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话来解释,就是君子有九点要思考的:看到的要思考是否明白,听到的要思考是否清楚,脸上的颜色要思考是否温和,仪容举止要思考是否谦恭,语言要思考是否忠诚,做事要思考是否谨慎,疑问要思考如何向人请教,心里不平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得到利益时要思考不要忘义。孔子这一段对思的阐述,为人们指明了思的范围及思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指明了为人要达到君子所思的标准和应该把握的总原则。这些教诲对我们加强自身修行也很适用,特别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把这些标准和原则与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思维品质结合起来,提高我们理性思维的水平,客观、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要达到静心思,就应该从具备以下九种思维品质上做起。1、思维要有基础人的思维是在记忆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表象是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概念是大脑对现实对象及其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形式,它代表着事物,它用“词”来标志的。如果记忆表象和概念在大脑中没有印象,思维是无法进行的。记忆表象和概念是基础,思维就是地基上的建筑物。如果没有基础,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一点要求同学们对基础知识必须学懂弄通,牢固扎实,否则思维就不能正常进行。2、思维要有目的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力求把思维的方向放在唯一目的上,作出明智的选择,达到寻求目的的捷径。例如人生的目的可以多方向去选择,但最终正确的抉择只有一个,假如我们选择升学,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就要静心学习。如果思维是多个目的,那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同学们将来做什么这是可以选择的,这是一个变数,但是,静心学习,渊博知识,静心思维,开启智慧,这是终身不变的定数。如果能够坚定这样的信念,学业结束后无论做什么,绝对是心智开通,心想事成,成就辉煌。3、思维要独立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依赖于他人的帮助,不能依赖现有的答案与方法,独立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能力不受外界的任何暗示,也不盲目接受他人的主张,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与规律的认识、判断,总是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并由此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有句名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走出自己的路才是成功”。这些就是要我们认真思维,独立完成。作者听说有的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是独立思考,而是抄袭别人的作业,有的还请客送礼雇佣其他同学来完成作业。这种做法看起来是把老师给哄骗了,其实是自己哄了自己,自己骗了自己,最终吃亏的是自己。现在没有培养出独立思考完成作业的能力,将来就没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不要说去开创一片新天地,恐怕连独自生存的空间也难寻找。没有思维独立性的人,就是没有主见的人,没有主见的人是很难承担社会责任的,尤其不具备当一把手的素质。一把手的领导,重要的事情都可以让他人去做,唯一不能让他人去做的是自己的思考。只有经过自己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而形成的结论,才是决策性的思想。大事有大思维,小事有小思维,只有具备独立思维品质的人,才有主见,才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发展自己,体现自我价值,造福人民群众。4、思维要深刻人类的思维是语言思维,是抽象理性的思维。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维过程,于是在大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由于概括,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性。这就是思维要深刻的标准要求。为此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具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素质和能力,深入全面地分析、综合、比较,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如果仍旧被现象、表象、假象所迷惑,分不清事物的真伪主次,不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及规律,那就仍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水平,也不具备思维深刻性品质。在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和吴国的周瑜,都是军事天才家。诸葛亮是三步一计,计计准确;而周瑜是一步三计,计计脱空。我们通过分析认为,诸葛亮在思维的过程中,能够把非本质的现象及一般本质都舍去,概括出一个本质特征,定下一个计谋,然后按照这一个计谋安排军事部署,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所以诸葛亮计计准确。而周瑜在思维过程中,能够抽象概括出一个本质和两个一般本质,于是定下三个计谋,三套军事部署,这样势必会分散部署兵力,在局部战役上形成了以弱对强的态势,所以在对阵诸葛亮时计计脱空。周瑜不是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而是在一个本质与两个一般本质中没有能力再抽象出一个本质特征,是思维深刻性的差距。5、思维要广阔我们要思路广阔,善于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探求问题的解。我们做一个比喻,把所探求的问题比作思维的未知点,把我们大脑存储的表象和概念比作思维的已知点,从已知点出发与未知点联接成功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也就是对所探求问题求证解的过程,这个思维的结论就是已知点与未知点的联线,就是探求问题的解。未知点是一个,我们认知结构中记忆系统的已知知识点可以是多个,从多个已知点出发,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和一个未知点去联系,这就叫作思维的广阔性。联接成功率越高,对未知点了解的越全面,越深刻。现实中我们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往往采取民主集中的办法,群策群议,集思广益,然后从中寻求最佳的方案。这就是思维广阔性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6、思维要灵活我们要在思维的过程中善于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地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方案,又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改原来解决问题的假设与方案,并能及时地提出解决新的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途径,这个过程就是思维的灵活性。我们的思维就要具备这样的品质。在适应新形势作出新决策这个过程中,要克服、摆脱心理定势,防止用老观念、老经验、老眼光一个模式,一成不变看待新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什么能够由小到大逐步发展,最后战胜国民党八百万大军推翻蒋家王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根据发展变化的形势,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不适时机地把握着态势发展变化的主动权。事实说明,只有思维灵活的共产党领导人和人民军队高层将领,才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制定出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取得革命的胜利。7、思维要敏捷我们在思维过程中能够通过缜密而正确的思想,单刀直入事物的核心,迅速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并且能够快速解答与处理问题或难题,迅速地对外界刺激能够做出反应,这就是思维的敏捷性。对于同学们来说,所谓一教就会,一听就懂,一说就清,一接触就知道事物本质核心,这类的同学就具备了思维敏捷性的品质。与思维敏捷相对的是思维迟钝,有的同学尽管三番五次地教,就是理解不了,反应不过来。思维迟钝的形成原因是思维的广阔性不够,只有具备了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与未知点联接的能力,进而才能过渡到思维敏捷。如果思维敏捷而不缜密就变成鲁莽,如果思维敏捷而缜密却不正确,就变成了投机钻营,见风使舵。思维的敏捷也不是指思维的过敏症,大凡这种人看到一点非本质、非主流的现象就大惊小怪,这样的人看问题很容易以偏代全,一叶障目。只有具备了思维敏捷品质的人,才能够察微而知著。在学习运用思维敏捷性的同时也要克服思维的轻率性。8、思维要有逻辑我们要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反映客观现实,要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这就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摸棱两可的思维,它是前后一致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因此,我们要在思维的过程中必须服从严格的逻辑规律,遵循逻辑顺序,无论是分析、综合,还是判断和推理,思维的逻辑过程总是要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层次清晰。比如,因果关系在思维中的重要作用,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有什么样的果,就有什么样的因。在这个总规律指导下,还要注意把握多因一果关系,逐步学会一因多果,多因多果,以及因果互换、转变,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的关系等。只有这样的逻辑思维,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规律。9、思维要创新创新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主要通过发现、发明、创造、革新等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创新思维是一种求新的、无序的、立体的思维,这种思维不同于已有的秩序和见解,而是寻求多角度、多方位开拓新的领域、新的思路,以便找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创新思维的大脑物质载体,其实就是构建大脑相同功能区神经细胞连接和不同功能区神经细胞连接的信息传输通道及网状结构的形成。一个人的这种网状结构的形成与拓展延伸,决定着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成熟与大小。面对人生和宇宙物质世界来说,一个创新思想,其实就是旧成分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实质上,新的组合是为旧的成分拓展了运动变化的时空。创新,不是海阔天空的遐想,而是源于现实要素强大推动力的理念;创新,不是空中楼阁的描绘,而是有坚强基础着力支撑的宏伟蓝图的构建;创新,不是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独断,而是万事俱备、画龙点睛的妙笔;创新,不是停止不前、陈旧观念和经验的拼凑,而是与时俱进、大脑潜在智能的发挥。静心学习法,就有这种能量。青少年真正掌握了它,就能把大家带入创新的境界,创新的世界。总的来说,思维源于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性。这个概括过程就是理性认识过程,这个理性认识的结果就是思想。这个思想反过来对客观事物又产生作用。正确的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人生的学习、工作、事业、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因此,希望同学们掌握静心思维的理论与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思想,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正文 第二章第四节静心问第四节掌握静心学习法之门径四——静心问关于静心问,同学们可能会提出不同的看法。问,还要静心吗?静心问有什么妙处?这些问题提得很好。同学们到学校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文化知识是什么?怎样学习文化知识?作者的看法,文化知识简单地说就是记问之学,学习文化知识就是做学问,你能提出问题,你能把问题的答案记住,在考试的时候做上去,并能取得高分数,你就能上好学校,你就是有文化知识的人,就是有学问的人。深层次地说,真正的学问是人生的历炼,在做人做事上经过实践验证的经验体会。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随时随地的学习,都是我们的书本,都在教育着我们,都是在做学问。可见学问之大,它涵盖了我们一生中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是我们实践经验的认识结晶。读书学习是做学问,实践生活也是做学问。因此,我们要随时随地的思想,随时随地的见习,随时随地的体验,随时随地的反省,这就是学问。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他们的传世经典作品多数以问答式、谈话式的文体(语录体)记录下来。它的传承为什么经久不衰呢?根本原因是:问源于生活,答旨在教育,是人们生活实践的指南。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文选》,大多数是作者邓小平提出问题,回答解释问题,以谈话的方式阐明深刻的哲理。伟人的论断更有说服力。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因此,提出问题,回答解释问题,是我们主观世界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许多伟人都是问题提的符合实际,解释阐述高瞻远瞩,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样的理论体系就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对于同学们来说,逐步地培养自己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眼光,有回答解释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有记忆的能力,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就能取得良好的成绩。有关记忆、思维等已经在前面讲过,这里着重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回答解释问题的学问,给大家概括简要地讲述一下。一、问的概念及相关知识1、问的概念所谓问,就是指人们在学习生活中,对不懂的、不明白的事或道理提出来请求回答或解释。2、问的特征问,概括地讲有以下四种特征。(1)问的本质特征。人的根本欲望有三种:一是生存欲。二是生殖繁衍欲。三是探求奥秘欲。人类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以及所接触的、所观察的、所产生的疑问,有探索求证的欲望。人类文明进步就是这种欲望的结晶。有疑才问,问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类欲望的解决。(2)问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人们普通存在的问题,就是问的共性,人们特殊存在的问题就是问的个性。对于同学们来说,一个问题,大多数同学不理解、不明白,就属于共性的问题。个别同学不理解、不明白,则属于个性的问题。能够分析清问题的共性与个性,是采取不同方式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3)问的认知与实践性特征。同学们在学习中的所问所答,一般情况都是有标准现成的参考答案。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学习是间接的学习,是在学习前人经过实践认知而总结出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认识的规律是:学习认识——实践——再学习认识——再实践。有些问题要准确完整地回答,还需要靠自己本身的实践来证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人类正确思想认识形成的规律。所以,同学们需要领会问的认知与实践性的深刻含义。(4)问的时间与机密性特征。凡属于国家机密的重大科技成果和一些机密文件,我们要做到不问、不答,这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要分期分批地解密,这个时候才可以作问、作答。每年的高考题和参考答案时间性和机密性非常强。考试前绝对要保密,考试一结束就解密了。这也说明,学会问要掌握时间性与机密性。3、问的产生问的产生,也就是说疑问或问题的产生,它源于生活实践。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就是问题,通过意志的努力在实践中把它解决了,就是答案,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产物——思想文化。我们现在所学习的书本知识就是前人实践的产物,理论的结晶。只有学习好,掌握好,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指导将来的工作。一个人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儒家把它分为八个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它的意思是说,只有经过考察而先彻底了解世间万事万物的道理所在,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种知识;只有先获得尽量多的各种有益知识,自己的意志才会诚恳笃实;只有自己的意志诚恳笃实了,自己的心地才能够端正而不邪僻;只有当自己的心地端正无邪了,自己的德行才会修洁;只有当自身德行修洁了,才会感召自己的家人,使得家庭也修洁整齐;只有当自己的家庭也整齐修洁了,才会感化国人,使得国家也得以大治;只有当国家大治了,才会使其他国家从而效仿,从而使全天下都达到大治的境地——天下太平。在这八个阶段中上至尊贵的天子,下至黎民百性,他们都毫无例外地必须以“修身”为一切的根本。以这八个阶段划分,同学们现在处于哪里?作者认为,是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五个阶段内,齐家、治国等还是以后的事。讲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同学们把心安在学校学习的课程上,从中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格物),认识它的本质与规律(致知),使意志诚恳笃实(诚意),心地端正纯洁静穆(正心),身的行为德行修洁(修身),我们才会成为品行端正纯洁、知识圆满的接班人。再进一步说,作者的观点,要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五个阶段应做的事做好,达到一定的境界水平,关键是同学们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有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具体来说,怎样下手,从哪里发现问题、产生问题呢?作者仅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讲八点意见供大家参考。(1)从所学各学科预习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课,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来印证自己所发现的问题是否正确。是共性的问题,老师就要在授课中讲解。老师不讲你所发现的问题,则属于个性的问题。个性问题就要提出来,老师个别辅导。(2)从老师授课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发现问题。没有彻底听懂弄通的原理、原则、概念、意义等都属于这一类。(3)从练习中发现问题。不会做的题涉及的相关概念、原理,都属于需要解决的问题。(4)从复习整理中发现问题。在复习整理过程中,凡是不明白的知识点都是问题,需要把它归纳出来。(5)从练习、作业及考试的错题中发现问题。把做错的原因分析归纳出来,这就是问题。(6)从与同学互相复习交流中发现问题。其它同学掌握、理解了的地方,自己没有掌握也没有理解的地方就是问题。(7)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注重检验自己是否有不知道或知道不全面的地方,通过这种情况也会发现问题。比如,我们看一部中国革命题材的影片《长征》,影片中所反映的重要历史知识是否知道?不知道的地方就是问题。(8)从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发现问题。诸如自我认识问题,心理健康与否问题,青春期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是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有问题是正常现象。出现了问题,不要回避它,要正确地认识,正确地理解,正确地化解。现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教育部门要求学校配置心理咨询老师,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只有把心理活动产生不健康的意念能够及时清除化解,学习智慧的门才会畅通无阻,思维直觉灵感才会显现出来。以上讲的这八点,是着重学习生活方面谈的。若能从这几个方面提出问题,学习就有兴趣,就会用功,成绩就会提高。能从这几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得钻进去,学进去。不入虎穴,焉得虎仔。进得去,才能看得清。进得去,才能发现问题。学习只有静下心才能钻进去,学进去。只有把心安在一事上,只有一个正念,这才能静下心。能做到这一点,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通过老师一讲,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记忆。静心问就有这样好的作用。4、问的类型人们对自身及自身以外产生的疑问是多种多样的、繁杂且无穷无尽,小到一粒微尘,大到宇宙空间,无处不藏有人们已经认识或尚未认识的奥秘。根据人类与外界的关系,将探索奥秘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问题,一类是人与宇宙万物之间的自然问题,一类是人与多维空间生物之间的神秘问题。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与解释产生了社会科学,人们对自然问题的认识与解释产生了自然科学,人们对神秘问题的认识与解释产生了不同的宗教神学。如果把社会科学再细分可分为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等。如果把自然科学再细分可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气象等等。无论多少科学分类,其实概括地说,要探索研究的是一个问题,即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规律和事物的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观念上来说,一个问题可以分成多个问题来研究,多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概括地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学习中所遇问题的类型将如何划分?作者的意见是依据主体对客体认识、记忆、印象、反映等方面来划分,便于开发同学们大脑的智慧潜力。具体来说,学习方面问题的类型有以下六种。(1)断点类问题。已学过的旧知识的两个知识点之间能够连接而尚未连接的问题。也就是已知条件明确,求证、求解过程存在问题,得不出结论,因此两个知识点连接不起来。断点类问题的解决,从生理学这个角度来说,就是树突与树突之间的连接,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连接,存储的记忆信息之间的连接,这些连接成功了,也就完成了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由此也就把断点类问题解决了,使知识链条断档之处对接,随后连成一体。(2)盲点类问题。对新领域、新学科、新知识的初始认识,这些知识往往与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没有关联或联系很少,遇到一个问题,很难下手。如,新学年新学期开了一门新课程,很容易产生盲点类问题。对于盲点类问题不能着急,要按照知识理解记忆的规律来处理。首先,要在大脑记忆中多存储知识点,然后,再把点与点之间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知识线,知识线的拓展形成知识面,知识面的拓展形成知识体,知识体的拓展形成知识网,这样的学习才是轻松自如的学习,才是解决盲点类问题的有效捷径。(3)疑点类问题。它指的是对知识的认识不确定,虽然经过自己的推理判断思维抽象有结论,但仍有怀疑,甚至有多个结论,肯定不了哪个是对或是全部对。这类的问题必须经过老师的判定印证,才能确定正确与否。同时,要掌握老师判定印证的方法和原理原则,防止以后再出现同一类的错误。(4)探索类问题。指的是对旧知识点、线、面、体、网的拓展延伸,要与一个似定的目的知识点进行连接。这类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知识功底扎实,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品质具备,意志坚定、合作能力强的人才能完成。(5)单一类问题。只有同一个领域、同一个学科、同一类知识的问题,则属于单一类的问题。比如,同学们现在所学习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功课的各类问题,就是单一类问题。单一类问题的解决,需要大脑形成同类智力中心,也就是形成同类认知架构网络体系,这样,单一类问题的解决才能顺手,也比较容易。如果同类智力中心没有形成,也就是同类认知架构网络体系没有形成,单一类问题的解决就比较困难。目前,人类大脑的智力中心有十一个。①语言智力。②逻辑数学智力。③空间视觉智力。④身体智力或运动智力。⑤音乐智力。⑥人际交往智力。⑦自我认知智力。⑧自然观察智力。⑨情感智力。⑩意志智力。道德智力。哪一个智力中心的形成,对于哪一种单一类的问题就容易处理解决,反之就比较困难。(6)综合类问题。它指的是涉及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领域、多学科、多种知识需要共同运用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是一个人能解决的,这个人的大脑相关智力中心必须连通,不同的智力中心形成立体蜘蛛网式的认知架构网络体系,才能完成。如果一个人不行,则需要多个专业人才共同协作,甚至多个部门的专业群体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例如,高中地理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流、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深刻分析,才能解决问题。历史中的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以及艰难历程等问题,则需要熟悉地理方面的有关知识才能解决。再如,神六载人航天和神七太空行走的成功,就是一个航天综合类问题多个部门的科研人员共同攻坚克难取得成功的典范。5、问的过程问的过程,也是求解的过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问题的产生与梳理。二是问题的提出与表达。三是问题的回答与解释。其实就是问什么,怎样问,回答什么。这三者完整的统一就构成一个问的过程。6、问的表现形式根据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提问的常用表现形式有四种。(1)口头表达。如课堂上同学们向老师口头提出问题。(2)书面文字表达。有时也可用书面文字的形式提出问题,把自已的看法写清楚,请求老师回答或印证。(3)共同提出问题。小组或班级讨论后形成一致意见,以书面形式联名提出问题。(4)以公开征求意见的形式提出问题。比如,学校为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常常向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公开征求建议和意见,以此形式来反映问题。7、问的目的与作用问的目的,是指经过老师或他人的指点、讲解、回答后,使提问者对其所提问题彻底明白,彻底理解,并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能够独立运用。教师的职责有三:传道,授业,释疑。传道,就是要把宇宙自然、中华民族、人类社会发展、现代文明的大道传承发扬光大。授业,就是让学生掌握谋生的手段。释疑,就是把学生不懂得、不明白的事或道理讲解清楚,让学生明白。更深一步地说,问的作用不是一方受益,而是双方受益,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提出问题后经过老师讲解,学生对该问题的相关知识理解明白了,同时老师对该问题的相关知识也加深了理解记忆。有时同学们提出问题,老师对该问题解释不全面或回答不了,也促使老师对该问题的相关知识去作进一步的学习掌握,然后再对同学作辅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作为老师一定要严格遵守,终身不变,这才能培养教育出优秀的弟子。8、问的透视通过对提问者所提问题的深浅、难易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可以透视出提问者的一些基本情形和状况。(1)问可以反映出提问者对于所提问题的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大脑认知架构网络系统建立的状况。比如,问题提得浅,反映出提问者知识掌握的程度低;问题提得深,反映出提问者知识掌握的程度高。再进一步说,同样一个问题,有的同学感到很难,有的同学觉得很容易,这就是通过问题可以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六十年代小学语文课本有一课叫《小马过河》。故事说的是,河这边住着两匹马,老马和小马。一天,老马让小马第一次到对岸加工饲料。小马驮好粮食,刚走到河边,一只松鼠急忙跳过来对小马说:“河水很深,不能下去,下去就会淹死。”小马很是犹豫,回头看见一头老黄牛,便上前询问。老黄牛说:“河水不深,能过去,淹不死。”小马听了老牛的话,很顺利地就趟过去了。对同样深的河水,有不同的看法,这就反映出了老黄牛与松鼠过河能力的差异。(2)问可以反映出提问者求学态度以及学习品质的具备。是经过刻苦钻研提出问题,还是敷衍了事提出问题;是严谨缜密地提出,还是粗心大意地提出;是百思不得其解地提出,还是随心所欲地提出,这些都能通过所提的问题反映出来。(3)问可以反映出提问者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言为心声,通过提问者言语的表达,可以透视出他的心理成熟状态。是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还是羞羞答答提问;是诚心提问,还是考老师式的提问;是礼貌待人提问,还是呼山喝令提问。这些提问方式都可以反映出提问者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的程度。通过以上对“问”的分析,显现出提问者的一些个性特点。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有的放矢,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个体进行一对一的教育,使之克服缺点,健康成长。二、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如何做到静心问青少年学生在校学习大都以课本教材为基本的学习范围,一般情况是以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展开解答。另一种情况是,从课本教材内容分析归纳出问题,这正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现行的课本教材中,问题、答案与知识、内容同时存在,所不同的是表现方式,有的需要根据问题找答案,有的则需要根据内容找问题。在学习生活中具备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至少对于所学的知识内容已掌握了一半还多,另一小半就是记了。记问之学嘛!有了问题和答案就能进行记,没有记忆的对象就无法开展记忆活动。所以说,能够静心提出问题,不仅对于学习文化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将来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作用。那么,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如何静心提问,具体从哪里下手?作者提供如下六点建议。1、培养兴趣,自问自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没有兴趣,学习就会把“享受”变作“忍受”,变成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要,就会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中外古今,许多发明家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便是与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密不可分。什么是学习兴趣呢?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并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它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成分。学习兴趣产生于学习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进一步发展。学习兴趣还要与学习活动相联系,以学习活动结果获得的满足感而巩固、加深。所以说,学习的兴趣是学习动机+学习活动+结果满足的和。学习兴趣在认知活动中起着启动、定向和动力作用,它是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需的先决条件,它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实践证明,学习兴趣与好成绩(包括知识、能力等诸方面)成正比。学生对某一学科越感兴趣,越善于钻研问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越高,学习的成绩也会越来越好。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它能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只有品尝到因学习而获得满足的快乐感时,才能打开智慧的大门。只有把书本知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身心健康成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使得如饥似渴的感觉得到满足,这时才能产生快乐的感受。自问自答,自劳自作,得到收获时才会有快乐。那种填鸭式的教学,那种不消化吸收穿肠过式的学习,是不会有快乐的感受,也很难打开智慧之门。只有乐学才能够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2、端正态度,能者为师端正态度,能者为师,就是怀着一颗真诚心去拜能者为老师,指导我们的学习。对老师要以诚敬心请教,对比自己懂得多的同学也要视为老师,一样地以诚敬心去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才能学有所长。在学习生活中,求学者请教时应把握以下三点。(1)虚心请教,至诚感通。在治学方面一分诚敬,一分收获,十分诚敬,十分收获。有一个成语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三兄弟想拜请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草舍的诸葛亮为军师,出山运筹帷幄,帮助成就一番大业。一而再,再而三,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得到首肯。诸葛亮智慧超群,初出茅庐三把火,辅佐刘备成就霸业,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诸葛亮也被后人推崇为智慧的化身。事实证明,只有至诚之心,才能感通一切。(2)真实表白自己对所提问题的认识,便于老师对症回答、解释。对所提问题的相关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是不行的。实事求是地讲述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便于老师对症下药,否则老师给解答了你也不会明白。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实有益的智慧。(3)遇到偏题怪题和老师、同学一起攻克。切不可专门找偏题怪题去考老师,专门给老师难看,叫老师下不了台。如有这种现象,也反映出这样做的学生心理不健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现象也会促使老师更进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教学水平,防止“挂黑版”现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降魔归道,心服口服,这才是老师最值得崇敬之处。老师的形象之根就在于使受教者心服,他没有行政资源,只有知识与教育资源。老师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能在学生心中点亮一盏明灯,照耀着学生今后的事业征程。因此,同学们要对老师格外尊重。3、加强修养,健康心理青少年在成长成熟期要做好两件事。一件是学好文化知识,一件是加强道德修养,及时调整心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二者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有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就是因为心理出现了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调整而影响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学习成绩差又使不健康心理逐渐加深。在这里,作者就问的心理健康方面提三点建议。(1)克服自卑心理,敢于大胆提问。打开青少年学生的生活辞典,自卑充塞在每一个角落,并时时困扰着大家。从问题发生的普遍性和影响的深远性来看,自卑是阻碍青少年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的最大心理障碍。自卑是潜伏在心理的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它会使人丧失信心、勇气,从而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挑战。什么叫自卑呢?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它往往是因为自我评价不恰当而逐渐形成的,客观上讲是由于个人的某些缺陷或者屡遭失败的原因造成的。在课堂上不敢提出问题,不敢公开表白自己的认知就是自卑感的心理表现。可能因害羞不善言辞,提问出过洋相害怕别人讥笑,或者提出问题不确切曾受过批评等等。一次次地遭到失败与挫折,由此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卑心就会逐渐形成,于是就不敢在公共场合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有疑不敢问,怎么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知识?病人不开口,医生难下手。病人不说自己得病的疼痛症状,医生怎么能诊断清是什么病而去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所以,当学生的一定要把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然后才能经过老师的辅导,理解掌握它。首要的是敢于提出问题,其次才能善于提问。提问失败的次数多了,从中就慢慢学会了善于提问。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提问题就像小孩学走一样,刚学走哪有不摔跤的,摔倒站起来再走。所以,一个人只要克服自卑心,树立自信心,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多次尝试,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2)克服消极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同学们在提问、回答或其它学习生活中,一定要克服消极情绪的影响,确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无论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都要正确面对,始终让乐观向上、开朗进取的健康心理占主导地位。像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冰镇可乐”男孩儿那样笑对人生,像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舞蹈的在地震中失去一条腿的残疾小女孩那样舞对人生,再艰难困苦也能从容面对。(3)克服急躁心情,具备忍耐素质。青少年大多数都有一种急躁心情,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或是学习其它新知识时,都是急于求成,一下子就想把它学会,结果往往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这种情况下,要学会有耐心,尊重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在因上下功夫,果就会有收获。常言说,一切法得成于忍,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要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来学习,契入静心境界,一定能收获成功。4、理清头绪,掌握方法在提出问题之前,自己先要把问题的头绪梳理清楚。问什么,怎么问,在哪里问,何时问,问题多时先问什么等等,自己要心中先有数,必要时还得作好书面提问提纲,在这方面请同学们注意把握以下四点方法与技巧。(1)分清主次,各个击破。学习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分清主次,抓住影响自己学习的主要问题,向老师提出,请求解答。主要问题解决了,次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2)言简意赅,条目清楚。提问时防止草率提问或口头表达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前后矛盾。书面提问防止字迹了草、概念不清。提问的基本要求是:口头表达要心平气和,口辞清晰,字正腔圆,干净利索,一针见血;书面表达要书写规范,切中问题要害单刀直入,论理叙述层次清楚。(3)适时提问,静心等待。提出问题请求解答时,也要给老师或同学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其考虑成熟了再解答。因为人不可能事事时时都能做到即问即答、信手拈来。此外,我们在课余时间提出问题时,要找适当的时机,别给他人生活带来麻烦。比如人家正休息或有重要事情处理时,你去请教,这是对人家不尊重,这样的问,是不合时宜的。确实需要请教,问别人又解决不了,那最好是另找时机。刘备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出山为军师,有一次去请时侍童告知刘备:“诸葛亮在睡觉。”张飞是急性子,便大声叫嚷:“牛屁老道,大白天睡什么觉,待我上前唤醒便是!”关羽还是有耐心,急忙上前拦住张飞说:“等等再说。”就这样一直等到日落西山,诸葛亮也没有醒来,刘备三兄弟只好打道回府,再来下次。其实诸葛亮根本未睡,他是在考验刘氏三兄弟的诚心。如果只顾自己的想法,不顾他人的生活,这样请教问题的方法是诚敬心不够,静心等待不够,同时也不会得到圆满的解答。(4)礼貌待人,文明用语。在提出问题请示老师或他人解答时,要态度恭敬,举止大方,语言文明。要客气地称呼:某某老师,劳驾您、麻烦您、打扰您,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在听完解答后,我们还要说,让您费心了,麻烦您了,谢谢您的指教等等感谢的言语。现在有些学生不会这样做,而是随着自己的性子来,这就需要改正。不文明、不礼貌的提问,在学校老师会指教。如果出身社会后,那肯定会吃闭门羹。综上所述,理清头绪,掌握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对于提问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要引起高度重视。5、澄清原因,对症解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是问的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一个问的过程。对提问者,教师要给予一个完整准确的解答与指导,使其理解掌握。在这方面,提问者需把握老师以下三种常用的解答方法。(1)理解相关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去理解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先把不理解的相关知识弄懂了,才能解决问题。一个知识链码的断档,常常会影响后面知识链码的接受与理解。特别是数理化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前后知识点的相互联系非常紧密,前面的一个公式定理不理解,就会影响到后面相关内容的学习。因此,对所学知识内容系统化的掌握显得十分必要,一旦发现知识断点,立即把它补上,直到弄懂弄通为止。(2)复习所涉内容。听清老师提示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对此先进行复习,然后顺藤摸瓜,再解决当前的问题。(3)理清问题思路。对老师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要理清,剩余的事项自己去完成。6、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人活着要有一种精神,要有一种追求,要有一种对认准的事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热忱,哪怕历经艰难险阻也要坚忍不拔、奋斗到底,不获全胜,绝不收兵。成功不是伟大人物的专利,而是平凡人物在平凡的事业上解决了一个平凡的问题而获得的丰硕成果,这就叫成功,这也叫伟大。同学们,从现在做起,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钻研问题。可以对有兴趣的学科,穷其一生的精力,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或在理论科研上,或在实际运用上有所突破,有所收获。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目前,我们在学校学习生活中,无论对那门功课的问题,都要养成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让快乐的学习生活更加快乐,让美好的学习生活更加美好。正文 第二章第五节确立志第五节掌握静心学习法之门径五——确立志一、志的概念及相关知识常言说得好:无志不成人,无志不成才,无志不成功。一个人如果没有志,肯定成不了才,只能当一个平庸的人、俗气的人、自然的人,终身忙碌,一事无成。无志之人,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随风飘荡,就像大海的小舟一样随波漂泊,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无处安定。这个志就是我们命运的主宰,这个志就是我们所为的意志。要全面理解它,很有必要对意志的概念、过程、特征及意志与理想作一简要的概述。1、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为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换言之,为了实现某一既定的目的而采取行动的过程,起推动作用的心理活动称为意志。意志它包括两个方面,立志和实现意志,也就是意志行动心理过程的两个阶段,即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的方向,规定未来意志行动的轨道,是完成意志行动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开端。我们通常把这一阶段称为立志。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人的主观目的转化为客观结果,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际行为,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我们通常把这个阶段称为实现意志或志向实现阶段。2、意志的过程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即在人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人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仅产生对客观对象和现象的认识,对它们形成这样或那样的情绪体验,而且还有意识地实现着对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改造。这种最终表现为行动的、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心理过程,构成心理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意志过程。再进一步解释,如果说,感觉(以及认识)是外部向内部意识事实的转化,那么意志就是内部意识事实向外部动作的转化。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现实存在两种相互作用关系。一种是客观对主观的作用关系,即认识关系,由外到内的转化;另一种是主观对客观的反作用关系,即改造关系,由内到外的转化。后一种关系就是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作用、改造、转化的心理行为表现过程,这就是意志过程。3、意志的特征。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而自身独有的标志。意志的特征有三个。(1)意志具有指向性。即意志对行动具有调节的作用,它包括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前者在于推动人去从事达到预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后者在于制止不符合预定目的的行动。其实意志的调节作用的两个方面在实际活动中是统一的。例如,同学们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考取理想的学校,产生了掌握静心学习法的决心,这种决心一方面促使自己去对静心学习法进行认真学习,另一方面还要抑制影响认真学习的其它行为。此外,意志不仅调节外部动作,同时还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当同学们排除外界干扰、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时,就存在着意志对注意、思维等认识活动的调节。当人在危机、险恶的情境下,克服内心的恐惧和慌乱、强使自己保持镇定时,就表现出意志对情绪状态的调节。(2)意志具有目的性。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是人的行为的特征。有明确的目的,意志行为的毅力才坚定。动物也作用于环境,有些高等动物甚至仿佛有某种带目的性的行为,但是从根本上说,动物的行为不能达到自觉意识的水平。尽管它的动作可能十分精巧,它却不可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目的和后果。因此动物的行为是盲目的,是无意识发出的,而且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偶然的事情。而人类的活动则完全不同,它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去实现。(3)意志具有自觉性。人的目的是主观的、观念的东西。主观要见之于客观,观念要变为现实,必须付诸实际行动。人在从事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作为行动的目的(观念)存在于他的头脑之中,他以这个目的来指引自己的行动,把它当作规律来规定他的行动的式样和方法,使他的意志从属于这个目的。没有自觉的目的,就失去了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前提。因此,只有人类才能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志的印记。动物没有意志,它只能消极地顺应周围环境,成为自然的奴隶;人有了意志,就能够积极地改造外部世界。人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确立目的,同时主动地采取行动来改造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意志集中地体现出人的心理活动的自觉能动性。4、意志与理想人的意志的目的性与人的理想具有同一性。理想是意志目的性的升华与完美。人生立志,树立理想,是一个尤为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有一定规律的。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所谓志,乃是理想。青少年正处于理想形成时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当存高远,志高才气昂。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像太阳,唯其大,才有永不枯竭的热能;像灯塔,唯其高,才能照亮前进的航程。只有确立了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才能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矛盾,使宝贵的人生闪光而充实。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有思想的个人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理想是对未来的憧憬,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而思考的精神存在,在人生目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不仅靠肢体站立,更要靠理想站立;人不仅靠食物生活,更要靠理想信念生活。帆是生命的风,人的生命意义在于理想,没有理想的生命就像没有风的帆一样空虚;有了理想,人生就有方向,就会少走弯路,不虚度年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只有理想之光才能点燃人生需要之火。理想作为人生的精神力量,它将促使每一个生命个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使人的理想道德在实践中逐步升华,在社会发展中发展自我。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他的人生就越有意义。正如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所说的那样:“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同时,理想使人产生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使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有勇气接受磨练和考验,在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中历练成长,从而能够跨过人生的一个个“障碍”,逐步迈向成熟,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进。二、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如何确立志志,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所谓志,士心也。心上有士,是以为志。志,不是可有可无的理念,而是人生前进方向的主宰。志,不是凭空而来的想象,而是生活的感悟;志,不是心血来潮的遐想,而是对情感驾驭的理智;志,不是依赖上天的施爱,而是切合实际的决定;志,不是一意孤行的莽撞,而是多维锤炼的结晶;志,不是芳香四溢的花瓶,而是艰苦奋斗的硕果。那么,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如何确立志呢?1、深入实际,体验生活,深刻认识,从中感悟志意志的产生,离不开认识过程,它是认识过程的进一步发展。离开了认识过程,就不会有意志活动,意志也就无从产生。因此,我们要想立志,就必须深入实际,体验生活,深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深刻认识人自身的需要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才能从中感悟出意志。志从哪里来?志从实践中来。亲历亲为的生活体验和感悟,是立志的源泉。成年人的实践是立志的先决条件,青少年也无不如此。实践中丰富多彩的感官刺激,对于青少年那充满好奇的双眼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从生理心理上讲,客观物质世界的感官刺激必将引起主观精神世界的理性思考。感官程序刺激理性程序一旦开启,就会最大程度地调动整个身心的参与,意志的产生与形成就在其中,人的梦想也随之而产生与形成。现在的青少年为什么不会立志、意志薄弱、前进没方向、吃苦性差呢?原因就是间接经验多,直接经验少,听别人讲得多,自己体验得少,书本知识多,实践生活少。没有自身感觉、知觉的感性认识,高级的心理活动理性认识和意志活动就无法进行。所以,青少年要想立志高远,必须深入生活,经过历练才能感悟出志。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的“锋”,梅花的“香”就是意志,就是立志,就是志的硕果。例如,伟人在1909年外出求学读书时,将一首题为《赠父亲》的七言绝句夹在父亲常看的账本中离别留言。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伟人的博大胸怀、远大志向,从青少年时期就确立了。诗的内容是:赠父亲(改西乡隆盛诗)1909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影片《恰同学少年》正反映了他求学时期的生活片段。他的一生是追求理想而惊心动魄的一生。他的一生也实践了他的伟大誓言“学不成名誓不还”。1959年6月25日写的《七律到韶山》,反映出他阔别了故乡三十二年后才回到韶山冲。真可谓立志成名,衣锦还乡。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指挥过无数战役和战斗,却从未开过一枪;他的伟大作品,就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的伟大愿望,就是富强中国,富裕人民,和平世界;它的伟大成就,就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人一代接一代继往开来,辉煌中华。2、端正心态,积极乐观,抑制情绪,从中明确志意志的形成和确立还会受到情绪的影响。一方面,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例如,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激励着人们去保卫祖国和消灭敌人。另一方面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例如,人在从事一项活动时“不乐意”干的情绪,或者在从事过程中引起的消极的情绪(如困惑、彷徨、焦虑、痛苦),这些情绪都会妨碍、动摇和削弱人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发挥意志具有指向性调节功能的作用,对某项意志行动起阻碍作用的情绪实施抑制,使原本确立的意志更加鲜明。实际上意志与情绪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谁战胜谁,主要取决于二者之间力量的对比。意志力薄弱而消极情绪强烈,会导致意志行动半途而废;意志坚强则可以克服不利情绪的干扰,把行动贯彻始终。我们平时所说的“理智和情绪的冲突”,其实也是意志与情绪的冲突。所谓“理智战胜情绪”,就是意志的力量根据理智的认识克服了与理智矛盾的情绪。能够这样做的人,就是这个世界上的成功者。而“情绪战胜理智”,则是指意志力不足以抑制情绪而成为情绪的俘虏,背离了理智的方向。如果这样做的人,就是这个世界上的平庸者。其实,情绪是我们自己思想的产物。没有思想,就没有情绪;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情绪。但是我们对自己的情绪也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思想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只要我们端正心念,保持积极乐观、竞争向上的心态,经常去调试控制自己的心情,采取理智行为摆脱坏情绪,那么,我们的情绪调控能力就发展起来,我们的意志也就坚定不移。只要人生前进的意志明确,方向正确,我们就会积极主动、全身心地去为实现人生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下面作者给大家讲一位“悲情割肢、快乐生活”小女孩的故事,同学们从中悟道明志。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一位小女孩在地震中被废墟死死压住一条腿,怎么拖也拖不出来。这位小女孩突然爆发了一股勇气,用石块割断残肢,从废墟中爬出来,死里逃生。后来断肢发生了感染,患上了骨髓炎,是党和政府把她接送到北京的一所医院治疗痊愈的。当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这位小女孩时,问她“用石块割断自己的残肢,哪来的那样的勇气?”小女孩笑容满面地回答:“活着能见到妈妈,有一股意志的力量支撑着我。”当问到这位小女孩“如何面对人生,为什么经常是快乐的,有没有苦恼?”这位小女孩说:“快乐也是一天,苦恼也是一天,活着为什么不快乐呢?”当记者问她“是谁教的?”这位小女孩说:“是自己悟出来的。”这是多么可爱可敬的小女孩啊!是很值得青少年崇敬学习的,也是很值得成年人深思学习的。一个小女孩在遭受了人生最痛苦的灾难时,还能够表现出临危不惧、忍痛割肢、活着要见到妈妈那样的壮举;当面对残疾时,还能有那么高的思想境界,还能够悟出那么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悟。作者认为,这位小女孩不愧是新时代的小英雄,不愧是悲情壮志、快乐生活的典范。事实雄辩地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快乐对待人生的心,就能产生坚强的意志力。在我们的人生中,无论遇到是风平浪静,还是狂风暴雨;无论是忧愁苦闷,还是欢声笑语;无论是一马平川,还是荆棘丛生;无论是硝烟弥漫,还是歌舞升平,都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平静的心态去平等对待,乐观面对。我们青少年,看看小女孩,想想自己,应该有所惭愧,有所感悟,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3、确定目的,选择手段,正视动机,从中决定志意志决定的采取,并不是刹那间就完成的,它是一个过程,有着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体现出人的意志品质。意志决定的采取,包括行动目的的确立,行动手段的选择和行动动机的取舍等环节。行动的目的是指人的行动所要达到的是什么,行动手段是指借助什么具体行动去达到目的,行动动机则反映的是人为什么要达到这一目的。目的的确立,往往主体要进行比较选择,考虑其意义价值、必要性和可能性,权衡其轻重缓急,做出先后主次的安排,经过意志的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完成目的的确定。目的确定之后,还要考虑决定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目的和手段又往往会受到动机的影响。人们常常会在不同目的之间游移,其重要的原因是动机的斗争。人之所以采取此目的而放弃彼目的,有时不是取决于对目的本身的客观必然性和可能性的认识,而是在于与此目的相联系动机战胜与彼目的相联系动机的结果。意志决定的采取,是在面临复杂情境时做出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要迅速而有效,又要合理而果断。同时,也要防止优柔寡断地在不同动机、不同目的、不同手段之间摇摆不定,迟迟做不出取舍;也要防止草率行事,不经深思熟虑就贸然抉择。例如,每年高考结束后学生们填报高考志愿期间,是意志决定采取的最丰富最生动的一幕。在填报的学校及专业的选择,录取的可能性,以及选择学校及专业的动机等几个因素藕断丝连地纠缠在一起,要理出一个头绪很困难。大部分学生理智战胜情感,比较符合主观和客观实际,录取也比较理想。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和家长比较草率冒险,填报的志愿比较高,宁愿从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滑下来,也不想登泰山去看日出美境。还有一部分学生和家长优柔寡断,意志不坚定,本来分数考得很高,由于信心不足,报得志愿偏低,因此而悔恨交加。高考填报志愿是一个学生意志历练的过程,也是人生重大的转折点。因此,希望青少年同学们和家长必须认真对待,科学地做出抉择。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无论结果怎样,我们都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不悲不喜,继续努力学习。4、坚定信心,克服挫折,适时调整,从中修正志意志决定一经采取之后,决定的执行便是意志行动实现的关键阶段。行动的动机再高尚,行动的目的再美好,行动的手段再完善,如果不付诸实际行动,这一切也就失去了意义,不再能构成意志行动。执行决定常常需要做出更大的意志努力,要坚定信心,克服一切困难。同时,还要具备有坚韧的意志品质。一方面要善于抵抗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观诱因的干扰,做到面临千愁万忧,不为所动;另一方面要善于长久地维持业已开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动,做到锲而不舍,有始有终。不论前进道路上如何险阻重重,决不放弃对目标的执着追求,不论行动过程中如何枝节横生,总要坚持既定的方向,克服困难,奋勇前进。“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挫折是成功的摇篮,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问题和困难只能压倒弱者。那些不畏艰难、勇于面对挫折的,一定会用积极的心态思考问题,采取智慧的行动,去夺取新的胜利。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一旦客观情势确实需要对行动途径以至行动目的做出修正时,就应及时地修正。如果我们能做出明智的、切实可行的修正,那么生活会重新张开它迷人的臂膀拥抱我们。意志行为成功者的道路千条万条,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顽固、执拗、一意孤行、我行我素,是意志薄弱的表现。适时地调整、修正意志行为,将会使目的的实现更顺利。作者给大家讲一个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故事。春秋时期,诸侯国纷争天下。吴王夫差率军灭掉了越国,并活捉了越王勾践。这时的越王勾践,听从了士大夫范蠡的计谋,卧薪尝胆,俯首称奴,励精图治,于是勾践很顺从地给吴王夫差当了十年的马夫。每当吴王夫差出巡时,吴王坐在车上,很威武,勾践在前面拉着马,很服帖。十年时间过去了,吴王认为对越王勾践的教化放心了,便委派越王勾践又回到原来的越国去做首领。越王勾践还是听从士大夫范蠡的计谋,坚定信心,藏锋不露,等待时机,再伸屈志。表面上定时定期向吴王进贡绫罗绸缎、歌舞美女,供吴王享用;暗中由范蠡招兵买马,训练军队。吴王夫差对越王勾践的进贡很赞赏,很满意,没有了防范意识,失去了戒备心理。越王勾践在范蠡的辅佐下,乘机率领军队一举打败了吴国,处死了吴王,占领了吴国的疆土。勾践灭掉吴国后,又做大了国王,封范蠡为宰相。正如常言所说,能曲能伸乃大丈夫。5、立志长远,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从中实现志纵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无不是持之以恒而取得的。现在有一些青少年同学,最缺乏锲而不舍的恒心,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其目的犹如飞絮扬花,飘忽不定,今天看这个好,就朝这个方向奋斗,明天看那个好,又朝那个方向去奋斗,一生在梦想中虚度。古人云:“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可能在行动前有一番雄心壮志,在行动中也曾付过艰辛劳动,但中途一遇挫折就半途而废。也有些人在胜利即将来临时,而因困难重重不能坚持到底。这些人都是缺乏恒心。我们年轻一代,一定要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和志向,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积极乐观,攻坚克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只有具备这样意志品质的人,才能在事业上获得重大成就。作者给青少年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内容是,力常志上大学门口眷恋,有道人解危难入校圆梦。山西省一个山区贫困县,有一名学生我们就叫他力常志吧。小力的爸爸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妈妈久病缠身,行动不便。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小力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医生,一则为妈妈看好病,让妈妈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二则也能为山区老百姓解除疾病痛苦的折磨,过上快乐的生活。小力怀着这样的心愿,高考后填报了山西中医学院为第一志愿,很如愿地被录取。接到录取通知书,小力全家很高兴,全村人都来道喜。小力的爸爸为了给小力准备学费、生活费9000多元,走家串户向人们借钱,也有好心人主动把钱送上门来。东拼西凑,第二天就到了开学报到的日期,小力的爸爸才凑了不到3000元。小力的爸爸、妈妈含着泪水,无可奈何地向小力说:“钱凑不够,别上了!”小力看着爸爸、妈妈无奈地说出这句话,心里也很难过。他深知自己的家庭,他也深知村里乡亲们的经济状况,一个字,穷。不是不借给钱,而是都没有钱,众人干着急没办法。最后,小力以商量的口气和爸爸、妈妈说:“不上就甭上了,咱这个家庭经济状况我也清楚。不过,我有个心愿,想去山西中医学院校门口看一眼,就回来,我这一生也就算心满意足了。”二老也同意了。第二天一早,小力与爸爸二人踏上了赴太原之路,快到中午的时候,小力与爸爸来到了学校门口。小力深情地望着“山西中医学院”这六个醒目的大字,眷恋着,眷恋着,依依不舍,不肯离去。又等了一会儿,爸爸见小力还不走,就对小力说:“孩子,看也看了,回去吧!”小力在爸爸的拉扯下向原路返回。小力三步一回头,两步一回头,还是不想回家,于是向爸爸苦苦哀求说:“爸爸,让我再回去看一眼!”就这样来来回回往返了三次。就在小力和爸爸正要离开学校门口时,一位陌生人前来询问。原来这位陌生人是山西中医学院的一名老师,小力和爸爸来到校门口的一举一动正好被这位老师全看在眼里,心里产生了疑问。小力将自己的情况如实地向这位老师述说后,这位老师又看了一下小力的录取通知书,二话没说,拉起小力的手就走,小力的爸爸忙问:“干啥去?”这位老师说:“进学校,去报到!”这位老师领着小力父子俩到了校长的办公室,将小力的情况向校长作了汇报,并递上了录取通知书。校长当即表态,学校的一切费用全免,并安慰小力爸爸说:“党的教育政策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您老人家放心吧!”就这样小力顺利地上了大学。作者讲这个故事,内涵的意义很丰富。这里主要强调一点,认准的路,不能轻易放弃,再艰难困苦,也一定要坚持走下去。立志高远,目标正确,坚忍不拔,持之以恒,那结果必然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美好的明天在等着你。正文 第二章第六节做到专第六节掌握静心学习法之门径六——做到专一、专指的是什么所谓专,就是专心,注意力、意志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认为,专心是对心的意念活动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调整到专一的状态。专心是调整心念的过程,也是一个心态境界,它不是一说就能达到的。为了使同学们对专心有一个准确、深刻、全面的理解,很有必要给同学们从以下三点剖析一下。1、专心所指的心是什么?我们通常所说的心,它有五种含义。(1)心是器官心,即人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心脏。(2)心是识心,即通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客观物质世界(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的感性认识的心。(3)心是思量心,即通常说的思考、思维等心理功能。(4)心是意识心,它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一切心理活动的信息所藏集,以及一切心理活动的念头所始生。意识心包含识心和思量心,也就是通常我们称的心。(5)心是专心,就是把意识心再升华一步,使身心一致,就叫作专心。怎样把意识心升华为专心的呢?2、专心境界及其形成从哲学的观点来说,心是主观认识客观、精神对物质的反映。心是孕育一切快乐的母体,也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源。心是一切心念活动的总括,即意念、思维、欲望等。谁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心念活动数清楚,因为它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专心,就是要把这无量无边、不可称数的心念活动归为“专一”的状态。“专一”的状态就是恒常不变的状态。要达到这样“专一”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把握了其中的规律,做起来也不难。为了使同学们对专心境界及其形成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我们下面用图解式的方式来进行表述。我们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身心感受。X轴与Y轴相交处表示现在,X轴的右方向表示未来,X轴的左方向表示过去。我们把心念活动从身心感受的角度分为五个方面(苦、乐、忧、喜、舍),三大类。一类是忧、苦,表示忧愁、痛苦的身心感受。一类是喜、乐,表示喜欢、快乐的身心感受。一类是舍受,表示不苦也不乐,不忧也不喜,平常心、平等心、平静心的感受。这三大类我们用Y轴表示,Y轴与X轴相交的上方表示乐、喜两种感受,Y轴下方表示苦、忧两种感受,相交之处表示舍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心念活动就会留下一条围绕X轴上下波动的曲线轨迹。如图所示:从图例我们可以看出,心念沿着X轴上下波动的波幅越大,苦、乐、忧、喜的感受就越大。波幅越小,越趋于X轴,便越趋于舍受的感觉。从哲学最高的境界来说,舍受就是专心。通过上面的演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专心是一种心念活动常态。专心就是万念俱灭,一念不生,心随事进。万念俱灭,指的是自己对自己的一切心理活动(苦、乐、忧、喜)实施调整,调整就是忘记;一念不生,指的是回归常态,只有专心一念,再不生一个它念;心随事进,指的是心念作匀速直线运动,与时俱进。用哲理性的文字来表述,专心,就是自己需要借助引领来完成超越自我一切欲望的智慧飞跃。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专心境界及其形成。3、专心境界的作用专心,不是强制禁欲,也不是硬性止欲。在当今社会,人们要想生存,甚至还要求生存得好一些,便会产生种种不同的欲望。欲望是人们生存的本能,没有欲望,便无所谓生命。达到了专心这样一种心态,可以说达到了一种水平境界,海拔平面境界。有了它,再高的山也能测出它的高度,再深的海也能量出它的深度。达到了专心这样一种心态,一切理想就会如愿以偿,学业成绩就会突破性地提高。达到了专心也就契入了静心的境界。二、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怎样做到专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怎样做到专心,最简单、最通俗地说,心随事安,心随人走,心随时动,心随情静。具体地说,心随事安,就是在做什么事的时候,把心安在什么事上,与此事无关的念头全部忘掉。心随人走,就是要身心合一,人去了哪里心就随着身去到哪里,不能身从甲地到了乙地,心却仍然想着甲地的事。有一个三国时期的典故,“人在曹营心在汉”说的就是这种。心随时动,就是心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跟着移动,人已经跨入了今天,心就跟在今天,对昨天的事可以思念但不能留恋不舍。心随情静,这就是心虽然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不同情感的刺激,但要尽快回归平静,保持原来平静的心,不能沉醉在喜欢快乐的心理感受中乐不思蜀,也不能沉浸在忧愁痛苦的回忆中不能自拔,要把这两种波动的心态及时调整、平静、回归到平常的心态。能掌握运用这四条原则,就能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做到专心不离谱。为了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做到专心再给大家提供三点建议。1、守则生活,心随事专在学习各门功课上,需要契入专心的境界,这谁都会认可。作者讲的静心学习法,对专心的境界要求更深入、更全面,不仅要在学习各门功课上契入专心,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契入专心。在学校要遵守学校的规则来生活,在社会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来生活,同时在生活中要坚持做到心随事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生活中无论大事、小事,还是生活常事,不管哪一件事,心都要安在眼下这件事上,专心致志地去做,专心专意地去做。从理论上说,心随事专,它有利于摄受心念,集中意念,清心净念,使大脑意识认识客观事物的通道向纵深拓展、拓宽、拓通,意识反映敏捷深刻、全面准确。无论做什么事,听什么课,都能心领神会,一接触就通达明了。为了使同学们对守则生活、心随事专有更深的理解,下面从吃饭、睡觉、大小便三个日常生活小事上举例剖析一下。(1)吃饭。人常说,民以食为天。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温饱问题,一直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正向着富裕型、小康型社会迈进。一般家庭最大的支出就是供养孩子上学。现在独生子女多,大多数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通常的生活表现是,“三打、一聊、一听、一看、两死”。即打电话、打电脑、打游戏、网上聊天、随身听、看电视、回家吃个死、在学校死不吃。这样的生活很容易出问题。有的是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有的是一边吃饭一边玩电脑,有的是一边吃饭一边看闲书。这样的吃饭,那不叫吃饭,说实话,那是在吃电视画面,吃电脑,吃闲书,这都不是好的习惯。科学研究证明,大脑意识对于无量无边的客观事物的作用与反作用都有一个开关。打开一个开关,关闭其它一切开关,心与物的作用与反作用才会正常健康运行。像刚才我们讲的边吃饭、边看电视,大脑意识打开的开关是看电视,吃饭的开关关闭着,心在看电视,身却在吃饭,身心不一,这样心与物的作用与反作用运行就不正常,时间长了就要出故障。反应在事相上,容易造成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像这样的状态,还能契入专心境界去认真学习吗?要知道吃饭是有大学问的。作者告诉大家,正确的吃饭方法应该是:饭前要端坐,深呼吸三口舒清胃气,称念十声“我要吃饭”,然后再开始吃饭。为什么要十声称念“我要吃饭”呢?它的作用就是大脑意识给生理各功能系统下一个指令,打开消化系统的开关,关闭其它系统的全部开关。这样的饭才吃得香,吃得管用。同时,在吃饭过程中,与吃饭无关的念头一个都不生,把心只安在吃饭上,不管饭好吃不好吃,吃到八九成就好。饭后,仍按饭前的方式进行,称念十声“我吃好了”。之后,吃饭结束。这样的吃饭方式,就是守则生活、心随事专,就是在生活中契入专心的境界。谁能做到,顿顿如此,天天如此,一生如此,谁就会受益无穷。(2)睡觉。通常指大脑意识处于休眠状态。最好的休眠状态是深睡,不做梦。这样睡上七、八个小时,第二天起来,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智力清晰,大脑意识处于静心的状态。有这样的状态,一整天的学习也不会疲倦,老师一讲就会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的同学达不到这个效果,一觉醒来长时间还处于迷迷糊糊、无精打采的状态,原因就是不会睡觉。作者认为好的睡觉方法是三个十:调整十分钟,称念十声次,入睡十秒钟,我们把它称作“三十入睡法”。具体做法:一是睡觉前个人清洁卫生洗漱5分钟。二是寝室内开窗自然通风保证1分钟。三是脱衣,有序放置2分钟。四是床上盘腿静坐,调整心跳,调整呼吸,排除一切心念,用时1分钟。五是称念十声“我要睡觉”,用时1分钟,然后躺下入睡,十秒钟就进入深睡状态。这样的睡觉,一觉香甜,不做梦,脑细胞以及全身的各个细胞都得到了自然的休息,心念活动得到了自然的忘记,获取的信息念头全部清晰自然地储存于大脑信息记忆数据库中,感觉器官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自然通畅。很显然,用这样好的心态来学习,肯定是一接触就通达明了。(3)大、小便。一提要讲大、小便这件事,同学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念,大小便这些生活琐碎小事,跟学习好坏有啥关系?其实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有的同学上厕所大便,喜欢拿上一本小说,蹲在那里看。本来前后三至五分钟就完了的事,他却蹲在那儿去享受小说的感染力,久而久之容易造成消化系统排泄功能紊乱,便秘,记忆力减退,不思饮食。如果造成这个样子,怎么还能专心学习?再说小便,有的同学为了减少小便的次数,少上厕所,竟然光吃饭,不喝水,或者少喝水。原因是有的老师拖堂,有的老师早去,把课间十分钟给侵占了。想去小便的同学,因为老师在上课,又不能去,只好憋住尿上课。这样能专心听课吗?不客气地说,侵占课间十分钟,就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摧残!作者讲这些生活中的小事,真正的目的在于要求同学们从这些小事上做起,小中要见大,小中要练“专”,学会守则生活,学会心随事专,提高契入专心境界的功夫。先以秒为单位,从生活琐事上契入专心,再以分钟为单位,从生活小事上契入专心,久而久之功夫就会逐渐加深。比如,小便需要10秒钟,在10秒钟的时间内只有小便一个念头,除此之外再不生其他一个念头;又比如,大便需要三分钟,在三分钟之内只有大便一个念头,除此之外再不生其它一个念头;再比如,吃饭需要十分钟,在十分钟之内,只有吃饭一个念头,除此之外再不生其他一个念头。这样循序渐进,次次如此,天天如此,专心的功夫就会逐步提高。比如说,一节课45分钟,在这45分钟内只有听老师讲课一个念头,除此之外再不生其它一个念头。初中、高中阶段能达到这个水平就行了,谁能达到,谁肯定是一名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大学时期这个水平就不行了,因为大学常常上大课,一节课两个小时。这就要有两个小时内只有听授课老师讲课一个念头,再不生其它念头,这样才能圆满完成大学的学业。就我们一般的认识水平来说,大部分同学是就学习论专心,突不破这个小圈圈。其实专心是广义的,人生无论从事什么事,都需要专心,不专事不成。上学读书需要专心,出生社会工作也需要专心,日常生活更需要专心。因为只有日常生活质量高、守则生活情绪好,契入静心境界的功夫才深。如果我们既能做到心随事专,又能做到事随心安,同时还能使二者相互转换并提升专心的境界,那么就会契入静心之极。这样,我们就能成为出类拔萃、出人头地的人才。无论学习生活中遇到多么复杂的难解之题,都能做到泰然处之,从容面对,游刃而有余。2、应无所住,与时俱进应无所住、与时俱进,这句话含义非常深广。用浅显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大脑指挥感觉器官去摄取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不因为某一感觉器官贪恋所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方面而停住不动。比如说我们追星,如果眼只喜欢看一个偶像明星的容貌,久而久之,别的东西就看不见。如果耳只迷恋听一个偶像明星的歌声,久而久之,别的声音就听不进去。如果我们的心只痴迷一个偶像明星幻象感觉,久而久之,其它什么东西都不能反映。这种现象叫做心有所住,我们现在也可把它称作为大脑“死机”现象。这种现象不是我们认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应取的态度,但是在认识反映过程中人们却常常发生。正确的态度是,在感觉器官摄取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真确之后,大脑要立即把它整理、汇集、分类、编码、归档、储藏于信息记忆数据库中,使心念始终随着时空的移动而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绝不能停滞不动。如果时过境迁,自己感觉器官贪摄的物象固定地存在于大脑记忆中执着而不舍,势必恋旧不迎新,新知识渗不进,新观念换不上,新时期跨不入,怎能不被历史淘汰?古圣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一天能够洗净自己,达到自新,还不够,而要天天这样地自新,并要这样连续不断地每天自新,使自己每天都能够在心性修养上有所进步。这样的心境,就是应无所住,与时俱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心念怎样做到应无所住、与时俱进呢?作者的看法是,各门功课的学习要跟着教学进度走,不掉队,不落伍,跟着走。邓小平的女儿邓楠在写《我的爸爸回忆录》时问邓小平:“长征的时候,您干了些什么?”邓小平回答:“跟着走。”现在我们可以认识到,长征时跟着走,需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跟着走,需要有坚定的信仰。跟着走,就会夺取胜利。同学们对各门功课的学习也要有“跟着走”的精神,紧跟老师的教学进度,不能出现学习断档,不能出现学习时差,更不能随着自己的习性来。哪门功课学得顺手,就愿意学哪门;哪门功课学得比较吃力,就自暴自弃。有的同学干脆在上不顺手的功课时也看起了学得顺手的那门功课。这样学习上就容易出现偏科的问题。门门功课,齐头并进,这是我们中小学阶段必须打好的基础。学习一门功课,如果遇到听不懂的地方,没有掌握的地方,先把它做好标识搁置起来,继续跟着走,然后再及时组织有效时间去攻克它。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从理论上说,一个人成长成熟的过程,都会遇到人生心理低谷期。一旦走出这个低谷,回归到正常时,学业一定会出现超常规、超速度、跨越式的飞跃。所以,奉劝同学们,无论学习哪门功课,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跟着学,应无所住,与时俱进,最终一定能够攻克它,掌握它。3、历事炼心,回归正念守则生活,心随事专,侧重于生活小事、常事、琐事。这一节历事炼心,回归正念,侧重于大事,泛指艰难困苦的事,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事。只有经过这样一些大事的磨练,我们的心性才能得到严峻的考验,才能得到灼热的锤炼,百炼成钢,百炼成金,百炼成真。真就是真心,真就是专心。西方有一位名人说过,“痛饮人生满杯”。人生路上,无论是酸甜苦辣,还是汪洋大海,我们要面对现实,痛痛快快地把它“饮”下,不能沉没、不能倒下,更不能淹死,而要奋力拼搏,劈波斩浪,竭力抵达光明的彼岸。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用现在话解释,上天将要把重任降到这个人身上时,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困苦的磨练,筋骨受到劳苦的锻炼,肌体受到饥饿的考验,使他穷困贫乏,使他办事总不能如愿。用这些磨难来触动他的灵魂,坚韧他的性格,增强他的能力。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名人名言,富有很深刻的哲理,希望青少年以此来共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靠什么能够取得成功?靠的就是为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为振兴中华而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百战不殆这样一种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精神。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共产党人经历了最严峻的锤炼。遵义会议,确立了同志的领导地位,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进而集全党智慧产生了思想。在思想的指引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讲这一段历史,目的是让同学们铭记和继承发扬老一代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崇高精神,以此来锤炼同学们的心性,把心炼真,把胸炼宽,心系人民,胸怀天下,情系人民,无私奉献,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听党的话,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共同建设小康社会。这才是作者讲的历亊炼心、回归正念的意思所在。心炼到忘我的心,心炼到无我的心,心炼到无私的心,心炼到大爱无疆的心,这才真正契入了专心的境界。作者所讲的并不是高不可攀,活生生的事例就摆在我们面前。中央电视台表彰的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英雄少年,个个都是历事炼心、回归正念的楷模。我们要向英雄少年学习。我们要学习英雄少年的那种在大灾面前,信仰坚定的精神。汶川一所学校的师生被埋在废墟下,仍然高唱国歌,激励同学们活下去,他们相信党、相信人民、相信解放军会来救他们。我们要学习英雄少年,大灾面前,笑对人生。解放军某部官兵救出一名学生时说:“我要喝冰镇可乐”,表现出多么的乐观。我们要学习英雄少年在大灾面前,忘我救人的壮举,小学生林浩的事迹是多么的感人。我们要学习英雄少年在大灾面前,大爱无疆的胸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们都要认真学习。当灾难、困难、苦难、险难面临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像英雄少年那样满怀信心地去战胜它,去迎接那暴风雨过后才会有的七色明媚的彩虹!人的心性,只有经过琐碎小事的磨练,经过困苦大事的历练,心性才能练“专”,心性才能练“静”,才能在人生荆棘丛生的道路上镇定自然,心无所住,与时俱进,努力奋斗,开拓进取。再给同学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内容是“背着母亲上大学”。主人翁是河南省的一名大学生,我们就称呼他叫小郑吧。小郑是一名独生男孩,从小失去了父亲,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供养到上大学。就在小郑大学三年级时,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个家庭,小郑的妈妈出了车祸,虽经医院奋力抢救,但留下了终身残疾,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管。这时小郑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一面是继续上大学,完成自己的学业,但妈妈又没人照管;一面是留下来照管妈妈,但自己大学的学业又完不成。小郑经过静心的思索,选择了既要照管妈妈,又要完成自己的学业这样一个智慧的决策:背着妈妈上大学。这个决策也得到了校方的同情与支持,就在学校附近十余里的居民区租了一间房,于是小郑就背着妈妈住了进去,成了一名走读大学生。白天到学校和其他同学一样地上学读书,晚上放学回到妈妈身边,伺候妈妈。清理妈妈的屎尿,换洗衣服,同妈妈一起吃一顿晚饭,喂完药,安顿妈妈睡下,又要给妈妈准备第二天早、午两顿饭菜。这样的生活,小郑无怨无悔地坚持渡过了四个学期。在学校时小郑的心放在学校,一样地和同学们读书,一样地参加各种活动,一个念头都没有想妈妈。回到妈妈身边时,小郑又把心安到妈妈身上,专心专意无微不至地照管妈妈,一个念头都不想学校的事。小郑在学习上契入了专心境界,在生活中也契入了专心的境界。照管妈妈不是拖累,而是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动力源泉。越关心妈妈,越专心学习;越专心学习,越关心妈妈,相互融成一体,这就叫专心境界。小郑经过两年的锤炼,取得了大学毕业证书。大学毕业后,参加了河南省国税系统公务员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录用,成了一名国家公务员。我们要学习小郑这种孝学兼顾、孝忠两全的专心精神,历事炼心,回归正念,忘我学习,忘我工作,艰苦奋斗,与时俱进。正文 第二章第七节培育诚第七节掌握静心学习法之门径七——培育诚一、诚的概念及相关知识诚,是诚实守信。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中指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儒家传统文化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的信德,就是诚实守信之德。因此,培育诚是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常言说得好:“言无信而不立,人无信而不存。”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很难建立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也很难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一个企业领导、一个执政团体,如果没有诚信,是很难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和人民群众的拥护。没有信誉的企业终将会倒闭;没有信誉的统治者终将会被历史淘汰。鲁迅先生曾说:“诚信为人之本。”诚信的显现,也是心明智通的开启,诚是天性,诚是人德。要通晓诚的学问,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和掌握。1、诚的概念及地位诚是什么?诚是诚心,诚实守信的心念。清朝有一位贤人对忠诚的解释是这样的:一心不二为之忠,一念不生为之诚。这个一念不生的意思就是只有一个正念,除此之外再不生其它一个念头。这一个正念,无论时空怎样变化,保持一个正念的心不变,保持一个正念的心不停止,无住生心,与时俱进,这就叫作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