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4

作者:霍长和、臧娜 字数:16378 更新:2023-10-08 20:21:14

“妈妈不是让你将来从事这个行业,只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  “爱好,爱好,我不爱怎么能好呢?”  能言善辩的潘睿让妈妈只好选择了沉默。“后来我动点心眼,晚上就不理她,总像有心事似的,在那看电视。”  “妈妈,你想什么呢?”看到母亲心事重重的样子,女儿有些疑惑。  “没想什么。”  “妈妈,你生气了么?是不是我不学电子琴你不高兴了?”  “没有,那也不当饭吃,跟学习也没关系,一个电子琴,四五千块钱,你不爱好就算了,我还省钱。你又没有基础,现在又不爱学,我每天还得督促你弹琴,我哪有那个精力!’”  这一招还真管用,妈妈越是阻拦,潘睿越是想学,最后娘俩商议的结果是,请爸爸来决定是否学琴。为此,还开了个家庭会议,爸爸跟妈妈配合默契,因为妈妈“反对”,女儿拉父亲一票,才二比一通过了学琴的“决议”。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4)  母亲更是趁机巩固胜利果实,跟潘睿约法三章:“事先得说好,你要是练琴就必须自觉,我不可能天天看着你练琴。”潘睿果然说话算话,一直学到了小学毕业,因为中学课程紧张才终止了学琴。但是,几年的学琴生涯培养出了潘睿对音乐的理解和爱好,每次放假回到家,总要拿出琴来弹一弹。现在回忆起来,她也非常感激父母当年的“计谋”。  可以说,对子女的教育无处不需要家长的智慧。很多孩子只要考试考好了,家长就拿奖品来鼓励,潘睿也经常把同学们得到奖励的事情讲给父母听。“她实际心里说不定也是想要呢。”母亲抓住这样的时机顺势教育孩子,“他们父母的这种做法实在太错误了,这样会让孩子认为,学习是给爸爸妈妈学的,不把孩子引偏了吗。学习是给自己学,现在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好,主要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你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也没有用物质来刺激过我们。”  孩子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很多孩子都有不自信、脆弱等等问题,还有很多孩子对青春期、对异性都有着不正确的理解,更多地表现在面对一些问题无所适从。虽然不能一概而论是心理病症,但这些看起来细小的问题却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孩子的人生取向,因此心理健康对于孩子非常重要。  对于优秀的孩子来说,如何面对其他更加优秀的孩子,这是个问题。前面讲到过父母为了防止潘睿优越感太强,给她转幼儿园的事,其实,这样的思想也融入在了家庭教育的点滴之中。“有一次看到电视上一个小朋友弹钢琴,我就跟她讲,你看,这个小朋友弹钢琴弹得多好,当时她脸就红了,眼泪马上就下来了,跟我说,你们也没送我去学钢琴。”母亲当时就意识到,如果见不得别的孩子比自己优秀,这样潘睿长大后会很容易受伤害,“所以我们千方百计,从各个方面告诉她,你只要努力就行,不一定什么都比别人好,人外还有人,山外还有山。时常给她讲这样的道理,这个孩子心理一直都比较健康。”  可以说,青春期是孩子的“更年期”,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对家长来说这也是个问题。“我们更注重潘睿的心理健康,尤其在青春期,女孩子来月经的时候,我们在家里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小仪式,庆祝孩子成年,给她一种健康的印象。”据母亲介绍,在潘睿十岁左右的时候,《人体的奥秘》这样的书她就都看了,“这样,她很小的时候就不会像别的孩子那样,大人说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也信,她对此很清楚。”  “早恋”是青春期的另一种容易发生的事,“这些,我们家长实际上非常关注,但是我们从来都能够正确对待,掌握分寸。”潘睿上中学以后,有些家长对母亲讲:“你得注意,有挺多男孩老跟你们家姑娘联系,你得看着点。”“我就乐了,孩子那个阶段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谈恋爱,她愿意跟男孩接触跟谈恋爱根本就是两回事。”虽然母亲嘴上这么说,但心里还是时刻关注着类似的问题。  有一次潘睿对母亲说:“妈,有同学要我陪着一起去英语角。”母亲心里打起了鼓:“她们班女孩本来就少,男孩比较多,我想该怎么跟她说呢,还不能不让她跟男孩子接触,家长要管,但也得让孩子能够接受。”思来想去,母亲准备以理服人,她对女儿说:“第一,你现在英语的口语还没有达到会话自如的程度,你可以在家先听听磁带;第二,你的同学学习都挺忙的,你不应该让同学陪你去,如果你确实想去英语角见识见识,试试自己的能力,那妈妈陪你去。”就这样,她说服了孩子。据母亲讲,直到高中毕业,女儿跟班里同学关系都非常融洽,早恋的问题也没有在她身上发生过,尤其是当上班长之后,男同学有困难找她,她也一样帮忙,还经常给同学打电话,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对此,潘睿当年所在高中的班主任宋玉良老师是这样评价的:“潘睿是从学委当到班长的,那年他们班只有四个女孩,她一个女孩做班长,领导一班小子,男孩子都很佩服她。”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5)  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对于她们来讲,懂得如何欣赏美和如何美丽自己,是形成完善人格的重要部分,但有些时候,这同样是个问题。“对孩子的穿戴我们比较注意,不给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平时朴素大方就行了。刚上‘育才’的时候别人买一套校服,她就买两套换着穿,平时就穿校服。”上了高中之后,班里有同学开始谈恋爱,潘睿经常对母亲说:“没事,像我长得这么丑,肯定不会那样。”这虽然是句玩笑,但对母亲来讲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说明孩子在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外表极度不重视,甚至有自卑的因素。女儿是美丽的,母亲希望能够帮助女儿认识到自己的美。在潘睿18周岁生日的时候,她带女儿去拍了一套艺术照,“看,这个女孩漂亮不漂亮?”潘睿仔细端详着照片,照片中那个少女是那样的端庄,由内而外散发着青春的活力。母亲的目的达到了,她帮助女儿重新认识了自己。  转眼到了骊歌高唱的毕业时节,女儿即将出国留学。高中之前的潘睿是一个在穿着上从不挑剔的朴素女孩,母亲此时有了另外的想法:“我想这个也不完全是优点,孩子长大以后毕竟得独立,而且美也是一门学问。”这样,利用去北京出差的间隙,她特意带着潘睿到北京的一家色彩工作室接受系统培训,从着装到化妆,全套学了下来。“我觉得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强她的自信,而且将来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包括去日本大学面试,这些学问她自己就都知道了。”母亲说,现在女儿在这方面根本不用她操心,自己完全能够应对自如。  像朋友那样给孩子帮忙  经常听到有家长说类似的话: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但是,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回忆一下与你肝胆相照的朋友,他们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那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也应该这样。  “我这个家长不像别人,我总是喜欢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潘睿读高中的时候,母亲甚至曾经教自己的女儿“违反校规”。那时,潘睿是班里的班长,时逢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挑战世界杯,潘睿对母亲说:“班里的同学都学不进去,想要看球。”母亲问:“跟妈妈说,你什么想法?”“我当然也想看了,肯定学不进去,心都飞了。”潘睿回答。于是母亲给女儿出了这样一个主意:“把班里同学好好组织组织,大家去看球,别弄出太大的响动影响其他班级,看完了以后,让同学安安静地回来上自习,然后你去找老师做检讨。”谁知,看完球后,潘睿高兴地给母亲打电话说:“妈,我们学校特别理解,一看大家都要去,还没等我违反纪律呢,老师就组织我们集体去看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再聪慧的孩子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这时就需要家长从自身经验出发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正如母亲所说的那样:孩子有些事特别需要家长帮忙,这时你千万别拿他们的事不当回事。  有一次学校搞了一个讲座,要求每个班出一部分学生参加。当时临近期末考试,同学们都在紧张备考,身为班长潘睿该怎样处理这件事呢?该派谁去呢?实在想不出好办法,最后潘睿只得向母亲求助,她又给女儿出了个主意:“你让谁去就得让人家高高兴兴地去,不去的虽然在教室学习,也得让他们羡慕去的那些人,你再想想办法。”后来女儿灵机一动,“那我先让干部去,班委会不够,就派小组长,小组长如果不够,再从课代表里补充。”这样就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母亲说:“有的时候孩子确实需要你助她一臂之力!”  家中常年形成的民主气氛,使得父母跟潘睿沟通起来非常顺畅,“我们家特别民主,从来没有命令孩子做什么,都是讨论,潘睿有什么事都跟我们说。一般有的孩子大了跟家长沟通就比较少了,但是她现在有什么事也都能像朋友似的主动跟你沟通。”潘睿喜欢写东西,但是只要她不想给父母看的,父母从来不看,包括孩子的日记,“实际上,你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跟她沟通就行了。”女儿班上的很多家长——尤其是女孩的家长想了解孩子的情况,就会来找潘睿的母亲:“潘睿回家的时候,你帮忙问问。”跟父母的沟通让潘睿感到踏实,他们总会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适时地伸出援手,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发出责难,也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6)  一个文理兼修的杂家  现在,潘睿就读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系统创成专业,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专业呢?  据潘睿介绍,这个专业虽然属于理科,但也有很多文科的性质,是东京大学首先创设的,“在日本考大学考生要自己报大学,之后一个一个地提出申请。通过考察,我觉得这种文理兼修的科目比较适合自己,这个专业在东京大学成立的时间不长,它主要是用理科的思维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等。要用理科的知识去分析,如何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比如我们专业的学生也学编程,但不是为了我们自己去当程序设计师,而是考虑如何把程序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东西应用到社会上去,或者说看社会有什么样的需要,我们再请程序设计师去做,起到中间环节的作用。”  潘睿是一个文理兼修的杂家,从读书的兴趣也能够看得出来,用潘睿自己的话说就是“兴趣比较杂”。但是兴趣杂并不等于杂乱无章,她向我们介绍了自己学习的窍门:“我比较喜欢把很多东西放在一起学,尤其是上了大学之后,有关联的科目就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看,这样每一个科目的学习都能对其他科目起到好的影响。在中学,各个学科分得比较细,比如物理、数学、化学之间肯定也有共同的部分,包括社会和历史都有共同点,不要单纯学一科,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去学,就是所谓的全脑学习。”她还讲到了学习的目的性,她认为,有时候学习的目的性不要太强,不要只想眼前,应该有一个稍微长远的打算,比如将来要做什么。学习是辛苦的,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一天发奋图强可以,两天也可以,但是时间长了肯定得有一个让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将来的目标。”  接着,潘睿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小插曲。那是上初中开学的第一天,她一边扫除一边看着小说——《故事会》里的悲剧故事,于是悲剧果然发生了,她被老师拉出去大批了一顿。可以,后来老师竟然让她当了语文课代表,算是因祸得福。潘睿解释说,“我是学理科的,如果在理科方面学习比较多,我感觉不平衡的时候会在寝室里或者在上自习的时候自己看点其他的东西。”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她的这种经验似乎并不被提倡,但是那种平衡知识摄取的意识对很多学生仍然有借鉴意义。“而且我一直对那种所谓的小科很重视,比如历史、地理,它们反而是成就一个人的很重要的方面,理科是让人比较聪明,但是所谓的情商或者你的性格,还是需要在文科和小科中形成的。”  潘睿的母亲也曾经这样介绍过自己的女儿,“她虽然是学理的,但是文科特别好,喜欢写东西,她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是全国少年作家协会的会员。”潘睿是一个心思细致善于观察的孩子,经常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素材。有一次,母亲因为工作繁忙忘记了父亲的生日,潘睿却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并根据这件事,写了一篇名为“美丽的谎言”的文章,发表在《文学少年》上。  “还有一次,我去马来西亚出差,南北温差特别大,她跟她爸去机场接我,拿着棉大衣,她看到有很多人是拿着鲜花去接机的,回来就写了一篇‘鲜花与棉衣’,写爸爸和妈妈的爱情故事”,说到这,夫妻俩幸福地对视微笑了一下。  在翻阅育才学校的校刊《优才摇篮》的时候,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很多潘睿在中学阶段发表的文章,现截取其中的片断如下:  在马背上眺望无际的荒漠,那宽广的孤寂瞬间震撼了我的全身,我沉默了。正如亚马逊和撒哈拉都吸引了无数人的心灵,生命与死亡,果然都是值得敬畏的。他们同是自然最强烈的感情,是灵魂的最深处。也许单独来说,生命终究会被死亡所吞噬,但生命正是在明知无望的抗争中迸发出了智慧之火,创造出了如此绚烂的世界,生命整体的繁衍更是以生生不息的坚韧战胜了死亡。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生命之美。可与牧民的交谈使我的欣慰涂上一笔灰色:这里,科尔沁草原,已干旱三年,如果六月再不下雨,沙漠又会向前推移,代替草原的位置,因为没有云,所以连人工降雨都无法实行……。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7)  这样的无力使我心酸。现在,我们千里迢迢来感受沙漠的气息,难道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不得不同样不远千里甚至万里地寻找绿洲的影子?  ——《大漠残阳—内蒙纪行》  (《优才摇篮》2002年6月 第54期)  《宇宙与人》全篇充满了一种可贵的感恩,对太阳的感恩——它赐给了我们优越的生存环境,对小行星保护伞的感恩——它使我们免遭撞击之灾,对超新星爆炸的感恩——它创造了许多元素,使我们可以披金戴银;对大气层和磁场的感恩——它们使我们避开了太阳大量的射线和粒子流,对伟大的人类女性的感恩——作为母亲,她们承载了人类智力发育超出生理发育导致脑容量过大为她们带来的苦痛……。  总之,生而为人,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有如此优越的生存环境,我们是宇宙的宠儿,怎能不衷心地感激一切,并为人类及宇宙的发展而不懈努力呢?  ——《星临万户动 月傍九霄多—简评》  (《优才摇篮》2001年7、8月 第45期)  懒洋洋的光照在身上,真的很舒服。孤风不那么冷了。眼前迷离的光似乎幻化出自己的影子:那时他还是只小狗,无忧无虑,跟着妈妈和主人,在嫩绿嫩绿还带着露珠的草地上嬉戏……。那做宠物出卖自由而得来的快乐,他不屑。后来是他自己选择了自由,无数的争斗与伤痕之后,他成了最强的一个。那才是真正值得留恋的日子呢。还有她,不知现在怎么样了,真想再见她一面。不!不行!孤风一激灵,不能让她看到我这个样子。还是让她只记得我最辉煌的岁月吧……。  孤风已经感觉不到冷了,只感到阳光越来越强烈地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一个英雄应该在“归去斜阳正浓”时死去吧,孤风想。但我是乐观的英雄狗,我选择灿烂。孤风闭上眼,在早晨的阳光中平静地感受着死亡的气息。  ——《一只狗的故事》  (《优才摇篮》2002年1、2月 第50期)  从这些字里行间能够看出,作者对生活有着很深刻的思考,旅途中、电影院里、生活中,无处不留下思考的痕迹,沙漠中的一棵树、路边的一条流浪狗,都会引起她无限的遐想。广泛的阅读和无处不在的好奇心,为潘睿推开了无数扇观察生活的窗子。  求学在东瀛  在潘睿提供的一部分反映她在日本求学生活的资料中,我们看到了一篇名叫《对酒当歌》的短文,文中写道:  中秋夜。  今夜,东京的天空没有月亮,台风登陆,外面暴风骤雨。  平时很少去考虑,自己究竟想家与否,  在平常与同学的谈话中,也似乎缺省了这样的内容。  因为习惯,也许也因为,不愿意去碰触心中的这部分。  终于真正懂了Robert Frost的那首尽人皆知的诗,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  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一切境遇的不同。  异乡的求学生活磨练着学子的意志,而对于当年那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孩子来说,迈出这第一步又有着更多的艰辛。  潘睿高中时期的班主任、日语教师宋玉良回忆起那段经历感慨万千,“潘睿高三时是‘大友太郎奖学金’第一名的成绩到日本的,但是在参加日本高考的时候数学没考好,她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她因为孩子没考好上火了,发烧感冒的。”高中时代的潘睿学习很好,并且作为班长领导着除四个女孩全是男孩的日语班,男孩子们都很佩服她,宋老师更是对她格外关爱。接到电话后,宋老师马上给远在日本的“大弟子”打电话,但是打了一天都没找到人,晚上他终于接到了潘睿打来的电话,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宋老师,你别为我担心,考上哪算哪,没事。”“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一是为孩子的前途担心,二是孩子这么懂事,一个女孩在异国他乡奋斗,遇到了应该说是人生中最大的挑战。”出国之前,潘睿背负着家长的嘱托、学校的期望,平时成绩一向稳定,又是当年“大友太郎奖学金”获得者中的第一名,如果真的考不上,那是一件很让人失望的事——“当时我觉得这孩子太坚强了,太懂事了!”回忆起那段往事,宋玉良眼里仍然含着泪。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8)  但是因为潘睿良好的学习记录,一个月之后,她收到了东京大学的面试通知书,并且凭借较高的综合素质出色地通过了二试、三试,如愿考取了东京大学,迈开了求学东瀛的第一步。  在学习之余,潘睿最主要的是体验异域的生活,“我自己学了一段剑道,想体验那种气氛,虽然我不能像日本人那么投入,但主要是想感受一下他们的想法。我还曾经跟同学一起去庙里坐禅,日本的庙宇很多,那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跟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我们一起去庙里坐禅,盘腿打坐,吃僧人做的各种素菜,在异国他乡体验各种事情。”  目前,潘睿也正在实践着自己的专业,她和几个同学合伙开办的公司即将在2007年3月开业,主要业务是与跟中国有业务往来的日资企业合作,面向日本职员教授中文,主要方式是网上教学。“教材都是我们自己编的,比如编成电视剧的形式,这样易于接受。不过还是有一些困难的,因为我们都是学生,对社会情况不是很掌握,一些事情难免做错,我们经过很多次的改进走到了现在,还算可以,这一步毕竟迈出去了。”在这个年轻的团队中,潘睿主要负责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对讲师进行管理,“我自己也有一点教中文的经验,可以给他们做一些参考。另外我稍微有一点计算机基础,可以帮他们开发一些系统。”  一群敢于尝试、初试啼声的年轻人,让我们再次想起Robert Frost的那首小诗:  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  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一切境遇的不同。  采访潘睿(节录)  时间:2007年2月25日  地点:东北育才学校浑南校区会议室  笔者:在日本你打工么?  潘睿:我翻译漫画,那种做成e-book(电子书)的日本漫画,我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的电子书。电子书不用纸,对环境比较好,而且比较便宜。这个工作是同学介绍的,收入还好,主要是比较自由,不用到公司去,在网上接到任务之后翻译出来发回去就可以了,什么时候都可以做。  笔者:你母亲说你在日本读书期间也在坚持写东西,都写些什么内容的东西呢?  潘睿:就是随便写写,有些事情比较有感想就写出来,属于札记的那种。以前我有记日记的习惯,现在虽然不可能每天都写,但是有什么事只要有感想还是喜欢赶紧记下来。感觉形成成系统之后,也会有出版的想法,但是要看情况,看写得怎么样了。我在作品完成之前不愿意让人看,以前写小说或者写作文也是这样。我曾经写过小说,科幻小说之类的,主要是自娱自乐,在班级里同学们读着玩。  笔者:听你母亲说你高二的时候还曾经学过茶艺,现在还做么?  潘睿:我这个人兴趣很杂,当时突然对茶艺很感兴趣,而且到了高二,心里有很多想法,需要一种让心能够静下来的方式,就选择了茶艺。当时学了一个假期,觉得挺好的,一个是保健,自己对茶叶有了更多的了解;再一个放些中国古典音乐,给父母做茶艺,也是一种乐趣。我最喜欢铁观音,所以一般都拿铁观音做。  到日本之后我也体验过日本茶道,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我觉得还是中国的茶艺更符合我的性格。在日本就没做过了,因为茶具很大,带不过去。  笔者:你经历了中日两种教育,能谈一谈两者之间的区别么?  潘睿: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内容上学得更多一些,水平很高。相比之下,国外在课余兴趣和为人处世方面更加重视,在日本的中学,课余活动和学习是一样重要的,甚至有时候课余活动更受重视,比如他们有高中生棒球赛,为了能夺得全国第一,学生们都非常认真。包括大学在内,有很多学生团体,他们会尽量做得很专业。  笔者:妈妈说你小时候看了南京大屠杀的介绍就在床上哭,现在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家庭教育考验父母的智慧(9)  潘睿:我的民族感情没有变化,那段历史还是那样的,事实就是事实,但是对一些事情有了更理智的看法,现在能够从另一个视角看问题,不像小时候光会哭。爱他就让他飞(1)  小档案:  孙摩西,男,1986年7月生人。  1993年入沈阳市126中学附属小学。1999年考入东北育才学校优才教育实验班英语特长班。  2004年,在首届全国中学生英语写作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4年赴英国学习A-level课程(英国中学高级水平考试),获得全A的成绩。  2006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数学专业(Mathematics),并获全额奖学金。  孙摩西,这名字初听起来也许有些西化,甚至让人感到好奇。父亲为我们讲述了他为儿子起这个名字的初衷,“当时考虑儿子的名字最好不要跟别人重复,同时我比较喜欢外语,如果起一个西化一点的名字可能就不会重复。而且‘摩西’这个名字还有一些寓意。”  在基督教圣经传说中有一位犹太人先知叫做摩西,他深谋远虑、英明睿智,有崇高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同时,在世界田径史上还有一位名叫埃德温?摩西的“400米栏王”,这位美国黑人短跑运动员在没有教练的情况下,在大学期间借助学校的科学仪器设计了独特的“13步跨栏法”,创造了连胜122场的纪录。他曾经4次打破世界纪录,10 次被评为“世界最佳田径运动员”,并获得美国体育运动最高奖“沙利文”奖。  聪明、睿智、坚韧、健康、有道德感,父母将所有这些期望化做名字送给了儿子。实际上,他们并不仅仅给了儿子这样的名字,同时也怀着这样的期望引领着他一步步成长。  “他从小很有耐性”  很小的时候,孙摩西就喜欢拿着粉笔在地上画画,但是跟很多孩子的信手涂鸦不同,他对此是“倾注了心血”的。  与席地作画相比,孙摩西更喜欢在整张的大纸上画画。父亲在报社工作,经常会把在印刷报纸的过程中废弃的“纸皮子”带回来一些给儿子。如获至宝的摩西趴在一张如地图般大小的纸上开始潜心作画。也许是男孩子的天性使然,画画的题材只有一个,就是汽车。孙摩西的父亲说,“一张大纸上非常有顺序地排列着各种类型的车,汽车、卡车、有轨电车好多种,每一个都不大。而且他每次只画一部分,然后把纸卷起来留着下次再画。”常常是大纸的一边已经被磨得很残破了,而摩西却还在另一边专心地画着。  一两个月下来,一张原本空无一物的大纸已经被各式各样的汽车填得满满的。对一个还处于学龄前阶段的孩子来说,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完成这样一幅作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难度也许并不在于作者本身的水平,而在于他是否有足够的耐性。“有的时候我们都觉得纸都要磨坏了,还画什么呢?但从这件事我们看出来他从小就很有耐心。”父亲说。  常常听到周围人口耳相传这样一句话:“孩子小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就看你如何去描绘。”实际上,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值得商榷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大卫·科恩博士所说:孩子生来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来到我们身边时,身上就隐藏着偏好和某种特性。就像孙摩西从小就有不同于其他孩子的持久的耐性一样,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天性,而孩子的天性来自于哪里呢?很多家长都能够在孩子的性格中看到些许自己的影子,父母带给孩子的某些先天的影响是构成孩子天性的重要因素。  正如母亲说的那样:“我们夫妻俩正好互补,我比较粗线条,只要大方向感觉对就可以了;但他爸爸是搞文字工作的,要对上级负责,必须认真细致,不能出错。我认为摩西比较像他爸爸。”  如果真的把孩子比做一张画纸的话,父母应该是这张画纸的制造者,他们调和出画纸本真的颜色,而孩子就在这种特有的人生底色上继续描绘着自己的未来。  责任感、进取心——给孩子受用一生的财富  在孙摩西父母的“育儿经”当中,责任感和进取心的培养是他们首先关注的两个方面。爱他就让他飞(2)  母亲说:“我觉得家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父母的责任是做好各自的工作,孩子的责任就是把学习搞好,提高自身的素质。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不负责任,单纯说爱祖国爱人民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这种责任感,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在母亲看来,摩西在学习方面是很主动的,并没让她操太多的心。“摩西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同事跟我说他们家的孩子不爱学习,还要家长督促,而我家的孩子却主动要求我给他买‘大黄本’,做练习题。”  母亲不解地问:“你在学校不是已经有一套了么?”  “不,我在家也要有一套。”儿子说。  “‘大黄本’是一种练习册,我给他买来之后他就在家自己做,根本不用我们督促,非常认真,做完之后就拿给我批改。有的时候我发现了一处错误,要给他98分,但他坚持要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于是就变成了100分,当时他非常高兴,感觉特别天真。”  对于父亲来说,责任感和进取心是相互关联的,“有责任感自然而然就有进取心”。小学时期,孙摩西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而且让父母感到惊讶的是,每一科他都能学得很好。“摩西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考试一共考了10科,包括自然、道德、历史、美术、音乐、体育等等,他居然得了1000分(百分制),我当时非常惊讶。”在父亲看来,这既体现了孩子的进取心,也反映了摩西的一种责任感,“他觉得凡是学校要求上的课都很重要,一定要好好学,而且要取得好成绩。” 父亲说。  什么才是孩子受用一生的财富?是万贯家财还是千顷良田?家财万贯可以顷刻散尽,良田千顷也会转眼易主,唯一能够伴随终生的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人格品质,在孙摩西父母看来,最宝贵的人格品质就是责任感和进取心。  责任感和进取心是一个人立足于世、取得一定成就的至关重要的品质。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要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感和进取心。”很多家长愿意为孩子包办一切,从完成作业到生活起居,甚至动辄以物质刺激作为推动孩子上进的动力,最终让孩子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父母。摩西母亲的话也许对我们是一个启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都不负责任,单纯说爱祖国爱人民就是空话,所以我们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这种责任感,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  有一种父爱叫严厉  在中国传统教育当中,父亲威严、冷峻的形象是根深蒂固的,而孙摩西的故事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  在诸如学业、前途等重大问题上,父亲经常会采取谈话的方式跟儿子沟通,而父子俩之间的这种谈话不同于单纯的聊天,一般都是很正式的,有具体的内容,所以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母亲说:“他爸爸要是想找摩西谈话,都会事先跟我说,再由我转告摩西。他知道爸爸要找他谈话都会非常重视。”  除了正式的谈话外,在新闻媒体工作的父亲还用采访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在他很小的时候,我就想探究一下这个孩子的思想深度,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能够感觉到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发现摩西对一些问题还是很有自己的看法的”。父亲说。  实际上,儿子对父亲的敬畏是由来已久的。对于幼年的孙摩西来说,父亲的慈爱常常表现为严厉。“孩子小学五年级以前我对他一直很严厉,虽然也很喜欢,但并没有过分地溺爱。对他的一些要求我们绝对不会都满足,同时对孩子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也要严格要求,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一些比较细微的地方。虽然没有棍棒相加,但总的来说,对孩子还是比较严厉的” 。  有一件事母亲至今还念念不忘。“孩子小时候他爸爸对他比较严厉,他对爸爸非常敬畏。有一次摩西写了一篇作文,描写教室里的一盆花,写得非常简单,回家后他把作文拿给他爸爸看,他爸爸说:‘你写得既没有内容又没有色彩。’很严厉地批评了他。我进屋的时候,看到他爸爸把作文本打在他的头上,当时摩西满脸通红。”事后,父亲让儿子认真观察家里的一棵榕树,重新完成了一篇作文。爱他就让他飞(3)  虽然儿子从中得到了教育,作文最终写得有声有色,但是母亲对此有些不满,“我觉得严父慈母是道理的。但是这种严是有利有弊的,因为我不喜欢打孩子,我们夫妻俩在这方面观点不大一致。但我们从来不在孩子面前争论,他爸爸打完摩西之后我跟他说:‘你不要这样对孩子,把孩子的勇气和锐气都打没了’。”  尽管事隔多年,但这却成了父亲心中永远的痛,“现在回忆起来有点惭愧,孩子当时那么小,很无辜,打完之后我心里也不大舒服” 。虽然对自己当年那种比较激进的教育方式心存愧疚,但父亲认为对儿子的严厉还是带来了一定积极的效果,“我想也许就是我的这种严格或者说对他不溺爱,对他责任感和进取心的培养是有好处的,使他意识到不好好学习就意味着压力,来自同学、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并且无法面对爸爸,从孩子启蒙的时候起就传递给他这样一个信息” 。  父亲对摩西的严格在亲戚朋友当中是出了名的,“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对孩子的任何要求——甚至非分的要求——都予以满足。这实际上就在孩子成长之初把他带入了歧路,特别是在品格方面出现了偏差。所以孩子从小品格方面的培养很重要” 。  领孩子感受数学乐趣  对孙摩西的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孩子把握好大的方向。除了上面提到的责任感和进取心两个方面之外,他们也十分重视孩子智力方面的发展。  母亲说:“摩西从小对数学就比较感兴趣。当时,书店里有一套书叫做《数学机器猫》,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题,他非常喜欢就让我给他买,回到家里他一口气把几本书里的题目全做完了。”虽然母亲对此有些不理解――那毕竟是做题而不是单纯的游戏,这么小的孩子哪来这么大的兴趣呢?但这却成为父母此后引领儿子走进数学的原始动力。  在父亲看来,儿子对数学的这种兴趣非常宝贵,“因为我是被文化大革命耽误的一代,所以没有培养出对数学的兴趣和感觉。但是我认为数学很重要——也许因为不了解所以感觉神秘——它应该是理科的一个基础,物理、化学、计算机等等学科都跟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培养出他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 。  父母希望儿子能够凭借着对数学的兴趣,在这方面深入学习。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母亲开始为儿子物色合适的数学辅导老师,“最初是我帮他找辅导老师,但学了一周之后他自己看招生广告找了一个‘奥数’班,试听之后感觉不错,就跟我提出转班” 。这样,孙摩西开始了‘奥数’的学习,并且成绩一直在稳步提升,成为辅导老师重点关注的学生之一。  对于‘奥数’,孙摩西的父亲是这样理解的:“我认为‘奥数’能够解决孩子对数学的兴趣问题,是打开数学之门的方法和钥匙,它会活跃孩子的头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据此,他还提出了一个颇具建设性的意见,“我建议能否在学校当中开设‘奥数’课程,最初也可以作为一门选修课,何必让孩子们舍近求远去校外学呢?”  在这里,“奥数辅导班”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社会敏感话题,各方面对此褒贬不一。实际上“奥数”本身并没有错,只是被用于某些商业化目的之后就成了一些人赚钱的工具,使很多学生因体味不到学习“奥数”的乐趣而最终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说过这样两句话:“中国首先应该成为数学大国”、“数学好玩”。也许摩西父亲的建议为“奥数”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思路,但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利用好这把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为后代造福。  帮孩子培养外语语感  虽然已经大学毕业多年,但摩西的父亲仍然保持着对英文的热情。摩西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利用骑车送儿子上幼儿园的这段时间教他一些英文单词。“那段路骑车需要20多分钟,这时候我就用英语跟他交流沿路看到的事物,汽车、楼房、行人,他都能一一指出来。我觉得这对培养他的外语语感很有帮助。” 父亲回忆说。爱他就让他飞(4)  在父亲看来,培养语感是外语学习中很重要的内容。“有的人学外语提升得特别快,有的人怎么学也学不好,主要是缺乏语感,我觉得这方面的培养很重要。”  因为小学一年级要学汉语拼音,母亲怕儿子同时学英语会弄混,就一直没有让他正式学习英文。在孙摩西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父母听说有一个叫苏珊的美国老师开了一个外语口语班,他认为这是一个培养孩子外语语感的好机会,而且汉语拼音那时候孩子也学完了,就替儿子报名上了口语班。第一次听课,孙摩西感到很不适应,因为班里很多孩子都有良好的口语基础,能够跟外教老师很好地交流,而摩西因为口语基础相对薄弱很难融入课堂氛围,这让他急得冒汗,巴望着早点下课。  陪摩西一同来听课的父亲看出了儿子的焦虑,对外语学习颇有研究的他感觉到儿子的这种不适应只是暂时的,对语言环境熟悉了之后自然会改善。他安慰儿子说:“你一定要坚持上课,坚持三天,到时候如果还是不想听,我们就不学了。” 实际上,所谓的三天就是三周的时间,苏珊的口语课每周只安排半天。就这样,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将近一年,孙摩西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对英语口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结业的那一天,口语班的孩子们聚在苏珊老师家举行了一个party,孙摩西的母亲作为家长代表也参加了这次聚会,她回忆说:“当时每个人都要做一个演讲,苏珊老师说,‘今天我们就要分手了,大家学得都很好,我有一份礼物,是一本英文书,我想把这本书送给班里进步最大的学生——孙摩西。虽然到目前为止他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但他却是进步幅度最大的一个,所以我要把这本书送给他’。”  父亲说,那段时间的学习对摩西的听力和语感应该是一次革命性的锻炼,为孩子此后英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语感的培养还只是英语学习的一部分,“我认为英语学习的第二个层面就是语法,英语的语法为难了很多中国的年轻学子,孩子们对很多细枝末节的知识经常掌握不好” 。在父亲看来,英语语法并不难掌握,在摩西有了比较好的语感之后,他请了一位高中的英语老师为儿子专门讲解语法,“他给摩西补习了大约四五次课,对英语语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这样就帮孩子把英语学习的整个环节都打通了,所以摩西没有理由学不好英语” 父亲说。  此后的事实也证明了父亲的说法,英语确实成了孙摩西的强项,并且在他成功申请世界名校的过程中也助了一臂之力。接受过国内高等教育的父亲对外语学习颇有心得,“也许我们的这些经验很难登大雅之堂——因为学校不主张学生补课——但我们培养孩子学习外语的过程应该对学校教学有一个启示作用,包括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语法进行梳理” 。  “爱我就让我飞”  1999年,孙摩西从沈阳市126中学附小毕业,考入了东北育才学校优才教育实验班英语特长班。父母原本认为儿子能够升入本校的初中就可以了,“但他当时一心想上‘育才’,而且态度非常坚决。” 母亲说。在父母对此还很懵懂的时候,儿子已经把自己推上了竞争激烈的考场。因为育才学校是在全市范围内招生,根据各区的考生水平分别划定分数线,而孙摩西所在的和平区竞争最为激烈,他当时距录取分数线只差一分,父亲回忆说:“实际上,摩西当时的状况可上可下,但是由于他以往学习成绩很好,学校特意给他写了一封推荐信,这样他就被‘育才’录取了。”  入学之后,育才学校超常教育实验部的老师曾经为孙摩西做过测试,发现他是绝对具备进入本校超常教育实验班就读水准的孩子。老师们曾经多次遗憾地问摩西的父母,为什么没有让孩子报考超常班,母亲说:“我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有个一个快乐的童年很重要。他以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我们并不强求,只要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曾经努力过就够了。”爱他就让他飞(5)  13岁仍然是一个小鸟恋枝的年龄,然而生活在这样一个父母为各自的事业不懈追求、紧张忙碌的家庭里,孩子所能做的,就是从他们的庇护中走出来,尽早适应未来的挑战。于是,刚上初中的时候,孙摩西就申请住校了。  母亲说:“我们家离学校不远,而且家庭条件还可以,但是他主动要求住校,认为住校可以节省时间。”当时申请住校的学生并不多,全班只有五名男生住校,基本上都是因为家离学校比较远,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在学校吃得不好,但母亲认为:“这都是无所谓的,孩子只要走出去就要靠自己去闯,应该学会适应环境。”  有一次,母亲去学校开家长会,几个住校学生的家长跟老师反映说孩子宿舍的墙非常潮湿,而且长毛。“我从来没听摩西讲过这件事,之后我问他为什么从来没跟家里说过,他回答说:‘这对我来说不重要’。”在母亲看来,“一个人能适应目前比较困难的环境,才能在以后更艰苦的环境当中应对自如;反之,如果长时间处在比较优越的环境当中,就很难再适应艰苦的环境” 。  就这样,在中学阶段孙摩西始终坚持住校。回忆当时的情形,摩西初中时的班主任阎芳老师说:“孙摩西独立自主的精神非常强。他的家庭条件本来很好,完全没有必要住校,但他很喜欢住校,总是把自己的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当时学校没有条件洗澡,但即便是在夏天,他的衣服也永远是干净的,内务整理得很好。”  摩西的母亲说,有一篇名为“爱我就让我飞”的文章曾经深深地打动了她,“孩子从小就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这样会成长得很快。如果什么事都要求父母帮忙,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当孩子走出去的时候,家长会感觉不放心。”  从小便离开环境优越的暖巢,独自在外求学,父母将儿子远远地放飞,却是因为爱。  “在家里,他不是那种学习型的孩子”  跟很多男孩子一样,孙摩西从小对“游戏”有一种特殊的喜爱。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邻居家的孩子玩上了电子游戏,孙摩西经常跑去“观战”。母亲说:“那孩子比摩西大好几岁,他觉得摩西那么小,不会玩,让他在旁边看” 。有一天,那个大孩子突然有别的事,就让在一旁观看的摩西替他玩一会儿,当了很长时间的看客,摩西的机会终于来了,“结果他打得比人家都好,以后那孩子就经常叫摩西一起去玩游戏。” 母亲说。就这样,孙摩西与游戏结下了缘分。  但是,学校有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不可以出入游戏厅等场所。母亲回忆起儿子小学时候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去市场买菜,看见摩西站在游戏厅门口,抻着脖子往里边看,当时是夏天,他热得满头大汗,但是还是特别执着地看。摩西这孩子还是很守规矩的,学校规定学生不能去游戏厅,他是不敢去的,但是站在外边看还不属于违反规定,我当时感觉这孩子特别有意思” 。  升入中学后,玩游戏成了孙摩西缓解学习压力的一种方法。父亲说,在家里摩西并不是那种学习型的孩子,“在家里,除了完成正常的作业以外,他在业余时间里一般就是玩电脑游戏,我一直认为在电脑游戏里面他应该是一个玩家,应该有很高的水平” 。  虽然对游戏情有独钟,但孙摩西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因此而下滑,反而稳步攀升,从刚入学时的班级第十四名一直上升到全年组第三名。他的这套学习、娱乐两不误的功夫是怎样练就的呢?熟悉孙摩西的老师们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初中时的班主任阎芳老师说:“孙摩西的学习效率非常高。有的学生回到家里要学到很晚才能完成作业,有些住校的孩子完不成作业就到厕所去就着灯光继续写,虽然摩西也是住校生,但他往往在晚上九点之前就完成了自习的任务。”  高中时的班主任杨永坤老师说:“孙摩西当时是班级的学习委员。因为我们是寄宿制学校,很多学生起床比较晚,但他起床比较早,早上第一个进教室的学生往往就是他。这个孩子的学习习惯非常好,精力集中,我走到他身边的时候他常常感觉不到。”爱他就让他飞(6)  实际上,学习对于喜欢游走于学业和娱乐之间的孙摩西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在一篇文章中他表达了自己对此的看法,“我拼死拼活地学习是为了谁呢?是跟谁有仇么?是跟学校么?是跟老师么?都不是!后来我突然醒悟了,我是跟我的未来有仇,所以我才拼死拼活地学习” 。  “他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视角”  对于孙摩西,老师们比较一致的评价是: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视角,并不拘泥于已有的思维定势。杨永坤老师说:“孙摩西是一位能不断给予老师惊喜的学生,他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对知识的感知能力很强。而且这个孩子特别能思考问题,他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见地。”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0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