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作者:佚名 字数:18961 更新:2023-10-08 20:16:53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珍藏版)绪论课前索引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本章主要内容是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可概括为六个字:历史、含义、方法。即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难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学习方法本章是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跨度大,涉及知识点多,全面理解有一定难度。  建议学习中要注意掌握总体的知识结构,不要被过多的知识点所困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必要的知识点。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应试提示:注意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  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掌握三大工人运动,常以多选题方式出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此处知识点较多,注意记忆,常以选择题方式出现。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它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各自孤立地单独发生的,而是综合的、相互交织的。2、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  马克思主义产生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观条件分不开。三、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注意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1、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103f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列宁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在十月革命前夕和革命胜利以后,多次谈到落后的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3、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主要理论成果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在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注意全面准确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词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出现,恩格斯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同它的整体割裂开来,否则会导致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曲解。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此处理解有一定难度,注意理解把握要点,常以简答题方式出现。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它丝毫不隐瞒和回避自己的阶级本质。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再次,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既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又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的界定,就鲜明地体现了它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一般了解即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十六大报告)第一,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第二,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第三,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第四,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1、理想  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简言之,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社会理想是全部理想的核心。2、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     注意理解把握要点,二者的关系常考。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简答)3、科学的人生理想意义  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掌握其基本?103f牧⒊ ⒐鄣愫头椒ǎ跃醯匕阉魑卸闹改希诶砺塾胧导实慕岷现醒昂驮擞寐砜怂贾饕澹⒃谑导胁欢戏岣缓头⒄孤砜怂贾饕濉?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注意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的指南,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一般了解。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第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把握要点,常以简答、多选方式考。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一,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三,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四,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五,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完全一致。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三、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现今时代发生的变化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学员答疑1、理论来源与直接理论来源  理论的发展有继承性,理论来源某一理论形成中受影响的所有思想理论,较为宽泛,既包括直接的理论来源也包括间接的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指与某一理论形成直接相关的理论,范围较窄。2、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理论来源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也不断发展要求理论也必须发展。3、科学性与革命性  理论的科学性指理论是否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论的阶级性指理论反映为不同阶级的利益所站的立场。4、教条与指南  教条指把理论抽象化,不能与具体实践想结合;指南指以理论为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课前索引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本章主要内容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六个字:本质、状况、运用。  即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明白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重点难点  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重点难点较多。重点有: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难点有:列宁的物质定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立统一规律、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学习方法本章是内容涉及的概念多、原理多、运用多、要记忆的知识点多,本章内容比较抽象逻辑性强。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对重要原理的掌握,因为本章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在知识结构和考试中都很重要,常常在考试中以论试题的形式出现,学习时不要被枝节问题干扰;其次要重视对一些关键概念(范畴)的理解,如“物质”、“矛盾”这些概念记忆对理解和掌握原理至关重要;最后还要注意对各哲学流派知识点的了解,在考试中这些往往在选择题形式出现。  具体知识点要求注意关注脚本中的“应试提示”。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着重掌握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此处知识点较多,要结合图表记忆区分,常以选择题出现。(1)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也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哲学是世界103f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可知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历史唯心主义┌辩证法(联系、运动、矛盾)世界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内部矛盾)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要注意各流派的代表观点,常以选择题出现。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元论─┤ └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二元论二元论的代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把物质和心灵结合起来的是上帝的力量。二元论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代表: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  客观唯心主义代表:黑格尔把“绝对精神”;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的物质形态。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五行杂以成百物”;在古印度则有地、水、火、风构成万物之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的“元气说”。开辟了理解世界本质的唯物主义方向,带有直观的、自发猜测的性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以一定的自然科学材料作基础,把原子的个性误认为物质的共性。此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结合起来,同时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重要,常以简答题出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晶,被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所证明。自然界是客观的。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形成过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常考,常以简答题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唯物主义不能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哲学物质观。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能很好地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牢记物质与运动、时空不可分,常以选择、简答题出现。1、物质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和唯心主义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运动与相对静止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103f实南喽晕榷ㄐ浴?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第二,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理解绝对运动。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共同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1、时间与空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物质的空间特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体积、空间位置。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四维时空概念)。2、时间空间与物质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绝对性、无限性: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相对性、有限性: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去认识、把握其绝对性、无限性。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不同,不仅在于提出了正确的哲学物质观,而且在于引入了实践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牢记实践的概念、特点、形式,常以选择、简答题出现。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实践。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天然的自然物、人工自然物;人类社会;主观精神和客观化精神。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进行自我改造)一般来说,实践主要是指主体变革世界的活动,同时也包括探索性活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第二,自觉能动性。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第三,社会历史性。同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又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以及实用主义实践观区别开来。三个特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其他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很重要,理解有难度、常以简答题出现。  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人化自然即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自然。自在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自然。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  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仅仅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却陷入唯心主义,主要就是由于它缺乏实践的观点,一方面,它把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看成是纯粹客观的自在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又把人的实践活动看成是纯粹主观的东西。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去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就是用物质的原因去说明社会历史,这才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看到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不断从事实践活动。人只有不断从事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观点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与上一问题相联系,常考,以简答题出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由于劳动改变了古猿的身体结构,创造了人的手和脑,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社会关系,这样就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到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实验的进行推进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医疗实践、教育实践、艺术实践等对社会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103f妨煊颍蒲У厮得髁松缁岬奈镏市浴?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性质常以选择题出现。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相对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事物(自然界、社会)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的重要意义: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捕杀麻雀)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常考,以简答题出现。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同事物的普遍联系紧密不可分的。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必然使事物的原有状态、性质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从而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分别使用这三个范畴时,它们各有侧重。运动是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的。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具体内容的改变。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新事物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的压制和扼杀;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对常以选择题出现。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形而上学坚持一点论。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是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  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原理及意义,常考,以论述题出现。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103f贯通。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无论在任何条件下矛盾双方都会有斗争)。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共存,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否则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警惕资本主义的干扰和挑战,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坚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问题,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常以简答题出现。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有重要作用,但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2)内因、外因及其关系     非常重要,常以论述题出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时,事物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及其关系。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在一定情况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非常重要,常以论述题出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矛盾观点(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矛盾;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防止片面地看问题)。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非常重要,常以论述题出现。(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103f脑恚杂谏缁嶂饕逑执ㄉ杈哂兄匾庖濉#ㄖ饕芎徒准抖氛┪颐窃诩辛α孔ゾ媒ㄉ璧耐保贡匦胱⒁饨饩龊闷渌缁崦埽岢忠幌盗小傲绞肿ァ钡姆秸耄皇肿ノ镏饰拿鹘ㄉ瑁皇肿ゾ裎拿鹘ㄉ瑁灰皇肿ジ母锟牛皇肿ゴ蚧鞣缸铮灰皇肿ゾ媒ㄉ瑁皇肿ッ裰鞣ㄖ疲坏鹊取V挥姓庋拍苁迪志谩⒄巍⑽幕⑸缁崛嫘骺沙中⒄埂?(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基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这种关系,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互相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二)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特定的质就是特定事物的存在本身。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量的规定性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这种质和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充分体现在“度”中。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就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和最低界限。  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防止“过”或“不及”。“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都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激变论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冒险主义,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社会政治上表现为改良主义。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非常重要,常以论述题出现。(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的否定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  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于中国传统文化。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103f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麦粒(肯定)=>植株(否定)=>麦粒(否定之否定)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一系列其他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等。     常考辨证关系,以简答题出现。(一)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但是,并不是所有时间先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都是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复杂多样的。  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性与本质和规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此外,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三)可能性和现实性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时,要经历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其次,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四)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同时,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另外,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第二,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在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二者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死的决定。其次,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  掌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原理,注意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利用旧形式和创造新形式。反对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五)本质和现象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体,都具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不能把它同主观上的错?103f趸煳惶浮?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决定现象。  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其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规律和自然规律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指规律是一种内在的、非表面现象的联系,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规律性与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一定重复出现。重复性是稳定性的表现。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普遍性。  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个领域起作用的规律,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常以简答题出现。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