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的这些论述。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所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③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历史上关于个人幸福与人类共同幸福密切相连这一伟大思想传统,但是马克思主义又把个人幸福与人类共同幸福的理论发展了一大步,使之成为科学。既然“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④,那么这两种幸福既对立又统一,个人的幸福必须建立在社会的幸福之上,这一观点就有了坚实的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不仅如此,恩格斯认为,这一观点还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一个思想基础。他说:个人幸福与共同幸福的这种关系、这一原理“在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理,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论证的。”⑤每一个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人,每个向往真善美的人,每个怀有崇高社会理想的人,都应当记住恩格斯的这两段话。只有为共同幸福而奋斗才能使自己人格完美A霍尔巴赫从利己主义出发,推导出为了自己的幸福,就必须爱那些与自己的幸福相关的人、也要为他们的幸福工作;推导出部分人的幸福只能从全体幸福中来。这种思想,有着明显的功利主义的痕迹。其功利主义表现在,它把自己的幸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74页。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19页。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73页。-- 366053第五章 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福当作目的,把别人的幸福当作为自己的幸福服务的手段。这是典型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霍尔巴赫所主张的利他人,是为了利自己的目的服务的。他的基本主张仍然是利己主义。因而,霍尔巴赫所讲的利他和要关心别人的幸福,道德价值并不很高,既没有什么善的价值,也很难够得上美德。在伦理思想史上,还有一种观点,从完善个人的人格角度,提出要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的幸福而生活,而献身。在中国古代,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讲的舍身取义;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是从完善人格的角度,去为他人,为社会的利益、幸福而做贡献。这种贡献的目的,不在于获得自己的幸福,而在于通过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事,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追求一个完美的道德境界。追求道德与追求个人利益,是两件相差很远的事情。个人利益的追求,是自己所得的越多越好,贪得无厌。而如果自己有损失,就会感到很痛苦。道德的自我完善则不是这样,它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完善社会、完善他人,来完善自己的灵魂的。完善社会,就是做那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完善他人,就是做那些对他人有益的事情。而在做这些事情时,不可能都是人己两全、社会、个人兼得。在两种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自己要做出一些牺牲。而这个过程,就是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充实、提高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内心世界会发生一些冲突。自己的利益、幸福与他人的、社会的利益、幸福地位怎样摆,自己必须做出选择。要维护社会利益、增加社会利益,自己的利益就会有所损失。而-- 367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153只有这种牺牲,才能使自己更像一个人。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善。”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A上面引用的马克思的话,是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作文中,所写的一段话。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对于什么样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写下了一段极为精辟的话。他说:“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我完善。不能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斗争,一方必然要消灭另一方;人类的天性生成是这样:人们只有为了同时代的人的完善、为了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自己才能达到完善。“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①为什么那些为最大多数的人们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7页。-- 368253第五章 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②马克思的意思是说,那些为人类幸福做出贡献的人,之所以会成为最幸福的人,是因为他们的事业会给千万人带来幸福,他们的欢乐是与千万人一同欢乐,他们短暂的生命,他们的人生价值,将随着这永恒的事业而得到永生。做为生物躯体,他将化为泥土,不再存在了;但是他们的业绩、他们的人格,将与天地同存,将永远被那些高尚的人所传颂、所怀念。他们的精神、灵魂是不朽的。直到现代,许多卓越的思想家、科学家仍然执著于为全人类的共同幸福而奋斗的伟大理想。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有一段话,正好印证了马克思上面的那段论述。他说:“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假使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的东西,都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我们看到开发过的土地,我们看到公路和建筑物;在传统中,在哲学里,在科学和艺术上,以及在处理人类问题的技术方面,我们还看到了他们生活经验互相交流的成果。这些成果都是对人类幸福有所贡献的人们留下来的。”阿德勒的这段话表明,后人对于那些为人类幸福做出贡献的人,永远是怀念的。而人的最高价值,就是能为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请学会通过使别人幸福快乐来获取自己的幸福,而不要用同类相残的无聊冲突来-- 369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353获取幸福“。上面摘引的马克思关于什么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论述,是他在17岁的那年写的。当时的马克思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关于“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这一思想,也不是他独创的,而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人生价值观的继承。就是说,在人类历史上很早以来就有一种优秀的思想,就是把献身于人类幸福、献身于大多数人的幸福,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这些人是最受人们尊敬的人。这一推论,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人都有一些相似的论述得到证明。那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的理论到底为人类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贡献了些什么呢?首先就是上述的使之奠定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上,从美好的理想变成了科学。这一来,就为其实现找到了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为了人类的共同幸福,必须解放全人类,使个人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要经历许多历史阶段。而在每个历史阶段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都要按照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去完成一定的历史任务,并以此为人生幸福的具体目标。譬如现在中国,要获得个人幸福和人类的共同幸福,就应当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完成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首先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水平。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给我们找出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结合点,指引我们结合本国国情认清每个阶段、每个过程中幸福的具体内容和达到幸福的道路。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指导我们牢固地站在无产阶-- 370453第五章 追求真善美与献身人类的幸福级立场上,永远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并在最终摆脱自我,不但摆脱个人的狭隘私利,而且摆脱了个人狭隘的“道德完善”。不摆脱这一点,处处想到自己的名誉,自我完善,也会有损于达到道德上的尽善。人类历史上的不少思想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他们很难言行一致。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将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正如俄国十月革命时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捷尔任斯基说的:“做一个给别人带来光明而无私地贡献自己一切力量的人,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他还说:“只有在这时候,人,才能获得这样的幸福。只有在这时候,人,才不怕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病痛和贫困。只有在这时候,人,才不怕死,虽然也正是在这时候,他才学会了真正地热爱生活。也只有在这时候,人,才能头脑清醒地看待世界上的一切,才能看到一切,听到一切并且懂得一切。只有在这时候,他才能摆脱自己狭隘的小天地,见到世面,感觉到全人类的欢乐和痛苦,也只有在这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①捷尔任斯基所说的人生最大幸福,就是能与大多数人共同享受欢乐;他所说的“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是真正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人。历史告诉我们: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只追求一己之幸福,就很难摆脱痛苦的阴影;只有献身于人类的幸福,才是最幸福的人。青年朋友们让我们记住上述这些伟人的教导吧!用我们为人类的大多数的幸福的贡献,来换取我们的最大幸福吧!①捷尔任斯基:《囚徒日记及书信》,第182—183页。-- 371小 结553第二编 小 结A本编所要讨论的问题,只是一个,即从哲学角度上分析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无法直接作出具体的回答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一,具有不同人生观与幸福观的人,对于什么是幸福的具体回答,是截然不相同的;第二,具体的人,其所处环境不同,主体素质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所遇到的人生矛盾不同,对于幸福的感受也会不同;第三,我们对于幸福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观察、分析,所得的一些结论,其叙述的语言也不尽相同。比如说,把幸福与侥幸相比较,幸福不是偶然、意外得到的便宜,而是主体创造力的实现后内心所获得的喜悦、满足;把幸福这个人生的终极目的与其他具体的人生目的相比,幸福则是一个最高的、或者说最终的人生目的,它可以把人生其他目的都包括进去……既然具有不同的人生观、幸福观的人,不同的学派、不同的主体、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的人,都使用幸福这个概念,那么在这许多对幸福的不同理解之中,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有的。这个共同之处,就是千姿百态的人生幸福现象中的一个最普遍、最抽象的东西,它就是人的追求得到实-- 372653小 结现时内心产生的满足感。这个回答是把幸福当作一种心理状态(即满足感),以及指出了引起这种心理状态的共同原因(即人的追求得到实现),而没有涉及其他任何具体内容。事实上,不同的学派、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人的差异,在所追求幸福的具体内容上大不相同。有些读者可能要问,既然幸福是人的追求得到实现时内心所产生的满足感,为什么不把这一简单的结论直接了当地告诉读者,而要罗罗唆唆说这么多呢?这是因为把这一结论告诉读者,并不能帮助读者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解决任何问题。幸福作为人生的一种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只能用“烘云托月”的办法,分析关于人生幸福的几个问题,研究了它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基础,它的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它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它的本身的高下之分,一己之幸福与社会共同的幸福之分。不把这些复杂的情况告诉读者,只讲一个干巴巴的幸福定义,是毫无意义的。也许可以说,除了哲学家,很少有人去探求那个抽象的幸福。人们所追求的,只是具体的幸福。而古往今来的许多人写过的追求幸福的秘诀,多数是可信和有用的,它们包含了人们追求幸福中的一些具体经验。当把这一切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时,这个幸福之“月”就明晰地显露了出来,它不仅能够供我们欣赏,更重要的是,它照耀了我们追求幸福的道路,使我们在追求幸福时,增强了自觉性,更有信心和勇气。-- 373第三编 幸福与人生753第三编 幸福与人生人生幸福决不是高不可攀,难以企及的;它既是美妙的理想,但又是切身的事实;既是人生的目的,却又存在于实现这个目的过程中,甚至手段上。幸福可以贯穿于人们的整个生活中,而幸福观问题更是与人生的一切紧密联系着,首先是与人生观相联系。因此,本编着重研究的是幸福观与人生观的关系,幸福与事业、爱情、家庭、休闲、友谊和健康等问题的关系。-- 374853第一章 幸福观与人生观第三编 第一章幸福观与人生观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是,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实现幸福的途径和方法很不相同。这是因为,人们的幸福观总是受一定的人生观的制约和影响。而人生幸福观又是人生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75第三编 幸福与人生953第一章 一 人生观制约幸福观人在社会中劳动和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他还有更多的目的和追求,而对幸福的追求,则是人生的主要目标。对此,很多著名的思想家曾作过重要的论述。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讲道,人人都希望幸福,没有一个人不想幸福。近代法国数理科学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指出,人人都寻求幸福,这一点是没有例外的;无论他们所采用的手段是怎样的不同,但他们都趋向这个目标。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1847年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文件中写道:“在每一个人的意识和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理,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接着他指出:“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就是这样“无须加以证明的”原理,是“颠扑不破的原则”。①幸福观在人生观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对此,很多思想家曾作过高度的评价。伊壁鸠鲁把伦理学规定为“达到幸福的科学”。②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使人求得最高的善和最大的幸福。他指出,我志在使一切科学都集中于一个目的或一个理想,就是达到最高的人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73—374页。②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第103页。-- 376063第一章 幸福观与人生观生圆满境界。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认为,哲学家研究人,对象是人的幸福。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费尔巴哈把人和人的幸福视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他在《幸福论》一书中集中论述了幸福及其与人生诸多问题的关系。幸福与人生,幸福观与人生观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所谓人生,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的一生的生命历程,是人改造自然、社会,同时也改造和发展自身的实际生活过程。从广义上讲,人生是指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历程。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总的观点,是对人生的目的、价值、道路等根本问题的观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不论自觉或不自觉,总是受到一定的人生观的指导和支配,这是因为,每个人在世界上生活,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和事情,必然会产生各自的认识,作出各自的选择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比较自觉,有些人不那么自觉;有些人认识得比较正确,有些人认识得不大符合实际;有些人处理得好些,有些人处理得差些。但不管怎么认识和处理,都是受他的人生观的支配和制约的,都反映了他的人生观。人生观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人的生活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应该是什么,如何确立人生追求的根本目标;人为什么要活着,人活一辈子有什么意义,如何评价人生的意义;人的一生应当怎样生活,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达到自己的生活目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概括地说,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道路是人生观的基本问题。-- 377第三编 幸福与人生163人生的领域是极其广阔的,涉及劳动、工作、事业、学习、生活、恋爱、婚姻、家庭、友谊、娱乐、体育、休闲等等领域。人生观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理想观、价值观、名利观、荣辱观、幸福观、生死观、恋爱观、道德观、审美观等。幸福观与人生观有着内在的联系。幸福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幸福观,一定的幸福观是一定的人生观的反映和表现。人们在追求和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的过程中,当理解或感受到自己所追求的这种理想或目标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这就是幸福感。可以说,幸福不但是人生的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在人们精神上引起的一种愉悦感或满足感,而且,人们为追求和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而积极奋斗的过程,也是幸福的源泉。例如,炼钢工人挥汗如雨,当他们炼出质量优良的钢材的时候,就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福;农民日晒雨淋,当他们喜获丰收的时候,就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幸福;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当他们有了新发现、新发明的时候,就会感到无比的光荣和幸福。这种光荣感和幸福感不但产生于获得成绩之后,就是在艰苦的劳动中,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工作的责任和意义时,也会有一种幸福感。这就是所谓的苦中有乐。人生观支配和制约的。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道路的根本观点制约着人生幸福的观点。下面我们试举例加以分析。-- 378263第一章 幸福观与人生观第一章 二 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和幸福观享乐主义人生观把个人享受作为人生的目的,就必然以个人快乐特别是肉体感官的快乐的获得视为人生幸福。享乐主义人生观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人的生活仅仅看成是满足人的生物本能需要的过程。它认为,追求感官的快乐,充分满足个人的物质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标。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吃喝玩乐,否则,就是白活一场,毫无意义。我国魏晋时期的《列子。杨朱》篇,是宣扬享乐主义人生观的代表作。它认为,人的本性要求满足自己的耳、目、口、鼻、体、意的欲求,以得到快乐的享受,而人的寿命是短促的,享受的机会不多,应该在有限的年华尽情享受。它提出“人生一世,行乐而已”,主张“为欲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无独有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为了反对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也是大力提倡和宣扬以追求感性快乐为主要内容的享乐主义人生观。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追求肉体欲望的满足和爱情、金钱、物质的尘世享乐是人的生活目的;有的甚至提出“情欲高于理性”,主张无节制地追求生活享受。18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肉体的快乐和痛苦,这就是全部统治的唯一的、真正的机纽。”“快乐和痛苦永远是支配人的行动的唯一原则”。在他看来,只要是快乐的肉体感受,就是好的、善的,就要追求。他说:“是什么动机决定了隐修士忍受痛苦去-- 379第三编 幸福与人生363断食斋戒,身披忏悔衣,自己鞭挞自己?是对于永恒幸福的希望;他怕下地狱,要想升天堂。“①英国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还认为,不能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享乐是人生的原则。以个人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享乐主义人生观,在幸福观上表现为以个人快乐(主要是肉体感官的快乐)作为幸福的标志。享乐主义人生观决定了享乐主义幸福观。这种享乐主义幸福观是剥削阶级的幸福观。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它的阶级实质:“享乐哲学一直是享有享乐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一旦享乐哲学开始妄图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宣布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人生观,它就变成了空话。”②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的尽情享乐是和被剥削阶级强制性的一定程度上的禁欲相联系的。有剥削阶级的享乐,就有被剥削阶级的痛苦。剥削阶级的幸福是建立在被剥削阶级的痛苦的基础之上的。享乐主义幸福观虽然曾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反对中世纪封建的特别是宗教的禁欲主义的积极进步作用,但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任务的完成,这种幸福观作为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理论表现,就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发生消极影响。信奉享乐主义哲学,强调以追求个人享乐作为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往往就会把人引向颓废。历史上那些胸无大志,养尊处优或对前途绝望的没落阶级、阶层和个人,就信奉并实践着这种享乐主义哲学。享乐主义在我国现实生活中也有影响和表现。有人羡慕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497、498、512页。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89页。-- 380463第一章 幸福观与人生观腐朽的生活方式,怕艰苦,图安逸,甚至以权谋私,一味追求个人的吃喝玩乐。“实惠主义”成了一些人的信条。“实惠”本来是个好词,我们不应该讲虚夸、伪善,而应该注重实际。但是,这些人提出的“实惠主义”,其实就是一切为了实惠,实惠成了金钱和享乐的代名词,成了人生的目的。“实惠主义”的原则是:以“我”的利益为核心,有利就干,没利不干,小利小干,大利大干。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考虑的是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只要有好处,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出卖国格、人格。这种“实惠主义,是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幸福观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的反映。无产阶级的幸福观是既批判和否定享乐主义,也批判和否定禁欲主义的。我国的宋明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把“理”和“欲”绝对对立起来,把封建秩序、封建伦理视为不可改变的“天理”,而把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视为邪恶的“人欲”。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①,二者是水火不相容的。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家把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和欲望视为“不敬上帝的罪恶”,认为幸福不在现实的人间,而在来世的天国。他们要求人们克制欲望,习作苦行,以谋超越现实,等到死后在天国得到“上帝的最后幸福和快乐。”这些我们当然也不赞成。无产阶级理解的幸福,包括人的物质生活欲望的满足,当然这是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欲望的满足,而不只是极少数人的穷奢极欲。①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 381第三编 幸福与人生563第一章 三 权力至上主义的人生观和幸福观权力至上主义人生观以追求权力、地位作为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就必然以获得重权、高位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权力至上主义者以权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作为划分尊卑贵贱,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不择手段地攫取个人的权力和地位,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为了一己私利而滥施权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在他们看来,权势就是一切,有了权势,就有个人的高位、贵名、重威。清代小说《官场现行记》序言中说:“言之位高矣,官之名贵矣,官之权大矣,官之威重矣”,正是揭露了权力至上主义者对政治权势的崇拜。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曾把这种权力至上主义的人生观推到了极端,他认为,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善”就是一切能增强人的权力感、权力意志、权力本身的东西。他把追求权力,渴望统治,看作是人的意志的最高目标和最大价值,是一切生存的基原和动力。他认为,人不仅有求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有谋取权力的意志。人的生活在本质上就是要尽力攫取超级权力。那些最善于夺取政治权力的人,就是超人和强者,就应该统治管理别人。被人统治管理的群众,毫无人生价值,是鸡毛蒜皮。他把幸福定义为权力在增长着的感觉,认为获取支配、统治、压迫别人的权力以实现权力意志是人生的最大幸福。这种权力至上主义人生观和幸福观是为强权政治服务的人生哲学。一切政治野心家都-- 38263第一章 幸福观与人生观信奉和推崇这种人生哲学。他们信奉有权就有一切,把谋取个人权势当作自己的最高目标和最大幸福。无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权,然后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当然也承认权力的重要,也需要权力。但是这权力是人民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权力,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总之,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权力只是一种为人民谋幸福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权力主义的人生哲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表现。有的干部一味追求个人的权力,他们把权看得重于法,大于法,认为有权就有了真理,有权就有了一切。有的干部利用人民给予的权力当作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仗权欺人,倚势压人,把追求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看作是至高无上的目标,为了升官晋级到处投机钻营。这种人野心勃勃,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但是,他们由于心术不正,往往是爬得越高,跌得越厉害。第一章 四 拜金主义的人生观和幸福观拜金主义人生观以追求金钱和财富为人生的目的和价值,这就决定了它必然以获取大量金钱和财富视为人生的最大幸福。这种人生观把金钱看作是万能的,高于一切的。他们用钱来衡量一切,一切为了钱。他们把金钱和财富看作是衡量人生的价值和评判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把为个人赚钱和积累财富作为人生的主要内容乃至全部内容,以追求和获取尽可能多的金钱和财富作为人生的目的和幸福。早在一千多年前晋人鲁褒所写的《钱神论》中就说:“钱之所在,危可-- 383第三编 幸福与人生763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这里,充分表现了金钱在封建社会里的重要作用,以及封建地主阶级对金钱的崇拜。到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更把对金钱的崇拜发展成为迷信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人生观。在那里,把一切关系都变成了金钱关系,“除现金交易外,他不承认人和人之间还有其它任何联系。”①在拜金主义者看来,人的价值是由金钱来确定的:“这个人值一万英磅,就是说,他拥有这笔钱。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就有‘势力’,而且在他那个圈子里在各方面都是领头的。”②他们的幸福观也是这样:“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马克思曾引用著名诗人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中的一首诗,尖锐而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本质,诗中写道: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吓!你们这些天神们啊,为什么要给我这东西呢?嘿,这东西会把你们的祭司和仆人从你们的身旁拉走;把健汉头颅底下的枕垫抽去;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65、566页。-- 384863第一章 幸福观与人生观它可以使受咒诅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癫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拜金主义的人生观和幸福观本质上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和幸福观,是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资本家为了能够赚钱,得到更多利润,不惜采取种种卑劣手段。有人曾经这样描述资本家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本性: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拜金主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影响和表现,例如,有人公开提出“一切向钱看”的口号,宣扬“钱是社会的指路灯”,“钱是社会的奖章”。他们把“一切向钱看”作为个人行为的唯一追求和最终目标。如果让这种思潮蔓延和泛滥,就会诱发人们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势必破坏社会生活秩序,造成经济的混乱,政治的腐败,思想的颓废,道德的堕落。曾经积极主张一切向钱看的原天津市大邱庄企业集团总公司董事长禹作敏193年被押上法庭,决不是偶然的。对于这种思潮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造成的极其恶劣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385第三编 幸福与人生963第一章 五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幸福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于对人民做出贡献。用这种人生观作指导,必然认为,为人民做贡献是人生的最大幸福。这种幸福观把个人的幸福与人民和社会整体的幸福真正地统一起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无产阶级科学的革命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与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观有着根本的区别。剥削阶级的人生观,虽然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首先,剥削阶级人生观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即使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在社会历史观上也是唯心史观,因此,这些人生观不可能是科学的人生观。其次,剥削阶级人生观,都是私有制条件下产生的,都是剥削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反映和表现。其三,剥削阶级人生观,它的根本原则和核心思想都是利己主义。为人民服务人生观具有自己的本质特点:第一,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以往剥削阶级人生观都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基础上的,用主观、片面的观点来观察社会,认识人生,因而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为人民服务人生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唯物地、辩证地、历史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说明了人生的目的、价值和道路,科学地回答了人生观中的根本问题,从而形成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生观。作-- 386073第一章 幸福观与人生观为这种科学人生观组成部分的幸福观也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它认为,幸福作为“整体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们社会生活条件的反映。幸福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发展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第二,它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看作是人生最伟大的目的。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识时务者为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