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曰:“若生者之形骸非死者之骨胳,非死者之骨胳则应不由生者之形骸;不由生者之形骸,则此骨胳从何而至此邪?”答曰:“是生者之形骸变为死者之骨胳也。”问曰:“生者之形骸虽变为死者之骨胳,岂不因生而有死,则知死体犹生体也。”答曰:“如因荣木变33462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为枯木,枯木之质宁是荣木之体?“问曰:“荣体变为枯体,枯体即是荣体。如丝体变为缕体⑥,缕体即是丝体。有何别焉?”答曰:“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也。又荣木不应变为枯木,以荣即是枯,故枯无所复变也⑦。又荣枯是一,何不先枯后荣,要先荣后枯⑧,何也?丝缕同时,不得为喻⑨。“问曰:“生形之谢,便应豁然都尽CD.何故方受死形,绵历未已邪CE?”答曰:“生灭之体,要有其次故也CF.夫欻而生者必欻而灭CG,渐而生者必渐而灭。欻而生者,飘骤是也CH;渐而生者,动植是也。有欻有渐,物之理也。“注释A B①来说:你的理论。下文的“来论”义同。②异哉言乎:即“言乎异哉”,说得太不对了。③形骸(hái孩):形体。④“又”字《梁书》及《弘明集》均无,依上下文义补。⑤革:改易,引申为不同的意思。区已革:意思是有区别。⑥缕(lǚ侣):丝线。⑦无所复变:没有什么再变化的。⑧要:总是。⑨这是说,丝缕是同时存在的,而且性质相同,不能与荣枯两种性质不同的东西相类比。这两句《弘明集》如此。《梁书》作33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23“丝缕之义,亦同此破”。豁然:等于说“立刻”或“一下子”。C D C E绵历:绵延经历,即历时长久之义。次:程序,过程。C F欻(xū虚):忽然。C G飘骤:飘风骤雨,即狂风暴雨。C H原文A B问曰:“形即是神者,手等亦是神邪?”答曰:“皆是神之分也①。”问曰:“若皆是神之分,神既能虑,手等亦应能虑也?”答曰:“手等能有痛痒之知,而无是非之虑②。”问曰:“知之与虑,为一为异③?”答曰:“知即是虑。浅则为知,深则为虑。”问曰:“若尔④,应有二虑。虑即有二,神有二乎?“答曰:“人体惟一,神何得二?”问曰:“若不得二,安有痛痒之知,而复有是非之虑?”答曰:“如手足虽异,总为一人。是非痛痒虽复有异,亦总为一神矣。”问曰:“是非之虑,不关手足,当关何处?”答曰:“是非之虑,心器所主⑤。”问曰:“心器是五藏之心,非邪?”答曰:“是也。”问曰:“五藏有何殊别,而心独有是非之虑乎?”答曰:“七窍亦复何殊,而司用不均⑥?”33682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问曰:“虑思无方⑦,何以知是心器所主?”答曰:“心病则思乖,是以知心为虑本⑧。”问曰:“何不寄在眼等分中邪⑨?”答曰:“若虑可寄于眼分,眼何故不寄于耳分邪?”问曰:“虑体无本CD,故可寄之于眼分。眼自有本,[故]不假寄于他分也CE.“答曰:”眼何故有本而虑无本?苟无本于我形,而可遍寄于异地,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然乎哉?不然也。“问曰:“圣人之形犹凡人之形,而有凡圣之殊,故知形神异矣。”答曰:“不然。金之精者能照,秽者不能照。有能照之精金,宁有不照之秽质CF?又岂有圣人之神,而寄凡人之器?亦无凡人之神,而托圣人之体。是以八采重瞳,勋华之容CG;龙颜马口,轩皞之状CH;此形表之异也。比干之心,七窍并列CI;伯约之胆,其大若拳CJ;此心器之殊也。是以知圣人区分,每绝常品CK,非惟道革群生CL,乃亦形超万有。凡圣均体,所未敢安CM.“问曰:“子云圣人之形必异于凡,敢问阳货类仲尼ND,项籍似虞舜NE.舜、项、孔、阳,智革形同,其故何邪?”答曰:“珉似玉而非玉NF,鶋类凤而非凤,物诚有之,人故宜尔。项阳貌似而非实似,心器不均,337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23虽貌无益也。“问曰:“凡圣之殊,形器不一可也。圣人员极NG,理无有二,而丘旦殊姿,汤文异状NH.神不系色NI,于此益明矣。”答曰:“圣同于心器,形不必同也。犹马殊毛而齐逸NJ,玉异色而均美。是以晋棘、荆和,等价连城NK,骅骝、騄、骊NL,俱致千里。”问曰:“形神不二,既闻之矣;形谢神灭,理固宜然。敢问经云‘为之宗庙,以鬼飨之’N M ,何谓也?”答曰:“圣人之教然也。所以从孝子之心,而厉偷薄之意OD.‘神而明之’,此之谓矣OE.”问曰:“伯有被甲OF,彭生豕见OG,坟索著其事OH,宁是设教而已邪?”答曰:“妖怪茫茫,或存或亡。强死者众OI,不皆为鬼,彭生伯有何独能然?乍人乍豕,未必齐郑之公子也OJ.“问曰:“《易》称‘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而不违’,又曰‘载鬼一车’O K ,其义云何?”答曰:“有禽焉,有兽焉,飞走之别也。有人焉,有鬼焉,幽明之别也OL.人灭而为鬼,鬼灭而为人,则吾未知也。“注释A B①神之分:神的方面。皆是神之分:都属于神这一方面。②痛痒之知:指感觉。是非之虑:指判断是非的思维能力。③这是说,感觉和思维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33803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④若尔:既然这样。⑤心器:心脏器官。所主:所管。中国古代误以心脏为思维器官。⑥司用:所管的职能。⑦无方:不受空间的限制。⑧这两句《弘明集》如此。《梁书》作“五脏各有所司,无有能虑者,是以[知]心为虑本”。⑨眼等分:眼等方面。虑体无本:即思维是没有物质基础的。C D“故”字《弘明集》与《梁书》均无,依文义补。C E精金:纯金,有光泽。秽:有杂质的金,没有光泽。这是说,精C F金既能照,就不会有杂质,因为有了杂质是不能照的。勋:放勋,即帝尧。华:重华,即帝舜。传说尧眉八采,舜目C G重瞳。轩:轩辕,即黄帝。皞(hào浩):皋陶。传说黄帝龙颜,皋陶C H马口。比干:纣臣。《史记。殷本纪》:“纣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C I剖比干,观其心。“伯约:三国时蜀汉姜维的字。《蜀志。姜维传》注引《世语》说:C J“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绝:超越。常品:普通人品。C K道革群生:道德与众人不同。C L这是说,所谓一般人和圣人形体一样的说法,我认为不妥当。C M《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貌似阳虎。”阳虎即阳货。N D《史记。项羽本纪》:“舜目盖重瞳子,项羽亦重瞳子。”项籍:N E即项羽。珉(mín民):石之美者。N F员:同“圆”。圣人员极:圣人圆满至极。N G339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3丘:孔子。旦:周公旦。汤:商汤。文:周文王。N H系:依赖。色:形体。神不系色:精神不决定于形体。N I逸:奔跑。N J晋棘:晋国的垂棘之璧。荆和:楚国的和氏璧。等价连城:价N K值等于连城。骅骝、騄、骊:都是千里马。周穆王八骏中有骅骝、蹻耳、温N L骊。语见《孝经》,意思是说,为死去的父母建宗庙,以鬼神之礼祭N M祀他们。厉:同“励”,劝戒。偷薄:苟且而不忠厚。O D神而明之:语本《周易。系辞上》,这里指假借神灵教化世人。O E伯有:春秋时郑国大夫良霄,因贪戾多欲,为子哲、驷带所杀。O F被甲:披甲。伯有被甲:是说伯有死后,郑人做梦梦见伯有披甲而行。事见《左传》昭公七年。彭生:春秋时齐国公子,为齐襄公所杀。豕见(xiàn现):以大O G猪的形象出现。事见《左传》庄公八年。坟:三坟。索:八索。坟、索都是古代典籍的名称,这里泛指O H古代典籍。强死:遇害被杀而死,即凶死。O I乍人乍豕:忽然出现人的形象,忽然出现猪的形象。未必齐郑O J之公子:未必就是伯有、彭生。这是说,当时伯有闹鬼,彭生变猪的话本来是不可信的。见《周易。系辞上》及《睽卦》。O K幽:无形。明:有形。这是说,人呀,鬼呀,这是有形和无形O L的区别。原文A B34023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问曰:“知此神灭,有何利用邪?”答曰:“浮屠害政,桑门蠹俗①,风惊雾起,驰荡不休②。吾哀其弊,思拯其溺。夫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者何邪?良由厚我之情深,济物之意浅。是以圭撮涉于贫友③,吝情动于颜色④;千钟委于富僧,欢意畅于容发。岂不以僧有多稌之期⑤,友无遗秉之报⑥,务施阙于周急⑦,归德必于在己⑧!又惑以茫昧之言⑨,惧以阿鼻之苦CD,诱以虚诞之辞,欣以兜率之乐CE.故舍逢掖,袭横衣CF,废俎豆,列缾钵CG,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CH,货殚于土木CI.所以奸宄弗胜CJ,颂声尚拥CK,惟此之故也。其流莫已,其病无垠。若知陶甄禀于自然CL,森罗均于独化CM,忽焉自有,怳尔而无ND,来也不御,去也不追NE,乘夫天理,各安其性。小人甘其垄亩,君子保其恬素NF;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有余以奉其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为己,可以为人,可以匡国,可以霸君NG,用此道也。“注释A B①浮屠:佛陀的另一译法,指佛教。桑门:或译沙门,即僧侣。蠹:损害。②这是说,寺院僧侣对风俗习尚的败坏,简直像狂风迷雾一样,没34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3有个止境。③圭撮(guīcuō规搓):很少的量。六十四黍为圭,四圭为撮。④吝情:吝啬之情。⑤稌(tú徒):稻。多稌:意思是丰富的报偿。⑥秉:一把稻禾。遗秉:田里漏割的一把稻禾,即言其少。⑦周急:救济穷困人的急难。⑧这是说,做施舍等好事都是为了自己得到好的报应。⑨茫昧:空虚不明。阿鼻:梵语音译,受苦无间断之义,是八大地狱之一,是最苦C D处。兜率:梵语音译,欢喜满足之义,指兜率天,佛教所谓六重天C E中的第四重天。逢掖:儒家的衣服。袭:披。横衣:指僧侣披的袈裟。C F俎豆:古代的礼器。缾:同“瓶”。缾钵:僧徒所用的饮食之具。C G罄:竭尽。惰游:懒惰游荡的人,指僧徒。C H殚(dān单):尽。土木:指寺庙的佛像与建筑。C I宄(guǐ鬼):坏人。弗胜:不能制止。C J拥:遮盖,壅塞。这是说,赞颂“佛德”的声音处处可闻。C K陶甄:铸造,指天地化生万物。C L森罗:万象森然罗列。独化:自然变化。C M怳:同“恍”。怳尔:忽然。N D来:生。不御:不阻挡。去:灭。不追:不要留恋不舍。N E垄亩:田地。恬素:安静朴素。N F匡国:正国。霸君:使君称霸于天下。N G简析A B《神灭论》自设宾主,“问曰”为宾,代表反面意见。“答34243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曰“为主,代表作者正面主张。这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辩论文的体裁。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从“或问:‘子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至”岂容形亡而神在?“范缜在这段提出了两个重要命题,一个是”形神相即“,另一个是“形质神用”。关于“形神相即”,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说明了精神和形体不可分离,它们不是并列各自独立的两个东西,所以范缜又把它们叫“形神不二”,也叫形神“不得相异”,这都是指形神不得分离,二者是“名殊而体一”,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而且范缜把形看做神的基础,神随形存,神随形谢,在形神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中,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这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唯物主义形神一元论,是荀子以来唯物主义形神关系的重大发展。“形神相即”的观点,是和佛教神学“形神相异”、“形神非一”观点直接对立的。佛教认为神可以脱离形而独立存在,这是神不灭论的出发点。为了彻底击破论敌,范缜从物质与精神关系中概括出“质用”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形质神用”的学说。他以质与用的关系,来说明形体和精神的关系。他认为,实体(质)具有作用,是不依靠作用而存在的;作用是实体的表现,是依附实体而存在的。具体从形体与精神来说,形体是精神赖以产生的本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和功能,精神和形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作为本体的形体死亡了,作为作用和功能的精神也必然随之消灭。为了说明形质神用的34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3关系,范缜用了刃利喻形神的新比喻,比较科学地说明了形体与精神的特征和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范缜这种形神一体、质用不同的观点,克服了以前的唯物主义者把形神视为“精粗一气”的缺陷,在形神关系问题上作出了最重大的贡献。第二段,从“问曰:‘刃之与利’”至“物之理也。”在这里,佛教徒用“质同”、“用异”的诡辩来反对“形质神用”的观点。范缜对此以特定的形质产生特定作用的观点作了辩证分析:“人之质,质有知也;木之质,质无知也。人之质,非木质也;木之质,非人质也。”这肯定了物的多样性及不同的质表现有不同的作用。木的质不能产生精神作用,活人的质才有精神作用,精神现象是活人的形体(质)所特有的属性,并不是所有物质都具有精神作用。因此,不能因为人有知而木无知,就证明“知”与“质”没有联系,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而存在的精神和灵魂。有什么样的质,就有什么样的用,质发生变化,用也发生变化。人死了,形质起了质的变化,所以死人的骨骼如同木头的质那样,也不会有精神作用,正象活着的花木能结果而枯木凋谢一样。枯死的树不能再变为活树,死人也决不能再变为活人。质死而不可复生,精神作用也是灭而不再存在的。这是从变化的观点出发,更具体地阐发了“形质神用”这一命题。第三段,从“问曰:‘形即是神者’”至“则吾未知也”。在这段,范缜针对佛教徒“虑体无本”、“形神异”的神学思想,提出了“心为虑本”的重要观点。他认为,人的精神现象可分为“知”和“虑”,即知觉和思维两部分。这两者有程34463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度上的差别,“浅则为知,深则为虑”,但它们没有本质的不同,“知即是虑”,知觉和思维同是精神现象的组成部分,他反对把“知”和“虑”割裂开来。但如何解释知觉与思维的差别呢?范缜认为,知觉和思维的区别,是由人的各部分生理器官决定的。手、耳等感觉器官决定了感知作用;心脏这种思维器官决定了人的思维作用。生理器官不同,它所产生的精神作用也就不同,精神必须依赖于生理器官。这表明,所谓“形神相即”,是和这个器官相即;所谓“形质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