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源泉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农业中的有限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后,别人无法再去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从而形成了对土地的私有权垄断。首先,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土地私有权垄断阻碍和排斥资本自由转入农业,因而农业中的剩余价值不参加全社会的利润平均化过程。所以,农产品就能够按照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所形成的超额利润,就有可能保留在农业部门,转化为绝对地租。其次,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其原因在于,土地的私有权垄断,使得农业资本家耕种土地必须缴纳地租。这就决定了农产品必须按照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从而既使得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又使得土地所有者获得绝对地租。农业资本家租种优等地和中等地,既要缴纳级差地租,又要缴纳绝对地租。而租种劣等地则不缴纳级差地租,但必须缴纳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既然是农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而农产品的价值,包括其中的剩余价值,是由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所以,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3、当代资本主义形成绝对地租条件的变化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工业资本有机构成。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却发生了变化。绝对地租不再是由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形成,而是将农业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转化为绝对地租。如果农业资本家还要获得平均利润,便会克扣农业雇佣工人的一部分工资作为绝对地租。事实上,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往由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经营的情况已经逐渐改变。主要经营形式已变为农业经营者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不需缴纳绝对地租。四、土地价格 自然界存在的原始未开垦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价值。土地同样可以被作为商品买卖。但土地的价格并非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资本化的地租,即土地价格相当于能够取得这笔地租收入的货币资本。土地价格是由地租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土地价格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土地价格的计算公式是:土地价格=地租/存款利息率。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一、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资本周转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二、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社会总产品及其分类;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三、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本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和超额利润。四、属于价值的转化形式商业资本、商业利润的本质和来源;借贷资本的形成和103f本质;利息的本质和来源;资本主义银行及银行利润;股份公司、股票价格;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土地价格。学员答疑 1、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对资本不同的划分方法,相互包含,关系如下:2、剩余价值与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它们同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数量也同样大小。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则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3、平均利润的形成 经过了一系列的转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注意转化的条件。4、生产价格与价值 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为: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形成以后,许多商品的生产价格经常与商品的价值不相一致,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5、股票价格与票面价格 股票价格与票面价格无关。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课前索引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本章主要内容是讲述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实质,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三方面:垄断、全球化、地位。即要掌握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社会经济特征,特别是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掌握经济全球化及其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历史地位。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难点是理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学习方法 本章是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注意对难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的理解,一般的知识点可结合适当数量的练习掌握。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1、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注意记忆,常以选择题出现。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本制度没有变。本章主要考察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之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竞争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的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起来,社会生产力得到前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比拟的加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也逐步发展和建立起来。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弊端也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自由竞争都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垄断阶段。1916年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点: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以前的垄断主要是私人垄断,或称一般垄断,二战后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垄断的形成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资本主义社会中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和联合制企业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垄断是指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占有一个经济部门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的生产或流通份额,并因此达成协议,垄断该部门的生产或流通,控制相关商品的价格,从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情况,垄断也可称作独占。3、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注意对比,常以选择题出现。 到20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卡特尔,即通过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较稳定的垄断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辛迪加,即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托拉斯,即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康采恩,即由一两个特大型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等等。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又有较大发展,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这种混合联合公司,规模巨大,是跨行业跨部门进行混合联合生产与经营,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产业都有所涉足。无论何种垄断组织形式,其实质都是垄断资本家通过垄断生产和市场,更多地榨取劳动者的血汗,以获取高额利润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统治进一步加强,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兼并速度加快,混合兼并占主导地位。第二,企业规模扩大,垄断程度提高。第三,垄断组织的生产经营多样化,混合联合企业大量涌现?103f?第四,垄断组织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跨国公司迅速增加。4、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及其统治 当商品经济还不很发达的时候,银行只是一个简单的借贷中介人。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借贷数额的不断增大以及借贷关系的复杂化,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就由中介人的普通角色发展成为势力极大的垄断者”。 金融资本,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称为金融寡头。他们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此外,还有政策研究咨询、通过掌握舆论工具、新闻媒介等。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是:第一,银行规模不断扩大,银行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速度也在加快。第二,资本主义国家中少数大银行的资产在全国商业银行总资产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银行的集中和垄断程度在不断提高。第三,各大银行的分支机构迅速增长。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财团随着金融资本的发展也得到更大增强,主要表现在:第一,垄断财团实力的迅速增长。第二,垄断财团的经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第三,垄断财团经营日益国际化。第四,大财团的资本结构日益社会化(相互渗透、股权的分散)。5、垄断和竞争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垄断产生后,竞争仍然存在。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第二,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第三,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第四,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阶段的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6、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利润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垄断利润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大体可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垄断高价是指垄断资本在出售自己产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资本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首先,垄断价格的制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垄断高价不能无限抬高;其次,垄断的形成并不能增加价值总量;第三,归根到底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到底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私人垄断资本仍然是从其私利的角度做出决策,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他们一般不会重视社会利益,在这种条件下必须由国家出面,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就出现了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具体说来有下面几点:第一,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第二,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第三,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第四,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第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第六103f,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根源。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到私人资本不能起的一些作用,以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缓和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私人垄断资本不相适应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理想的总资本家”的形式出现,为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基本的、主要的形式则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可以通过国家利用财政收入投资建立起来,也可以通过国有化的方式,将一些私人企业变成国有企业。私人垄断资本需要这些经济部门或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但又不愿自己直接投资于这些部门和产业,资本主义国家就担负起这样一些任务。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仍然是为了解决单纯的私人资本所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股份制企业为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一个企业内部的结合提供了可行的方式。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正是主要通过这种在私人企业外部的调节控制,实现其经济职能的。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 注意对比,常以选择题出现。第一,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20世纪30年代造成了空前的大危机、大萧条,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出面干预经济生活。社会化大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管理与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任务。同时,从市场经济运行条件的角度来看,一些私有制市场经济主体所不愿或不能承担的社会经济任务,也必须由国家来完成。第二,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任务、目标。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看,维持和保证总供给和总需求大体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等。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另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地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发达市场经济中国家调节的主要是四大市场,即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外汇市场。 第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实现的,下面就这三方面的具体情况作些简要的介绍: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财政政策。财政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过财政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进行分配,从而对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都有巨大的影响。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更具有经济手段、利益诱导的特征。在货币资本运动的过程中实现宏观经济调节,一是对利率的调节,二是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利率调节主要是通过利率高低和差别利率来实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逆经济方向的货币政策调节。对货币流通量的调控,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更为重要。因为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所谓三大手段或三个法宝。一是公开市场业务。二是最低准备金率政策。三是再贴现利率政策。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计划管理也起着重要作用。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些计划反映了国家的政策导向、大政方针,昭示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乃至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每个经济主体和当事人,向计划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注意理解,常以论述题出现。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三种具体形式所起作用的简要分析,就可清楚地看出它的实质:第一,从国有资本的作用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是为整个资产阶级服务、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生存发展服务的。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经营宗旨来看,追求高额利润并不是它的主要目标,其宗103f旨在于促进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协调社会总资本的正常运行。第二,从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相结合的各种资本的作用来看。私人资本占控制地位,则私人资本家一方面可以利用国家的资本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政府的种种优惠,使垄断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利润。第三,从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来看。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均衡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和长治久安,缓和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服务的,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无论哪种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活动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常考,常以简答题出现。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1)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利用这些资本作武器,控制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命脉,剥削、压迫这些的国家劳动人民,掠夺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最终为金融资本控制这些国家、形成金融资本的国际统治服务。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也有一些资本输出到国外,但数量较少,主要方式还是以商品输出为主。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别是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过剩资本的最佳投放场所是输出国外,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资本输出的可能性,一是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步趋于瓦解,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二是有充足而且价格很低的劳动力供给。三是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为输入资本提供了一定条件。金融业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交通通讯设备的现代化,都为资本输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使大规模输出资本成为可能。资本输出有两种基本形式: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看,则可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两种类型。资本输出的影响。从资本输出国即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这方面看,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是:第一,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第二,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第三,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第四,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对于那些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比较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来说,大量国外资本的输入,有两重作用。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和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使输入国成为输出国的附庸。资本输出会造成资本主义国家间激烈的争夺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的斗争,加深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量剧增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有:资本流向的变化,从原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发展到当代的多方向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在私人资本输出增长的同时,国家资本的输出也在增长,并日益成为占重要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与过去时代不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所谓“援助”的方式进行。(2)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性的垄断组织的联盟,即国际垄断同盟。 早期的国际垄断组织,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即若干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或经营某种产品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国际卡特尔协议,垄断和瓜分这种产品的世界市场,规定垄断价格,谋取垄断利润。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则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为主。 (3)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即帝国主义列强就已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从而形成了这样一种世界格局:一方面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宗主国,它们统治着本国和殖民地,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处于有利地位,剥削、掠夺、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另一方面是广大经济落后的不发达国家,它们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压迫和奴役之下。这就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殖民地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帝国主义国家间在对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后,又展开了对世界领土的重新瓜分的斗争。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因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而引起的。战后以来,老殖民主义体系已经瓦解,过去的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也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原因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经济全球化是?103f诠史止げ欢仙罨墓驶胱时镜墓驶欢戏⒄沟奶跫碌谋厝徊铩K孀派缁嵘Φ姆⒄梗土魍ü倘找嫔缁峄⒐驶史止ず蜕驶亲时局饕迨谐【梅⒄沟谋厝磺魇啤?在资本主义国家内,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与资本社会化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商业资本的国际化。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的形式除了商业资本国际化继续发展之外,借贷资本的国际化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战后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国际化中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具体的表现就是私人和国家垄断资本不断扩大在国外的投资,兴建生产性企业。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并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迫切要求,因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不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迫切要求,也是发达国家过剩资本的一个出路,而且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也在增加。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注意记忆,常以简答题出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1)生产的全球化。例如,美国的波音747客机,由600余万个零部件组成,它们是由美国及另外的6个国家的1100家大型企业和15000家中小企业共同生产的。(2)贸易的全球化。首先产业在不同国家间的梯度转移。其次,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高效率、大批量生产。第三,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了,对各国产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最后,新的更便捷更灵活的贸易方式,以及国际协调对贸易限制的减少。 (3)资本全球化。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近二三十年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资本全球化趋势。科 技 革 命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的近十几年,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下面简要地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作初步的归纳:(1)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在产业结构上,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劳动力结构变化很大,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素质显著提高。就劳动工具来说生产工具的智能化趋势日渐加强。就劳动对象来说,新变化也层出不穷。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同时私人企业股权分散化,并出现了工人持股的现象。在劳资关系上,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在分配关系上如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政府全面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表现出很多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此外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还有两点变化: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的内外因素大大加强;国家权力的重心由议会向政府转移。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1、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当代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也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来分析:(1)生产力方面。有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原因。(2)生产关系方面。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进行了社会改良。二是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三是加强了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扶持。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可以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缓和社会矛盾。(3)上层建筑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建立在生产关系总和即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上层建筑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103f蟮摹?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控股权还是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股权社会化不过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一种新模式。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工人的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他们作为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从另一角度看,在科技革命促进下,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但在客观上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孕育和生长着的“新的社会因素”。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会继续这种非爆发式质变过程。其内部自我否定的因素将不断积累,新社会因素也会逐步增多。非爆发式质变形式往往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统治阶级的革命过程中,在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自己又会逐步演变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迟早要为更新更先进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所代替,这同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造就了社会化的生产力,而这种生产力本身则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相矛盾的。无论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如何调整,只要这种矛盾存在,就有导向更高社会发展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客观要求与趋势。同时,资本主义还造就了置自身于死地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其阶级利益与全社会的利益和发展方向相一致。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也就日益成熟了。资本的社会化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最初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主要是资本家的个人所有制。股份公司产生后,股份资本是资本家的集体所有制,是资本社会化的一种形式。后来,又出现了私人垄断乃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三、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是这样,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更是这样。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而另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会继续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社会生产方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调整,从而在较长时期内能够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特殊的矛盾集结和革命形势,则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较长历程,逐步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从而消灭延续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和斗争。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会更加艰巨和复杂。在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挑战,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也须经历复杂的斗争,并有可能出现倒退和反复。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并不是要对资本主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社会主义要否定的是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经济制度,同时又要借鉴、继承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些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方面。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一、垄断资本主义竞争形成垄断,但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的基本形式有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外的结合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经济运行、缓和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全103f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在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方面,较之自由竞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发生了很多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终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学员答疑提示1、垄断形成后还存在竞争 竞争产生垄断,但垄断产生后,竞争仍然存在。在竞争的目的,竞争的手段,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竞争的范围不同存在很大的不同。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活动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3、经济全球化趋势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流通过程日益社会化、国际化,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会继续这种非爆发式质变过程。其内部自我否定的因素将不断积累,新社会因素也会逐步增多。非爆发式质变形式往往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5、正确对待资本主义 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并不是要对资本主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社会主义要否定的是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经济制度,同时又要借鉴、继承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些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方面。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课前索引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本章主要内容是阐述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建立、发展、政党。即要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的发展;掌握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实践发展;还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曲折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难点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认识苏东剧变。学习指导 学习方法 本章是内容也相对好理解,注意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认识苏东剧变有一定难度,其他知识理解问题不大,注意系统记忆。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方式出现。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了早期无产阶级的意识和利益,反映了早期无产者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新社会的愿望。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18世纪以后,代表人物有巴贝夫、摩莱里、马布利等,他们中有的观点激进、主张革命,有的则相对温和、提倡改良。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成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他们对新社会的描述尽管带有很大的空想,但也有其合理成分、闪烁着天才的火花。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在实践中也不可能指引工人阶级真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底他们受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起草并于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取代的历史发展趋势。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了解,常以选择题方式出现。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暴力革命、非暴力革命。但迄今的实践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因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必然采取激烈对抗的暴力形式。对于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列宁都曾谈到过。在今后社会主义革命将采取何种形式,基本原理同实际情况相结合,自己作出决定。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马克思主义者也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根据19世纪资103f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的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特别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的实践,提出同时胜利,是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革命时机成熟时,在一个时期内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一个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的革命高涨的局面。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征: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发展。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彼得格勒举行了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要经过一个过渡时期,即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过一个过渡阶段。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从1917年末的十月革命到1924年初列宁逝世仅有短短的六年多时间,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夏之交。列宁在这个时期发表了《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从1918年春夏之交起爆发了红军与白军之间的国内战争。从1918年夏到1921年春,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两年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特征是: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和流通由国家政权统一集中管理,生产资料和粮食等主要生活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战时共产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年春,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首先是改变战时共产主义下废除商品货币关系、变成实物经济的做法,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对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进行改革。在城市中要积极发展商品经济。在农村则果断的变余粮征集制为农产品收购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的主要贡献是:首先,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再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过渡时期不能人为取消商品经济,而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最后,列宁还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宁可少些,但要好些》)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列宁逝世后,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逐步建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形成了后来所称的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从列宁逝世的1924年到在宪法中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的1936年,苏联仍然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首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对城乡小生产者的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把私有制的小农经济改造主要是通过建立集体农庄的形式实现的。到1936年时,苏联在所有制上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了绝对优势,基本上是在城市和工业中是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为主,在农村和农业中是集体所有制为主。其次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走了一条建立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动力机制是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最后是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巩固了共产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制度,各种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通过的苏维埃宪法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多方面的体现,包括苏联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国力的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国际地位的提高等,都是不容抹煞的历史事实。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东欧诸国的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出现了波兰、捷克斯拉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以苏联为榜样,采取了大体相同的经济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战后初期的恢复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改革。苏联红军攻入柏林2、中国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中国则是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获得全国政权的独特的社会主义成功之路。1956年建立起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国家朝鲜、越南和蒙古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另外,处于中美洲的古巴,独立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103f⒙凼鎏獬鱿帧?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首先,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在战后恢复时期和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尤为明显,社会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较资本主义国家更公平。同时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也获得了巨大进展,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蓬勃发展、积极向上的强大生命力。其次,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第四,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第一,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二,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尤其在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上,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第三,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四,要善于吸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东西。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黯然降落 俄罗斯三色旗在克里姆林宫徐徐升起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1、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首先,无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即由无产阶级对整个社会实行国家领导。第二,无产阶级专政,也即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社会、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它是大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民群众享有广泛而深入的民主。关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首要任务是,建立起无产阶级自己的国家政权,并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具体形式不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具有多样性,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一般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民主是有阶级性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民主类型与具体形式。相对专制而言,民主是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他们享有充分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权利。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在这种社会政治体制中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归根结底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民主又是人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奋斗和追求的目的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论证了必然性,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原则的阐述和科学的预见。人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经过一段过渡时期,建立起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新社会制度,他们将其称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后发展为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节;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经过一定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商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失;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列宁把马克思所说的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对社会主义的特征的论述也是原则性的、预见性的。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在所有制上是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并存;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时期,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467捌涿裰髦贫鹊取?2、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苏联的一些做法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例如,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看作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的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义必然建立在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在较长时期中保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格局。但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全民所有制为主导。 第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在社会主义的不同发?bd0菇锥慰梢杂兴煌庖环峙涔叵凳巧缁嶂饕宓幕咎卣髦弧T谖夜缁嶂饕宄跫督锥危蚴敌幸园蠢头峙湮魈宥嘀址峙浞绞讲⒋娴姆峙渲贫龋馐嵌陨缁嶂饕宸峙淅砺鄣姆岣缓头⒄埂? 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上述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具体体现。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注意掌握,常以论述题出现。 第一,这些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所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些国家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要求。 第二,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现实,有其深刻的内外原因,并没有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是什么“反常现象”和不该出生的“早产儿”。2、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注意掌握,常以论述题出现。第一,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长期跳跃式增长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表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适应和促进上。因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二,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与精神文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长期的探索才能建立和完善起来。第三,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肯定会是艰难而曲折的。第四,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对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逐步加以认识和利用。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注意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第一,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2、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注意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那些偏离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改革”也无不以失败告终。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就是这种探索成功的最好例证。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拒绝学?103f敖杓杖死喔髦治拿鞒晒?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注意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每个新的社会制度的出现和最终战胜旧制度,都要经过反复曲折的过程。第一,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第二,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三,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格局的变动演化,也是决定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2、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注意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归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生产力的更大提升提供广阔的前景。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与完善,要把握如下几点:第一,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社会主义的改革事业,不能偏离正确的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社会主义的改革事业不但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还要在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上,既探索创新,又切实可行。要警惕“和平演变”的图谋。第三,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保证。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为无产阶级的事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会使运动走向歧途并归于失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党组织。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早在一个国家里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898年,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注意掌握,常以简答出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性质都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它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由其历史地位决定的:第一,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前途的阶级。第二,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他们与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具有革命彻底性。第三,工人阶级会在斗争中不断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不等同于工人阶级本身,与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也有明显的区别。不能把党与阶级混淆起来,降低党员标准,使党丧失先进性质。也不能忽视党和阶级之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由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但这并不意味来自其他阶级和阶层的认同党的纲领、愿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先进分子不能加入党组织。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在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可以提出适应当时形势的奋斗目标,作为党的最低纲领和近期目标但是党的最高纲领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和为此而奋斗,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能够既牢记最高纲领,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制定出适宜的最低纲领,并推动本国社会主义实践向前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标志。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它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私利,只有全人类得到解放,无产阶级才能最终解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