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1.有仇必报,从不心怯气虚蒋介石在老师面前从来不心怯气虚,这是他的一贯所为。在他儿时,塾师们曾想改造他的顽梗不羁,可是毫无效果。一天上课,轮到蒋介石背书,他又结结巴巴,背不出课文,结果,被先生揪了一下耳朵。第二天早上,先生进教室上课,坐在椅子上讲了半个时辰,当他站起身来时,只听"嘶"的一声,旧竹布长衫被撕出一个大洞。原来是椅子上涂了一层厚厚的生漆。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恶作剧,就是蒋介石所为。【点评】虽然这是蒋介石儿时的一件小事,但是,在蒋介石的为人处事中,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却是他一贯的本性。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他与上司斗,与同事斗,与政敌斗,与人民斗,从来都是得饶人处不饶人,全然一副好斗士的面目,或暗中使黑手,公开动刀枪,一生都是演绎拼命三郎的闹剧。有仇必报,从不心怯气虚,是蒋介石处人经的第一条"真经"。第一部分 2.记仇记恨,永不释怀蒋介石与毛福梅结婚成亲后,按照奉化风俗,男女成亲之后,开春正月初二那天,新女婿必须到岳父家拜岁,岳父家族里照例请新女婿吃饭。这一礼节男女双方家族都十分重视。正月初二一大早,母亲和妻子为蒋介石准备了一担礼物,让一个佃户挑着,送蒋介石去岳父家拜岁。这一天,岳父家毛老夫妇也忙得不亦乐乎,杀鸡宰鹅、做汤圆、炒花生,准备了一大堆好吃的,等待新女婿上门。可是,等呀等呀,老半天不见新女婿的影子。溪口到岩头的路不是很远,一般两三个小时也就走到了。可是,毛家等到太阳快落山了,却还是不见女婿的身影,亲友陪客只好陆续告辞了。这弄得有头有脸的毛家老夫妇十分尴尬,有苦难言。当客人全走光了,毛鼎和一个人回房生闷气时,毛福梅的堂弟毛鸿芳气喘吁吁地来报告,说:"新女婿早已来了!"毛鼎和顿时"呼"地站起来:"在哪?""在毛家祠堂里跟着别人在串花灯呢!"老丈人毛鼎和一听简直不敢相信。因为参与农村"串花灯"的人,一般都是经济比较贫困的下九流人。毛家在岩头村也是有头有脸的上等人家,蒋介石又是上了9年学的读书人,怎么与下九流人混在一起"串花灯"呢?正在老丈人气得胸口发闷的时候,只听门外锣声大作,爆竹三响,一条花灯队迎门而来,打头的是一个十五六岁少年,崭新黑缎袍,襟上泥渍斑斑,西瓜皮帽下那条大辫子也快散架了。他走到大门前站住,从怀里取出一枚七寸头大爆竹,呼一下吹旺火线,"吱"地引线放炮。"啪——"一个大爆竹在毛鼎和窗前炸响,定睛一看,扔爆竹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新女婿蒋介石。这一下可把老丈人气得够呛!毛鼎和怒气冲冲地走到大门外,用白铜长烟管指着新女婿大骂一顿:"你,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还有脸上门来出丑?蒋毛两家的门风都给你败光了!"蒋介石突然之间挨了老丈人的一顿臭骂,瞪了老丈人一眼,一句话也不说,突然扭转身子,花灯也不要了,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老丈母娘为了挽回僵局,赶快派毛鸿芳去追蒋介石回来。毛鸿芳追了5里路才追上蒋介石,然后恳请他回驾岳父家。可是,犟脾气的蒋介石一声不吭,忽然,从地上拣起一块断砖,扬手投进路边小溪,发狠地说:"要我回去,除非这块砖头浮起来。"在毛鸿芳再三跪请下,最后,蒋介石虽然还是回去见了岳父母,但是,自此,翁婿失和。以后,双方虽然面上还一直保持着客套,但蒋介石在心底里对老丈人这顿责骂一直不曾释怀。蒋介石发迹之后,有一次回家乡,在雪窦山妙高台别墅休养,毛鼎和曾坐轿去探视,蒋介石却推故不见,只吩咐侍卫官转告毛福梅送2000块银元作答。【点评】毛福梅嫁给蒋介石,是由双方家长做主包办的旧式婚姻,毛氏又是缠足的旧式家庭妇女,年纪还比他大,又不是秀外慧中。因此,结婚以后,夫妻二人的感情极其一般,蒋介石对她很淡漠,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夫妻感情的。然而,此次拜年老丈人一句话却永远得罪了女婿,这虽与蒋氏夫妻关系不好有关,但是,事过境迁,几十年之后,蒋氏仍然耿耿于怀。这不能不说蒋氏记仇记恨之心太强烈了!第一部分 3.扳倒对手,巧搞联合1903年蒋介石来到奉化凤麓学堂读书,结果又闹出事来了。原来凤麓学堂虽是新办的,但课程设置还很古板,还是《春秋》、《周礼》之类为主课,英文、数学等不过点缀而已。这些古文,蒋介石差不多已经嚼烂了,他是抱着"学真本领"、"求实用知识"的目的入这所学校的,再加上当时在凤麓学堂的还有许多热血青年,如周日宣、陈泉卿、俞镇臣等,他们对校务也很有意见,于是,蒋介石和大家凑在一起拟了个提纲,然后自为代表,去向校董谈判,要求改革讲授新学。蒋介石大模大样走到校董林某面前,先深深一躬,然后挺起胸脯滔滔地演说起来,他列举各地洋学堂如何重视新科学,再陈述本校的若干弊病,然后提出改良的要求:(1)减少老八股课程,增设理化、史地等课;(2)减少上课时间,让学生有自学时间;(3)请外国留学回来的人讲课,以广见闻;(4)放宽校规,不得束缚学生思想,让学生自由交往。由于蒋介石措辞激烈,情态高昂,气得林校董无言以对,只喊"反了,反了"!第二天,校董们谓蒋介石"煽惑学生,诋毁校务",以开除其学籍相威胁。蒋介石自知一个人的力量弱小,立即联合老师周日宣和一些同学与校方针锋相对,集体向校方抗议,声言如果要处理蒋介石,他们将集体退出学校。林某见这些学生都是佼佼者,而周日宣还是一个院考第一名入庠的大才子、名教员,只好自认晦气,不了了之。这场风潮很快过去了,蒋介石却不愿再在凤麓学堂待下去了。学年还未结束,他就带了妻子回到溪口老家丰镐房。【点评】蒋介石要闹事却很有策略,很注意利用众人的力量。巧用他人之力,是蒋介石处人经的重要内容,而利用众人联合的力量扳倒对手,又是其中的一个创造性运用。古话说"众怒难犯"、"法不责众",蒋介石的此一处人方法在与自己一方势力强大的斗争中很有效力,也是他克敌制胜的妙计。第一部分 4.做事敢于过激1904年,蒋母王采玉打发儿子送走媳妇去奉化入学后,又忙了几天,丰镐房清冷下来了,只有小女儿瑞莲随侍身边,晨昏在观音神龛前上香礼拜,祈求保佑儿子平安。事有凑巧,祸从天降。在一个秋雨霏霏的日子,王采玉正坐在佛堂里念经,忽见村里管收赋税的庄书带着账房到丰镐房收钱粮。蒋母以为他们搞错了,因为她家30亩田的钱粮早已交上。原来这是庄书故意唆使乡里地头蛇加码摊派下来的。来人是个"愣头青",见寡妇说话口气这样硬,便一唬二诈起来:"阿拉(我们)是奉命差遣,有话向上头说去。不缴,拆你的屋!"蒋母气极,急遣人到奉化城里把儿子叫回来,如此这般地把始末根由述说一通,未了还说:"阿元,他们是欺我们孤儿寡母,有意开榫(作弄),馒头不熟蒸(争)口气,你得去评评理。"蒋介石本来就是血性之人,哪受过人家如此欺侮?过去有母亲拦阻,他稍收敛一些,今天蒋母放口,禁不住"呼"地窜出丰镐房老屋,跑到庄书家里,指着他的鼻子就骂:"你们这些贪官污吏,专刮民脂民膏,今天竟欺侮到我头上来了!难道我蒋介石这么好摆布吗?你有种跟我到县城评理去!"蒋介石原以为这些人欺弱怕强。殊不知地头蛇哪有这么容易对付?何况官官相护,他们同县衙还不是一鼻孔出气的?他们只举手动了一动火签,就轻而易举地把喝过12年墨水的蒋介石传到县衙里去,以"刁民抗粮"究治。这个消息报到岩头,把蒋介石的媳妇毛福梅吓了个半死。她哭求父亲毛鼎和设法相救。毛鼎和觉得女婿的行动不免幼稚可叹,认为应该委曲求全,忍让一下,未必会落到这个地步,何况抗庭拒税乃小人所为,一个乡绅,人微言轻出面交涉未免有失面子。本想不管,无奈女儿终日以泪洗脸,茶饭无思,看在爱女份上,他只好托人作保,补缴钱粮,花了许多冤枉钱,才把蒋介石从牢房里保释出来。这场官司结束后,毛福梅第一次尝到了人世险恶、官场腐败的滋味,开始为丈夫的处境和命运担忧起来。后来当蒋介石决定去日本留学时,她倒是采取了赞成的态度。蒋介石母子心中对清政府不满的种子,就是这时种下的。蒋母把这当作奇耻大辱,一直耿耿于怀。蒋介石的认识更深一层,他感到腐败的清政府鱼肉人民,眼见土豪劣绅横行不法之恶。这世道如不给他翻个个儿,哪有出头之日?当他回到学堂之后,一气之下,一刀把脑后那条拖了18年、又粗又黑的大辫子割去,装在一个大信封里,托友人寄到家里去,以表示自己不屈的决心。溪口村民对蒋家的钱粮官司并不十分关注,因为这世道大鱼吃小鱼,人们的感觉麻木了,但是蒋介石骤然割去辫子的事使人们嚷嚷起来。有的认为,他发神经病了,把好端端的头发割掉,像啥样子?还有的老人说:"真是乱来三千,这头发岂是随便割得的?当年曹丞相犯了军法,罪该杀头,才割发代首。如今他也割发,明摆着是犯法嘛!真是作孽。"蒋母也觉得蒋介石的行为做事太过激,毛发体肤乃受之父母,如何竟把头发割得?不过,毛福梅对此只是笑了笑。她在宁波接受过新风气,觉得没有辫子的男人更英俊,反倒劝说婆婆。这场"钱粮官司"促使蒋家婆熄下决心支持蒋介石留学,两个女人把平时积攒下来的私房钱都取出来给蒋介石做川资。1905年4月,蒋介石首次赴日本留学。【点评】血气方刚,做事敢过激,虽有时会吃亏,但也给人一副英雄好汉的印象。其实,这是蒋介石为人的禀性之一。年轻时,他敢于闹官府,敢于反清廷,虽说是英雄之举,但是多是出于血气方刚的性子和敢于过激处人处事的方式。成熟后,他的这一处人方式仍未改变,20世纪30年代日军步步入侵中国,他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信念,任凭日寇侵占东北、侵占华北,置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而不顾,一意孤行地"剿共"、"安内",其过激之行终于酿成西安事变。敢于过激,虽是蒋介石艺高胆大的处人经,却是一把两刃剑。第一部分 5.孝母打妻,分亲分疏1907年,清政府陆军部的"通国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校前身)在各省招考,他又报考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在浙江招收14名,报考者千人,蒋介石因为有以前日本补习的基础,结果被录取了。第二年,清政府陆军部在保定军校里考选留日陆军学生,蒋介石本来无报考资格,经过一番努力,获准参加考试,结果入选,被破格保送去日本就读"士官预备学堂"。结果,蒋介石又出洋留学了,其中寒暑假他回家与妻子相聚的时日也为数不多,结果,他又恢复了以往对毛福梅若即若离的态度。蒋母为蒋介石娶年龄大一些的媳妇,原有早日抱孙之心,但多年不见毛氏生育,未免有些心焦。这一次暑假蒋介石回来后,毛氏终于有孕了,王采玉喜形于色,对儿媳关怀备至。寒假,蒋介石又归乡探亲,夫妻关系仍是不冷不热,夫妻俩又因小事争吵起来了,一时间蒋介石大发脾气,毛氏顶撞几句,他一时性起,竟抓住妻子拳打脚踢。毛氏怀胎已七八个月,被踢之后悲伤已极,倒在床上哭泣,开始不觉十分疼痛,片刻之后加剧了。王采玉闻声赶来,大骂蒋介石,命他赶快请医生诊治。医生赶来后,给毛福梅又是诊脉又是服药安胎,但是一切已无效,当夜就小产了。蒋母伤心至极,痛责蒋介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气消了之后,她又对儿子循循讲了一大通的道理。蒋介石素对母亲敬重,怕母亲动怒伤心,马上跪下听训。【点评】同是一家人,蒋介石对妻子与母亲却态度全然不同,一亲一疏,十分明显。分亲分疏是蒋介石处人时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一个家庭内是如此,在他主政的黄埔军校乃至"国家"中,对待嫡系与其他人,他也是界限明显,凡事有别,亲此疏彼,厚此薄彼。他的这种处人做法虽损团结,也不利纠集合力,但是却成为他拉帮结派、搞小团体、小宗派的秘密武器。分亲分疏,对于处人来说,并非明智之举。第一部分 6.死生一视于义,不以家事为念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同年10月30日,蒋介石从日本来到上海,并受陈其美指派到杭州,与王金发等运动浙江新军,组织敢死队,以待举义。这时,蒋介石把生死置之度外,从上海寄回家书一封,蒋母拆开一看,惊呆了:原来是封《诀别书》!信中,蒋介石劝母勿以儿为念,说他决心"弃学从革命","誓为革命牺牲","死生一视于义,不以家事为念"。书中还与蒋母王氏、其兄蒋锡侯和其妻毛氏宣告"诀别",云云。王采玉和毛福梅接到信,婆媳俩担心得要死,但是,偌大的杭州也无法找到蒋介石本人,两人只有到庵堂里拜菩萨许愿,在家祠里向祖先神位烧香叩头,早晚念经祈祷,求菩萨保佑子夫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种心惊肉跳的日子不长,第5天就有电报告慰:杭州光复,蒋介石回沪邀功,陈其美出任沪军都督,蒋介石被任为沪军第5团团长。这个消息使王采玉喜出望外,丰镐房里雨过天晴,毛福梅才把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下地。【点评】作为一代枭雄,蒋介石也不是没有一种精神的,在陈其美等革命派的影响下,他渐渐有了革命的意识,认识到满清政府的腐败,并且成为反清义士之一。义与情常常会对立,重义而轻家,忠孝不能两全时舍孝尽忠,他有了革命之"义"以后,能够为之舍弃生命,只是他对革命之义理解的偏差,后来使得中国人民深受其苦。第一部分 7.英雄救美,趁危下手1911年蒋介石自日本返国后,在浙江、江阴、苏州和上海等地活动不定,军务倥偬,忙里偷闲,结识了一位红粉知己,且金屋藏娇。她就是蒋的第二夫人,后来成为蒋纬国养母的姚冶诚。对纳妾这件事,蒋介石后来对三夫人交代说:1916年刺客马不停蹄地到处寻找我,要刺杀我,我藏身于苏州的'苏州东园'。在那里,经人介绍我认识了作歌女的姚氏。她是一位娇小玲珑的美女,长得很迷人,我和她成了很好的朋友。有一个对她感兴趣的有钱人大发醋劲,几次警告我不要和她来往,并当着众人的面,让姚氏表示和我分手。当姚不答应时,那个家伙竟将一盘鱼翅菜扣在姚的脸上,姚被烫伤了。我闻知后十分愤怒,决定把姚带出那家东园,纳为侍妾。姚对我的举动十分感激。蒋的这番叙述,把自己纳妾竟成了"英雄救美人"的故事,不管此事是真是假,蒋介石此说,又在三夫人陈洁如前有了交代。【点评】不管此事是真是假,趁人危难之时做好人是蒋介石处人经的一个重要"真经"。人在危难时,一般来说都比较脆弱,此时施恩最易获得人心。此举是蒋介石在情场上和官场上的惯用杀手锏。此次纳妾姚氏是如此,以后,他为了追求陈洁如作小老婆也是如此。开始追陈氏时遭到拒绝,事后久久不能释怀。一天突闻陈父病逝,他一跃而起奔赴陈家,在灵前下跪下拜,披麻戴孝,并施以金钱援手,最后终获陈洁如母女之心。他"收编"众多"难兄难弟"都是使用此招。第一部分 8.先做恶人,后做好人蒋介石在1913年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在家乡溪口闲居了一阵,为了筹集"三次革命"的经费,在家乡请了一次"财神"。"财神"是被绑票人的代名词。因此,奉化民间自蒋介石干绑票后,至今称绑票为"三次"。蒋介石绑票的对象叫夏全木,是溪口镇附近畸山人,幼贫,给人帮工,后经商,发迹后在上海、湖州、泗安等市镇开了十余家商行,店名"同昌",还在畸山开了钱庄,一时名闻遐迩。他在外面赚了大钱以后,就在乡下置田地几百亩,造屋数十间,是奉化出北门的首富,家财有十余万银洋之众,人称"全木格支"。"格支"者,首富也。蒋介石14岁时,曾在畸山竺景崧开设的皇甫氏学馆就读过,对畸山的人、地皆熟,故对夏全木的名气也十分熟悉。蒋介石决定绑票夏全木以后,首先与王恩溥密商,取得王的同意后,即召集众弟兄商讨办法。决定不用力劫,而用智取。一天雨后,天色昏暗。一顶轿子,七八条好汉,从溪口方向直奔畸山,到夏全木家门口停住,为首的持大红请帖,径入内室,恭恭敬敬地对夏全木说:"溪口某老板有要事请夏老板前往商量。"夏不疑有诈,便贸然坐轿而去。谁知跳下轿来,不是溪口,而是雪窦山寺,不禁失色道:"这是什么地方?"当即,王恩溥陪蒋介石出来,向夏全木作了一次开诚布公的长谈。蒋介石从自己去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立志推翻帝制,说到袁世凯阴谋复辟,二次革命失败等等,最后他说:"现在革命仍在继续,但经费十分困难,需要各方协力支援,久闻先生资财充裕,有爱国热情,所以登门相请,望能资助大洋一万。"夏全木心里虽然十分反感,但想到如果不答应,蒋介石翻脸无情,自己就生命难保,只好点头同意。于是蒋介石命王恩溥拿纸笔来,自己口述,叫夏全木写下家书一封:"请速筹款一万银元,以十日为限,送往来人指定地点,切切!我在此一切均好,请勿挂念。"夏全木被请"财神",一下子传开了,家属也惴惴不安,四出打听。第二天,有一陌生人深夜临门,递上夏全木亲笔家书,口述了送款地点。夏妻闻言,知丈夫安全无恙,稍为安心,但要拿出如此一笔巨款,一时实非易事。送走来人后,立即召在湖州的经理夏云寿和在上海的账房夏生耀来家商量。夏云寿与夏生耀都是畸山人,是夏全木家业的忠实管家,对主人感情很深。他们都说救人要紧,即去湖州、上海、泗安各店筹款。夏生耀并安慰说:"钱财事小,人命事大,请你放心,我一定按时把一万银元凑足,保叔父一家团圆平安。"经过东奔西走,夏生耀终于凑足一万银元,在上海款项交割。放人前,蒋介石还亲自到奉化与夏全木作了一次长谈,最后说:"我们是好请好放,希望以后成为朋友,更希望你不要报官,我现在是在缉之身,你告与不告都是一样。不告,留条后路,'三次革命'成功以后,你还可能得到好报。"夏全木回家以后,权衡利弊,终于没有报官。别人问他有没有看清绑架者的面目,他故意回避,谎称无法看清。日子久了,夏全木不免吐露真情。直到后来蒋介石当了北伐军的总司令,碍于"蒋总司令"的声誉,夏全木对外界仍守口如瓶。当时参与者甚多,难免有人当作珍闻偷偷传播,故令乡里群众皆知:此次绑架"全木格支"者,实乃溪口蒋瑞元伙同栖霞坑王恩溥等所为也。夏全木娶妻二人,前妻生一子,续弦生三子。长子夏定善,在湖州主持店务;次子夏定仪,乳名玉毛,在家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与蒋介石侍卫长王世和堪称莫逆;三子夏定峰、四子夏定宝。夏定峰,军校毕业,抗战胜利后,在南京由王世和保荐,报考侍从室,当履历表送蒋介石审阅时,蒋一看是夏全木之子,就不假思索,即予批准录用,任少校侍从武官,召在身边作跟随侍卫。1949年随蒋去台湾,1986年携子女各一回大陆探亲。数年前死去。蒋介石重用夏定峰,也可算是报答夏全木之举。【点评】此次蒋介石为筹集经费请"财神"的故事,虽然时间过去几十年,但他尚能报答当年夏全木,重用其后,前后一打一拉,虽然蒋介石先做恶人后做好人有特定的历史条件,但是,此处人之道是蒋介石惯用的手法。在几十年的人生和独裁舞台上,蒋介石一直在扮演着此种角色,打了棒子给蜜枣,是蒋介石"精明"的御人之道。第一部分 9.明确自己的需要,不管其他1918年3月,蒋介石去陈炯明那协助他研拟一项计划,准备攻占广州,用作革命基地。由于孙中山的推荐,陈炯明难以拒绝已经到来的蒋介石,于是暂时给了蒋介石一个作战科主任的职位。在征粤作战中,蒋介石不断修改作战计划,并三天三夜到前线指挥作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蒋介石不但没有受到赞赏,反而被斥责贻误军机。一气之下,蒋介石拂袖而去,离开了陈炯明。事后,陈炯明于8月26日、29日、31日接连给蒋介石写来三封信,邓仲元也写来信,邀请他回到粤军中去,但是,都被蒋介石置之不理。直到9月19日,粤军在福建战场取得了有利的形势,攻克了北洋军阀在闽南的根据地漳州市之后,蒋介石才又重回粤军,并且升任第二支队司令官。不久,他闻知孙中山先生已去梧州筹备北伐,蒋介石即辞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官,于10月3日,来到上海拜见孙中山,他向孙中山陈述了辞职的理由之后,提出要到欧美留学三年。由于孙中山此时正在进行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工作,自己又专心著书立说,需要大批得力的忠实干部。因此孙中山听了蒋介石的陈述后,极力挽留,希望蒋介石帮助工作,不要长期远离中国。蒋介石答应了孙中山的要求,没有去欧美留学。1920年4月2日,孙中山在自己的寓所莫利爱路29号召见了蒋介石,和他一起讨论了粤军的军事形势和军事计划。鉴于粤军干部奇缺,孙中山力劝蒋介石回福建漳州,到粤军任职。接着,陈炯明、邓仲元、朱执信连续拍电报催请,孙中山和廖仲恺又当面劝蒋介石多次,他才于4月8日启程,11日抵福建漳州,此后,又以"受一群小人的排挤"为由,于4月22日离开鼓浪屿回到上海。蒋介石回到上海后,连续发高烧,经医生诊断为伤寒,只好到上海的筱崎医院住院治疗。4月27日,孙中山亲自到医院探望蒋介石,安慰他好好养病,病愈后早日回到福建粤军中去就职。6月15日,蒋介石病愈出院,但是他未遵照孙中山的嘱咐,回粤军供职,而是登轮船南下,游山玩水去了。随后又于8月11日回到浙江溪口老家。8月底,粤军攻克汕头、潮安、梅县。在这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刻,孙中山于8月31日电召蒋介石到上海,命他离开上海到粤军刚收复的粤东临近督师。9月30日,孙中山为此特任命蒋介石为粤军第二军参谋长。10月20日,军长许崇智因作战疲劳患病离军,陈炯明任命蒋介石为第二军的前敌总指挥,10月22日,攻克惠州。此后,三路粤军,势如破竹,直逼广州。收复广州后,蒋介石仍任粤军第二军前敌总指挥,统率全军迫剿粤西北一带的残敌。但第二军中的高级将领并不听蒋介石这个外省人的调遣。11月6日蒋介石愤然辞职,离开正在前线作战的粤军第二军回奉化去了。1920年9月,朱执信被害,孙中山又失去了一个重要助手,于是对蒋介石更加重视了,成为孙中山"扫除军阀,统一中国"不可缺少的军事领导人才。在蒋介石几番离职期间,孙中山电函频驰,命其迅速复职归任。仅在1921年,这种内容的电报就达8封之多。1月7日,孙中山电告蒋介石"援桂封日出师,请兄速来臂助。兄本允赴粤追随,勿再迟延为幸"。蒋介石接到电报后,并没有前往广州。随后,戴季陶亲自跑到奉化家中去请他出山,结果还是没有答应。尽管蒋介石人没有去,但他于1月10日给孙中山寄呈了军事意见书,针对时局,提出了对桂系军阀作战的方针。后陈炯明来电催促,并在电报中委任蒋介石为援桂中路军总指挥,他才于2月6日抵达广州。可是在召开平定广西作战的军事会议上,陈炯明与许崇智为各自的部队进攻地点而争吵起来,作为手中无一兵一卒的蒋介石,感到地位很窘迫,便于2月14日又离开了广州,返回奉化。正当孙中山在广州准备召开非常国会,选举总统前夕,蒋介石于3月5日从奉化给孙中山写信,建议缓选总统。因为他了解到,许崇智和陈炯明都主张缓选总统,怕因此引起分歧,难以俯顺各方,对孙中山不利,同时也表明他虽然身在乡里,仍朝夕关注孙中山的行动和时局动向的意思。3月29日,针对当时出征广西,事关全局,十分重要,孙中山又打电报给蒋介石"西征关系重要,一切须在事前筹划,兄速来进行。"期望蒋介石迅速来粤替他筹划军事。但是蒋介石却并不听从。以后孙中山又6次发电报请他南下,4月5日,孙中山发电报一封"介石、静江、季陶、展堂、仲恺诸兄鉴:昨开大会,以外交紧急,不可无政府应付,已决议设立建国政府,并通过封日北伐案。万端待理,务恳诸兄速来商筹大计。"4月18日:"军事紧急,昨已下动员令。汝当病新愈,非兄来计划助理一切不可,接电速来。"6月30日:"竞存,汝为已赴前敌,军事吃紧,墨封从戎。"当时蒋介石因母丧,为之守孝,尽管又接到孙中山的电文,仍不愿即出。8月5日:"西寇击破易,收拾难,顶多一月,始得凯旋。我军经人邕宁,明后日余当驻往巡察,速来相助。"11月6日:"余拟于15日与汝为往桂林。请节哀,速来臂助一切。"11月23日:"电悉。作战计划昨电略告廖、汪两兄,可询之。一切仍俟兄来商榷,即偕季陶兄启行。"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孙中山连续给蒋介石发了8封电报,可是,这些急切的催促、热切的期待都使他无动于衷。直到11月28日,他应孙中山之召,再度前往广州赴广西桂林,帮助其出谋划策。蒋介石从在援闽粤军中第一次辞职,到1924年4月他正式就任黄埔军校校长的6年之间,在军中以各种借口辞职又复职的来来去去,共达13次之多。究其原因,除了粤军中派系林立,矛盾重重,蒋介石深受粤军各级军官的排挤和蒋介石的个性有关外,去留之意,在于权也,这才是蒋介石行之有效的处事之术。【点评】在此期间,蒋介石去留达13次之多,但13次的去留全是因为一个"权"字。在去留的选择中,他的目的明确而又坚定,不管恩师还是同志,抑或是对手,谁挽留都为之不动。蒋介石与人打交道,处人处事,都是以己为上,以权为重,党权、军权、政权全部要,为了一个"权",他不讲感情,不讲原则,不讲是非,敢于撕下面皮,受人谴责。他的处人术其实就是"权诈"之术。第一部分 10.只顾自己的快乐,不管他人痛苦1921年6月14日,蒋母王采玉溘然长逝,享年58岁。儿媳毛福梅的精神支柱倒了。她抚尸大恸一场,然后披麻戴孝,守在灵前。奉化风俗,媳妇哭灵是很有讲究的。在停尸期间,一天至少要哭4次,即五更一次,早中晚上各一次,假如儿媳多,人人都争着哭灵,大声号啕,据说是谁哭得响,哭得多,死者就会管谁家兴旺。可毛氏只一味的念经,很少号啕。她倒不是蔑视当地风俗,而是因为她觉得婆婆的灵魂应该升上天界,进天界是不需哭声开路的。办完丧事,毛福梅还没有喘过气来,一瓢冷水兜头泼下,把她打进了冰窟窿里。11月,蒋介石先给两个儿子写了一个训示:余葬母既毕,为人子者一生大事已尽,此后乃可一心致力于革命,更无其他之挂系。余今与尔等生母之离异,余以后之成败生死,家庭自不致因我而再有波累。余18岁立志革命以来,本已早置生死荣辱于度外;惟每念老母在堂,总不使以余不肖之罪戾,牵连家中之老少,故每于革命临准决死之前,必托友好代致留母遗禀,以冀余死后,聊解亲心于万一。今后可无此念,而望尔兄弟二人,亲亲和爱,承志继先,以报尔祖母再生抚育之恩,亦即代余慰藉慈亲在天之灵也。余此去何日与尔等重叙天伦,实不可知。余所望于儿女者,惟此而已。特此条示经、纬两儿,谨志毋忘,并留为永久纪念。同时,蒋介石又写信给毛福梅的胞兄毛懋卿,要求与毛福梅仳离。这封"休妻书"说:10年来,闻步声,见人影,即成刺激。顿生怨痛者,亦勉强从事,尚未有何等决心必欲夫妻分离也。不幸时至今日,家庭不成家庭,夫固不能认妻,妻亦不得认夫,甚至吾与吾慈母水火难灭之至情,亦生牵累,是则夫不夫,妻不妻,而再加以母不认子,则何有人生之乐趣也。……吾今日所下离婚决心乃经10年之痛苦,受10年之刺激以成者,非发自今日临时之气愤,亦非出自轻浮之武断,须知我出此言,致此函,乃以至沉痛极悲哀的心情,作最不忍心言也。高明如兄,谅能为我代谋幸福,免我终身之苦痛。毛福梅听到"离异"二字,耳朵里嗡地一声,再也听不到他要说的是什么了。事情来得突然,毛福梅只有抱住儿子蒋经国,母子惟以泪眼相视。关于毛氏被"抓了头发","从楼上拖到楼下",毛氏又"跪下""哀求留在家里"(蒋经国1936年致母亲信上语)的事,便是发生在此前后。蒋介石为什么要写这个与妻妾"离异"的条示?原来,他真实意图是为了娶陈洁如做合法妻子。所以才想出一个高招,名义上宣布与发妻毛福梅和妾姚冶诚断绝夫妻关系,彼此关系转成兄弟姊妹关系。这一点明眼人是很清楚的,正如毛福梅所料,他已有了新欢。果然不久,蒋介石与陈洁如在上海结婚了。【点评】蒋介石从骨子里是一个极自私的人。他三番五次见异思迁,喜新厌旧,风流之事频出。其实,就是只顾自己的快乐而不顾他人的痛苦。毛氏在蒋家尽忠尽孝,侍奉老母,抚养幼子,不仅没有得到蒋介石的回报,反而频频受到伤害,这一切的根源出于蒋介石自私的本性。只顾自己的快乐,不顾他人的痛苦,是蒋介石处人经的精髓,他处人处事皆是出于利己的考虑。第一部分 11.对待异己,威逼利诱,不成即动杀…1927年1月3日,蒋介石在南昌给武汉国民党中央打电报,要求迁都南昌,以把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置于他个人的控制之下,并扣留了经过南昌的中央委员,不让他们前往武汉。面对蒋介石这一阴谋,邓演达立场坚定,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当时反对蒋介石进武汉的国民党左派的领导者。1月26日,邓演达为了劝说被扣留在南昌的中央委员来武汉,也来到了庐山。在山上,邓演达和蒋介石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晓以革命大义,阐明解放农民、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性。蒋介石一点也听不进去,反而提出驱逐鲍罗廷的问题,邓演达当即坚决反对。面对蒋介石这种反对继续联俄政策的态度,邓演达极为忧虑。他只好打电话给在南昌管着行营政治部和整个江西方面的政治工作的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让他到庐山见面。郭沫若上山后,邓和郭两人在旅馆一间小房里谈到深夜,最后,约好第二天一早,两人一同去南昌。2月1日清早,邓演达和郭沫若要下山,这时张静江和褚民谊也一同下山,临上路时,张静江被蒋介石留下,说有事要商量。晚上,邓演达到南昌时,蒋介石竟摆出一场"兵变"来。邓演达差点在这场"兵变"中遭了蒋介石的暗算。当时,邓演达一行人从牛行车站渡过辛江,天已经黑了,一上岸,便有三五成群的乱兵,携着武器,胡乱开枪。他们探问了一下,晓得是第三军的士兵。邓演达是个军事家,一看情形不对,便叫郭沫若、褚民谊要小心,大家挽着手臂走。当走到南昌城门口的时候,竟有机关枪架在那儿。有兵盘问他们,他们只说是自己人,是第三军的,便把他们放过了。进了城,沿街都关门闭户,依然是三五成群的士兵不时地胡乱放枪。当经过县衙门的时候,在昏暗中,他们又看见有机关枪架在那儿,听见有扳机关枪的声音。有人高声地盘问:"谁呀?"邓演达又说,自己人,第三军的。这样便顺利地回到了总司令部,邓演达他们幸好没有被乱枪打死。邓演达来到总司令部过夜,这一夜他没有合眼。他想起下山时蒋介石把张静江留下来,又有昨晚的那一幕,这时他明白蒋介石已有意除掉自己了。第二天一大早,邓演达打电话把郭沫若找去,跟郭沫若说,他要立刻离开南昌,在九江上游有一隐蔽着的小火轮,不愁没法回武汉。邓演达和郭沫若分离时,眼泪都流了出来。同时说,他和蒋介石共事多年,如今不得不分手了,他很惋惜。就在邓演达离开南昌的那一天,蒋介石也从庐山回来了,一回来就打电话把郭沫若找去,见面头一句话就问:"择生呢?"蒋介石如此关心邓演达是因为他没有要了邓演达的命,便急着向郭沫若要人了。由于邓演达对蒋介石实行军事独裁坚决反对,蒋介石很是着急。在南昌没能除掉邓演达,蒋介石又耍起新的花招,极尽诱惑拉拢之能事,拉邓演达上他自己的船了。在3月17日,蒋介石派黄埔同学会秘书曾广清、宣传科长余洒度到武昌找邓演达。在谈话中,他们请求邓演达和蒋介石合作,佯装说请邓演达和蒋介石共同领导黄埔同学,完成北伐大业,以不负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的苦心。最后,他们代表蒋介石"欢迎"邓演达到南昌就任总司令部总参谋长,去为国家大计出谋划策。邓演达当即表示:"个人(指蒋介石)并无他意,但是他的做法违反三大政策。他这样做是永远不会成功的。只有贯彻执行三大政策,严整革命阵营,才能取得胜利。他要采纳我的主张,我接受他的领导,当不当参谋长无足轻重。"曾广清要求邓演达写信给蒋介石说明上述意见,邓演达拒绝了。因为邓演达知道,蒋介石已下了背叛革命的决心,所谓"合作"和"欢迎"他任总参谋长,不过是妄图消除他对蒋介石的反对,施耍调虎离山的缓兵之计罢了。果然不出邓演达所料。蒋介石从南昌到安庆,从安庆到上海,最后完成了他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各军阀势力的结合,觉得半壁东南已归他所有,进行政变的时机已经成熟。4月12日,在上海举起屠刀,向共产党人开始了血腥的大屠杀。第一部分 12.对待异己,威逼利诱,不成即动杀…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党部和国民党政府,公然同武汉国民党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邓演达随即领导武汉国民党中央政府发表通电,痛斥蒋介石的叛变革命行径,并且准备组织军队对他进行讨伐。邓演达在武汉一系列的活动,妨碍了蒋介石反革命事业的进行,蒋介石对他咬牙切齿,恨之入骨。蒋介石心生一计,诬称邓演达为煽动暴乱的代表人物,下令通缉。接着,蒋介石还以总司令部的名义张贴布告,说邓演达将一些企图破坏国民革命的人塞进总政治部,"以致军事之进步愈速,内部之纠纷愈多,若不严加制止,整个国民革命军,将因受蛊惑而分离,因分离而崩溃。……国民革命军之总政治部几为少数跨党分子及投机少年所占,乃不得不将淆惑军人、背叛主义、违反军纪、分散国民军事力量、破坏革命战线之总政治部下令封闭,并按治其首从。"蒋介石在封闭总政治部上海分部后,又公布文件,斥责邓演达倡导实行列宁的工农武装暴动政策。为了抓住邓演达,蒋介石不惜用重金悬赏,下令捉住邓演达赏大洋30万元。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在上海愚园路愚园坊20号,在给江西起义干部训练班结业时讲话。由于叛徒的告密,不幸被捕。蒋介石在南京知道抓到了邓演达,马上急令解往南京,在押送邓演达前往南京的途中,押送队长想串演一出"义释曹操"的活剧。这位押送队长认为邓到南京后,一定凶多吉少,于是向邓演达建议,半路逃跑。面对这生死关头的抉择,邓演达却考虑得太天真了。邓演达认为,蒋介石要杀他是没有法律根据的,要是逃,那就变成了"逃犯",可以格杀勿论,那才是死得不明不白,不干不净呢!因此,他拒绝了那位押送队长的建议,错过了一次逃生的机会。邓演达被押到南京后,蒋介石软硬兼施,要他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许以中央党部秘书长或总参谋长等高官厚禄,甚至他还提出由蒋介石任总司令,邓演达任副总司令,一同在江西"剿共",或者派他出国考察。这一切都被邓演达一句话挡回去了:"我要为中华民族维护正气!"当时,上海的一家晚报这样形容蒋介石在邓演达问题上的思想活动:"杀之可惜,纵之可畏。"多次软硬兼施不成,蒋介石只好把邓演达投入了监狱。"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又来到关押邓演达的狱中找邓谈话,问邓对日本侵略中国有什么感想,希望打个圆场,言归于好。邓演达义正词严地说:"要说感想嘛,当然有,要不是你叛逆总理的遗教,连年内战,排除异己,民穷财尽,日本敢这样猖狂吗?"蒋介石受到邓演达连珠炮似的责问,一句话也答不上来,因此对邓演达更加憎恨。这时,戴季陶乘机向蒋介石进言:"今天可怕的敌人,不是汪精卫、陈济棠,真正能动摇政府根基,分散黄埔力量的,只有邓演达一人。"这就更促使蒋介石要杀害邓演达了。恰巧黄埔军校历届毕业生联名要求蒋介石释放他们的教育长,这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感到邓演达对黄埔学生影响太大,对他的威胁太大。蒋介石是靠黄埔军校起家的,军校的学生这样倾向邓演达,他的江山还坐得稳吗?他便决意杀害邓演达了。1931年11月下旬,广东地方军阀和南京蒋介石政府开了一个分赃会议,蒋介石被迫宣告下野。蒋介石明白,他下野后,最有力量上台的是邓演达。如不乘机把他干掉,那将是放虎归山,将来必定是对他政治和军事上的一个劲敌。于是趁下野前,也就是1931年11月29日夜,蒋介石迫不及待地派他的卫队长王世和带领几名卫士赶到囚禁邓演达的地方,谎称要邓演达移居汤山。把邓演达骗上了车。当汽车开到南京城东门的麒麟门汉子岗时,刽子手又诡称汽车抛锚,要邓演达下车。邓演达刚走出车门,枪声突起,一代英杰,竟惨死在蒋介石特务枪下,年仅36岁。邓演达被蒋介石特务杀害的消息,直到12月初,才有风声走漏出来。宋庆龄闻讯后,半信半疑,12月14日,从上海赶到南京质问蒋介石,并一再要求见邓演达,蒋介石一再敷衍,最后实在掩饰不住,才说出一句"这个人见不到了。"宋庆龄听到这句话后,怒斥蒋介石祸国殃民、残害忠良,愤怒之中,一下子把茶桌掀翻,吓得蒋介石急忙躲上了楼。1931年12月20日,《申报》报道邓演达已被"执行枪决"。消息传开,全国震惊,举世骇然。邓演达殉难的消息传出,黄埔同学会成员义愤填膺,无不涕泣。噩耗传到十八军时。陈诚和该军的同学万分悲恸,失声痛哭。陈诚打电报给蒋介石提出辞职,电文有"上无以对总司令,下无以对恩友"等语。国民党的右派分子胡汉民等也在1932年1月登报发起追悼邓演达,称赞邓演达"努力国民革命,艰苦卓绝,任劳任怨,始终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邓演达殉难后,很多人写诗词文章,以表哀悼。但是,一代英豪毕竟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远逝而去了。【点评】恩威并用、文武兼施,是领导者必须掌握的方略。驾驭部众如同驾车上山,既需要从前面拉,又需要在后面推。牵引力和推动力结合起来,车子才能顺利前行。蒋介石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对于异己,他先是对人又拉拢又收买,此计不成,即下毒手,置人于死地。他与邓演达的交往即是如此,先是威逼利诱,不能使他畏服就动杀机,用刀子说话。蒋氏此一处人经,其实就是杀人经。第一部分 13.以硬对硬,杀之为快(1)王亚樵在上海帮会中很有名气,他所领导的"徽帮"实力雄厚,称霸一方,十几年来又主要活动在安徽、上海一带,且颇有影响,蒋介石原内定王为津浦铁路护路司令。但由于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完全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目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王亚樵心中非常不满。1927年4月18日,在南京政府的"奠都典礼"大会上,王亚樵不顾同仁劝告,大胆发表了反对蒋介石背叛革命的演说,冒言直谏南京政府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忘总理遗愿,停止屠杀,将北伐进行到底。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生气,密令南京警察厅长温剑刚逮捕王亚樵。因王十分机警,有所准备,温剑刚的侦缉队反被王亚樵手下的人缴械,王从容离去。王先避难于陈铭枢处,后陈铭枢密送王亚樵到上海。蒋介石的生性多疑,使王与蒋决裂,势不两立,成为蒋的心腹大患。王亚樵回到上海,积极活动,结交各反蒋势力,不论何派何系,只要反蒋就与之合作。1928年秋,安徽建设厅厅长张秋白在南京梅溪山庄宴请陈调元。王亚樵探悉此事后,派人前往暗杀,但陈不在场,张秋白被击毙。1930年,蒋介石为集中兵力"剿共"和对付西南反蒋派,需大量军费,因此,欲在全国试行"米照捐"。王亚樵令其弟王述樵联络部分上海大学生,组织"安徽旅沪学会",出面召开反"米照捐"大会,并邀请杨烈武、许世英等参加,推五路代表,分赴南京、庐山、安庆等地请愿。还组织米商罢市,米船停运,一时粮价高涨,民怨沸腾。蒋介石无奈,被迫撤销"米照捐"。蒋后来获悉这是王亚樵一手策动的,遂命令查封"安徽旅沪学会",密令戴笠监视王亚樵。王也有所察觉,致函戴笠说:"我对你没有说话,委员长礼贤下士,你就和颜悦色,委员长疾言厉色,你就嫉恶如仇……"戴笠曾以王为师,对王执礼甚恭,当年,王亚樵退居广东,将戴引进黄埔军校学习。此刻俩人断绝师生情谊,成为死对头。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战胜各派新军阀,踌躇满志,大有主宰九州"舍我其谁也"的架势,想登大总统的宝座。但蒋万没想到,他遇到了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挑战。俩人展开约法之争,国民党政潮再起。蒋以宴请议事为名,将胡汉民骗到国民党总部,派兵押到汤山监禁起来。蒋的卑鄙行径,引起舆论界的公愤。胡的亲信古应芬、陈济棠,网罗各方反蒋人物,准备在广州独树一帜,对抗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在这明争暗斗、一片喧闹中,隐藏着又一场杀机。原来,孙科受到蒋介石、宋子文的排挤,也出走广州,他气愤异常,遂派其亲信马超俊面晤王亚樵;请杀蒋、宋,并给巨资以作各种布置暗杀费用。另外,胡汉民被释之后,复仇之心甚切,胡与王亚樵曾共事于孙中山手下,胡听说王在上海有一群亡命之徒,能杀人,便亲去见王,俩人虽多年没有往来,但都因反蒋心切,相见甚欢,晤谈之下,胡誉王为"江淮大侠",王亦感恩知己,愿为效力,设法谋刺蒋介石。王亚樵承诺孙、胡二人之后,先后在南京、庐山、上海等地设暗杀小组,寻机行动。1931年6月,蒋赴庐山指挥"剿共"内战,王得到消息后,即通知手下龚春蒲、肖佩伟、陈诚等化装成游客尾随上山,住在庐山新旅社,监视蒋的行动,伺机下手。一天,陈诚独自上山观赏风景,顺便摸摸情况,突然看到蒋介石的座车急驰下山,陈来不及联络,急忙从怀中掏出炸弹想扔进车中,正举起之际,从车中射出一弹,正中陈的头部,当场死亡。原来陈的举动已被蒋的卫士发现,抢先开枪。蒋有惊无险,座车飞奔山下。当龚春蒲、肖佩伟二人赶到时,见陈诚已死,知事已败露,不敢迟疑,立即驾车逃走,回沪报告。蒋在庐山遇刺时,惊恐万状,即令戴笠从速破案。戴怀疑此案为王亚樵所为,但又没有证据,只好警告王亚樵:"你如有谋害我领袖举动,我必杀你。"同时命令在上海的特务注意王亚樵的行动。第一部分 14.以硬对硬,杀之为快(2)淞沪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19路军越战越勇,屡挫敌锋,使日军三易主帅。1932年2月29日,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奉命亲临上海吴淞口,在"出云"舰上坐镇指挥,对19路军的进攻更加猛烈。当时担任"上海抗日救国决死军"幕后总指挥的王亚樵,探知这一情报,立即挑选一批"水鬼",身负炸弹,潜入江中,把炸弹挂在"出云"舰底部。只听一声巨响,军舰被炸。此时,蒋介石为拉拢王亚樵,特让戴笠派人送去4万元钱,以示表彰。对此,王亚樵连句"谢谢"也没说,就慨然接受了。日本侵占东北,又在上海挑起事端,南京政府不想抵抗,却一味依赖列强。国联为有所表示,派英国人李顿率国联调查团来中国调查。李顿到中国后,举行招待会,发表谈话,偏袒日本,引起国内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致使舆论大哗。上海各界集会商讨对策,王亚樵力主"世界上有强权无公理,只有诉诸武力,锄杀李顿"。会后,他积极部署暗杀事宜,命令龚春浦主持,由尤林、唐明具体动手。1932年11月10日,尤林等在上海华懋饭店准备暗杀李顿,但不巧,李顿被上海市长吴铁城请去吃饭。尤林等无事可干,闲不住,乘机抢劫福州路春茂钱庄,被巡捕抓获。在狱中,他们经不住酷刑,将北站刺宋、庐山刺蒋的情况全部招供。蒋介石和戴笠闻讯大怒,悬赏重金缉拿王亚樵。但蒋特几次行动均扑空。戴笠抓不到王亚樵,就逮捕了他的弟弟王述樵。时任全国律师公会会长的沈钧儒先生是王述樵的老师,沈先生在报上发表声明,抗议逮捕王述樵,戴笠在全国舆论面前,自觉理亏,不好收场,又妄图通过王述樵收买王亚樵,以此作为释放条件,但遭到王述樵拒绝。王亚樵闻讯,反蒋更为坚定。1933年秋,国内局势紧张,王亚樵再次离沪去香港。王亚樵抵香港后,与李济深、陈铭枢等各方反蒋人士合作,继续从事反蒋活动。1935年11月,在王亚樵的策划和支持下,汪精卫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被刺,全国轰动。案发后,蒋介石大为恼火,令戴笠"限期擒王亚樵归案"。戴笠深知王亚樵是蒋介石的大敌,不拿到王的头,蒋介石不会饶他,于是他北跑南窜,在全国各地撒下黑网,捕捉王亚樵。戴笠赴香港,并和英警联系,又派大批特务渗透到香港各个角落。隐居在香港的王亚樵深知不可久留,1936年2月,即偕眷属和郑抱真等秘密潜离香港,来到广西梧州。因李济深同主政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打了招呼,由省府每月拨款500元生活费,资助王亚樵。王怎肯悠闲度日,曾3次赴南宁,面见李宗仁、白崇禧,建议兴兵讨蒋,但遭拒绝。两广事变和平解决后,政治形势急转直下,广西首脑对王亚樵态度逐渐冷淡,王也感到寄人篱下深为孤独,想寻机离桂,并求教李济深,想赴延安投奔共产党,李欣然赞许,并写信给周恩来,作为引见。这时,戴笠手下已得知王的踪迹,作好了暗杀的准备。1936年12月20日,戴笠下达刺杀王亚樵的命令,派3名特务潜伏在王的屋内,用乱刀将王刺死。王亚樵这个使蒋介石、戴笠都感到害怕的人,到底没有逃脱军统特务的魔爪。【点评】在处人中,蒋介石是个敢于碰硬的人,并且为此不惜争斗到底,杀之为快。蒋王由于政见不同而势不两立,蒋介石一而再再而三地追杀王亚樵,不置之死地而不甘,完全是一副强悍斗者的脸孔。但是,他这样的脸孔只是对中国人自己才有,对洋老爷却畏之如虎,生怕惊扰,因此,他所谓敢于碰硬其实是欺软怕硬的勾当。他只能说好斗,与中国人自己斗,因此,敢于以硬对硬的处事之道,并不足称道。第一部分 15.对不痛不痒的事,既不生气,也不…1927年8月,蒋介石被迫下野,准备出访日本。由于护照等手续没办好,他带着小儿子纬国离开南京,先到杭州小游,之后乘汽车回到溪口等待出国。他带着十来个亲信侍从来到丰镐房黑漆大门楼前。里面静悄悄的,没个人影。只有甬道角伸出-个小姑娘的头来,旋又缩回去。蒋认出这姑娘是毛氏房里的侍女聪玲,奇怪的是毛氏没有像过去那样迎出门来。原来,毛氏早听说蒋介石要回来,但想起儿子,她肚里的怨气直往上冒,新恨旧怨涌上心头。蒋经国对生母感情深厚。1925年10月19日,蒋经国赴苏留学,乘轮船从广州抵上诲,因需候船,得与生母作久别前的短暂团聚。惟一的依靠儿子要远走异国他乡,毛福梅流了许多眼泪,盼他早去早回。但是,母子一别,往后竟然连邮电都不通,音讯杳然,毛氏不知道儿子是生是死,日间在佛前祝祷,夜里在梦中寻觅,恹恹若失,如此地刻骨思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地得了疾病。1927年4月12日,风云突变。蒋介石"清党"反共,登上了政坛权力的高峰。大权在握的蒋介石在政治上一时成了众矢之的。连他亲生儿子蒋经国也在莫斯科发出《严正声明》,声讨蒋介石。蒋经国给母亲写了封短信,说母亲多年来内心的苦闷、处境的恶劣,他非常清楚,他对家庭方面有难以想象的烦恼和愤恨,决定不再通信了。毛福梅虽不知道儿子登在报纸上的声明,但接到儿子寄来的信,无异天坍地陷,五雷轰顶。她想象不出这是怎么一回事,哭着请陈志坚代笔写信给蒋经国,可信如石沉大海,杳无回响。她把一腔悲愤全都转移到蒋介石身上。蒋介石径直进屋。毛氏不知打哪里生出来的勇气,霍地立起,迈动小脚,跑下楼梯,在天井里与蒋碰了个正着。她边哭边嚷道:"你把我的儿子弄到哪里去了?你还我儿子!"毛氏根本不知儿子要与蒋介石断绝关系,现在儿子音讯全无,于是大吵大闹起来。然而,对于毛福梅的大发雷霆,蒋介石既不着急,也不生气,反而温语相劝,扶她上楼。蒋介石稳住了毛氏,不久便离开住地雪窦寺,四渡东瀛。【点评】蒋介石对于发妻毫无感情,毛氏的喜怒哀乐对于他来说,既不痛也不痒,于是漠然视之。蒋介石的这种处人态度似乎是性情中人,超乎世事,其实他哪是什么性情中人?对毛氏这种态度只是反映了他的无情无义反应。在蒋介石的处人经中,他对用得着的人加倍拉拢、关心和重用,对于己利益不大的人,态度就冷冷淡淡,不痛不痒,事不关己,泰然处之。第一部分 16.花言巧语,半哄半骗蒋介石为了政治目的,下决心和陈洁如一刀两断,好和宋美龄结为夫妻。早在蒋陈打得火热之际,蒋在国父宅中认识了宋美龄,蒋便开始得陇望蜀,心猿意马,见异思迁,当时早有人责蒋"好色"。用中国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蒋介石的行为不仅为道学先生所鄙夷,也为普通老百姓所不齿。然而,蒋为宋倾倒,并非因姿色迷人那么简单,蒋宋联姻,蒋介石主要出于政治的动机。他希望借此赢得孙逸仙夫人和宋子文的支持。因为蒋介石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也开始觉得有必要寻求西方的支持。娶宋美龄为妻之后,他就有了与西方人交涉的"嘴巴和耳朵"。此外,他非常推崇宋子文是一个财政专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蒋介石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在那样的情况下,娶一位新太太,对蒋介石来说,是一件合乎逻辑的事。蒋介石为了达到稳住陈洁如,不让她坏了自己大事的目的。在1926年夏,蒋介石曾在孔祥熙宅安排"鸽子宴",请陈洁如和宋家姐妹见面,由宋蔼龄吹风,试图让宋美龄取代陈洁如的地位。当蒋介石南昌再度陷入困境之时,宋蔼龄为了孔宋利益,再次向蒋献计娶宋美龄为妻,以争取西方财援。宋又将这桩政治婚姻告诉陈洁如,陈洁如差点昏过去,一时说不出话。蒋花言巧语让陈出洋进修5年,回来再说,否则,蒋以死相逼。在蒋的花言巧语下,陈洁如只好表示退让。蒋陈婚姻,只有5年时期,大部分岁月在南方的广州度过。他们的关系开始于上海,亦结束于上海。1927年8月19日,陈洁如在张静江女儿黛瑞莎和海伦陪同下,乘杰克逊总统号船去美国。据说,临行前蒋介石突然要杜月笙给陈大洋10万元,还叮嘱陈"要好好学习,回国后可以更好地尽到总司令夫人的职责"云云。陈洁如兴冲冲地搭上美国总统号轮船去美国了。可是,船到日本神户时,日报就刊登出了"蒋夫人搭轮赴美"的新闻。当轮船航行在太平洋上,无线电广播了上海各报刊载的《蒋中正启事》:各同志对于中正家事,多有来函质疑者,因未及启蒙复,特此奉告如下——民国十年,元配毛氏与中正正式离婚。其他两氏,本无婚约,现已与中正脱离关系。现除家有二子外,并无妻女。惟传闻失实,易滋淆惑,特此奉复。陈洁如听后如晴天霹雳,痛不欲生,几次要跳海,均被护送者劝阻。陈洁如到美国后,许多记者一度尾随,企图挖掘新闻,陈洁如一行以"无可奉告"搪塞。张家姐妹曾怂恿陈洁如向蒋介石报复,陈洁如忍住内心的痛楚,一笑置之。1927年12月,蒋介石在上海昆山路景林堂与宋美龄按基督教仪式举行婚礼。蒋宋结婚后,1928年春,蒋介石派江一平律师与陈洁如洽谈离婚事,经虞洽卿劝解,陈洁如遂正式与蒋介石离异。陈洁如与蒋介石离婚后,杜月笙又送她一笔巨款。因此,她出国后,物质生活不成问题。她完全可以走一般女人的道路,找一个合适的男人,在国外安安稳稳地过上家庭主妇的生活,然而,陈洁如没有走这条路。此后,她终身再未嫁人,以全副精力深造,留美5年多,苦修英文、养蜂和园艺,并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来,她在美国旧金山购置了产业。她终于用自己的艰苦努力,在社会上争得了独立地位。【点评】蒋陈之婚,始于蒋氏也终于蒋氏。成婚是出于蒋介石的信誓旦旦,分手也是出于蒋介石的信誓旦旦,然而其中的花言巧语全是半哄半骗,假作真、真作假。在为人处事中,蒋介石虽然一介武夫,却不乏花言巧语的假话、空话;哄人骗人是他为人的一大特点,也是他处人的一大秘笈。正是在哄、骗之中他牺牲他人利益,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做法为正人君子所不屑,而蒋氏却因此进而成为"人上人"。他的处人经,其实就是厚黑之道。第一部分 17.偷梁换柱,巧使替身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湖南后,进入了贵州、云南、四川地区。这些地区名义上早已归附国民政府,实际上仍是军阀统治,贵州的王家烈、云南的龙云、四川的刘湘、刘文辉,都拥兵自重,据地称王。为了围追堵截工农红军,蒋介石很想深入这些地区去亲自指挥,更想利用这一时机,把中央势力打入西南,刘湘、龙云等人也深明此意,因而对蒋介石充满戒心。蒋介石要去云、贵、川,安全是个大问题。陈立夫、戴笠等人向他建议,找一个替身。为了保卫领袖的安全,苏俄的斯大林、德国的希特勒都有过替身,此事并不少见。蒋介石表示同意。很快他们就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对象,这就是杭州公安局局长何云。何云,字玉龙,浙江省平阳人,毕业于陆军讲武堂,曾在黄埔军校任教官,后任过浙江省军事厅副官长、杭州市公安局长。蒋介石每次去杭州,他都参加接待和保卫工作,与陈立夫、戴笠等人甚熟。有一次他为蒋介石的侍卫官摆了一桌酒席,被蒋介石发现,还把他训斥了一顿。他的身材和长相都与蒋介石相似,惟有说话的口音与蒋不同。他虽是浙江人,但平阳靠近福建,与奉化的语音不同。此外,何云还有一个长处,他担任公安局长多年,有一定的保卫工作经验。何云奉命到南京后,尽快熟悉蒋介石的生活习惯和动作细节,一举一动都学得惟妙惟肖,被蒋介石任命为侍卫长。何云换上侍卫官的制服,经常出入蒋介石的办公室,以便就近观察自己扮演的对象,蒋介石也常和他闲聊几句。同时,他也留起了日本式的短胡须,并为他准备了特级上将的军服,又专门制作了蒋介石常披着的黑色大氅。1935年3月2日,蒋介石率领侍卫长何云、秘书汪日章、毛庆祥、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宴道刚、政训处主任康泽等,乘坐福特号飞机,由两架飞机护航,从武汉飞重庆,下午2时到达珊瑚坝机场,受到刘湘、贺国光、谢任民等人的欢迎,然后改乘汽船,直奔朝天门码头,受到各级官员、民众团体代表、各国领事和学生群众一万多人的欢迎。谁也没有想到,同他们频频招手、仪表威严的竟是一位"假委员长"。蒋介石在重庆停留了22天,曾两次在扩大纪念周上发表讲演,并多次与刘湘举行会议,布置军事。白天从事这些活动的是蒋介石,晚上留在宾馆里的则是替身何云,假如有人前来行刺,那就完全找错了地方。4月24日,蒋介石带领何云等人去贵阳,用诡计骗走了王家烈,改派吴忠信任贵州省主席。5月10日,再由贵阳到昆明。22日返回重庆,26日去成都,直到8月14日才离开四川,飞往庐山。前后历时半年左右,何云一直陪伴着蒋介石,扮演着替身角色,一些会见群众的场面,或是蒋介石感到不安全的时候,就派何云出面。8月19日,蒋介石回到南京,对何云的表现十分满意,恩宠有加,让他继续留在侍从室。谁知这位何云官气十足,不会讨第一夫人宋美龄的欢心,以致宋美龄逐渐对他产生反感,坚决要求把他调离侍从室,蒋介石无奈,只好调他去上海公安局任督察长。抗战爆发后,何云回乡避难,1938年5月,浙江沦陷,他向大后方转移。一天,路经淳安县,伪县长正坐在堂上作威作福,对当地乡绅大加勒索,何云装成蒋介石的模样,带领几个人,径直闯人大堂。伪县长一见,吓得魂飞天外,跪在地下猛磕响头,恳求"委员长"开恩饶命,说他上有老下有小,不得已才投敌。何云把他训斥一顿,要他改邪归正,少做伤天害理之事,方扬长而去。抗战胜利后,何云在杭州定居,不再担任公职,蒋介石给他一个少将军衔,让他领一份高薪,在家中赋闲度日。【点评】蒋介石接受戴笠的建议,模仿希特勒、斯大林,找了替身。在人生和政治生涯中,在很多时候,蒋介石施用偷梁换柱的法术,玩弄以假鬼替代真人的把戏,欺世盗名。其实,此一做法是蒋介石处人的绝招之一,他假作真,真作假,弄虚作假,以假乱真,因此,也曾欺骗了许多人。第一部分 18.临逃前举屠刀,大家日子不好过西南临近解放时,毛人凤根据蒋介石的旨意,在重庆大肆屠杀共产党员、民主人士,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1949年8月27日,毛人凤在重庆接到蒋介石杀害杨虎城将军的密令后,决定派周养浩去贵阳,把杨虎城将军及其随员一起接到重庆"中美合作所"旧址内杀害。行前,他召集西南区区长徐远举、白公馆看守所所长陆景清及周养浩等仔细研究办法,决定用刀杀害,以免发生惊扰。地点是在中美合作所僻静的松林坡"戴公祠"内。杨虎城被押到重庆的前一天,毛人凤下令派交通警察总队一个中队,把松林坡团团围住,不让任何人进入这个区域。周养浩受命后,考虑到杨虎城的副官阎继明和勤务兵张醒民是杨被扣后自动赶来照顾杨的生活而被扣押的,对他们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一起下手,9月1日早晨,周在贵阳向毛人凤申说了这件事。毛人凤严肃地回答说:"只要你有办法把他们两人和杨虎城分开来不被人所疑,不影响整个事情的进行,可允许留下他们不杀。"9月6日晚上10点钟,周养浩的车子先从贵阳回到了重庆海棠溪,在过江轮渡船上,周吩咐随从副官郑文松留在船上,等候杨虎城的车子到时,向杨佯说毛人凤要阎、张二人到城里,面询杨虎城的生活情况,其余人一起径赴"中美合作所"旧址。阎、张二人由两名便衣警卫陪同进城,暂宿客栈里候命。当晚,杨虎城父子及其秘书宋绮云和夫人徐林侠被秘密暗杀,就连杨虎城的幼女杨拯桂、宋秘书的幼子"小萝卜头"宋振中也未能幸免。事后,毛人凤同特务谈到此事时说:"老头子(指蒋介石)对于这件事干得如此干净利落,很感满意。"同月9日,毛人凤下乡来,原看守杨虎城的军统特务队队长张请示毛,押在客栈里的阎、张二人怎么办?毛指示送渣滓洞寄押。后来,阎、张二人仍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