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有修养的人的作为。要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如果太轻易暴露自己的情感则容易受到伤害,人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不同的人有不同对人对事的态度,掌握一定权力的人,把自己的喜怒经常流露给下级,下级则会投其所好,而掩盖事物真正的本质。普通人过于直率地表露自己的喜怒,则显得为人肤浅,也容易开罪于人。所以要忍耐住自己的情感,不要过多地暴露出来。西汉时的窦婴,是孝文帝皇后的侄子。汉武帝建元二年,他被封为魏其侯,他喜欢蓄养宾客,天下的游士都归奔他。当时,桃侯刘舍被免去宰相的职务,太后多次向皇上说窦婴:“魏其侯喜欢沾沾自喜,行为不定,很难担当得起宰相的责任。”于是最终没任他为相。晋朝的谢安,孝武帝时任尚书和太保。太元八年,后秦的苻坚入侵晋国,谢安派他的侄子谢玄去退敌,在淝水把秦军给打败了。捷报传来,谢安依然神情泰若地和客人下围棋。客人走后,谢安走进屋里,过门槛时,却因高兴过度,把木鞋的齿都折断了。喜怒都是人类的情感。当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怒自然而然产生了。发怒不仅伤身,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一个易发怒的人也难于和他人合作。历史上也有不少因发怒而给自己或他人造成巨大损失的例子。当然任何事物有利就有害,有弊也有益;怒有害于身心健康,有害于友情,有害于事业,但它也有有利的一面。《独异志·华佗》中记述了华佗给一位郡守看病,诊脉之后,没有给他开任何药方,而是历数该人的罪责和过错,把郡守大骂了一顿,拂袖而去。郡守大怒,气荡胸中,誓不饶华佗,不想一怒之下,吐出了大量黑血,过了一段时间,病反而好了,这才知华佗医术之高,是用激怒之法治好了郡守的病。只要善于引导,怒也是助人成功的一计,所以对怒我们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行。对此,《易经》上讲:人是承蒙天地阴阳才生下来,都有这种气。而且喜悦和愤怒是人的性情,也都不能没有。有了喜怒又能适可而止,《中庸》把它称作“和”。如果发太大的怒气,就会败坏内心的和气。陶潜有一首诗说:“怒气比火焰还厉害,它会焚烧了和气,使人白白伤悲,当颇多感慨时,不必勉强自己,事后心境自会清凉。”清代的林则徐曾手书“制怒”两个大字作为条幅,悬于室内,以提醒自己忍耐怒气的产生,抑制发怒。人类的各种情感,都是一定思想的外在体现。喜态表示人对外界的影响产生了一种积极的回应,而怒则表现为相对的消极情感。喜有大喜、小喜、真喜、假喜、明喜、暗喜、窃喜、自喜,怒同样也有大怒、小怒、真怒、假怒、明怒、暗怒、自怒之分。无论是哪种喜,也无论是哪种怒,都可以产生一定的力量去影响他人。尤其是怒态,大发怒,则首先具有威慑作用,使他人产生畏惧感;怒还具有羞辱的作用,使人产生愤怒感;怒还能有激励作用,使人产生一种奋进感。更有在政治、军事斗争中施用怒计的,那是利用了对方不能忍怒,而故意激怒对方,使之在战略、策略中产生失误,而乘隙攻之。愤怒不忍,泄怒于他国,则会引发战争。战争一旦发生,带来的恶果是没有人能够预料的。在社会中,仇怒发生会导致上下级关系破裂,同事关系紧张。在家庭中,愤怒既出,会招致父子相杀,兄弟争斗,夫妻反目,使家庭失去欢乐和人伦之道。所以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愤怒,努力化解他人的怒气,与人和睦相处。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应该抑制愤怒情绪的发作,以利自身健康,以利团结他人,以利相安和谐,以利国家社会安定,以利事业发展。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也完全可以以怒为计,震慑敌人,激怒敌人,以便战胜敌人。深谙兵法的诸葛亮,曾巧妙地利用怒计激怒周瑜,实现了孙刘联合抗曹的计划,也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周瑜为人气量狭小,本就容易致怒,而又不知怒而不发,所以才能被诸葛亮利用。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八十万大军,沿长江摆开阵势,想一举拿下东吴,实现他统一天下的夙愿。面对强敌压境,东吴众臣有主战的,也有主降的,弄得吴主孙权也不知该何去何从。诸葛亮为了实现他在隆中时对天下形势的分析,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巩固孙刘联盟,他自告奋勇地去江东游说孙权,共同抗击曹操。来到东吴以后,他知道周瑜是东吴举足轻重的人物,只有说服了周瑜,才能坚定孙刘抗曹的决心。周瑜是他这次出访的重点。此时的周瑜,虽心存抗曹的念头,但在诸葛亮面前故作深沉,不露痕迹,同时也想试探诸葛孔明,故而谈及抗曹之事,周瑜总是以言语搪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便针对周瑜气量狭小的特点,故意曲解曹植的《铜雀台歌》中的两句话,激起周瑜对曹操的满腔怒火,痛下不灭曹操誓不为人的决心。一天晚上,鲁肃引诸葛亮会见周瑜。鲁肃问周瑜:“今曹操驻兵南侵,是战是和,将军欲如何?”周瑜说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难以抗命。而且兵力强大,不可轻敌。战则必败,和则易安,我的意见是以和为上策。”鲁肃大惊道:“将军之言错啦!江东三世基业,岂可一朝白白送给他人?”周瑜说道:“江东六郡,千百万生命财产,如遭到战祸之毁,大家都会责备我的,因此,我决心讲和为好。”诸葛亮听完东吴文武两大臣的一段对话,觉得周瑜若不是抗曹的决心未定,也是一种有意试探,此时如果不另辟蹊径,只是讲一通吴蜀联合抗曹的意义,或是夸耀周瑜盖世英雄,东吴地形险要,战则必胜的道理,肯定难于奏效。于是,他巧用周瑜执意求和的“机缘”,编出一段故事,激怒了周瑜。诸葛亮说道:“我有一条妙计,只需差一名特使,驾一叶扁舟,送两个人过江,曹操得到那两个人,百万大军必然卷旗而撤。”周瑜急问是哪两个人。诸葛亮说道:“曹操本是一名好色之徒,打听到江东乔公有两位千金小姐,大乔和小乔,长得美丽动人,曹操曾发誓说:‘我有两个志向,一是要扫平四海,创立帝业,流芳百世;二是要得到江东二乔,以娱晚年。’目前曹操领兵百万,进逼江南,其实就是为乔家的两位千金小姐而来的。将军何不找到乔公,花上千两黄金买到那两个女子,差人送给曹操?江东失去这两个人,就像大树飘落一两片黄叶,如同大海减少一两滴水珠,丝毫无损大局;而曹操得到两个人必然心满意足,欢欢喜喜班师回朝。”周瑜说道:“曹操想得大乔和小乔,有什么证据说明这一点呢?”诸葛亮答道:“有诗为证。曹操的小儿子曹植,十分会写文章,曹操曾在漳河岸上建造了一座铜雀台,雕梁画栋,十分壮丽,并挑选许多美女安置其中,又令曹植作了一篇《铜雀台赋》。文中之意就是说他,立誓要娶‘二乔’。”周瑜问:“那篇赋是怎么写的,你可记得?”诸葛亮说道:“因为我十分喜爱赋中文笔华丽,曾偷偷地背熟了。”接着就朗诵起来:“从明后以嬉游兮,登高台以娱情……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周瑜听罢,勃然大怒,霍地站立起来指着北方大骂道:“曹操老贼欺我太甚!”诸葛亮表面上是急忙阻止,其实是火上浇油说道:“都督忘了,古时候单于多次侵犯边境,汉天子许配公主和亲,你又何必可惜民间的两个女子呢?”周瑜说道:“你有所不知,大乔是孙策将军夫人,小乔就是我的爱妻!”诸葛亮佯作失言,请罪道:“真没想到是这回事,我真是胡说八道了,该死,该死!”周瑜怒道:“我与曹操老贼誓不两立!”诸葛亮却故作姿态地劝道:“请都督不可意气用事,望三思而后行,世上绝无卖后悔药的。”周瑜说道:“我承蒙伯符重我,岂有屈服曹操之理?我早有北伐之心,就是刀剑架在脖子上,也不会变卦的。劳驾先生助我一臂之力,同心合力共破曹操。”于是孙、刘结成的抗曹联盟得到巩固,赢得了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诸葛亮首先了解到周瑜的气量比较窄,容易被人激怒,再者他也知道,大丈夫连自己的妻子都不能保全,是人生的一大耻辱,周瑜绝不会忍受这样的耻辱。尽管这一切不过是诸葛亮假借曹操的诗赋牵强附会的一说,却达到了激怒周瑜、联合抗曹的目的。2.修身养性——忍人之不能忍玩物丧志忍声色声,指的是对于音乐的爱好。音乐依其曲调和内容可分为高雅和低俗,高雅的乐曲能够让人修心养性,不为世俗的恶浊之声所搅扰,当然这种阳春白雪,和之者寡。而那些靡靡之音,听了让人沉溺其中,萎缩不前,贪玩丧志。在古代,高雅音乐也不是人人都能品味欣赏的。据《礼记·乐记》记载:魏文侯向子夏询说:“我正襟危坐来听古乐,听不懂,只能感受到惶恐;躺着听郑卫的音乐,却不知道疲倦。请问古乐和新乐为什么会有这么明显的不同效果呢?”子夏回答说:“古时,天地和顺,四季调和。现在你所喜欢的,是靡靡之声吧?”“请问靡靡之音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子夏回答说:“郑国音乐喜欢毫无节制,放纵意志,使人心变淫邪;卫国的音乐倾向于繁冗,劳人心志,都是沉淫于色,损害了德行,是不可取的。”对此孔子曾说过:“我们需要禁绝晋国的音乐。”为什么?因为在当时的有识之士眼中,晋国的音乐就属于那种让人沉浸其中,百听不厌,难于自拔,而实际上是无愁说愁、无端发怨的低靡之音。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恶浊的颜色,耳朵不听恶浊的声音。”恶声就是不正派的声音,但凡可以使人的心性变坏的声音都是恶声。陈后主天天与孔范等人在后庭设宴饮酒,称呼他们叫“狎客”,让各贵妃与客人歌唱应和,歌曲名叫《后庭花》。国君大臣酒酣歌舞,每每从傍晚到早晨。开皇四年,陈被隋所灭。喜好低靡的乐曲,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个人爱好的问题,没有什么大不了,也常常不受到重视。实际上,一个人是喜欢高雅的乐曲,还是沉醉于靡靡之音乐中,反映的是一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大问题。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人心胸和志向。沉迷于低下的曲调,个人的格调就不会高,整天心在靡靡之音中,对于国家大事和政务都会松懈。色,指的是女色。自古有因贪恋女色误国的,西汉的枚乘,写了一首《七发》说:“皓齿蛾眉,是砍伐性命的斧子。”又说:“越国美女在前侍候,齐女子在后奉迎,往来游宴,在曲房幽隐处任性放纵,这是把毒药当成甜食吃,是在和猛兽的爪牙游戏,”枚乘把女色比喻成毒药和猛兽是有道理的,因为自古由于贪恋女色而遭杀身灭国的例子太多了,举不胜举。周幽王时,褒地的人有罪,就把一位叫褒姒的子女进献给幽王,幽王很宠爱她,褒姒不爱笑,幽王用各种方法取悦她,可她还是不笑。先前幽王与诸侯相约,外敌来了就烧起烽火,用来召集援兵。现在幽为取悦她,就烧起烽火,诸侯全来了,却没有外敌,于是褒姒大笑。后来申侯因为幽王宠幸褒姒,废除了申后以及太子宜臼,招引犬戎来攻打幽王。幽王于是又举烽火招援兵,但诸侯都不来了。犬戎把幽王杀死于骊山脚下。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声色不忍的害处很大,归纳起来不外有这样几点:一是沉溺于声色之中,不能忍受声色的迷惑,放松了自身修养,首先堕落下去。二是由于心在声色之中过度不羁,故而疏远了自己应该从事的事业,从而给自己给事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方面用多了,其他方面自然就无力顾及,过分沉醉于声色的享受之中,就会意志松懈,事业无成;三是声色不忍,容易被对手利用这一弱点,施用美人计,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忍声色则要修其身,固其本,亲正人君子,远离那些别有目的的小人。对于人生男女之大欲,要适可而止,不能无止境地贪求。李园是个深知声色之计的人。他把自己的妹妹送给春申君,受孕后再转到楚考烈王手中,生了儿子继承了王位。糊涂的春申君轻信美人的话,不认真体察其中的阴谋,招致杀身之祸。春申君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是楚国的贵族。楚考烈王即位之后,他出任楚国的令君。考烈王五十五年,他离开淮北12个县的封地,被改封于吴,号春申君。考烈王在位多年,然而后宫无子。春申君认为这是楚国的大事,为此深感忧虑,因为楚王无子会引起楚国传嗣的纠纷,于是他四处寻求能够生育的美貌女子进献给考烈王。可是,尽管如此,考烈王依然还是没有传下子嗣。这时,赵国人李园带着他的妹妹来到楚国,准备将他的妹妹进献给楚王。但李园听说了考烈王不能生育的消息后,便犹豫了。他担心自己的妹妹长期不生,会失去楚王的宠爱,而自己凭借国舅身份享受富贵的美梦也会随之破灭。李园几经考虑,想到了春申君这条路可以利用,便决定先到他的门下求做舍人,充当一名食客。过不多久,李园谎称请假回家探亲,又故意超过了假期。春申君问李园为何未能按时回来,李园诡称是齐王派出使节要征聘他的妹妹,他因接待齐国的使节而耽误了时间。这是李园迂回地向春申君推出其妹的诡谲手法,春申君当然不知道。于是,春申君问李园是否已将其妹许配给齐王,李园回答说没有。春申君想要看看李园的妹妹,李园又伪装回家一次,在外面混了几天,然后把妹妹带来与春申君见面。春申君召见了李园的妹妹之后,便将她收到自己身边为妾。不久,李园的妹妹有了身孕,李园决定继续运用自己的阴谋,指使其妹对春申君说:“考烈王百年之后无子嗣,必然要传位给兄弟。你春申君在楚国做令尹,执掌大权20多年了,对那些王的兄弟也多有得罪之处。如果,考烈王的哪位兄弟继承王位,你将无法保有现在的富贵,甚至会大祸临头。现在我已经怀有身孕,我在你身边的时间也不长,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我。凭着你与考烈王亲如手足的关系,是完全可以将我进献给考烈王的,考烈王也必定会宠幸于我,那时我腹中的孩子,也就是你春申君的儿子,就将作为考烈王之子,继考烈王之后为楚王了。你的儿子做了楚王,你是国君的父亲,还惧怕谁呢?”春申君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春申君让李园的妹妹单独居住一室,然后向考烈王进献。考烈王召见李园的妹妹,看了之后很高兴,立即将她纳入后宫。不久,李园的妹妹生下孩子,母以子贵,她就此做了王后,新生的孩子也被考烈王立为太子。李园因妹妹做了王后,随之受到考烈王的宠信,进入宫廷任职。李园煞费苦心设计这场阴谋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楚国王位的传承来控制楚国的大权。他深知,了解事实真相与内幕的除了他的妹妹之外,只有春申君;而对他最有威胁的也是春申君,因为这个未来的楚王是春申君的亲骨肉。李园决定秘密蓄养杀手,伺机暗杀春申君以灭口。他的这一密谋,尽管秘而未宣,却仍然为楚国的一些有识之士所察觉。考烈王卧病17天之后死去,楚国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兴起了宫廷血祸。李园在楚王死后,即率先抢入宫廷,命令昔日蓄养的敢死之士埋伏在宫城门口,等待闻讯而来奔丧的春申君。春申君刚入宫城,李园手下的死士即将他刺死,割下他的头颅抛掷在城外。接着,李园又派人斩草除根,捕杀了春申君全家。春申君的祸事,是他不知道忍耐声色招来的。如果当初不是贪恋李园妹妹的姿色,怎么会上了李园的当,中了他的计?李园是个很有野心的阴谋家,仅仅凭着一个略有几分姿色的妹妹,就蒙蔽了春申君和楚王,而夺得了楚国的大权。不少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都深知音乐的作用。所以才有楚汉之争时的“四面楚歌”。如泣如诉的家乡音乐涣散了楚军的斗志,汉军才一攻而破。这一回,刘琨利用一首家乡乐曲,打破了匈奴强敌。西晋末年,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族开始强大起来,他们与中原的晋王朝不断发生战争。刘琨在并州当刺史的时候,曾组织力量顽强地抵御匈奴的进攻。有一次,他的部队在晋阳城被匈奴兵围了好几圈,无法脱身。城里的粮食越来越少,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了,大家心里都非常着急,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刘琨作为军事首领,自然更加心急如焚。怎么办呢?难道就这样等死不成?一天晚上,月明星稀,天清气朗。刘琨披着银色的月光登上城楼,他倒背着双手来回踱步,眉宇间布满了焦虑和深思。城外的敌兵,远远近近,一排又一排,露宿在宽阔凄清的原野。“我们受困,他们也怪可怜的。”刘琨心想。他自己也不明白怎么同情起敌兵来了。这突然间萌发的同情之心,倒使他生出一个好计谋来。他想:这些匈奴官兵也是有家有室的人,人在外面时间久了,就必然会想念自己的亲人,要是能够调动起这些久战未归的士兵想家的情绪,也许他们会自动撤退的。于是,刘琨站在高高的城楼之上,清了清喉咙,用缓慢而清亮的声音唱起匈奴的民歌来。这悠扬而凄清的歌声在寂静的夜空中传得很远。匈奴的士兵听到这熟悉的歌曲,一个个心生悲凉,发出一声声长长的叹息。到了半夜,刘琨又拿来一支胡笳吹奏起来。胡笳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竹笛。这种乐器特别适合吹奏那些悲伤、凄凉的乐曲。刘琨故意选了几曲最动人的乐曲吹奏着,声音如怨如诉,动人心怀。匈奴的士兵听到这熟悉的胡笳声音,很多人都一边叹息,一边流下了思乡的眼泪,想家的情绪越来越强烈了。到了天色发亮的时候,刘琨又拿出胡笳,把昨晚吹奏的乐曲又吹奏一遍。这胡笳声在万籁俱寂的黎明格外清亮动人,催人泪下。那些久战未归的士兵再也忍不住感情的冲动,一个个忘记了自己围城的任务,骑着马纷纷向自己的家乡奔去。刘琨未发一兵一卒,就摆脱了被围困的艰难处境。音乐有振奋精神,唤起人心的作用。不好的音乐容易使人颓废,感人的乐曲,则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刘琨知道利用音乐动人的特点,对匈奴士兵也演了一场“四面楚歌”。这是因为人心思乡,家乡的乐曲则更能动人心魄。士兵们无法忍受这种音乐的震撼,则不战而走,刘琨也不战自胜。以声色作为武器,无论是进攻大队敌人,还是攻击个别将领,可谓百试百成。贪图声色有时候是天性使然。历史上又能有几个人像关云长那样不被曹操的锦衣玉食、金钱美女所打动,始终保持自己的节操呢?声色不忍,才被别人利用,见色而贪,才使自己丢丑,名誉扫地,怎么能不忍呢?贪食贪杯祸常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人说过:“饮食,人之大欲。未得饮食之正者,以饥渴之害于口腹。人能无以口腹为心害,则可以立身而远辱。”《易·颐初九》上说:舍弃你灵龟般的静养,观望我的食物,这是灾凶。灵龟,本来是不吃东西的动物,伏在地下静息,本来没必要求得比自己更高的东西,现在却要抬头观望人为了活命而吃饭的动作,这就是失去了自我修养的正道,凶灾快来临了。所以卦象上说:“君子因此小心言语,节制饮食。”“只羡慕他人,而不珍惜自己拥有的更珍贵的东西,这是不足取的。”《孟子》说:专讲吃喝的人,人们就会看不起他。因为他因小失大。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吃饱喝足是人生存的最起码的条件,本无可非议。也只有在满足了口腹之后人才能从事他所希望从事的事业,才能有精力去战胜各种困难。但是人活在世上,不是要贪那一点美味佳肴,要忍耐住、抵受住美食的诱惑,应该是能够做到的。口腹之忍一是要忍住自己贪图美食的欲望,口腹由于不忍饥渴会受到损害,人的志向如果不注意进行培养,也会像口腹受害那样,逐渐地丧失;二是要忍耐那种只因为没收取得到食物就仇视别人,甚至于不顾大局,不顾及国家利益地去报仇的行为。这是非常卑鄙的做法,应该忍住不去做,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贪杯的害处更大。酒这种东西,人一喝多了自然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什么话都可能说出来,什么事也都可能干出来;一旦酒醒,追悔也来不及了。对于酒的危害古人认识得很清楚,史书中对于古人禁酒,忍受贪杯之欢有许多记录。《尚书·酒诰》记载:周成王告诫康叔时说:“你要严格控制那些有放纵狂饮的坏现象的人,有人报告你,哪儿有聚众饮酒的人,你一定要抓住他们,不要让他们逃掉,我马上杀了他们。”尽管周成王这样做有些过头,但说明他深知饮酒过多会使一个人精神萎靡不振、斗志减弱,还能腐蚀一个人的心灵。要杜绝饮酒放纵的现象,不严厉不行。《史记·禹本纪》中记载:禹的时候,有个叫仪狄的人善于造酒,禹喝后认为很甜美,说:“后世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使国家灭亡的人。”于是疏远了仪狄。大禹不是远离了仪狄这个人,而是忍住美酒的引诱,不去靠近酒,他深知酒是好东西,很甜美,但是酒的害处也很大,沉溺于酒中就会亡国。那些酒友、酒徒、贪酒之人的结果是怎样的?不妨让我们来看一看。春秋时,楚恭王与晋厉公在鄢陵打仗。这时楚国司马子反口渴要水喝,仆人谷阳拿酒递给他。子反说:“拿下去,是酒。”谷阳说:“不是酒。”子反又说:“拿下去,是酒。”谷阳又说:“不是酒。”子反接过来喝了它,结果喝醉躺下了。楚恭王想要准备开战,派人召见子反,子反以身体不舒服推辞了。楚恭王直接走进子反的卧室,闻到酒味,说:“今天这场战斗,依靠的是司马,司马却醉成这样,这是亡我的国家而不体恤我的民众,不要再打了。”于是杀了子反,班师还朝。谷阳进酒,并不是嫉妒子反,而是忠心爱戴他,却使他被杀了。只因为一次喝酒而结下的怨恨,造成了身死的悲剧,喝酒误事、误己、误人、误国的例子比比皆是,怎么能不节制呢?皮日休在《酒箴》中写道:“饮酒的道理,哪仅止于填充肚子、消愁取乐啊!甚至能够使在上位的人沉入淫靡,在下位的人成为酒鬼。因此圣人用敬酒来节制它,用告训来让人明白。可是还是有高位的人被酒所腐化,以致国家灭亡;普通的人因酗酒,导致杀身之祸。”由此可见嗜酒不忍,有害而无益。酒后失言,招来杀身之祸;酒后失态,结果死之将至还在梦中;酒后失德,则更是害人害己。怎么能不忍耐住口腹的欲望?只有忍住、克制住对美食、美酒的贪欲,才能使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酒入愁肠愁更愁。借酒浇愁,麻醉一时,使自己忘记烦恼,这大概是贪酒惟一的好处。阮籍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他表面上沉醉于酒中,内心却是格外清醒……阮籍本来是一个很有志向和才能的人,他也很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但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非常激烈,司马氏和曹氏两大贵族集团争权夺利。当时,许多有才能、有名望的人由于转入了帮派斗争的政治漩涡而被杀害。阮籍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他一方面不愿意与最高统治者合作,另一方面又想逃避政治祸害,以保全自己的性命。面对黑暗凶险的社会环境,怎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呢?阮籍选择的办法是喝酒,而且常常喝得烂醉如泥。他这样做,当然对自己的身体有损害,但同时,也确实免去了一些麻烦。晋文帝司马昭有一个儿子名叫司马炎,就是后来的晋文帝,阮籍有一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又聪明伶俐。司马昭欲为其儿子到阮家求亲。阮籍知道司马昭的意图后,心里不同意这门亲事,因为与司马氏结了亲,自然就被人看作是司马集团的人了。但是,他口头上又不好明说,因为直接这样说又得罪了司马昭,而司马氏是惹不起的。怎么办呢?他想了想,还是用喝酒来解决这个麻烦吧。他天天喝,而且天天喝醉,一连醉了60天也没有醒过来。司马昭几次都想派人去求亲,但看阮籍天天醉成这个样子,根本就没有说话的机会,他只好打消了向阮家求婚的念头。等到司马昭不想再提亲了,阮籍的酒也便醒了,醉得恰如其分,也醒得正是时候。司马昭有一位十分宠爱的大臣名叫钟会,他对阮籍傲视一切、行为放肆很不满,总想在阮籍身上找点什么岔子,好治他的罪。他平时故意拿国家大事和高层人物的隐私来同阮籍交谈,想等阮籍说错了话,再抓住辫子整治他。阮籍对钟会的歪主意看得十分清楚,早就想好了对策。每次钟会来了,他便陪他猛喝酒,自己醉得一塌糊涂,根本不能讲话。这样,钟会在阮籍身上每次都捞不到半根稻草。因此,他虽然对阮籍常常不满,但总也奈何不了阮籍。该忍酒的时候,滴酒不沾,不能忍时,借酒掩护自己,阮籍忍得恰到好处。明白酒的害处,为我所用,也是口腹之忍的一个重要方面。聪明的拓跋新成备了许多美酒,他不是贪图美酒下肚后那悠然自得的感觉,而是以酒为兵,利用敌人不忍酒欲的弱点,战胜了敌人。北魏中期,边境不断受到库莫奚部落的侵扰,朝廷深以为患,决定派济阴王拓跋新成带兵前往讨伐。拓跋新成是位很有谋略的武将,接受任务后,特地准备了不少美酒,吩咐手下官兵带上,然后朝边境出发。官兵们都以为这酒是准备打了胜仗后庆功喝的,个个喜气洋洋。到了边境,扎下营来。拓跋新成派人外出侦察库莫奚人的动静。一天,得知敌人快要逼近,拓跋新成下令人马迅速撤退,将酒全部留下。战士们见把好端端的美酒统统送给敌人,那心疼的样子就别提了,全都露出大惑不解的神情。拓跋新成笑着说:“等会儿你们就会明白了。”魏军撤走后,库莫奚人很快冲进魏军大营,见人马逃走一空,心里正暗笑魏军胆小如鼠,忽然闻到酒香飘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