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推开宏观之窗-3

作者:韩秀云 字数:28886 更新:2023-10-08 20:19:06

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来自四个方面: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利润、国有资源收入。那么,政府收入又是怎样支出的呢?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常性支出,一部分是建设性支出。    比如公立学校的教师,他们的收入从何而来?是从政府的税收而来,是大家缴的税款养活了教师。大家缴税给政府,政府把这笔钱从财政部拨一部分给教育部,教育部拨给全国的学校,学校再给教师们发一部分工资。我们有几百万军队,有国家的公检法机构,有教育部门,有科技部门,还有庞大的公务员队伍,这些都需要国家财政去养活,都是政府发给他们工资。这些支出,叫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就是每个月都要支出的。例如,这月发给全国公务员的工资,下月还得支付,一直支付下去,绝不能停发。否则,将没有人给政府干活,政府机构将无法运转。    所以,财政的经常性支出,是政府每年每月都必须向外支出的,而且是无法收回的。经济学理论讲,工资具有刚性。什么叫刚性?就是说工资只能长不能降,除非出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你看西方国家的公务员或者政府雇员,一听说要给他们降工资时,就要上街游行,谁都不愿意接受降工资的事实。经常性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国政府每一年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都用作经常性的支出,拿去给公务员发了工资。        经常性支出以外还有一块支出,叫做建设性支出。比如,我国很多大的项目投资,如修了京九铁路、修了三峡工程等。仅三峡工程的预算就有2000多亿人民币,当然这些项目有的时候是靠发债进行的。但是,这毕竟属于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属于建设性的支出。政府建设性支出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投资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投资大中型企业的建设。    常有人说中国的财政是“吃饭财政”。财政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是先让大家吃上饭,然后再拿钱去搞建设。所以,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这两块一定要分清楚。经常性支出就是每个月都必须支付的钱,如果财政没有钱,那么政府机构就无法运转。财政余下的钱才用来搞建设,如果钱不够,政府就通过发国债的方式搞建设。    那么,政府在财政支出上有什么原则呢?不同的国家财政支出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有两种原则:一是效用原则,二是效率原则。    所谓效用原则,就是看把这些钱使到哪儿的效用最大。如果政府现在有一笔钱,它是给公务员长工资,还是给贫困人口发放救济金,这就要看哪个效应最大,这是政府的一种选择,也叫效用原则,就是看哪个效用最大。    另一个是效率原则,是指究竟把这笔钱投到教育上产出最大呢,还是投到国家一个基建工程上产出最大?这就需要比较它们之间的效率问题。因此前者叫做效用原则,它使社会效应达到最大化;后者叫做效率原则,它使投入产出的利润收益达到最大化。这两种原则在不同的国家都有使用,而且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侧重。    我国的财政支出采用的是“基数原则”,就是按照商定的基数去分配的。打个比方,过去历年上海财政预算是100亿元,那么现在财政给你拨100亿。如果你今年够了,就这100亿;如果你今年还不够,说缺口是多少,再给你补上,明年在这个基础上增减。所以,这就造成一个现象,如果当初核定的基数不合理,就会延续下去,导致所有地方政府都“跑部向前”,即跑到财政部去要钱,每个省都说自己的财政不够花。说我们这个地区教师已经半年领不到工资了,你看我们的教育还能维持吗?你看我们的公务员已经很久没发工资了,中央财政该给我们增加一点吧!这样一来,大家都去争。财政部长曾这样说过:“让我们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我国财政多收的那一年,就是我们财政不够支出的那一年呢?”        我国的财政支出采用的是基数原则,而财政支出分配涉及的是一个利益问题,是多给你一点利益和少给他一点利益的问题。政府想怎样把它分得合理,是很难的一件事,这一碗水很难端得平。所以,财政支出上的问题,是政府在划分利益、在分切蛋糕,任何一项改革财政支出的措施出台,都涉及把利益让给谁的问题,因此政府是很难处理的。    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过程。年龄大一点的人都记得,1949年以后我国财政采取的是“统收统支”,即国有企业赚了多少钱全交上去,所有的支出再由政府拨下来。统收统支,即中央政府统一收入统一支出。但是到了80年代以后,我国的财税制度进行了三步改革:              第一步是“利改税”,即所有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改成税收。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一律要缴税,外资企业也不例外;第二步是“拨改贷”,就是以前给国有企业的拨款都改成银行贷款;第三步是“统改包”,即过去的统收统支,最后改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之间的包干制。地方政府收上税来之后,定好一个给中央政府的基数,余下的由地方政府自己支配。这就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政是多收就多支,少收就少支,不收就别支,是中央让地方这样做的。这样,富裕地区企业多,政府的税收也多;贫困地区政府想多收,能收得上来吗?这样的地区企业不多,老百姓本身生活还困难呢,哪还有钱缴税?这就出现了中央政府的财政不平衡问题,一些地区的经济在良性循环,另一些地区的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出现了富裕地区的政府非常有钱,而贫困地区连公职人员工资都发不出去的现象。这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初期出现的问题。    由于中国地区间不平衡的问题存在,因此,政府应该逐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就是将富裕地区收上来的税款,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到贫困地区,平衡我国经济的发展。当然,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也应当遵循既不伤害富裕地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又不保护落后地区的惰性为适度的原则。    在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还差一步没改,那就是“费改税”。即把所有该收的费都转变为税。一个企业现在最怕的是收费,企业一开门几件事,都是来企业收费的,都是来企业要钱的,这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农村乱收费现象也很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我国怎么能把这种收费变成税收,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议,到现在还在争论当中。有些人担心,说如果真的把收费改成收税的话,我们费没人收了,税收也不会增加,因为没人再去收了。当我国每项改革措施出台的时候,要考虑些什么呢?有统计资料表明,如果我们把路上收费撕小票的人都赶回家,收费变成收税了以后,就有上百万人没了工作。所以,作为一国宏观经济,政府出台任何一项政策的时候,它一定要想到,如果让这一百万人回家,政府应该怎么养活他们呢?例如,我国农村的教育很大一部分是靠收费在维持,如果一概取消农村的收费,那贫困地区农村的教育怎么办?这些都是政府面临的难题。    1994年,我国进行了一场大的财税体制改革。这场改革非常不容易,因为财税体制改革涉及到利益的划分。改革对贫困地区来说当然是好事,可是富裕的地区怎么想呢?他们说,我们刚有点钱,地方政府手头刚刚宽裕一点,就想给我们收走吗?我们说,如果富裕地区不愿意把钱交到中央,贫困地区有困难需要找中央政府解决的时候,中央政府又哪里来钱呢?这样就会出问题。一般来讲,任何一个国家中央的财政收入一定要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60%以上,中央政府才能有宏观调控能力。否则,中央政府没钱,政府这嘴张开,说不出话,还怎么行政呢?              所以,1994年我国进行了财税体制改革。这次改革我们只改了如何增加财政收入的问题,没有改革财政怎样支出问题。比如我们建立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税收等等,而且我们实行了分税制,就是把税收的权限分开了。改革之后,我国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收入都在增长,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增强了。    什么叫分税制呢?所谓分税制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开征税,一个是中央税,一个是地方税,还有一个是共享税。税收的人事权也分开了,国税局替中央政府收税,地税局替地方政府收税,形成两套税收班子。    此外,我们财政采取的是“复式”预算、分级管理的方法。什么叫复式预算?就是说,我们把经常性项目和建设性项目分开列预算。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政府的财政赤字究竟是来源于经常性支出还是来源于建设性支出。如果赤字来源于经常性支出,这样绝不可以,因为这笔钱是要经常向外支出的,而且是无法收回的,如果出现支出缺口,是没有办法偿还的。采取这样的预算方式,就是为了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    这次改革明确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出原则:中央政府承担全国性的支出,地方政府承担本地区的发展。以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件事来看,应该由哪级财政来支出呢?我们说,中小学教育是由地方财政支出的。当地方财政钱不够的时候,中央财政再来补助。所以,富裕地区因为政府有钱,它们那里的办学条件就会好一些;贫困地区由于政府钱不够,他们那里就会有失学儿童,有失学儿童的时候,中央政府就得管。    再有,我们在采取分税制的时候,也界定了中央税和地方税的范围。当时的设想是,中央政府就收那些好收的税,地方政府就收那些难收的税。中央政府收的那些税由国税局完成,同时成立了地税局来收地方税。原则是这样的,比较大的税种由国家来收。什么是大税呢?比如关税就是大税,还有金融企业所得税,这些都属于中央税。地方税包括哪些呢?比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将越来越成为一个大税种。这一点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那些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比重很大。    因此,如果一个地区富裕的话,他们个人所得税缴得多,这个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就会多一点。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广东等地方,算是比较富裕的地区,如果大家收入高,地方财政收入多一点,地方政府日子就好过一点。              还有一种税叫做共享税,比如,企业的增值税就是共享税。企业增值税先全部上缴国税局,全都交给中央政府,中央财政留下75%,然后再返还给地方财政25%。还有证券交易印花税也属于共享税,原来中央财政与上海和深圳政府各占50%,到后来改成了80%和20%,最后大家还认为不合理。他们说,为什么只能在上海和深圳开证券交易所,别的地方就不行呢?为什么只让上海和深圳赚那么多的钱呢?最后变成了中央财政分别拿88%,这两个地方的财政各拿12%。    以上大致反映了我们的税款是怎么收上来的,也大致反映了中央和地方在税收利益格局上的安排和原因。那么现在我们财政上还存在着什么问题呢?中央财政现在每年都把六七百亿拨给贫困地区,支援他们的发展。尽管如此,这些地区还是很困难,他们没有钱去发展,特别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财政收入水平上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那些地区因为财政收入少,到了要支出的时候,才发现财政捉襟见肘。    所以说,我国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改得不错,但是当时只在怎么把钱收上来做文章,没有在怎么把钱支出去搞改革。这是因为,财政支出上的改革涉及到的各方利益太大了,它是地方政府跟中央政府之间利益划分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去年还给我这个地方100亿,今年就只给我95亿了呢?我当然希望争取到110亿呀。中央政府怎么去平衡呢?我国现在的财税体制改革,很快就要走到这一步,就是要改革财政的支出,让我国财政支出变得更合理、更符合各方的利益、更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虽然我国财政收入这几年增幅很高,政府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但是,我国中央财政的支出每年都在涨,几乎每三年半就翻一番,支出远远大于收入,政府财政上的困难也非常多。当政府的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时候,财政就会出现赤字。财政出现赤字后怎么办?政府又将用什么样的办法去解决呢?这正是下一章我们要讲的问题。        第九章 财政赤字和国债              一国政府的钱由谁来掌管?是财政部。政府要花钱从哪里支出?从财政部。如果一个国家很强大,一个国家很富裕,它的政府、它的财政部也一定很富有?一国政府有没有缺钱花的时候?它的财政部有没有缺钱花的时候?政府缺钱花的时候怎么办?它会不会开动印钞机印钞票呢?我们现在来谈一下,当政府缺钱花的时候,也就是当政府出现财政赤字时怎么办,它究竟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呢?    当政府财政收入少而支出多的时候,就会出现财政赤字。就是说政府的支出大于收入,形成一个差额。相反,如果政府财政收入多而支出少,也会出现一个差额,那叫财政盈余。但是,在当今世界各国,财政盈余的很少,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出现的都是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怎么计算?用财政收入减去财政支出,如果是负数,就是财政赤字。国际上衡量财政赤字有两条警戒线标准:第一条警戒线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一旦超过,就会出现财政风险。例如,我国GDP总量在2001年时是10万亿人民币,10万亿的3%是多少?就是3000亿。如果我国的赤字要大于3000亿,它就超出了警戒线。我国2002年财政赤字是3098亿,只超出一点点。如果一个国家,比如说它有10万亿的GDP总量,但财政赤字达到5000亿,那么它超出了警戒线很多,就比较危险了。后面我们会讲到,如果超出这条警戒线将意味着什么。    还有一条警戒线: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超出财政总支出的15%。我们说了,政府的钱不够花,可以去借债;钱再不够花,还可以去借债。但不能借债太多,一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超出这个百分比。如果赤字超出财政总支出的15%,说明赤字太大了。    这两条警戒线都是国际上通行的标准,第一条警戒线,就是我们要看一下,一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总量是多少。当我们看到美国的财政赤字很大的时候,同时要想到它的经济总量GDP有多大。我们要想到的是一个相对数,它只要不超过GDP的3%,问题就不大。    我们再看欧盟国家。欧盟有12个国家进入了欧洲货币联盟,使用欧元,现在又有15个国家准备加入。在这15个国家加入时,人们就担心,说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不能太大了。如果财政赤字太大的话,说明这个国家财政上有问题,那它的经济就不稳定,这样就有可能拖累整个欧盟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加入欧盟的国家,有很多经济指标的要求,而财政赤字的警戒线,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它要求一国的经济状况起码是安全的。        那么,当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怎么来弥补呢?我们知道,一国政府在每年年初,比如我国的“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期间,政府要做一个预算报告,计划这一年财政收入多少,财政支出多少。如果计划财政收入少、财政支出多的时候,就会出现赤字,这在政府的预算中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比如,我国2002年的财政赤字是3098亿人民币,这就是我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那么,政府公布了这个赤字后,它怎么办呢?一般来讲,当一国财政出现赤字的时候,有两种解决的办法:第一种是透支,第二种是发行国债。    让我们先看第一种弥补赤字的方式“透支”。什么叫透支?就是财政部在银行里有一个账户,就像我们每一个人在银行都有账户一样,你只能取你存进银行的钱,你如果取完自己的存款还不够,还想让银行借给你钱,就等于在你的账户上要出“红字”即负数,这叫透支。那么,一国财政上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例如,一国今年财政赤字3000亿,政府的钱远远不够花的,怎么办呢?政府可以直接让银行往它开的那个账户上划款进来,因为财政需要支出。政府让银行直接给财政部在银行开的账户上划款,让它去花,这种情形就叫财政的透支行为。政府为什么这样做呢?它是不得已的,因为它需要给公务员发工资,它需要支出所有应该支付的费用。没办法,它只能到银行去取钱,这叫财政的透支。    但是,用透支的方式解决财政赤字是不可以轻易使用的。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出现问题了。银行有钱吗?银行如果把钱给政府花的话,那银行里的钱又是谁的呢?银行是动用储户的钱先给政府去花,如果储户去取钱的时候银行没钱给他们行吗?银行不能随便把存款拿出去,因为储户和银行之间有一个契约,储户随时可以取出自己的钱,如果都被财政拿走了,储户提不出钱,那么银行是要对这件事负法律责任的。    当政府的钱不够花的时候,财政去找银行透支,那么银行把钱借给了政府,政府就等于把储户的钱拿走花了。实际上,储户的钱还在自己的账户上记着。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家想没关系了,让政府先借着花吧。但是,政府花了这笔钱以后用什么来还呢?它拿什么来堵上这个窟窿呢?政府可以寅吃卯粮吗?到最后,政府不得不开动印钞机,通过印钞票来堵上这个洞。    这样,透支行为就意味着将来迟早要增印钞票,而绝对不会动储户的存款。我们所有的储户,每一个人存在银行里的钱还都在自己的名下。尽管在微观上这些储户的钱没有被拿走,但是在宏观上却捅了一个洞,如果财政每一年出现赤字都要到银行去透支,最后就会形成一个无底洞,到时政府没办法还钱了,只能印钞票。这意味着一国开始通货膨胀了。              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了。虽然财政没直接从大家的账户上提钱。但是政府为了堵住这个洞开动印钞机之后,货币的供应就平白多出来了。再讲简单一点,比如,原来全社会有1万元的货币,就有1万元的商品。这1万元的货币,就能买到1万元的商品。但是现在政府为了堵上它当初借款的漏洞,不得不多印出来1万元。可是,商品的总量没有变,还是那么多。因此,加印钞票以后,商品总量还是原来1万元的量,但货币的总量变成2万元了。这意味着现在2万元只能买到原来1万元的货了;或者说原来1万元的货现在能卖到2万元了,这就表现为商品价格的上升。实际就是人们现在手中的钱不如以前值钱了。    那么对于储户来讲,他们的劳动没有少付出,他们存的钱是多年节省下来的,等他们取出钱的时候已经买不到原来那么多的商品了。那储户愿意吗?老百姓愿意吗?肯定不愿意!所以,政府不能轻易从银行透支,因为迟早要面临印钞票补漏洞的问题。如果这样做的话,通货膨胀就会悄悄产生。因此,当一国财政有困难的时候去找银行透支,如果银行同意政府这样做的话,实际上就是变相把老百姓手中的钱悄悄塞进政府的口袋里,使得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了,货币贬值了。              既然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弊端,对一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如此不利,那么,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财政赤字问题?    我们说,有,就是发国债。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这么做,举债是一种通行的办法。发国债,就是当一国财政有赤字的情况下,政府不去找银行透支,而是公开发行国债,让人们自愿来买。政府从公众手上通过国债形式借到资金以后,去搞基础建设,去投资大型国企的技术改造,提升整体经济竞争能力,从而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比如说,我国政府今年有财政赤字,准备发行国债,它就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政府要发行多少国债,期限有多长,利息是多少,由每人自己决定买不买和买多少。用这种方式解决财政赤字就比透支要好。为什么好呢?大家去买国债的时候,用的是自己没有花的钱。国债是政府借你的钱先去花,反正你现在也不用这笔钱,就拿出来买国债吧,而且国债利息比银行存款利息高。换句话说,政府借大家的钱花,并不会因此增加货币总量。也就是说,全社会货币的存量没有增加,还是原来那么多。政府出售债券获得资金,用于基建投资,通过加大政府支出来拉动经济增长,再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税收,用来赎回当初的国债,还上向大家借的钱。这样,政府就不用去多印钞票,也就不会造成通货膨胀。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如果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字找银行去透支的话,银行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在我国还是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但是银行里的每一笔钱都是有数的,都是储户的存款。如果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给储户,政府就只能去印钞票了;如果政府去发国债的话,就不会增加货币供应总量,政府把大家的钱先借来花,通过发国债的形式承诺,将来政府还给大家的钱比人们把钱存在银行还要多一点。所以,现在全世界各国政府,一般都采取后一种的方式,即发国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呢?凯恩斯曾经这样说,一国政府出现赤字,可以通过发债来拉动经济。这样做对经济有没有拉动?应该承认,它对经济增长确实有拉动作用。但是,作为一国政府,是否可以总靠发债来拉动经济增长?政府可以这么做的前提,是政府用国债投资的项目赚回的钱将来能够把这些债还上。因为国债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是要还本付息的。如果政府还不上这些债务,雪球就会越滚越大,最后靠什么来还呢?如果是举债的方式,利息由谁来承担?政府要还上这些债务,说到底最后还是要由纳税人来负担,这一代人的税收不够还,下一代人还要接着去还。因为这是政府欠的内债,只能靠我们去增加生产、去增加GDP、增加财政收入来还上这笔钱。所以政府发的国债,实际上是把将来的钱拿到今天来花。              尽管如此,政府调控经济仍是一手用财政政策,一手用货币政策。如果现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还不顺畅的情况下,政府就要在财政上多动脑筋。要实行比较宽松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要么减税,要么增加政府支出。在减税难度很大的情况下,靠发国债来增加财政可支配资金,从而加大财政支出,便成为政府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就算政府知道发债是在花将来的钱,但是基于国家经济良好的发展前景,政府有信心通过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最后能在合适的期限内安全地把这些债务还上。    那么,政府财政究竟为什么会产生赤字呢?怎么收上这么多的税还不够花,还要发债呢?我们知道,政府的收入来自于税收,税收来源于企业的效益好,缴纳企业所得税;来源于我们每个人的收入高,缴个人所得税等等。如果企业的效益不好,他们就缴不上税来;如果每个人收入都不高,他们就缴不了个人所得税。如果政府收上来的钱不多,可是政府支出的方面又太多,政府财政负担很重,比如它要管军队、教育、国有企业,还要管国有银行,要养活公务员,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就很困难。    不要说别的,光政府机构养活的公务员就有4000万人左右。如果按每人每年5000元的收入计算,4000万人加起来就是2000亿。我们财政每年收上来的钱,光是发这些人的工资,都已经很困难了。政府还要办基础教育,还有警察,还有军队,还有公检法等等一系列政府机关。政府需要支出地方太多了,它的负担太重。因为它收入的少,支出的多,当然会产生财政赤字,政府也没办法。面对这种情况,政府要设法获得更多的资金,只能用发国债的方式解决赤字问题。    说到国债,什么叫国债?政府发的债券就叫国债。在西方国家,企业也可以发债,那叫企业债券。我国现在卖的债券绝大多数都是国债。国债是政府的债务,由政府负责偿还。政府的债券又包括内债和外债。我国政府现在更多地借的是内债,而外债很少,所以我国政府的债务风险不大。政府只不过是把国内老百姓暂时不用的钱先借来花。先把经济发展起来,然后政府再还钱给大家。假如我们借了很多外债的话,就有可能产生更多的问题。就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很多国家因为还不起外债,实际上政府已经被逼到要破产的境地。再有,我国政府即使借用外债,大部分都是长期的,要好多年之后才偿还的,到那时候我们的经济就发展起来了。              所以国债有内债和外债,还分为短期的、中期的和长期的国债。我国政府在外债上发行是的长期国债,在内债上发行的是短期、中期和长期国债。但是,也不能不看到我国债务上存在的问题。我国在80年代初的时候,每年发国债的规模是50亿元人民币。20多年过去了,现在每年发债规模已经上升到3000亿~4000亿元人民币,而且继续呈上升的趋势。为什么呢?以前政府发的20年或30年的长期国债,现在已经逐渐进入还债期了。政府现在发的国债不仅要弥补当年财政的赤字部分,还要加上到期国债还本付息的部分。我国的国债也开始滚雪球了,就是借新债还旧债。    财政出现了赤字,发国债在所难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发了如此多的国债,我国政府还是可以挺着胸脯向全世界说:中国政府做了这样一件事,就是当财政有赤字的时候,我们采取了发债的方式,而没有采取透支的方式。如果政府要悄悄地用透支的方式弥补赤字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中国政府并没有那样做,它公开地告诉大家:“我有多少赤字,我现在准备发多少国债,我准备向你们借钱,而且告诉你们国债是5年期、10年期还是30年期,到时我会还给你们。债息高于银行利率,你们可以去买,也可以不买,我不强制你们买。”    所以说,我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在这件事上它是非常负责任的,它通过发债的方式来解决缺钱的问题。这就没有让我们手中的票子贬值,我们手中的人民币仍是足值的。尽管我国的经济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政府做的非常好。近年来,一些国家政府在本国出现金融动荡、出现经济危机、出现债务危机的情况下,没有办法就悄悄发票子,悄悄地透支,甚至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把老百姓手中的钱悄悄装进政府的口袋。    所以,当有人质疑政府为什么搞出这么多赤字,发了这么多国债时,我国政府的领导人说:“政府是发了很多国债,但是我们给后任政府留下了25000亿的优质资产。”这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我们发的这些国债,不都是搞了基础设施建设吗?不都是铺了高速公路吗?政府不是提供了很多公共物品吗?政府还提供了许多准公共物品,这些都为后来的经济发展铺了路,为中国经济起飞建好了快车道。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外商愿意到我们这儿来投资,因为中国政府给它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还有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这些都构成了今后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而这些优质资产正是政府发国债的产物。    以上我们讲的是政府钱不够花时就会出现财政赤字,出现财政赤字怎么办?我国政府采取了发国债的方式来解决。        第十章 银行是如何创造货币供给的              现在,我们每个人对银行已经太习惯、太熟悉了:你取工资要去银行,你存钱要去银行,你急需钱要去银行,你做生意贷款要去银行,你企业有大笔资金往来更需要银行帮你运作。今天谁还能离得开银行?    作为个人,你也许会认为,没有银行对我来说没有关系,大不了找个箱子把钱藏在床下面;作为企业家,你可能会想,要离开银行来办企业可就难点了。即使企业不向银行借款,但大量资金往来怎么办?但好像也不是离了它就完全不行。人们有这些想法其实都没有错。我们这是从微观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我们从宏观角度多了解一点银行,了解银行的产生过程,知道现代社会的银行是如何创造货币的,就会知道今天的经济运转是一环扣一环,就会知道如果我们都把钱藏到床下面去将意味着什么,就会知道现代社会一旦离开银行已经无法运转了,它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我们的毛细血管中,左右着我们的生活。银行已经成为一国经济生活的神经中枢,它已经构成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银行是怎么产生的?银行是在货币的基础上产生的。那货币又是怎么产生的?货币是人们因为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像人民币、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都是货币。货币,也就是我们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钱。但从经济学的定义上搞清楚究竟什么是货币,货币有什么用处,对我们理财能力的提高仍然是有帮助的。    货币的第一个职能是一种交换的媒介。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要带些钱,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货币就是交换的媒介,没有它,这些交换是无法完成的。    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是价值储藏的手段。也就是说,作为一种货币,在一定时间内必须保值。否则人们将不要这种货币,宁愿把它换成商品或其他国家的足值货币。如果你有钱,你就会想到让它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让你的钱保值或增值。你是保留人民币呢,还是保留黄金或者古董什么的?如果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你是愿意要人民币,还是愿意换成美元,或者换成欧元放着?你会考虑拿着那种货币更保险、更足值。因此,作为货币它具有价值储藏的职能。    货币的第三个职能是作为一种计量单位。你到商场买东西,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价格,相同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价格也不同。例如,一台笔记本电脑如果在专卖店卖,价格可能会贵一些;如果在大型超级市场里卖,价格可能就会便宜一点。我们用什么来表现这不同的价格呢?用货币。就是说,货币是一种计量的单位,如果没有货币,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就没有办法相比较。    货币的第四个职能是作为一种延期支付的手段。比如你是一个生产厂家,原材料厂商向你供货,但现在的经济环境已经是一个买方市场,向你供货的厂家太多,选择的主动权在你手上。这时候你告诉供应商:“你先把东西放下,两个月后我再付钱给你”。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你的产品送到商场,它要把你的东西卖出去,才给你钱,你才能把欠原材料厂商的钱还上。这是一种赊欠行为,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比比皆是。之所以能够相互赊欠,是因为货币具有延期支付的职能。    我们说什么叫货币?货币就是同时具有这四种职能:第一,交换媒介;第二,价值储藏;第三,计量单位;第四,延期支付。只有同时具有这四种职能的物品才叫货币,缺一种职能它都不叫货币。表面看,这是一些理论知识,但只要你理清思路,仔细想想,其实货币的每一种功能都在告诉你一个理财的思路,怎么样使你手中的钱保值,变得更值钱、更能用于赚钱,这可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由于货币具有的延期支付的职能,人们之间产生了信用,出现了相互的赊欠行为。随着信用行为的增多,在大量信用的基础之上,出现了一个中介机构来从事货币的存贷业务,让人们都遵守资金信用,这个中介机构就是银行。银行的出现,在更大的基础上创造了信用,使人类社会加快了发展的脚步。    银行是人们理财的一个中介机构,储户把钱存入银行,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那么银行凭什么给储户利息呢?为什么储户取出钱的时候比原来存的要多一点呢?因为储户把钱存入银行以后,银行用更高的利息把钱贷出去了,让那些借款人去赚钱了。当他们把钱还回来时付给银行的利息高于存款利息。银行就是靠高贷低收,从中赚取差价生存的。当然,现代银行已经有了更多的金融服务功能、更多的收入渠道。    但我们抓住最根本的东西:在现代社会,货币供给是由银行创造的。这一点大家很难理解,所有人都知道,我们手中的货币是由印钞厂印制出来的。人们不理解,银行怎么能创造货币供给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银行究竟是怎样创造货币供给的。    当储户把钱放进银行的时候,银行不可以把这些钱全部贷出去。因为如果银行要把全部存款贷出去,当储户取钱的时候,银行就没钱支付了。银行当然希望把钱贷出去越多越好,因为贷出得多,收回的贷款利息就多,银行的盈利就高。可是当大家都去取款的时候,银行没有钱意味着什么?所有的储户都会恐慌,他们跑到银行去取钱,就会发生挤兑现象。因此,各国中央银行都规定了一个法定准备金率,即商业银行不能把储户的存款都贷出去,它必须留下一部分准备金,以防万一储户来提款,银行要有钱付给他。    那么,银行到底应该留多少准备金呢?它只能准备一部分,不可能把存款全部作为准备金,否则银行怎么赚钱呢?银行是靠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利息差来生存的。不同国家的央行法定准备金率的规定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规定也是不同的。比如,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准备金率是10%,就是说储户存了100元,必须把其中10元缴存到中央银行;如果准备金率是20%,商业银行就必须把20元缴存到中央银行去,这就是法定准备金。    我国的商业银行也要交法定准备金,当储户到某个银行去取钱时,银行一定得有钱,银行要是没有钱,它就得去中央银行借,或者找其他银行拆借,也得把储户的钱还上,这是银行的信誉。银行为什么能找中央银行去借呢?因为它在中央银行存放了法定准备金。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银行是怎样把钱创造出来的。例如,我国的法定准备金率是20%,一个储户有1000元存入中国工商银行,工商银行必须把200元留下交给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它只能贷出800元。有一个人正好去中国工商银行借800元,他要买一个录音机,到了商场,他把这800元交给柜台,这家商场又把这800元存入它的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当农业银行收到这笔钱的时候,这800元钱不能都贷出去,必须把其中160元上交人民银行,它只能贷出640元。这时正好有一个人想买一个复读机,去农业银行借钱,当他借到640元后,到一家超市买复读机时把640元钱交给超市柜台,这家超市又把这640元存入开户的中国建设银行。建设银行接到这笔钱后,还要把20%的法定准备金交到人民银行,它只能贷出512元。如此下去,储户的1000元存款通过银行系统不断的存贷过程,最后变成了多少钱呢?银行新增存款是5000元,新增贷款是4000元,货币总量增加了5000元,法定准备金是1000元。通过这个例子你就可以知道钱是怎么从银行创造出来的。中国人民银行并没有多印钞票,钱怎么就多出来这么些呢?这就是银行通过信用活动创造出来的。所以,商业银行具有创造货币供给的功能。              最初的1000元是储户存进去的。然后每发生一次贷款行为,银行都要把法定准备金交给中央银行,如此下去。初始的1000元放进银行并没有增加货币总量,只是该储户的现金变成了活期存款形式。但是后来银行存款的总量陆续增加到5000元。而储户原始的1000元到哪儿去了?都进中央银行了,成为法定准备金。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这个过程创造出多少货币?货币供给增加4000元,货币总量是原始资金量的5倍,这个例子假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20%。如果法定准备金率是10%呢,就是10倍,初始的1000元就变成了1万元;要是5%呢?就是20倍。这时候我们就看清楚了,钱究竟是谁创造出来的。现代社会流动的资金是在银行创造的,银行通过什么来创造货币呢?它通过信用在创造货币供给,这叫做信用货币。人们日常用的钞票确实是印钞厂印出来的,但是作为社会的货币供给,却是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出来的。    只有通过银行的信贷活动所创造的新存款,才是现有货币量的增加。所以,当大家把钱存进银行的时候,经济就开始加速了。因为你把钱放进银行,银行把它贷给别人,别人再放进银行,银行接着再贷出去。就这样,一笔钱一直这样存贷下去,货币供给量可能是成倍地增加,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就可能成倍地放大。    这些听起来好像是个数字游戏。但是仔细想一下,当我们每个人真去银行取钱的时候,银行应该有钱,我们应该能取得出来。是的,因为这并非纯粹是数字的虚增,而是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新的财富创造出来。到银行存钱的人,他为什么有这笔钱呢?因为他销售了产品,为别人提供了服务,获得了劳动报酬;而那些从银行借钱去经营的人,他最终也要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才能再把这笔钱还给银行。所以,这里每一个环节都在创造着财富,都在增加着财富。那么银行通过信用机制创造货币供给,也是实实在在的。    因此,银行的信誉越好,它创造货币供给的能力就越大;一国的法定准备金率越低,银行创造的货币供给就越多。这就好比一个货币的水龙头,当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时,水就会流出来;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资金之水就会被抽走。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就可以具有很强的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可以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还能明白,现代社会的经济是一环一环扣在银行身上而加速运行的。当有一天大家都不到银行存钱,或都把钱从银行取出来放到自己床下藏起来的时候,整个经济的链条就断掉了。    我们看,在微观上行得通的事情,在宏观上就会产生一场灾难,最后的结果则很可能连藏在床下的钱也不值钱了。因为那时的经济可能早就瘫痪了,物价已经飞涨了。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经济与银行之间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我们经济生活中的货币供应,是在银行循环往复的存贷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第十一章 信用是经济运行的基石              中国经济走到今天,大家常常感觉到的是现在社会的信用不足。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已经成了习以为常的一种经济现象:你欠我,我欠他,三角债问题一度非常严重,经济运行处处卡壳。相反,注重信用的企业,发展得就不一样了。    美国的沃尔玛公司现在已居世界500强之首,即在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一,但该公司只经营超市。这是一对美国夫妇在四五十年前开的一个零售商店,就这么一个小小的超市,发展到今天竟然成为这样一个大跨国公司,一个跨国的超级市场。人们不禁要问,一个超市怎么能发展壮大得那么快呢?    沃尔玛公司1995年进入中国的时候,公司的中国区总经理这样说,他们的目标是让沃尔玛超市占领全中国市场。他之所以这样说,是看准了我国市场经济的信誉不足。而它的营销方式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只要厂家把货送来,它就把货款付给厂家。作者在深圳给MBA班的学生上课时,问他们把自己生产出来的货送给哪儿销售,他们说:“我们送给沃尔玛超市,因为它那儿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沃尔玛的经销策略是以商品价格的70%进货,然后以90%的价格卖给顾客,它给顾客10%的实惠,自己赚其中的20%差价。当然这中间的20%其中有一部分给了银行。为什么呢?因为公司信誉良好、经营状况良好,该公司交货就付给厂家的现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银行的贷款。这样,它就可以低成本运作了。    作者又问:“为什么你们的货不送到别的超市呢?”他们说:“如果送到别的超市去,有两个月到三个月的账期,等我们再去结款的时候,不仅回款非常困难,而且还有风险,如果那个超市倒闭了怎么办?所以我们愿意把货给沃尔玛超市,虽然利薄,但是能够收回货款。”这样一来,沃尔玛超市在中国的发展自然就快了。当然,沃尔玛模式也不是在哪儿都能成功,它在德国就没有成功,因为德国的超市相当发达,信用制度也发达。沃尔玛是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普遍信用不足的情况,利用自己的信用好赢得了发展。这个例子只是从一个微观的角度说明,在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信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它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基石,而且信用的重要性尤其体现在金融领域。    我们现在看另一个实例:2002年,国内一家证券公司发行基金,它想通过中国工商银行代理,就是让工商银行帮它销售。这时该公司里有人想出一招,说咱们对外这样说:某公司和工商银行联合推出一个基金,让大家快来买。该公司这样做有问题吗?很多人都认为有问题,但不知问题出在哪里。        这是拉大旗做虎皮,用银行信用包装商业信用,达到自己销售基金的目的。它说这个基金是跟工商银行联合推出的,人们就会认为这是银行参与的事情,大家信得过,可以买这个基金。实际上银行只不过是帮它销售而已。    我们说,证券公司做的只是一个企业行为,它的基金销售业绩如何,主要取决于基金本身的赢利能力和信用状况,但它却说与工商银行联合推出这个基金,人们相信的不是这家公司,而是中国工商银行。如果它的经营出了问题的话,工商银行是要负一定责任的,因为当初人们是看中工商银行的信用才买这个基金的。证券公司这种做法是把工商银行的信誉抵押了进去。如果工商银行出了问题,又是把谁的信誉押进去了?我们之所以相信银行,是因为相信银行背后那个给它出资的政府。那么,该证券公司的这种行为不但抵押了银行的信用,还抵押上政府的信用。一旦这个证券公司真的出了问题,买基金的人就会凭着这则广告来找银行。我们说,这个券商是可以破产的。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件,就会牵连到工商银行,还会牵连到政府的信用,导致一系列问题。所以,一个小小的公司营销策划,竟然间接地把国家银行和政府的信用都抵押进去了,这显然有商业欺诈之嫌。这件事情也许不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后果,但背后反映的却是一个信用制度问题,一旦这种模式被复制和扩散而不被追究法律责任,后果就会非常严重。果然,政府后来很快就制止了这种行为。由此可见,银行的信用是多么重要。    再看一个例子,是广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案,这是一个震惊世界的事件。原来中央政府是想救这家公司的,经过调查才发现,公司竟然负债130多亿元人民币。最后没办法,只能宣布该公司破产。当广国投破产消息宣布之时,那些投资于广国投公司的外国银行纷纷责问中国政府,凭什么你们让它破产了呢?关于广国投该不该破产,当时在国内引起争议也很大。这个公司原来是广东省政府下属的一个金融机构,但是政府早已发出文件,明文告之它已经和政府脱离了关系,不再是广东省政府的下属单位了,而是一个独立的自负盈亏的金融机构。但是国外的那些银行不太清楚,以为它还是政府下面的金融机构,因此很多银行融资进来。这些银行家们想,这多合适啊,有这么高的利率,又是政府的金融机构,只要有你们国家的政府在,还能亏了我们吗?所以,当时很多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都毫无顾忌地把钱放进来了。    结果,当宣布广国投公司破产的时候,他们就纷纷来质问,凭什么你们国家的政府不讲信用呢?你们先让我们把那么多钱放进去,然后又让它破产,我们放进的钱怎么办?难道就不还给我们了吗?这时,政府只能说,是的,该公司早已经是一个企业,它的所做所为不是政府行为,我们对此不该负责任。你们国外的银行在投资前就应该想好了,看好风险。世界上哪儿有这么便宜的事,投资时完全没有风险?你们要对自己的投资风险负责,而且我国政府相关的文件早已经明确了这一点,这是你们自己的问题,我们政府是管不了的。        这件事发人深省,尽管债务最终是按照风险自担的市场化的方式解决了,但事情过去之后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当时在香港很多中资企业生存已经非常困难,那些外国银行纷纷收回了他们的贷款,凡是中国的企业,它们都不愿意借钱给它们。很多中资企业因为外国银行不再继续提供维持企业正常运营的贷款,已有的贷款又被追回,他们渡过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    这里说的还只是一家金融机构,对于一个国家的银行体系来说,信用就更重要了。我们几乎可以这么说,银行是在信用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没有信用,谁敢把钱存进银行?没有人存钱,银行拿什么去放款呢?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银行在更大的基础上创造了信用,它在不断创造货币供给。我们可以想一下,现代社会如果离开银行系统,它还能转动吗?银行为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企业、每个城市的政府乃至国家都充当了一个出纳,它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神经中枢。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发生了这么多金融方面的问题,大多数的危险都来自银行。不管什么原因,只要人们从银行取不出钱来,银行没有钱支付给储户时,就会出大问题。人们开始集体到银行去提现,去挤兑,银行就要面临破产。政府去抢救,加大货币供应,又会引发通货膨胀,甚至导致政府破产等等,一系列灾难就会紧跟着发生了。        在当今世界,有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很大程度上是靠银行发展起来的。比如说瑞士,还有一个就是香港特区。如果你到香港走一走就可以看到,街上的银行比“米铺”还多,数一数有7000多家。你到港岛的中环,看到的高楼全是银行,每个银行又开了好多分店。世界上很多银行都在香港开分行,亚洲的钱,世界各地的钱,都在香港这个金融中心运转着。因为香港是一个自由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区,人们相信资金在这里可以自由支配和运作。我们再来看瑞士,这个国家不大,它的主要产业就是生产钟表。但更重要的是它的银行体系。为什么人们相信瑞士的银行,不怀疑它的信用呢?因为瑞士是个中立国家,人们不用担心大笔的钱财存在那里会由于激烈的政治冲突,银行选择了偏袒一方的政治势力,最后牺牲了银行客户的利益;另外,瑞士银行有几乎全世界最严格的客户保密协议,人们不用担心资金的秘密被泄露出去;当然,还有瑞士相对充足的黄金储备等等。这一切只是说明,人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它。这样就有数不清的巨额资金存进了瑞士银行,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有信用。    看到瑞士的永久中立国制度、存款保密制度和黄金储备后盾,我们就会想到,银行信用最终是要靠各种健全的机制来保障的。我们曾经谈到的存款准备金问题,实际也是一种信用保障的机制。当所有的银行都缺少资金的时候,储户会去挤兑,银行就面临着恐慌,有些银行就会破产。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就是这样,从1929开始的4年间,有9000多家银行倒闭,出现了很多的挤兑现象,使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陷入了长时间的大萧条。于是美国在1933年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制度,就是要求所有银行保险,制定出一种制度,让银行这样去做。法律不允许储户取款时银行没有钱支付,因为银行倒闭储户利益就会受到损失。    防范银行风险,建立健全的信用机制,是一件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的事情。有时候即使是有严格的制度保障,也难免会出现意外。我们看一个很有启示意义的例子,英国的巴林银行作为全球最古老的银行之一,曾经是英国王室和贵族最为信赖的信用机构。虽然它有两百多年的经营历史,仍没有逃过破产的结局。而最令人震惊的是,造成这个结局的只是因为银行里一个违规操作的交易员,这个人叫尼克?里森。    尼克?里森1989年加盟巴林银行,1992年被派往新加坡,担任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总经理。他在新加坡从事期货交易,期货交易员难免会在交易中出现一些错误,因此他们一般都会开设一个特殊账户,暂时存放那些错误的交易,等待适合行情出现时,再挽回损失。但是,错误账户在里森手中改变了用途,他把自己失败的交易记录其中,用以掩盖损失。没想到损失越盖越多,越盖越大,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里森利用欺骗的手段,最后竟然使巴林银行蒙受了8?郾6亿英镑的巨额损失,并最终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崩溃和倒闭。1995年2月23日傍晚,已经赔光了整个巴林银行的里森踏上了逃亡的旅程,但是逃亡生涯仅仅持续了4天,里森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刚刚走下飞机就被逮捕了。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除了说明银行在用人制度上需要检讨外,也说明在现代金融市场上,一些金融风险很容易被放大,因为交易手段太先进、交易金额太大了。现代金融的特点表现为:在发展的时候非常快,因为制度先进、交易手段先进,因此效率非常高,经济规模迅速膨胀;一旦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也表现为更加迅速的衰败。    现在来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银行的破产率反而又上升了,特别是日本这个国家,在1989年经济泡沫破裂之后,银行出现了大量的呆账和坏账,至今它的银行问题都没有解决,致使日本经济一直不能复苏。俄罗斯在1998年也出现了债务市场的危机,当时,政府允许私人开银行,只需很少的钱就可以注册一个银行。于是很多人都去开银行,为了争储户,存款利率越升越高,直至1800%,最后很多家银行都破产了,因为它没有这么高的赢利,怎能支付储户的利息呢?所以,当银行出现破产的时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银行破产首先打掉的是人们对银行的信心,当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不存在时,银行就会倒下。当人们都去抛出货币时,这个国家的货币就会贬值甚至崩溃,通货膨胀就这样来临了。    发生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就是这样,人们对银行、对政府失去了信心,最后不再信任本国货币,从而争相抛售,导致货币大幅贬值。最后使一个国家几十年辛辛苦苦努力创造的经济成就在一两年内很快就破灭了。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也是这样,由于人们对本国货币失去了信心,对银行不再信任,所有人都去银行提款。每个人都在想,如果今天不取钱,可能明天货币会更贬值。最后,甚至发生了骚乱。没办法了,政府高层官员只好像走马灯似的不断更换。    银行是信用的产物,如果失去了信用,银行将不复存在。在现代社会,银行已经成为经济生活的神经中枢,如果它出了问题,整个国家经济就可能面临崩溃。所以现代社会经济是靠信用来运行的,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第十二章 中央银行起什么作用        在经济生活中,我们打交道最多的是商业银行,相对熟悉的也是商业银行。但我们还听说有一个中央银行,尤其是当商业银行利息变动的时候,总是听到中央银行宣布在什么时候降息多少、升息多少。还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是由中央银行来决定。那么,一国的中央银行是干什么的?它是怎么产生的?中央银行有什么作用?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权力呢?有了商业银行就能存钱和取钱,它还能贷款,这不就足够了吗?为什么还要有中央银行呢?    因为人们对银行的安全有更高的要求,而不仅仅停留在一家银行经营的承诺保障。这就需要有人来管理这些商业银行,让它们别出问题,至少让我们存在银行的钱在需要时能够取得出来。所以就有了中央银行。    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还没有中央银行,那时美国的商业银行经常出现支付危机。因为银行把钱都贷出去了,当储户来取钱的时候,它们没钱支付。一家银行如果没有钱的话,风声一旦传出,其他银行的门前就会排起长队,大家都去提款。因为所有的人都害怕明天取不出钱来了,如果大家都去取,钱就真的取不出来了,这就是挤兑。说起中央银行,并不是说自从有了从事存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那天起就同时有了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出现有一个过程,也是有原因的。    我们先讲个故事,看看美国在没有中央银行的时候,银行出了问题、政府财政出了问题是靠谁来解决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有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1837~1913雪这么一个人,那时他一个人扮演了今天中央银行的角色。而他又是怎样做到的呢?摩根的父亲是个银行家,结识了很多富有的欧洲银行家。摩根17岁进德国格丁根大学读书,他有数学天赋。毕业后,他到纽约一家银行工作,从会计员干起,他的计算速度像闪电一样快。186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南方新奥尔良去公干。有个船长急于卖掉一船咖啡。摩根用公司的钱买下这船咖啡,然后再卖给公司的商人,从中赚了一笔钱。这次新奥尔良之行,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潜力。    摩根1861年离开了银行,他觉得自己有本事了,又有经商的头脑,就准备把欧洲的钱借到美国来。当时欧洲的经济发展比较好,而美国正在打南北战争,国家急需要钱,他决心在商界大展宏图。1879年,一个机会来了,当时美国纽约中央铁路公司要卖掉25万股票,他接受了这个挑战。但他开出的条件是:我可以帮助你们做,但是我一定要成为公司的董事。他真的把这件事做成了。渐渐地,摩根在纽约华尔街名声大振,成了华尔街的主人。        要知道在19世纪末,美国的铁路公司竞争非常激烈。有两大铁路公司争得你死我活,面临一场灾难。这时摩根临危受命,大家让他出面去帮助调解。摩根确实是个天才,他把这两个公司的老板邀请到自己的游艇上做客,商量解决的方法,看是否有妥协的可能。这两人一开始不同意,吵得很凶,他的游艇就一直在湖上划来划去,最后,两个老板终于握手言和,同意互不侵占对方地盘,签下了着名的“考沙尔协议”。摩根终于以自己的实力成为大亨,他以后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求对方:我帮你做了这件事,你一定把你公司的股份分给我。所以出现了摩根化、再摩根化。他成了很多大公司的董事或者董事长,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这样。    到了1893年,美国的股市垮了。美国经济进入一个萧条期,铁路公司也垮了,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摩根当时非常有权势,他重组了这些公司,并得到这些公司财务的控制权,摩根的实力越来越强大。    1895年,由于经济的萧条,美国财政也出现了问题,政府没有了黄金储备,它借的外债还不上了,联邦政府马上面临破产。摩根去华盛顿见总统,有人说总统不见他。他说:“我来这儿就是要见总统的。”因为他知道国家遇到了危难。果然,第二天总统接见了他。这时美国财政部只剩980万美元的黄金储备了,而且还有一张面值1000万美元的汇票马上要到期偿付,如果不能兑现,政府真的就要破产了。格罗弗?克利夫兰总统问他:“摩根先生,你有什么建议?”摩根回答说:“美国法律是允许财政部购买黄金的。”结果,他向欧洲的银行借了黄金,几天之后,黄金运到财政部,政府借的钱还上了,经济稳定了,他把这场危机解决了。所以大家知道,美国在19世纪末的时候没有中央银行,全由摩根一人承担。    到1907年,美国经济又出了问题,大公司一个接一个倒闭。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命人赶快去请摩根,让他出面请求银行家们合作。摩根立刻把所有的银行家请到自己的私人图书馆里,让他们商量该怎么办。然后他出去,把门锁上,自己到另一间房子里,坐在桌前玩纸牌。他在洗牌,等待着谈话的结果。这些银行家们一整夜都在那儿谈,究竟怎么办才能解救这场危机。大家知道,当企业要倒闭时,银行是不愿借钱给企业的。越没有钱,企业倒闭得就越快。当大的公司要倒闭的时候,没有哪一家银行敢给它贷款。可是如果银行见死不救的话,经济就会呈现连锁反应,整个经济就会崩溃,人们只能指望政府出面解救经济危机。这些银行家们争来争去,有人说出500万,有人说1000万,摩根说不够。最后快到天亮的时候,摩根推门进去说:“这是合约,这是笔,大家签字吧!”他拿出早已让别人起草好的合约,让银行家们签字。这些筋疲力尽的银行家们拿起笔在合约上签了字,同意出2500万美元去解救这场危机。几天后,美国经济就恢复了。        1913年3月31日,摩根在罗马去世。他给儿子留下了20亿美元的资产,才有了后来美国的摩根财团。为了纪念他,纽约证券交易所特意停止交易一个上午,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先例。在美国出现中央银行之前,是摩根一个人起到了中央银行的作用。政府财政上出了问题,需要他出面解决;大公司出现问题,需要他出面调停;银行出现问题,也请他出面解决。但是,这终非长久之计。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不是一个人、一个财团可以胜任解决所有的经济危机。而且长此以往,也难免有失公允。于是,1913年12月23日,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1914年,美国的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建立。    尽管最早的中央银行公认是瑞典银行,现代中央银行的鼻祖是英格兰银行,但是中央银行成为一种普遍的制度,是从1920年开始的。布鲁塞尔国际经济会议决定,凡未成立中央银行的国家,应尽快成立,以稳定国际金融,消除混乱局面。    中央银行成立后,它该做些什么事情呢?它要管理所有的商业银行,不能随便出问题。当储户把钱存进去,银行就把所有钱都贷出去,当储户去取钱时银行没钱,银行就会倒闭。如果银行把钱贷给企业,企业不能把钱还给银行,银行又怎能还给储户呢?所以,中央银行在经济生活中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它要保护储户的利益;第二,它要保持一个融资的渠道。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壮大,一定要有商业银行体系的存在。中央银行是管理这些商业银行的机构,它要制定货币政策,保证一国币值的稳定。    一个国家的公民持有本国的货币,他会要求手中的钱能够买到足值的东西。保证货币足值和币值稳定的任务,就落到中央银行的头上。保证币值的稳定是中央银行的职责。由中央银行来发钞,由它制定法定准备金率,制定贴现率,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等等。中央银行规定,所有的商业银行,如果他们接受存款的话,就必须上缴法定准备金给中央银行。当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危机的时候,可以找中央银行借钱。因此,中央银行在经济生活中起的作用非常之大。    中央银行发行一国货币,币值的稳定与否是一国经济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一国货币在升值的话,就说明该国的经济好了。如果大家都认可你,都来要你的货币的时候,你的货币就会升值;如果大家都不相信你,都去抛出你的货币,当然你的货币就要贬值。所以货币标志着一国的经济实力,它是一种信心的象征,人们愿意要这种货币是因为它的足值和稳定。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银行总的枢纽,有官方的地位,它是政府管理商业银行的机构。中央银行不能经营一般的存贷业务,它的使命是制定货币政策,保证币值的稳定。为什么中央银行不能去经营存贷业务呢?因为它代表政府,如果中央银行制定游戏规则,自己还做存贷业务,这就好比它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那所有人把钱都存入中央银行多保险啊!这样一来,那些商业银行还能生存吗?所以,中央银行只能制定货币政策,保证货币的稳定和它的公正性。只要让本国货币足值,只要保障人们随时能取出在银行的存款,那么中央银行就起到了它的作用。          大家知道,你手中的每一元钱都是中央银行对你的负债,因为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你有权要求1元钱钞票能买到1元钱的东西,你也可以随时换来价值1元钱的产品和服务。如果你手里的1元钱只能换来5角钱的东西,说明该货币已经贬值了50%;相反,如果你手里的1元钱后来可以买到两元钱的东西,说明这种货币升值了100%。    正是因为需要发钞,需要保证币值稳定,需要保证金融安全,尤其是银行体系的安全,还有为国家保管黄金、替政府发债等等职能,中央银行应运而生,并已经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的金融制度中。到今天为止,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有了自己的中央银行,比如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穴简称美联储?雪,英国的英格兰银行,德国的德意志银行,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等等,它们都是本国的中央银行。        第十三章 央行治理经济的思路是什么              中央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有了它才能管住整个银行系统。那么中央银行的作用究竟有哪些?它的职能又是什么?    中央银行有三个最重要的职能:第一,它是发行银行。一个国家的钞票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任何银行都不可以随便发行钞票,只有中央银行独占货币的发行权。你去看一看世界各国的货币,美元是美国中央银行发行的;英镑是英国中央银行发行的;欧元是欧盟的中央银行发行的。所以当中央银行把货币发出去的时候,它就对所有持有钞票的人负债了。人们手里拿到1元钱的时候,这1元钱一定要有1元钱的购买力,如果人们买不到价值1元钱的东西,就是中央银行的责任,因为是它让货币贬值了。所以,中央银行的任务就是要保持货币的足值,这是它的第一个职能。    中央银行第二个职能,它是银行的银行。它充当了所有商业银行的坚强后盾。商业银行接受中央银行的监督控制,所有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都要缴到中央银行。我们知道,现代经济社会的货币供给,不是印钞厂印出来的,而是银行通过信贷活动创造出来的。银行通过它的信用,不断地创造新的货币供给。所以,当商业银行接受一笔存款的时候,它一定要按照法定准备金率,把这笔准备金缴到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保管。如果商业银行哪一天出现支付危机的时候,或者储户来提款银行没钱的时候,商业银行就可以去找中央银行贷款,去应付紧急情况的出现。同时中央银行还可以统一办理各银行之间的结算,成为全国商业银行的结算中心,这些都由中央银行去做。    中央银行第三个职能,它是政府的银行。它代表国家来管理银行,所以央行又是政府的一个理财机构。它跟财政部一样,财政部负责政府财政上的收入和支出;而中央银行负责制定货币政策,负责管理国家的这些钱;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控制下面的商业银行,进而控制经济运行中货币的投放量,或紧或松,因为钞票是它印发的。还包括国家的外汇储备及黄金的保管,这些都是由中央银行去做。所以,中央银行在一个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特别重要。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中央银行应该相对独立于政府之外,它不能完全听命于政府。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同是政府的理财机构,但是它和财政部不一样,财政部要完全听命于一届政府,而中央银行却不能完全听命于一届政府。原因何在?        中央银行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一国币值的稳定。譬如,美国决定要打一场战争,总统让财政部配合,扩大财政支出。财政如果有足够的税收的话,就可以加大政府支出;财政如果没钱的话,政府可以去发国债,让本国的老百姓买;政府还可以发行外债,让国外的人来买。这样美国政府就可以筹措到战争的款项。但是,美国政府可以命令中央银行,让它增发钞票吗?如果中央银行和政府穿一条裤子的话,我们说,这个国家的货币肯定就会贬值,因为中央银行已经开始对它所发行的货币不负责任了。所以,中央银行不可以随意听从政府旨意。它必须独立于政府之外,要对本国货币负责任,对本国经济增长负责任,对银行体系安全负责任。    还让我们以美国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美国中央银行的行长,就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他不能完全听总统的话。而且美国在制度上对此做了这样的规定:一届总统任期是4年,美联储主席一届任期也是4年,但是法律规定这两个任期正好错开。总统上台两年之后才可任命中央银行行长,本届总统在前一半任期内无权撤换上一届总统任命的中央银行行长。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美国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上的相对独立性。绝不能因为他不听总统的话,就可以另换一个中央银行行长。这样就在制度上保障了中央银行和政府之间有一种相辅相成并相互制约的作用,最后保证了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因为每一届政府都有寅吃卯粮、做出丰功伟绩的冲动,都想为自己的连任铺路,这样做就可以防止这种不负责任现象的发生,防止中央银行被政府完全控制的情形发生。这样一来,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在美国,只要总统任命一个中央银行行长,这个行长就相对独立了,他可以不听总统的。央行行长开会时,决定降低利率还是升高利率,总统是没有权力干涉的。比如说,美国总统要连任,他就告诉中央银行行长说:“我要连任了,你那里配合一下,多放点货币出来,让经济发展再快点。只要经济好了,政绩有了,我就有可能连任了。”但是,美国中央银行行长,也就是美联储主席绝不会无条件听总统的。因为联邦储备银行要对美元负责,它要独立制定货币政策。只有确保了货币的稳定,经济才能稳定。有一个好的经济,公众有信心,才是获得选票的前提。所以,这样一种制度的设计是多么重要,只有一种好的制度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如果中央银行起不到相对独立的作用,它不能跟政府分开,它完全听命于政府,就会发生很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我们需要一个好的中央银行,一个健康的中央银行。国家会通过中央银行来调控宏观经济。很明显,我国的改革走到今天,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当中,一直都是大财政小银行,就是财政在经济中扮演主角,银行扮演配角。在过去计划经济的年代,银行只是政府的一个出纳机构。它既可以从左口袋拿到钱,也可以从右口袋拿到钱。不管从哪里拿钱,都只是口袋中的变化。现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我们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完善。当市场经济体系健全以后,大家就会看到,一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财政政策;一国的中央银行更重要,它也绝不亚于财政部的作用。它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健康,其中货币的稳定是基础。              对贷款投资的人来说,贷款利率是资金的成本。央行通过调升或调降利率,实际上是在调整市场的资金需求。贷款利率高到一定程度时,表明资金成本太高了,厂家不贷款投资了,生产会受到一定限制,雇工也受到一定限制;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投资需求会逐渐增加;但利率低到一定程度,人们对经济预期很不好时,相反又没人贷款了。像日本,很长时间以来甚至出现了贷款负利率现象。所以,调整利率是一个市场资金供求的传导机制。但它在我国现在还不成熟,还不能传导得很好。当我们逐渐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时候,那时我国货币政策这根杠杆的力量就会加大。到我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能够同时有效发挥作用的时候,我国经济的运转就会更快更有效了。    现在,我国更多地使用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1998年洪水过后,我们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时候,更多的是加大国债的发行,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希望带动配套的民间投资和消费。当然,我国也动用了货币政策手段,央行降息8次。但是,现实情况是利息从高位下降到低位,而我国居民的储蓄总额从1997年的4?郾6万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8?郾7万亿元,快到9万亿人民币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我国的货币政策杠杆不怎么灵,我们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不健全,中央银行打开了货币供给的龙头,老百姓手中的钱还是没花出来。              如果我们能理解财政方面的知识,如财政的收入和支出、财政的赤字、政府的债务等等,同样我们也能学会理解货币政策,看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中央银行降息意味着什么,升息又意味着什么,利率变动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我国的货币政策见效,币值稳定,经济发展转好,企业都能借到钱,大家都愿意投资时,机会就要来了。    有很多人问,如果银行存款利率太低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把钱投到股票市场去?当然,是否投资进入股市,并不只看利率这一个指标。很多人问这个问题,其实反映了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大家朦朦胧胧知道,当利率降低的时候,股市会有机会,资金相应就会挤入股市。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条资金的运动轨迹呢?还不是特别明白。简单说,当储蓄利息收入降低的时候,上市公司的分红收入可能相对就提高了,这个问题在专门分析股市的一章中有详细解释。    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的中央银行是如何通过货币政策、通过变动利率来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的。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大崩盘,道-琼斯工业指数狂跌了22?郾62%,股市市值缩水近1/4。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一”。当时,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上任不久。刚上任时,他觉得美国的通货膨胀比较严重,他准备拿通货膨胀开刀。他想减少对市场的货币供应,拧紧货币供给的龙头。因为当市场上的钱少了,没有那么多的钱去买商品时,物价自然就下来了,通货膨胀率就可以降下来。    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刚当上美联储主席不久就发生了股市的大崩盘。10月19日那天,他按照原定的日程,到达拉斯去出席一个银行家的年会。格林斯潘刚走下飞机,就有人火速赶来说:“主席先生,不好了,美国股市出事了。”他问:“降了多少点?”那人说508。他听成了5?郾8,心想,这算什么?他还继续往前走。那人又强调说:“主席先生,股市下降了508点!”这时,他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格林斯潘再清楚不过了,一旦美国股市出了问题,它就会像蘑菇云一样迅速向世界各地蔓延。从美国到欧洲,从欧洲到亚洲,全世界所有的股市都会发生连锁反应。怎么办呢?他仔细想了想,现在这个市场最缺的是什么?缺的是钱!因为好多人炒股是从银行借来的钱。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迅速把所有借出的资金尽可能收回来。这样,很多借钱买的股票就会被银行立刻强行平仓(即卖掉)。因为银行知道,股市再往下走,大多数股票可能最终变得一文不值,而那些欠银行的钱自然也就还不上了。因此银行会毫不犹豫马上采取行动,回收资金,于是又进一步加剧了股票价格的下跌。              当股市暴跌之时,市场上最缺的不是股票,而是现金。银行在强行平仓,个人、机构都拼命想从股市里逃出来,股市陷入恶性循环,股指不断下跌。当大家都想卖出股票的时候,没人接盘,即没有人想买,这样股价就一直往下掉。不仅美国股市是这样,其他市场也同样如此。所以,当时香港股市关闭了4天,等股市开盘的那天,恒生指数狂跌33?郾5%。这次股灾,世界股市损失的市值高达两千亿美元。    面对这种棘手的局面,格林斯潘经过反复思考,做出了可以称为他这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在第二天股市开盘前50分钟,发表了一个声明。他说:“联邦储备体系,本着它作为这个国家中央银行的责任,在这里宣布,它会作为一个流通货币的来源,对所有经济和金融体系提供援助。”格林斯潘一言九鼎,用一句话发表了一个历史性的声明,这个声明立刻传遍美国和全球,他在向市场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大家不要慌,我们有的是钱,我要打开龙头,我要放水给所有需要钱的人。    解读这个声明,格林斯潘是说:“所有需要钱的机构和个人,我都给你们提供贷款;无论你们是做金融的,还是做企业的,我给你们提供贷款,我将打开货币供给的龙头,源源不断向市场提供资金。”你想,这时候,当人们听到这个市场不再缺钱的时候,还有人继续向外抛股票吗?如果大家都不抛了,市场就在这个地方找回了信心,股市就不会继续下跌了。货币、金融、股市都需要人们的信心,如果没有信心,钱和股票都可能变成没人要的废纸。    格林斯潘这个声明立刻传遍了全球,首先是美国股市稳住了,没有发生像1929年那样的崩盘和持续大萧条。周二收盘时股市稳定了,危机过去了。格林斯潘在如此危急时刻,力挽狂澜,拯救了美国经济。格林斯潘在这一夜之间改变了他的货币政策,他原来是想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拧紧龙头控制通货膨胀,结果现在反倒是把钱放出来了。    格林斯潘认为,这时美国的金融体系已经健全了。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心与实力,他才敢说,谁需要钱来找我借吧!就这一句话,所有人都不再逃了,资金的需求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谈到格林斯潘,我们可以看他是怎样成为美联储主席的。他出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一个疯狂的时代。他的父亲是犹太人,他是家中的独子。父亲是一个自学成才的金融家,母亲喜欢音乐。他出生在美国1929年的大股灾之前,赶上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在他3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了,他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父亲留给他的一封信告诉他:“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要找出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原因来。”他小的时候非常喜欢音乐,梦想成为一个小提琴家。但是,他具有数学天赋,对数字非常喜欢,他的脑袋里可以演算数学题。后来,他开始对经济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走入了经济领域。    他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晨5∶30起床,要先在浴缸里泡两个小时。这个习惯来自于25年前他的医生为他治疗背痛时提出的方法。他发现,在热气腾腾的水里,不仅肌肉放松,而且思路敏捷。这两个小时是他最出活儿的时间,他在这里构思了数不清的备忘录和报告。他告诉朋友说,他的智商在早上6点时比晚上6点时要高出20倍。    他在浴缸里阅读各种数据和图表,然后带着他那湿淋淋的讲稿去上班。联储会的无名英雄,其实是那些非得看懂他那被水泡过的潦草字迹不可的助手们。这些人拿去阅读,然后发向世界各地,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格林斯潘发表讲话有一个特点,他的句法总是绕来绕去,相当奇特。例如,在一次国会的对话中,他这样说:“我知道,你相信你明白了你认为我所说的,但是我不能肯定,你是不是意识到了你所听到的并不是我的意思。”这句绕口令堪称“格林斯潘式警句”。1987年他上台不久,就在一次会上消遣自己一番:“自从我就业于中央银行,我就学会了‘语无伦次’加‘含糊其辞’。如果我令你觉得过于明白了,你一定已经误解了我的意思。”此言一出,听众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    全球金融界所有报纸的记者都在追踪他,分析他的发言。但是当他们听到他的发言后,记者们聚在一块儿,每个人理解的都不一样,搞不清楚他说的是什么意思。这家报纸理解为,美联储要升息了;那家报纸认为,美联储要降息了;当然还有人说,可能不升也不降。正是这样,没有人能够准确把握他讲话的意图,这样就不会导致美联储政策出台的失效。    所以,美联储每月决定利息升与降,全世界都在看着。利率这个杠杆一动,一系列的反应都会接踵而来。如果说美国要加息的话,那么其他国家中央银行也面临着加息的压力。因为如果不加息,就可能导致有些人把本国货币换成美元。当然这只是市场的一种反应。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