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如果你问一个人,你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人会说快乐,有的人是幸福,有的人是成功……但肯定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活着是为了生气的。没有谁喜欢有事儿没事儿生气玩儿的,但很多人却有事儿没事儿就生气。其实,不是生活中的不顺心太多,而是因为我们忘了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欢种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讲学,于是就交代身边的小和尚,要照顾好寺院里的兰花。禅师走了以后,小和尚总是悉心地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花架撞倒了,所有的花盆都摔碎了,兰花散了满地,很多都被摔坏了。小和尚把禅师的兰花都摔坏了,心里非常不安,每天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过了几天,禅师回来了,小和尚心惊胆战地向禅师赔罪。禅师看着泪流满面的小和尚,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和蔼地安慰他。“那么,师父您真的不生我的气么?”小和尚以为禅师可怜他年纪小才饶了他。禅师笑着说道:“我种兰花,是用来供佛的,我又不是为了生气才种花的。”禅师种花不是因为爱花,而是为了供佛,这就是禅师最初的愿望。当一整架的兰花都被摔坏以后,他并没有生气,因为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本的愿望。没有了种养的兰花,采些野花来一样可以供佛,所以才会说“我又不是为了生气才种花”这样的话。你是不是也从金代禅师的大彻大悟里得到一些启示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很多的烦恼,时不时地还搞一些脾气出来。回过头想想,那些惹得我们大发脾气的事情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不过是一些小事、一段小插曲而已,只是当时太认真了。所以,当我们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痛快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我们做这些事究竟是为了什么。当我们找回自己最初的愿望的时候,就会发现眼下的不快其实根本算不了什么。每当生气的时候,不妨想一想禅师的教诲:“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种花的!”“我不是为了生气才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才恋爱的!”“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结婚的!”当你这样做了之后,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一下子变得阳光灿烂了!不论什么时候,当烦恼袭来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告诉自己一声:我不是为了生气才活着的。《做人的佛法》第二章 让快乐成为天性 一切如来,亦皆随喜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四十二章经》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儿草种吧!好难看呐!”小和尚说。“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头:“随喜!”老和尚看到小和尚在荒地上种出清嫩的草苗,就“随喜”了!那么什么是“随喜”呢?随喜是佛教里面的说法,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称为随喜。《法华经?随喜功德品》载:“听闻经典而随喜,次次累积,功德至大。”《大智度论》则谓:“随喜者的功德,胜于行善者本人。”我们经常看到人家结婚了,亲朋好友一大堆,大家都很高兴。你只是个路人,看到别人开心,你也替人家开心一下,送个祝福,这就“随喜”了,其实很简单,也很有意义。人家很高兴,主动传染一下,自己很开心,还有功德收获,何乐而不为?“随喜”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生活理念,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行善,更要喜善。看到人家做好事,就过去搭把手,或者鼓励一下,支持一下,人家会感激你,你心里也很舒服,大家一团和气,我们的生活不就更美好了么?现在有很多人,看到人家做点儿事情就说长道短的。“汶川大地震”举国震动,大家都纷纷献爱心,有的人捐得多一点儿,有的人捐得少一点儿;有的人捐出了自己的积蓄都没说什么,有的人一分钱没有捐,还在那里说长道短——某某捐款是为了自己扬名,以某某的身份捐那么点儿钱太少了……人家行善,你说人家的不是,这伤害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这世间的善心,这是什么行为?这就是作恶!不是别人有企图,而是你的心里有邪念。所以,佛说“随喜”也是有功德的,其实随喜更是一种社会公德。“随喜”而喜,和别人分享善,分享喜,自己也会活得很开心。《做人的佛法》第二章 让快乐成为天性 坦然面对人生的无常命如果待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法句经?生死品》你曾经的亲人现在还有多少,你曾经的恋人现在在谁怀里,你曾经的梦想有多少还没实现……在千万人中,在千万年中,你我的这些破事儿算什么?也许,关于这些,连你自己都懒得去想了,因为每个人都了解并或多或少地经历过人生的无常。“生又何欢,死亦何哀”,人们常常这么说,却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不是不明了,而是看不透。在罗阅祗城有一个婆罗门,他常听说舍卫国人民多孝养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于修道,并供养佛法僧三宝。他心中十分向往,便想去舍卫国观光并修学佛法。到了舍卫国,他看见有父子二人正在田中耕地、播种。忽然,有一条毒蛇爬到那儿子的跟前,将他咬死了。然而那父亲不但不管儿子,反而接着干活,连头也不抬。这个婆罗门大为惊奇,便上前问他原因。耕种者反问道:“你从何方来,来此为何目的?”这个婆罗门回答说:“我从罗阅祗城来,听说你们国家多孝养父母、信奉三宝,所以打算来求学修道。”接着,婆罗门问道:“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为什么不但不难过,还接着耕地播种?”耕种者说:“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间万物成败,皆为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什么也不干,那不跟死人一样?活着的意义就不大了。你要进城,路过我家时,请替我捎话给我家人,说儿子已死,不必准备两人的饭菜了。”这个婆罗门心里暗想:“这个人可真不像话!儿子被蛇咬死,竟然不悲哀,反而还想吃饭,真没有人性啊!”他进入舍卫城,来到耕种者的家,见到那人的妻子,便说道:“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准备一个人的饭就行了。”那妇人听后,说:“人生即如住店,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我这儿子也是一样啊!生是赤条条来,死亦赤条条去,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规律。”这个婆罗门又告诉了死者的妻子,谁知她的回答也是如此。他心中非常生气,对那女子说道:“你的丈夫已死,你难道一点儿也不痛心吗?”那女子默然不答。这个婆罗门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国家,他心里暗想:“我听说这个国家的人民如何慈爱、如何孝顺、如何供奉三宝,所以才想来这儿学习修道,没想到碰上的都是这等没有人性的人。这种人怎配信佛修道呢?”他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去请教伟大的佛陀。这个婆罗门来到佛所,向佛陀顶礼,退坐一边,一脸的愁云。佛陀已明白他的来意,却故意问他为什么忧愁。他回答说:“遇事不合我的想法,故而忧愁。”佛陀又问:“遇上何事不合你所想呢?”他如实向佛陀禀告了路上所见之事。佛陀说道:“善男子,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们知道人生无常,伤心悲哀无济于事,故能正视世间及人生的自然规律,也就无有忧愁!尘世之人不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互相贪着爱恋,等到突发事件一来,即懊恼、痛苦甚至痛不欲生,无以自制。正如人得了热病,高热谵语,恍恍惚惚胡说八道,只有经过良医诊治下药后,热退病愈,才不会再说胡话了。”佛陀接着又说:“世间俗人长时间被贪、嗔、痴三种烦恼袭扰,不能自拔。如果自己能明白无常之道理,能明白佛法苦集灭道之道理,那么自然烦恼尽除。这些人皆可以证道啊!”这个婆罗门闻佛所说,即自责道:“我真愚痴,不明佛法大义,现在一经佛说,如黑暗中见到光明,恍然大悟!”经云:“命如果待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生命就如同长在树上的果子,每一颗果子都要经历风吹雨打,有的能瓜熟蒂落,有的等不到成熟就飘然零落了,没有谁能保证所有的果实都能够长到成熟。人生也是一样,无常鬼每天都跟随在我们身后,不知道哪一天就把我们的生命偷走了。人生充满无常,无常即苦。佛法告诉我们,生命的无常是无法回避的,我们应该面对它、认识它、超越它。一说到苦,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总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是悲观的。其实不然,佛教认为苦是一种客观存在,世间的一切都有生住异灭的过程,人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轮转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佛法不但不是消极的,反而是积极进取的,是给人以希望与光明的。因为,只有明白了生命的无常,才会珍惜生命的有限,才能放下无谓的执著,才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死亡。《做人的佛法》第二章 让快乐成为天性 “一生无性”最快活“不计较”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禅语美猴王一见那菩提祖师,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祖师道:“你是哪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哪里修什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什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什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两遍。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哪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这是《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的一段。我喜欢读《西游记》,因为这本书里不仅仅有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还包含着活生生的佛法智慧。菩提祖师问美猴王你姓什么,猴王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美猴王的答非所问着实闹了一个大笑话,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打岔了,牛头不对马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情节,但绝不是个笑话那么简单。“一生无性”这样的话从猴子嘴里讲出来,我想菩提祖师一定是吓了一大跳的。“一生无性”,这是美猴王从东胜神洲“逐渐行来”到达南赡部洲,“飘洋过海,登界游方”十数个年头才悟出的一句话,我想也就是章回标题“心性修持大道生”所指的“大道”吧。“一生无性”用美猴王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你可以说他是宽容,也可以说他是忍让,但我更愿意称之为:不较劲。“不较劲”就是不苛求别人,也不为难自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之所以美丽,就在于它的多姿多彩,有高山,有深谷,有大海,有溪流,有参天巨木,有小花细草,什么都有;人也是一样的,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有黑人,有白人,有高大的,有矮小的,有聪明的,有愚钝的,各种各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所以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没有谁的生活是独立于别人之外的,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之中,每个人的生活都要和很多陌生和熟悉的人交错,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无法摆脱。今天和知己把酒言欢,明日和敌人刀锋相见,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有融合也有交锋,有很多的莫须有,有很多的无缘由。比如你和一位朋友擦身而过,你跟他打招呼,他没有还礼,你作何感想?有人处之淡然,有的人则耿耿于怀。有的人会说他近视眼,没看见吧,这件事儿也就过去了;有的人会说,他肯定有心事,不知在想什么,心不在焉,所以视而不见,这件事儿也就过去了;有的人会不高兴,我跟你打招呼,你也应该跟我打个招呼,这样才算公平嘛;有的人就很不忿,他怎么那样,傲什么傲,不就是学问比我好、名位比我高、财富比我多……最后自己气得要死。其实人家只是近视眼,没注意到你而已。你气得要死,人家却什么事儿也没有,何苦呢?所以人活着不可以太计较,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说,付之一笑就好了,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人和人本就不一样,有的人从正面看很美,有的人从侧面看很美,有的人从背面看很美,不要因为人家说你一句不漂亮就耿耿于怀;人们的审美标准千差万别,不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不容许人家说一句不好。所以,不奢求别人也非常重要。这个世界因为多彩多姿才会美丽,我们的生活也因为和别人紧紧纠缠在一起而丰富有趣,所以千万不要因为不合心意而不痛快,那样只会徒增烦恼。要我说,人这一生,只要保持一种“不较劲”的心态就足够了,像美猴王一样“一生无性”,你会活得很洒脱,活得很快活。《做人的佛法》第二章 让快乐成为天性 放下才能得解脱一念放下,万般自在。——禅语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财宝,到处收购快乐,可是他旅游了十年,走遍千山万水,也没能买到快乐。一天他在山路边休息,刚好有个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于是上前问道:“我是个很有钱的富翁,世界上没有我买不来的东西,可我就是活得一点儿都不快乐。我已经走遍了世界各地,至今一无所获,你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快乐吗?”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慢慢地擦去汗水,舒心地笑起来:“快乐其实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啊。”富翁顿悟:原来放下身上的重负就是快乐,我背着这么多的财宝,到处旅游,总是担心被别人抢走,被别人骗去,从不敢放下,哪儿能得到快乐啊!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一人高的花瓶,前来献佛。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于是婆罗门就把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在地上。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又把右手拿的那花瓶也放了下来。佛陀又说:“放下!”黑指婆罗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世尊,我已经两手空空,把两个花瓶都放下了!”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黑指婆罗门这才了解佛陀的真意,赶紧顶礼。佛陀要黑指婆罗门放下的不是手中的花瓶,而是心里的执著。一人高的花瓶,普通人一只手是拿不了一个的,就算两只手抱起来也很困难,可是黑指婆罗门为了展示自己的神通,一只手一只就把两个花瓶都拿起来了,还拿给佛陀看,这就是执著,太想炫耀自己了。执著这件事情很微妙的,有时候是故意的,有时候不由自主。好比说,有的人,你每天都和他见面,却连他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都记不住;有的人,虽然你只见过他一面,却怎么都忘不了他,甚至一辈子都记得他,这就是执著!因为心里面有爱、有欲,所以对同样的东西产生了不同的念头。一旦你把世俗的杂念抛开,你就会发现,哪里有执著啊?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如果说生、老、病、死的苦是因为看不透的话,那么爱别离、怨憎恚、求不得就是因为放不下:放不下爱、放不下恨、放不下得失。著名禅僧原坦山年轻的时候就悟道很深,经常做一些别人看起来很怪异的事情。一天,原坦山和一位师弟一起下山,经过一条小河时遇到一位漂亮姑娘。因为刚刚下过雨,河水虽然不怎么深,却很浑浊,也没有木桥,姑娘就被困在了河边。原坦山看到姑娘一脸焦急而窘迫的神情,上前施礼问道:“请问姑娘,是想过河吗?”“是呀,”姑娘点点头,无奈地回答,“水太脏了,我怕把衣服弄脏了……”“姑娘莫急,”原坦山安慰她道,“贫僧抱你过河,好吗?”姑娘等了好久才遇到有人帮忙,而且是个彬彬有礼的和尚,略一迟疑,就点头应允了。于是,原坦山抱起姑娘就走。到了对岸,原坦山轻轻放下姑娘,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就若无其事地转身走了。师弟看见原坦山主动和姑娘打招呼,还抱着她过了河,坦然自若,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似的,感到颇为震惊。可是身为师弟,又不敢教训师兄,一路上噘嘴板脸,闷不吭声,心中对师兄大为不满。原坦山也不理他,只管自己走路。快到寺院的时候,师弟终于忍不住:“师兄,你实在不像话,身为出家人,怎么可以搂抱年轻女子,坏了佛门清规,简直无法无天!你忘了我们佛门的清规戒律了吗?”看着师弟正气凛然的神情,原坦山不以为然地反问道:“什么女子?在哪里啊?”“又来了,过河的时候你不是抱了个漂亮姑娘吗?是我亲眼所见,你想耍赖啊……”“哈哈……”原坦山仰面而笑,“是那个女子啊,过河之后我就把她给放下了,你怎么还抱着呢!”一句话噎得师弟半晌说不出话来。后来这件事儿传到方丈那里,方丈不但没有责罚原坦山,反而更器重原坦山了。佛门的戒律不是用来戒行,而是用来戒心的。如果一个人心里四大皆空、五蕴皆无,那还戒什么?因为有,才要戒,若没有,还用戒?原坦山就是因为非常明了这个道理,所以最后成了有名的禅师。放下就是要忘掉,忘得一干二净。有人问你还恨不恨你的仇人,你说我不恨他了。别人会信么?可能你自己也将信将疑吧?如果你说我哪有什么仇人,连自己都不记得有这个人,那说明你真的放下了,就没有烦恼了。烦恼都是自找的,只有放得下才能获得解脱,才能活得快乐、幸福。《做人的佛法》第二章 让快乐成为天性 烦恼都是自找的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禅语有个人感到非常苦恼,于是就背上行囊去找佛陀为他灭除苦难。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说道:“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那人不解地问道:“可是,我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啊!”佛陀慈悲地解释道:“是谁给你心里放进了苦恼和困惑呢?”这个人沉思良久,没有说话。佛陀继续开示:“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看着佛陀慈祥的笑脸,这个人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其实,心中的苦恼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执著,能够解脱自己的只能是自己。有一天,城郊的寺庙里来了一位很富态的中年妇人。据她说,她最近老是失眠,无论面对多么鲜美的饭菜都没胃口,浑身乏力,懒得动,做什么事都没有激情,很想了却尘缘,遁入佛门……方丈是个懂得医术之人,他听那位妇人描述完后,便说:“不忙,待老衲先给施主把把脉如何?”妇人点头应允。切完脉,观完舌苔,方丈微微一笑:“体有虚火,并无大碍。”顿了一下,方丈又接着说:“只是施主心中藏着太多烦恼而已。”中年妇女一被点醒,心里暗叹神奇,便把心中所有事情逐一向方丈说明。方丈很随意地跟她聊着:“你家相公与施主感情如何?”妇人脸上有了笑容,说:“感情很好,耳鬓厮磨十几年从未红过脸。”方丈又问:“施主膝下有无子女?”妇人眼里闪出光彩,说:“一个小女,很聪明,也很懂事。”方丈又问:“家里的布匹生意不好吗?”妇人赶忙摇头说:“很好,家里的生活算得上是镇上的富人家了……”方丈铺开纸墨,边问边写,左边写着她的苦恼之事,右边写着她的快乐之事,然后把写满字的这张纸放到妇人面前,对妇人说:“这张纸就是治病的药方。你把苦恼之事看得太重了,忽视了身边的快乐。”说着,方丈让徒弟取来一盆水和一只苦胆,把胆汁滴入水盆中,浓绿色的胆汁在水中淡开,很快就不见了踪影。方丈说:“胆汁入水,味则变淡。人生何不如此?施主,不是您承受了太多的苦痛,而是您不善用快乐之水冲淡苦味啊。”当我们在为种种苦恼之事感到失落甚至落泪时,其实快乐就在身边朝我们微笑。做一个快乐的人其实并不难,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也很简单,只要记住三条: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你的人生就不会太累。因为烦恼,一些本可以成为天才的人物正做着极其平庸的工作;因为烦恼,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了无谓的琐事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因烦恼而获得好处,也没人因烦恼而改善自己的境遇,但烦恼却在随时随地损害着我们的健康,消耗着我们的精力,扰乱着我们的思想,减少我们的工作效能,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精力分散使人无法顾及应该做的事情,思想紊乱会使人失去清楚思考、合理规划的能力。人生在世,其实是为自己而活。人,出生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家庭自己固然没有办法选择,但却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活着,不仅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一个人在人生大舞台中必须承担起来的角色,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要掌握扮演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所表现的不同内容。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不容易的,也是幸运的。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珍惜和善待我们的人生,快乐和充实地度过每一天。《做人的佛法》第二章 让快乐成为天性 快乐无非常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佛遗教经》传说八仙当中的吕洞宾,有一天从天界下凡来,发心要救度有缘的众生。在半路上,吕洞宾看见有个少年坐在地上流泪,于是上前问道:“小朋友,你为什么哭呢?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少年叹了一口气:“我母亲卧病在床,家里没有钱请医生来看病,我本来要出去做工赚钱,可是母亲又不能没有人照顾!”吕洞宾一听,心里很高兴,难得世间还有这么孝顺的孩子。为了资助这个少年,吕洞宾使用法术,把路旁的一块石头变成了黄金,并且交给少年。没想到,少年却摇摇手,表示不要这块黄金。吕洞宾心里更是欢喜欣慰,这少年竟然还是一个不贪恋黄金的君子。“你为什么不要黄金?这足够让你们母子几年不愁衣食呀!”吕洞宾问。“你给我的黄金,总有用完时候,我要你的金手指,以后只要我需要钱,手指随意一指,遍地就是黄金。”少年一脸贪鄙。吕洞宾听了以后,感叹一声,飘然远去。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永远没有尽头。挣钱的,有了十万想百万,有了百万想千万,有了千万想亿万;当官的,当了乡长想县长,当了县长想市长,当了市长想省长;贪吃的想吃遍天下,贪色的想阅尽春色,贪命的想长生不老,贪名的想永垂不朽。明朝的朱载育有一首诗叫《十不足》: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却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坐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人就是这样,越是拥有,越想索求,越是索求,就越堕落。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膨胀,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求名利、聚揽财富,所以社会越来越乱、犯罪越来越多。人人都有凡心,没有欲望是不可能的,而且人类的生存、繁衍,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都是人类的欲望促成的。但是欲望太强,就会引发灾难,小到个人是犯罪,大到国家就变成了战争。所以说,人不能无欲,但不可贪心,贪心不足蛇吞象,人活着一定要知足,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真谛。一日,佛遇见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苦恼,他向佛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没它帮忙犁田,我怎么能下田作业呢?”于是佛赐他一头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佛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又一日,佛遇见一个男人。男人非常沮丧,他向佛诉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于是佛给他银两做路费,男人很高兴,佛在他的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又一日,佛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轻、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佛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诗人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幸福,你能给我吗?”佛想了想说:“可以。”于是佛把诗人所拥有的都拿走,拿走了诗人的才华,毁去了他俊朗的面容,夺走了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生命。佛做完这些后便离去了。一个月后,佛回到诗人的身边。诗人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于是,佛把他的一切还给他。然后,佛又离去了。半个月后,佛再去看诗人。这次,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地向佛道谢,因为他得到了幸福。子曰:“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就是说做人如果懂得满足,懂得适可而止,就会免遭许多不必要的侮辱和羞耻,人生才会生活得轻松愉快,自由自在。“知足常乐”就是这个道理。有一个美国商人坐在墨西哥海边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墨西哥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条大黄鳍鲔鱼,这个美国商人对墨西哥渔夫能抓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还问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墨西哥渔夫说,才一会儿功夫就抓到了。美国人再问:“你为什么不待久一点,好多抓一些鱼?”墨西哥渔夫觉得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美国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墨西哥渔夫解释:“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过得充实又忙碌呢!”美国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他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鱼,再买更多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再往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这样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销售。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大的企业。”墨西哥渔夫问:“这要花多少时间呢?”美国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然后呢?”美国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皇帝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公司的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然后呢?”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啰!”墨西哥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人生快乐与否,全在于你对人生所持的态度。你做你的富贵梦,我有我的穷开心,不和别人比,只求自心安。人如果都能这样活着,还能不快乐么?《做人的佛法》第二章 让快乐成为天性 何必在意小过无心之过是一场意外,你不能谴责意外。——禅语做人一定要学会承担,也一定要学会处之淡然。世间许多事情本来就很平常,无需计较是非黑白,看开了就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