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做事要厚道》-10

作者:憨氏 字数:8901 更新:2023-10-08 20:14:21

聪明的办法。若被它咬了,再恨恨着想杀掉它,也无济于事,伤口仍要长时间的治疗才会痊愈呀!”第三编《厚道糊涂经》聪明人的大智慧人有聪明人和糊涂人之分;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是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有四字名言:“难得糊涂”,即“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糊涂,更难。”如今,田园般的宁静生活已然结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喧哗而躁动的世界,一个灯红酒绿、五彩缤纷的世界。面对种种诱惑,渺小如你我,如何驾驭自己忐忑不安的心,在这陌生而又艰险的世界活出精彩、活出灿烂?人离不开社会。糊涂学不是劝人归隐江湖,而是给你加以点拨:当心这个诱人的世界吃掉了你,不要以为小聪明小心计就可以纵横四海,不要以为获取了金钱便是成功,不要以为功成名就便可自命不凡。糊涂学说到底是一种道家人生、道家智慧。当你置身于充满欲望,充满冲突的商品世界之中,它也许会使你恍然顿悟,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达观与从容。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糊涂学不是一种处世的技巧,也不是基督的泛爱与宽容,而是中国特有的大智慧。“大智若愚”,说的是聪明人往往表面愚拙,其实真人不露相。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论语·为政》中孔子的弟子颜回会“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表面上唯唯诺诺,迷迷糊糊,其实在用心劲,因此课后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可见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厚道糊涂经》追寻中国文化之根,阐发其意义和价值所在。它给予你一颗自由的心,去重新审视世界与人生!1.糊涂为人慎防枪打出头鸟据《史记》中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学。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节制为好,即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老子还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此外,据《庄子》的记载,当杨子去请教老子时,老子劝他不要太盛气凌人,而是要谨言慎行、谦虚待人。无论是谦虚还是谨慎,可能会让有些人觉得是很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倘若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得到别人的好感;若能谨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老子还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过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相反地,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不长。”而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杨修是曹营的主簿,他在《三国》一书中,是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四十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曹操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当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当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行军将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时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惇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后来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团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之要害的。曹操曾造花园一座。造成,曹操去观看,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取来与众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然后又上床睡。不久他起来后,假意问谁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一语道破天机。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着了曹操。杨修之死,根源于他的聪明才智。那么,曹操斩杨修对吗?不对,因为曹操挟怨杀人,是带着积怨公报私仇的。“门”内添“活”事件,曹操对杨修是“心甚忌之”;“一口酥”事件是“以恶之”;梦中杀人事件是“愈恶之”。一次比一次憎恨杨修,借着乱传军令,曹操名正言顺斩了宿怨。故此,这不是从大局出发,从严令军纪上杀杨修的,他之开杀戒,开得不对。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第一,才不可露尽。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算爽快,且才华横溢,其才盖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些将帅帝王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一些资料说,乾隆皇帝好卖弄才情,好写诗,写过数万首诗。他上朝时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大臣们都很聪明,明明知道那是很浅的学问或狗屁不通的对联,也不说破,故意苦思冥想,并且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这意思无非是让乾隆自己说。果然喜孜孜的皇帝说了出来,于是大臣一片礼赞之声,把个皇帝老儿喜得不得了。杨修犯的正是这禁忌,你处处出尽风头,那魏王还能英明得了吗?这不是叫人赞扬你而冷落了主人么?这是他必死的原因之一。第二,事不要点破。譬如鸡肋,曹操正苦思于此,不知如何解脱,你捅穿这层薄纸,就是羞辱了他。这是杨修死因之二。以上两点,是杨修的死因,也是为人在世要吸取的教训。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难遇到以下问题:有一些事,人人已想到、认识到了,却无一人当众说出来。这些人并非傻子,而是都学精了。人所共欲而不言,言者乃大傻也。老话也有一句:“枪打出头鸟”。这话你争着说,必定犯着时忌,或说中别人痛处,这样你就会倒霉了。杨修的故事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死殊为可惜,可他的死确实使后人警醒。表现本领应待时而动“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我知,心里老大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尤其年青人,总是想在最短时间内使得人家知道你是个不平凡的人。使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那么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那么使一地方人都知道,仍是不可能;那么至少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要使人知道,当然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用力,于是言语锋芒、行动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是你细细看看你的同事,尤其是处世已有历史、已有经验的同事,他们却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圭角,言语如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材颇有出于你上者;好像他们都讷言,谁知人后颇有善辩者;好像都是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得罪旁人,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他们也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你的破坏者,在这种形势之下,把你的立足点都被推翻,哪里还会实现你的大展宏图之目的?青年人往往多敌对,与同事不能水乳交融,就是因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的缘故,言语所以锋芒、行动所以锋芒,是争于求胜于人的缘故。处世已有历史,已有经验的同事,所以“以腼合欢”,是受过这种教训的缘故。你也许说,身上本领不是永无人知么?笔者以为只要有表现你本领的机会,你把握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患没有,只患把握不牢,只患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你留意表现的机会,你没有真实的本领,快快从事预备。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不磨角使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被折断,其伤必多。锋芒就是额上的角,既伤人,也伤己!好大喜功者必遭人侧目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土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又俗语曰: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养壮了,必定是一刀的结局;人出名了,必会招人侧目而视,是惹祸的根由。那么,欲名而又好喜,岂非自揽世人的怨恚吗?所以,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懂得在名利两字上瞻前而顾后,适可而止,有所节制。唐代的顺宗在当太子时,亦好作壮语,慨言天下为已任。太子有威名,服人心,自然也是使自己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先决条件。但太子能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动,所以又会常遭父皇的猜忌而废黜。聪明的太子因此必须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顺宗作太子时,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他的幕僚王叔文于是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敏感问题,你若过份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太子听得如雷灌耳,于是立刻闭嘴黜言。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了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而隋炀帝的太子就没那么好的涵养了,一次父子同猎,炀帝一无所获而太子满载而归,炀帝本来就感到太子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一下被儿子比得抬不起头来,就把太子名号给废了。在名利问题上,最能体现“全生葆真”精神的历史人物大概应推范蠡了。范蠡在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以处安”,就激流勇退,放弃了上将军之大名和“分国而有之”的大利,退陷于齐,改名换姓,耕于海畔,手足胼胝,父子共力,后居然“致产十万”,受齐人之尊,“以为相”。范蠡虽居相安荣,但又以为“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闲行以去,止于陶”,从事耕畜,经营商贾,又致赀累钜尤,直至老死子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范蠡三徒”。范蠡之所以辞官退隐,就是考虑到不要让尊名大利给自己带来身家性命之忧。事实上他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与他共扶勾践的文种就因不听范蠡的规劝接受了越国的尊荣大名。结果果然死在勾践手下。说到底,像顺宗、范蠡这样的处理名位的方式,都是为了在形式上的放弃之后,更永久地保有它。学会自我保护嫉贤妒能,几乎是人的本性,所以有才华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庄子》中有一句话说“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百甜井水者先干涸。由此观之,人才的选用也是如此。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隋代薛道衡13岁时,能讲《左氏春秋传》。隋高祖时,作内侍郎,炀帝时任潘州刺史。大业五年,被召还京,上《高祖颂》。炀帝看了不高兴,说:“这只是文词漂亮”。拜司录大夫。炀帝自认文才高而傲视天下之士,不想让他们超过自己。御史大夫乘机说道衡自负才气,不听训示,有无君之心。于是炀帝便下令把道衡绞死了。天下人都认为道衡死得冤枉。他不正是锋芒毕露遭人嫉恨而命丧黄泉的吗?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庄子》中提出“意怠”哲学。“意怠”是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别的方面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威胁。表面看来,这种生存方式显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也许是最可取的。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这种人才不会犯大错。这是现代高度竞争社会里,看似平庸,但是却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一种方式。南朝刘宋王僧虔,东晋王导的孙子。宋文帝时官为太子中庶子,武帝时为尚书令。年纪很轻的时候,僧虔就以善写隶书闻名。宋文帝看到他写在白扇子上面的字,赞叹道:“不仅是字超过了王献之,风度气质也超过了他。”当时,宋孝武帝想一人以书名闻天下,僧虔便不敢露出自己的真迹。大明年间,常常把字写得很差,因此而平安无事。所以有才华的人必须把保护自己也算作才华之列。一个不会自我保护的人有才华,却使才华过早地埋没,而不能为社会作更多的事,是多么遗憾的事呀。在洛阳有一位男子因与人结怨而处境困难。许多人出面当和事佬,但对方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最后只好请郭解出面,为他们排解纠纷,郭解晚上悄悄地造访对方,热心地进行劝服,对方逐渐让步了。如果是普通人,一定会为对方的转变而沾沾自喜,但郭解却不同。他对那位接受劝解的人说:“我听说你对前几次的调解都不肯接受,这次很荣幸能接受我的调解。不过,身为外地人的我,却压倒本地有名望的人,成功地排解了你们的纠纷,这实在是违背常理。因此,我希望你这次就当作我的调解失败,等到我回去,再有当地的有威望的人来调解时才接受,怎么样?”这种做法实在是异于常人,细想起来真是一种使自己免遭众人嫉恨的明智之举。既保护了自己,又留下了为人称道的美名。谁能说郭解不是大智之人呢?比较起来,那些极力显示自己才能的人,不过是小聪明罢了。《老子·洪德》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聪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不可毕露。有了才华固然很好,但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盖主,才算是更大的才华,这种才华对国家、对人、对己才有真正的用处。郑庄公坐观全局“处晦而观明,观静而观动”,这是观察事情的发生而后制之的一种方法。在暗处观察明处自然容易看得清楚,身处变外,以静制动,方可以后发制人。聪明的人,懂得先静如处子,后动如脱免,方能控制事态的发展。春秋时郑国的武公有一位王后叫武姜。武姜有两个儿子,长子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差点丧命,因此她给此子取名寤生,非常地不喜欢他。可按照成例,长子是当然的太子,武姜也没有办法,可是她非常地喜欢小儿子共叔段,总是想方设法地为小儿子谋利益。武公在世时,武姜曾多次地提出要易储,让共叔段当太子,都被武公拒绝了,武公一去世,寤生自然继位为庄公,成为郑国的国君。武姜于是与共叔段密谋取寤生而代之。为此,他们想首先建立一个根据地,武姜就对庄公说:“你现在是一国之君,应该有权给自己的弟弟一块封地吧?”庄公答应了,并且对她说,除了国家的军事重镇制邑外,共叔段可以在国内随便挑选封地。于是,武姜帮共叔段挑选了一座地势险要、经济发达的城市。庄公的谋臣对庄公说:“你不该给他这座城市!”庄公却悠然地回答了他一句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果然,共叔段到了封地后,积极招兵买马,扩张势力,日夜筹划谋反庄公的计划,搞得封地的臣民皆知。但是,郑庄公表面上对臣下们揭发共叔段种种劣迹,一味地表示不相信,一味地在武姜面前装糊涂,使武姜和共叔段更加明目张胆,谋反更加积极。可是,庄公却乘他们毫不防备,暗中派人打探其谋反的进程,对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直到确实得到了共叔段启程的具体日期,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进都城而为其开门的里应外合的确凿证据,庄公才突然起兵,打了个共叔段措手不及。由于已做了阶下之囚,谋反的证据又俱在,且国中已无人不知共叔段准备谋杀亲兄篡位的事实,所以共叔段与武姜根本就没法狡辩和抵赖,结果共叔段被杀,武姜被关进地牢,庄公的地位从此得到巩固。不能按兵不动则满盘皆输东汉末年,何太后之兄何进有忿于“十常侍”弄权,欲请外兵入京诛杀他们。京城乃军机重地,藩镇军马照律不经宣诏不准进京,以防作乱。但出身屠家的何进见识浅,不谙此理,动了这念头。曹操知道后,对何进说:“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曹操这话很有道理,一则天子不应让宦官拥有如此大的权力,二则要办他们的罪时,他只须把他们交给狱吏究罪就行了,不必要动用外兵进京。何进不但不听曹操劝阻,反而猜忌曹操怀有恶意。曹操感叹说:“乱天下者,何进也。”果然,由此演出董卓进京,祸乱内宫的悲剧。天下乱始于何进,而何进在十常侍设下阴谋算计他时,不但不听部下的劝告,反而认为自己掌天下大权,无人敢奈何他。这就注定了他的失败。掌天下大权是说明权力大而已,并不能证明自身的安全。相反,权力之顶峰,成了众矢之的,反而成为别人谋害的对象还不知道。何进的结局就是这样。虽然袁绍、曹操各选精兵五百,命袁绍之弟袁术带领,并亲自护送何进入宫,但宦官假传太后懿旨,阻止袁绍兵将进去。何进就在太监们的围攻下被砍成两段,成了十常侍作乱的第一个诛杀对象。何进的见识与他的出身相关。因妹妹入宫为贵人,生皇子辩,妹妹被立为皇后,何进由此平步青云,一下子成了大将军。他位于人臣之极,但却外强中干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成不了大事。他只看见自己的权势和职位,以为有了权力,就有一切,就进了保险箱,任何人都会拜倒在他跟前。这太自大了,死也死得不冤,他是死在己手。权、财、势大时,容易昏头脑,小看对手,何进的权位,非一般人所有。作为普通小人物、小百姓、小干部,可以从何进的教训中吸取的经验是:对待问题,应多思、慎虑,认真对待。不要以为有把握,或是已熟悉了,就可以轻视它。问题在未解决之前,即使是百分百的把握,也应视为三四成的把握来考虑。事情是变化的,人与人,人与事,关系都会转过来。在关键的地方,错失一步,可能会全盘皆输。故此,万事小心为上,切不可骄矜。著名的诈病之计司马懿装病夺权是一则有名的故事,目的在于迷惑对方,使其放松戒备,然后暗中图事,一待机会成熟,便原形毕露。这一招很灵!魏明帝时,曹爽和司马懿同执朝政。司马懿被升做太傅,其实是明升暗降,军政大权落入曹爽家族。司马懿见此情景,便假装生病,闲居家中等待时机。曹爽骄横专权,不可一世,惟独担心司马氏。正值李胜升任青州刺史,曹爽便叫他去司马府辞行,实为探听虚实。司马懿明析实情,就摘掉帽子,散开头发,拥被坐在床上,假装重病,然后请李胜入见。李胜拜见过后,说:“一向不见太傅,谁想病到这般。现在小子调做青州刺史,特来向太傅辞行。”司马懿佯答:“并州靠近北方,务必要小心啊!”李胜说:“我是往青州,不是并州!”司马懿笑着说:“你从并州来的?”李胜大声说:“是山东的青州!”司马懿笑了起来:“是青州来的?”李胜心想:这老头儿怎么病得这般厉害?都聋了。“拿笔来!”李胜吩咐,并写了字给他看。司马懿看了才明白,笑着说:“不想耳都病聋了!”手指指口,侍女即给他喝汤,他用口去饮,又泻了满床,噎了一番,才说:“我老了,病得又如此沉重,怕活不了几天了。我的两个孩子又不成才,望先生训导他们,如果见了曹大将军,千万请他照顾!”说完又倒在床上喘息起来。李胜拜辞而回,将情况报告给曹爽,曹爽大喜,说:“此老若死,我就可以放心了。”从此对司马懿不加防范。司马懿见李胜走了,就起身告诉两个儿子说:“从此曹爽对我真的放心了,只等他出城打猎的时候,再给点利害让他尝尝。”不久,曹爽护驾,陪同明帝拜谒祖先。司马懿立即召集昔日的部下,率领家将占领了武器库,威胁太后,消除曹爽羽翼,然后又骗曹爽,说只要交出兵权,并不加害他。等局势稳定了,就把曹爽及其党羽统统处斩,掌握了魏朝军政大权。2.糊涂为官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史记》中有“游侠列传”,记录古时的侠客的言行和活动。与司马迁同时代有一位名叫郭解的游侠,司马迁评价他:我与郭解有一面之缘,当时看他的外貌很不起眼,言谈举止也没有什么出众之处。但事实上他是一位杰出的人才。所有的人,无论看过他的,或是未曾见过面的,都非常仰慕他。所以,谈到侠客,非以他为例不可。所谓的侠客,其身份、地位不过是一个平民,不仅没有权力作后盾,甚至还常与国家权力相对立。因此,想要获得别人的支持,力图生存,必须付出倍于常人的苦心。郭解所以能受到众人的敬重,原因之一在于他的人心笼络术。郭解有个姐姐,她的儿子经常依仗郭解的势力盛气凌人,甚至粗暴无礼。有一天,他强拉一位看不顺眼的男子到酒店去喝酒,到最后那个人已经无法再喝了,但是他还强要人家喝。对方激怒之下,用匕首杀了他,然后跑掉了。郭解的姐姐很气愤,找到郭解说:”你还能保持沉默吗?这已经是你的面子问题了。于是郭解到处派人去寻找仇人的下落。最后那位男子走投无路,便自首了。郭解听了他的申辩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你杀了我的外甥也是迫不得已,其实他是自己错了。”于是便放了他。如果郭解利用权势处置那个男子,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他在听了对方的陈述后,承认对方有理,公正无私地处理这件事,这种气魄绝非常人所能有的。历史上有名的包公,也是因为不纵容亲属犯法,敢于大义灭亲,才赢得刚正不阿的“包青天”的美名的。秉公办事,心底无私,不徇情枉法,这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身为领导者在处理比较棘手的问题时,一定要先听听来自各方面的意见,综合判断,得出结论,尤其不能因一己私情,感情用事而做出错误的举动。既损害了他人,又败坏了自己的名声。从另一角度说,“兼听”也是使自己变得更聪明的一种办法。史书记载,韩信在消灭赵国军队之后,曾经拜敌方的参谋李左车担任军师,向他询问有关作战计划的意见。李左车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两句话自古即被当做训诫的格言使用。其意是虽然是个智者,但在一千次的谋略中也会有一次失误,处事并非完美无缺;而虽然是个愚者,只要在一千次里有一次干得很漂亮,就不能完全瞧不起他。这里所应重视的是“愚者的一得”。其中表达的意念,并非取笑智者的失误,而是唤起人们注意愚者的一行。旨在表明,无论是任何人的见解,总会有他的独到之处。不要认为对方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开始便采取否定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