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又出现了对冲基金等模式,就是一个机构做两个相反方向的交易,以此来规避行情做反的风险。总的来说,正是由于金融交易中大量杠杆效应的存在,所以金融市场出现风险的时候,是被成倍甚至成几十倍放大的。这也是很多人不太理解为什么金融风暴来得如此迅猛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在1997年这场惊心动魄的金融风暴中,其中一个着名的国家炒家索罗斯?穴又译绍罗什?雪,当时他只是用了9000万美元,几个月以后,他的账户上就有了20亿美元的进账。可怕的是,这场金融风暴调集的国际游资的总量有1000亿美元之多。这么大规模的游资调来对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进行攻击,哪个国家有这么多的外汇储备,他们怎能抵抗住国际游资的攻击呢? 现代金融市场的特点是以光速在挪动着金钱。一个电话,一部电脑,就可以在互连网上下单,瞬间就可以完成一笔大的金融交易。无论这个投资者或国际炒家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他都可以做这件事情。金融市场这样的情形,使得任何一个金融市场开放的国家,都难以抵御如此大规模和高速度的金融攻击。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一旦被攻破,就会出现该国的大量财富被国际炒家卷走的情景,而本国经济马上陷入恶性循环,进而面临全面崩溃。最可怕的是,当人们的信心一旦决堤,金融危机就会像瘟疫一样在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传染。 下面让我们看一个实例:美国的老虎基金是如何袭击香港的。让大家了解金融风暴是怎样掀起来的。 美国有一个着名的老虎基金,它是着名的宏观对冲基金之一,与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可谓并驾齐驱。老虎基金的创办人叫朱利安?罗伯逊,他是华尔街的风云人物。 朱利安出生于美国南部一个小城镇,从北卡罗来纳大学商学院毕业后,在某证券公司工作20年之久,1980年5月他创办老虎基金,从事于“全球性投资”。 在渡过10年的蛰伏期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老虎基金开始创下惊人业绩:例如,朱利安准确地预测到柏林墙倒塌后德国股市将进入牛市,同时沽空泡沫达到顶点的日本股市穴沽空指先借入股票,然后沽售,当股价下跌到一定水平时再购回,赚取其中差价雪。 1992年后,他又预见到全球债券市场的灾难。随着这些预测一一实现,老虎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在90年代以后迅速增大,从1980年起家时的800万美元,迅速发展到1991年的10亿美元、1996年的70亿美元,直到1998年鼎盛期的200亿美元。 1997年老虎基金发现东南亚尤其是泰国经济出现过热情况。他们看到这样的现象,比如说,纳华证券是泰国的一个上市公司,该公司的市值按美元计算当时竟然已接近美国最大投资银行之一摩根斯坦利!可知当时泰国的泡沫经济已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 他们还看到,在1996年时,仅在曼谷就有相当于200亿美元的房子卖不出去,房地产价格的崩溃已经无可避免了。更令人担忧的是,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业贷款总额的50%。到1997年,一半以上的房地产在银行的相关贷款都是坏账! 所有经济信息明白无误地告诉老虎基金,这是一个攻击泰铢的绝好机会。于是他们先从泰国下手攻击泰铢。在泰国得手后,他们又把目标盯住了香港。观察香港经济是否有问题,他们找到的突破口是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的国有企业。1997年,正值香港刚刚回归祖国的怀抱,当时港民对中国内地寄予厚望,看好这些企业的股票,导致香港股市的红筹股和国企股股价飙升。基金经理们感觉到香港股市中的泡沫。 于是,他们派人到上海实地考察。在访问上海造船厂之后,老虎基金的分析员说,这只股票根本不值那么多钱(股价)。因为他们的船生锈了,工人在聊天。他们经过各种数据综合分析做出判断,决定攻击香港。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在观察经济时,是有一些原理可循的,也有一些简单明了的经济现实很能说明问题。重要的是,当我们看到这些经济现象的时候,是否能够想到它说明了什么,它揭示了什么样的风险,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商机。 所幸的是,在1997~1998年的金融风暴中,这些国际炒家们没能在香港市场上得手。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最终没有被国际炒家攻破,香港的股市也在政府救市之后出现了回升,这与香港的金融管理相对健全和银行体制的健康是分不开的。当香港金融市场被攻击之后,香港的金融管理局密切监视着所有大量借钱的那些外国机构,并且用市场行为的方式与这些国际炒家们对阵。香港当时的隔夜拆息率曾一度高达300%,就是借1元钱要还3元钱。这意味着那些国际炒家们在借钱的时候,成本已经非常高了。同时,香港金管局拥有88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且还有祖国大陆更强大的外汇储备作后盾,使得国际炒家冲击港元联系汇率最终失败。当时香港180多家持牌银行,没有一家出现储户来提钱时银行没钱支付的情形。香港银行的自有资金都高于国际规定的8%,而银行的呆坏账率不足2%。所以,国际炒家们把香港当作提款机的阴谋最终没能得逞。 通过香港我们也看到,在金融风暴中,一个健康的金融管理体系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后盾是多么重要,这些都是有效制止金融瘟疫蔓延的利器。 1997年9月,在香港举行的世界银行年会上,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和国际炒家索罗斯碰到了一起。马哈蒂尔拍案而起,愤怒地指责索罗斯说:“你这个慈善家,竟然以慈善家的面目使得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索罗斯回击说:“如果你们国家的经济没有问题,怎么会有人来炒你们呢?是你们自己国家的经济出了问题,才会有金融危机。” 由此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出现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呢? 东南亚很多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快速发展,放开了资本市场,允许外资自由出入。短期的资本都来了,人们管短期资本叫“热钱”,它们是投机资本;同时,政府又借了大量的外债。资金不断流入这些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钱一流进来,经济发展就快了。这些资金投资股市、投资地产、投资实业,使得这些国家呈现出经济繁荣的景象。但是好景不长,这些国家在不知不觉中经济结构开始出现问题。当一国经济在高速增长过程中,很多问题暂时被掩盖了。经济中出现大量的泡沫没有及时地治理,就被国际炒家抓住了机会。等到本国政府意识到出了问题,为时已晚。金融危机带来的后果是经济的萧条,货币的贬值是由本国人民来承担的,因为所有人手中的钱全都贬值了。 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是惟一幸免的国家。我们没有遭到国际炒家的袭击。这是中国政府做得最出色的地方,也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其中关键原因在于我国没有开放资本市场让外资进来。我国在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相对谨慎,没有操之过急。没有像东南亚那些新兴的工业国家一样,及早开放了资本市场。 大家知道,我国在90年代金融体制改革中,只是开放了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没有放开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就是没有允许外资进入我国的资本市场,进入我国的股票证券市场。同时,我国政府没有借大量的短期外债,我国还有强大的外汇储备。这些因素的存在,才使得我国躲过亚洲金融风暴。 应该看到,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成熟,我国的股市相对年轻,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够完善,股市中很多的游戏规则还在慢慢的形成和试探过程之中。我们甚至不知道国际炒家是如何炒作和发动攻击的。所以,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相对谨慎的开放领域,同时也是亟待完善和提高的领域。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中存在的呆坏账问题,我国股市中存在的问题等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的资本市场迟早是要放开的,人民币终将走向可自由兑换。所以,加强银行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健全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规范金融市场的秩序,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作为一个企业家,作为一个政府官员,重要的是要学会找到这个市场中生存的机会,学会看经济和金融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苗头,当金融危机和金融风暴真的来临时,能成功地规避风险。 第二十章 汇率是宏观中的宏观 最近几年,国内那些手中握有美元的人们开始感到了一种压力。因为,用美元兑换人民币似乎越来越不合算了。有些人过去甚至通过黑市用9元左右人民币买入的美元,如今不仅没有升值、保值,甚至还赔钱了。尤其是2002年以来,欧元兑换美元一路飙升,汇率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实际上,汇率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货币的比较,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甚至包括政治和军事实力的比较,汇率可以算得上是更大范围内的宏观问题。 汇率是怎么产生的呢?最早的汇率产生是因为各国之间进行贸易往来时,在货物和商品交易中,彼此需要支付各自的货币。两种货币交换形成一个比价,这个比价就是汇率。 比如,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做贸易,如果美国商品出口到中国,我们用什么货币和它结算呢?这要看合同的规定,有可能用人民币结算,也有可能用美元结算。如果是以美元支付,那就要把人民币按照一个汇率换算出应该支付多少美元,再到银行兑换以后支付给外商。 这看似一个简单的兑换行为,其实里面大有学问。我们在合同中选择以什么货币支付,什么时候支付;是以签约时约定的汇率支付,还是以实际支付时的即时汇率行情支付,都会对交易的利润产生影响。有些企业在跟外商做交易时,本来它的账面上已经赢利了,可是等到要支付外汇的时候,经过换算才发现自己没赚反倒赔了。为什么呢?因为它在支付的时候,国际汇率行情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比如说日本政府,它希望日元强势还是弱势呢?它希望日元的汇率是高还是低呢?如果从目前日本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日本政府希望大量出口,它就希望日元贬值,因为日元贬值有利于它的出口。这时,我们就要小心了,在和他们签约的时候,就要预见到将来可能发生的汇率变化。尽管日本政府希望日元贬值,但如果突然遇到美国经济出现重大问题,比如战争,那么日元对美元可能会出现急剧的升值。如果这些因素没有考虑到的话,同样会影响到你做买卖的最终利润。做一笔生意本来就不容易,可能它的利润是10%,结果汇率在对你不利的方向波动了10%以上,这笔生意就等于白做了,甚至还会赔钱。我们说,对于和外商做生意的人是如此,对于那些利用外汇来进行资产保值、增值的个人和企业来说,就更要注意了。 说到日本,为了有利于出口,它希望日元贬值。当日元贬值后,它把商品出口到别的国家,那些国家的人就可以用相同金额的本国货币买到更多的日本产品。这就相当于日本产品便宜了,在国外有了更大的市场,日本产品就可以大量出口。所以日本是一个巨大的贸易顺差国家。 美国走的却是一条相反的路线。美国政府近十年来一直走强势美元的路线,这有利于进口。大量进口外国便宜的消费品,美元强势,相当于它可以花很少的钱买到别国更多的商品。结果是,美国成为一个巨大的贸易逆差的国家。 现在由于全球经济出现不景气的迹象,再加上战争等不确定因素,各国汇率之间都出现了重大波动。学习经济学理论,更多的是让我们明白汇率是怎么形成的,它是根据什么变动的,怎样看待不同的货币,汇率变动背后的经济原因有哪些,它们包括国力是否雄厚,经济增长率如何,物价变动如何等一系列因素。 最近两年来,在外汇市场上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欧元。大家知道,欧元刚发行的时候币值比美元还高,也就是1美元换不到1欧元。因为那时候人们都看好欧元,这与欧元的诞生有一定的关系。 在欧元诞生以前,人们曾经这样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从法国出发,带着一笔法郎准备在欧洲走一圈,他决定这笔钱什么都不干,只是把它换成不同国家的货币,最后看这笔钱是多了还是少了。他到一个国家就把这笔钱换成这个国家的货币。比如,他到了德国,用法国法郎换成德国马克;到了英国,把马克换成英镑;到了荷兰,把英镑换成荷兰盾;到了瑞士,把荷兰盾换成瑞士法郎;到了意大利,把瑞士法郎换成意大利里拉;最后回到法国,再用里拉换回法国法郎。他走完欧洲一圈回来后,数一数钱他惊奇地发现,他带的这笔钱什么都没干,却比他出发时少了一半。 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经济这么发达的欧洲,交通和贸易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人们为了兑换货币付出的交易成本太高了。为了降低这种交易成本,全面提升欧洲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实力,于是有了组成欧洲货币联盟的想法,在这种想法之上产生了现在的欧元。欧元是欧盟中12国统一使用的货币。 所以,当欧元开始作为一种统一货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并进入外汇交易市场以后,人们非常看好它的前景。觉得欧元降低了欧洲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交易成本,使得欧洲经济整体趋势有了向上突破的可能。结果没想到的是,自从欧元面市后,欧元与美元之间的汇率由1∶1?郾2的高峰跌到1∶0?郾82的低谷。也就是说,原来需要1?郾2个美元才可以换1个欧元,后来0?郾8个美元就可以换1个欧元了。欧元相对美元大幅贬值了。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经济处于上升趋势,国际资金大量流入美国;欧洲经济走的是一个下降趋势,所以欧元对美元才表现为一路下跌。这其中既有欧洲经济和美国经济之间的较量,也有国际政治上的较量。我们只是说,汇率是反映一国经济全方位因素的一个指标。 无论如何,欧元的诞生是世界上的一个创举,一个非常伟大的创举。一个地区不同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为欧洲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在欧洲这块版图上,多数都是小国家。如果乘坐飞机,或者乘坐火车旅行的话,人们一天可以走好几个国家。欧洲的国家都不太大,可是它们的经济发展却很快。但是在欧洲各国之间,由于频繁的贸易往来,各国之间的货币交换,它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制约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最后,欧盟创造欧元,欧洲12个国家使用统一的欧元作为共同的货币,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它需要这些国家之间在经济上、政治上、国防上高度协调一致,才能达到共同振兴欧洲经济的目的。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欧洲货币联盟,更多的国家使用欧元。 欧元正式作为流通货币是从2002年1月1日开始的。欧元流通了这么长时间之后,媒体报道说,欧元运行得比较好。记者到法国巴黎街头去采访,那里的人们说:“我们现在都接受欧元了,我们的交易都以欧元来定价了。”我们看到,一个强势的欧元在逐渐形成,欧元兑换美元已经从低谷时期的0?郾8升到了2003年初1?郾1左右的水平。也就是说,现在的1个欧元比1个美元值钱了。 我们来看,欧元在面市后不断的贬值过程中,是不是有利于他们的商品出口?欧洲的经济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实力,而且欧元的使用减少了以前多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环节,节省了交易成本,这样欧洲经济的运转速度就可以加快了。当然,从另一方面看,美国经过了十年的经济高增长,现在经济开始相对在走下坡路,多年的强势美元已经伤害到了美国的生产、贸易等一系列经济活动,这也为欧元的上涨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条件。 以上谈的是企业做贸易、个人持有货币资产要考虑汇率变化。现在欧元、美元汇率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对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来说,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以前中国会把外汇储备的很大一部分去买美国的国债,大约占到外汇储备总额的70%左右。那么,现在我国政府会想,我们不要握有这么多的美元作外汇储备了,我们可以买一部分欧元作为外汇储备放着。对个人的储蓄来讲,不应该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对一个国家来讲同样如此,也要规避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 因此,当我们不看好美国经济的时候,当我们想把外汇储备去买一部分欧元的时候,别的国家政府同样会这么做,它们也会把自己外汇储备的一部分换成欧元。结果,当各国政府都去买欧元,欧元就会被推高,这就会加剧美元的下跌。所以,汇率是货币的价格,它也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如果各国都去要欧元,对欧元的需求就会加大,欧元就会越来越值钱,它的汇率就会上升;反之,如果大家都不要它,欧元的汇率就会下降,欧元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2002年末,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对美元都出现了明显的升势,升幅达15%以上。为什么各国汇率之间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透过这些表面的现象,我们要分析一下它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人们不看好美元了呢?为什么美元会跌那么多呢?难道仅仅是美国和伊拉克之间战争因素的影响?战争不过是影响汇率波动的一个因素而已。 我们说,影响一国汇率根本走向的,是一国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增长速度。这才是影响汇率趋势的根本因素。简单来说,一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增强,也会增加一国货币的信用,增强人们持有它的信心,不担心它会贬值,不担心它的政府会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从而使得人们愿意持有该货币进行资产保值。同时,如果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或者处于增长周期中,人们就愿意持有该国货币而使资产增值。因为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就意味着在经济中存在大量致富机会,这会带动国内外对该国货币的需求,从而在汇率上反映为一国货币汇率的上升和货币的升值。 这时,让我们来看美国经济。它在持续十年的高增长后逐渐失去了增长的动力,甚至为数不少的巨型跨国公司已经到了需要作假财务报表、粉饰企业经营业绩来欺骗投资者的地步。这时候人们对美国经济的担心促成了人们在一定阶段内不再看好美国经济,并试图重新寻找其他合适的外汇途径储备资产,于是美元出现了一个下跌的趋势。同样的道理,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这些国家的整体经济出现了问题,结果被国际炒家抓住了机会,最终使他们的汇率一泻千里,出现了巨幅的贬值。这就是一国经济最后在汇率上的反映。 此外,在老百姓看来,判断汇率的变化,其实有简单直接的思考方式,这就是专业术语上讲的购买力平价。我们说一种货币值钱与否,是看你持有它能够买到多少东西。比如,在美国花1美元,买一篮商品;在中国花8?郾27元人民币,买一篮商品,然后把这两个篮子拎起来比较,看哪个篮子里面的东西多。这就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1美元买到的东西多,说明美元更值钱;如果8?郾27元人民币买到的东西多,就说明人民币更值钱。 我们再进一步,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这个购买力的比价就是货币汇率。也就是买同样的东西,看各自花多少钱,或者说花同样的钱,看各自能买到多少数量的东西。如果一个国家的物价水平越来越高,或者说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说明本国货币的购买力在下降,这种货币就越来越不值钱,表现在汇率上,就是贬值。所以,我们看到像阿根廷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等,如果一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它的货币汇率就会一泻千里。 反过来说,如果一国汇率形成了,它将如何影响人们的交易行为呢?假如美元和欧元的汇率是1∶1的比价,买同样一部奔驰轿车,在美国要6万美元,在欧洲只要5?郾6万欧元,这就会促使人们把美元换成欧元,到欧洲去买车,因为在欧洲买车便宜。这样一来,对欧元的需求就会上升,从而带动欧元升值,也就是说欧元变贵了。当资金不断往欧洲流动,欧元越来越贵,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不再换成欧元去买奔驰车了,因为换欧元贵了,不如在美国花美元买奔驰车了。这时候,汇率就会停在一个适宜的价位,人们不再会为了去买别人更便宜的商品而产生对别国货币的需求。这实际上就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现实汇率中产生的影响,只不过这样的影响还会受到信息不对称、交通成本,以及关税成本等因素的限制。 用购买力平价比较,是1美元买的东西多,还是8?郾27元人民币买的东西多,大家的体会还不那么深刻。如果你到东南亚国家去旅游,走出去看,就会发现,当地人非常愿意收人民币,因为人民币有相对充足的购买力。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在走一个上升的趋势,人民币越来越被国际市场接受,并作为交易的支付手段。 如果到香港,就会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个问题。香港在1997年回归的时候,人民币和港币之间兑换的比例是116元人民币换100元港币,也就是1?郾16∶1的汇率。但是,到2003年已经是1?郾03∶1左右的水平了。这说明什么?是人民币在升值还是港币在升值呢?当然是人民币在升值。为什么人民币升值呢?每一次都要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只有想明白为什么,才会懂得判断汇率将来的变化趋势。因为现在香港经济不太景气,港人愿意把港币换成人民币,经过罗湖海关,到深圳到祖国内地来消费。他们很多人在深圳买房、购物,在深圳娱乐,即使算上来回的路费也合适。由此可见,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影响着汇率的升跌变化。 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代表什么?它代表这个国家的经济,代表该国的经济是否繁荣,国力是否强盛。当人们越来越看好人民币时,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向上。再看俄罗斯,许多年以前,1个卢布超过1个美元的价值。到1991年底1个美元能换100多个卢布。俄罗斯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的动荡,到现在它已经换了几次货币了。什么时候卢布能成为一种强势的货币,这将取决于俄罗斯国家经济的发展。 以上的分析,都是影响汇率长期走势的根本因素。但是汇率也会受到很多短期因素的影响。因为汇率每天都在波动,它在根据最新的经济信息做出适当的调整。比如一国利率变动是对汇率变动影响比较明显的因素。从理论上来说,当一个国家利率水平很高的时候,会吸引大量国际投机资本去追逐该国货币,从而获取相对较高的利息收入。这部分逐利资本会加大对一国货币的需求量,从而推高该国货币的汇率。我们看到,当一国的中央银行采取降息措施的时候,有一部分资金就会放弃继续持有该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需求下降,带动汇率下跌。 实际上,真正反映在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变化,是投机资本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套利交易完成的。上面所说的只是推动这些资本流动的原理。影响汇率变动的还有一国的利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国际收支等多方面的因素。 其实对老百姓而言,有时候看不到这么细。相反,当他们看到一些简单事实的时候,对汇率会做出直观的反应。比如说美国可能要打仗了,汇率明显表现为下跌;但同样的因素却导致瑞士法郎大幅上涨。为什么呢?因为瑞士是一个中立国家,相对来说,是一个政治风险低的国家,尽管它的经济并不是那么强大,但在国际战事存在的时候,它却作为避险货币而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从而带动了汇率大幅上扬。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政治和战争因素会对汇率波动产生影响,影响的轻重程度要看战争的时间长短、规模大小而定。类似的情形,比如某些国家出现政治不稳定,也会导致本国货币汇率下跌。 有关汇率和汇率变动,对做贸易、做投资来说,是需要具备的起码知识。比如到了战争将要发生的时候,想到自己持有的货币万一贬值怎么办呢?如果会做到提前把一些货币变换一下,哪怕国家也是一样,把那些外汇储备也变换一下,就能有效回避一些汇率风险,甚至通过自己准确的判断,还能抓住机会。如果你是做国际贸易的,你就可以在进出口的原料价格和时机上做文章;如果你是做金融的,你就可以在汇市上把握机会;如果你原来一直相信美元,手里握有一些美元,在看到美国经济和伊拉克战争的危机后能及时换成欧元,也是一个机会,至少可以减少一些损失。 目前,由于战争原因,国际汇率的大幅波动给人们提供了很好的观察经济的机会。我们关注汇市、关注股市,还要关注宏观经济的指标和数据的变化,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样便于你的企业发展,便于你的财富增加,使你不至于在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大的变化,甚至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如果学会从宏观的视角来观察经济和汇率,你就会发现,要学会逆向的思维、反向的操作。 当一种东西太热的时候,你一定要悄然而退;当一种东西太冷、当市场完全没有信心的时候,你要敢于进入。就像在欧元0?郾82的时候没人敢做,等到欧元升到1?郾1时,反而许多人想买进欧元。所以,要学会逆向思维,有些东西太热时,可能已经到顶了;有些东西太冷时,可能已到达谷底了。你要做出正确的判断,敢于行动。所以,先知先觉你可以赚到钱,后知后觉你就可能赔了钱。我们通过汇率这个窗口来看宏观经济,反映的问题之多、之大、之全,真的可以算得上是宏观中的宏观。 第二十一章 宏观上如何出台经济政策 我们常听说,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你一定想知道,政府究竟是怎么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政府出台政策的意图是什么?前面我们说过,政府拉动经济有三驾马车:一是消费,二是投资,三是出口,这是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招。我们还知道,一国经济要想平衡发展,它的总供给一定等于总需求。如果不相等,政府不是动左手,就是动右手。政府这两只手究竟是怎么动的呢?这是本章要告诉大家的内容。 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有三大政策: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三是对外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表现为财政的收入与支出。财政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政府通过收税的多少来调控经济;财政的支出分成两大块:一块用于经常性支出,一块用于建设性支出,财政支出的多少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 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作用。这个政策很重要,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你会看到,货币政策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重要。比如,现在全世界都在看着美国中央银行宣布的利率的高与低,通过调整本国的利率来调控经济的冷与热。 对外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汇率和关税的作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更努力加大出口、吸引外商到中国来投资。2002年,我国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超过了美国,有500多亿美元的外资流进了中国。外资直接投资到中国,说明他们看好了中国未来的经济。 知道了这三个宏观政策后,我们还想知道政府是怎样调控宏观经济的,它的手段都是怎样使用的。 宏观经济既像一架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又像一辆在高速公路上跑着的汽车。如果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速太快了的话,100公里、150公里甚至开到200公里,会发生什么?再好的汽车,速度太快了会发生什么?这时如果急刹车会发生什么?一种情况是翻车;还有一种可能是车刹住了,但车里的人冲了出去。我们把这辆车比做一国的宏观经济。当经济发展太快的时候,就像在高速公路以最快的速度飞驰的汽车那样,一直向前跑,如果来一个急刹车,就会车毁人亡,我们的经济也会出问题。 但是,如果天寒地冻,想开车时发动机打不着火,那怎么办?司机就会一遍遍地踩油门,给发动机加温,以便把车发动起来。但也会由于气温太低,这车就是开动不起来。 所谓车速太快了,是指我们的经济太热了;所谓车开不起来了,是指我们的经济太冷了。我们比喻,政府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就像开车一样,当经济太热时,它一定要“踩刹车”;当经济太冷时,它一定要“踩油门”。下面让我们通过实例来看政府是怎样“踩刹车”和怎样“踩油门”的。 经济过热时“踩刹车” 经济太热时,表现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价格上升,商品供不应求,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不断攀升,而且利率也在不断提高。这表明一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现象。 1993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但是通货膨胀率也很高,经济缺少实质性的增长,只有价格的增长,因为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已经被通货膨胀抵消了。那时,经济奔跑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样下去会出问题。如果不降温,经济就会出现硬着陆,就好像飞机放不下起落架,发动机熄不了火,速度减不下来,不得不用机身直接迫降,说不定会机毁人亡。于是,我国政府从1993年起对经济进行了大力整顿,直到1996年底我国宏观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 如果不减速,让经济一直高速增长,经济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我们为什么要让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让飞机在天空中一直飞着不好吗?对这个问题我们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如,北京2008年要开奥运会了,我们是否可以达到发达国家那样的生活水平,让北京市民每家都有1辆小轿车?让那些外国运动员来北京看看,咱北京人每家都有辆车,这样做可以吗?告诉你,现在不可以,不可能,也达不到。 请问,就北京市民目前的收入水平看,他们有钱买车吗?也许有人说:“没关系,全国人民支援一下北京吧。”这么做可以,但有这么多车吗?“没关系,咱们可以自己生产。”再问:“有这么多钢铁吗?”“没有可以进口”。请问:“有这么多的外汇吗?”如果有这么多的外汇的话,这几百万辆车需要多少汽油,有这么多的汽油吗?“没有可以进口”。又问了:“如果北京市民每家都有了车,那北京有这么多的路吗?”没关系,北京可以一直修路,修了三环修四环,修了四环修五环,修了五环修六环,可以一直修下去,请问:“政府有这么多的钱吗?” 这个例子是说明,任何一个国家在它的一定生产阶段,它只能想这个阶段的事情。中国不可能和美国今天的生活相比。因为,美国在20世纪初的生活水平还不如我们现在。由于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个国家没有这么多的资源,它有一个可能性的生产边界。当一国经济的发展超过了这种可能性边界的时候,经济就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了,这时必须刹车了。如果不刹车,供给不足,需求太旺,就会产生通货膨胀。没有这么多东西,大家都去抢,只能导致价格上升,通货膨胀来临。因为国家没有这么多的石油,没有这么多的钢铁,没有这么多的路,没有这么多的钱,更没有这么多的外汇。一个国家在这个阶段只能做这一阶段能做的事,也许过若干年之后这件事会变得非常简单了。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增长速度的提高,人们财富的增多,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最终是能够达到的。但是,现在速度太快了不行,过热的经济需要刹车。 那么,政府怎样刹车呢?在财政政策上,政府减少支出,增加税收;在货币政策上,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给量,让过热的经济冷却下来。 我国在1992年的时候,经济热的不得了,那时出现了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股票热等等。例如,我国在2000多个县一下子冒出5000多个开发区。房地产热的时候,在广西的北海市,陆地上的土地被炒光了,人们就造出一个岛来在海上接着炒。他们甚至头脑发热地说:“未来全世界前十大城市中有北海一个。”当时,海南的房地产炒得更是热浪翻滚。人们统计了一下,就是再造一个海口市、再造一个三亚市的人口,也买不完这么多的房地产。 经济已经热到了烫手的地步,可是大家不知道,以为经济本来就该这样,本来就是那么好。到1993年的时候,我国政府发现问题太多了,经济控制不住了,通货膨胀率达21?郾7%,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股市泡沫的问题,金融风险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冒了出来。 从1993年开始,我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开始“踩刹车”,一次次提高利率,逐渐把货币供给的龙头拧紧,把钱往回收,从流通领域中把钱抽走;让大家都别花钱,政府也别花钱。它采取增加个人的税收,减少人们的消费;增加企业的税收,减少企业的利润,经济就这样慢慢地冷了下来。那时,政府限制集团购买力,控制公款消费,停建楼堂馆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压缩总需求,使过热的经济冷却下来。 经过3年的治理,政府一遍遍“踩刹车”。政府只能慢慢地踩,并没有急刹车,才使得我国经济从高空缓缓地降到了地面。 经济过冷时“踩油门” 大家知道,到1996年底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经济增长速度真的是平稳下降了,通货膨胀率从21?郾7%下降到6?郾1%,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郾7%。但是没想到1997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1998年我国又赶上了百年未遇的洪水,使我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经济又出现了过冷的现象,陷入低谷。 我们说,当一国经济太冷时,表现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价格下降,商品供过于求,通货紧缩,利率下降,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些情况的出现表明一国经济出现了过冷的现象。 1998年以后我国经济就出现这种状况,这辆车发动不起来了,物价向下,利率向下,失业增多,所有指标都向下。这说明经济太冷了,这时候总供给远远大于了总需求,所有东西都卖不出去了。什么东西都过剩,都卖不出去,只能谁卖的便宜谁才能卖出去。这时政府怎么做呢? 面对这种经济萧条的局面,政府怎么办呢?如果让经济继续冷下去,就会使我国经济陷入衰退。这时政府的宏观政策是“踩油门”。在财政政策上,政府是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在货币政策上,政府是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把过冷的经济从谷底拉上来。 例如,从1998年起,我国政府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拉动经济增长。政府开始踩油门,一遍遍踩油门。政府想办法往经济领域里投钱。在货币政策上,一次次降低利率,使我国利率由原来的10%以上降到1%左右,鼓励人们消费、鼓励人们投资。大家不是存钱不花吗?政府就想办法让大家花钱。政府发行国债,借老百姓的钱花,政府去投资,力图把经济拉动起来。 让我们先看政府在财政政策上是怎样“踩油门”的。 我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增加政府的债务收入;然后用国债资金去投资,主要是用于基建项目和一些重大企业的技术改造,从而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政府采取的这种政策叫做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近年来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关于经济政策的名词。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支出,投资基建,从而带动相关行业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比如水泥、钢铁、机械、建筑、运输等行业,都发展起来了。不仅这些基建行业本身能解决大量就业问题,而这些相关行业的就业也相应增加了。 这5年期间,我国政府已经发行了6000多亿的国债,搞了很多基础设施的建设,修了路、架了桥,投资了西部十大工程项目等,这些都是政府为经济的发展“踩油门”。 当我们阐述这些政策的时候,常常会涉及到“乘数效应”这个概念。说的是政府投资下去,并不是它投了1000亿就只是1000亿的经济规模,它还会带动相关的投资和配套资金,这就会产生多倍放大效应。比如说路修好了,路边就会有人投资加油站,建饭馆、旅店等。房地产商们看好了这里的交通,他们就会投资修建商品房。同样,当这些投资下去,消费就会跟上来。每一个环节都会涉及经营行为,都会创造出价值、增加GDP、增加税收的。修好路后收取的过路费让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它才有能力归还借的国债。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实施一项经济政策的过程,它的目的、它的手段、它的结果。 政府一方面发国债,加大投资,同时政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教育问题、公务员工资问题,这些都是经常性的开支,政府不能用国债去支出,因为这些经常性支出将来是没办法还的。所以我们看到,政府的税收随着GDP总量的增加,一直在增加,它想办法刺激消费,于是给国家公务员连续4次长工资,说明政府在增加它的开支,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它在想办法刺激消费,拉动经济。政府还大力推行“假日经济”,让国民在放假中增加消费。这些措施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 上面说的是在财政政策上政府如何在踩油门。那么在货币政策上政府又是如何踩油门的呢?货币政策很重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国家就显得更加重要。我国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在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让我们再看中国政府在货币政策上是怎样“踩油门”的。 当经济太冷的时候,中央银行打开货币供给的龙头放水。利率从高位已经降到很低、很便宜的地步,这是告诉大家,现在利率已经很低了,借钱可以去投资;借钱可以去买房;借钱可以送孩子上大学等。当人们都觉得借钱合适的时候,都去这样做的时候,这些钱就重新流入到经济领域中来。当人们愿意投资、愿意消费、愿意生产,觉得有钱可赚的时候,经济就会从谷底回升,经济就会由冷变暖了。 为了这个目的,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至今已经8次降低了储蓄存款利率。利率已经从10%的高位降到了1%左右,希望把过冷的经济拉起来。政府踩过这么多次的油门,经济能否从谷底反弹?我们已经走过6年的时间了,可是你看,经济要刹车容易,踩油门难。不仅中国如此,全世界各国都如此。 让我们看美国和日本政府想刺激经济回升,它们是怎样“踩油门”的。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拉动经济增长,都在“踩油门”。美国在拉动经济增长,日本也在拉动。他们的经济都出现了问题。 美国自从2001年发生“9?11”恐怖事件以后,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美国中央银行前后连续降息13次了,利率从6?郾5%降到1%这么低,创40年新低,其目的就是想把经济从衰退中拉起来。 当美国经济不景气时,美国政府在做什么呢?它为了刺激经济回升,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方面美国政府拟订了一个庞大的减税计划,计划每个人一年减税1000多美元。一旦减税计划实行,美国的国民和企业手上的钱就相对多一点,消费就多一点,政府希望这样可以使经济复苏。但是,美国在2003年初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跌到了4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对2/3靠消费来拉动GDP的美国来说,可不是一件小事。所以,减税政策能不能对美国经济复苏奏效,还需要实践的观察。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在扩大财政支出,用于支付战争的费用,增加军费开支也是美国刺激经济回升的手段之一。美国政府一方面减税,就等于减少政府的收入;一方面增加军费,就是加大政府的支出。这样一来,美国政府就会出现更加庞大的财政赤字。美国政府只能靠大量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所以,美国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到目前为止,美元虽然还是硬通货,美国国债一直是比较受国际资本市场欢迎的。但它现在经济不景气,又面临欧元的强大竞争,政府发了那么多的国债,它的偿债问题、利息问题已经成为美国政府沉重的负担,甚至很有可能为下一次金融危机埋下隐患。所以,我们看美国政府面对过冷的经济所采取政策,也是不停地“踩油门”。 日本经济同样如此,它的银行利率已经接近为零,可日本经济就是起不来。日本在1989年股市泡沫破裂之后,到今天为止它的经济一直在低谷徘徊。日本政府的要员们,包括首相,一直商量怎么让日本经济能从股底走出来。政府“踩油门”踩了十年之久,但是日本的经济就是不见起色。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使得很多人和很多企业找银行借的钱还不上了,银行的坏账堆积如山。日本政府怎么办?它动用了财政政策的各种手段,又动用货币政策的手段,一个劲地降低利率,直至利率为零,经济依然起不来。这对日本政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日本中央银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利率如此之低。它希望银行把钱贷出去,增加投资。但不管利率降到多低,企业就不借钱;不管利息收入降到多低,储户还是接着存钱。这时,日本的利率杠杆面临失灵的问题,再动利率也没有什么用处了,所有的国民都不再看央行的利率指标来行事。经济如此低迷,当然没有人愿意投资,也没有人增加消费的意愿。 当利率杠杆失灵的时候,即使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只能动用财政政策来调整经济,扩大政府的支出,希望政府能够刺激经济的回升。但是,政府也不能无限制地发国债,这会引发政府债务危机。所以,现在日本政府希望加大出口,在对外经济贸易上下工夫。日本政府最想让日元贬值,希望藉此来刺激出口。以上是日本政府这些年来力图拉动经济回升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但日本经济能否回升,能否走出低谷,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政府可以改变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吗? 大家知道,一国经济是有周期波动的,经济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美国有这么多专家学者,政府有如此多的高参智囊,尽管如此,美国依然不能改变经济发展周期的规律。所谓的经济周期是说,经济有一个波峰,也有一个波谷。什么叫波峰和波谷呢?就是经济有高速发展的阶段,也有陷入衰退的阶段,从经济波峰到波谷再到波峰的过程就叫做一个经济周期。 美国经济在90年代克林顿执政时期,走了一个很长的增长周期,经历了8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它的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经济增长率高,人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新经济”。甚至有人认为,美国改变了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他们的经济只有增长,而没有衰退。但是,美国进入21世纪后,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棒接到了小布什政府手里,美国经济出现了很多问题。“9?11”恐怖事件的发生,大公司会计造假丑闻的曝光,导致人们对所有大公司不相信,在美国出现了公司信用的危机。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经济从高峰跌入低谷。 这些难道是偶然因素所致?不是的! 美国经济在增长过程中,掩盖了很多泡沫的成分。美国为了维持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不少全球着名的公司违背了信用,做了假账,欺骗了投资者,让他们公司的股票一直向上升,造成股市中出现泡沫。当人们不再信任大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再相信股市的时候,就表现为股市下滑、美元贬值、汇率下降、企业不景气,经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经济学一个最基本的原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经历了8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这个过程中掩盖了一部分泡沫,它过度透支了整个经济。就像我们说一个股市一样,如果有了泡沫也是过度透支的表现。本来企业的效益没那么好,却把股票价格炒得热浪翻滚那么高,必定有泡沫在里边。股市的泡沫终会被刺破。当股市泡沫破裂的时候,谁来承受这个损失?也就是说,谁为它埋单呢?也许是美国股市的投资者来埋单。美国的经济也如此,如果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埋下了很多泡沫,一有风吹草动,经济就会减速,企业的日子就难过,失业就要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下降,经济就会陷入衰退之中。那么,谁来承受经济下降带来的损失?谁来为美国经济埋单呢?当然是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具体表现为美元的贬值、美国经济的不景气。 日本当年过度透支了经济,现在十多年过去了,经济还没有恢复起来。有人说日本这么发达的国家,这么多经济高手,政府怎么就不能把经济拉起来?其实,当一个经济被过度透支以后,人们对经济的信心一直下降。政府先是用货币政策,用得差不多了,再用财政政策,也用得差不多了,就在对外经济贸易政策下工夫,在汇率上动脑筋。当这些招数都用得差不多了,就像今天的日本一样,它会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政府要选择采取通货膨胀的方式来治理经济,就是人为让日元贬值,让人们手中的货币越来越不值钱,强制让人们花钱。走到这一步,政府很无奈,经济也很危险了。通过政府可能采取的这些措施,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处理经济问题时使的都是什么招数。 欧洲经济也是如此,在20世纪60~70年代,也是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后来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西德统一之后,欧洲经济开始进入停滞期。所以说,经济是有周期的。这并不是说是政府没有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所致。这些国家的政府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经济的调控,它们一直在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手段,希望经济能够从低谷走出来,希望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所有政策也不是都能奏效的。面对经济周期,政府有时也会变得很无助。 政府在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时候,政府在“踩油门”的时候,一定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一定要恰当地运用政策工具,还要正确判断经济发展的大势,要顺势而为,不能逆势而动。否则,政府的干预将适得其反。这也是我国政府在对经济进行调控时需要借鉴的。要学会怎样“踩刹车”和怎样“踩油门”。 第二十二章 我国经济中的难点问题 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非常多,那么最难的问题是什么?政府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企业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宏观经济的难点问题之一,是农民问题。我国的新旧两届总理都强调了这个最难的问题。朱?基总理在2002年接见记者的时候,人家问他:“总理,你最头疼的事情是什么?”他说:“我最头疼的是农民的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2003年,新任总理温家宝在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提到的中国第一个经济难题,也是农业问题。他明确指出:“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你知道吗?农民问题确实是我国宏观经济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政府想不想增加农民收入?可以说太想了。如果9亿农民都增加了收入,我们的市场就扩大了,商家的产品就可以卖出去了。哪怕9亿农民每人每年只增加100元的收入,你看这是多么大的消费市场。 政府非常想让9亿农民增加收入,我们城里的人也希望农民能增加收入。那为什么叫难题呢?农民种了粮食,卖出去后,赚了钱他们才能有收入。可是,只要稍微了解一点农村的人都会知道,现在的农民因为他们的规模经济很小,每个人只有一亩三分地,土地很少,而每家在这块土地上吃饭的人又很多。他们投入这么多的劳动不说,他们买种子化肥就已经花了很多钱,把粮食种出来后拿到市场上去卖时,卖不出好价钱。忙活了一年才发现,没赚到什么钱。有人说,可以让政府给一个优惠政策,提高农产品价格,这样做可以吗? 要知道,农产品价格是经济领域中的基础环节。如果农产品的价格升上来,人们生产费用支出会增加,很多企业成本跟着上升,这样会导致工业品售价的提高。最后,农民由于提价产生的收入,又因为去买化肥、买农用塑料薄膜、买耕作工具等支出的增多,他们依然不能富裕。 更重要的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不能随意给农产品提供特别的优惠和补贴。实际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原则上也不能再提高了,因为我国现有的大多数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了。如果我国农产品售价高的话,那么外国的产品就可以出口到中国来,直接冲击我国农产品市场。现在我国还处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农产品的进口还有关税限制。当过渡期结束后,如果外国农产品很便宜,加上运费,它的价格比我国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还是便宜,那我国的农业将会面临怎样的竞争局面,可想而知。 例如,我国东北有个企业,原材料所需的大豆,不买本地产的,而是从美国进口。为什么?因为美国大豆价格便宜,质量还好。这是市场的选择,是市场的力量所决定的,我们能说那个企业什么呢? 所以,现在怎么去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用什么办法来保护农民的利益?这真是一个难题。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为什么如此之高,而农民的感觉却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卖不出好价钱,表现为赔钱?这是因为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缘故,和美国相比,他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我国。他们每个农场主耕作上千公顷的土地,而且全是机械化操作,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成本非常低;我国农民人均只有一亩三分地,而且不是机械化耕种,人们投入的劳动很多,表现为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很高,当然农产品的价格会更高。美国只有3%的农业人口,养活全国人民而有余,它的农产品还向世界各国出口。我国有70%的人口在农村,人多地少,所以农产品的价格降不下来。那么怎么办?如果让农产品价格保持不变,政府可以给农民一些补贴吗?如果是政府的补贴当然应该由财政出资。那么说,我国政府目前能否再给农业补贴呢? 有人认为,政府不能再给农业补贴了,因为这样的补贴会造成不公平。那些工业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政府为什么不给工业补贴呢?所以政府不能给农业补贴。还有人认为,要给农业补贴的话,还不如免掉农业税,政府不收农民的农业税就行了。这就是一个新的思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国现在每年征收300多亿元的农业税,农民还要承担很多当地政府征收的各种费用,农民总的税费负担太重了。所以,政府最近几年一直试图给农民减轻负担。如果用财政补贴的方式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这的确会出现新的问题。如果从事农业赔钱的话,政府补贴农业;那工业企业赔钱政府补不补呢?金融业赔钱政府补不补呢?这里存在一个社会公平问题。 尽管如此,我们还要知道,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在补贴农业。因为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包括地域交通等方面的局限,农业在整个产业竞争中一般来讲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但粮食作为一个国家基本的生活资料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粮食价格向上涨,那么所有与此相关的产品价格都会向上涨。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全球范围内粮食供给过剩,粮食价格在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政府都在想尽一切办法给农业补贴。你看日本这么富裕,它的政府也在保护农业,给农民补贴,让他们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尽管一定程度的保护对农民是必要的,因为耕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但我们还应看到,对中国来说,农业现代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含量也会越来越高。这样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农村的土地上越来越不需要这么多的劳动力了,很多富余的劳动力逐渐被释放了出来,他们要进城打工,不再靠农业吃饭,要去寻找新的饭碗。 宏观经济的难点问题之二,是失业问题。我国现在劳动力人口过剩的问题非常严重,不仅是从农村进城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由于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又有大批工人下岗,失业人口不断增多,这就使得我国的失业问题表现为劳动力的总量过剩。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太多,而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却没有这么多,因此政府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创造就业机会,国家就得有人投资,有人来建企业,要有新的投资、新的企业、新的行业来吸纳这些失业人口。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没有那么强的经济实力,还不能吸收那么多过剩的劳动力与失业人口。尽管如此,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那就是从农业化到工业化的过程,从工业化到现代化(信息化等)的过程;就是劳动力人口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 大量的过剩人口和失业问题严峻地摆在政府面前,据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劳动力有7?郾4亿,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口大约1400万,进城打工的农民大约1?郾2亿~1?郾5亿。如果政府机构改革的话,还将有一些公务员也会加入到失业队伍中来。这个问题怎样解决?首先,要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否则国有企业的改革无法向前推进,国企没有效益,还会继续产生下岗工人问题。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改革的好处都让民营企业享受了,改革的成本都让国有企业承担了。这涉及的是公平竞争问题,因为国有企业负担下岗和退休人员,国有企业在和民营企业竞争的时候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失业问题、退休问题,将来民营企业的员工一样也会遇到。所以,要想办法解决公平竞争的问题,解决企业发展的长远问题。 宏观经济的难点问题之三,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大量的国企下岗人员,他们在没有找到新的工作之前,到哪里去领生活费?那些退休的人员到哪里去领养老金?如果把这些问题都让企业承担,那国有企业将无法生存。 我国的改革能否向前走,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很大的制约。要建立这个体系由谁出钱呢?应该由政府出钱。可是财政现在有困难,财政有赤字,政府不断通过发国债的方式解决赤字问题。国债的规模会越滚越大,比如,2002年发了3000亿国债,到2003年发的国债要大于3000亿,因为这里面有还本付息的那一块。政府财政为什么出现赤字呢?因为政府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它要解决农民问题,解决国企问题,解决国有银行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财政解决,而且政府还要养活4000多万的公务员队伍,要给他们发工资,这是一笔很大的经常性支出。这样,政府哪里有钱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呢? 如果说政府的钱不足,它可以到银行去借,让银行来承担这些不行吗?在过去,政府钱不够花时,就是拿银行的钱先来支付的,这样形成了综合性的财政赤字。可是,银行的钱是储户的钱,找银行解政府的燃眉之急毕竟只能是一时之举,银行不可能长期借钱给政府作为财政支出,否则银行会出乱子。 宏观经济的难点问题之四,是金融体系的不良资产问题。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很高。自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控制金融风险,对银行体系加强监管。 我国银行为什么会形成如此高的不良资产呢?这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有企业曾经借了银行很多钱,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中,把原先对国有企业的拨款改为贷款。那么,效益好的企业能够把贷款还上;而效益不好的企业不能还上贷款,这些贷款在银行就形成了呆坏账。 银行里的呆坏账直接影响到银行的信誉,同时加大了金融系统的风险。怎么办呢?我国成立了四大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四大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剥离出1?郾3万亿元进入四大银行资产管理公司,让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来运作这些不良资产。如果这些企业救活了,有可能把它们借的钱还上;如果这些企业不行了,破产了,就彻底变成了死账,欠银行的钱就还不上了。 银行的钱是谁的钱?是储户的钱。银行风险加大的时候,银行的信誉就会降低。我们说过,信心是经济的基石,货币更是如此。大家相信国家、相信政府,我们才去存钱。如果银行的呆坏账不断增加的话,储户对银行的信心就会降低。一有风吹草动,储户首先想到就是资金安全问题。而且银行不良资产率高,国外的那些信贷机构对我国银行的评级也会降低,这会带来对我国银行信用的降级。现在四大商业银行即使剥离了1?郾3万亿的不良资产,还有大约20%的呆坏账率,这对我国的金融安全构成极大危胁。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经济解困、企业解困,才有能力还钱,这是一大难题。 宏观经济的难点问题之五,是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出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那就是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城乡差距的扩大、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扩大等问题,存在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据统计资料表明,中国13亿人口中,目前没有摆脱贫困的人口有3000万左右,这些人口的人均收入是625元人民币,如果人均收入标准增加到825元,我国的贫困人口将有9000万之多。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涉及到成千上万的人口,这是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稳定的大事。所以,平衡地区经济差距,平衡城乡经济差距,平衡贫富差距,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它应尽的责任。 宏观经济的难点问题之六,是环境保护问题。过去,为了尽快发展经济,我国采取的是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针。结果水源污染了,河流污染了,空气污染了,环境破坏了。人们算过一笔账,治理环境污染所花费的钱大于经济增长产生的效益。将来人们就会知道,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如果以破坏环境作为经济增长的代价,就等于今天的经济增长赚到的钱,不够明天治理被破坏的环境所付出的钱,将贻害子孙。这就给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增长不能仅为解燃眉之急,还要尽可能考虑到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利益,绝不能忽视环境保护问题。 所以,农业问题、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金融不良资产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还有环保问题,这些都是我国政府面临的最主要难题。 这是改革走到今天遇到了这些问题。国有企业有问题,需要改革;那会有很多工人下岗,造成失业;由于国企的问题而引发财政的问题,国企效益不好,财政收入就少,会出现赤字;财政解决不了的问题,转移到银行,形成银行的呆坏账。所以,当国有企业有问题时,财政来救;财政有问题时,银行来救;银行有问题时,财政来救。我们希望在改革当中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不要在一个环节上断掉。我国经济中的问题很多,有企业问题,有财政问题,有银行问题。如果所有的问题都不能解决,最后就会出现金融风险。因为,国有企业有困难,找银行借钱挂账;财政有问题也找银行挂账。那么,银行有问题时怎么办?我们寄希望于经济加速发展,只要经济加速发展了,哪怕GDP多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解决很多就业问题,可以去帮助农民,可以解决财政问题,还可以把银行的呆坏账剥离干净。 中国的问题是前进中出现的问题,但是我们对这些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当有些人失业的时候,当有些人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当有些农民收入低的时候,这些宏观的问题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我们说,所有的宏观问题之间都是紧密相联的,如果你觉得没有联系,是因为你还不理解这中间的关系,每一个问题相互之间都有联系。 宏观问题是彼此相连的,我国政府如果能够保证农民的利益,让他们能够卖出粮食,增加收入,这9亿农民的市场有多大?国外那些大跨国公司都看准了中国的市场,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便宜,他们看到了这里有钱可赚,因此我们有竞争优势。 例如,国企的效益搞好了,税收就多了;财政收入多了,就能解决下岗工人出路的问题,就能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就能使银行的负担减轻。现在是国企效益不好,税收不上来;那么国企要改革就有失业的问题;解决失业问题需要建立社会保障;而建立社会保障需要财政出钱;财政没有钱,就需要发国债;而国债还有一个规模的限制。我国政府在这几年改革当中,使用了很多办法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又如,利率、汇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税率这些指标相互之间都有联系。如果说国有企业有些问题,但我们现在民营企业长得很大了;如果说国内的资金有困难,而外国的资金却进入了。我们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只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把握得好,制定好政策、好规则,让所有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发挥出每一个人的能力,中国的经济就大有希望。 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既需要政府的作用,更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第二十三章 懂宏观 多机遇 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