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无论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国体都是相同的,都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国体决定政体。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1)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是以君主(或国王、皇帝、天皇等)为国家的世袭元首、其所掌握的国家最高权力受国家宪法所制约的政权组织形式。一般来说,君主立宪制存在于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国家中,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妥协、分享权力的产物。君主立宪制分为议会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两种类型。议会君主制是议会在国家政权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既是立法机构,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世界上实行君主?103f⑾苤频淖时局饕骞遥蠖嗍际敌幸榛峋髦疲⒐瞧涞湫痛怼? 二元君主制是由君主和议会同掌国家政权,世界上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二元君主制,如约旦等国。 (2)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制是由选举所产生的政权机构和国家元首掌握权力,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在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实行民主共和制,它是比较完备、成熟和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形式。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共和制与总统共和制两种类型。 议会共和制又称内阁共和制,它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政府由议会所产生。在议会中占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几个政党联盟组成内阁,并确定内阁总理。如现今的德国、意大利等国就是实行议会共和制的国家。总统共和制是由选举产生的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并担任政府首脑。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总统掌握国家行政权力。美国是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民主共和制除了议会共和制与总统共和制两种基本类型以外,还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半总统制与委员会制。半总统制是介于议会制和总统制之间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法国是实行半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 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它是由议会所产生的委员会集体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世界上有瑞士等少数国家实行委员会制。 (3)专制独裁制在20世纪20至40年代的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还曾出现过专制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这种专制独裁政权目前已不存在。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形式多种多样,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最有利于实现其阶级专政、巩固其政权、保障其根本经济利益的政治统治形式。2、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1)一党制一党制是指一个国家中长期由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制度。这种政党制度曾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实行。(2)两党制 两党制是一个国家中的两个最主要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制度。两个主要资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本质完全相同,其区别只在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方式方法不同,或分别代表资产阶级内部不同的利益集团。两党制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有利工具。目前实行两党制的典型资本主义国家是美国。(3)多党制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的主要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执政或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目前实行多党制的有法国、意大利等资本主义国家。 各个资产阶级政党在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各种政党制度的阶级本质都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4、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度是指公民普遍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制度。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方式不尽相同,但都宣扬普遍平等、直接选举和秘密选举的原则,在形式上承认劳动人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资产阶级在实行普选制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使劳动人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到种种限制。 所以,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的平等权利具有虚伪性,从本质上看,它是资产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手段。4、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所谓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1)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又称为国会或议院,它一般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通常由定期选举产生的议员所组成,由议长担任领导。议会有一院制和两院制。一院制是由一个单独的议会行使职权。两院制是由两个议会行使职权。两院制在不同国家的具体名称不同,如美国称参议院和众议院,英国称上院(贵族院)和下院(平民院),法国称参议院和国民会议。 议会作为实现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其主要作用在于通过立法来实现资产阶级的统治意志和保护资产阶级的财产与利益;保证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在资本主义政权机构中占统治地位;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关系。(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机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有的国家称为内阁)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权力机构体系中的执行机构。政府由总理或首相负责领导,而在总统共和制国家中,一般由总统直接担任政府首脑。 资产阶级政府的职能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3)资本主义的法院 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机关通称法院,它是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一般由法官所主持的各个审判法庭所组成。资本主义的法院作为行使审判权的机构,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保证资产阶级宪法和各种基本法律贯彻实行的专政机关。(4)“三权分立制”的实质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政府、法院,一般来说,三者地位平等,各行其职,同时又彼此制约,三权互相制衡,这就是所谓的“分权制衡”原则。实际上,所谓“三权分立”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分立,而绝不是与劳动人民或其他阶层分享权力。资产阶级的国家权力,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力整体?103f俏什准蹲芴謇娣瘢骋欢豢煞指睢K裕健叭ǚ至ⅰ保导噬喜还亲什准段烁玫厥迪制湔褰准独妫扇〉囊恢秩Ψ止し绞健? 当然,在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各种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激烈角逐时,分权制也会导致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局面。5、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一般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资产阶级民主要求在抨击和摧毁封建统治,教育和动员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推翻封建制度,加速从封闭保守的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中,起过积极和进步的历史作用。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议会制为核心和主要标志。以“三权分立制”、普选制、两党制(或多党制),以及公民享有各种权利为主要内容。这些制度被资产阶级作为民主制的标志而加以推崇和颂扬。 实际上,民主从来就是一定阶级的民主,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所谓“一般民主”。资产阶级民主表面上以全民普遍民主的形式出现,宣扬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甚至在法律上承认公民的某些民主权利。但是,劳动人民实际上只是在资产阶级的统治范围内,在不危及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剥削制,不影响资产阶级利益和政权的前提下,享有某些有限的权利,不可能改变其被统治的地位。资产阶级民主制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一种统治方法和手段,其阶级本质是在资产阶级内部实行民主,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服务。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2、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利己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所共有的观念,“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私有者的至理信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利己主义也发展到了顶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所以,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3、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体现在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他们以个人利益作为人们行动的唯一推动力,宣扬“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原则,奉行利己主义,追求个人享乐的人生哲学。资产阶级主张利己主义的人生观,其论据是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从感性出发而趋乐避苦,总是从生理本能的需要而追求于己有利的事物,从而得出人的本性是极端利己的结论。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并不是人的本性,更多表现为私有制社会中剥削阶级的本性。 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人生观,宣扬人生的目的就是谋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享乐。“活着就是为了赚钱”,这是对资产阶级人生观的深刻写照。(2)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他们是从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利益出发,以极端利己的观点来判断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总之,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是立足于利己主义之上,是以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为原则的价值观。资产阶级价值观的重要特征是以金钱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以获取金钱作为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的体现,把是否能获取金钱和获取金钱的多少看作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真实尺度。 (3)资产阶级的道德观以尊重和增进个人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利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应当明确,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观是资产阶级道德观。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也保留和存在着一些好的社会风尚,这些优秀的社会风尚,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财富,不能与资产阶级道德观混为一谈。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一、劳动价值论阐明了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构成与创造、货币本质与职能、商品经济基本矛盾,以及价值规律等一系列重要经济理论问题。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是通过产业革命实现的。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是价值增殖过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资本积累必然造成大量失业人口和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利己主义体现在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各个方面。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为857实现其阶级专政服务的。学员答疑1、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2、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 构成与创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的,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物化劳动又称过去的劳动)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活劳动)。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3、货币的本质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5、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 单个资本家之间只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所有的资本家实现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课前索引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本章内容是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资本流通和剩余价值分配的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个别、社会、标准、形式。即要掌握单个资本的流通,表现为资本的循环和资本的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着重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问题;剩余价值分配标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剩余价值分配的具体形式: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和农业地租。 重点难点重点有:资本周转及对剩余价值的影响;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剩余价值的具体转化形式: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地租。难点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平均利润的形成;剩余价值的具体转化形式(特别是地租)。 学习方法 本章是内容特点是难度大,逻辑性强,知识点多。注意关键知识点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注意把知识点放在整体结构中记忆。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一、资本的循环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能够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包括工业、农业、运输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1)购买阶段。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用公式可表示?7e0篏—W(A、Pm);资本并没有数量上的变化,但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2)生产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用公式可表示为:W(A、Pm)…P…W′;资本不仅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而且资本在数量上实现了价值增殖。 (3)销售阶段。是剩余价值实现的阶段;用公式可表示为:W′—G′;资本只发生了形态的变化,在数量上并无变化。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具有不同的职能,起着不同的作用。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包含着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使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得到实现。3、产业资本的循环 W(A、Pm)…P…W′—G′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二、资本的周转1、资本周转和资本周转速度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重要影响。资本的周转时间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所经历的周转次数。 n=U/u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资本的周转时间成反比,资本的周转速度与资本的周转次数成正比。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1)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自然力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生产资料的流通时间) 流通时间: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相反。(2)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依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固定资本是指资本的价值并非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周转方式是多次转移、多次收回的特点,把它称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是指资本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资本价值周转方式是一次投入、一次收回的特点,把它称为流动资本。流动资本与流通资本是?103f煌模魍ㄗ时臼谴τ诹魍煊蛑械淖时荆椿醣易时居肷唐纷时荆峭时鞠喽杂Φ淖时尽6鞫时臼巧时镜囊桓鲎槌刹糠帧?关于产业资本的构成(其中包括生产资本的构成),可列图表示如下: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如下: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M=m′?v?n(3)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年剩余价值率=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1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量 年剩余价值率(M′)的公式还可表示如下: M′=M/v=m′?v?n/v=m′?n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相反。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一、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各个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的运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表现为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即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要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以年为单位)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区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用Ⅰ来表示),第二部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用Ⅱ来表示)。另一方面,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另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只有使社会总产品既从价值上得到补偿,又从物质上得到补偿,才能保证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正常顺利进行。 考察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也就是要揭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应具备什么条件。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使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因而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也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这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这个条件可用公式表示为: Ⅰ(v+m)=Ⅱc 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表明,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以从Ⅰ(v+m)=Ⅱc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一个实现条件是:Ⅰ(c+v+m)=Ⅰc+Ⅱc。即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这个实现条件表明,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同两大部类的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另一个实现条件是:Ⅱ(c+v+m)=Ⅰ(v+m)+Ⅱ(v+m)。即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这个实现条件表明,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基本实现条件可用公式表示如下:Ⅰ(v+Δv+m/x)=Ⅱ(c+Δc)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之间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具备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同样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Ⅰ(c+v+m)=Ⅰ(c+Δc)+Ⅱ(c+Δc)Ⅱ(c+v+m)=Ⅰ(v+Δv+m/x)+Ⅱ(v+Δv+m/x)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103f寤久芤约捌渌幌盗心谠诿埽5贾抡庵直壤叵岛蜕缁嶙懿返氖迪痔跫獾狡苹担缁嶙懿返氖迪志7⑸眩踔林芷谛缘乇⒕梦;率棺时局饕逶偕豢赡艹中忱亟小?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起了一定的减缓作用。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2、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时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爆发的,即每隔若干年才爆发一次。 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非始终处于尖锐激化程度,而是有时较为缓和,有时尖锐激化,只有在矛盾尖锐激化时才会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经济危机总是周期性地、不断重复地爆发。3、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第三节 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生产成本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资本主义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W=c+v+m。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因而商品的价值构成就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用k代表生产成本,k=c+v,则商品价值W=c+v+m,就变为W=k+m。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对资本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第一,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盈亏的界限。第二,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第三,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生产成本范畴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资本耗费的产物,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源泉的真相就被抹煞掉了,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所以,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价值的公式就表示为:W=k+p。利润和剩余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利润和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它们同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数量也同样大小。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则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更加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1、利润率的形成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总资本,p′=m/(c+v)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有明显区别:第一,二者表现不同的经济关系。第二,二者数量不同。第三,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按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是就整个生产部门而言,不是指个别企业来说的。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的年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按相同方向发生变化。第四,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不变资本的节约程度与利润率的高低按相同方向发生变化。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注意理解,常考,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 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存在着差别。2、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竞争的手段是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即资本家把资本由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出,转投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这是因为,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必然导致各部门利润率的变化。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这三个生产部门通过部门之间竞争而形成平均利润率,可用图表表示如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平均利润就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预付103f资本×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不是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3、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决定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投入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平均利润率并不是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简单平均。4、平均利润的本质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从社会整体来看,全社会的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完全相等的。所以,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这就表明,整个工人阶级和整个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是完全相对立的。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利润的多少,似乎完全取决于预付资本的数量,资本似乎是利润的源泉。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不再按价值销售,而是按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可举例表示如下: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许多商品的生产价格经常与商品的价值不相一致。生产价格与价值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别,但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实际上,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是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是完全相等的(如图表中所示均为60),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如图表中所示均为360)。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所引起的。2、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和超额利润 注意理解,常考,常以简答题出现。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违背和否定价值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所反映的具体经济关系不同。平均利润反映的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而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第四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一、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专业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资本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可能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及货币资本的职能。不同的职能,就为各种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工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产业资本家为了源源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他的资本必须有一部分经常在流通过程中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职能本来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二、商业资本的作用 一般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第一,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比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 同时应看到,商业资本的存在也有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消极方面。(易形成虚假的市场需求)三、商业利润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商业利润不能来源于纯粹的商品买卖。在全部商业活动中,除了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如商品的运输、保管、包装等活动外,纯粹的商品买卖活动,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家便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将商品出售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销售商品,这样,商业资本家便获得产业资本家转让给他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因而也获得平均利润。举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或总生产价格就为720c+180v+180m=1080,社会总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就为180÷900=20%。假定一年中预付的总商业资本为100,这时社?103f嶙茏时镜钠骄舐示徒档臀?80÷(900+100)=18%。产业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为900×18%=162,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为100×18%=18。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资本家是按照生产成本+产业利润,即900+162=1062的出厂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加上18的商业利润,即以900+162+18=1080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商业店员也是劳动力的出卖者,他们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也遭受商业资本家的剥削。商业店员的劳动时间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商业资本家是通过剥削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来实现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第五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一、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1、借贷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1)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2)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3)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有的资本家却会需要补充的货币资本。这样,他们之间就产生了借贷关系。2、借贷资本的本质 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利息就是产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二、利息和利息率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1、利息的本质和来源借贷资本的产生,意味着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分离。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职能资本家通过使用借到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获得平均利润。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获得的利息,另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获得的企业利润。企业利润就是指存在着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它在数量上就是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利息的来源,归根到底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这就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好像它们的来源都不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2、利息率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即: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利息的数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即: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利息率。 利息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即低于平均利润率高于零。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本身的高低;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决定)。 而在一定的平均利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的。在一个国家的既定时期内,一般是由国家金融机构加以确定的。三、资本主义银行和银行利润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1、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的。银行有两个主要职能:一是吸收存款;二是发放贷款。所以,银行是充当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即贷款人和借贷人的信用中介,同时,银行还充当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就是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业务有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以吸收存款方式借入资金,资产业务是通过发放贷款贷出资金。2、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银行资本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自有资本;二是借入资本。银行所掌握的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的总和即银行资本。银行资本家向银行业投资,目的也在于获取利润,而且所获得的利润也应相当于平均利润,不过这个平均利润是相对于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来说的,即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银行利润与其自有资本的比率。银行向外贷款所收取的贷款利息,大于吸收存款所支付的存款利息,两者的差额再减去经营银行的业务费用,就形成银行利润。银行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银行利润的来源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由向银行借款的职能资本家将其剥削雇佣工人所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利息付给银行而形成的,这就表明,银行资本家也参与了剩余价值的瓜分。银行资本家是依靠剥削银行雇员的剩余劳动而实现的。银行雇员的劳动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他们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为银行资本家实现银行利润。四、股份公司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1、股份公司的产生股份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分散的货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股份公司有多种形式,其典型和一般的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它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企业以其经营的法人财产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份公司产生首先,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其次,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103f展,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股份公司是以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前提的,因而是信用这种借贷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股份公司发行股票一般是通过作为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来进行的,而且有时银行也成为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是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2、股票和股息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股票持有者不能向公司退股,不能从企业抽走投资。股东如不想继续持股,只能到证券市场上出售股票。股票持有者有权参加股份公司利润的分配。股息就是股票持有者按照股票的票面额从股份公司利润中分得的收入。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因而股息实质上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3、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股票控制额股份公司作为法人组织,其组织结构一般包括权力机构、经营管理机构、监督机构;与此相应,股份公司一般需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这三种机构和体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就是股份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包括董事会聘任的经理)、监事会。其中,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所聘任的经理负责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三者各司其职,权责明确,并相互制约。股东大会是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上的表决权是按股票数目计算,每张股票有一个投票表决权,大股东和大资本家实际上成为股份公司的真正所有者。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数量称做股票控制额。往往只需占股票总额的30%或20%,甚至5%即可,这叫作相对控股权。小额股票的发行,有利于资本家广泛吸收游资,特别是吸收一般劳动者手中的少量积蓄由大资本家支配。但资产阶级却以劳动者购买少量股票为由,大肆宣扬实现了“资本民主化”,消灭了劳动与资本的界限。实际上,劳动者即使购买了小额股票,并不能使他们成为资产者,更不可能改变他们受剥削的经济地位。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在本质上是大资本控制小资本的形式,也是大资本支配其他阶层货币收入的形式。4、股票价格股票这种商品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股息和存款利息率是决定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但是,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股票价格,股票价格往往与股票的票面额不一致。第六节 农业资本和地租一、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广大大土地所有者一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而是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雇用农业工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部分以平均利润形式由资本家所占有,另一部分即超额利润,以地租形式缴纳给土地所有者。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分配的特征主要是:第一,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它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基础之上。第二,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由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即超额利润。第三,资本主义地租体现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三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即农业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态,即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下面分别加以考察。二、级差地租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就是与土地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同量资本投入面积相同但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其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收入便不相同。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以使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也能获得平均利润。这样,投资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因而可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便作为级差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而农业资本家自己则获得平均利润。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也能获得平均利润,但不缴纳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级差地租的形成可举例说明:2、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首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然要由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的产量较高,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获得的超额利润便形成级差地租。其次,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在资本主义农业中,有限的优等地和中等地被某些农业资本家耕种后,形成了对这些有限土地的?103f⒍希渌时炯椅薹ㄔ僦圃斐鲇诺鹊睾椭械鹊厝ゾ?3、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以级差地租形式从农业资本家手中转入土地所有者手中的原因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并非土地私有权。但是,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以级差地租形式从农业资本家手中转入土地所有者手中的原因,却是土地私有权。4、级差地租的源泉 级差地租不是来源于土地本身。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5、级差地租的形态由于形成级差地租的具体生产条件不同,使级差地租具有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I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不同的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这两个条件前面已说明。级差地租Ⅱ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与原投资相等数量的投资,所获得的农产品产量只要高于劣等地的产量,而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仍由劣等地生产的农产品所决定,这样,追加投资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级差地租Ⅱ。三、绝对地租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所获取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实际表明,在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内,资本主义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因而投入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则农业部门比工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地租。所以,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的形成可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