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作者:广超法师 字数:45841 更新:2023-10-08 20:19:00

人是习惯的奴隶,是受习惯支配的,习惯是潜意识的功能。你学习游戏、骑自行车、跳舞或开车,是在意识的指导下一次次地重复动作,直到在你的潜意识中留下了深深地“印迹”为止。然后,你的潜意识会为你产生自动的习惯动作。有时人们称之为第二天性,它是潜意识对言行的自动反应。你有自由选择好的或者坏的习惯的权力。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你不断地重复一种不好的思想或行为,你很快就会受到这种习惯的强制,因为潜意识的规律,是强制性意识中会建立起新的习惯模式。我告诉他,“你可以把意识比仿照相机,潜意识比做照相机里的感光板,感光板上可以完全地记录下意识给它的画面。”这一比喻给他的印象很深,他的整个目的就是要“感光”他的心中画面,让它成形。相片是在暗室中冲洗出来的,同样,想象中的画面也要在潜意识的暗室中成形。他认识到意识只是一部照相机,他不必要做出精神努力,没有必要进行思想斗争。他只要静静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将注意力聚焦在心中的画面上,直到他完全地认同这个画面为止。他经常沉湎于这种想象,心中毫不怀疑结果的到来。只要有酗酒的幻想出现,他就会警醒,转过来去想象合家欢乐的情景。他成功了,因为他坚信他会去经历心中的想象画面。如今,他是一家大企业的经理,非常幸福。布洛克先生驱“鬼”布洛克先生说,他过去年收入有2万多美元,但在最近的三个月中,所有的门似乎都向他关闭了。他煞费苦心地与客户谈判,总是在最后要签字的一瞬间失败。他说好像有鬼在跟着他。我在与布洛克的谈话中得知,三个月前,他开始变得很暴躁;他痛恨一个牙医,因为这位牙医许诺要同他签一项协议,但在最后的时刻却不守诺言。这使他后来一直生活在恐惧中,害怕其他客商也会这样做。逐渐地,他的心态变得沮丧、敌意和扭曲,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他总是认为,最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布洛克后来意识到,问题出在他的心病上,他要改变这种心态才行。为对付这种的“不幸”,他进行了如下的祈祷:“我相信我的潜意识,它不知道什么是障碍和困难;我生活在对最美好事物的快乐的期待中:我内心深处就是我思想的反应。我知道潜意识中无所不知。我的生活目标就是要提供最佳服务,祝福所有的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会产生最美好的结果。”每天早晨在工作之前,以及每天晚上在睡觉之前,他都重复上述祷告。不久,他的潜意识中就建立了这种新的习惯模式。他又开始向以前一样,痛痛快快地做起生意,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什么是你真正最需要的一个年轻人间苏格拉底他怎样才能获得智慧,苏格拉底回答说:“跟我来孩子。”他把年轻人带到河边,把他的头浸入水中,直到这个年轻人坚持不住要喘气为止。他放了手,等他恢复镇静,问他说:“你在水下最需要什么?”“我最需要空气。”年轻人回答。苏格拉底对他说:“当你需要智慧如同你在水下需要空气一样,你就能获得智慧了。”同样,当你在生活中有了一个强烈愿望,你已有了具体方案,你知道怎样去做,知道怎样克服困难,那么你肯定会成功。如果你真的想获得心里平安,一种内在的安宁,你就会有的。不管你怎样被不公正的对待,或者一个老板怎样不讲理,或者你碰上了一个卑鄙的恶棍,这一切对你都一样,因为你知道你的精神力量所在,你知道你需要什么;你不会让仇恨、愤怒、敌意、恶念等思想掳去你的平安、健康和幸福。你的生活目的很清楚,就是平安、健康、活力、和谐和富有。如果你的思想对这些目标很明确,你就不会让别人、让周围条件或意外事件等使你心烦意乱。你的思想是非物质形式的,是看不见的力量,你可以让它来祝福你,启迪你,让你平安。有一个结了婚的男人,有四个孩子,在外地跑生意时同另外一个女人结了婚。他经常生病,变得神经质,易怒,脾气大,晚上吃药才能睡着。他的血压超过200,医生开的药也没有用;身上多处疼痛,吃药也不管用。情况更糟的是,他经常酗酒。所有这些病因是他内心的负疚感造成的,他违背了当年的婚约,这使他不得安身。宗教的信条从小就在他心里扎了根;他想通过喝酒来消除内心的负疚感。有些病人服用吗啡和可卡因来镇痛,他想通过喝酒来止住心里的“痛”:但这无疑是火上浇油。他听我解释了心理规律后,意识到要面对现实,正视他的问题,他必须放弃双重角色的扮演。他认识到,酗酒只是一种下意识的逃避努力,只有根除潜意识中的隐患,病才能治愈。他也采用了祷告方法,一个月中,他就解决了问题。作者简介: 约瑟夫?墨菲是世界潜意识心理学权威,一位深受世人尊重的思想家和心理学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他在世界各地讲学、著书立说,讲述人生的法则和生命的内在含意,著有几十部心理学方面的作品。回目录习惯是潜意识的功能(墨菲)---------------------------------------------------------------------------------------------------------------------------如果你是一个酒鬼或是一个吸毒成瘾的人,首先要承认这个事实。不要回避问题,许多人改不掉酗酒,就是因为他们不承认自己酗酒。你的毛病就是一种不稳定的心态,一种内在的恐惧。你拒绝面对生活,你想通过喝酒来逃避你的责任。作为一个酒鬼,你实际上没有自由,尽管你认为你有自由,也许你还自夸你有意志力呢。如果你已经嗜酒成性,并且说:“我不再喝酒了。”其实你根本就无力实现你的诺言,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把意志力用在哪里。你住在自己营造的心理“监狱”里,你受你自己的信仰、观点、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像许多人一样,你是你自己习惯的奴隶,你习惯于按你的思维方式做出反应。你可以首先在意识上建立一种自由的和被解放的思想,让心里平安,不断地让这种思想影响潜意识。潜意识是全能的,它会让你从嗜酒的恶习中解脱。你会重新认识你的心理规律的,如果你有强烈的愿望要从一种坏习惯中解脱出来,你的毛病就先好了一半。如果你想放弃一种习惯的欲望,比你想坚持这种习惯的想法更强烈,你不会经历太多的困难就会获得完全的解脱。不管什么思想,一旦你记在心上,心理作用就会让它成倍增强。如果你心里一直在想如何摆脱某种恶习,在想如何能让心里平安,你就会产生一种感觉和情绪,使你逐渐对这种自由和平安的观念感情化。当你对某种想法动了感情,潜意识就会接受这种想法,并且将其在现实中表现出来。在受难中也会产生积极的东西,坏事也会变好事,你不会白白受难,但继续受难下去是愚蠢的。要相信你的潜意识可以帮助你;既使你患有忧郁症,你都可以通过幻想来获得自由和平安的感受,这就是替代规律。你的想像力把你带到了酒瓶前,也可以把你带回去。你会再受一点苦,但其结果肯定是好的,就像妇女生孩子的阵痛一样,你也会通过“阵痛”获得心里平安。潜意识会为你带来清醒和节制的习惯。酗酒的真正原因往往产生于消极和悲观的思想。因为你怎样思量,他就怎样行。当你感到内在的失意、受挫时,往往想通过某种方式逃脱现实。若问为什么酗酒,你会说出成千上万条理由,但真正的理由却在你失意的意念中。一个方法第一步:让心情安静下来,排除杂念,放松身体,进人昏睡状态,让心情变得被动和易于接收。第二步:预先准备好一段陈述,将它作为一个催眠曲,越具体越真切越好,不断地默祷。为防止思想走神,可以先发出声来,坚持5分钟,你的内在情感就会起反应。第三步:在入睡前,想象一个朋友或亲人在你面前,想象他对你说:“祝贺你成功。”你好像看到了他的笑容,听到了他的声音,握着他的手.....当担忧或疑虑产生时,要记住你的目标,认清你的结果,想象潜意识的力量,你可以通过思索随意支取,你会从中获得信心、勇气和奋斗的力量,坚持下去,不断这样想,肯定会有结果。--------------------------------------------------------------------------------要点答案往往就在问题的本身。只要你相信,有信心,潜意识就会为你做出回应。习惯是潜意识的功能。生活中没有其他东西能像习惯那样更能证实潜意识的神奇。你就是你习惯的奴隶。你有选择的自由。你可以选择一个好习惯,也可以选择一个坏习惯。祈祷是可以改变你的习惯。你成功的障碍就在你的思想或想象中。常常提醒自己,问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养成一个习惯,这也叫心理训练。若你觉得凡事都倒霉,好像有鬼在跟着你似的,这表明你心中在不断地重复某种恐惧的思想。要知道,不管你开始做什么,总得有个结局。去想象一种美好的结果吧,并且坚信事情会是这样。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你必须首先认定你需要这样。当你想要改掉一个坏习惯的欲望比你想坚持它的欲望更强烈时,你已成功了一半。如果你的思想不介入,别人的话不会伤害你。记住你生活中的目标,就是平安、和谐和快乐。你是你内心世界的惟一主宰。过度纵饮是一种无意识地逃避现实。许多人改不掉酗酒恶习,是因为他们不承认自己酗酒。潜意识的规律是,它即可以奴役你也可以给你自由,这取决于你怎样利用它。你的想像力把你带到了酒杯前,让它再把你带回自由吧。作者简介: 约瑟夫?墨菲是世界潜意识心理学权威,一位深受世人尊重的思想家和心理学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他在世界各地讲学、著书立说,讲述人生的法则和生命的内在含意,著有几十部心理学方面的作品。回目录想像力的激励和完形能力(墨菲)---------------------------------------------------------------------------------------------------------------------------洛思博士是火箭学会会员,著名的电子工程师。他这样叙述了他逃出俘虏营的经历:“在俄军煤矿,我是一名战俘。每天都目睹我周围的人死去。我们被俄军看管,有傲慢的军官、凶残的士兵和狡猾的线人。在一次体检后,确定了每个人的挖煤的定额。我们每人每天要挖300磅煤。如果完不成定额,伙食就要削减,很快这个人就会完蛋。我开始想怎样逃出去。我知道我的潜意识会找出办法来的。我在德国的家已被毁了,我的家人已不存在了,我的朋友和其他什么人,要么死了,要么也在集中营里。我对自己说,我要去洛杉矶,我会想出办法来的。过去我见过洛杉矶的风景画,我记得一些林荫大道和建筑。每天我都幻想我在威尔希尔大街上同一位姑娘散步,她在战前同我在柏林认识(现在是我的夫人)。我幻想我们逛商店,开着车,下饭馆。每天晚上我都幻想......啊,我要开车去那里。我想象得很真实,很自然,就好像真的发生一样。每天早晨,看守的头目都要清点战犯,他会大声叫喊数字1、2、3......当叫到17时,这是我的数字,我就得站到一边去。一次,当刚要叫到我时,有人招呼看守。当他回来时,把下一个人当作17号——这样,晚上回来时,人数‘不会少’,要认真查清还需要一段时间。我逃出营地,一直走了一天一夜。在一个荒凉的小镇过了一天。我搞到什么吃什么,钓鱼,捉小动物。后来我发现一辆去波兰的煤车,晚上我就搭车去了波兰,后来我又到了瑞士卢斯尼。一天晚上,在卢斯尼旅馆,我同一对来自美国的夫妇谈话,那个男的问我愿不愿意到他家去打工。他家住在美国加州的圣?莫尼卡。我同意了。当我到达洛杉矶时,他的家人开着车来接我。望着窗外威尔希尔大街上的林荫大道和高大的楼房,和我想像中的一模一样,它正是在我幻想中常常出现的图景,好像我以前真来过这儿一样。潜意识的奇特功能太伟大了,真的,它是怎样工作的,我们无法知道。”许多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知道,他们的潜意识可以帮助他们再现任何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当他们研究古化石或古物时,通过他们的想像力,让潜意识帮助他们恢复旧时的景象;死去的人好像又活了过来,能听能说,望着这些庙宇,研究这些陶瓷、雕像等,他们能告诉我们在没有语言的年代所发生的事情。那时的交流可能是通过咕哝、呻吟或手势等等。他们靠着训练有素的想象,唤起潜意识的潜能,将庙宇装上顶,环境布上花园、水池、喷泉,将化石装上眼睛、肌肉,让他们再走起来,说起话来;让过去变成现在。其实,人的心灵里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你可以通过想像力,成为所有时代最有灵感的思想家或科学家的伙伴。作者简介: 约瑟夫?墨菲是世界潜意识心理学权威,一位深受世人尊重的思想家和心理学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他在世界各地讲学、著书立说,讲述人生的法则和生命的内在含意,著有几十部心理学方面的作品。回目录科学家的潜意识(墨菲)--------------------------------------------------------------------------------潜意识使人具有超人的悟性和洞察能力。有许多科学家都认识到潜意识的重要性,爱迪生、马科尼、凯特林、爱因斯坦等人都利用过潜意识。研究表明,潜意识是许多科学家成功的决定因素。著名化学家弗里德里克?冯?斯特拉多尼斯在试验室里工作了很长时间,他想知道六个碳和六个氢原子组成汽油时,它的分子式是怎样排列的。这个问题困惑了他很久,但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一次他坐车去伦敦时,他的潜意识突然向他显示:一只蛇在咬自己的尾巴,并且盘旋运动,像个玩具风车。他的问题解决了。后来人们所知道的苯环原子环形排列,就是这样产生的。尼古拉?特斯拉是一位著名的电器设备发明家。当他心中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时,他首先通过想象建造它的雏形。他知道,所有具体细节潜意识会自然而然地向他显现。他经常默想怎样改进,从不去过分探究。最后他向技术员陈述的就是他心中的成品。他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我所想的产品都是成的。20年来无一例外。”阿加西斯教授是著名的自然主义者。他发现,人在睡眠时潜意识的活动是不停的。他去世后,他的夫人在传记中这样记录了他的工作:“他几周来一直在�…嗣后黄檗(江西高安黄檗山希运)、临济(河北正定临济寺义玄)、睦州(浙江建德开元寺陈尊宿道明)、云门(广东乳源云门寺文偃)、汾阳(山西汾阳太平寺善昭)、慈明(湖南石霜山楚圆)诸老,虚实杀活,纯用兵机。迨乎妙喜(大慧宗杲),专握竹篦,大肆奇兵,得人最盛。五家建法,各立纲宗,韬略精严坚不可破,而兵法全矣。自元及明中叶,锻炼法废,寒灰枯木,坑陷杀人。幸天童悟老人提三尺法剑,开宗门疆土。三峰藏老人继之,恢复纲宗,重拈竹篦,而锻炼复行。灵隐(具德)本师复加通变,啐啄多方,五花八门,奇计错出,兵书益大备矣。余昔居板首,颇悟其法。卜静匡山,逼住欧阜(即云居山),空拳赤手,卒伍全无。乃不辞杜撰,创为随众经行敲击移换擒啄斩劈之法,一时大验。……遂不敢秘,著为锻炼之说,流布宗门。……岁次辛丑(1661)住云居晦山戒显自识。”  《禅门锻炼说》十三篇的次弟是:坚誓忍苦、辨器授话、入室搜刮、落堂开导、垂手锻炼、机权策发、奇巧回换、斩关开眼、研究纲宗、精严操履、磨治学业、简练才能、谨严付授。这十三篇是一部整理禅林的理论纲领,主要是针对当时宗下的流弊而提出的。  晦山首先劝诸方长老,若不愿受窃位盗名之讥,必须立大誓愿,坚苦锻炼禅众。他说:“欲下钳锤,先辨机器。……唐代禅风鼎盛,机器不凡。老古锥接人,皆全机大用,殊无死法。至宋以后,参禅用话头而死法立矣。”(《辨机授话第二》)但他以为末法时期,仍不得不用死法。能善用之,则死法中自有活法。所谓活法,就是辨禅众的机器,验期参学之浅深,然后示以话头。  晦山以为学者参禅如逆水行舟,不得人推挽则退多而进少,故长老入堂开导,最为急要。因为参禅不可胡乱卜度,亦不可死守话头,故长老当禅众静坐时,须示令放下万缘、锐意研究、尽力挨拶(音咂);久之,则情识尽、知见忘,悟道就易了(《落堂开导第三》)。锻炼之器,在善用竹篦子。这竹篦起自首山(省念)、盛行于大慧(宗杲)、再兴于三峰(法藏)。竹篦长须五尺,阔须一寸,稍稍模棱,去其锐角,即便捷而易用。禅众坐时执之以巡香,经行之时即握之为利器,随从旋绕。当经行极猛时,即用兵家之法,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或拦胸把住,逼其下语;或劈头一棒,鞫(音鞠,穷究)其本参。锻炼禅众,如是而已(《垂手锻炼第五》)。  晦山主张真禅者应重视纲宗,依止师承,务彻古人堂奥。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故道眼未开,先令参究,以锻其解,所谓但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大事即明,即令操履,以锻其行(《研究纲宗第九》、《精严操履第十》)。晦山主张参学并重。他说,道不在言,非言无以显道;佛法不在学,非学无以明法。参学二字,乃诸祖所立,自有次弟。虽不可重学而弃参,亦不可单参而废学。方其根本未明,疑团未破,根无利钝,皆须苦参。迨乎疑团破矣,根本明矣,则温研积谂(音审,劝告),全恃乎学。且既居长老之位,则质疑问难,当与四众疏通;偈颂法语,当与学人点窜,而此非可胡乱塞责。所以晦山主张为善知识者,应因材磨治,先锻其悟门,次砻(音龙,去杂质)其学业,使其有德有学,法门自不致扫地(《磨治学业第十一》)。  最后谈到择人付授问题,晦山反对昔人上根利智方可参禅的说法。他说:“炉鞴(音备,鼓风吹火器)所以镕钝铁,良医所以疗病人。不明锻炼,虽上根利智,皆成废器,况下此者乎?善能锻炼,虽钝铁病人,亦成良材,况上此者乎?有心皆可以作佛,有性皆可以悟道。只在善知识,爬罗抉剔,刮垢磨光,垢尽明现,如磨镜喻。今不咎锻炼之无方,而概谓中下根机,绝参学分,此万古不破之惑,而余切齿者也。”但晦山认为师资付授必须慎重,决非一经省发,尽可付授。必其行德学识,足以启迪后进,然后付授,命之出世。总之:“明纲宗,知锻炼,则初步不难出人,悟后不轻放过。谨慎与流传,皆为法门之幸。……宁慎勿滥,宁少而真,勿多而伪。……故予苦口力陈锻炼,而终之以嘱慎流传。……夫重纲宗,勤锻炼,持谨慎,此三法者,皆世所未闻而难行者也。”(《谨严付授第十三》)其文字畅达,言简理尽,非熟读宗门七部书,洞悉丛林利弊,对于禅学有真正造诣者,决不能语此。              一九六○年四月六日于北京        (原载《现代佛学》杂志1960年第6期)  ①文德翼,字用昭,江西德化人,明崇祯间进士,著有《宋史存》、《雅似堂文集》等。他与晦山为同学旧友,又系方外至交。塔铭撰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首称“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代(世)恢法云居,继住灵隐晦山显老和尚塔铭。前进士第奉直大夫吏部稽勋、清吏司员外郎,两充浙江,福建乡试同参试官补堂居士。紫桑法弟子文德翼拜撰。继住云居嗣法门人元鹏稽首篆额。”  ②戒显《现果随录》卷二:“已卯年(1639)余初馆州署,州侯钱希声,……治娄五年,为良吏第一。余教其两弟肃范、肃遴(音林,慎选)。在署四载,讲授外,唯坐禅礼诵,通体是僧,希翁间进一谈佛法而已。”  ③《焚余补笔》:“王原达,性好佛,崇祯甲申之变,作诗谢文庙。其一:素心多载想卢能,独系高堂久未曾。国事一朝沦鼎佛,浮名何惜付层冰!聊将毁服存吾义,从此栖禅学老僧。拭取青山无累眼,好清世务理禅灯。遂入山为僧,名戒显。”  ④戒显《梵网经直解》跋:“千华本师大和尚,专精弘律,鼎重法门。手著《梵网直解》,久布海内。甲申冬日,于会稽戒坛,更殚精思,重加删润,命显较正,兼董剞劂,永为定本。乙酉(1645)秋仲刻成,谨志岁月于后。”  ⑤天衣山在浙江绍兴,为北宋义怀卓锡道场,称天衣义怀。义怀五迁法席,化行海内,晚年以疾居池州杉山庵。弟子智才居杭州佛日寺,迎怀侍汤药,怀至不久而寂。晦山法弟乾庵贤时住绍兴天衣山,故天“天衣乾”(晦山有请《天衣乾住灵隐启》:“弟以无能,妄肩灵隐……兹以因缘既满,老病相寻,瓜期久过,苦觅代以无人,虎背难骑,每兴怀而欲下。谬将重任,累及老兄。”(见《云林寺续志》卷四)鹫岭即灵隐以飞来峰得名,黄鹤山名,在杭州东北六十五里。佛日寺即在黄鹤山之阴(见钱谦益《初学集》卷42《杭州黄鹤山重建永庆寺记》) 序(清)黎元宽  《魏志》有之曰:“藻炼神明,以致无生,而得佛道。”此最初治禅者之微言,实锻炼之名所自起也。  于是其独修焉,谓之禅学,学亦无学,其共奉焉,谓之禅师,师亦无师。然而苟不遇无师之师,何以续无学之学?今丛社据室,动称开炉,其所成就,固不乏人,非妄有名而已。而或徒取备员广付,以张大其门庭,曾不一是正其眼目。即所谓我眼本正,因师邪者,又何能免?禅至此,无乃已衰乎!  晦山和尚所以长虑焉,而著《禅门锻炼》之说,盖责师也。昔黄檗言:“大唐国里无禅师。”而又曰“不是无禅,只是无师”者,其意亦在于锻炼耳。若夫晦公之所谓锻炼,篇目十有三,备矣。  夫岂犹是万物为铜,阴阳为炭之说,一任其粗浊蹇(音简,跛)之质已哉?然且必因材而就器,亦且必无失候而遗时,余窃妄意之。  理在悟,而更不迷于悟,则是电光罔通,石火莫及之义。迹在功,而终不取于功,则是尽大地里一齐火发之义。若此者,亦锻炼之极致也。  顾其所以合于兵法者,何也?无谓其有杀人刀乎?抑谓有活人剑乎?盖宁还我死灰,无宁坐人于死水。然则,三棒三喝,可以当三惊矣。一莫一无,可以当一至矣。或纵或夺,且换且移,可以当拔帜矣。兵家岂有定法耶?  而禅亦如之,禅师亦如之。故法昌尝曰:“我要一个不会禅者作国师,而以佛祖言句为人师范。”夹山深病焉。佛不可著,何有于禅?禅不可会,何有于师?问自己意,不问祖师意。然后无师之师,可得而亲也;无学之学,亦可得而诣也!为语禅人,天下太平,在此日矣!何必须俟(同四,等待)之千生百劫,经无数形,而后乃始尽其顽鄙乎!而吹毛用了急须磨,晦公以为终是偃兵不得也。  注:黎元宽,明末清初文学家、学者、官吏。字左严,号博庵,南昌(今江西南昌县)人。与戒显禅师为方外至交。本文应戒显禅师之请而作,精辟地评价了《禅门锻炼说》的深刻意义,结合自己的体会,介绍了这部著作的作用。锻炼说十三篇自序    锻炼说而拟之孙武子,何也?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柱下之言确矣。佛法中据位者治丛林如治国用机,法以锻禅众如用兵奇正相因,不易之道也。拈华一着,兵法之祖。西天四七,东土二三,虽显理致,暗合孙吴。至马驹蹴踏,如光弼军,壁垒一变。嗣后黄檗、临济、睦州、云门、汾阳慈明、东山圆悟诸老,虚实杀活,纯用兵机。逮乎妙喜,专握竹篦,大肆奇兵,得人最盛。五家建法,各立纲宗,韬略精严,坚不可破,而兵法全矣。  自元及明中叶,锻炼法废,寒灰枯木,坑陷杀人。幸天童悟老人提三尺法剑,开宗门疆土。三峰藏老人继之恢复纲宗,重拈竹篦而锻炼复行,陷阵冲锋,出众龙象。灵隐本师复加通变,啐啄多方,五花八方,奇计错出,兵书益大备矣。余昔居板首,颇悟其法。卜静匡山,逼住欧阜,空拳赤手,卒伍全无,乃不辞杜撰。创为随众经行、敲击移换,擒啄斩劈之法,一时大验。虽当阳苦战,而奏凯多俘。用兵离奇毒辣盖至极矣。  因思人根无论利钝,苟得锻法,皆可省悟。以人多执死法,不垂手险崖,虽有人材,多悲钝置,遂不敢秘著,为锻禅之说流布。宗门老师宿衲虽得此说,未必能行矣。岂惟不行,或反嗤议。初据曲盝(音录,盒子)者,其身英强,其气猛利,依此兵符勤如操练,必然省悟多人,出大法将。所愿三玄戈甲,永见雄强;五位旌旗,不致偃息。知我罪我,所弗惜焉,则虽谓之禅门孙武子可也。  岁次辛丑孟春上元日,住云居山晦山僧东吴愿云戒显自识。   禅门锻炼说江西南康云居山真如禅寺晦山戒显著  坚誓忍苦第一  夫为长老者,据佛祖之正位,则应绍佛祖之家业;作人天之师范,则应开人天之眼目。人天眼目者何?佛性是已。佛祖家业者何?得人是已。  为长老而不能使众生开悟佛性,是谓盗名;据正位而不能为佛祖恢廓人材,是谓窃位。然欲使众生开悟佛性,则其心必苦,非揣摩剥削曲尽机权,则众生佛性不能悟也;欲为佛祖恢廓人材,则其身必劳,非勤勇奋励痛下针锥,则法门人材不能得也。  是故为长老者,必先起大愿立大誓,然后显大机发大用。誓愿者何?初为长老,即当矢之龙天吁之佛祖,苟能使众生开悟佛性,则虽磨筋骨弊精神,如凿山开道,竭其力而殉之,不应辞也;苟能为法门恢廓人材,则虽弹朝夕忘寝食,如啮雪吞毡捍其苦而为之,不能惮也。  思人世为父母者,欲得贤子孙,先之以修德积善,广行阴骘。及得子孙,则襁褓之,抚鞠之,顾复之。稍长也,为之延师傅,董艺业,必积数十年勤苦,然后成材,其为心亦苦矣。  思武臣欲立功名于边塞也,必忘顶踵,矢沟壑,蒙霜露,犯荆棘,披坚执锐,寝戈枕甲,深入不毛,身经百战,乃至堕指裂肤,腹丛箭镞,万死一生,然后搏一旦之功名,其为身亦劳矣。  劳苦如此,宜人人闻风而避、望崖而退矣。而古今人卒甘荼蓼(音缭,草本)而不恤,蹈汤火而不辞者,以所图者大,所倚者重,而收功巨也。  况为长老者,道在津梁三有,济拔四生,为从上佛祖增益慧命,为大地众生开凿眼目,此何等重任,而顾爱惜劳苦,出教子立武功者下哉!既爱惜劳苦,必深居端拱,隔绝禅流,养尊处优,晏安自适,等丛林于传舍,视禅众如胡越,冬期夏制,只了故文,岂不上辜佛祖、仰愧龙天,下负师承为法门罪人也哉!  教中道:菩萨为一众生,历微尘劫,受大勤苦,终不疲厌。今禅众或数十或百或千,机器当前,岂止一个而已乎?  又云:菩萨为众生故,舍头目髓脑,血肉手足,遍满大地,积如须弥,誓不以苦故,退失大心。况锻炼禅众,即劳筋苦骨饮冰茹檗(音泊),较之舍头目血肉者,纵十百千万岂能及菩萨万分之毫末乎?  既入此门,孰不以知识自居;既为长老,孰不以佛祖自任。处其位当行其事,任其名当尽其实。禅众者,实长老成佛之大资具也;锻炼者,实诸祖得人之大关钥也。不勤锻炼,则必不能开众生眼而得人;不发誓愿,则必不肯为锻炼故而忍苦。是故未陈锻炼之方,先请坚发誓愿。誓愿立而大本正矣。故曰坚誓第一。  辨器授话第二  欲锻禅众,当示真参;欲下钳锤,先辨机器。临济曰:“我此间作三种根器断;或夺境,或夺人,或夺法,或俱夺,或俱不夺。”此辨验机器之大要也。  唐代禅风鼎盛,机器不凡,老古锥接人,皆全机大用,顿断命根,纯用活机,殊无死法。至宋以后,参禅用话头,而死头立矣。然人至末法,根器愈劣,智巧愈深,狂乱愈纷,定慧愈浅。主法者欲令禅众开廓本有,透脱牢关,不得不用死法,时代使然也。然不善用,则虽活法,皆成死法;能善用之,则死法中自有活法。活法者何?辨机器是已。  禅众入门,先以目机铢两,定人材之高下;次以探竿影草,验参学之浅深。立主立宾,一问一答,丝来线去,视其知有与否,而人根见矣。或上上机器来,即以狮子爪牙,象王威猛,抛金圈,掷栗棘,视其透关与否,而把柄在师家矣。  人根既定,方令进堂。既进禅堂,即应入室,随上中下机器而示以话头。其已历诸方,旧有话头者,或搜刮,或移换,或拨正。虽事无一法,然话头正而定盘星在矣。或曰:有不用话头,竟以德山临济便棒便喝接人者如何?曰:奇则奇矣,然视人根太高而不可概用也。有不论机器利钝,禅众多少,只用一话头而不变者,何如?曰:均则均矣,然视人根太混,虽参而多不得益也。请言其故。  不用话头者,诚直截痛快,不带廉纤矣。然在昔人则可,在今时则不可。何故?昔人根器高胜,定慧力强,一经名师大匠棒喝提持,一信永信,更无淆讹;一彻永彻,更无反覆,所以可用。今人以最深之智巧,最纷之狂乱,不用话头重封密锁,痛劄(音扎,札)深锥,令情枯智竭,蓦地翻身,而(仗-丈+且)(音居,拙也。)用击石火闪电光一着,以为门庭,纵或承当,多属光影,而于言句关棙(音立),宗师血脉,总未觑(音趣,看)透,以此号省悟,将来反覆不可言矣,故不可用。非全不可用,不可概用也。老黄龙语晦堂曰:“若不看话头,百计搜寻,令自见自肯,即吾埋没汝也。”岂不信哉!  只用一话头者,似平等简径,不落拣择矣。然禅众中,生材有利钝,受气有纯驳,信道有浅深,参学有久暂。买帽者当相头,著楔者须看孔,自然之势也。宜数息者,教令观白骨;宜观骨者,教令数息,虽佛世不能证果,况末法乎!  明大法者,察气候以下钳锤,识通变而施锥凿,三根皆利矣。使不问利钝、纯驳、浅深、久暂,徒用一话头以篐学者,画地而为牢,钉桩而摇橹,高者抑而不能下,卑者跂而不能至矣。此所谓活法而成死法也。妙喜曰:“善知识大法不明,只以自证悟处指示人,必瞎却人眼。”非此之谓乎?  然则指授话头,当用何法?亦仍曰作三种根器断而已矣。初机参学者,话大艰深,必然杆格,须令稍有咬嚼,以发其根本。气宇英灵者,话头宽松,易滋卜度,须令壁立万仞以断其攀缘。如“万法归一”,“父母未生前”,“死了烧了”等,乃至目前一机一境,虽智愚皆可用,而初机为便。南泉三不是,大慧竹篦子,道得道不得,皆三直棒,恁(音嫩,那)么不恁么总不是等,虽高下皆可用,而英灵为便。更有擎头戴角,知见雄强者,师家爪牙倍宜毒辣,或机权喜怒以铲其命根,或诘曲淆讹以去其秘蓄。临济所谓“全体半身”,“狮子象王”等皆为若辈而设。此则视师家作用何如,不可言传也。  要之,话头虽多种不同,皆须上截妙有关锁。既有关锁,学人用心时,四门堵塞,六时剿绝;下截审问处,其发疑情也必真,疑情既真,则扩悟机也必彻。东山立盗父锁柜令子溃围之喻,非不传之秘乎?然亦有机器宜参答语者,如“麻三斤”,“干屎橛”,“青州布衫”,“庭前柏树子”,乃至“狗子无佛性”等;亦有机器宜参机用者,如入门便棒,进门便喝,睦州接云门,汾阳接慈明等,往往发大悟门,亦视师家用处何如耳,无死法也。  间有时师不知关棙,止教人参“如何是西来意”,“如何是本来面目”,“如何是学人自己”者。此则上无关锁,望空启告,师家下刀不紧,学家发疑无办,死水浮沉,白首不悟,坐病在此,岂不惜哉!最误人者,有初进禅门,根本未悟,遂令参“南泉斩猫”,“百丈野狐”,“丹霞烧佛”,“女子出定”等话。此真方木逗圆孔,唐丧人光阴,而天地悬隔者矣,谓之杜撰,不亦宜乎!  是故欲锻炼禅众者,审辨机器,简别话头,俾高下咸宜,利钝兼济,为入门第一大要事也。  入室搜刮第三  既示话头,即当指令参究。然参法有二:一曰和平;二曰猛利。和平参者,人难于省发,既或有理会,而出人必弱;猛利参者,人易于省发,一入其炉鞴而出人必强。  此其故何也?盖参用和平,则优柔弦缓,只能抑其浮情,汰其粗识,久久成熟,只栖泊于纯清绝点而止,叩关击节必无冀矣。故曰省发难也。冷灰豆爆者,纵十成无渗漏,犹是平地死人,一遇手脚毒辣荆棘门庭,即冰销瓦解,况能历大事、任大担、领大众而不倾仄乎?故曰出人弱也。若欲求人啐地断、曝地折、猛焰里翻身、险崖中断命,能禁颠扑受敲磕而晏然不动者,则非猛利参不可。  猛利虽胜,恐力难长,欲期克日成功,则非立限打七不可。立限起七,不独健武英灵,奋迅百倍,即懦夫弱人,一求入保社而心必死,亦肯捐身而舍命矣。故七不可以不限也。  若欲起七,入室为先,入室非虚文而已也。长老既以锻炼为事,则操心宜苦,用意宜深,立法宜严,加功宜细。欲至堂中,先须识禅众之号与貌,与各各本参话头,然后可以垂手锻炼。盖不识其人,虽聚首九旬,事同陌路,所谓结制者,热闹门庭而已,于禅众无益也。识其人矣,而不谙(音安,熟)其本参,即长老落堂,欲施逼拶,其道无由;把柄既不在手,于是禅门之通套出矣。  何谓通套?冬夏禅制,凡百委之执事,执事坚守香规,坐则任其昏散,行则听其宽疲,长者有体,非执事引磬敦请,不落堂也。即破例为众者,或一日二日而一落堂,或三日五日而一落堂,懒者或十日半月,甚至有终期不落堂者。长老落堂,肃列执事也,如公府排衙;掣签唱名也,如官吏点卯。长老者既不识禅众之号与貌,又不知其本参话头,不得不垂一问头举一公案以塞其责,此最恶套也。  其久历禅席者,滑机熟路,随身打点,长老未至堂而意地丹黄,腹稿已备。长老又不用擒拿杀活纲宗手脚,以搜其句意、搂其窠(音柯)臼,只取滑头应酬,口角便利以为英灵,才一问及,强撑一二语而卯过矣。是则于老参,似有益而实无益也。  其愚鲁初参者,禅书从未经目,昏散尚未摒除,话头苦未念熟,长老下堂,十有九人,潜身远立,不敢近前。纵或点着,不鞠其本参而考以公案,如向担柴人,问中书堂事,头定眼直,苦捱一二棒而身脱矣。是则于新参,无益中之无益也。  长老应点已竟,仍归丈室,而禅众者,又向妄想里坐地,死水里浸杀,否则昏散打搅过日而已。求工夫上路,百无一二也,而况于彻悟乎!此所谓通套也。  善知识以此通套为人,逸则逸矣,而禅众旷大劫来业识何由廓清?知见何由剿绝?疑团何由破?生死何由出哉?此皆不识其人,不知其本参之过也。  若欲知之,其法在乎入室而搜刮。盖人根不齐,参学有多种差别。虽领话头,或无志参究,或死心不得,或有志而疑情发不起,或才举话头而妄想偏缠,或参究累年而不解功夫为何事,或援经教理路以配话头,或只借话头而排遣妄想,或以无事甲里而自躲根,或硬承当以为主宰,或认泯默无缝以为彻证,总缘无人拨正,内无真疑,致成多病。皆当于入室时,一一搜剔,一一扫荡,与之解粘去缚,斥滞磨昏,斩其伴侣挟带之丝,砭其膏盲必死之疾,指令真参,而路必正矣。苟不与搜刮净尽,笼统授一话头,颟顸(音幔鼾,漫不经心)与一公案,学家不善用心,则欲正偏邪,欲洁偏染,欲明偏暗,通身禅病而不可治矣。  是故长老于入室之际,贵密地留心,既可识其人号貌,记其人本参,又能去其禅病而导之正路。锻炼之方,渐渐可施矣。  落堂开导第四  已经入室搜刮精当,无错路矣。然学家参究,如逆水行舟,不得人以推挽,则退多而进少;又如临河思跳,不得人以怂恿,则且前而易却。是故堂中开导,事为最急。  开导非三日五日一转而已也,要须一日三时勤勤开导。开导之法,当相其机宜,观其勤惰,中其缓急。事虽难定,略言其端,大约有四:一曰悚(音耸,害怕)立志,二曰示参法,三曰警疲怠,四曰防魔病。而所最忌者,扯葛藤,说道理。  何谓悚立志?世间艺业,非立志坚强必不肯身受勤苦;非受勤苦,则必不能致精其业。况断情识、明心性、出生死、成佛祖之大道乎!是故欲下参究之初,先令树铁石心,发金刚誓,以为前导。宁骨断筋枯,非洞明大事不止也;宁丧身舍命,非彻透牢关不休也。具此透脱生死坚固誓愿,则发疑情也必真;办此担荷佛祖刚强志气,则下参究也必力。疑情真,参究力,焉有不究竟彻悟者乎?  何为示参法?古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故疑有十分,斯悟有十分。而世有教人死守话头不起疑情者,此参禅大病也。盖参禅虽不可胡乱卜度,而亦不可死守话头。但守话头,则所系者枯桩,所沉者死水,所磨者刀背而已矣。若非发起真疑,机轮内转,即坐至驴年,亦不得悟也。学人喜行此路,则沉空滞寂,久之以窠臼为乐,竟不信有悟矣。师家喜以此教人,则以枯木堂禅为极头,闻他家机下省发人,必然生谤矣,而孰知事大不然也。盖生死心切则生疑,疑生悟。故长老当禅众静坐,须示令放下万缘,寸丝不挂,将话头上截关窍,锐意研究,研究无路,然后并心下句,尽力挨拶,挨拶力竭,从头又起,久久情识尽,知见忘,悟道易矣。此不易之参法也。  何谓警疲怠?参太平禅者,从容和缓,半浮半沉,如水浸石,无进无退。即或苦参,而工夫难于成片,即或成片,而卒急不得省悟,以无人鞭策而激发也。参猛利禅者,人虽易省悟,然正参时,上根利智,有进无退,机器中下者,猛利一回,筋力倦怠,易进而亦易退,故须长老勤勤而鞭策也。鞭策之法,宁紧峭,毋宽松,宁毒辣,毋平顺,宁斩钉截铁,毋带水拖泥,时时以苦言厉语,痛处着锥。苟有血性者,必忿怒而向前矣。  何谓防魔病?初机识性,狂乱万端,所以开示话头,必须上截关锁。关锁缜密,搜剔精严,意地邪思,不能带影,学家所以只有悟道而无着魔也。万一师家不观机器,授话不重关锁,任其纷飞业识,狂乱思惟,则熟人熟境,暗地奔腾,异见异闻,识田犹乱。初参学人,无智慧以照破,无道力以摄持,或疑或怖,或喜或悲,突然窃发而魔事作矣。魔事一作,长老又无善巧为之疗治,只用五处系缚,百千锤打,往往至于丧身而殒命,岂不悲哉!所谓虽是善因而招恶果也。若长老勤勤开导,用意防闲,则无此患矣。  至于致病多端,不能备举。最易犯者,无如迸气胸前以为勇猛,及灰心冷坐以求澄湛,二者为甚也。盖参禅秘要,只在真实腾疑,而不在乎迸气。自元代以来,有邪师者,多教人竖起脊梁,咬定牙关,紧捻双拳,高撑两眼。内实无真疑而外形猛状,日以硬气迸塞胸膺,其势必至于心痛而咯血,况如此死挺模样,亦岂可久之势乎?此大病一也。其次坐冷禅者,亦不起真疑,死心参究。一上禅床,惟万端排遣,消归无事,意想或生,即以“一口气不来”等话,密念几回,遂认四大非有,万法俱空,灰心泯智,澄湛不摇,以为工夫极则,劝令经行,心虑打失,寸步不移。坐至岁深,血脉不舒,易成浮肿而亦多火证,此实病在膏盲,而世医拱手者也。  欲除诸患,存乎善知识不惜疲劳,日至堂中,勤行开导。或发其坚志,或示以真参,或警其疲怠;次则摧荡其识情,划抹其知见,扫除其歧路,巢绝其病根,则魔病众患,无从窃发,而学人真悟,不难冀也。 垂手锻炼第五  语曰:不入虎穴怎得虎子?为长老而不得锻炼之法,虽龙象当前,尽成废器。积数十年而不得一人省发也。即有一个半个,皆("祝"下面+"土")(音促,塞也)着磕着,如虫御木,偶尔成文,而非锻炼之功也。  苟明锻炼,虽中下资器,逼拶有方,如一期人广,可以省发数十人也。妙喜锻五十三人而悟十三辈,圆悟金山一夕而省十八人,虽语惊时听,而古今实有此事也。  何地无水,不凿则不溢;何木石无火,不钻不击则不发。众生具有佛性,犹地之有水,木石之有火,不得善知识以妙密机用,毒辣钳锤,疏之竣之,敲之磕之,而欲觊其桶底脱落,自透牢关,虽上上机器,必望崖而返矣。是故,垂手锻炼不可不讲也。然真欲锻炼人材,则长老必苦,执事必劳。禅制之中,长老须时时在堂,同众起倒,即不能然,亦必三转五转在堂,随众行坐。锻炼之器,在善用竹篦子。盖竹篦起自首山,盛行于大慧,再兴于三峰,此历代老古锥锻炼衲子之器,非创设也。竹篦长须五尺,阔只一寸,稍稍模棱,去其锐角,即便捷而易用。若夫拄杖子,设法接机则可,锻炼决不可用,即用亦不灵也。至于铜铁如意,以降禅众而已,稍近则头迸脑裂,非锻炼之物也。用竹篦者其功便于逼拶,则其妙在乎敲击。禅众坐时,则执之以巡香,行时即握之为利器。三板止静,长老必先开示,如前所说,不必渎矣。香安半柱,即鸣引磬,令禅众经行。经行之法,先缓次急,渐归紧凑,长老亦频频握竹篦,随众旋绕。当经行极猛利时,即用兵家之法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或拦胸把住,逼其下语;或劈头一棒,鞫(音鞠,审问,穷究)其本参,待其出言,复夺贼枪而杀贼。伺其转变,更将锥子而深锥。雷崩电闪时,莫令停囚长智;结角罗纹处,重为夺食驱耕。或舍棒用掌,而短兵相接,或为此击彼而间道出奇,或照用同时而矢石交攻,或棒喝俱行而炮弩齐发。攻夫未极头则千锤而千炼,偷心未死尽,则百纵而百擒。务将学人旷大劫来识情影子,知见葛藤,搂其窟穴,斩其根株,使其无地躲根,渐至悬崖撒手,一锥一札,机候到者,不难啐地断,曝地折矣。此非背水设阵中所谓置之死机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乎!  锻炼禅众,亦若是则已矣。夫长老如是以为众,亦可谓难矣。然得此道也,则易于出人亦可谓妙矣。天下事未有难而不妙者,亦未有妙而不难者,虎项而解其铃,龙颔而夺其珠,乃至擒贼而得其王,此皆极妙极难之事。而走险出奇者,未尝乏人,何独法门而不然乎!然天下主法者,固守成规,乐其简易,以为禅门格则,如是定矣。骤然闻余说者,必非之曰:此杜撰也。焉有长老尊重,日在禅堂与衲子眉毛厮柱,为此相攻相扑之事哉。余曰:此殆明于小而暗于大者也。袭禅门通套而不用锻炼,则长老者,身逸而体尊,善则善矣,然终岁寂寞,不省一人。不惟佛祖之慧命无传,而门庭冷落,身后斩然,不旋踵而祖庭蔓草,亦安见其有体也。  去禅门成格而勤加垂手,则长老者体亵而身劳,苦则苦矣,然炉鞴雄强,人材奋起,不惟师承之担子得脱,而慧命有传,法门光大,至暮年而愈见身安道隆。亦安得谓之无体也。以此较彼,果孰得而孰失,孰胜而孰劣哉?况尫(音汪,病)健在人,修短有数,长老必不以尊居丈室而益其龄,亦必不以锻炼劳苦而减其算。且举眼茫茫,长老迁谢,宿草而拱木者,不知其几矣,岂尽以锻炼之故哉!  是以垂手锻炼之法,至迅至灵,吾以比之穿杨箭、神臂功也。间有未尽者,则更有策发、回换、斩关后三说在。  机权策发第六  天下凡事利用顺,而独禅门利用逆。为人治事喜于善,而锻学人则喜于恶。不恶不足以称天下之大善也,不逆不足以称天下大顺也。譬之天道,霜之雪之,雨露之恩,所以溥也;雷之霆之,生成之德,所以大也。  锻炼不用威,则禅众疲怠无由策发,必不能使透关而彻悟;策发不用权,则严规肃矩,只成死法,亦不能使愤厉而向前,故锻炼一门,事有千变而机用至活也。  善能使人省发者,行坐定香不可太久。坐太久则昏倦必生而话头无力矣;行太久则足力疲倦而坐,便昏沉也。故禅门常规,行坐必香一柱。而余酌而中之,短香可以一炷,长香只用折半。坐半炷,则静参必精彩,稍欲倦而下单经行矣。行半柱,则动参必猛利,足欲疲而抽解消息矣。然参禅打七,至时日稍久,夜分过半,禅众渐趋倦怠。为长老者,以甘言诱之而不加劝也,以和颜接之而不加厉也,即策之以香板,而模糊如故也。此时欲作其气,贾其勇,惟有奋大机权,施大毒辣,发大忿怒。或哄堂诟骂,或旋风捶打。所谓多人愤恨语,不可听闻语,如火烧心语,崩崖裂石,抛向面前,而禅人之昏倦,廓然立散矣。譬之阴霾沉雾,唵喝苦人,迅霆一击,而句萌甲坼(音彻,裂开),成物怒生矣。又如临大壑,对深濠,安常处顺,千万人不能跳越也。大兵猛虎驱其后,则一掷而过矣。临济曰:或把机权喜怒。至汾阳慈明,惯用此法也。非所谓嫡骨相承者哉。  故善知识者,其心至慈,其用至毒。所具者,诸佛菩萨之心,而所行者,阿修罗王之事,乃可以(扑-卜+毛)动三有大城而不惧也。无厌胜热,未尝伤一虫蚁,而屠裂割剥,穷刑极罚,增人厌怖,通此用者,乃可为人抽钉拔楔,敲枷打锁,不然则守死善道而已。自救且不了,而能为人乎?大慧曰:“诸方说禅病,无有过湛堂者,只是为人时,下刀不紧。”圆悟曰:“下手时须至苦至毒,方始不虚付授也。”神仙秘诀父子不传,从上锻炼门庭,类皆如此。使不用此策发,犹驾马者,只令伏枥,不加鞭影,虽有骅骝骐骥,追风天马,亦困盐车矣。安所得飞黄腰("衣"中+"马")之用哉!  然则近世有通宵打七竟不放参者如何?曰:此法似极猛利,而实最无益也。盖参禅打七,原以期悟道,而非之以遣睡魔。若只以除瞌睡,入火场炼魔足矣。参禅保社,不必进也。真欲求省发者,其吃紧处在中夜放参一睡,次日方得志气清明,精神英爽,发起真疑,力求透脱。不达此机,死以捱香为事。参不三日,行则云雾,坐则醉梦,昏沉之至也,压如泰山,而所谓话头者,付之东流矣。尚望其心华发明也哉!岂惟参禅不得,而昏沉中更加乱想,著景发谵,见鬼见神,由此出矣。是谓不达方便之痴禅也。经云:“邪师过谬,非众生咎。”岂不信哉!  故深明锻炼者,通方便,识机权,远过患,而后可以为善知识也。  奇巧回换第七  省发一也,然机下透脱,与冷地触发,其功用迥然不等。冷地参究者,就体消停,不得善知识钳锤移换,每十年二十年而不得省发。即或暗地点胸点肋,至两刃交锋,即出手不得。机下透脱者,其偷心必死,疑根必尽,解路必绝,至险崖机下,转处得力而游刃有余。是故从上古锥,论悟道者,必贵乎机下也。马祖百丈,黄檗临济,以至汾阳慈明,东山圆悟大慧诸老,皆大机大用,电闪雷奔,不可近傍。一锤一("祝"下加"土")(音促,塞也),一捱拶,一回换,命根顿断,正眼洞明。大龙大象,云兴雾拥,宗门斯鼎盛矣。  至元代以后,列祖锻炼之法不行,只贵死坐冷禅,寒灰枯木,古庙香炉,冷啾啾地,不动不摇以为得力,反诋诸祖机用以为门庭施设,黜五家纲宗为奇名异相,牢笼学者,而宗风遂大坏矣。是故夺人夺境夺法,临济七事不明;左咬右咬,咬去咬住,岩头活法不谙,则必不能当机移换。其法既失,有请益者,只有开示死话头,令其灰心冷坐,相率入枯木堂,习不语禅。妙喜呵为默照邪禅者,反室中秘授以为至宝。传至明叶,此教盛行。由是走禅门者,类以枯坐之久暂叙功夫之胜劣。提着悟字,如呼父名,如犯国禁,而参禅一法,遂为葬送人根之地矣。幸天童悟和尚,以一棒辟其门庭而奋大机用;三峰藏和尚,以七事行其锻炼而究极纲宗;本师灵隐礼和尚,复以五家妙密,多方通变而广被群机,由是料拣照用、宾主回换之法,复见于世,而宗门日月,赫然中兴矣。  盖学家参禅不得洞悟,病有多端:有扦(音千,插)格而不前者,有廉纤而不断者,有死衔话头而不起疑情者,有沉坐冷灰而竟当本分者,有认扬眉瞬目为全提者,有执一言半句为了彻者,有穿凿公案为博通者,有卜度纲宗为究竟者,有一切铲抹为向上者,有不上机境为独脱者,有以古今公案为分外枝节者,有以最后牢关为强移换人者。总因不经师匠,不得真悟,不透纲宗,偏知异见,举起千差。所贵善知识者,因病与药,看孔下针。如郢(音影,楚国的都诚)人削垩(音恶,白土),运斤成风;如疱丁解牛,披却导窾(音款,空)。一机之下,一句之间,能令学人枷锁顿脱,心眼洞开,其法在于善用回换。  回换不一。有法战之回换,有室中之回换,有回换之回换,有不回换之回换。法换回换者,众中逼拶学人出语,有隙即攻,有瑕即击。能返掷者,更加以追踪之句,死机下者,即示以活人之刀。转辘辘,浩卓卓,务令学人无处立脚,即与断命根不难矣。室中回换者,学人或明前而不能明后,或道头而不知道尾,或箭欲离弦,但须一拨,或泉将出窦,只在一通。长老不妨令其再问,或代一语而即悟。或更一字而廓然,此神仙国手而最为奇巧者也。回换之回换者,“佛性谁无?”别曰:“谁有?”而其僧即悟。“入门逢弥勒,出门见达摩,”别曰:“入门逢什么,出门见阿谁?”而其僧亦悟,乃至“胡张三,黑李四,”,“昨日是今日不是”等,此回换之回换也。不回换之回换者,“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答:“是曹源一滴水。”“丙丁童子来求火”,“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等。但重举一转而前人即彻。此虽不回换而亦回换也。  善知识者,于是诸法如承蜩(音条,古书上指蝉),如弄丸,如贯虱。发之而必应,用之而无滞者,何耶?曰:以能用纲宗而以活机接人故也。得纲宗,则料拣熟而回换得行,手精眼快,明辨来风,一任旋乾而转坤,移星而换斗,向上牢关可令人人透脱。只重本体禅而不谙纲宗,则前人一机一境,横拈竖弄,死守胶盆。长老无道以回换,则药汞银禅得以假鸡偷关竟过,而悟不彻头矣。然则欲锻炼禅众者,纲宗所系,岂细故哉!   斩关开眼第八  回换固难矣。至斩破重关,开人眼目,非鹘(音姑,鸟名)眼龙睛,具弄大旗手脚者不能,则尤难之难也。当机冲突,观乎时节,非其时则博浪之椎不宜举也;伏兵击杀,贵乎险隘;不当隘则马陵之弩不宜发也。  欲得斩关之诀,其功存乎逼拶,其奥在乎回换,而其力则又系乎开导而策发。不开导,则行路或歧;不策发,则纵火不旺;不逼拶,则心智不绝;不回换,则贼情不穷。四法不尽而求人之喷地省悟,火未到而索饭,果未熟而求脱,虽负大名之长老,具大器之学家,惟机教不叩,两相辜负而已。  是故善锻炼者,心不厌细,功不厌繁,事不厌周,法不厌备。长老同众坐香,今日如是开导,明日如是策发,则路头必正而火力旺矣。随众经行,今日如是逼拶,明日如是回换,则心智必绝而贼情穷矣。至于旺而加旺,穷而更穷,而所谓鹘(音古)眼龙晴、杀活刀剑者,可得而用矣。  有英年奇隽,意气虽盛强而参请日浅活而未能死者,法当用杀;有号称老参,工夫虽沉着而灰冷成病,执而不能化者,法当用活。应杀用活,薄处擉(同“戳)破,其禅不真,往往易于承虚接响。应活而又杀,学人灰灭,病在膏育,不应更于披枷带锁。方其未悟也,用杀者常十之九,用活者只十之一。以杀易施而活难用也。然而又有杀活齐行者,斯何人哉?盖有擎头戴角,具佛祖刚骨,负龙象异姿,而气宇如王者。才见如此人来,则罗网欲宽,擒拿欲大,机阱欲密,钩锥欲辣;敲骨打髓,捱至百尺竿头;痛劄(音扎)深锥,渐到悬崖撒手;张弩力满,只在发机,遇贼隘途,不容眨眼。当斯时也,更无事策发,无庸回换,直须以杀活圣箭,迅雷一击,紧峭言句,顶门一劄,桶底自脱,命根立断矣。此犹推人于万丈之崖而不能停也,转圆石于千仞之上而不可留也,亦如金针之拨转瞳神而立使光明也,岂不异矣哉!马祖之接水潦,睦州之接云门,大愚之接临济,岩头之接雪峰,船子之接夹山,汾阳之接慈明,慈明之接黄龙,大慧之接教忠西禅,非用此道耶。其余见之灯录,载之传记。  诸祖机用,霆崩电激,凤翥(音住,鸟向上飞)龙腾,烈烈轰轰,照耀古今,不可悉数。何尝教人只休去歇去,坐死禅,守冷灶,不起疑情而将心待悟者为是耶?高峰云:“工夫如转石万仞,直堕深崖,更无丝毫隔碍,如此用心,七日不悟,妙上座永堕阿鼻地狱。”又何尝必限人几十年,经冬过夏,坐破蒲团,守工夫窠臼,以沉滞为极则耶。  总之,学家不遇锻炼,即受尽荼苦,费尽精神,磨裩擦裤,竭一生之力而透脱无门也。师家不知锻炼,即眼空四海,气吞诸方,死守格套而不能垂手斩劈;即开炉数十年而等闲不出人也。即或明开导,知策发,谙接机,爱惜长老体而不肯下身禅堂;即至堂矣,色身优养惯而不能随众经行,蓦加啐啄,至于悬崖断索之际,又不能下斩关夺命之手,以豁人心胸、洞人眼目,而咎天下之无人材。其果无材耶、抑有材而不知锻炼耶?呜呼!有千里马而不遇孙阳,有楩(音骈,南方大木名)楠文梓而不经良匠,其为枉抑可胜道哉!  夫知有锻炼,则省发不足奇。既不用锻炼,闻人家炉鞴或有省发,则必生疑讪,亦无足怪也。语曰:东家点灯,西家暗坐。因己之暗坐而概谓天下之灯烛庭燎,尽无是事也,岂理也哉!是以斩关开眼,极天下难事,而奇功异用,不可不知有此一法也。  研究纲宗第九  夫所谓真禅者,有根本,有纲宗。根本未悟而遽事纲宗,则多知多解,障塞悟门,必流为提唱之禅而真悟亡矣。根本既悟而拨弃纲宗,则承虚弄影,莽卤成风,必流为一橛之禅而宗旨灭矣。是故未悟之纲宗不必有,既悟之纲宗不可无也。  而世以颟顸笼统为宗门者,徒见世尊拈花、商那竖指、龙树月轮、伽耶持鉴,乃至俱胝一指、马祖一踏、雪峰毬、禾山鼓、黄檗三顿、秘魔一杈等,以为宗门大机大用,直截如此也,孤峻如此也,独脱如此也;曰:此直指人心也,不立文字也,向上提持也。更与言纲宗一字,则呵为知解,指为实法矣,诋为葛藤啰嗦,斥为滞名著相矣。呜呼!孰知乃似是而大谬也。  世尊拈花,诚直截矣,何故又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及传法一偈种种言说乎?曹溪本来无物,诚孤峻矣,何故五祖又云也未见性,重征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发大悟乎?临济遭三顿痛棒,至大愚肋下还拳,诚独脱矣,何故创立七事惑乱后世乎?云门于推折足下廓然大悟矣,睦州何故又指见雪峰,温研积谂,授以宗印乎?既一悟为是矣,温研者何事,密授者何法乎?洞山于云岩“无情说法”得悟矣,何故又传宝镜三昧,立君臣偏正功勋等五位并三路三渗漏等种种细法乎?乃至沩仰之三照三燃灯,十九门九十六圆相,法眼之十玄六相等,皆悟后建立者。即一悟便了矣,何故又增此枝蔓,破坏直捷一路,启千万世学家知解乎?此必有说矣。  盖参禅一法,打头吃紧,在乎用已前锻法,使透根本。根本即透,又须知此一著之中,有体有用。其为体也,有明有暗,有背有面,有左有右,有头有尾;其为用也,则有杀有活,有擒有纵,有推有扶,有抬有搦。就对机而言也,则有君有臣,有父有子,有子有母,有宾有主。就宾主而言也,有顺成,有争分,有暗合,有互换,有无宾主之宾主。细而剖之,则有有句无句,无句中有句,有句中无句。有双明,有双暗,有同生,有同死。究其极之,则有向上一机,末后一句。古人所谓始到牢关,不通凡圣者是也。  临济有见乎此也,乃于直截之中,立三句、三玄、三要以正其眼目,建四料拣、同喝、四喝、四照用、四宾主,分三种机器以尽其机用。乃至五家立法,各有门庭,各有阃奥,玄关金锁,百匝千重,陷虎迷狮,当机纵夺。如阴符太公之书不可窥也;如五花八门之阵不可破也。不如是,不足以断人命根而绝人知解也;不如是,则学家情关未透,识锁难开,法见不消而通身窠臼也。岂佛祖正法眼藏也哉!  或曰:所贵乎禅者,以不立文字,不涉名言,超然独脱也。今纲宗一立,则名相纷烦,楷成格则,是增人情识益人知见而有实法可求也。聪明者必穿凿,愚鲁直益懵懂矣。真悟道者何贵于此乎?  曰:诸祖所以立纲宗者正为此也。主人公禅自谓无情识而浑乎情识也,自谓绝知见而纯是知见也,自谓无实法而认定一机一境,恰堕实法也。有临济七事、五家宗旨,用妙密钳锥以钩锥之、料拣之、划削之,而知见始消,情识始破,实法始忘矣。穷尽万法而不留一法,是真直捷;透尽诸门而不滞一门,是真孤竣;彻尽大法小法一切纲宗而骂除纲宗,是真独脱。而岂守系驴橛、倚断贯索、弄无尾巴猢狲之谓哉。譬之行路者,历九州四海,遍名山大川,而仍归本处,忘尽途中影子,是真到家矣。又譬广学者,穷尽二酉,搜尽四库,穿贯天录石渠之藏而胸不留一字,是谓博通矣。使足未离跬步而眼空四海,毁天下之行远者;目未涉经史而空腹高心,呵天下之读书者,虽三尺童子知其背谬矣。但重根本而疑纲宗为葛藤为知见为实法者何以异是哉。  夫抹去纲宗者,不但自己宗眼不了,一当为人,动便犯锋伤手;机境当前而不知踞头收尾;节角淆讹而不解抽爻换象;掠虚弄滑而不能勘辨;对打还拳而无法翦除。徒恃鉴觉以为极则法门窠臼,不可言矣。然则悟后之纲宗又曷可少耶?不见吉祥实悟后,天衣怀问:“洞上五位君臣如何话会?”实曰:“我这里一位也无。”衣曰:“这汉却有个见处,奈不识宗旨何?”乃令五人齐唤“实上座”而密契奥旨。妙喜曰:“金刚圈,栗棘蓬,直是难吞难透,到此直下承当得了,大法未明,亦奈何不得。”又曰:“古人差别因缘,大法一明,举起便会。多见今人未有师承,一见人说大法小法,无不唾骂。”妙喜何故千言万语吁咛大法?果妙喜杜撰耶,抑今人自见不到而妄加批驳耶?  是故学家根本已明,当依止师承,温研密谂,务彻古人堂奥。师家见学人已透根本,更须以妙密钳锤痛劄,务令透纲宗眼目。庶不至彼此承虚接响,而正法眼藏得永远而流传矣。  精严操履第十  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如大火聚,谁敢正眼而觑?如涂毒鼓,孰能侧耳而听?机先掣电,已属迟疑;句下精通,犹为狂见。此何事也,而偲(同思,互相督促)偲问操履,踽(音举,形容走路孤零的意思)踽论功勋哉!然初祖云:“行解相应,名之曰祖。”云居道膺曰:“那边会得了,却向这边行履。”涌泉曰:“见解人多,行解人万中无一。”则知从上诸祖未尝以行解为二事也。良以有行无解,纵操履精纯,不出阶级,纵有修为,皆名痴福;有解无行,即见地超卓,犹是担板,虽有悟门,皆属狂慧。一者有目无足,一者有尾无头,均之非究竟也。  为长老者,务在锻炼人材,料拣偏全,权衡首尾,欲令学者成始而成终,果何道哉!学家道眼未开,先令参究以锻其解。敲骨打髓,痛下针锥,而行亘缓问,所谓但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也。大事既明,即令操履以锻其行。鸟道玄路,脚下无私,而解始诣实,所谓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也。  然主法者不用纲宗眼目,微细勘人,徒取一知半解,遴选人材,则俗禅中有二种歧路。以主人公为禅者,只认身田主宰动转施为,以为佛祖大机大用,无顺无逆,一切皆是,谓之作用是性。由此笼统,习气窃发,遂至不择饮啖、不择净秽以为大道者矣。有人规正,则曰:“痴人,佛性岂有二耶?”是谓以("禾"下+"水"右+"离")胶门而成魔业者也。以豁达空为禅者,只认本来无物,泯默莽荡,以为自己安身立命,无佛无祖,一切皆空,谓之向上巴鼻,由此颟顸,邪见得便,遂至不避讥嫌,不顾罪福,而肆行无忌者矣。有人呵谏,则曰:“抖子,犹有这个在乎?”是谓以铁铲禅而灭因果者也。此二者虽学者之谬,亦师家之过也。以其不用纲宗锻人,而只取光影互相印授,根器陋劣者遂生邪解,而祸法门矣。盖师承正,则学者之行解必端而递代相承,如以器传器而源深流长矣;师承不正,则学者之行解必邪而相袭成风,知乌焉成马而积薄流卑矣。  何谓师承正?道眼通彻而又重操履,虽为长老,凡事一同乎众。洁其身,苦其志,夙兴而夜寐,以勤苦先德为规绳,而冰霜金玉,道行内充,丛林得以矜式,斯之谓正也。何谓师承不正?道眼疏狂而心轻操履,一居师位,凡事不同乎众。美其馔(音转,饮食,吃喝),茧其衣,早息而晏起,以晏安鸩毒为洒落,而持蛮执拗,呵斥修行,一众无所取则,斯之谓不正也。所以自古至今佛法兴盛,第一等修行出于长老真宗淡泊;第一等放逸,亦出于长老。长老重操履,则龙天佑顺,四众倾诚,而佛法必盛。长老弃行德,则明致人讥,幽招冥遣,而佛法必衰。  盖长老怀邪诡行,固非一端,而最异者,行不逾庸人,而以假气魄,作真佛法,辄诃骂佛祖,鞭挞鬼神,而妄拟夫德山临济,身现居博地,而以因中人,冒果地相,每焚毁经像,践踏圣贤,而自比于丹霞佛照皓布裩。无南泉归宗大随等之彻天眼目,而信意杀伤,自云龙象蹴踏;无罗什宝志布袋济颠酒仙蚬子等之大权示现,而妄飧酒肉,以致破坏律仪。殊不知古圣逆行,有古圣之现相;佛祖破执,有佛祖之出身。虽脱珍著敝,换人眼睛,带水拖泥,敲人枷锁,而隐圣现劣,随示神通,带果行因,旋彰灵异,何尝与痴暗夫凡行事,同一颠倒而迷惑哉!今荷担法门者,无古圣之神通,而徒袭其迹;无佛祖之灵异,而但瓷恣其贪,岂非师虫狐种自陷波旬,退人正信而败坏法门也哉!凡此者皆因长老用罔(音往,欺骗),以致法嗣效尤,展转流传,滋蔓魔业。古云:其父杀人,其子必且行劫。使醒悟之后,深入纲宗,敦崇操履,岂有是事哉!  沩山曰:“参学人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现业流识,法当净除。”晦堂曰:“余初入道,自恃甚易,退而自省,矛盾极多。遂力行三年,方得事事如理。”乃至赵州四十年不杂用心,香林四十年打成一片,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皆悟后事也。先德非不知逆行顺行为大人境界,而勤苦操履,至老而不倦者,识法者惧也。然则锻炼衲子,使为后人榜样、法门楷模,精严行解,盖可忽乎哉!��的道果,是本性圆满故。本经所指的本性不是指佛性,也不是空性,而是指一切法遍十方界的本性——觉性。其实十方界是心的显现,众生在这显现中感受到的时间、空间、物质等等现象,都不是真实的。我曾说过,任何一个法其影响力都遍十方。意思是说,任何法的本性就是觉遍十方界,然而众生执著认为那个法存在在某个位子,保持在一段时间里,这是错误的。同样地,由于不了解圆满觉性显现一切法,迷惑者执著有众生去成佛,于是认为众生与佛皆有佛性,乃至无情也有佛性。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人对于觉遍十方界深信不疑,由此而发菩提心。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菩萨必须先认识到一切法本来觉遍十方界,然后以此智慧而觉悟、发菩提心;修解脱道的行者认为世间苦,要出离,就从世间苦、空、无常、无我来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如果未来世的一切修大乘的众生,从觉遍十方界的知见来修道,就不会堕入邪见——自以为大乘人却持不能成佛的二乘苦空等见。  关于邪见,大小乘佛教有不同的范畴:小乘教理中以常、乐、我、净是邪见,无常、无我、苦、不净是正见;大乘教理中说常与无常都不是正见,因为常与无常的见都是迷惑者所见,本来无相的幻化中,无常亦无无常。大乘法的真正的正见是“一切法本性清净圆满”,也就是本经中说的“一切都在觉中”,你认为你是在迷惑中,本经却说你是在觉悟中。  以圆觉法门说,如果你不在觉中,你不会来见我,我不会见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所执取的业知道今天来见我;在我所执取的业也知道今天去见你。现在科学家从羊身上,割切出一些细胞组织,培植出一只克隆羊(复制羊)与原来的羊一模一样,那块细胞知道它将来是一只羊,当然那块细胞也知道它原来那只羊的样子,虽然细胞不是众生,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知道你是谁,都认同你。不只是细胞,你身上的一切都知道你是谁,这就有如一支军队去作战,所有的士兵都要知道总司令要做什么,按照他的指挥去做。我现在讲了这么多话,同时头和手做了很多动作,我身上的细胞都要知道,迅速地配合我的意志去反应,这真是不可思议!它们如果不知道互相配合,我就不可能讲话。同样的,在我所执取的业里,它在前世就知道今生的妈妈在哪里,一切都在觉中,所以今生我能在茫茫人海、业海中到她那里投胎,但是我们执著认为现前的六根境界里有我,认为现前的活动才是我的活动,于是不知我与佛一样觉遍十方,这样就认为有一个我在迷惑了,而事实上本无我,一切本在觉中。  我们要弄清楚一切法的本性,在大乘佛法中,一切都讲心,但是,有好几种心的说法,其中在本经中所讲的心是法界的觉性,称它为圆觉妙心。其实本来也不应该称为心,它是“觉”圆觉的“觉”,但是以人的见解来说,凡是知觉都叫做心。说到“本性圆满”,千万不要认为有不同的法各别都本性圆满,在这里的本性圆满是一切法之间,互相含摄不可分割地互相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一定的界线,此圆满遍十方,也遍一切心,一切心和一切法都没有差别,这就是所谓的“一心法界”。大家同一的性质,在同样的知觉中,叫做一心法界。当菩萨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不惧生死不爱涅槃,就不会想要从世间求自我解脱,他必定会生起广大心及悲心,涵容一切而最终觉悟到平等圆满的一心法界。正如经文所说的“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因为本经是宣说如来藏的经典,希望大家对如来藏有更深的了解,必须提到一部论著,此论深深地影响中国佛教对如来藏的看法。如来藏的教法传到中国,有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一本专讲如来藏的论著——《大乘起信论》。这部论著标明是马鸣菩萨造的,但是有人说不是,甚至有人说是中国人伪造的。《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的如来藏,将一心分成二门来讨论:一、从众生心的本性不生不灭义,立心真如门;二、从众生心的流转还灭义,立心生灭门。关于生灭,我要提醒大家,当众生迷六根境界为实有,佛说生灭无常来开导众生,不可由此而说有一部分的如来藏是有生灭的,只能说迷惑时以为如来藏是有生灭的。在本经中说:“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意思是说,在如来藏中是没有生灭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种种生灭的知见,有如法界性,一切万法都有相同的性质,就是其本质是空的如来藏,有时把它叫做真心,是究竟圆满遍十方的觉性,而且是常不动,没有生灭的现象,但是众生迷惑,见到有生有灭。  如来藏中没有生灭,并非什么都没有,因为每个法都是觉性圆满遍十方,互相影响世间的一切,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你不可以说某个法从这边消失,因为生灭相是众生执著有法从某个地方出现或消失,才会认为这个法存在不存在,如果了知万法本来圆满遍十方,就不会有所谓某个法及它在哪里的分别了。这也就是“如来”的真义,即无生灭、无彼此而来,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在所有大乘的教法中,都认为生灭的世间不是真实的,迷惑世间是实有的众生却认为世间是有生灭的,所以迷惑者的修行就是要出离生灭的世间。第二章 普贤菩萨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若大乘人认为世间幻化不实,一切幻化都是本来清净圆觉,既然已清净了,又不出世间,那么,要如何修行呢?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对佛说:大悲世尊,愿为这个法会中的诸菩萨众,以及将来末世的一切众生修大乘的修行人,听闻到这个圆觉清净境界,应当怎样修行?法界本来“圆觉清净”不是境界,显现于众生身心前变成是一个境界,普贤菩萨也就随顺而讲成是一个境界了。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问一、如果有修大乘的众生听到圆觉清净境界,了知身心如空花,如幻不实,但是所有修行无非是从身、口、意三业来修,身心既然是幻化的,则所修之行,自然也都是幻化的,为什么可以用幻化的身心来修幻化之行?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问二、如果一切如幻的法都灭尽了,那么,就没有心啰?既然没有心,是谁修行?众生认为既然身心是幻化的,怎么可以用幻化来修幻化呢?因为以幻化来说,众生不论怎样修行,终归是幻化。意思是说,众生在如幻如化的因果中修来修去,都不是真实的。那样何必修呢?再者,如果身心如幻,修道人把身心灭了,就没有心啰?,那么谁来修行?为什么会有这种见解?因为众生都执著身心为我,然后执著有我用这个身心修行,当修到身心灭了,谁来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本来没有生灭也没有人修行,又怎么说修行如幻呢?  这里面要分两头来说:一、对于一个觉悟者,如佛,的确是无身心可得,不用修行的;对于一个迷惑者,执著真的有身心,就认为要修。二、幻化的灭——涅槃,涅槃不是在此消灭而到某处(如涅槃界),在前面的经文有讲到,涅槃的灭“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好像有眼疾的人,看到虚空中有花,但眼疾好了,空花不见了,不可以说空花在哪里?从哪里灭了?本来没有那回事。现在说“若诸幻性一切尽灭”,本来没有生,哪里有诸幻灭呢?只是迷者想要灭尽诸幻。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问三、如果众生没有修行,在生死幻化中,也不知道如幻境界,那要怎样使到妄想的心得到解脱?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希望佛为末世一切众生,教授一些善巧方便法门,能够按部就班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一切诸幻化。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尔时,世尊告诉普贤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们能够为一切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向佛请求讲解修习菩萨如幻三昧的种种方法,令一切众生得以按部就班,渐渐地远离诸幻。”此为佛赞叹普贤菩萨的三请。  一般人对圆觉法门闻所未闻,如何会请法?普贤菩萨慈悲地为众生向佛问法,所以佛赞叹他。如幻三昧的意思是,菩萨在三界生死中来来去去,所见到的不是一般的迷惑境界,是在如幻三昧的定中幻化游戏人间。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  答一、“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在本经中这是很重要的教法,这是因为众生一直认为:在广大众多因缘的幻化中,有我这么一个迷惑者不在觉中。佛就再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本来都有如来的圆觉妙心”。这“圆觉妙心”是指如来藏的圆满觉性,就是一切众生所见的幻化的种种法,每个业力的微细幻化,都有圆觉妙心在当中作用;有如眼疾看到天空中有如幻的空花;眼疾好了空花也没有了,但是天空(空性)从未受如幻的空花影响。意思是说,众生所见到的种种幻化里,都有圆觉妙心的作用,迷时见幻化依圆觉而有,有如空花依空而有,悟时见到幻生幻灭中觉性不坏。甚至于业报也是有觉性的,我们从无量劫轮回,今生到新加坡出世,今天大家会碰面,以佛法来说,就是大家前世有缘。然而,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个别有千千万万的众生,你的心、你的业竟然能够找到我,你很有本事喔!若不是你,谁有这样的本事呢?如果是因为某些叫做缘起性空的东西,难道那些东西不就是你的心和业吗?因为你的心和业一向来就知道我在哪里——本在觉中,所以大家就碰面。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量无边的业,这些业互相影响,都要知道对方;如果不知道对方,那么,业与业之间怎么会相遇呢?就是说,当时的一切你的业都知道,即在圆觉中,每一个幻化的法都遍满所有的法,如此互为因缘,互相知道对方。你碰到前世缘份很深的人,比如前世的父母、子女或夫妻,如今一见面你就会对他一见钟情,不然,你那爱的烦恼就毫不动心。为什么呢?因为心与业会知道过去彼此的缘份,就如此这般地反应。同样的,有人跟佛有缘,遇到佛法,不须向他多说,他就学佛了,但是我们会说那个人是不了解而信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迷惑六根现前的境界为实有,否定信佛者有前世因缘叫他学佛。所以说,在迷惑业力因果的当下,就有圆觉妙心在作用。  根据佛法说,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降生人间,然后悉达多太子长大到成佛,其实佛老早就知道这一切,佛在兜率天时就知道自己在人间将会演怎样的一出戏!以一些有神通、很长寿的鬼神来说,你的过去生乃至今生它们都知道;至于佛的神通那是更不用说了。意思是说,世间所发生的一切,对于有神通者没有不可知的。因为你迷惑在眼前的狭隘境界,所以不知道。如果一个人的境界比较广大的时候,就能知道很多东西。我们整天迷在现前的六根,以六根所知为知,那是有限、迷惑的境界,六根以外的事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比方说,一个人喜欢某某人,当他一来到这个课室里,就只注意那个人,其他人就没注意了。或有人喜欢某某东西,他一见到那个东西,就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入进去,其他东西就不知道了,这就是他的心缩小了,其所观察的境界缩小了,只能知道那么狭小的范围而已,反之,那些心比较广的人,其所知的范围就比较大。怎么衡量心量大小呢?一个人若进入初禅时,心就开始广大;进入二禅,心更广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放下现前的执著,久而久之心会慢慢扩大,就产生一些神通,能够预感或知道一些东西;如果一个人执著现前境界,就无法超越现前境界,就不会有神通。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就在众生种种幻化中,具有圆觉妙心——如来藏在作用,众生的任何一个幻化都觉遍十方。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都互相因缘作用,双方要互相作用,必然要知道对方,谁也不能离开谁。比如我要打你一巴掌,当然要知道你在哪里。由此可见,一切法都能互相知道对方,而不是像我们只执著眼前的境界,只知道眼前的事,其余的什么都不知道。因此,根据如来藏圆觉法门说,一切种种幻化,都要有如来圆觉妙心,不然这个幻化也不能出现,也就是说,一切因果依圆觉才能互相作用。我跟你碰面也是幻化,你要知道我,我要知道你,这也要有如来圆觉妙心,不然我们怎样能够碰面呢?怎么产生业缘呢?不知道就不能产生业因缘作用,但是我们一直以为依六根而生的心才是心,其他皆无知无觉,这就大错特错了!【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答二、“幻心”,是指众生所迷惑如幻如化里所谓的身与心。因为众生执著幻心,还是必须依于幻化的身心修行,才得以除灭;当这些幻化都除灭已尽,而觉心本来就没动转过。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众生迷惑而见到“幻”与“觉”是相对的,于是认为迷惑是假的、幻化的,并且认为有一个真实、觉的佛,佛就说:“依幻说觉,亦名为幻”,依虚幻心修行而觉悟不是真觉,也是幻化相,所以在幻化中认取任何觉悟,都是幻化的。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如果说有觉,还是没有远离幻化境界;说无觉的人,也是幻化的。为什么认为有与没有觉,都是幻化境界?因为刚才说一切法互相因缘,从来不曾只在某个地方作用而已,就好像我-——广超法师,从来不只是在你们的眼前作用,广超的影响大到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你们也有如此影响力,但是你却认为:我只能在身心内作用。那是因为你执取身心是我,身心以外不是,于是认为身心以外的因缘与我无关。因为一切法互相影响,谁都要在谁那边作用,不能说有一个地方没有它的影响,因此,你不能说它在哪里了。一旦这样讲,你又认为:那就是一体的无所不在啰。因为你有了本体、在、不在的概念,所以才说无所不在。这无所不在也不可说,因为“在的概念”是迷惑而有的。现在你说有觉、无觉也是一样,因为刚才说一切法都在觉中,你就生起有觉与无觉,这是幻化心分别法与觉的有无见,如此也是幻化的心说的,所以说犹未离幻。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不动”是指真如,也是佛的名号之一,如来的意思;“真”是真实,“如”是不动的意思;当一切幻化都灭尽了,安立一个名称把它叫做“真如不动”。真如本无名相,佛为众生巧立真如,是为了让众生知道幻化灭尽是怎么回事。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答三、佛在这里教导上根菩萨修习菩萨如幻三昧。  第一步,应当远离外境:上根菩萨在开始修菩萨如幻三昧的时候,内心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当一个人心想要修行,其实是烦恼心想要修行,此心就是虚幻;但是没办法,必须先满足烦恼而生起要修行的心,不然幻心不安,然后内心必须先远离幻化虚妄境界。如果还没远离幻化境界,就算你修到不失正念不随境界转,依然还是迷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修如幻三昧的菩萨一定要修定,先修定远离所执取的境界,然后心才能自在出入各种境界,然后才有能力幻化世间。但是钝根菩萨没办法做到,就要先持戒。佛成道后十二年内教导众生修行,没有教导持戒,一开始就修定、修慧;十二年后修行者的素质较差,佛才开始教导修戒。修如幻三昧的菩萨不从戒修起,直接修定远离六根的虚妄境界,心不但不被六根所使,还能使六根境界,幻化自在地出入世间。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第二步,要远离种种造作的心:当此菩萨修心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之后,进一步观幻化心,这是修慧了。由于坚持要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即是千方百计要远离的心、要定在那里、要……这种种心要放下。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第一个远离是远离幻境,远离幻境的远离心是造作,是幻心,要远离此幻心。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第二个离远是远离幻心,离幻心的心,还是幻化的,要远离此离幻心。  如是重重深入,远离到无可远离,即“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这个时候才是一切诸幻尽灭。  诸幻化不可除,除幻却导致增加迷惑,实际上是远离诸幻化到得无所离;即是上根菩萨修行并不是设法弃除、消灭六根的种种境界,而是远离它。换句话说,对因地菩萨而言,诸法本在觉中,要消业、除掉业报、烦恼、因果,都是错误的,只要远离所执著的境和心,不被内心的执著所迷惑。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此是譬喻。譬如钻木取火,两根木头互相摩擦,产生火种,火把木头都给烧尽了,灰飞烟灭,以虚幻的身心来修如梦如幻行,也是如此。  前面问:如果在幻化中,又怎么修幻化呢?佛说以远离幻化的心来修,但是千万记住,远离也是幻化,最后要“得无所离”。  在得无所离时,谁知道得无所离?当一个人远离一切境界的时候,在一切大小乘的论著中,把此状态称为根本智,当觉知心离开一切境界就是定,根本智只能在定中生起,此时没有能知心、所知境的分别,但是,当时心是有知觉的。所谓觉悟,不可以如木石那样什么知觉都没有。菩萨远离一切幻化而觉悟的时候,他是证悟到觉性“得无所离”,心是不可以远离的;他不可以远离、远离……远离到什么都不知道,修到什么知觉都没有就不对,那是入了无想定或灭尽定。  “得无所离”即是得了根本智,任何人在得根本智时都有一种现象:当时他没有任何语言,也没有生起任何分别心,此时心境不二。他从定里出来之后,就以智慧分别:世间是这样、解脱应该是怎么样……这种智慧,叫做后得智。所以一定要远离能知所知的一切幻化,才能够生起根本智。  “诸幻虽尽,不入断灭”,种种幻化都灭尽——根本智现前,不是进入断灭——空无所有的灭绝状况,还是有觉知心。幻化灭尽只是断烦恼障,是还没有究竟,菩萨还须破所知障,进一步认识并超越幻化,自在地在幻化中度众生。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这里所讲如幻三昧的修法,是对上上根器的人说的,对根器差的人不这样说。对于上上根的人只要“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知道幻化即刻就远离,不需要用任何方法。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离开幻化境界就是觉悟,上根者明了幻化中本来不离圆觉,没有从不觉到觉的渐进次第。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一切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应当依照这样修行,就能够永远地远离种种幻化。  对于一切幻化,修行到达“得无所离”,是一切佛、菩萨、阿罗汉都要完成的。阿罗汉是远离幻化后证得幻化“得无所离”,今生只要在幻化中保持正念就行了,但是上根菩萨是远离幻化后证得幻化本具圆觉妙心而“得无所离”,更进一步以幻化度幻。如果一个修菩萨道的行者,不能确知一切幻化中都有圆觉妙心,就会想在幻化中保持正念;于是,不是期望朝向解脱道,就是期望在幻化中勤苦修六度万行时世世不迷失。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真实有迷惑与苦的世间,于是要快点出离,过后想想,菩提心又生起:哎呀,世间虽苦,我还是要入世间度众生!这是他不能觉悟到幻化中都有圆觉妙心,就会有时生起出离世间,有时想入世间的矛盾。可见此菩萨的道行还不行!菩萨修到证得初地果位时,才有得无所离的功力。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虚空花,  依空而有相, 空花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普贤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众生的无明幻化,都是从一切如来的圆觉心而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无明的幻化,好像虚空花,依虚空而有形相,而虚空就有如圆觉心,空花虽然消灭了,虚空还是依然如故,即圆觉心不动。佛以此空花来说明“幻从诸觉生”,请看清楚,幻从诸觉生,不是幻从诸迷生。为什么呢?因为一切都在觉中,都在互相觉知的因缘下互相相应而互相影响,然后进一步组合成有组织的知觉力量——妄心;这些有组织的知觉力量进一步互为因缘,互相推动,于是产生执著的心——分别心;执著的心进一步组织成种种见解的习气,于是认为有我在轮回,所以说幻从诸觉生。就是说,每一个幻化都有觉性在作用,这些幻化的因缘组合都觉知如何因缘组合,即因缘组合觉知自己是某些因缘组合——法,觉性圆满遍十方故,此因缘组合也能觉知其他一切因缘组合,因为有觉性才能进一步互相组成更大的组合,如此五蕴才有可能形成一起活动的个体。即在多重的组合中,有由心念组合的识蕴、由见解组合的想蕴、由感觉组合的受蕴、由身体组合的色蕴,如此不断的组合……组合……有些心念就认为有众生、世间。然而任何组合与万法都是不可分割,互相含摄地圆满遍十方,不论迷时悟时,觉性一向如此地圆满。  “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当你对幻化不但不执取,而且不迷惑的时候,你将觉悟到:“你”就是有觉知的重重因缘组织——佛,这多重组织的任何一部分也都是遍十方,本来互相含摄而不可分割,都是全体圆满的觉性。为什么呢?因为觉心不动故。刚才我解释过:凡是有动的都是执迷的心执取法相,都不圆满,有这里、那里,就是有动;有这里、那里就是有界限,就不圆满。一切法本来就不曾在这里、那里,迷惑的我们因为见到有这里、那里,就认为有动,而其实本来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你们一切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应当常常远离虚妄相,远离依六根而生起的种种虚妄境界和心。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如同木中生火,木头烧尽了,火也灭了,圆觉没有渐进次第,方便法门也是如此。  佛为众生说法是因人而异的,为不同众生说不同的法。佛于本经中所阐述的如来藏法门——一切本来在觉中,这个教法被后人误认为“我本来就是佛”,因为佛就是觉者的意思。“本来就是佛”并不是有你、我、他各别不同的佛,而是一切佛觉悟到一切是圆满的,没有不觉之处。这个教法在其他的大乘经典都有阐明,这类经典说每个众生都平等,都是佛,这是站在觉性圆满来说的,但是我们众生不相信,说自己在迷惑中。如《法华经》说“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  以中国一些禅宗祖师的说法:“你能看,能听,能知道这一切……怎么说自己迷惑呢?”所以说你本来在觉中。虽然你是在觉中,但是,不离觉性的业力因果,令你执取并使用现前的六根;即使你执取六根,当时也在觉中。不只如此,前面我跟你们提起克隆羊,克隆羊身上的那个细胞知道将来它是一只羊,那个细胞只是在羊的身上的某个位子,却知道那只羊的样子。羊身上的所有细胞都知道羊是什么样子的,此即是一切法都互相知道对方,只是迷惑心所认为的那个“我”说不知道。我们迷惑、执著身心里有一个我,我怎样……怎样……这样你所知的就有限,很多东西就不知道了。  你的身体配合你的业而生长,从小到老死,没有一个科学家有这个能力做出这样的身体,但是你就有这个能力。我的意思是说,你在完成你这一生的业力因果,没有别人在做这件事情,是你在做。要是你不知道,还有谁能做得如此微妙呢?好像建筑师在建好屋子之前,就知道屋子是什么样子的。在你的业里,一出世就知道怎样构建你这一生,你就把它建出来,但是你说不知道!一般的说法是,我们的心与业在自作自受,其实自作自受就说明心与业自知下一步应该出现什么,这就是本经所要为你阐明的教法:一切都在觉中,只是有一类执迷的心,执取有我是迷惑的心,你却信任这些执迷的心才是心,因为如此,佛只好为我们讲十八界等法。  以克隆羊类推,你身上每个细胞都认识你,可见当你是小孩子的时候,身上每一部分就知道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的了,但是你说:“我不知道”。谁说的?是烦恼!而烦恼只会欺骗你,别信他的道理。实际上,你的业自知该做什么,你的身心都知道如何配合你的业力而行动,因为你的业一向在觉中。以圆觉法门来看,这是心与业毫无差错的显现,所以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众生来看,这一切是惑、业、苦,因此众生说我烦恼、我造业、我受苦、我要离苦得乐。现在可以用克隆羊解释佛法,但以前没有,所以说不清如此密切的身心关系!  其实,一切在觉中的,不只是克隆羊,这支麦克风、这一切……也在觉中。如果麦克风不在觉中,因为它不知周围环境跟它的关系,必然乱运动而乱碰,我不碰它,它也要胡乱地运动而碰到我。你说不会乱运动的,因为有支架支撑着它,这就是你六根所得的见解。我问你,是麦克风自动留在那里呢?还是支架能控制它在那里?而且,这支麦克风中的每个原子怎么知道有支架在支撑着它呀?科学家说是有支持力加在麦克风的原子里,不然原子会到处跑动的,就是原子之间有组合麦克风的种种力量、磁场、引力场……造成它在那个位子,肯定麦克风里的每个原子知道加在它上面的力,才保持在那边,但是我们不认为这个是“知道”,我们说会思考的才是“知道”。请听清楚,一切法互相因缘影响,谁也不能离开谁,每一个法都要知道对方才能够构成因缘,才能够互相影响。虽然麦克风在觉中,但是不能成佛。  是什么东西去成佛呢?是先有“我执的动力”后来去成佛,没有执著我的动力,不用成佛。就是说,有些人学习了佛性——圆觉的思想,他认为一切都有佛性,就更进一步说:有情、无情皆有佛性,并认为一块石头、一堆牛粪也能成佛。这就是邪见!有佛性而没有烦恼推动是不会去成佛的。佛性只是从有情众生的角度来说万法的觉性,有了觉性一切法才能产生因缘作用。但是什么动力去成佛?是执著身心是我的业力,造成后来成佛的愿力,就是要有成佛的愿力——烦恼,才能造成成佛的因果出现。所以我们不要把如来藏误会成佛性而说:你有你的佛性,我有我的佛性,我能成佛,你也能成佛。不是佛性使你成佛,只要你的烦恼发愿要成佛,你就有机会成佛。眼前这个小小的闹钟为例,它不觉得它是个烦恼的众生,那永远没有成佛不成佛这件事。因为你执著你是众生,执著心是无量劫累积下来的一种动力,推动向前;现在你想要修行,那动力就继续推动、推动……最后出现成佛的因果。第三章 普眼菩萨  前一章是对上根菩萨说没有渐次的如幻三昧法门,本章为钝根菩萨开示渐次的圆觉法门。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对佛说: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如何思惟、住持,以及有什么方便法门?即是如果有刚开始修菩萨道的人,听闻这个圆觉境界,应当怎样思惟观察乃得纯熟?怎样安住受持而不为一切环境转移?如果于此圆觉境界未能开悟的众生,有什么方便法门让他开悟?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如果那些没有善巧方便及正思惟的众生,听闻佛所讲的菩萨修行如幻三昧,即一切幻化本来就是圆觉妙心的显现,“心生迷闷”,心中迷惑不乐听闻,不能够接受幻化就是觉性所显现,因此不能悟入圆觉妙心。希望佛慈悲,为我们以及末世众生解说方便法门。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假说种种方便”,佛教导众生修行,有些法门是直截了当的方法,有些是转弯抹角的法门,而转弯抹角的法门就是假说种种方便。好像医生为了要让病人吃很苦的药,就放一些甜品进去,加甜品是方便法。佛的种种假说方便,不是佛说法的本意,而是因众生执迷而必须那样的教导,所以佛才随顺执迷者而巧立方便说法。如《法华经》说:“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此经说三乘是假说方便,本来圆觉是究竟。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佛为上根菩萨开示没有次第的如幻三昧,为初发心菩萨以及末世众生种种假说及方便开示有次第的法门;要次第悟入如来清净圆觉妙心,应当依次第生起正念心,一心一意要远离一切幻妄。先依照如来教授的奢摩他行,修定建立正念与清净心。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二大种类:一种叫止,一种叫观。止就是奢摩他——修清净心,观就是毗婆舍那——修清净见。这两种修法都能够产生定,即是三摩地。“坚持禁戒”,专心一意把戒律持好。此处是讲新学菩萨有很多贪嗔痴的烦恼,心不定,所以要持戒,先使身的行为清净。“安处徒众”,先安置徒弟、信众与放下一切作务,然后“宴坐静室”,安处静室,结跏趺坐。【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此节正答云何思惟。新学菩萨不能直接观如幻,因为他们认取身心实在,所以先观察身,次观察心。  新学菩萨观察身心时,应经常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大;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大;“暖气归火”,体温归于火大;“动转归风”,呼吸及血气等所有运转归于风大。古希腊及印度人认为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地、水、风、火四种极微物质组成,称为四大。地大性坚硬,水大性潮湿,风大性流动,火大性温暖。任何物质都具有四大的性质,比如冰被解释为是水的地大增多,水汽是水的风大及火大增多,其实就是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热能四种性质,被误解为物质的四种基本元素。佛依世俗常识执以为实有的四大来开示佛法,教导观想身体就是由地、水、风、火四大组成。“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观察四大各有所归,究竟这个幻身在哪里?都无实体可指,即知此身毕竟无体,不过四大和合,而有此虚妄的相状,所以说“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观察身心从观身实同幻化开始,然后观身心世界都是幻化的。佛在教导渐次的法门时,必定是先观身后观心。比如四念处修法的次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此次第是让众生从粗的心念修到细的心念,观身最粗,观受是心,所以观受比观身微细。受苦乐时心游荡外境,因此心不平静;观心时不理外境,心念比受平静微细,所以先观受后观心。当观心观到贪嗔调服时而非常微细时,便有力量观一切法。  四缘假合以下,详明观心。佛入灭后,论师们归纳整理佛所讲的因缘教法而有不同分类;大乘一般只讲讲四缘,小乘论师更说佛有讲二十四种缘。其实只讲四缘就够了,即是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和增上缘。比如眼睛看东西就有四缘,眼识不能自己独立生起,要靠根、尘接触,眼识才生。识蕴里的过去业有眼识的业缘——因缘;所有的识前一念灭了,后一念才能生,每一念眼识依前一念眼识灭了而次第生起——次第缘;色尘是眼识所知的境界——所缘缘;其他比如身体、神经、眼根等,帮忙眼识生起来的法——增上缘。即四缘生一切法。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因为四缘假合而知道,所以是幻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真实的,是暂时性的。“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六根为内,四大为外。“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中的“气”是指能量,就是指你过去业的力量,积聚于中,“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好像有众缘和合成一个相貌被你知道,佛随顺凡夫称它为心,此能量(妄有缘气)就是能知觉与思维的心。以佛法说,我们的心有二:一、是血肉之心;二、能思维与有知觉的心气——能量,它(妄有缘气)执著在我们的身体里作用,而这股能量也可让你感觉是气。当你胡思乱想太多的时候,心的能量就在头上发涨;当你心无妄念的时候,它就降下来在你的心脏;当你在运动、做东西的时候,它就在手脚上运作。对于执取六根境界者,佛教导观六根境界的前因后果,然后进一步见到身心无我。  “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这个虚妄不实的心,如果没有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不能有它的作用。即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互相依存,如钟声灭了耳识也灭,没有一个不灭的闻性,因为能听闻的一念耳识随着刹那的声尘而生起,耳识是生灭的虚妄心,不像圆觉妙心那样遍满十方。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如果四大都分解了,则没有六尘可得。所以说“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四大解散了,众缘中的六尘各归散灭,六识是随六尘、六根而生起的一念生灭心,根或尘任何一方灭,则识也跟着灭。有人认为有不灭的闻性,其实能闻是妄心,所闻是妄境,虚妄的心境皆是无常生灭法,所闻的妄境灭了不可能有个能闻的闻性不灭。换句话说,若见声尘有生灭,必定见到心识也生灭,有生灭见故;若见心识也不生不灭,必定见到声尘也不生不灭,无生灭见故。对于执著实有生灭的前因后果等见者,佛必定教导观能知的心与所知的法,皆是根、尘、识的幻化。此观身心法是佛的善巧方便,所以初学菩萨一定要先观身心入微,然后观幻化。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彼”是指欲求清净圆觉妙心的菩萨修行者,觉悟到“幻身灭故”,即是身体是如幻如化的,是幻身的幻灭,没有实在的身体在灭,“灭”并非从有灭成无,是幻生幻灭。“幻心亦灭”,能知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如幻如化的心,也灭了。  “幻心灭故,幻尘亦灭”,是因为六识与六尘是心境互相依存,即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互为因缘,只要证悟到任何一方是不生不灭,则一切法皆是“无生”,皆“无相”。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是指一切如幻如化的生灭,也灭了,即觉悟到生灭幻相本来无生灭相。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如果我们是以根、尘、识观察世间,所见皆是有相的生灭幻化,这一切的幻化相都灭了之后,“非幻不灭” 就是见到非幻圆觉妙心一向不生不灭,也就是涅槃不灭。“幻灭灭”即生灭现象灭,也就是证得不生不灭。小乘人以为生灭境界里实有生死轮回,但是当阿罗汉证得不生不灭前,他必定先证悟“幻心灭——幻尘灭——幻灭灭——非幻不灭”,即先证悟生死轮回不实在,才可证悟不生不灭的涅槃。 “非幻不灭”,即证悟不生不灭的当下,不可以没有能觉悟不生灭的心,此时此心称为“根本智”。  在如来藏法门里,“非幻”是指圆觉妙心,是本有的法性,不从修行得来;在其他法门里认为智慧不是本有的,是从修证得来。唯识宗则说转识成智,即把污染的心转成清净的智慧;但是本经说,圆觉妙心本智慧,一向来皆清净。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好像磨镜子,污垢尽除,就显现明亮的本质。“当知身心皆为幻垢”,镜子与污垢譬喻智慧与身心,智慧本来清净犹如镜子,妄执六根、六尘、六识而以为身心犹如镜子上的污垢,所以幻垢尽明现。本经中说圆觉妙心,不是目前的身心。当一个人执取根、尘、识的幻化为实有,佛就会告诉他,从根、尘、识得来的知见与修行都是染污心,出离生死就是出离幻根、幻尘、幻心。  “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当那些污垢永远消灭了,就是有如镜子一样,照十方都是清净的。有人听到镜子与污垢的譬喻,他会想“如果还有镜子存在,那不是执著吗?”是的!执著有清净心那是错的,但是清净的觉性任何时候都是清净的,不论执不执著,觉性依然清净,此净非染净的净,是不二显现故清净。在《六祖坛经》中说神秀禅师的觉悟是“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而六祖惠能的觉悟是“明镜亦非台,何处惹尘埃!”就是无能所对立,更无染净对立的明镜与尘埃。一个是钝根渐悟,一个是利根顿悟无修。本经前一章说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即是为利根菩萨说;本章是为新学钝根菩萨说,所以先依奢摩他,然后种种方便观身不净如幻,最后“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证悟清净圆觉。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譬如清净的摩尼宝珠(水晶珠),明彻剔透,五种颜色映入宝珠,从不同的方向观看,映现种种不同的颜色。那些愚痴的人,看到有实在的五色从摩尼宝珠里放射出来,而实际上,摩尼宝珠是没有这五种颜色。因为那些光照射,然后随着各个方向反射出五种颜色。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  本来清净的圆觉心无身心万法,随着不同众生的喜乐,幻化出各种身心万法,有如摩尼宝珠本无五色光,随着各个方向射来的光,而反射出五色光。那些愚痴的人有如执著摩尼宝珠中有五色光,执著净圆觉心实在有其所知所见的身心自相,由此不能远离幻化。  本经中说,本来是清净的圆觉,在众生迷惑执著的时候,看到有六根、六尘、六识的境界都是幻垢。上几讲我已经说过,“一切都在觉中”,我们所知的一切是从分别六根境界得来的,其实,我们所知的一切,其真相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比方说,这个房子里的一切事物,我们看到是桌子、椅子、白板等等,但是,当我们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去看、去研究,将发现它们是由很多原子组成的,原子也不是物质的终极样子。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发现世间存有九十多种原子,人类还创造出十多种。那么,这些原子本身也并不完全是人类角度所观察到的那个样子,我们认为世间的物质就是由终极粒子的原子所组成也是不确实的,因为原子由中子、质子及电子组合成,而中子、质子及电子又由更微细的粒子组合,微细到光的粒子即光子,粒子到如此微细时渐渐失去物质的性质,最后只能测量到的是无形无质的能量波动。原子是小乘佛法认同的最小物质,称为地水火风的极微或微尘,所谓的极微必定是立体,就是有六方,有六方必定能够再被分割,所以大乘佛法说极微不能成立,只是种种因缘造成你对它的感觉是如此这般,让你觉得它有形相。依本经说,这些都是圆觉心的显现,没有所谓的极微组成的房子,或者科学家观察到的原子。万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以圆觉心来说,万法皆是心。这个心不是我们能知、所知的心,它是一种能量,本经中说成“缘气”,量子物理科学家说成能量波动。缘气——互相因缘的能量之间可以组合成不同组织,有高能量也有低能量的组合,比如说光线中,紫色光线是属于比较高的能量,红色光线是属于比较低的能量。就以X光来说,它是一种能够穿透铁片的能量,因此,当我们照X光时,医疗人员用铅版挡住X光。X光是属于比较高的能量,能够穿透多数的金属。金属原子结构间的力场能挡住一般光线,但是比较高能量的光,就能穿透金属原子。所以,对一般光有阻碍的东西,某些高能量还是可以透过去的。众生的心活动是属于更高的能量,光线是属于比较低的能量;在光线中,X光的穿透力又比较高一点。物质是属于比较低的能量,所以这就让我们感觉到它好像没有活动。以现代的物理学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能量。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物质能够转变能量,也就是说一切物质都是高低不同的能量。能量与能量之间是没有阻碍的,是能够穿透过去的。而我们的心是更高级的能量,能够影响很远很远的地方,不受任何东西阻碍。当我以能量来说明世间的一切,就会造成一种观念,认为能量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但依佛法说,心就是能量,这个能量不是物质。心在低能量的活动中,让我们觉得是物质。如此,只要有神通就能够改变物质,其实,就是改变造成那个物质的能量——心,也就是用更高的能量来影响低能量,使到那个物质改变。我们的感觉器官让我们看到世间,世间里有种种物质、有种种东西,实际上是能量之间互相影响及交流,也就是心。  当修行者修到佛菩萨境界的时候,会看到这个世间的一切就是光明;光明就是心,就是能量。以现代微观物理学,即量子物理学的研究结果,科学家发现观察者的意志会影响观察结果,即微观物质有时是有质量的粒子,有时是非质量的能量波动,这就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心竟然影响观察结果,即事件的发生并不客观。可见万物是能量的聚合,是一种有知觉的能量。佛法说一切法皆是有知觉的能量——心,没有所谓你的、我的;这个能知觉的心是有知觉的能量组织(即因缘),不论是组织成微尘(原子)那样小,或组织成太阳那样大,每个组织都能够知觉到三千大千世界,每个组织之间互相影响,即是不同组织(因缘)的心能量互相影响。以现代物理学发现光在运动的时候,会产生光波,其波就会影响其他的地方,好像电台发出的电波,收音机可以接收到。现代物理学家发现任何大小的物体在运动时会产生波,它的波可以传播到全宇宙,世间一切就是如此互相影响,但是众生认为有各种东西被局限在有限的范围活动。我解释这么多,是因为本经中说:我们的身心是幻垢。这幻垢其实是因为我们的心迷惑执著,变成比较低的能量,让我们产生质碍的见解。所谓质碍,就是有物质阻挡的意思。然而不论低能量的物质和高能量的心都是圆觉妙心,都影响一切,科学家以时、空、物质来观察,把心互相影响的无形力量说成是能量的波动。  “愚痴人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我们认为现在所认知的身心是真实的,感觉器官让你觉得确实有这些东西在作用;本经说并不是如你所知的那样。而你所迷惑、所执著的身心,本是圆觉妙心的幻化显现,我们迷惑地把圆觉妙心看成有身心等,然后依所迷的身心来观一切法,因此,我们就不能远离幻化。  【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所以佛说“身心幻垢”,圆觉妙心有如清净的镜子,所幻化的身心是污垢,就是圆觉妙心的镜中显现幻垢的身心。“对离幻垢,说是菩萨”,当一个人远离幻垢,就叫做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中的“垢”是一切的污垢。“对除”的“对”是相对,就是一旦你认为镜子上有污垢,就有相对,当污垢没有了,那个镜子就没有东西好对了,就是说烦恼对除时,心就无对垢,“及说名者”,也没有所谓的菩萨。当一个人出离幻心幻尘,佛就告诉他,此觉悟的心本无生死之污垢,就是清净的涅槃。如此以出离幻心幻尘的方法来觉悟,这样的觉悟只相当于罗汉的境界,菩萨还要更进一步觉悟,觉悟圆觉妙心的清净显现。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当一个菩萨修行完成远离身心幻垢的时候,那些影像都幻灭而不存在了。“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方清净就是十方清净,众生妄心迷境界而觉得心不净,当不迷惑于这些境界时,便能觉悟境界清净无方所,即是无方清净,只见无边虚空皆圆觉妙心的显现。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当修行人修到无方清净,觉悟到一切幻化不实,他至少是阿罗汉或初地菩萨。阿罗汉的智慧认为六根境界所知的一切,是不自在的、苦的境界,于是对境界再也无希望心;因此,此生了结了就不再生心而证无生,佛法说他进入涅槃。然而,菩萨的觉悟是一切法皆是光明、圆满的显现,知道心本来是清净的。心清净故,所见也清净,所以见尘清净。  “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由觉悟清净的心境都是圆觉妙心所显现,进一步觉悟到六根、六尘、六识都是清净的法,此时菩萨觉悟十八界现前的心境,即见、闻、觉不再被妄心染污,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显现。。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上文是依十八界现前的心境说见、闻、觉清净,以下说明所知一切(过去、未来,非十八界现前的)境界也是清净:六根都是清净的,因此其所知的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也是清净的。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因为六尘的境界清净,所以你所知的、所认为的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都是清净的。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佛法说我们在十二处、十八界中生活,“二十五有”是众生的分类,其实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它们是恶趣四有: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居住处四有: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欲界六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化天、他化自在天;色界七有: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大梵天、净居天、无想天;无色界四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总共二十五有。这都是众生所在的地方,所知一切(非十八界现前的)二十五有也都是清净的。此时菩萨觉悟所知的一切器世间、有情世间,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显现。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  以上这些都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都是清净。  十力是佛成道后具足十种智力,即:  ⒈处非处智力: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  ⒉自业智力:即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  ⒊静虑解脱等持智力: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  ⒋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修道的根性胜劣与得果大小。  ⒌种种胜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  ⒍种种界智力:知众生所处世间的种种不同境界。  ⒎遍趣行智力:知一切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  ⒏宿住随念智力:了知过去发生过的种种事。  ⒐死生智力:即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能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  ⒑漏尽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  佛既具十种智力,于大众中说四事无畏,称为四无所畏:  ⑴说一切智无所畏:自说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  ⑵说漏尽无所畏:自说惑、业、生死俱尽  ⑶说障道无所畏:说彼魔、外道之法障蔽圣道。  ⑷说尽苦道无所畏:自称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苦。  四无碍智,即是佛讲解法、义、词、辩四事自在无碍。  (1)法无碍智︰于一切法相、名字有无碍自在的智解。  (2)义无碍智︰关于一切法的义理有无碍自在的智解辩才。  (3)辞无碍智︰通晓一切方言而无碍辩说的智解、辩才。  (4)辩无碍智︰随顺众生根机,圆融无滞,巧妙演说自在。  佛有十八种功德智慧,是凡夫、阿罗汉、菩萨所没有的,称为十八不共法,即:  ⑴身无失:佛无量劫来身口意业清净,圆满觉悟,故身口意业无失。  ⑵口无失:  ⑶念无失:  ⑷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⑸无不定心: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  ⑹无不知己舍:佛悉知一切诸法,而不舍者  ⑺欲无减:佛虽具足一切功德,而于诸善法,心无厌足。  ⑻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  ⑼念无减:佛于三世诸佛之法,常念持而无所缺减。  ⑽慧无减: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  ⑾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烦恼执着,具得有为、无为之解脱  ⑿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  ⒀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身口意业,均先观察,伴随智慧而行  ⒁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⒂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⒃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圆满觉悟,智慧知见三世无障碍。  ⒄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⒅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四念处,又作四念住,即观身心皆不净、苦、无常、无我:  (1)身念处:观此色身皆是不净。  (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无常。  (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无主、不自在,即诸法无我。  四正勤,又作四正断,即四种修善舍恶的心:  (1)已生恶令永断。  (2)未生恶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  (4)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即四种心能于所修法如意自在——神足:  (1)欲如意足:于所修之法,生起强烈希求心。  (2)勤如意足:即精进心,努力于所修之法。  (3)心如意足:即守摄心念,于所修之法得胜定。  (4)观如意足:专心思惟所修之法,而得智慧。  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即:  (1)信根:信心于正道法,能生禅定解脱。  (2)精进根:于所修法,心无间无杂。  (3)念根:于所修法,念念记忆不忘。  (4)定根:摄心于所修法,一心寂定。  (5)慧根:于所修法,观察明了。  五力,力即五根的力用。  七菩提分,又作七觉支,即修道觉悟时,应生起的七个心法:  (1)念觉分:正念分明,不忘思惟所修之道法。  (2)择法觉分:于所修之法,能抉择清楚。  (3)精进觉分:于所抉择之法,越修越想修。  (4)喜觉分:所抉择之法念念现前,心生欢喜。  (5)轻安觉支:于所抉择之法,觉悟不虚,身心轻快安稳。  (6)定觉分:于所抉择之法,一心不乱,引发三摩地。  (7)舍觉分:依前六法觉悟,而生起平等无造作心。  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即解脱生死应过的生活道路:  (1)正见:正确知见善恶业报、业力因果、四圣谛等。  (2)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心无邪思想。  (3)正语:言无虚妄,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  (4)正业:又作正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住于清净善业。  (5)正命:如法乞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  (6)正精进:又作正方便,即修四正勤。  (7)正念:心念念分明,观不净、苦、无常、无我。  (8)正定:修止观得心清净之禅定。  小乘的教法认为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是生死法,这些世间法是不清净法,三十七道品是清净法。如果一个菩萨见到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都是清净时,当然见到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都是清净的。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种种法门,一切都是清净。修行者觉悟到圆觉妙心,就知道一切都是清净。此时菩萨觉悟一切佛所成就的清净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显现。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善男子,觉悟到万法实相即是圆觉的清净心故,一身清净;一身是指自己本人。“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当悟到本身清净,即见他人身心行为也是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无尽的众生都是在圆觉清净之中,此时菩萨证悟到圆觉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此时菩萨觉悟圆觉妙心的广大清净,是遍虚空,包括三世,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平等、不动的显现。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世间人认为虚空(空间)是平等不动的,但是以中观的理论来说,没有所谓不动的空间。因为世间人认为虚空是平等不动,所以佛法也用虚空来比喻:虚空是不动,是平等,没有差别的。  有如虚空平等不动,应当知道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因为前面他觉悟到清净,四大没有生灭可得,所以应当知道觉性本来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此时菩萨觉悟圆觉妙心所显现的一切法,皆同圆觉妙心,平等不动。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圆觉妙心本来清净不动,而且周遍圆满没有边界,应当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作用能够遍满法界。所谓遍满,是觉性本身就遍满整个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不但是六根遍满整个法界,应当知道所接触的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每一个尘都是遍满法界。  “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不但圆觉清净的心遍满清净不动,即是所知的四大、六根、六尘……每一个物质的本身作用,也遍满整个法界。此时菩萨觉悟圆觉妙心所显现的根、尘、识,四大乃至陀罗尼门,皆同圆觉妙心,遍满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因为微妙的觉性遍满法界,所以根性、尘性之间也周遍圆满,无坏无杂乱;“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是根性、尘性亦如觉性的圆满无际故,亦无坏无杂,推而至于陀罗尼门之性,亦复如是。  所谓坏杂,是当东西没有遍满,它就要坏或杂。比方说,这个闹钟要与麦克风同在一个位置的话,不是互相破坏对方,就是要互相杂在一起。如果世间的东西不能遍满,两个就必须参杂在一起,不然的话,就必须破坏其中一个,另外那个才可以存在。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这是以灯光比喻来说明:譬如在这个房间里开两盏灯,这两盏灯所发出的光芒,一一光互摄互入,彼此含容,遍满整个房间,因此说无坏无杂。谁也没有阻挡谁,谁也没有与谁参杂在一起,所以就遍满,这是说明根、尘、觉性互摄互入,皆遍满而无坏无杂。这也是《华严经》所说的一入一切、一切入一。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