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愤怒的子弹-11

作者:周健良 字数:74592 更新:2023-10-08 20:13:30

可是在此地,善导大师的讲法就不一样,他老人家的讲法是从人心,心量的大小上来分,心量大的人受了五戒,也是菩萨戒,心量小的人,纵然受了菩萨戒还是小戒,这个说的很有道理,我当初刚刚学佛,亲近章嘉大师,我对于戒律上请教他老人家,他老人家说法,跟此地讲的一样,完全决定在心量,我们看这段文,“具诸戒行”,这是一句总说,在家五戒,这个诸戒就是指五戒,出家就是二十五戒跟比丘尼的五百戒,这个叫做具足。  下面告诉我们,完全从根器上来说,如果是人天的根器,二乘的根器,他所受的叫做小戒,纵然受了梵网戒璎珞戒,瑜伽戒,这是大菩萨的戒律,那也叫做小戒,为什么呢,他们的器小,这从心上说的,心量小,分别执着很重,“若约大心大行之心”,心量大的人,起心动念都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大心量,这是大修行人,所以这个大与小,一个是只顾自己,不太重视别人,这个心量就小了,所以小乘唯有自利不肯利他,不肯利他,不是不利他,不是主动去利他,他不主动,必须要别人求他帮忙,他要是高兴可以帮个忙,他不高兴就不帮忙,换句话说,修行一切都是以自利为主,利他并不热心,这个大心菩萨跟他这个心完全相反,他完全是以利他为主,对自己有损害也不在乎,而且主动去利他,非常热心的去帮助别人,像地藏经上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众生没有度尽誓不成佛,那个尽是什么,是成佛,一切众生没有统统成佛,我不成佛,这个是大心大行, 他就是受五戒,也就是受菩萨戒,这个说法非常合理...,要在九品位次上来说,菩萨戒决定是上三品,也许我们会问,他只受了五戒,他心量很大,主动能够帮助人利益众生,只受了五戒,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能上上品往生吗,能,为什么能呢?心大愿大行大,所以纵然受五戒,也叫做菩萨戒。由此可知,戒相是随着心量转,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唯心所变,很有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把这个法变大变小,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这是第二福里面“戒分善根”,第二福里面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第二句,第二福的第二句,再看底下这一段,这三种人,修世俗善跟这个戒善是一条,这是一条,这是第一类往生的人,第二类是读诵大乘,“此明众生,性习不同,执法各异,前第一人但用修慈持戒为能”,这是说一切众生根器不相同,习性不一样,在前面我们都读过,修行一定要注重法门与自己的根性相契,这样修学就便利,也快速容易成就,如果修学法门跟自己的习性不相契合,学起来不能生欢喜心,他成就就困难,这是要知道的,因此佛对于这个方法,门径就说了许许多多,在这个地方是把许多法门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说明修世俗善根,或者修持戒的善根,但用修慈持戒为能,这个第二种人呢,唯将读诵大乘为是,这个是专门读经的,能行,确实能成,我有一年在香港,那一年记不清楚,我到香港天台精舍,去拜访畅怀法师,畅怀法师是学天台宗的,天台精舍,这个佛堂供养的当中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两旁边侍者,是阿难尊者跟迦叶尊者,阿难迦叶,畅怀法师他念佛号是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他不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求生西方净土,我那天去拜访他,突然看到他这个佛龛,他佛像前面是玻璃合刊,佛刊上贴了一张西方三圣相,用这个透明胶带黏在玻璃上,我就觉得很奇怪,他告诉我,他现在念阿弥陀佛了,这临时没有佛像,拿张纸画佛相用透明胶带黏在佛龛玻璃板上,为什么忽然发了心,念阿弥陀佛了呢?  他告诉我讲了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是距离我去看他的时候,大概三四个月之前,很近..., 头一年的十一月间,十二月间,就在他们那个附近,有一位老先生,大概有七八十岁,退休的老人,早年在抗战期间也做过官,以后解放之后他在香港,大概是跟他女儿住在一起,这个女儿听说也不太孝顺,老年人古书念得多,所以常常到佛教图书馆,那个图书馆是倓虚大师建立的,中华佛教图书馆,常常到图书馆来借大藏经看,诸位要晓得大藏经是不出门的,普通书是可以借出去的,大藏经借出去了要是丢了一本,成套就残废掉了,所以大藏经是不出门的,畅怀法师对这个老人特别优待,大藏经你可以借回家去看,所以他就常常来借大藏经,大概借去看一二个星期看完了,他就回来再换一本,这样子看了好几年,也不晓得他用什么功,也不知道,也没有看到他念佛,他就是喜欢看经,最后一次借大藏经的时候,告诉畅怀法师,他说,我这次经借回去看,我不送回来了,我要走了,告诉他日期那一天,那是二个星期以后预期告诉他,你派个人到我家里去把经书取回来,当然一般的书不取回来无所谓,借了就送了,大藏经不可以不拿回来,不拿回来一套残缺了,他就把日期记下来了,心里觉得很奇怪,他说他要走了, 畅怀法师说,难道往生,看他样子不像...,好啦不管他怎样也许他搬家了,反正到时候就派人到那去拿经书,过了两个星期,好像是十一月廿几号,畅怀法师跟我讲好多年了,我记不得了,看到这个地方想起这故事,他就派人到他家里去取藏经,去的时候,他正在那里看,坐在桌子上在看藏经,他看到图书馆来的人,他就问,你来干什么,他说你今天叫我来取回藏经的,他说是,是叫你今天来,我没有叫你现在来,我现在还在看,当然去的年轻人看他老居士,也就不好意思跟他要也就回去了,到第二天再去,第二天去的时候,他家的人告诉他,老先生往生了,他说很奇怪昨天不是好好的,他说是什么时候往生的,你走以后大概两小时,怎么往生的,看经往生的,他看经的姿势也不是像我们这样端端正正的,他一个腿这样放,这样放就这么走了,这是潇洒自在,畅怀法师一听说,到那里一看,念阿弥陀佛了,这个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亲眼看到了才相信了,没有病,两个星期之前告诉他那一天,时间一点没错,告诉他月日,时辰没讲,没有讲时辰,读诵大乘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行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距离我们时间不远,可见得这个法门实在是非常非常的广大,那位老先生姓欧阳,复姓欧阳,欧阳先生他往生的条件就在此地,我们今天读到这段,这个是唯将读诵大乘,他用的是这个法门。  下面是大师为我们开示,“然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机”,这是讲戒律,修行根基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所以戒律是根本是基础,五乘就包括人天,人天没有出三界,是在六道里面二个善道,善道持戒的人就容易得到,持戒清净如果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多半都是在人天两道,三界之外,声闻辟支佛菩萨,这叫三乘,或人天这是五乘,三佛是讲佛的法身,报身跟应化身,这个三身佛都是建立在戒行的基础上,法即薰成三贤十地万行之智慧,前面第一种,是持戒修持,第二种是读诵大乘,读诵大乘每天受经典的薰习,不知不觉慢慢薰成三贤的菩萨,十地的菩萨,虽然没有证得三贤十地的果位,可是智慧逐渐逐渐增长,知见与这些圣贤逐渐接近,所以说读经开智慧,会读的人,读经同时具足了戒定慧三学,这是真正不可思议,这完全从心上讲,‘戒律’,无论多少戒律,像大藏经上讲的律藏,这个份量就可观,总而言之,不外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把一切戒律统统都包括尽了,读经的时候,还能有坏念头吗,再起了坏念头经也念不下去了,这一个恶念不生,那你读经岂不是诸恶莫作,这一条做到了,诸恶莫作是小戒,经论是佛菩萨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一切善法没有比这个更善,所以读经是真正众善奉行,是真实的止于至善,儒家讲止于至善,没有把至善的标准说出来,充其量止于人天至善,佛经不然,佛经是究竟圆满的至善,大乘菩萨戒具足,专心读诵就是修定,读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智慧,所以这一个读诵,戒定慧三学同时圆修,都修到了,那有不开智慧的道理,若以德用来比校者,各有一能,持戒有持戒的功德,读经有读经的功德,回向净土统统能往生,统统都能往生,所以这个和第三福第三句,第三福有四句,是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这是第三句读诵大乘,由此可知,这个持戒求生净土的人,读经求生净土的人,往生都有根据,三经所说你都能做到那还得了,上上品往生,做不到做一句都行一句,一句做到了都能够往生,经典真正不可思议,这是第二种往生的人。  第三种“明修行六念”,我们净土经里面,虽然说的不多,观经里面说了,其实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都跟我们讲念三宝,六念里面,三宝再加上念戒念施念天,加上这三个,这六念,佛在小乘经,在大乘实教的经典里面,讲六念讲的非常之多,特别是在阿含,阿含是小乘经,所以小乘人对于这个六念非常重视,三明修行六念者,所谓念佛法僧,这是念三宝,念戒舍天,这总共就合成六念,此亦通合上三福大乘之意义也,在这个意思上来讲呢,与前面第三福,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与这个在意义上来讲,有都具足,我们修净土的人,如果修六念,大师在此地给我们交待的很明白,念佛就专念阿弥陀佛,口业的功德,身业的功德,意业的功德,这是劝我们专念,口称名,身礼拜供养,意心里面想佛忆佛,心里面常常想佛,身语意三业专勤,这样的念佛,一切诸佛也如是,如果不是念阿弥陀佛,念其他的佛也行,你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也行,念药师如来也行,念毗卢遮那如来也行,都行,一定要守住这个原则,要三业专精,然后发愿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成功,这个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最后一段就说这桩事情,所以统统得生,有人跟观音菩萨有缘,一生念普门品,持诵观音菩萨圣号,求愿往生也一定得生,但是念其他的佛菩萨要回向,要回向,念阿弥陀佛就不必回向,所以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古德讲这个法门叫不回向法门,为什么不要回向,因为你念的目的,就是要见阿弥陀佛,要往生极乐世界,由此可知,念念当中已经就包涵了回向了,这个法门特别在此地,念其他佛菩萨要回向,要加以回向。  “又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法”,这就是念法,诸佛所证之法,就是诸佛如来跟我们宣讲的经论,经论当中所说的就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诸佛如来所证的,他把宇宙人生真相告诉我们,这就是前面读诵大乘的意思,念法就是读经,并诸眷属菩萨僧,眷属佛的眷属就是他的学生弟子,出家在家四众弟子,这里面有天人,有二乘有菩萨,这些弟子们,持戒参禅读诵修行,都是我们的好榜样,是我们修学的模范,有许多人知道,念佛重要,念法重要,把念僧疏忽掉了,往往觉得这个念僧不重要,其实这犯了很大的错误,念佛念法固然重要,我们修行眼前没有一个榜样,我们不晓得怎么个修法,这个僧是模样,是样板,我们就照他这个样子修学,那就对了,古人重视,像我过去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就教我,修行要找一个样子,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家,还是居士身份,跟他学的时候,他特别告诉我,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这两个不是好榜样,什么原因呢,这两个是佛教的学者,现在讲佛学家,但是都没有成功,都没有往生,都没有超越三界,还是搞六道轮回,所以要取榜样,不要学这两个人,那么他特别介绍我一个,最好能学印光法师,以印光法师作一个榜样,我们求愿往生是决定得生,这个就是念僧的重要性,念僧的真正的意义,我们有一个模样,有一个典型,我要向他学习,又念诸佛戒,这个六念里面讲念戒就是这一句,诸佛为一切众生所制定的这些戒律,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的,要注意到戒律的精神,不能死在戒条之下,因为死在戒条之下会发生错误,戒律的条文有它的时代性,有它的地域性,在这个地方能用,换个地方未必能适用,就好像现代这个法律一样,每一个国家制定的法律不一样,不相同,每一个时代的这个法律条文也不相同,必须要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帮助在现代社会,现代这种生活方式之中,我们能够得定,我们能够开慧,守住这个原则那就完全不错了,所以戒律除了根本戒之外,都可以随时随地加以修订,加以修订,四条根本戒呢,确实是超越时空,无论在古时候,在今天在中国,在外国都行得通,大家都认为这是善的,这是对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你到外国去问问这四条好不好,他们都会点头,很好,佛在三千年前订的,现在的人也见了,也赞叹也好,可见得这个四条超越时空,其他的就有这个可以改变,与佛订的不饮酒,有人说不饮酒,很好,有人说酒可以喝,这个没有什么关系,所以那就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每个地方法律订的不一样,这个念戒的精神,这个戒最重要的,实在讲,还是守法,所以说这个戒不限于戒条,佛在一切经论里面给我们的教训都是戒,教诫,我们把戒的旁边加个言字,教诫,世间法律,风俗习惯,道德观念,都包括在这个范围之内,佛弟子决定守法而不违法,不犯法,这念戒重要的意义还在此地。  下面是“及念过去诸佛已经成佛的现在菩萨等”,现在真正在修行向佛道上精进的这些人,这些人叫菩萨,难作能作,难舍能舍,他为什么不用作,不念作而念舍呢,实在讲,关键的字眼还在难字,你能舍才真能做,你不能舍那就谈不上作了,作利益一切众生,必须要把自私自利舍弃掉,才能够真正做利益众生的事业,如果自利看得很重,利生的事业纵然要做,做的也很有限,所以他的重点在难舍能舍,要把贪嗔痴慢疑,烦恼妄想分别执着统统舍尽,都能够放下,内舍外舍,内是舍念头,外是自利的一些行为,包括世间法,出世间一切法统统都要舍,佛教给我们出世法,无量无边法门无量,我们修行只取一门,其他的统统要放下,只能取一门,此等菩萨,但欲念法,不惜身财,以法为重,法是什么呢,佛对给我们的教诫,佛教给我们舍的,我们统统舍,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去做,这就是真正念法,所以说这个身体,财物能舍能放下,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须常作仰学,前贤后圣舍身命意也,为法忘身,不惜身命,为了自己在佛法上成就,为了佛法在世界传播,这传播就是护持正法,使正法永住世间,不惜身命,不惜任何代价,来做这桩事情难作能作,这是以过去的诸佛菩萨作榜样,这是念戒念舍。  末后一段念天,念天者“即是最后身十地之菩萨”,这句话非常重要,否则的话念天,叫你念玉皇大帝,念上帝那将来都升天了,这跟这个一般宗教有什么两样呢,有了这一句这个疑惑就解除了,原来大梵天王是什么人呢,是十地菩萨的化身,十地菩萨修行,因为他们的福报大,人间没福所以他不来,他到天上去应化,在那个地方自行化他,成就圆满的道业,所以十地菩萨这是菩萨的最后身,他修行圆满了入了十一地了,十一地就是后补佛,等觉补处菩萨,实际上,菩萨位次到十地就圆满,所以这个念天是念这十地,就是法云地菩萨,念他干什么,念他的自己才生起真正的惭愧心。  我们看底下,“此等难行之行已过”,他已经超过,他都作到了,“三祇之劫已超”,他们修了多久呢,已经修满三大阿僧祇劫,“万德之行已成”,他们修行,差不多是接近圆满的果位了,“灌顶之位已证”,诸佛如来都给他灌顶授记,法云地的菩萨,这个几句是叙说,是这样的天人,不是普通的天人,不是天上一般讲的天王上帝,不是指这个,“行者等既念知已”,我们既然明白,既然知道了,这一个事实真相,“即自思念”。  这个底下的话重要,自己就应当想想,“我身无际已来”,我们自己在无量劫又无量劫之前,这些十地菩萨跟我是同学,我们两个地位一样的,初发心,你看,“共他同时发愿”,那个时候我们都一样,“断恶行菩萨道”,我们都曾经发过这个心,在一起学佛同参道友,他不惜身命,行道进位,人家精进,难行能行,难舍难拾,所以他今天成了十地菩萨,“因圆果熟证圣者踰于大地微尘”,我们过去同参道友同学,现在证得十地菩萨的人不晓得多少,像大地微尘一样这么多,然我等凡夫,再回来想想自己,乃至今日,虚然流浪,想想我们今天,人家在无量劫中有这样殊胜圆满的成就,我们今天落到这个地位,落魄这样,烦恼恶障,转转增多,这是真的,一世比一世累积的恶业多,换一句话说,你一世一世堕落得愈往下沉,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一生努力修学,再认真修学,修得怎么好法,你要是不能往生,来生人天福报都非常不容易得到,纵然修得有福报,在那里享呢,多半是畜生道恶鬼道去享,你看倓虚老法师所讲谛闲老和尚的徒弟,参禅的,参了十几廿年的功夫,得什么样的果报呢,到鬼道里去当土地公去了,十几廿年禅堂的功夫才换得一个土地公,那不往生还得了,到饿鬼道去享福了,土地公享什么福,初一十五人家去拜拜,去祭祀他就是这个福报,所以这个想想非常非常的可怕,福慧微微,我们的福慧实在太少太少了,恶业太多太多。  “若对重昏之临明镜也”,这下面是一个比喻,忽思忖此事,不胜心惊悲叹者哉,想想这个事,怎么不心惊呢,怎么不悲叹,怎么不惭愧呢,从前的同学,人家都成佛,成菩萨证到十地位了,我们今天沦落这个样子,还要往下堕落,这怎么得了,所以念天能生真正的惭愧心,能够生真正的恐惧心,这个才能够策励自己,勇猛精进,我们能不能迎头赶上呢,能,念佛这个法门就迎头赶上,你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天上去见见这些老朋友,虽然你是十地菩萨,我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学生也不比你差了,这赶上了,要不求生净土,要追上他们,还要用上三大阿僧祇劫,你这一生真正修行得好,真正证得初果位,也得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赶上他,所以这个净宗法门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这是把另外三种人往生的介绍出来。  我们再看经文,经文在二百一十四面,这个上品上生章,讲了不少次了,我们讲到那里呢,讲到二百一十四面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三者修行六念,我们只讲到这个地方,向下经文就好讲了,后面的注解诸位同学自己看看就可以了,重要的统统都说过了,“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这一句是总结前面发三种心往生的,后面又有三种,一个是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一个是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一种是修行六念,总共往生的人可以归纳为六大类,这个六大类,一定要回向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回向,我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人天福报,也不想来生生天,我只有一个愿望,希望在这一生当中,得生净土,得见弥陀,这一生当中所修集善根,一切的福德我统统不享受,我有福让大家享,希望在临命终时没有病苦,预知时至,心不颠倒,如入禅定,只要这一个福报,其他福报都不要,诸位要知道,临终时候头脑清楚的人,念佛是决定往生,因为能不能往生就是最后这一念,一生念佛到最后不能往生,是临终的时候生病迷惑了,颠倒了,把佛号忘掉了,别人助念也提不醒他,那就不能往生,所以能不能往生是决定在最后的一个愿望,一个念头,平常我们念佛是培养,使它养成一个习惯,但是最怕的就是临终生病,临终一生病那就不能保证你往生了,所以真正往生的人是决定不生病的,这个不生病有没有人助念不重要,这个才是我们一生真正要求的,我们回向发愿要发这样的愿望,说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这个跟大经上说的,跟弥陀经上所说的完全相同,法门的圆顿,是一切法门都不能够跟他相比的,那一个法门能够在七天成就呢,唯独这个法门七天决定往生,我们在往生传里面看到,莹珂法师,宋朝时候的人,破戒的,造作罪业的一个出家人,念佛三天往生,我们要问了,他为什么三天能往生呢,因为他怕堕地狱,他知道自己造的罪业很重,按着佛在经上所讲的,一定会堕地狱,他害怕,听说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不堕地狱,所以就拼命念佛,他自己有一个小寮房,关起门来三天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就这一句佛号恳恳切切切的念了三天三夜,这个人,诚则灵,心地真诚把阿弥陀佛给念来了,念来了他很欢喜,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这十年当中好好修行,到了寿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说我再来迎接你,这莹珂法师就告诉阿弥陀佛,他说,我的业障很重,烦恼很重,习气很深,外面一诱惑我又要造罪了,我禁不起诱惑,这十年我不晓得还要造多少罪,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走,这要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很慈悲就点头答应了,他说,好吧,那三天之后我来接你好不好呢,莹珂法师说,好同意了,三天之后来接迎他往生,他这一高兴,房门一打开,跟寺庙的大众宣布,三天之后我要到极乐世界去了,寺庙人听到没有一个人相信,这无恶不作的坏出家人,才念了三天佛,那有就这样往生了,但是看他说话的态度,语气,又不像是骗人的样子,反正三天时间很短,大家就看着,看你三天之后你怎么办,到了第三天,阿弥陀佛跟他约定的时间,在做早课的时候,他就要求大众,今天的课诵改变一下,统统念阿弥陀佛送他往生,大众当然也高兴也欢喜,我们念,看你走不走,在念到大概一刻钟十五分钟,他告诉大家,佛来了,他看到,别人看不到,佛来了跟大家告假他就往生了,就走了,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是怕堕地狱,极大恐怖心,要求离苦,我们现在这些人不怕,胆子大不在乎,这是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这是真有这样子的人,这是古今有记载的我们看到了,有时候也听说了,但是真正往生的人,我们没有听说的,没有记载的一定更多。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这个来欢迎他的人,就来迎接的人多了,上品上生的,所以有无数化佛,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看到满虚空中都佛像,都是佛来迎这是上品上生,“七宝宫殿”,是讲宫殿随身,“观世音菩萨至金刚台”,这是莲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这两位大士来欢迎来致意,“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这是佛放光,接触到佛光,他的功力就加了一倍,平常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佛光这一照,功力就提升到事一心不乱,如果念到事一心不乱,佛光一照就提升到理一心不乱,所以弥陀经上所讲的一心不乱也没有错,也是事实,“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这是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授手来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这是二位大士与诸上善人,上善都是指的等觉菩萨,西方世界等觉菩萨太多太多,看到你来,你今天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赞叹,赞叹你很有智慧,你的决定没有错,其他的人修行到这个境界,要经过无量劫三大阿僧祇劫,你短短的几天就成功了,这是真正不可思议,真正值得赞叹,不但这些菩萨们赞叹,诸佛如来都赞叹,一面赞叹他,一面是劝进他,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这个人见到佛,见到菩萨,见到无量无边的化佛菩萨,心里欢喜,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他自己感觉到观世音菩萨拿着金刚台来接引他,他就坐在金刚台上,如弹指顷,往生彼国,速度之快,我们这个地方,距离西方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国土,一弹指之间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到了,生彼国已,这句话看起来很平常,实际上里面涵意很深。,这是讲没有一丝毫障碍往生。  “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这个时候你看到佛,“见诸菩萨色相具足”,这个具足就是圆满的意思,没有一丝毫的缺陷,正如世尊在无量寿经,在观无量寿经上讲的一模一样,从前读经听说的,现在亲眼所见,光明极乐世界是光明世界,极乐世界没有夜晚,极乐世界没有黑暗,不但表面是光明的,地下面也是光明的,因为地是琉璃地,地底下有宝藏,宝藏也放光,光从地底下往上透露,所以是名符其实的光明世界,因为人心清净的,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因此身体是透明,我们人身为什么不透明呢,里面的污染严重,贪嗔痴慢,妄想分别执着,这是染污,这个身不透明,佛菩萨的身是透明,如果我们这些东西统统没有了,我们身也是透明的,这透明就放光,宝林,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宝树,演说妙法,此地是略举,西方世界六尘说法,以前也是在经上看的,听说的,现在统统都见到了,果然西方世界不但是佛菩萨讲经说法,六尘都说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这个实在太快太快了,一听到说法就开悟了,诸位想想为什么会开悟,这个开悟不是平常的开悟,这个在我们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为什么一听就有这样的彻悟呢,佛光一照,烦恼业障消除了,身心真正清净,真实清净心中一闻法音自然就开悟了,所以我们听讲经,听经或者读经或者是念佛,你有没有受用,能不能契入关键在于你心清不清净,真不真诚。  过去曾经有人请教印光大师,这好像在文钞里头有,那一段我不记得了,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佛法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叫我们很快契入,就是证入这个境界,他老人家听到之后,过了很久,才答覆,有,诚敬二字,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经是一样的,每个人看,每个人的悟处都不相同,得益不相同,你对这经典存的恭敬心有多少,你听讲,老师讲的是一样的,听的人那么多,每个人得的都不一样,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对老师恭敬的程度,真的是尊师是为了重道,对老师一分恭敬,能听懂一分就有一分的悟处,十分恭敬就有十分的悟处,这就是这个道理。  “悟无生法忍”,这个位次就高了,悟无生法忍就是阿鞞跋致菩萨,亦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七地以上,一下把这个位子提升到这么高,经须臾间,须臾间是佷快,很短暂的一个时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立刻就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他就有能力到十方世界去供养诸佛,听佛说法,接受佛的授记,在这里看到授记,在弥陀经里只是看到供养十方佛,供养佛,当然佛给他说法,佛不会说,接了供养不说法的,没有这个道理的,佛一定给他说法,此地说了,不但说法还要授记,诸佛前次的授记,每一尊佛都给他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这个陀罗尼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总持,要用现代话,就是一切法的纲领他完全掌握到,这就是真正抓到了一切法门的纲领,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到这里才圆满,我们现在一开头就搞法门无量誓愿学,那就大错特错了,那就不能往生了,所以今天我们只学往生这一个法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看看这不就成就了无量无边的法门,轻而易举的成就了,那要费那样多的时间,那样长的精神呢,不需要,是名上品上生者,我们今天把这一章经讲圆满,这一章经对我们修行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经疏 第三十卷   请掀开经本,二百四十一面,倒数第四行,请看经文“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彼国。”,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个第一句是把品位的名称标示出来,这是上品中生,这个下面所说的这一个位次,他所须具备的条件,首先为我们说明,他的前面所具有的条件,梢微宽松一些,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这个方等是大乘经典,前面我们看到有读诵大乘,这个地方可以实在讲是,没有时间读经,或者是没有受过好的教育,现在在台湾,我们的教育可以说是非常之普遍,在这世界上其他地区,文盲的数量还是相当之可观,没受过教育不认识字的,这些人读诵就困难了,能不能修学这个法门,能,可以不必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但是下面这些条件要具足。  “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这三句话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善根,我们看到这三句不但这个人有善根,而且有非常深厚的善根,这个善解,他听了这个法门,或者听到善友劝他修学这个法门,他立刻就能接受,就能生欢喜心,这就是属于善解义趣,念佛求生净土,古圣先贤告诉我们,这个法门是大乘中之大乘,了义中之了义,真的是属于究竟圆满的了义大教,这就是此地所讲的第一义,他接受之后,具足了信心决定不动摇,这就是往生的正因,当然这种深厚的善根,也不是无因而有的,如果说没有因而有,我们大家应该都有,为什么有的人少,没有的人还占多数,原因在那里呢,佛在大经里面,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的很清楚,很明白,这种善根是过去无量劫来,多生多劫修积的,而是在这一生遇到善缘,就是有人劝他念佛求生净土遇到这个善缘,他的善根发现,这是第一个因,善根一发现,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时候以本愿威神,佛光的加持,所以他的信心清净坚定决不动摇,底下几个条件实在讲就是说明,心不惊动的状况一个样子,从那里看到呢?  “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两句话,我们不能轻易把它念过,为什么呢,也许我们自己这一生念佛不能往生就犯这个毛病,犯这些毛病,有时候是有意犯的,有时候是无意犯的,佛门之中自古以来,所谓自赞毁他,这个是很重的烦恼,是无始以来的习气,无论在世法在佛法,人都有傲慢的习气,都有轻视别人的习气,自赞毁他,从前李老师举例子给我们说,他说你不要不相信,你看看外面要饭的乞丐,这在台湾现在没有了,在大陆到处都有乞丐,在从前,在外国也有,那个乞丐天天向人讨一点小钱,也许一天这个温饱都得不到,穷到极处,穷是没有财富,沦落到乞丐在社会上地位也没有了,没有地位叫贱,没有财富叫穷,穷贱到了极处了他还不傲慢,你看那个有钱人从他那里走过他还摇头,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显示他自己的傲慢,可见得这个习气是非常非常之深,傲慢的习气人统统都有,我们自己有的时候不觉得都有这个习气,所以礼记里面你看一开头,曲礼开头,儒家教人傲不可长,这就是承认傲慢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接受教育,教育是叫你明白这些事实真相,傲慢不可以增长,因为儒家讲的是世间法,没有讲出离三界,所以傲慢不要增长就可以了,佛法是要把傲慢断除,为什么呢,因为他要出三界,这个不是根本烦恼,贪嗔痴慢你看多有严重。  我们学佛的人,往往觉得自己学的这个法门殊胜第一,轻慢其它的法门,这个是错了,自己修学自己赞叹这个法门这是无可厚非,为什么呢,你不赞叹这法门你学这法门干什么,人家法门第一,我这个是第二第三,那有这种人呢,前面经上,善导大师为我们开示的很多,法门很多,门门第一,佛的法门没有第二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呢,关键在契机,什么叫契机呢,欢喜就契机了,我欢喜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我修学起来,感觉的很容易,很容易成就,我不欢喜的法门,勉强的修学,学的很辛苦,也很难成就,我喜欢的法门不见得是你喜欢的法门,你喜欢的法门不见得是我喜欢的法门,各人随着他喜欢的法门去修学,这都叫第一,所以我们看华严经上的善知识们,自己谦虚,对人来讲自己要谦虚,这是礼节了,赞叹别人,不对人对我自己来讲,这我的法门第一,对人家讲时你是第一,我的这个不如你,这是谦虚,所以说自谦而尊人,这就对了,所以要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因果里面有三种,第一种,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决定有恶报,这是一定要相信的,第二要相信,善因决定不可能得恶报的,那就不相应了决定不可能的,恶因也绝对不会有善果,我们真正相信这一个事实,起心动念则不敢做恶,晓得果报完全是自己造作的,第三要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是净宗里面,把这个殊胜因果讲到最究竟最圆满,你要相信这个,这一层的因果在许许多多大乘佛法里面,佛显说密说,处处可以能够看到,我们能够断恶修善,能够普遍尊敬一切修学善法之人,那修学大乘的就更不必说了,连世间小善我们都对他敬重,以这个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这就行了。  “行此行者”,下面讲的是果报,修行这一个法门的人。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这是赞叹他。  “法子”就是法王之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诸位要知道,他并没有读诵大乘经典,汝行大乘,这个行是修行,你修行大乘法解第一义,这了不起,诸位要知道,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就是圆满的大乘真实第一义。  “是故我今来迎接汝”,观音势至,无量大众来迎接“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这个来接的状况,跟上品生的不相同,上品所见到的是无量的化佛,上品上生的,中生的见到的是一千尊的化佛,无量大众之中有一千尊化佛一时授手,这佛都来跟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他。“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这个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像在眼前一样。  “此紫金台,如大宝华”,这个宝华是莲花,“经宿则开”,这是经过一晚上花就开了。“,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花”,这个经文,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里面所讲的完全相同,确实见到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身相跟佛,跟阿弥陀佛一样的,下面是说他得到的利益,“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佛放光,菩萨放光,什么时候放光照他呢,在接引他往生的时候就放光,佛光就注照了。  西方世界是光明世界,经上虽讲,经宿则开,这个花,西方世界没有晚上,它没有黑暗,它不需要日月,我们这个世间光从那里来的,从太阳月亮,从灯光灯火而来的,才显示光明,西方世界每一个人身体放光,所有一切物质放光,天空也放光,所以是大光明的世界,它那有夜晚,它没有黑暗,我们这个世界有时间的观念,时间观念怎么产生的呢,是一明一暗这样产生,如果只有光明没有黑暗,这个时间就没办法产生了,西方世界说老实话,没有时间,它那里没有时间,经宿花开,这个一宿是西方世界的一宿,还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宿,善导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是算我们这个地方的,我们这个地方的一宿,在西方世界这个叫做一弹指,所以大师这个说的好,给我们解决了不少的问题,原来统统是说我们这个世界的时间,到西方极乐世界了。  “目即开明”,这个目即开明,实在讲是心开意解。  “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这个人在这一生当中,或者是读诵大乘,或者是不读大乘,纵然是不读大乘,他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所薰习的,这些身教到这个时候豁然也就开悟了。“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经七天的时间,他就证得阿鞞跋致,与无上正等正觉不退转了,这个是在西方世界所得殊胜的利益了,利益还不止于此,我们再往下面看。  “应时即能飞行遍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我们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因为得佛光明威神的加持,能力很快就恢复了,这个飞行□至十方,是属于神足通,这是六种神通里面的神足通,也叫做胜如意通,十方世界随心即到,这个心里一念身体就到达了,有这样大的能力,所以他能够遍至十方,能够供养一切诸佛,我们经上常讲的,这个供养十万亿佛,十万亿不多,很少,弥陀经上特别说十万亿佛国土,那个原因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距离西方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国土,说十万亿,这个意思是,这个世间人情执很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常常想家,这个想家什么时候能回来一趟呢,十万亿佛国土,一念之间就能够回来,这个不远,这个地方可以去,为什么可以常常回来,是这么一个意思,其实那个能力之大,超过十万亿太多太多了,佛说法有他的苦心,我们要明了,既然承事供养诸佛,在诸佛处所就成就了三昧了。  这个三昧总说就是念佛三昧,再经一小劫,这一小劫在我们这里算时间很长,如果在西方世界看,我们这个世间,那时间就不长了。  得无生忍,得无生忍就是真正证得七地以上的果位了,那是真正证得了,前面是佛力加持的,你有这个能力,现在是真正证得了,现前受记,诸佛不但给你说法,而且还给你授记,善导大师这个开示里面,有几段我们念一念,二百四十三面,我们从第四行看起,从第四行当中,“回所修业”,回是回向,我们所修的善业,“定指西方”,这一句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一句,你这个善业,所得的善果是在六道里面,在三善道,这一句是非常重要,决定指向西方,下面就给我们说了四条,这就是决定指向西方,第一个是说明。  “受法不定,或得读诵,或者是不得读诵。”,这个是说明读诵大乘经,或是读或是不读,我们现在鼓励同修读大乘经,这是什么原因呢,诸位一定要晓得,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如果不是善根深厚,根性猛利,必定会受现代社会所影响,现代社会是一个染缸,决定在身心都受到污染,这对我们修学就产生重大的障碍,所以先要把这些染污洗掉,用什么方法呢,用读经的方法,这个在一切方法里面,我们用起来很有效,很恰当,读经比念佛有效,念佛只有一句佛号,这个佛号念久了,所谓就是念到滑口了,有口无心了, 口里阿弥陀佛...,心里照打妄想,就感觉到佛号没有力量,压不住妄想用读经的方法呢,比佛号就不一样了,读经一打妄想经就念错了,不是漏了字就是看错行了,所以你一定要把精神集中在这个经本上,用这种方法,离开妄想、分别,在初学的人来说,是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这个比较容易摄心,因此我劝勉同修,一天至少要将无量寿经念三遍,念满三年,念这个三年当中,你听经可以,不听经也可以,听不听没关系,这个三年我们修学的目的在那里,是修清净心的,目的修这个,换句话说,把我们的身心污染,把它洗刷一番,使这个污染达到最低的程度,恢复清净心,这第二个阶段呢,就要认真的去听经,去探讨经论里面的义理,心清净就容易开悟,心不清净听一辈子都不能开悟,心清净一听就开悟,这个悟有大悟有小悟,有大彻大悟种种不同,为什么不同呢?  每个人清净心的纯度不同,真正很清净这一接触就大彻大悟,就明心见性,你看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卖柴的时候,给人家送柴货听到有一个人念金刚经,他听的觉得很有味道,站在那个地方多听一会,他一听就大彻大悟,就明心见性了,念经的人还糊里糊涂,听经的人开悟,这什么原因呢,那个听经的人心清净,念经的人心不清净,念经的人没有开悟,听的人开悟了,一分清净有一分悟处,十分清净十分悟处,所以学佛开头第一个阶段,一定要修清净心,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  第二个阶段,就是求悟处了,这个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悟,第三个阶段就入了,悟了以后要入,入就是真正契入,我们世俗里面讲,证果得道了,这个证果得道,在佛法里面的名词,叫契入,入进去了,那是要真正的功夫,得真实的受用,这个功夫是什么呢,一句佛号,专持这一句佛号能入,由此可知,前面这个读诵经典,听经闻法都是作基础的功夫,修学基础的功夫,然后这一句佛号才得力,我们今天念佛念的很多,念的不得力,原因在那里呢,基础没有奠定,所以虽然同样在念佛,这一句佛号压不住烦恼,这个是说到受法不定。  第二个说明,“善解大乘空义,或听闻诸法一切皆空,生死无为亦空,凡圣明闇亦空,世间六道,出世间三贤十圣等,若望其体性,毕竟不二,虽闻此说,其心坦然,不生疑滞。”,这个范围就更广了,所有一切大乘经论,讲到究竟处,讲到真实处,如果将究竟真实做一个总结,那就是般若心经,般若心经可以说是,所有一切大乘法到最后的总结论,你念了害怕不害怕呢,我们现在念了不怕了,为什么呢?念皮了,初学的人,没有学佛的人你跟他一说这个,他一听了真的害怕什么都空了,什么都没有了那我还搞什么,我还学什么呢,我们这些学佛的人,学时间久了皮了无所谓了,其实这个里头道理是不是真懂了,没有懂,似懂非懂,这个上品中生根性的人,他跟我们不一样不相同,他要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他确确实实,如如不动,这个如如不动有两种现象,一种根性猛利,他一听他就悟入,他就明了了,当然他不怀疑,不动摇了,第二种虽然没有悟性,他对于佛菩萨有坚定的信心,佛说的,菩萨说的,这那里会错呢,不懂也不错,他也不怀疑,他也不会有意见,也能够不动摇,对佛菩萨有真实的信心,这都是很深厚的善根。  第三是说明,“深信世出世苦乐二种因果”,这是我刚才讲,你行善一定得善果,你做恶一定得恶报,因缘果报,不但古人典籍笔记里面记载很多,在我们眼前大家要稍微留意的一点,处处可以见得到,不要认为鬼神是迷信,说实在的话,讲迷信的人他才真正迷信,我们这一次在高雄弘法,遇到一位同修来看我,他在法院里面做庭长,是个法官,见到我跪在地下不起来,流眼泪,我也不晓得他是什么身份,他自己告诉我,他在司法界服务,做法官做了很多年,常常感觉得周边有东西跟着他,他自己很清楚,这个判案子,他是佛教徒,依旧免不了要冤枉人,这个案子没调查清楚,判决的时候判错了冤枉人,甚至于害死人,这些冤鬼时时刻刻跟着他,所以他给我说,我这一生幸亏遇到念佛法门,所以他念佛念的很勤,念的非常认真,他说我这一生要不往生绝对堕地狱,当你作恶的时候,这个冤家债主还不敢找你的时候,我们世间人讲你走运,你正在走好运的时候,这些冤家债主也要畏惧三分,不敢接近你,但是他在那里等机会。  你们看慈悲三昧水忏,悟达国师,那个冤家债主居然跟了他十世,这个仇恨这么深不肯放过,他十世都是高僧,戒律精严,道行都很好,有护法神保护,这个冤鬼不能贴身,到他第十世的时候,做到皇帝的老师,皇帝送他一个沉香宝座,这个时候一念傲慢心起来,自己觉得很了不起了,这一念傲慢心起来了,护法神走了,道心就退掉了,所以诸位晓得,贪嗔痴慢疑,一个恶念起来了,道心就退掉了就没有了,冤家找上身,害了个人面疮几乎送了命,你才晓得被害的这个冤鬼,时时刻刻不会放过你的,你看多可怕,做善一定得善报,佛跟我们讲的,施报的三种善果。  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样东西,财富聪明,健康长寿都是我们希望得到的,这是善果,如果我们不肯修善因,这善果从那来呀,一定要知道世出世间苦乐两种因果,吝财得贫穷果报,吝法得愚痴果报,不肯修无畏布施得短命的果报,身体不健康常常生病的果报,这个就是世出世间两种因果。  “此等因果,及诸道理,不生疑谤,若生疑谤,即不成福行。”,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这个在佛所说的,这是世间最没有福的人,没有福报,纵然他现在还很有福报,有财富有地位,我们知道,他今生的果报是过去生修的,不是这一生的,他这一生没修只在那里享受了,享受完了福报就没了,这一生所造种种恶业,苦报就现前了,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果报尚不可得,何况得生净土。”,那求生净土那更不可能的,西方世界是诸上善人,都是上善去往生的,这我们才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所修积的很小很小的善根,都要回向求生西方,因为西方是福善往生的。  第四“回前所业,标指所归。”,就是我把我的所有一切善业决定指向西方世界,一定要求生净土,这个就对了,这段开示很重要,我们再看二百四十五面,最后一行,从最后的倒数第二行看起,倒数第二行最后那个五,最后第四个字,“五明迳时”,迳时花开,隔宿花就开了,迳宿花开。“七日”,七天就证得不退,证得不退转了。“即得无生,言七日者,恐此间七日。”,大师跟我们说,“不指彼国七日也”,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这个七日恐怕是指我们这个世间的七天,不是极乐世界的七天,极乐世界说老实话,没有年月日时,没有所说的年月日时,都是讲我们这个世界的标准。  “此间迳于七日者,彼处即是一念须臾间也”,在他那边实实在在是非常非常短暂,寿命是无量无边无量寿,我们这个人间七天在他那边真的是一弹指,时间太短了,这个要晓得,从大师这几句话我们就明了了,凡是佛讲到西方世界,讲的这个时间上的,指我们这个世间来说的,同样一个道理,佛如果讲他方世界,讲的这个时间,应当都是以我们这个地方时间来说的,为什么呢,每一个世界这个时间都不相同,我们现在知道了,在从前这个交通不发达,资讯没有现在这么便捷,时间观念不容易觉察,现在的时候,一天可以绕地球一周,才发现有时差不同,一个地球上都有时差不同,何况在太空,何况在无量无边诸佛的刹土,当然时间差别就太大太大了,我们人过这个一天,我们看水上那个小虫,在水上跑来跑去,我们叫蜉蝣,蜉蝣是朝生暮死,它的寿命大概只有十几个小时,它那十几个小时是它一生,在我们看起来呢,它寿命太短了,以它的一生的寿命看我们这个人是长寿天,这个寿命简直不可思议,不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吗,这也算是一种时差了,立刻你就发现出来了,它那个一生也像我们人间一百年一样,所以佛在经上所说此界他方,凡是讲到时间,这个数量上应该统统用我们这个时间来算,这个才是非常合理,这个能够讲得通的,这个大师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底下这是说明得益不同,上品中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得到的好处,经上一共说了五种,这一段接着第七,第七这一小段,“从应时即能飞至十方”,这一段经文到,至现前授记,正明他方得益,即其有五”,第一个是“身至十方”,这个身至十方,诸位要知道,不是指一个身,一个身要到十方,那要浪费多少时间,而是化身去的,我们叫分身,他有能力分身,十方世界一切诸佛面前,他都化一个身去,化身跟真身没有两样,在西方极乐世界,本国阿弥陀佛面前他没有离开,十方所有一切诸佛面前都有他的身,有这么大的能力,同时去的。  “二明一一历供诸佛”,那个身到达十方,到那里去一定是供养佛,听佛讲经说法,真的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有这个本事才能学得到,没有这个本事,法门无量到那里学,这学不成功的,这个是真正学到圆满了,这个是解门,我们求解在理论方法上得到了。  “第三明修多三昧”,这是修行,不但种种法门,你能够理解通达明了,种种法门都能够修学到圆满,三昧就是成就。  “四明延时得忍”,延是时间稍微延长一点,并不是很长,稍微延续一点,他就证得无生法忍了,这是真正证得,就是七地以上的地位了。  “第五明一一佛边蒙佛授记”,供养佛是随心随念,喜欢去供佛听法立刻就去了,这分身化身就去了,所以这个是利益殊胜不可思议,这个是上品中生。  再看底下这一段,“上品下生者”,这第一句把这九品的位次为我们表明,第二段是,授法不同。“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这是上品下生的人,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一桩事情,善导大师在这里说的很明白,我在前面讲的时候漏掉了,诸位翻开二百四十三面,二百四十三面第二行,我们把这一段文念一念,“一从上品中生者以下”,就是这一句。“总举位名”,地位的名称,是上品中生。  “即是大乘次善凡夫人也”,就是这一句,这是说明九品是我们凡夫去生的,古时候有一些大德讲解这一段经文,他说上三品是四地以上菩萨去往生的,凡夫没分,善导大师的说法跟那些人说法完全不相同,大师这个说法实实在在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确确实实是我们有份的,九品从上上品我们统统有份,所以这个上三品是大乘心,心量广大,清净心,真诚心,恭敬心,这就是大乘心,这样的人修善,求愿往生的,这个要晓得。  这个一段上品下生的呢,大师也在此地说出来了,他的注子在二百四十七面,倒数第二行,“一从上品下生,者巳下,总举位名,即是大乘下善的凡夫人也。”,大乘心量,诸位记住,我这里讲的比较清楚比较明白,清净心,真诚心,这个清净跟真诚非常重要,对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恭敬心,有这个心那就是大乘心,你的一切言行就叫大乘行,那个行善有上中下三等,你行的是下善,行善的三等从那里分呢,从利益众生分。  如果你行的善是真正利益广大众生,那就是大善,如果是利益这一世还能够利益到后世,那是真正的大善了,能利益现前不能利益后世,那这个善就中善了,如果这个善行只局限在这一个地区,这个善就是小善,我们具体来说,我们今天能行一个善事,这个善行能够利益全世界的众生,能够利益千年万世的众生,那是真正的大善大心大善,如果说我们修学的这个善,能够利益到我们全国,我们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善是中善,如果说我们这个利益只能够利益我们台湾省,这个善是小善,这个只利益自己不利益别人,往生都靠不住了,这个善行是这样子分的。  你这个善心善行愈大愈好,也许我们的想像当中,我是很想修大善大行,我没有力量,你这样想就错了,行尽心尽力就叫圆满行,我今天力量只能够拿出十块钱一百块钱,那你的功德就圆满了,你有能力拿一万块钱只拿一百块钱,你的功德就不圆满了,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换句话说,圆满功德原来是人人可以修的,不见得有钱有势的人才能修大功德,反而没有钱没有势的所修学的功德,比那有钱有势的更容易圆满,心量要大,影响要深远这就叫大行大善,我们看看上品下生他们所修的。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我们看善导大师给我们开导的这个文,在二百四十七面最后一行,我们从二这里看起从,“从亦信因果,至无上道心已来”,就这一段这个三句,“正明第六门中受法不同”,这谈修行的方法,当然这个方法都是讲的纲领,这个地方有三条,第一个,“明所信因果不定,或信不信。”,或者是他相信,或是不相信,“故名为亦”,这个亦就不是一个肯定之字样,他或者信或者不信,底下说“或可亦同,前深信也。”,也可以,或者也可以,跟前面上品中生人一样有坚定的信心,“又虽信不深”,信心不如前面所说的。  “善心数退,恶法数起,此乃由,不深信,苦乐因果也。”,这一段开示非常之好,我们为什么信心不深呢,为什么信心不定呢,实在说,对于这些因缘果报的事实不清楚,产生疑惑,所以你信心就不定了,前面那种人他信心坚定,刚才说过,一个他善根发现,佛力加持,善根发现佛力才加持的上,第二种,他对于老师的教诫根本不怀疑,这个人很难得,老师讲的绝对是正确的,决定不错的,深信不疑,这种人能成就,师资道合。  我们今天以佛为师,以菩萨为师,以祖师大德为师,而善导大师在此地还特别教给我们,菩萨以下,包括缘觉声闻,历代祖师大德,如果他们所说的,与佛所教的不相应,我们都可以不听,这是教给我们对佛产生坚定的信心,专指佛讲的往生经,佛专讲往生经只有三部,第一部无量寿经,为我们详细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第二部为我们讲观无量寿经,为我们阐明九品因果的事实,往生所具备那些必要的条件,特别为我们强调这是观经,第三佛又为我们讲了一部阿弥陀经,讲阿弥陀经的目的何在,完全是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所以阿弥陀经劝你相信,劝你发愿,劝你持名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三经合起来看,阿弥陀经是三经的流通分,劝发流通。  所以这些事情,我们周边都能看见,也许就是我们自己,善心发,发只会退做了好事又后悔,常常有这个念头,这个后悔就是恶法就起来了,所以这个都是由于不深信苦乐因果,就是对于佛给我们讲的世间跟出世间的因果,这些事实还不能完全相信,还没有能够肯定,才会有这些忧虑疑惑的这些现象。  “若深信生死苦者,罪业毕竟不重犯。”,真正知道六道轮回之苦,流转堕落之苦,你真正明了,你就会全心全意的求出三界,向往西方极乐世界,你就不会再做错事了,不但错事不会做,恶念都不会生,为什么呢,一心只想西方极乐世界,那就跟这个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的原则就相应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才真正做到相继。  “若深信净土无为乐者,善心一发永无退失也。”,这个也是我们为什么劝大家常常念无量寿经,一遍一遍把西方极乐世界,那种真实受用印在自己的脑海当中,时时刻刻向往着西方这样的殊胜,我们这个世界怎么能够相比呢,一心向往绝对不会退转了。  我们这个世间,这个金银七宝大家贵重的不得了,一点点黄金手饰戴在身上就觉得很庄严,西方世界是铺马路的呀,这个宝石镶个戒指还有戴的很美的啦,这西方世界是干什么的,是建筑材料,建房子用的,想想那个地方,这个资源之丰富,我们这个地方为什么可贵,太少了西方世界的太多了太多了,多了就不稀奇了,说实在话,我们这地方的泥沙, 拿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非常的珍贵,它没有...,同样一个道理,它那里没有,我们这里有,它那里有的,我们这里没有,我们这个世上物以稀为贵,我们的砖头瓦块,这个泥沙拿到西方极乐世界很宝贵的,这个是人之常情,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实的自在,最自在的是长寿,没有病苦,身心健康,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要为生活奔波,没有爱别离苦,没有怨慎恚苦,这才是真正之乐,我们这个世间怨慎恚,爱别离求不得这真苦,那个地方统统没有,这才叫真乐,我们今天就讲到此。  佛说观无量寿经疏 第三十一卷   请掀开经本,二百四十八面第五行,从最后两个字看起:“二明信虽间断,于一切大乘不得疑谤,若起疑谤者,纵使千佛绕身,无由可救也。”  这是善导大师为我们开示,上品下生人受法不同,他给我们说了三条,这是第二条,这个第二条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不谤大乘,谤大乘法,我们在讲席当中讨论过很多,这是自古至今学佛人的通病,就是菩萨戒里面所说的,自赞毁他,在瑜伽戒本里面,这条戒是重戒,由此可知,这个自赞毁他,特别是修学大乘法门的,对于自己所修的这一门赞叹,对于不同宗派,不同行门的就加以恶意的毁谤,这个罪就非常之重,所以千万不要大意,粗心大意的把这一条就含糊看过,那就错了,因为大小乘佛法,都是诸佛如来度众生的方法,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机缘不一样,千差万别,因此佛应机说法,说了无量法门,前面善导大师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法一定要契机,这个契机就是你听到之后,见到之后就生欢喜心,这个法就跟你就有缘了,跟你有缘那么你学起来就会法喜充满,很容易成就,跟你有缘的这个法门,未见得跟他也有缘,他有缘的法门未见得我有缘,所以大师明白的告诉我们,各人依着自己有缘的法门,欢喜的法门都能成就,所以我们在华严经入法界品里面,所看到的五十三位善知识,那都是法身大士,他们态度都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怀疑,这个怀疑就是对于其他大乘经论,修学法门要怀疑,毁谤这个罪业就重了,纵然是千佛绕身,这佛是大慈大悲,一千尊佛都帮不了你,都救不了你,可见得谤法的罪非常之重,这是我们特别要留意,决定不得疑谤大乘,这是第二。  “三明已上诸善似亦无功”,上面所讲的,亦信因果,不谤大乘,这个是经上讲的,这两句他修学并不是很认真,不是说他没有学,他也有学,用现代的话来说,他的功夫未必得力,是这样一个状况,可是他还有一个特长,这一点是非常之可贵。  “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这个难得,实在是不容易,他有这个心,这个心乍看好像是私心,但是后面有他成佛之后倒驾慈航,普度众生,那这就不是私心,这个是真正的大菩提心,这一念也是上品下生的条件,前面两条做的功夫不得力,这一条功夫得力也能往生,这也能往生,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到,唯发或说唯独,这一个心,非常非常的真诚恳切,念苦,这个娑婆世界很苦,苦不愿意受想离开,真正想离开娑婆世界,真正愿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乐生诸佛境界,这个乐当喜欢讲,非常喜欢西方极乐世界,希望自己赶快往生,有这个强烈的意愿,那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希望早一天圆满菩萨大悲行愿,也就是说,希望早一天能够证得,像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们一样的境界,然后才有能力再回到娑婆世界来普度众生,他有这样的真实信愿,这就叫发菩提心,他有这种信愿。  “此义第三福中已明竟”,这个意思这三福,第三福,第一句就要发菩提心,前面讲得很透彻了,所以这一段是说明上品下生人,他必须具备的条件,在经文上这三句,我们翻开二百四十六面看经文,这倒数第四行,这经文后第二句看起,我们所讲的就是这两句,“亦信因果”,这上一次讲过了,“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这刚才我们所看到善导大师的注解,再往下看经文,“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这就是教给我们把前面,所修的这三个条件当中,只要有一个条件,真实具足都能往生,何况这三条统统具足,那哪有不生的道理呢,功是功夫,这一点也要清楚也要明白,德呢,你有一分功夫一定有一分收获,这个叫德,所以此地的德与得失的得是一个意思,这是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要你真正下功夫,这个功夫是在心行上,心是圆满的愿力,行要真正去做,一心一意去念佛这是功夫,所以功德跟福德不一样,我们在佛门出钱出力做这些好事,这是福德这不是功德,一定要搞清楚,功德能帮助我们超越三界,脱离轮回,往生不退成佛,福德不行,福德果报就是这个六道里面的福报,心行善的得人天福报,造作恶业的,那就是鬼畜生里面的福报,所以种种善行是属于福,这些都必须清楚,必须明了,功德里面一定有福德,福德里面未必有功德,怎么说功德里面一定有福德呢,功德里面必定与清净心有密切的关系,清净心,真心,这个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无量德能,所以心愈清净,这个人的福德也就愈往外面显露了,这个福德是自性的称性的福德,不是修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这个一分清净就有一分的受用,一分的享受,十分清净就有十分的享受,那个叫福德,功德里头有福德,福德里头不见得有功德,这是教给我们回向求生。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这个世尊是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这一段是叙述往生时候的盛况,佛菩萨大众来迎接,这个上三品从迎接的场面上来看,很明显的不相同,上品上生所看到的是无量诸佛来欢迎,没有讲数字,无量诸佛,上品中生的呢,有一千尊化佛,千佛来迎,上品下生的是五百佛来迎,在往生的时候,所看到来迎接的场面,就晓得自己是什么样的品位,当然这个庄严的盛况,别人见不到,他自己见到了,我们读了这些经文要努力,要力争上游,希望自己将来往生的这个场面壮观,这是真的,这世间都是假的,昙花一现,那个不需要争取的,这个是要认真争取的,如何争取呢,经上所讲的修学条件我们一定要有,要去做,这一段里头,善导大师把它分成九桩事情来给我们说明,大师的开示在,二百四十九面,第二行,我们从最后这一句看起。  “临终圣来迎接”,这个圣众来迎接,“去时迟疾”,就是你去的时候的快慢,迟疾就是快慢的意思,就这一段文里头有九桩事情,叙述这九桩事情,第一个呢,是说到命终的时候,这个境界现前,这个佛来接你是什么时候呢,命终的时候,诸位要知道,命终的时候他并没有断气,没有死,这经上说得很好,“命延不久”,这个就是他在断气之前不久,可见得他人很清醒,很明白看到这个境界,福报大的人,在这个地方我们讲福报,这个福报大的人,在临终的时候没有病苦,临终的时候没有痛苦神识清楚,态度从容没有恐惧,这个恐惧是一般人贪生怕死,听到死就非常恐怖了,这个人没有这个危险,态度神情非常安定,看到这些佛菩萨来迎了,他还会告诉旁边的人佛菩萨来了,我看到了,我要跟他去了,你就晓得往生是活着走的呀,不是死了走的呀,是跟着佛菩萨走了,这个身体臭皮囊不要了,他丢掉了不要了,所以这个法门真的是一生成就的法门,如果死了再去投胎,那是第二世了,这个没有这一生,所以往生是活着去的,这是福报大的人他清楚,他会告诉家人,他旁边身旁的人,会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这是决定往生,这个一点都错不了,这个福报差一点的人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临终的时候有病苦,这个精神体力非常衰弱,这有病苦,如果这个往生的缘成熟了,他在临终那一刹那,也没有恐怖,这你看他的表情,能看出来没有恐怖,临走之前看他嘴巴好像在动,好像有什么话要说,但是这个气,他中气不足没有声音,我们也听不出,这可能就是他见到佛菩萨来了,很欢喜想给你们讲,讲不出来,有这个情形,这是真正的往生,他说不出来,或者看看他嘴唇动没有声音,但是你看他那态度神情,一定是非常安详,非常的欢喜,绝对没有一丝毫恐怖,所以我们一生修福,希望临终不生病,临终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走的时候走得自在,这个人才叫做真正会享福,走得自在,我们看古时候,和现在在台湾,在美国,在这个马来西亚,在香港我都见过听过,念佛往生的时候有站着走的,有坐着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见得这个法门不骗人,在我们台湾预知时至,站着走的,坐着走的,不生病没有病苦的,这个四十年当中,至少有五十个人以上,这是讲他有能力站着走,坐着走不生病,那个念佛有瑞象往生的,要这样的估计的时候至少有五百人,所以这个岛真的叫宝岛,这么小的一个地方,四五十年之间有这么多人往生,真正不可思议,这个地方实在是太殊胜了,那么别人能做到,说实在话,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这是我们一定要认真去检点的,把我们自己做不到的那个因素,把它消除,我们也做到了,那些因素呢,经典所讲的,这就是标准,佛在经上所讲的这个修学的标准,我们衡量衡量我们有没有做到,有没有认真的做到,有没有圆满的做到,做到了要保持住,不能把它失掉,将来往生净土,佛菩萨来迎,我们就真有份。  这个第二桩事情就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持金莲华来应”,我们这里有感,佛就来应,感应道交,第三是说,五百尊化佛同时授手,这些佛都招手来迎接,都招手,第四是说,“圣众同声等赞”,来迎的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赞叹的,确实值得赞叹,无量劫来生死轮回苦不堪言,修学任何一个法门,都不容易超越三界,唯独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在一切法门里面所谓的易行道,其他法门叫难行道,我们善根,福德都浅,业障深重,难行道对我们来说非常困难,真的难,出不去,像我们这类根基如果遇到易行道,那这个一生就成熟了,遇到易行道要缘份,这个缘份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们非常幸运,在这一生当中能够遇到,遇到了真正能够把它抓住,依教奉行,这一生满愿了,了生死出轮回,往生不退成佛,诸佛如来那有不赞叹的,第五点意思是说明,这一个往生的人罪障消灭了,所以说清净。  “五明行者罪灭,故云清净”,他在因地当中发的菩提心,这个时候逐渐逐渐能兑现,我们今天要发个大菩提心,心发得很圆满,像前面所说的,我们能力有限,我们很愿意帮助一些苦难的人,帮助人需要智慧,我们智慧不够,需要财力,我们没有钱,单单有这颗热心,这世上做不到,到西方极乐世界呢,这智慧神通德能都恢复了,你心圆满了,这事上样样也都能做得到,换句话说,行上也能圆满,在今天,我们现前虽然这个能力很有限,如果我们尽心尽力去做了,也等于圆满,所以要尽心尽力去做,但是我们讲善事,讲好事,了凡四训里头,把这个好事辨别得很清楚,这个好事到底是真的好事,还是假的好事呢,这个好事里头有真假,有偏圆,偏是偏在一边不圆满,所以说好事有的好事不是圆满的好事,有很圆满的好事,这个有要能力去辨别它,有半满,这半是指这事情只有一半的好处,还有一半是缺陷的,有满足的好处,所以这种有邪正有大小,差别可多,所以做好事也不容易呀,有福报是你前生修的,做好事那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好事实在讲,表面上看到的好事,其实问题很多,不是真正能够种了善根,真正培了福报,好像我们种了一颗种子一样,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壤上,将来开花结果,你要种在沙土,种在石头上不但没有收获,种子也会烂掉,世间人修福也就像这个样子,所以这是真的有福的人,他才能修福,才能够种福,没有福的人,想种福也种不到,这是说明他这个罪障消灭,智慧现前,心地清净,这是发的无上道心。  第六说明这个往生的人,虽然见到这个境界了,就是佛菩萨来迎接他的这个境界,这个境界现前了,现前的时候他心里面还有一点疑惑,是不是真的往生,是不是真的佛菩萨来迎接,心里有这个疑惑,所以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与五百化佛都说我来迎接,欢迎你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你一听的时候呢,这心安了是真的,这个不是假的,这诸佛菩萨来欢迎,来迎接。  第七就是,这是蒙诸佛菩萨来欢迎,来告诉他,接引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时候他就自己看见自己,坐在莲花之中,坐在莲花里,莲花慢慢地合起来。  这个第八个意思,就是随着佛的身后,这一念顷,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第九就是莲花在七宝池中,这是讲往生的盛况,下品下生,这个三品叫上辈,我们在无量寿经讲上中下三辈,这上辈里面就有三品,这个上辈上品中品下品,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上三品往生的,第一个条件是大乘善人,是大乘善人凡夫,大乘凡夫,这个凡夫我们才有份,如果不是凡夫我们就没份,是大乘善行的凡夫,我们努力,这个上辈往生我们有份,前面曾经跟诸位说得很多,什么叫大乘呢,心量大,心大行大就感得上辈往生,这一点非常重要,什么叫心大呢,起心动念替一切众生想,这个心就大了,不要想个人,想个人心量太小了,不要想我一家,不要想我这个小团体,这个心量都很小,一定要想到这个一切众生,纵然不能够想到虚空法界,虚空法界我们接触不到,至少我们今天生在这个地球上,现在交通便捷,资讯发达,地球上拐拐角角地方发生的事情,我们都会在电视广播上立刻就知道了,我们这个心量,至少要遍及这个地球,要有这个心量,与经典所说的就相符了,这个力量能不能做到,那不必去论它,我们尽心尽力在做,一个人力量做不到,集合大众的力量再做,像我们图书馆,由六十八年成立以来十五年了,我们道场大概是台湾最小的道场,没有比我们这里更小的,实在是个最小的道场,但是我们的心量呢,确确实实遍及全球,我们在这里讲经,大家不要看到,这个地方听经的人不多嘛,只有一百多个人,殊不知我们的音声传遍全世界,这经一讲完了,录音带就流通全世界,所以我们的心,我们的行虽然力量不大,有一分力量我们尽了一分,有两分力量我们尽了两分,世界上许许多多地方,我们几乎每一天都收到从大陆来的信件,从海外来的信件,很多对我们很赞叹,那些人没有来过,来过一看原来是这个样子的,这都是些事实,所以在外面名称很响亮,实际上我们是最小最小的道场,这就是我们心量大,道场很小这心量很大,做的事情很广,我们的录音带录影带,我们的经书统统没有版权,欢迎翻印,所以才能够流传得这么广,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的,这一次我们到大陆,馆长发了大慈悲心,想在大陆,这个赠与中上学校的学生奖学金,当然大陆学校太多了,都是中等学校中学大学太多了,我们那有这么多钱去想事情呢,送一个学校两个学校,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能这样发心,事虽然有限,心是平等的广大的,这些统统符合佛在经上讲的,大心善心凡夫,这是上三品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这个下面经文,在二百四十七面第二行,第二行最后两个字,“一日一夜莲华乃开”,这个诸位要记住,这个一日一夜是讲我们这个地方的时间,这个前面都交待过,我们这地方一日一夜时间不长,这个廿四小时莲华就开了,华开见佛悟无生,你想这个多快,太快了。“七日之中乃得见佛”,七天这个时间,统统算我们这个世界的时间,就见到阿弥陀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虽然见到佛了,佛的那个微细的相好,这大经上说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一看就明了了,他说,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一下看真的看不清楚,所以到三七日后才了了见,才把佛的相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闻众音声,皆演妙法。”,就是下品下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佛闻法,是在三七日之后,三七日之后,见佛闻法,比起前面两位稍稍差一点,也差不了多少,这个要知道差不了多少。“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这里讲到他方的利益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自己的烦恼没有断尽,带业往生的烦恼没有断尽,智慧德能没有显现,但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这个一加持使烦恼没断的就好像断掉了,能力没有现前的好像现前了,实在讲的是乘阿弥陀佛的愿,跟那些大菩萨无二无别,也能够在一刹那当中,分身十方无量无边刹土,供养诸佛,度化众生,他的能力立刻就有了,这个有是佛的神力加持。  “经三小劫”,这个三小劫也是我们这个世间的算法,这个时间长,经过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这个时候得的,得百法明门,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我们本宗所说的理一心不乱,位是到了初地菩萨,这个讲的是自己亲证,不是佛力加持,这是自己真正证得了,真正到这个位次了,实际上佛力加持的时候,一加持的时候就等于到了第七地第八地了,但是自己真的是凡夫,所以经过三小劫自己功夫,自己真正功夫已经到地上菩萨了,到初地菩萨了,我们这个世界不能比,我们这个世界从这个算大乘来讲,从这个初信位的菩萨,要到欢喜地足足修行,一个阿僧祇劫,人家这三小劫你这个阿僧祇劫,这个时间上不能比,你看这个多快,在我们这个世间佛讲,需要一个阿僧祇劫才能够证得欢喜地,从欢喜地到第七地这个七个位次,又要一个阿僧祇劫,第二个阿僧祇劫,第三个阿僧祇劫就更难了,只能证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愈往上面去愈难,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修满才证得法云地的菩萨,就是第十地的菩萨,这个两个比较比较,西方世界的时间就很短很短,这个自己真正能够证得的。  “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这个十六观,第十四观里面是上三品,请看二百五十一面,倒数第二行“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我们先看到就看这一段,这是讲到中品,中三品,中品上生,中三品善导大师告诉我们,是持戒行善的凡夫,这个上三品是大心行善的凡夫,大乘心量的,这个中三品是持戒修善的凡夫,下三品是造作罪孽的凡夫,那个没有善造作罪业的凡夫,所以九品真的是普度一切众生,连造作五逆十恶,临命终时遇到这个缘份都能往生,这个中辈上辈统统是修善的,都是属于善人,这个地方所说的这个修行的方法,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了四桩事情,善导大师注解里面有开示,在二百五十三面,第二行,我们看这段文,这个就是讲“受法不同。”,受是他接受修行的法门,“即有其四,第一个,明简机堪与不堪。”,刚才在文里面念到,若有众生,这个若有众生这一句,这是拣别那一类的人,可以得到中品上生,下面就说出来了。  “二明受持小乘齐戒等”,这个齐字跟斋字,古时候可以通用,这不算是个错字,古时候可以通用,但是一定要念成斋,跟这下面有三点的斋字是一样的意思,念成斋,受是接受,持是保持,小乘齐戒,实实在在说,这个大乘小乘,前面大师给我们说得很明白,完全在于心量,心量大的持小乘戒,小乘戒也变成大乘菩萨戒,心量小的人受了菩萨戒,菩萨戒也变成小戒了,这个开示是真的,为什么呢,符合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这个一切法,随心而转,心是一切法的主宰,所谓是万法唯心,又常讲的,一切法随心所转,它符合这个道理,也符合这个事实,由此可知,形式上的戒律不足以为凭,在中国一切小乘戒都变成大菩萨,中国人的心量大,像在泰国在锡兰,这大乘戒也变成小戒,他们的心量没有中国人这样的广大,这一些明白大乘经论的人都不会怀疑,从戒相上来说,五戒八关斋戒,是在家学佛必须要遵守的,五戒是根本戒,八关斋戒是属于加行戒,在家人不能出家,出家的功德非常殊胜,想出家很难,但是出家人功德在家人可不可以得到呢,也行,也可以得到,那八关斋戒就是出家戒,出家戒是在家人受的,在家人受出家戒,他的有效期限是廿四个小时,一天一夜,八关斋戒期限是一天一夜,就是你修廿四小时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人修廿四小时的出家人戒律,是这么一个意思,专门给在家人修这个出家的功德,是这么一个意思,对于斋非常重视,实在讲,斋它的本意,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叫真正叫斋,这个生活会影响情绪,情绪会影响心理,因此佛对于这个生活就非常讲求了,我们中国古人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说话要小心要谨慎,不能乱说话,吃东西要特别小心,要讲求卫生,而且吃的份量要少,不可以暴饮暴食,那会伤害身体,所以教导人早晨这个早点要吃得好,所谓好是注重营养,早点要特别注重营养,中午要吃饱,这个饱不能吃得太饱,太饱肠胃就出了问题了,晚上要吃得少,为什么呢,晚上要休息,吃多了的时候,心不容易定下来,所以晚上要吃得少,而佛当年在世的制度,是日中一食,早晨也不吃,晚上也不吃,所以这斋的意思是日中一食,你不能像出家人天天吃斋,至少你一个月当中修一天,一个月当中修一天这个八关斋,这样就很难得很殊胜,如果有时间,我愿意修两天,八关斋戒要每天受,那没有法师,没有法师自己在佛菩萨面前可以受,依照八关斋戒的这个仪式,这个条文在佛菩萨面前自己念,自己受持可以,这个戒可以自己受,不一定要有法师,没有法师可以自己受,但是一定要严格地做到,所以斋这个是从生活上帮助我们,稳定情绪达到身心清净,它这个意思,精神是在此地。  这第三呢,我们看这个第三,看这个文,“三明小戒力微,不消五逆之罪。”,五逆是大罪是重罪,这个小乘戒律没有这么大的力量,为什么呢,小乘戒律它最大的力量,能够帮你得定不能开慧,所以小乘最高的果位,证到阿罗汉,阿罗汉的定,佛在经上讲,他那个定的名字叫做第九定,世间的禅定有八个阶段,四禅四空,我们常讲,四禅八定,八定里面包括四禅,不是四禅之外还有一个八定,四禅就是这个四禅天的往生的条件,往上去有四空天,所以合起来世间禅定有八种,比这禅定更高一层,那就出了三界了,所以阿罗汉所证得,所成就的叫第九地,他出了三界了,这是戒善功德可以能够达到第九定,但是不能破无明,不能开智慧,有定没有慧,所以这个重罪消不了,当然轻罪是可以消除,五逆重罪他消不掉。  “四明虽持小戒等,不得有犯。”,这个戒一定要清净....,可是这戒要持得清净,是非常非常之难,不要说现在,现在我们环境不好,环境不好就是诱惑太多了,这诱惑就常常容易犯戒了,不像古时候,古时候社会环境好,人少地大社会非常单纯,没有什么诱惑的能够可以动心的,民风淳朴,所以这个心容易定下来,这古时候大环境好,古时候那修行成就的人,要叫他到现在来一样不能成就,现在这个世界是花花世界,五花八门是不是,这个五欲的享受诱惑,他们在今天也成就不了,他们在今天也成就不了,他们这个运气好生在那个时代,是不是,那我们在这个时代如果能成就,说实在话,那功夫高,高过他,不高过他,在这个世界不能成就,犯了戒怎么样呢,犯了戒要忏悔。  “设有余□”,这个就是戒律上有毁犯。“恒须改悔,必令清净。”,所以佛法有忏悔法,犯戒有些自己知道,当然自己要至心忏悔,改过自新,有一些自己毁犯,自己不知道,不知道呢,必须要有人提醒,谁提醒你呢,第一个是老师,这是老师的责任,第二个同参道友,真正的好同参,同学提醒你,其他的人虽然见到了呢,不会说的,这个也是礼貌,不会说的,唯独一年有三天,任何人可以公开,来说你犯戒的,说你过失的,这个就是夏安居最后圆满的三天,我们这一年当中修行的总检讨,在这个检讨会上,这个是许可的,佛特别许可,在这个检讨会上,若有过失人人都可以说,不是在这个三天呢,不可以说,这个三天上叫自恣法会,就是夏安居时候在讲,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年一度的进修教育,平常九个月在外头宏法利生,讲经说法游化一方,这三个月回到佛的座下,接受再教育,三个月圆满的时候,最后圆满这个三天的时候就是总检讨,好像现在开检讨会,这个一定要接受,接受任何人的批评指责,求改过自新,所以必令清净,一定要自己身心清净。  “此即合上第二戒善之福也。”,这在三福里面就是第二福,第二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符合于这一条。“然修戒时,或是终身。”,终身持戒的,或者是一年,像这个现在在这个南洋,有发心出家的,出家一年,一年满了他就还俗,有出家一月,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的都可以,到时候他就还俗了,这个在现在说呢,就是接受佛教教育,他这个接受教育修学期间,他是有限的,发心出家了也有有限期的,也有一生的,在中国出家,大致上都是终身的,都是尽形寿的,但是现在在泰国的时候不是的,我们晓得泰国是有期限的,有三年出家的,有一年出家的,有半年出家的,有三个月出家的,有一个月出家的,像泰国的国王,国王他是一个月出家的一日一夜,一日一夜这就是八关斋戒了,这是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出家的,受持这个出家戒,这个一时是总说。  “此时亦不定”,可见得这个出家的时节不一定,过去这个香港的洗尘法师,在香港提倡短期出家,这个短期出家的一星期,办这个短期出家的法会,让一般人到寺院里面,过七天出家的生活,好像在台湾我也听说有人模仿这个,办这个七天出家的,这些都是属于短期的。  “大意皆毕命为期”,真正出家,一定是尽形寿的,一定是一生的不得毁犯,这个戒律一定要严,要精严,持戒这一桩事情,佛在经上为我们立法,一定要知道他立法的精神之所在,立法的用意之所在,如果这一点不明了,就谈不上持戒了,而它的精神立法不是重在条文上,而是重在精神上,戒行的目的是要心清净,换句话说,心要清净了这个戒就具足了就圆满了,心不清净这个戒律就没有学好,也没有完全做到,所以它戒律是因戒得定,定就是清净心,可见持戒是手段,得定是目标,因此它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这一类的戒律,叫做止持,止是禁止,你要受持,这不可以做的,不可以做的,那众善奉行呢,叫作持,你一定要做的,你不做就犯戒了,所以他有止作两门,一种是犯罪的不可以做的,一种是利益众生的你一定要做的,你不做就犯戒了,所以我们要懂得它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此佛在戒条里面没有写的那些恶,因为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个社会上有了,不能说这个戒条上没有,我做就不犯戒,那就错了,譬如抽香烟,抽香烟好不好呢,这大家都知道不好,这个戒条上没有,那抽香烟不犯戒,其实你要懂得它的精神呢,那他就犯戒了,它不是个好事情,于自己不利,于别人也不利,害自己也害别人,这那里是好事呢,佛没有写在条文上的太多太多啦,所以像这个戒律就包含现在国家的法令规章,法律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统统包括在这其中,这是我们做人必须要遵守的,一定要遵守的,都在持戒的范围之内,万万不可以说这戒条上没有,万万不可以说这戒条上没有,那就错了,我们再看底下的经文,二百五十一面,最后一行,最后三个字:  “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教给我们,以持戒的善行,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一段是说往生的状况,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因为他是小乘心,小乘心所感得小乘圣者,跟着佛一起来欢迎他,从这个地方我们真正体会到,佛与大众来迎,实实在在是自性唯心变现的,所以大心就感大菩萨,小心量的就感得声闻,同样一个道理,要不善的心行,我们常讲一个人无恶不作,不做善事,不做好事的,他自性会变现恶鬼,恶神临命终时来迎接他,这个临终都有人来迎接,这个要知道,你们看地藏菩萨本愿经,临终的时候看到家亲眷属,那是什么人,都是已经死了的人,那个就是鬼神来迎接,这鬼神当中还有很多怨家债主,怨家债主要一来迎,你一看到害怕,你不会跟他去,他变现你家亲眷属的模样,哎唷你看是亲人了跟他去了,他回头转个面现了真面孔,那你来不及了,你已经被他控制住了,所以地藏经上讲的,临终见到的家亲眷属,差不多都是怨亲债主,都是这些来讨命的,来讨债的他们变现的,不是真正的家亲眷属,这个道理呀是一样的,因此我们明白这一些道理,晓得这个事实,我们起心动念,处世待人接物就要小心,要存善心,要做善事,尤其是遇到这个法门,一定要认真依教奉行,发大乘心,将来接引的是佛与诸佛如来。  “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这是讲花开了,这些所说的这个得的利益,全是小乘利益,这个也是在生之前,长时间对于小乘佛法的薰习,这个根深蒂固,我们讲习气很浓厚,这个到西方世界自自然然感得佛说法也说小乘法,这个无情说法也说的小乘法,他证的果位也是证的小乘果位,这个地方所说的,所证的就我们常讲,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是名中品上生者”,这是中品上生,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经疏 第三十二卷   二百六十二面,倒数第四行看经文,这是本经这个十六观最后的一观,这个第十六观里面也分成三段经文,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与下品下生,这个三大段经文,前面这个上辈三品是大心,大心也就是大乘,大乘心行善的凡夫,善有上中下三等不同,所以这个上辈有三种,中辈的三品,就是中品的三品,是小乘行善的凡夫,这个小乘持戒修善也有上中下三等不同,换一句话说,前面这个六品都是善人,都是善人往生的,今天这一段经文以下,这是下品三种往生,都是造作罪业的凡夫,造作罪业也有轻重不相同,这个罪业轻的就是下品上生,罪业重一点的呢,就是下品中生,极重罪业的就是下品下生,观经里面告诉我们这个事实,一切造作罪恶的众生,没有不能往生的,我们对于这一章经文要特别留意,因为我们自己很冷静的想一想,虽然说行善,我们依旧造了很多罪业,这个罪业有的是有心造的,有的是无心造的,不论有心无心,总而言之,我们所造的恶业要比我们的善行要来得多,要来得严重,换一句话说,前面所说的那些人,他纵然没有念佛求生净土,都不会堕恶道,这个下品三种人如果不能往生,是决定堕三恶道,这个是应当要知道的,所以我们自己过去生中,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造的恶业太多,我们要仔细看看这一段经文里面,根据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方法修持决定得生,所以在整个观经里头,这一章对我们来讲,是极为重要的,我们看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这是一个大段的开端,佛叫着当机,也是特别提醒我们的注意,“下品上生者”,这个先把往生的品位给我们确定,这是下品上生的,那么那些人呢?“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这个是或者是一些众生造作恶业的,造作恶业的众生,“虽不诽谤方等经典”,方等经典指的是大乘经论,虽然他没有毁谤这大乘经论,没有造谤佛的罪业,“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虽然没有毁谤三宝,但是这个人愚痴,为什么愚痴呢,他在这个世间作恶,聪明人决定不作恶,只有愚痴人才会造种种的恶业,造作恶业没有惭愧之心,渐愧是内呀,这个一般常人,说是做了亏心的事情这个心会不安,我们讲受良心的责备,心里不安,这种人造作罪业没有这个现象,他没有责心,没有后悔的这个念头,第二呢,一些人造作罪业的,怕舆论的制裁,别人对他的批评他听了也不在乎,恶业照样做,这个叫无有惭愧,就是我们俗话讲,这个人已经丧失了天良,换句话说,无恶不造,这是说这一类的这个造作的恶业,这个注解里面呢,希望同修们自己去看,我们再看经文: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我们在平常啊,确确实实是无法体会这个佛经灭罪的功效,真正不可思议,大乘十二部经,这个十二部并不是讲的十二本,十二个部头不是这个意思,佛讲经的体裁分为十二种,譬如大家常常听到的,这个经文有长行,这个长行是一类,是一种偈颂,又是一种咒语,那就是第三种,像弥陀经无问自说呢,这又是一种,所以总共有十二种的方式,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论总不出这十二种方式,后人称为十二部经,也称为十二分教,这十二分教,跟此地所讲的十二部经完全相同,这个就是大乘一切经典,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大乘经灭罪的功德非常之大,他这个临命终才闻到佛法,才遇到善知识,临终的时候时间很短了,讲经来不及了只念经题,念经题就能灭千劫极重恶业,所以在日本,这日本宗教读到这些地方,这个经名字灭罪功德这么大,所以他们就念经题,在日本很流行这个南无妙法莲华经,一天到晚念南无妙法莲华经,那什么意思呢,就这意思是不是,这个经首名字它就能够灭罪,何况他读全部的经文,何况能够理解这经义,依教修行,那个功德就更大了,更不可思议了,临终才闻到。  “智者复教合掌叉手。”,诸位要知道,前面教他念大乘经经名作用是灭罪,就是我们俗话讲, 帮助他消业障.....,这个智者就是前面讲的善知识,善知识有智慧,善知识了解正法,在这个生死关头的时候教导他,教他合掌叉手,叉手也是合掌的意思,不过没有像合掌那么样地端庄,端重这叫合掌,比较随便一点,放逸一点这个叫叉手,叉手没有合掌这样地庄严,比较随便一点,这都是表恭敬心。  “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地方大家就明了了,所以古人常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一切极重的罪业,所有经咒都消不了了,这一句佛号能够消除,所以念号是灭罪消业障最有效的方法,如果你要怀疑呢那就不行,那你是这个障碍呀,不能说是佛号没有效果,殊不知障碍在自己这一边,你疑惑对佛号不产生信心,那么你这一念这一句佛号,当然也没消业障,所消业障很有限,同修也许要问,我们怎样念这句佛号才达到真实消业障的效果呢,我们在大乘经,在净宗三经里面知道了这个事实,得到了这个消息,原来效果决定在信愿之有无,蕅益大师在要解上告诉我们,我们对于这一句佛号有坚定的信心,有真实的愿心,愿见弥陀,愿生极乐,随着你信愿力量的大小,消除你的罪障,你的信愿力量是无比的强大,你无始劫所造极重的罪业都消除了 ,如果对这个佛号没有信心,没有愿心,人家念我也跟着念,这样这一句佛号,这个消业障的效果,就很小了,就不大了,所以要问为什么别人念佛能消业障,我念佛念了很久了,念了多少年了业障也没消除,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信愿,这个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这里讲的是除五十亿劫生死重罪。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这一段是说明这一个造作轻罪之人,他造的罪不很重,造的是轻罪,往生的状况,这一段文里面,一共说了六桩事情,善导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清楚,我们翻开注解,在二百六十四面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说明这个造恶的人,临终遇到善知识,知道这个法门立刻就欢喜接受了,假如他不能接受那也没有用处,在此地这个就是下三品,下三品都是造作罪业的,造作罪业的人能往生是非常希有,非常的难得,绝对不是偶然的,也决定没有侥幸的,所以这一点同修们要特别注意,否则的话怕读到了这个第十六观,生起了一个侥幸的心理,现在造罪不要紧,临命终时还来得及,你要存这个心理,那就大错特错,那就错了了,他难在那个地方呢,诸位要细细想想,真的,一万人当中难得一个人,第一个条件,这一个造恶的人,临终的时候头脑很清楚,不迷惑,不颠倒,这一个条件就相当不容易,这一个条件是必需要具足的,临终的时候人事不省了,遇到善知识没有用,你纵然劝他念佛,也不晓得他有没有听到,也不晓得他有没有跟着念,那全是个问号未知数,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问他一句,他答一句,答得很正确,没有错,要这么样的清楚,第二呢,在这个关头遇到一个念佛的善友,劝他念阿弥陀佛,劝他求生净土,这个也很难,在这一个关头上遇到一个念佛人,而且对念佛法门很明了,也得很有点功夫,很有信心,这才能教导他劝导他,第三个条件呢,他听了之后他马上就能够接受,因为他不能再思惟来不及啦,他快要死啦,所以听了之后立刻就能够信受,立刻就能够奉行,就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中断一直念到断气,这个符合说净念相继,他真的相继,他没有中断嘛,要具足这三个条件才真的往生,可见这三个条件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困难,因此那么这些念佛人,那怎么会这三个条件都遇到呢,诸位要知道,他是过去生中,曾经修学这个法门很久,善根非常深厚,而是这一生当中迷惑了,造了罪业生前没有遇到善知识,所接触的都是恶知识,遇不到善缘,临命终时善根发现,遇到善友,凭着过去生中的福报,这一生当中临终时候心不颠倒,这才能成就,所以晓得这个真正不是侥幸,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知道这个事实,绝不能存侥幸之心,应当认真努力断恶修善,我们断恶修善往生,品位不在下三品,最低限度也是中品下生,中品中生,我们到西方世界最少是这么一个品位,由此可知,九品确确实实都是凡夫,实在是因为这些凡夫,遇缘不同而有九品差别,这个说法,真正符合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意愿,阿弥陀佛的意思,他的愿望,所以我们遇到大乘的善知识,而我们的心量也大了,我们也晓得应该怎么修法,遇到小乘善知识,那修的是戒善,戒律清净,持戒清净,修的是戒善,证实了真的是遇缘不同,而有九品的差别,这一段文里面给我们讲了六桩事情:  “一明命延不久”,是在他将要断气之前不久的这个时候,这个时候遇到善知识,“二明忽遇往生善知识”,这个善知识,一定要劝他念阿弥陀佛,要劝他求生净土,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示,说实在话这个大乘经首题名字念不念没关系,你看念大乘经,经题消的罪业是千劫重罪,千劫重罪,那念佛号呢,消五十亿劫生死之罪,这极重的罪业呀,没有劝他念大乘经题,就直接劝他念阿弥陀佛,那消的罪业岂不是更多了吗,何必要先念经题,然后再念佛呢,没有那么多时间,他来不及啦,佛在此地是说这个大乘经题呀,做一个比较,才知道这个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一定要劝这个要劝人求生净土。“第三明善人为赞众经”,这个是唱经题,就是赞叹大乘经。  这个第四段,是说他听了经灭罪,这个听经题灭罪的功德,智者,这个是鸠摩罗什大师,这个大师真的是非常聪明,非常有智慧,他翻译弥陀经就用阿弥陀佛作经题,这很不可思议,其实弥陀经的经题不是佛的名号,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经题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个才是它的经题呀,可见得罗什大师用阿弥陀佛的名号来作经题,这个经题也消跟这个经上讲的,消五十亿劫生死之罪,那跟普通的经题不一样,普通经题念,南无妙法莲华经,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那灭罪的效果,就是千劫生死之罪,唯独阿弥陀佛的名号灭罪不可思议,这是古德用佛号来作经题,有他很深的意思,那么在人临终的时候,实实在在讲,跟他说法愈简单愈好,愈扼要愈好,不能讲得太长,不能说得太多,那个时候统统都来不及了,真是简要详明,说得清楚,说得明白简单扼要,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比的殊胜,他听了佛号就能够灭五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地方讲五百万劫,我们是以经为准,以经为准,这个注解有的时候抄写错误,有的时候说漏了的,这是可能的一定要以经为准,下面大师假设一个问答,显示这一段最重要的意思。  “问曰,何故闻经十二部,但除罪千劫,称佛一声,即除罪五百万劫者,何意也。”,确实有不少人读到这一段文,会产生这个疑问,疑如果不把它断掉,都会造成行门功夫上的障碍,这个障碍如果严重,会障碍到往生,障碍到往生那个不严重,也可能教你生到边地,实在讲,边地也不错,我们也不能把边地看轻,边地祇不过是生到那边,五百年不能见佛,闻法而已,那个五百年是我们人间的五百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无量寿,五百年也算不了什么,是不是,这个我们要知道。  “答曰,造罪之人障重。”,这是真的,他的业障比别人重,“加以死苦来逼。”,业障虽然重怕死呀,这个在病重的关头,眼看就要死啦,这怕死,为了怕死,这时要听到佛法的时候,他的心就格外的专心专注,“善人虽说多经,□受之心浮散。”,善知识虽然讲这个经,讲那个经,这个时候他的心是散乱的,听不进去呀,尤其是说多了他抓不到重点,因此他这个除罪的力量就少!  “由心散故,除罪稍轻。”,佛的名号,名号简单,名号很短,特别在这个时候,真的六字不如四字,四个字就更短,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南无两个字都不要,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执持名号,名号就四个字,南无是恭敬的意思,是皈依的意思,这个时候这些客气话都可以免掉,莲池大师在晚年念佛呢,就念四个字,有人问他,这记载在竹窗随笔,有记载,竹窗随笔是他老人家自己的笔记 ,有人曾经问他,问他怎样教别人念佛,他说我教别人念佛,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人家就问他,你老人家自己怎么念呢,他说我自己念四个字,‘阿弥陀佛’,念四个字,这人家就奇怪了,为什么你教别人念六个字,自己念四个字呢,莲池大师就说了,我这一生决定要求生净土,这客气话就不要说了,我教别人呢,别人未必真心求生净土,那加一个皈依加个恭敬,这个好,恭敬阿弥陀佛,礼拜阿弥陀佛,皈依阿弥陀佛,南无有这么多意思在里头,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嘛,这一生不能往生呢,等待来生多生多劫以后,再发了真实心还能够得生,由此可知,如果坚定信心,决定在这一生求生,那就像莲池大师一样,四个字就好啦,就不必六个字啦,决定求生,所以你看这个名号是愈简单愈容易。  “又佛名是一,即能摄散以住心。”,确确实实它这个功能,是把散乱的心归一了,这就达到一心不乱,有这个效果,尤其是在临命终的时候,生死关头这个时候的心,比平常人的心要恳切太多了,不是一般人能够相比的,所以他听到佛名,他就能收心,这个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这就摄心。  “复教令正念称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由此可知,在这里我们得一个结论,灭罪多少全在这个能灭的心,是专还是散,如果是真诚专念,那个灭罪的效果就大了,如果有怀疑散乱,那个灭罪的力量就小了,这个我们在这里得到这么一个结论,所以这一段文非常重要,我们念佛人不能够不明了,下面经文是说,临终时佛来迎接的场面,请看经文,我们把这段文念下去,这善导大师讲解非常的精彩,文在二百六十三面第二行,我们接着念。  “尔时彼佛,彼佛是阿弥陀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这是三圣化身来迎接,诸位要知道化佛跟真佛无二无别,“至行者前”,到这个往生的人前面赞叹他,善男子汝以称佛名故,因为你念佛求愿往生,你现在一切罪灭了,“我来迎汝”,这个地方还有意思,我们留在底下再来解释,“作是语己”,就是讲完这个话,这个人就见到化佛光明,佛光遍满其室,他这个房间里面一片光明,见到之后生欢喜心,这就命终了,这是跟佛走了,走了这就叫命终,对我们这个世界上来讲他命终了,在他呢跟佛走了,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我们看这段文,这一段里头讲到了六桩事情,善导大师的开示,在二百六十五面最后一行:  “即有其六。”,有六桩事情,第一桩说明,就是这个人正在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派遣化佛来迎接他,‘化众应声来现,这是说明感应道交非常快速,我们这个世界一举一动,起心动念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要怀疑,十方世界念佛人那么多,佛恐怕把我忘掉了,把我看漏掉了,这事情不就麻烦了吗,其实佛没有把你看漏掉没有忘掉,是你自己怀疑,这怀疑能不能去呢,还是能去,生到疑城,生到边地,那这个麻烦就大了,所以对于佛的智慧德能要有绝定的信心,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无量无边众生同时往生,佛与观音势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也没有搞错,来接引的时候一个也没漏掉,我们对于这个事实要肯定,要有坚定的信心,我们才能够真正得到往生的大利益,这个是感应不可思议。  第二说明三圣的化身,跟念佛人见了面之后,赞叹他念佛的功德。  第三点说明,“所闻化赞”,化是化佛,化菩萨赞叹这个人,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前面善知识跟他讲的那些大乘经,跟他讲那些开示,我们现在临终的时候,跟他讲开示,讲一点呢,这个化佛来迎,没有提开示的事情,那个讲开示没提,“不论闻经之事”,没有说这个事情,这个意思要紧,“然望佛愿意者”,在这个地方我们望,佛的愿,佛的意思,佛的愿,佛的意思到底在那里呢,“唯劝正念称名”,这点意思重要,由此可知,人在临命终时,劝他念佛重过将大乘经义开导重过,我们遇到这个情况的时候,就晓得不必讲开示,希望他多念几声佛号,讲开示虽然能灭罪灭得少,这个念佛的时候,句句都能灭五十亿劫生死重罪,你岂不是帮了他大忙吗,何必在这个时候耽误他时间呢,所以这一段文重要,我们在这里真正了解佛的意思,佛的这个愿望就是叫你念这个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疾是快速!  “不同杂散之业,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应知。”,这个要是重要,益是利益,最重要的利益我们要晓得,佛在三经上,在所有大乘经上,专讲念佛往生功德的是这个净土三经,在讲一切经中附带赞叹念佛往生利益的,那就太多太多了,总有几百种经之多,这个是佛在讲经的时候常常在赞叹,这个就是讲,处处广叹,劝令持名,劝我们念佛,可见得念佛是真的重要,是最重要的利益。  第四点是说明,“既蒙化众告及”,这个化众就是化佛,化菩萨三圣的化身,把这个重要的修学方法,殊胜的功德利益告诉他,他就见到光明□照了,就见到光明了,那病人躺在床上佛光一照,好像房子都没有了,这个墙宇也没有了,像在空中一样,佛光一照的时候,所有一切的障碍都没有了,这个人本来有病,这个病也没有了,本来有业障,业障也没有了,在这个地方,诸位同修要特别记住,罪障的样子是什么,怎么晓得那个业障消除了,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业障好重要求着消业障,那个地方有拜忏的,拜拜梁皇,拜拜水忏,拜拜大悲忏业障就消掉了,拜了之后回来看看,业障是不是真消了呢,实在说,什么是业障不晓得,拜完之后到底有没有消,也不知道,这样糊里糊涂懵懵懂懂的学佛,那很难成就,所以一定要知道业障是什么,业障从哪里来的,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业障的来源,业障的根本,出现品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由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嘛,跟佛完全一样嘛,智慧也一样,德能也一样没有差别,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一句话把那业障的根说出来了,业障是什么呢,妄想执着,这个就叫业障,妄想辗转辗转的就变成了所知障,这称障碍,执着辗转辗转就变成了烦恼障,所以业障就是妄想烦恼,那我们消业障,我们就拜个忏,拜回来之后,烦恼是不是就没有了呢,妄想也没有了,那很有效恭禧你呀,你业障真的消除了,如果拜完之后照样打妄想,还是烦恼重重,你业障没消掉,这一个临命终念佛人,他的业障为什么消除这么得快呢,因为他要救命,他的这个心情跟我们的心情不一样,他着急要赶快,所以他的心专,他的心一,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着念下去,这一句这个阿弥陀佛,确确实实没有妄想,没有执着,他是真的把业障消除掉了,一直把佛念来感应道交,他真的业障消除了佛来了,这佛光一照一加持,这功力稳固稳定了,所以功力稳定了就是烦恼,妄想不再起现行,这是佛力加持,虽然有烦恼有妄想,有业障不起作用伏住了,自己的信念伏住了,佛的光明,威神加持帮他伏住了,这样才往生的呀,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念佛不能不专,念经不能不诚,真诚的去念,当我们念这部经的时候,像我们平常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大概要一个小时,念快的人可以念半个小时,不要念太快,念一个小时好,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这一个小时中不起妄想,不起烦恼,你这一部经就是真的消了业障,天天念常常念,那个妄想自然少,烦恼自然也少了,这就是你业障消除的现象,你自己会觉得,觉得什么,心地很快乐,我们现在一般讲的压力,压力少了,减少了,没有了身心很轻快,这个头脑很清楚,从前做事都是糊里糊涂的,现在很明白很清楚,这个就是业障消除的现象,智慧增长的现象,从前听话,听人家讲话不晓得什么意思,现在一听就知道,这都是业障消除的现象,从前人家讲好话听不进去,坏话一听就懂是不是,现在呢,现在听好话能听得懂,能听得进去,这都是业障消除的现象,所以你要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盲修瞎练那就很难了,那要成就就相当不容易,这个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这个念阿弥陀佛,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我这些年讲了很多遍,常常告诉大家无量寿经,是大乘经典里的第一经,经题能灭千亿罪,千劫罪,无量寿经的经题跟其他经题不一样,为什么呢,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有阿弥陀佛名号在呀,那有些同修要问,现在这个无量寿经的经题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里头没有阿弥陀佛,这个里头阿弥陀佛说了两次,无量寿是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清净平等觉是阿弥陀佛的别号,所以这个题目念一遍呢,就念了两声阿弥陀佛,你才晓得这个经首的题目跟其他大乘经的题目,经首题目那不能一概而论,这个灭罪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是我们为什么要劝大家去念,去读诵,所以这是在行门当中,特别是在现代,现代这个社会,受持这部经的效果是非常的快速,非常有效,那么再看底下第五。  五是说明,“五明既蒙光照,报命寻终。”,这个佛光一照他就跟佛走了,活着往生,这一点大家要记住要明了,往生决定是活着往生的而不是死了往生的,是往生之后这个身体不要了,丢掉了,我们看这个身体,他死了,其实人家没有死走了,身体不要了,这个才是事实真相。  所以底下第六,“六明乘华从佛生宝池中”,他跟着三圣的化身,自己坐在莲华之中,跟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呀,去安住在七宝池中里面,这是说明他往生的状况,我们再看下面经文,经七七日,莲花乃敷,这个文在二百六十三面,倒数第五行第三个字,七七日是四十九天,这个时间也是指我们这个地方的时间,不是极乐世界的时间,由此可知,很快呀,这时间不长很短,莲花就开了。  “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这一段这个善导大师也给我们说明了,这有五点意思,第一个,华开之后,观音势至这两位大菩萨,放光到他的面前为他讲经说法,这个甚深十二部经是指大乘经论,不定指那一部经,是给他说大乘经,到底给说什么经论呢,佛说经定是契机契理,一定是非常契合,这一个人过去世中,生生世世所修的,因为他这一生当中没有接触佛法,他在临命终时遇到善友才听说这几个经题嘛,甚至于连经题都没有听到,他懂得什么佛法呢,但是如果不是过去生中深厚的善根,他决定遇不到这个缘,遇到这个缘也不会发心,不会动心的,那个没有用处,一定与他说相应的经论,一听就欢喜,像我们现在遇到许许多多大乘经,这都在一个缘字,有的经我们一听好喜欢,有的经听得就听得格格不入,就不喜欢,这个就是这个法门与你有没有缘份,这个法要有缘,法要有缘了人还要缘,你这个讲经的人,这个人讲的经我很喜欢听,那个人讲经讲一样的,甚至于讲得比他还好,他就是不喜欢听,这是人要有缘,观音势至他为什么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什么不给他讲经说法,观音势至给他讲经,观音菩萨这个缘比阿弥陀佛还深,你看看我们这个很多人,不学佛的人不知道有阿弥陀佛,但是没有不知道有观世音菩萨的,是不是,观世音菩萨的知名度,超过阿弥陀佛,所以跟观音菩萨的缘特别深,观音菩萨来跟他说法,说与他相应的法,那么他一听欢喜开解发无上道心,这个菩提心这个时候才发,在大经上我们读到,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统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三辈九品没有一个例外的,这个地方说这个时候真正才发的菩提心,他才懂得什么叫菩提心,他往生的时候呢,他只是发一念求生净土的这个念头,从前我们不晓得这个念头也叫做菩提心,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给我们说出来,这一念就叫做无上菩提心,虽然它不是真正无上菩提心,因为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呢,这个观音势至一给他讲经说法,他菩提心马上就发出来了,可见得这个一念求生净土,一念愿见阿弥陀佛就是等于无上菩提心一样,所以到那个地方一定发,“经十小劫”,这个十小劫也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时间,具百法明门,具是具足,这百法明就是对于一切法通达明了,“得入初地”,这是真实证到初地的果位了,“是名下品上生者”,这个底下还有一段是经文,我们的本子漏掉了,丽本是高丽本,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高丽大藏经,在这一段后面还有十八个字,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这十八个字,这个高丽大藏经上有,我们这个中文大藏经里面现在没有这个十八个字,但是这个地方有个小注说,这十八个字应该是有,为什么呢,善导大师注解里头有这十八个字,可见得唐朝那个时候本子有,我们中国经典传到韩国是那个时候传去的,可能是后来我们这个抄写的,抄到是名下品下生者底下就忘掉了,把这几个字漏掉了。,这个也未可知,这个一段几句话,诸位翻开二百六十七第三行,第三行这个一开端:  是名下品上生者,这一句是总结,你看这个善导大师注解底下看还有九,可见得高丽本,这十八个字确确实实是经文。“九从得闻佛名已下”,这底下善导大师讲的,“重举行者之益。”,重覆再举出来念佛往生的利益,“非但念佛独得往生,法僧通念亦得去也。”,这一句话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在很多地方有遇到同修来问我,这个我念观音菩萨念成习惯,念阿弥陀佛念得不习惯,我念观音菩萨能不能往生,这里证明,观音菩萨是僧,念佛得生,念僧也得生,所以你念观音菩萨求往生,能能够得生,所以有家人,尤其是家里的老人,他一生念观世音菩萨念很多,你不要教他改,要改念阿弥陀佛,他念几句阿弥陀佛,又念观音菩萨,结果他心都念乱了慌张了,到底观音菩萨跟阿弥陀佛哪一个好呢,反而把他那个一心搅乱了,把他功夫破坏了这个是很大的错误,他念观音菩萨就劝他一句观音菩萨念到底,不要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对了,我们在经上都有根据,你念大势至菩萨你就一心一意念大势至菩萨,决定得生,念到心清净一样消业障,一样往生极乐世界,这念僧,这个法是经典,我没有念佛,我也没有念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我每天念无量寿经能不能生呢,得生,我每天念阿弥陀经能不能生呢,能生,我每天念金刚经能不能生呢,能生,回向求生净土统统都能生,你念地藏经也能生,所以我在南部遇到这个专修地藏法门的念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名号能不能得生呢,能生,发愿回向求生净土,我们在大经这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最后一段看到,经文上有说明,修学一切大乘法门,回向求生净土统统得生,在此地又得到一个证明,念佛念法,念僧都能得生,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我们遇到修其他法门修得很久了,不要劝他改变,一定把这道理讲得清楚,讲得明白使他更有信心,心里有定能够生欢喜心知道,我这样修法也能往生,临命终时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同样都来迎接,所以以这个读经,念诸佛菩萨名号的功德求生净土,这个就一定不错,那么这个是下品上生章,那么后面呢,同修机会不能放过,这个后面比前面重要,因为我们都是造作罪业的人,这是后面比前面重要。  观无量寿经疏 第三十三卷   请掀开经本,二百六十七面,第六行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这先把往生的品位说出来,下面是拣别这一类往生的人,他所造的行为,在善导大师注解里面,他这个小标题,小科题简机造业,我们看经文,这段经文里面所说的,都非常重要,也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很容易触犯的。  “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或是一个不定之词,或者有这样的人,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这一句是总说,是造了破戒之恶,这个五戒,是在家出家的共同根本戒,这个在家出家都一样的,是共同的根本戒,这个五戒里面,前面四条叫性罪,这个性是本性的性,这个性罪呢,不论你受不受戒,你犯了都有罪,这个叫性罪,如果受了戒再犯就愈加一层,叫破戒罪,就加重了这一条,如果没有受戒的时候呢,那所犯的就是性罪,不能说他没有罪,这杀盗淫妄前面都说过,这个第五条饮酒,这一条,不能够说它是性罪,因为酒不构成犯罪,它叫做遮罪,这个遮就是遮止的意思,用现在话来说呢,它是防范,怕这个酒后乱性造前面四种罪,佛才特地将这一条,也列入重罪,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这个戒律是学佛人共同的科目,在佛法当中,有三个科目可以说是共通的,无论修学那一宗派,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都必须要遵守的,第一个就是戒律,戒律是生活行为的规范,它最重要的意义,是防止我们造罪业,所以说防非止过,过就是过失,把过失止住,防非止过,这就是戒律真正的精神跟意思,四重戒,不但我们这个世界,无论是古人或者是今人,是中国人或者是外国人,是懂得佛法或者是不懂得佛法,乃至我们受过教育或者是没有受过教育,对于这个杀盗淫妄,都认为是不好的事情,可见得这是一切大众所公认的,不但我们娑婆世界人认为这是罪业,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只要有众生之类对于,这四桩事情,都认为这是恶事不是好事,因此这个四重戒,是一切诸佛之所制定,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发明的,不是他一个人制定的,佛佛道同,统统都是这个定律,因此我们要想到佛法里面,得到真实利益,一定要严格地去受持,受持五戒,这个受持,持戒是因,能持戒这是大善,三福里面第一条是,世间的善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世间的善业,这个戒律,那这个功德比这个世善大,戒律是圣教,圣人的教诲,所以戒善比世间善要高很多,世间善只能得人天福报,出世间善,它的功德能帮助我们得定,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不是世间善所能比的,何况佛常讲的,修因一定得果报,一定有果报,五戒的果报就非常的殊胜,不杀生得健康长寿的果报,这个不杀生是无畏布施,三种布施里的无畏布施,不盗得大富,小乘经里面,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就讲得很清楚,不盗得大富,不仅是叫我们修财布施,你的福报现前更快速了,这个持戒是种的真实之因,将来一定得真实的果报,现在再能修财布施那是缘,因再加上缘果报立刻就现前了,果报就现前了,这个盗在戒律里面,涵盖的范围非常之广,不能够把它局限在窃盗,当然窃盗也是盗,那范围很小,凡是我们居心,我们存心要把别人的,他所有的把它变成自己据为己有,不管用什么手段都叫盗,譬如我们看到现在这个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这个做大官的贪污,那个贪污,他有势老百姓要想拜托他帮帮忙,求他办一点儿事情都要送贿赂,那个贿赂是不是他甘心送他的呢,不是的,是被逼迫不得不送,这个叫做盗,这个都是属于盗,所以盗的范围非常之广泛,只要对方不是甘心情愿送给你的,你是用这个威势,权力逼使他不得不奉献的这是属于盗,还有一种甘心情愿送来的还是盗,那一类甘心情愿的呢,那个出家做法师的,你们信徒来供养,这是甘心情愿的,假如这个出家人不是真正修行,是用打着佛法的招牌,欺骗大众,求得恭敬供养,这叫盗佛法,拿着佛法骗众生,这个果报在阿鼻地狱,非常可怕,所以它的范围,确确实实非常之广泛,盗在戒经里面它有个很简单的定义,这个定义非常之好叫不予求,这个财物是有主的,他没有同意你就把它取来,就造成了盗的这个罪业了,所以不盗得大富,当然是指财物方面来说的,这个不欲相貌端正庄严,端正庄严,这个不妄语,得的果报是威信,他说话别人相信他,而且他的言词美妙,音声宏亮都是从不妄语得来的果报,像释迦牟尼佛,佛能够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那是无量劫以来,佛从来没有妄语过,所以音声有这样的好,大家都能够相信他,都能够听他的,不饮酒的果报是智慧,使头脑,我们今天讲的,头脑保持清楚,保持着很冷静,所以五戒得五种殊胜的果报,我们想想这五种胜报,我们都想得到,这个光想得到不行,一定要修因,不认真的修行,纵然天天给佛菩萨烧香,给他供养礼拜祷告,那都没有用处的,一定要依照佛所教给我们的去认真修学,这个果报自自然然会现前,这个八戒是出家的根本戒,出家根本戒是出家沙弥所修的,这个地方沙弥十戒,为什么只说八戒呢,特别是为在家同修说的,因为净土三经往生法门,佛是主要对在家人所讲的,所以一切都要并例于在家的同修,这个八戒就是八关斋戒,前面都详细介绍过了,善导大师给我们开示得很清楚,是在家人受出家戒,但是这个戒期是一天一夜, 可以连续受...,也要每一天都受,因为它的期限是一昼夜,具足戒是出家人受的,比丘戒跟比丘尼戒,在过去受戒是一桩大事情,是非常隆重的一桩事情,不是说我们想去受就受,没有那么容易,而且从前寺院开戒也是佛门一桩大事情,非常的隆重,受比丘戒之前一定受过沙弥戒,如果曾经学过佛的,一定在家受过五戒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不像在台湾,现在受戒非常方便,想去受戒,这道场开戒马上报个名,这出家人今天剃了头,明天就可以去受戒了,三坛大戒手续做得真快呀,赶上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了,在以前不行,出家在寺院里面,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训练,然后才能够受戒,所以从前严格他很有道理,这个出家人素质很整齐,有相当水准,不像现在这样地随便,这是我们看到古德呢,感到非常地感叹,下面是举一个例子,破戒的事情很多,如果一条一条说那说不完,太麻烦了,太琐碎了,举出一条,那一条呢,盗戒,这个杀盗淫妄单单举这一条,要知道这个不过是举个例子:  “如此愚人”,当然他犯戒一定愚痴,他不愚痴绝对不会破戒,为什么呢,破戒的罪非常之重,将来的果报不可思议,一个有智慧的人决定不肯去做,这个决定是愚人,愚痴,什么叫愚痴,在此地我们说一个最简单的大家很容易懂,不相信有因果报应,这就是愚痴,各位想想,相信因果报应,他不敢做坏事,他不敢起恶念,为什么呢,怕恶报,敢做恶事,敢动恶念,这是不相信因果报应,他才敢做,如果说得更深广一点,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经上所讲的,诸法实相,他完全不了解,所以才会做错事情。  “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这个是两桩事情,僧祇物就是寺院的,我们现在话讲不动产,寺院里面的田地房屋,属于不动产的叫僧祇物,佛在此地,这个盗特别举出这个三宝物,为什么呢,这个盗三宝物结罪太重,这个地方,诸位同修们不能够不知道,如果我们盗一个人的,不管用什么手段,不管用什么手段,把他的财物据为己有,你盗一个人的,就欠一个人的,实实在在要把三世因果搞清楚了,我们一个人在这世间做人,心安理得,为什么呢,他今天把我的东西骗去了,盗去了,强占去了,将来他还要还我,不但这个事情要还,你看就是吃肉,吃它半斤,将来要还它八两,原来这个果报是这样的,这个才叫真正公平,所以知道真相之后,决定不做这个傻事情,才晓得人在世间要想占人便宜,没这回事情,表面上看到是占到了,你将来要不要还债,要酬偿的,一丝毫便宜占不到,那我们被人家占去了,我们有没有吃亏呢,也没吃亏,来世来生因缘到的时候,他还要还给我们补偿,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的心定了心就平了,纵然吃亏上当,受骗了也很欢喜,就等于说我们放债放利息一样,将来他要还我的,但是真正学佛人要不要他还,不要他还,为什么呢,我还得在六道,我等他来还,他说不要了,统统不要了,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了,所以我们自己决定不骗人,决定不占人的便宜,别人占了我们的一笔勾消,这个心永远是清净的,所以我们盗一个人的,跟一个人结罪,你要还一个人的,如果盗这个团体的呢,这个就麻烦了,这个物再轻罪重,罪很重,比方说这个公共设施,像我们在外面常常看到的公用电话,这个公用电话是市政府安的,用谁的钱呢,用我们整个城市居民纳的税,用这个来装的,这东西虽然很少,你要是把它偷去了,你将来还债要还谁呢,这一市大概两百万人,都是你的债主,这就有得还了,这就麻烦大了,虽然盗得少他的罪重,假如这个设施是国家设立的,你就更麻烦了,你的债主是全国的人,这是许许多多人不知道,真的是疏忽大意了,所以佛讲,如此愚人,那真是一点都没错,因此公共的设施要格外地爱护,偷盗是罪过,你把它损坏了也是罪过,损坏也是罪过,所以要格外地爱护,最重的罪是寺庙的问题,这个就讲叫僧伽物,僧伽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僧园,就是出家人修行的场所,为什么说它这个罪最重呢,你想你这个国家设施,你盗去跟一国的国民结罪,这个范围很大,出家人这个道场,这个道场是尽虚空□法界,所有出家人都有份,不但我们这个地球,他方世界有佛教化众生的佛的弟子也有他一份,他是出家人就有一份,换句话说,这个债就结不清了,这要向尽虚空□法界的僧团结罪,这个麻烦大了,所以佛在此地特别举出这个例子,僧团里面的东西决定不能够盗取,这个僧伽物是指僧团里面的东西,用现在的话是指僧团里面的不动产,决定不能够侵占,决定不能够损坏,损坏的罪业非常之重,这个侵占那还得了,现前僧物,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动产,他生活所需,衣食,道粮,财物,这个罪过,也是向这个十方僧团去结罪,这种情形,自古以来侵占僧团的财物,往往犯的出家人比在家人犯的多,这真的叫破戒,铸成了大错,在家人起心动念要霸占僧团,侵损常住,不能说没有,少数很少见,所以出家人要特别提高警觉,要小心谨慎,不要造成了大错,一定要明了,僧团常住不是属于个人的,是属于团体的,而且团体是代代相承,僧团里面是民主的,所以过去这个执事,这些主持当家这些执事,一年选举一次,在中国的丛林制度,这是百丈大师,制定的制度,任期一年,执事是很辛苦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为大众服务,长期的服务,那这个不公平,所以每一年选一次,腊月卅总辞选举,初一的时候栘交,初一的时候新的执事就上任,现在这些活动呢,也都不存在了,在台湾这个寺庙,跟从前这个丛林性质都不相同了,这个因素很复杂,因素相当复杂,现在如果实行恢复从前僧团制度,恐怕也像我们台湾民主一样,会一团糟,什么原因呢,素养不够,从前出家真的是发道心,确确实实戒律清净庄严,为大众所尊敬,没有离于这个念头,也有利益这个念头,所有僧团确确实实是达到了六和敬,诸佛护念龙天拥护,现在不一样了     ,即使出家了修行,修什么呢,我们念几部经,每天念多少声佛号,拜多少拜佛,这叫修行吗,这是修行的样子,装模作样样子,真正的修行,是把自己的毛病习气修正过来,行是生活行为,修是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错误,把这个错误全部修正过来,真正修行,修行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是经论,经论是我们思想见解,正否的标准,依照经论,修正我们的想法看法,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对宇宙人生的见解思想,如果跟佛经上讲的一样,那就对了,不一样呢,不一样就把它修正过来,戒律修正我们身口的行为,就是表现在外面的行为,一举一动像不像佛在经上所说的,所以戒律是修正我们言语动作,是修正这一方面的行为,所以经律论是我们修行的标准,在现代社会讲经论的这些法师大德还有,我们还有机会接触到,讲戒律的没有了,而且戒律非常重要,这个外面可以会里面表里一如,可见得戒律非常重要,但是做的多讲的人少,为什么讲的人少,难为情,讲了讲的自己都没有做到,讲了是自己在骂自己,不要讲了,大家都马虎一点就好了,没人讲,没人讲不得了,这个问题严重啊,所以印光老法师,真是慈悲到了极处,他老人家将太上感应篇,这个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是道教的,了凡四训,安士全书,用这些东西来代替戒律,这的确是大智慧,因为戒律如果没有人讲,我们自己要看很难看得懂,何况佛在戒经里面特别交待,没有受戒的人不能看戒律,不是戒律是秘密,不是的,是佛的慈悲,因为你没有看戒律,出家人犯了什么罪过,你不知道,你对他还很恭敬,那么戒律你一看,他看那出家人他这个犯这个罪,他那个犯那个罪,你这个起心动念对人家不恭敬,天天批评,天天责备人你就造口业了,所以佛是大慈大悲教我们不要起心动念,不要造口业,是这么一个意思,所以不准你看戒律,安士全书,感应篇,阴骘文这是世间的善书,不是佛的戒律,人人可以看,拿着这些标准来修正我们身口的行为,实在讲跟佛戒律啊差不多,不能完全相应,至少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五,所以印光大师用这三种书,代替戒律这非常有道理,希望同修们多多读一读,读这个书检点自己的修行,很难得张老居士为我们写了一本无量寿经,又为我们写了一本感应篇,我们将感应篇和无量寿经印在一起,前面是经,后面是戒律,那个最好,每一天至少要把它看一遍,看一遍跟自己的今天一天所作所为,起心动念对照一下,依照这个标准来修正,这就好,这个叫真正修行,所以你每天不拜佛不念经,你真的在做修行,这个要知道,下面不净说法,特别对讲经说法的人提出了警告,说法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开始,佛讲经,维摩居士也讲经,这讲经固然是出家人的专责,出家为什么,就是为了弘法利生,如果不为弘法利生,只是为个人修行,在家一样成就,不必出家,出家就是担负起弘法利生的责任,那么中国从僧团制度建立了,就是丛林制度,跟过去完全不相同,过去出家人生活几乎是独立,三五个志同道合就成了一个小团体,是独立的,丛林制度呢,变成了一个有制度有规模的大型的僧团,有组织就像学校,从前有丛林之前像私塾教学,一个学生交个七八个学生,十来个学生,这种方式僧团丛林等于办大学,所以一个僧团里面有几千人,组织非常的严密,它就需要办事的人员,需要办行政的,像一个学校一样,学校教员重要,职员也重要,没有职员这学校就搞不成功,所以丛林制度兴起之后,出家人有不能讲经的担任执事,像这个学校不做教员那就要做职员,这个人讲的护持,内护在僧团里面作护持的工作,那么一直沿到今天,沿续到今天我们出家人,两种职务,一个是弘法,一个是合法,这个在家同修也是这两种事,在家可以发心弘法,佛陀在世维摩居士天天跟佛一样讲经说法,不可以说居士身份不能讲经,这讲不通的,佛在世的时候,样子就摆出来了,那有居士不能讲经的呢,而且佛法是教育,教育里面老师第一大,这个诸位要知道,平常在家人跟出家人见面的时候,为了尊重佛的住持弟子,在家人都要向出家人顶礼,至今假如讲经的时候,这个居士升座讲经,出家人来听经的话,要给这个居士顶礼,为什么呢,他在讲台上是代表佛说法的,要向他致敬,这个是正当的规矩,你看经上讲的,释迦牟尼佛时代,维摩居士讲经,佛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佛的大弟子去听维摩居士讲经,也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释迦牟尼佛讲经的礼节没有两样,这就说明了佛法里面老师第一大,虽然是居士,居士在老师的身份,那我们一定要恭敬,出家人可以向居士求法,你看这个舍利弗目犍连去听维摩长者讲经说法,就是向他求法,后世玄奘大师在印度,他有两个老师  ,戒贤论师是出家人,胜军居士是在家人两个老师,他对两个老师同样的态度,同样的礼敬,这个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不可以误会认为说,我一出家了,剃了头了,穿了大袖子了,就目空一切了,什么人见我都要顶礼,增长傲慢,那就必定堕落了,那就是此地所讲的,不净说法,心不清净,求名闻,求人恭敬,求利养,这就不行,这个心不清净,不净说法看你的目的,看你的用心,这个结罪轻重不等,这个像前面所说的,裨贩如来,这就是最具体的一个说法。  “无有惭愧”,没有惭愧心,不肯回头,不能改过,“以诸恶业而自庄严”,他认为造作这些恶业他很聪明,他的手法很高,能够骗得这些信徒团团转,以这个为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他造前面这些罪业,这些罪业是略举,这个里面只要犯一条,就是堕地狱,不要说统统都犯了,犯了一条就要堕地狱,那你要是犯多条的话,那就不必说了,这是破戒造恶的众生,这样的罪业,戒经里头常讲,不通忏悔,没救那是真的,确确实实佛讲的没错,确实是没救,如果是还有救呢,那就是我们这个经上讲的求生净土,就这一条路,除这一修路之外,决定没有第二条路。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这是讲他临命终时业报现前了,他造的这个罪业现前了,人在临终的时候,甚至在得病的时候就有许多境界,临终这个境界更为显著,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头讲得很多很详尽,冤家债主都出现了,这个地狱现象现前的时候,这是我们中国人讲的牛头马面,这个佛经里面讲牛头阿庞,地狱这些鬼族都出现了,一生不相信因果报应造种种罪业,到这个时候后悔来不及了,这个人跟我在前面讲的,下品上生里头说的是一个道理,绝非偶然,没有侥幸的,那有偶然侥幸的遇到这个机会的,没有,实在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积的善根福德,在这一刹那当中现前,这个真是稀有难逢,造这样的恶业,临终的时候,虽然恶境现前,他头脑很清楚,人还很明白,这个就大非易事,所以这个要晓得这个是无始劫修行的善根,在这个时候发现,这个真正是关键的时候,头脑清楚。  “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就在这个刹那之间,生死关头遇到善知识,这个善知识是念佛人,对于往生经论相当的透彻明了,给他用最简单,最扼要的开导,这实在是真实的慈,赞叹阿弥陀佛,如何赞叹阿弥陀佛,净土里面三经即是,但是在最紧要的关头,你要真正把握住重心,劝这个造罪的人,这个时候要回头是岸,要真实忏悔,像前面这个三心里面所说的,一切真实心中作,这个忏悔用真实心忏悔,知道过去所做的错了,从今之后再也不作错了,要发真实心,这个真实心的力量非常之大,要真实心,深信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实例是常讲,一切如来在果地上有十种最殊胜的能力,菩萨都不能为比,佛是以这个圆满的,智慧的能力帮助一切众生,尤其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广赞彼佛光明神力,如果时间非常短暂,看到他快要命终了,这个时候言语愈少愈好,句句要有力量,要真正能够提醒他回头,专念阿弥陀佛一心求生极乐世界,这两句话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时间长,看他的样子还能够有两三天,你就可以多开导他一些,增长他的信心,所以这个完全看时节因缘,这个时间长的时候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经上所说的大家要记住,这是举一个例子,不是你见到每一个往生的人,都如法泡制,那就不一定有效了, 说法要契机...,这个你一定要知道,所以契机契理,这个听的人才能够得真实的受用。  “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在佛法上讲,五分法身,如果诸位要想这五分法身多了解一些,六祖坛经第五品里面说得很详细,“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个人听了他就感动了,他就生忏悔心了,立刻就改过自新,他的罪业消除了。  “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这个是罪业消除的现象,像唐朝张善和,这是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看到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张善和是一个屠户,杀牛为生,一生杀牛,杀业太重了,这个实在讲也是一时的迷惑,从事于这种职业,造了许许多多的罪业,这是这一个人在社会上,营生事业不能够不慎重,不能不选择,不要选择造罪业的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果报都不好,张善和在临终的时候,地狱相现前见到许许多多牛头人,那都是被他杀的那些牛,这时候这些牛来问他讨命,他才非常恐惧,大声的喊救命,他这个是缘巧,正好有一个出家人从他门口过,从他门经过听到里面喊救命,这出家人就站在那里问什么事情,他家里人说他病重喊救命,出家人进去一看,张善和说好多牛头人,这出家人晓得地狱相现前,给他点着一把香,点着一把香给他,叫他赶快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是性命交关的时候,他很听话大声的就喊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了十几声,他就牛头人不见了,看到阿弥陀佛来了,他就跟阿弥陀佛往生了,从这个例子来看,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十念必生,从这里得到了证明,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缘很不容易遇到,在这种性命交关的时候,遇到一个真正善知识帮他的忙。  “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这转变得确确实实非常之快,转变快,往往有一些同修读到这个经很难相信,前面这善人往生,我们听会点头认为应该的,这种造恶一生造这么重的恶业,临终那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他就能往生了,真的是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情,那是我们没有看到前因后果,这个是过去生中是个大修行人积功累德,就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能够接受这个法门,纵然在临终最后那一刹那接受了,也是在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他要没有这么大的善根,临命终时一教他念佛他就肯念,没有那么简单,我曾经见到一个人,我也在讲堂跟诸位说过好几遍,我初出家的时候,在圆山临济寺,我们临济寺有一个念佛会,会长跟副会长都是在家居士,会长是王大松居士,在不在我就不晓得了,副会长林道祺居士,林居士是台湾银行的襄理地位很高,他的法器敲得很好,念佛会当中他当维那领导大众念佛,他往生的时候,居然拒绝念佛怪不怪,他得的是癌症走的时候非常痛苦,听到佛号就讨厌,把助念的人都赶走,由此可知,如果不是过去生中那样深厚的善根,自己一生念佛临终不念,你看这个业障多重多可怕,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事实,所以一个人无论是修善往生,或是作恶终遇善知识往生,都是过去生中非常深厚的善根,这一生遇到殊胜的因缘,才能真正了生脱死,没有例外的,那么这时候看到地狱火变成了莲华,莲华上都有化佛,化佛是阿弥陀佛,化菩萨是观世音大势至,三圣的化身来迎接他。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一念顷是时间之短暂,他就跟着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这一段是讲华开的时间,那么时间都是从我们这个地方算起,不讲西方世界的,西方世界时间空间这个观念都没有,这个是不相应行法,那个是不真实,那里是一真法界,没有虚妄的,时分方分都不真实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也许有同修要问,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莲华里面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他的日子怎么过,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边地疑城,边地疑城里面那个生活快乐,就像夜摩天宫一样,只是不见佛,不闻法而已,这个地方是九品之内不属于边地,换句话说,在莲华里面,佛菩萨也应化在其中为他说法,不可以说他不见佛,不闻法不是比边地还要苦,还要不如嘛,所以这个是我们要晓得的,他是化佛,化菩萨为他说法,六劫之后莲华开了,在赞佛偈里常常念到,华开见佛悟无生,华没有开的时候,见到的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是应化身,华开了以后见到佛菩萨是报身,华没有开没有见性,换一句话说,相当于此方三贤位的菩萨,华开之后,相当于我们这边的地上菩萨,明心见性的,所以说,经于六劫莲华乃敷,开敷了,莲华开了。  “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这个是见到报身,报身先见到这两位法身大士,来给他讲经说法,他一听就觉悟了,怎么知道他觉悟,底下说的,“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无上道心就是菩提心,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佛在本经上所说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个心一发起来就是大乘菩萨,大乘什么地位的菩萨呢,圆教初住,别教初地,由此可知,这个真正能够证明,他在莲华里面所见的佛菩萨是应化身,也是天天在那边闻法在那里修行,这个一点不假的,这六劫时间也不是一定的,要看这个人用功的勤度,大概用功勤快的,勇猛精进的时间就提前了,这个六劫是最多的,最多不过是六劫,这大概就是懈怠的散漫的,这个去往生的大概需要六劫的时间,假如他勇猛精进那这个时间自然就提前了,所以这经是活的不是死的,这是我们要知道的,这道心真正发出来,就是法身大士,我们今天对于菩提心,初略的了解一些有没有发出来呢,没有啊,这一发出来那你就不叫凡夫啦,你就是法身大士啦,这个心一发就是法身大士,可见得不容易,如果不是蕅益大师给我们作了一个解释,上智与下修这个法门很容易成就,这半当中的,像我们这种程度是大麻烦,麻烦在那里怀疑,能不能去看看经上的标准,再回头想想自己,摇摇头靠不住是不是,这问题严重,蕅益大师帮了我们一个大忙,他老人家解释这个无上菩提道心,他怎么说呢,真心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道心,那我们的心就安了,心定了,这是不是呢,说老实话,不能说不是,也不能全是,那怎么说不能说不是呢,因为你一念求生净土的意念,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真发了嘛,他这个心是连在一起的,那可以说就是,他这个心是连在一起的,不就可以说是了吗,怎么说不是呢,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大彻大悟,这个心毕尽还不是真的菩提心,但是诸位要晓得,如果不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这个心就真难真难,这个一念真心求生净土,一念真心要见阿弥陀佛,生到西方世界必定见佛闻法,彻悟自性,这个无上道心是彻悟自性,一定是圆满成就的,这个是下品中生,这一句是个总结,善导大师的注解,希望同修们自己回去看看,今天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经疏 第三十四卷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面,二百七十面,倒数第二行,“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这个经文讲到这个地方快要圆满了,这一段呢,是正宗分最后的一段,也是净宗法门,就是净土法门,最要紧的一段,与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第十八愿,可以说是圆满相应,这是一切诸佛如来叹为希有的法门,九品在这一部经里面是占了三段经文,这是十六观就是十六段,前面这个十二段是观想念佛,第十三观是观像念佛,第十四观是上辈往生,就讲九品了,上三品的是大心,就是大乘心修善的凡夫,这第十五观是中三品的,中三品是持戒修善,这样的人呀去往生的,最后这一观第十六观,是下三品,下三品是完全讲的造作罪业的凡夫,这个罪业有上中下三等,下品罪业,这个罪业轻的就是下品上生,罪业再重一点的呢,这就是下品中生,今天讲的是罪业极重之人,这是下品下生,因此这一章经文我们要特别注意到,为什么呢,往往我们自己造作极重的罪业,自己并不知道,不但不知道还以为做了好多功德,还以为自己做了多少好事,这个问题就严重了,为什么会把这些事情误会了呢,这就是佛经里面讲的愚痴,愚痴呀,愚痴之人对于真假不能辨别,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当作假的,现在在这个世间这样的人非常普遍,我在国外的时间长,国外有许多拿到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还学的是假佛法,跟他讲真的,他还不相信还不能接受,先入为主,这是我们在经上看到世尊在三千年前,讲到这个末法时代,也就是讲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妖魔鬼怪的徒众特别的昌盛,真正佛法没落了衰微,眼前就是这一个现象,追究其根本原因呢,在愚痴,愚痴不是说不聪明呀,那人很聪明呀,聪明不能辨别邪正,不能辨别真妄,这叫做愚痴,所以愚痴不见得是不聪明,换句话说,真正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很聪明,这是真的,所以用世俗眼光来看往往把事情看错了,一定要非常冷静用清净心来观察,这才能理解。  经文一开端,佛叫着阿难及韦提希,叫着他的名字,下面有很重要的开示,叫他的名字提醒他注意,佛灭度之后,后世的弟子无论是听讲或者是读经,看到这一个字样,要晓得就是佛在此地叫我们,要我们注意下面的开示。  “下品下生者,这一句是将品位说出来了,品位说出来,下品下生,下面这就是说明这个下品下生它所造的行业。“或有众生”,佛的语气很含蓄,换一句话说,对于造罪业的人,佛是非常怜悯,并不责备他非常的怜悯,所以这语气里面非常温和,或者有,用一个假设的话来说,没有说指定,你造着好多罪业你将来是要得什么果报,佛不这样说法,佛说法的时候非常温和,让我们自己去反省,我们有没有造这个罪业。  “作不善业”,这一句是总说,首先我们对于善,不善就很难辨别,这个的确是很严重的一个大问题,如果我们对于善与恶能够粗粗有一个概念,那对于我们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这个概念在古时候容易,为什么呢,古时候人读圣贤书,读四书五经,圣贤书对于真妄邪正是非善恶,确实认识的很清楚,讲的很明白,现在大家不念圣贤书,完全凭自人的感情,我认为这个善就善,我不喜欢这就是恶,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每一个人情绪不相同,每一个人善恶的标准不一样,到底那个是善,那个是恶呢,于是乎问题来了,这问题的发展呢,就变成社会的动乱,世界不安,就是善恶没有标准了,从前善恶标准是以圣贤人他们的观察,以他们的标准作为标准,我们现在唯一还有一个途径可走的,那就是民国初年,印光大师教导我们的方法,大师是净宗最近的一代祖师,是为我们全国佛门四众弟子,所尊重的一个人,提起印光大师,不管是那一宗那一派没有不尊敬的。  他老人家在生极力提倡了凡四训,了凡四训不是佛经,也不是儒家道家的经典,是袁了凡居士对于他的小孩,四篇文章是教训他这个儿子的,所以是训子的家书,这四篇的内容,说明这个善恶因果报应,所以对于一切事理,真妄邪正善恶是非利害得失,为我们作了一个非常详细明白的分析,所以印祖教人学佛从那里学起,从了凡四训学起,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就是教我们有眼光能够辨别邪正,这个样子自己才能真正离苦得乐,才晓得我们想做一点好事,什么是真的好事,不要把这个好事搞偏差了,他说就是善,善有圆满的善,有不圆满的善,有欠缺的善,有副作用的善,可见得这个里面你愈去观察,问题也愈不简单,这个确实是要有学问有智慧,才能够看的清楚,这善与不善这个标准必须要认识。  学佛的同修原本应该是以经论为标准,何以印光大师把经论放下用了凡四训作标准,甚至于他用这个安士全书,用太上感应篇,这都不是佛教的,可是要知道祖师的苦心,真正要挽救这一代的众生,不用经典,是经典被人错解了,经没有错,讲经的人讲错了,经没有错,注解的人注错了,那有这回事情吗,有我还真看到过,我看到有人注解金刚经,心经那拿来一看简直不是这回事情,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这末法时期,这个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释迦牟尼佛真没有讲错,三千年前见到我们现在的社会,经论如果没有善知识来传授,我们一般人很难理解,因此祖师采用这几样东西,这几样东西浅显,容易读不会发生错误,用这个来做为我们学佛的基础,所以我在讲席上,也常常劝勉同修要认真,在这个三种书里面,奠下深厚的基础,要认真去读,依教奉行,对我们决定有好处,然后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到祖师救度众生的热诚,才知道他的苦心,下面具体给我们指出来这两种极大的恶行,五逆十恶,这是讲造恶,这个五种,这个两类是最重的,这两种罪业都是堕阿鼻地狱的。  “五逆”第一个是杀父亲,第二个是杀母亲,第三个是杀阿罗汉,第四个是出佛身血,这个杀父杀母好懂,阿罗汉现在没有了,你到那里去找阿罗汉,说实在话,你还没有那个福报见阿罗汉,为什么杀阿罗汉呢,也有这么大的罪,阿罗汉是佛弟子,是代佛教化众生,是这一方人的所谓人天眼目,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善知识,是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老师,他在这里教化一方,你杀害了他,这一方人失去一个好老师教导,所以这个罪不是从他一个人结的,是你把这一方人众生的这个善缘都断掉了,这个罪就非常非常重了,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等流的罪,等于杀阿罗汉,就是这一个地方上,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热心,教化这一方这个人,你要杀害他等于杀阿罗汉,佛已经灭度了,佛的福报最大,究竟圆满的福报,所以任何人想害佛都害不了,佛有很多护法神保护他,没有人能够害佛的。  提婆达多,我们这个经的一开端,把这个事情跟诸位交代过了,他要想害佛,知道佛每一天到舍卫大城去托□,佛在世托□的制度,每一天要他经过的那个路线,有一个地方有个悬崖,他预先在那个山顶上放了一块大石头,看看佛差不多走到下面了,把石头推下去想把佛打死,这个护法神在当中就把石头拦住了,这韦驮菩萨用金刚杵栏住石头,这石头就破了,就破成碎片,这个碎片呢,把佛的脚砸了出了一点血,所以叫出佛身血,就这个故事从这来的,这个意思就是说,虽然你害不了他,你对他起了恶心恶意,要伤害他,这个罪就形成了,所以这个是出佛身血。  现在佛不在世了,如果你是有恶意破坏佛像,无论是雕塑的佛像,彩画的佛像,以嗔恨心去破坏他,就等于出佛身血,这个罪是一样重,如果没有恶心破坏了佛像,这叫过,过失,那个不是罪是过失,在现在又有许多同修常常来问我,我家里供养的佛像旧了,法师怎么办,这常常有这些问题,佛像经书破了都不能损坏,都要修补,这是从前的话,从前是要这样做法,为什么呢,以前没有印刷术呀,更没有彩色印刷,从前的佛像除了这个塑造的佛像之外,旧了重新贴金修补,因为塑一尊佛像是要很大的工程,要花费很大,所以要加以修补,一样的来供养,彩画也是如此,请一个画家画一张很好的佛像,那个价值也相当之高,所以破了之后重新裱贝,依旧能够使用,能够供养。  现在科学进步了,印刷术发达了,你供养过的旧佛像送人没人要呀,新的太多,愈作愈精致愈作愈美,你的旧佛像你都不喜欢,人家还会喜欢吗,这不可能的了吗,经书也是一样的,从前的经书,古时候书是手抄的呀,手写的本子,可见的写一本书不容易,所以这个本子要很珍贵的把它保存,不可以损坏,不能在纸上随便写字,不可以的,知道我读了这部经之后,这个经还传给后世,还传给后世,我手上大概现在恐怕还有五十本,这个线装书,线装书我很多,里头有五十本是明朝时候的版本,距离现在五百年了,像这种书决定不能损坏,损坏要修补留传后世,这个要知道的,所以线装书,缮本书要非常珍惜要有责任,我现在在我保管,我将来要交给后人,不能够损坏。  至于现代印刷的书,你在旁边写字没有关系,为什么,你念过的书送给人家,人家不要,好本子太多了,没有人要你的旧本子,像这样的旧的佛像,特别是我们叫画的这个佛像,印的这个佛像,这个现代这些经书用旧了,怎么办,就不必像从前那个说法了,你可以把他烧掉,如果恭敬心呢,在焚化炉里面烧,寺院有焚化炉,不在焚化炉子,单独烧,烧之后然后把这个灰包起来,埋在干净的地方,就是没有人走路的地方,草地,埋在这个里面,先在这塑胶袋装埋下去,还有一种方法呢,放在这个水里面,随着水流出去,这个就是非常恭敬的方法,世法佛法,能不能成就就在恭敬心,一分恭敬是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特别是佛法从恭敬中求。  今年新年,住在温哥华的张老居士,写的这一部无量寿经,我们印出来了给每一位同修结缘,这个张老居士,是我一生当中看到对佛法虔诚第一个人,他写这一部经,写一个字洗一次手,我们不但不能做到,听也没有听说过呀,他不但是写这个无量寿经,写一个字洗一次手呀,他写了很多部经,现在送给我的有金刚经,无量寿经,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这个太上感应篇有心经,将来我把他的东西统统印成一套,所有一切经书他都是一样恭敬,每写一个字洗一次手,这个老居士非常了不起呀,今年七十九岁,我曾经问他,他画也画的好,他是当代的书法家,你看看他写的这个字,这个市面上有小楷的字帖呀,灵飞经很有名呀,你把灵飞经跟他写的字对照一下,他写的超过灵飞经,他写了五十年,每一天写了五十年啦,所以我们展开经卷,一定会被他那个真诚感动,这就无形当中就得利益了,这个是传播佛法,使一切众生看到这个经本,他就生欢喜心,这就是摄受众生的功德,所以经典要美文字要漂亮,佛法讲庄严,庄严是摄受众生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用意在此地呀!  佛法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佛法是释迦牟尼佛对于九法界一切众生最圆满,最究竟最好的教育,你一定要认识清楚,佛四十九年跟我们所说的一切法,它的内容是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常讲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对于一切法的真相真正明白,真正了解,佛门就叫他这个人觉悟了,觉悟了就叫他作佛,叫他作菩萨,对于一切法的真相不了解,不明白,这叫迷呀,迷了就叫凡夫呀,凡夫跟佛菩萨差别就在此地,这个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因此佛对我们种种的教导,种种的修行方法都是依据,诸法实相上建立的,因此他所讲的东西句句真实呀,没有一句呀是虚妄的,我们对于老师要尊重,对于父母要孝顺,五逆罪,前面两条杀父杀母这是大不孝呀,当中两条杀阿罗汉,出佛身血是大不敬,你看跟本经前面讲的三福,一个是正面,一个是反面,才知道至善是孝亲尊师,极恶是杀父母害老师,这是极大之恶行,我们能把这个两条仔细地去观察,仔细地去研究,你就能够了解佛所说的善,不善的一个大概了,这个是讲善与不善的大根大本。  不但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建立在这一个基础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也是在这一个基础上,所以这个父母师长,对我们的恩德是最大,父母,我们的生命得自于父母,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于老师,没有老师的教导,说实在的话,我们怎么会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就是本人,换一句话说,佛教导我们的千经万论,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我自己跟我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你说这个要不要紧呢,还有那一桩事情,比这个更重要的呢,没有啦,我们把佛法本质要认识不清楚,那这个学佛就难怪人家说我们是迷信,盲修瞎练,这还能怪别人吗,所以这个孝亲尊师的反面,就是恶逆。  第五条破和合僧,这个和合僧是什么,是佛教的僧团,佛教僧团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佛教的学校,你要破坏佛教的学校,这个罪过也是堕阿鼻地狱,为什么呢,僧团我们在念三皈依的时候都念到呀,皈依僧,僧是什么呢,众中尊,这众是什么意思,众是团体,众是社会,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面许许多多的团体,这个是国家的团体,有党团,有社会团体,这个人民团体,团体太多啦,现在宪法上规定人民有结社的自由,团体太多,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是佛弟子组成这个团体最尊贵了,为什么最尊贵呢,大家都能够和睦相处,里面没有冲突没有意见,不是你争我斗,没有斗争,因为佛弟子一定要遵守佛的基本戒律,这个基本戒律是六和敬,所以佛的根本戒律,对自己来讲的五戒是根本戒律,对自己的,处世待人接物,跟大家相处,六和敬是根本戒律,所以这个团体是人间天上最为尊贵,没有人不佩服没有人不敬重,因为你们是一个和合的团体,这值得尊敬,我们中国俗话常讲家和万事兴,家不和外头就有人欺负,所以佛教团体是所有团体的典范,团体的模范,这里面就含著有很深的教化社会的作用,你要是破坏它,破坏佛教化众生的仪式,破坏佛为一切众生制定最好的制度,这个罪过就非常重了,这叫五逆。  现代的社会真的出了大问题了,大问题的根就在教育发生了严重的问题,造成社会的动乱,众生的苦难,礼记里面学记上说的非常好,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建国用现代的话来说,建立一个政权,领导一个国家的老百姓,什么最重要呢,教学最重要,古人对于教育非常重视,教育要有一个根,现在人所谓是一元多元,反对一元,认为一元都是专制独裁的不会进步的,多元,殊不知,多元要建立在一元的基础上,多元才是福,那个一元是什么呢,就是孝敬,那这个多元,真的会带给人民真正的幸福,如果多元发展,大家都不孝父母,这个子女不孝父母,学生不敬师长,部下背叛长官,天下大乱啦,多元发展有什么好处呢,带来是更大的苦难,什么是教育,教育是教给我们这个教育里头第一个大事情,就是大方针,教给我们认识人与人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兄弟的关系,夫妇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这个君臣就是现在讲,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你能把这些认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那一个岗位上,尽他自己本分的义务,这个社会繁荣,国家强盛人民安乐,这个是教育里头第一个目标。  我们今天虽然是教育好像是很发达,其实这个东西全部不讲求了,全部都舍弃掉了,认为这是古老的东西,古老东西都是落伍的,都是旧的,都是要淘汰的,这个不得了,这个要命呀,像一棵大树一样,树年年发新枝,年年开新花结果,这个好这新的,那个树根树干,那是古老的那个不要,都要把它铲除,好了那个根本一铲除,你这个花果没有几天就死掉,所以这叫要命呀,这个教育要命的教育,这不得了呀,换句话说,我们要想真正救自己,真正救我们的家族,救我们的亲戚朋友,救我们这个社会,从那里做起,从根本做起,佛在此地讲的,比儒家讲的,还要简单还要扼要,从三福做起,所以学佛从那里学,孝顺父母学起,尊敬老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能做好了才可以学佛,所以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就学佛了,所以佛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世法的基础上。  佛教,释迦牟尼佛当年传教,弟子们将佛教传播,是在全世界四面八方的传播,并不特别喜欢中国,不是的,为什么传到中国来在中国发扬光大,传到其它地方去,没有多久都没落了都没有了,原因在什么地方,中国这个环境非常适合,佛教育长成的环境,因为中国人讲孝亲,中国人讲尊师,佛法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它能够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中国有这样辉煌了不起的成就,我们一定要知道,今天我们佛法衰了,衰在什么地方呢,大家把这个根忘掉了,没有从这上扎基础打基础,所以经意被曲解了被误会了,这个是五逆罪行,我们一定要知道要认识的很清楚很透彻,才不致于产生误会,譬如说,我们往往学佛的人造极重的罪自己不知道,前面跟诸位讲过戒律,前面这一段是讲破戒的罪,下品中生的,佛在经上特别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偷盗常住物那个罪就重了,跟诸位分析过了,为什么呢,就是整个僧团是一家人,所谓常住物,并不是我们现在常住这几个人有分,而是讲什么,十方常住尽虚空□法界,所有学佛的人他都有一分,所以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比偷一个国家的东西,偷全世界,偷联合国的东西,没有那么大的罪呀,所以常住这个罪就重,这个要记住,就是因为他团体是一个整体。  由此可知,如果我们分化这个团体,分化就是什么,破坏这个团体那这个罪就重了,这个罪必定堕阿鼻地狱,怎么个分化法呢,我举一个例子,受三皈,一受三皈就把佛法分化掉了,佛教我们心要清净心要平等,心要恭敬心要真诚,这一皈依,这个是我的皈依师,那个不是的,这是我师父的道场,那个不是的,你把这僧团马上就分化掉了,这样皈依,诸佛菩萨看到流眼泪呀,你将来果报在那里,不皈依没事呀,一皈依皈依到地狱去,准下阿鼻地狱,什么罪呢,把僧团破坏掉了,所以皈依的时候,你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是说我皈依某法师,法师不过是僧团一个代表人,来给你传授三皈给你作证明而已的,你是皈依尽虚空□法界的僧团,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今天就是连这么一桩小事情,都有这么大的偏差,这怎么得了呢,我在讲三皈详细讲过,印光大师讲三皈也说的清清楚楚,在那个上海护国消灾法会讲演,后面传授三皈讲的很清楚,但现在有很多本子,后头那一段没有了被人删掉了,这是什么居心,印光大师最后那一段说明了,你们皈依不是皈依我一个人,我是僧团代表,你是皈依所有的出家人,所有出家人都是自己的师父,要用平等心来看待这就对了,但后面这一段现在没有了,现在好多印的本子后头没有,香港的本子有,这个不知道是什么人干的事情 ,我举的一个例子,像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不胜枚举,所以这个真正佛法不容易遇到呀,遇到假的多呀,假的是欺骗你上当啦,现在人很可怜,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假的好的不得了,真的不相信,骗他一骗就去了,怎么劝枉然劝不动的,这什么呢,常言说的好,业障深重。  “十恶”,这是身杀生偷盗邪淫,身三种恶业,口妄语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绮语是花言巧语,都是欺骗人,恶口是说话粗鲁,口四种过失,意这心里面贪嗔痴,学佛也有贪心的,有很多人学了佛了,世间法他不贪了他贪佛法,佛是教我们把贪心去掉,不是将贪心换对象,那没有用处,贪图佛法也糟了糕呀,这是说的十恶业,我们要常常检点。  地藏经上讲閰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真的要反省要检点。  “具诸不善。 ”,这是总结...,其它一切太多太多了这就不必一条一条说了,一句话就包括了,所有一切不善的,这个人统统都造了。  “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佛法里面这个善与恶,最简单的一个区别方法,这是诸位要记住,凡是自利的,对自己有利益的统统是恶,凡是利益大众的,利益众生的这是善,但是这个利益,利益有真的有假的,有半有满,有偏有圆,大家念了凡四训就知道了,我在这里省一点时间就不要多说了,可见的这个事情讲利益,讲善恶都不简单。  他造恶业要受恶报,历经多劫这是指阿鼻地狱,受苦无穷。下面经文是他讲,有缘遇到这个法门所得的好处。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这个时间要看清楚,是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这个妙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法子妙呀,所有一切法没有这个法妙,这个是究竟的妙法。“彼人苦逼,不遑念佛。”,这个念像前面所讲的,观想念,观像念,这个他在临终的时候,受极大的痛苦都办不到。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是念佛,四种念佛里面呢,持名念佛,其它的三种念佛他都不行,他都做不到,最后教他最简单的持名,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梵音,无量寿佛是翻成中国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这个中国净土宗,从慧远大师以来,都是采取的持名念佛,持名念佛从那里来的,从十六观经下品下生章来的,我们要问了,这个下品下生章,是不是最差劲的一章呢,不尽然,怎么晓得不尽然呢,我们看佛一生一向讲经的惯例里面能够发现,佛说经呢,往往把最殊胜最好的摆到最后说,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你看五十三参,最殊胜的这个念佛法门摆到最后,楞严经上最殊胜的法门,也是摆到最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都详细给诸位报告过了,佛说法的惯例如此呀,要依这个惯例来推来推论呢,这个持名念佛,是所有念佛法门,最殊胜的方法,诸位要知道!  这个地方,这几句经文,千万不能疏忽看过去,“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就这一句,那个关键就在这一句,秘密就在这一句,这就说明了,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都救不了这个人了,你看前面那些人罪轻善多呀,那些方法能救,能够救他,这个人罪业重了,那些方法对他没效了,没效那就拿出最后的法宝,最后法宝可以度他,岂不是这个持名念佛极重罪业的人都能度,那其它的不全度了了吗,所以这一句是全经的那个眼目呀,全经的关键,那往往我们念经,就把这两句含糊笼统念下去,不晓得它这两句重要性,这两句我们才真正认清楚念佛,持名念佛,是所有一切法门最不可思议的,所以常说,这个这个佛号功德不可思议,你把这两句透彻了解,你才真正明了为什么古德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就是名号能够度堕落阿鼻地狱的众生,都能得度,与十八愿完全相应,所以四十八愿里头,为什么古德特别称赞十八愿,其它的愿不行,其它愿度什么,罪业轻的,修善的度那些人,第十八愿是度地狱众生的,第十八愿用什么方法呢,持名念佛,十念必生,所以这个法门到究竟顶点了,没有比这个法门更殊胜了,希望大家很冷静仔细去思惟这个意思,你然后才会死心塌地,我们真正得到诸佛如来最了不起的法门,我们得到啦,这个得到是你真的认识它,真的明白它,你要是不认识,不清楚,不明了,这一句阿弥陀佛没什么了不起嘛,你当面错过等于说是,无上的珍宝摆在你面前,你不识货,这是真的呀,你不认识呀,你认识假的呀,把假的当作真的拿去了,这个真正的至宝呀,你反而漏掉了,这个关键的字眼,就在这一句不遑念佛,为彼人苦逼,这个苦是什么呢,地狱境界现前,这临终那一刹那地狱相现前,什么功夫什么力量统统用不上了,都没法子,最后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救了他。  所以名号功德实实在在,三经里面讲的很透彻,可惜大家念这个,把它念疏忽粗心大意,这个真正关键要紧之处,这个含糊笼统过去了,所以这是教他持名念佛,具足十念,这个十念是十声,诸位要记住,跟这个四十八愿第十八愿,那个意思是一样的,十念必生是一样的,是最后念佛十声,不是我们平常讲的十念法,十念法是一口气作一念,那是平常修行的,这个是临终的十念,是指的十句。  “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个时候他心地真诚,地狱相现前,他恐惧了,他害怕求救的心切,所以他的心真诚,他这个念佛跟平常人念佛不一样,所以每一声佛号,都能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地方大家要特别注意一点,注意这个人临走的时候坐的是金莲花,什么人呢,一生无恶不造,杀父亲、杀母亲、破坏僧团,做这个恶业啦,临命终时他这个十称,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这个不可思议呀,下品下生都是金莲花化生了,那个下品下生以前的还用的着说吗,那都不必讲了吗,最低的一个品位都是莲花,那其它我们就放心,这那里还有问题呢?  纵然像大经,生到边地疑城,边地疑城还是莲花化生,有些同修读的经上,意思不能明了,经上有比喻叫胎生,胎生是比喻,不是真的胎生,听到之后就害怕就怀疑了,边地疑城也没有胎生,说胎生呢,胎生是苦的意思,是形容是比喻,他什么苦呢,五百年不能见佛,不能闻法,虽然不见佛不闻法,他生活的快乐呀,经上讲像夜摩天人一样,这样的快乐这样的自在,那个五百年是指我们人间五百年,不是指极乐世界,所以经上所有讲的这个时间,统统是从我们这个世间来说的,不是讲西方世界,我们人间五百年,忉利天五天,兜率天才一天多一点,兜率天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如此可知,边地疑城去往生,见佛也很快,也很了不起呀,不能轻视。  下品下生这入品了,生到那个地方就见佛就闻法,这个要知道,所以他这个往生,莲花化生。  “犹如日轮”,是讲莲花的光明像太阳一样,那么样的明亮,西方极乐世界样样都放光,人也放光,所有一切物质统统放光,这莲花也放光,光明世界,那个世界没有昼夜,因为它没有晚上它没有黑暗,我们这边一明一暗叫一天,它那里没有,它那里是光明世界,这是说往生的状况。  “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在莲花里面,这个花没有开的时候,住在莲花里面,所见到的佛闻法,当然他见佛闻法,他要不见佛闻法,那跟边地有什么两样呢,那没有两样呀,它跟边地不一样,他能见佛闻法,是佛的化身,他也见到许许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他都见到,这些诸上善人也都是应化身,都是应化身,西方有四土,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净土,方便有余净土,凡圣同居净土,它这个就叫凡圣同居净土,佛菩萨化身在这个花里面,莲花里面为他讲经说法,满这个十二大劫,莲花就开了,这我们一听十二大劫,这个时间好长好长,诸位如果读大乘经,佛在经上讲,在我们这个世界要想修行成佛,要多少个大劫呢,三大阿僧祇劫,那个劫是指大劫,三大阿僧祇大劫要比起十二个大劫,那不能比呀,人家十二个大劫就成就,所以两个一比较起来,西方世界实在太殊胜了,这么快功德就圆满了,他的花一开,花一开是什么地位呢,别教就是初地,圆教就是初住,我们常讲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莲花开,花一开所见到的实报庄严土,从凡圣同居土经十二劫,就到实报庄严土见阿弥陀佛的报身,这是观音大势至为他说法,他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在这个地方也许有同修有一个疑问,什么疑问呢,这个我们一生到西方世界去,这下品下生,在莲花里面可不可以,再回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呢,能,怎么知道能呢,四十八愿里讲的很清楚很明白,他回到娑婆来度众生,再回去的时候他还在莲花里面,他花还是没有开,花开了是法身大士呀,虽然花没有开,他在花里面见到这个应化身佛,跟报身佛是无二无别,为什么呢,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四土九品一点都不错,是有,虽有它平等,不像我们这个地方,有,有还不平等,它那个地方有是平等,因此使你自己呀,都不能觉察你是在那个品位呀,是在那一土你自己都不能觉察,都一样的吗,实际上里面功夫呀,是真正不相同,所以诸位一定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我们不怀疑了心安理得,这心怎么安呢,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吗,然后无论什么人来给你说,那就像善导大师讲的,与经讲的不相应,我们笑笑就算了,也不必跟他争执,我们相信佛的话,菩萨以下所说的跟佛讲的不一样,我们笑笑不要理会就算了,也不要去争执,为什么呢,毫无意义,自己决定不动摇,决定不改变,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净土这就对了,底下这个文是讲,他亲证境界之后的利益,换句话说,没有亲证就是花没有开,是没有亲证..., 他那个智慧神通道力,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如果得不到阿弥陀佛加持,他那有那么大的能力呢,你像无量寿经上讲的,这个西方世界的人包括下品下生,他没有说下品下生除外,没有说这个话,下品下生一定在里面,天眼洞视,天耳彻听,这个能力是如来果地上的能力,就是说他们的天眼天耳的能力,六通的能力是尽虚空□法界的,这么大的能力,这个能力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的,但是到此地呢,花开了的时候是自己本能透出来了,换一句话说,不要阿弥陀佛加持他也有这个能力了,何况佛依旧加持他,佛的加持,自己本能依旧,那这个能力真是不可思议。  所以这些事实真相,如果不是佛为我们宣扬,我们怎么会知道,这个里头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的,所以这个时候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这个实相要连到,这是一句,不要指到那里广说诸法实相,不是另外一句就错了,广说诸法实相。  “除灭罪法”,证的诸法实相,所有一切罪业都没有了,都消灭了。  “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可见的下品下生人,这个真正发菩提心在花开的时候,非常合理,如果不是这样,那与释迦牟尼佛,在所有一切大乘经教里面就抵触了,这个完全没有抵触,菩提心像这个起信论里面讲的,这个直心、深心、大悲心,本经里面所说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圆发,三心圆发一定是见性,没有见性的时候统统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这个要知道。  所以这个法门,得佛力加持是最快速的,最容易的,也是加持力量最大的,这问题就是说你有没有信心,信心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对这个法门彻底明了,信心很足,这信心发出来,另外一个呢,善根深厚,虽然不懂道理,只听说是佛,他对佛就完全相信一点不怀疑,这个是善根福德,所以这两种人能够具足信心,能够得佛加持,所以这个时候发的心,这是自性的这个菩提心显露了,这个不是像往生的时候呀,这个是见性的时候。  “是名下品下生者”,这一句是总结,这一小段后面呢。“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这是总结这一大段,我们今天讲到此地,这个善导大师的注解呢,希望同修们自己要多看几遍,他注解文字虽然不多,里面的理事境界,是非常非常的深广,我们星期五还有一会,下面是本经的流通分,星期五就圆满了,这一次时间分配的很好。  观无量寿经 第三十五卷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六面,二百七十六面倒数第四行,请看经文“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这个古德判经,这个多半都是三分,这个三分呢,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我们善导大师判这一部经,他老人家把它分成四分,序分正宗分之后,分成后面加一个得益分就是得到利益,我们念的这一段呢,就是大科里面的第三科,你看那个注解里头有个三,这个三是大科,一是序分,二是正宗分,三得益分,看得益分,那么后面呢就是流通分了,这个是跟其它一般经典里面呢,不太相同的地方。  我们看这个利益实在是非常殊胜,“说是语时”,这一句是总结前面十六观,这是佛将这个十六观说完了之后,韦提希夫人这是这一会的当机者,他是这一会的发起人,这一部经主要就是对他说的,同时在宫廷里面,还有五百宫女陪伴着夫人,同时听佛说法,这是叙说呀,听经的这一些人,这些大众。  “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这一句是叙说感应的快速,在这个时候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现在大众的面前,每一个人亲眼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中国史传里面,所记载的东晋时候慧远大师,曾经三次见到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也是这一个现象,这是大家亲见的,夫人见了阿弥陀佛,这个得见佛身是阿弥陀佛,二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西方三圣见到了,见到之后心生欢喜,叹未曾有,世尊在经上给我们介绍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不要说这个经典记载的很简略,就是详详细细给我们讲也讲不尽啦,必须要自己亲见才真正明了,才真正知道它的殊胜,所以见到之后,生欢喜心,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见到佛菩萨必定蒙佛菩萨光明本愿功德的加持,何况夫人在这个时候遭遇到大难,佛为他开导,他的这个心地的真诚专一,不是平常时候能够相比的,我们中国俗话常说,诚则灵,真诚到极处听佛一说法,这又见到佛菩萨的真容这豁然开悟了,这个真是非常稀有,不但开悟证得无生法忍。  这个地方的无生法忍,我们要问了,到底是怎么样的果位,佛在仁王经上告诉我们,如果严格的来说,无生法忍菩萨那是七地以上,七地是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韦提希夫人是凡夫,跟我我们一样苦恼的凡夫,诸位要记住世尊讲这一部经,从头讲到这个地方她就证果了,从凡夫一下就超升到地上菩萨,这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讲这个经讲多久呢,是不是也像我们这一样,讲了三十五次,没有那么长的时间,释迦牟尼佛到皇宫里面跟韦提希夫人讲解,在我们想像也不过是几个小时而已,夫人就证得这样深的果位。  如果我们把这个无生法忍,说得比较宽松一点,不要说得那么严格,这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菩萨,也不得了,也不可思议了,圆初住呢,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也可以说她证得了无生法忍,这个地方呢,虽然没有说得很明白,但是我们能够理解,她所证的位子最低,是圆教初住,最高那是七地以上,这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这五百名宫女,这也是大幸,这侍候夫人有机会听到释迦牟尼佛亲自说法,有缘也见到西方世界依正庄严,由此可知,她们的善根也无比的深厚,她们听了之后发了无上菩提心,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单的说呢,是无上菩提心,按照字面上来说呢,来翻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我们讲席里面讲了很多了,就不必呀多说了,她们发了真正的菩提心。  当然见到西方世界,见到西方三圣那那有不相信的道理呢,所以愿生彼国,这个求生西方净土的愿心,自自然然就生起来了,这是佛这个侍女们得的利益。  “世尊悉记,皆当往生。”,释迦牟尼佛为大众授记,这个授记,有一点像我们现在所谓的预言,果报还没有现前先告诉她先跟她讲,这个叫作授记,佛给她们讲,夫人跟五百宫女都会往生,个个人都得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得诸佛现前三昧。  什么叫作诸佛现前三昧?这个是许许多多三昧的一种,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定,就是禅定,也就是大经里面所说的,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平等才是真正正常的享受,但是它清净心里面能现十方一切诸佛,这就叫诸佛现前三昧,这个三昧非常殊胜,为什么呢,你时时刻刻随心所欲,能见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其实佛给她授记,也就等于给我们大家授记一样,换一句话说,你能不能生到极乐世界,如果生到极乐世界呢,都得这样的果报,换一句话说,下下品往生也得诸佛现前三昧。  “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当时跟到释迦牟尼佛到王宫里面去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护法神,这个欲界天,色界天这个护法八部鬼神保护佛的嘛,也都跟到释迦牟尼佛到皇宫,佛为夫人说法,他们也都在旁边听佛说法,这听完之后他们也发了无上道心。  这个无上道心究竟指的是什么?诸位要知道,第一无上道就是求生极乐世界,没有比这个更上的了,为什么呢,只有这一个法门教你在一生当中,圆圆满满证得无上的佛果一生就成就,不要等第二生它真的叫无上道,假如你修学别的法门,见思烦恼不能断得干干净净三界就出不了,出不了三界那必定还是要轮回生死,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可见得那个成佛不是一生的,是生生世世多生多劫,唯有这个法门,一生断烦恼出三界不容易呀,很难很难啦,这桩事情。  所以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明了,一定要觉悟,那么善导大师为我们开导这一个法门,这个注解就是大师对我们的开示,介绍这个法门,推荐这个法门,苦口婆心的劝我们修学这个法门,慈悲到了极处。  古时候传记里面记载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这一句话如果是真实的,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亲自对我们的开示,我们怎能够不相信呢,怎么能够不受持呢?  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流通分,二百七十八面最后一行,本经的流通分分成两段,一段是王宫流通,第二段是这个耆阇流通,因为这个法会很特殊,佛说经不是在广庭大众之下说的,是在王宫特定对象所说的,所以佛说完之后也有咐嘱流通,这个咐嘱流通里面有些经文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好好的记住。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阿难是世尊传法之人,世尊灭度之后,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都是他整理流通,整理流通要用现在的话呢,就是他整理给他出版流传给后世,阿难的责任非常之重,这经讲完了,佛没有把这个经的名字说出来,有时候佛自己说,这个地方佛没有说,没有说阿难就要请教了,世尊在王宫里面说的,这个应当安一个什么题目,这个经名就是题目,题是一经之要旨,文是题之别目,所以我们要想了解这一部经,知道题目里面的大意,那这一部经大致就能够知道一个大概了。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是佛说出这部经的经题,这部经的经题观极乐世界,这个极乐国土,这是依报,是极乐世界的环境,无量寿佛,观音势至,这是正报,我们常讲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观是修行方法的一种,而且在佛法里面讲修行,这个观占的这个份量非常之重。  以在中国流传最普遍的禅宗来说,禅宗讲求功夫,第一个就是观照,可见得这个观很重要,那用什么方法来观照呢,方法很多,像我们常见的,现在用参话头的方法,古时候用观心的方法,用观照,观照功夫深了,功夫再往上提升叫照住,由此可知,观照还没有得定,是在用功,照住就得定了,我们叫禅定,他得定了照住再向上提升就照见了,这个照见功夫是最高了,照见就是开悟了,明心见性开悟了,由此可知,这个照住还没有开悟,照住只得定还没有开慧,这一开智慧就叫照见了,你看我们常常念心经,般若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你看这个照见,他的功夫高,他的功夫最高了照见了,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是什么意思呢,万法皆空,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五蕴聚合而现的,五蕴皆空那就是万法皆空。  那么这个地方讲这个净土宗也不列外,我们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叫观想,我们专注的看佛像,看阿弥陀佛的像,看观音势至的像叫观像念佛,这个十三观就是观像,这个家里面供养着很庄严的佛像,仔细去看,常常看,把这个佛像深深的印在自己八识田中,我们现在人讲的印在脑海里面,所以叫观像。  持名念佛也叫这个观,这十六观嘛,这个念阿弥陀佛是第十六观,可见得他还是没有离开观字,观是我们这一个法门修行的方法,所以大家要记住持名也是观,这是第一个名字,那还有一个名字,还有一个名字叫,“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它还有这一个名号,这一个名号诸位要晓得它的功德之殊胜,不亚于前面这一个名号,但是我们中国人翻译是用前面的名号,用这个观无量寿佛,把那个观世音大势至省掉了,只用了一个这个阿弥陀佛,观无量寿佛,要照全经呢,那还得要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是省略掉了,说净除业障,无论是古今中外,凡是学了佛的同学,不管他是老修还是初学,常常挂在嘴边上业障很重,都知道自己业障很重,要消业障,要修忏悔,要消业障那业障怎么个消法呢,这不知道诸位在今天就明了了,这一个法门是净除业障,这还得了吗,什么法门呢,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修十六观经,十六观经就是消除业障第一法门。  从前慈云灌顶法师,这个慈云这一个名字,历代都有人叫这个名字,像我们印光大师写的这一幅对联,就是送给慈云法师的,你看款上络的慈云法师,这是现代的慈云法师,我跟你讲的这个慈云法师,是清朝乾隆时候的,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德,他的著作非常丰富,著作等身现在在这个日本□绪藏里面,收了他很多的东西,他有观无量寿经的注解,他那个注解的名字叫直指,观经直指,正直的直,手指的指,观经直指,他老人家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他说众生深重的业障,所以一切经法,这个经就是经论,法是法门,统统都消不了了这个业障是真重,所有一切经论法门对它都失效了,都没有效果了,最后还有这阿弥陀佛能把它消掉,这个话我们听了能相信吗,今天读到这一句呢,原来他说的话是有根据的,不是随便说的,这个经叫净除业障,到底净到什么程度,底下一句就说出来了,生诸佛前,那要不除得干干净净,怎么能够生诸佛前呢,这个生一尊佛两尊佛前,这个福气就很大,诸佛是指一切诸佛,换一句话说,唯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才能有这个境界现前,否则的话要靠自己能力修到这个境界,那就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说的了,什么地位的菩萨,七地以上,才能够见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以我们在无量寿经,在弥陀经里面读到的,凡是生到西方世界都是阿鞞跋致菩萨,没错,下品下生也是。这是我们这一次在这部经里面读下来,都了解了,下品下生也是。  但是下品下生,生诸佛前是佛的本愿威神加持的,他没有障碍,十方一切诸佛他随心所愿,都能见得到,都能去参学,都能去供养,这个是佛的本愿加持,那么我们在经上又曾经读到,这个下品下生的人,他要十二大劫莲花才开,这个十二大劫呢就是净除业障,他的业障真的除了,就是十二大劫之后他证那个七地菩萨,是他自己证得的,十二大劫之前呢他也有这个能力,跟那个七地菩萨能力完全相同,那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他的,十二大劫是自己,佛不加持也有的,这个一定要搞清楚,然后我们才真正明白呀,西方世界无比的殊胜呀,这是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的,其它法门里头找不到呀,唯独这个法门有呀,我们能在这一生遇到实实在在是大幸。  这个下面是世尊教给他受持,因为阿难尊者问了,当云何受持,佛在此地说汝当受持,无令忘失,你不能忘记,不能把它失掉,一定要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保持永远不失掉,十六观确确实实每一观境界都非常微细,真是古德所谓,我们凡夫,心粗境界太微细观想很难成就,因此在十六观当中呢,我们只取最后第十六,这个第十六正是跟我们的状况非常相应,我们就是十六观里面所说的这一些对象,用这个法门一定能成就。  “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这是世尊在最后劝勉一切有缘的大众,什么叫有缘呢,你在这一生当中,有机会遇到这部经典,有机会听到这一部经典,有机会遇到这个法门,这叫有缘之人,你就有缘行此三昧,这个三昧叫念佛三昧,我们今天采取的是执持名号,执持名号也是这一个三昧,它这个行此三昧是总指十六种观法,都叫作念佛三昧。  它的好处正是像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那个圆通章讲得简单,那个忆佛念佛,就是把这个十六观全都包括了,你看看这十六观讲了这么多,大势至菩萨只讲了四个字,忆佛念佛就都讲完了,这是讲到利益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这就是现前见佛。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恍然大悟,为什么我们念佛要念出声,不出声念行不行呢?行,为什么出声呢,别人听到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他的罪就灭了很多呀,你就帮助不少人,自利利他,这经典上在这里说了,在我们台湾到处什么电线杆,墙壁上都看到,贴到南无阿弥陀佛,人家一看,这念一声他这个罪,无量劫生死之罪都灭了,这个真实功德不可思议,知道的人很少,很多人这样做他晓不晓得,他不晓得,他不知道他有没有功德,有功德,他不是没有功德,他真有,何况忆念,忆念是真修,那是偶尔念一声念两声就能灭无量罪,何况一个人认真的修学,再看下面,这下面文愈来愈殊胜,愈来愈重要了。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这绝对不是念佛人自己夸耀自己,不是的,这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一尊佛所说的就是一切佛所说的,那这一句话就是一切佛所说的呀,这能假的了吗,念佛的人,这是比喻呀,人中分陀利华,分陀利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白色的莲花,白色是本色,西方极乐世界四色莲花以白色为本色,比喻是人中的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他的同参好友,胜是最殊胜,友是同参道友,当坐道场,这个就是佛给你授记,坐道场是成佛,这个人一生当中必定成佛,所以才说当坐道场,生诸佛家,这个人现前是像无量寿经上讲的,如来第一弟子,这个人现在是如来第一弟子,将来必定成佛,你看这一种殊胜的利益,实实在在一切经论里头,没有这样说过的。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特别在此地嘱咐阿难尊者,你要好好的受持是语,是语就是如来,在这一会里面所说的,那就是指这一部经,如果把意思引申,那就包括往生经,凡是佛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经典,那这就是有,在这个经之前是无量寿经,在这个经之后是阿弥陀经,观经是当中讲的,这就叫你要受持这一部经典。  “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这个我们又得到一个证明,读经跟念佛功德是一样的,这个持经就是读经,读经跟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一样的,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也就跟读经是一样的,我们为什么要劝导同修好好的去读经呢,我没有劝你去念佛,我劝你去读经,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我知道还有人曾经去问黄念祖老居士,黄老居士告诉他,他说净空法师别有用意呀,他没有说错呀,初学的人这一句佛号压不过烦恼,这一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打妄想,这个就没有法子,我劝你读经,这个读经你就一打妄想经就念错了,一句阿弥陀佛打妄想也念不错,可是读经呢,那一打妄想一定会念错了,所以非常容易摄心,就是最初初学的时候,读经的方法,比念佛号得受用,所以用这个方法入门,从这个方法入,入进去之后,我这个劝大家古人实在讲,这个基础是用五年的功夫呀,现在人没有耐心,所以我把五年减成三年,那这还能不能再减少一点呢,再减少一点不行没法子呀,所以希望你们一天能够念三遍,就念三部三年念满三千遍,这个三千遍念下去他心定了,妄念少了,烦恼少了,这功夫就得力,再深入经藏,再用持名的方法,就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要再念经了专念名号,他心定了那个名号会有很大的作用,我教大家是这么一个方法,是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读经是修定,是修专,第一个阶段是专是定,这个三年功夫,第二个阶段是解,是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状况完全通达明了,明了之后你的信心不会动摇,你的愿心坚固,信愿坚固这就决定得生了,蕅益大师说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就在信愿之有无,我们是真信切愿,那稳定是往生,往后持名,这个持名功夫的浅深呢,是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这稳稳当当的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啦,一定要经过这个过程,如果不在这个过程上奠定基础,许多人念佛念了几十年,听人家几句闲言闲语,心马上就动摇了就恐怖了,这个心一动摇,一有疑虑,这一生往生的机会马上就失掉了,你说那多可惜。  善导大师唐朝时候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年,我们今天看他老人家这些注解,他所说的似乎就是说我们现在这个状况呀,诸位仔细去看看这个注子,我这一段时期跟大家所讲的呀,就好像一千三百年前看到我们今天学佛的这个状况,真正是不可思议,说明读经跟念佛是一样的。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当时法会在皇宫,跟到释迦牟尼佛去的就是目犍连跟阿难尊者两个,所以他这里没有其他的这些大众,这是王宫里面流通分,就说到此地,再翻开二百八十二面,看最后这一段经文,佛在皇宫里面,把这一个殊胜无比的法门,说了出来传授给韦提希尊者,他们得到是无比真实的利益,佛说完之后当然要回去了,佛住在灵鹫山,就是耆阇崛山,我们中国人翻成灵山,回到灵鹫山。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这个皇宫是被这个阿阇世王派了军队包围住的,他把他的母亲幽禁在这个里面,与外界不通消息,佛来的时候从空中而来,回去也从空中而去,这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这个守卫的人是无可奈何,看到佛来来去去。  “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回到灵山之后,佛的常随弟子,我们知道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跟到佛去的两个人去,还有那么多人在家都没跟去,那那么多人一定问阿难,你跟佛去了,佛在那里说了些什么法门呢,这阿难回去又要开小座,要复讲,把世尊在皇宫里面所说的,要跟大众重覆讲一遍,广为大众说如上事,这就是,你看这一句,就把前面这个十六观的时候全都讲完了,都讲完了,这皇宫里面的流通,这个是耆阇山,耆阇崛山的流通。  “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这是在灵山,灵山是这一会是阿难尊者说的,阿难尊者说完了,天龙八部礼谢的时候,闻佛所说,这明明是阿难说的,怎么是佛所说的呢,阿难代佛所说,把佛所讲的重覆讲了一遍,阿难在佛的弟子当中多闻第一,记忆力最好,他听了一遍是永远都不会忘记,像我们现在这个录音机一样,能够重覆的说得圆圆满满,说得一点都不错,所以阿难说的就是佛所说的,所以还是,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这个是流通分里面第二段,这个耆阇山这一会里面呢,简单的就这叙述说带过了。  这一部经到这个地方是讲圆满了,下面这个注解,诸位同修自己要看一看,它是总结全经,我们翻开二百八十四面,二百八十四面前面两行,善导大师开示非常重要,他说。  “窃以真宗叵遇,净土之要难逢,欲使五趣齐生,是以劝闻于后代,但如来神力,转变无方,隐显随机,王宫密化,于是耆阇圣众,小智怀疑,佛后还山,弗窥委况,于时阿难为宣王宫之化定散两门,异众因此同闻,莫不奉行而顶戴。”,这是善导大师,在这一部经典讲完之后做了一个总结,这一段里面,也是苦口婆心劝导我们,千万不要把这个机会错过了,第一句话是说明,真正善知识确实不容易遇到,古德常讲可遇不可求,如果不是无量劫来善根福德的成熟,就不可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这个真善知识,有世间的善知识,有出世间的善知识,都这样的难逢了,再要遇到一个净土宗的,那就更不容易了。  净宗自古以来,真正第一大善知识,唐朝出现的善导大师,阿弥陀佛再来的,明朝时候有莲池、蕅益,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大势至菩萨化身再来的,出现在民国初年乱世,由此看来,中国人实实在在说还是有不少,真正有善根有福德,这个缘才成熟,净宗之殊胜就是底下所说的,“欲使五趣齐生”,这是净宗人称为第一殊胜,就这一句,五趣就是我们常讲的,六道,六道里面不说阿修罗道,那就叫五趣,天人,畜牲,饿鬼,地狱,这叫五趣,阿修罗到那里去了呢,楞严经上佛说得很清楚,阿修罗除了地狱道之外,其它的四道都有阿修罗,那么说六道呢,是单单说天阿修罗,人阿修罗就不说了就归到人道了,畜牲归畜牲道,饿鬼处归饿鬼道,就是天说一个天说个阿修罗,如果说五趣呢,那个天阿修罗就归到天道去了。  五趣齐生,这个了不起呀,统统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一般大小乘佛法能够修学的人天两道,三恶道没有份,这个法门三恶道也有份,地狱众生能够一念回头,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所以这个四十八愿第十八愿,真正了不起。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曾经有人问我,这个问我的人不是普通人,出家的法师,来问我,说佛有没有能力教一个做造作极重罪业,立刻要堕阿鼻地狱的众生,能不能教他立刻成佛,假如佛没有能力,叫这个这么造五逆十恶罪,立刻堕阿鼻地狱永不翻身的人,不能叫他立刻成佛,那我们常讲佛万德万能呢,那是假的,为什么呢,佛这个就不能了他做不到,这个问题真不好答,所以有许多大法师,老法师都说这个万德万能是赞叹不是真的呀,佛也有所不能,我们当时听了这个话,心里打个问号也不敢说,我们念到这个地方,这个疑问解除了,佛真的是万德万能,所以你念到四十八愿,念到十八愿的时候,这个问题答案来了,真的,五逆十恶立刻要堕阿鼻地狱,这就是十六观里头下品下生章所度的对象,在他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劝他念阿弥陀佛,连念一声都能往生,五趣齐生,这个才真正叫普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遇到这个法门,这是基督教说永生,得救了真正得救了,遇不到这个法门枉然,他真的是没办法。  所以这一句佛号,那个灭罪的功德真正不可思议,它要不能灭罪怎么能教他往生,怎么能教他立刻见佛呢,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诸佛现前三昧,下下品往生也得诸佛现前三昧,这才明白这个法门真正殊胜,所以佛在此地劝勉阿难尊者,要把这个法门普遍弘传传到后世,是以劝闻于后代。  从阿难尊者这个祖祖相传,特别是我们在我们这一个时代,众生愈苦灾难愈多,佛菩萨愈慈悲愈怜愍,出现了一个夏莲居,这夏莲居不是普通人,这是佛菩萨再来的,为我们把无量寿经重新再整理,重新再订一个善本,我们今天才真正断疑生信,对这个法门生起了清净的信心,这个不能不归功于夏老居士呀,这一个会集本实实在在就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  我在好几年以前,曾经想过想找人来替我做一个工作,把这五种原本这个原文写一个对照的这个本子,我还没有找到适当的人来做这个工作,前几时不知道是那一位,送了我一个日本人写的,这个无量寿经这个对照的本子,跟我想像的完全一样,他们已经做好印出来了,我一看到非常的欢喜,然后你把夏老居士这个会集本,跟这个五种原译对照本一看,那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晓得他每一个字,每一个句都是五种版本的原文,确实一个字都没有改动,过去的会集本确实改动了人家的经文,所以这是印光大师极不赞成,这个本子出现之后印祖没有看到,在我想像当中印祖看到这个本子,一定点头这个可以流通了,现在这个本子确确实实在很短的期间当中,我们七年前这才开始弘扬这个本子,到现在才七年前,经本流通的数量以及它的速度,它流通的广大的这个层面是佛教史,古今中外的佛教史上所没有看到的,这个绝对不是人力能做得到的,实实在在是阿弥陀佛的威神,十方一切诸佛菩萨的护持,所以这个大经这样普遍流通,受一切大众的欢迎,这几年当中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得真实利益的我们常常听到,在世界上许许多多地方都听到,所以这是我们不但自己要认真努力的去修学,还有责任宣扬,就是要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大众,推荐给未闻之人。  “但以如来神力,转变无方,隐显随机,王宫密化。”,在王宫这一次情形非常特殊,在这个地方讲的,听众的人这个人数很有限,佛回到灵山,“小智怀疑”,小智是指声闻,回去之后这个怀疑,这个大乘知道他们有神通,晓得释迦牟尼佛在王宫里面,去做些什么事情,小乘不知道,这个小乘是指初果以上,这些人不知道,回到灵山之后,阿难尊者再把佛在皇宫里面所说之法,跟大众重新说一遍,这“定散两门”就是十六观法。  “异众因此同闻,莫不奉行而顶戴。”,这个异众是指在灵鹫山跟着佛学习的一些大众,这大众当中不但种类很复杂,我们肉眼能见得到的,人天种性的,二乘种性的,菩萨种性的,有这么多,肉眼见不到的有十方的菩萨,罗汉辟支佛,龙天鬼神,我们肉眼看不到,所以灵山里面跟佛学的大众就很多很多,阿难这一宣说大家都听到了,听到这个法门那有不喜欢的道理呢,没有听到这个法门修行,都晓得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要断烦恼,要得三昧,要破无明,要见性成佛真的不容易,听到这个法门了这高兴了,原来不需要断烦恼也能成就,不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在一生当中,就能够圆成佛道,这个真是大众,梦寐所希求的,今天得到了,这是因缘成熟呀,所得到的下面这个。  “敬白一切有缘知识等”,诸位看这个语气,这是善导大师劝勉我们的一番话,希望诸位同修把这一篇要多念几遍,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到此地也是一个圆满,将来后面这一篇文章如果有机缘,单独可以做一个讲演,特别给大家介绍,善导大师对我们的劝勉,对我们的开示,这个敬白语气诚恳到了极处,恭敬到了极处,这样的字样,我们在这一本注疏里面看过很多次呀,实在讲大师何求于我们呢,为什么对我们这么恭敬,实在是唯恐我们再堕落再受苦呀,遇不到这个法门无可奈何,既然遇到这个法门了,这一生应当成就这个才是对的,好我们这个观经就到这个地方圆满,希望我们同修都能够体会,佛祖的苦心,认真的依教奉行。  从下一个星期,这个明天,我们要到大陆上,做一个短时间的去访问,我们四月二号回来,下个礼拜一三五晚上七点半钟开始,到九点钟我们图书馆诵经,念无量寿经,欢迎大家来参加,三月二十九开始打佛七,这个佛七到四月五号圆满,四月五号这一天呢,上午诵经,下午我们做一个三时系念,这个欢迎大家来参加,你这个佛七圆满呢,我们正好要回来了,都可以参加这个盛会,我们念佛回向。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