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知云和尚去参访石头禅师,二人谈兴很浓,说说笑笑不知不觉来到了江边。这时一位船夫正将沙滩上的渡船用力推向江里,准备载客过江。船下水后,沙滩上留下一片被压死的螃蟹虾螺,让人看后心生怜悯。知云看后不禁向石头禅师问道:“请问大师,刚才船夫推船入江,压死不少虾螺,这是乘客之过,还是船夫之过?”石头禅师毫不犹豫地答道:“既非乘客之过,也非船夫之过!”知云不解,又问:“乘客、船夫都无罪过,那究竟是谁之过呢?”石头厉声说道:“是你的罪过!”知云听后,莫名奇妙。石头禅师这才娓娓道来:“佛教虽讲有六道众生,但是以人为本。站在人本立场,船夫为谋生计而赚钱,乘客为了过江而搭船,虾蟹却又为了藏身而被压,这是谁之过?罪业由心造,心亡罪亦无,无心怎能造罪?纵使有罪,也是无心之罪,而你却无中生有,自造是非,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知云听后默然不语。石头禅师接着又说:“有和无本是佛法的一物两面,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说有说无都是片面之词。”知云大悟!罪由心造,有罪无罪,全看有心无心。无心犯错不为过,有道是“天作孽犹可恕”,自然规律不可违抗,何必耿耿于怀;有心为之则罪不可赦,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即便是什么都没有做,只要心生恶念,那也是有罪的。仰山和尚是伪山禅师的学生,有一年,师徒两个一年没见了,彼此都十分挂念,等到见面时,伪山禅师向仰山问道:“这一年你都做了些什么事?”仰山说:“我开了片荒地,然后种了一些庄稼和菜,每天挑水浇地,锄草除虫,收成很好。”伪山禅师赞许地说:“你这一年过得很充实呀!”仰山和尚便问:“老师您这一年都做了什么事?”伪山笑着答道:“我过了白天就过晚上。”仰山随意说道:“你这一年也过得很充实呀!”刚说完,就觉得自己这么说有欠妥当,话语中似乎带着讽刺的意味,于是涨红了脸,情不自禁地咂了咂舌头,心想:“我这样说,老师一定以为我在取笑他,这样说实在是太不应该了!”他的这一窘态早就被伪山禅师看破了。就在仰山盘算如何补救的时候,伪山禅师责备他说:“只不过是一句话,你为什么要看得那么严重呢?”仰山一怔,忽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于是说道:“我们开始上课吧!”伪山禅师赞许地点了点头。偶然的小疏忽,或无意的小过失,只要不是成心为之,如果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那就随它去吧,没有必要老是把它放在心里。《做人的佛法》第二章 让快乐成为天性 不幸之中有万幸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茁壮。——禅语外科医生阿费烈德在解剖尸体时有一个奇怪的发现,那就是:人们患病的器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千疮百孔,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和疾病的抗争,这些器官为了抵御病变,往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它们的机能比正常的器官要强。他最早是从一个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了这一点的。起初,阿费烈德也认为患病的器官一定变得很糟糕,但是,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个患病的肾时,他惊奇地发现那个肾要比正常的大,甚至另外一个也是大得超乎寻常。一开始,阿费烈德把这看作是一个个别现象。但是,在他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那些患病的心脏、肺等几乎所有的人体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也就是说,一个心脏病人的心脏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虚弱,它甚至比我们每一个正常人的心脏要大,机能更强。阿费烈德就这一发现撰写了一篇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他在论文中指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搏斗而使其功能不断增强。如果人体有两个相同的器官,一个死亡后,另一个会承担起全部的责任,这样的努力使得健全的器官变得更加强大。除了人体的器官如此以外,阿费烈德还发现,在不同人群中间,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他在给美术学院的学生治病时发现,这些学生的视力大不如正常人的视力,有些甚至是色盲。阿费烈德把这一现象看作是病理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重复,从而大胆预测同样的思维模式可以延伸到更广泛的层次上。为了验证自己的预测,阿费烈德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结果又一次证实了他预测的准确性。他在对艺术院校教授的调研中发现,一些颇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走上艺术之路,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大都是受了生理缺陷的影响。普通人所认为的缺陷并没有阻碍他们,反而促进了他们的艺术追求。阿费烈德称之为“跨栏定律”,他认为横在人们面前的栏杆越高,人才会跳得越高。这个定律很好地解释了盲人的听觉、嗅觉、触觉比常人灵敏的原因,而失去双臂的人之所以能够更好地掌握平衡也恰恰是同样的理由。一位武术大师曾经以一双迅猛无敌的快腿令前来与之切磋武艺的人个个佩服得五体投地,用“威震武林”四个字来形容这位武学大师的腿脚功夫,实在是恰当至极。可是现实真如人们经常说的那样“命运弄人”。在一次上山采药的时候,武学大师不小心踩空悬崖,虽然命是保住了,但是双腿却齐刷刷地摔断了!一向以腿脚功夫威震武林的武学大师此时连站立和行走都成了问题,过去迅猛无敌的快腿,此时只留下一双空空的裤管。等到武术大师从昏迷中彻底清醒过来时,弟子们几乎不敢告诉他这个惨痛的消息,他们甚至不敢想象师父看到一双空裤管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可是当大师看到一双空裤管时,他没有像弟子们想象的那样慌乱,更没有捶胸顿足地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抱怨命运的不公。他让弟子把自己扶起来,平静地吃下一些饭菜,然后就像过去一样坐在那里练习内功了。练习完内功,看着一脸茫然的弟子们,武术大师说道:“我想说两件事:第一,以后你们谁还想练腿脚功夫,我还会像以前一样认真教导,只不过很难再亲自示范了;第二,从今天起我要练习臂掌部的功夫,我相信自己不会因为失去双腿而变成废人,你们也不必因为师父失去双腿而放弃武学上的修炼。”几年以后,这位武学大师以其出色的掌上功夫赢得了更多人的敬仰。当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友看到他失去双腿而流泪叹息时,这位武学大师微笑着对老友说:“我把过去的一切都扔掉了,所以能轻轻松松地生活、练武,可是你怎么还让几年前的痛苦扰乱久别重逢的兴致呢?”身体上的缺陷并不是我们成功的障碍,正如哲人所说:上帝在给你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也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失去的业已失去,耿耿于怀也无济于事。人生就是这样无常,千万不要让昨天的挫折,毁了今天的生活。《做人的佛法》第二章 让快乐成为天性 懂得付出才能收获快乐常常使别人过快乐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乐。——禅语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善生长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世界上最稀有、最宝贵的旃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但善生长者并没有把这个价值连城的宝贝私藏起来,而是到处宣扬说:“我要把这宝贵的东西赠送给世间最贫穷的人。”于是,很多贫穷的人蜂拥而至,有乞丐、残疾、孤寡等各种受苦的人,他们纷纷向善生长者讲述自己的不幸和生活的艰辛,想要证明自己就是世间最贫穷的人,以便得到这个值钱的宝贝。但善生长者对每一个前来讨宝盒的人说:“你还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很快全国各地的穷人都来到了善生长者的住地,但善生长者一点儿也没有交出宝盒的意思。于是大家纷纷议论起来:“他是没有诚心要把这个金色盒子送给别人。”善生长者听到大家的议论就出来说道:“我告诉你们,世界上最贫穷的人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们的国王波斯匿王,他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波斯匿王耳朵里,波斯匿王非常不高兴:“哼!我是一国之君,怎么可以说我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呢?去,把善生长者给我抓来!”波斯匿王把善生长者带到收藏珍宝的库房里,就问善生长者:“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善生长者说:“这是收藏黄金的金库。”“那个是什么地方呢?”“那是收藏银子的银库。”“那是什么地方呢?”“那是珍藏珠宝的宝库。”波斯匿王大声责问道:“你既然知道我有这么多的财宝,怎么可以在外面散布谣言,说我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呢?”善生长者笑道:“陛下,您确实有很多财宝,但是您是管理国家的国王,不是管理库房的管家,何必炫耀这些财宝呢?国家的强盛是您的家业,人民的贫富是您的衣裳,百姓的毁誉是您的脸面。您的库房堆满金银,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您的国家有这么多乞丐、残疾、孤寡等各种受苦的人,是他们让我以为他们的国王也是一个衣衫褴褛、满脸污秽的人。”波斯匿王满脸惭愧地说:“你说得没错!”当即下令,把仓库里的财宝拿出去救济那些穷苦的人。从那以后,波斯匿王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一个人是否富有,并不在于他得到多少,拥有多少,而是看他为他人、为社会奉献多少,因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得到,而是要懂得付出。一个懂得付出的人,才能够懂得快乐的道理。《做人的佛法》第二章 让快乐成为天性 把握当下的幸福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禅师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现在,此时此刻,因为只有现在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有一天,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女人,跑到一个哲学家的门口告诉他:“哲学家,我好想嫁给你,娶了我,你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如果你不娶我的话,再没有一个会像我这么爱你的人了。”年轻的哲学家对姑娘说:“让我考虑一下吧!”从此,哲学家用他的哲学思维方式来衡量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处,后来发现结婚和不结婚的利弊相等,于是,他决定尝试一下没有走过的路。他找到了女孩家,推开了门,看见女孩的父亲坐在屋子里。他忐忑不安地对女孩的父亲说:“我想好了,我要娶你的女儿。”女孩的父亲看看眼前的哲学家说:“你已经来晚了,她现在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不久,年轻的哲学家就在抑郁中死去了,死前他烧毁了生前所有的著作,最后只留下了两句话:前半生不要犹豫,后半生不要后悔!其实很多人的前半生,确实因为犹豫而失去了很多机会,包括生活、事业、情感等诸多方面。俗话说:“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因为不经意间,我们就错过了一些生命中很重要的人和事。不是我们不明白,而是我们太犹豫,没有抓住,所以生活中才有那么多的遗憾和不堪回首。但过去的已然成为过去,无法挽回,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好当下,别再留下更多的遗憾。有个小和尚,在寺院里负责清扫卫生。每天清晨他都要早早地起床,把整个寺院清扫一遍。打扫院子实在是一件苦差事,每天寺院里都会有很多的杂物,尤其到了秋天,每一次起风,都会吹落满地的树叶。每天不论多忙碌,都会有扫不完的落叶,这让小和尚头疼不已。他想要是能每天一次就把所有的落叶都扫干净多好啊,于是他就去问寺里的其他和尚,有个和尚就告诉他:“你在每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就快要落的枯叶统统摇下来,那你就不用忙个不停了。”小和尚觉得有道理,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摇院子里的每一棵树,他觉得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傻眼了。院子里的落叶和往日一样多。小和尚很不解,就去问老方丈。方丈摸了摸小和尚的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明天是未知的存在,明天的事情只属于明天,今天的人永远不可能解决明天的问题。佛家常劝世人要“活在当下”。什么是“当下”呢?简单地说,当下就是我们眼前的人,身边的事,此刻的心情。“活在当下”就是要不悲过去,不喜未来,全心全意地去关注眼前人、身边事,还有我们心里那些瞬间的感动。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那么赶紧去表白吧,也*天她就要嫁人了;如果你很想念家里的老人,那就回去陪陪他们吧,因为等你闲下来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不在了;如果你现在想行善助人,那就赶紧去做吧,可能明天你就把这个念头忘掉了……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所以历史无法改变;也没有人可以穿越未来,所以未来无法预知;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当下。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当你把所有的爱和智慧都融入当下的生活,真真实实地感受生命的存在时,你的存在就是一种幸福。《做人的佛法》第二章 让快乐成为天性 善意地解释一切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很多。——禅语想要改变世间的事,使之令我们满意实在太难,因为世界上的事太多太多;而改变心情使自己感到快乐却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心只有一个。禅师外出云游,借宿在一个老婆婆家里。一连几天,那个老婆婆都在不停地哭。禅师纳闷,问她道:“你为什么整天都在哭呢?有什么伤心事,可否容我替你讲解?”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布鞋的,小女儿嫁给卖雨伞的。天晴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所以忍不住要伤心;下雨的时候呢,我就会想到大女儿,下雨天当然就没有顾客上门买布鞋啦,所以想想就要流泪。”禅师说:“原来是这么回事!你这样想不对呀!”婆婆说:“母亲为女儿担心,怎么不对?我知道担心也是没有用的,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禅师开导她说:“为女儿担心是没有错,可是你为什么不为女儿开心呢?你想想,天晴的时候,你大女儿的布鞋店一定生意兴隆;下雨的时候,你小女儿的雨伞肯定十分畅销,你应该天天为她们开心才是呀,怎么会难过呢?”老婆婆听完禅师的话,豁然开朗,每当她想到自己两个女儿的时候,无论晴天雨天她总是笑嘻嘻的。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事情就完全变了样,人生不也是如此吗?痛苦和快乐就像硬币的两面,痛苦在正面,快乐就会被转到反面;当你把快乐放在正面的时候,痛苦也就离开了你的视线。有一个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生活不幸,终日愁眉不展。有一天,走过一个云游的老僧,问:“年轻人,干吗不高兴?”“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老是这么穷。”“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僧很肯定地说。“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老僧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今天,我折断你的一根手指头,给你一千元,你干不干?”“不干。”年轻人回答。“假如斩断你一只手,给你一万,你干不干?”老僧又问。“不干。”“假如让你马上变成八十岁的老翁,给你一百万,你干不干?”“不干。”“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一千万,你干不干?”“不干。”“这就对了,你的财富已经超过了一千万了,你哪里算穷人啊?”年轻人还没反应过来,老僧就笑吟吟地走了。其实,贫穷和富有、快乐和痛苦就在一念之间,善意地解释一切,你就生活在天堂;悲观地看待一切,你就坠入地狱了。佛法叫我们“弃恶扬善”是有道理的。你一心念善,处处行善,就会发现你的周围都是好人,这个世界是太平盛世;如果你心胸狭窄,甚至恶念丛生,你就会怀疑身边的每个人,觉得世界上全是坏人,时时小心,处处提防,自然活得很辛苦。世界是相对的,有真就有假,有善就有恶,有美就有丑,关键是你选择什么?你选择真善美,那么你的生活就是快乐和幸福的;你选择假恶丑,你就活得很累、很痛苦。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善意地去解释发生在身边的一切,这样就不会有烦恼。比如说,有人批评你时,你应该马上想到有人赞美过你;有人恨你时,你可以想想,不是也有人非常爱你么?这并不是小孩子的游戏,而是一种能够切切实实地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方法,因为生命的质量真的取决于我们心灵的态度。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说有一位国王缺手断腿,但他很爱面子。他很想将他那副尊容画下来,留给后代子民瞻仰,就请来全国最好的画家。那个画家的确是第一流的,画得很逼真,栩栩如生,很传神,但是国王看了之后很难过:“我这么一副残缺相,怎么传得下去!”就把他关进了大牢。于是又请来第二位画家,第二位因有前车之鉴,不敢据实作画,就把国王画得完美无缺,把缺的手补上去,把断的腿补上去,国王看了之后更难过,说:“这个不是我,你在讽刺我。”又把他关进了大牢。后来又请来第三个画家,第三个画家怎么办呢?画真人要坐牢,画得太假也不能免罪,想了好久,他终于有了主意:画他单腿跪下、闭住一只眼瞄准射击,把他的优点全部暴露,把他的缺点全部掩盖。最后,这个画家不但没有坐牢,还得到了丰厚的赏赐。人活着一定要“弃恶扬善”,不仅对自己重要,对别人也很重要。经常赞美别人,总比批评别人要好,对不对?“善意地解释一切”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您今天早上醒来时还算健康,恭喜您,因为有一百万人将活不过一星期;如果您不曾经历战争的危险、被监禁的寂寞、被凌虐的痛苦或是饥寒交迫,恭喜您,您比5亿人还好命;如果您可以参加宗教活动而不必担心被骚扰、逮捕、凌虐或死亡,恭喜您,您比15亿人还自由;如果您的冰箱里有食物、有衣服穿、还有地方住,恭喜您,您比全世界70%的人还富有;如果您在银行有存款、钱包里有钞票、还有一些零钱,恭喜您,您是全世界前10%的有钱人;如果您的双亲还健在,而且没有离婚,您算是幸运儿;如果您经常抬头带着微笑,而且心中感谢老天,您是幸福的,因为大部分的人可以办到却不这么做;如果您会握住某人的手,或给他们一个拥抱,或是拍拍他们的肩膀,恭喜您,因为您具有愈合人们心灵的能力;如果您可以读到这篇文章,恭喜你,因为有15亿人根本不识字;您大概从来没想到过,自己是多么幸福吧?那么,请善待自己的人生吧!《做人的佛法》第三章 学佛就是学做人 认识你自己学佛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慧律禅师人这一生最难做到的就是认识自己,所以古希腊的智者在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门上留下了这样的警训:人啊,认识你自己!不自知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活不明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活着,不明白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人生在世,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活了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究竟干了些什么,更谈不上幸福、成功。自知,其实就是一个“人生定位”的问题,很多人活得够用心、够努力,活得忙碌,活得辛苦,但就是活得不快乐、不幸福、不成功,因为他们就是不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放弃,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人活一世,必须要对自己有一种清醒的认识,才能活得明白,活得真实。西方有一句谚语: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让路。佛法里面有一个词叫“觉悟”,什么是觉悟呢?著名学者于丹对这个词有过这样一番解析:觉是“■”字头,下面一个看见的“见”,悟是竖心旁加一个“吾”,所以“觉悟”本初的含义就是“见我心”,也就是“有能力看见自己的心”。有一个学僧慕名求见著名的智常禅师。当时,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禅师举锄便斩。学僧见此情景,不以为然地嘲讽道:“小僧久仰此地慈悲道风,可到了这里来,却只看见一个粗人。”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学僧不服气地问:“什么是粗?”智常禅师放下锄头。学僧愣了一下又问:“什么是细?”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学僧愈发奇怪了,道:“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了解!”智常禅师就反问道:“先不要管什么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学僧毫不客气地道:“当下。”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你‘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我斩蛇做什么?”学僧终于有所省悟。学僧是悟了,你是不是也像那个学僧一样有所启发呢?上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篇古文,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人们总是喜欢关注别人,却忘了花点儿时间去审视自己,所以才会有很多的烦恼。其实,人这一生应付自己就够头疼的了,更何况把别人的烦恼也加诸自己身上呢!我们处在一个正在发生巨变的大时代,各种社会元素都在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更复杂。当我们面对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一天都会比过去更迷惑,因为我们要面对的东西越来越多,可抉择的东西也更繁复。当我们开始每一天的生活时,面对未知的人生,我们需要更多的“觉悟”,更需要去认识自己,以生活为依据,从佛法中找到一点儿简单的真理。《做人的佛法》第三章 学佛就是学做人 善解人意也是慈悲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禅语人不能不了解自己,也不能对别人一无所知;做人认识自己很重要,了解别人更重要。每个人都需要和别人一起生活,假如没有人监督,你可能睡懒觉,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活得浑浑噩噩,对自己的生活放任自流,不对任何人负责。但是当有人和你关系密切,关心你的生活起居,你就必须得好好活着。现代人只有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才能获得尊严,才能产生责任感。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不同的声音,亲人的期望、爱人的期许、老板的要求、同事的意见,有的符合你心意,有的则是你不愿意接受的;有的你能理解,有的你却不能明白。因为人总是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却很少去想别人需要什么。因此,了解别人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他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搞清楚别人的需求就很容易理解别人的行为,满足了对方的愿望,自然就可以彼此和睦地相处了。老王是一个著名农民企业的领导,每天事务繁忙,但是他似乎很乐于如此。他不苟言笑,每天下班回家就是吃饭,很少想到抽出时间陪家里的妻子儿女。有一天,老婆做了一道他最爱吃的鸭子,老王在吃鸭子的时候,发现这只鸭子只有一条腿,就对太太说:“好奇怪!为什么这盘鸭子只有一条腿呢?”老婆说:“我们家养的鸭子都只有一条腿呀!”老王瞪大了眼睛,嘲笑地说道:“天底下所有的鸭子都是两条腿的,怎么可能我们家养的鸭子会只有一条腿呢?我不相信。”他老婆笑笑说:“如果你不相信,到我们家的池塘去看一看,不就清楚了?”老王立刻放下碗筷,匆忙跑到池塘一看,果真如此,他家养的鸭子都只有一条腿。还有一条腿到哪里去了呢?原来鸭子中午在休息,另一条腿都缩起来了。老王是个很聪明的人,他脑筋一转,即刻拍掌,啪!啪!啪!这群鸭子听到掌声以后,立刻两条腿一伸,赶快下水了。老王得意地大笑着对太太说:“你看!你看!我们家养的鸭子,不也都是两条腿吗?”老婆听了,很快地学着他嘲笑的口气说:“你难道不知道这是因为有了你的掌声,鸭子才会有两条腿的吗?”老王听了,突然收起了笑容,再也说不出话来了。他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你让别人做什么事情,重要的是给对方掌声,才能够最好最快地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掌声,但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给予周围的人掌声。在生活中,想要活在爱的海洋中,你必须首先学会爱你周围的人。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住在大山里的一个禅师,讨论关于美德的问题。这时候,一个强盗也找到了禅师,他跪在禅师面前说:“禅师,我的罪过太大了,很多年来我一直寝食难安,难以摆脱心魔的困扰,所以我才来找您,请您为我洗净心灵。”禅师对他说:“你找我可能找错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更深重。”强盗说:“我做过很多坏事。”禅师说:“我曾做过的坏事肯定比你还要多。”强盗又说:“我杀过很多人,闭上眼睛我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禅师回答说:“我也杀过很多人,我不用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强盗说:“我做的一些事简直没人性。”禅师回答:“我都不敢想以前我做过的那些没人性的事。”强盗听禅师这么说,就用一种鄙夷的眼光看了看禅师说:“既然你是这么一个人,为什么还在这里自称为禅师,还在这里骗人呢?”于是他起身轻松地下山去了。年轻人在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等到那个强盗走后,他满脸疑惑地向禅师问道:“我很了解您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从未杀生。为什么您要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呢?难道您没有从那个强盗的眼神中看到他对您已经失去信心了吗?”禅师说道:“他的确已经不信任我了,但是你难道没有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他如释重负的感觉吗?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他弃恶从善呢?”年轻人激动地说:“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美德!”远处传来了那个强盗欢乐的喊声:“我以后再也不做坏人了!”这个声音响彻了山谷。禅师不惜丑化自己来感化强盗,一颗慈悲之心令人敬服。其实人心都是善的,哪怕是再十恶不赦的人,也有一颗从善的心。所以,对待恶人,使用适当的方法使他们从内心意识到自己善良的美好,就是对他们再好不过的帮助了。和别人相处是逃不开的生活法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因为人都有自我的一面、自私的一面,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容易,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却很难,所以与人相处不易,了解别人更难。也正因为如此,理解别人才显得更为要紧。《做人的佛法》第三章 学佛就是学做人 善待自己,享受人生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宁茶陵郁禅师有一次,石屋禅师和一个偶遇的青年男子结伴同行。天黑了,那个男子邀请禅师去他们家过夜,对他说道:“天色已晚,不如在我家过夜,明日一早再赶路。”禅师向他道谢,与他一同来到了他家。半夜的时候,禅师听见有人蹑手蹑脚地来到了他的屋子里,禅师大喝一声:“谁!”那人被吓得跪在地上,禅师揭去他脸上蒙着的黑布一看,原来是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男子。“怎么是你?哦,我知道了,原来你留我过夜是为了这个!我一个和尚能有多少钱?你要干就去干大买卖!”男子一听不禁心中窃喜,并说道:“原来是同道中人!你能教我怎么干大买卖吗?”他的态度是那么恳切,那么虔诚。禅师看他这样,对他说道:“可惜呀!你放着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不去学,却来做这样的小买卖。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你想要吗?”“这种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在哪里?”禅师突然紧紧抓住男子的衣襟,厉声喝道:“它就在你的怀里,你却不知道,身怀宝藏却自甘堕落,枉费了父母给你的身子!”一语惊醒梦中人!青年人从此改邪归正,拜石屋禅师为师,后来居然成为一位著名的禅僧。宋代的宁茶陵郁禅师有偈云:“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是禅师开悟时所作,意思是,每个人都有一笔无与伦比的宝藏,那就是自己,但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才会活得浑浑噩噩,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肯定自己的价值以后,才能恢复本来的生动面目。以往的种种困惑,都将豁然开朗。有一天,释迦牟尼给他的几个弟子讲了个故事: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既伶俐又可爱,陪在他身边,像影子一样跟随他;第二个老婆是他从外地抢来的,她格外美丽,让人羡慕;第三个老婆,整天打理他的日常琐事,让他不用为生活操心;第四个老婆是最忙的,但是他不知道她整天都在忙什么,他几乎忘记了她的存在。商人要出远门了,旅途十分辛苦,所以他要选一个老婆陪伴自己。第一个老婆说:“我才不陪你呢,你自己去吧!”第二个老婆说:“我是你抢来的,又不是情愿嫁给你的,我也不去!”第三个老婆说:“我不能忍受路途的风餐露宿之苦,所以我最多送你到城外!”第四个老婆说:“无论你到了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因为你是我的主人。”商人感叹:“到了关键时刻还是我的第四个老婆好!”于是他就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长途跋涉。释迦牟尼说:“你们明白了吗?这四个老婆就是你们自己!”第一个老婆指的是肉体,人死后肉体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金钱,许多人为了金钱辛劳了一辈子,死后却不能将它带走,无非是水中捞月;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生前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开的;第四个老婆是指个人的天性,你可以不在乎它,但是它会永远在乎你,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它永远不会背叛你,永远跟随你。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自己,人只有面对自己的时候才是最真实、最自然的,你的心永远都不会背叛你,抛弃你。人生的幸福和满足并不是苦苦追求来的,你想要的别人都给不了你,只有善待自己,才能收获幸福和快乐。《做人的佛法》第三章 学佛就是学做人 保持一颗平常心佛法虽奥妙,不出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