得实现的手段。同个性化的过程一样,超越功能也是人生而固有的。上面说到个性化和整合作用是彼此分离的两个步骤。但实际上它们是并驾齐驱的,从而分化和统一在人格的发展中就成了同时并存的过程。它们齐心协力,共同达到使个性获得充分实现这一最高成就。、且让我们看看男人人格中的男性方面与阿尼玛原型的整合,借以说明什么是超越。一个人人格中的这两种心理要素都同时有权利通过表现为意识活动而获得个性化,与此同时它们也都倾向于结合为一种统一的形式。这就是说,每一种意识活动都要同时表现男人天性的两个侧面。不是导致对立与分裂,而是造成和谐的统一。一个把自己的阿尼玛原型和男性心态整合在一起的人,117在性格行为上弁不是时而以男性方式,时而以女性方式表现自己。他绝不是一半男人一半女人。我们毋宁说,在这对立的两方已经形成了一种真正的综合,因此也可以说,除了生理上的区别,糌神的超越实际上已经消除了两性的界限。当然,完美无睱的个性只不过是人格全力以赴的一种理想。如果说有人曾经达到过这一理想境界的话,那也是极其罕见的。于是,人们必然要考虑,是一些什么样的因素在妨碍着人格和个性的实现即充分的分化和充分& ;的整合。荣格相信,遗传因素可能造成一种特殊的、偏向某一方面发展的人格。一个人可能生来就有外倾或内倾的强烈倾向;他可能注定要成为情感型的人而不是思维型的人;他的阿尼玛原型或者阴影原型可能在天性上就比较强或比较弱。遗传对于人格的影响是一个我们迄今还不甚了了的课题。影响人格发展的另一个重大因素是环境。荣-格同所有伟大的心理学家们一样,是一位社会批评家。他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因素作了认真的分析,识别出了那些在他看来确实阻碍和扭曲着人格的健康发展的因素。当然,环境也同样可能118有助于人格的发展,那是当它有利于人的夭生素质发育并且有助于使它们达到平衡的时候。一旦它剥夺了人们必需的精神营养,或者提供有害的精神食粮,这时候它就必然妨碍人格的成长和发展。父母的作用所有研究过人格发展的仑理学家都强调这样一个自明的命题,即父母对于子女性格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因为子女的过错而谴责其父母,有时也因为子女的良好品行而称赞其父母。荣格自然也不否认这一不言而喻的真理。然而关于父母对子女人格的影晌,荣格却提出了某些相当新奇的看法。首先,他认为在儿童生命的最初岁月里,他们还没有独立的个性,这时候子女的精神完全反映着父母的精神。因此,父母的精神失调也必然要反映到子女的心理中来。从而对于儿童的精神治疗,也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其父母精神的分析。荣格甚至说,儿童的梦与其说是反映儿童自己的心理,不如说是反映了他们父母的心理0他在对一个病例的描述中91-J讲到,他曾分析过一个父亲的心理,而这种分析是通过这位父亲的年幼的儿子所做的梦进#和完成的。这时候儿子所做的梦就是父亲精神状态的一面镜子。子女入学以后,他与父母在精神上的同一就开始逐渐减弱并逐渐形成他自己的个性。当然也还存在着这样的危险,即父母以各种方式继续主宰着子女的精神发展,例如过份的关心和保护,在一切事情上代替子女作出选择和决定,不让他们获得广泛的人生经验,在这种环境氛围下,儿童精’神的个性化就会受到阻碍。如果父母的一方或者双方企图把他们自己的精神发展方向强加给子女,这就会给子女精神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有时候父母又企图鼓励子女片面发展他们自己所不具备的那些心理素质,借此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补偿,这也会给儿童的精神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举例来说,内倾的父母可能希望自己的子女象他们一样养成内倾的性_格,也可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与他们不同而具有外倾的性格。不管是前一种情形还是后一种情形,都会导致子女在人格发展上的不平衡。而如果子女成为父母争夺的对象,彼此都想对他施加不同oCSk1.的影晌,其结果则只会更加有害。母亲对于子女的影响不同于父亲对于子女的影响。男孩子从母亲那儿受到的影响,决定着他的的发展方向,他从父亲那儿接受的影為,& ;贝士着他的发展的方向。女孩子的情形则刚好相反。& ;凫枭i亲或母亲,都同时影响着子女人格面具的形成。癱__& ;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