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做事要厚道》-15

作者:憨氏 字数:9542 更新:2023-10-08 20:14:24

,一看,原来是魏军逃跑时匆忙留下的一坛坛美酒,敌人那高兴劲简直无法形容,都急先恐后扔下武器,捧起酒坛仰头就喝。空酒下肚,不到一会功夫,敌人全都喝得酩酊大醉,个个东倒西歪,倒地呼呼大睡。这时,拓跋新成带领部队返了回来,不费一刀一枪,将敌人全部生擒活捉。这一仗是酒立了大功,让拓跋新成不费吹灰之力而大获全胜。酒对人的伤害一是肉体的,一是精神的。古时候虽然无法用科学试验来证明酒对人体的伤害,但不少有识之士已明了其中的危害,耶律楚材只用了一杯酒就告诫了元成宗酒对人体的危害,同时也阐明了酒对人精神的毒害作用。元成宗非常喜欢喝酒。平时无论国事怎样繁忙,他总要与大臣一起饮上几杯,有时甚至喝得酩酊大醉。耶律楚材曾为此事劝谏过多次,但每次都收效不大。皇上表面上接受,但过了几天,禁不住酒香的诱惑,又将耶律的忠告忘得一干二净。耶律想,皇上是一国之君,对自己的身体应该倍加珍惜才是,而过量喝酒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再说,作为一个国君,经常喝得烂醉如泥,样子也很难看。一天,皇上与大臣们又在一起狂饮。耶律见了,就奔上前去,反复劝皇上要节制饮酒。但皇上把它当作耳边风,丝毫没有听进去,反而越饮越多,没一会儿,就将一大瓶酒喝了个底朝天。耶律见劝不住皇上,便急中生智,上前操起一杯酒泼洒在一铁槽上,铁槽顿时冒起一团小泡沫,卷起一丝轻烟。皇上见了,大为惊异,没想到这小小一杯酒,其损伤力竟会如此之大。看到元成宗对铁槽冒出轻烟后的表情,耶律知道时机成熟了,便向皇上进言说:“铁槽这样坚硬的东西都能被酒损坏,何况人的五脏六腑呢?陛下身为一国之主,身负国家臣民的重托,要节酒养身啊。”皇上听了耶律这肺腑之言,很感动。他想自己再不改正,真是太对不起这个忠实的老臣了,于是他对与他一起喝酒的大臣们说:“你们的爱君忧国之心,有哪一个比得上吾图撒合里(蒙语:长胡子的人,皇上对耶律的爱称)呀。我要是再不听他的劝告,那真是无药可救了。”说完,他就站了起来,命令将酒席撤了。后来,他又用金银玉帛对耶律楚材加以奖赏,并且发布使命规定:今后君臣饮酒,三杯为限。忧患常有忍安逸人生能有多久,不到百年时光;天地是暂居的旅店,光阴是永远的过客。如果不自警觉,一味纵情取乐,就会乐极生悲,像秋风过后的草木零落一般。人生是有限的,短短几十年的光阴,如果放纵自己去享受,而不奋斗,则会一事无成。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贪图安逸,等于自毁长城。一旦人处于安稳快乐的环境中,就会忘记忧患的存在,消靡了自己的意志,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发奋图强?所以古人把贪图安逸享乐比喻为是在饮用毒酒,味道虽然甘美,喝下去却是要致人于死地的。忍安逸,首先要知道珍惜时光,在有限的人生之中做更多的事情。曹操戎马一生,他在《短歌行》中写道:“对着酒应当高歌,人生又能有多长。它就像早晨的露水,只可惜逝去的日子太多。”又有古诗写道:“人生不到一百年,人却常常怀有千年的忧愁。”也是告诉我们人生苦短。只顾贪图享乐,就什么事业也无法造就。其次,忍安逸,要积极进取,否则就会像《论语》中孔子说的那样“吃饱穿暖,安逸地住着却没有受到教育,就与禽兽相差无几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自然会意志消沉,退一步也可能蜕化成社会的害虫,为人们所厌恶。谁都知道,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人也一样,唐朝孙思邈《养性启蒙》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运动的缘故。欲望不能放纵,放纵就要造成灾祸。”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工作,才能不停地奋斗,永止息地前进。三国时刘备曾经和刘表坐在一块,当他去厕所回来时,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刘表感到奇怪,问他原因。刘备说:“以往身体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肥肉都消下去了;现在不再骑马,肥肉又长出来了。光阴如流水,老年就要来临了!可是功业还没有建立,我因此感到悲伤。”晋朝陶侃,字士行,本来是鄱阳人,后搬到庐江的浔阳。陶侃早年孤单贫困,范逵向庐江太守推荐他,做了主薄,后来升为广州刺史。他每天早晨把100个坛子搬到屋外,傍晚再搬入屋内。人们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要为收复中原出力,过于悠闲安逸,恐怕担当不了此任,所以要经常劳动。”后来陶侃统领八个州,名声显赫。刘备和陶侃都认识到了忍受安逸生活才能成大事的道理,所以他们才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古人认识到了贪图安逸,人就会没有雄心大志,害怕艰苦的生活,惧怕磨难,养成娇气,面对挫折则放弃自己的志向,那又怎么能立身立国呢?整天沉迷于安稳的生活,陶醉于快乐的享受,根本不可能磨炼出顽强的意志,而且还有可能因为贪图享乐而招致灾祸。所以要忍安逸,艰苦奋斗,才能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业。陈后主本来可以成为一代明君,却因为沉溺于这种安逸的生活,纵情声色,最后成了一个亡国之君。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有感于陈朝灭亡而写的一首七绝,诗中所说的《后庭花》也叫《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所写。陈后主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他名叔宝,字兀季,小字黄奴。在他当政的七年中,只有很短一段时间政治比较清明,也许是他认为陈朝已经固若金汤,无须居安思危;也许是他受了身边弄臣的蛊惑,不再勤于政事,乐得纵情酒色,放浪形骸,总之,后主很快成了昏庸之君,刚即位时的朝气已消磨殆尽,与以前判若两人了。后主皇后名沈婺华,其父是仪同三司沈君理,母亲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之女会稽穆公主。她端庄贤淑,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于书翰,但羸弱多疾,虽贵为皇后,后主待她甚薄。后主即位时被始兴王叔陵斫伤,养病承香阁,皇后与诸姬皆摒斥于外,惟张贵妃丽华得以侍从左右,以此之故,宠冠后宫。至德二年后主在光照殿前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各高数十丈,连延数十间,其窗牖、壁带、悬楣、栏槛等皆以檀木做成,又饰以金玉,当中镶嵌珠翠,外挂珠帘,内设宝床、宝帐、服玩之类,瑰奇珍丽,自古未有。每有微风,香飘数里,晨曦初照,光映后庭,阁下积石为山,引水为池,种植奇花异卉。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居结绮阁,龚、孔二贵嫔居望仙阁。三阁之间有复道相通,往来甚便。除以上几位妃嫔外,还有王、李二美人,张、薛二淑媛,袁昭仪、何婕妤等人,俱有宠。还以宫人袁大舍为女学士。后主每次饮宴,便命诸妃嫔与女学土、狎客等共赋新诗,互相赠答,择其艳丽者谱成歌曲,选宫女千余人习而歌之,分部迭进,以此为乐。常用的曲子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内容大多是歌颂张贵妃、孔贵妃容貌姣好的庸俗之作,如“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之类。君臣酣饮,通宵达旦,以此为常。孔贵妃本是武将之女,家贫,父兄以织席为业。初入宫时,是龚贵妃侍儿,后主一见钟情,嬖幸无比,即位后拜为贵妃,生太子深。她发生七尺,油光可鉴,风神秀彻,顾盼生辉。每于阁中临轩梳妆,宫中遥望,翩翩若仙。她又善于察颜观色,有权术,后主每次宴请宾客,她便荐诸宫女参与其事,宫女们甚为感激,竞言贵妃之善。她还喜魇魅之术,置淫祀于宫中,聚女巫鼓舞。其时后主怠于政事,百官奏事,都通过宦官蔡脱儿、李善度方能达于帝前,后主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同定夺。李、蔡所不能记者,贵妃一一疏理,一条奏折也不会遗漏。贵妃借机干政,朝野中有何言论,有何大事,预先打听清楚,告诉后主,后来大臣上奏,与贵妃所言无异。后主见她足不出宫闱,便能详知一切,愈加宠幸。于是宦官佞臣内外勾结,戚畹贵族纵横不法,卖官鬻爵,贿赂风行,赏罚之命不出于中书省而出于宫掖。甚至后宫犯法,也请贵妃在后主前说项,往往如愿以偿。后主耽于酒色,不恤政事,引起了朝中正直之士的不满。大臣毛喜屡次谏诤,被贬出朝。右卫将军兼中书通事舍人傅绰对施文庆、沈客卿等人飞扬跋扈、专制朝纲表示不满,施文庆便诬陷他接受了高丽使臣贿赂,被下于狱中。傅绰于狱中上书劝谏说:“陛下顷来酒色过度,不虔郊庙之神,专媚淫昏之鬼;小人在侧,宦竖弄权,恶忠直若仇雠,视生民如草芥;后宫曳绮绣,厩马余菽粟,百姓流离。恐东南王气,自斯而尽。”后主览书大怒,转而怒火稍息,派人对傅绰说:“朕打算赦卿之罪,卿能改过自新吗?”傅绰答道:“臣心如面,臣面可改,则臣心可改。”后主下令将他赐死狱中。吴兴人章华在祯明初年上书说:“陛下即位,于今五年,不思衔帝之艰难,不知天命之可畏,溺于嬖宠,惑于酒色。祠七斋而不出,拜妃嫔而临轩。老臣宿将,弃之草莽,谄佞谗邪,升之朝廷。今疆场日蹙,隋军压境,陛下如不改弦易张,臣见糜鹿复游于姑苏台矣。”后主收到奏疏,下令马上将他斩首。朝中大臣见后主玩物丧志,拒谏饰非,便都明哲保身,三缄其口,不肯再惹是非了。一个好端端的国家,被后主弄得危机四伏,面对隋的进攻,陈朝灭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言多必失忍口舌中国民间有一句话:“言多必失。”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的多了,话里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你对事物的态度,你对事态发展的看法,你今后的打算等等,会从谈话中流露出来,被你的对手所了解,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战胜你。而且,你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到其他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不同、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别人在传话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加入他个人的主观理解,等到你谈的内容被谈话对象听到时,可能已经大相径庭,势必造成误解、隔阂,进而形成仇恨。另外,人处在不同的状态下,讲话时心情不同,话的内容也会不同,心情愉快的时候,看事看人也许比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赞誉之词可能会多;有时心情不愉快,讲起话来不免会愤世嫉俗,讲出许多过头的话,招来很多麻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论语》记载:孔子在本乡的同僚间,实实在在,特别的诚实,而且还谦逊恭顺,就像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在宗庙、朝廷上,却明白善辩;同下大夫说话的时候,刚毅而朴直;同上大夫说话的时候,和颜悦色,直言不讳。这是圣人的作为,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也是很有益的教诲。古人认为竭尽自己的力量叫做“忠”,诚实相待叫做“信”,厚道严肃叫做“笃”,始终如一叫做“敬”。子张向孔子请教为人处世的准则时,孔子回答他说:人一旦开口说话,就要忠诚老实,这样才不会有偏颇夸大、随口胡说的言词了;行为处事必须忠厚严肃、谦恭,这样就不会有放纵邪恶、胡乱行事的行为了。如果能这样做,即使到了最远的地方照样行得通;如果不能够这样做,即使是在最近的地方也行不通。《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到周朝观礼,进了后稷的庙,见有尊金铸人像,几次闭口不说话,而是在金人像背后题字:“这是古时说话小心的人,要以他为戒啊!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就会有更多过失;不要多找事,多找事就多祸害。不要说没什么危害,那是很大的灾祸。”最大的灾祸莫过于说话太多。看看下面的例子,你就不难理解先贤们对言辞要忍耐的论述。南北朝时,贺若敦为晋的大将,自以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们之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惟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决心好好干它一场。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个胜仗之后,全军凯旋,这应该算是为国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大发怨言。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了,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光阴似箭,斗转星移,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贺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他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训,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自认为当个宰相也是应该的。不久,还不如他的杨素却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后来一些话传到了皇帝耳朵里,贺若弼被逮捕下狱。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因为他有功,不久也就放了。他还不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跟我之间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也都对我附耳相告,言无不尽。”后来杨勇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而代之为皇太子,贺若弼的处境可想而知。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颍、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我皇帝也是废物不成?”贺回答说:“高颍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了解他们,我也确实说过他们不适合担当宰相的话。”这时因他言语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连,都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庭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隋文帝见了对贺若弼说:“大臣们对你都十分的厌烦,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自己寻思可有活命的道理?”贺若弼辩解说:“我曾凭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的功劳的份上,给我留条活命吧!”隋文帝说:“你将出征陈国时,对高颍说:‘陈叔宝被削平,问题是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高颍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是吧?等到消灭了陈叔宝,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了,何必再提呢?”贺若弼说:“我确实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赏,今天还希望格外的赏我活命。”此时他再也不攻击别人了。隋文帝考虑了一些日子,念他劳苦功高,只把他的官职撤消了。父子两代人,同样是因言多而坏事,所以要忍那些不该讲的话,以免招致不必要的祸端。言辞不忍有百害而无一利。言多必失,话一出口,不加思考,匆忙之中妄下结论,所造成的影响,是再用几百句、几千句话也弥补不了,修正不了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辞之忍,一是要少说话,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和主张,虚心向有才能的人学习,才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二是讲话要慎重,不要妄发言论,信口雌黄,让人觉得你不识天高地厚;三是讲话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和讲话的对象,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炫耀自己在某一方面有学识有见解,或是比别人知道的他人隐私多,乱发议论,这样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也会影响人际交往。四是要注意讲话内容的选择,该讲的则讲,不该讲的不要到处乱讲。这就是言辞之忍的主要内容。真正善于言辞的人,非常清楚在什么场合要讲什么话,对什么人要讲什么话的技巧。张仪是战国时期出现的一位政治家,他的才能之一是以自己的口才征服了各诸侯国,最后结成连横。这年,苏秦死在齐国。战国时期的另一位纵横家张仪,开始了以秦国为轴心的连横活动。张仪在秦国,因为处理秦国与魏国的关系有功,一度担任了相国的职务。后来由于参加一次诸侯之间的会谈,没有能获得预期的效果,被秦惠王免了职,回到魏国任相。尽管如此,张仪的政治理想还是要以秦国为中心实现连横。这一点,他暗地里得到了秦惠王的鼓励和支持。当苏秦的死讯传来,张仪对魏惠王作了一次这样的劝导。他说:“魏国的土地方圆不到1000里,军队不过30万。四周地势平缓,没有什么名山大川的阻隔。魏国的士卒戍守在与楚、韩、齐、赵各国交界的边境哨卡上,就已经用去10多万人,能够灵活调用的军事力量剩不多了。当初魏国接受苏秦的建议,与关东诸侯们在洹水上结盟,大家结成兄弟关系,互相支持。但是,这不是永远都靠得住的盟约。有些亲兄弟还在为争夺钱财相互残杀,何况苏秦已死。而且苏秦自己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大家还想依靠他的影响,保持互不侵犯,显然是不可能的。大王如果不抓紧时机追随秦国,秦国要是挥兵进攻黄河南岸一线,占据我们的大片土地,抢占魏国的要塞阳晋,那时赵国的军队就不能南下,魏国也就无法北上;赵、魏被切成两面,合纵互援的关系还在哪里呢?那时,大王再想维持魏国的安全就不可能了。所以,我迫切地希望大王重新谋划国家大计;否则,还是先让我辞职离开的好,我不敢承受这种灾难。”一番巧舌如簧的谗辞,可谓言明利害,晓以损益,处处为魏王着想。于是,魏惠王听从了张仪的意见,宣布脱离合纵同盟,并派张仪到秦国去联络。张仪带着魏王的意愿回到秦国,秦惠王很高兴,恢复了张仪的相位。这天,张仪赶到数千里以外的齐国。当时的齐宣王是一个很有战斗经验的君主,张仪采取迂回的语气对他说:“据我了解,贵国倾向合纵的大臣们经常认为,齐国的西部有韩、赵、魏等国遮蔽着,与秦国隔得很远,而且齐国本身地大人多,兵强将勇,秦国力量再大,也奈何不了齐国。大王是支持这个说法的,对吗?”齐宣王点点头。张仪嘿嘿一笑说:“大王是个聪明的人,难道也相信这种懒汉的思维吗?”齐宣王听了颇觉新鲜,他要张仪解释所谓“懒汉的思维”是什么意思。张仪似乎有些愤慨地说:“这都是对齐国命运缺乏高度责任心的说法。大王听了,无非觉得这个意见正好符合自己寻求敬安的心理,而不去努力推想天下情势的变化,为齐国真正的安定作更深、更细的考虑。所以说这是懒汉的思维,是要耽误齐国大事的!”齐宣王被张仪这一捅,不禁站了起来,要张仪继续说下去。张仪一看自己的关子卖成功了,才慢悠悠地请齐宣王不要急,坐下来听他说。他说:“大王要知道,现在秦国和楚国已经通婚,一个嫁女儿,一个娶媳妇,相处得如亲兄弟一般。韩国也已向秦国献出重镇宜阳,魏国交出了黄河以南一线的要地,赵国割出了黄河北岸的河间。这样一来,秦国的势力,实际上已伸展到离齐国不远处了。大王如果墨守合纵的落后形势,与秦国继续对立,秦国可以指使韩国和魏国进攻齐国的南部边境,同时协同赵国的军队渡过清河,直指博关,那么大王的都城临淄和要塞即墨就不再属齐国所有了!”齐宣王一琢磨,心中不免一惊,暗暗地佩服张仪的见解,同意与秦国联盟。张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似乎一切都是完全为了对方的利益着想,言辞忽而恳切,忽而神秘,忽而严厉,忽而犀利,变化多端,可谓是掌握了言辞之忍的精要。3.能屈能伸——忍强忍败大智慧光明磊落忍恐惧《论语·颜渊》中记载: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问道:“正人君子真的是无忧虑、无恐惧吗?”孔子回答说:“确实可以做到无忧无惧。自己检查自己,是否做到问心无愧,只要是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又怕什么呢?”由此可见,人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辨察自我意识中的善恶是非,严于律己,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也就战无不胜。人之所以恐惧,是因为自己有毛病,行得正走得直,有什么可怕的?古语说的好,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三更鬼敲门。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以私害公,不以小害大,自然会坦然面对一切。古人云:“内省不疚,何忧何惧?理既明,委心变故,中水舟运,不谄河伯;霹雳破柱,读书自若。何潜心于太玄,仍惊遽而投阁。故当死生患难之际,见平生之所学。”意思是说:内省而无内疚,还有什么忧惧,就不担心变故了。乘船过河,韩褐子不祭河伯;霹雳击坏柱子,夏侯玄读书自若。扬雄如此潜心于太玄之学,却在惊慌中跳阁摔伤,所以在生死患难的时刻,才能显示所学与修养如何。《说苑·修文篇》说,韩褐子过黄河,船夫告诉他说:“过这条河的人,没有不祭河伯的,你怎么不祭?”韩褐子说:“天下祭天下之神,诸侯祭他封地内的神,大夫祭祀他的亲人,士人祭祀他的祖宗,像我,不用祭河伯。”船夫开始划船,船到水中间就动起来。船夫说:“我向来划船都告诉别人要祭河,而你不听。现在船到水中颠簸起来,太危险了,大概要到下游收尸了。”韩褐子说:“我不因为别人不喜欢就改变我的志向;也不因为我要死就改变我的信义。”话未说完,船就平稳前进了。晋代人夏侯玄,字太初。他靠着柱子读书,忽然暴风雨来了,雷电击倒了他所靠的柱子,他身上的衣服也烧焦了,但他神色一点不变,照旧读书。西汉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他来到京城长安,当时大司马王音看重他的才能,推荐他为待诏。后来历经成帝、哀帝、平帝三世没有再升过官。到王莽篡位时,转为大夫。扬雄认为经典没有比《易经》更好的,所以模拟《易经》作《太玄》。当时有个刘某,跟扬雄学奇才。刘某后来犯法,牵连到扬雄。当时扬雄在天禄阁上教书,使者来了,想逮捕他。扬雄担心不能幸免,于是从阁楼上跳下来,几乎摔死。其实只要问心无愧,又何必如此呢?后来王莽下诏不要再追究他,他又做了大夫。那些明白道理的人,面色不会因为打雷而改变,志向不因为船摇动而变移。不明事理的人,见使者来,就跳楼自杀。在这种危急的时候,才能显现各人所学的东西和性情思想气量的不同。心中无愧事,何惧之有?怕字一有,说明心有所盼,意有所钟,惟恐心愿不能实现。所以忍惧要忍耐贪欲,忍耐心中的不平,处世要宽和,做事要光明磊落,那就无所惧。人们之所以产生恐惧的心理,是因为有所求,有所企盼,有所贪望。要官的,恐惧得不到官位;要权的,害怕失去地位;要钱的,害怕损失财产;要苟活的当然最怕死。恐惧之心人皆有之,要忍恐惧确实不容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恐惧,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产生恐惧。王戎观虎不惧,是他看穿了老虎的本质,那些跑开的人只是缺乏忍受恐惧袭击的心理准备。三国时曹魏后期,有七个趣味相投的朋友,经常宴饮于洛阳郊外的竹林之中,吟风弄月,诗酒唱酬,清谈娓娓,悠哉悠哉,时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七贤之一的王戎在历史上以精于理财著称于世。王戎从小爱动脑筋,反应特别快,既聪敏,又精明。有一次,魏明帝得到一只地方上进贡来的东北虎。这只老虎威风凛凛、凶猛异常。魏明帝自己观赏够了,就让人把装虎的木笼放到皇宫前的广场上,供大家参观,让京城的士民百姓开开眼界。果然,京城沸沸扬扬,人们都想亲眼看一看这只活生生的大老虎,纷纷来到广场,把个广场挤得水泄不通。七岁的王戎也夹在人丛中看热闹,他人小个子矮,在人缝中钻来钻去,竟钻到了栅栏前。人们平时谈虎色变,而此时却兴致勃勃地观看着困在笼中的百兽之王,且不时用手指指点点,丝毫没有畏惧之色。突然,大老虎兽性发作,前肢攀着栅栏,张开血盆大口咆哮起来。这突如其来的吼叫声震动屋宇,响彻广场,围观者毫无思想准备,被吓得胆战心惊。身强力壮的,转身拔腿就跑;年老体弱来不及跑的,都扑倒在地;一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一见这阵势,都惊叫着跟随大人跑开了。这时,空旷的广场上,只有一个小孩仍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盯着栅栏里的老虎看,没有一点恐惧的神色。他就是王戎。魏明帝远远地从楼上看得很真切,感到十分惊奇,便派随从官员去看看这个小孩,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胆子。“老虎这么凶猛,吼声这么吓人,连大人们都吓跑了,你怎么不怕呀?”这个官员来到王戎身边,很和气地问道。王戎从容地答道:“老虎是很凶猛,但它已被关在笼子里,有什么可怕的?”这个官员又说:“大人吓得跑开了,你怎么不跑?”王戎回答说:“老虎是兽中之王,人们听老虎吃人的故事听多了,因此,老虎一吼叫,也来不及多考虑,只顾落荒而逃了。”王戎的分析在情在理。他小小年纪就这么冷静地对待自己所遇到的事情,而且头脑清晰,不畏惧表面强大的事物实在是难能可贵。一个人能够临危不乱,遇事不慌,表现出大家气度和风范,同样他在官场和政治斗争中也会一如既往地镇定自若,面对一切威胁、利诱,都会毫不动摇。谢安与孙绰等人曾划船到海上游玩,正当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天气突然起了变化,海风推着海浪阵阵翻涌,游船在风浪中颠簸不定。大家都害怕起来,只有谢安镇定自若,照常吟诗唱歌。船老板看到谢安这样胆大无畏,心里特别高兴,便继续划船。不一会儿,风浪更急了,大家更加紧张。谢安不慌不忙地对船工说:“这样划下去,从哪里上岸呢?”船工说:“只能从原地上岸。”于是,船工才划船返回。大家都佩服谢安的胆量。其实在危险面前,惧怕只是一种怯懦的表现,对于克服困难、解除危机没有任何帮助。心胸坦荡的人,把生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