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言说法者无法可说,明能说者空。】 这个意思虽然很深很难体会,可是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我们学法就变成坐实,那就坏了。坐实就是你有执著,你执著佛真有法可说,我们真有法可学,那个麻烦大了。麻烦在哪里?你要晓得《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麻烦就是四相四见不能破、不能断,麻烦在这里。晓得说法者空,闻法者亦空,四相四见就淡了,虽不能破,逐渐逐渐淡薄了,那就有进步,所以一定要懂得。 【下言无法可得,明所说者空。】 能说者空,所说的法也是空的,也不可得。修功至极处,修行的功夫达到极处的时候, 【必应能所皆空】 《般若 经》上给我们提起的纲要,就是一空到底,丝毫都不能够执著。空也要空去,如果心里面还执著有个空的念头,那你也不空,你的心还是不清净。所以人空、法空,空也要空,这才能恢复自性清净心。底下讲,能所皆空, 【方能性光独耀,迥脱根尘。】 这两句话,《楞严经》上有,在中国的禅宗特别重视这两句,我们常常在道场匾额上看到,题词时时看到这两句话。「灵光独耀」,性光跟灵光是一个意思,就是本性的光明透露出来。本性光明盖过一切光明,日月光明要跟性光比较,那就像灯光跟太阳比一样,显不出它的明亮。我们性光为什么透不出来?就是执著有个能所。连佛法能说所说的都不行,何况世间法!你有妄想有执著,就把你本性的光明障碍住了。所以要想性光独耀,必须要迥脱根尘;迥是远的意思、远离,根是讲六根,尘是说六尘。根尘远离了,那什么东西存在?那就是性光独耀。 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教我们要学诸佛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舍识用根;这个地方教我们要迥脱根尘,他老人家为什么教我们要用根?他不是讲六根,他讲的根是六根当中的性。换句话说,教我们要用性光,不要用根,不要用识,根跟识都是障碍。远离根尘就是根尘识都不要。根尘识是什么?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十八界不是好东西,凡夫执著以为是真的,把它当作宝。诸佛菩萨晓得那是障碍,如果舍弃十八界,性光就独耀。 【此义即《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 这个意思,《心经》里面这一句跟这个意思很接近。智是能,得是所,既无能证之智,亦无所得的菩提涅盘。菩提涅盘尚不可得,何况其余?菩提涅盘的相有,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菩提涅盘的相有,但是相有体无,还是了不可得,因此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 【清达天师作《新眼疏》】 这是前清的时代,清朝,有一位达天法师,给《金刚经》做了一个注解;这个注解收在《卍续藏》里面,日本的《卍续藏》,将我们中国祖师大德的注疏收进去不少。他这个注解叫《新眼疏》,名字也很新,意思的确也新,很难得! 【分经文为信解行证四分,以经文明明具有此义故也。如生信文中,长老问:颇有众生,生实信不。答曰:有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末后结曰:佛及无上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示学人当由此入。信为入道之门,结显此意。】 后来一些大德们说达天法师的《金刚经》注解虽然好,他的见解还是坐实;换句话说,依旧有缺陷,但是他的科判的确是超越古德,比古来的大德好,科判值得赞叹,这是可取的。因此,江味农居士作的《金刚经讲义》,就采取达天法师的四分。《金刚经讲义》的科判,我们印在这个本子的后面。诸位看正宗分,它就是分为信解行证四分,这是依达天的《新眼疏》。他说经文里头,明明有这四分,清清楚楚的,他的确把经文给我们指出来。经文很明显的有这四段文,前面都曾经讲过,就不再重覆,念一念就晓得。第二段: 【开解文中,长老自陈深解义趣。示人当如是深解。末后结曰:当知经义果报,皆不可思议。当知,知就是解的意思,就是当解,结深解之义。】 你看,经里头有解的这一分,有信有解,行是修行。进修这一段文当中: 【明发心无法】 明是说明,说明发心无法,这个我们都念过了。 【继令开佛知见。佛见,是不执一异。】 不一不异,一不可以执,异也不可以执,这是诸佛的见解。 【佛知,是三心不可得。一切法本无生。末后结曰: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菩提。其示学人应通达内心外境。】 内,三心不可得,外,万法因缘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执所执俱不可得,这是佛知佛见。所以佛才能不执一不执异。如果我们就大的境界上来看,一是一真法界,异是十法界,诸佛如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不执著。现相在不在?在,存在,一真法界的相在,十法界的相也在。佛为什么不执著?相有体空。所以他都不执著,他在一真法界、十法界里面得大自在。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哪里就应,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他能得这样的自在。他这个自在怎么得来的?不执一异,这个很要紧很要紧。人家心清净,心里面一念不生,才有这种能力。 末后总结,这是教给我们修行的原则,无我人众寿,离四相、离四见。简单的讲,离相离念,念就是四见,离相离念修一切善法,这样才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唯一的修功,修行要这样修法,这是般若 会上行门最高的指导原则,不可以不知道。这个原则通一切法,无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哪个法门,都不能够与这个原则违背,违背就不成就。禅要遵守,教也要遵守,我们念佛,刚才讲了,守住这个原则可以得理一心不乱;学密也要遵守,不遵守不能即身成佛,即身成佛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必修无我无法之因,方证平等法界之果。】 这个平等是一真法界与十法界统统平等。为什么统统平等?不一不异。这是讲修行,经文里面很明显。后面再讲证果: 【成证文中,明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 忍就是证的意思,忍当作认可,当作同意,有这个意思。 【其余所说,皆是平等法界诸法空相之义。则皆成证之义也。】 这都是证的意思。《金刚经》上讲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果地上的境界,果地上所见。如果不能够明了不一不异,若不是真正做到不执著一异,「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决定不能够证得。从这个地方看,《金刚经》经文不长,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信解行证四分的意思清清楚楚,《新眼疏》分科非常有道理。 《讲义》分段依《新眼疏》。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分段就是分科,依据《新眼疏》。 【但加标约心明无住、约境明无住两大部分。】 江味农居士把《金刚经》分作前后两部分。古人分科判教,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实在讲他们的分判都有道理,这些我们也不必去执著,也不必去批评他的优劣,用不著加入这个里面去。像昭明太子将本经分作三十二分,他也分得不错,前十六分是上半部,后十六分是下半部,江居士把上下两部给我们标明一个科题,使它的意思格外的明显,这就是约心明无住跟约境明无住。 【使前后两半部明义不同之处,一目了然。】 叫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当知《华严》以信解行证,显示圆融无碍之入道次第。其境界正是诸法一如,一切皆是。】 这是我们在讲《金刚经》的时候也曾经多次的提到,《金刚经》讲理论、讲原理原则,这些原理原则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讲的是事,这个地方讲的是理,理事不二,是一部经。《华严》的道理、原理原则就是《金刚经》,《金刚经》要讲到细行就是《华严经》。《华严》也是以信解行证这样的四分,显示圆融无碍入道的次第,入道就是信解行证。 【此经,是为不断佛种而说。】 这一句很不容易说出,如果不是深得各宗三昧,我们一般讲,假如他不是过来人,这个话说不出来。确确实实世尊是为不断佛种而说此经。为什么?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盖房子、建大楼,支撑大楼最重要的是钢筋、钢板,那个东西就是金刚般若 ,它在支撑著,再高的大楼它不至於倒塌。由此可知,《金刚经》所讲的原理原则,是一切经、一切法门的支撑,一切经论法门的原理原则。 【故一依《华严》信解行证入道次第说之,令闻者亦依此圆融次第而入道,以示衣钵相传、灯灯无尽之意。】 信解行证四分是《华严》的特色,没想到在《金刚经》里面也这么样的清楚,这么样的明白。实在讲这四科在《无量寿经》上也有,李炳南老居士的眉注,他也把它注得很清楚、很明白,里头有信解行证。 【《华严》曰: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字尤要,成始成终,唯一信心而已。】 学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实在讲就是一个信字。我们初学的人,绝大多数是从迷信入门。怎么说迷信?我信佛,佛是什么?不知道!不知道,你就信了,那不是迷信是什么?太多太多人都是这么进来的,总算是运气不错,总算你进来了,不知道也进来了。进来以后慢慢搞清楚,把这些道理搞清楚,这个时候叫正信。我们常讲正信的佛教徒,正信是明理,我信是有条件的,它有理论依据的,我不是迷信;你能说得出一番大道理,这才叫正信。正信,信心并不踏实,理是懂得一点,有时候对这些理论还打问号,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没有证实,没有证明,听说而已。一定要通过行,行是证明;换句话说,把佛所讲的道理,佛所讲的方法,都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让自己在生活当中去体验、去证明,佛这个道理没错,这个方法正确,把它证明了;证明了,这才叫真信,这是真的了。可见得真信,才算信心。《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那是真信,正信不管用。由此可知,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成佛就把信完全证实了。佛讲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你也成佛也证果了,果地上的境界完全明了,跟以前佛所讲的一模一样,没讲错,证明佛所教的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真正把它证得。这个信字,彻始彻终唯一信心而已。下面我们看经文: 经【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於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我们在经文很明显的看出,翻法不一样,罗什大师翻的长老须菩提,此地是慧命须菩提,慧命跟长老是一个意思,意思相通。我们看注解: 【发心修行,必须依法。】 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 【今云无法,且云说法者无法可说。然如是种种之说,莫非法也。】 你说无法可说,佛讲这一部《金刚经》,《金刚经》是不是法?还是法,还是说的法。 【末世众生闻之,深恐狐疑。故问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这一段实在讲,对我们来说是有必要把它补进去,不能略去,略去那是对上根利智人来讲,他们听了没有问题,意思的确圆满具足。可是中下根人,非常可能有这个疑问:既然说法无法可说,能说的人空,所说的法空,我们还学个什么?没得学!上上根人听这个话会开悟,一听他就悟入;中下根听这个话,没有依靠,无所适从,这个问题太严重。毕竟上根人少,中下根性的人多,所以这一段的意思不能略去。而经义我们在前面都曾经报告过,说无法可说,能说者空,所说者空,有没有能说?有。诸佛菩萨天天说法,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的。 说了这么许多经典,流传到中国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那个时候交通不便,不像现在经书这么方便。从前的经本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叫《贝叶经》,贝多罗的树叶很厚,一片大概是我们现在的纸张总有十张纸厚;它的一片,经文写在那个上面。所以一部经,你说是一部《华严经》,大概现在一个大卡车都装不下。你才晓得那个时候经典运到中国来多么费事,要用马匹来拖,一部经往往要用好多只的马匹,所以经典到中国来非常非常的艰难,不容易。不像现在印刷术发达,纸张很薄,字体印得很小,一部《大藏经》一个书架就摆满。从前你们到寺院里面去看,一部《大藏经》要放多少?一楼,一个藏经楼,那里面就放一部《大藏经》。因为它的字大,经本也大,占的空间就大,不像现在这种小本子。不过从前那个《藏经》,实在讲阅读很方便,因为它的字体很大,寸楷,一个字都是一寸那么大,不要戴眼镜。古人还没有发明眼镜,他眼睛不会老花,它字大,哪里像现在的字缩得这么小!现在《大藏经》虽然是浓缩了,能不能看?不能看,那个不要看多。现在《大正藏》一套一百册,你能够看一册,恐怕你的眼睛已经不行了,一定会看坏。现在的《藏经》,只能够把它当作参考资料,不适合阅读,阅读的《藏经》本子,一定是从前的老本子,那是阅读的,现在这个经不适合阅读。 这是说明有说法,有说法者也有所说之法。佛在此地为什么强调无法可说?目的是教我们不能执著法,你执著就错了。要晓得能说之法、所说之法,都是因缘所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执著就错了。再说个老实话,从前人听经会开悟,现在人听经为什么不会开悟?这个很现实,关键就在此地,从前人他晓得缘起性空,了不可得,他不执著,他心是空的,所以听法会开悟。现在人听经为什么不能开悟?现在人执著能说的人有,实在的;所说的法有,也实在的,他的心不空。所以怎么听,他都不会开悟,反而愈听愈糟糕。他如果把这个东西,把佛所说的一切经法,都装在自己心里面去了,他那个心就是垃圾堆,把诸佛菩萨的垃圾统统收进去了,他怎么能开悟?他开不了悟。所以心里头不能有东西,心要空,空就灵了,空灵。世尊苦口婆心的在此地诱导我们,你的心要空;心如果真的是空,心就灵了,一听他就有悟处,所以是这么一个道理。《金刚经》后半部经文,好处在此地,功德的利益在此地,决定不能执著。所以经可以读、可以听,不能执著。因为它有用无体,所以执著就错了。这个地方是须菩提尊者,他知道中下根人一定有这个疑惑,所以在此地特别代我们向世尊请教,如何把这个疑惑破除,使我们得真实的利益。这个意思后面有。 【当知如上所说,皆是於法不执。】 这个非常非常重要,法不能执著。前面的经文,前面佛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世间人真的是难分难舍,难分难舍就没有办法离开六道轮回,诸佛菩萨比我们高明的地方,那就是他能舍、能放下,世法、佛法他统统放下,於法不执著。 【精修无我之妙法】 无我就是不执著,执著就有我,所以无我两个字里面的内容,就是我、法都不执著。正如同本经教诲我们的,不执著四相,不执著四见,四相四见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尽了,只要离四相、离四见,他就证得无我法,他就证得。我们功夫要在离相、离见,或者经上注解里面讲的离念;离念就是离见,离四见。修离相离念之行,就是精修无我之妙法。为什么我们不肯离,为什么离不了?原因就是对於世出世间法的事实真相不了解,《金刚经》为我们说明真相,世法的真相,佛法的真相,都讲清楚,都讲明白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肯放下、才肯离。离就行了,就入佛知佛见,就同佛解佛行。 【长老问意,正是指示学人,应信此妙法,修无我行耳。】 无我法,才是真正大乘法的精髓,大乘法的精华。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经【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尊者所问的,「颇有众生,於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而佛所答的,并没有说后来世的众生能不能相信,没答这个话;而答的是『众生』,你以为后来的众生,这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答未来众生能不能信,那是枝叶上的事情,佛这个地方答覆是从根本上来解决,你以为还有众生? 【彼,指闻法之众生。】 你还以为有众生。 【非众生,约性言,非不众生,约相言。意谓一切众生,皆是缘生之义。】 这个答的实在是太妙了!如果不详细的解释,我们看到这个话真是所答非所问,不晓得释迦牟尼佛讲的是什么意思。尊者问的意思我们也不懂,佛答的意思也不懂;佛要是不答,好像听到问的我们还懂得一点意思,这一答,连问的意思也不懂。所以经义的确很深。众生非众生,众生也是缘生之法,也是有相无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这个答覆,显示这个意思。下面还有解释,解释的意思也很深。 经【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即非是名」,如来说「非」,我们在《金刚经》前面经文看得很多,「即非众生,是名众生」。魏译的跟罗什大师所翻译的意思都相同,只是用字不太一样。罗什大师翻译是「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他这样的句子很多。请看注解: 【众生重言者】 众生众生者,这是重复。 【承上非众生非不众生】 因为前面讲非众生、非不众生。「众生众生者」是指前面这一句说的。 【本具佛性,非众生也。故曰彼非众生。但约名相,则是众生。故曰彼非不众生。】 佛这个答覆的意思就显示出来了。尊者担忧这样深的大法,后来的众生能不能懂?能不能信?而佛的答覆:你不必去忧虑这些事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这个讲法,大家就好懂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哪有不懂的道理,哪有不相信的道理!我这个讲法,大家就听懂了,就没问题了。实际上这个经就是这个意思。「彼非众生」,他有佛性,既有佛性他就应当作佛,你怎么可以说他众生?他虽有佛性,但是他现在迷惑颠倒,现在没有明心见性,所以也可以说他现在是众生,「是名众生」就是指这个意思。下面这个意思明显了。 【长老虑众生】 这个虑是忧虑,怕的是众生於是深法未能生信者。 【由於认众生为众生】 由於认众生为众生,就是他看到众生是凡夫,凡夫就是凡夫,恐怕没有能力相信这样深的大法。 【故不免为之耽心】 他这个疑是从这儿来的。实在讲长老非常慈悲,我们绝大部分的众生确实有疑惑,这个不是假的。 【当知就相而观,虽是众生,其性则上等诸佛,本非众生。】 这个解释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刚才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从他皆有佛性这一点来说,你就不必去忧虑,不必去耽心他不信。虽然众生在迷,但是也一定有一些善根深厚的众生,就像《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样的道理。一定有善根福德成熟的这些众生,遇到这部经典,经典是缘,他有善根、有福德遇到这个缘,他能够接受,他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能够如教修行,这是佛答覆的意思。 【既具佛性,岂不能开佛正知。则闻是法者,岂无能信者耶。故非众生非不众生一语,便含有莫作是说之意在。】 有这个意思在里头,就是不可以这样说法。即使到末法的末期,我们今天是在末法的初期,末法一万年,才过一千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所以不算是末期。纵然到末法的末期,也不能说没有人相信,没有人奉行的,也不能说,还是有少数善根福德深厚之人在那个时代出现。 【观此五蕴众法】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通世出世间一切法。 【但由因缘聚会,非生幻生。】 五蕴缘聚,它就现相。我们凡夫以为它生,实际上它并没有生灭,缘聚现相;缘要是散了,这个相就消失。一切相,实实在在说,没有生灭,只是因缘聚散而已,这个也是事实真相。《般若 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乃是缘聚缘散而已,没有真实。 【非生幻生,本来无生。若知此义,则依法发心修行者,那得有法可执乎。】 这个经义,这一段是教我们破法执的。诸位要知道,破我执的人未必破法执,破法执的人决定破我执。我法二执俱破,那就是法身大士,就是入佛知见。魏译的经文就到这个地方,这三小段是后来的人补进去的,补到《金刚经》这一段。再看底下经文: 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科题里面,明无法可得,这一段是须菩提尊者所体悟到的,他所领悟的。「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也是有名无实,不是真有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佛所得,没有这个东西。须菩提尊者听《金刚经》听到这个地方,他明白这桩道理,这是他的悟处;换句话说,也是他提出的听经的心得。我们看注解: 【佛现具足身相】 具足身相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为什么要现这个相?诸位一定要知道,凡夫之人无论是古人、是今人,包括后来的人,无论是中国人、是外国人,没有一个不喜欢美,大家都爱美,不美就不能吸引人。所以佛一定要具足色身,世间人认为好相、美相,佛统统具足。所以佛是世间人心目当中第一个美人,让人一看就舍不得离开他,用这个手段来摄受众生,这是佛法里头常讲,「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佛菩萨的相都非常圆满,让你看到很欢喜,然后他讲话你才会听。阿罗汉的相那就差了,你们看那个塑像,佛门里面这个造像,阿罗汉的相就奇奇怪怪的,没有佛菩萨那样的美满。阿罗汉的相,你仔细去观察,他虽然很奇怪很古怪的相,但是你细细去观察,他离欲,不会那个相让你看到生起爱欲之念,没有,不会叫你生这个念头;他会让你生清净心,生智慧。可见得这个现相也都是表法的,也都是帮助一切众生契入佛道的一种善巧方便。 【佛现具足身相,既原为说法度生。】 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就为这个事情,就是为了说法度众生。 【而佛之所说,原说其所得,所谓如语。】 佛给我们说的是什么法?实在讲,他所说的就是他修行证果所得的,或者是把他修行证果的种种经验,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提供我们做参考。他所得的是什么,给我们一个正确的指导,我们也希望将来也能够证得。如语,五语里面,前面五语讲过,五语里头最重要的是如语。 【今知莫非缘生,当体是空,得即非得,佛即非佛,一丝不挂,空寂之性,竟体呈露矣。】 这是把如来修行证果到最极圆满的境界,在金刚般若 会上统统为我们显示出来。世出世法都是缘生,佛法是缘生,佛在我们世间出现,示现八相成道也是缘生,说一切法是缘生,度一切众生也是缘生。既然是缘生,也不能违背因果的定律,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必定是这样的。所以如来所得,得即非得。他有没有得?确实有得。他得到什么?什么也没有。诸位想想这个意思,他真的有得,得个什么?什么也没有。你们细细想想这个话的味道,你要是能明白,你就有悟处;你要是听不懂,这个话好像很矛盾,「真有得,又什么都没有」,这到底得什么?诸位要知道,所得的是自性圆满的开显,一切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你得个什么?自性里头如果没有的,这个你真得了;你原来有的,你得什么?这样说,意思就浅显得多。 如果再听不懂,我们举一个更浅的例子。你身上没有钱,想到没有钱不行,到银行去拿钱,到银行提款,钱拿来了,你得到了。问你得到没有?你所得的是你自己存在银行的钱,你银行不存钱,人家怎么会给你?所以你所得到的是你自己本来有的,就这么回事情。得是不是得到?得到了,银行是拿到钱了,是不是真的?没有,还是自己的,别人没给钱给你,就是这个意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你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你从哪里得?所以大家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坛经》上说得好,「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丝毫欠缺。我们讲佛经,一切诸佛如来讲无量无边的经典,全是自性具足的。到你一见性,你得了,所有一切经法都得了,得的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得还是无所得,得的意思有,得的东西没有。 佛即非佛,得即非得,因为当体即空。一丝不挂,一丝不挂是形容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念不生。有一个得就错了,你就不可能得;得的念头没有了,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空寂之性,就是我们真如本性,这个时候真如本性圆圆满满的显露出来,这是究竟佛果的境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这样圆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所证得的是正等正觉,也就是经上讲的三藐三菩提,不是无上。阿耨多罗是无上的意思,法身大士他们所证得的是三藐三菩提。 【长老陈悟,正指示学人,应如是穷究到底,不令有一丝法执存在。然后我空性显,始觉合本觉而成大觉。虽如是悟,当请明眼人为之证明也。】 这是须菩提尊者在此地为我们做示范,表演给我们看。在本经,长老跟释迦牟尼佛一问一答,答了再问,问了再答,这就是教我们必须要追根究柢,才能够把微细的疑惑断掉,然后才真正放下。所以放不下,就是你疑惑没断。佛法的修行,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很多次的报告,它是知难行易。佛法修行容易,不难,知太难,行容易。因为知难,所以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因为行易,释迦牟尼佛没有带我们在一起修行一天过。我们查遍《大藏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跟大家在一起打个佛七,没有!不但佛七没有,佛一也没有;禅七没有,禅一也没有。修行这么重要,为什么佛不提倡?行易知难。你要是知透彻了,搞清楚了,行简单,放下就是了。可是凡夫他就放不下,放不下是知得不彻底,知得不究竟,金刚般若 可以说在讲经说法它是末后的一个阶段,真的到追根究柢了。「不令有一丝法执存在」,这个微细的法执,「佛成佛,佛证果,佛得无上正等正觉」,还存这个念头在,这不行,这个还是很大的障碍;必须连这些执著都要断掉,都要放下,而后这个心才真正清净,真的一丝毫法执都没有了。 到这个时候,空性显示出来,就是真性。真心圆圆满满的透露出来,显示出来,这就是所谓始觉合本觉。始觉,没有到究竟成佛的时候,都叫做始觉,你现在才开始觉悟。诸位要晓得,始觉不是一次,昨天我明白一些,昨天是始觉;今天又明白了一点,今天还是始觉。诸位要知道,从初发心一直证到等觉菩萨,都是始觉。为什么叫觉?如果与本觉不相应,就不叫觉。与本觉相应,相应个几分之几,每一次都能相应个几分之几,这就很好。天天相应一点,天天在觉,时时在觉,处处在觉,这样修行功夫就得力了;最怕的是不觉,不觉就迷。我们修行最大的困难,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个觉会断。 念佛人,为什么教你佛号不能断;学般若 的,为什么教你在一切时、一切处要提起观照功夫,观照功夫不能间断。其实念佛跟般若 里面讲的观照无二无别,而且比观照还要容易修,只要心里面念著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挂在心上,把其他的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放下,让你心里头二六时中只有一个阿弥陀佛,这个比修观的确是方便太多。这样我们将来必定往生,往生见佛那就成功了。由此可知,念佛念念这个佛号就是始觉,阿弥陀佛就是本觉。我们念佛的心就是始觉,念一声佛号就是一声始觉合本觉。可是不念佛又打妄想,这就很糟糕了。我们今天始觉合本觉的功夫很差劲、很浅,不得力;而打妄想那个时间长,那个力量很大,妄想牵著我们搞六道轮回。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真正的大事,是要如何让自己二六时中,心里面有佛号,不能有妄想,这是我们当前最大的一桩事情。所以一心念佛叫办大事,什么大事?生死大事,成佛大事,不是普通的事情,这就是始觉合本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成大觉。净宗以外的法门,始觉合本觉而成大觉,真的不容易!理论上讲没错,学相当不容易;而在念佛人来讲,比他们要容易多了。 虽然开悟,须菩提尊者在这个地方示现开悟了;悟了之后,一定要请一个明眼人来给他做证明,他是不是开悟?是不是真的开悟?明眼人就是已经开悟的人、过来人,你向他请教,他来给你做证明。如果没有人做证明,你还有疑惑在,我是不是真的悟了?我悟的这个境界是不是佛的境界?今天找不到明眼人,实在说,经典也可以做证明。经典两个用处,对於没有开悟的人来说,经典可以帮助你开悟;对於已经开悟的人来讲,经典可以为你做证明,你所悟的境界跟佛在经上讲的一样不一样?如果完全一样,证明你的悟处没错。如果有百分之九十九一样,还有一桩事情不一样,那你要明了,你没有开悟。如果开悟,一悟一切悟,不能说我有百分之九十九开悟,还有一分没悟,没那个道理,这是一定要知道的。经典展开,完全与自己境界相符合,这才是真正的开悟。尊者找到老师释迦牟尼佛,这是个明眼人,决定没错,向他老人家请教。下面世尊给他印证,证明他的悟处是正确的,没错。 经【如是如是】 这是给他印证。 经【须菩提,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於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请看注解: 【一切事莫非对待,有对待便有能所。】 对待,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相对,凡是相对,就有能、就有所,能所相对,有能有所。 【有能所便有分别,有分别便有执著。】 这是逐渐在发展,从极其微细,极微细的就是对待,从对待里面就变现出能所,从能所里面又变现出分别,有了分别又显出执著,这个事情就麻烦。法相宗所说的三细六粗,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宇宙一切现象之来由,怎么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样变现出来的。这个变现的时间非常之快,不是一样一样变现出来的,几几乎乎是同时,因为它的速度太快了,实在讲它还是有过程、有次第,不过就是它的次第太快,我们肉眼凡夫没有法子辨别;好像是突然的,同时显现的。经上讲八地菩萨对於阿赖耶的细相看出来了,微细相就是演变的过程,「无明不觉生三细」。业相、转相、现相,这个有次第、有顺序的,八地菩萨才看出来;我们凡夫看的是同时的,没有次第,就是它太快了。 【少有分别,便是第六识,所谓我相是也。少有执著,便是第七识,所谓我见是也。】 见相两分出来了。由此可知,前面讲的对待、能所、分别,那是阿赖耶的细相、微细相。到第六识、第七识,这个相很明显、很粗了,八个识的相显示出来了。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法相经论上告诉我们,八个识都有集起的功能,就集起这一方面来说,都叫做心,叫八心王,八个都可以叫做心。这八个都有分别的功能,就分别上来讲,都可以说识,八个识。这八个同时都有执著的能力,执著是意,所以八个都可以称之为意。八个,我们讲心意识,都可以叫心,都可以叫意,都可以叫识,都没叫错,叫八心也对,八识也对,八意也对,都可以说。如果要细分,它们都有这个功能。哪一个功能最殊胜?它不平等,阿赖耶集起的功能最胜。如果论集起,前面七个识,能力都比不上阿赖耶,所以阿赖耶可以单独称为心,阿赖耶称为心。若是就执著来讲,这八个识里面,第七的力量最强、最坚固,所以我们把第七末那称之为意,它这个力量最强。若论分别,那是第六的能力最强,所以把第六单独称之为识,它的分别力量最强。於是心意识也可以分别说,心是第八,意是第七,识是第六,这样讲法也行。所以它这个意义,我们总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这对於我们修行有帮助。 法相宗里面,行门指导的纲领是在转识成智。法性宗,像《金刚经》上跟我们讲的指导纲领,可以说是一空到底,跟转识成智意思接近,但是不同。法相宗的修行纲领,我们也可以用,实在讲会用,帮助也很大。怎样转识成智?佛告诉我们,「六七因地转,五八是果上转」,这个说得很明白。我们能够下手的是修因,修因证果,到证果的时候,果上五八自自然然就转。现前我们用功要用在六七,六是分别,七是执著。那就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不分别就转第六识,不执著就转第七识。不分别那就叫妙观察智,不执著那就叫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清净平等觉」,若不能转六七识,你怎么能得清净平等觉?所以相宗的修行原理原则,性宗的修行原理原则,对我们修念佛的人来说,统统帮得上忙。而且如果会用的话,我们念佛功夫的确很快得力,很容易得力,对於往生决定有把握,决定有帮助。所以这些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0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一十八面,倒数第四行,从小注第二段看起。 【说心行不可得,说诸法缘生,令知缘生体空,有名无实,必应步步观空,层层遣除。其所以痛遣所边之法者,正所以痛遣能边之我也。】 这一段是说明,如来遣除众生执著的深意,我们应当要细心的去体会。心行不可得、诸法缘生,在前面都说过。经文当中读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执之心,空不可得;而所执之法,这一切法不但世间法,包含出世间法在内,出世间法也是因缘所生,缘生之法。它的目的是告诉我们:相有体空。实在说,只有假名假相,没有实质,没有实体,所以一切法决定不能住。佛教导我们,当然毕竟空不是一个人一下子就能证得的,逐渐逐渐放下,逐渐逐渐的去证得。步步观空,层层遣除。遣除就是放下,一层一层一定要放下,世出世间法都不是真实的。佛教导我们,所执著的这一切法相,教我们一定要遣除、要放下,这是从经文表面上来看;而骨子里面,实际上佛要教导我们的,是要从能执著的三心,三心不可得,说所执著目的是教我们遣能执之我。可见得经文含义非常之深,非常之广,我们一定要细心去领会,去体会。 【用功之法,遣能当遣所,遣所即遣能。遣能所即是遣分别、遣执著也。分别遣尽,则六识转。执著遣尽,则七识转。二识既转,则我法双空,皆是一如矣。】 大乘佛法终极的目标,是教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而见性正是本经所讲的一如,我们在经文上读到,如来者,诸法如义。由此可知,如果能够契入诸法一如,你就见如来,就证如来,自己也就成如来,所谓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地方讲用功之法,这是方法里头最重要的原理原则,最重要的第一纲领。佛法通常跟我们讲,修行的方法、用功的方法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通常我们常听到的八万四千法门,法就是方法,门就是门径。但是必须要知道,八万四千方法也好,无量方法也好,所有一切方法的根本就是破执著,这个不能不知道。无论用什么方法,如果不能破执著,那就错了,全盘错了。参禅要破执,念佛也要破执,持咒要破执,学教还是要破执。执著不破,你决定是凡夫。你的知见,也就是说你的思想、你的见解,就是我们常讲的轮回心。你所有一切造作,还叫轮回业;即使是学佛,依旧用轮回心,在佛法里头还是造的轮回业,你怎么能成就?也许诸位要说,我现在学佛了,这哪里是轮回心、轮回业?我现在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我天天在修这个,没用处;表面上的样子,好像你是在学佛,你是在修菩萨道,是在修菩萨行。如果深一层的观察,你依旧是在搞六道轮回。六道里面,果然你在搞三善道,那算不错的!怕的是你还在搞三恶道,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真的,我们放眼看周边附近学佛的人不在少数。怎样学佛才如法?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就如法。 这里讲遣能遣所,「能」是能执著的心,三心不可得,「所」是所执著的一切法。必须要晓得,放下一边,两边都放下。为什么?能所是对立的,一边没有了,那一边决定不能存在。无论你是从能边放下,或者从所边放下。能所怎么说?从所边放下,就是从万法放下,世出世间法我再也不会把它放在心上;世出世间法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是什么态度?随缘,这个多自在!什么叫随缘?心里面丝毫不执著,这才叫随缘,有一丝毫意思在,就不是随缘,就是攀缘。你没放下,你还有一点意思在,还想怎样怎样,这个不行!一丝毫的意思没有,彻底放下,这就对了,这是从所边放下。从能边放下,那功夫更高。晓得什么?三心不可得。我能得的心、能得的念头没有,哪里还有所得?当然就没有所得。所以佛教我们放下,归纳起来不外乎两边,能边跟所边,两边都可以,两边都好。但是我们一般中下根性的人来说,从所边比较容易。上根利智多半从能边,我们讲的禅宗,中国禅宗,禅宗大德,他们《语录》里所说的,他们修行的纲领是从根本修。过去我们讲过《永嘉禅宗集》、《永嘉证道歌》,曾经讲过三祖的《信心铭》,讲过大珠和尚的《顿悟入道要门论》。这些人他们所说的修行的原则,都是讲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心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从这上下功夫。就知道中国禅宗这些大德,他是从能边遣除。教下的这些人用功,多半从所边遣除,譬如念佛堂主七和尚常常讲:「放下身心世界、一切万缘」,当然这句话里头能所都有,还是著重在所边,一定要放下。放下,遣能遣所就是遣分别执著;遣就是放下的意思,把分别、执著放下。 如果真的分别放下,一切都不分别,世出世间法统统不分别,就转第六识。前面跟诸位讲的,法相宗的修行纲领是转识成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四智就是般若 智慧,换句话说,你已经开悟了,禅宗里面讲,你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妙观察智就是真性里面一分般若 智慧。我们凡夫为什么没有?你分别没有断,你在一切人事物当中,世出世间法当中,你还是分别,有分别就不行。你的般若 智慧没有现前,你还是情识当家,还是妄心作主。这就是你无论怎么样的修学,修六度万行,你也出不了三界,你也成不了佛,道理就在此地。甚至於说你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这个地方身心世界没放下。西方极乐世界称之为带业往生,但是你要晓得,带业是带旧业,不带新业,不带现行,是带旧业。我现在彻底都放下,这样才能往生。虽然放下了,业因习气没断,那个可以带去,那个叫带业。但是业因习气要是不断,修其他的法门不能成功,修净土法门可以往生,这就是净土,古人称为易方便之处,易方便就是特别方便,特别法门是指这个说的,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不能不知道的。 如果执著放下,於一切法都不执著,连身体都不执著。世间一般人对身体很注重保养,身体看得这么重,诸位想想,你的身相怎么断?《金刚经》一开头讲,「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我相,你的我相怎么破?所以真正修行人,连自己的身体随缘,要照顾它干什么?照顾身体会好?不见得。那个害些奇奇怪怪的病,你问他照不照顾身体,他很照顾!照顾也没有用,该生病他还是生病,该死他还是要死,照顾得再好,不能说他不病不死,没这个道理。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佛法把这些事理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身心最健康的就是清净,就是无为;换句话说,你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那是最健康的心理,也是最健康的身体,所以何必去照顾!这个意思,我们在佛经里面读到、讲到,似乎不难理解。实际上这里面的道理太深太深,我们没有能够深入,所以经是听了、是读了,还是做不到。身体还是要保养,还是要进补,还是搞这些东西,这就是你没放下,你没做到。执著要是放下了,就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跟诸佛平等,跟一切众生平等,跟万法平等,无有一法不平等。为什么?有执著就不平等,有我就不平等,无我就平等,你看看这个修行的纲领多么重要! 六、 七识因地断,六、七一转,第八识跟著就转,阿赖耶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转变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是什么?那就是诸佛菩萨在虚空法界普度一切众生,成就一切所作,度众生的事业。像经上常讲的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给众生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全凭感应,没有一丝毫的意思在。有一丝毫的意思,岂不又落在分别执著里面?这又为我们显示出诸佛说法,相上有说法,确确实实没有说法的念头;也就是说,他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这个时候「我法双空,皆是一如」,与诸法如义完全相应了。我们说的相应,说实在话,两样东西才相应,如果一样东西,那连相应都说不上,的确它是一不是二。所谓相应都是多余的,相应已经说错了,这才进一步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再看后面这一段经文,这是这一科的总结,直显性体: 经【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两句话也是《金刚经》的名言。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两句正显无上菩提。法,指一切法。】 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万法,一法都不漏,法法都在其中。 【此正明菩提无少法之所以然。】 前面佛曾经说:「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为什么无有少法可得?因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要问:诸佛如来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在哪里?我们以《金刚经》做一个例子来说,本经开端,世尊所示现的发起因缘,是入舍卫大城乞食,著衣持钵,无上正等正觉在哪里?在穿衣上。无上正等正觉在哪里?在吃饭上。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你日常生活从早到晚,就是你的工作,就是你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没有发现,我们一天到晚都在烦恼中过日子,在苦恼煎熬中过生活,生活过的苦得不得了!你为什么过得这么苦?因为你在一切法里头不平等,诸佛如来於一切法当中平等,没有高下;你在一切法当中有高下,不平等,那你的日子就苦了。可是诸位要晓得,一切诸法本来是平等,本来没有高下。不平等、有高下从哪里来的?是从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变现出来的,是假相,不是真相。你能够把一切分别执著放下,真相就现前。真相是平等的,真相是没有高下的,真相就叫做无上菩提,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有没有?有。可不可以得到?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无上正等正觉也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说无有少法可得,道理在此地。到这个地方,这句经文把所以然说出来了,为什么无有少法可得。 【肇公、智者皆云: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荡然平等,菩提义也。】 肇公是僧肇大师,鸠摩罗什的大弟子,我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什门侍者。罗什大师的学生当中,有四位最杰出的,最了不起的,僧肇是一个。智者是隋朝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他们两个人都说过这个话,说的言语不见得是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完全相同,这节录在此地。「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这句话就是解释《金刚经》上「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凡夫眼睛当中,人真的是有贵贱,法真的有好丑,为什么佛与这些菩萨大德们说,人没有贵贱、法没有好丑?这是我们的看法跟他们的看法不一样。第一:凡夫是见相不见性,著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见相就是见性,见性就是见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这个意思前面已经讲得很多。这是第一个意思,我们看法不一样。第二个:从能边来看,凡夫是用分别心来看,妄想执著心来看人看事看物,妄想分别执著就是不平等,所以你看到外面境界就不平等,就有高下,就有好丑。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是用清净心、平等心来看人看事看物,他心清净看到一切法、一切人事都清净,心平等看到一切万法都平等;没有好丑,没有高下,道理在此地。这是菩提义也,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诸佛如来证得无上菩提的意思。底下这几句这就好懂了。 【意谓凡好丑、贵贱、不平等之观念,荡然一空。】 怎么会空掉?放下。不会把这些想法看法再放在心上,也就是从你的心上,把这些想法看法都拿掉、都除掉,你的清净心现前了。 【则平且等】 你的心平了,一切万法都等了,等同。 【此即菩提之义】 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真实义。无上正等正觉在哪里?在虚空、在法界、在一切万物,无有一法不是。要能体会这个道理,要能体会这个事实。 【如来所得无上菩提,於中无实无虚。】 为什么说无实?因为一切法了不可得,能证、所证俱不可得,这是无实。为什么说无虚?真如本性圆满的显露出来,这是无虚。自性里面无量的般若 、无量的德能统统现前了,使我们自己在十法界、在六道,能够得大自在,去普度一切众生,这是无虚。经中「无实无虚」,都是很重要的经文。 【诸法一如,是法平等。一切法皆是佛法,无有高下。】 诸法一如,平等的意思,一切法皆是佛法,也是平等的意思,无有高下。所以,生佛平等。佛菩萨心里面,他跟众生是平等的,绝对没有一个念头:「我成佛、成菩萨了,你们还是凡夫在六道里面受罪,我比你高多了。」他如果有这个念头,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萨。诸位要晓得,天人有这个念头,天人是「我比你们高,你们在我下面」,他不平等!我们在过去、在以往,还以为小乘人也许还有这个念头。现在我们读《金刚经》明白了,小乘连初果须陀洹已经没有这个念头了。为什么?经上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须菩提尊者答覆释迦牟尼佛说的:须陀洹如果有个念头说「我证得须陀洹」,他就不是须陀洹。你才晓得,连须陀洹这样的人,他也入了一点平等的境界;不过他入得浅,没有佛菩萨那么样的深,他有浅的平等的境界;换句话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他不会有这个念头产生,「我比你高,你不如我」,没这个念头!这是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多。小乘圣者虽然没有这个念头,可是他还有习气在,习气难断!也就是说,他好像自己很了不起的样子还在,他有没有这个念头?真的没有这个念头。要习气断,到辟支佛习气就断了,你丝毫都看不出来。这讲佛法,世间法虽然没有讲到这么高,可是也说到。 我们在中国古书里面读到过,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有学问、有道德,他的心是平等的,决定没有傲慢。孔子在《论语》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他举个例子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一样,周公是孔老夫子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人。他说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像周公的才华,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只要他犯这两桩事情,一个是傲慢,觉得自己比别人高,这是骄;一个是吝,吝是吝啬,吝啬是不肯帮助别人。夫子说如果他有这两桩事情,「其余则不足观矣」,那个人就不要说了,不必谈他了,假的不是真的。真有学问,真有才华,绝对没有这个毛病;没有这个毛病就跟菩萨一样,他有慈悲心,他肯帮助别人,主动的去帮助别人。所以夫子赞叹周公,我们就能想到周公的德行、周公的慈悲,能从夫子赞叹当中去体会。 古书念多了,大乘经念多了,不但可以修正自己的毛病,我们毛病的根本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我们的病根;我们也要从根本修,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断掉。念佛人二六时中,就抱住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把妄想分别执著念掉。同时我们也能够观察一切人,观察一切事,不会被人事欺骗了。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我们常讲听骗不听劝,劝他没用,不相信;骗他很管用,一骗就把他骗去了。为什么他听骗?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善恶。这就是我刚才讲的,不要自己以为我积功累德,做了多少善事,说不定你所做的都是三途罪业。你出钱出力干什么?搞三途去了。不但在佛法上你没有分,世间法的三善道都没分,你说你冤枉不冤枉,可怜不可怜!佛法最起码的利益,就是教我们有能力辨别真假,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这一点好处就非常难得。这地方所说的,一切法皆是佛法,要懂得它的深义。 【法性既平等一如,有何可得,从一切法性体上讲,无实,不可得。正当无有少法可得时,平等一如之法性,圆满显现,故曰无虚。】 这个说法,跟我刚才讲的意思完全一样,当我们将能得之心、所得之法,统统放下的时候,真如自性圆满现前,这是无虚。无实无虚,无实无虚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 【正因其不分别法】 不分别法,这个法是一切法,包括佛法,不分别法。 【不执著法,且无法之见存。】 见是见解,我们今天讲你的想法、看法,你还有一个法的想法、看法,不行!你的心还是不清净,你还是有法执,你被法染污了。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哪里还会有一法?有一法就有一物,本来无一物。所以连法的知见都不可以有,乃名无上正等觉,这个时候才称你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还有一个法的见在,你就不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那称什么?称正等正觉。诸位想想,大乘圆教等觉菩萨,是正等正觉里面地位最高的。他为什么不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大家都晓得,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是最微细的无明;也就是说,他还没有完全放下,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放下,这是等觉菩萨。这一品无明,他也放下、舍弃了,不再有这个念头,他就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诸位如果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佛法的修学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用的什么功夫?放下而已,一句话就说完了。放下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贪瞋痴,你就决定不堕三恶道,把贪瞋痴布施掉,你要这个东西干什么?三恶道就没有了。放下见思烦恼,六道轮回没有了,超越六道轮回。由此可知,一直到等觉菩萨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放下了,就成无上正等正觉。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佛法的修学,菩萨法没有别的,放下而已。两个字:看破、放下。你能看破,你自然会放下;你能放下,你自然会看破。看破、放下相辅相成,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这就是前面所讲的步步观空。步步观空是看破,层层遣除是放下,这两句话显示出看破跟放下相辅相成,一切菩萨所修的,一切诸佛所成就的,如此而已。你为什么放不下?为什么看不破? 【其无有少法也,明矣。】 前面说,你不分别法、不执著法,并且法的念头都没有,这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世尊在此地讲的「无有少法可得」,要体会这一层的深义。 【法性本来如是。佛惟显此本来之性,其无有少得也,明矣。】 这从性体上来讲,体性本来是这个样子,成佛只不过是把本来的心性显示出来而已,他哪里有所得?既无有得,哪里有所失?得失本来没有。这个意思太深了,你要是能够体会到,那你真的觉悟了。你能把这些念头从心里面拔除,你的功夫就成就了。 【说明诸法如义,复以不可得义,空其能执之心。且以缘生义,空其所执之法。能所皆空,则平等性体遂显。】 我们用相宗的意思来讲,这就是怎样能够证得平等性的修学方法,从修证平等性就能够明心见性。《金刚经》这一段开示,对我们来讲,真的是帮了大忙。佛为我们讲诸法如义,「如来者,诸法如义」,接著又给我们讲「三心不可得」,让我们把能得的念头打掉,於世法、於佛法俱不可得。这是无始劫来的妄想,无始劫来的习气,一般人断不了,不但一般凡夫断不了,声闻断不了,缘觉断不了,权教菩萨也断不了,你就晓得妄想习气之深之重。我们如果听了佛这个开示,马上就能断了,那就是《弥陀经》上所讲的,你无始劫以来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也是世尊在本经里面所说的,你过去世的善根,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你在过去生中,已经在无量诸佛所种诸善根,今天成熟,你才听到《金刚经》大开圆解。教下讲的大开圆解,跟宗门讲的明心见性是同样的境界,那么这个经没有白听,真放下了,真看破了。又以万法缘生,说明凡是缘生之法,相有体无,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让我们看破世间,看破世出世间一切法,晓得这一切法,相有体无,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把要执著一切法的念头也打掉,也没有了。这个样子,能所皆空,平等性智现前;平等性智现前,你就证得平等性。性是什么?一切万法的体性,证得平等性,意思就是说,你在相上见到性。相虽然不平等,性是平等的,你在相上见到性;在相上见到性,就是见性成佛。这个意思我们在这个经上说得很多,要以相上说,就相而论,在菩萨阶位上,至少也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地位,圆初住就可以说是成佛了。如果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人得的是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这很不可思议!这是《金刚经》能帮助念佛人往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这个经义功德不可思议! 【无上菩提非他】 不是别的,无上菩提是什么? 【诸法一如之平等性是】 这句话如果不是说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前面的经义我们还没有透彻理解时,要是乍看这句话,我们确实不能理解。经从前面一直读到此地,大家一直听到此地,再听到这句话,会点头、会同意,实在说得不错,无上菩提就是诸法一如,就是性相不二。 【菩萨通达此理】 通是没有障碍,达是完全明了,这个道理事实真相都明白了。 【尽遣分别执著而无我也】 这就是菩萨证得无我法,证得无我法,就入佛知见,就入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无我。 【所谓一切法性,本无高下。眼前事物,莫不如是。】 宗门大德所谓「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法王身就是如来的法身,如来的法身是什么?就是山河大地、一切万法,尽是如来的法身。这句话也是显示这个意思。 【佛言平等,是令去其分别。】 意思在此地。 【去其执著】 说平等,意思是叫我们把分别执著放下,放下就平等。换句话说,放下,你就能在一切相当中见性,见到平等性,平等性就是真性。 【任他高高下下,而平等自若。】 高高下下是幻相,不是真相,是假相,虚幻不实。不是真相,真相平等的。从假相里面,你要去看真相、看实相,所谓诸法实相,你去看这个。 【盖其心既平,其心既等。】 心平了,心等了。 【则事相上虽有高下,亦自高高下下,各循其分,不相扰乱,则一切平等矣,此平等之正义也。】 这一句又显示了一句,所谓「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法有高高下下,六道就是高高下下,十法界就是高高下下。佛法在六道、在十界,有没有破坏六道、十界?没有。佛菩萨用什么态度?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切众生尽管高高下下,佛心是平等的,佛看一切高高下下还是平等的,所以诸佛菩萨在六道、在十法界,得大自在,住平等性。而我们凡夫在六道里面不一样,我们在六道里面被业力牵引,自己完全做不了主,这个不自在。妄想分别执著,极其不平,所以把境界也变得高高下下,这是凡夫跟佛菩萨为什么不相同的所以然。所以,我们要懂得平等的真实义,正义是正确的义理。 【故慕平等之风者,当自平其心始,等其心始。】 慕平等之风,就是仰慕诸佛菩萨。诸佛菩萨他们的心,为什么那么清净?为什么那么平等?就像《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这是我们非常仰慕的,非常向往的。诸佛菩萨证得,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这个地方说,你要仰慕,你希望证得,从什么地方修起?也就是说从哪里下手?从平等心修起,先要让你的心在一切法里面平下来、等下来;心平了、心等了,你再观察一切万法,就平等了。我们要问,为什么一定要从心上去做功夫?为什么不能从境界上做功夫?这里面有它的道理在,诸位要晓得,境界,特别是六道凡夫的境界极其不平,在境界上修平等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不可能?因为众生每一个人造的业不一样。六道的境界是什么?是一切众生造的业,业果变现出来的境界相。他造的业不一样,他所现的果报不一样,他怎么会平等?所谓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善恶就不平等;果上不平等,因为他因上不平等。因此我们要想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从一切境界上修,难了,哪一年才能修成功,没指望!所以佛教给我们回过头来,从心地上下功夫。然后心清净,心平等了,境界纵管它不平等,纵管它不清净,我们用清净心去看,用平等心去看,果然外面那个极不平的境界也清净了,也平等了,这个法子妙!如是确确实实能够见到一切法的真实相,清净平等相。这是为什么要从根本修,为什么要从心地上用功夫,道理就在此地。所以《金刚经》讲的原理原则通一切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不能够违背这个原则。无论用什么方法来修行,只要与《金刚经》上的原理原则相应,成就都不可思议!这个成就是帮助你看破放下,帮助你明心见性。请看经文: 经【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经文义趣无穷,法味无尽,我们真正能尝到味道,无上的法味,佛法里面常用比喻,「无上醍醐」,我们读了之后,的确就像尝到无上醍醐的法味。的示修功,的的确确指示我们修学的功夫,要从离相离念;修行的功夫得力了,修行的功夫显示出来了。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八个字,直将性体显示出来,俾大众开眼认明。】 这八个字确确实实帮助大家开悟,教下所谓大开圆解,你能够向这八个字当中,去体会、去认识、去肯定,你就入佛知见,你就大开圆解。 【即复将修此证此之功夫,的的指出,令大众举步,方能达到目的也。】 这个开解,所谓解悟,你明白了,这个事实真相明白了。明白了还不是自己的境界,你自己没有得到受用,一定要自己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才叫究竟法。我明白了,自己得不到受用,那有什么用处!所以,悟了以后要修。修什么?修是放下。悟是什么?悟是看破。看破了没放下,还是不管用,一定要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我、人、众生、寿者。诸位要记住,我、人、众生、寿者是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我」,是我执。与我对立的、相对的,就叫「人」。四相意思很深。我、人从哪里来的?众缘和合而现的。众生就是缘生之法,「众生相」:所有一切现相缘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虽然了不可得,为什么这个现相还存在?寿者相。寿者相就是这些缘生之法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寿者是相续。所以这四句,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实相,统统说出来了。一部《金刚经》说的什么?就说这四句。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了,再也不放在心上,统统放下。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连法的念头都没有了,都不放在心上,这个心恢复到真正的清净,恢复到究竟圆满的清净,真的没有事。如果要住在这个地方,那你就著空。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所住。无住之后要生心,而生其心;如果不生心,你就住空,你就住在无所住里头。要生心,修一切善法就是生心,生心不住空;无我、人、众生、寿者,不住有,空有两边不住,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两边不能住。 凡夫住有,我、人、众生、寿者都住,都以为这是真的,所以虽修一切善法,不能证菩提,不能出三界,搞的是轮回业,得三善道的果报。为什么修一切善法,不能够像佛菩萨一样?因为你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你有这个,你出不了三界。修一切善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就超越三界。小乘人不能证无上菩提,原因在哪里?他虽然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他不修一切善法,他住在空里面,他不修善法。他真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这是二乘人的观念,所以他不能证菩提。菩萨两边不住。两边不住,本经前面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要晓得,前面这一句就是「应无所住」,修一切善法就是「而生其心」。这两句合起来,跟前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个意思。懂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何落实在我们生活上,我们在日常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面去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段话不能不说,让我们知道从哪里做起,知道怎么做法。 【古德修行必须先悟本性,古人证道比今人多者,其最要原因实在於此。】 我们从事实上观察,知道这句话讲得没错。我们看《高僧传》,出家的修行人;我们看《居士传》、《善女人传》,在家的修行人,古人开悟证果确实比我们现在人多。现代人不要说证果的没有,开悟的都没有。这个修行,问题就严重了。什么叫开悟?我说得很浅显,有能力辨别真假、邪正、是非,这个人就算开悟了,我们今天这种能力没有。把假的当作真的,把邪的当作正的,把恶的当作善的,大有人在。这实在是错得离谱,错得太多太多了,真的叫盲修瞎练,迷惑颠倒。我们要问: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没有先悟本性、没有闻经;换句话说,经读的太少。也许有人说,我见到这些同修天天读经,读得不少!没错,是天天读经,经读得很多,不懂,不解义。不解义没用处,所以读经要解义,要懂得它的意思,读经要开悟。古德教初学,我教初学的,也是教你去念一部经,不要求解义。但是诸位不能够误会,我教你读一部经不求解义,那是过程,不是永久是这样。我教你只是三年、五年不求解义,不是叫你永远不求解义,那你就搞错了。开头的三年、五年,古人是讲五年,我是把时间缩短,三年,这三年是读经修定,心清净才会解义,心不清净不会解义,道理在此。三年把心定下来,心清净下来了,再听讲经,一听就开悟了。 这个道理就在《金刚经》上,「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不是讲得很明白吗?你的信心清净,一听,实相智慧就开了。我们一般人听经,为什么不开智慧?心不清净,心里面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用这样的心来听经,听一辈子都不会开悟。我们跟古人比较,毛病就犯在此地。不是古人他的天赋比我们强,没有这个道理。刚才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哪有古人比我们强的?没有!实在就是古人因缘比我们好,有好的老师指导他,他真肯做。先把心定下来,然后再求智慧。智慧实实在在讲,金刚般若 第一。 也许同修又问,我们曾经听人家讲,佛法里头「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你为什么说「开智慧的《金刚》」?《金刚经》开不了智慧,去读《楞严》去。《金刚经》开的智慧是金刚智慧,比《楞严》圆满,但是《金刚经》很不容易懂,《楞严经》好懂,《楞严经》讲得详细。《金刚经》里头字字句句含无量义,你虽然念,你看不出来;可是《楞严经》上的意思浮在表面上,你能看得出来,容易开智慧,是这么个道理。而实实在在讲,要没有人讲还是很难,这就是佛在《法华》、菩萨在《大论》里头所说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什么样的人说?过来人说。什么是过来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人,那个人叫过来人。如果还是有人、有我、有众生、有寿者,那跟我们一样,不是过来人。他说还不行,为什么?他自己没开悟。必须真正是过来人,他的知见得佛的少分,不会说错。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为什么今人不如古人。 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是今人的缘分不如古人。现代社会讲大乘经,讲的人很少,要把这些大乘经的经义能讲得透彻,那就更少了。有一些老法师讲经,我初学的时候,听一些老法师讲经,这些老法师譬如讲《金刚经》,一般讲《金刚经》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月,大多数都是半个月、二十天、一个月,这一部《金刚经》就讲完了。我曾经听过,法师讲经前面讲得很详细,后面愈讲愈快,到后面念念就完了。那个时候我们年轻,我们当学生向老法师请教,「老和尚!你这个后头,为什么这么简简单单念过去,一下就讲完?」他告诉我们,他教我们,其实他教我们是错误的,不是正确的,我们现在明白了,那个时候不懂,他说:后面没有人听,你还讲它干什么?人听经的耐心不久,前几天他是来捧场,到后头不来听了,念念就算了,赶快结束了。这样一个心态来讲、来听,诸位想想,你怎么能开智慧?我们在这个经上,前面说过,前后两半部,《金刚经》的后半部意思深,前半部的意思有深有浅,后半部的意思唯深无浅。你要不细讲、讲得透彻,怎么对得起人?人都跑掉了,总还有几个人坐在这里听?有一个人坐在这里听,那你就对不起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听浅义的人当然多,听深义的人他听不懂,听不懂他就没味道。所以听经听到最后人愈来愈少,正常的。愈讲愈深,深了他听不懂,听不懂他就不来了,这是事实。 讲经的人一定要细讲,剩一个人也要细讲,没有人还要细讲。什么原因?我们现在在录影、在录音,现场一个人都没有了,不要紧!这个带子会流布十方,全世界的人都在听,这都是事实,全世界的人都在听,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听!尤其是现在,我们这个带子将来都会送到国际网路上,国际网路能够收到我们这个资讯的,现在五千多万,五千多万个单位能够收到我们这个资讯,你就晓得,我们讲经不重视现场,现场有没有人听不要紧!我们晓得全世界有五千万个电脑,可以收到我们这个东西,而且这个还流传久远。要是不认真不详细的讲,怎么能对得起佛菩萨?怎么能对得起一切众生?这就是说,我们经一直到最后一个字,也要详详细细来说明,决定不能含糊,决定不能够笼统,道理在此地。从前这些老法师跟我们说这个话,我们想想也不能怪他。为什么?他那个时候没有录音、也没有录影,都是现场,现场人一天少一天,快点结束,也有道理,也对。我们读这一段文,实在讲很有感慨。再看底下第三段: 【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是明任是何法,平等平等。以此平等心,观一切法,随应而修,不可存高下心也。】 这是先说明修行人必须要具备的心态,我们所谓心理的态度,这个要正,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菩萨心。你看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参,诸位看经文,这个印象会很深很深。善财每参访一位善知识,在请教之前,一定先说我已经发菩提心,不知道怎样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菩萨道就是存心,不晓得怎样存一个觉而不迷的心,怎样修菩萨行?菩萨行就是修一切善法,菩萨道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先要懂得我要用什么样的心,要用万缘放下的真心,因为你有一样放不下,你那个心叫妄心,就不是真心。真心是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平等心里面一样东西都没有,真心,然后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是菩萨行。所以要有这样的心态,任何法,世法、佛法,法法平等,无有高下。记住《金刚经》上这句话,「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看一切法,用这个心来看世出世间一切法。随应而修,随应是随缘,随缘而不攀缘。不可存高下之心,就是离一切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就有高下,离一切分别执著。 【善法,即指布施,布施摄六度万行。】 修一切善法。布施在本经我说得很多,因为经文上讲得多,我们也就解释得多,里面最重要的意思,这两个字包括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行为,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举的例子,也举得很多。自己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不为自己,都为别人,就是布施。我们做工为人家而做的,那就是布施;不是为自己,自己无我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了,这是完全不为自己。我们穿衣吃饭为谁?为众生,不是为自己,无我了。这个意思就比较深,大家要体会,要在这里体会。为什么我穿衣不是为我,我吃饭也不是为我,是为别人,这个奇怪!这个想不通。其实没什么想不通的,我这个身体是为大家做工的,我穿衣吃饭维持这个身体,是让它来为大众服务的,不是自己享受的;如果自己享受的,那就著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错了,那是凡夫。释迦牟尼佛他也要到舍卫大城去托钵,他也著衣吃饭,他为谁?他不是为我,为一切众生,他是布施。所以把自己的身体统统都布施掉了,哪里是为我?穿衣吃饭都不是为我,这样才叫随缘而不攀缘。 诸位从这个地方去思惟,从这个地方去观察,然后你才晓得,菩萨行怎么个修法,菩萨道怎样养法,怎么样去养菩萨道,怎么样去学菩萨行,你就会了。真正学菩萨道、修菩萨行,你快乐了,你的境界,现前就转变过来。原来我们的生活很苦,苦不堪言!不要看到世间发大财的人,有财富,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作大官、作总统,你要跟他们一接触,听听他们谈话,「我太苦了!我都要爆炸了,我不行了,支持不了!」他苦不堪言。我们一般人看到好羡慕,他苦不堪言,他日子过得好可怜!别人不知道,他自己清楚,他常常找这些知心的朋友叫苦。一转过来学菩萨道、修菩萨行,就自在了,真的是快乐、幸福、美满,他那个境界马上就转过来。还是那么多的工作,他为什么会快乐?因为从前一切所作为我做的,他有分别,他有执著,我的财富、我的地位、我的权力,他一切都有「我」,好苦;现在「我」没有了,为佛法、为众生,他在行菩萨道,快乐无比!愈做愈快乐,愈做愈有精神。从前做事情他累,他会做得疲劳,很辛苦!现在做的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他不感觉得累。他为什么不累?因为没有我了。过去做工作做多了,为什么会累?我做了这么多事情,我累了,他有「我」。「我」没有了,谁累?那个累找不到主了,所以他不累了;不但不累,给诸位说,他也不会生病。他为什么会有病?有我,我病了,我要死了。「我」都没有了,他病也没有了,死也没有了,统统都没有了。这个道理很深,但是句句都是事实,决定不是假的,所以《金刚经》后半部真的是唯深无浅,江味农居士讲的话一点都不错。但是这个深义,对我们的帮助实在太大太大,不仅仅是修行,就是生活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快乐。由此可知,这个经不能不学,不能不懂,不能不讲。今天就讲到此地。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1 请掀开经本二百二十一面,第一行,小注第四段看起。 【以无分别执著心,修一切善法。则合於诸法如义,成法身之因。福慧双严,成报身之因。圆修一切,得方便智,成应化身之因也。既是称性圆修,故能性德圆明,三身显现,而成无上正等觉,故曰得也。】 这一段完全落实在事相上修行,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如何修金刚般若 ,金刚般若 的特色就是离相离念,所以无分别执著是非常重要的。这句话就是经上「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合起来说就是离一切分别执著。修一切善法,他不说行一切善法,而说修一切善法,这一句关键的字眼在修、在善法。这一句它的范围非常广大,也非常之深。凡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无论是现前的利益,将来的利益,来生的利益,只要是利益一切众生之事,这都是善法。 经文里面用一个修,这正是显示出,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犯了错误,那就是损人利己,无论是思想见解、所作所为,莫不是以自利为先,先求自利,能够而后想到利益别人的,实在讲已经是非常难得。所以佛用一个修,修是把我们那些错误的想法看法,错误的行为,要把它修正过来,修这个字意思很深。它的标准确实跟其他的经论不相同,它的标准是以诸法如义作标准,这个标准高。在一般佛法里面讲,高过人天的标准,它没有说合於五戒十善,如果说合於五戒十善,那是人天的标准。它没有说合於六度万行,六度万行是菩萨的标准,这里说要合於诸法如义,这个高,这个标准是如来果地上的标准。我们在经文里面读过,「如来者,诸法如义」,所以这个标准是究竟圆满的标准。这样高的标准,我们要是能够得到少分,能够得一分、两分,都是法身大士,就如《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由此我们也能够明了,《金刚经》跟《华严经》是同等的境界,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这是成法身之因,我们要想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得用这个方法来修,这是把大意说出来了。 我想同修们听了之后,一定还有疑问,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修法?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能够得到无上菩提,经文末后一句是证果,也就是这一生成佛。经讲到这个地方,我想同修们都能够明了,凡夫在一生当中,要想证得无上菩提,只有一条路:念佛求生净土。如果明白这个道理,这一段文就容易懂,就可以落实在我们现前的生活当中。一切善法是什么?老实念佛。什么叫修一切善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把牵挂放在心里。你只要牵挂放在心上,你并没有放下。我们举个明显的例子,你现前还有很多的产业,你还有很多的资金,你说我念佛要走了,我得要交代给哪些人,让哪些人去继承,让他们去做些什么事情。你要有这个念头、这个举动,问问你放下了没有?没有放下。真正放下了,一切随它去吧!与我不相干,那个心才真正干净。我走了以后,我这个房子要交给谁,我银行存款要交给谁,要去干什么事情,没放下!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具足;这样人念佛,能不能往生?大有问题!所以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现在就无所住,现在就没事,你的心才清净,才能相应,你那一句佛号才叫做老实念佛。心里头还有牵挂,还有许多念头在,不老实。诸位要以这个标准来观察,老实人真的就太少太少了,真正是凤毛麟角,非常希有。非常希有的老实人,希望我们自己就是的,这是真正了不起。统统放下!利益众生之事,那是佛菩萨的事情,一切佛菩萨安排,我们不要操心,我们操一点点心就不老实。佛菩萨如何安排?前面说过了,佛菩萨无念,世上一切事感应道交,做得圆圆满满,一丝毫缺失都没有,佛菩萨心中离相离念,这是一切善法。这是没有一样不善,只要能离相离念,没有一样不善,可以说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法,你就统统圆满,圆修圆证。心里面想好事情,想得再多还漏了不少,还有好多你还没想到。所以你看看,一切放下,清净心现前,这个善就圆满,这样才能够与诸法如义相应。否则的话,心里头还有念头在,一丝毫念头在,就不相应。这是希望同修们学《金刚经》要深深的去思惟。 第二句是「福慧双严,成就报身之因。」如来果地上三身,法身是本体,报身是自受用身,除自受用之外,也是度化法身大士所现之身。因为《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报身,度报身的菩萨,你要是不现同类身,你怎么能度他?一定要现同类的报身,这才能够度法身大士。报身怎么成就的?福慧双严,修福修慧这两项都修圆满了。我们受三皈依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慧,足就是圆满,福慧修圆满。福慧怎么修法?还是《金刚经》上这两句话,「离分别执著,慧圆满;修一切善法,福圆满」,福慧是这样修圆满的。一切善法,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前面跟诸位讲过,穿衣吃饭、待人接物,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有一桩事情不是修一切善法。所以一切善法,包括我们一生生活行为,这里面也圆满含摄著自行化他。菩萨教化众生,不一定为众生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利益众生的一种手段而已,手段是无量无边。不用这种手段,太多太多,那用什么方法?用示范,为一切众生做榜样,为一切众生做模范。穿衣做个穿衣的模范,衣服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吃饭给一切人吃饭做个模范,他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众生的榜样,那叫身教;讲解是言教;心里面就同诸佛如来一样,不舍一人,不舍一法,这是意教,可见得度化众生是身语意三业都圆满。这个福慧才是双严,严是庄严,成就报身之因。这样讲,实在讲非常的微细,而在目前我们的心境还达不到这个境界,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应该要把分别执著要看淡、要看轻,要渐渐离、渐渐舍。在一切所为当中,要把大乘佛法尽心尽力的帮助它光大,要把念佛这个法门全心全力的介绍给一切众生,这是就我们现前这个境界做得到的,也是我们现前应该要做的,要认真努力的去做,这都是真正在修行。 底下说「圆修一切,得方便智,这是成应化身之因。」应化身纯粹是他受用身,决定不是自受用的。若是法身大士,他这个身相都是应化的,何况其余。这个修法要注意圆修,要懂得圆。怎样是圆,怎样不圆,先要把这个意思搞清楚。有分别不圆,有执著也不圆,有好恶不圆,有高下也不圆,你懂得什么叫不圆,圆的意思你就能体会到。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修一切,一切底下有善法,修一切善法,这个地方是省掉了,从修一切善法里面得方便智,方便智是后得智。所谓后得智,就是对於人情事故这些事理你都明了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很多很复杂,每个人的思想都奇奇怪怪,非常的复杂,你不接触你不知道,接触之后都明了了,这叫方便智,叫后得智;我们现在所谓心理学。心理学也分得很多,人有各种不同类的人,他们的心理思想都不一样。由此可知,佛菩萨度化众生确实不容易,不但一切人无量无边的想法他知道,乃至於六道,天神、鬼神、畜生,那个种类就更多,数量不可思议,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没有一个不清楚的,所以他的应化才能够收到成效,收到效果。 由此可知,三身的修法都离不开经上讲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前面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这一句的意思,在本经上就用了许多不同的说法来显示,前面我们曾经读过,「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就是这个意思;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跟此地「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一个意思,而行布施此地讲修一切善法。说法不一样,义趣完全相同。六祖大师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下悟入,《金刚经》后面就不必讲,完全通达明了了。这个纲领一定要记住,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你提得起观照。境是物质生活环境,缘是人事生活环境,我们的生活环境总不出这两大类,对人、对事、对物。什么是提得起观照?就是时时刻刻你提得起佛在《金刚般若 经》上的教训,让我们在实际生活环境当中,能想起佛的教训,能记住佛的教训,能够实行佛的教训,离相离念修一切善法,要常常想著,要常常去照做,那才管用。 《般若 经》上,我们这才读一卷《金刚般若 》,《大般若 》总共六百卷,这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像这种重复,给诸位说,太多太多了,重要的这些句子重复百遍、数百遍以上。为什么佛要这样说法,他真的不怕麻烦吗?确确实实不厌其烦,真的叫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重复到几十遍、几百遍,佛只有一个慈悲心,希望我们把它记住,道理在此地。这一部《金刚经》念下来,这个意思重复了很多遍,我们总会认识到,佛在《金刚经》跟我们讲什么,其他的想不出来了,「离相离念,修一切善法」,这个想得出来,「无住生心」,那就行了,你这个《金刚经》就没有白念了。能够应用在生活上,那你就是修般若 行,你就真用功了,用上了。离相不晓得怎么离法,你就想到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念不知道怎么离法,你就想到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离念。说得这么具体,这么明白,非常难得! 这种就叫做称性圆修,离相离念就称性,生心修一切善法的人就是圆修。「故能性德圆明,三身显现」,宗门的话说,这样你才能够明心见性;学教的人,你这样修学才能大开圆解;念佛的人,你才能得一心不乱。要有方法。功夫到家了,三身自然就现前,这个时候就叫做「成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经上讲「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这么一个意思。后面的意思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显。 【行广大行者】 在大乘经上,佛菩萨常常教给我们发大心、修大行、证大果,无一不大。怎么个大法?心量大。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大;有分别执著就不大。我为一家人修福,这个心量并不大;我为我们一国人修福,这个心量还是小;我今天为全世界的人祈福,全世界这个地球在太空,也小得很可怜,你这个心量不大。所以佛菩萨一发心,尽虚空遍法界,那个心量大。所以我们要以佛菩萨做榜样,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我们都要发心去度他们,要发这种广大心,你修的就是大行。修大行从哪里修起? 【先於境缘上一切法不住】 从这个地方修起,入门之处,下手之处。境是环境,缘是人缘,就是讲我们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当中,先学一个不住、无住。无住要记住,就是不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境缘有没有?有。我们一天到晚都不能离开,它碍不碍事?不碍事。你要从心上放下!这个做法是很难,是不容易。难在哪里?难在我们无始劫以来,攀缘成了习惯,现在叫我们舍离,都感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做好,老毛病、老习气一下换,还不太容易,就这么回事情;实在讲,换过来好。世间人,一天到晚牵肠挂肚的事情有多少!出了家,自己家里事情不想了,道场的事情一大堆,信徒的事情也一大堆,还是牵肠挂肚,没有放下。无住就是放下。这一句讲,於境缘上一切法不住,换句话说,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这个意思。统统放下!放下之后,境缘上这些事还管不管?照管不误。放下怎么还管?放下是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放下怎么个管法?放下是智慧来管事。没有放下的时候,诸位晓得,你是烦恼在管事,你对人对事起心动念都是贪瞋痴慢。诸位细细想一想,是不是这个事情?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你心里头忧虑的、牵挂的都是贪心,贪不到生瞋恚,爱发脾气;贪到了欢喜,不就是天天搞这玩意。佛叫我们放下,是放下这些东西。放下这些东西,面对著现实的生活是智慧,这里头不是感情是智慧,理智用事,不是情识用事,大大的不一样。绝对没有说一桩事情做错了,桩桩件件都是续佛慧命、利益众生,你所修的是什么?是福慧双严。你在生活当中,你是做的这个。 我们今天贪瞋痴没有放下,连念经都造业,其他的就不说了。怎么说念经都造业?我举个例子给诸位说,我们下面大家在共修、在诵经,维那师把磬敲错了一下,下面人听了就生烦恼,乐众木鱼少敲了一下,两个眼睛瞪得又大又圆,连念经还有这么多毛病出来,还都没有放下,斤斤计较,都是在那里分别执著,搞这个。所以这是错误,佛教我们放下。这是修学入门,修行第一个阶段,从这个地方去练,所谓是历事炼心,先把它看淡,少分别、少执著、少计较,从这里下手。 【后则於起心动念时,一切法不住。】 这是功夫深了,这是已经契入境界。像本经所说的,圆教初住菩萨以上,或者是说我们念佛人得一心不乱以后,那就是於起心动念时一切法不住,这是说这个境界。 【使知能执者,乃不可得之妄念,非真心也。】 前面经上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心还有过去、现在、未来吗?哪有这个道理!这个地方所讲的心,就是指的妄想、妄念、意识心,一个念头生,生的念头灭了,念头灭了,底下念头又生了,这个念头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真实没有生灭,有生灭就不是真实的。所以三心跟你讲的是妄念,不是真心,是妄念。我们今天生活当中,做主宰的是妄念当家,不是真心;如果真心当家,那就好了,你就作佛、作菩萨了。佛菩萨用真心,不用妄念;凡夫用妄念,不用真心,真心不生不灭。你要记住,我们今天能执著的,能分别的是第六意识,能执著的是第七识,都是妄念,都不是真心。一定要认识清楚,虚妄不实,那不是真心。 【又说诸法缘生】 诸法,世出世间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生,有相无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使知一切法,皆是幻有,了不可得。】 幻有是假有,所以本经后面用比喻来说明,「如梦幻泡影」,如梦幻泡影,这是假的不是真的;「如露亦如电」,露跟闪电是比喻短,它存在的时间非常的短促。并不是长远的住在世间,很短,短到什么程度?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刹那生灭」。我们所见的幻相,是它虚幻的相续相,生灭的相续相,确确实实不存在。《楞严经》上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那是讲的真相。由此可知,能执著的心,所执著的法,都是空的,都是了不可得。可是诸位要记住,这是我们前面读过的,因果不空,大菩萨们对这桩事情非常清楚,非常透彻,所以他们讲因果可畏。菩萨怕什么?菩萨什么也不怕,菩萨怕因果。这一点我们要能体会到,因为因果不空,所以佛才教我们而生其心,佛才教给我们修一切善法,而行布施,因为因果不空。这就是教你一定要断恶修善,为什么?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 【发广大愿,则不取法。行广大行,则不取非法。】 末后这个结论结得好!我们一般凡夫在平常细想不到。由此可知,这些祖师大德们,讲经研教注解作论,来发明经义,对我们后学贡献实在是太大太多了。发广大愿,像我们刚才举的例子,如诸佛菩萨发心普度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心愿大、广大。那要用《金刚经》的标准来观察,大不大?不大。为什么不大?著了相,著了相就不大。这个地方告诉你,发大心大愿要离相、要离念,就大了。所以你发广大愿,要紧的是决定不能够执著在法相上。世尊在这一次法会里面,把这桩事情全都给我们表演出来,佛修行不著修行的相,证果不著证果的相,度生不著度生的相,在这个经上我们都看到了。佛不执著,这就是他不取法。行广大行,虽然一切法不执著,也就是说一切法没有放在心上,可是这一切法他统统做,他没有一样不做。我们凡夫日常生活当中所做的,佛菩萨都照做,没有一天闲著。行广大行,则不取非法。非法是空,不著空。发愿不著有,修行不著空,空有两边都不著。 【法与非法,既皆不取。】 法跟非法两边不住,两边不著。 【则我人众寿,四者皆无。】 这才真的把四相空掉了。四相要这样离法,四见也是这个离法,你要懂得怎么离。不但离四相、离四见,我们再看下面两句,他这种修行方法真是妙。 【则法与非法,了不可得矣。】 不但法了不可得,非法也了不可得,它没有著,这里面初学的同学免不了有一点怀疑。「法」,法是有边,我们不执著,这个好讲;非法是空边,空边它本来就空了,那有什么不好?空是好,执著就不好,执著有个空,麻烦就大了。三界之内四空天人,他为什么生到无色界,他执著空。我们这些人生在欲界、色界,为什么?因为执著有。执著一切色相有,离不开色界;执著七情五欲有,离不开欲界。诸位要晓得,七情五欲是妄想,哪有这回事情!可是打这个妄想,麻烦!这个妄想一打,离不开欲界。这是严重的错误妄想,没有办法离开欲界,六道里头最苦的是这一环。由此可知,色界天的妄想比我们轻,无色界天的妄想比色界又轻,六道轮回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金刚经》教给我们这个方法,就是脱离六道轮回的方法:空有两边都不著,就超越六道。 【而常住真心,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便了了而得。】 真如本性所现的境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诸位要晓得,只有平等才一真,二就不平等,唯有一真法界是平等的。这个是都现前了,这个境界现前,了了而得,了是明了。 【即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是也】 实相是诸法真相,诸法的真相是平等相,是无有高下之相,这统统现前了。《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弥陀经》、《无量寿经》所讲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那就现前了,你就看到,你就接触到;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证果了。请看底下一段经文: 经【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个意思很深。前面教给我们修一切善法,这是《般若 经》与其他经很不相同的所在。般若 最忌讳最怕的是著相,是坐实,这最怕了。说修一切善法,你就著了修一切善法的相,这就坏了。我们看看现在学佛的同修,无论国内、国外,大家都懂得断恶修善。你再仔细一观察,断恶的人著了断恶的相,修善的人著了修善的相。这有什么不好处呢?我们世间人看这也不错,满好!这是好人。没错!他是好人,断恶修善是好人,记住,这是六道里面的好人,出不了六道。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出六道,不要做好人,要出六道。要出六道,佛教给我们一切不执著才可以出六道,就怕执著;一执著六道出不了。要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佛一面说,一面就把它否定掉,这个意思就是告诉你,决定不能执著。我们看注解: 【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是约能修边遣。】 能修的是我,我断恶、我修善,无我,把我这一个念头要放下,善尽管去做,不能有我的念头,这叫学佛。如果修一切善法,我修善法,我要得善的果报,有因有果。你修善因得善果,能不能得到?能得,三界六道有漏的善因善果,不能出离六道。如果以无我来修一切善法,这个果报就不在六道里面,六道里面都有我,可见得超越六道轮回了。这是从能修边上教你放下。 【非善名善,是约所修边遣。】 我们所做的善事,那个也不能执著。譬如我们今天在此地干的这个事情,善事。我们大家在一起研究《金刚经》、讲解《金刚经》,这是善事。如果把这个当作一桩善事看:「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我们又著了相;这一著相,这个善事又变成三界六道里头有漏的善事。岂不想想,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金刚经》上说,他没说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没有说一句法;要有人说佛说法,那叫谤佛。他把所有一切善法没有放在心上,事情有没有做?天天做,他做了四十九年,他怎么没做?心里头痕迹都不落。这是说明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头示现种种身、示现种种法,他不住,符合了《金刚般若 》的精神、《金刚般若 》的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所两边都离开。 【有能有所,便是分别执著,我相仍在。】 这一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分别执著有粗细不同,我们六道凡夫分别执著非常粗。四果罗汉、辟支佛,佛在经上常讲,他们见思烦恼断了,我执破了,超越三界,永脱轮回,他们没见性。为什么?他法执未破;我执已破,法执未破。我们要问:「他法执没破,谁执著法执?」那还是有个我,如果要没有我,你想想看,谁执著法执?可见得还是有我执。有我执,佛为什么说他我执破了?粗的我执破了,微细的我执没破。所以讲无明,有讲界内、界外,三界以内的无明他断了,三界以外的无明他还存在。这别说阿罗汉,菩萨,等觉菩萨,圆教等觉菩萨,经上常讲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最微细的执著,我们要问:「谁执著它?」还是有个我在,那个我是非常非常的微细。这个道理、事实,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到什么时候我执才断得干干净净,完全没有?成佛,成佛没有了,我执、法执统统干净了。只要有丝毫的见解在,那就是分别执著,我相我见仍然存在。 【故当遣之罄尽】 遣就是放下、离开,要把它离得干干净净,证到等觉的果位还要离,还要放下;他那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微细执著要是不放下,就不能圆满菩提。这也是说明般若 法里头没有别的,放下而已。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修什么?放下、布施而已,不放下不行。刚才我们举了一个比喻,我们年岁大了,快要走了,这个家业财产还在那里操心,给这个、给那个,放不下!真正放下的人是没事,真放下。会不会给后人留下纠纷?如果你真放下,我相信没有纠纷。为什么?你做出样子给人看,你的后人看到你这个样子会感动,真正放得下。你吩咐这个,吩咐那个,还要立遗嘱,还要请律师,你没放下,你的儿女怎么会放下?那当然打得头破血流,个个要争,你给他的样子就是放不下。真放下的好,得自在。佛菩萨示现这个样子给我们看,那就是放下,讲经说法、弘法利生也放下,这是正确,这是真正得般若 三昧,真放下了。 【法即无法】 一如!法跟无法我们看起来是二,他法跟无法是一不是二,一如。 【无修而修】 我们思想见解当中,修跟无修是两桩事,而佛菩萨境界当中,修跟无修是一桩事。无修而修,修而无修,是不是我们无修就是修?你要这样解释经义,阿鼻地狱决定有分,将来堕阿鼻地狱,「佛在《金刚经》上讲的,我没错!」佛没说错,是你自己把意思解错。佛修为什么是没修?无住生心,修!为什么说他无修?他不著相。修一切善法,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是,他心地干干净净,无相无念,这是无修,他那个修跟无修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修了就是不修,不修就是修,那好了,你吃饭,吃了就是不吃,不吃就是吃,好了!你就不要吃了。意思要搞清楚,决定不能够产生误会。 【修一切善法时,便观照非善名善。】 这就是他提得起观照功夫,而观照功夫《金刚般若 》里头讲得太多。譬如前面讲的,三心不可得、诸法缘生,你就晓得一切善法是假名、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虽然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还是要认真去做,认真的去修善。为什么?业果不空。 【若其心中见有善法,即是我见,即非以无我修一切善法。】 要紧的意思在这里,不能著,著就错了。心里头不可以有「修一切善法」,这个念头不能有。有这个念头,要问:谁有这个念头?「我」有这个念头,我相就具足,我见就具足,你还是四相四见具足的凡夫,不是菩萨;菩萨没有四见,没有四相,你怎么还有执著?於此体会得,这段经文的意思你就明了。 【此节经文,实乃结示开经以来诸义。】 这节经文是总结,《金刚经》开讲以来,把全经的大意在此地做一个总结。 【即是开经以来所说诸义,说了一切义,无非令以无我修一切善法,以证平等之性,至此乃为点明耳。】 一部《金刚经》的宗旨,就是一部《大般若 》的宗旨,也就是世尊当年在世二十二年讲般若 的宗旨。二十二年佛讲什么?无非是教我们「以无我修一切善法」而已,就这么一句,佛讲了二十二年。你听了做何感想?这么简单,说这么长的时间。没错!是简单,时间是嫌长了一点,你做到了没有?如果你做不到,别说二十二年,二百二十年都不算长,都不算多;你要真明了、真做到,那才行!为什么要麻烦释迦牟尼佛讲二十二年?无我修一切善法,实实在在讲没听懂。什么叫无我?什么叫一切善法?没搞懂,所以佛不能不细说。听懂了,又放不下;无我修一切善法是懂了,但是放不下,做不到。佛看到这个情形,佛很慈悲,不放弃,继续不断用善巧方便,诱导我们回头,诱导我们入这个境界,这真正是叫大慈大悲。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佛对於我们是如何的恩德;你在世间一般父母也做不到。业障习气这样深厚的人,佛能够不舍弃他,能够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帮助他破迷开悟,真正是难得。说这段经文是总结全经诸义,这也不是含糊笼统说的,确确实实能把经文精要的地方把它点出来。 【此经最初发大愿、行大行两段,是开章明义。以后约略计之,结示已有五次。前后自有其浅深次第。】 本经一开端,是须菩提尊者看到世尊入舍卫大城乞食,从著衣持钵到乞食回来,尊者看出门道。看出什么门道?原来释迦牟尼佛天天在日常生活当中,把金刚般若 波罗蜜法完全显示在生活当中。我们要是用「金刚般若 波罗蜜」,大家听到还是不太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换句话说,最高、最圆满、最究竟的智慧,完全在日常生活当中显露无遗,这就是金刚般若 波罗蜜法。别人没看到,粗心大意没看出来,须菩提看出来。看出来,他明了了,别人不明了,所以他的请法是为一切众生启请,希望释迦牟尼佛把这桩事情说破,我们大家才明了;要是不说破,我们看不出来,肉眼凡夫怎么能看出来,佛的生活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生活在无量无边烦恼当中,他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里面,这完全不同,这就是佛法最高的享受。由於尊者这一问,释迦牟尼佛答覆,这一问、一答,我们听了之后,明白了一些,也能沾到一点般若 的气分,这是我们凡夫得利益,这个用意在此地。 须菩提尊者启请的话,「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是启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发大愿。这个心怎么安住?怎样降伏?这就是修大行。所以此地讲,发大愿、行大行。经一直讲到此地,经文已经有五次的总结,讲一段佛做一个结论,讲一段又做一个结论,这是第五次。而且每一次所说,每一次所结的意思,有浅深不一样,愈往后面结得愈深、愈广。第一次,在我们这个本子经文第三十节。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佛给我们做了这样一个总结。 【结度生不住相、布施不住相。】 这个意思实在讲是很深很广,但是江居士在《讲义》里面告诉我们,前半部个意思有浅有深;换句话说,浅的人看得浅,深的人就看得深。而后半部是唯深无浅,深的人看到很深,浅的人看到也很深。确实在我们看,这个意思我们也能够很明显就看到浅义。度生不住相,布施不住相。度生是帮助一切众生,这里面没有分别、没有选择、没有执著,对待一切众生绝对是平等的。学佛的众生,我们帮助他,不学佛的众生,我们也要帮助他;赞叹佛法的众生,我们要帮助他,毁谤佛法的众生,也要帮助他。如果你这里头有分别,你就住相,你就有分别、就有执著,那就不是智慧,感情用事;佛法是平等法。第二次做结论,是在第五十一节经文。 【经文上讲,应如是生清净心一段。结广行六度应无所住。为令空有不著,俾如实空如实不空之自性清净心现前耳。】 这是五十一节的一段经文,教给我们广行六度,也就是学佛的人,日常生活一定要遵守六度的教诲。布施是舍己为人,这个意思前面讲得很多,念念都是为一切众生服务。你在家庭里面,为你一家人服务,家庭里面整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不仅是为一家人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做一个好的样子,给你的邻居看,给别人家庭看。人是一切人的好样子,家是一切人家的好样子,这叫做布施。所以布施的意思无限的深广。你做生意,你经营一个公司,你是所有一切公司的好榜样;我们建一个道场,是全世界道场里面的好榜样,这叫做修布施波罗蜜。可见得没有说为自己,真的是为一切众生。持戒,守法,意思是守法,循规蹈矩,做事情有条不紊。忍辱是耐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精进是求进步。禅定是胸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缘轻易的动摇,心有主宰,那是禅定。智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弟子怎么过日子,怎么生活?要依六波罗蜜。虽依六波罗蜜去做,事上完全照这个做,虽做而不著相,这是应无所住,这就是空有两边不住。在事上这六条做得圆圆满满,不著空;心里面干干净净,一个妄念都没有,不著有;空有两边不住,如实空如实不空之自性清净心才能够现前。这是第二次为我们结的,意思比第一次深。 【第三次,在八十六节,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 这有一大段文,有好几个小节、小段。 【结离相方是发菩提心。不但二边不著,并不著亦不应著。】 这就是通常讲的大三空三昧。不执著有,不执著空,空空也不能执著;我空、法空、空亦空,空空都不能执著。 第四次做总结的时候,是经文第一百二十节到一百二十三节,一共有四段经文。 【诸法如义,无实无虚,一切皆是。】 这个一大段。这一大段我们讲过不久,我相信同修们印象比较深刻。经义虽然是深,但是非常重要,这是从果地上来说明。 【以示证得清净心者之境界】 佛是举他自己做例子,佛证得法身、证得报身,也不执著,也是心里头若无其事,干干净净,这是世尊为我们现身说法。 【是一法不住的、法法皆如的、是无我的。一尘不立,将微细之分别执著遣除净尽,乃能证佛所证耳。】 佛之所以成佛,所谓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佛佛道同,这是我们学佛修行最后的目标,我们所希望的、我们想证得的是这样的境界。佛告诉我们要怎样才能证得?要一法不住。不但世间法不能放在心上,佛法能不能放在心上?不能。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这才行。这就是除此地讲微细的分别执著,前面我们说过,极微细的是等觉菩萨,那一点不除还不能成佛;必须要除得干干净净,放下得干干净净,那才圆满成佛,如诸佛之所证。第五次这就是这一次,从第一五十节到一百五十二节,我们刚刚读过的。 【今次乃是明白开示】 前面从比喻上来说,这个地方是直截了当为我们指示出来。 【一切法性本来平等,无有高下。】 经文上说,这是我们不能不记住的,不能不知道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而且要常常用这句经文提起观照功夫,到我们心有不平的时候,把这一句经文想一想、念几遍,「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的心在境界上就平了,恢复到平静。平静是真心,我们今天虽然没有证得真心,但是清净平等与真心接近。真正用功,真正的功夫是什么?就是这个,这要认识清楚。不是说我每天读多少卷经,我念几万声佛号,我拜几百拜、几千拜,那是形相、是样子,不是功夫。功夫是什么?离相离念而行布施,修一切善法,这个叫功夫。你要是会用,刚才讲过了,穿衣吃饭都是功夫,穿衣吃饭都是修行,要明白这个道理。不会的,古德常讲盲修瞎练,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我们是不是属於盲修瞎练?发现自己不对,赶快回头、赶快改过,就对了。《金刚经》是很好的标准,而且是个绝对的标准,是以如来果地上的标准,给我们初学做标准,这是非常非常的难得! 【故一一法皆不可分别执著】 为什么?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怎么可以执著? 【菩提法如是,一切善法亦如是。】 这是佛举例举到极处。前面从人来说,讲的是如来法身、报身,这从人身来举例,达到了顶点。到这个地方以法来说,他老人家举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通常我们讲无上菩提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也是平等法,也是不可得,何况其他一切善法。连如来果地上所证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家也不执著,我们修一点点善法,有什么好执著的?世尊得无上菩提,心里面也若无其事,我们修一点点善法,又何必要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错了。所以读《金刚经》要从这个地方去反省、去检点。末后这是总结。 【用无分别执著之心】 这个「无」是贯下去的,无分别、无执著的心。无分别是平等心,无执著是清净心,你看《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你能够用清净心、平等心,那你就觉了,你就是觉者,你就不迷;觉者是菩萨,你就不是凡夫。要用这个心,我们常讲菩萨心。学佛人也常常挂在口上,菩萨心肠,菩萨心是什么?无分别、无执著,清净心、平等心,这是菩萨。 【修无有高下、平等平等之一切善法。】 用清净平等心,修清净平等法。诸位要记住,只要心平等、心清净,所有一切法都平等、都清净。这就是前面我们常常引用宗门的修行方法:从根本修。我们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都是清净法,都是平等法。你不要再去找,哪个法是清净法,哪个法是平等法,所有一切法都是清净法,都是平等法,世出世间法无有一法不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是要用清净心、平等心去修才行。由此可知,离开了清净、平等,一切法都不平等,一切法都不清净,佛法也不平等,还有大乘、小乘,还有五乘、菩萨,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那都不平等。为什么不平等?你的心有分别、有执著。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佛法也是平等的。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平等,无有一法不是善法,而且是平等的善法,这个我们要注意到。 《金刚般若 》诸位如果会了,你就会修行,你真的会修。不但你会修行,也可以说你会生活,你会过日子,这个话都是实在的。你不通般若 义,你不会生活,你不会过日子,你天天过得这么苦,天天过得这么可怜,你不会过。通达般若 ,你过得很幸福、很自在、很美满。般若 在现实上,带给我们的受用就不可思议,真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样的修学, 【便契法性,便见寂照同时之本来面目矣。】 法性就是真如本性,契是契合,能够用清净心、平等心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没有分别、没有高下,这个与见性就接近了。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是你确确实实是朝著明心见性这个方向走,没有走错方向。你确确实实是向著明心见性的道路上走,所谓成佛之道,你没有偏离。便见寂照同时,寂照同时是法身大士用功的纲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是果地上的境界。从哪里修的?从无住生心上修的。换句话说,无住的功夫成就了,就是寂;生心的功夫圆满了,就是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法身大士才有的。我们在《金刚经》上学到,法身大士他们修学的境界,怎么成就的?原来就是无住生心;用这种功夫成就的,到如来果地上,达到究竟圆满。寂照是同时的,换句话说,无住跟生心是同时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是同时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也是同时的,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得到般若 的受用。本来面目就是明心见性,宗门里面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大乘佛法终极的目标就在此地。 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世尊经文讲到此地,五次的结示经文,他的用意、他的慈悲教诲很明显、很深刻。学佛的人常常挂在口头上,「上报四重恩」,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四重恩里头有佛恩,佛对我们有什么恩德?不知道!回向偈古人做的,不好不念,只好念一念,什么恩不晓得,怎么报不晓得,念了《金刚经》应该要体会到,佛的恩德无量无边。怎么报法?依教奉行。今天就讲到此地。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2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二十三面,倒数第四行,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后面这段经文是显胜结劝,也是第四卷最后的一段,是行门里面的总结。经文分两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是比喻。请看注解: 【一个大千世界里面,有十万万个须弥山王。】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个单位世界有一个须弥山,所有的这些星球围绕著须弥山。世尊这个话在三千年前所说的,大致上的状况与我们近代天文学家观测的相似。但是须弥山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只有在佛经里面,看到世尊简单的描绘。实际上,我们依然没能够发现,在我们推想当中,须弥山决定不是在地球上,这个现在是可以肯定的。这桩事情我们也无需争论,因为世尊在此地只是举一个比喻为我们说而已。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须弥山王,根据佛在经上,这都是概略的说,我们不能把它坐实,要是落实那就有过失了。 一千个小世界,这是像我们现在所谓一个星团,一个星系,称为小千世界。这样一千个小千世界,再组成一个大的星系,就叫做中千世界。再从一千个中千世界,组合起来一个大的星系,就称为一个大千世界。这是佛在经上常讲的,一尊佛的教化区,一个大千世界。为什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的组成是由小千、中千、大千这样组成的,所以称之为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不能误会,三千个大千世界,那就错了!像这样的大千世界,在虚空当中无量无边,不止三千。如果这样说法,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应当是十亿;换句话说,有十亿个单位世界,就有十亿个须弥山,这须弥山很多!黄念祖老居士他对科学很有研究,他认为佛经上讲的须弥山,也许就是现在科学家在太空当中发现的黑洞。到底是不是,我们无法证实,但是他讲的也不无道理,他也有他的理论依据。现在我们知道太空当中黑洞的确是很多,不只是一个,几乎每个星系里面都有,他这个讲法也有依据。 佛在此地做个比喻说,这么多的须弥山王,七宝。前面重重较量功德,一次比一次殊胜,这一次这个人布施,不是一个世界的七宝聚,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须弥山王,这是天文数字,我们无法计算的。这是说: 【受持广说此经之福德更大】 我们看底下这段经文,显示持经之人福报不可思议。 经【若人以此般若 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前面比喻当中, 【於前福德】 就是刚才我们念的 【等於十亿须弥山王的七宝布施】 这个福报太大太大了!《金刚经》上每一次较量福德,都会叫我们怀疑,我们念念《金刚经》有这么大的福报吗?念了一辈子,福报也没现前,好像不太可靠。这一桩事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关键在受持,单单是读诵不行,一定要受持,要为人演说。受持是依教奉行,把佛在《金刚经》上讲的这些道理、方法、境界,我们全都做到,那个福德就大了。经上所比喻的,我看并不过分,真正是大,诸位要认真去受持,你才能够体会到少分。 【然而其福德,皆不能及持说此经者福德之一分也。】 多少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个简直是不能比! 【经,虽是文字名言,然由文字起观照,而相似、而分证、而究竟成无上菩提,岂一切有相福德所能比。】 这是为我们说出一个道理,为什么十亿须弥山王的七宝布施,不及受持读诵此经的一分。注解里头讲得很清楚,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那就是观照。读诵而不能观照没用处,观照就受持了。什么叫观照?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之处,要想到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譬如,佛给我们说,世出世间所有的境界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能够提起这一句,这是观照,这是开智慧。我们决定不迷在现前事相之中,相是幻相,不会迷在这里面。佛教给我们处世生活的态度,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能执著。「无住」就是不执著,「生心」就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为什么不执著还要断恶修善?这个道理前面都说过。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缘生性空,所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教你不能执著。但是这里头还有一个事实,必须要知道的,因果不空。善因一定现善果,恶因一定现恶报。这是说十法界依正庄严,相虽然是虚幻的,但是它清清楚楚摆在我们面前,这叫做业因果报不空。所以佛接著说「而生其心」,虽生心、虽修善,也不能住,也不能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那就对了!所以,在一切时、一切处,要想到《金刚经》上佛教导我们的;你能够时时刻刻想得起来,这叫观照。可不能把它忘记。 精采的句子很多,重要的譬如讲到「诸法如义」、「无实无虚」、「不一不异」,这都是非常重要的纲领。能够应用在一切世出世间法上,帮助我们觉察事实的真相。佛教给我们在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事环境当中,教我们「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个经文我们还没有念到,在后面。表面上看是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弘法利生的态度,实际上这两句话可以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处顺境、处逆境,如果能够用得上这两句话,你一定是常生智慧,不生烦恼,所以这是非常非常要紧的。因此,绝对不是一切有相的福德能够跟它相比。 【意显持经说经】 持经是受持。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修持的人,自己得利益,又能够利益众生,把《金刚经》介绍给别人。 【能令自他同证法身。视彼报身,如同身外之财,何足校哉。】 校是比较、较量。你看看,这个我们在经典里面前面读过的,如来就他自身来做比喻,以佛的报身,经上虽然说的是劣应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实际上,佛的报身,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人家也没有放在心上,若无其事。这是给我们讲,真正放得下。诸佛在果地上,依正庄严他都无住,他在虚空法界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随类现身而为说法,那是佛菩萨的生心,无住生心他真的做到了,做给我们看。果地上依正庄严都能放下,我们今天这一点算什么,何足以挂齿? 【佛现报身等,原为利益众生,令他受用。】 这个意思,《华严经》上讲得最透彻,讲得最详细。诸佛菩萨,我们说菩萨,《金刚经》上讲的诸佛,所谓法身大士。他们现身,报身也好,应化身也好;现土,像阿弥陀佛示现西方极乐世界,毗卢遮那如来示现的华藏世界。无论是身、是土,他只有一个目的,利益众生,这是我们一定要学习的。我们今天得到这个身,这个身是业报身。可是业报身不要紧,你能够通达般若 ,就可以把我们这个业报身转变成为智慧的报身,不是不能转的。这个道理,经典上讲得很多,境随心转,相随心转,依报随著正报转,你看都是叫我们转。学佛修行就是要会转境界;转不了境界,你就白修了,你怎么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会学的人就是会转,如何把我们业报之身转成智慧的报身,我们学佛才真正得受用。转过来的相是什么?那就跟此地讲的一样。没转过来的时候,起心动念是自利,自私自利;一转过来之后,起心动念都是利益众生,把自己忘掉了,自己没有了,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你已经断了四相四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了。前面我们说过,转八识成四智,你真的转过来了。 【正如以财布施,令他受用也。】 这是举一个浅显的例子,这是一般凡夫统统做得到的。我们学了佛,大概多数人都懂得施财。无论是多是少,施财的目的都是帮助别人,都是利益众生。 【故以此为喻。以显证法身者,并报身之相亦不住也。】 连报身尚且不住,何况应化身,这是一定的道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金刚经》的四分,信、解、行、证,说到修行,到这个地方讲完了。下面开始这是第四大段,为我们说明证果。 科题里面,究极无住以成证。题目上著重在究极,极是到了极处,究是研究。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精研达到极处,那就证了。底下一段,明平等法界,明诸法空相,我们在此地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此第四大段】 这是正宗分的第四大段。 【皆说如来境界。穷究无住,至此而极。】 到这个地方讲到极处了。证,佛法里面讲到证果,证的是什么?就是证的这桩事情。 【初明平等法界,显示一切法性本无有我。结成前说菩萨通达无我法之义。】 「无我法」,在金刚般若 这一会上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你能够通达无我法,我们一般讲,你开悟了!佛知佛见,入佛知见。如果你能够契入无我法,你就证果,最低限度的境界,你已经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无我法非常重要,无我法的具体说明,就是前面所说的离四相、离四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放下了,心里面确确实实不再有这个念头了,这就是证入无我法。诸位要晓得,圆初住菩萨以上的,都是这个境界。 【次明诸法空相,归结到不生不灭。所以令离相离念以除我执,无非为遣分别执著。所谓生灭心也。遣生灭心,为证不生不灭之性体也。】 前面交代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相当的清楚。说明佛为什么要这样说法,其目的何在?其善巧何在?我们明白、通达了,对於佛所讲的义趣,确确实实能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深入。请看经文: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所谓是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佛哪有度众生?但是你要是执著佛不度众生,错了!我们没入这个境界。我们今天说佛度众生,不对!佛不度众生,也不对!怎么说都不对。为什么不对?你没入这个境界。如果你入了这个境界,你说佛不度众生,对!说佛度众生,也对!怎么说都对。可见得智慧不开是不行的,不开智慧,那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要是开了智慧,一切皆是,一切俱非,怎么说他都是圆融的,他都能讲得通,都有道理。我们从前面一直读到这个地方,看到这样的经文,虽然不能透彻的明了,我相信也有少分的悟处,因为前面有这种例子曾经报告过。 【一真法界,平等平等,岂有凡圣之别。】 这是大前提,一定要明了,往后讲经说法都是以这个做基础。我们在《无量寿经》上,在四十八愿里面,如果是细心一点的人,读了之后一定有疑问。没有疑问的,两种人:一种是很有福报的人,不分别、不执著;一种是粗心大意的人,心太粗了,没留意。经上说,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我们晓得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而去往生的人,上至等觉菩萨,文殊、普贤都发愿去求往生,下至地狱众生。这就说明往生的那些人极不平等,差得太大太大了。而极乐世界又给我们讲四土三辈九品,但是在愿文里面说,这一切往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平等的。身平等,皆是紫磨真金色身;相平等、智慧平等、神通平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漏尽通、神足通,没有一样不平等,这怎么不叫人怀疑?你读了这种经文,你不怀疑那才叫奇怪,怀疑是应当的。当然佛在经上为我们说明白,它为什么平等?原来不平等,到了西方世界就统统平等了,所有的菩萨到西方世界都做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我们一般讲,圆证三不退。圆证三不退,通常讲七地以上。上到哪里?上到等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像七地菩萨?不是!七地还差得远。等觉,确确实实是等觉,他跟佛才平等,所以那个地方是平等法界。那个平等不是我们修得的,要靠我们修得,那困难,时间可长!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 平等从哪里来的?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是这么来的,不是自己修来的,佛力加持的。我们要问:阿弥陀佛哪有那么大的神力?这也能叫人怀疑。为什么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不加持我们?何以阿弥陀佛愿力、神力就那么大?这个地方,如果是细究《无量寿经》,你就明了了。弥陀本愿加持是显说,明显的,暗里面不可思议!暗中,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统统加持阿弥陀佛,统统加持往生的那个人;换句话说,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是得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这么回事情。所以世尊苦口婆心的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弥陀经》里头四次的劝勉,再而三,三而四,佛是慈悲到了极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明了这个事实,这才不怀疑,这才肯死心踏地老实念佛,才肯万缘放下,一生成就。 所以在一真法界里面,没有凡圣的差别。佛跟我们讲,西方世界有四土九品,你要是到西方世界去看,有没有四土九品?没有,平等的,大家都一样的。华藏世界,《华严经》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初住到等觉,可是你真的要是到了华藏世界,你去看看有没有?没有。为什么?那个地方平等。如果你说没有,没有你错了!它真的有。你说有,也错了!它平等了。理跟事都要清楚,都要明了。此地说的, 【意在教闻法者,当於法法头上荐取平等之理,则可於法法头上得见自性。】 宗门里面开悟的大德,明心见性的这些人,他们入了这个境界。佛何以为我们讲了许许多多高下不等之法?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佛说法的义趣。佛为众生说法,总不外二谛。佛依二谛而说法,二谛就是讲的真谛、俗谛。俗谛是凡夫知见,随顺凡夫的知见。譬如讲净土,说有四土三辈九品,说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随顺俗谛而说。如果随顺真谛而说,那就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差别。真谛、俗谛有没有理论依据?有。真谛是依自性、真如本性,那里头哪有差别?俗谛所依的是法相。一个是依法性说,一个是依法相说;性里面平等,相里面不平等。但是如果你见了性,相也平等了。没有见性,相是极不平等的。见了性之后,才晓得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所以这段话重要的意思在这个地方,希望我们在法法头上荐取平等之理,平等之理就是法性,然后在一切法相里面就见性了,见相就是见性。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佛不起心动念而能随机应缘以度众生者有二】 这个境界我们在前面看过。譬如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我们人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佛有说,确实有说,但是佛虽有说而无念。佛所示现的这一生过程当中,从示现降生到示现入般涅盘,从来没有起一个念头,这一点我们要懂得。也就是我们平常在讲席当中,提示诸位同修,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学一个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佛菩萨跟众生的差别在哪里?就在此地。我们凡夫六根接触六尘,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诸佛菩萨对人、对事、对物,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差别就在此地。不起心、不动念,为什么能够现身去度众生?这的确是个问题。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先动个念头,然后再去做,不动念头,怎么能做事?这是我们的老习惯、老毛病。佛没有这个习惯,没有这个毛病,他怎么能办事而且还办得那么圆满?这个不能不问,不能不知道。此地给我们说出两个原因,第一: 【夙昔大悲大愿薰习成种之力,故能有感斯应。】 这一条前面我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佛菩萨能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而这种感应,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而众生这种感,实在说我们自己都不晓得。你们知道你们的善根什么时候成熟吗?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佛怎么会知道?佛知道。这个道理,我们要借用现代的科技,从这上面我们能得一点消息。你看现在的电脑、微电波,极其微细那个电波在那里振动,我们人决定不能发现。可是它真的振动,真的在动。现在用极精密的科学仪器才观测到,就那么一点点的波动,佛心里面就有感应。但是这种微弱的波动,我们这种粗心大意的人,没有法子发现。但是真的有感,不是没有感,佛就来了!真的有感。而我们这种感,也是无始劫来的善根,在阿赖耶识里头微微的在那里动。所以佛菩萨真如本性当中,它就起了感应道交。我们这个波动,他就感应了,这样现身说法。我们这里一动,他为什么能接收得到?他是过去生中,像我们初发心曾经发了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成了佛,不能说话不算话,从前说的话都要作数。现在成了佛,他能接收这种极微的电波,哪个地方有感,他哪里就有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尽虚空遍法界,一个众生都不会漏掉。是这个道理。 【第二,因具二智,成三身。如大圆镜,光明遍照,故能所应不谬。】 这个意思前面我们没说,虽没显说,可是也含摄著有,含摄有这个意思。佛在因地当中,因地是修菩萨行,修菩萨行的时候,他具二智:根本智、后得智。根本智成就了,实在讲根本智就是清净心,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得最清楚、最详细。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中,文殊是他的老师。我们今天所说的启蒙的老师,文殊是善财启蒙的老师。文殊菩萨培育他什么?培育他的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根本智是清净心。根本智是无知,般若 无知。《般若 心经》里面所说的「无智亦无得」,那是根本智。所以善财在文殊菩萨会中得的就是这个,得「无所得」。他在那里得的是「无智亦无得」,这就行了。「无智无得」是什么?原来是清净心,原来是真如自性。清净心、自性里面,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他在文殊会上就是成就了「本来无一物」,这是得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要起作用,如果不起作用,那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他得的是「体」,从体起用。起用怎么办?参学。老师叫他出去参学,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从体起用,在作用里面显示出无所不知。《般若 经》上讲的纲领全部兑现。「般若 无知,无所不知」,这样才成就圆满的智慧。这个地方「因具二智」,他具足了根本智、后得智。他这两种智具足,五十三参圆满才具足。这两种智慧圆满具足,於是「成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他统统成就了。 「如大圆镜」,大圆镜是比喻,比喻佛的真心自性,我们讲真心,真心就像大圆镜一样,无所不照,虚空法界在这里头照得清清楚楚,这是光明遍照。这个光明是智慧、是感应,他能够收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心念里面极其微弱的电波,他统统能收到。《无量寿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他是一切众生心里起心动念没有不晓得的,跟这个地方讲的完全一样,同一个境界。由此可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在讲虽没成佛,等於成佛。经上讲「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那个阿惟越致是上品的阿惟越致,不是中下品的;下品阿惟越致是七地菩萨,上品的是等觉菩萨。它不是讲的下品,是上上品。 【故能所应不谬】 谬是差错。众生有感,佛的应,那个应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一点过失都没有。这是我们讲到菩萨度众生,实在说是很难讲的,菩萨度众生就好像大夫给人看病一样。大夫一生当中所看的病人,固然有不少他是把人家病医好了,但是也有不小心把人医死的,用错了药。哪一个大夫敢说,一生当中对病人没有错开方,没有错下药?他不敢说。跟一个法官判案子一样,哪一个法官敢说,我一生当中所断的案子,没有冤枉一个人,不敢讲。菩萨度众生亦复如是。所以我们要小心,要谨慎。菩萨里面有高明的,有不高明的;不高明的就会有错误,高明的没有错误。什么样是高明的?明心见性的菩萨、法身大士,他可以说绝对不会开错处方,绝对不会错用了药,可以这么说法。若非法身大士,已经证得正觉的菩萨,行!这个靠得住,这种叫做权教菩萨。像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见思烦恼断了,他所证得的是正觉,没错!我们要遇到这种菩萨,跟他学佛,纵然他有过错,是小过错,不会有大过错;换句话说,不会害我们。但是可能延误一点,这个可能。譬如说,你这个病治疗要是很如法的话,一个星期就好了;他治疗的不太妥当,把你拖到两个星期才好,这个情形有。但是他一定会给你治好,时间拖长一点而已,叫你多受几天苦,有这种可能,不会害你。如果这个菩萨连正觉都没有证到,那就危险了!他跟我们凡夫一样,具足四相四见,还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你要是请他治病,相当危险!他要不把你送到阿鼻地狱,大概饿鬼、畜生可能都有分,这个就很麻烦了,就像世尊在《楞严经》上所讲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是真的,是事实。 所以,我们学佛要亲近善知识。可是今天这个世界,谁是善知识?愈是真正的善知识,他愈谦虚,愈不承认,这个我们很苦!古时候,善知识很容易辨别,大致上还不差。古时候什么人是善知识?闭关的人是善知识,住茅蓬的人是善知识,你去找他决定不错。因为从前闭关住茅蓬是有条件的,如果没有开悟,没有资格闭关,没有资格住茅蓬。我们刚才举一个例子,善财童子为什么还要去五十三参?他为什么不闭关?一闭关就是告诉天下人,我已经毕业了,我不需要再学了。善财童子还要再学,还要到处求学,怎么可以闭关?怎么可以住山?古时候一闭关、一住山,就等於向大家宣布:「我已经毕业了,我没东西好学了。」闭关住山是什么?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要努力用功修行,他到无学位了。我们还求学,找他做老师没问题。可是现在这个标准没有了,这人刚刚一剃头就闭关了,什么都不知道他就闭关了,这个麻烦大了。现在标准没有了,闭关也靠不住,住山更靠不住,这个事情就非常非常困难。在末法时期,实在讲唯一的一个办法,我们找一个真善知识:阿弥陀佛!大概这个不错,他就教我们老实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这个方子不会错,不会害人。果然能够如理如法老实念,决定成功。什么病都治,这个方子好!这是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对末法众生无量的恩德,留了这么一个处方,这个处方不会错。这是说圆满具足二智,成就三身,他在十法界应化,决定没有过失,这是到究竟圆满的地步。经文里头: 【莫作是念】 表面上看是对须菩提尊者一个人,实际上,须菩提尊者是代表我们大众。佛叫著须菩提跟他说话,那个说话也就是对著我们,就是对我们讲的。 【是普诫一切人,不可以轮回见,测圆觉海。实令学人必当断妄念耳。】 如果我们讲,佛发心度众生,佛有众生可度,佛为众生说法,佛有所说法,这是凡夫的知见,凡夫的见解,这种思想见解叫轮回心。为什么叫轮回心?因为在意念当中,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只要你有我执、法执在,心里还有这个东西,你的见解思想就叫轮回心。所以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他不是菩萨,他是凡夫。为什么是凡夫?轮回见,我、人、众、寿是轮回见,凡夫才有的,菩萨哪里会有!这是《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个标准。四相四见破了,就出了轮回,你转轮回心就变成菩萨心,菩萨心就是菩提心,你不是轮回心,是菩提心。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的人,要在这个地方著眼,要在这个地方用功。所以,我们决定不能拿凡夫的知见去看佛菩萨,用凡夫的知见看佛菩萨,佛菩萨都变成凡夫,这就是谤佛。前面说过,这个罪过很重很重。自己谤佛还无所谓,还影响别人;影响别人,换句话说,就是断众生的法身慧命,这个结罪就很重。所以佛门,像毁谤三宝的结罪,不是从自己身上结罪的,自己身上结罪没有这么重,从众生边上结罪的。你影响别人,你影响别人愈多,范围愈大,时间愈长,你的罪就愈重。 在这个地方,我们举出一个浅显的例子。譬如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赞叹净土,这个没话说!《弥陀经》不是假的,十方佛赞叹。罗什法师翻的六方佛,玄奘大师翻的十方佛,这个经哪里是假的!现在居然有人说《弥陀经》是假的,阿弥陀佛是假的,不是真的,阿弥陀佛是太阳神。不但到处去宣扬,还要写成文字、写成书流通,这个罪过就重。这个谤法结罪不在他个人误会,不是他个人看错、想错了;将来这个世间,他这些文字、著作,只要世间还有一本在,有一篇这个文字在,他就出不了阿鼻地狱。必须这个世间他的影响力完全没有了,他这个文字全部都消失,他才能出阿鼻地狱。你们去想想,结罪是这样结法的,是看你影响的。我们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佛经里面讲的这些合情、合法、合理。戒律里面结罪不会冤枉一个人,世间作法官的判罪会冤枉人,佛法戒律当中不会冤枉一个人。所以佛这句话告诫我们,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想法、看法,去批评佛法,批评经典,错解了佛法,这个过失很大。在中国历史里面我们众所周知的,所谓「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那个影响的人不多,说错一句话,果报在畜生道,堕狐狸身五百世;说错一句话,没写出文章,写出文章可不得了!这个老狐狸算不错,灵性很高,遇到百丈法师把它解决了,把这个公案解决了。。 这是警惕我们,我们后人学习讲经说法,决定不能随著自己的意思;随著自己的意思,你要负责任。现在麻烦大了,因为你讲经有录音,有录音带流通,这个不得了,这个跟文字差不多。你这个录音带传出去了,将来有一个带子留在这个世间,你就出不了恶道,你说这个东西多麻烦!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但是我们初学,佛法不弘扬,我们对不起三宝。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弘法利生的人太少了,一定要发心出来弘扬佛法。但是我们自己又没有开悟,烦恼又没有断,如果讲经说法一定错误百出;换句话说,不讲还好,讲了决定要堕三途,这个事情麻烦大了。从前老师教我们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好!他说我们今天没有能力讲经,我们讲什么?讲注解。我给你们这些讲义,江味农居士的注解,我们讲他的东西,错了,他错,我没错!我们可以推卸责任,他错了,我没错。句句话都有依据,决定不能够把自己的意见拿来说,那个危险就大了。只要这里头没有自己的意思,没有自己的见解,哪里会错;错了,是他错。将来堕落是他堕落,我不跟他堕落。这是老师当年传给我们的方法,我们就依法炮制,这个方法好。 所以讲注、选注,我们要小心、要谨慎。要选好注,他讲得很合理,如理如法,我们选这个注子来宣讲。注经的人跟我们讲经,性质不相同。注经是提供参考资料,所以这个注解里面是愈丰富愈好。注经的人就好像采买,叫你去买菜,你买的样子愈多愈好,多多益善,买回来;讲经的人是厨师,他做菜,你这个菜统统买了,他不一定全部要。我做几个菜,选几样配搭配搭,菜就做得很漂亮,这才能供养大众。於是我们取注就要注意,譬如用一个注解,我们取它的大概是十分之一就可以了。你们如果看江味农居士的《讲义》,我这是《节要》,是江味农居士《讲义》里节录出来的,分量只有他《讲义》的十分之一,我没有完全采取,只取他十分之一。我们在这个地方,用四个月的时间,来跟诸位报告这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是他《讲义》里面精彩的部分,精华的部分,我们很得受用。所以要懂得选注,要懂得取注。决定是一家人的,我们没有掺杂另外的东西进去,一家人的。这是自始至终在思想体系是完整的,是一贯的,我们才真正得受用,才真正得好处。所以我们学讲经要懂得这个门道,懂得这个诀窍,凡夫也行,没开悟也可以,这个功德无量无边,这经上前面刚刚念过,「福德不可思量」,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无法可说,无生可度,是约性说,照而常寂。】 大乘了义经上,常常有这样的句子,我们晓得,佛这种说法,是从真如本性那一边所说的;也就是说,佛是依什么说的?是依真心、依清净心说的。清净心中,一法不立,哪有法可说,哪有生可度!是从心性上说的。「照而常寂」,著重在寂,寂灭,一法不立。 【有生可度,有法可说。】 这个我们在经典上也常常看到,而且佛处处鼓励我们要发心,四弘誓愿就非常明显,劝我们要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可见得有众生可度,我们要发这个心。「是约相而说」,从相上来讲的。「寂而常照也」,著重在照。照是对相,寂是心性。从相上说,有生可度,有法可说;从性上讲,无法可说,无生可度。这些道理、事实,我们要清楚、要明了。如果你不知道这个深义,你看到佛的讲经说法,佛的话不能听。 我刚刚学佛的时候,台湾大学有一位教授,颜一平教授,他的名字我还记得很熟,也很有名气,小有名气的教授。他就告诉我:「佛的话不能听」。我说为什么?他说他读过《金刚经》。我说《金刚经》怎么?他说《金刚经》像半桶水一样,倒过来,倒过去,重重复复,前后自相矛盾。一会儿说有法可说,一会儿又说无法可说,他说佛讲的话颠三倒四。他不知道他自己没懂,真的是以轮回心测圆觉海,我是幸亏没听他的。那个时候我们是学生,他是教授,我们听了他的话,虽然知道他不对,也不敢去辩白他,也不好意思跟他抬杠,但是晓得他错了。像他那么样的见解,多得是,太多太多了!所以这是毁谤大乘。他也不是有意的,是他自己确实看错了,他以为他看得很准确,没看错,完全是依文解义,三世佛都喊冤枉,这是大学教授。 【合而观之,正是性相圆融、寂照同时之义,当如是通达。】 颜教授要是懂得这个意思,他就不会胡说八道了。把佛的话合起来看,理事、性相都圆融了,不至於偏在一边,所以你能够体会到觉照同时。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也曾经报告过。 【学佛必须开佛知见。佛知即是一切不可得,知一切即空即假。佛见即是不执一异。】 这都是《金刚经》最精要的开示,最重要的几句话,我们果然能把它抓住了,受用确实是无有穷尽。真的能够帮助你断烦恼、开智慧,确确实实能做到,帮助你现前的生活幸福、自在、美满,不是达不到的,真正能达得到。一个人烦恼轻,智慧长,体质就变了。虽然不能像《无量寿经》上讲的金刚不坏身,至少你一生不生病,这个可以做得到。前天在这边的一个同修带我去洗牙齿,牙医生问我有没有什么药物反应?有没有生过病,住过院?我说没有,我一生到现在没有住过院、没有生过病。这是学佛的好处,不学佛行吗?这点好处你可以得到,一生不生病,能够得身心健康。心清净,身体就清净,清净就是健康,也就不容易衰老。老从哪里来的?烦恼来的。人一有烦恼,老得就快,人没有烦恼,就不会老了,它不起变化,纵有变化,变得非常缓慢;忧虑、烦恼那是大风大浪,那个变化非常快。这是学佛你眼前就得到的好处,就得到的利益。要晓得一切法不可得,一切不可得,自然就不执著。世间人忧虑的是什么?得失。没有得到的时候,想尽方法要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那个心多难过,日夜不安。晚上睡觉都做恶梦,那个日子就过得很辛苦。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即空即假,你这个心放下去了。纵然得到了,没有欢喜心,若无其事。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你有什么好欢喜的!丢掉了也不苦恼,假的,本来没有。所以你得失的念头打掉了,你的烦恼去掉一大半。你不明般若 ,你就不懂得事实真相;懂得事实真相,心开意解。在生活上,决定没有忧虑。为什么没有忧虑?你就懂得一点因果的道理,这个结也解开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有什么好忧虑的!命里头不该饿死的,今天什么都没有,一无所有,到吃饭的时候,会有人送来;奇怪了,他不该饿死!命里面该饿死的,给你一个金山,照样饿死。你还求什么?真正通达因果报应,求的念头都没有了。 你看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里面讲的,他的命被孔先生算定,算得很准确,所以他再也不打妄想了。他跟云谷禅师,云谷那个时候在南京,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三天三夜在打坐,不起一个妄念,他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云谷禅师看到这个人很佩服,三天三夜不打一个妄想,这是相当功夫;结果一问,不是的,他命被人算定了,他说:我打妄想也枉然,所以不想了。云谷禅师听了笑起来:我还以为你有功夫,原来你还是个凡夫。所以真正懂得因果报应,妄念都没有了,何况明白事实真相。《金刚经》上讲的是事实真相,这个深!比命运的道理深得太多太多了。知一切法不可得,这个前面讲得很详细。能够得的,三心不可得,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所执著的一切诸法,诸法是缘起性空,有相无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给你讲得很清楚,事实是能所俱不可得,比讲业因果报更彻底、更透彻。明白这个道理,我相、人相才能真正放下,再不会有这个念头;这个放下之后,你就明心见性,你就证得圆初住菩萨,你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成佛了。所以这里告诉我们要开佛知见。《金刚经》上「开佛知见」,这是正宗分的第二段,信、解、行、证。佛的知见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即空即假,就是不执一异。这个一异,我们费了很长的时间,讲得很详细。一切法「不一不异」,《中观》里面讲的八不,八不归纳起来说,就这一句。 【欲通达佛法微妙之理,非将凡情俗见,一扫而空,必不能入也。】 学佛的人很多,学般若 的人也很多,为什么学般若 不能得金刚三昧?为什么学教的人不能大开圆解?为什么念佛的人不能得念佛三昧?这个地方,一句话道破,「凡情俗见」这四个字。你还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障碍。凡情是烦恼障;俗见是所知障。给你说二障,你容易懂,这四个字就是二障。你二障不除,你怎么能证得?怎么能成就?要除二障,一扫而空就是放下了,你不放下怎么行!世间法要成就真实的功业,建功立业真实的,真实的是禁得起历史的考验。你今天丰功伟业,人死了,一切都完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建功立业,历史上世世代代都纪念你,都赞叹你,那是真的。你要禁得起历史的考验,也要放下,你要不放下的话,你做不到,你的功业是昙花一现,马上就完了。看破、放下,是世出世间成功立业的秘诀,愈是大功大业,愈是要放下。世法尚且如此,佛法是教你明心见性,见性作佛;佛法是教你了生死超三界,永脱轮回,你还要有凡情俗见,那你怎么能入门?不但你不能证果,你连开悟都不可能。在这个地方讲「开佛知见」,开解你都没有分。说实在话,这不是佛菩萨不慈悲,不是佛菩萨不照顾我们,是我们自己有障碍。佛实在讲苦口婆心为我们说明这个道理,说明事实真相,劝我们放下,你偏偏不肯放下,那有什么办法?这个佛菩萨不能勉强我们的。所以要自己觉悟,自己有智慧,真正肯放下。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经【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这是把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前面说「莫作是念」,你不可以这样讲。「佛有法可说,有众生可度」,不可以这么说。『何以故』是为什么? 【实无】 这个注解里头有,实无这个地方要有个句逗,念的时候要把它念出来。 【此二字最是彻底。谓实无作念之理。】 小注里头,实在讲只是举一个例子,但是它的意思很圆满,解释里面讲,这二字最是彻底。要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实无。你要讲实相、讲真相,无!没有!所有一切你看到它有,是幻相、假相。这桩事情前面也讲得很多。我们今天六根,所感受的六尘境界的幻相,实际上是刹那业因果报的生灭相续相而已,确确实实是当体即空,所以实无。《楞严经》上所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那个当处到底是占了几许的空间、几许的时间,我们粗心大意的人也不知道,也没有去注意、去追究。如果你真的要去追究一下,给诸位说,时空都等於零。这是现在科学上的说法,时间跟空间都等於零,等於零那就是实无。如果说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亿分之一、亿亿分之一,它不等於零,那还有,那不能叫实无,实无是等於零,时空都等於零。这个事实真相,现代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到。他能够发现到几亿万分之一,他能够发现到这个,那真是非常非常微细的波动。但是他还没有能够见到时空都等於零,佛法里面告诉我们确实如此。时空等於零,就是前面讲的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到这个境界了。那个起作用,那真是广大无边,所以他的能力能够遍虚空法界,就是他在时空上等於零。所以实无的意思非常之深,非常之广。 在此地这是举一个例子,「实无作念」。诸佛菩萨决定没有这个意念,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我们今天要学佛,我们讲经说法,有没有这个念头?不能有这个念头。你有这个念头,你就有苦!我要到哪里去弘法,我要为哪些人讲经,错了!跟佛法完全不相应。讲经说法是缘分,你们这边同修找我,正好我也没事情干,「好,就讲讲吧!」这一切随缘,我没有说一定要到这里来讲,要作意来讲,没有!所以我们要学随缘而不攀缘。在这个世间,过一天算一天,不想明天,这个才自在!明天还没到,想它干什么?今天不是很快乐吗?不要想明天,什么事都没有。有同修问我,「法师,你还有什么事?」没事!什么事也没有!「你要什么?」什么都不要,没东西好要的。实无,记住!实无就对了。 【众生之所以成众生,以有念故。众生之所以得度,以无念故。】 这话说得好!简单、明了。你为什么会变成众生?你有念。你为什么会得度?你几时无念就得度了。你有念,你没得度;无念,就得度了。有念,你是众生;无念,你成佛了,你至少是法身大士,你成佛了。你要晓得无念的意思,实无那个意思要紧。《金刚经》后半部的意思,真的是唯深无浅,这个意思没有浅,只有深义没有浅义,这是要记住的。凡夫跟佛菩萨的差别:有念、无念。有念、无念也是把它说得具体一点、落实一点,有四相、无四相,有四见、无四见,那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度生云者,惟令离念而已。】 什么叫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教他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而已,这叫度众生。千经万论没有别的,就这么一桩事。希望诸位从这个地方细细去领略、去体会,你会得受用。 【若佛度生有念,则自尚未度,何能度生耶。】 这是说明,佛一再教诫大众「莫作是念」的道理。为什么不可以这样讲法?如果这样讲法,佛就有度众生之念。佛说「我当度众生」,佛就是凡夫,佛还有四相、有四见,他不是凡夫了吗?这哪里叫佛菩萨?佛度众生尚且无念,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要学佛,就是要学离四相、离四见;离相、离念那叫真学佛,真用功!离相,不是说我们这个相不要了,你在家里面,家不要了,你做事情,事业不要了。事业不要,你就真以为相能丢掉?你身还在!不管你跑到哪里,你这个身相还在,你钻到山洞里修行,山洞也是相,你怎么个离法?告诉你,心里头不执著,外面这个相没有关系,没有妨碍。《华严》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妨碍的是什么?心里头执著的那个相,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我在前头跟诸位讲过的,中国的文字很有道理、很有智慧。中国人打妄想,那个「想」,心上有个相,把心上的相拿掉,相没有了,剩下来的是真心,心就显出来了。分别是「思」,心上面一个田,田是划格子,把那个格子拿掉,剩下来是真心。现在人讲「我有思想」,完了!思想是凡夫。「思」著了见,我见;「想」著了相,想不就有相了吗?所以佛教我们离念,把思那个田拿掉;教我们离相,把想里头相拿掉,剩下来的是真心、是自性。所以叫你去这个,不是叫你去外面的境界相。外面的境界相要是去掉,那你就错了!那还断什么恶,修什么善?经上讲得清清楚楚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可见得「而行布施」是事要做,一样也没有少做,做得更积极,做得更圆满;心里面空了,心里头思想没有了,留下来那是真心。大家要懂这个意思,要向这个地方去体会。 【佛度众生,不过为众生作增上缘耳。】 这是一句真话,诸佛菩萨能够帮助我们的就是增上缘。大乘经上讲缘有四种: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可见得众生要得度,四缘要具足,四缘当中诸佛菩萨能帮我们忙的,就是一个增上缘,其他的三个缘要自己具足,少一个也不行。亲因缘,没问题,亲因缘是什么?真如本性。也就是经上常讲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我们作佛的亲因缘,这个没有问题,我们成佛的亲因有。另外两个缘是我们能不能成就的关键。增上缘,增上缘是,佛教给我们作佛的方法,为我们讲解作佛的理论,这是佛在经上教给我们的,这是增上缘,外面帮我们的忙;我们听了、学了之后,自己要有「所缘缘」。所缘缘是什么?就是本经里面所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所缘缘;所缘缘也是经典末后所说的「信受奉行」,那是所缘缘。我们是不是真做到呢?具足所缘缘,还有一个条件是「无间缘」,不能间断,要有恒心,要有毅力。你具足所缘缘、具足无间缘,你成功了,四缘具足了,你成佛所有的条件一样也不缺乏。我们今天修行不能成就,给诸位说,缺少两个缘,亲因缘有,这是理论上有的,没有问题。增上缘有,我们听经闻法、读经念佛。缺少的是什么?所缘缘没有,我们所缘还是缘五欲六尘,还是缘是非人我,搞这些,没有去缘佛法。我们所缘缘没有、无间缘没有,无间缘是不间断,我们每天念佛修行,两个钟点不错了,还有廿二个钟点间断,所以你不能成就。我们今天不能成就,是这两个缘上有问题。如果这两个缘上大家真抓住,没有问题的话,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要晓得,一切诸佛菩萨、善知识对我们的,就是增上缘而已。我们今天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退成佛,阿弥陀佛、一切诸佛加持我们的,给我们的是什么?增上缘而已,也是增上缘。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当中变现的,这是我们具足亲因缘,「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是自性里头有的,这是亲因,我们有分。我们能不能往生?还是这二缘。能不能老实念佛?念佛的秘诀,不怀疑、不夹杂,那是所缘缘;不间断,那是无间缘。你能够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决定往生。为什么?四缘具足。理事都搞清楚,我们就有把握了,往生真的有把握。不但有把握,想什么时候去就可以什么时候去,你说多自在!你说这个多快乐!佛度众生,只不过为众生作增上缘。 【众生自己发大心、行大行,实为主因。若无主因,虽有增上缘,生亦无从度也。】 我们从四缘上讲,更清楚、更明白。要发大心、要行大行,这叫所缘缘,这都是在所缘缘里面。如果自己不发心,不肯受持,即使佛菩萨亲自来给你讲经说法,也没用处,你不肯做。 【是故众生得度,实众生自度耳。】 这个说话得有道理!众生得度,真的是自己「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是自己度自己。佛只是在外面帮忙而已。即使净土法门,这是特别法门,二力法门,佛来帮忙,临终佛来接引,实在讲是因为你真信、真愿、真行,真行就是老实念佛。你具足这三个条件,临终时佛来接引,还是增上缘。由此可知,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还是自己具足的。所谓是佛不度众生,众生自己度自己。所以佛菩萨度无量无边众生,没有居功,「我度多少多少?」没有这个事情,没这个念头。众生得度成佛了,他很客气:「众生自己自度成佛的!」他不居功,他没有这个念头。 【苟有一念,四相具足。】 如果有一个念头起来,四相就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决定不是菩萨。 【如来正令发心菩萨,除此四相。】 四相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前面都曾经详细的说明过。 【但约如来边言,以明无能、无所、无我之义。意在令学人了然於平等法界,实无有我耳。】 这个意思是真实的,决定不是虚妄的,我们要能体会,要认真的在这个地方学习。必须要知道无我法才是真实,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唯独无我法真实。诸佛菩萨,佛所以成佛,菩萨所以成菩萨,没有别的,通达无我法而已。我们之所以不能作佛,不能作菩萨,还作生死凡夫,没有别的,执著有我、有法,我们错在这个地方。无我法就是无我执、无法执。这两种执著一般大家都晓得,我法二执;我法二执都空的,无我法。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九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93